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推广年度工作总结

2024-05-10

市场推广年度工作总结(共8篇)

市场推广年度工作总结 篇1

一、市场慢热、旺销期更短

今年端午销售整体呈现慢热状态,前期的零售市场一直处于较凉的状态,主要依靠企业的团购支撑整个市场销售,消费者已经把握了节日产品的销售规律和销售方式,都在最后几天企业疯狂甩货时购买。

二、诸多的企业在杀鸡取卵博取销量

如今的各行各业都是竞争异常激烈的,每个企业都想放大销售,然而在向这个目标挺进的过程中我感觉更多的企业不是通过自身软硬实力的提升而是采用了看似很有效果却很低级自毁品牌自毁形象的手段。

三、产品同质化

除去个别企业外,更多的企业在相互抄袭、相互模仿,所谓的创新也只是包装盒型、材质上的变化,产品本身的创新极低,企业每年在靠变换包装来提升产品价格,用于应对不断上涨的成本。

总之,是企业营造了更加浓厚的节日氛围,推动了节日习俗的更好传承,引领了一个又一个的节日消费,但同时也会毁于企业之手。

公司今年能较往年有较大幅度上升得益于,

1、市场大的增长环境(决定性因素);

2、零售定价与消费者心目中的价值基本相吻合,这样能够在零售市场分得更多的份额;

3、新开发市场增加了一部分销售,诸如山西市场,今年山西市场通过运作,虽然在总量上仍然不大,但是我个人认为意义还是很大的,坚定了我们加快运作山西市场的信心和决心,同时在市场开发模式上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开拓黄河以北市场开了个好头。

4、业务人员和经销商朋友对于端午的认识和运作更加的深入更加的娴熟;

市场推广年度工作总结 篇2

1《2011年度中国中央空调市场总结报告》 (以下简称报告) 划定的时间范围为2011年

1 月1日—2011年12月31日;

2 本报告中的品牌销量定义为每1品牌2011年实际完成的出货金额 (含税) 部分品牌的销量统计可能包含进口产品的销量;

3 本报告只统计了所划定的产品类型的产品销量, 部分品牌的其他系列产品及相关专业领域空调产品未计入本报告统计范畴;

4 本报告统计数据是在工厂分公司、工厂各地办事处、代理商、工程商、全国各区

域市场经销商等多方数据分析后得出的, 因而会因库存等因素导致部分品牌在部分区域的销售额出现10%左右的系统误差;

5 统计规则不同, 部分品牌可能未将诸如天花机等相关机型产品划入中央空调销售

系统, 因而会导致本报告也未将上述数据列入统计数据范畴, 这将使部分品牌的统计数据产生不同程度的偏差;

6 本报告部分品牌会因为渠道库存的原因导致统计结果偏小。尽管本报告已作了适当的调整, 但仍然可能会出现最终实际销量略小于本报告统计结果;

7 本报告仅为《中央空调市场》杂志一家之言, 对部分品牌销量的统计可能出现15%以上甚至较大系统偏差, 欢迎业内批评指正;

8 本报告为《中央空调市场》杂志的独立调研结果, 整个调研过程未得到任何企业和个人的费用赞助;

9 本报告仅作为空调行业内部参考资料, 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因此任何企业及个

人利用本年度报告及相关区域市场报告的市场宣传行为, 以及由此出现任何形式的纠纷与本刊无关;

2015年中国玉器市场年度总结 篇3

2015年中国的玉器行业喜忧参半,具体可从下面四个方面来观察。

一、重要会议

(一)第三届中国当代玉文化高层论坛在上海召开

2015年6月6日,由上海雅园玉道和上海尚善堂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当代玉文化高层论坛”在沪举行。会议由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玉文化研究委员会主任于明主持,全国知名玉器专家、地质学家、考古学家、玉石雕刻大师及玉石经营者汇聚一堂,本届会议主要围绕和田玉的成因及和田籽料在各个河段的分布情况展开讨论。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施光海教授代北京大学地质学系王时麒教授作了题为《和田籽料成因原因》的报告,为大家详细讲解了和田籽料的形成年代及成因。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徐琳演讲了《和田籽料在清官中的应用》,青海地矿局原副局长范晓华先生为大家介绍了青海玉的开发历程。最后,徐州玉道馆董事长倪润杰先生根据他多年在和田地区购买籽料的经验和研究心得,为大家详细讲述了不同地段和田籽料的不同特点,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6月7日上午,全体参会人员参观了位于上海新华路的尚善堂会馆,馆内收藏了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的精品力作数百件,多为当代玉雕艺术的典范之作。在尚善堂,各位专家就当代玉石行业的现状与未来以及当代玉文化的发展问题再次展开了座谈。

(二)“燕京八绝”中的玉雕作品评比结果揭晓

2015年9月12日,出白北京各技工院校学生之手的519件“燕京八绝”作品,与46件工艺美术大师的佳作一起在北京隆安寺公开展览。“燕京八绝”包括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镶嵌、花丝镶嵌、官毯、京绣八大工艺门类,集各地民间工艺之大成,是最具老北京文化特色的艺术瑰宝,以皇家工艺为代表,具有浓厚的北京文化特色,明代时初现规模,至清代盛极一时,开创了中华传统工艺的新高峰。

展览中的玉雕作品以北京轻工技师学院、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学生的作品为主,作品以全新的视角向世人展示了年轻一代玉雕师的技艺水平。

(三)齐家文化玉器研究取得新进展

2015年7月28日,“玉泽陇西——齐家文化玉器展”在北京艺术博物馆开幕。213件(套)齐家文化玉器亮相,首次向公众展示齐家玉文化这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史前玉文化。齐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铜石并用时代黄河上游重要的文化遗存,因最早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而得名。齐家文化分布地域广泛,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东部、宁夏南部、陕西北部及内蒙古西南部地区。迄今已在甘青宁三省区近百处遗址发现了齐家文化玉器,数量约3000件,器型种类二十多种。此次展出了15家国有文物收藏、研究单位考古出土及采集的213件(套)齐家文化玉器,从多个角度诠释齐家文化玉器与玉文化。

展览的同时还举办了“齐家文化玉器研究学术报告会”。国内众多玉器专家出席了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在发言中指出,齐家文化与中原地区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和联系,研究齐家文化对于探索中华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四)中华玉文化中心第五届年会暨第七届中国古代玉器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

2015年12月24日至25日,中华玉文化中心第五届年会暨第七届中国古代玉器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此次研讨会的主题是“良渚遗址价值对比研究之——春秋战国时期玉器玉文化”。在研讨会的大会发言和分组讨论上,共有31位学者就史前和历史时期的玉器类型、用玉制度、图像解析、跨地域和跨文明比较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二、重要活动

(一)“天工奖”颁奖

中国玉雕、石雕作品“天工奖”评选活动,是“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于2002年创立的一项专业评比活动。2015年“天工奖”入围展品480余件,评选出金奖12件,银奖31件,铜奖47件,最佳工艺奖19件,最佳创意奖15件。

(二)第七届中国苏州玉石文化节举办

2015年10月26日,第七届中国苏州玉石文化节暨第五届中国玉石雕刻“陆子冈”杯精品展在苏州盛大开幕。展览的作品除了传统的和田玉作品,还有南红玛瑙、阿拉善玛瑙、战国红玛瑙、绿松石等作品,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三)第八届中国玉石雕“神工奖”颁奖

2015年9月9日,第八届中国玉石雕“神工奖”颁奖典礼在上海举行。9月10日举行了颁奖大典。开场是以微电影《神工学院》开始的,这部电影以集中的场景、生动的情节、典型的性格、诙谐的表演,为颁奖大典营造了欢乐和谐的基调。

(四)中国玉·石雕刻艺术“百花奖”评比

2015年11月14日,中国玉-石雕刻艺术“百花奖”评比活动在北京举行。此次评比从8000件玉雕石雕作品中,评选出1200多件(套)作品入围,并分为金、银、铜、最佳工艺、最具文化创意及优秀奖等奖项。

(五)第七届上海“玉龙奖”颁奖

2015年4月28日,第七届上海“玉龙奖”颁奖活动在上海隆重举行。本届“玉龙奖”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的参选作品700余件,材质多样、题材丰富,充分展示了当代中国玉雕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是一次中国玉雕精品的整体展示。

(六)“子冈杯”展评活动

2015年9月19日,中国(苏州)“子冈杯”玉石雕精品暨国际玉雕艺术家作品博览会于苏州太湖国际会议中心正式开幕,海内外玉雕名家云集苏州,展示了中外玉雕艺术家本年度的代表作品近千件。

(七)第十四届中国(揭阳)玉文化节

2015年11月22日,第十四届中国(揭阳)玉文化节在揭阳开幕。中国(揭阳)玉文化节是揭阳市乃至业界享有盛名的品牌活动,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树立玉都品牌、反映揭阳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成为展示揭阳玉文化产业发展成就、推进行业交流与合作的国际化平台。玉文化节期间召开了中缅玉商座谈会,缅甸和国内各地玉商齐聚一堂,交流玉器产业发展思路,介绍揭阳玉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探寻双方在玉文化产业深入合作切入点。

三、学术研究

(一)考古发掘重大发现

2015年,江西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成果。海昏侯墓也称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附近,该墓葬是目前我国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整个墓园由两座主墓、七座陪葬墓、一座陪葬坑还有园墙、门阙、祠堂、厢房等建筑构成,内有完善的道路系统和排水设施,具有汉代高等级墓葬所包含的许多重要元素,反映了西汉列侯的墓园制度,对研究西汉列侯的园寝制度价值非常巨大。此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玉器。

(二)新疆“问玉昆仑”活动举办

由笔者组织,北京国玉公司赞助,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故宫博物院等单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的“问玉昆仑”活动在2015年8月举办。此次活动考察了昆仑山沿线古代玉矿遗址,重点探讨了大同玉矿、叶尔羌河、和田白玉河、于田矿等玉料出产地。通过考察活动发现,古代文献许多关于古代玉器原料的产地和开采的记载并不是很准确,得到了许多古代玉料开采的一手资料。

四、市场状况

(一)古玉市场成交低迷

2015年的古玉市场应该说是成交低迷。全年中比较有亮点的是几次大拍卖公司拍卖的高档玉器。

2015年4月的苏富比香港拍卖,一件估价3000万至4000万港币的白玉“雍正御笔之宝”方玺,最终1.49亿港币成交。

2015年11月的北京保利秋拍中,乾隆晚年最常用的宝玺——白玉双龙钮宝玺,成为全场焦点。该玺龙钮,侧面阴刻乾隆御制诗,在重要的书画收藏或乾隆御笔作品上常盖有这方宝玺,该玺最后以7475万元成交。应该说,这些玉玺的成交价物有所值。笔者在近十年的撰文中,多次提到宝玺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正如朱家溍先生所言:“宝玺者何?天子所佩曰玺,臣下所佩曰印。无玺书则王言无以达四海,无印章则有司之文移不能行之于所属,此秦汉以来之事也。(《明清帝后宝玺》弁言)由于宝玺是中国玉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出现多么高的成交价都不足为奇,2015年的经济形势不好,这些宝玺的成交价并不高,也算是捡漏吧。

2015年高端玉器拍卖差强人意,民间的古玉交易一落千丈。不仅交易额锐减,全年不开张的也大有人在,某古玩城已经到了有些商户连店租都交不起的地步。想当年(也就前几年),这些经营古玉的古玩商们还是得意洋洋,出手阔绰,年消费个百十来万都是小case,现如今个别商户不仅店租交不起,甚至晚上睡在店里面。真不知他们每晚看着货架上也许价值千百万的古玉,再摸摸衣兜里干瘪的钱包,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真是天寒心更凉啊!

(二)新玉市场不景气

2015年新玉市场虽说也不景气,但还没到古玉市场那般惨淡的地步,具体来看:

1.玉石原料异彩纷呈。以往以和田玉为原料的玉器在新玉市场上一直占比较高,2015年出现了新的局面。各种材质异彩纷呈,和田玉、翡翠、水晶、琥珀、南红、叶腊石、鸡血石、河磨玉、黄龙玉、绿松石、青金石、青田石、泰山玉等尽数登场。这些材料的精彩纷呈带动了更多消费者入场,有些材料价格不高,自然成品的价格也不高,购买者不少,市场看起来还算繁荣。但具体到每种材料上的市场状况还是要具体分析的。2015年仍然有大批高档翡翠作品露脸市场,这些高品质的翡翠价格依旧是居高不下,主要原因是高品质的翡翠原料供应稀缺,因而成品奇货可居,而品质一般的翡翠饰品的价格则一泻千里,较常年下降一半的也比比皆是。

2015年最火爆的玉器材料算是绿松石,可谓一材独秀,好一点的绿松石原料每克卖到上千元,2014年同样品质的绿松石原料每克也就三四百元,一年竟涨了两三倍。2015年笔者到湖北十堰去调研,见到的红火景象,与白玉市场的凋零形成强烈的反差,2015年疯狂的石头非绿松石莫属了。和田玉原料市场虽不能说一塌糊涂,但也绝对可以说萧条之极,价格上变动不大,但购买的人群却少多了,和田玉已经从神坛上走下来了,但并非所有的和田玉材料都没有亮点,俄罗斯料就是亮点。2015年,俄罗斯出口中国的白玉,质高价低,受到了市场的热捧。南红这种材料曾红遍大江南北,但前两三年的价格飞涨已成往事,201 5年南红原料从价格到销量都有较大跌幅。

2.新玉市场进入低潮。2015年新玉销售发生了巨大变化,近些年刚刚有些起色的新玉拍卖市场不可避免地也进入了低潮。北京博观的四季拍卖及几次大拍都不尽如人意,虽然其中也不乏亮点,如岁末大拍中,曹杨的四块和田白玉组牌拍到980万元,令人眼前一亮,但这毕竟是少数情况,大部分作品几乎都在低价位成交。西冷的玉器拍卖中规中矩,拍品成交率还算挺高,但也多在底价附近成交,没有了往年动辄几千万甚至上亿的拍品,也算是市场的回归吧。2015年拍卖市场也不是没有生机,也有生力军杀入市场,为市场带来一抹春色,北京正道拍卖公司就是一例。这家拍卖公司由有行业拍卖经验的人士组成,货品上好,价格超低,成交量还不错。看来市场不是完全缺钱,而是缺性价比高的拍品。

虽说拍卖市场总体还算过得去,但具体到落地的实体玉器市场却是另一番景象了:

高端玉器市场以北京上海市场较有代表性。前文提到的古玩商夜宿古玩城店里的事例就发生在北京,可想而知北京玉器市场已冷清到什么地步了。以经营玉器著称的北京天雅古玩城,2015年的店面转让已无转让费了,能有人接手已算烧高香了,其他一些较为著名的经营玉器的珠宝城同样门可罗雀,多数商家日常交易额极小,全年不开张的也大有人在。笔者一位朋友在一珠宝城看中一件玉器,要价60万元,他随口还价2000元,对方竟然没有恼休成怒,只是希望他提高点出价再谈,由此可见生意惨淡。

北京市场如此,上海市场也好不到那里去。中福古玩城是上海经营白玉较为集中的场所,进门一看萧条至极,店面要么关门要么打牌,正常经营的没几家。笔者一位朋友,2015年岁末去逛中福古玩城,本没打算买东西,见到一件以前商家要价30万元,他两年前还过12万的玉器还摆在那里,因与商家已认识,故不好意思多砍价,直接出价8万元,商家毫不犹豫地就同意了,且在晚上请他吃饭。席间敬酒感谢他能在这种情况下帮忙买东西,并说没这笔钱恐怕年都过不好。上海玉器市场经营之萧条由此可见一斑。

中端玉器市场主要就是苏州、揭阳市场。笔者2015年下半年去苏州几条主要经营玉器的商业街转了转,不由得心生感慨:前几年苏州街上只要是门口摆着庆贺开张之喜花篮的店铺,不用抬头看,准知道是玉器店开张,笔者这次仍然是在这几条街转,只要是见到有转让告示贴在门上的店铺,同样不用抬头看,准知道就是玉器店转让。只两三年的光景已物是人非了。好在苏州市场也不完全如此,一些新锐玉雕师的店里顾客还是挺多的,玉件摆出来不出几天准能卖掉。以往那种商家鱼龙混杂的情形一去不复返了。

广东揭阳市场也算是和田玉的一个中端市场,尽管中国大部分高档翡翠皆出于此,但该市场的和田玉作品无论品质还是数量就差一些了。笔者2015年岁末去揭阳,市场表面看起来还正常,商家们依旧悠闲地生活和经营着,只不过摆在店里切料用的大锯上已锈迹斑斑,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生意的凋零。问问商家,虽说经营状况大不如以前,但吃饭绝没有问题,只是挣多挣少的问题。即使是这样,还是有个别有实力的商户仍能挣到上千万元,这说明市场机会还是有的,只是竞争激烈了,分化严重了,强者更强了。

低端玉器市场的代表是河南南阳的镇平市场。笔者2015年去镇平的次数较多,对一件事较有感触,那就是飞往南阳的航班减少了,票价打折的幅度大了,而且乘客买玉的人占的比例大幅度缩小了,连南阳机场出租车司机都抱怨去镇平的人减少了,使得他们的生意大不如以前。这种情况与揭阳的飞机十分相似,以前揭阳飞机上70%都是买玉的,2015年变成了不到20%了。2015年几次去镇平,对市场的感受每次还是略有不同的。上半年去的时候,商家都在炒股票,特别是5月份的时候,满市场的商家都在低头看手机,询价他们都带搭不理的,根本没有心思做生意,当时在他们看来,玉器市场低迷,卖玉器挣的那点钱与炒股票挣的钱根本不能同日而语,股票市场疯狂了,更反衬出玉器市场低落。10月份再去的时候,炒股票的人几乎没有了,除了个别人还在谈论几句股票,人们开始认真做生意了,市场不算红火,但买东西的人不少,价格比起往年是差了一些,但还有钱可赚。笔者岁末再去的时候,情形完全不一样了,满市场只见卖东西的商家,买东西的顾客稀稀拉拉没几个,商家遇到一个有意买东西的客户,会竭尽全力让他成交,甚至忙中出乱也是有的。笔者亲眼见一商家将一批(近百只)质量不错的青海料手镯,本想以3000元左右一只的价格卖给一位客户,卖家太急于成交了,结果忙中出错,最后算账,竞只卖到2200元左右一只,这种品质的青海料手镯,往年的批发价多在5000-6000元左右一只,如今竟然跌到这个价格,也是笔者始料不及的。问问其他商家,几乎共同的回答是,年底卖的东西,如果不赔钱就卖不出去,笔者诧异地问他们,赔钱为什么还要做这个生意,他们的回答是,我们现在赔点钱,等以后生意好了再赚回来。呜呼,愿望是好的,来年生意会好吗?镇平市场大多数人都在这样强撑着,但也有人开始退出市场了,有几条主要经营玉器的街道,其中的一些店铺,有关门的,也有转让的,不知道来年还会有多少人仍在坚持。

3.玉器市场萧条的原因。一言难尽,笔者总结了几条供大家参考吧。第一,经济发展变缓,限制了人们的购买力。整个经济形势变差,不确定的因素增多,挣钱的前途渺茫,人们不得不悟紧钱袋,将钱用在最关键的地方,非实用性商品的购买力自然就会下降,玉器消费自然就减少些。特别是古玉收藏的人,往往都是用闲钱,一来研究赏玩,二来保值增值。收入减少了,这部分的支出自然就减少了。第二,收藏者和消费者购买变得理性了。过去人们认为,只要是玉,就是高贵的,就是物有所值的,就能保值。经过这几年的市场熏陶和自我提高,人们开始学会选择那些质优价廉,性价比高的玉器了,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要求市场,有的商家门庭若市,有的则门可罗雀,甚至关张退市了。第三,生产者对玉器文化内涵的理解还有一定的局限,导致时下多数玉器在文化上无表现力,消费者则知难而退,不敢轻易下手购买。中国玉文化有八千年的历史,历朝历代的玉器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含义和使用功能,各个时代的人都深谙此道。因而,在各个历史时期,无论玉器的制作者还是使用者都会紧紧抓住当时玉文化的主题——主要是玉这种材料被赋予的神圣内涵所形成的文化含义来展开其功能,比如玉的比德、辟邪、宗教和祥瑞等文化含义所衍生出的趋吉避凶、神佑庇护、吉祥如意等功能。

我们今天虽然不能像古人那样对待玉器如同对待神灵般的器物,但玉器那温暖我们心灵的感觉,是我们中华儿女共同的感觉,她从古至今一直是滋养中华儿女精神的圣物。今天大部分的玉器雕刻师并不完全了解这些玉文化的含义,只简单地将玉器以普通的工艺雕塑作品的审美标准来作为评价标准,最多再加上材料质量评价标准。这些标准看上去没错,但它背离了千百年来的玉文化主题,缺少了千百年来中国人追求玉的最大动力——人与玉之间心灵交流的特殊意境,没有将玉当作传承时代精神的文化载体来对待,简单地将玉器混同于一般雕塑,这是今天玉文化的最大缺憾。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当代玉器都没有文化,当今中国真正有实力的玉雕大师所创作的作品,无一例外的都是在最大限度的将材料的特性融入到作品中去,他们的作品,已将玉文化深入玉器作品的骨髓中去了,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杰出代表。这样大师在中国还是有些的:上海的倪伟滨、刘忠荣、吴德异、易少勇等,苏州的杨曦、曹杨等,扬州的汪德海等,北京的苏然、张铁成等,新疆的樊军民等。

至于那些自身素质尚有差距的大师,只是简单地将玉器当做雕塑作品来对待。这些人前几年将一些无任何文化表现力,将材料相对较好、工艺相对较精的东西,卖到很高的价格,在行情好的时候还能滥竽充数,在行情不好的当下,这样的东西就没有市场了。如果一件玉器卖点单纯在料工上,这些大师的做法还不如时下一些明智的年轻玉雕师,这些年轻玉雕师的作品没有高深玉文化元素注入,就用好点的材料,工艺尽量精细,价格却定得低低的,市场倒也蛮好。

中国古代玉雕工匠都是世代相传,这些工匠虽然没有受过系统教育,但也受到良好的家族玉文化氛围熏陶,加之各个时代对玉器崇拜的气氛都在影响着玉匠,同时每个时代都有专门指导玉器制作的机构和人,使得各个时代的玉器作品都有其可读的文化含义和深刻的社会伦理。这些作品并不以材料和工艺作为评价好坏的唯一标准,而是以文化的表现力为评价标准。

而今人将材料、工艺作为评价玉器好坏的主要标准,使玉器以雕塑的形式出现,成为单纯财富载体或技艺载体的做法,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财富蜂拥而至,玉器价格猛涨。相反,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形下,这种势头必然下滑,整个玉器销售势必变得困难。试想,如果玉器有文化内涵作支撑,使其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成为人们的日常消费品,人们就不会太去关心其价格的变化,更多的是关心作品对精神世界的理解和表达,玉器行情也就不会惨淡到今天这个地步。

这里需要强调,笔者无意强求当代玉雕师们,凭心而论,他们已经尽全力了。他们没有显赫的玉雕家史,没有高深的文化艺术水准,他们多是偶然走入玉雕行业的普通人,最初的目的就是以此作为谋生手段,后来形势好了,挣到钱后,也都是尽量提高自己,到美院进修,从书本或其他艺术形式中汲取营养,他们已经够努力的了。但不能否认他们先天不足,没有受到良好的玉文化熏陶,后天大环境玉文化的普及也远远不够,他们只能随波逐流,能把玉雕的样子雕雕好就行了,这是时代的原因,而不是个人问题。然而,玉器行业要想持久稳定地发展,就需要玉雕师们知难而上。在当前经济低迷的时期,与其坐而哀叹,不如起而充电,以新的面貌迎接玉器行业新的春天。

我们谈玉器市场,特别是谈中国玉文化,更多的是要从人们的精神世界找需求。如果当代玉器都没有玉文化的内核,只是流于一般雕塑的样子,中国独有的玉文化就会消亡,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传承的链条也就断裂了。

要解决当前玉器市场下滑的问题,决不能简单地从经济的角度来就事论事,决不能简单地从现在的料工的好坏来谈论市场,这样下去玉器作品会更加远离中国玉文化的主题,而沦落为工艺品的一个小门类,市场会越来越差。是到了要将中国玉文化摆在世人面前的时候了,我们所有玉器行业从业人员莫不如借此调整契机,加强中国玉文化的学习与理解,创作出具有当代玉文化内涵的作品,这样的玉器才会有恒久的生命力,玉器市场的前途才会无比广阔。

市场年度总结 篇4

我见习以后才发现,我对综合部的理解还只是皮毛上的东西,有很多东西是我从前没有想到的,因此,我的第一步就是对自己的定位及认识自己的工作。我感到,一个人思想认识如何、工作态度好坏、工作标准高低,往往受其所在的工作环境影响。我从一开始的懵懂到现在的熟悉,与上级领导和部门同事的帮助是分不开的。如果让我概括这一段时间来我部门的工作状况,就是六个字,即:严格、紧张、忙碌。严格的工作要求、紧张的学习氛围和忙碌的工作节奏。

从模糊到清晰,我充分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工作中,面对领导的高标准、严要求,面对周围同事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和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面对紧张高效的工作节奏,使我深受感染,充分认识到,作为这个集体中的一员,我首先不能给这个集体“抹黑”,托这个集体“后腿”,在此基础上,要尽快融入到大家共同创造的“勤奋学习、努力工作”的浓厚氛围之中。在这种环境影响下,我的力争在最短的时间里熟悉自己的工作,在这一想法的.实现中,我的工作标准也不断提高,总是提醒自己要时刻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时刻树立较高的工作标准、时刻要维护好这个整体的利益来做好每一项工作。这也是我能够较好完成这段时间工作任务的重要保证。

二、在勤奋努力的学习中,素质得到提升。

应该说,过去的半个月,是勤奋学习的半个月。由于自己入汽车行业时间很短,要想以后在同样标准的工作中做好做出色,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通过学习,使我无论汽车服务接待、还是自己本职位的业务知识学习,都有了一个飞跃式的进展。这也更加验证了“只要付出,就一定有回报”的深刻道理。

三在熟悉中寻求突破、寻求创新,工作取得进展。

回顾过去一年忙碌的工作,从开始的不懂到现在的熟悉,从刚迈出大学的青年到现在的准职业人,从部门同事的认识到相互之间的密切合作,每一次工作上的较大举动都对自己是一种锻炼,也是一种考验。售后汽车服务流程等几项工作我都会要求自己做到认真、细致、精心完成。

市场监管年度总结 篇5

20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艰巨繁重的市场监管任务,团结带领全系统干部职工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勇于担当,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市场监管工作,各项工作均取得新进展新成绩。

(一)全力投入疫情防控,出色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第一时间启动“一级响应”,全系统7000多名公职人员取消假期火速返岗,夜以继日,全力以赴投入疫情防控,在特殊时期作出了特别的贡献。

物资保障供应成效显著。牵头建立防疫物资集中生产调度机制和供应体系,在防疫物资最紧缺的时候,仅用3天实现口罩日产量从2万只跃升到20万只,仅用36天跃升到1027万只。累计分配口罩1.7亿只、防护服59.6万件、测温仪6万个,实现防疫物资由严重紧缺到供应充足的巨大转变。完成国家和省调配任务口罩2428.4万只、防护服2.25万件,向武汉输送医疗设备6000余台,支持港澳口罩3150万只,有效服务国家抗疫大局,受到国家相关部委书面表扬。紧抓“一体两翼”,全市30家农业龙头企业、10大商超、740家门店以“10倍进货供应”快速平息蔬菜抢购苗头,保障“米袋子”“菜篮子”量足价稳。

进口冻品管控成绩突出。在全国首创“进口冻品集中监管仓”,实施“核酸全检测、外包装全消毒、流向全追溯”三全措施,率先建成进口冷链食品全追溯系统并推动追溯码跨市互联、互通、互认,严防问题冻品向下游扩散流入市场,形成超大城市对进口冻品的高效管控机制。

农贸市场疫情防控扎实有效。牵头全市农贸市场疫情防控工作,坚持人物同防,第一时间组织全市355家农贸市场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和核酸检测,累计对食品、从业人员及环境核酸检测94.6万份,进口冷冻食品从业人员100%接种新冠疫苗。成立48个工作组下沉各区督导,严格落实农贸市场清洁消毒“1110”等制度。在全国率先禁止野生动物交易和食用,关停全市4家活禽批发市场。

市场秩序应急执法迅速高效。迅速深入市场一线,开展防疫产品和生活物资质量、价格、认证认可和进口冷冻食品等专项整治,严查药械质量安全,严禁非法野生动物交易,严厉打击哄抬价格、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顶格处罚非法制售口罩等案件214件,查获假劣防护用品161.3万件、活禽和野生动物4150公斤,有力维护了市场秩序。

服务复工复产精准到位。实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10条措施、支持个体工商户复工复产若干措施,持续抓好“六稳”“六保”政策落实。成立26个驻场专班,“一企一策”帮助全市重点生产企业及其上游供应商全面复工复产、增产扩产转产。全系统技术力量从计量检定到检验检测等多个途径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大局,减免检定校准、检验检测等费用3291万余元。实施应急审批机制,为比亚迪、稳健等20家企业快速的办理器械应急备案22个, 指导协助“华大基因”2个产品成为全国首批上市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协助深圳康泰、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加快研发新冠疫苗。发挥药店“哨点”作用,认真做好零售药店购买感冒退热类药品人员信息登记报告工作。首创“产品学校”服务防疫物资扩大出口,全市共235家生产企业进入商务部医疗物资出口“白名单”。

面对这场疫情的大战大考,全系统上下众志成城、同心抗疫,展现出非凡的战斗力,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交出一份优异的战“疫”答卷,彰显了部门价值。市局机关党委获评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和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局系统受国家和省、市表彰先进集体12个、先进个人19名。经此一疫,市委市政府和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市场监管部门是一支在关键时刻特别能担当、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铁军”。

(二)深入推进准入改革,持续优化市场营商环境。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36条”举措,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群众和企业的获得感、认同感更加明显。

商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新修订《特区商事登记若干规定》,创设企业除名、依职权注销、个体工商户自愿登记等多项新举措。在全国率先攻克有限责任公司注销全流程网上办难题,推动企业注销“业务同步、一网通办”,优化破产办理机制,有效破解企业“退出难”。建立电子印章标准体系,上线全市统一电子印章管理系统,推进电子营业执照和电子印章同步签发、综合应用。深汕局颁发我市首张变更经营者的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开办企业更加便捷。升级“开办企业一窗通”系统,推动全链条“秒批”,实现开办企业“一套材料、一次申报、一网通办、一天办结”,“零费用、零跑动”。创新推出“政银通注册易”,有效促进市场主体发展提质增速。全市净增企业21.1万户、同比增长243.9%,累计实有商事主体358.6万户、同比增长9.4%,对经济迅速恢复活力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行政审批更加高效。全部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实现“不见面审批”,137项审批和服务事项“即来即办”。承接省级事项16个,启动“一业一证”改革,许可事项平均办理时限减少87%。“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扎实推进,取消审批15项、审批改备案7项、优化审批服务445项。“一件事一次办”场景式主题服务累计21个。南山局在全省率先实行药品经营许可承诺制;龙岗局推出食品经营许可远程视频核查。全系统一体化审批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大审批”体系初见成效。

(三)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全力服务高质量发展高地建设。深入开展质量标准提升行动,进一步巩固高质量发展基础,大力推进质量、标准、计量等体系和能力建设。

质量强市建设纵深推进。高规格举办深圳质量大会,高标准完成市长质量奖评定。深圳质量指数达到90.7,首次迈上优秀发展区间。加大品牌建设,组织开展金融、生物医药、电子3个行业57家重点上市公司品牌价值评价。我市获全省年度质量工作考核第一。宝安、龙华、坪山分别开展区政府质量奖工作。

先进标准体系率先建成。深圳标准认证工作进入发展快车道,全年新增认证证书37张,增长66%。地方标准成果突出,新出台地方标准98项,同比增长1.6倍,出台全国首部行政机关标准化建设地方标准《行政机关推进实施“标准+”战略工作指南》。高效推进国家标准化工作,福田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综合试点进展顺利,建成国家级试点示范项目7项。标准国际化进程明显,主导参与国际标准179项。罗湖局组织50家珠宝企业开展对标达标提升行动。

计量认证工作不断加强。推动绿色认证,市检测院入选全国首批绿色产品认证机构。积极推广服务认证,深圳一般服务认证获证组织1000多家、证书1300多张,排名全国第三。新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和企业最高计量标准273项。加强计量检测认证监督检查,抽查认证检测单位686家。启动计量检测认证公共服务系统建设。

质量基础建设硕果累累。国家药品和医疗器械审评检查两个大湾区分中心落户深圳并挂牌成立,中国计量院技术创新研究院揭牌运营,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服务模式试点”建设项目圆满验收,深圳市医疗器械检测和生物医药安全评价中心竣工交付使用,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深圳)、国家电动汽车电池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一批国家级公共平台加快建设。光明区成功创建省级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

(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不断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实行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发挥知识产权新动源作用,助推创新驱动发展的作用进一步显现。

知识产权保护效能不断提升。修订《特区知识产权保护条例》,首次在地方立法明确惩罚性赔偿制度,制定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技术调查官制度。获批国家首批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示范建设试点地方,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深圳分中心成立并入选“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筹建机构。推动设立中国(深圳)知识产权国际仲裁中心,建立广东省首个商业秘密保护基地,快速预审确权案件数同比增长5倍。我市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绩效考核荣获全国第一。

知识产权运用环境不断优化。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重点城市建设,培育高价值专利组合30个,布局商标品牌示范基地8家。创新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体系,成立全国首家知识产权金融全业态联盟,推动获批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8个,专利质押融资金额达96.7亿元。福田区建成全省唯一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

知识产权创造水平全国领先。强化知识产权专项资金政策引领作用,累计资助奖励企业2.8万家4.1亿元。年,全市专利授权量22.24万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02万件、商标注册量36.29万件,均居全国首位。累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6万件,五年以上维持率83.77%,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19.1件,居全国前列。获中国专利金奖5项,占全国1/8,我局荣获优秀组织奖。

(五)筑牢市场安全底线,着力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城市。坚决落实“四个最严”,圆满完成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等重大活动食品、特种设备安全保障任务,全市食品药品等安全形势进一步向好向优。

食品安全战略三年计划圆满收官。推动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实施方案》及《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清单》。加快构建供深食品标准体系,发布供深食品标准337项,436个“圳品”贴标上市;完成农贸市场升级改造255家;在全国率先启动“食育”工程,餐饮企业实现线上“全闭环”智能监管,特殊食品监管日趋标准化、规范化。食品及食用农产品抽检覆盖率达9.7批次/千人。获评首个“广东省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福田局创新研发可移动模块化厨房,为建筑工地等临时集中就餐需求提供安全供餐方案;盐田启动街道食品安全治理体系改革,街道食品药品安全志愿U站建设100%覆盖。大鹏局建设我市首个食品安全全链条科普教育基地。市食药安全志愿总队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青年志愿服务先进集体”。

药品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高。推动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药品安全工作的若干意见》,持续加强疫苗、血液制品、植入性医疗器械等高风险产品监督检查力度,全年检查“两品一械”生产经营企业2.1万家次。推动放宽国际新药准入,国家药监局授权允许深圳在指定医疗机构使用临床急需、已在港澳上市的药械,开展疫苗国家监管体系评估试点。设立医疗器械审评认证机构,深圳成为全国首个承接省级二类医疗器械注册审评事项的副省级城市。我市顺利完成首次进口药品注册检验工作。药物滥用监测延伸至深圳监狱和40家三级公立医院。统筹协调各方力量综合治理华强北化妆品市场。完成国家非特殊用途化妆品量化分级管理试点,促推化妆品产业集聚园建设。龙华局打造执业药师“不见面”监管品牌,实施药店药学技术人员人脸识别自动监测考勤。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力度持续加大。创新安全监察制度,推动出台《特区电梯使用安全若干规定》,组织编制地方标准《特种设备安全标准化评价准则》《电梯维保服务质量指数测评规范》。建立“电梯一码通”移动服务平台,推广“一码追溯”“一码救援”智能服务。深入推进老旧电梯安全评估和更新改造,完成安全评估2079台,更新改造大修483台。全市特种设备定检率99.29%。

工业产品质量监管有效开展。建设工业产品质量监管数据库,归集92.73万家企业数据信息。开展民生消费类产品质量监督抽查6289批次,同比增长35.24%;工业源VOC产品合格率91.3%。开展问题产品“问诊治病”和“清零行动”,狠抓电动自行车、家用燃气器具、电线电缆等重点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查处各类产品质量违法案件5395宗,同比增长84.82%。

(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断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强党委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全力以赴促振兴、保供给,巩固发展农业农村持续向好势头。

乡村振兴战略高位推进。编制出台《深圳市乡村振兴战略“1+3”方案》,统筹推进乡村“五个振兴”,成立市区镇三级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实施市领导挂点保障机制,落实乡村振兴发展资金和“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资金15亿元,推动深汕特别合作区乡村振兴工程加快建设。扎实做好对口扶贫工作,河北村顺利脱贫摘帽。

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健全完善市“米袋子”“菜篮子”工作领导小组机制,成立全国首个米袋子菜篮子联合会。规划建设海吉星“菜篮子”小镇,编制“菜篮子”供应保障应急预案。“圳品”品牌加快发展,基地覆盖22个省、82个市县。率先在全国开展猪肉检疫票据换证改革试点,在全国备案供深猪场约5932个,全年屠宰生猪347.43万头,生猪肉品供应平稳。我市4个生猪屠宰场全部通过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厂验收,为全国首个所有屠宰场达到国家级标准化的城市。

农业质量效益稳步提升。规划建设国际食品谷等重大产业项目,深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加快推进,新引进院士专家工作站5个、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团队23个,转化推广农业新品种632个,“粤字号”农业知名品牌达52个。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市级“菜篮子”基地154个。成功举办深圳国际生物展、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中国国际茶产业博览会,深圳农业科技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凸显。

(七)着力规范市场竞争,切实保障公共利益和民生权益。推进市场监管执法方式改革创新,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市场环境和消费环境进一步净化。

事中事后监管更规范。市政府印发《关于在市场监管领域全面推行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的实施意见》,上线全市“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平台,覆盖市、区、街道三级167个部门。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级分类管理试点,建立联合奖惩登管联动机制,形成信用监管事前事中事后闭环模式,累计预警商事主体2.2万家。加快建立统一社会信用平台,开发上线个人信用报告系统,信用数据实现应归尽归。2020年我市城市信用监测排名由的17名大幅提升到全国第7,取得历史最好名次。实施商事主体年报和所得税年报“多报合一”。南山、宝安、龙岗大力推行统一地址库应用+网格化协同监管,工作成效明显。

市场监管更智慧。加快推进智慧市场监管平台建设,智能指挥中心功能进一步扩展到指挥调度、任务处置、应急管理等,打造覆盖食品、药品、工业产品等8大品类的检验检测系统,促进“监督、检测、执法”三张网进一步融合。打造“鸿蒙云台”执法综合平台,实现违法行为在线监测、固证、鉴定等全链条闭环管理。上线“市监哨”系统,丰富执法办案情报触角。研发专项执法统筹系统,合并减少年度专项80余件。

执法稽查更有力。启动“管办分离”联动改革试点,推动构建统一执法办案模式。全面推动反不正当竞争工作,试点实施独立的公平竞争审查机制,首次开展地方性法规清理,拟修订法规5部、调整废止文件38份。长江禁捕、专供特供等重大专项执法成效明显,全系统共立案查处2万宗,查办了“大千视界”网络侵权等一批大要案。

消费权益保障更放心。加强网络交易监管监测,对全市2.5万家电商企业及平台网店开展信用评价监管,大力清理整顿网络搜索竞价排名等违法乱象,网络交易行为进一步规范。加强广告监管执法,媒体广告违法率0.03‰,远低全国平均水平。实施消费环境提升战略,组织重点行业消费者调查,开展合同格式条款专项整治等系列维权行动。

二、主要工作安排

(一)在实施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清单上聚焦发力,着力形成市场监管领域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

1、推进“4+36”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完善推进机制,抓好“开展破产制度改革试点”“开展新型知识产权法律保护试点”“探索完善知识产权和科技创新成果产权市场化定价和交易机制”“放宽国际新药准入”4项市场监管领域综合改革任务,力争试点取得初步成效;谋划好第二批综合改革试点授权事项清单。认真落实省局支持深圳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36项重点改革任务,争取承担更多省级管理权限,推动改革任务落地生效。

2、出台系列“十四五”专项规划。以国家市场监管、知识产权、药品监管及深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为依据,高质量编制好深圳市食品药品安全、知识产权2个“十四五”专项规划,同时编制实施深圳市市场监管现代化“1+3”中长期规划,谋划好“十四五”市场监管工作。

3、统筹谋划好其他重点领域工作。新策划一批市场监管领域的战役战略性和创造性、引领型改革,争取在线上经济和平台经济监管、信用监管、智慧监管、公平竞争审查、包容审慎监管等其他重点领域实施一批先行先试的创新举措。

(二)在深化市场准入准营退出领域改革上聚焦发力,着力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4、巩固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突出放得更宽,进一步探索商事登记确认制改革和企业开办便利化改革,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深化一照多址改革,实现一次申请、一本执照、多个地址。加强知名字号保护,制定知名企业字号保护办法。推动电子营业执照跨行业跨领域推广应用,上线运行商事主体住所核查系统。深化企业退出制度改革,简化市场退出程序,实施特殊情形代位注销、除名和依职权注销制度,试行歇业登记制度,拓宽企业退出渠道。对怠于履行清算义务的投资人实施信用联合惩戒,引导投资人主动退出市场,率先破解“准入不准营”“好进不好出”两大难题。

5、不断优化行政审批服务。健全审批服务标准化工作体系,新增一批“一件事一次办”“秒批”和“无感申办”事项。进一步扩大告知承诺制审批适用范围,推进食品经营许可远程核查工作。选择药店为首批试点行业,实施“一业一证”改革,实现药品、医疗器械零售领域一证准营。加强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强化审批与监管衔接。探索开展产品准入制度改革,研究在工业产品、食品、特种设备许可制度等领域改革。

6、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为港澳市场主体投资创业提供便利服务,持续扩大“深港通注册易”“深澳通注册易”服务范围,简化港澳投资者商事登记公证文书,探索推进港澳商事登记公证文书信息共享和跨境商事登记全程电子化,实现商事登记服务前移、离岸受理、远程办理。

(三)在打造质量强国标杆城市上聚焦发力,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高地建设。

7、大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编制发布建设“质量强国标杆城市”实施方案,力争纳入国家“质量强国标杆城市”创建试点城市。完善质量发展政策,研究设立“质量品牌专项资金”。狠抓落实深圳质量标准提升十大专项行动,深化质量指数测评应用,促进各领域质量提升跑出“加速度”。推进市(区)长质量奖“大质量”布局,组织开展2020年市长质量奖评选。以质量品牌为重点,全面促进消费。促进内外贸质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开展计量科技创新机制建设,稳步推进贸易计算用计量器具强制检定管理制度改革试点。积极推动开展绿色产品认证,加快建立一批急需社会公用计量标准。

8、深入实施“标准+”战略。探索设立深圳标准先行示范项目。大力推动深圳标准认证向全国开放,加大推进深圳标准认证力度,实施团体标准培优计划和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新发布跨区域团体标准5项、地方标准60项以上。实施新技术、新产业标准领航行动,率先在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推出一批新标准。探索打造前海国际标准组织集聚区,推动更多国际性产业和标准组织将场所设在深圳,推进与国际标准互认、规则衔接。积极培育本土国际标准组织,大力推动筹建全国业务协作关系管理技术委员会、全国机构治理技术委员会,申报全国标准化教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促进华为“智慧城市产业生态圈”技术联盟、华大基因“一带一路”生命科技联盟建设。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标准化体制机制合作,推动设立“粤港澳大湾区标准化研究中心服务窗口”。

9、不断夯实质量基础设施。高水平建设国家药品和医疗器械审评检查大湾区两个分中心、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国家5G移动智能终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深圳)等质量基础设施。创新质量基础设施协同服务应用,推进“产品学校”建设,打造“一站式”服务基地。加快培育计量、标准、检测、认证等高新技术服务业,鼓励深圳本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获取国外资质认可。推进计量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检测网升级,积极推动深圳与大湾区其他地区质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融合发展。

(四)在打造保护知识产权标杆城市上聚焦发力,着力提升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保护水平。

10、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探索实施新型法律保护试点,完善互联网信息等数字知识产权保护,推进知识产权领域以信用为基础的分级分类监管,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推进临时行政禁令、技术调查官等重大制度实施。推动开展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示范建设试点工作。建立知识产权侵权纠纷检验鉴定技术支撑体系,提高商标、专利侵权判定能力和水平。引导在更多行业产业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研究谋划深圳知识产权“出海”行动计划,打造深圳企业海外维权援助“核心平台”。

11.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积极参与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完善知识产权激励政策体系,强化高价值专利、商标品牌的培育,支持和引导企业持续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优化“十四五”知识产权发展指标,强化专利奖对关键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的激励。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推动知识产权申请注册便利化,促进知识产权审查提质增效,深化知识产权信息互通和协作交流。探索新增专利快速预审领域,扩大快速预审资源的服务覆盖面。

12.夯实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基础。深化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重点城市建设,持续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专利保险工作。积极协助推进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建设工作。推动专利拥有量较多的高校、科研院所建设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加强科研全流程知识产权管理,建立知识产权运营机制。推动开展“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 建设布局,强化知识产权信息传播利用。加大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力度,扎实开展实务型人才培训,加强知识产权宣传教育。

(五)在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城市上聚焦发力,着力营造安全放心稳定的市场环境。

13、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继续做好进口冷链食品和农贸市场疫情防控工作,发挥进口冻品集中监管仓作用,强化进口冷链食品管控,坚决落实“三全”监管措施,坚持“人物同防”,严防境外病毒流向市场。严格落实海吉星批发市场等重点农产品交易场所防疫措施。构建坚实的超大城市物资保障体系,按全市15天、7天动态储备口罩2亿只、蔬菜5.25万吨。落实好春节期间1.5万吨蔬菜储备任务。加强舆情监测,及时应对舆论热点和社会关切。密切跟踪市场供应和价格形势趋势,加强米面油、肉蛋奶等大宗民生商品及防疫物资监管,全力服务保障疫情防控大局。

14、努力创成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对标国际一流,高质量推进食品安全监管与治理,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和诚信管理等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机制。继续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持续推进供深食品标准体系建设,健全完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开展农贸市场评星评级,持续提升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效果。充分发挥志愿者优势,完善风险交流机制,积极鼓励社会监督,推进对在食品安全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高标准构建食品安全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15、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全面加强药品监管能力建设,推进监管创新,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坚决守住药品安全底线。继续发挥市疫苗联席会议协调作用,开展疫苗监管质量体系建设,全力推进我市新冠疫苗的产业化工作。适应大规模实施新冠疫苗接种的形势,积极做好相关突发事件应急准备。积极推进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改革。突出高风险品种和重点监管任务,继续加大对麻醉精神的药品、生物制品、国家集采药品、高风险医疗器械等专项检查。研究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企业退出机制。出台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贯彻实施方案,加快推动化妆品产业做强做大。加强华强北电子商业街区化妆品经营企业的规范管理。

16、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组织修订《电梯运行监测系统技术规范》。优化电梯监督抽查规则,探索延长抽查时间跨度。升级改造特种设备智能平台建设,推进业务数据互联互通与流程优化。试点游乐场所、车站码头等公众聚集场所特种设备24小时视频监控。完善液化石油气钢瓶信息化监管系统,探索建立移动式压力容器、车用气瓶和工业气瓶信息化监管系统。组织开展电梯维保服务质量指数测评,推进电梯维保单位信用监管。

17、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完善工业产品全链条监管工作机制,增加重点消费品、工业产品及涉生态环保类产品抽查批次,建立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随检随报”制度。开展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目录研究,探索生产企业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评估机制,实施更加精准的事中事后监管。组织开展电动自行车、燃气器具等重点产品专项整治行动,保障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积极承接消费品召回事权,研究制定我市消费品召回相关政策制度。

(六)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聚焦发力,着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农业农村现代化。

18、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健全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完善细化市委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职责分工,督促指导各区(新区、合作区)党委(党工委)规范设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工作部署,推动深汕特别合作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各项指标任务如期完成。

19、大力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立足超大型城市消费及储备需求,规划建设龙岗海吉星“菜篮子”小镇,打造“蔬菜7天储备+菜篮子小镇+TOD”的特色园区,形成城市全品类农产品供应保障中心,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启动国际食品谷建设,加快建设深圳国际食品科学中心,创建中国(深圳)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打造食品产业金融科技创新中心。大力推进“圳品”工程,加快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新增认定“圳品”100个,“圳品”进农贸市场覆盖率达60%。打好种业翻身仗,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推广农业先进技术5项,办好第19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和亚洲种子大会。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资装备支撑,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20、加强生猪屠宰及肉品保供工作。推进供深生猪长效机制,健全供深生猪数量价格监测机制,推动供深生猪养殖场申请“圳品”认证,促进生猪供应安全稳定。完善白条边猪供深设施,推进在市内建设白条猪肉集散中心,丰富深圳猪肉供应渠道和方式,保障应急供应。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加强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和生物安全监管,保障我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产品质量安全。

(七)在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上聚焦发力,着力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

21、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进一步改善提升市场环境和质量,强化对重点市场的跨部门协同监管。推动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统一市场。强化公平竞争审查,持续开展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清理工作,推动公平竞争审查常态化,进一步破除市场准入的“隐形门槛”。对涉及市场准入、产业发展、招商引资、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经营行为规范、资质标准等有关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其他政策性文件以及“一事一议”形式的具体政策措施,均纳入公平竞争审查范围。加强重点领域垄断协议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反垄断执法,进一步整合系统执法力量和完善反垄断执法工作机制。加快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制度,服务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全面实施容错机制清单化管理,对市场监管领域常见违法行为进行全面梳理,依法动态调整首次轻微违法经营行为容错清单。

22、加大市场重点领域执法稽查。结合市场监管风险压力最大、民生最怨的重点,提升执法权威,精准重拳查办“十大”有重大震慑力的大要案,让监管者长出牙齿,让违法者付出代价。推进构建管办分离联动机制,优化改革市场监管执法稽查体制,提升执法办案合成作战能力。结合扫黑除恶的专项斗争,整顿重点领域市场秩序,大力开展登记注册、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特种设备、广告宣传、价格计量等民生重点领域监管执法,严厉打击知识产权领域侵权行为,积极尝试新领域、新类型的监管执法。

23、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快推进《深圳经济特区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立法。在全国先行探索预付款消费以及大数据发展趋势下的消费前沿问题。加快消费者权益保护标准化建设,建立适合我市实际的消费服务标准库。围绕“消费环境”“消费维权”“消费供给”三大领域,实施八大提升工程,开展40个提升项目,补齐我市消费环境建设短板。推进落实经营者首问和赔偿先付制度,探索实施多方线上调解,加强网上销售消费品召回,积极推进放心消费创建工作。优化完善消费投诉举报工作体系,支持消协组织发挥监督作用。

(八)在加快市场监管能力现代化上聚焦发力,着力构建新型市场监管机制。

24、加快完善智慧市场监管体系。推进一体化智慧市场监管平台建设,重点推进许可审批领域,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执法办案等领域系统建设,积极探索移动监管、智能辅助、远程监管等应用,推进监管执法业务的智能化、便捷化。探索区块链、5G、AI、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在市场监管场景中的应用,以技术手段发现问题,推进分类管理、精细管理,提升监管效能,根本性转变传统的拉网式、运动式、人盯人的监管方式。大力推进信息化数据融合,加强商事注册、行政许可、抽检监测、检查检验、执法稽查的数据开发应用,提升风险预警、科学决策能力和精准监管水平。加大“鸿蒙云台”执法综合平台建设运用,推进智慧稽查系统建设。以智慧化手段进一步提升进口冷链冻品追溯能力,坚持人物同查,实现人物共防。

25、加快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推进信用法制建设,全面推广信用承诺和告知承诺制,加大力度推进重点领域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进一步完善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和信用修复机制。加大重点领域企业信用监管体系建设,强化联合惩戒力度,更大发挥信用监管措施效能。加强对信用约束措施应用的限制,建立信用目录、严重失信主体名单及失信联合奖惩措施清单,逐步清理无法律依据的信用约束措施。加强信用信息深度开发利用,引导消费者和企业运用信用评价结果评估消费风险、商业合作风险,切实用市场力量约束企业违法行为。推动将企业信用风险等级数据在多方面参考使用,逐步推广“信用+”应用体系,更大范围开展“信易贷”工作。

26、统筹规范事中事后监管。加强对放宽准入后的市场状况进行风险评估,对以承诺方式获准进入的市场主体进行守诺核查,及时跟进事中事后监管措施,防止风险积累,让市场主体守承诺、知敬畏,真正实现宽进严管,巩固改革红利,维护市场秩序。加强统筹协调,全面推行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提升法治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监管的科学性有效性。

(九)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上聚集发力,着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特区市场监管队伍。

27、以建党100周年为契机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突出加强政治建设,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按照上级部署深入开展中共党史的学习教育。抓好第一议题学习。提升党组织组织力,推动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引领市场监管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市局机关党群服务中心作用,激发工青妇组织活力,加强职工之家和“暖心工程”建设,努力创建模范机关。

28、以实干敢干能干为导向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在全系统推开平时考核,突出政治能力考察,强化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进一步构建知事识人体系。建立定期推荐优秀干部工作机制,探索构建优秀年轻干部库,落实年轻干部最低配备比例要求。用好职务职级并行政策,继续激发干部队伍活力。进一步加强履职能力建设,建立机关基层双向交流机制,探索构建网络干部培训机构。平稳有序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强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网络推广年度工作总结 篇6

一、搜索引擎网站排名

(一)竞价排名

百度竞价平台维护。

(1)日常账户推广工作,每周定期进行报表整理、数据分析,对实际用

户搜索词结合进行添加、否定及适当竞价词匹配。

(2)日常时刻留意广告表现,密切关注竞价。及时适当进行出价及推广

策略的调整,包括但不仅限于广告形式、竞价模式等

(3)账户的充值、财务管理。

小结:百度竞价排名,长期保持在首页,平均在三四名之间。广告表现稳定,竞价成本控制稳定。

(二)自然SEO排名

(1)官网的公司新闻、行业动态、企业案例更新

从企业的宣传角度,发表文章、动态,丰富官网内容、提升企业品牌的专业度、知名度;

从SEO角度,文章、动态行文中按照SEO规则适当设置关键字,有效提升关键字的活跃度及网站的权重,提高百度、360、搜狗等搜索引擎的收录及有利于其自然排名

(2)企业官网外链发布、关键字外链发布

主要从站外平台发布文章、资讯的方式,结合SEO技巧,合理设置官网网址、关键字,发布外链。

小结:自然排名后期表现不错。重点关键字AA、BB、CC、DD从六月份通过长期的相关SEO工作,从三四页逐渐沉淀,提高权重到现今首页前四名。

二、站外平台推广

(一)国内站外平台

(1)B2B平台

1.维护六月交接过来的27个站外平台(阿里巴巴、淘宝、中国制造、中国供应商等国内B2B平台)

2.网络搜寻,找回原有的B2B平台,共33个平台,更新联系信息,更改为现在公司的联络信息,并且维护。3.新开拓B2B平台,共15个平台。(2)SNS平台

维护8个SNS平台,如新浪、腾讯、人民网的微博、博客。SNS推广工作,目的活跃公司在社交网络的知名度,提高品牌度等

(3)微信平台

新开两个公司微信企业号,维护三个企业微信公众号

小结:维护国内站外平台86个,工作主要寻找渠道、搭建店铺、维护店铺、增加宣传信息、宣传内容,发外链、推广产品等

(二)海外站外平台

1.B2B平台

从之前0个海外站外平台到现在25个海外B2B平台。完成平台注册、企业信息推广、产品推广、联系方式推广等店铺搭建工作。另外,还收集了156个亚洲站外平台渠道,用以后期的产品海外推广工作。

另外,了解了中国制造海外版、阿里巴巴国际站、谷歌adwords的海外推广模式及竞价成本,并做方案汇报。2.SNS平台

从之前0个SNS海外平台到现在的5个国际主流社交网络平台搭建。已完成基础的企业信息内容推广,后期需要维护,继续补充内容,活跃账户,增粉,提高用户粘度。

小结:目前海外免费站外推广,初见成效,正逐步开拓渠道,不完全统计共N条询盘信息,另外需要付费才可见的询盘信息不计入内。由于免费的推广,需要时间沉淀、时间维护,后期继续努力,需要结合推广策略付出更多时间和努力。

三、官网维护

1.备案修正

XX网站备案信息的接入更正; XX网站备案问题处理; 2.域名申请、备案

XX域名的申请注册,挂名接入我们的阿里云服务器等 3.官网信息完善修正

官网维护,如电话、错别字、样式、手机端二维码、微信公众号等维护完善

四、其它工作总结

(1)信息收集整理支持

收集全国教育局联系信息九百多条; 收集教育装备公司联系信息1005条; 收集中标公司联系信息479条。

(2)网络宣传信息更正及找回、维权等

地图信息的修改及更正。删除广州同欣环保公司在高德、谷歌、搜狗、腾讯、必应地图上的位置,并且增加、更新XX公司的坐标及联系电话信息; 联络各平台删除其它司网络盗用我司企业宣传信息等工作

(3)公司部门之间和部门内工作支持

财务单据重抄、重整理工作;

展会前期宣传,明信片手抄联系信息工作。

2009国内粮油市场年度报告 篇7

一、2009我国小麦市场回顾与展望

(一) 2009国内小麦市场回顾

1.2009年小麦生产情况

2009年我国小麦连续第6年取得丰收。综合有关部门数据, 预计2009/2010年度全国小麦播种面积3.58亿亩, 同比略增。其中, 冬小麦3.34亿亩, 与上年基本持平, 春小麦2 400万亩, 较上年增加。预计2009年国内小麦总产量约2 300亿斤, 较上年增加2.3%。

2. 2009年供求情况

单位:亿斤

综合相关部门信息, 初步预计2009/2010年度我国小麦总供给量约11 525万t, 总需求量1 0480万t, 年度结余1 045万t。今年, 我国部分小麦产区因降雨造成小麦质量下降, 一部分小麦仅能作为饲料和工业用粮, 造成2009/2010年度饲料和工业用小麦消费数量小幅上升。受政策因素影响, 小麦出口量保持低位。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 2009年1-10月份, 我国累计进口小麦60万t, 出口0.82万t。预计2009/2010年整体供需环境宽松, 年度结余继续小幅增加。

3. 2009年市场情况

(1) 价格整体稳步走强

在国家粮食市场调控政策支持下, 今年小麦市场价格稳步走高。据中华粮网数据中心监测, 12月全国主要粮油批发市场三等白麦交易均价为1 953元/t, 较1月份均价1 752元/t上涨201元/t, 平均涨幅11.47%。受小麦价格稳步走高影响, 面粉市场价格也不断攀升。据监测, 12月特一粉全国交易均价为2 612元/t, 较1月份均价2 359元/t上涨253元/t, 平均涨幅10.72%, 整体涨幅略小于小麦。

(2) 托市小麦收购政策执行到位

今年小麦托市收购政策在5月2 1日至9月30日执行, 共收购托市小麦4 004.6万t, 虽然托市收购量同比减少198万t, 但总量依旧巨大, 巨大的收购量为国家调控粮食市场奠定坚实的基础。

(3) 托市拍卖引领市场走势

2009年, 国家共举行最低收购价小麦竞价交易会46次 (截至12月9日) , 有效地保证了我国小麦市场供给, 确保了我国小麦市场价格稳定运行。全年累计投放托市小麦1 599.7亿斤, 累计成交635.5亿斤, 总成交率39.73%, 每周平均成交13.52亿斤。

单位:亿斤

4. 影响价格走势的主要因素

(1) 宏观经济向好, 市场环境良好

2009年, 世界经济形势逐渐从经济危机中复苏,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明显向好。粮食类要素占据CPI的比重较大, 与宏观经济的联系非常紧密, 二者相互影响较为深远, 经济走势明朗, 给粮食市场提供良好的宏观经济背景。

(2) 调控政策主导市场

2009年小麦市场的稳步走高与国家粮食市场调控政策密不可分。为提高农民收入, 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保持市场稳定, 国家大幅提高2009年托市小麦的收购价格, 三等白麦及混合麦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0.87元/斤与0.83元/斤, 分别比去年提高了0.1元/斤及0.11元/斤, 提价幅度在13%以上。提价幅度是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以来最高的一年。

(3) 灾情提高农民种植成本

2009年小麦生产一波三折, 首先是春季小麦主产区的旱情, 冬小麦主产区连续3个月无有效降雨, 小麦旱情严重, 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积极抗旱的情况下, 农民的种植成本增加, 惜售心理加重, 间接推动了小麦价格。

(4) 局部供需矛盾, 质量等级造就地区麦价差别

由于区域性供需差别及小麦质量等级的不同, 国内小麦价格区域性差别普遍存在, 小麦较高价位主要集中在我国小麦生产的黄金地带, 如河南北部、河北中南部、山东中北部。区域价差较大现象的存在, 除受小麦质量等级影响外, 主要还是区域投放量与需求量的不均衡所导致。虽然麦价较高地区不断拉动价格较低地区上涨, 但受供需、运费、质量等因素影响, 地区间差价现象将长期存在。

5. 国际小麦市场形势

联合国粮农组织称, 今年全球小麦总用量预计为6.55亿t, 高于上年用量6.447亿t。小麦期末库存预计为1.924亿t, 高于上年库存1.913亿t。2009年全球小麦产量为6.558亿t (包括杜伦麦) , 低于上年的6.846亿t。世界小麦供应相对充足, 对价格上涨不利, 全年市场行情宽幅波动, 探底回升。

(二) 2010国内小麦市场展望

1. 2010年生产和供求形势

综合有关部门数据, 今年小麦播种面积较去年持平略增。总体来看, 主产区冬小麦顺利播种, 当前苗期正常, 如果后期主产区不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 明年小麦仍能获得丰收。

受经济增长及人口变化因素影响, 2009/2010年度小麦口粮消费总量平稳略增, 人均口粮直接消费仍呈平稳趋势。在口粮消费结构中,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 农村人口口粮总量呈递减趋势, 城镇口粮呈递增趋势, 优质小麦需求有望增加。

2.2010年小麦价格展望

在国家收储政策及市场供需等多方因素交织影响下, 连年的丰收并没有给市场价格造成压力。国家已经确定2010年托市收购底价, 较2009年小幅提高, 这也显出政策稳步提高市场价格的导向。逐步好转的经济面, 稳定的政策及需求的拉动将对2010年小麦市场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预计2010年小麦市场价格将呈现上有压力、下有支撑的态势。一方面, 国家库存充足, 2009年新麦仍没有大范围投放市场, 后期市场存在一定的供给压力;另一方面, 由于2010年托市小麦收购价格小幅提高, 一等白麦为0.94元/斤, 托市收购价格及托市销售底价的提高不断抬升市场底部空间, 显现出调控政策“稳步上涨”的导向。综合分析来看, 2010年小麦市场底部得到提升, 高价区域受到压制, 整体仍维持高位平稳格局, 预计市场将整体价格在0.95~1.05元/斤左右。

二、2009年我国玉米市场回顾与展望

2009年, 中国玉米市场表现抢眼。2008年末2009年初,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和国内历史性大丰年的双重压力下, 玉米价格由延续几年的牛市翻然转熊, 价格大幅下跌, 随后, 国家不断加大临储收购力度, 从而拉动了国内玉米行情的涨势。从第3季度起, 由于国家掌握了较多的粮源, 国内玉米牛市再起, 整体价格创造历史新高。在新季玉米上市后, 国家又出台了更强力的托市政策, 加上雪灾、通胀等因素的影响, 临近岁末的国内玉米出现反季节上涨。全年价格涨幅之大, 政策力度之强, 供需矛盾之突出, 均为历史少见。在此, 我们回顾2009年国内玉米生产形势和市场行情, 并展望2010年走势, 以供参考。

(一) 2009国内玉米市场回顾

1. 国内玉米生产

今年东北地区玉米播种面积预计增加, 黄淮海地区玉米播种面积略增。预计2009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4.54亿亩, 较上年增加800万亩, 增幅1.8%。今年东北地区玉米生长情况并不理想。因春旱, 黑龙江玉米播种受到影响;6月份, 黑龙江、吉林、辽宁东北部遭遇低温阴雨天气;8月份, 东北部分地区又出现严重干旱, 预计东北玉米产量明显下降。黄淮海地区和西南、西北玉米长势总体良好, 有望丰收。预计2009年全国玉米产量3 150亿斤, 减幅5.1%。

2. 国内玉米市场

(1) 价格走势

年初, 因金融危机冲击, 国内玉米价格处于谷底, 整体价格较奥运前下跌了约300元/t。在国家公布第3批临储玉米收购计划后, 行情开始稳定, 并出现小幅反弹。2月上旬, 国家又制定发布了第4批临储玉米收购计划, 使临储玉米收购计划总量达到4 000万t, 从而有力地刺激了市场, 价格出现一路上涨。到4月份, 国内玉米整体价格上涨幅度达到200元/t, 接近2008年同期。5月份, 由于临储收购结束, 同时华北出售玉米为小麦收购做准备, 国内玉米价格出现短暂弱势。6月份起, 随着养殖和加工需求的触底反弹, 玉米市场进入消费旺季, 价格缓慢回暖。7月开始, 涨势更加明显, 主要是由于国家掌握了大量的玉米库存, 使市场流通粮源紧缺, 同时养殖业需求规模进入历史高峰。到了9月份, 国内整体玉米价格一举超过2007年底创造的历史高位。10月份, 随着新粮的不断上市, 价格承压, 有所回落, 但仍高于上年同期约100元/t以上, 并处于历史同期最高位。11月中旬起, 华北、江淮出现了严重的雪灾, 随后新年度的国家临储玉米收购和补贴政策制定并公布, 引发市场再度大涨, 至12月份, 国内玉米整体价格再次接近9月份高位, 广东港口重回2 000元/t以上。

(2) 临储与拍卖

从2009年7月21日起, 为了增加国内玉米供给, 同时降低国有库存数量, 国家启动临储玉米拍卖, 并在9月15日启动了跨省移库玉米拍卖。截至12月1日, 2009年国家累计投放到拍卖市场的玉米已经达到约4 470万t, 累计成交量达到1 493.7万t。累计成交量约占临储玉米总库存量的40% (包含部分2007/2008年度结转临储粮) 。截至12月1日, 2009年国家累计投放到拍卖市场的跨省移库玉米已经达到约289万t, 累计成交量达到约91万t。

(3) 国际市场情况

根据美国农业部12月份报告, 预计2009/2010年度世界玉米产量达到7.901 7亿t, 较上年度减少146万t。预计2009/10年度世界玉米消费量达到8.0327亿t, 较上年度增加2 778万t。预计2009/2010年度世界玉米期末库存达到1.324 1亿t, 较上年度减少1 303万t。预计2009/2010年度世界玉米出口量达到8 408万t, 较上年度增加324万t。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2008年下半年国际玉米价格暴跌。2008年年底低点较7月份高点下跌幅度过半。从2008年12月份起, 由于美国玉米种植面积预期大幅减少, 且技术上修正前期跌幅, CBOT玉米价格出现熊市反弹, 至2009年6月份达到年内新高, CBOT玉米价格指数涨幅接近50%。但此后由于天气适宜, 美玉米单产水平预期大增, 总产预计增加, 加上国际需求疲软, 给市场带来强大压力, 市场在7-9月份二次探底。10月份起, 随着整体通胀预期加强, 国际商品价格普遍出现上涨, CBOT玉米价格涨回400美分/蒲式耳左右。由于南美和美国均大幅增加了大豆面积而减少玉米种植面积, 2010年国际玉米走势预期将强于大豆。随着通胀率迅速提高, 原油价格反弹较快, 玉米消费预期也将得到迅速恢复。如果南美地区在生长季节出现灾害天气, 将推动国际玉米牛市的出现。

单位:亿斤

(二) 2010国内玉米市场展望

1. 理性情况下, 12月中下旬农民开始集中卖粮, 华北价格回落, 东北价格满涨, 春节前粮源充足期东北价格略高于托市价运行。这种情况下可能走势最为简明, 全年大体上三阶梯一路向上, 收购风险最低, 预期回报率最高, 早期抢收为宜。

但上面理想情况发生的几率在降低, 另一种初期过热的行情概率已经初具优势。短期雪灾行情如果引发农民更加惜售, 并由政策公布引发东北农民的惜售联动, 收粮主体信心受到鼓舞, 投机成分加重, 再加上降雪、运输等条件协助, 华北黄淮价格难以下跌, 并直接拉升东北价格超越托市支撑边际, 向拍卖高压位靠拢, 奠定了全年的高价基础。这种情况如果出现, 情况最为复杂。华北短期行情可上可下, 有必要适度采购, 加强风险控制。而东北仍然适宜采购, 因为至少长期来看获利空间可能较大。同时, 企业有必要在期货套保方面有所作为。

2. 几项季节性周期的低谷阶段均指向春节前后。尤其是前期过热, 将导致春节前后农民卖粮压力的增大。同时, 春节后运力有可能趋于宽松, 更有利于企业的采购和备库存。

3.3-4月份随着粮源的明显减少以及火车运力的相对宽松, 华北粮源的季节性减少, 东北收购竞争加剧, 超越托市支撑边际的可能性较大。从第二阶段起, 从市场心理上讲, 对政策效力、粮源供给能力看得更清楚。市场观望、怀疑的态度会大为减弱。

4.5月份, 托市结束, 国家补贴落实给企业, 会使一些粮源放出, 加上华北为小麦收购而出玉米, 可能形成阶段性弱势。不宜出粮。

5.6-7月份, 价格向临储拍卖成本过渡。8-9月份, 在通胀预期、收购成本抬升基础上, 很有可能创出新高。但具体上涨幅度要视前面所述几项不确定条件的实际发展。

三、2009我国稻米市场回顾与展望

(一) 2009国内稻米市场回顾

1. 2009稻谷生产情况

受国家大幅度提高2009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格, 以及一系列惠农补贴政策继续实施影响, 2009年国内稻谷播种面积小幅增加。预计2009年国内稻谷播种面积约4.49亿亩, 同比增加0.1亿亩, 增幅2%。其中早籼稻播种面积0.88亿亩, 中晚籼稻2.42亿亩, 粳稻1.19亿亩。受播种面积增加影响, 2009年国内早稻、中晚籼稻丰收, 粳稻虽局部减产但总产仍小幅增加。预计2009年国内稻谷总产3 900亿斤, 同比增加62亿斤, 增幅1.6%。其中早籼稻产量665亿斤, 中晚籼稻2 053亿斤, 粳稻1 182亿斤。

2. 2009年稻谷供求及库存变化情况

从需求情况看, 随着人口的增加, 我国口粮消费继续保持稳中略有增加态势;饲料用粮方面, 因今年国内早稻价格一直高于玉米运行, 替代作用削弱;而受金融危机影响, 工业用粮预计略有减少;受以上因素影响, 预计2009年国内稻谷消费量3 655亿斤, 同比下降35亿斤。

从进出口情况看, 受出口配额等政策限制, 2009年国内稻谷 (大米按70%折算) 出口量预计22亿斤, 同比减少5亿斤;因国内稻米继续增产, 预计2009年国内稻谷进口量7亿斤, 同比减少约1亿斤, 仍保持在较低水平。

3.2009年稻米市场情况

(1) 价格走势

2009年, 国内稻米价格总体高于2008年水平运行, 但“粳强籼弱”较明显。据中华粮网监测, 12月末全国中等早籼稻平均收购价1 827元/t, 较年初上涨43元/t, 涨幅2.7%;中等晚籼稻1 907元/t, 较年初上涨41元/t, 涨幅2.2%;中等粳稻2 226元/t, 较年初上涨338元/t, 涨幅17.9%。标一早籼米全国平均批发价2 771元/t, 较年初上涨131元/t, 涨幅5%;标一晚籼米2 904元/t, 较年初上涨58元/t, 涨幅2%;标一晚粳米3 043元/t, 较年初上涨217元/t, 涨幅7.7%。

受临时收储政策、东北稻米外运补贴政策、2009年稻谷最低收购大幅提高、政策粮拍卖较迟、市场需求旺盛而流通粮源紧张影响, 新粮上市前, 国内粳稻米价格总体震荡攀升, 并于临储粳稻开始拍卖前 (5月) 、新粮上市前 (9月) 创下价格最高点;10月新粮高开上市后, 因大规模收购尚未展开, 粳稻米价格小幅回落, 后随着国家政策明朗、收购主体积极入市, 粳稻米价格再次持续攀升。

单位:亿斤

(2) 政策性收购情况

2009年7月下旬以来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相继启动了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 截止9月30日, 2009年国内最低收购价早籼稻累计收购277.4万t, 较06年托市收购量减少96.3万t, 较0 8年临时收储早籼稻收购量增加166.7万t。

受大米需求不振、籼稻持续低迷、新季中晚籼稻丰收价格走弱影响, 9月底后安徽、湖北、四川、河南、江西、湖南相继启动了中晚稻托市收购, 截止12月25日, 2009年国内最低收购价中晚籼稻累计收购552万t, 较2006年同期收购量增加67万t, 较2008年同期临时收储中晚籼稻减少19.5万t。

另外, 今年国内粳稻价格明显高于最低收购价及去年同期水平, 粳稻大部分地区未启动托市收购。截止12月25日, 2009年国内最低收购价粳稻仅安徽收购了1 020 t。

(3) 政策性稻谷拍卖情况

截至12月31日, 2009年国家累计拍卖政策性粳稻1 326.4万t, 成交量852.22万t, 成交率64.3%, 总成交均价2 107元/t, 其中最高成交均价在8月份, 达到2 219元/t, 主要是由于新季粳稻尚未上市, 市场出现东北粳稻即将停拍的谣传, 企业竞拍积极性高涨。

自7月23日起, 国家开始向市场投放2008年收购的南方临储籼稻, 但由于2009年新季籼稻已经上市, 市场供应充足, 价格较低, 而临储稻谷拍卖底价较高, 企业拍卖积极性持续低迷, 市场成交清淡, 且成交价基本为拍卖底价。截至12月31日, 2009年国家累计拍卖政策性早籼稻114.5万t, 成交量3.44万t, 总成交率3%, 成交均价1 950元/t;累计拍卖政策性中晚籼稻1 166.43万t, 成交量66.96万t, 总成交率5.7%, 成交均价1 990元/t。

4. 影响2009年稻米价格因素分析

(1) 政策因素

2008年国家稻谷临时收储政策持续到2009年3月31日, 在此期间粮库收购十分积极, 支撑了国内稻价高位趋涨。

2009年春节前国家出台了2009年稻谷最低收购价, 各品种均较2008年有所提高, 此举不仅提高了农户种稻积极性, 也将2009年稻米价格整体托起在高位。

2008年东北稻米外运补贴力度大、持续时间长, 受此支撑, 东北稻米外运数量大幅增加, 同时因价格、质量方面均有较大优势, 2009年国内粳米消费量继续增加。2009年东北秋粮大量上市后, 12月1日起, 国家继续对东北稻米外运实施补贴, 东北产区粳稻价再次上涨;综合来看, 运补政策的实施有效解决了东北粮农卖粮难问题, 同时支撑了粳稻价格高位上涨, 但同时粳米大量南下, 也对南方籼稻米销售形成较大程度的打压, 导致2009年国内稻米市场出现明显的“粳强籼弱”格局。

据统计, 截至3月31日, 国家累计收购临储早籼稻约111万t、中晚籼稻800万t、粳稻524万t, 受2008年国家大量收购临储稻谷影响, 2009年国内政策性稻谷拍卖对市场依旧有着重要影响。新季粳稻尚未上市前期, 市场流通粮源紧张, 国家政策性拍卖成为粳稻市场主要粮源, 其成交价格一路成为市场价格的“风向标”;政策性籼稻直至7月23日才开始拍卖, 一定程度使得上半年南方籼稻粮源略有偏紧, 支撑了籼稻价格保持高位, 但7月份后各品种籼稻已陆续上市, 加之拍卖市场成交持续低迷, 拍卖市场对籼稻总体影响十分小。

(2) 供需因素

2009年国内稻谷市场供需情况主要表现为“前紧后松”、“粳紧籼松”。上半年, 临储稻谷较迟拍卖, 市场流通粮源供应偏紧, 7月份后南方籼稻大量上市, 籼稻米供需状况扭转, 且因2009年籼稻丰产, 下半年籼稻米市场呈现明显供大于求现象。在新粮未上市前, 国家对粳稻投拍量有限, 市场价格持续攀升;10月份后新季粳稻陆续上市, 有效缓解了供需状况, 但因收购主体入市积极、农户惜售心理强、东北因灾优质粮源同比减少, 市场供需仍呈偏紧态势。

(3) 其他因素

益海、中粮近两年来制定了全面进驻米面市场的战略计划, 2009年纷纷在辽宁、江苏、安徽、四川、江西等布厂, 另外中储粮在北京也建立了三河米业, 且目前以上企业主要以进军粳稻米市场为主, 其对粳稻米的强劲需求也很大程度支撑了今年粳稻米价格高位运行。

受金融危机影响, 2008年下半年以来, 国内稻米价格整体走低, 后期随着国内经济的复苏, CPI持续上涨, 11月份由负转正, 同比涨0.6%, 加之物价整体上扬, 国内通胀预期加强, 市场普遍看好稻谷后市, 2009年11月份后, 国内粳稻米价格出现反季节上扬, 籼稻米受此拉动也保持趋升态势。

(4) 世界大米市场形势

据美国农业部12月份报告数据, 2009/2010年度世界大米产量4.34亿t, 较上年度减少1 200万t;消费量4.36亿t, 较上年增加120万t;2009/2010年度世界大米产量略小于消费量。全球大米期末库存继续下降, 预计为8 946万t, 较上年度减少210万t。

2009年, 因经济危机影响, 加之2008年水稻主产国均实现丰产, 国际米价整体波动不大, 且在2009年新季稻谷上市之际, 价格季节性小幅下跌。但进入11月份后, 受印度干旱、菲律宾风灾影响, 全球稻米产量预计下降, 有关方面预计国际稻米价格或将达到2008年全球粮荒水平, 受此利好, 国际米价开始持续上涨。

(二) 2010国内稻米市场展望

1. 2010年稻米生产和供求形势

2010年, 国家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有增无减, 且对种粮补贴力度继续增加, 加之目前稻价保持稳中趋升态势, 国家多次明确表示明年将继续适当提高稻谷特别是优质稻最低收购价格, 预计受以上利好因素支撑, 2010年国内稻谷播种面积总体将较2009年略有增加, 不过受农业地有限影响, 增幅预计不大。其中, 籼稻因2009年市场价格持续低迷, 价格低于2008年水平, 农户积极性有所下挫, 但预计为稳定稻谷面积, 国家有可能在春播前出台2010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 提升农户种稻积极性, 加之南方地区种稻比较效益依然较高, 预计明年国内籼稻种植面积仍将稳中略增。2009年国内粳稻价格震荡攀升, 农户种植效益增加, 预计受此支撑, 2010年国内粳稻种植面积仍将小幅增加, 且安徽等南方地区, 可能会出现粳稻挤占籼稻种植面积现象。

如果2010年农业生产气候正常, 预计国内稻谷产量也将随播种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另外, 我国稻米产量连续6年实现丰收, 据中华粮网预计, 2009年国内稻米期末库存将达5 467万t, 达到近年来较高水平。综合来看, 2010年我国稻米市场供需总体将保持宽松状态, 不过“粳紧籼松”的状态仍将延续。

2. 2010年稻米走势展望

2010年稻米总体供需宽松, 其中籼稻库存高位, 明年的生产情况总体看好, 市场供应明显大于需求;粳稻因陈稻库存基本消耗, 2009年产粳稻增产趋势不明显, 加之市场需求旺盛, 益海、中粮、中储粮等大型企业原粮需求量大, 市场供求预计仍然偏紧。政策面, 受2010年国家将继续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2008年临时收储稻谷拍卖底价高位设置的支撑下, 明年国内稻价仍将保持高位;其次因国际大米库存低位, 预计后期价格看涨, 受出口环境利好, 预期2010年国家有望加大南方陈籼稻的出口力度, 消化连续增产的高库存。

综上预计, 受政策强力支撑, 2010年国内稻米价格总体将高于2009年价格水平运行, 但因2009年社会粮企粳稻收购积极, 库存较常年充足, 价格大涨受限, 而目前籼稻米跌无可跌, 后期上涨可待, 预计2010年国内“粳强籼弱”格局有望较2009年减弱。其中, 粳稻米价格因供求偏紧、市场看好、各类粮企2009年粳稻收购成本高位等支撑, 预计后期走势看好, 总体将保持继续上涨态势;籼稻米因供需宽松价格难以大涨, 不过受最低收购价预计上调、临储拍卖底价支撑、市场预期较好、出口环境有利等支撑, 价格总体仍有望上涨。另外, 2010年国内稻米走势在重点关注国家政策、稻米生产情况的同时, 也需注意国内经济通胀程度。

四、2009我国大豆市场回顾与展望

(一) 2009国内大豆市场回顾

1. 现货价格整体呈现震荡向上态势

受国际大豆市场行情上涨和国内利好政策支撑影响, 1-12月上旬国内大豆价格整体震荡走高。其中, 1-4月份, 因国际大豆价格低位运行、需求前景偏弱, 国内大豆均价震荡下行, 3月中旬跌至3 370元/t的年内低点, 市场交易整体清淡;从5月份开始, 受国际大豆价格持续反弹、政策利好和养殖业复苏等因素提振, 现货价格明显上行。进入第四季度, 在国际大豆价格上涨、国内减产及政策性收购继续实行的影响下, 国内大豆价格继续高位运行。据中华粮网监测, 2009年12月末全国三等油用大豆收购均价为3 785元/t, 较年初的3 496元/t上涨289元/t, 涨幅为8.3%;港口分销均价约4 000元/t, 较年初的3 550元/t上涨450元/t, 涨幅为12.7%。

今年以来大商所大豆期货价格在大豆收储政策的支撑下呈“阶梯式”上行走势。其中, 连豆走势与CBOT大豆在下半年出现分化, 连豆明显强于CBOT大豆。年初, 大商所最近交割期大豆期价3 225元/t, 至12月末涨至4 148元/t, 涨幅达28.6%。

2. 2009年国内大豆播种面积减少, 产量下降

预计2009年全国大豆播种面积1.33亿亩, 较上年度减少800万亩, 减幅5.7%。由于播种面积下降和东北主产区遭遇干旱、低温阴雨天气, 2009年国内大豆产量下降。预计2009年全国大豆产量290亿斤, 较上年减少21亿斤, 减幅6.8%。

3. 国际市场情况

据美国农业部2009年12月供需报告显示, 2009/2010年度世界大豆产量约2.50亿t, 同比增加1 558万t, 增幅6.6%;消费量为2.34亿t, 同比增加117万t, 增幅为0.5%。2009/2010年度世界大豆市场供应充足, 产销平衡有余。

2009年上半年, 受南美大豆减产、美陈豆库存降低及需求增加等利好因素支撑,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 (CBOT) 大豆期价呈现先抑后扬的走势。三季度以来, 经济形势的好转和通胀预期的加重致使大量热钱流入商品市场, 对豆类期货价格构成强有力的支撑, 同时美豆需求强劲增长、原油价格走高等也为价格上涨提供了较强动力;今年美国大豆产量预期创历史纪录, 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价格上涨空间。因此在多空双方博弈下, 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 (CBOT) 大豆持续宽幅震荡走势。至12月末, CBOT最近交割期大豆期货价格约10.40美元/蒲式耳 (约合382.04美元/t) 。

4. 中国前11个月大豆累计进口情况量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 中国11月份进口大豆2 887 796 t, 较上年同期减少12.91%。2009年1至11月期间累计进口37 770 752 t, 同比增加10.65%, 已经超越2008年全年大豆进口量。

另据统计, 中国11月份出口大豆18 101 t, 较上年同期减少59.82%。2009年1至11月期间累计出口324 882 t, 同比减少21.65%。

5. 临储收购与拍卖情况

自2009年7月21日起至11月25日, 我国共进行18次临时存储大豆竞价交易会, 均以3.75元/kg (三等) 的价格进行拍卖。累计投放量为84.113亿kg, 实际成交1.397亿kg, 总成交率约1.66%。由于拍卖价格高于市场价格, 临储大豆始终不被看好, 整体成交状况不佳。

2009国内大豆市场特点:

1. 国际市场价格上扬支撑国内大豆价格

随着对进口大豆需求的不断增加, 较高的进口依赖度将使国内大豆市场行情很大程度上受国际市场行情变化所左右。因此, 国内大豆市场价格除了受自身供需基本面因素影响之外, 国际大豆市场走势对其影响至关重要。受全球经济形势稳健恢复、美国陈豆库存紧张以及需求旺盛的因素影响, 2009年以来国际大豆价格震荡上扬。

2. 国际海运费反弹助涨进口大豆成本

由于市场对经济复苏前景乐观, 刺激了各地进出口贸易增加, 作为航运业晴雨表的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 (BDI) 继续大幅反弹。据监测, 截止到12月上旬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达到3 902点, 较年初的821点大幅飙升375.3%。市场各方普遍认为, 冬季粮食和煤炭运输将会带动市场需求, 支撑BDI指数4季度仍维持相对高位。同时, 原油期货维持在80美元/桶附近, 也对海运费有一定的支持。至12月末美湾至中国港口国际粮船运费价格达到67.4美元/t, 较年初上涨44.1美元/t, 涨幅188.8%。进口成本的上升对国产大豆价格将起到一定支持作用。

3. 国家调控政策继续影响大豆市场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09年10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分析农业生产形势, 研究部署做好秋冬种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强宏观调控, 稳定市场价格, 保护农民利益, 继续实施大豆临时收储政策, 完善操作办法和机制。11月末,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家粮食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发布了《关于做好2009年东北地区秋粮收购工作的通知》, 继续在东北地区实行大豆临时收储政策, 新国标三等大豆临时收储价为1.87元/kg, 收购期限为2009年12月1日至2010年4月30日, 引导东北大豆压榨企业入市收购, 对指定的大豆压榨企业和中储粮总公司一次性费用补贴0.08元/斤。另外, 当市场价格高于国家规定的临时收储价格一定幅度后, 中央财政适时停止补贴。

与2 0 0 8年政策相比, 2 0 0 9年临储大豆收购价格出现提升, 并鼓励东北地区大豆加工企业参与收购, 符合条件的企业还可以得到政府给予的收购补贴。收储政策的出台, 对于国产大豆而言, 无疑是一个利好。由于不用再为国产大豆的销售而过分担心, 多数市场人士看涨大豆价格。多主体参与并给予收购补贴, 说明国家有意保护大豆现货价格, 进而保护农民利益, 也表明了国家对于大豆价格的态度偏向积极。受政策利好影响, 今年国内大豆底部将得到整体抬升, 收购市场也将更趋活跃。

4.养殖行业回暖, 带动大豆需求

由于大豆的主要副产品——豆粕是制作牲畜与家禽饲料的主要原料, 所以国内大豆需求主要来自于养殖业对豆粕的需求。在国内整体经济回暖和国家政策的扶持下, 2009年第二、三季度国内养殖产品需求逐渐恢复, 价格反弹。其中9月份国内生猪存栏量达到历史高位, 养殖业饲料需求向好。进入第4季度, 养殖户补栏继续保持积极, 养殖业需求规模有望向2008年较高水平回归。另外, 进口的下降导致鱼粉供应趋紧, 致使部分饲料厂提高豆粕的比重。整体来看, 需求回暖对国内大豆价格构成了支撑。

注:200720/08年度指2007年10月至2008年9月消费年度, 依此类推单位:千t

5. 食用油价格震荡上扬提振大豆市场行情

进入4季度, 在多种利好因素作用下, 国内油脂市场出现一轮单边上涨行情。至12月上旬, 国内3大品种食用油出厂价格较年初涨幅均达到10%左右, 并已经传导至终端零售市场。由于豆油价格大幅上涨, 国内企业加工利润较好, 收购大豆原料积极性提高, 进一步提振了国内大豆市场行情。

6. 农民惜售给大豆价格带来支撑

由于受到今年东北地区大豆产量较去年有所减少、种植成本较高以及大豆临时收储政策继续实施的影响, 东北地区大部分农民对新季大豆价格报以较高的期望值, 其心理价位普遍在3.90~4.00元/kg, 与目前加工企业和贸易商开出的收购价格有一定差距, 因而存在较强惜售心理, 销售普遍不积极。产区农民强烈的惜售心理导致大豆上市量减少, 支撑了大豆价格。

供需平衡说明:

2009年国内大豆市场需求趋旺, 受到国内实体经济复苏、国际油价上涨、国内畜禽存栏率处于相对高位等因素影响, 自今年2季度开始国内大豆市场需求趋旺。预计2009/2010年度国内大豆消费量约5 250万t, 同比增加150万t, 增幅约2.94%。其中, 压榨量为4 250万t, 增幅3.53%。

2009年国内大豆进口量再创历史新高由于今年国内大豆减产加之需求趋旺, 绝大部分的国内需求要依靠进口来满足。根据海关总署统计, 1-11月全国大豆进口量3 777万t, 较去年同期增加11%。估计全年进口量达到4 100万t, 超过2008年全年3 744万t的进口量, 再创历史新高。

(二) 2010国内大豆市场展望

1. 2010年生产和供求形势

为确保国内大豆产业安全, 近几年国家逐步加大对国内大豆产业的扶持力度, 发布一系列鼓励大豆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为稳定大豆市场价格、保护农民利益, 连续两年在东北三省一区实行政策性大豆收购, 有力地支撑了市场价格。预计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 2010年我国大豆生产能力有望逐渐恢复, 播种面积料将较2009年有所回升, 但受制于土地资源有限和种植收益相对较低影响, 其整体增幅有限。

随着经济形势稳健复苏, 2010年我国大豆消费将会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由于2009年国内大豆减产, 绝大部分的国内需求要依靠进口来满足。估计2010年大豆进口量仍将保持高位。

2. 2010年价格展望

新年度东北大豆临储收购政策的出台, 为市场夯实了价格底部;经济形势稳健复苏及终端需求逐渐向好, 继续有力支撑2010年大豆市场。与此同时, 政策规定当市场价格超出临储收购价格一定幅度时将暂停收购, 限定了价格上涨的顶部。总的来看, 2010年国内大豆市场整体行情呈现“上有顶、下有底”的格局, 预计价格将在临储收购价附近窄幅震荡。另外, 庞大的进口量决定了国际大豆价格和海运费波动仍是影响国内大豆市场走势的重要因素, 所以仍应予以关注。

短期建议:目前仍处于美豆出口销售旺季, CBOT大豆上行还未结束, 可能春节前后还有一轮反弹的行情。若做短线考虑, 应在目前积极出货。2010年3月份前后, 南美洲大豆丰产, 市场供应压力凸显, 大豆价格届时可能出现调整, 可适量补库。

后市关注要点:

1. 国际市场行情变化

由于南美大豆集中上市供应一般在3月份以后, 此前全球供应仍依赖美豆市场;而今年南美大豆丰产前景较为明确, 在全球大豆供需预期宽松的大背景下, 2010年上半年大豆市场行情上涨将面临一定风险;在下半年, 假设美国2010年达到或小幅低于2009年的产量水平, 那么全球大豆市场供需将会偏紧, 美豆上行可能加大, 进而支撑国内市场。所以, 来自南美大豆产区的天气情况, 全球经济复苏的状况, 2009/2010年度美豆播种及原油、美元走势等, 都将是我们关注的题材。

2. 通胀预期增强, 大豆后市趋涨

2009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的增长速度较快。其中, 11月份CPI同比上涨0.6%, 由负转正。市场通胀预期持续升温。由于通胀预期增强, 近期国内物价水平出现整体上扬, 特别是包括大豆在内的油脂油料市场因大量热钱流入而大幅走高。随着通胀预期持续升温, 预计大豆后市仍将趋涨。

3. 后期大豆进口需求将减少, 但幅度有限

因需求增加, 预计国内12月和明年1月大豆进口将创下高位。其中12月份国内大豆进口有望达到48亿kg, 高于6月的纪录高点, 2010年1月进口量也将维持在12月的水平。在新的临储收购政策影响下, 今年东北大豆虽然减产, 但预计进入市场的大豆数量将高于上年。另外东北三省一区有资质的大豆压榨企业也将得到政府给予的收购补贴。受此影响, 后期东北大豆压榨企业对进口大豆的需求可能减少, 这将有助于减轻国内市场对进口大豆的依赖。

4. 临储大豆收购政策将加速东北地区大豆加工业的整合步伐

按照2009年东北地区秋粮收购政策, 中央财政按每吨160元的标准对规模较大 (具备年5万t以上大豆压榨处理能力) 的加工企业给予一次性定额收购补贴, 这将加速东北大豆加工业的整合步伐。补贴后三等大豆收购价格为3 580元/t, 以黑龙江油厂为例, 按7 500元/t的四级豆油出厂价和3 480元/t的豆粕价格来估算, 油厂理论加工利润可达287元/t, 比无补贴的油厂提高140元/t, 其利润空间十分可观。预计一些规模小的加工企业由于没有补贴面临可能被淘汰的境地, 而一些资本雄厚的加工企业可能被吸引到东北地区。东北地区大豆加工行业将迎来新一轮“洗牌”。

五、2009我国油脂油料市场回顾与展望

(一) 2009国内油脂油料市场回顾

1. 2009年生产情况

整体看国产油料总量较上年略有减少。受2008年国内油脂油料行情大幅震荡, 农民种植油料收益小于预期, 尽管国家加大对大豆和油菜主产区的补贴力度, 部分地区油料种植面积仍略有下降。据中华油脂网预测, 预计2009年油菜面积10 500万亩, 较2008年增加了900万亩, 油菜籽总产量在1 300万t左右, 较2008年增加135万t;受花生播种面积减少影响, 2009年我国花生总产量预计在1 271.5万t, 较上年下降11%左右。

2. 2009年需求及库存变化情况

2009年大豆、油菜籽等油籽进口大幅增加, 油籽加工量提高, 国内食用植物油产量增加。预计2009年国内食用植物油产量1 700万t, 同比增加150万t, 增幅9.7%;进口量800万t, 同比减少15万t, 减幅1.8%;总供给量2 500万t, 同比增加135万t, 增幅5.7%。预计2009年国内食用植物油消费量2 450万t, 同比增加100万t, 增幅4.3%。分品种看, 2009年豆油消费量1 000万t, 占总消费量的40.8%;菜籽油475万t, 占19.4%;棕榈油600万t, 占24.5%;其他食用植物油约375万t, 占15.3%。

3. 市场情况

(1) 2009年价格走势

进入2009年以来, 在国内外众多市场因素的影响下, 上半年国内食用植物油价格呈暴涨暴跌行情, 整体价位上移。根据中华油脂网监测, 上半年价格走势以3月份为分水岭, 在1-3月份国内主要食用植物油市场行情弱势调整, 其中1月份受春节需求旺盛的支撑, 食用油市场普涨, 但随着节后需求转淡、供应充足推动了食用油是在2、3月份的下行, 但经过弱势调整之后, 4月份开始, 外围市场的走强增加了食用油市场的上行动力, 豆油、菜籽油、棕榈油均开始了震荡上涨行情, 4月、5月的上涨幅度较大, 6月份受现货市场需求不振影响, 现货市场报价出现一定幅度的回调, 震荡运行行情持续了整个第3季度。整体看3季度食用油市场行情较2季度略有下调, 食用油需求整体偏淡, 油脂供应较为充足。进入4季度, 受美豆出口态势良好, 美元指数走低等利多因素的支撑, 美豆继续保持上涨态势, 四季度国内油脂现货市场不断跟盘上涨, 12月份受国家即将调控食用油市场的影响, 及部分贸易商备货已经结束, 食用油期货市场震荡上涨, 现货市场挺价意愿强烈, 其中一级豆油全月均价在7 800元/t左右, 环比上涨400元/t;四级菜油出厂报价8 400元/t, 较上月上涨300元/t左右;24度棕榈油市场报价全月均价在6 400元/t左右, 环比上涨350元/t, 整体看, 一级豆油的涨幅相对较大, 菜油和棕榈油市场也较上月大幅上涨, 但国内食用油需求整体清淡, 油脂供应较为充足。

(2) 政策性收购

综合考虑去年以来化肥等农资价格变化及今年油菜籽种植成本等情况, 按照保证农民基本收益和略高于市场价格的原则, 确定今年油菜籽托市收购价格为每斤1.85元。范围包括湖北、四川、安徽、江苏、湖南、河南、贵州、江西、青海、陕西、浙江、甘肃、重庆、内蒙古、云南、新疆、西藏等17个油菜产区。其中, 冬播油菜产区托市收购期限为2009年6月1日至9月底;春播油菜产区为2009年9月1日至12月底。计划收购量500万t, 截至12月25日, 已经完成托市收购405.9万t。11月26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做好2009年东北地区秋粮收购工作的通知》, 继续在东北地区实行大豆临时收储政策, 大豆 (国标三等) 的收购价格为1.87元/斤, 收购期限为2009年12月1日至2010年4月30日, 并鼓励大豆加工企业参与收购, 对企业符合规定收购的大豆, 中央财政按每斤0.08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的定额费用补贴。国家实行敞开收购和鼓励多主体参与收购, 给农民带来了实惠和方便。

整体来看, 今年国家出台的托市收购政策, 弥补了去年收购政策中的不足之处, 收购主体增加, 并结合市场现状, 体现了政策的灵活性。而且油菜籽收购数量大幅增加, 大豆采取敞开收购, 增加了收购政策对市场的影响, 对市场起到底部支撑作用。

4. 主要因素分析

(1) 外围市场的影响力度加大

2009年的食用油市场, 整体是在全球经济形势尽管好转, 但还不稳定仍不乐观的大环境下运行的。原油、美元指数是影响我国食用油期、现货市场的重要因素。3月份之前全球经济危机仍在持续, 商品市场悲观情绪严重, 美元指数创下新高, 而国际原油在2月下旬才有所企稳, 国际豆类市场震荡走低, 带动国内食用油期现货市场跟随外盘低位震荡, 外围市场对植物油市场的影响一直在加剧。

(2) 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加大

为了保护农民利益, 稳定食用油市场, 增加对食用油市场的调控能力, 2009年, 国家进一步建立、完善食用油国家储备体系, 对食用油市场的政策性调控力度继续加大, 托市收购油菜籽500万t, 并敞开收购国产大豆, 对市场起到托市作用;另一方面, 国储食用油数量大幅增加, 增加了国家对食用油市场的调控能力, 价格大幅上涨, 国家同样可能通过抛售、轮储等方式来控制价格的上涨幅度及空间;另外通过调整进出口政策, 改善国内进口与国产食用油之间的竞争关系。下发关于进口菜籽实施紧急检疫措施公告, 要求自2009年11月25日, 贸易商签订进口油菜籽贸易合同前, 应向国家质检总局申请办理进境动植物检疫许可证, 目前, 获准对华出口油菜籽的国家为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尚未获得油菜籽输华检疫准入资格的国家或地区, 由其官方检验检疫部门向中国国家质检总局提出油菜籽输华申请, 并提供油菜产区油菜茎基溃疡病等有害生物发生、控制措施等技术资料, 经中方专家风险评估, 并确定检验检疫要求后, 方可允许进口, 对我国油菜籽产业和菜油市场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为了保护我国油料和食用油市场的安全, 预计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仍会不断加强。

(3) 加工企业操作谨慎

2008年食用油市场的暴涨暴跌, 让国内不少油脂加工企业损失惨重, 2009年食用油国际、国内市场的连动更加显著, 影响加工企业的因素愈加复杂, 市场走势相对去年较为平缓。对加工企业来说, 不管是原料的采购, 加工进展的安排, 还是下游产品销售, 都可以看出国内油脂加工企业经营态度更加谨慎, 以规避市场频繁震荡可能带来的风险。到目前来看, 加工企业的经营状况相对去年较好, 部分大型油脂加工企业的盈利状况明显好于去年。

(4) 植物油市场供应充足

海关最新公布的数据也显示, 1至10月食用植物油累计进口量为678万t, 较2008年同期的604万t增加12.1%。可以看出, 今年国内食用油供应较去年更加宽裕。需求方面, 在经过近年来消费需求不断上涨的积累之后, 国内油脂消费增速有所放缓, 终端消费者的消费态度也更加理性, 基本未出现抢购现象。

(5) 国际市场形势

欧洲及日本等国家的升息预期使得美元承压, 受美元走软的刺激, 原油维持近期高位盘整。整体看今年外围市场环境是国际原油价格的不断震荡走高, 美元指数不断下调, 周边金融市场氛围利多等因素刺激CBO豆类价格的上涨, 船运费价格的上涨也增加了我国油脂油料的进口成本, 但受油料种植面积, 天气等其他市场因素的影响, 整体看, 国际油脂油料市场震荡运行。

(二) 2010国内油脂油料市场展望

1. 2010年生产和供求形势

为加快油料生产的恢复发展, 增加有效供给, 稳定市场价格, 2009年, 国家大量收储油菜籽和大豆, 国务院常务会议又提出2010年将继续实施油菜良种补贴, 并继续实施油菜临时收储政策, 增加了农民对后期油料种植收益的信心, 加上农村劳动力状况大大改善, 种植成本略有降低, 为油料播种面积的增加提供支撑。农业部从2008年起已经组织实施振兴油料生产计划, 力争到2010年油料面积比在2008年目标3.46亿亩的基础上, 再扩大2 080万亩, 平均亩产提高10kg, 总产提高14%。预计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 2010年油籽播种面积有望继续保持增长, 而消费方面, 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前提下, 2010年我国食用油消费将会继续保持平稳增长。

2. 2010年市场价格展望

尽管美国经济复苏的迹象已相当明显而广泛, 但还存在就业市场不振、消费意愿不高以及信贷市场紧缩等问题, 加上迪拜债务问题悬而未决, 全球经济复苏还存在不确定性, 但预计将会在2009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恢复, 预计将会对商品市场形成有效支撑。可以肯定的是, 2010年食用油市场走势仍将受全球经济市场走势的左右。预计2009/2010年度全球油籽产量为4.286亿t, 大豆、油菜籽和棉籽产量的增幅大于葵花籽和花生产量的降幅。因此国际油脂油料市场供应预计宽松。

2012年度美业人才市场报告 篇8

1、一、四季度迎来高峰,二、三季度趋于平稳

从全年数据统计情况来看,2012年美容人才供需状况可以用一个成语形容,那就是“此起彼伏”。2月中下旬,美容企业率先掀起了第一波招聘热潮。和1月相比,2月份的个人求职数出现202%的增长幅度,招聘企业数增长了178%。当然,除了2月份是2012年上半年人才市场供需双方相互选择的黄金时段外,5月份的人才市场供需双方也和2月份一样成为焦点。

1月、3月和6月,美容企业的招聘以及人才的求职趋势略有缓和,运行低调。4月,出现了企业招聘与人才求职略微失衡的情况。7~9月,美容职场重新开始活跃,多数热门职位的投递数出现明显增长。随着金九银十的高峰期逐渐到来,美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逐渐上升。10月的美容职场经过金九的酝酿,迎来了年度招聘的小高峰,人才求职热度渐渐回暖,多数热门职位的简历投递数有明显的上升。从10月职场指数可以看到,10月份职位投递数呈现19.43%的增幅趋势,人才邀请数出现80.64%的大幅度上升。从职位投递数及企业邀请人才数走势图上也不难发现,10月的美容职场上人才供需处于严重的失衡状态。到了11月,职位投递数呈现21.15%的下降趋势,人才邀请数也出现25.23%的大幅度下降。12月,职位投递数出现了20.29%的下滑趋势,人才邀请数比11月呈现了53.59%的大幅下跌。临近年底,从业者很多倾向于“卧槽”的状态,雇主则倾向于稳住员工。(文中所提及幅度均指环比)

2、2012年人才整体供需趋稳定

从2012全年四个季度的求人倍率(注释2)来看,美容行业的求人倍率分别为2.38、1.45、1.20、1.61。可见,2012年全年的美容行业劳动力市场供求情况,第二、三季度比第一、四季度平稳,但后三个季度的人才倍率都在2以下,足以说明2012年人才供需市场整体趋稳,也间接表明2012年美容行业人才用工荒现象得到缓和。

(求人倍率是劳动力市场需求人数与求职人数之比,它表明了劳动力市场中每个岗位需求所对应的求职人数。如果求人倍率数字大于1,说明人才供不应求;如果求人倍率数字小于1,说明职位供不应求。求人倍率数字越大,越是容易找工作。)

年度趋势二二线城市美容人才需求量明显增大

2012年1月,多数城市的招聘处于复苏阶段,而美容市场繁荣的一线城市仍然成为多数从业者的首选。进入2月,除了一线城市以外,苏、杭两地的美容人才需求量增长比较突出。到了3月,多数热门城市的人才需求出现幅度不一的下降,二线城市西安和南京两地的美容人才需求量增长比较突出。

4月份,二线城市武汉、苏州的美容市场人才需求出现近30%的增长,而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人才需求均再次出现幅度不一的下降。进入5月,西安、南京出现近25%的增长,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人才需求依然出现幅度不一的下降。到了6月,广州、北京均下降20%。7月,成都、苏州等二线城市的美容企业发布职位数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8月,二线城市长沙等地的美容企业发布职位数有较大幅度的增长。9月,各热门城市网上发布职位数与8月相比总体出现下滑趋势,一线城市广州、上海、深圳均出现20%以上的下降幅度,但郑州、东莞、济南等二线城市发布的职位数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相较之下,10月的各大热门城市网上发布职位数出现小幅升温,除北京、成都、长沙三地出现下滑趋势外,其中二线城市武汉凭借86.27%的高环比增幅跻身前十。临近年底,二线城市除成都、西安、长沙三地不同幅度增长外,南京还出现了153.33%的环比增幅。12月,热门城市发布职位数趋于平稳,各个城市增幅都较小。

纵观全年各个月份的热门城市职位发布数,虽然广州、上海、深圳、北京四大一线城市依然占据主要地位,但也能清晰地看到,二线城市在2012年人才需求增强。二线城市的美容企业和美容院越来越多,美容人才正顺势转向二线城市发展,二线城市正在向人们传递其拥有无限发展潜力的信号。

年度趋势三终端美容院人才流动性大、高端人才需求增加

根据调研中心收集整理的数据,与终端美容院相关的职位如美容师、美容院店长、美容顾问、美容导师、销售代表等基层人才仍是美容职场上流动性较大的职位,也依然是去年全年稀缺的人才。

2012年1月,热门职位的投递数呈现复苏态势。美导、美容师、店长等热门职位的投递数明显上升。职位的邀约数据显示,年后终端美容机构的需求突显,企业和美容院对于店长、顾问、美容师等人才的需求量上升,而美容公司对于美导的需求仍然排在首位。2月和3月,热门职位的投递数呈现爆发态势,尤其是美导、美容师以及销售代表等职位。4月,从具体职位类型来看,美容导师、美容师仍然高居热门职位前两位,尤其是有经验的美导、美容师,更是美容职场上的香饽饽。6月,人才的职位投递热情与5月相比,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如美容顾问、美容院店长、品牌经理的投递数均提升了25%左右。到了下半年,美导、美容师、美容顾问等基层职位的人才依然稀缺,这些基层岗位一直是终端美容院、美容企业的招聘重点,2012年也没有例外。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除了基层职位人才依然和往年一样稀缺,企业对销售经理、培训讲师、品牌经理和区域经理等高端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加。以第三季度的数据为例,通过求人倍率可以看出,第三季度的销售代表、销售经理、市场总监、区域经理、品牌经理这五个职位的人才倍率分别为0.76、0.47、0.40、0.56、0.90,人才倍率都小于1,就是说这几个职位供不应求,想要寻找这类工作岗位的人才找到此类工作的困难度加大。如品牌经理在第三季度的人才倍率为0.90,即有90家企业发出了关于销售代表的岗位,却有100个求职者投递这个岗位。人才倍率小于1,说明职位供不应求,越不好找工作。

上一篇:与神对话的经典语录下一篇:面对失败与挫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