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前景

2024-06-07

西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前景(共15篇)

西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前景 篇1

主要课程: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电路、电子技术、工程光学、半导体物理、电磁场理论、激光红外技术、光电检测技术、光电成像、显示技术、光信息处理、电子电路CAD、激光原理及应用、光纤通信、激光器件等。

授工学学士学位。(本科四年)

就业领域:这个专业从狭义来讲,就业面不是很宽,竞争反而不是很激烈,而且目前这两年人才缺口比较大,前景不错。

就业去向:主要面向电子产品与设备的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该专业毕业生具有宽领域工程技术适应性,就业面很广,就业率高,毕业生实践能力强,工作上手快,可以在电子信息类的相关企业中,从事电子产品的生产、经营与技术管理和开发工作。

可以从事的工作岗位:

(1)销售工程师;

(2)java软件工程师

(3)产品工艺 制程工程师

(4)软件工程师

(5)系统集成工程师

(6)技术支持工程师

(7)电子工程师

西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前景 篇2

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落实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 学校在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本科工程师培养通用标准的指导下, 以计算机行业标准为基础制定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标准。根据该标准拟定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1 培养目标

以知识为基础, 以工程实践能力为本位, 以素质为核心, 以市场为导向, 以服务广西国民经济发展为目标, “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培养具备良好科学素养和职业素养、丰富知识结构、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要求本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能力、良好的人文素质和创新意识, 并在软件技术和嵌入式技术及其相关领域中的一个方向具有特色, 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实践开发能力。毕业生可从事计算机及相关行业的软件项目或嵌入式系统的设计、开发、维护和管理等工作。

2 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

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 突出两个办学特色、重点发展两个专业方向、着重培养学生的4种能力。

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 将其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紧紧围绕培养目标, 通过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材、培养方式、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环节的改革与创新, 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和提高办学条件,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突出“校企合作”和“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的专业办学特色。坚持与国内知名软件企业以及嵌入式应用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我院现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中软国际”的基础上, 重点加大与江苏昆山花桥工业园区、上海杰普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吉祥腾达有限公司等实习基地的合作, 争取建设更多的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进一步加强与广州达内、长沙蓝狐、国信蓝点、桂林优利特等实习基地的联系, 与华为、3COM、品尼高等共建校企实验室, 通过多种合作方式进行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坚持以科学研究为先导, 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协调发展。通过科学研究提高团队的学术水平, 带动教学改革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班的规模和办学实际情况, 重点发展嵌入式技术和软件技术两个特色方向。嵌入式技术方向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嵌入式系统的硬件、软件知识, 嵌入式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开发方法, 嵌入式系统的实施与运行维护知识以及在信息家电、工业控制、交通管理等领域的应用。软件技术方向着力培养学生软件开发技术和软件工程管理知识, 主流软件工具和软件开发环境知识, 软件测试与维护知识及其在电子政务、数字产品、工业控制等领域的应用。

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四种能力包括计算思维能力 (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 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 程序设计能力, 计算机系统的认知、分析、设计和应用能力。按照“四种能力”建设的需要, 完善专业培养计划, 以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为抓手, 以课程群组驱动, 优化课程体系。

3 以课程群组驱动, 优化课程体系

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是高等学校保证培养目标和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手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在培养质量上追求卓越, 在课程体系设置时, 要求培养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

跟踪ACM和IEEE-CS联合任务组的计算教程CC200X、欧洲形式化方法协会形式化方法教育研究分会FME-So E的研究报告, 结合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 (试行) 》[2], 依托我院承担的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实施方案研究”项目、广西教育教学改革“十一五”重点项目“计算机学科核心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全国“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大众化高等教育下教学型高校适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等, 探索和研究计算机学科的科学思维, 即计算思维, 进一步提炼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知识体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策略包括课程启动、课程组织和特色课程设置策略[3]。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课程体系设置采用了从计算机导论展开的广度优先策略、基于系统的组织模式和按合作企业的不同要求独立灵活地并行开设多门特色课程。

根据课程体系的设置方法和专业培养目标, 分析创新能力的构成以及课程体系中的层次和结构关系, 优化课程体系, 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划分为基础课程群、硬件课程群和软件课程群。基础课程群包括计算机科学导论、离散数学、程序设计与问题求解、数字逻辑、数据结构、Java程序设计等;硬件课程群包括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软件课程群包括软件工程、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原理、算法分析与设计。将专业课程划分为两个专业特色方向课程群, 即嵌入式技术和软件技术课程群。嵌入式课程群主要包括Unix/Linux操作系统、嵌入式C语言和C++、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嵌入式Linux系统开发、EDA技术、解析Linux内核、QT程序设计、嵌入式Wince系统开发、企业自设课程Ⅰ-Ⅱ等。软件技术课程群主要包括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Java EE程序设计、UML与系统分析设计、软件项目管理、Java企业级应用开发、ORACLE数据库技术、基于.NET的开发技术、软件测试、企业自设课程Ⅰ-Ⅱ等。

课程体系中的实践环节分为基础实践和专业实践, 基础实践环节是所有专业方向公共的综合性实验、企业认知实训和课程设计, 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侧重计算机基本操作、个人软件开发等技术与技能方面的训练, 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独立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实践环节是具体专业方向的课程设计、企业项目实训、企业项目综合开发和毕业设计, 通过大量的工程实践, 尤其是到企业学习和现场实践, 有助于学生对工程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系统、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参与企业项目综合开发, 让学生在项目中分担研究、设计和管理等不同的角色, 培养学生组织管理、交流沟通、适应环境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将大学生创新性实践项目、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等环节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过程, 进行研究性学习, 意在培养在工程应用方面具有创新潜能的拔尖学生。

4 课程体系的特色

为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在课程设置时不仅要具有工程型人才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及应用型人才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 而且还要具备运用科学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解决企业项目研究、开发和使用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具备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为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上述能力, 在课程体系设置时应具有如下特色:

(1) 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完整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中的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覆盖了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议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 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和实践环节课程培养方向明确。

(2) 课程设置合理。课程体系中课程的设置按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基础知识逐步向专业知识和实践环节过渡, 教学内容的层次结构清晰。为了合理地安排教学学时数, 保证每学期必修课程的总学时数在400以下, 同一学期有先后顺序的两门课程, 在教学计划制订时已标注分别安排在上半学期和下半学期授课。

(3) 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体系中, 除每门课程的实验学时外, 单独开设的综合性实验、课程设计、项目实训、项目综合开发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达42学分, 占除基本素质教育课以外总学分的29%。另外, 专业基础课中每门课程的实验学时不得低于总学时的20%, 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中每门课程的实验学时不得低于总学时的30%。对于在工程应用方面具有创新潜能的拔尖学生, 还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各类创新性实践项目、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

(4) 与企业联合培养。强调企业类课程的学习、参加企业项目的实训和综合类实践项目的开发, 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组织管理、交流沟通、适应环境、团队合作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5) 企业类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灵活。培养计划中企业自设课程并没有指定具体的课程名称, 旨在方便多个企业根据自己的需求对学生分组按不同应用方向并行开设教学内容不同的企业课程, 也方便学生就业后的企业岗前培训。企业类课程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可以由企业根据自己的需求指定, 由学校教师授课, 也可以由企业指派工程师到学校授课, 还可以由学校教师带队到企业去学习, 这主要由企业的规模、培训实力和工作条件等决定。

5 结束语

按照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制订的课程体系进行人才培养, 已在合作企业对学生进行培训和项目指导的过程中得到了体现, 企业导师认为我校培养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勤学好问、动手能力强、思维灵活, 很受欢迎。

摘要:课程体系设置是高等学校保证培养目标和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手段, 根据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 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 论述了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和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以及课程体系的设置和特色。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工程师,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 (4) :21-29.

[2]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西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前景 篇3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原理;实践教学;关联性

一、传统计算机网络原理实践教学现状

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重要基础专业课程之一,该门课程的学习效果会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由于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的理论性较强,教师在教授过程中通常采用“就理论谈理论”的方式,而计算机网络原理的实践课程,则多数依照配套辅助教材进行授课。配套教材大多只是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熟悉掌握相关网络命令,并利用常用抓取数据包软件对相关网络协议进行分析,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该门课程,但是这种实践教学方式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

在计算机网络原理传统的实践教学中,教材相关配套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刚接触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对该门课程很生疏,对于网络结构体系相关知识比较陌生,在没有良好的理论知识做基础的前提下,他们很难理解利用抓取数据包软件进行网络协议分析的真正含义,也会对计算机网络原理这门课程产生厌烦情绪,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二、实践教学关联性创新

1.创新方案

综上所述,盲目按照教材配套实验教学方案进行授课,虽然可以指导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原理这门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但是这种方法在实际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实践教学环节缺乏与其他计算机基础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导致学生很难产生兴趣,这也直接导致学生对专业课程相关知识点的关联性的理解和掌握的不足。针对上述的不足之处,本文提出加强实践教学关联性的创新方案:实践教学不仅要与教材相对应,完成指导和锻炼学生掌握教材理论和实践能力的目标,更要考虑与其他课程知识的关联性,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才能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增强其对所学课程知识点的运用技巧。结合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的重要性,此次研究以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作为加强实践教学关联性创新实例。

2.加强实践教学关联性创新方案实例

实验内容:模拟实现网桥的自主学习算法。

实验目的:锻炼学生对数据结构知识的运用,加深其对自主学习算法的理解。

自主学习算法流程图以及实现的核心代码如下:

图1 自主学习算法流程图

以上的这种实践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中,抓包分析数据枯燥难懂的低效学习方式;根据自主学习算法流程图,运用程序实现自主学习算法,对于学计算机网络原理的学生,不但加深了对Mac帧结构模型的理解,对OSI体系结构模型以及在结构系统模型中数据通信过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生在掌握一定的数据结构理论基础上,达到了锻炼动手编程能力以及加深对数据结构相关理论知识理解的目的,也使学生对于课程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有了新的认识,对于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结构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为后续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原理是一门基础的专业课程,利用增强基础专业课程关联性的方法引入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的关联性,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理论基础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建立计算机专业课程知识体系。培养计算机基础专业课程能力,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构造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的有效方法,增加各个课程之间的关联性,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系统的理解和掌握,这也是创建应用技术型大学对于学生的培养要求。只有使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将来步入社会做一个对社会主义建设有贡献的人。

参考文献:

[1]曹利.《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的分析和设计[J].计算机时代,2008(7).

[2]谢希仁.计算机网络[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3]周轶捷.浅谈《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教学改革[J].信息系统工程,2011(4):158-159.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就业前景 篇4

电路原理、数字逻辑、数字分析、通信原理概论、模拟电子技术、计算机原理、微型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高级语言、汇编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系统分析与控制、信号处理原理等。

就业前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发展起来的,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使计算机的功能不仅仅只是替代人脑的一些脑力运算工作,还成为了信息时代人们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该专业的研究方向主要有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数据库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系统结构等。无论是重点大学还是一般大学,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都属于热门专业,在不同批次院校中录取分数都比较高,但是由于大量学校盲目上马此类专业,其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是良莠不齐,如果选报学校不当,毕业后只能去从事卖电脑或维修电脑的一般工作。就目前社会的需求情况来看,以下四类计算机人才比较吃香:软件编程人才,网络工程人才,信息安全人才,电脑动画人才。这个专业设置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发展速度却异常惊人。全国各级各类的高校几乎都开设了这个专业,成为招收理工科考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随之而来的是就业率的急剧下降,有的排行榜统计甚至把该专业就业率归入倒数之列。

就业目标:

软件开发工程师:在软件公司设计开发各种软件产品和信息系统;信息管理人员: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和维护单位的各种信息系统;硬件开发设计人员:在电脑公司设计开发各种信息硬件产品。

西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前景 篇5

我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生,我打算考研,但是不知道哪个专业的就业前景和薪水比较高,考哪个专业好,有没有比较了解的人啊?

本来想毕业就去工作的,但是我这个大学不咋样,而且我这个大学的计算机专业更不咋样,所以不太可能获得比较好的工作与薪水,所以有没有人给一些建议啊?

我其实很想去外企工作的,不知道哪些专业的研究生比较受外企的欢迎。

西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前景 篇6

大学新生结束中学时代进入大学, 即将开始大学生活, 但多数学生对于大学生活如何度过, 所学专业知识和前景如何, 如何能够学到一技之长等一系列的问题不是十分了解, 甚至是完全处于迷茫状态。针对这一问题, 国内各高校都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新生入学教育, 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校荣校教育、校规校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教育等等, 但是多数高校对于专业知识教育重视程度仍然不够, 具体表现为缺乏新生入学专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教育内容与形式单一、缺乏合理的管理流程和机制等等, 这直接导致了入学教育后学生仍然对所学专业一脸茫然, 不求甚解。

针对这一问题, 我们将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以下简称计算机专业) 为例, 详细阐述新生入学专业教育的必要性和教育内容的选取与设计, 以求通过入学专业教育, 使计算机专业学生在进行专业课学习之前, 增加专业认知、树立信心, 明确目标, 掌握自主学习技能和方法, 从而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专业课程的学习。

2 计算机专业新生入学专业教育调查

新生入学专业教育是大学生与未来从事职业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也是学生培养专业兴趣的起点, 通过近几年的入学专业教育, 我们一些专业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总是有些意犹未尽。对此, 我们对我校计算机专业各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共发出问卷100份, 其中大一 (2014级) 学生40份, 大二、大三和大四学生各20份, 最后回收有效问卷95份。调查问卷主要围绕高考志愿选择计算机专业是否为第一志愿、进入大学前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了解情况、大学生开学初是否有必要进行专业教育、通过入学专业教育想了解哪些内容等问题展开。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分析后, 我们认为进行新生入学专业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而且最重要的问题在于专业教育内容的选取与设计, 所以下面将详细分析并阐述计算机专业入学专业教育的必要性和教育内容的选取。

3 计算机专业新生入学专业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 计算机已经普及并进入了千家万户, 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前已经对计算机有了一定的了解, 所以人们普遍认为, 计算机专业的新生对于计算机已经有所了解, 对于入学专业教育可以从简, 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学生并未向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对计算机学科及这个专业有深入的了解, 他们的了解只是对计算机的一些简单应用, 对于入学专业教育的渴求与其它专业学生是相同的。

以下是我们回收的95份有效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

高考第一志愿选择计算机专业的占41.2%, 非第一志愿选择计算机专业的占58.8%;进入大学前对计算机专业的了解情况是, 非常了解的只占4.5%, 了解一点的占58.2%, 不了解的占37.3%;对于大学生开学初是否有必要进行专业教育的回答中, 只有一人选择无所谓, 而且是大四的学生, 其他选择很有必要的占44.8%, 有必要的占54.2%。

从调查反馈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 计算机专业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对于这个专业了解甚少, 对于开学初进行专业教育的需求是强烈的, 所以在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中除了重视心理教育、价值观教育外, 专业教育也势在必行, 而且应该高度重视,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增加专业认知、树立专业概念、培养专业素养、确立四年学习目标。

4 计算机专业新生入学专业教育的内容

调查问卷中学生对于入学专业教育想了解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提出了很多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其中不乏我们专业教师一直忽略的问题。根据学生的要求以及我们多年专业教育的经验, 我们对计算机专业新生入学专业教育的内容进行了讨论和整理, 认为以下内容符合并基本满足本专业新生目前的需求。

4.1 计算机学科概述

介绍计算机学科的内涵以及计算机专业的定位, 使学生明确学科的概念、专业的含义, 同时认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科学”和“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使学生走出以往对计算机的粗浅认识, 使其真正了解专业、认识专业, 树立对专业的信念。

4.2 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简介

详细阐述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历史沿革, 以及本专业的学科建设 (包括博士点、硕士点情况) 、师资队伍、实验室建设、学生培养、教学科研、专业优势等, 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对自己即将学习的环境有足够的信心, 增强他们的认同感, 让他们相信学校的教学条件与环境有足够的能力使他们在大学四年学到自己想学到的知识, 能够度过一个愉快和充实的四年。

4.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体系

这部分内容是入学专业教育重点, 介绍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详细阐述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以及课程体系, 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毕业后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以及四年将要学习的内容, 同时详细介绍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使其明确大学的教学与中学教学的不同, 重点介绍实践教学的意义与形式, 了解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工科学生尤其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性。

4.4 计算机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介绍大学生活中应该重点培养的品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等五大必备素质以及自学能力、自控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五大必备能力, 使其明确只有全面发展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才是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4.5 计算机专业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就业去向

这部分是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 介绍信息化建设需要的人才主要有科学型、工程型和应用型三种, 同时介绍每种类型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具备的能力, 重点介绍每种类型的就业去向。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了解, 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制定四年的学习计划, 规划学习内容。

4.6 计算机发展史

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开始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同时介绍计算机的特点、分类、应用领域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以及我国计算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介绍在计算机发展史上做出突出贡献的Intel、Microsoft和联想等中外著名的计算机公司, 图灵、冯·诺依曼和王选等中外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 同时介绍计算机领域的主要奖项等, 使学生充分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4.7 本专业教师主持科研项目介绍

邀请几位本专业科研能力强的老师介绍自己主持的科研项目, 以此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计算机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增强其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兴趣, 同时也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本专业教师的认同感。

4.8 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示

精选近几年毕业生的优秀毕业设计 (论文) 作品进行展示, 使学生对于四年后应该达到的能力和学习成果先有一个感性认识, 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4.9 中国计算机大会报告

每年10月份参加完中国计算机大会 (CNCC) 后, 参加老师针对新生做一个报告, 介绍大会情况及会上计算机领域各专家学者报告的主要内容, 使学生了解计算机领域目前的研究现状和热点。

5 结束语

本文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点详细阐述了本专业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必要性和教育的主要内容, 就是想把入学专业教育做细一些、做实一些。今后我们会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入学专业教育的方法和模式, 争取探索出一条适合当代大学生的入学专业教育的新思路, 使入学专业教育真正发挥作用, 使新生可以认识专业、了解专业, 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 制定良好的学习计划。

参考文献

[1]郭志涛.大学生的入学专业教育[J].中国冶金教育, 2008, (1) :65~67.

[2]付成华, 涂兴怀, 刘晓辉.大学新生入学专业教育模式及体系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 2014 (3) :57-59.

[3]周洪彬.新生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J].教学研究, 1999 (9) :172-173.

[4]袁方, 王兵, 李继民.计算机导论 (第2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西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前景 篇7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实践教学     问题     途径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现状

(一)计算机学科的特点

信息与网络成为当前社会的主流,计算机专业在这种趋势下也显现出宽泛化、大众化的特征。计算机相关专业规模大,在教育部设置的计算机相关专业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多个分支中一部分,也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随着社会的日趋信息化发展,市场上对實用型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日趋扩大,而作为核心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也成为培养社会人才的热门选择。

(二)实践教学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定位

实践教学是计算机专业课程的重要环节,它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并能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针对社会需求的匹配度来说,科学型人才、工程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三大需求点,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需要完成程序设计、算法设计、软件设计、微机实习等相关的10项实践课程,以最终达成提升学生思维能力、认知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的目标。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不够重视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计算机学科的主要学习还是以理论为主,实践课程的设置在课程中占很小的一部分,这也直接导致了学生在操作应用能力上的欠缺。比如,学生在学完程序课程后还不会编程,这其中包括教师对实践课程设置的不重视,也包括学生对自身实践操作能力的不重视。

(二)实验室利用率不高

学校的实验室是为进行实践教学而建的,但是大多数学校的实验室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往往只是用于少数的几节实验课程。良好的计算机专业学习氛围应是课上与课外全面重视实践操作,以巩固所学的理论,学校实验室的利用率不高的重要体现是课外的未开放利用。

(三)课程内容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现在的大多数学校为了应对社会需求扩大了计算机的专业设置范围,也增加了招生数额,但是在教学上仍然以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这与当前的社会需求是不匹配的,学生即使有很强的理论知识基础也很难被用人单位录用。

三、实践课程建设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一)实践教学理念建设

首先应从思想高度上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才能最终围绕这一中心点,开展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创新。其次意识到实践教学的理念核心是创新为本,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专业应用能力。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强化设计与探究课程实验,并建立良好的互动交流环境,摆脱传统的教条化教学模式。最后学生本身也应该建立起良好的创新意识,在实践课程中勇于探讨,不断开拓思维,成为计算机实用型人才。

(二)实践课程的设计与运用

1.实践课程设置

合理安排实践课程的时间,科学设计实践课的教学模式,专业课程的开展可以选择在学校的实验室由教师指导完成,邀请专家来校交流或者让学生参与企业的实习。

2.课程实验

大多数的实践课程主要还是在学校的实验室完成,因此,教师应提前做好课程的设计,学生也应提前预习,通过互动与解答,优质地完成实践教学,这其中,专业课教师起着指导员的作用,所以实践教学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优化实践课程内容

老旧、重复的实验应尽量减少,根据最新的科技发展方向增设新的实验内容,实现创新与科研的结合;同时可以有条件地设置兴趣课堂,由学生自主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实践项目。

4.校企合作,学生实习项目

学生的大学最后一年是实习时间,学校应及时了解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根据学生的需求,个性化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并在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时,为学生争取合理的实习岗位,让学生在后期实习中能真正参与项目,最终有所收获。

四、总结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满足了社会的革新需求,但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制约因素。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究,寻找和设计出合理科学的实践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教学也是高校在教育创新上必然要走的一段路,只有大胆实践,才能实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革新。

【参考文献】

[1]袁志永.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软件,2014(1).

[2]黄勇,刘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26(3).

[3]邱美中.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电子制作,2014(9).

西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前景 篇8

给你提供个2006年大学计算机专业排行榜,供参考:

1、计算机系统结构排名(1)清华大学(2)浙江大学(3)华中科技大学(4)北京大学(5)上海交通大学(6)东北大学(7)复旦大学

(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9)哈尔滨工业大学(10)吉林大学(11)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武汉大学东南大学

2、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排名(1)北京大学(2)南京大学(3)上海交通大学(4)复旦大学(5)武汉大学(6)清华大学(7)浙江大学(8)中山大学

(9)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0)吉林大学(11)山东大学(12)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大学东北大学贵州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3、计算机应用排名(1)清华大学(2)浙江大学

(3)哈尔滨工业大学(4)华南理工大学(5)北京大学(6)南京大学

(7)中国科学技术大学(8)西安电子科技大学(9)吉林大学(10)复旦大学(11)西北工业大学(12)东北大学(13)东南大学(14)南开大学(15)武汉大学(16)同济大学(17)上海交通大学(18)安徽大学(19)北京邮电大学(20)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1)大连理工大学(22)天津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湖南大学四川大学

西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前景 篇9

一、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特点

1、培养目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属同一层次的不同类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实际应用和开发能力,能够承担计算机软、硬件应用开发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IT人才。

2、培养特点

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在打好基本计算机专业理论基础的同时,侧重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工程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切实提高专业动手能力。理论学习在学校以集中授课的形式进行,专业技能的培养主要在企业工作站,以参与实际工程项目开发的形式进行。要求系统掌握有关计算机软件开发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计算机网络和系统结构的相关专门知识,熟悉现代计算机软、硬件环境和开发工具,有娴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能够胜任科研院所、工厂企业以及高等院校从事本专业或相邻专业的科研、工程技术和教学工作。

二、招生人数

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全日制专业硕士拟招生人数25人。

现在需要网上调剂23人。

三、调剂条件

凡达到教育部公布的《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考生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均可申请调剂。

四、调剂截止日期

2009年5月5日

五、调剂办法

1.调剂申请表(适合校际间调剂)下载,填写发至zhaorong@cup.edu.cn

2.上研究生招生网递交调剂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计算机技术专业的调剂申请

六、复试时间、地点

2009年5月5日

上午8:30资格审查地点:计算机楼201

下午2:00复试地点:计算机楼 214

七、资格审查所需带材料:

1.本科阶段成绩单(非应届生加盖档案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公章,应届生加盖所在学校教务部门章);

2. 招生体检表(点击下载), 自贴一张2寸近照,体检时交医院;

3.“硕士研究生现实表现情况表”(点击下载),去有关部门盖章,资审时带来(来不及时先带传真件,盖章的寄过来);

4.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原件及影印件(仅限往届生)或学生证。

5.考生复试时需携带准考证、有效身份证件、100元复试费。

6.本科阶段所获奖励和发表文章证明的复印件

八、复试内容(见我系复试细则)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西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前景 篇10

关键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专业核心课程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2006 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简称《规范》),面向几十万的在校生,提出了以“规格分类”为核心思想的专业发展战略,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简称计算机专业)人才的教育分成科学型、工程型、应用型,并建议分别按照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信息技术 4 个方向培养。作为《规范》实施的一个建议,2007 年又发布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将 7 门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公共核心课程。

1核心课程基本内容

根据《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并考虑到“软件工程”的重要性,项目包括“离散数学、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8 门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的研制,探求基于基本的课程教学大纲,如何面向科学型、工程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根据不同类型人才关注不同的学科形态、不同的问題空

间、不同的根本问题的实际,以知识为载体,瞄准专业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素质的形成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要求明确指出相应课程的性质、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的重点难点、包含的关键思想和方法、讲授方法、实践活动设计等,形成较系统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同时对相应的教材建设提供一个指导性意见,解决目前课程教学和教材建设中可能存在的趋同性、盲目性、孤立性以及不完

整、不合理交叉等问题,改变过分追求知识的全面性,忽略人才培养的适应性的倾向,探索如何提高课程教学的科学性,更加有效地瞄准基本目标开展教学。另外,8 门课程虽然都是基础性很强的课程,但他们也有所不同。有的是专业基础理论的、有的是技术基础的、有的是系统基础的。他们的教学实施方案可以作为本专业的教师制定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的参考范例,以此来促进整个专业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

2核心课程选取的原则

2.1体现公共要求

《规范》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划分成 4 个专业方向,虽然他们有着不同的问题空间、能力要求、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但还是有共性的部分,这也是作为同一个专业的不同方向所决定的。公共核心课程应该能够将这些公共的要求涵盖进去,实现在课程层面上对公共知识体系、专业培养公共要求和基本特征的体现。

2.2有利于构成优化的课程体系

公共核心课程需要与其他相关课程一起才能构成完整的教学计划,所以,这些课程需要易于与相关课程结合,构成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同时我们注意到,近些年来,许多学校在制定新的教学计划中,采用了设置分级平台的基本框架。例如,要求教学计划由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基础等组成。考虑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对应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这些课程可以适当照顾到学科的要求,构成一个既照顾到学科,又照顾到专业的基础平台,给人们制定有特色的教学计划提供一定的基础,使得人们能够方便地构建完整的、全局优化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

2.3充分考虑学时的限制

由于公共核心课程相当于学科、专业平台的基本内容,所以,只能做一个较小集合,而且课程的学时数要尽可能小,目标在于体现专业教育的最基础要求,同时给具有特色的完整的教学计划的制定留有足够的空间。特别是近些年来,不少学校已经将教学的总学时数降到2500 学时以下。所以按照 20%计算,将公共核心课程的总学时控制在 500 学时以内。

3核心知识体系

这里给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力求从不同专业方向的公共需求出发,给出该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些基本知识,我们并不试图包括各个专业方向教育要求的全部知识,每个专业方向都需要在此基础上按照专业方向的教育需要增加所需要的知识,以构成完整的专业方向知识体系,其具体内容可以参考《规范》。由于是基本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所以,没有包含推荐的选修知识。该知识体系共包括8个知识领域,39 个知识单元,共 342 个核心学时。

4结语

《规范》将“核心知识结构”作为开办相应专业方向必须的要求,可以用不同的课程组合来覆盖,《规范》中给出的“核心课程”只是这种覆盖的一个“示例”,这里给出的是另一个“示例”。事实上,这也是《规范》所鼓励的。这里的“公共核心课程”并不是《规范》中四个“核心课程”集合的简单交集,而是根据对四个方向的理解,对它们公共核心知识单元的一个课程覆盖。是每个专业方向公共的必修课程,而不是任何一个方向完整的必修课程集合。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西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前景 篇1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学习的专业, 培养的学生没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是难以应对不断更新的科学技术。“科教兴国”战略21世纪的中国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将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为标志和方向, 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和重点, 已成为本科院校教学改革中一项值得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课题, 更是应用型本科学院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1 当前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现状

社会对计算机科学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 信息时代的社会需要多样化的计算机人才。然而, 随着科技的进步, 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确培养所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具体体现在:学生缺乏创新精神, 只会死记硬背, 实践能力不强, 与社会需求脱轨。一方面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 而另一方面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为适应新形势下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新需求, 我们必须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教学改革, 在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是高等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及应用知识, 具备本专业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面向企事业单位, 从事软件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应用、嵌入式系统开发与应用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较好地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术等基础理论知识, 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基本训练; (2) 初步了解整个学科的知识组织结构、学科形态、典型方法及核心概念, 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3) 熟悉某一种或若干种流行的计算机系统 (包括硬件、软件工具和环境) , 具有比较熟练地开展一般性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 (4) 理论联系实际, 具有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解决专业技术问题的能力。 (5) 了解与计算机有关的法规;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态。 (6)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

3 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根据实践性、针对性原则, 结合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 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1 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 加强创新意识宣传, 使学生能够

充分认识“有所学、有所为、有所得”, 真正营造起校园里良好的创新氛围。创新宣传主要在全院范围内形成论创新、学创新、行创新的良好氛围。培养创新型人才, 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鼓励学生学术自由, 使学生以更大的学习自由和选择权,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鼓励创新和批判精神, 使学生敢于质疑既有的结论, 敢于面向学科发展的前沿;充分利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其丰富的教学资源,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 为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

3.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世界上最好的系统是引向成功的”。决定教育系统优劣的正是教师, 是教师的素质。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 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工作、教师的态度, 教师在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 教师要满足社会发展与育人的需要, 必须具备以下几种素质:正确的教育理念。现代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 教师对教育工作的本质、责任以及特点要有深刻的理解;多元的知识结构。学科教学的整体化是21世纪教学工作的发展趋势, 要求教师善于从学科交叉、学科对比、学科渗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多向的教育交往。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与学生、其他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中的各种教育力量进行多向的教育协调与交往;完善的能力结构。教育是超前的事业, 现代教师不但要适应教育的今天, 还要面对发展的未来, 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获取知识的能力;要培养出具有较高创造能力的学生, 首先必须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3.3 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目前只有一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而计算机研究的领域又比较广, 学生不可能在四年时间内掌握与计算机相关的全部专业知识, 对此, 我们将学生在大三分专业方向培养, 即“一个专业三个方向”的培养方式。核心能力是程序设计, 基于程序设计分成三个方向:.net、.java、嵌入式设计。培养能够胜任基于.net技术、.java技术、嵌入式系统等应用系统开发, 并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高级应用型人才。

3.4 加强课堂教学改革。

针对创新素质的培养, 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中改革实践, 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手段都进行了变化, 例如在《计算机导论》课程, 该课程虽然不是重点课程, 但教学内容十分重要, 它起着引导大一新生正确认识和学习学科知识的重任。首先通俗地简要介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范围内的一些最重要的基本概念, 然后围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定义、特点、历史渊源、发展变化、发展潮流等内容, 系统阐述学科范型的内容, 介绍如何认识整个学科的思想方法, 如何学习这个学科的思想方法和学习的方式方法。改革课程为了帮助初入计算机专业学科学习的新生了解这个学科, 使其顺利完成学业。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利用已知了解未知,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5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不少的课程包含有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其中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更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开发能力、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通过这些环节, 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验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能动性。

3.6 学生参与导师科研项目, 从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高等院校, 教师不仅担任着课堂教学任务, 同时也承担着不少省级、地厅级的纵向课题, 以及横向科研课题。这些课题通常代表着本专业发展的方向, 在理论上、技术上包含着先进性、创新性、实用性.吸收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组, 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了助手, 另一方面, 更重要的是通过参加科研课题, 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 锻炼、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3.7 组织课外活动兴趣小组, 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在大学校园, 有许多学生社团, 起着活跃校园文化的积极作用。可以将这些活动与专业知识的学习、创造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利用:电脑节、计算机协会等社团, 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 开展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电子设计竟赛、动漫设计竟赛等活动, 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 结束语

总之, 在人才培养理念上, 既要遵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律, 又要拓宽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 我们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必须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开拓全新的教学思路, 营造一个宽松的创新环境, 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 才能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董爱娥.采用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探索.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年12月.

[2]杨雅清.参与式课堂教学与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浅议.教育理论研究.2004年9月.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就业前景 篇12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培养方向是使得本专业的学生有良好的数学素养,掌握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运用所学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和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打好数学基础,受到较扎实的计算机训练,初步具备在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领域从事科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及设计开发有关软件的能力:

1.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掌握信息科学和/或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包括常用语言、工具及一些专用软件),具有基本的算法分析、设计能力和较强的编程能力;

3.了解某个应用领域,能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解决某些科研或生产中的实际课题;

4.对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理论、技术及应用的新发展有所了解;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软件开发能力。

随着计算机技术广泛深入地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以及全球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将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教育、科研、社会、经济等各个领域需要越来越多的信息与计算科学的人才,信息与计算科学的研究和应用将迈向更深入和更广泛的领域。可以预计,信息

科学与技术在今后较长时间里仍然是极具生命力的领域。该专业的就业方向大致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继续深造:由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毕业生不仅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而且掌握了信息与计算科学的方法与技能,受到科学研究的训练,因此继续深造的可选择领域将变得非常广泛,既可以继续攻读计算数学、计算力学、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信息与网络安全、信息科学、自动控制、金融信息等专业和研究方向的硕士学位,也可以攻读具有行业特色且与信息与计算关系比较紧密的某些专业的硕士学位,象地球物理、油藏数值模拟、试井、储运等方向都是继续深造的理想专业。

2、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教学和科研研工作,可以继续从事信息科学与计算数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也可以凭借其出色的数学建模能力和计算能力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3、IT企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毕业生进入IT企业是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它们可以在这些企业非常高效的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等工作。信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首先是基本的“技能”,包括计算机编程的基本能力,要求具有良好的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的知识和使用技能,熟悉基本的软件开发平台。由于信息产业进入“应用”为主流的时代,高水平的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技能”,关键还要具备将实际问题提炼为计算问题以及求解该问题的能力,这正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优势所在,也是近几年来国内大型IT企业“抢

购”知名高校计算数学专业毕业生的原因所在。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就业前景方向 篇13

尽管就业前景不容乐观,但随着计算机技术广泛深入地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以及全球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将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教育、科研、社会、经济等各个领域需要越来越多的信息与计算科学的人才,信息与计算科学的研究和应用将迈向更深入和更广泛的领域。

学生毕业后适合在企事业单位、高科技部门、高等院校、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和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开发和管理工作。就业岗位包括:销售工程师、销售经理、项目经理、软件工程师、网络工程师、java软件工程师实习生转正、java软件工程师定岗生、技术支持工程师、医药销售代表、销售代表、php 开发工程师定岗生、产品经理等。

西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前景 篇14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概述

所谓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资讯工程专业,以培养专业的、科学素养较高的信息技术人才为目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基本的计算机技能。同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就业范围也比较广,例如教学单位、科研单位、企业事业单位、技术等多领域都需要相关方面的人才。

一般情况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课程涉及到的学科比较多,且之间的联系也比较复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该专业的教学难度,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们的学习难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计算机原理、人工智能、程序设计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字逻辑电路、电路电子技术、数据结构与算法、WEB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与结构等多方面的内容。就现阶段发展而言,我国社会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人才的需求还是比较大的,首先对于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与国际水平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需要高质量的计算机技术人才为我国计算机产业发展贡献力量。其次通过一定的数据分析发现,美国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人才多达180多万,而目前我国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人才还不足40万,人才的差距使得我国与美国在计算机科学技术之间的差距比较大;最后我国城乡计算机科学技术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急需计算机技术的相关的人才,因此通过以上的分析说明可以发现,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社会发展中对计算机科学人才的需求是比较大的。但是就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教学的现状分析发现,各大高校教育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师的专业素质差距较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当下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各行各业对计算机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如何切实提高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自主研发水平成为了当下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而人才战略的实施将会是解决这一现实问题的最佳途径。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与就业需求不相符。目前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只是注重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实际操作技术要求不够严格,导致学生从学校毕业后无法胜任实际的工作需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实际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就业时公司往往只是关注这个人的技术水平如何,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无法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因此出现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难的问题。

在学校学生只是单纯地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比如计算机的系统结构、程序的编辑,但如何在计算机上熟练操作是学生的短板,所学的知识得不到实践操作对学生就业是非常不利的。

2.课程设置不合理。传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科的要求是需要具备良好的算法理论知识,主要强调的是对学术的研究而忽略了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在时代快速发展的当下,创新研究能力才是企业发展所需求的,企业需要的是具备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创新意识的新生力量,而当前的高校毕业生只是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就是造成高校毕业生的能力与企业要求不符的主要原因。

3.师资力量的匮乏。在很多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老师都是只负责理论知识的教授,只是研究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相对较少,也很少参加计算机技术的实际操作活动,教师的教学范围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与思维的开拓,导致学生也只注重学习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相对较差。经调查发现,目前我国高校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的教师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很多教师都没有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造成教师理论知识相对比较落后,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色不突出。目前有许多高校都没有具有自己特色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对学校自身的发展没有长远规划,对学生也是非常不负责任的,没有根据学生的层次制定出适合他们学习与发展的教学计划,这样培养出来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没有自己专业的特色,在就业时也没有专业优势,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

三、促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的有效措施

通过以上的分析发现,当下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仍旧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且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我国的发展速度,这对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应当加大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力度,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为全面推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1.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的首要目标。目前全球范围内计算机技术都在迅猛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大,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处境却非常尴尬。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企业对毕业生的技术水平不认可。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够明确,没有及时了解企业对学生知识结构、操作能力的需求,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符合市场发展的需求。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大致有两个方向:一是研究型人才,二是应用型人才。各个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招收的学生情况制定自己的培养目标,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

2.合理设置教学课程与教学大纲。高校在设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和教学大纲时应参考专业规范中对核心课程设置的建议,还要结合专业发展的需求,培养出一批专业操作能力和职业素质都非常强的综合型人才。在课程设置时可以模拟企业实际的操作软件,让学生熟悉企业技术要求,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大纲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加强实践操作能力及实践开发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不断创新,开拓学生的思维,为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针对高校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存在的问题,还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是促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为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更新教师的知识体系。还可以鼓励教师多出去参加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活动,多参与到实际操作与研究中,才能更好地与学生讲授专业知识,教学更加有针对性,还能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指导。

4.开设拓展课模块。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点,应该为学生开设拓展课模块,包括专业拓展与素质拓展两个板块,拓展课作为学生的选修课,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所必需的,拓展课主要就是加强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专业拓展课可以向学生讲授专业内深层次的知识与专业相关的知识;素质拓展课主要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及职业素质,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5.建设有特色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学生层次开设有自己特色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要培养成适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对专科高校,就应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加强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多与企业需求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模拟企业实际操作的学习内容,为今后就业提供技术支持。对重点高校可以着重培养研究型人才,讲授深层次的理论知识与技术,为今后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储备研究型人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科学更新换代非常快,因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也必须紧跟时代发展,制定具有动态特性的课程体系,不断为社会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型人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不仅要为学生讲授先进的理论知识还要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不断开拓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摘要:社会的不断进步带动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在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对计算机技术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对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需要与时俱进,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计划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专业型人才。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梁志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2014,(13).

[2]章才能.地方本科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转型发展研究——以湘南学院为例[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06).

西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前景 篇15

摘要: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组成的工作组研究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一个本专业实践教学指导性规范。本文介绍了所研究的体系与规范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计算机;实践教学;规范

“十五”期间,教指委发表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其中提出了“专业方向分类”发展的基本思想和三个辅助建议,并根据专业方向分类的思想分别制定了“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和“信息技术”四个专业方向的规范。这三个辅助建议之一是“加强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规范》认为尽管现在办学的设备条件普遍都有所改善,但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实践与动手能力与就业市场的期望差距明显,迫切需要有积极的措施来加以缩小。

在“十一五”期间,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确定了要制定一个本专业实验与实践教学指导性规范的工作,并组成工作组研究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一个本专业实践教学指导性规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实践体系的研究得到了教育部高教司“质量工程”的支持立项。《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以下简称《实践教学规范》)即为这项工作的成果。

本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部分:

1、讨论了在信息社会背景下计算机专业的特征,指出它是以技术为主的,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结合《规范》中关于培养规格分类的思想,阐述了计算机学科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及其培养基本要求,各种能力都需要通过实践来培养形成。

3、从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专业实习等方面描述了计算机专业办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4、分别对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专业实习的含义和基本要求给出了较详细的规范。

5、提出了对实践环境建设的要求。

6、给出了若干核心课程的具体实验大纲,以及若干综合课程设计大纲示例。

在形成《实践教学规范》的过程中,工作组的主要依据是《规范》和成员们多年在教学和教学管理第一线所获得的经验,对各类办学单位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同时,教指委也鼓励各办学单位根据自己人才培养的定位制定出有特色的实践教学具体要求。

一、实践体系的重要性

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2004年全面地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办学问题对社会进行了调研。了解到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具备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并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

计算机专业的基本学科能力可以归纳为计算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系统能力。其中的系统能力是指计算机系统的认知、分析、开发与应用能力,也就是要站在系统的观点上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追求问题的系统求解,而不是被局部的实现所困扰。要努力树立系统观,培养学生的系统眼光,使他们学会考虑全局、把握全局,能够按照分层模块化的基本思想,站在不同的层面上去把握不同层次上的系统;要多考虑系统的逻辑,强调设计。

实践环节不是零散的一些教学单元,不同专业方向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从培养创新意识、工程意识、工程兴趣、工程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出发,对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整体、系统的优化设计,明确各实践教学环节在总体培养目标中的作用,把基础教育阶段和专业教育阶段的实践教学有机衔接,使实践能力的训练构成一个体系,与理论课程有机结合,贯彻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为获得好的实践效果,需要追求实验体系的完备、相对稳定和开放,体现循序渐进的要求。既要有基础性的验证实验,还要有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和实践环节;在规模上要有小、中、大,难度上要有低、中、高;在内容要求上,既要有基本的,还要有更高要求,通过更高要求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体现实验题目的开放性。

计算机专业的实践内容既要包含硬件方面的,又要包含软件方面的;既要包含基本算法方面的,又要包含系统构成方面的;既要包含基本系统的认知、设计与实现,又要包含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既要包含系统构建方面的,又要包含系统维护方面的;既要包含设计新系统方面的,又要包含改造老系统方面的。

从实验类型上来说,需要满足人们认知渐进的要求,要含有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要注意各种类型的实验中含有探讨性的内容。从规模上来说,要从小规模开始,逐渐过渡到中规模、较大规模上。关于规模的度量,就程序来说大体上可以按行计。小规模的以十计,中规模的以百计,较大规模的以千计。包括课外的训练在内,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每年的程序量依次大约为5000行、10000行、10000行、15000行。这样,通过四年的积累,可以达到40000行的程序量。作为最基本的要求,至少应该达到20000行。

二、实践体系主要内容

总体上,实践体系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专业实习四大类,还有课外和社会实践活动。在一个教学计划中(不包括适当的课外自习学时):课程实验至少14学分,按照16个课内学时折合1学分计算,共计224个课内学时;另外综合课程设计4周、专业实习4周、毕业实习和设计16周,共计达到24周,按照每周1学分,折合24学分。

1、课程实验

课程实验分为课内实验和与课程对应的独立实验课程。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对应于某一门理论课设置。不管是哪一种形式,实验内容和理论教学内容的密切相关性要求这类实验是围绕着课程进行的。

课内实验主要用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课上所讲的内容。具体的实验也是按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安排的,通常和理论课的内容紧密结合就可以满足此要求。在教学计划中实验作为课程的一部分出现。该实验一般是针对课程内容相关知识点设置的实践教学活动,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起到了桥梁和促进作用。

独立实验是直接针对课程理论教学的知识点设计的实验。该实验的实践过程能直接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深入思考,敢于创新,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

按照《规范》和《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选取了属于公共核心课程或者4个专业方向的部分示例性核心课程,在《实践教学规范》中给出了课程实验大纲。它们是: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原理、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基础、计算机体系结构、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网络。给出的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内容主要包括:实验概述、实验目的和要求、主要原理和概念、实验环境、实验内容。

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指和课程相关的某项实践环节,更强调综合性、设计性。无论是从综合性、设计性要求,还是从规模上讲,课程设计的复杂度都高于课程实验。特别是课程设计在于引导学生迈出将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第一步。

课程设计可以是一门课程为主的,也可以是多门课程综合的,统称为综合课程设计。综合课程设计是将多门课程所相关的实验内容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综合性和设计性特点的实验内容。综合课程设计一般为单独设置的课程,其中课堂教授内容仅占很少部分的学时,大部分课时用于实验过程。

综合课程设计在密切学科课程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整合学科课程知识体系,注重系统性、设计性、独立性和创新性等方面具有比单独课内实验更有效和直接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更有效地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综合课程设计不仅强调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的多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加强调系统分析、设计和集成能力,以及强化培养学生的独立实践能力和良好的科研素质。

课程设计可以集中地安排在1~2周完成,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这1~2周的时间分布到一个学期内完成。更大规模的课程设计可以安排更长的时间。

在《实践教学规范》中给出了综合课程设计范例,它们是:数字系统综合课程设计、计算机原理综合课程设计、嵌入式系统综合课程设计、数据结构系统综合课程设计、操作系统综合课程设计、程序设计综合课程设计、软件工程综合课程设计、网络程序系统综合课程设计、网络工程系统综合课程设计。给出的综合课程设计大纲内容主要包括:概述、目的和要求、主要原理、内容。

3、毕业设计

在毕业设计中,要求学生以适当的课题研究为背景,进行科学研究训练。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相当于走过科学研究的一个全过程,为毕业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毕业设计更好地起到使学生实现从学校走向实际工作的良好过渡作用。

毕业设计作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无法替代的环节,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它的综合性最强。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课程体系紧密结合的。毕业设计作为教学计划中的最后一项任务,它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独立工作、团队协作、问题表达等能力的任务。同时可以对学生大学四年学习的知识掌握情况、学力水平和运用能力进行检验。

毕业设计要实现12方面的综合训练。具体包括:选题、调研、熟悉问题、查阅资料、需求分析、制定研究计划、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具体实现和调试、撰写文档、问题与方案的文字与口头表述、论文撰写。通过这12个方面的综合训练,培养研究与实现能力、论文撰写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要求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必须完成一项设计与实现任务,这一任务应该是来自科学研究和开发实践的,要有适当的工作量和难度。毕业设计的题目不能重叠。

为了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要加强管理。通常要注意选题、开题、中期检查、期末验收、论艾答辩等环节。要注意对毕业设计过程的控制,要求教师和学生要每周进行交互,包括辅导、工作报告、问题讨论等。总体上,毕业设计可以和毕业实习合在一起安排,时间总共应有16周左右。

目前毕业设计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选题低水平重复的问题、受教师的科研条件和能力的制约带来的指导问题、论文和文档规范的问题、指导学生数量超出教师能力问题、过程管理跟不上的问题等。

4、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可以有多种形式: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科研实习等,这些环节都是希望通过实习让学生认识专业、了解专业。它们各有特点,各校实施中也各具特色。

通常实习在于通过让学生直接接触专业的生产实践活动,真正能够了解、感受未来的实际工作。所以,广义地讲,哪里有专业的实践活动,哪里就可以进行专业实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选择IT企业、大型研究机构等作为专业实习的单位是比较恰当的。

实习可以安排在学习专业课期间,也可以安排在课程学习结束后毕业设计之前。安排在专业课的学习期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学生从社会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体验需要学什么。安排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可为将实习与毕业设计有机结合提供机会,以缓解毕业设计时间不足的问题。

无论采用什么形式的实习,都应该强调其有效性。根据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应该建设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习基地的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实习基地的建设要纳入学科和专业的有关建设规划,定期组织学生进入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实习。

学校应定期对实习基地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接收学生的数量、提供实习题目的质量、管理学生实践过程的情况、学生的实践效果等。实习基地分为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两类,它们应该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共同承担学生的实习任务。

5、课外和社会实践

将实践教学活动扩展到课外,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开展广泛的课外研究学习活动。对有条件的学校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参与各种形式的课外实践,鼓励学生提出和参与创新性题目的研究。主要形式包括:高年级学生参与科研;参与ACM程序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竞赛活动;参与科技俱乐部、兴趣小组、各种社会技术服务等;参与其他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实践。

教师要注意给学生适当的引导,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不断提升研究问题的层面,面向未来,使他们打好基础,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反对只注意让学生“实践”而忽视研究,总在同一个水平上重复。课外实践应有统一的组织方式和相应指导教师,其考核可视不同情况依据学生的竞赛成绩、总结报告或与专业有关的设计、开发成果进行。

社会实践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过程中与计算机相关的各种信息,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的积极性。社会实践具体方式包括: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目前计算机专业在社会上的人才需求、技术需求或某类产品的供求情况;到基层进行计算机知识普及、培训,参与信息系统建设;选择某个专题进行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等。

针对实践环境建设,《实践教学规范》给出了实验环境基本要求、设备配置基本要求、实验环境维护与运行、实验教学要求。

上一篇:中国民间爱情故事下一篇:一年级数学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