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考前复习建议

2024-06-05

数学中考前复习建议(精选8篇)

数学中考前复习建议 篇1

1、在考前复习中,回归基础,强化训练矫正,重视解题方法的反思和总结。

2、薄弱学校的后阶段复习仍以抓实双基为根本,按照前90分为复习定位。利用课堂10-15

分钟进行基础训练,30-35分钟进行小专题训练,小专题根据学情争对中考基本考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编制,抓实基以础题和中档题的训练,进一步提高复习的效率。

3、函数模块一直是中考重点内容,数形结合综合、阅读理解、课题学习、动态几何等题型

是中考稳定风格和热点问题,生源较好的学校可适当增加一些训练量,并在审题、解题策略、规范性层面上引导学生。对统计部分的习题,学生得出准确的结论并不难,而进一步追问过程性的语言表达(说理)学生薄弱,教师在后期复习中要帮助学生理解并进行一定量的训练。

4、进一步关注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强化训练,如列方程解应用题中,方程中大数的处

理、增长率方程的计算技巧等。几何中有关计算类题目常用方法①勾股定理构造方程、②相似构造方程、③等面积法构造方程等。说明切线的常用方法①先证垂直、再说明半径②先证半径、再说明垂直。

5、进一步关注解题规范,如解不等式组(画数轴)、概率(列出树状图的结果、表格中的结

果不要打勾打叉也要规范、要说明结果是等可能的)、证明问题(严格按照28条基本事实为推理依据,对用相似、三角函数等进行证明看逻辑关系会酌情给些分)、检验问题(分式方程和分式方程的应用题需检验)、切线问题(既要说明垂直、又要说明半径)、解答题要做到有问必答、作图题(下结论)、勾股定理(要说明在Rt△中)。教师要做好解题规范的示范作用,在试卷讲评时应同时讲评评分标准对规范解题的要求。

6、初三备课组要认真研究考试策略,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引导学生先易后难、不要在个

数学中考前复习建议 篇2

一、以梳理、构建、夯实基础知识为主的复习阶段

基础知识是考前复习的重点, 数学的复习应该从梳理基础知识入手, 将初中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点系统的梳理一遍, 把它们有机的串联起来, 组成知识链, 构建成知识网络 (如:代数式、三角形、四边形、圆、分式、根式、方程和函数等) , 对初中数学体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以便于知识的存储、提取和应用。这有利于数学品质的培养和提高。这是数学复习的核心。

从数学的中考题可以看出, 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 基本思想和方法以及创新意识始终是中考数学的重点考查对象。其 试题的易、中、难的占分比例控制在7:2:1左右, 总体来说中、低档题占总分的90%左右, 这就决定了我们在中考复习时, 必须狠抓基础, 常抓不懈。并且要特别注重对基础知识理解的准确性、完整性与系统性。只有基础好了, 做中、低档题才会概念清楚, 得心应手。做难题和综合题才能思路清晰, 推理顺畅, 运算准确。因此, 这个阶段的复习应以夯实基础为主, 对知识网络上的每个知识点要弄清概念, 对相近的概念要注意区别和联系。如:根式概念中的undefined与undefined的区别和联系;四边形中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的区别和联系;分式计算与分式方程的区别和联系;圆心角与圆周角的区别和联系……了解数学知识理论的形成过程以及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过程, 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不求高难, 应为后继阶段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要贴紧课本, 对课本中的例题、知识点加以概括和延伸, 使之达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的效果。因此在复习时特别要注意课本中例题和习题所启示的解题方法, 要善于总结, 丰富和拓展解题思路。

二、以巩固、完善、深化、提高为主的综合复习阶段

在完成了前面的基础复习后, 应加强对所复习的内容进行巩固、完善、深化、提高, 这主要是关系到同学们数学思维品质和综合能力能否迅速提高而适应中考的中、难度试题的关键。所以在这个复习阶段, 应主要着眼于知识重组、建立完整的知识能力结构, 包括学科的方法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但这些都必须建立在知识的识记能力基础之上, 理解知识的来源及其蕴含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 把握知识的纵横联系, 注重探究问题能力的提高。

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化归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数形结合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等等。这些基本思想方法分散地渗透在整个初中数学的教材中。因此, 要在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 有意识地掌握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 只有这样在中考中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注重加强数学应用的意识, 从实际生活中学会从事实 (材料) 的情景、问题中去联系理论, 结合所学知识, 根据材料 (题目) 所给的信息, 建立数学模式, 找到和主干知识的结合点。要学会形成体系和方法, 即解题思路, 包括对有效信息的提取、解题所需的方法和技巧、对事实材料的分析和判断以及对结论的检验、评价和反思等。

三、以强化训练、接近实战为主的复习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点就是一个字——练。从事物的发展规律来看, 有效的练习是促进能力提高的重要手段。做题要在基础题目中选择, 保证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结合中考实际, 练近年来中考试题和各地的模拟试题, 掌握中考信息和命题动向, 在知识点、重难点、命题热点上狠下工夫。练习过程中除了要注重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外, 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解题时要注意规范, 谨防“粗心”, 少出差错。例如:对常规问题掉以轻心。表现为:轻视填空题、选择题, 急于求成, 欠缺冷静思考, 易掉入题设陷阱, 缺乏全局观念, 顾此失彼;知识缺陷表现为:概念不清误解内涵, 对题目的附加条件熟视无睹及知识负迁移的影响。常言说:“不怕难题不得分, 就怕每题都扣分。”所以务必将解题过程写得字迹清楚, 层次分明, 结构完整。

(2) 练习解题的目的是提高解题的质量而非数量, 要针对自己不足的问题有选择地精练, 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把做错的题做上标记, 最好在旁边写上评析, 过一段时间后, 再做一遍, 使其对该问题加深印象。当然在弥补不足的同时, 也给自己建立了一个问题事例的档案, 为以后提供了一个借鉴。

(3) 在本阶段的强化训练中, 不要只满足于会做, 更重要的是解题后的反思与总结。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清教授说:“学习数学, 要多做习题, 边做边思考, 先知其然, 然后弄清所以然。”不要以为解完题后就大功告成, 不再进行思考, 这样解题不会有太大的收获, 这也可能是一部分同学学不好数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解完题后要多反思, 多总结解题策略、解题思想方法。尤其是一些中考题和难度稍大的题所反映的新的解题思路与方法、新的信息、新的观念、新的模型。

例如:《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中考试题, 本着让同学们去探究、去发现的目的, 以开放、灵活、富有创意的题型, 考察同学们观察、想像、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实践能力, 以及数学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在2004年的山东省青岛市中考数学试题中, 有这样的一道题, 同学们不妨试一试。

如图, 把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板 ABC 和 EFG (其直角边长为4) 叠放在一起, 且使三角板 EFG 的直角顶点 G 与三角板 ABC 的斜边中点 O 重合, 现将三角板 EFG 绕 O 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旋转角 a 满足条件 O°

(1) 上述旋转过程中, BH 与 CK 是怎样的数量关系?四边形 CHGK 的面积有何变化?证明你的结论;

(2) 连接 HK, 在上述旋转过程中, 设 BH=x, △GKH 面积为 y, 求 x 与 y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并写出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

(3) 在 (2) 的前提下, 是否存在某一位置, 使△GKH 的面积恰好等于△ABC 面积的undefined 若存在, 求出此时 x 的值;若不存在, 说明理由。

(答案) : (1) 在上述旋转过程中, BH=CK, 四边形 CHGK 面积不变。

证明:连接 CG,

∵△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O (G) 为斜边中点,

∴CG=BG, CG⊥AB, ∴∠ACG=∠B=45°.

∵∠BGH 与∠CGK 均为旋转角, ∴∠BGH=∠CGK.

∴△BGH≌△CGK, ∴BH=CK, S△BOH=S△COK

∴S四边形CHGK=S△CHG+S△CGK=S△CHG+S△BGH

undefinedS△ABCundefined

即 S 四边形CHGK 的面积为4, 是一个定值, 在旋转过程中没有变化。

(2) ∵AC=BC=4, BH=x,

∴CH=4-x, CK=x, 由

S△GHD=S四边形 CHGK-S△CHK 得:

yundefinedx (4-x) ,

∴yundefinedx2-2x+4,

∴0°

(3) 存在。根据题意得undefinedx2-2xundefined,

解之得:x1=1, x2=3, 即当 x=1或 x=3时,

△GHK 的面积均等于△ABC 面积的undefined

数学中考得分的多少, 不仅取决于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过硬的解题能力, 而且还取决于临场是否能最佳发挥。因此, 我们要把平时的考试看成是积累考试经验的重要途径, 把平时考试当作中考, 从心理调节、时间分配、节奏把握以及整个考试的运筹等方面不断进行调试, 逐步适应。

每次考试完后, 自己都应认真总结, 对做过的题要分析, 学科的知识交叉, 关联点体现在什么地方;错误是怎样造成的;解题及思考过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做错题是属于知识上、心理上、能力上还是策略上的原因;即使做对了的题也要分析, 解题过程是否完美, 有无更好的解法;对综合题和难题要分析, 考查了哪些知识点;通过审题后, 怎样打开解题的思路;解题的切入点怎样寻找;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和技巧;关键步骤在哪里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考在平时, 成功在实践”。

浅谈中考前物理复习的几点建议 篇3

一、研究透你的学生

初中物理复习的成败,关键在于改变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恰恰是最难的工作,因为“态度决定一切”,所以这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教师要花大力气解决班上的后进生问题,学生的意志力薄弱,未经思考就放弃努力的现象比比皆是。老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在下面睡觉的现象天天发生。老师一节课写了几黑板,而学生抄了多少呢?课后又花了多少时间去温习呢?如果老师讲的并没有装进学生的脑袋,那是不是在做无用功呢!所以,初中物理复习,不在于讲得多好,只要学生节节课在学,天天在学,从简单的题做起,从巩固练习做起,从知识点的梳理做起,从方法的过手做起,从归纳反思做起,学生就一定会有收获、有进步。

二、做好物理概念的复习

准确地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是我们学好物理的前提。复习时,应在理解概念和规律上多下工夫,把概念理解透,不能似懂非懂,有些题目就是用概念对比分析的。初中物理的概念很多,我们可以将它们按力、热、声、光、电五大块进行系统的整理,并发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对强化记忆很有好处。例如,在力学中涉及的概念有质量、力、密度、浮力、压强、功和功率等等;在热学中有热量、比热、温度、燃烧值等等;在声学中有音色、音调、响度、频率等等;在光学中有焦点、实像、虚像等等;在电学中有电荷、电阻、电流、电磁感应等。在这些概念中,有不少概念是定义式。如密度:ρ=m/v,比热C=Q/m△t,燃烧值q=Q/m,电阻R=u/I等。这些定义式的特点是比值,直接由物体本身的属性来决定。另外有的概念的定义式是个乘积,如功W=F·S,电功率P=UI等,对这些概念应从产生的物理效果去掌握它们。对于有些概念,象惯性、温度、焦点、电磁感应等,是描述物理现象特征或效果的,我们则应从现象的特征或效果去理解它们。

物理概念的叙述一般是比较严谨的,很多概念在定义时就明确地指出了使用的条件和范围,因此要准确地理解概念就必须对它的定义进行仔细的分析。例如在学习浮力的时候,很多同学都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认为在液体中的物体会排开一定体积的液体,因此该物体就一定会受到浮力的作用。判定物体是否受浮力,我们应当从浮力的定义和浮力产生的实质入手。

浮力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我们应当抓住压力差这个关键来判断液体中的物体是否受浮力作用。当在一个底面平整光滑的容器里放上一小块光滑的玻璃片,然后向容器中倒水将玻璃片淹没,这时水对玻璃的下表面没有向上的压力,不存在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故此时玻璃片没有受到浮力。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要进行对比分析,从根本点上进行区分,在对比分析中,我们不仅可以找出它们的区别,还可以从本质上进一步认识它们。

三、做好物理规律的复习

初中物理涉及的物理规律较多,在复习时应该像复习概念那样,进行分类、归纳和总结。例如在力学中的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三定律、阿基米德原理;电学中的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热学中的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光学中的反射和折射定律等等。每一个物理规律都反映了一个物理过程,且都有特定的条件,这一点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例如:牛顿第一定律反映物体不受外力(或受到的外力是平衡力)的条件下,物体的运动规律。

在解题时,一定先要认真审题,明白题意,千万不能不加分析随便搬用物理规律。例如,有一木块漂浮在水面上,如果向水中再倒入盐水,木块受到的浮力怎样变化?在解答这道题时,有同学运用阿基米德定律,“F浮=ρ液gv排”得出两种结论。一是因为ρ液变大,所以F浮变大;二是加入盐水后V排减小,所以F浮变小。产生这两个错误的原因,在于没有完整地全面运用阿基米德定律。事实上木块漂浮在液面,在ρ液增大的同时,V排在减小,两个因素都在发生变化。本题的关键是木块处于漂浮状态,所以F浮=G,本题的正确答案是木块受的浮力不变。又如欧姆定律变形有R=U/I,认为导体电阻与电压成正比。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就在于忽略了电阻R是导体本身的特性,在电路或电路元件确定后,R是不变的。我们不能将物理规律的表达式混同于一般的数学运算。再如装水的烧杯内有一支盛水的试管,加热烧杯,使杯内水沸腾。问当烧杯内的水沸腾时,试管内的水是否沸腾?在解答这个问题时,我们首先要对沸腾所具备的条件进行分析:达到沸点,还不断从外界吸热。当烧杯中的水温和试管中水温一样时,不存在温度差,不可能产生热传递。故试管中的水达到沸点,但不会沸腾。

四、做好物理实验的复习

在复习物理实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每个实验要认真分析,搞清要验证什么规律,需要哪些器材。

2、实验要测哪些数据,以及实验步骤。

3、实验要求我们掌握哪些技能。

4、如何处理实验误差,以及在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5、通过实验,在技能上还可以提出一些别的什么要求。

例如:如何用天平称液体的质量、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时,弹簧称为什么要匀速竖直向上提等等。

总之要提高初中物理的复习效率,我们要认真对待每一个概念、定理、公式和实验。认真、踏实、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个概念、定理、公式的理解、掌握和消化,且做好每一个实验,并在实验后认真总结相关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好的复习效果。

中考数学复习有哪些建议 篇4

以夯实基础为第一要务,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关键,课时安排上以省纲为参考,练习主要以省纲、地纲为主。

“依标据本”,构建网络,注重双基的掌握和强化

研读课标。以课本为依据,不扩展范围和提高要求(若没有课标,建议到市教育信息网下载)。据课本内容将有关的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及基本运算、基本推理,基本作图,基本技能和方法等形成合理的知识网络结构,通过网络结构,体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体现知识的联系,体现知识的应用功能,做到遗漏的知识要补充;模糊的概念要明晰;零散的内容要整合;初浅的理解要深化,要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关注“双基”所蕴涵的数学本质及其在具体情况中的合理应用。

防范错误。把学生所有可能的错误收集起来,制定一个错误的预防表,再将这些错误的问题设计在练习与模拟题中,让学生在解题实践获得教训和反思。

研读近两年我市中考试卷及全国各地中考试卷,熟悉中考命题的趋向,也就是要研究:中考必然要考什么?可能会考什么?不考什么?包括哪些基本考点?哪些是重点?应该坚守的基本东西是什么?

在练习的操作上可以分层次布置,地纲的练习要全部过关,省纲的题目可选择性的布置,差生只做一些简单的、基础性的、核心的练习,好生可要求全部做。

第二阶段:

在关注中考命题的热点和稳定的风格导向基础上,以知识专题为主要内容,同时还要关注第一轮复习时留下的薄弱环节,以便查漏补缺。

第三阶段:

以模拟为重点,注重应试水平的提高。

1、以综合训练、查漏补缺、考前热身为重点,进行适当的模拟测试,但次数不宜过多,以5~8套为宜,用与中考试卷结构相同、难度相当的试卷进行训练。(注意:要控制测试的次数和难度,过频过难的测试,会使学生产生厌考情绪和恐惧心理)。

数学中考前复习建议 篇5

对于进行了两次模拟考,我校学生的考试成绩不理想,我进行分析并给出下面的建议:

1.复习没有完毕,部分学生知识忘记了部分知识,我的想法是:复习完以后的模拟考才可以看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2.我们学习的学生数学知识基础差,这个现实已经无法改观,因而建议数学中考备考复习需切实、扎实搞好系统知识的复习(针对今年中考时间和教学的实际,三轮复习是空话,建议是扎实做好一轮复习后进行专题复习和试卷分析)。

3.建议毕业班科任教师认真研究近两年的中考试题,把握中考动向并与同科教师进行研讨交流形成一定共识。

4.学生的迎考状态不够好(这或许和社会上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和待遇问题的大环境有关),希望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对学生加强思想动员和宣传。

5.家长或许受社会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关注不够、对迎接中考认识不足,建议各班召开家长动员会,分析哪些学生能“跳一跳”而能上高中,以此带动家长在双休和节假日给予学生充分的复习时间和监督学生复习及作业。

6.学校和老师对迎考的宣传、动员不够到位,建议学校进行一次毕业班教师动员会,营造一个积极、紧张而有序的中考备考气氛。

7.由于复习时间短,九年级数学教师忙于复习而未能分析两次模拟考试卷,这个原因我觉得无法解决,希望学校领导和各位教师予以

指导。

8.班级科任教师没有形成备考合力,自吹自打只顾所教学科——至少在学生课余时间分配和作业布置没有协调,希望班级科任教师能统筹兼顾,形成备考合力。

9.学生的心理状态仍需调整,建议学校进行适当的中考心理辅导会。

10.适时进行专题复习,建议邀请本校经验丰富的教师参与到中考备考工作中来。

11.根据各科复习工作实际,建议给予学生一定的放松时间以减轻学生的压力,同时建议我们的课堂教学“紧中有松”——也就是课堂气氛能尽量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

12.依据“皮格马利翁”理论,再次对升学有望的学生多关注,建议教师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鼓气而不丧气”,也就是说对升学无望的学生约束纪律而对升学有望的学生多多鼓劲——教师的期望值对学生的成就绝对有影响!

12条建议属个人想法,敬请同仁指导!

中考前初三历史复习计划 篇6

第二阶段:5月25日之前(二模后到三模前),第二轮复习,搞专题,提能力。

打破教材体系,专题归类复习,比较对照,纵横联系,培养能力。

经历了第一阶段的复习,学生掌握了较多的基础知识,但知识是零碎的、孤立的,没有从宏观上整体把握知识脉络。

在这一阶段,教师将前面所学的知识列成专题归类总结,专题复习也就是归纳知识的复习,结合教材,打破体系,打破课与课、单元与单元、中国史与世界史的界限进行比较对照、求同找异、纵横联系,形成知识体系。也可以与时政结合起来复习。

历史事件之间是互相联系并先后相承的。历史知识具有多样化特点,在空间上涉及世界各地,在内容上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知识。理清同一历史时期各方面知识及其相互关系,就是横向联系。另一方面,每一历史事件又都前后发展、依次交替,把每个历史事件前后串联起来,使之系统化,这就是纵向联系。但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单纯地“纵”或“横”地复习,而应纵横联系,形成专题,构成知识网络体系。另外,在专题复习时还要注意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历史问题现实化”),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

复习时要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要让学生通过列表、编写提纲等多种形式,将历史知识前后上下、东西南北贯通起来,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只有从宏观上把握了历史特征、历史线索,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才能由点发展到线、到面,并进而构建起整体历史知识网络,获取规律性的知识,只有这样,学生的掌握的历史知识才不易遗忘,才不会混淆。现举例如下: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1、近代侵略专题:⑴侵略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战争中的暴行(英军强占香港岛、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旅顺大屠杀、八国联军血洗北京城、南京大屠杀、三光政策)这些事件充分体现侵略军的血腥与残暴。⑵其他侵略事件(俄国侵占中国大片领土、阿古柏侵略新疆、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使学生认识到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把非法侵占加以合法化,把侵略成果扩大化。让学生清楚哪些条约有割地内容,哪些有开放通商口岸内容,哪些有赔款内容,哪些条约侵略出现新形式。

2、反抗专题

反抗专题(以人物为中心)学生经常弄不清人物的身份,为此把它们分成这几类型。清朝官员将领: 林则徐、关天培、左宗棠、邓世昌 共产党员:杨靖宇、彭德怀 国民党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佟麟阁、赵登禹、李宗仁民间团体及代表:太平军(洪秀全、李秀成)、义和团。我们让学生以历史人物联系相关事 1

件,从人物身上学到一些优良品质。

3、探索专题

旧民主主义时期的四次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

动(弄清时间,领导阶级派别,代表人物,目的,内容,结果性质,意义)

4、中共专题

(1)中共会议:中共一大遵义会议、中共七大、中共八大、十一届三中全

会、中共十五大,让学生认清哪些会议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召开,哪些在建国后召开的,哪些会议具有转折意义,哪些会议中形成了中央领导集体。

(2)革命专题:以新民主主义时期内中共28年奋斗历程中重大历史事件为

主,抓住四个历史时期即国共第一次合作、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事件。

(3)建设专题:以现代史中四个历史分期的历史特征为主干,以取得的重

大成就为重点。

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巩固: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

建设: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

政治建设:一届人大并制定第一部宪法,错误: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特色建设:改革开放、邓小平理论、一国两制、港澳回归外交成就:一方针(求同存异)、一 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五十年代、七十年代、二十一世纪的外交。

(4)党的路线、政策、方针、原则、构想、战略专题,把零散的知识加以

系统化

路线:政治路线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政策:改革开放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方针:外交 :独立自主、求同存异 ;对台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原则:四项基本原则;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台:一个中国的原则

构想:一国两制 ;

战略:西部大开发

(5)历史文献类

《民报》、《新青年》、《双十协定》、《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

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美联合公报》

(6)其他专题

A.理论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如果联系世界史的话还有马克思主义

B.口号类:“自强”与“ 求富”、“民主”与“ 科学”、“外争主权、内

除国贼”

C.诗词歌赋歌谣类:

D.近代反动政权:清政府、北洋政府、民国政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近代

反封建的具体目标以及他们的反动代表。

E.统一战线:两次国共合作,也可联系到国共两次内战

(6)三农问题

(毛泽东、邓小平)联系到今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导学生关注三农,关注民生

(7)热点地区(东北、南京、北京、上海、台湾、新疆、西藏、香港)

(8)重要人物: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结合他们的历史事迹,使学生认识到重要人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世界历史专题

(1)国别史:美国; 英国; 法国; 俄国; 日本;德国

以美国为例:复习美国的发展史,我们可以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将美国的历史梳理成以下一条线索: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内战——美国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罗斯福新政——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冷战的实施——“一超多强”时期的美国。

(2)三次科技革命专题: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重点放到发明家和重大成就,对人类的影响等方面

(3)世界大战专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原因、经过(开始标志、重大战役、结束标志、结果)、性质、影响等,培养学生形成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现代意识。

(4)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专题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南北战争、法国大革命、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5)国际关系专题

一战前: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前: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扩张 二战后: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当今: 暂时“一超多强”局面,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展示每一阶段国际政治局势的主要特征,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历史

(6)工人运动专题

英国宪章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7)地区及国际组织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国际联盟;轴心国集团;国际反法西斯联盟;联合国;欧共体和欧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世界贸易组织。让学生分清他们是区域性的还是世界性,是政治方面,经济方面,还是军事方面的。

(8)国际会议

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慕尼黑会议;26国华盛顿会议;雅尔塔会议;万隆会议;26届联大;上海APEC会议

(9)历史文献

《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法典》、《人民宪章》、《共产党宣

言》、《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农奴制法令、《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国家工业复兴法》、《慕尼黑协定》、《联合国家宣言》、《北大西洋公约》,每一文献的核心内容,是哪一国家的法令,或者与哪些国家有关

(10)战争及战役

美国独立战争——萨拉托加大捷、拿破仑对外战争、美国南北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登战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莫斯科保卫战、柏林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太平洋战争、日本偷袭珍珠港、中途岛海战、抗日战争、百团大战)、朝鲜战争(上甘岭战役)、科索沃战争,使学生认清战争的性质,分清战争与战役的区别,了解战役在战争中的地位

(11)思想运动及思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工人运动需要——马克思主义,这些思想影响了哪些政治运动,也可联系中国历史。

在做专题复习时,要注意两点

1、一定要精心选择配套习题,我们备课组经过精心筛选,选择了《中学历史一本通》作为唯一的复习资料。

2、不要满堂灌,要给学生思考、归纳和反馈的时间,否则效果不好。因此,讲完一个专题,就做后面的配套练习,及时巩固和提高。

第三阶段:6月15日之前(三模前到中考前),第三轮,模拟考,强化练。强化训练,综合运用,回扣课本,查漏补缺,突出重点热点,做好考前辅导。

初三历史经过基础复习阶段和专题复习阶段后,进入倒计时的综合复习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因此,教师必须讲究复习方法,力争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效益,使每位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得到进一步深化。本备课组及时收集周边县市的试卷和上网搜索相关模拟试卷以备用。在综合复习阶段,本组教师力求按照四个字去操作,即引、忆、记、练、评。

一、有目的、有计划地“引”

综合复习阶段,因为时间紧迫,应将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消化,但又不能每堂课都上自习,让学生盲目看书,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复习。首先,教师应明白什么是“引”。“引”是指教师根据教材,结合考纲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考点上,启迪学生进行思维。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既要主动点拨,又不包办。其次,明确“引”什么。教师按照复习计划,在复习内容中,根据考纲和已往(近五年)中考已经考过的内容,提示学生本次复习的考点、难点、重点和热点,抓住这“四点”向学生讲透彻、讲清楚。再次,掌握“引”的要领。要在课堂上“引”好,并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必须在备课上下苦功夫,在宏观上做到“五备”:备大纲、备教材、备考纲、备学生、备教法。在微观上做到“备五点”:备考点、备重点、备难点、备热点、备能力点。

二、自觉自主地“忆”

根据教师所“引”的内容,学生应大胆地开动机器,展开联想,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要求学生在宏观上进行发散思维,充分

回忆每次所复习的内容,并将同类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其不同的特征,对不同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其相同点,如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同类事物,经过比较可得出问题:为什么中国的戊戌变法失败了,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成功了?其次在微观上要求学生进行集中思维,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分析。先弄清是什么,再想为什么,最后预示着什么。特别要联系实际,得出启迪。在“忆”这一环节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查漏补缺地“记”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主地“忆”,然后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阅读教材,学生自己就会发现自己的“忆”与教材的内容不相符,出现张冠李戴、知识错乱、甚至相反的现象或者根本无法进行“忆”。说明教材所引的内容学生还没有掌握或完全掌握。怎么办?只有立即让学生插漏补缺地“记”。“记”是指先理解,再记住,然后联系实际进行运用。

四、有针对性地“练”

发动题海战是大多数教师在综合复习阶段的杀手锏,很容易出现盲目性,为了克服这种盲目性,教师在备课上下功夫,根据自己所“引”的“五点”内容,结合考纲,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参考其他一些资料,选择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进行训练,教师的时间紧,任务重,精力有限,因此,对训练题的批改可以让中上成绩的学生交叉改,中下成绩的学生当面改,注重考知识点的落实,并要求学生错题重做。

另外练习要有两点注意

1、这一时期所做的试卷要靠近中考模式,最好做中考样板试卷,让学生从形式上、时间分配上对中考有一定的了解,避免中考时产生陌生感。

2、要注意加强学生的涂卡练习和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解题能力,学会理清答题思路和方法。每次考试都有一部分学生因审题不清,粗心大意,导致不必要的失分。所以在平时的复习中,在这方面要多加指导。在审题过程中,指导学生要审题型和要求、审关键词、审时空范围,然后确定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组织答案时还要注意文字表述的规范表达,要用规范的历史语言回答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史论结合。重视理解,融会贯通。

五、全面透彻地“评”

每次训练下来,教师都要认真地阅卷,分析总结,根据“错题档案”,全面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与学生交谈,收集信息,然后在课堂上集中评讲,不仅评讲正确的答案,更重要地评讲审题、解题的方法,评讲解题的思路,分析错误的原因,以及今后应注意的问题,再举一反三,让学生掌握要领。

今年中考要注意以下几个历史事件:

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时抢走(法国拍卖鼠首、兔首)

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

台湾问题(去年到今年台湾很不太平,事件频发,所以我们要给予一定的重视,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台湾的一些问题,对台湾问题做个归纳、总结)

澳门回归(10周年纪念);科索沃战争(距今10年)

刘少奇逝世(40周年)

新中国成立60周年

五四运动90周年、巴黎和会召开90周年;

虎门销烟170周年

法国大革命220周年

英国《权利法案》颁布320周年

拿破仑的雾月政变夺取政权(1799年,距今210年)

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年,距今80年

二战的爆发1939年,距今70周年

1979年苏联出兵占领阿富汗(距今30年);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距今20年)

关注实事,关注热点,从实事和热点中追寻历史,实现政史结合。

综上所述,中考前历史复习应该紧扣考试说明、教材,打牢基础,理清知识脉络,专题汇总,强化训练,培养学生能力、技巧。在复习过程中,以教材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是关键。

2012年中考化学复习建议 篇7

一、指导学生学会反思

一般教师自己进行教学反思的较多, 而往往会忽视对学生反思的指导。中考是学生的考试, 教师教得再好、研究的再透彻, 最终也是学生将自己的思考结果落实到试卷上, 故在冲刺阶段指导学生进行反思非常必要。

(一) 通过反思, 堵上知识漏洞

质量守恒定律、金属活动性顺序、溶解度及其曲线、化学用语、物质构成的奥秘、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化学方程式书写、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基本计算等是化学中考常考的知识点, 如果对这些基础知识掌握不全面、理解不准确, 会影响考试得分。如, 2011年河北省中考化学试题中涉及的基本物质有40余种, 化学反应有18个, 考查的知识内容有91个, 涉及到的都是初中学生学习化学必备的知识, 涵盖了化学学科《课程标准》的5个一级主题, 17个二级主题。

【例1】 (2010年·河北) :A~H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 A和C的组成元素相同、在常温下均为液体, B为单质, D为常见的碱, E为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它们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1所示 (反应条件、部分生成物已略去) 。

(1) C的化学式为。

(2) E中金属元素的化合价为价。

(3) 反应 (3) 的化学方程式为。

(4) 反应 (5) 在实际中的应用是。

本题所考查的内容涉及了“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和“物质构成的奥秘”三个一级主题下的“地球周围的空气”、“生活中的常见化合物”、“物质组成的表示”和“质量守恒定律”四个二级主题。试题通过5个化学反应为主线, 考查了学生对过氧化氢、氧化钙、水、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钙和稀盐酸等7种重要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解决该问题, 首先需要学生熟悉常见化合物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才能作出正确的推断。推断反应 (5) 是一个难点, 它是二氧化碳与水在光的作用下释放出氧气的反应, 其实用价值就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虽然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密切, 可是学生的得分率很低。学生能顺利推出F为CO2、B为O2, 为什么学生不能正确分析出反应 (5) 呢?这是因为说到CO2的化学性质, 学生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它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然后想到能与水、碱等反应, 而将它最重要的一个性质参与光合作用遗忘, 这是学生知识的漏洞, 也是思维的漏洞, 实际上各版本教材在介绍CO2的性质时, 均有CO2参与光合作用的图片, 但是学生忽视了。所以说, 通过做题将教材中每一个概念、规律、例题、习题、探究活动、实验、小资料、家庭小实验、阅读材料, 甚至一个插图、一个表格、一个情景等熟练掌握, 及时堵住自己的知识漏洞, 并将教材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这样做会事半功倍。

(二) 通过反思, 提高审题能力

考试时由于审题粗心, 不仔细分析而导致失分的现象很多。为避免会做而做错的现象, 应通过平时小测、模拟考试等及时反思, 提高审题能力。一是学会读题, 注意挖掘题中隐含的信息;二是对题目中一些关键性的字、词, 应仔细分析, 认真推敲, 切不可凭自己的主观意识、以定势的思维来答题;三是做题要有全局观, 考虑问题要全面, 避免顾此失彼;四是对一些比较复杂的题目, 应仔细看几遍, 找出题目中前后之间的联系, 弄清题意, 找好突破口再做题。

【例2】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本题以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为主线, 考查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以及化学方程式书写的掌握, 涉及的化学方程式均是初中化学教材中的核心内容, 是学生所熟悉的简单题、送分题。A选项中等号两边氧原子个数不相等, 化学方程式未配平;B选项是臆造的化学反应, 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而不是氧化铁;KMnO4在加热条件下才会分解, 但C选项没有标明反应条件;只有D选项符合实际且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可是从答题情况看, 错选B的高达20%以上, 错选C的超过10%, 可见学生只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非常重视, 而审题时, 顾此失彼, 忽视了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和化学反应应的客观事实。

【例3】 (2010·安徽) 酒精灯是实验室中常用的加热仪器, 某小组同学对酒精灯火焰温度进行如下探究。

(1) 定性研究:甲同学取一根火柴梗, 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酒精灯火焰中, l~2s后取出, 观察到位于外焰的部分明显碳化。

(1) 写出碳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2) 由上述现象得出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你认为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

(2) 定量研究:乙和丙同学在老师指导下, 分别利用高温传感器测得酒精灯各层火焰平均温度如上表。

(3) 由上表得出结论:______ (填“焰心”、“内焰”或“外焰”) 温度最高。

(4) 结合定量研究结论, 图2中所示加热方法 (试管夹未画出) 最合理的是___ (填字母序号) 。

酒精灯是实验室最常用的加热仪器, 学生非常熟悉。由于教材中有火柴梗在酒精灯灯焰上的碳化实验, 通过定性研究的方法考查了学生透过熟悉的现象分析其本质的能力;定量研究是借助数字化信息系统, 利用温度传感器定量测定酒精灯各层火焰的温度, 这打破了学生对外焰温度最高的定势思维, 很好地考查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开放性, 较好地考查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第 (1) 问得分率较高;第 (2) 问一些学生不能正确理解题意, 没有回答外焰温度高的原因, 只是重复了题中描述的现象“位于外焰部分的火柴梗明显碳化”、“外焰部分碳化明显”或“外焰部分最先碳化”等;第 (3) 问, 由于受定性探究结果和教师讲课总结的结论的影响, 一些学生不相信定量测定的数据, 掉进定势思维的陷阱, 没敢回答内焰温度最高, 导致失分;第 (4) 问一些学生没有审清“结合定量研究结论”这一题意, 而错选c、d, 还有的学生对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操作没有掌握而错选了b。实际上定性研究中第 (1) 问既是为了送给一般学生分数, 又是为第 (2) 问答案“酒精灯外焰与空气接触充分, 有利于酒精完全燃烧, 从而使外焰温度高”埋了伏笔;定量研究所得结论———内焰温度最高, 也为下一问加热试管中液体的正确操作做了铺垫。可见, 学会读题、审题, 学会分析, 才能有效提高得分率。这要求我们平时要学会阅读、学会分析、敢于质疑, 提高自己根据信息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三) 通过反思, 提高做题的规范性

中考时, 很多学生会因化学用语书写不规范、不完整而失分。尤其是简答题, 更容易因为表达不准确而失分。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考试后, 指导、督促学生加强反思, 通过认真反思, 弄清答题的正确思路及表述方法。还有计算题的解答步骤要完整、格式要规范。

要通过反思及时分析自己考试中出现的问题, 找到解决的办法。另外, 还要克服一些“小毛病”, 如:专用名词金刚石、长颈漏斗、过滤等被写错;将写“名称”看成写“化学式”, 将求某物质的“质量”看成求某物质的“质量分数”, 把“盐”酸看成“硫”酸等;将错误的选项答成正确的选项等。

二、重视剖析图表类试题

图像、图表包含着丰富的信息资源, 能直接、直观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变化规律。这类题有助于考查学生获取、整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因此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如2011年河北省中考化学、综合部分共有10个图表, 第7小题, 以一个逻辑关系图将主要的化学物质间混合的酸碱度关系, 转化为pH图像的对应形式, 信息量大, 思维度大;第31小题以框图题形式, 涵盖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基本原理、物质的化学变化、物质构成的奥秘、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物质组成的表示等知识, 突出考查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掌握程度;36小题以表格的形式考查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例4】 (2007年·河北) 铁、盐酸、石灰水、硫酸铜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 四种物质间的反应关系如图3所示, 图中两圆相交部分 (A、B、C、D) 表示物质间反应的主要实验现象, 其中描述正确的是 () 。

A.有气泡产生B.无明显现象

C.有红色固体析出D.有蓝色沉淀生成

本题以维恩图的形式, 选取单质、酸、碱、盐4类物质中的典型物质之间的相互反应, 利用两圆的公共部分表示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 以图像方式考查了化学的主干知识。四个选项中涉及的实验现象均是4种物质发生反应的正确实验现象, 只是打乱了放置的位置, 实验现象大多为特征反应, 这些实验现象也经常作为推断题的突破口。本题错选A的占30%以上, 究其原因是因为换成图示的形式, 学生被庞杂的信息弄乱了分寸。

【例5】 (2011年·河北) 图4中甲、乙、丙、丁表示相邻两物质相互混合过程中溶液酸碱度的变化, 其中可能符合图5所示变化关系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本题在2007年的基础上, 又一次考了维恩图, 并且多了坐标图, 信息量更大了。考查了常见化合物中H2SO4、Ca (OH) 2、Na2CO3之间发生的反应, 以及酸碱溶液稀释、溶液酸碱度变化、pH等基本知识。图4中甲、乙、丙、丁表示相邻两物质相互混合过程中溶液酸碱度的变化情况, 图5则是用坐标图表示的可能出现的酸碱度变化情况之一, 即混合前溶液显碱性, 随着加入另一种物质量的增多, 溶液碱性逐渐减弱, 由碱性至中性, 最终变为酸性。从学生的答题情况看, 错选A、B、C的各约占15%, 说明有近一半的学生不能正确理解题意。

不只是选择题中遇到图、表时学生易出错, 在主观题中的框图推断题、实验题一样也容易出错。加强对学生分析图表信息能力的训练, 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认识知识间的联系是很有必要的。防止出错的办法, 首先是要克服畏难情绪, 虽说这类题信息量大, 思维量大, 但涉及的知识均是核心和主干, 不偏、不怪;二是看图时应注意细节, 能通过观察图表发现隐含的信息, 也能将学过的知识运用到图表中, 对图像或表格中的数据要注意对比看变化总趋势, 还要看起点、终点、突变点和不变点;三是把近几年与图表有关的试题拿来重做, 从中体会命题意图, 做到有的放矢, 提高做题准确率。

三、重视实验与探究, 精选、精编科学探究题, 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2011年版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质量高的的实验与探究题能引导学校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因而这类题是各地中考的热点和难点。自2010年起, 河北省理综试卷结构做了调整, 即减少了一道实验与探究题, 但与科学探究主题有关的试题总分值并没有下降, 仍然体现了实验与探究在化学学科中占有的重要地位。2010年的第6、7、13、14、28、30、35题均为实验与探究题, 共22分;2011年的第2、14、28、30、35均为实验与探究题, 共18分。考查形式包括:实验基本操作、常见仪器的使用、实验的分析、实验推理、对科学探究要素的理解与运用、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的设计和评价等;有的试题既有探究性, 也有开放性, 并注重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考查。为提高该类试题的得分率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 重视实验

在复习中, 应适时开发主题化实验探究复习课。可将社会热点话题或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物质作为素材, 引入课堂进行实验探究。如融雪剂、航天科技、环境污染、常见药物 (Vc、抗酸药等) 、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制作 (如食品抗氧化剂、膨松剂、松花蛋的腌制、面包烤制等) 、农田施肥等。通过这种课型, 一是能使乏味、单调的做题复习课变得活泼、轻松而愉悦;二是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常见仪器 (如:试管、长颈漏斗、量筒、滴管等) 的用途、使用方法和药品取用、物质加热、仪器连接、装置气密性检验等基本操作;三是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学生自然会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网络;四是会渗透更多的科学方法和学科思想, 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 精选、精编实验与探究题

实验与探究题的选材没有固定的模式, 有的源自于教材的基本实验, 有的源于教材实验的改进, 有的源自于社会与生活等。大多数实验与探究题有很强的综合性、很高的创新性。建议教师精选、精编实验与探究题, 通过针对性练习, 让学生熟悉实验探究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 但教师不要编制或选择偏、难、怪题进行模拟训练, 要避免借探究、开放之名加重学生负担, 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降低学习效率。

【例6】 (2011年·河北) 在一次实验课上, 各小组同学用在不同地点找来的小石块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小明发现, 相邻小组气体产生的速率比自己小组的快。小明将这一情况报告老师, 老师鼓励他们对此问题共同探究。

提出问题:影响二氧化碳气体产生速率的因素是什么?

作出猜想: (1) 不同地点石块中碳酸钙含量不同;

(2) 所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同;

(3) 还可能是_________。

设计实验: (1) 验证猜想 (1) 是否成立, 要设计的实验:分别取大小相同、质量相同、________的石块, 加入质量相同、_______的稀盐酸进行实验。

(2) 验证猜想 (2) 是否成立, 对盐酸的要求是_______。

交流讨论:实验中可以通过观察气泡产生的剧烈程度, 粗略地比较反应速率。若要做到精确比较, 应该测量的实验数据是_________。

拓展延伸:上述实验中, 小明采用了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用此方法探究“催化剂对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反应速率的影响”, 需要控制不变的因素有 (答出两点即可) 等_____________。

本题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可能遇到的现象为素材, 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读问题的能力, 考查了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和对实验方法的科学选择能力。在解题过程中, 学生要理解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反思等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 初步体验科学家的探究想法。

本题对教学的启示是:应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实验、生活中的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科学研究的方法。如, 知道怎样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做对比实验等。

在冲刺阶段, 大家可适当关注一下社会生活、生产科技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 一定要通过研究近几年本省中考试题, 通过老题新做、试题改编、拓展等方法, 明确中考题型、常见考点和重点, 把握命题的角度、思路等。相信通过大家精心地备考复习, 一定能打好中考这一仗。

数学中考复习建议 篇8

纵观近年中考试题,中考的主要职能是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评价学生的基本数学水平。其次才是作为高中招生的主要依据,所以,考生不必因为不会解部分数学题而怀疑自己的数学能力,只要在复习阶段奋发努力,一定能在中考中取得理想成绩。

二、一般来说,可安排三轮复习

第一轮,开展基础知识系统复习,初中数学脉络是由一个个基本概念和数学的思想方法串起来的,其中每一个数学基本概念又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例如在某校的一次中考模拟中有这样一道选择题;“若(a,b互为相反数,则下列各对数中()不是互为相反数。A.-20和-2b B.a+11和b+1C.a+1和6-1 D.2a和2b”,老师惊奇发现,这是10道选择题中失分率第二高的题,分析其原因,是考生对相反数的概念理解还停留在“数字相同,符号相反”的层面上,没有抓住“两数和为零”这一本质,事实上教科书中的例题、练习题、习题为编拟中考数学试题提供了丰富的题源,这些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前面这道题折射出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对基本概念的漠视。所以建议考生在这一阶段要特别重视对教科书中的基本概念的复习,要注重在对概念的辨析中理解概念。

第二轮,开展难点知识专项复习,近年来各地中考涌现出大量形式活跃、趣味有益、启迪智慧的好题目。各位考生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这些热点题型认真复习,专项突破。

注意:你应该有一本各省市中考试题汇编资料,要知道,外地考题中出现的精彩题型,往往就是本地命题的借鉴。

第三轮,进行模拟训练,建议考生在做好学校正常的模拟训练之余,最好使用各地中考试卷,设定标准时间,进行自我模拟测验。

注意:自己评分应按参考答案中的评分标准。且不可只看答案,不看给分点,否則养成解题中“跳步”的习惯后导致不必要的丢分是很可惜的。

三、培养审题和解后反思的好习惯

有效地培养数学解题能力,要不打折扣地做好解题的每一个环节:审题,制订解题方案,解答表达,解题后的反思,面对中考,考生被迫跳进题海,期望以多取胜,到头来常常是事倍功半。究其原因,许多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为解题而解题,满足解对或证出为止,至于从解题中可获得哪些启示,既无时间顾及也无此意识,因而缺乏对自身解题的认知过程进行反思,难以获得已有信息之外的更多有意义的信息,降低了解题的收益率,简单地说,许多考生在解题的环节中只做了中间的两个环节,对审题和解后反思根本不重视,例如有一中考题;“水果商贩以2元/千克的单价进了100千克橘子,由于运输、储存等原因,损耗了5千克,通过分拣,商贩准备将余下的橘子分成两档出售,较好的售价3.2元/千克,一般的售价2.6元/千克,(1)全部售完后,以进货总量计算,平均每千克获利的范围是多少?(2)若商贩在这笔生意中期望获得总利润不少于80元,则定为较好一档的橘子至少有多少千克?”不少考生到对答案时才发现“以进货总量计算”整一句话没看见,这是平时解题没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所致,那么怎么才能避免审题失误呢?

1审题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思维直接指向试题,一定要眼到、手到、心到,尽管是中考这种关键时刻,也并不是所有的考生都能把注意力集中到试卷上,尤其是一些心理素质欠佳的考生。

在规定时间内高度集中注意力,这是考试基本功之一,这种基本功的训练在于平时,同学们自己在做练习时,包括做课后作业,不妨试试限时完成法,即规定自己在一定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完成练习,不要有停顿,不要喝水,不要说话。

2审题时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步骤:(1)第一遍要粗读题,使自己大致了解题目的意思。(2)第二遍要精读题,要逐字逐句地读,仔细理解题目中各个条件的含义。读的过程中不妨用笔把题目中的重要条件。重要语句划下来或圈出来,以提醒自己,引起重视(3)第三遍要重读题,做完一道习题后应回过头来重新审题,看看哪些数据、关系还没有用上,已用上的用得是否准确,关键词句的理解是否准确、到位,结果是否符合题意,符合生活经验。

3要学会翻译数学题。别以为只有语言需要翻译,数学同样也需要翻译,就是把大家觉得特别长的题翻译成自己能够理解的简单的语言,把文字性的东西翻译成数学语言,进一步用代数式或者是符号语言来表达,有助于审题。

4审题时要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考试之前,考生做了大量的题目,考试不可避免地会在某些地方令考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原本是件好事,但很多考生的思维定势把这变成了一件坏事,有的考生看题还没过半,发现类似的题目老师讲解过,立即兴奋地动笔,有的同学甚至靠记忆老师讲过的解法来依葫芦画瓢,谁知道试题的其他条件、需要求证的结果已经做了变化,错解是必然结果。

总之,请同学们牢记:审清题意是制胜的前提,粗心就等于把成功推向你的竞争对手,因此一定要细之又细,慎之又慎,滴“分”不漏。

上一篇:天堂寨之旅-旅行作文800字下一篇: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