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力弘扬劳动精神的演讲稿

2024-05-29

关于大力弘扬劳动精神的演讲稿(共14篇)

关于大力弘扬劳动精神的演讲稿 篇1

塞罕坝精神植根于塞罕坝140万亩的土地,源于成百上千名塞罕坝务林人的奉献奋斗,成长于塞罕坝日益辉煌的绿色事业之上,是几代塞罕坝人用心血、汗水和生命凝结而成。

2021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月亮山,察看林场自然风貌,听取河北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和林场管护情况介绍,看望护林员。随后,总书记来到尚海纪念林,实地察看林木长势,了解林场弘扬塞罕坝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情况。

塞罕坝精神出现背景

塞罕坝位于河北承德市围场县北部。早年,这里曾是清王朝木兰围场的一部分,同治年间开围放垦,致使千里松林被砍伐殆尽。

到新中国成立之初,过去的原始森林已变成“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高原荒丘。百年间,塞罕坝由“美丽高岭”退变为茫茫荒原。

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同志发出了“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

1961年,林业部决定在河北北部建立大型机械林场,并选址塞罕坝。

1962年,塞罕坝机械林场正式组建,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127名大中专毕业生,与当地干部职工一起组成了一支369人的创业队伍,拉开了塞罕坝造林绿化的历史帷幕。

“天当床,地当房,草滩窝子做工房。”一代代塞罕坝人薪火相传,用半个多世纪的接力传承,以青春、汗水甚至血肉之躯,筑起为京津阻沙涵水的“绿色长城”,从茫茫荒原到百万亩人工林海,建造起一道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

塞罕坝精神时代要求

2010年6月5日,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到塞罕坝林场调研;7月11日,全国林业厅局长座谈会在塞罕坝林场成功召开,贾治邦局长对塞罕坝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塞罕坝精神” 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伟大的塞罕坝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林业行业的具体体现,是全国林业行业的宝贵财富,是激励广大务林人不断进取的旗帜,是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对于确保实现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双增”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推动现代林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对于构建北方绿色生态屏障具有巨大的推动意义,对于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凭借塞罕坝精神,我们已经把塞外荒原变成万顷林海,我们更加相信,依靠和创新塞罕坝精神,一定有能力把山川秀美的塞罕坝建设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国有林场。

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总书记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4]

2021年8月2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尚海纪念林。纪念林位于原马蹄坑造林会战区,是塞罕坝精神发源地、百万亩林海起源地。习近平同林场职工代表亲切交流,他强调,你们做的事非常有示范意义,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激励作用和深远影响。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塞罕坝要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

塞罕坝精神精神内涵

原塞罕坝精神:“勤俭建场,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是在塞罕坝建场三十年之际,由熟知塞罕坝建设发展历程的原国家林业部副部长刘琨帮助总结提炼的。新塞罕坝精神:“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爱岗敬业”,是原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于2010年6月在塞罕坝调研后,在原塞罕坝精神基础上凝练提升而成。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是塞罕坝精神!

塞罕坝精神是以艰苦创业为核心,以科学求实和开拓创新为支撑,以无私奉献和爱岗敬业为价值取向的一个完整的精神体系,她既充满了塞罕坝人献身“绿色事业”的豪情壮志,又体现了塞罕坝人特有的理想追求。

塞罕坝精神精神根源

塞罕坝溯源

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它位于河北省最北部的围场县境内。历史上,这里就地域广袤,树木参天,辽金时期被称为“千里松林”。

塞罕坝之殇

清朝后期由于国力衰退,日本侵略者掠夺性的采伐、连年不断的山火和日益增多的农牧活动,使这里的树木被采伐殆尽,大片的森林荡然无存。到解放前夕,塞罕坝由“林苍苍,树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皇家猎苑蜕变成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沙起好荒凉”的沙地荒原。

塞罕坝肇建

新中国成立后,林业部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和科学的规划设计,1962年2月,决定建立林业部直属的塞罕坝机械林场。确立了四项建场任务:

建成大片用材林基地,生产中、小径级用材;

改变当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为改变京津地带风沙危害创造条件;

研究积累高寒地区造林和育林的经验;

研究积累大型国营机械化林场经营管理的经验。

塞罕坝涅槃

60年代的塞罕坝,集高寒、高海拔、大风、沙化、少雨五种极端环境于一体,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刚刚建场的塞罕坝,没有粮食,缺少房屋,交通闭塞,冬季大雪封山,人们便处于半封闭、半隔绝的状态;没有学校,没有医院,没有娱乐设施,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建设者们,除了简单的行李衣物,其他的几乎一无所有。通过塞罕坝两代人近50年的艰苦奋斗,在极端困难的立地条件下,在140万亩的总经营面积上,成功营造了112万亩人工林,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初期的11.4%提高到80%,林木总蓄积量达到1012万立方米,塞罕坝人在茫茫的塞北荒原上成功营造起了全国面积最大的集中连片的人工林林海,谱写了不朽的绿色篇章。

塞罕坝效益

如今,建场时营造的树苗,已经变成了浩瀚林海,正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效益,造福着当地,泽被着京津,恩及着后世。

塞罕坝效益包括塞罕坝的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

经济效益:建场以来,累计向塞罕坝林场投入3.49.亿元,其中国家投资2.5亿元,林场自筹0.99亿元。截至2009年底,林场有林地面积112万亩,林木总蓄积1012万m3,林木价值40多亿元,林木每年生长增加蓄积80万 m3,增值3亿元,多年来累计上缴利税近亿元,现林场固定资产3亿多元,据中国林科院核算评估,塞罕坝资源总价值为152.9亿元,投入与产出比为1:44。

生态效益:首先是阻沙源、保水源,维护京津生态安全。中国林科院2007年核算评估,塞罕坝每年可产生120亿元的生态服务效益。

社会效益:一是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劳动就业岗位,有力地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二是示范带动作用;三是取得重大社会影响,在人才培养、科技推广与示范、生态与思想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传播了生态文化,弘扬了生态文明。

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 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塞罕坝精神是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回顾塞罕坝林场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如同打开一本至真至诚的爱党誓言书。从第一代塞罕坝人服从组织安排上坝开始,一代代塞罕坝人奋斗不息、接力不止,他们最鲜明的特质就是时刻听从党的召唤、响应党的号召,集中体现了强烈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弘扬塞罕坝精神,最重要的就是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更加坚定自觉地践行新发展理念,更加坚定自觉地履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责任。

塞罕坝精神是推进绿色发展的不懈追求,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坚持生态优先,努力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共进

当年,面对荒山秃岭,塞罕坝人坚信“今天有一棵松,明天就会有亿万棵松”,坚持向绿色要发展、向绿色要未来,实现了从“一棵松”到百万亩人工林海的历史跨越。塞罕坝每棵树的年轮里都记载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阐释着绿色发展的理念。我们要坚持把绿色作为发展底色,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坚定不移地走加快转型、绿色发展、跨越提升新路。我们要大力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整体修复,与京津及周边省区深入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治,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们幸福生活的增长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展现美丽河北形象的发力点。

塞罕坝精神是攻坚克难的顽强意志,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勇于直面困难,矢志艰苦奋斗

在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塞罕坝林场曾多次陷入困境,但塞罕坝人坚持以改革激发活力、以创新攻克难关,在高寒地区引种、育苗、造林等方面取得一个个新突破,形成独具特色的森林经营生产体系和培育作业流程。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拼劲和闯劲。要以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等重大制度为突破口,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开展生态建设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加快成熟适用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加强环境治理、促进环境改善,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绿色福利、生态福祉。

塞罕坝精神是久久为功的执着信念,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一茬接着一茬干

关于大力弘扬劳动精神的演讲稿 篇2

一、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1、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

大学是人力资源的聚集区,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要他们具有高昂的民族精神, 提高综合国力就有希望。中国青年大学生的运动史证明, 青年大学生之所以在不同时期都能表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 靠的就是民族精神, 也正因为有青年大学生的率先觉醒和冲锋陷阵, 才使全国人民团结起来, 振兴中华, 使中华民族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机和活力。所以我们必须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是迎接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

教育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 面对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挑战, 在高校大学生中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将中华民族精神熔铸于他们的精神和品格之中, 使伟大的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发扬光大;有利于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 不断发展壮大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抵御外来腐朽文化的侵略;有利于增强广大青年大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 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自觉维护祖国的尊严和利益, 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 奋发成才。

3、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培育民族精神, 则是实现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的强大精神力量。民族精神可以激发青年大学生以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去为这宏伟目标而奋斗, 引导青年学生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 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从我做起, 从一点一滴做起, 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对青年提出的“勤于学习, 善于创造, 甘于奉献”的要求, 把个人的理想和抱负, 化为立志图强, 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 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添砖加瓦。

4、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时代和社会发展对民族精神的要求, 最终都体现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之中。我们正在进行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深厚土壤。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 而生动活泼、热火朝天的实践活动又为民族精神的丰富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 不断赋予民族精神新的时代特点。在大学生中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将青年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创造性发挥出来, 向心力凝聚起来, 就能永葆进取之心, 就能把他们培育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

1、要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目标

现代化国家强有力的精神杠杆就是强烈的民族意识, 现在, 中国仍然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这种状况在民族心理上造成了巨大压力, 这种压力的长期存在容易导致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衰退和萎缩, 从而无法为现代化进程提供较好的民族心理背景。我国的大学生正好生活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至关重要。必须以爱国主义精神作为培养现代化人才的内驱力, 发挥中华民族精神中的凝聚力, 促使他们确立起民族复兴的崇高理想。通过爱国主义教育, 激发大学生热爱祖国、振兴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而产生民族的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典型的爱国的史例, 可以使大学生形成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进而产生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

2、要培养大学生的改革精神和自主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不仅是发扬民族精神的目的, 同时也是民族精神之魂。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必然走向衰落, 一个没有创新的国家必然受制于人, 这是历史的事实。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依靠自主创新, 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在新的世纪, 中国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我国是一个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大国, 其现代化问题的复杂程度是其他民族国家所难以比拟的。为了提高中华民族应对挑战的能力, 提高全民族的现代化意识, 就必须发挥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 走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人才是创新的主体, 没有人才便没有创新。高等教育旨在培养高级人才, 高级人才的标志就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精神是大学生素质的基本内核, 创新能力是大学生能力结构的核心。面对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科技浪潮, 大学毕业生是否具有创新精神, 他们的创新能力如何, 直接关系到我国建设事业的效益和水平, 关系到我们民族的进步与国家的兴旺发达。因此, 社会主义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就必须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使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建立在为祖国服务的基础上, 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这是我们国家发达的根本所在。

3、要培养大学生自信、自立、自强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中, 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 使艰苦奋斗成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 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个重要法宝。”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 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 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 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 是难以兴旺发达的。”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艰苦奋斗和劳动创业的精神, 他们中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 从小处于安逸的环境中, 面对困难缺乏独立应对的能力, 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 缺乏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勇敢、不畏艰险而著称于世, 在任何艰苦的环境中都能生生不息地发展下去, 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繁荣的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 必须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发愤图强、艰苦创业的思想意志教育;进行掌握现代化科技和本领的历史使命感教育;进行具有严格纪律和心理承受力以及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教育。我们要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大学生的思想上真正扎根, 在行动上自觉体现。

三、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途径

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强国先要强民, 强民先要强魂, 而强魂的根本在于铸造起坚不可摧的精神脊梁。大学生作为时代的潮流人物, 作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继承者和发扬者, 应该承担起弘扬民族文化的重担。那么我们如何来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呢?

1、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华民族精神是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升华。中华民族以其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独特魅力的中华文明, 同时也取得了对人类社会进步有着重要意义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因此, 要以民族悠久光辉的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 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有效地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要让青年大学生系统地学习和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 特别要学习中国历史、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中国艺术和中国科学技术等内容, 并把这些内容纳入到课程体系之中。要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增强学生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 最终使中华民族精神在新一代的大学生身上得以传承、弘扬和提升, 做到爱祖国、爱人民, 今天努力学本领,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今后作一个合格的、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认真进行品德教育。

其目的在于养成学生一定的德性。育德过程实际是建构学生道德境界的过程, 是将社会道德规范向学生主体转化的过程。建构过程 (内化) 的要点有三:一是向学生传递道德信条、道德意识, 让学生晓真理, 明是非, 辨善恶, 知美丑, 懂荣辱等。道德意识不是基因生成的, 它是文化浸润和教育、养成的结果。所以, 育德的第一个特点是“育”。二是建立学生道德信念。仅向学生灌输一定的道德意识、规范, 在一定意义上讲, 它是外力, 靠舆论对人的行为的约束, 是他律。严格地说, 仅靠外力对行为的约束, 还不能说学生已经形成某种品德。只有学生将所懂之理与自己的情感结合后, 升华为“信念”, 才可以说学生已具备了某种品质。要使知与情结合, 沟通渠道是实践中所得到的体验。所以, 育德的第二个特点是“动情”。这是“他律”向“自律”转化的基础。三是启发学生的“悟”性。“悟”就是觉悟、醒悟、顿悟。启发悟性就是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 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对象来审视自己、支配自己、约束自己,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应该怎样做人, 知道怎样生活才最有价值。当学生知道自己应怎样的生活才有价值时, 并以此来支配和调节自己行为时, 这时由“他律”转化为“自律”了。道德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自律”。所以, 育德的实质是唤醒学生“觉悟”。

3、抢占网络阵地, 拓展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新渠道。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高速发展, 消除了人类跨地域沟通的“时限”, 而且网络也成为大学生掌握知识、了解信息的一种主要渠道, 这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但同时网络也是教育者与学生双向沟通的一条新渠道。目前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在网上建立民族精神宣传网站、论坛、数据库等, 发挥网络的育人功能, 创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信息学习环境。要培养一批适应网络需要的教育人才, 占领网络宣传阵地, 消除网络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 把网络建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坚强阵地。

4、发挥教师的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

良好的师德师风蕴含着勤劳勇敢、爱岗敬业的科学精神、创业精神, 这些民族精神的要素是民族精神在教师职业中的生动体现, 教师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广大教师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倡导者、传播者和实践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觉悟、价值取向对学生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 要加强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 引导广大教师树立爱国、敬业、奉献的职业道德。以身立教, 自觉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 用自己的言行去践行“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的行为准则, 逐步形成依法执教、严谨治学、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教风, 要自觉地发挥示范作用和带动作用, 以优良的教风带动学风。

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今天, 只有让大学生牢固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努力发展先进文化, 积极培养民族精神, 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新时代的继承人。

摘要:;培育民族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要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目标, 要培养大学生的改革精神和自主创新精神, 要培养大学生自信、自立、自强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培育民族精神要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认真进行品德教育, 抢占网络阵地, 发挥教师的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

关键词:民族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⒈《十七大政府工作报告》[N], 2007年10月15日。

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 篇3

坚定不移地捍卫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日本侵略者全面发动侵华战争,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面对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华民族超越党派,超越意识形态,超越国界,共赴国难。无论是正面战场或是敌后战场,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首感天动地的反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八年的浴血奋战,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仅新四军就牺牲将士8万余人,其中担任团以上领导职务的就有350多位。历史已经过去,但历史不能忘记。同样,历史不容亵渎,历史不容歪曲。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之流逆历史潮流而动,公然美化日本侵略史,否认侵略罪行,真是可耻之极。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付出了巨大牺牲的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地捍卫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任何人想否认、歪曲甚至美化侵略历史,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绝不答应!”

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使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自由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母亲送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用鲜血和生命丰富和升华了伟大的民族精神,铸造了千秋永存的伟大抗战精神,这就是: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路的民族创新精神;坚持正义、自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同样,在敌后战场作战的中国新四军,也用忠诚和热血铸造了伟大的铁军精神,即跟党举旗的坚定信念;英勇果敢的钢铁意志;相忍为国的博大胸怀;坚韧不拔的顽强作风;众志成城的赤诚团结;步调一致的自觉纪律,这是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抗战历史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始终坚持和平发展的理念。习主席庄严宣告:“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并且希望世界各国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让和平的阳光永远普照人类生活的星球。”纵观世界历史,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最终都是要失败的。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因此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大局所决定的。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要发展,就必须有一个相对和平的发展环境。西方国家一直想通过军备竞赛来迟滞中国的发展速度,我们决不能让他们的阴谋得逞。当然我们也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和平发展与警惕战争的关系。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我们反对战争同时也要重视战争准备。当今的中国,与上世纪前半叶的情况已不能同日而语。如果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挑战我国主权,发动对我战争,伟大的中国人民将让他们有来无回,彻底灭亡。

关于大力弘扬劳动精神的演讲稿 篇4

经各教研组推选,张春、白美霞等六位优秀选手参赛。张春深情讲述她的公公婆婆当年从大上海西迁,扎根西安的感人故事;白美霞历数钟兆琳、陈学俊等交大西迁老前辈的感人事迹,抒发对西迁前辈的敬仰;刘泽平以“芳年华月向西而歌”为题,深刻解读西迁精神的内涵;傅绅饱满深情,表达坚守西迁精神、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学生引路人的坚定决心;张玺以“以梦为马驰骋芳华”为题,讲述交大西迁后的辉煌成就,表达不忘初心、奋勇前行的教育理想。一个个动人故事,感染着在场的观众,一句句铿锵誓言,鼓舞着每位教职工。

二附中校长孙鹏伟做点评讲话,他表示,选手们的演讲令他感动,感慨颇深,从选手们真挚感人的演讲中,看到了西迁精神对学校教职工的深远影响。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奉献和奋斗,教师要有职业的幸福感,更要有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争做四有教师,无私奉献、艰苦创业,推动二附中再上新台阶。

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精神演讲稿 篇5

大家好!

我今天要演讲的题目是,勤俭节约,不浪费粮食。

勤俭节约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美德。穷人勤俭节约可以过上好日子。富人勤俭节约,大人可以教育孩子,小孩可以养成良好的习惯。

不浪费粮食,就是勤俭节约的重要方面,而且天天可以做到。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现在的同学们,有谁吃饭的时候想到种粮人的艰辛呢?

不浪费粮食,天天可做,顿顿可以做到。大家看看我就知道,“i am so fat,right?”,是的。我应该减肥。要减肥,是不是每次都应该把饭吃一半,剩下一半倒掉呢?不是的。每次老师打饭的时候,给老师提个醒,少打一点。自己盛的时候,吃多少盛多少。每次都吃得干干净净。这样减肥,节俭两不误。

同学们,相信你们每一位,吃饭肯定不是问题。一般来说,想吃什么就有什么。可不是每个中国孩子,每个家庭都这样。广西电视台今年5月曾播出了这样一则故事。一个14岁男孩杨六斤,6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10岁爷爷奶奶相继去世,他成了孤儿。他只能青草填肚,捕鱼解馋。

其实,我们节约的粮食,可以帮助很多无助的孩子。

关于大力弘扬劳动精神的演讲稿 篇6

大树西迁,葳蕤生辉。60多年来,“西迁精神”不仅成为了交大人传承不变的精神财富,也皴染着西安这座古城的精神底色。

可歌可泣的西迁奋斗者始终令人难忘。4月22日下午,正在陕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西安交通大学,亲切看望西迁老教授代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要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努力培养更多一流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师生大力弘扬“西迁精神”,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

谆谆话语,殷殷希冀,令交大人倍感欣喜、振奋。“习近平总书记对‘西迁精神’的高度肯定让我们深受鼓舞。”他们表示,继续传承发扬“西迁精神”,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新的智慧和力量,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岁月流逝 犹记家国情怀

当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的西迁博物馆。“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西迁博物馆一楼,我们热烈鼓掌。习近平总书记向我们老同志抱拳问候,关怀之情溢于言表。”88岁的西迁老教授卢烈英心情激动地回忆说,习近平总书记和我们14位西迁老教授代表亲切交谈,他深情地向当年响应国家号召献身大西北建设的交大老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祝大家健康长寿、晚年幸福。

在交大西迁博物馆一楼,习近平总书记对西迁老教授来信作出的重要指示镌刻在最显眼的位置。

11月,西安交大史维祥等15位老教授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西安交大人“听党指挥跟党走”的奋斗历程和弘扬奉献报国精神的建议。习近平总书记旋即回信,向献身大西北建设的交大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希望西安交大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在随后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为西安交大西迁老教授点赞。

“让我们激动的是,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西迁老教授来信作出重要指示。今天又来看望大家,充分肯定了当年西迁的贡献和历史价值,让我们感到无比兴奋、无比温暖。”86岁的老教授潘季说出了广大西迁老同志的共同心声。

“党叫干啥就干啥,打起背包就出发,6000多人就搬过来了,从黄浦江畔到渭河之滨,谈何容易。”习近平总书记和西迁老教授见面时说的这段话让潘季和在场的老教授们十分感慨。

关于大力弘扬劳动精神的演讲稿 篇7

广西精神生成于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沃土之中, 吸吮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养分。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思想的高度凝炼和概括。广西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 广西精神就根植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 吸吮了中华民族精神丰厚的文化资源。首先, “团结和谐”反映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永恒主题。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文化, 具有兼爱互利、扶贫济困、凝聚和合、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 强调整体主义价值观和群体利益的维护, 高度认同“团结就是力量”, 这是当代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文化资源, 也是马克思主义得以在中国传播、并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重要文化根基。进入新世纪, 当我们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战略目标时上下高度认同, 就是这种文化根基的必然结果。广西是一个多民族地区, 在一次又一次民族大融合中, 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同舟共济、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和谐发展, 成为我国民族团结和谐的模范, 就是对中华民族精神中这一永恒主题的生动诠释。其次, “爱国奉献”突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各民族人民不屈不挠、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历史, 也是中华儿女舍身忘己、吃苦奉献的历史。广西地处祖国南疆, 肩负着保家卫国的神圣职责, 千百年来各族人民的血液里充满着守土有责的爱国主义、无私奉献激情, 谱写了一曲曲爱国奉献的壮丽诗篇。再次, “开放包容”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从来都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兼容开放心态积极吸纳各种外来文化。如佛教东传和玄奘西游、丝绸之路、鉴真东渡、郑和七下西洋等都是广泛发展对外交流的具体见证。广西独特的历史和地理环境养育了广西人开放包容的优秀品德,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面向国内外全面开放, 持续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更是充分展示了广西人自信豁达、海纳百川的胸襟, 也充分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第四, “创新争先”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正是这种“自强不息”和“变则通”的思想, 与中华民族居安思危, 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相碰撞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创新争先精神, 使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历久远而弥新, 经沧桑而不老, 至今依然保持着极为旺盛的生命力, 今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更是不断创造新的辉煌。广西各族人民也始终秉承了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不甘于落后, 不怨天尤人, 不断演绎着力争先进的创新精神。

广西精神根植和发展于广西丰富多元的文化交融互动之中, 体现了广西文化的独特品质和鲜明个性。广西地处中国南部, 东邻广东省, 西连云南省, 西北靠贵州省, 东北接湖南省, 南临北部湾与海南省隔海相望, 西南与越南毗邻。“八山一水一分田、还有一片海”是其形象具体的概括, 境内山地丘陵广布, 河流穿越其中, 山川秀丽多姿, 多民族杂居融合。八桂大地上, 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发展了具有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文化类型, 成为各民族共同拥有的宝贵精神财富。如:有旖旎多姿的山水自然文化, 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 有可歌可泣的爱国奉献文化, 有生生不息的创新创业文化, 有大度包容的开放发展文化, 有历久弥新的互助和谐文化等等。实践证明, 文化的影响是悄无声息、潜移默化、润物沁心的超高境界, 于无形中有力, 于无处中感觉, 广西文化就是汉民族文化和各少数民族文化结合的产物, 是山水文化和海洋文化相得益彰的精品, 是生态文明与现代工商文化结合的样板, 是传统和谐文化与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结合的楷模。“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先争优”的广西精神, 是一代又一代广西人在实践中铸就、传承的价值追求和理想期待, 是广西在不断发展进步过程中逐步形成、积累、丰富起来的文化内核和思想动力, 它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融汇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同时又是广西历史文化特质的高度概括, 是广西人民文明素质的真实反映, 是广西人民精神境界、意志品质、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的恰当展示, 彰显了广西地域文化厚重的底蕴与多姿多彩的独特魅力, 是广西人文化自觉自信的集中体现。

广西精神的提炼、学习和宣传是一次广泛而深入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也是广西人文化精神生活的丰富过程。人是有精神需求的, 表现为人需要有思想观念、情感意志、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 或丰富或贫乏, 或高尚或低俗。丰富高尚的精神生活, 是人们身心健康、奋发有为、和谐幸福的保障,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保障。广西精神的提炼升华和学习宣传过程本身就是广西在推进文化建设中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早在2005年, 自治区党委作出建设“四个广西”即富裕广西、文化广西、生态广西、平安广西时, 在推进“文化广西”战略中就组织课题组对广西精神进行研究, 并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2008年, 在抗击突如其来的雨雪冰冻灾害中, 将广西各族人民表现出来的崇高境界概括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服从大局、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和谐精神”。2009年, 为隆重纪念百色起义、龙州起义80周年, 在广泛征集意见和座谈讨论基础上, 自治区党委结合广西的实际提炼了“百折不挠、奉献拼搏、团结务实、争先创新”的百色起义精神。这些都是构成广西精神深刻内涵的重要元素。2011年以来,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将研究、总结、提炼广西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进行部署, 抓紧落实, 先后组织了数次研讨会、交流会, 并深入全区各地调研, 初步提炼出“广西精神”表述语, 最后由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确定下来。几年来, 上下结合、集中民智、汇集民意, 将广西精神的提炼过程实实在在地演绎为一次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广西、思考广西、热爱广西的过程, 是一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 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关于大力弘扬劳动精神的演讲稿 篇8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也是延安精神的发祥地。延安时期孕育的延安精神,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集中体现了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等优良传统,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进一步弘扬延安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工作。

延安精神的重要内容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培育和形成的伟大的时代精神,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战胜敌人、夺取胜利的力量之源和精神支柱。

什么是延安精神?中国共产党党史工作者有共识亦有多种说法,党的文献也曾提到很多次,但都没有集中地系统地讲。2002年4月,江泽民同志在陕西考察调研时指出:“伟大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过去是,今天仍然是我们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法宝。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必须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讲话深刻阐明了延安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地位、作用,是对延安精神的实质和主要内容的一个界定。

正确把握延安精神的深刻内涵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及时确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无论是在瓦窑堡会议上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还是“持久战争”和“人民战争”思想的提出,等等,这些都在紧紧围绕着党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路线、政治纲领等重大政治问题,并不断使其思想更深刻、理论更系统、行动更坚决、步调更一致,这些重大的政治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使我们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确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治方向,吸引了成千上万革命者义无反顾地奔赴延安,投身救国救亡的洪流。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延安时期,在思维方式上,中国共产党反对教条主义,科学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在行为选择上,求真务实,实事求是,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28期2013年第4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成功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文化认同问题;在精神风貌上,开拓进取,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尊重实践,善于调查研究,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全党各级干部形成说实话、鼓实劲、办实事、求实效的优良作风。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延安精神的核心。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实践上“最有威力的创造”,中国革命和建设自延安时期以来取得的巨大历史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坚持了群众路线。党历来把为中国广大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强调党除了人民大众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经过由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开始产生,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开始形成,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正式形成,到1945年6月在延安召开的党的七大上把“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章,从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是延安精神的重要标志。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政党,要站立起来,有所作为,必须有股志气,有点精神。这股志气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之正气,这种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之精神。中国共产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党和人民的事业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的。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虽然日理万机,还在杨家岭的山脚下耕种了一块菜地,三五九旅将士“背枪上战场,锄禾斗田庄”,把人迹罕至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这样的事例在延安不胜枚举。艰苦奋斗是工作作风,也是思想作风,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

大力弘扬延安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弘扬延安精神,必须坚决扫除“四风”。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被称为“民主的政府、廉洁的政府”,党的领导人布衣草履、素食淡饭,毛泽东同志穿着补丁衣服给抗大学员讲课,林伯渠同志用绳子作腰带,边区“只见公仆不见官”的生动局面,展现了共产党人的良好形象和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优秀品质。而在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逐步改善丰富,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和平时期艰苦奋斗已经过时了,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中逐渐滋长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些现象归根结底是把与群众的“鱼水关系”变成了“油水关系”,是严重脱离群众、背离党的群众路线的表现。如果不采取果断有力的措施对党内作风之弊来一次大扫除,如果党群干群关系不全面改善和巩固,势必阻碍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宏伟目标的如期完成,阻碍“中国梦”的实现。

弘扬延安精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在长期斗争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亲近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朝气蓬勃地带领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共同奋斗。”

弘扬延安精神,推动“中国梦”的实现。党的群众路线是一条加强和改善党和人民、干部和群众之间鱼水相依、血肉相连、水乳相融密切关系的根本工作路线。延安时期,党不仅明确地提出了群众路线,而且自觉地坚持了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发展历史表明,党的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以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在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大力弘扬延安精神,我们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把党的群众路线贯穿于党的全部工作之中,牢记过去、把握现在、开创未来,更好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梦”的庄严历史责任。

关于大力弘扬劳动精神的演讲稿 篇9

“青春礼赞70载 我与祖国共成长”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微宣讲首场活动,暨西安市中小学学习弘扬“西迁精神”系列活动总结表彰大会,近日在西安市第八十五中学顺利召开。这一活动共有300余人参加,部分弘扬“西迁精神”的代表同时受到表彰。

大会在西安交通大学广播台学生诗朗诵《祖国啊,我最亲爱的祖国》中拉开序幕。西安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西安市教育系统要切实学好“西迁精神”,用好这一教材,上好思政课,当好引路人,全面贯彻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下一步,西安市教育局将继续强化与西安交通大学的交流合作,推动“西迁精神”持续进校园,进课堂。

西安市教育局、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交大西迁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为获得“宣讲优秀组织奖”“征文优秀组织奖”“优秀宣讲员”“征文比赛获奖教师”等荣誉的集体和个人颁发证书,各中小学校长为交大校外辅导员颁发了聘书。

关于大力弘扬劳动精神的演讲稿 篇10

本次活动由校工会和党委宣传部主办、教职工朗诵演讲协会承办,经过各基层分会选拔,共推选出20位优秀选手参赛。比赛中,选手们紧扣主题,或分享自己的工作感悟,或讲述身边的感人故事,无不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质朴的语言和真实的情感诠释对弘扬西迁精神和助力中国梦的奋斗感悟。数学与统计学院孙小丹老师在其演讲“传承与永恒”中总结数学学院几代教职工传承西迁精神、培育优秀人才的不懈努力与孜孜追求。口腔医院代泉医生以“在世界屋脊追逐梦想”为题,讲述了自己阿里援藏的动人经历,真切地领悟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书院任欣老师以自己学生的动人事例,讲述了西迁精神已渗入每一个学子的骨血,成为师生间、同学间、校友间的精神纽带与所有交大人的初心。人文学院申楠老师追溯自己作为“交二代”,考上交大、扎根交大的经历,令人感动。资产公司梁爽从老一辈西迁幼儿教师身上深受鼓舞、传承学习,用爱育儿、用爱传承西迁精神……一个个动人故事,一处处生动细节,一句句坚定誓言,感染着在场的观众。

评委代表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永胜教授对选手的精彩表现作点评。他表示,选手们的演讲令他感慨颇深、也收获良多,西迁精神的核心是奋斗和奉献,西迁精神已经成为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从选手们真挚感人的演讲中,既可以看到西迁精神对学校职工的深远影响,也可以看到传承发扬西迁精神的教职工必将为交大的美好未来努力创造留下历史印记的新贡献。

关于大力弘扬劳动精神的演讲稿 篇11

1956年,刚到西安的教师们顾不上休息,一下火车就忙着筹备开学。9月下旬,新学期正式开始,一切却井井有条。“这就是交大人的品质,没有因迁校而延迟一天开学,没有因为迁校而少开一门课程,也没有因为迁校而耽误原定的教学和实验计划,堪称那个年代的一个奇迹。”陈听宽教授自豪地说。

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课比天大的教学理念,都高度体现了交大西迁者对其工作的热爱以及对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热忱与期待。

热工先驱陈大燮作为迁校带头人之一,舍弃了大上海的优越生活环境,卖掉了在上海的房产,义无反顾偕夫人一起,首批赴西安参加建校工作。1957年,在西安部分新生入学典礼上,陈大燮说:“我是交通大学包括上海部分和西安部分的教务长,但我首先要为西安部分的学生上好课。”一席话,坚定了大家献身大西北的决心。

数学家张鸿,早年留学日本,迁校时任交通大学的副教务长。他从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迁校问题,他曾说,“西北是祖国强大的工业基地,迫切需要一个专业齐全、力量强大的学校为她服务,因此应该争取交大西迁,来支援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出支援大西北建设的号召后,他毅然携病妻弱女,带头来到西安创业,以满腔热情,不分昼夜地投入到紧张繁重的建校工作中。面对主讲教师严重不足的困难,已经多年忙于行政而离开讲台的他,重新拿起教鞭主讲高等数学,在教学第一线上拼搏。

被学校授予“终身教授”的赵富鑫同样在1956年随校西迁,一去便扎根西安43年。他一生从事大学物理教学、研究近70年,为交大物理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老交大“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教学传统的建立,以及中国大学物理教材的编订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据傅景常回忆:赵先生授课“滚瓜烂熟,无书无稿,只发讲义,一边滔滔不绝地讲,一边笔走龙蛇地写板书,刚写满两块黑板,即闻下课铃响,每次上课差不多都是如此,其掌控授课的时间,竟如此准确。”同时,赵先生协同著名物理学教授裘维裕、周铭进行基础物理课程的设计、教学和实验改革,为交大老传统的建立做出了突出贡献。

伴随着第一批西迁人润物无声的感染与影响,越来越多的交大人沿着先辈走过的足迹,步履铿锵,足音响亮。

西安交大机械工程学院教授蒋庄德回忆西迁教授们艰苦奋斗的往事时,感叹至今仍历历在目,“我的导师赵卓贤教授指导我从几何量测量开始从事科研工作,当时他有病在身,还一直坚持认真修改我的论文;已故的屈梁生院士当时家里冬天还点着炉子,雪夜约我到家里长时间讨论动态数据处理……”

“我们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人,传承西迁精神,就是要传承好这些老师的精神力量和无私奉献。我们常说不忘初心,就是要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杰出的人才,将西安交大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这些正是我们接好接力棒,为之不断奋斗的前进动力。”蒋庄德深情说道。

84岁高龄的西安交大退休教师胡奈赛认为,交大西迁最珍贵的是迁来了一批有思想有大爱之人,他们不仅在西迁历史中做出巨大贡献,更成为我们治学之路的标杆。

传承师德,弘扬西迁,尽管1994年胡奈赛就已退休,但她现在仍然每天都到校园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上班,为青年教师搞好教学和科研出谋划策。

电信学院院长、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管晓宏曾在1995年留学归国。面对母校和多所东部高校伸出的橄榄枝,他却毅然选择回到当时生活和科研条件仍较为落后的西安交大从事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

关于大力弘扬劳动精神的演讲稿 篇12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信任之光”。

我们一代又一代总是在老生常谈“雷锋精神”,却不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去继 承,去学习,去弘扬。自我们从可以记事的娃娃起,我们的老一辈都会在我们身边耳提面命地教导我们去做一个有爱心的人,有雷锋精神的人。对我们来说,雷锋精神是虚的,模糊的。虽然它的确存在,然而我们摸不着。直至我们慢慢长大,受到教育,学会思考,就明白了“雷锋精神”是可以看得见并去付诸行动的。

当年鲁迅先生说过“凡是愚蠢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也不必以为不幸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近几年,我们总在新闻报纸或者互联网上看到一些有关社会道德的话题。不难发现,我国当今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最直接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产生了信任危机。举个例子:老人跌倒没人敢扶。就这个问题,北大副校长说:“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这句话确实鼓舞了许许多多想做却不敢做好事的人。然而真正让我感到任重道远并痛心无奈的一件事却不是北大校长的“撑腰体”。

虽不是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但给我的触动是巨大的。我还记得那个现场视频中,一个老人骑着三轮车因道路崎岖不平翻车落入山沟,摔得满头是血,腿部被三轮车重压无法动弹,他就着那别扭的姿势在那里痛苦呻吟,然而路过的车辆或人们却没有想要去救助这么一个可怜的老人。因为他们担心扶老人被讹,担心被讹找人拍照,担心拍照被拒,被拒民众更担心,更担心被讹和被拒,一直在那恶性循环。幸好最后还是有个年轻男子开着手机录像先确认老人的伤势不是他造成后再扶起老人。看到这一幕,我又是欣慰又是忧心忡忡,为什么!为什么人们不能够互相信任呢?这简直是信任之光在狠煽我们耳光!

在我对不能够毫无顾忌做好事的人们产生了伤感和无奈时,一位姐姐告诉了我这么一个故事。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她孤身一人走在回家的路上,陪伴她的只有日月星辰,草浪虫鸣。然而就在这时,后面传来摩托车的轰鸣声,车上载着一对上了年纪的夫妇,他们突然开到了姐姐的后面。大家猜一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是的,我们都会想,是不是要发生一些什么不好的事情了。姐姐也不例外。她紧紧捏着手提包,眼神死盯着这对夫妇,脸上难掩不安。只见那对老夫妇憨厚黝黑的脸上露出了一个尴尬的笑容,对着姐姐说了一句:“姑娘,这条小路太黑了,不安全,还是走大路吧!”

这个真实的故事让我感触颇深。的确,我们不能对我们的社会感到绝望,更不能对我们作为一个人本就存有的善心感到失望。我们现在的确有许多道德缺失的事件在发生,甚至影响了一些人不敢去大胆地做好事,但正因为如此,我们就更应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需要我们弘扬雷锋精神,引领公民道德建设,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之光。让我们的社会变成一个有爱的社会,让我们的群众变成一群善良的人,可以互相信任的人。

正所谓,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然,人无信,国必亡焉!

大力弘扬雷锋精神 篇13

一、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共建精神信仰大厦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雷锋精神”是建国初期,全社会大力弘扬为人民服务、崇尚无私奉献的大环境下创建和形成的,是激励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投身革命事业、奉献青春的动力之源,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发展、继承,是学习实践党的创新理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一是弘扬雷锋精神是学习实践党的创新理论的实际行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党执政的根本方针。建国初期,各项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人民群众生活条件十分贫苦。在这种情况下,雷锋精神应运而生,成为当时引领社会风尚的主流思想。新形势下,受西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很多人产生了贪图享乐、过分注重物质享受,而放松对思想的改造和提升,使个人主义现象盛行,社会极度缺乏温暖和爱心。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是当前全社会共同的主题。推动社会科学发展,必须要有一种高尚、道德、文明的精神来支撑、改变人们的常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因此,只有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大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够有效解决当前社会存在的思想诟病、恶疾,才能使全社会树立起良好的道德风尚,营造出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是弘扬雷锋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强化无私奉献精神,发扬中华美德和优良传统,构建和谐社会,是“雷锋精神”的题中之意。在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社会大环境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扭曲,审美观念出现偏差,急需纠正、强化。弘扬雷锋精神,就是要弘扬他那种只讲付出不求回报的无私奉献精神,就是要弘扬他做好事、帮助人的优秀品质,以自己的举手之劳来帮助别人。积极倡导践行“八荣八耻”,自觉抵制丑恶现象,敢于同一些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宣传雷锋精神,倡导文明、和谐的生活理念,使人们逐步强化“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意识,把帮助别人当作成一种习惯、一种乐趣、一种职责。引导大家从“伸一把手、让一个座、指一条路”等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重拾团结互助、互敬互爱的传统美德。

三是弘扬雷锋精神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当前,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物质文明已上升到一定的阶段,但精神文明仍然有一定的差距。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物质文明发展了,精神文明上不去,就很容易产生“好逸恶劳”、“好吃懒做”、“不劳而获”等堕落思想,从而引发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违法乱纪事件。弘扬雷锋精神,就是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这个特殊阶段,大力提倡尊重劳动、尊重生命、尊重文明的风尚,营造出人与人和平相处、互相谦让的环境。弘扬雷锋精神,就是要从彻底根除腐化思想,提升思想境界,增强明辨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在全社会营造出人人争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排头兵的良好氛围。

二、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共建精神信仰大厦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

“雷锋精神”是伴随着时代发展而产生的,伴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深化、拓展的一种崇高精神,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熏陶作用、激励作用和推动作用,是共建精神信仰大厦的根本内涵。

一是以服务人民为核心的“雷锋精神”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是一家,发展建设靠大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仅是我党的宗旨,也是社会大众忠诚于党、热爱祖国的现实表现。革命时期,很多革命先烈为夺取革命的全面胜利,使人民群众能够过上安稳、幸福的生活付出了鲜血,甚至是宝贵的生命。和平时期,诸多像“雷锋式”的好人,牺牲自己的利益来维护他人的利益,让很多急需帮助的人获取帮助、渡过难关。“人是需要有一定精神”,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亦如此。当前,社会各种矛盾凸显,很多人过分地追求物质享受,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优良传统抛诸脑后,出现了很多让人惊叹、震惊的行为,让人民群众感到困惑、不解。从本质上讲,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只要人人都去帮助他人,那么自己遇到困难时,也就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只有我们心存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抱负、胸怀,在实践中去践行,社会风气就会有所改善,共有的精神大厦也才能建立。

二是以无私奉献为准则的“雷锋精神”是精神文明的根本基础。帮助别人,不是为了索取,而是为了奉献;帮助别人,不是为了图名、图利,而是出于善心。自古以来,我们就把无私奉献的典型作为引领中华民族风尚的精神丰碑来塑造、宣扬,无私奉献是社会大家庭和谐的基础。虽然当前出现了很多不和谐、不文明的现象,但这些毕竟是少数,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好的,还有很多人是乐于、善于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只有极少数人背离了这个主方向。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就是要旗帜鲜明地在全社会倡导无私奉献的精神,营造“无私奉献就是美德、无私奉献就是榜样”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无私奉献的队伍中来,为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的空间和环境。

三是以积极向上为追求的“雷锋精神”是精神文明的本质要求。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所传递、倡导的思想都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学雷锋、当雷锋,不仅是要利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更重要的是用“雷锋精神”来校正自己的人生航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当前一些社会情况来看,有的人过于浮躁、懒惰,整天沉溺于幻想之中,渴望一夜暴富、不劳而获,更有甚至采取非法手段获取财富,以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有的人则沉醉于花天酒地,不思进取,只知贪图享乐,过分强调物质享受,缺乏精神追求。因此,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倡导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是改变人们心理,重新树立爱劳动、爱学习的好习惯,强调以勤奋工作获取物质生活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在追求梦想中实现人生价值。

三、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共建精神信仰大厦是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社会如何进步,物质条件如何改善,但强调精神追求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没有改变。人们渴望并追随构筑精神信仰大厦的行动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全社会建起一座崇高的精神信仰大厦,为推动社会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一是要坚持用“雷锋精神”净化心灵。物质、金钱、美色时刻冲击着人们的道德底线和精神防线,我们要坚持用雷锋精神来筑牢思想防线,树立正确的享乐观、金钱观,不为物质、金钱、美色所动,始终保持做人本色和优良品质。要以社会主义精神价值体系为准绳,校正人生航标,做到明辨是非、积极向上。要正确看待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丑恶现象,辩证地分析原因,自觉抵制诱惑,始终朝着自己心中的精神高地前行。

二是要坚持用“雷锋精神”激发动力。“雷锋精神”的实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为人民服务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实力。实力从哪里来,实力来自学习、工作,来自自我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只有具备这种能力,当人民需要我们的时候,才能挺身而出、贡献力量。

大力弘扬《雷锋精神》作文 篇14

雷锋,雷锋,这个名字在无数人心中无数次回想,人们不禁忆起他那朴实而亲切的笑脸,忆起他洗得有些发白的绿色军装,忆起他提过的每一桶水,用过的每一支钢笔,说过的每一句话……

“我愿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雷锋如是说。

人们常常感叹,说:“雷锋这个人,质朴到了骨子里。”在雷锋还活着的时候,人们常常称他为“东北的一团火”,也曾经流传过这样的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无论是给丢失了车票的大娘买票,还是帮助多年不见儿子的老人寻亲,别人问起他的名字时,他总是说:“我的名字是人民战士,家就在中国。”

雷锋,这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用雷锋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

“学习雷锋,好榜样。”耳畔又回荡起熟悉的旋律。

《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八十年代广为传唱的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歌曲已被越来越多的流行歌曲不知挤到哪个被遗忘的角落?雷锋精神已然过时的言论大行其道,“诸凡事物,无不质化。”生活都被物质充斥,人们开始急功近利,自私冷酷,漠视他人,小悦悦被多辆车碾压,18个路人视而不见;南京彭宇扶起老太,反被诬告受审,一件件事纷至沓来,将人们心中的信任打碎,使人寒意阵阵,人们心中的道德灯塔日渐昏暗。

雷锋精神,冬眠一样沉沉睡去……

立春之时,东风送暖。

和煦的春风吹过大地,给人们带来了崇高而温暖的气息,“感动中国”人物给我们的内心以极大震撼,人们内心的美德渐冻苏醒。。

大漠,烽烟,马兰。等到马兰花开时,林俊德再也不能站在他的“战场”上了;

动人以行不以言,陈家顺为乡亲卧底、为百姓打工,农民工永远是他心中最深的惦念;

周月华和艾起,两个人走过大山的巍峨,走过溪水的蜿蜒,为山中无数的人送去了医疗服务。

……

越来越多的好人好事,如雨水般沐浴着大地,滋润着人们干涸的心灵。斯人已逝,遗响犹存,新时代的雷锋逐渐涌现出来。或者,他叫“志愿者”、“义工”。公共场所,他服务在民众身旁;废墟里,他冲在救灾一线;福利院里,他四处奔忙……

他们不是雷锋,他们又都是“雷锋”!

曾经有人这样说:“最美不过少年时。”

如今我们便是这少年时,少年如朝阳,代表着希望,只要我们践行雷锋精神,必将点亮中国的道德灯塔。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雷锋”:遇见老人摔倒时扶一下,看见小偷行窃时喊一声,看到城市“牛皮癣”时撕下它,看见他人有难处时帮一把……甚至,只要脸上时常挂着微笑,就能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带来向上的“正能量”。我坚信只要人人迈出一小步,社会就会前进一大步。

上一篇:校本研修计划教育叙事下一篇:职场晋升中的五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