与传媒集团合同

2024-07-01

与传媒集团合同(通用8篇)

与传媒集团合同 篇1

甲方:大连XXX公司

乙方:黑龙江省XXX传媒公司

为掌握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更多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高级管理人才,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决定联合开展职业资格培训和资格认证。甲方作为中国地区法定代表处,联合乙方共同成立教育项目小组,名称:国际认证协会黑龙江省人力资源管理师、理财规划师、营销师、职业经理人、数字视频策划制作师认证项目考评认证中心。

一、合作项目总则

合作期间,甲、乙双方将根据各自的优势进行分工合作,同时在各自的能力范围内尽力协助对方共同开展项目。甲乙双方在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就该项目进行排它性合作。任何一方(包括各自的分公司、子公司、股份公司以及隶属单位)不得以其他任何方式就该项目与其他任何第三方进行合作。双方需持长期合作态度、尽力相互配合,使之符合当地的标准,能够在大庆和周边城市顺利开展和推进。

甲方负责培训和为培训合格学员颁发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建立业绩档案。相关证书为:》相应助师、初、中、高级国际注册职业资格证书。

乙方负责项目的宣传、招生以及协助甲方设立教室和办公地点。

二、甲乙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1、甲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1)甲方同意为培训合格学员颁发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建立业绩档案。

(2)甲方在乙方需要时,负责在乙方招生简章,广告等对外宣传稿件方面予以指导。

(3)提供国际认证协会的广告宣传资料、入库资料及与招生宣传有关的文字资料或电子文档,提供有关的职业资格认证申请表。

(4)甲方负责提供项目开展时所需要的项目授权书、并提供本公司的相关证明文件,例如营业执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等文件的复印件,并加盖公章以备随时提供给其他机构或个人查询。

(5)课程结束后30个工作日内完成考试评估工作,并于评估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为考试合格的学生颁发美国国际认证协会职业资格证书,建立业绩档案,作为录用、晋升、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

(6)甲方代表有权对双方业务进展、经营状况和诚信纪录等进行督促,监督检查双方工作质量并及 1

时提出整改意见。

(7)甲方负责培训的全程工作,如老师聘请、授课内容、学员辅导课程安排等。

(8)甲方需保证授课质量,除本地聘请老师外,会根据双方沟通协商后的计划邀请知名专家或教授到当地授课,并且相关费用由甲方支付。

(9)甲方除负责技术方面的相关支持外,还需提供授课所需教材。并且负责邀请开学、毕业典礼期间需到场的高级院校教授和经济学家。

(10)甲方将要全程负责处理培训期间与培训相关的所有事宜,负责与总部沟通,保证培训、考试以及认证顺利进行。并且负责IPA资质在国内人事与社会保障部备案工作。

2、乙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1)乙方主要负责市场开拓,并且根据情况进行各种宣传(包括广播、电视、网络及报纸等),宣传费用自行承担。

(2)宣传时所选版面、设计、时段等计划由项目小组协商后,由乙方敲定、执行。

(3)乙方有权根据业务需要,对外使用甲方提供的资料和相关证明文件。

(4)乙方负责当地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

(5)乙方负责全程招生、网络报名。

(6)双方共同成立项目小组,并且该项目小组需在本合同签署后最迟10个工作日内成立。

(7)乙方需安排项目小组的工作地点、办公设备和培训教室及适宜的教学设备等。

(8)项目小组开展工作时,需甲、乙双方沟通、计划。并对招生情况,广告投放情况,收费,课程的形式及内容,课程开展情况,提供何种服务,工作进程等,形成真实、透明、完整的报告,备案后供双方随时查看。

(9)各个认证项目每期开班人数均为50人以上,乙方需以此为参照,尽全力招生至该人数以上。

三、相关费用

1、双方委托当地会计师事务所对双方进行财务管理,收取有关费用。

2、会计师事务所的委托费用由甲方承担。

3、IPA职业资格认证和培训费市场指导价:

初级职业资格认证:7400元

中级职业资格认证:8000元

高级职业资格认证:8800元

4、上述费用先由会计师事务所代收,在为培训前10个工作日,由会计师事务所计算后双方确认,分别划入双方帐户。

5、在本合同规划以外发生的任何费用和利润均由双方共同承担

6、甲、乙双方需在自身的能力范围内,完全坚持平等、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合作原则,使该项目得以快速的开展。

四、合同期限

本合同有效期为月年月日止。合同有效期届满时,甲、乙双方可以根据情况,确定合同期满后是否继续合作。如该合同期内,双方能够达到互惠、互利的双赢合作结果,在双方没有异议的情况下,此合同可以直接延续两年有效期。如需继续合作,但部分条款需要重新商定,可在三个月内续签定合同,续签期间此项目可以根据该合同正常运营。

五、合同变更

1. 订立本合同所依据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或订立本合同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本合同无法履行的,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可以变更本合同有关内容,但均应以书面方式确定。

2. 在本合同有效期内,一方出现上市、被收购、分立、与第三方合并、名称变更等事由,另一方同意出现上述事由的一方可以将其在本合同中的权利和/或义务转让给相应的权利/义务承受者,但转让方应保证另一方在本合同中的权益不会因此而受到不利影响,否则转让方应承担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和经济损失。

六、合同解除

本合同在下述情形下解除,提出解除合同的一方应提前七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另一方:

1. 双方协商一致解除本合同;

2. 本合同期限届满,双方未续签的;

3. 一方当事人主体资格消失,如被撤消或进入破产、清算程序,另一方有权解除合同,但进行重组、名称变更或、分立或与第三方合并等不在此列;

4. 一方未履行或违反依据本合同所应承担的义务,经另一方给予一定期限仍不履行义务或不予采取补救措施,致使另一方依据本合同的预期利益无法实现或合同继续履行没有必要,另一方有权解除合同;

5. 一方在合同订立、履行中采取欺诈、胁迫或者暴力等手段,另一方均可以解除本合同并有权要求对方赔偿损失。

6. 由于不可抗力或意外事件使合同无法继续履行或继续履行没有必要,双方均可要求解除合同。合同解除后,双方依据本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但一方在合同解除前本应履行的义务仍需履行。除因不可抗力或意外事件致使合同解除的情形外,引起合同解除事由的一方应赔偿因合同解除给另一方造成的损失

七、违约责任:

1、如甲方因工作失误或其他原因造成乙方招收的学员无法正常开课,则甲方需根据乙方损失情况给予经济补偿。

2、如乙方因工作失误或其他原因造成双方无法正常开班,则乙方需根据甲方损失情况给予经济补偿。

3、双方如有违反此合同书约定的行为时,对方有权单方终止协议的履行。并追究责任。

4、双方不得在合同期内,未经对方书面同意,在黑龙江省与其他机构合作开展同类认证项目,如有违背需立刻终止,并且补偿对方损失。

八、免责条款

(1)双方将不会为对方对本协议使用不当、或者任何指定材料的使用不当,或者因第三方的原因导致本协议不能如约履行,双方将不会因对方原因而承担任何间接的、连带的或附属的损失(包括商业利润的损失、业务中断、商业情报损失等等)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乙方在签署本协议时已经对本协议合作范围的市场运营和宣传情况进行了充分的市场调查和详细的了解,并自愿承担由此产生的市场经营风险或法律风险。

(3)本协议不构成也不证明甲乙双方有任何资产关系。甲方将不对由本协议产生的间接的、连带的或附属的损失(包括但不限于人员费用、办公费用、推广费用、市场宣传费用、印刷费用、商业利润的损失、业务中断、商业情报损失等)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甲乙双方财务互不隶属,独立承担各自的债权、债务。

(4)乙方在项目的市场开拓和招生过程中与学员之间的纠纷、争议、损失、侵权、违约责任等由乙方自行负责,甲方不对学员的任何损失负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

(5)甲方在项目的培训、认证过程中与学员之间的纠纷、争议、损失、侵权、违约责任等由甲方自行负责,乙方不对学员的任何损失负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

(6)甲乙双方任何一方因为政府禁令,现行生效的适用法律或法规的变更,洪水,火灾,爆炸,雷电,地震,风暴,政策,政府管制等及其他不可预见,不可避免,不可克服和不可控制的不可抗力和事件影响项目正常开展,从而全部或部分不能履行本合同或迟延履行本合同的,双方互不承担责任,但受不可抗力影响的一方应自不可抗力事件发生之日起七日内,将事件情况以书面形式通知另一方,并于事件发生之日起二十日内,向另一方提交导致其全部或部分不能履行或迟延履行的证明。遭受不可抗力的一方应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减少损失,并在事件消除后协商恢复本合同的履行,除非此等履行已不可能或者不必要。

(7)本协议有效期内,甲方可为乙方学员申办人事部、劳动部等相关资格证书。如遇人事部、劳动部及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发生变化,如证书停办、专业类别变更或价格调整等,则以相关政府部门规定为准,甲方不对上述变更承担相关连带责任。

九、争议解决

凡因订立、解释、履行本合同所发生的或与本合同有关的一切争议,双方应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当事人不愿协商解决或者协商不成,甲方、乙方须在甲方所在地提起诉讼。

十、附则

1. 甲乙双方应本着诚实信用的原则完整履行本合同。

2. 本合同的有关条款或者约定若与双方以前签署的有关条款或与以前的有关陈述不一致或相抵触的,以本合同为准;但经双方协商一致同意保留的除外。

3. 本合同未尽事宜,由双方友好协商做出补充条款,补充条款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4.本协议在期满后经双方协商同意可商定续签事宜。双方均具有合作优先权。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自签字盖章之日生效,传真件、电子文本同样生效。

甲方:大连XXX有限公司乙方:黑龙江省XXX传媒公司

代表签字:代表签字:

与传媒集团合同 篇2

以笔者的观察和理解, 境外传媒集团大致可分以下三类:一是以BBC为代表的公营传媒集团;二是以默多克的新闻集团为代表, 通过资本市场实现扩张的商业传媒集团;三是以Facebook为代表的社会化新媒体。在本文论述范畴内, 笔者更乐意将第三类称之为公用媒体或公民媒体。

一、BBC:代议制民主下的公营传媒集团

笔者以为, 英国广播公司 (BBC) 或英国公营传媒集团的典型借鉴价值集中体现在, 对国家信用和政府权力的有效利用, 在传媒领域实现了国家利益和公营媒体价值的最大化。

BBC作为全球最大的公营媒体, 成立之初是由于二十世纪早期广播新技术的出现, 导致众多私人和商业广播电台纷纷涌现, 相互之间不但因频段邻近或重复导致严重干扰, 而且负责颁发电台经营牌照的英国邮政局多次收到军队对太多民用广播干扰军事通讯的投诉, 于是停止续发牌照。随之, 广播电台的数量骤减, 越来越多的关联机构和民众都要求成立一个统一的国家广播电台。1922年, 经过一个由无线电收音机制造商组成的委员会历时数月的讨论, 由马可尼 (Marconi) 、英国通用电气公司 (GEC) 、无线电通信公司 (Radio Communication Company) 、大都会威格士公司 (Metropolitan-Vickers) 、西部电气公司 (Western Electric) 和英国汤姆森休斯顿公司 (British Thomson Houston) 六家私营公司共同出资, 旨在构建一个覆盖英国全境的广播传输网络, 为英国的广播传播提供便利。1922年11月14日, BBC的第一个电台, 2LO以中波从伦敦牛津街的塞尔福里奇百货公司 (Selfridges Department Store) 的屋顶开始广播。次日5IT从伯明翰, 2ZY从曼彻斯特也开始了广播。1927年, BBC获得皇家特许状 (Royal Charter of Incorporation) , 以国家律法的形式, 一方面规治BBC的权力结构和管理框架, 即由政府任命的理事会负责BBC的日常运作, 另一方面确保了BBC的经济来源, 即规定英国的每个家庭 (除了老年人和少数低收入人群, 他们的费用由英国文化、媒体与体育部承担) 和企业都须缴付电视收视费, 费用高低由政府具体设定, 主要用于保障BBC在不接受任何商业广告的前提下, 完成向民众提供高品质“教育、新闻和娱乐”内容产品的职责。

藉此, 初步确立了BBC的生存基础和成长边界, 即一份存在于英国政府、广播电视经营商和英国民众之间的长期合同, 英国政府以国家信用作担保, 换取英国民众自由使用电台、电视频率等稀缺资源的权力, 然后将这一具有垄断性的经营权托付给私营公司联合成立的非营利性公营广播机构, 要求其向英国民众提供规定的公共服务, 并以法律形式确保其独立性, 而民众则以缴付收视费的方式完成交易, 享受BBC提供的公共服务。

对于这样一份复杂的权力与利益合同, 换一种更直接的说法, 就是通过政府作为权力和信用的中介, 代替民众选出一个特定的传媒服务机构, 并承诺督促其完成为民众提供公共传媒服务的使命, 在国家利益范畴内实现代议制间接民主。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BBC很好地履行了自己的社会职责, 不仅为英国民众提供了高品质的内容产品服务, 还提供了高品质的技术服务, 逐步发展成为涵盖多个电台、电视台 (数字电视和互动电视) 、BBC在线、BBC新闻 (为BBC电台、电视台、网站和手机等移动通讯工具提供新闻资讯) , 以及BBC国际服务机构 (BBC WORLD SERVICE) 的公营传媒集团。

基于合同关系的间接民主, 事实上并不能完全确保BBC的纯粹公营性质。BBC的收入来源充分表明了这一点。2003年度BBC的全部收入包括26.59亿英镑的收视费收入、1.47亿英镑来自于BBC商业控股公司的经营收入、2.237亿英镑来自于国际服务机构的商业经营收入, 其中包括2.01亿的政府拨款。此外, 还有1610万英镑来自用户的订购费, 以及660万其他来源收入。

理论上, 公营性质的BBC是不能拥有商业经营收入的, 以确保节目制作人不受到任何商业利益的驱使, 保持必要的中立, 同时也维护公营与商业媒体之间的公平竞争。但早从1932年成立了负责对外广播的BBC帝国服务 (BBC Empire Service) , BBC就有了商业运营。1991年开播的BBC全球新闻服务电视频道, 通过广告赢利, 完全是一家商业电视台, 只是不在英国本土播出。由此可见, BBC公营性的真正现实基础, 并不是特许状所设定的法律约束或强制收视费, 而是民众对国家信用的依赖, 并相信政府权力的公正性与有效性。

2003年, 英国国防部专家大卫·凯利自杀事件, [2]导致BBC与英国政府之间的关系紧张, 不仅危及到皇家特许状的合同续签, 而且最终以BBC信托 (BBC TRUST) 取代了此前由政府和英皇任命的BBC理事会。

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这次危机, 笔者以为, 它恰恰凸显出国家信用构成了BBC利益拓展的边界与极限:

第一, 代议制下的政府权力过大或失当, 将导致公营媒体的公信力下降, 间接民主的有效性就必然面临置疑;

第二, 代议制下的政府权力过大或失当, 将导致公营媒体的过度垄断, 导致公营媒体对垄断权益的不当追求, 引发市场的不公平竞争。

事实上, 直到1955年成立独立电视台、1973年成立独立电台, BBC一直是全英国惟一的电视、电台广播公司, 长期垄断着英国的电台与电视业。如今, 公营与商业媒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日渐加剧, 迫使BBC信托于2010年3月作出策略检讨, 宣布了“品质至上”、“精简求胜”、“重置利益边界”等五条新原则。

综上所述, BBC对于现阶段中国传媒集团的重要启示在于:公营也好, 商营也好, 传媒集团真正的发展动力和竞争优势, 在于媒体公信力的培养与维护。如果公营传媒集团的商业化经营与管理能够有助于增强公信力, 便无可指责并须继续发扬, 倘若不能, 就应及时检讨并作出根本性的战略调整。有鉴于此, 国有电视台的制播分离体制改革, 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公营与商营的矛盾、责权利的合理分配等现实问题, 仍是个悬疑。

二、新闻集团:资本扩张下的商业传媒集团

以对外传播为己任的B B C WORLD, 一直得到英国政府的支持与厚待, 但正因过度依赖国家信用和政府权力, 鲜明的国家利益和国民特性一方面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与扩张, 也制约了BBC传媒集团的全球化发展, 尤其是在资本市场上。而善用资本扩张推进自身成长的新闻集团, 却恰恰将这一商业媒体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默多克新闻集团的典型性集中体现在, 对传媒资本所统辖的全球范围内, 任何国家或地区的传媒市场及其管理制度所存在的疏漏, 予以市场化的有效利用, 以形成利益冲突和利益互补并存的跨国传媒集团。

新闻集团的成长路径可谓众所周知, 即通过资本的扩张以完成组织、市场和技术的同步增长。

新闻集团的前身是澳大利亚新闻有限公司, 是少有的家族经营的跨国传媒集团, 核心领导人鲁伯特·默多克现任美国新闻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他1954年接管阿德雷德市出版的《新闻报》, 1964年出版澳大利亚第一份全国性日报《澳大利亚人报》。在站稳澳洲市场后, 60年代后期开始拓展海外市场, 先后收购了英国的《世界新闻》和《太阳报》, 70年代介入美国新闻业, 买下了《圣安东尼奥新闻和快报》、《纽约邮报》、《波士顿先驱报》等多家报纸。70年代末开始进军电视业, 首先在悉尼和墨尔本投资电视业, 随后将电视业务向欧洲、美国推进。1979年, 为更好地管理和协调公司逐渐多元化的业务, 默多克组建了新闻集团。此后的整个80年代, 是新闻集团全球业务拓展的重要奠基阶段, 新闻集团先是在英国收购了《泰晤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和哈珀·柯林斯出版社, 后又在美国收购了20世纪福克斯影业公司, 并于1987年组建了全美第四大电视网“福克斯电视网”。进入20世纪90年代, 伴随着更大范围跨媒体、跨行业的跨国并购, 以及新媒体技术自身的飞速发展, 新闻集团投资开发了应用数字卫星技术, 建立了自己的互联网传输系统, 构建起多元化的新媒体内容和服务传输渠道, 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跨国垄断, 分别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伦敦证券交易所和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目前, 新闻集团超过60%的收益来自“娱乐”及相关产业, 接近70%的销售收入来自美国, 核心业务涵盖电影、电视节目的制作和发行, 无线电视、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书籍出版以及数字广播、收视管理系统开发等。[3]没有任何国家或民族利益取向的高度商业化, 加之相对集中的公司管理权 (鲁伯特·默多克及其家族控制着新闻集团30%的股份) , 进一步促进了新闻集团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本扩张。

90年代中后期, 新闻集团的全球攻略拓展到亚洲, 并在进军壁垒较高的中国市场的过程中, 以诸多“第一”充分展现出在资本运营之外, 新闻集团对各国传媒市场和制度疏漏善加利用的特殊能力与优势。鉴于国有媒体对市场的高度垄断, 默多克首先努力与中国政府建立良好关系, 寻找与国有传媒竞合的最佳途径, 又恰巧娶了一位中国妻子, 而正是后者让大多数中国人记住了默多克和他的新闻集团。1999年3月, 新闻集团北京代表处成立。1994年, 新闻集团旗下的卫星电视在上海设立代表处, 成为第一家获准在沪设立代表处的境外传媒公司。2001年9月, 新闻集团旗下的星空卫视获准在中国广州落地, 成为第一家在中国开办的外资卫星电视频道。[4]

不过, 优势常常与劣势比邻而居。新闻集团的竞争优势过度依赖于资本市场和社会关系, 而这两者都相对缺乏文化传媒产业必要的稳定性和内在价值取向, 当发生结构性的技术变革或市场重构时, 如新媒体技术带来的纸质报业严重萎缩、传统广告收入大比例下降等, 将使新闻集团的竞争优势面临严峻挑战。

综上所述, 新闻集团带给中国传媒集团的重要启示在于:在以举国之力发展国有传媒集团的同时, 越想谋求良好的对外传播效果和全球化发展, 就越要清晰意识到国家信用和政府权力的有效性与有限性。须站在战略高度, 积极鼓励在经济属性、组织变革上更为轻便、灵活的民营和商业传媒集团, 更独立、更有效地参与境内外的传媒资本市场, 与国有传媒集团协力合作, 各领风骚地促进中国传媒业的成长。同时, 又要及早防止过度依赖资本市场。

三、Facebook和Google:直接民主初生期的社会化媒体

作为从技术到内容始终直面最终服务用户的社会化新媒体代表, Facebook和Google在某种意义上, 成了以BBC为代表的公营传媒集团和以新闻集团为代表的商业传媒集团的混合物种。因为Facebook面向用户提供的大规模免费服务, 体现出了比BBC更彻底的公共性, 同时, 它基于自由意愿的选择性付费服务, 则表现出比新闻集团更合理也更广阔、多元的盈利追求。最重要的是, Facebook基于“点对点”的网络传播模式, 天然具备并持续拓展着最直接的信息民主。

对此, 我们一方面可从它的技术拓展路径给予观察, 另一方面也可从它自然地被各类社会民主运动所利用得以佐证。

从表1表2可见, 每一项技术并购, 都体现出共同的价值取向:开放、分享。

正是这两大以不同方式与“免费”有机结合并直达用户的鲜明特性, 提供了直接立足于独立社会个体的信息民主, 为Facebook迅速聚集了大量高忠诚度的用户群体, 又有效超越了单一的国家利益和纯粹的商业利益, 从而得以在全球范围内无限拓展着自己的利益和价值边界, 形成了具有较高可接受性的可持续市场垄断, 并必然地不断向文化、政治和经济等领域渗透。

2011年以来, 中非地区持续不断的社会政治运动, 已经被证实与Facebook等社会化新媒体密切相关。在埃及发生大规模反政府示威前的数月, 一位名叫萨伊德 (Khaled Said) 的年轻人被亚历山大警察打死, 此后他的Facebook页面成为了埃及激进分子的网上据点。页面有阿拉伯语和英语两个版本, 分别由不同的管理员管理。谷歌高管高尼姆现在被确认是其中一名管理员。仅仅一周时间, 该网页支持者数量激增, 从7.5万人增至44万多人, 以至于由其策划并实施的示威游行, 其规模远远超出了示威组织者、执政政府和国际社会等各方的预期, 最终造成埃及民众潮水般涌向街头, 并波及多个中非国家。

事实上, 在以社会化媒体为主流的点对点传播模式中, 兴趣社区的庞大规模和高度流动性, 一方面使得异议程度较高的社会共识更加难于形成, 另一方面又使得异议程度较低的社会共识形成得更快、更容易, 因为在点对点的信息网络中, 每一个社会化媒体的用户, 都成为了潜在的投票者和行动者, 从而形成了天然的无需代议机构的直接民主机制。换句话说, 社会化新媒体提供了一种新的社会权力实践模式, 成为国家权力机制的有力竞争者, 或者合作者。

由此, 笔者以为, Facebook和Google对中国媒体的借鉴意义集中体现在:

第一, 传媒集团成长思路与路径的根本转换:如何以最直接的方式满足一个终端用户的所有潜在需求, 可解答一个传媒集团如何持续成长的绝大多数问题;

第二, 直接根植于用户个体的社会化媒体, 通过在统一的技术平台上不断增加直达用户的服务, 创造了内生性集约化发展的天然优势, 是国有传媒集团亟待发展或深入合作的新增领域。

结语

纵观上述三类国外传媒集团的框架与成长模式, 我们不难发现:更本质的动力机制在于传媒业稀缺资源的不断转换, 从而导致了各类传媒机构权力结构的适应性改变。规模化发展的传媒集团, 则更为鲜明地表现出这种适应性改变。

二十世纪初期, 传媒业最稀缺的是有限的广播和电视频谱资源。于是, 英国率先以国家信用为价值中介, 以代议制民主的方式解决了频谱稀缺资源的社会化分配问题, 由此发展起了全球最大的公营传媒集团BBC。不过, 也随之将BBC的成长边界限定在了英国国家利益的范畴之内。进入二十世纪中后期,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 频谱资源的稀缺性得到一定缓解, 金融资本成为相对更稀缺的资源。于是, 擅用资产并购实现规模扩张的新闻集团, 快速成长为跨国传媒集团;同时, 也将自己的成长边界限定在了商业利益最大化的范畴之内。而当频道资源和金融资本随着新媒体技术把用户的使用成本无限趋向于零时, 稳定和忠诚的大规模用户, 成为了传媒业首要的稀缺资源。由此, 以Facebook等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 用最直接的信息民主, 有效超越国家利益和商业利益, 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大规模的忠实用户, 成为最有潜力的新生代传媒集团。因此, 中国的传媒集团亟需因地制宜地分析并确认自己最稀缺的资源, 藉此确立自己最合时宜的成长发展之路。

(资源来源:笔者根据维基百科翻译整理)

公营也好, 商营也好, 传媒集团真正的发展动力和竞争优势, 在于媒体公信力的培养与维护。

在以举国之力发展国有传媒集团的同时, 越想谋求良好的对外传播效果和全球化发展, 就越要清晰意识到国家信用和政府权力的有效性与有限性。

参考文献

[3]整理摘录自维基百科的中文译本智库百科.http://wiki.mbalib.com/wiki/%E7%BE%8E%E5%9B%BD%E6%96%B0%E9%97%BB%E9%9B%86%E5%9B%A2.

与传媒集团合同 篇3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与中国华录集团即将举行隆重的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双方合作开发的华录坞动漫频道“漫游视界”上线仪式、共同举办的武侠动漫大赛启动仪式将同期举行。文化部、石景山区政府以及两集团相关领导将参加签约仪式。这是两集团的首次合作。双方均表示本次合作将是一次互利共赢之举,并对本次合作的成功充满期待。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近日在深圳市调研时指出,要紧紧抓住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机遇,大力推进文化与科技相融合,积极培育新兴文化业态,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艺术感染力,牢牢掌握文化发展和文化传播的主动权。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与中国华录集团的合作,就是一次文化与科技的结合,一次内容与渠道的结合,一次创意与产业的结合。

“十二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将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文化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文化部目前正在抓紧制定《“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拟从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打造公共服务平台等三方面入手,实现“十二五”期间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发展目标。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文化改革发展加速推进的关键一年。作为文化产业的领军企业,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与中国华录集团将深入领会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的精神,按照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巩固提高、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要求,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按照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要求,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更好地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按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升我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作为两集团合作的重要项目之一,华录坞动漫频道“漫游视界”的上线将掀开我国动漫产品网络播出新的一页。中国文化传媒集团领导表示:“漫游视界”的筹备得到了国内众多知名动漫院校机构、大型动漫基地企业和著名动漫节展大赛的热烈响应,我们将与华录集团努力打造一个高端、丰富的动漫展播频道。中国华录集团领导认为:文化传媒集团和中国华录集团此次战略合作,将是中国领先的影视动漫游戏内容提供商与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视频运营商的强强联合,将对中国影视动漫游戏产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文化月刊-动漫·游戏》杂志也将作为双方战略合作项目之一,由双方合作运营。据悉,从2011年7月刊开始,《文化月刊-动漫·游戏》将进行全面改版,坚持以产业导向和市场需求为核心,努力经营成为一本中国动画业人人爱看、人人必看的权威期刊,着力打造成为中国动漫界的“哈佛商业评论”。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是经国务院批准并注资于2009年11月组建的一家大型国有中央文化企业,文化部为其行政主管部门。集团目前拥有:综合性文化日报《中国文化报》,它是文化部主管的一份全国性的、文化综合类报纸,创刊于1986年1月;全国第一家文化信息类新型无线媒体《中国文化手机报》,创刊于2010年7月;国家级文化艺术类核心期刊《艺术市场》、《文化月刊》、《艺术教育》;国家动漫产业信息平台、中国文化传媒网、国家公共文化网三个国家级网站;同时,集团还建有国家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国家动漫产业信息中心、国家文化网络中心、国家文化艺术资源数据中心、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对外文化传播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街发展研究中心、国家文化艺术创作发展中心8个中心和所属国家美术院、子公司、印刷企业等。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简介 篇4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于2009年11月12日正式成立,是中央国家部委所属报社中第一家整体转职组建的大型中央文化企业。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现拥有:综合性文化日报《中国文化报》——它是文化部主管的一份全国性的、文化综合类报纸,创刊于1986年1月;全国第一家文化信息类新型无线媒体《中国文化手机报》,创刊于2010年7月;国家级文化艺术类核心期刊《艺术市场》、《艺术教育》、《文化月刊》和国家动漫产业信息服务平台暨国家动漫产业网、中国文化传媒网,以及国家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对外文化传媒中心、历史文化名街发展研究中心、文化艺术创作发展中心、文化艺术资源数据中心、影视艺术中心、文化部印刷厂等。目前有员工近400名。

中国文化报社成立25年来,在宣传党的文化方针政策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具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受到文化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近年来,在部党组的关心、支持和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报社发展很快,在历届领导班子奠定的基础之上,经过广大职工的艰苦努力,报社各方面取得较大进展,正在跨入一个富有生机的快速发展阶段。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以推动经济发展为中心,对外加强合作,对内搞活机制,力争尽快做大做强,打造平面

海外传媒集团的财务管理 篇5

世界上著名的跨国传媒集团,包括美国在线-时代华纳(AOL Time Warner)、贝塔斯曼(Bertelsmann AG)、新闻集团(News Corporation)、维亚康姆(Viacom)、维旺迪(Vivendi Universal)和迪士尼公司(Walt Disney Company)等,其负债率都比较低,固定资产与财政收益比都很接近,说明他们的财务管理都处于良好状态。相比之下,美国在线-时代华纳的效率最高,其次是新闻集团,而维亚康姆由于负债高影响了整体效益。①财务管理对传媒集团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本文试图对这些跨国传媒集团财务管理的经验和策略做初步总结。

财务工作的重要地位

毫无疑问,财务工作在任何一个海外传媒集团中都处于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不管是传媒集团的日常运营和管理,还是资本运作、公司上市、企业并购等重要项目的实施,都离不开财务部门的支持。不敢想象,一个拥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子公司的传媒集团,每天有大量涉及采编、广告、发行、投资等方面的现金流,如果没有完善和科学的财务管理系统,如何能够保持正常的运营?传媒集团对财务工作的重视,仅从一个职位便可管窥:跨国传媒集团的首席财务官(CF0)始终位列集团少数最高管理层的名单中。

对财务部门在传媒集团的重要性,曾在新闻集团从事多年财务管理、现任星空传媒集团(中国)副总裁李映红有句话:“在整个传媒集团的`架构中,财务在哪里,总部就在哪里。”②据介绍,新闻集团有两个总部:一个在悉尼,是新闻集团在澳大利亚上市公司的总部;另一个在纽约,是对全世界业务进行管理的总部。无论在哪,财务部门始终是总部的最主要组成部分,首席财务官始终是公司少数最高管理层成员之一。集团内有个管委会,相当于一般公司的总裁办,由集团董事长默多克、集团总裁、首席财务官和法律总顾问组成。下属子公司的最高管理层基本由总经理、总编辑或内容负责人和财务总监组成。无论集团还是子公司管理中,财务负责人始终受到充分重视。

财务部门的基本职能

新闻集团的高层都知道,每周四上午,新闻集团在全世界的几个核心公司的财务总监会及时把当地汇总的财务报表传真给默多克。拿到财务报表后,他会很快地看几个大报、大台的业绩。如果某个地方出了问题,他会拿起电话不管时差立即跟当地的负责人联系。不管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通过传真机收财务报表是他管理新闻集团的生命线,这个习惯默多克永远都不会改变。③对财务部门的职能,我们如果打个比方,可以说:倘若跨国传媒集团遍及世界的子公司是粒粒珍珠,财务就像一根红线把它们全部贯穿起来,从而让集团的最高层能够把所有的珍珠握在手中。

具体来说,传媒集团的财务部门主要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职能:

一是提供决策依据。财务部门要收集全世界子公司的经营信息,通过财务报表和财务总监的分析,提供给决策者作为高层拿主意的重要依据。财务部门向上的汇报,喜要报,忧也要报。

二是控制子公司。传媒集团主要通过财务报表和现金流两方面对子公司进行控制。子公司总经理就重大

报业传媒集团联欢会主持稿 篇6

开场歌曲《xx集团迎宾曲》(作词:xxx 作曲:xx表演者:xx、xx、xx、xx)

主持人开场白((xx、xx)

甲: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乙:来自xxxxxxx等xx周边各地区级报业集团的老总、记者、编辑老师们。

合:大家晚上好。

甲:一曲xx集团员工自写、自创、自演的《xx集团迎宾曲》,拉开了今晚xx地区报业传媒品牌联盟与xx集团纯粮酒厂联欢晚会的序幕。

乙:在此,请允许我们代表xx日报社詹社长、xx集团董事局李主席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甲:出席今晚联欢会的xx日报社的领导有:

乙:出席今晚联欢会的xx集团的领导有:

甲:下面,让我们掌声欢迎xx集团 致欢迎词。

乙:下面,让我们掌声欢迎xx日报社 致辞。

甲:哈达,是真诚、友谊、尊贵的象征,xx世世代代都把献哈达看成是至高无上的礼仪。

乙:“哈达有价情无价”,今晚,xx集团也把饱含真诚的哈达献给所有来宾,欢迎你们的`到来。

甲:我们同时把醇香的xx酒献给大家,

乙:xx集团的酿酒工人也把一组草原歌曲献给远方的朋友。

※:献哈达(草原歌曲)

甲:建设以“快乐工作、共同富裕、共同发展、受人尊重、健康长青”为目标和内容的幸福型企业,是xx人不懈的追求。

乙:下面,请欣赏由xx集团艺术团莫日根、德克西根等带来的马头琴表演。

马头琴演奏

献羊背

古筝演奏(xxx)

甲:刚才大家欣赏的是由xx集团艺术团xxx为大家带来的古筝表演,接下来请欣赏由xx纯粮酒厂包装车间主xxx为大家带来的《草原的月亮》。

乙:“家庭式的关系,花园式的环境,学校式的教育,军队式的管理”是xx集团的管理理念,正是这一先进的理念,引领着xx集团不断向前发展,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甲:xx纯粮酒以诚信立业,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信赖,成为广大老百姓放心的品牌,下面请欣赏,xx集团原创歌曲《xx酒歌(作词 xx、作曲 xx)》,让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

甲:(临场发挥)来宾互动

甲:劳动创造美好,奉献积善积德,必有福报,下面请欣赏由xx集团艺术团xx为我们献上一曲《福报》(作词xx 作曲xx),祝愿在座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万事如意、福报绵长、吉祥永驻。

甲:xx是歌的海洋,酒的故乡,是幸福的天堂。

乙:xx集团永远张开热情的双臂,欢迎四海宾朋。

甲:xx地区报业传媒品牌联盟、xx集团纯梁酒厂联欢会暂时告一段落,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次的相聚。

合:朋友们,再见。

与传媒集团合同 篇7

迪士尼资本运营的条件

以生动的内容吸引受众眼球。高质量的内容是其系列衍生产品的母体, 使得迪士尼拥有很好的金融界口碑和市场的号召力, 成为资本运营的起始环节。迪士尼以高质量的影视制作产品为根本出发点, 靠影片的票房收入加上发行、销售拷贝和录像带收回成本, 获取经济效益。迪士尼平均每年生产50多部影片, 为全世界的人们创造了多部令人印象深刻的动画影片, 一次又一次地刷新了全球影视票房, 2011年动漫《里约大冒险》造价6300万美元, 在美国的总票房超过1亿美元;耗资4亿美元的《加勒比海盗4:惊涛怪浪》, 在海外市场掀起“惊涛骇浪”, 首映周末, 影片在全球席卷3.46亿美元, 预计有望冲击全球总票房10亿美元大关。 (3) 影片的人物动漫形象成功地将迪士尼的品牌内涵变得鲜活:幽默之中不失高雅, 纯真之中饱含时尚, 这种内涵贯穿在迪士尼的所有业务中, 并一致地传达给受众。

注重影视内容的创新。动漫作品要突破创意体系, 需要在画意、人物形象设计、画面节奏等外在结构上形成冲击力。 (4) 迪士尼以创新理念起家, 本着“在娱乐之中学习知识”的原则, 依靠创新理念的运作和内容的吸引力打开众多的分发渠道, 通过实现硬件上的技术创新和软件上的组织创新构筑并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2011年度《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的排序中, 迪士尼位居第199位。迪士尼米老鼠、唐老鸭、兔子罗杰以及建在世界多处的迪士尼乐园, 都是创造精神的产物, 数年前收创意和创作更多娱乐内容的策略性计划。

注重制作技术的推陈出新。迪士尼以技术的变革作为获取竞争力的砝码, 不断地进行技术革新。通过制作“爱丽丝系列短片”、《幸运兔子奥斯华》和“米老鼠系列短片”而崭露头角之后, 迪士尼在影视技术和动画艺术上不断地创新进取, 制作了一部部高质量、高水平和高票房的动画影片。2004年迪士尼关闭最后一个传统手工制作室, 全面进入三维动画时代, 使得影片内容更精美、更逼真、更有感染力。《纳尼亚传奇3》作为系列作品中首部3D作品, 迪士尼与世界顶尖的特别视觉效果 (VFX) 公司合作, 从开拍伊始到完成电影历时两年研发, 为全球观众奉上堪称高级别的视觉艺术作品。2011年《关键第四号》、《创战纪》等影片在技术方面更上一个台阶, 不管是场景设置、图像后期处理还是灯光设置, 都体现了世界先进水平。

迪士尼资本运营的方式

合理的产业链发展机制。迪士尼拥有合理的产业链机制, 具有市场调研、制作、宣传、体系, 以及发达的衍生产品、授权业和强大的终端销售能力。它的产业链大体上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影视作品的制作, 第二层是影视节目内容的推介、宣传, 第三层则是衍生产品、主题公园的开发和授权经营业务等。将影视内容生产作为发展的中心, 借助内容的推广宣传巩固自己的品牌, 借助自己的品牌优势逐渐向其他产业如主题公园、衍生产品等延伸, 将已经影像化的各种童话梦想变得可触摸化, 再以文化传播的方式推向国内和国际市场, 从而使整条价值链良性运转, 获得更大的利润, 扩大了资本运营的规模。

迪士尼乐园注重海外资本规模的开拓。迪士尼乐园第一次把观众在电影里和卡通片里看到的虚拟世界变成了可游、可玩、可感的现实世界。把动画中米老鼠、唐老鸭、古非等动画人物和故事情节从银幕搬到公园, 建造新的场景, 以立体形象与爱好者零距离接触, 吸引大量游客游玩消费, 使游客与影片中的角色和情景亲密接触, 在体验中获得快乐, 实现迪士尼利润的外延整合。乐园内部, 公司还提供餐饮、销售旅游纪念品, 经营度假村、交通运输和其他服务行业等业务, 增加了资本利润。目前, 全世界范围内已建成迪士尼乐园5座,

坚持运营的多元化、本土化特征。在影视制作的过程中, 迪士尼善于吸纳全球文化资源, 不断创新产品, 给影片加入足够的异域文化元素以表达一种独特的文化经验, 努力去将国外文化改编成美国和全球的文化产品。借用来自世界各地的传说和故事并融入多元文化的价值, 使得其产品能够获得多民族的认同, 从而为其产品在全球的扩张和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全球化并不能脱离本土化, 为了使全球化更有效, 迪士尼尝试在国外市场进行本土化经营, 如香港迪士尼乐园的游客主要是以中国以及东南亚各国为主;为满足多元化客源的需要和增加游客的游园体验, 在官方语言方面, 以粤语、汉语和英语为官方语言;在食物供应方面, 以亚洲菜色为主 (主要是中国、东南亚及日本菜) , 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迪士尼公司注重本土化的传播策略, 赢得本土消费者的一致好评。

整合各方资源优势, 联合营销。迪士尼并没有一味凭借其雄厚实力发动硬性广告攻势, 而是巧妙地利用自身强大的知名度和号召力, 整合各方资源优势进行各种公关、软性宣传和联合推广, 以此达到吸引社会关注和好评的双重目的。在每推出一部新片之前, 它都会调动集团所有的宣传机器和设施 (包括电视频道、互联网站、出版机构、主题乐园、玩具专卖店等) , 并与其战略伙伴 (电影院、麦当劳和可口可乐公司等有关方面) 合作, 开展轰炸式宣传。此外, 它还重视与各行业领先品牌的合作和开展联合推广, 还与Visa、佐丹奴、周生生、李锦记、香港地铁等一系列行业知名品牌开展合作, 实现品牌联合, 营销效果凸显。

品牌连锁———特许经营传媒衍生消费产品。迪士尼衍生的消费产品主要指围绕着影视节目的开发制作的音像制品、VCD/DVD产品、旅游产品、玩具、纪念品、书籍等相关产品, 并包含影视代表的场景及相应的旅游景点开发等。它通过运作品牌产品授权和连锁经营, 利用遍布全球的授权专卖商店, 开展消费品授权业务, 加上其动画形象专有权的使用与出让、品牌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以及相关书刊、音乐乃至游戏产品的出版发行等渠道来获取资本。以米老鼠、小熊维尼、唐老鸭等卡通形象衍生出的玩具、服饰、纪念品等产品在全球知名度高, 销售量大。2011年福布斯公布的“2011虚拟人物富豪榜”, 唐老鸭舅舅史高治·麦克老鸭以股价达441亿美元位居榜首。 (5)

注重网络媒体的合作与并购。迪士尼擅长利用媒体之道, 在发展的过程中陆续收购了美国ABC、ESPN等广播电视网, 成为美国的传媒巨头之一。1983年, 迪士尼开办“迪士尼频道”, 用于播放自己制作的影片或购买的节目获得广告收入, 并拥有数家网站, 如:Disney.com, ABC.com, ABCnews.com等。 (6) 还与搜狐合作建立起自己的中文网站。2009年, 迪士尼先后与You Tube、雅虎、优酷等网站开展视频合作等业务, 收购家庭网站kaboose、社交游戏开发商Playdom、以“企鹅俱乐部”为代表的多家儿童网站。在网络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 公司能把握时代发展脉络, 以互联网为载体, 将迪士尼的卡通形象及衍生产品通过网络传输出去, 让消费者随心所欲地观赏, 以增强产品的品牌形象, 获得终端资本收益。

借鉴与启示

内容为王, 努力实现跨媒体、跨地区的经营。影视内容的制作和表达要吸引受众的眼球, 必须在搭建故事构架的基础上, 生产出适合他们的内容。借助综合艺术功能, 以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将原作的意蕴发挥到极致, 并利用传播覆盖优势让受众从影视中间接地汲取生活的亮点、思想的感悟, 引起公众共鸣, 坚持“内容为王”, 以用户体验为中心, 从而提高影视产品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积极介入有效的资本运营方式, 注重文化创意和资本并购, 打开主要突破口, 构筑“影视内容+主题公园+体验+衍生产品”的产业版图。此外, 要具有国际化意识, 努力实现媒体规模和范围的扩张, 实现跨行业、跨媒体、跨区域的集团运作模式, 对媒体单位的做大做强具有促进作用。

明晰传媒资本运营效益性, 实现经营业务的多元化。目前国内媒体的经营业务仍然是以广告为主, 这种经营结构略显单一, 没有延伸和扩展的可能性。如果脱离了广告市场, 媒体将面临巨大的风险。因此, 国内的传媒单位要实现对外经营的多元化, 开辟出更多的经营领域, 比如付费电视、移动电视或者是酒店、会堂、商店、传媒产品等, 努力实现多元化发展, 将传媒产品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结合起来, 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培养复合型的资本运作人才, 注重开拓创新。当前, 技术和人才的竞争对于传媒产业的发展及实现体制内部创新至关重要, 我国的传媒资本运营尚处较初级的发展阶段, 专业人才紧缺。传媒企业需要顺应时事发展脉络, 增强创新的机制和培养复合型传媒资本运作的人才, 建立完整的激励机制和有利于资本运作的人才培养、引进体系, 才能为传媒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资本运营才有充足高级的人力资源作为发展的动力系统。

注重品牌效应, 整合资源营销。良好的品牌形象对于传媒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迪士尼通过电影、主题公园、衍生产品的销售、并购强势媒体的方式实现品牌价值链的发展, 提升其产品的影响力。国内的传媒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要注重本身传媒产品品牌效应的塑造, 要善于利用传媒企业内部或企业外的资源进行交叉营销, (7) 互惠互利, 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10YJA860013) “传媒资本营运———提升西部软实力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黄进:《中外传媒资本运营比较研究》,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年。

[2]谢耕耘: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72a33101000626.html

[3]千龙网:http://ent.qianlong.com/4543/2011/05/23/4182@7026492.htm

[4]殷俊、孟育耀:《提升动漫产业文化张力的策略分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11 (1) 。

[5]新浪教育:http://edu.sina.com.cn/en/2011-04-07/175660458.shtml

[6]张燕:《浅析迪斯尼传媒集团的运营模式》, 《中国电视》, 2004 (10) 。

与传媒集团合同 篇8

关键词:城市传媒;文化产业;传媒;电信

城市传媒是中国近年来新媒体市场难得的好方向,也有利于文化产业的迅速活泛发展。文化产业,顾名思义,与文化密切相关,是现代网络世界的新宠,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生存发展的事业,结合先进的技术和长盛不衰的文化,推进城市传媒产业突破试点实施阶段,进入普及阶段。“城市传媒”的小苗正在我们身边渐渐发芽。

一、城市传媒的新产业形态定位

城市传媒新产业形态的形成主要是对原产业技术的融合、业务( 市场) 融合和企业组织融合等各个方面。

(一)城市传媒的技术形态

现在与过去相比,不会再过分依赖固定的传送网络线路和终端技术,不再把各种媒体设施与技术业务割裂开来,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巨大飞跃促成了现代媒体的简便化、生活化,将文档、相片、声音、信息转换成计算机能识别的数字,这就完成了传统电信、广播电视、计算业务的联合发展,同时淘汰了一部分过去的功能单一的信息产品,促进新的产业产品的火热发展,融合了各个产业原本独立的通信链。

可以把城市传媒简单的解释为各种网络形式在继续发展优势特点的基础上朝着一致的方向前进。从网络的各个层面来说,首先走向传送技术的统一巅峰,其次把网络连接起来便于共同进步,最后在功能和实用方面,交叉运行,同步起来,达到一软件多网络形式的目标。技术融合最重要的两方面是传输通信层和中间网络层。

(二)城市传媒的业务形态

如何在业务上达到融合,应该从技术融合得到的成果出发,把计算机网络、电信网、广播电视网进行拓展,推陈出新,取旧精华,去旧糟粕,延长产业链,铺开产业网络。计算机网络借助音频信号的发送接收可以达到降低成本减轻用户付费压力的效果,朝着这个目标发展也能够有效率的推进IP网络走向多媒体业务的支持。在电信业的发展中,保存了过去低速数据和语音传输的优点,并扩展到视频通信等宽带业务发展。广播电视网已经进入新领域,主要方向是数字电视、数据传输、电话业务、高清晰度电视以及点播电视,与此同时还要扩大其传统的有线电视业务。通过扩展这些业务使他们之前产生交叉。

(三)城市传媒的企业形态

三大产业从之前激烈的竞争关系转为队友关系,并行发展、通力合作,业务和市场的融合交叉促进了其相似产品的研发与出售,具有相互替代的特点,技术上的飞跃使他们之间又发生了竞争关系,三个产业即合作又竞争,形成良好的企业融合状态。新的融合关系的出现可以淘汰掉原来单独发展、竞争激烈的模式,在并行中互相竞争,在交叉中优势互补,有利于市场环境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大促进了企业的高速发展。诸如华数传媒这种优质企业,产业之前交叉融合,无法清楚判断其产业归属。

二、城市传媒集团产业发展经营管理创新

在未来城市传媒发展趋向平稳之际,会产生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叫做“大文化产业”,凯文·曼尼(Kevin Maney)曾经提出“大媒体产业”,用来概括包揽多个信息传播行业的大型传媒集团组成的产业体系,而“大文化产业”表达的是数字融合、媒介融合和城市传媒,通过跨越传统的产业界限,由信息传播技术形态升级转变带动产业形态的改变。进入新的阶段,产生新的产业管制并严格遵守,更好的服务于民众的信息传递。这就是对于新兴的文化产业的展望与目标。

大文化产业的进展可以由产业融合的不同范畴和发展状况进行划分。大文化产业,首先是本文重点解释的城市传媒问题,也可以简单的阐述为技术融合的进展,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依托,多项技术合理利用,极大的促进城市传媒的发展;其次是产业之间的融合,不同产业之间打破原有的严格的界限,实现不同程度的融合。具体表现在互联网行业、广播电视行业以及电信行业的融合,通过企业组织、市场、业务和监管的融合统一,跨越更远一步的障碍。最后是大文化新产业逐渐成型的阶段,在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方面,一个以互联网为生存基本,一个以广电业为核心业务,两相并行协调发展,从而能够覆盖全方位的信息产业文化。由此我们推出,这场产业的大变革将不止步于简单的在微观范围内的融合和改变,它会放眼于更广阔的大文化产业群的发展。当然,这是一次新的质变,是一个不断的融合和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进行组合和叠加,不同的技术形态、不同的产业形态充分结合,利用相互的优势作用形成最佳的效果,以达到最终的改革发展的目标。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产业的出现及运行是由大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构建出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文化产业体系,使之结构合理,具有创新意识和可持续性,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怀亮,罗霆. 城市传媒集团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定位与经营管理创新[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01:18-20.

[2]周雨城. 我国传媒集团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探析——以武汉市为例[J].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3,02:148-152.

上一篇:有生之年,愿陪你踏遍河山经典语录下一篇:四年级《猫》优秀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