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社团与大学生社会化

2024-05-14

高校学生社团与大学生社会化(共9篇)

高校学生社团与大学生社会化 篇1

高校学生社团与大学生社会化

大学生社会化及其程度将直接作用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以至在未来现实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本文从高校学生社团所具备的基本技能、基本规范、政治、个性、角色等一系列社会化功能对大学生道德、政治、个性、角色等社会化的.影响作用进行了深层次揭示.旨在探讨高校学生社团与大学生社会化的关系,为大学生以及从事和关注大学教育的人们以某些启示.

作 者:江荔仙 JIANG Li-xian 作者单位:福建行政学院学生处,福建,福州,350002刊 名:福建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年,卷(期):10(1)分类号:G641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 大学生社会化 作用

高校学生社团与大学生社会化 篇2

社会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大学生社会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生活基本技能社会化、政治社会化、社会规范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化等, 它呈现如下三个特点:

第一, 大学生的社会化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大学生在校期间正是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处在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过程中, 能积极地对已有的社会经验进行选择、改造并使之成为自己的价值观、定向和目标。主体能动性对社会化的作用在大学生身上得到了充分展现。

第二, 大学生的社会化, 在其身上表现出初步的“社会性”。大学生作为社会化的个体, 社会人的一些基本特征: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 既是社会化的客体又是社会化的主体, 在大学生身上表现的十分鲜明。同时作为社会化主体与客体, 既是社会化的对象, 又是促进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完成了“心理上的断乳期”, 逐步由一个“自然人”变成“社会人”, 他们以自己的行为影响社会, 推动社会发展。这个时期对他们日后进入社会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第三, 大学生的社会化是更高层次的社会化。现代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角色期望和标准, 处于较高文化层面上的大学生的社会化, 在精英文化熏陶下, 使大学生能够在更高的层次上完成社会化的过程。

2 发挥高校体育的社会化功能, 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社会化

2.1 发挥大学体育的健身性, 促使大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运动是由人类的走、跑、跳、投最基本的技能而组成的身体练习, 各种身体练习都是人类生活技术、劳动技术、军事技术的提炼和综合, 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恰恰是人类维持正常生活的基本活动能力, 也是人类赖以健康生存的基本条件或基本生活能力。通过身体教育、运动教育不仅能促使大学生生活自理技能社会化, 还能促进谋生技能社会化。大学生毕业后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较大, 大学生生活自理技能和谋生技能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因此大学生通过体育活动掌握生活技术技能, 对他们适应社会的需要极为重要, 甚至能影响他们的一生。

2.2 发挥大学体育的直接参与性, 为大学生提供社会规范教育的场所和机会。

社会规范是社会成员必须履行的社会行为准则, 是社会赖以维持正常秩序的工具。高校体育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 强烈的直接参与性, 激烈的对抗竞争和频繁的人际交往, 以及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 是这一文化活动的鲜明特征, 它向大学生提供社会规范教育的场所和实践社会规范的模拟机会。

体育运动不仅受到“奥林匹克原则”“竞赛规则”等的限制, 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而且还受到“奥林匹克精神”“体育道德”“运动员作风”等的影响, 大学生从中能充分的感受到“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的社会意义。由于人们对各种社会规范的正确认识和掌握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个人、团体、社会三者之间产生经常性的矛盾和冲突, 因此, 社会规范社会化的任务就必然是长期而艰巨的。其中关键在于如何使人们将社会规范内化。然而, 高校体育的强制性毕竟是在游戏娱乐和运动中体现出来, 是大学生们乐于接受的, 不会给学生造成精神压力, 因此, 有利于大学生将社会规范内化。这种“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 有利于促使大学生从自己的义务、权利、责任出发, 协调好个人、团体、社会间的关系, 自觉地利用社会规范指导自己的言行, 从根本上完成社会化。

2.3 发挥大学体育的开放性, 为大学生尝试社会角色提供机会。

每一个社会角色都有一套权利义务与行为规范体系。一个人要符合社会的要求, 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 就必须学习适当的社会角色。而角色意识的形成和角色行为的扮演是个人社会化的更深层次的内容。开放性的高校体育活动场合, 能为大学生学习社会角色提供优越的环境与适宜的条件。

体育运动中的角色, 是指个人在由体育而结成的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这种地位有其权利、义务和相应的行为要求。例如, 在排球比赛时, 每个队都有各自的主攻、副攻、二传、接应二传等各个角色, 都是在自己所处的位置上, 通过与该地位相适应的角色行为而产生相互的社会关系。在这种社会关系中, 每个角色都有获胜的权利和按照规则进行技术动作行为的权利。同时也有遵守体育法律规范、道德规范和技术规范的义务。

通过体育角色的学习, 不仅使学生懂得了社会角色是与人们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 而且使学生体会到经过个人努力是可以成功扮演各种角色的, 从而体验出人的主观努力是改变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这为学生走向社会, 适应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 成功扮演社会角色尤为重要。

2.4. 发挥高校体育的主体性, 促进大学生个性的形成。

个性是“一套思想体系”, 这套思想体系的中心就是个体的自我意象或自我观念。“自我意象”是在与人交往过程中, 建立在个体和团体认知和评价基础上, 其正或负倾向的确立, 是个体走向成功或失败的方向盘、指南针。高校体育活动, 不仅有大学生体力和技能的投入, 而且还有智力、情感和行为的参与。在此过程中, 大学生们有许多机会展现自身个性中的优秀部分, 而同时也暴露出自身个性中的薄弱环节。体育活动能经常提醒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 在发扬自己长处的同时, 不断的改进不足, 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象”。大学生这种自我认识、自我意识、自我发现和自我改造的过程恰恰是个性形成与发展以及实现人的社会化过程。

由于体育活动大多都在户外进行, 条件艰苦, 大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 不仅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 而且还要受到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和客观环境的制约。通过不断的自我努力, 发现自己、了解自己, 并自我克服、自我超越, 不断向新的目标挑战。这种挑战过程, 既是大学生主体积极性的提高过程, 又是顽强、果断、努力进去精神的培养过程。

高等学校是国家培养高质量建设人才的重要基地。融科学、健身、娱乐于一体的高校体育对大学生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高等学校的体育工作者和广大学子, 应深刻认识高校体育的社会化功能, 积极开展并广泛参与, 充分发挥高校体育的积极作用。

摘要: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深入了解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与高校体育的互动关系, 不仅有利于推动高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而且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完成, 引导他们更快、更好的适应社会。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化,高校体育

参考文献

[1]区宗湖, 杨文轩.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

[2]区宗湖, 杨文轩.课余体育新视野[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

[3]郭强.大学社会学教程[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 2001.

高校学生社团与大学生社会化 篇3

摘要高校体育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社会化具有重要影响作用。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含义与特点,并对大学生社会化进行了简要分析,在此之上对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作用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化大学生社会化影响

大学校园作为社会的缩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其文化同样要受到影响。高校体育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必然有新的发展动向。新的社会形势不仅影响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对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高校体育文化与大学生的社会化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能有力地推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一、高校体育文化的含義及特点

(一)高校体育文化的含义

高校体育文化指的是限定于高校范围内的,人们在体育实践过程中创造出的体育精神与物质财富的总和,是一种有着丰富内涵和广泛外延的文化现象。高校体育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高校体育文化指的是,高校师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观念;而广义上,高校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运动竞赛以及体育设施建设中所形成并拥有的全部的物质与精神财富都可成为体育文化。文化学的观点,认为文化按照文化要素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意识文化、物质文化与行为文化三大类。高校体育文化以其内容与外延的丰富性,被包含于上述三大类的文化之中。

(二)高校体育文化的特点

1.高层次性和传承性。高校的文化层次决定了体育文化的品位。高校体育文化的高品位具体表现为活动方式与设计、情感追求的高层次。高校体育文化能够活跃校园,良好的体育风气,能够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风气的传承对校风、学风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2.方向性和教育性。高校体育文化以引导学生向学校培养目标方向发展为目的。通过体育文化,能够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实现学生身心发展各方面的有机统一。

3.人文性和创新性。高校体育文化以塑造学生的人格品位、精神境界以至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充满着人文气息。大学生在与社会接轨的校园实践环境里,能够以自我为主体,进行不断完善,在体育实践中实现创新[2]。

二、大学生的社会化

大学生的社会化是一个掌握和再现社会经验、社会关系以及社会联系的系统过程,同时是大学生融入和参与社会活动,和谐生活并形成独立人格的互动过程。社会化的过程能够促使大学生的潜能在社会环境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取得进行正常的社会活动所需要的价值、品质以及能够被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通过不断的适应、交流和参与,大学生能够掌握和不断提高自身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增强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

(一)社会化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大学阶段是学生逐渐成熟,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经过这一阶段后的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将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这要求高等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为目标,培养适应社会并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3]。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大学毕业生适应社会发展,创造社会效益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在当前大学生所普遍面临的就业难的问题,要求高校教育要实现与社会的接轨,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新时期影响大学生社会化的不利因素

过分的自我意识、网络的发展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的成长偏离社会化发展方向,影响社会化进程。同时,当前我国对于高校教育服务经济发展工具的定位,高等教育的产业化的发展方式,致使在教育过程中掺杂了太多的功利性的东西,教育已不再是造就有知识、有文化,提高民族素质的系统工程。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当前高等教育所教育的学生在校期间虽然能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但在事业心、社会责任感以及人格涵养方面较为缺乏。

三、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一)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不利作用

1.功利性的发展趋势不利于大学生社会化的形成

当前,我国的高校竞技体育尚处于较低水平的发展阶段,单纯的以运动成绩作为评定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标准,使得大部分高校为在竞技体育赛事中获得好成绩,招收大量的已经退役的专业体育运动员,这严重影响了高校自身高水平运动员培养基本体制的建立。高校竞技体育功利性的发展会对和谐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对大学生的义利观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

2.体育运动的挫折心理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能够会释放身体能量,产生愉悦感。但同时,体育实践过程中,大学生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困难和挫折,面对挫折时,一旦处理不当,便会产生挫折感。长期的挫折感与焦虑情绪不但会影响学生的体育学习,还会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4]。

(二)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积极作用

1.推进道德社会化

高校体育文化作为一种集体的社会行为的体现,在体育实践中,人们相互之间会产生复杂多样的联系。为保证体育活动的正常进行,以实现体育竞技的目标,这就要求对这些联系进行必要调节,在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过程中接受到公民的基本道德教育,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同时,体育活动本身对学生身心的磨练,使得学生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能够通过自身的不懈的努力,克服困难,取得良好成绩,进入能够使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得到提升。体育教学的制度化与规范化要求,又能使学生养成听从指挥、协同配合的良好作风。由此可以看出,高校体育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学生精神建设的重要途径,对推进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促进个性社会化

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身心所获得的感受和体验,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个性社会化的发展。体育运动本身要有体力、情感以及行为的参与,体育活动的参加者在面对困难时要通过自我约束、自我暗示以及命令和体验的方式,扬长避短,克服困难,这一过程会大大释放和提高学生的主体能力。体育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参与到广泛的交往活动中,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和体验成功,满足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在不断的克服困难和实现目标中证明自身能力,提升自尊与自信,推动大学生个性的充分的调整与充分发展。

3.促进角色社会化

高校体育文化还能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促进大学生得角色社会化发展。当前,大学中的各类体育协会,基本都是学生自我管理的社团组织,学生在这类社团中扮演着各不相同的角色,通过角色职能的发挥,保证社团的正常运行,而在体育活动中,学生的才能会得到有益的锻炼,这都会对大学生获得和增强社会工作与生活技能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5]。同时,由于高校体育文化主要是通过实践的形式进行表达,在体育实践过程中,人们之间由于角色的不同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各类不确定的因素也提高学生的角色认识,促进角色社会化。学生在体育实践活动扮演角色的互动中能够对不同角色承担的职责产生深刻的认识和体验,这有利于规范学生行为,从而正确把握不同角色的含义,对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迅速适应社会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跃军,李晓亮.浅论高校体育中的素质教育[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7.3.

[2]陈齐.小议高校体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2.

[3]刘建中.高校体育文化与人的可持续发展[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4]廖济忠.试论社会化教育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0.

高校学生社团与大学生社会化 篇4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为新时期大学生评判是非荣辱提供了标准,为高校学生德育指明了方向。高校应把荣辱观教育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努力使荣辱观教育取得实效。

一、关于大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的理解

所谓大学生德育的时效性,就是高校学生德育的观念、内容、方式、体制、模式等各个方面要适应时代、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并以此来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同一时期的不同阶段,我国高校学生德育所处的历史环境、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和完成的特定历史任务以及所采取的方式方法都各具特点,不尽相同。高校学生德育时效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历史性,即高校德育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发展过程,强调德育的历史继承性,注重德育的发展性,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特性。

荣辱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中重要的内容。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有关“荣”、“辱”的论述从商周时期的周公之“制度”、“典礼”到孔孟之“德”、“仁”,其不乏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荣辱”、“和谐”的内容,如“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人惟知所贵,然后能知耻,不知吾之所当贵,而谓之有耻焉者,吾恐其所谓耻者非所当耻矣。”„„等等1。可以说,这些论述成为今天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荣辱观教育成为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政策的重要方面。早在1938 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六次扩大会议上就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和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使我国传统高校德育环境的封闭、文化环境的1 《史记·管晏列传》;《论语·为政》;《管子·牧民》;《日知录·廉耻》;《陆九渊集》卷30,《人不可以无耻》。

2《毛泽东选集》卷2,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22页。

单一和教育层面的狭隘局面开始改变,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既继承了我们党历史时期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思想,又与时俱进,赋予其鲜明的时代意蕴,“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3“要在全党和全社会大力提倡高尚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艰苦奋斗、勤俭朴素为荣,以铺张浪费、奢侈挥霍为耻。”4 胡锦涛同志从历史、现实与未来相结合的高度,提出要引导广大群众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了新时期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期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我党不同时期对荣辱观的认识和阐述无疑为我国高校学生德育的时效性提出了要求。

二是现时性,即高校学生德育的完善、深化过程,强调德育与市场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注重德育的主导性与多样性、先进性与广泛性,体现社会发展的现代性。

通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社会主义重大政治理论和实践问题上的宣传教育,高校学生德育得以其社会化、现代化面貌融入现代社会,高校学生德育的内容改革、方法探索和理论研究也正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现实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以物化、量化和指标化等标准显示物质利益价值优位而受到社会普遍的重视,精神、道德往往难以直接比较而常常被忽视,从而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因此,现代高校德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理论上启发学生重新学习和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与全面发展理论,在实践中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全面性与丰富性,在比较中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的全面发展趋势和片面发展的危害,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二、与时俱进: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大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的思考

胡锦涛同志在《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一文中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扶正祛邪,扬善惩恶,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5 高校作为人才汇集和人才培养的高地,其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当代大学3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4页。4江泽民:《在中央纪委第八次全会上的讲话》,1997年1月29日。

5胡锦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求是》2006年第9期。

生是否具有正确的荣辱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这就要求高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从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和实践高校学生德育,遵循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思想指导性、现实针对性、继承创新性和时代发展性,建立健全高校德育工作的运行体制和长效机制,整合学校各方面力量,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新时期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德育发展的整体规划,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资源和理论研究的优势来加强荣辱观的发展历史、基本内涵、本质要求及其重要意义等方面的研究,制定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工作目标、任务、要求和步骤,不断丰富教育的内涵和形式,真正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与大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到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各个方面, 贯穿于学生德育建设的各个环节,增强德育的针对性、时效性。

从我国高校学生德育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高校学生德育的实质是把特定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时效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高校学生德育必须与学生自身的主体发展相协调,即要关注学生对其德育要求的价值认同。从我国高校学生德育的发展历程看,虽然我国高校学生德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其德育的时效性仍然是我们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众所周知,我国高校都专门设有思想品德方面的课程,《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也涵盖了政治道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等方面的诸多内容,但其高校学生德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仍还存在诸多的不协调,如德育过程中我们往往强调社会道德取向对学生的要求,而忽视学生主体的时代要求,德育教材与现实生活存有较大的差距,德育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教师“照本宣科”的状况还很普遍,加上德育方法的单

一、陈旧,高校学生德育的整体效果不佳。

“教育的重点在青少年,主阵地在学校。”6我们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取得时效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倡导学生的自我体验,真正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去,变成他们的自觉行为选择,实现社会评价与个人认同的统一,达到由“观”到“感”再到“做”的目的,进而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荣”、“辱”标准的坚信度。

另一方面,高校学生德育必须与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相协调,即关注社会、时代发展对学生的德育要求。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探索高校学生德育与社会的相通点和结6 刘云山:《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座谈会上的讲话》,载《光明日报》2006 年3月21日版。

合点,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建构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框架之上,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从学校来说,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高校学生德育时效性建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我们要以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为平台,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新时期德育建设的导向, 建设导向鲜明的班风、教风、学风、校风,广泛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题的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具有浓厚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校园文明风尚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 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学生自我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第二,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并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引入教材和课堂的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习和培养荣辱观。一方面,“两课”教育是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我们要结合现在的高校两课教学改革,及时地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纳入新的课程体系之中, 依据大学生的思想实际, 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教育方法,开办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相关的选修课、人文素质教育专题讲座等,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另一方面,我们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学生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通过进行社团活动、“三下乡”、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 使大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感悟社会主义新时代风尚的主流,使学生在实践中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升华、觉悟得到提高,真正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客观要求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的时代行动。

第三,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引导所有教职员工都能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和示范。在师德建设中,我们要突出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严格对学生德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和任用, 特别要加强对学生辅导员或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和培训,使他们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要求自觉地纳入到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之中,使其成为直接面对学生的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和模范。

从高校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来说,高校学生德育的时效性要求学校必须主动争取和挖掘社会资源,凸现现代社会的德育作用。

新时期高校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已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学生的道德规范教育的层面上,更要加强学生的荣辱观之“怎么来”和“怎么做”的教育,引导学生对社会道德现象进行深层次的选择、判断和思考。同时,高校要进一步加强与学生家庭、各有关部门和群众团体组织的协调、沟通与配合,整合教育资源,拓展教育渠道,积极营造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心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良好氛围。实践证明,许多高校以与社区的德育共建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突破口,结合学校的荣辱观教育,围绕社区教育、社区服务、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帮困助学等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积极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在社区化实践教育的引导下,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效果显著。

关于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篇5

关于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报告范文一

在每年的寒暑假,高校都会要求在校大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其意图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接受教育,增长知识的同时能锻炼出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起辩证的思维方式,做到服务社会。但是高校在倡导社会实践时,是不是真正是大学生学以致用,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良好结合。为了更全面客观地了解在校大学生每学期所写社会调查报告的实际情况,笔者对本校和其他院校的一些同学对社会调查及写社会调查报告的心态进行了调查。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大学生的社会调查很大程度上还是流于形式,对社会调查报告的重视度不够,质量普遍不高。

一、不同年级大学生对社会调查报告的态度

在所调查的大一至大四的120名学生中,笔者发现大一的学生对社会调查及社会调查报告的重视度在四个年级中是最高的,因此原创的比例也是最高的,可以达到70%左右。笔者分析这是因为大一新生入校不久,能够认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另外,由于不确定社会调查报告在自己大学生活中的分量,所以也比较重视。但是从所写社会调查报告中发现,他们分析问题和辩证思维能力相比高年级同学还是不够深入透彻,对于事物的看法也是停留在表层的一、两个点上。而在所调查的大二学生群中,他们已经有了些社会调查报告的经历,知道这个报告的含金量,所以对此并不是很放在心上,很多学生都是在刚开学期间,拼命地赶报告,自己动手写的基本只占30%。因此,纵观他们所写的社会实践报告,可以发现一个现象:标注日期基本是在开学第一周左右。

至于大三的学生,更是抱着一种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的态度,所以同样一篇社会调查报告在不同的班级甚至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中重复利用并不奇怪。不过对于认真对待的同学,他们在社会调查报告中所流露出的观点较之低年级学生,更加有自己的独特性,分析问题时更具有针对性,比较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谈到大四的学生,由于就业、考研等问题,能在这方面花功夫的屈指可数。

二、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为什么少有精华

笔者在网上搜阅相关资料的同时,发现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在对淮阳的旅游资源进行了调研后,写出了3万多字的《淮阳县旅游资源整合营销方案》,这份报告引起了淮阳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表示愿意拿出10万元购买这一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然而这支社会实践小分队做出一个大胆决定,表示愿意将这份社会实践报告无偿献给淮阳县政府。从这个实例中,我们知道这才是高校一直号召学生从事社会实践,写社会调查报告的真正意义所在。一方面加强了学生从事社会实践的动手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也为社会做了贡献,实现了大学生的自身价值。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全国大大小小的众多高校中,能够真正做到这样的大学生毕竟为数不多。笔者分析,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规范有待加强

由于高校对大学生的社会调查报告没有严格的要求,对社会调查报告的质量也没有明确的规范,这样导致论文本身的重要性没有很好地传达给广大学生。久而久之,在学生中,渐渐形成了社会调查可有可无的这样一种心理,对社会调查报告更是很少认真组织编写。

2.互联网成为了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的产地

当今社会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广大学生组织社会调查报告提供了捷径。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写社会调查报告变成了一件“Ctrl+C”和“Ctrl+V”的事。所以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上排名靠前的几篇社会调查报告的点击率也是相当之高。

3.学生的主动性不够

随着物质生活的显著提高,目前大学生的主动性呈现下降的趋势。很多时候能过关就行,不愿意往更高层次发展。这种人生观和价值观和以前的大学生比,表现出很大的不同。这也是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自然当代的这一群体对社会调查报告的质量追求不高,对其认可度更是不够。

4.实践方式与社会需求有矛盾

很多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社会所需难以挂钩,难以达到企业的要求。所以学校在活动的项目、内容和形式的设计上,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挺高他们参加社会实践调查活动的兴趣,把社会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与专业实习相结合、与科研项目开发相结合、与就业创业相结合,使社会实践活动提升了内涵,增强社会实践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层次性,从而也增强了实践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保持了鲜活特色,同时也缩短了学生走向社会就业的适应过程。

无论是思想发动、策划组织、专业支撑、项目申报、教师带队、提供条件、建立基地、总结表彰、巩固成果,还是重点组建团队、分散活动加强管理、打造特色品牌活动项目上,高校应努力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

三、解决方案

针对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少有佳作、大多是应付式思想的现象,笔者认为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努力:

1.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应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要求

当代许多大学生专业不对口,发现自己所学知识难以达到市场需求,从而缺少了很多从事社会实践的机会,自然对社会调查报告也是采取不在乎的态度。

2.高校要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促进他们对社会的了解,提高自身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的认识,实现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更好结合,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应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创造有利条件,同时采取相关鼓励政策刺激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3.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政府应该发挥市场无形手的作用,促进企业和高校的联系和合作,提供一定的专项经费支持,并鼓励用人单位参与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政策导向。

4.高校要对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的质量严格把关

高校可以通过开展活动、讲座等多种形式提高当代大学生对社会调查报告的重视,让他们能积极地的参与到社会实践研究中去。

四、总结

总之,要想使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不流于形式,提高其社会实践能力,从根本上考虑,高校还是要创造坏境,结合市场需求来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当然,政府也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更重要的是,大学生自身要提高主动性,讲求诚信,不能过度依赖他人。

关于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报告范文二

调查目的:时下,大学生透过利用课余时间找份兼职工作打打工或在假期用心参与社会实践,打暑期工、实习体味生活已经成为了一股热潮。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挣钱是打工的首要目的。有的却认为挣钱并不是大学生打工的惟一目的,不少同学把打工看作是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潜力的机会。许多学校也用心鼓励大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一方面能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各方面的潜力;另一方面能够积累工作经验对日后的就业大有裨益。透过调查能够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看法以及透析大学生生活实践状况,从而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方法,使大学生能正确对待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见真知。在往后实践中能更好地接触社会、实践自我的专业技能,寻找发展的机会。

调查对象:大学生成长成才,是高等院校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大学生社会实践已成为培养合格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决不能忽视或放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所以这次调查就选取了在读大学生5名,其中广州大学名,中山大学1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1名,华南理工大学5名,广东工业大学5名。年级分别为大一学生5名,大二学生3名,大三学生15名。调查资料:本次调查透过对大学生有否参加过暑期工、兼职或实习,最想参与何种社会实践,所参与的打工或实习是否与所学专业相符,能否体现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以及在工作或实习中获得了什么等问题进行展开。

调查方法:透过派发问卷进行调查,发放问卷共5份,收回有效问卷5份。(调查问卷及数据统计详见附录)

调查结果:从调查中发现,许多大学生都认为兼职是大学生的第二个“课堂”,透过兼职能够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存在就是合理”,职业没有高低之分,无论什么职业都有其可取与不可取之处,就看自我的需求。

不少大学生觉得只要是能够赚钱的工作,就能够去试一试,品牌代理,促销等以前不会是大学生从事的工作,此刻都成为了大学生们能够理解的工作。

有5%的同学认为如果要参加社会实践,最梦想的就是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交流,其次是打工或做兼职占4%;而56%的同学有做过兼职,%打过暑期工,14%参与过实习,表示从未做过的仅占1%;此刻大学生兼职、打工,除了做家教(14%)、网络的实习实践(6%)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兼职或打工时从事派传单、商品促销(%)、学校销售(14%)、当餐厅服务员(8%)等简单、不需要特殊技能的工作,但却与所学专业知识相去甚远,6%学生认为所实习或兼职的工作与自我专业不全相符或完全不符,仅4%的人认为完全或基本相符。能够使大学里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只占38%,在实习或工作中66%的人满意自我的课外实践潜力;1%的学生认为兼职是为以后的求职做准备,在选取实习或打工目的是什么的时候,有3人选取“接触社会,积累工作经验”,占了总数的64%,选取“赚取生活费”,占了%。从选项人数中显示,大学生兼职以赚钱和充实自我为主要目的。此刻的大学生已经将打工看得很重了,钱虽然是必须因素,可是期望透过打工获取的经验对将来就业时有所帮忙就应是更多学生思考的问题。大学生在打工时间上的弹性还是很大的,这就应和他们宽松的学习环境有必须关系。56%的人会选取在假期实习或打工,3%会选取任何没有课的时间,1%会选取周末。有31人认为在不影响学习的基础上赞成合理兼职或打工实习,19人很赞成兼职、打工,没有人反对。54%的人都提出学校除了带给就业指导以及专业课程外,还就应带给实习机会,%觉得学校就应带给就业体验,至于选取素质拓展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各占1%。

调查结果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没有人在参加社会实践上选取“参加‘三下乡’活动”一项,说明当代大学生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较,他们的求学经历、生活条件、所处社会大环境都相对优越,也没有经过必要的挫折教育,所以,他们意志往往比较脆弱,克服困难的潜力也较差,常常是对社会的要求较高,对自我的要求较低。当前,大学生的职责意识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职责意识和诚信意识成为不少地方采用人才的两个新标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善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举措,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潜力和动手操作潜力的重要途径。参与“三下乡”实践,其目的是为了支援农村的教育事业,同时给农民带去相应的指导,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把自我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并从群众中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用于明白自我的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此刻大学生,除了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以外,很有一部分是来自城市的,往往这些学生家庭环境好,父母亲更是不允许或者不支持自我的孩子参加所谓的“三下乡”实践活动,这样,学校所提倡的透过“三下乡”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就未能够到达。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三观指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紧密联系在一齐的。在个体价值观体系中,人生价值观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总的价值取向,对价值观系统中其它价值观起着指导和制约作用。由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主要是围绕自我出发,致使大学生自身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不足,更不用说参与“三下乡”活动服务人民了。

另外,没有人选取反对大学生兼职、打暑期工或实习,大家都认为只要不影响学习能够积攒经验能够为以后的工作打基础。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应当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运用知识的技能。

从大学生活的开始到走进社会的大圈子中,就仅有短短的几年时间,谁不想在将来的社会中能有一席之地呢所以大家认为大学生务必投身学校内外的各类实践活动,有助于锻炼品质,提高潜力。可见其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不可抵触的重要性。不能否认有过打工经历的同学,看起来要比其它同学更成熟、社会适应力更强,但对于学生,社会适应力只是一方面的衡量指标,大学期间主要的任务是学业结构的搭建,即知识结构、专业结构的搭建,为了打工影响甚至放下了专业知识的学习,结果是得不偿失的。

结论与推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自觉改造客观世界,使外部对象发生某种改变的现实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人的活动,而人是社会的人,处在必须的社会关系之中,所以,实践不是单个人孤立的行为,而是社会的活动。所以,实践作为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一个阶段,是在社会历史中不断发展演变的。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三下乡”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新时期的深化发展,是促进农村两个礼貌建设的有益补充,具有重要的现实好处和长远好处。实践出真知,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份,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职责感和用心向上的精神风貌,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检验所学理论知识的标准,社会实践不但为大学生带给了一个发挥自我才能,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也是培养和锻炼同学们综合潜力的一个阶梯,更是一个大学生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前的演练场地。了解国情是年轻人的首要任务,这就需要放眼9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对占人口8%以上的农民有所了解才行。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这样能够使同学在实践中更好的认识国情,贴近社会,从而确定比较正确的人生前进方向。作为高校教育者,如果能引导大学生将强烈的使命感转化为学习、服务、实践、奉献等实实在在行动,把行动变为职责,将会使大学生在人生轨迹上树立起更高的起点。

关于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报告范文三

一、调查的原因及目的

百年大计,以人为本。企业的发展说到底是人的发展,企业竞争归根到底也是人才的竞争。当代社会,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和进步,学心速度和培训速度了是提升人才速度的重要参数。培训则常常是提供信息、知识及相关技能的理要途径,有时甚至是唯一途径。在当今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的企业必定是那些能够使其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全部潜能的企业。这意味,企业员工必须接受培训作为继续学习的一种手段,员工培训在帮助公司迎接竞争挑战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员工培训可以有效地帮助公司创造价值或赢得竞争优势,重视员工培训工作的公司会比他们的竞争对手表现出更好的经营业绩,更有信心迎接竞争挑战。培训不仅通过员工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提高而增加企业产出的效率和价值使企业受益,而且增强员工本人的素质和能力,使员工受益。故有人说,培训是企业送给员工的最佳礼物。培训是管理的前提;培训是管理的手段。培训不仅为管理创造了条件,其本身就是一种管理的手段,即培训通过满足员工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来激发员工的干劲和热情。企业同时应把培训作为管理的机会和途径,并通过培训沟通上下级的联系,掌握工作进展状况,达成相互理解与支持,共同不断提高工作绩效。

为了充分了解公司员工思想现状,了解公司对员工培训要求和规划,建了解统化、结构化的公司内部培训体系。本人在永昌县烟草公司范围内采取走访的方式进行了一次培训需求调研,共10人,回中层管理人员问卷1人,现简要对结果加以统计与公析。

二、调查时间、地点、方法

(一)调查时间:20__年10月20日

(二)调查地点:烟草公司

(三)调查方法:采取走访式调查

三、调查内容及分析

烟草公司是国家控制和统一管理的一个特殊企业,它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所以对于加强职工的质量意识的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加强员工培训工作十分重要。

(一)公司发展理念与文化

1.企业发展方向较为明晰。根据调查资料显示,约有95%左右的员工认为,自己对公司的发展战略表示了解或十分了解,这主要是与公司目前的业务重点和工作目标有关,但剩余5%左右的员工表示困惑,这必然会造成实际工作缺乏目标,或者人力资源的较大浪费。

2.将近九成的员工熟知企业的精神和价值取向。因而“不断进取,永臻完美”的管理思想几乎感染了公司的所有员工,可见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敬业度和忠诚度起到了较大的凝聚作用。

3.企业在制度建立及文化建设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调查数据显示,认可公司有一个非常健康文化的比例达到85%,而15%左右员工则认为一般,没有员工对此表示反对。此外,仅有45%的员工认为公司的制度体系非常完美,而认为不完美的人数达15%。

(二)组强结构与岗位设置

1.近九成的员工对公司现行组织结构认同,并表示与部门业绩息息相关,公司现有员工中,九成员工对现有机构设置表示赞同,认为现行设置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现行职能职责、业务流程与实际工作衔接较好,依据调查结果,80%员工认为目前的岗位职能配置、工作业务流程有效,而认为其在实际中有指导性、参考性作用的仅占35%左右。

(三)人才管理与技能

1.在人才使用上,中高层管理者获得了较高的支持率。部门负责人作为公司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不断创新、发展企业的重任,从统计数字发现,在工作任务中分安排方面,80%左右的员工认为,中高层管理人员做到了用人所长,但仍有20%的员工认为存在不公平现象。

2.从部门内部沟通基本顺畅,但部门间急需加强。多数员工普通反映,在实际工作中,上级对其工作支持力度较强,并就工作内容进行沟通,但从拮续问题的调查显示,部门内沟通并没有达到与其要求,也有一部分员工反映,部门间的工作衔接并不十分理想,很多时候只是员工自己沟通和联系,而部门负责人沟通比例也仅占55%。对于部门内部的员工间沟通,调查者则在三个方面表现较为均衡,自己协调、询问同事、求助领导。

3.中级管理人员急需提升的方面,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多数员工认为,在以后的工作中,中级管理人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升个人素质,依次为:责任心、上下级沟通、领导艺术、团队文化、公平性、业务能力、思想意识、员工激励、成就动机。而据中级管理人员的调查显示,则依次::责任心、上下级沟通、领导艺术、团队文化、公平性、业务能力、思想意识、员工激励、成就动机。

(四)团队精神状况和素质

1.除少数员工外,团队士气良好,在实际调研中,90%的员工认为我们团队的精神非常高昂,5%的员工认为团队现处在低迷的时期,针对团队的特定成员进行调查时发现,约有35%员工反映某些员工没有与整个团队融合起来 ,表现出例外或特例的行为。

2.人个利益与个人绩效没有紧密结合。团队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业绩是团队业绩的基础,只有实现个人利益与个个绩效息息相关,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而据相关数据显示,公司仍需要在此方面继续努力。

3.团队的素质能满足工作要求,但总体提升缓慢,据统计资料显示,60%的员工认为公司的素质说优秀的企业相比,总体水平不差上下;25%认为较差,在员工与团队合作的信心方面,30%员工认为团队正向有利方向发展;35%认为略差;15%认为较差。在员工与团队合作的信心方面,30%员工认为团队正向有利方向发展;35%认为没有变化;20%保持观望状态。在团队素质的提升方面,40%员工非常认同我们的团队正在进步,35%基本认同这一事实,20%表示沉默,5%表示不认同。

(五)员工个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发挥

员工专业技能的自我评价。员工普通认为,在实际工作中自身的专业技能比较满意,这一比例高达80%,仅有15%左右员工认为不满,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步提升,但在专业技能较化方面,这一比例有所一下降,75%员工认为自身的技能基本发挥,25%员工认为没有完全发挥,可见专业素质在向业绩较化上并不十分理想,员工的潜能和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四、今后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目前公司的培训现状,为了让公司的培训更有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培训体系:

1.强化员工责任心的培养。针对本公司的工作情况和工作特性,对员工加强质量意识的培养,使员工充分意识到缺乏 责任心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及给公司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而保证生产有序地进行。

2.加强员工之间相互沟通。不定期的和公司员工进行交流,使员工的意见及时反馈,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便于部门之间以及领导和员工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协调。

3.调整人员配置、促进员工发挥。针对每个员工的特点对其岗位进行调整和安排,使其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特长,避免人才浪费。

4.加强团队融合提高团队素质。多进行一些团队活动和考核,以便加强团队合作,从整体上提高整体素质。

高校学生社团与大学生社会化 篇6

首先,向尊敬的领导和同志们问好,祝你们在建设和改革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我校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省属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有92年悠久的办学历史。国际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美国科学院、美国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俄罗斯工程学院等科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校长朱经武教授受聘为学校名誉院长,学校现有在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5000余人,现有32个本科专业,5个专科专业,涵盖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理学、文学、医学、法学、教育学等8大学科门类,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优势有利于人才的培养。遵照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的指示精神,现介绍我院___________同学等人来贵单位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内容有:

1、开展“农民信箱”推广应用和农村生态环保实践活动。

2、开展农村法律援助、免费医疗卫生服务、文艺演出等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

3、考察基层农村党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发生的积极变化,对基层农村党组织建设的先进典型进行调研。

4、协助基层农村党组织做好“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教工作。

5、结合所学专业对乡镇企业进行专业调查和劳动锻炼等。

6、调查企事业单位今后1—2年内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数量及对大学生毕业生的素质要求。

7、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和社区团建活动。

8、寻访党的革命足迹、走访老党员、考察农村改革开放成就等形式的调查。

望贵单位予以大力支持、协助!还请你们在学生实践活动结束时做好他们的实践鉴定工作。

此致

敬礼!

xx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

(团委代章)

二O**年六月

姓 名

班 级

实践时间

实践单位

实践内容

实践单位对该生的评价:

实践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分院团总支意见:

分院团总支(盖章)

年 月 日

学校意见:

年 月 日

(盖章)

高校学生社团与大学生社会化 篇7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基本现状

近年来,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社会公德教育逐步重视并得以大力加强,特别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后,各学校都积极宣传贯彻,取得了明显成效。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整体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大多数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现代公德观念、公德意识、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并能在行为层面上有所实现。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缺点和弱点。比如:公共卫生习惯差,随地吐痰,乱丢杂物,在课桌椅上乱涂和乱画现象比较严重;违反学校规章制度,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就餐时任意插队,偷窃等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考试作弊屡禁不止;诚信意识淡薄,助学贷款久拖不还;基础文明行为失范,不能尊老爱幼,尤其是男女生谈恋爱时行为有失分寸;集体主义观念不强,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艰苦奋斗精神差,享乐主义思想有所抬头,不讲节俭,互相攀比,时有酗酒、抽烟等不良习惯,等等。上述行为虽然不是大学生的主流,但它产生的消极影响令人忧虑,因为它不仅影响了学生的生活学习,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显得极为重要而紧迫。

二、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原因探析

(一)学校教育的缺陷造成了学生社会公德观念的缺失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反映,是基础文明修养的重要内容,重视和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是学校教育的应有内容。但传统的学校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多数学校往往过多地关心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和得失,以此来评判学生素质的好坏以及学校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对思想品德、道德修养、思想政治等重视不够,特别是对社会公德教育缺乏计划性、长期性,学生中普遍缺乏道德实践,道德行为能力不强,进而造成道德愿望和道德行为相矛盾的现象。

(二)家庭教育功利化思想制约了学生良好社会公德行为的形成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绝大多数家庭都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极为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投资,也愿意花费时间去督促引导孩子的学习。但大多数家庭忽略了对孩子的社会公德教育,普遍存在重智力轻德育的倾向。特别是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部分父母或长辈对孩子宠爱有加,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对孩子犯的错误,无原则地原谅,缺少必要的教育引导。长此以往,造成了孩子惟我独尊、性格粗暴等不良习气,这种习气伴随孩子进入社会,就会表现为目中无人、我行我素、自私自利、个人主义思想严重,使孩子缺乏公德意识。

(三)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学生社会公德认知出现偏差

大学生的成长是一个通过不断学习及不断适应各种社会规范并成为正式社会成员的社会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道德价值观尚处于未最后形成的阶段,仍然较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完善,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助人为乐、尊老爱幼、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拾金不昧等良好道德品质被有些人认为是大话、空话、套话,使其在调节、约束人们行为方面的作用弱化,良好社会风气受到污染。面对社会上诸多的道德行为,一部分大学生放弃了高尚的精神追求,价值主体的唯我化、价值取向的功利化、价值评价的利己化,致使部分学生重利轻义、重个人轻集体、重眼前轻长远,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四)大学生自身存在的思想行为弱点是其社会公德失范的内在原因

作为当代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积极向上富于想象力、勇于创新的特点,另一方面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控能力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思想上活跃与混乱、单纯与复杂、自强与脆弱、理性与盲目等相互矛盾的状态在他们身上同时存在。一些学生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得不到老师同学赏识等,加上对社会的某些弊端和不良风气不能够正确认识,很容易沾染打牌、抽烟、破坏公物等不良恶习,生活中消极处世、冷漠待人,造成道德观念淡漠。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矛盾、生活挫折、贫困等出现了多种心理问题,孤独、沉默、消极、冷漠,甚至性格扭曲,这也影响到了他们正确地待人处世,如果处理不好,将严重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公德行为。

三、做好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进一步优化校园公德环境,切实强化对大学生的公德教育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制约和影响作用,良好的公德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就学校公德环境的优化来说,一方面要重视人文环境的培育。首先,教育者要提高自身道德素养,真正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作用来引导学生、带动学生。其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健康向上的校园风貌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公德教育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并以实际行动维护学生形象、维护自身形象,提高公德修养。第三,积极发挥舆论在学校公德建设中的导向作用,倡导公德意识,推崇先进模范,宣传优良的社会公德事迹,谴责不讲公德的行为,鞭挞丑恶现象,从而在校园内形成人人讲公德、唾弃不文明行为的良好公德环境。另一方面要做好校园美化工作,以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熏陶人,感染人,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把社会公德教育纳人思想品德课程教学

高校要重视社会公德德育教育的课堂教学,要把社会公德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重要内容纳人思想品德课教学计划。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待人礼貌、宽厚、诚实守信、谦逊、恭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克己自制等优良传统。同时要努力用体现社会主义新风尚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和时代精神来教育学生,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学生。在教育方式上,既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要避免硬性的说教。促使他们利用认识到的社会公德规范,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中去,有意识地不断实践,使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受到抑制,高尚的思想、行为得到强化。

(三)强化社会实践环节,加强社会公德日常行为的训练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联系实际、向人民群众学习,进一步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克服思想上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培养大学生具有为人民服务和献身精神的重要环节,也是最直观、最生动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学校可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科技咨询、参与社区服务等活动并力求使各项活动的开展形成一种制度,以保证这些活动的正常有序进行。大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可以深刻体会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发现人民群众伟大,增强劳动观念,在实践中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而增强他们的道德需要,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师设计的活动情境中去感知体验,从而在其中解决心理问题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公德认知和行为问题,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与公德行为习惯;根据形势需要,各高校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了解学生心理状况,为一些处于不良心态的特别不良道德心态的学生咨询,帮其分析导致困境的原因,使之摆脱矛盾和困扰,正视自己的情况找到如何解决不良心态的方法,及时消除致使心理精神疾病的不良因素;定期开展心理卫生知识讲座,并通过开展学习、交往、情绪等方面的主体心理辅导,让学生学会自我保健、自我调节,保持身心健康发展。

(五)优化社会大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

人总是处在一定的氛围之中。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并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都要受到环境氛围的各种影响。营造有利的社会氛围,是搞好社会公德建设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平的提高,也有赖于整个社会的社会公德水准得以提升。首先要充分发挥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大众媒体的作用,以正面宣传为主,弘扬正气,为社会公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其次,要在全社会努力营造一个扬善惩恶的社会伦理机制,利用道德的约束力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氛围是无形的然而又是非常有力量的,在人人讲道德讲丰貌的氛围中,久而久之就可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第三要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在全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以此促进和保障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大学生是高文化的社会群体,但在他们身上社会公德失范现象屡见不鲜。这反映出学校道德教育、特别是社会公德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只有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才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

关键词:高校社会公德,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

参考文献

[1]、刘智峰:《道德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前言。

高校学生社团与大学生社会化 篇8

关键词:大学生;成就动机;社会支持

个体的成就动机受到来自内外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支持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和社会支持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存在怎样的相关?如何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成就动机?本文就此做了探讨。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280名井冈山大学学生为被试。删除无效问卷后共得有效数据262份,回收率为93.57%。其中大一73人,大二90人,大三99人。男生105人,女生157人。

2.研究工具

一是由Gjesme T.和Nygard R.编制、叶仁敏和Hagtvet K.A.修订的《成就动机量表》,简称AMS,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77(p<0.01),效度为0.58(p<0.01)。量表共30题,分两部分,每部分15题,分别测试追求成功的动机(Ms)和避免失败的动机(Maf)。采用5点计分,得分越少成就动机越低。

二是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Q),研究表明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1][2][3]。该量表有10个条目,包括客观支持(3条)、主观支持(4条)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条)三个维度。用于测量个体的社会支持度。

3.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都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调查数据采取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

二、研究结果

1.大学生成就动机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社会支持总分与成就动机各因子间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性,客观支持与追求成功的动机和成就动机总分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避免失败的动机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主观支持与希望成功的动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但是与避免失败的动机和成就动机总分之间相关并不显著;支持利用度与追求成功的动机和成就动机总分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与避免失败的动机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

2.成就动机总分与社会支持各因子的多元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明确成就动机与社会支持的相互关系,运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的方法,以社会支持各因子为预测变量,以成就动机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只有主观支持进入了回归方程,回归方程是显著的(F=60.589,P=0.000)。求出的回归方程是:成就动机=主观支持×0.261。

三、分析和讨论

1.大学生成就动机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对不同属性的社会支持与成就动机的各维度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发现,成就动机与社会支持存在非常显著相关。

其中:①客观支持与追求成功的动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避免失败的动机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与成就动机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②主观支持与追求成功的动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但是与避免失败的动机和成就动机之间相关并不显著。③支持利用度与追求成功动机和成就动机总分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正相关,与避免失败的动机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④支持总分与追求成功的动机和成就动机总分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与避免失败的动机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

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有力的社会支持对于大学生追求成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使他们大大减少对失败的害怕和担心,对于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两方面对于成就动机都有非常重大的影响,而主观支持则相对弱一些,仅与希望成功的动机呈显著正相关。

社会支持与避免失败的动机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这是社会支持通过缓冲作用,使个体对应激性生活事件的认知和压力产生后对压力的再评价来降低甚至消除压力,从而让个体不再害怕失败,从而追求成功。主观支持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相对于其他两个支持维度带有更多的主观评价性。而客观支持和支持的利用度相比个体的主观感觉而言,更带有实质性的内容,因此对于成就动机的培养和形成影响更大。

2.大学生成就动机与社会支持的多元回归分析与讨论

成就动机总分与社会支持各因子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社会支持对成就动机的形成是有影响的,主观支持因子能够显著预测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性动机系统,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有力促进学生成就动机的形成,但也只是影响成就动机的外部因素之一发生作用,培养成就动机还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积极引导,合理转化。

四、结 论

本研究发现:①社会支持总分与成就动机各因子间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性。客观支持与追求成功的动机和成就动机总分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避免失败的动机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主观支持与追求成功的动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但是与避免失败的动机和成就动机总分之间相关并不显著;支持利用度因子与追求成功的动机和成就动机总分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与避免失败的动机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②社会支持对成就动机有很好的预测作用。

五、本研究对教育的启示

1.成就动机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表明:要通过提高社会支持培养正确恰当的成就动机。

2.部分社会支持的途径应加强,如通过加强沟通和交流,给予学生正面的言语鼓励。特别是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和谐、愉快的教学环境。

3.提高大学生的支持利用度,把他们融入到集体中,主动求助,获取支持,减轻压力。学校要针对不同年级、处于不同阶段、具有不同心理发展特点的学生,创设合理情境、制定不同的措施,采取大学生易于接收的方式,让他们主动获取各种帮助。

4.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客观性支持的力度,特别要关注女生、贫困生、新生,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切实做好奖学金评定、贫特困补助、勤工助学、减免学费、女生教育、新生入学教育等工作,尽量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减轻他们因各种困难而造成的学习和生活压力,使其能够安心学习,增强信心和动力,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1] 路长飞.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在农村自杀死亡者中的信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3):218-222.

[2] 苏莉.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在壮族农民中的信效度和常模[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23):4411-4413.

高校学生社团与大学生社会化 篇9

[摘要]随着高校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数量的不断增加,党员发展工作不断出现新的情况及问题。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与当前社会转型带来的国内、高校、家庭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关键词]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党员;发展

一、在高校中发展学生党员的重要性

高校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是未来国家和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毕业后将成为各阶层、各工作岗位的骨干力量。因此,培养大学生党员是培养可靠接班人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我党战斗力的重要举措,更是建立学习型党组织的基础保障。

二、在社会转型期发展大学生党员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一)基层党组织工作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到发展工作的主动性和长远性。高校大学生是一群知识水平较高,思维较活跃的青年群体,是党及国家事业建设的主力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来自多方面的无形压力使大学生思想日趋复杂化。然而,有些基层党组织缺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远性,致使在发展学生党员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

2.培养、教育工作粗糙化,组织考察形式化。由于大学生中积极分子人数的不断增加,使得大学生党员的比例也逐年递增。而负责学生党建工作的人数少,缺乏培养、教育经验。因此,常常出现培养工作流于形式,忽略培养过程中对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深入把握。

(二)从高校大学生自身方面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入党动机功利化。许多大学生自进入大学以来,都能积极主动递交入党申请书,用实际行动端正自己的入党动机。另有一部分学生虽也呈现出积极态度,可入党动机呈现多样性、复杂性,其主要目的是认为在大学期间入党比较容易,可以多积攒一些政治资本,把入党定位为提高地位和展示自我的机会, 把入党异化为追求个人发展、打造择业就业竞争实力的手段。

2.大学生入党途径捷径化。有些大学生平时不愿参加活动,成绩平平,但为了在毕业前可以入党,会千方百计讨好有关负责人,处处拉拢同学,为的是能在各项民主测评时顺利通过。这些人虽占少数,但无可厚非,在同学中造成的不良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是社会中的一些不良之风在大学校园里的具体体现,阻碍了和谐校园的构建。

三、在社会转型期发展大学生党员过程中出现新问题的深层原因

(一)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影响

从社会经济发展来看,我国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复合型经济体制的迅猛发展,大力推动了经济建设的发展。但随之产生的“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层出不穷,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从市场经济体系的发育来看,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处于发展阶段,它推动了对人才需求的结构性调整,使人们的思想及思维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种大环境下,产生负面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二)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影响

伴随着高等教育不断深入改革,“大众化”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大特点。但是“大众化”的快速发展导致诸多问题的产生。例如学校定位不准确、专业设置不合理、管理体系不健全等。这些问题使各高校开始向社会化转变,这种转变会给当代大学生造成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例如昂贵的学费及生活费成为了很多家庭的主要经济负担,这使得很多大学生为了“出人头地”,难免产生功利心理;而相比较一些生活条件较好还经常旷课的学生,无形中使社会上的“贫富差距”问题在高校上演,使得一些大学生内心深处产生一定的触动,影响了大学生思想的健康发展,使一些大学生产生不正确的入党动机。

(三)功利化的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大多数家庭都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将“现实”二字灌输给子女。久而久之,造成在做事前先衡量是否对自己有利,尤其是在入党问题上,更是有着浓厚的功利色彩。

四、当代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出现新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能力,建立合理的选拔培养机制 基层党组织是引导大学生思想形成的重要堡垒,加强基层党组织的综合能力成为了发展大学生党员的重中之重。随着当今社会转型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工作的要求变化,应扩大基层党组织人数,并不断加强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综合素质,可以更加准确把

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为其提供比较科学的发展方案。更要建立合理的选拔培养机制,确保选拔培养机制的准确性、合理性。

(二)加强思想政治专题教育,通过实践锻炼提高大学生党员素质

上一篇:党课结业个人总结资料下载下一篇:中专三年毕业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