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环境概念

2024-06-05

家庭环境概念(共8篇)

家庭环境概念 篇1

作者:吉林省绿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各位朋友,20世纪中叶,人类从太空第一次眺望地球。就是在这颗美丽富饶的星球上,人类为谋求生存和发展,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建立了一座座人类文明的丰碑。但是,当人类陶醉于自己创造的辉煌成就时,我们的家园已笼罩上了各种天灾人祸的阴影,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唯一的空间,但是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类却很少从长远和全局考虑如何更好地与这个星球的自然环境协调发展。从产业革命开始,一系列公害问题便日益严峻地摆在人类面前。本世纪著名的七大公害事件,不仅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而且直接危害到了人类的健康.。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是世界环境保护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是国际社会就环境问题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性会议,标志着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大会通过了划时代的历史性文献--《人类环境宣言》,在一篇《只有一个地球》的报告中曾提到,“从某种意义上说,地球不是我们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而是从子孙后代那里借用的。”而实际上人类对环境的破坏速度已大大超出了人类自己的预料,人类不光预支了许多属于子孙的资源,同时也正在因自己的行为而自食恶果。斯德哥尔摩会议之后,尽管不少国家在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区域性和全球性环境问题仍然日趋严重。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和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等方面一连串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都表明了人类对这颗美丽星球的无情伤害。

1984年印度博帕尔农药厂泄露事件20多万人受到伤害,其中2800多人死亡,5万余人终生失明。

1986年4月,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高强度放射性物质四处蔓延,7000余人死于非命,受放射性伤害的人数难以统计。这次核事故使整个欧洲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欧洲各国放射性尘埃强度增高,瑞典增高达100倍,欧洲各邻国的蔬菜、牛奶不能食用,给人们心理上造成了巨大的恐慌。垃圾在现实生活中,已成为非同小可的社会问题。在美国这个世界上垃圾“产量”最高的国家里,年产量约为2亿吨,仅纽约每天就出产垃圾2万多吨。在我国三分之二的城市被生活垃圾包围着。一次性快餐盒曾是食品包装业取得突破性成功的标志之一,几年前还被赞誉为“白色革命”,而今,却已成为“白色污染”,成为全球公害。有数据表明,一般塑料制品在自然界中很难消解,掩埋在土壤中,妨碍农作物生长;被牲畜误吃,轻者消化系统得病,重者死亡;焚烧,则释放大量有毒气体。

地球在为满身的病痛而呻吟,也在为人类贪婪的索取而愤怒。江河洪灾的泛滥,资源的枯竭,宇宙射线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所有这些,都是大自然发出的通牒,警示人类:自然不是随意盘剥的对象,不是无止境地汲取的源泉,而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人类还必须认识到,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与周围环境之间达到一定程度的协调与平衡。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又处在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之中。工业比较集中的城市,环境污染比较严重;而以农业为主的广大农村,则主要是生态破坏问题。两类环境问题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彼此重叠发生,形成所谓“复合效应”,这就使中国的环境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危害更加严重。

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发展,土地沙漠化,世界上沙漠正已每年600万公顷的速度侵蚀土地,而我国每天都有500公顷的土地被沙漠吞食,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每年至少有50亿吨沃土付之东流;

森林资源锐减,森林面积减少,全世界每年有1200万公顷的森林消失,而我国年均消失天然林40万公顷,且按近十年的平均采伐和毁坏森林的速度,到2055年将失去全部森林。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生物物种加速灭绝。

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体污染明显加重,水资源危机,作为世界21个贫水国之一的中国,全国600多座城市中,缺水的就有300多座;

环境污染是关乎生存和发展的重大的时代问题和全球问题,2002年3月五日朱荣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语气沉重的讲: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相当严重,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首要问题。前联合国安理会主席安南讲;环保主要是水。水在我国传统文化老子的《道德经》里讲,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溪以水灵,山以水秀,土以水润,人以水美,城以水兴。医圣张仲景讲,水为何物,命脉也,药王孙思邈讲,好水为百药之长,劣水为万病之源。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专设了水部,阐述水对生命的作用,“盖水为万代之源,土为万物之母,饮资于水,食资于土,饮食者人之命脉也”,更有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的论述。世界十二大神秘消失的文明和我国新疆的楼兰王国.西夏王朝的消失无不与森林的破坏水源的枯竭有直接的关系,森林是地球的肺子,痨病的人没有长寿的。

生命在水中诞生,水和阳光空气一样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不可替代,最基本最必须的自然资源。水是一切生命的基础,水参与了生物体内所有器官一切生理和生化过程,人的生命一刻都离不开水,水是构成人体组织和细胞的主要成分,五脏六腑无一不溶于水,血管中流动的血是带色的水,在人体中水的含量高达70%,体内发生的一切化学反应都在介质水中进行,没有水就无法吐故纳新,新陈代谢无法进行人将死亡。但我们饮用污染的水无疑于饮鸩止渴呀。

世界权威机构调查,80%的疾病都与水有关,50%儿童死亡也与水有关,因为水污染,每年有5000万儿童患者;3500万心脑血管患者;7000万各种结石症;9000万肝炎患者;3000万人因肝癌胃癌患者,全世界有20亿人在喝着不洁的水,每六位死亡者中就有一位因喝有害水致病的。每年因水污染死亡者2000多万,比二战后145次局部战争直接和间接死亡人数总和还多。水污染直接引发消化系统,传染病 皮肤病 糖尿病 结石症 心脑血管等五十多种疾病。在自来水中检测到2221种有机污染物,113种致癌致畸物质,97种致癌物质,现在有40多种传染病未得到控制。

重金属铅超标可以导致麻痹症,贫血,神经痛,食欲不振,头疼;汞超标可以导致流鼻血,休克;铬超标导致腹痛呕吐,镉超标导致疼痛症慢性痛风;氮磷营养物超标导致有毒的蓝藻绿藻增多,砷导致中毒内脏损伤;氟 钙超标导致全身骨骼病,水中杂质超标便在体内和血管内沉积导致结石症和高血压;硝酸盐超标导致癌症和肿瘤。大肠杆菌超标导致肠胃炎,腹泻,泌尿系感染,胆囊炎。病原微生物沙门氏菌超标导致伤寒 副伤寒

霍乱;志贺氏菌超标导致细菌性痢疾;溶血性链球菌超标导致溶血性黄疸病;酚类四氯化碳 三氯甲烷 农药 合成洗涤剂超标导致内脏中毒,过敏症,肿瘤。现在全国7亿人喝着大肠杆菌超标的水;3亿人喝着含铁量超标的水;1.7亿人喝着有机物污染的水;5千万人喝着高氯化物超标的水;300万人喝着高硝酸盐超标的水;200万人喝着高砷水;100万人喝着高氟水。中国是世界上13个缺水国之一,水资源有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值占2300立方米,是世界每人平均值的四分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湖泊研究主席科学家刘鸿亮教授对全国55000公里河段调查显示:23.3%的河段污染严重而不能用于灌溉,45%河段鱼虾绝迹,85%河段不符合人类饮用水标准,所以我们无法心存侥幸,我们都深受其害,因此喝水也就成了我们生死攸关的大事了。

大气污染严重已使我国600多座城市的大气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的不到1%,世界三大长寿地带森林覆盖率都在75%以上。中国长寿村广西巴马镇空气中负离子的浓度是北京的700多倍,空气污染到半数以上的城市,降酸雨,达到一级空气标准的仅占3.6%,在山西 河南 山东 陕西 江西等多地方因严重空气污染而出现肺癌,鼻咽癌,胃癌高发的村镇。一次性污染物和二次性污染物种类高达100多种,从污染源直接污染空气的称为“一次性污染”,如:二氧化硫 一氧化碳 氮氧化物 颗粒物(飘尘

降尘 油烟)氨气 及含氧 氮 氯 硫等有机化合物的放射性物质。二次污染是由于阳光照射污染物及污染物和大气成分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有害光化烟雾物质。如:汽油燃烧产生碳氢化合物和紫外线反应出现的淡淡烟雾。(全球十大污染事件中1930年 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化学烟雾事件一周就死亡60人,心血管病和肺癌病最多,很多牲畜也死亡。1943年美国洛杉矶化学光雾事件及1955年1970年又发生两次,使市民四分之三患病,多是头痛 眼病 呼吸衰竭 600多人死亡。1948年美国宾州多诺拉烟雾事件6000人眼痛 喉咙痛 头痛胸闷 呕吐 腹泻17人死亡。1952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5天内4000人死亡,两月后又有8000人死亡。)这些发达国家的昨天可能就是我们的今天,历史上一切喜剧和悲剧都会重演的。今天的农村也不是什么泥土的芬芳,而是刺鼻的农药味了。室内的污染要比室外重2---5倍的,1.甲醛 无色易溶于水中的液体叫“福尔马林,在医学上是用来保存尸体用的,具有刺激性,存在于装潢的各种板材中,释放期3----15年,经呼吸道吸收,对人体有长期性、潜伏性、隐蔽性,致人鼻咽癌或喉头癌;2.苯 无色特殊芳香气味气体,存在于胶水、油漆、涂料中,麻醉中枢神经,抑制造血,使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产生再生障碍性贫血,月经不调、胎儿畸形。3.氡 属惰性气体,存在于水泥、沙子、大理石、瓷砖里,可以附着在气管粘膜和肺泡上,溶入体液进入细胞组织形成体内辐射,诱发肺癌、白血病、呼吸

道病变,氡是仅次于吸烟第二大致癌物质。4..氨气 有强烈刺激气味,存在于早强剂、防火板、阻燃剂,对眼、喉、上呼吸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通过皮肤、呼吸道吸收,可以引起中毒、充血、分泌物增多,造成肺水肿、支气管炎、皮炎、喉头水肿、昏迷、休克、反射性呼吸停止。5..TVOC总挥发性有机物和醛类化合物,多种含量少的物质总称,导致人免疫失调、中枢神经系统降低,头晕、头痛、嗜睡、胸闷、恶心、肝脏、造血系统。6..多环芳烃化合物 存在于吸烟、油烟、烧烤烟中,导致人肺癌和慢性支气管炎。我们在屋里平均呆20小时,老人孩子可能时间更长了,北方的冬天通风又少,我们的健康受到的威胁就更大了。

民以食为天,我们吃的粮食、蔬菜、水果、鱼、肉、蛋、奶、饮料、方便食品、调料、茶叶等食品,污染的更是触目惊心了,食品是构成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三大要素之一.食品一旦受污染,就会严重到危害人类的健康.食品污染是指食品及其原料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因农药、废水、污水等各种食品添加剂及病虫害或家畜疫病所引起的污染,以及霉菌毒素引起的食品霉变,在运输、包装材料中有毒物质和多氯联苯、苯并芘所造成的污染的总称。

食品污染还包括物理污染、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是指食品的物理性污染通常指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杂质超过规定的含量,或食品吸附、吸收外来的放射性核素所引起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如生产面粉掺加磁性金属物,所以特别的白。而鱼虾贝类对自然界放射性核素有极强的富集能力,作为饲料喂家禽家畜最后危害到人类,都属于物理性污染;

化学性污染是指有害化学物质的污染。目前世界各国的化学农药品种约1400多个,作为基本品种使用的有40种左右,按其用途可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粮食熏蒸剂等,在农田、果园中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是造成粮食、蔬菜、果品化学性污染的主要原因。这些污染物还会随着雨水进入水体,然后进入鱼虾体内。我国某地湖泊受到农药污染后,不少鱼的身体变形,在烹调后药味浓重,而被称为“药水鱼”。

生物性污染:主要是由有害微生物及其毒素、寄生虫及其虫卵和昆虫等引起的。肉、鱼、蛋和奶等动物性食品易被致病菌及其毒素污染,导致食用者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和人畜共患的传染病。致病菌主要来自病人、带菌者和病畜、病禽等,特别是动物性食品,如食用前未经必要的加热处理,会引起沙门氏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等细菌性食物中毒。食用被污染的食品还会引起炭疽、结核和布氏杆菌病(波状热)等传染病。目前以知的霉菌毒素约有200余种,不同的霉菌其产毒能力不同,毒素的毒性也不同。这些都是强致畸致癌物质。

随着社会城市化的发展,人们已经摆脱那种自给自足的田园式生活。许多粮食、蔬菜、果品和肉类,都要经过长途运输或储存,或者经过多次加工,才送到人们面前。在这些食品的运输、储存和加工过程中,人们常常往食品中投放各种添加剂,如防腐剂、杀菌剂、漂白剂、抗氧化剂、甜味剂、调味剂、着色剂等,其中不少添加剂具有一定的毒性。例如,过量服用防腐剂水杨酸,会使人呕吐、下痢、中枢神经麻痹,甚至有死亡的危险。

今天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医院越来越多,医疗技术越来越精湛,制药技术越来越先进,药的品种越来越丰富,为什么得病的年龄越来越小,得的病越来越怪,死亡的人群越来越年轻?答案就是维持生命的水 空气 食物三要素都污染重重。生命呼唤绿色,健康源于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家意味吃喝拉撒睡,把住病从口入关主要应该在家里,可见家庭是阻挡污染最后的一道防线。纵观发达国家非常成熟的经验就是利用活氧技术广泛应用在工业农业食品环保医疗等领域,活氧是由三个氧原子构成的强氧化剂,常温下半衰期20分钟,易溶于水。早在200多年前,也就是1785年,德国的凡.满瑞发现了氧通过电可以产生化学变化出现特殊气味。1839年德国的化学家舒.倍英利用电解水产生活氧,发现有极强的杀菌解毒能力,并存在于自然界任何角落,极不稳定,难以存储,而且随着高度增加浓度增大,命名为臭氧。20世纪初德国的冯.西门子发明了管状活氧发生器,称为“西门子管”,开始了规模生产使用,一战时德国士兵用活氧治疗厌氧菌引起的坏疽症,1936年法国医生阿普尔向直肠吹活氧治疗结肠炎,1999年意大利马可教授倡导成立了国际活氧医疗协会,为了更好的为环保和健康服务。20世纪得到长足的发展和应用。现在欧洲、美国、日本城乡的自来水全部活氧处理,随时可以喝的,奥运会游泳馆必须活氧消毒处理,灌溉的水都是活氧水,这就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现在我们必须对自己的生存环境负责,因为国家财力有限,自己管自己,上帝管大家嘛!可以说环境是皮,人类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啊!

而绿金集团15年前,率先推出并倡导“家庭环保健康新概念”依托中科院的科研实力并引进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德国专利技术,生产出销往世界的绿金牌活氧水用杀菌解毒机,绿金牌世界顶级品质的活氧浴治疗机,绿金牌活氧空气杀菌消毒机,绿金牌车用空气杀菌消毒器,绿金牌超能活氧浴治疗机,绿金牌高电位多功能理疗仪,绿金牌气血循环机,拥有完全的知识产权。

活氧杀菌解毒的强度是氯的2倍,速度是氯的600——3000倍,且绝无二次污染。活氧的六大特点是:杀菌、解毒、除臭、漂白、分解毒素、氧化重金属,活氧处理后的水,完全杀绝:PH值弱碱性;小分子团软水;富含氧;无余氯;无重金属。应该说接近生命水的标准,不仅保证我们的健康,且在节能,节水等环保方面功能卓著。

还可以用它清除果蔬中残留的农药化肥细菌,延长保鲜时间;可以除去米中农药化肥重金属和霉味;可以清除肉蛋中病菌和有害微生物,去除残留激素 抗生素 荷尔蒙等。可以有效杀灭餐具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在内的多种病菌,和肝炎病毒。可以洗衣预防接触感染,减少洗涤剂使用,从而节能、节水。

空气杀菌消毒机以:超强的杀菌了可以保证我们的空间无任何病毒细菌和尘螨;神奇的解毒力可以解决家装后六类有毒物质的危害;极佳的除尘力给我们真正洁净的空间;杰出的脱臭力可以让各种异味荡然无存;迅速的消烟力可以分解掉一切香烟 油烟的残留;满意的清新力给我们一个森林海边的享受。广泛应用于家庭、学校、幼儿园、医院、酒店、宾馆、办公室、会议室及舞厅、电影院等大型公共场所。

活氧浴是吴亚洲女士在治愈自己中风后,用六年多的时间,借鉴发达国家活氧疗法,亲自用近一万多成功病例探索出一种神奇、安全、特效的绿金养生疗法。绿金集团通过专业、生产、服务团队执着15年的研究和时间应用经验开发出专业活氧浴机和超能活氧浴疗仪等环保健康专业设备,让绿金成为全球唯一的“家庭环保健康”品牌。

家庭环境概念 篇2

关键词:家庭农场,家庭牧场,阶段特征

一、引言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 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流转,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家庭农场被视为未来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完善与创新的重要形式之一, 理论研究与实践行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但是, 我国家庭农场作为新生事物还处在起步阶段, 需要鼓励和支持发展, 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规范。目前, 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研究学界, 对“家庭农场”概念界定、内涵理解和特征归纳也不尽相同。同时, 由于制度缺陷、法律缺失和管理失范, 在当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建设过程中, 出现许多概念模糊导致无序发展带来的目标偏差问题。如有的地方片面追求简单的数量扩张, 靠行政命令下指标、定任务、赶速度, 把一些农业企业、种养大户摇身一变就成家庭农场, 既违背农民意愿, 又损害了农民利益;有的地方假借家庭农场建设之名, 引进工商资本长时间、大面积租赁和经营农户承包地, 加剧了土地“非粮化”、“非农化”, 甚至破坏、污染、闲置、撂荒耕地。此外, 不同类型的家庭农场在规划设计、建设发展和运行管理等不同阶段, 对政策、技术、金融以及社会服务有不同的需求, 因此, 对现阶段中国特色家庭农场的基本概念、实质内涵和阶段特征进行辨析, 并对其进行合理分类, 为后续的申报认定、注册登记、规范管理和扶持服务提供理论指导, 可增强扶持政策的指向性和精准性, 也是指导其研究和发展实践的基础。

二、家庭农场的概念内涵

1. 家庭农场的概念

在英语词汇中, 与农场对应的词是“farm”, 主要是指农庄、农家、畜牧场、农田, 也就是凡属于一个经营单位的土地, 不管面积大小统称为农场。美国农业部网站上对家庭农场 (familyfarm) 的定义为“没有雇佣经理、不含非家庭成员的法人或合作组织的农场”;而按照美国农业部《1998年农业年鉴》的定义, 一个“家庭农场”应满足以下条件: (1) 生产一定数量拿来出售的农产品; (2) 有足够的收入 (包括非农收入) 支付家庭和农场的运营、支付债务、保持所有物; (3) 农场主自行管理农场; (4) 由农场主及其家庭提供足够的劳动力; (5) 可以在农忙时使用季节工, 也可以雇佣少量的长期农工。俄罗斯《家庭农场法》规定:家庭农场是享有法人权利的独立生产经营主体, 它可由农民个人及家庭成员组成, 利用终身占有或继承的土地和资产, 进行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1]日本虽没有家庭农场的明确概念, 但有农户与农业经营体的划分, 农业经营体指直接或接受委托从事农业生产与农业服务, 且经营面积或金额达到一定规模的农业经济组织, 按照组织属性农业经营体可分为“家庭经营体”和“组织经营体 (法人) ”, 家庭经营体与本文的家庭农场相似。[2]

在我国, 农场有两个阶段的含义:一是建国后建立的目前还在经营的各种国营农场;二是从2008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家庭农场, 将之与专业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一起称为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主体, 从此农场的概念就包括了进行规模化农业生产的国营农场 (企业单位) 和家庭农场 (私人单位) 。相关研究人员根据各自的研究需要对“家庭农场”概念、内涵和特征进行过界定、理解和归纳。房惠玲[3]认为家庭农场就是适应现有生产力水平与市场要求进行专业化生产, 进而形成适度规模经营的农业种养的农户企业;黎东升[4]认为家庭农场是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组织单位, 面向市场、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从事适度规模的农林牧渔的生产、加工和销售, 实行自主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负盈亏和科学管理的企业化经济实体;朱博文[5]提出家庭农场是我国农地经营体制创新而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一种新型经济组织形式;高帆、张文景[6]从要素组合的角度出发, 将家庭农场定义为特定家庭以其内部成员为主要劳动力来源, 通过自有土地规模扩大或外部土地使用权来获取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经营, 并以农业收人为家庭主要收人以及资本来源的农业经营方式。2014年2月农业部在《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 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以农民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 以农业经营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 利用家庭承包土地或流转土地, 从事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农业生产。

比较国内学者对家庭农场概念的界定与美国农业部的概念, 相似之处在于都强调家庭农场的经营者必须是家庭成员;不同之处是美国农业部在概念上不强调必须是农户, 也不强调经营规模, 而国内学者都强调了需要具有一定的规模作为前提, 并提出应具有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等具体生产经营要求;与俄罗斯《家庭农场法》的定义相比, 国内学者和农业部文件均没有要求家庭农场必须具有法人资格, 而从我国先行试点地区的实践看, 家庭农场与个体农户、专业种养大户的区别之一, 就是需要经过工商注册而取得法人资格, 享有法人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中国特色的家庭农场问题。从发展阶段上看, 我国与发达国家不一样, 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经营已经进入适度规模和多种经营形式协调稳定发展阶段, 其农民和农场主是一种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职业;当前, 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也进入新阶段, 要应对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 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 亟需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从发展目标看, 由于过去我国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品享有权利不同, 到现在为止城乡居民的经济、社会地位还不平等, 农民还没有成为一个基于社会合理分工的体面职业, 土地在未来很长的时期内对于农民而言还具有一定的社会保障功能;现阶段发展家庭农场具有多重目标, 既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济目标, 又要确保国家耕地安全、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等战略需求, 更要着力解决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确保农村稳定等社会目标;因此现阶段把家庭农场的建设经营者限定于农民或其他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 并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来源, 这样的约束可以防止城市居民或工商企业凭借资本优势, 大量进入农村圈占农地后出现农地非农化、农业非粮化、土地闲置撂荒、侵害农民利益等种种偏离政策目标的问题。从制度安排上看, 《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 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是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 保留了农户家庭经营的内核, 坚持了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 适合我国基本国情, 符合农业生产特点, 契合经济社会发展阶段, 不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完全替代和否定, 而是完善和补充。

综上所述, 从国外经验、发展阶段、多重目标、要素组合、法人权利和现有实践综合考虑, 笔者认为现阶段中国特色的家庭农场概念可以表述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 利用家庭承包的土地或从外部流转获取的土地, 来开展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并以此为家庭收入和资本积累的主要来源, 享有法人权利的独立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2. 家庭农场的内涵

理论上讲并不存在任何时空背景下均具有生产经营效率优势和经济社会效益兼优的组织方式, 家庭农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结构转化、社会结构转型的特定背景下, 农业微观生产经营组织形式的演化方向之一, 是农业生产经营进行多元化探索和适应性调整的自然结果。对中国特色家庭农场的实质内涵需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全面理解:

(1) 劳动力。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 在特定季节和时间段需要临时雇佣家庭成员以外的劳动力, 这种雇佣关系具有短期性和补充性特征, 家庭农场的主要劳动力仍然以来自家庭内部为主, 这也是家庭农场与雇工农场、农业企业的主要区别之一。笔者认为, 农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用工需要, 主要是针对粮食、水果等生长期较长、中间管理需求少的一些种植业而言, 而蔬菜、花卉种植和专业化畜牧养殖则需要长期稳定、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的劳动力来进行精细管理, 才能满足生产要求, 对雇工需求则是以长期性和专业化为主, 对临时雇工需求较少, 这是养殖类家庭农场与种植类农场的区别之一。

(2) 土地。一些经济林果和经济作物种植类的家庭农场, 一般用的是坡地、林地等非耕地, 因此土地是指耕地、林地、滩涂和其他用地等, 包括从集体经济组织承包、拥有完全使用权的土地, 也包括通过流转而来、拥有部分权限的土地。土地流转是未来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规模扩展的主要渠道。不同类型家庭农场对土地的需求存在差异, 其中养殖类家庭农场对土地不仅有规模需求, 在畜舍设施与管理设施建设时对土地还有使用性质要求。

(3) 规模化、集约化和商品化。种植类家庭农场的规模一般以土地规模来反映, 而养殖类家庭农场的规模是以土地规模和牲畜存栏量 (或出栏量) 共同反映。从理论上看, 任何规模的家庭农场都可以注册并享有法人权利。但是, 目前我国仍然是以分散的个体农户经营为主, 耕地规模或者养殖规模较小, 资本积累和要素投入少, 生产技术水平较低, 产品以满足自家生活需求为主, 大部分农户家庭的收入主要来自非农产业, 农业生产的兼业化现象严重。为了家庭成员和农场临时雇佣人员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取的经济收入不低于从事其它非农产业所获取的平均收入, 现阶段我国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应满足一定的要求, 并强调经营决策要以现代的市场需求为导向, 在发挥传统生产经验优势的基础上, 大力采用新的技术进行专业化、集约化和商品化经营, 提高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效率和增加经济收益, 解决未来“如何种田”的问题。

(4) 家庭收入与资本积累。家庭农场所生产的产品销售收入, 既是家庭成员的劳动收入, 又是经营利润的一部分, 也是家庭农场资本积累的主要来源。强调以农业生产经营成为家庭收入和资本积累的主要来源, 一是防止一些家庭农场的建设经营者不把农业生产作为主要收入来源, 没有农业生产经营的压力, 甚至会偏离国家和社会目标, 把家庭农场办成圈占农地而从事其他产业经营的一种手段;二是从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产业目标需求看, 必须让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职业农民或农场主具有与非农产业一样甚至更高的收入, 能过上体面的生活, 这样才能吸引年轻一代从事农业, 解决未来“谁来种田”的问题。不同类型家庭农场具有经营规模、产品种类和产业形态的差异, 需要固定资产投资和生产流动资金以及对外部资本的依赖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仅靠家庭自有资金是满足不了生产需求的, 需要外部融资的支持, 但是农场的资本积累最终还是要靠农业生产经营的利润, 而不是靠外部其他产业的收入注入来维持, 这样也是违背了家庭农场发展的初衷目标。

(5) 独立经营主体。从主体地位看, 目前我国的个体农户是没有经过工商注册、没有法人资格的主体;家庭农场处于刚起步的阶段, 农业部指导意见中也只提出依照自愿原则, 家庭农场可自主决定办理工商注册登记, 以取得相应市场主体资格。但从国外发展经验、国内先行试点地区实践和未来长远生产经营需要考虑, 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等组织一样应该需要经过工商注册, 成为享有法人权利的主体。从主体的属性看, 家庭农场则是具有社会和经济双重属性的农业生产单元。

三、家庭农场的阶段特征

要归纳现阶段中国特色家庭农场的特征, 笔者认为需要从两个横向比较来分析:一是从生产要素组合角度看, 个体农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 (包括雇工制农场) 都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形态, 因此需要从生产规模、劳动力来源、资本来源、收入方式、经营决策与实施、生产技术、产品种类与产业形态、经营目标几个方面与个体农户、农业企业进行比较 (见表1) ;二是制度经济学认为农业经营组织的演化内生于特定经济体的时空背景之中, 受到经济体在农业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战略目标、社会环境、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影响, 所以需要从土地制度、农民身份、发展阶段、资源禀赋几个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家庭农场比较 (见表2) 。

在综合前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笔者将我国家庭农场的阶段特征归纳如下:

1. 农户家庭为主体

我国家庭农场发展具有多重发展目标, 因此在现阶段及未来很长时间内, 家庭农场建设经营者原则上必须是农户家庭, 依靠家庭内部人员为劳动力主要来源, 不能以大量长期雇工为主, 需要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为主业, 不得将土地用于非农业生产经营, 更不能将所经营土地再转包、转租给第三方经营。与企业所有权、经营权、决策权与实施行为分离不同, 家庭农场的经营决策往往形成于家庭内部成员的协商与沟通, 家庭成员既是决策者也是实施者, 这样可以降低内部的沟通成本和节约交易费用。保持家庭为经营主体, 是家庭农场区别于其他集体、国有、股份合作、雇工农场和农业企业的主要特征。

2. 适度规模

鉴于目前我国个体农户小规模、分散化、兼业化生产经营已经严重阻碍农业现代化的进展, 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需要具有适度的规模, 这是家庭农场的主要特征。虽然不同类型农场对规模的表述和要求不一样, 但是每个农场都需要一定规模的土地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和生产空间载体。适度规模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立足区域自然资源禀赋条件、基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高经营单元经济效益、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发挥家庭经营优势、保证农场家庭收入与区域内城镇家庭收入基本相当甚至略高、确保农村劳动力均衡充分就业的需求。适度规模的特征是家庭农场与规模化农业企业的主要区别, 具体规模还要考虑所在区域的条件、所经营的产业形态、所生产主要产品种类等进行分别探讨。

3. 集约化生产

相对于传统粗放式生产而言, 集约化生产是在生产活动中, 通过要素质量的提高、要素含量的增加、要素投人的集中以及要素组合方式的调整来促进效益的提升。家庭农场区别于分散小农户的主要特征, 就是在尊重农户意愿基础上, 通过土地规范有序流转, 将土地、劳动力、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适度集中, 实现集约化、专业化生产, 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技术应用效率、资本回报率和劳动报酬。

4. 商品化经营

在传统农业生产中, 农户的生产首先是要满足家庭的生活需要, 在有剩余的时候才对外交换和销售。虽然, 目前许多个体小农户的农业生产其实也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经营的目标也逐步多元化, 但为了规避生产经营风险, 维持现状还是其典型的生产经营偏好, 生产经营决策更多依赖于经验积累和主观判断, 缺乏市场意识和经营意识, 同时因为规模限制, 能够销售的产品和收入都较少。家庭农场的生产需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意识和现代经营管理理念, 不仅为了满足家庭需求和少量的剩余产品销售, 而是以优势资源为基础,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选择适宜的品种、适度的规模和适当的技术, 以实现增加家庭收入和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 进行专业化、商品化生产经营, 这是现代家庭农场区别于传统个体农户的重要特征。

5. 农业收入为主

家庭农场的发展目标是通过专业的生产经营能让农业成为一个“有奔头的行业”, 让农民成为一项“体面的职业”, 可以获得“体面的收入”和过上“体面的生活”。如果不能达到这些目标, 就不可能吸引高素质人才留在农村和回到农村从事农业;如果能实现上述目标, 自然就会吸引一大批有知识、会技术、懂经营的青年人继续留在或者回到农村从事专业化的农业生产, 解决“无人种地”的问题。只有家庭农场的成员将农业作为产业进行经营, 充分利用市场规则和机制来获取劳动报酬和实现利润最大化, 成为现代新型职业农民, 解决“如何种地”的问题, 才能解决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问题。

四、家庭农场的类型

国内一些研究中, 有一个倾向是把家庭农场更多理解为狭义的农业种植业, 特别是侧重于粮食种植。但是, 我国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社会经济、人文环境等条件差别较大, 各地家庭农场的建设目标、发展模式、经营业态也都不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 农业已经成为融合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多功能的产业, 就有各种类型的家庭农场出现。因此, 家庭农场的类型划分方法有很多种。如按都市区、优势产区和特色产区等区位条件划分;按照农业的多功能性、经营业态与产品种类的多样性划分。

家庭农场在规划设计、建设发展和运行管理等不同阶段, 对政策扶持、技术支撑、金融支持以及社会服务的需求不同, 为了便于农业部门的管理需要, 笔者建议先根据广义农业的产业领域大类划分为家庭农场 (以粮食、园艺、林果或经济作物种植为主) 、家庭林场 (林业为主) 、家庭牧场 (以养殖为主) 和家庭渔场 (以水产养殖为主) , 这样有利于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 进行相应的项目、资金、技术的扶持服务和规范管理。在进行具体的政策扶持、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需求研究时, 可根据区位条件再划分为都市区、优势产区和特色产区家庭农场, 也可根据农场的多功能性和产品经营种类的丰富度分为专业型家庭农场和综合型家庭农场, 综合型家庭农场包括有种植、养殖或小型农产品加工, 也包括休闲观光农业等。还可以根据实际研究和服务需要进行类型组合, 如都市区综合型家庭农场、都市区家庭牧场、优势产区专业型家庭农场等不同的类型。

参考文献

[1]方康云.俄罗斯的家庭农场[J].世界农业, 2001, (12) .

[2]高强, 高桥五郎.日本农地制度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J].调研世界, 2012, (05) .

[3]房慧玲.发展家庭农场是中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最现实选择[J].南方农村, 1999, (02) .

[4]黎东升, 曾令香.进一步发展我国家庭农场的思考[J].农业经济, 2000, (07) .

[5]朱博文.美法日家庭农场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农场经济管理, 2004, (06) .

王志军 打造家庭伦理剧概念先行 篇3

《岳母》走过弯路

我做家庭伦理剧首先都会提炼一个概念,在这个概念下再展开,推动剧情发展。《谁来伺候妈》是讲中国传统的“久病床前无孝子”的故事,这句话是中国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经验之谈,别管是哪个地域,这句话都基本适用,因为观众认可这种观念,才会愿意看这部电视剧。《岳母的幸福生活》是用岳母的视点讲述婆媳斗,所谓斗就是矛盾冲突,现在表现婆媳之间矛盾的电视剧特别多,太多作品同质化就会存在一个问题,内容相近,人物定位相近,想要突破就要寻找新的视角。我当时做这个剧的时候还走了一个弯路,就是将故事定位在“有意思的丈母娘折腾富二代女婿”,猛一听这个故事貌似很好,高富帅的“富二代”碰到一个挑剔的丈母娘,为了讨老婆欢心,甘愿承受岳母的折腾。故事大纲都写出来了,但是后来我把这个推翻了,因为家庭伦理剧要符合老百姓的生活价值观与生活经验,如果你愣做现实中没有的价值观,观众就难以接受,这样作品就会远离观众。老人们有一句话,“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有趣”。女婿去岳母家,一定会被当成贵客,丈母娘一定是好吃好喝好招待,招待的目的就是希望女婿对女儿好。我如果做剧的时候反着做,观众就一定会认为这丈母娘有问题,后来我及时调整了故事走向,还是岳母的故事,但主要还是表现婆媳矛盾以及岳母与婆婆的矛盾。

家庭伦理剧最抓观众

以往我做过涉案题材的电视剧,但是这种题材在中国没有土壤,这需要大量的科学依据、侦破手段,才能做到位,美剧做得最好。这种题材到我们这儿就变成警匪正面冲突,还有的演变成谍战剧,这种题材我都做过,但是现在我对家庭伦理剧比较感兴趣。有人问我到底擅长做哪个类型,我觉得一个编剧不能局限在某种类型,就像裁缝,你要做裤子,或者上衣,他都要能满足你。编剧太类型化,容易重复自己。目前广电总局倡导多些现实主义题材作品,还提到要拍观众喜欢看的作品,我非常认同。我做电视剧跟其他编剧不同,是倒着做,就是先站在观众的角度,考虑他们喜欢什么类型。中国的电视剧观众是以亿为单位,我对电视观众有一个定位,必须是根据电视台播出时间来收看电视剧,买套盘或者在线看都不算纯粹的电视观众,电视观众的特点就是35岁以上、中等收入以下,文化水平不高,以家庭主妇与离退休人员为主。这类型的人最关注什么题材?最主要的就是家庭伦理剧。我们做电视剧要明白市场在哪儿,买方是谁,虽然现在视频网站发展很迅速,但是电视台依然是电视剧的最大买家,所以电视剧观众一定要符合电视台的收视群体,我们不可能专门为在线视频播出而做一部电视剧。

中国家庭观念重

家庭伦理剧只有在中国才能发扬光大,电视剧跟经济水平有直接关系,经济水平越高,家庭成员越少,大家相对比较独立。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不是特别高,中国需要家庭、需要亲情、需要这种大家庭的家族伦理观念,中国传统伦理、传统道德观在家庭中都能体现。不发达的国家家庭成员庞大,家庭互相依存能力强,亲情关系要比西方国家浓。家庭伦理剧一定是以后电视剧的主流,因为这个市场最广阔,别管流行哪个类型,每年都会有一两部家庭伦理剧大受欢迎。我做电视剧有一个项目储备,电视剧创作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不能说一个项目结束了再想下一个项目,那你永远跟不上脚步。现在家庭伦理剧我一年拍两个,五年内都不会重复,比如在地方台播出的《别样幸福》我是以妯娌的视角写,即将于4月16日在北京、浙江、安徽三家卫视同步播出的《谁来伺候妈》是以“久病床前无孝子”的视角写,这部刚刚杀青的《岳母的幸福生活》是从岳母的视角讲的岳母婆媳斗的故事,这三部剧都是不重复的,我不只关注话题,还注重人物关系。目前家庭伦理剧领域我比较关注余淳导演与杨亚洲导演,还有刘惠宁导演、刘江导演、黄力佳导演,他们都做出了很多厉害的作品。

与最合适的人合作

以往编剧是很被动的,投资公司让你写什么你就写什么,为什么那么多好编剧没有好作品?因为公司给的项目不好。现在编剧应该有点策划能力,要懂点市场,懂点观众心理学,能主导一个好项目。我现在以工作室的形式与银河昊星文化传媒合作,一般都是我提一个故事概念,然后大家一起讨论,这就相当于一个商业项目策划,先做好故事定位,再弄剧本,找制作班底,挑选演员都是水到渠成的事。作为编剧有时候会遇到困境,比如投资方与你的故事理念有冲突,所以能找到一个合作理念特别契合的很难,我比较幸运,跟银河昊星文化传媒的投资人洪总在对待家庭伦理剧上观念特别一致。我们都认为现在公司要以家庭伦理剧为主,一个团队要有创作方向,先把一个类型的剧做好了,打造成一个品牌,再考虑其他方向。

我现在扮演的角色是编剧、策划、监制三者合一,有时候投资方太考虑市场,创作者太注重艺术,在电视剧里如何让两者更好地融合?我就是这个桥梁,从中协调。《岳母的幸福生活》是我们合作的第一部戏,从挑选导演、演员,到组建制作班底,筹备了20天就开拍了,主要演员都是我定的。王丽云老师是非常好的演员,李勤勤很风格化,她们很符合角色特点,岳母是“霹雳手段菩萨心肠”,用一些夸张手段维护女儿的利益,婆婆是努力让自己占上风,但心有余而智力不足,两位演员把人物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挑选柳岩与叶静时有些争议,公司是想投资大点,找个大腕来演,我就跟洪总沟通,演员要符合角色特点,这两个演员很符合我剧本中对80后小夫妻的描写,他们身上有那种80后的自我、感情经历、奋斗的气质。后来洪总很豪气地说:“行,就他们吧,万一这部剧砸了,我就认了。”所以还是要感谢他的胆大,现在从媒体反映来看,用这两个人效果还不错。

数字环境下通用概念获取方法 篇4

笔者试验了三种获取通用概念的方法,一是继承传统知识组织体系通用概念,二是通过关键词在文献中词频分布情况确定通用概念,三是基于关键词总词频与标准差二维信息获得通用概念。

研究结果表明:以上三种方法各有特点及使用范围,在概念获取时可以根据课题具备条件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

关键词:叙词表 本体 通用概念 标准差 词频

概念的获取与分类是知识组织体系构建的重要工作。

例如,叙词表的选词主要由普通名词与专有名词构成,普通名词主要包括具体事物名称和抽象事物名称,具体事物名称例如“海洋”,抽象事物名称例如“铸造”;专有名词通常为人名、地名、产品名等,例如“孙中山”。

在本体构建中,概念词汇与实例词汇也是本体构建的主要成分,例如,可以用“城市”代表一个概念,而“北京市”则是一个实例。

在所有这些概念词汇的研究中,通用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和应用价值,数量上也占有一定的份额。

无论是综合叙词表,还是专业叙词表,通常都有一个单独的通用概念范畴,有的叙词表命名为一般概念,有的叙词表命名为通用词,这些词例如“研究”、“设计”、“应用”等,是在不同专业都有应用的泛指词,在概念组配方面有重要价值。

在国内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相关机构及领域专家的参与下,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启动了《汉语主题词表》(工程技术版)的编制与修订工作,通用概念的选词与词间关系的建立,是该项目的重要工作之一。

1、从传统知识组织体系中继承获取

1980年,《汉语主题词表》(以下简称《汉表》)编制完成并出版,上世纪80至90年代,我国叙词表的编制与应用达到了巅峰时期,编制了上百部的综合及专业性叙词表。

人类知识总是在继承中不断发展的,这些叙词表概念可以作为重要的原始语料或参考词汇,经过遴选直接纳入候选词库,根据修订和重新编制的原则,进行选词、分类、建立词间关系等叙词表编制工作。

原《汉表》通用概念分自然科学一般概念与社会科学一般概念。

自然科学一般概念的一级范畴号为92,下分为9个二级类目,其中92A是一般概念,例如机理、计算、结论、现状等概念。

其他二级类目包括92B形状、尺寸,92C时间、方位等,共收集了475个通用概念。

作为《汉表》修订项目,这些词在入选方面应该占有较大的权重,甚至根据这些词汇的统计数据属性重新进行分类。

例如,“计算”一词,需要统计在各级大类中的词频情况,根据词频大小,确定是继续放到通用概念下,还是放到0类(数理科学与化学)或TP类(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另外,还有大量的专业叙词表,例如《农业科学叙词表》、《水利水电科技主题词表》(以下简称《水表》)等,同样有通用概念。

《水表》一级范畴号20“通用词”下设2个二级类目,20A为“复合通用词”,例如“安全管理”、“分布规律”等;20B为“一般通用词”,例如成分、利用、应用等。

2、基于词频分布人工获取通用概念

首先观察一个具体的例子,“设计”是一个公认的通用概念,以“设计”作为关键词检索万方数据,在“工业技术”类文献下,检索结果如截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设计”一词作为关键词,出现在所有工业技术下的二级类目中,而且词频数量巨大,对应的文献量巨大,有典型的通用概念特征。

使用“水库”一词进行检索,在“工业技术”类下检索结果如截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水库”一词的词频特征也非常明显,在“水利工程”类目中词频上万次,而其他类目中词频都非常低,直观感觉有显著的差异。

通过这样的.例子可以看出,“设计”是一个通用概念,“水库”是一个属于TV(水利工程)类的专业概念。

虽然以上两个例子简单明了,但存在具体操作问题。

在传统的叙词表编制中,概念的获取主要通过领域专家人工提供,耗时长,过度依赖领域专家个人隐性知识。

虽然提供的概念本身是符合编制规范的,但不同人员可能会提供不同数量的概念,存在概念覆盖面是否全面的问题。

通过统计关键词词频分布获取通用概念,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同样存在阈值把握问题。

例如,如果词频为渐变或等差数列式递减,没有显著差异,则如何判断?另外,关键词词频与不同类目下文献数量也有一定关系,假设万方数据中“水利工程”类文献收集的比较少,可以推断“水库”关键词的词频也不会如此高,而万方数据各类目下的文献数肯定是不一样的,所以基于词频会存在误差。

3、基于类目间关键词词频标准差大小机器辅助获取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试验了机器辅助获取、消除词频误差的相对词频与标准差方法,获取通用概念,统计方法与试验结果如下。

3.1 材料与方法

试验材料使用万方数据学术论文库,该库基本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分类体系,文献共分22个一级大类。

一级大类“工业技术”下分16个二级大类。

抽取1987-20所有学术论文文献数据,提取论文的关键词,经过去重、去掉词频为1的关键词等数据清洗,得到总量约300多万个关键词,从这些词中随机抽取1万个关键词,用于完成本试验。

由于课题是《汉语主题词表》(工程技术版)的编制,所以抽取的关键词必须是在一级大类“工业技术”下的文献中出现过的关键词。

为了探索一个概念通常情况下出现在几个类目中,统计了这1万个关键词在16个二级类目文献数据库中的词频分布情况。

包括:关键词在各二级类目文献中的词频;在工业技术一级类目下的总词频;计算了每个关键词以上两项统计值相除后的相对词频值;使用相对词频值,计算了每个关键词相对词频值在16个二级类目间的标准差。

3.2 基于标准差排序获取通用概念

理论上讲,关键词首先应该在16个二级类目文献中都有词频,这样的关键词通常是通用概念,从试验数据中提取的在所有类目文献中都有关键词分布的词汇见表1。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19个关键词基本上都属于通用概念或是工业技术中的专业通用概念,标准差比较小的“设计”(0.0697)、“优化”(0.0566)、“调节”(0.0509)等,都是典型的通用概念。

随着标准差的增大,单个关键词虽然可以应用到所有文献中,但还是相对集中地出现在某一类文献中,例如,标准差为0.2121的“变压器”,应该属于TM类(电工技术),标准差为0.1487的“可视化”应该属于TP类(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对于在15个类目中都有分布的关键词,同样可以使用标准差分布表,从小到大排序,截取标准差比较小的关键词,进行人工判断,选择常见的通用概念。

使用试验数据,选出“解决办法”(0.05)、“尺寸”(0.07)、“降温”(0.07)等关键词,也是非常典型的通用概念。

同样方法还可以考虑在14个类目、13个类目等文献中分布的关键词,具体考虑到多少个类目为止,需要根据具体

数据获取经验值,并在大规模数据中进行验证与评价。

3.3基于标准差与总词频二维信息获取通用概念

依据标准差判定通用概念时,重点考察了关键词的均匀分布问题,总词频的特征没有很好地体现,以表1中数据为例,关键词“热传导”(0.0438)、“冲击力”(0.0529)的标准差非常小,但对应的总词频分别为253、68,远远小于“设计”的总词频21252。

从数据特征上看,在判断优质通用概念时,应该同时考虑标准差与总词频两方面的信息,才能将在多数类目中具有关键词分布的通用概念细分和分块考虑。

本文借鉴管理学SW0T分析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方法是制作关键词二维分布图,横坐标为总词频,纵坐标为标准差,依据关键词总体数据分布相对集中的区域,给定分区模型,如图3所示:

根据经验判断,图3基本假设为Ⅰ区,Ⅱ区偏向专业分类,Ⅲ区、Ⅳ区偏向通用类。

具体细分为:处于Ⅰ区的关键词总词频低,标准差高,属于概念专指度相对高的专业低频概念,例如关键词“分散”(628,0.1233);处于Ⅱ区的关键词总词频高,标准差高,属于使用范围广但更集中、可以归入一个专业类的专业概念,例如关键词“变压器”(4114,0.2121);处于Ⅲ区的关键词总词频低,标准差低,属于概念专指度相对低、无法具体归类的低频通用概念,例如关键词“热传导”(253,0.0438);处于Ⅳ区的关键词总词频高,标准差低,属于典型的通用概念,例如关键词“设计”(2l252,0.0697)等。

对15个类目、14个类目等关键词统计的具体数据进行观察,发现总体特征符合以上规律。

如果作为工程项目,在大规模数据计算实践中,还需要进一步确定两个方面的指导值或经验值:①区分4个区交点的坐标点位置,而且不同的类目数,交点位置也是变动的;②关键词类目的适合数,例如关键词在5―8个类目中分布时是否还可以使用这样的方法进行判断。

4、讨论

4.1 通用概念与概念应用广泛的区别

在知识组织体系的概念分类中,通常会涉及到学科和主题问题,也涉及学科与应用问题,例如本文统计的关键词“变压器”,普遍应用于所有工业技术中,但从分类角度看,放到TM类(电工技术)更合理。

也就是说,如果从应用角度分,可以是通用概念,但从学科角度分应该属于专业概念。

最典型的例子是“计算机”。

当今信息时代,计算机已经成为各行业普遍使用的工具,统计文献的关键词词频,也会出现在所有分类文献中,但按学科分类,“计算机”这一概念还是应该放到TP(自动化技术、计算技术)类更合适。

这样一些概念,例如“设计”,各学科都通用,无法具体归到某一个专业学科分类中,是典型的通用概念;而类似“计算机”这样的概念,只能说应用广泛,而不是通用概念,所以通用概念与概念应用广泛有着不同的含义。

4.2 通用概念、专业通用概念、专业概念之间的关系

在数据处理中,通用概念与专业概念有时也不是泾渭分明的,在通用概念与专业概念间应该有一类词是专业通用概念,对应交点附近的那些语词。

在传统的知识组织体系中,这种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

原《汉表》的范畴类目,除了一级大类“自然科学一般概念”、“社会科学一般概念”外,43个一级大类下,也同时设置了大类下的一般概念,例如一级大类“67机械工程”下设“67AA机械工程一般概念”,“69水利工程”下设“69A水利工程一般概念”。

二级范畴"69B水文学”下有三级范畴“69BA水文学一般概念”,“地表水”是其一般概念。

所以,在专业内为通用概念,在专业间又趋向于专业概念,这类专业通用概念还是普遍存在的。

知识组织体系应该将这些概念进行明确区分,以有利于其分类与应用。

4.3 通用概念选词范围由知识组织系统的应用目的决定

通常情况下,类似“研究”、“应用”、“实践”、“理论”等词汇属于典型的通用概念,这些词的特征为专指度低、检索意义不大,用户检索文献时不会使用“研究”去检索。

但通用概念在概念组配方而具有重要意义,例如组成“问题研究”、“对策研究”、“经济研究”、“科学研究”、“理论研究”等先组概念,这些词多数也是通用概念。

由于知识组织体系的应用不同,一些词汇也可以放到专业范畴内,例如“经济问题”,可以放到经济类下作其专业通用概念,而不是与“研究”、“应用”等典型通用概念聚到一起。

为了加强分类导航功能,新版《汉表》范畴表主要参考了《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的分类体系,通用概念将时间、地区、民族、科学机构、科学理论等相关术语都认定为通用概念。

所以除了典型的通用概念外,还需要考虑获取那些偏向于某一专业的通用概念。

5、结论

在叙词表、本体等知识组织体系构建中,需要获取并区分出通用概念。

本文研究了三种方法:第一种是知识继承的方法,即继承与参考已有知识组织体系的通用概念,这是知识积累方法,过度依赖传统数据;第二种是依据关键词在分类文献中的词频统计人工判定,凡是词频分布比较均匀、总词频比较大的基本上是通用概念,这种方法需要对数据分布均匀性进行量化;第三种方法是同时考虑词频与标准差的方法,总词频高、标准差低是比较规范的通用概念。

家庭环境概念 篇5

21世纪环境保护新概念-生态足迹

摘要:生态足迹是人类对自然资源消耗的量度.通过比较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裁力,人们建立起生态帐户.控制生态帐户的`赤字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介绍了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分析了世界生态足迹状况和我国生态足迹的发展变化,以帮助教师了解21世纪环境保护新概念和策略.作 者:马宏佳 刘宏康 Ma Hongjia Liu Hongkang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期 刊:化学教与学 Journal:CHEMISTRY TEACHING AND LEARNING年,卷(期):,“”(5)分类号:X171.1关键词:生态足迹 生物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

家庭环境 篇6

刘得星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所生活的环境对他的成长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从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启发:良好的环境非常有益于孩子精神品质的形成。

在下面这篇论文中,我们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证这个有关家庭环境和孩子成长的关系。

即:家庭物质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和家庭精神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首先,从家庭物质生活环境对一个人的人格影响来看:

家庭的物质环境包家庭经济状况,衣、食、住、行的条件等。它们的优劣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子女的人格发展。1.收入(体现为经济状况)

一般认为,家庭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子女的语言、适应能力和智力的发育均优于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家庭。在后者,家庭中所暴露出的紧张事件较前者为多;另外,在这种家庭中,心理和社会交往机会少,子女就象父母一样产生焦虑和抑郁。倘若父母文化水平低,育儿技能差,就更易造成子女的行为问题。2.职业

父母的文化程度与职业做为构成家庭智力环境的基本因素,对子女智力发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父母不仅通过自身的文化素质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还通过对子女教育的形式与投资产生影响,父母职业对儿童智力发育的影响,主要是由其文化程度所决定的。3.住房条件

住房的整齐清洁和文化气息会对子女的人格发展造成影响,一般说来,整洁有条理的环境会给人以美感,它不仅使孩子感觉心情愉悦,同时还有利于他们从小养成文明的举止与良好的习惯。相反,污浊杂乱的环境,不仅会使孩子心情烦躁、抑郁,而且也容易养成松懈、懒惰的不良习惯。良好的住房条件可以为子女提供安静明亮的学习场所,为子女学习提供了有利因素,有利于培养子女健全的人格。那些居住在出租屋、工棚或其他临时住所的父母,其子女也跟随居住于此,耳濡目染,很容易学坏。据某些抽样调查表明:88%的违法犯罪青少年居住在出 租屋、临时或流动居所。可见,居住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

此外,父母职业、文化程度的不同,会导致他们对待问题的态度也是不尽相同的,他们的价值观会千差万别,这就体现在它们与子女交流方式的差异和对子女关心程度的不同。因此家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对子女人格的影响是紧密相关的

其次,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环境也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

1979年我国政府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与日俱增。目前许多城 市幼儿园的幼儿中,独生子女年所占比例在90%以上。独生子女的大批出现,是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地控制了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 速率,为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在教育方面,也出现了“独生 子女问题多”、“独子难教”的思想倾向,有些人甚至把一些独生子女夸大其词 的称为“中国的一群小皇帝”。现代的孩子患有“四、二、一综合症”,这是片 面的。据部分专家、老师在部分省、市抽样调查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独生子与 非独生子,同样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成长。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位置特殊,家长对这种特殊性缺乏认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因而带来一些值得探讨的新问题。

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相对宽裕,有可能为孩子提供较好的生活、学习条件。但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独一无二,若教育不得法,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偏异。

由于以上原因导致独身子女会出现一些人格上的倾向性,在社会交往,人际关系上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但是,独生子女并非“问题儿童”,其身体健康、智力水平等优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大多属于中间型性格,其次是外向型和倾外向型,再是内向型和倾内向型。与非独生子女相比,属于外向型性格的独生子女明显多于非独生子女,属于内向型性格的则明显少于非独生子女。

在气质类型上,独生子女属于多种气质混合型的最多,其次是多血质和胆汗抑郁质。在气质类型的分布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有非常显著的差异。独生子女中属于多血质、抑郁质和多血一粘液质的显著少于非独生子女。

在情绪特征上,独生子女在情绪强度和主导心境上显著强于非独生子女,但在稳定性上则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在意志特征上,独生子女的独立性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而在自制力、坚持性和果断性方面则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在智力特征上,独生子女在聪颖性、求知性和灵活性三项理智特征上,明显优于非独生子女,但权衡性却显然不如非独生子女。

研究表明,独生子女会比非独生子女更有成就,而且更具有主动性。他们比其他同龄的孩子成熟得更快,因为他们是父母的中心,父母对他们的期望也高。而且,没有兄弟姐妹一起玩耍,他们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和成年人在一起。

独生子女有大量的时间和成年人在一起,因此,扩大他(她)与其他孩子的交往范围是一个很好的主意。幼儿园、学前班或其它活动小组都是独生子女与其他孩子发展友谊的重要途径,这种友谊就如同兄弟姐妹间的手足之情。另外,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不要膨胀也是同样重要的。要培养孩子的隐私感和自我意识。如果你照看的不只是一个孩子,孩子们就会自动获得这些意识。

非独生子女的家庭经济状况一般要低于独生子女,所以在教育水平和物质生活水平上要与独生子女有所差异,但是同时非独生子女却会在从小与兄弟姐妹的交往中得到很好的影响,所以一般非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当中比独生子女更有优势,这样看来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各自都有一定优势和劣势,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则要看相对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成长过程来多方面分析才能得出结论。

最后,我们来分析一下家庭的精神环境对孩子成长不同的影响来看:

一位人格心理学家说:“家庭对人的塑造力是今天我们对人格发展看法的基石。” 强调人格的家庭成因,重点在于探讨家庭间的差异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而更重要的又在于探讨不同的教养方式和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交流方式等对人格差异所构成的影响.这些因素又包含在家庭精神环境中,具体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常把家庭教养方式分成三类,这三类方式造就了具有不同人格特征的孩子:

1.权威型教养方式,这类父母在对子女的教育中表现为过分支配,孩子的一切均由父母来控制。成长在这种教育环境下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

2.放纵型教养方式,这类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甚至达到失控状态。这种家庭里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惟我独尊、蛮横胡闹等。

3.民主型教养方式,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并给孩子以积极正确的指导。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形成了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容易合作、思想活跃等。

父母的价值观对孩子人格的影响。研究表明人的人格是通过模仿等途径慢慢形成的,而人格的可塑期主要在幼年时期,那时孩子人格主要是通过与父母的接触中学习模仿形成的,所以父母的价值观的倾向和对待问题的看法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价值和人格的取向.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要求对孩子人格的影响。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现在社会的竞争的日趋激烈的情况下,父母往往强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诸如钢琴,绘画等等技巧, 缺乏对孩子学习方法的正确引导,剥夺了孩子应有的接触自己兴趣的权利;在孩子的交友方面的强烈干涉而没有有效的沟通引导,导致孩子选择朋友无知和盲目以及不知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方法,致使孩子可能产生厌学,孤僻,甚至完全叛逆的情况,久而久之对孩子的人格的定型会产生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对孩子的人格的影响。家庭环境包括的精神环境中的一个重要侧面就是亲子之间的交流状况.而家庭交流能够对孩子的人格的形成起到很大的影响.研究表明,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交流具有聚合性特点,也就是说,与学校中师生之间发散型交流不同,在家庭中,多个家庭成员共同地和一个孩子交流。父母与子女有更多的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机会,无论是交流的内容还是交流的时间都要多于学校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这一特点决定了家庭对孩子人格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由于家庭成员的组成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相对于是有兄弟姐妹的的孩子来说,亲子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多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就其交流的内容,有研究表明在与母亲和父亲之间的交流中有一定的差异.有资料显示如下:(1)在母亲与独生子女的交流中,围绕学习和学校生活方面的内容最多(肯定性回答各占 80.7%和 74.9%);其次是关于独生子女的伙伴关系、独生子女发展前途方面的内容(肯定性回答各占53.9%和 51.5%);再次是“让我高兴和烦恼的事”与“家里的事”。最后的四项内容依次是娱乐、如何做个好孩子、文艺体育新闻和国际国内新闻。

(2)在父亲与孩子的交流中,围绕学习和学校生活方面的内容也是最多的(肯定性回答各占 75%和 52.4%);其次是独生子女的发展前途问题和文艺体育方面的内容(肯定性回答各占 47.9%和38.7%);再次是国际国内新闻以及伙伴关系。最后的四项内容依次是“让我高兴和烦恼的事”、“家里的事”、娱乐和如何做个好孩子。

我国环境新闻传播概念初探 篇7

因此, 环境问题由过去的边缘性话题, 上升为重要的新闻来源和新闻舆论所关注的热门话题。环境新闻是新闻类别中的一个分支, 虽然它不似“经济新闻”、“法制新闻”、“体育新闻”、“科技新闻”等历史悠久, 但随着社会进步、环保事业发展, 这个新闻大家庭中的新晋成员却有着“后来居上”的气势, 逐渐成为一个受到高度关注的独立报道领域。

1、我国环境新闻发展历程

环境新闻始于美国19世纪的资源保护运动 (The Cons e rvation Move m e nt 1850-1920) , 20世纪60年代走向成熟, 到70年代, 随着各国环境组织的建立, 北美、西欧、日本、澳大利亚的环境新闻报道此起彼伏、蓬勃发展。

我国环境新闻的起步和发展是在国内外环保运动方兴未艾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在短短的二三十年的时间里, 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零散分布到相对集中的过程。有些研究者根据不同的标准, 把我国环境新闻的发展历程分成几个时间段。这种以年份为标志的划分方法界限分明, 条块清晰, 但笔者个人更倾向于模糊分界线, 用“标志性事件”来梳理我国环境新闻的发展脉络。

首先是《中国环境报》的创刊。1984年, 国家环保总局创办我国第一份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报纸《中国环境报》, 虽然学界对是否以此作为我国环境新闻诞生的标志尚有争议, 但一个行业报的创刊无疑意味着一个独立报道领域的最终形成。笔者查阅了1984年的《中国环境报》, 发现消息类报道占据了大部分的版面, 通讯类和评论类非常少见, 而且媒体对环境问题的报道和思考并不深入, 内容仅停留在告知污染现象、表彰治污功绩、号召保护环境的浅层表面上。专业媒体尚且如此, 更不用说当时环境新闻本身就少见的综合媒体。从总体上看, 此时的环境新闻作为一个独立的报道领域虽已形成, 但尚未引起记者和编辑们的关注和重视, 新闻报道处于“浅绿色”阶段。“浅绿色”的概念来自上海同济大学诸大建教授在《“绿色前沿译丛”总序》中的论述:“浅绿色环境观念是就环境论环境, 较少探究工业化运动以来的人类发展方式是否存在问题, 其结果是对旧的工业文明方式的调整或补充;而深绿色的环境观念, 洞察到环境问题的病因藏匿于工业文明的发展理念和生活方式之中, 要求从发展的机制上防止、堵截环境问题的发生, 因此它更崇尚人类文明的创新与变革。” (1)

其次是“中华环保世纪行”的发起。“中华环保世纪行”是自1993年起由全国人大环资委、中宣部、国家环保总局等14个部委局等共同组织, 由《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25家新闻单位参加的活动, 每年围绕一个宣传主题, 组织中央新闻媒体的记者深入现场调研采访, 推动相关环境和资源问题的解决。1998年, 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李鹏在听取全国人大环资委工作汇报时指出:“‘中华环保世纪行’是全国人大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相结合的一种监督, 既是对执法主体的监督, 又是群众监督。群众举报、舆论曝光、政府去查, 然后再报道, 很有系统性。”声势浩大的“中华环保世纪行”当时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向环境污染宣战”的绿色浪潮, 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相继建立了相应的组织, 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环保世纪行活动。同时, 世纪行的开展也可以看作是环境新闻报导策划的开端, 之后“巢湖污染”采访活动、沿淮工业企业“零点行动”特别报道、“长江环保纪念碑落成仪式”电视直播等等, 都是规模较大、影响广泛、群众反映强烈的新闻策划活动。自此, 环境新闻开始集中式地向深度报道领域挺进, 舆论监督也显示出强大的威力。但是从另一方面看, 此时的环境新闻也难以避免地出现了很多专业新闻报道的通病, 即“冷热不均”, 也就是在一些主题纪念日或者进行有组织的大型采访活动时进行集中式报道, 形成舆论“旺季”, 而活动一旦结束, 环境新闻也随之锐减, 陷入了所谓的“淡季”。

最后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前两者不同, 第三个标志性事件之所以选择政策导向方面的, 是因为发展到这个时期, 环境新闻进入了相对繁荣、百花齐放的阶段, 专业媒体如《中国环境报》已由创刊时的周一版发展到现在的周五版, 综合性媒体如《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都创办了环保专栏, 而地方媒体也都把环境新闻列为关注的焦点, 甚至连与环保有关的互联网站都呈现出雨后春笋的发展态势, 因此, 独立的媒体事件已经无法代表总体的发展趋势。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自此, 包括党和政府主办的主流媒体以及商业媒体在内的各类媒体都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广泛的宣传, 对我国环境新闻报道的推进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这种作用首先体现在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为环境新闻报道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与舆论支撑。其次, 科学发展观为环境新闻带来了新的理念与内容, 例如“绿色GDP”、“循环经济”的提出, 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从“极端对立”转变成了“相辅相成”, 由此使得环境新闻的报道内容和思考方向也变得更加理性、科学。

2、环境新闻的定义

环境新闻在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渐传入我国, 而国内学术界对“环境新闻”的研究只有短短十几年的时间, 目前对“环境新闻”还没有形成公认的权威定义。以下是几位学者、记者在其文章中有关“环境新闻”的论述:

许正隆:所谓环境新闻, 即是用新闻手段传播人们关心的种种环境信息, 是变动着的环境事实与新闻的表达或传播方式的完美结合。 (2)

张威:环境新闻学是有关环境报道的学问, 它探求环境报道的独特规律, 聚焦于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及其产生的社会问题, 重在将人类环境的现状告知受众, 引起社会的警示。 (3)

程少华:所谓环境新闻, 狭义理解是指以大众传播手段传递的、公众普遍关注的各种环境保护方面的信息;广义理解是指以大众传播手段传递的、为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而进行各种活动的信息。简言之, 环境新闻是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反映变动着的环境事实。 (4)

王宏波:生态新闻是专指以反映人们从事维持生态平衡、提高人类生存环保意识的活动的专类新闻报道。 (5)

这几种论述的共同点就是从“环境”和“新闻”两个定义入手, 找到其结合点。

什么是“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对“环境”的定义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什么是“新闻”?目前在新闻界广为大家所接受的是陆定一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基于此, 笔者试着提出“环境新闻”的定义:关于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变动着的环境事实的报道。

在这里, 关于“环境新闻”的定义, 有两点需要特别说明:

第一, 用“变动着”代替“新近发生”是由环境事件本身的特殊性所决定。“新近发生”对绝大多数新闻现象的说明是适用的, 但却不能囊括所有。环境事件的时间坐标可以无限拓展, 很多是非即时性的, 或者报道时还未完成的、将会持续发生的, 因此定义中概括为“变动着的”较为准确。

第二, 对于“环境”的理解既不能泛化也不能狭隘。有人曾提出:“要认识到环境新闻并不是一项狭窄的议题, 它不是专门针对生态环境而言。所有的媒体研究者、所有的新闻事业工作者, 最终研究的对象都是环境新闻广义的分支。包括狭义的国际国家时事新闻、民生新闻、经济新闻、体育新闻、娱乐新闻等等, 这些都在社会环境的研究范围之内。” (6) 对此, 笔者不完全认同, 对“环境新闻”如此宽泛的界定等于没有界定, 它的范围已经扩展到整个人类生存的所有环境, 这也就失去了其定义的意义。

3、环境新闻的特性

新闻的基本特性是真实性、新鲜性、公开性。环境新闻除了具有这些通性之外, 同其它专业领域新闻一样, 也有自身的一些规律和特征。

3.1 国际性

环境问题是不受民族文化、国家意识形态等因素影响的, 对于整个地球村来说, 它是需要人类共同面对的。空气污染、温室效应、水土流失等等都是影响和破坏全球生态环境的问题, 有赖于国际社会加强协作、共同努力解决。因此, 环境问题这种无国界的特性赋予了环境新闻鲜明的国际性。另外, 因为很多环境问题具有共通性, 所以环境新闻传播的内容很多是可供国家间相互学习和借鉴的。例如发展中国家一方面要避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另一方面也要学习发达国家在治理环境和修复生态方面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

3.2 预测性

不少环境新闻中都会包含对未来环境的预测内容, 例如从目前生态修复的现实行动中展望将来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或者更多时候是通过对环境危机的报道来警示环境灾难的临近、正面或反面, 以此引起人们的憧憬或觉醒。因为这一特性, 环境新闻常常体现出一种忧患意识。

3.3 贴近性

“让老百姓呼吸新鲜的空气、喝干净的水、吃放心的食品”, 这是环境保护工作目标之一, 从这里可以看出环境保护问题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这使得环境新闻对公众有着天然的贴近性。可以说, 环境新闻所面对的传播受众范围之广是其它专业新闻所无法企及的, 它几乎是面向所有的社会成员, 甚至是全球的民众。当然, 如此之高的受关注程度也对环境新闻的传播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即准确、及时、适度, 环境新闻传播也因此背负着更多的社会责任。

3.4 科学性

虽然是人类身边的环境, 即使是最常见的空气、水、垃圾等都包含着各种各样的专业科学知识, 例如“什么是影响空气质量的可吸入颗粒物”、“何谓水质富营养化”、“装修甲醛污染来自哪里”等等。这种科学性要求环境新闻的传播者必须对环境科学领域的专业知识有系统的把握和精准的理解。但是, 与此同时, 因为环境新闻是面向大众进行传播的, 所以强调其科学性并不能忽视其通俗性, 必须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 进行相互转化,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环境新闻传播的科普功能。

3.5 连续性

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许多环境新闻事件从发生到结束往往需要几个月、几年, 而“彻底解决”则需要更长的时间, 甚至是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就算某些突发环境事件短期内解决了, 但它带来的影响却是持续的。正因为环境新闻“未完成”的这种连续性特点, 之前笔者才在其定义中用“变动”一词代替“新近发生”的状态。

3.6 互动性

这种互动是潜在的、不确定的。因为环境问题的普遍性, 当接收到一则环境新闻信息后, 有些受众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与身边环境进行对照、思考, 甚至采取相关行动。例如新闻报道某企业被周围居民检举偷排污水而最终受到查处的消息, 那么有些受众会比对自身周围是否存在类似企业, 是否危及环境安全, 直至考虑是否采取同样的举报行为维护自身的环境权益。

4、环境新闻传播的社会功能

在考察环境新闻传播功能之前, 需要先明确何谓“环境新闻传播”。笔者尝试这样定义:环境新闻传播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获取和交流环境信息的社会传播活动。

以此为基础, 环境新闻传播的功能是指环境新闻传播活动对人类社会所能发挥的作用, 即满足人类和社会需要的效能。这里需要指出的一点是, 笔者在本小节所论述的功能, 并不完全是目前环境新闻传播已经发挥和显露出来的功能, 有的是其能够发挥而尚未体现的功能。由此, 笔者概括出六项环境新闻传播功能:

4.1 信息传递

满足人们对环境新闻信息的需求是环境新闻传播的首要职能, 也是发挥其它社会功能的前提与基础。环境新闻传播的信息传递功能体现在三方面:告知、预警、服务。大众传媒对变动着的环境信息进行“雷达监视”, 在进行信息告知的同时提供预警, 提醒人们注意环境变化的趋势和可能带来的后果。这是保证公民环境知情权的重要举措, 从而有利于改变公众与政府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另外, 环境信息传递还带有服务性质, 如提供空气质量日报、水质状况公报等资讯, 为公众生活提供便利。

4.2 政策导向

环境新闻传播的政策导向功能包括两方面的含义:政策宣传引导和促导政策制定,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一方面, 环保政策制定以后需要广泛宣传才能深入贯彻执行, 政府在大众传媒通过推专版、设专栏、发专稿等新闻策划形式进行舆论引导, 此种特殊的“议程设置”可以通过环境政策的传播和解释来影响社会公众对某些环境问题的讨论, 并逐渐在社会范围内形成基本一致的意见和态度, 进而转化为行动。另一方面, 公众对某些环境新闻的看法集中、累积到一定时候就会形成“社会舆情”, 此时媒体就要转而成为公众的“传声筒”, 将舆情民意进行收集、整理, 反应普遍的利益或愿望, 以期由此影响政府决策的制定。

4.3 舆论监督

这里对环境新闻传播的舆论监督功能的理解主要是就其狭义上说的, 指新闻媒体通过采访报道对政府、企业、社团以及个人的某些不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进行监督。环境新闻处于多方利益博弈之中:对于政府, 经济优先还是环境优先?对于企业, 利益和公益孰轻孰重?对于个人, 事不关己还是责无旁贷?环境新闻传播形成的舆论监督是一种公开声讨, 在媒体上对不良行为加以集中反映, 形成一股舆论洪流, 引起有关部门或有关人士的注意并采取行动, 或自制或强制地加以纠正。但值得一提的是, 舆论监督绝不能演变成“媒体审判”, 随着环保法律法规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舆论监督与法律监督的有效结合才是彻底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4.4 科普教育

环境保护是在科学认识与总结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 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题材十分广泛, 如环境经济、环境科技、环境教育、生态建设、生物多样性等等, 这些内容包含相关学科的专业内容, 媒体需要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对其进行介绍、阐述, 例如让公众了解“什么是循环经济”、“工业污染对人体的影响”、“公众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等议题, 从而不断丰富环保知识, 提高认识。

4.5 公益号召

如果说科普教育是理性的功能, 那么公益号召就是从感性的层面入手, 唤醒社会各方的环境保护意识, 提升环境伦理。环境伦理, 是指人对自然所承担的一种道德责任, 或者说是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协调的关系, 它把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扩展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 重视从道德的角度上认识自然、保护环境。 (7) 环境新闻通过或形式或内容的感性传播发出号召, 旨在打动受众, 唤起“生态良知”, 为公共利益而付出、尽力。

4.6 文化传承

美国著名环境新闻学教授、环境记者Michael Frome认为环境新闻的报道“不仅仅是报道和协作的方式, 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一种看待世界和看待自己的方式。”由此可见, 环境新闻提供的已不是一般新闻传播学意义上的信息, 而是有更高的目的, 那就是传播环境文化。 (8) 环境文化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 它需要继承与不断创新, 环境新闻传播对环境文化的普及、传承、创新、提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环境文化的核心是生态文明, 其构建实质上是人类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构建。环境新闻通过传播环境文化, 旨在提高公众的环境维权意识和参与意识, 增强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 以及推动政府更好地履行环境管理职责, 从而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营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

有学者说:“21世纪注定是一个社会舆论高度关注环境问题的世纪。环境问题的社会属性本身决定其不仅成为社会众多媒体报道的焦点, 而且也要求专业环境媒体必须从社会性意义上报道环境问题。”目前我国环境新闻传播事业还处于向更高一级发展的过渡阶段, 存在许多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改进的地方。这就需要学术界和业务界不断探索和总结环境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规律, 并应用于指导实践, 从而提高我国环境新闻传播的水平, 进而推动整个环境保护事业的持续发展。可以预见, 未来中国的环境新闻传播事业将随着环保事业的推进而不断成熟并向纵深方向发展, 而环境新闻学也终将成为一门显学, 为中国生态文明的构建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摘要:环境新闻起源于美国, 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渐传入我国。我国在环境新闻领域的研究刚刚起步, 更未明确地将环境新闻学构建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本文尝试对“环境新闻”和“环境新闻传播”两个概念进行定义, 从我国环境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说起, 分析了环境新闻的特性和环境新闻传播的社会功能, 以期引起学界对环境新闻传播研究的重视, 为我国构建生态文明服务。

关键词:环境新闻,传播,概念

参考文献

①诸大建:《“绿色前沿译丛”总序》,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①诸大建:《“绿色前沿译丛”总序》,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

②许正隆:《追寻时代把握特色:谈谈环境新闻的采写》, [J].《新闻战线》, 1995, (5) ②许正隆:《追寻时代把握特色:谈谈环境新闻的采写》, [J].《新闻战线》, 1995, (5)

③张威:《环境新闻学的发展及其概念初探》, [J].《新闻记者》, 2004, (9) ③张威:《环境新闻学的发展及其概念初探》, [J].《新闻记者》, 2004, (9)

④程少华:《环境新闻:一个时尚的绿色议题》, [J].《声屏世界》, 2004, (3) ④程少华:《环境新闻:一个时尚的绿色议题》, [J].《声屏世界》, 2004, (3)

⑤王宏波:《生态新闻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 [J].《新闻三味》, 2000, (3) ⑤王宏波:《生态新闻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 [J].《新闻三味》, 2000, (3)

⑥张舟:《环境新闻研究的创新型方式》, [J].《华商》, 2007, (23) ⑥张舟:《环境新闻研究的创新型方式》, [J].《华商》, 2007, (23)

⑦邓利平:《环境新闻传播:提升公众环境伦理的重要途径》, [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3) ⑦邓利平:《环境新闻传播:提升公众环境伦理的重要途径》, [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3)

家庭环境概念 篇8

照顾三代人的设计

秉承一贯以家庭为本的服务理念,卓锦借记卡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是中国大陆首张可以关联多张附属卡的借记卡。每张附属卡均可实现取款及刷卡消费功能,并可为每张附属卡设置额度。人性化的设计让家庭理财尽在掌握。

比如说,持卡人为年迈的父母办理附属卡,虽然不能常在父母身边,却可以让孝心常陪伴在父母左右。这不单是方便供养孝敬老人,更多的是对父母的感恩回报,让他们惬意享受退休后的老年生活。给孩子办理附属卡,可以个性化设置额度,让孩子在运用银行卡的过程中思考及体验金钱的用途和意义,从小培养子女如何管好自己的钱,增强理财意识。同时,卓锦借记卡为主、附属卡持有人免费发送提醒短信,包含刷卡和取款金额、交易时间等及时信息,有效保障您全家的用卡安全。

给消费者实实在在的优惠

为了配合卓锦借记卡的发行,华侨银行中国特邀上海、成都两地知名购物、美食、旅行商户,推出卓锦借记卡月刷越精彩活动。在上海,太平洋百货刷卓锦借记卡满500送100,金钱豹刷卓锦借记卡两人同行一人免单,刷卓锦借记卡享携程“上海一台湾”任一旅游度假线路,每卡每单优惠500元等:在成都,刷卓锦借记卡享携程“成都一新加坡”、“成都一三亚”任一旅游度假线路,每卡每单优惠500元以及潮海阁鲍鱼海鲜火锅8.8折,给消费者带来实实在在的优惠。

此外,卓锦借记卡还会每月根据持卡人刷卡金额,抽取3个幸运大奖,刷卡金额越多,抽奖次数越多,中奖机会就越大。1月至2月将送出索尼32寸液晶电视机和苹果iPod Touch,等待幸运儿领取。

给大家带来更多惊喜

上一篇:大学生心理学论文下一篇:难忘的教训的几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