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2024-06-13

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通用8篇)

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篇1

一、选择题(共7题,每题4分)1.[2018·深圳中学月考]想观察到细胞中较细微的结构时,使用光学显微镜的正确方法是()A.低倍镜对焦,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转用高倍镜并增加进光量,调焦观察 B.低倍镜对焦,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转用高倍镜并减少进光量,调焦观察 C.低倍镜对焦,转用高倍镜,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减少进光量,调焦观察 D.高倍镜对焦,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增加进光量,调焦观察 答案 A 解析 想观察到细胞中较细微的结构时,需换用高倍镜,具体的操作步骤是:低倍镜观察→移装片→换高倍镜→调光→调细准焦螺旋。注意,在换成高倍物镜后,视野会变暗,因此需要先调光,增加进光量,再调焦观察。

2.[2018·镇海中学模拟]下列物质和结构中结核杆菌细胞具有的是()①细胞壁 ②细胞核 ③染色体 ④DNA ⑤细胞质 ⑥核糖体 ⑦细胞膜 A.①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⑥⑦ 答案 A 解析 结核杆菌属于细菌(原核生物),不具有细胞核、染色体。

3.若用圆圈表示原核生物(a)、真核生物(b)、乳酸菌(c)、硝化细菌(d)、酵母菌(e)、细菌(f),则这些概念的从属关系正确的是()

B.①③④⑤⑥⑦ D.①③④⑤⑦

满分:50分

答案 B 解析 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是两种并列关系的生物,乳酸菌、硝化细菌属于细菌,细菌属于原核生物,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

4.[2018·重庆一中月考]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描述不准确的一项是()A.细胞均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 B.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体,具有自己的生命 C.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D.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答案 A 解析 细胞学说是以动植物为例来描述的,动物细胞无细胞壁,A错误。

5.[2018·四川绵阳中学月考]“河南蜱虫叮咬事件”的元凶或将锁定为一种新型的布尼亚病毒,卫生部正在组织专家制订“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诊疗方案”,下列有关布尼亚病毒的说法正确的是()A.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但有核糖体 B.遗传物质为DNA和RNA C.为非细胞结构生物 D.无细胞壁,有细胞膜 答案 C 解析 布尼亚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只能是其中之一,C正确。

6.[2018·四川绵阳中学月考]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0×,物镜为10×时,视野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8个完整细胞。若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时,则在视野中可看到这行细胞中的()A.2个

C.16个 答案 A 解析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0×、物镜为10×时,此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10×10=100倍;当目镜不变,物镜变成40×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10×40=400倍。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的范围越小,观察到的细胞就越大,细胞的数目就越少。当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由100倍变为400倍时,放大倍数变为原来的4倍,视野的范围应变为原来的四分之一,细胞的数目也相应变为原来的四分之一。所以细胞的数目为8÷4=2个。故选A。

7.[2018·四川绵阳高一月考]下列有关显微镜操作及原理的叙述,错误的是()A.换用高倍镜后,物像变大,视野变暗 B.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镜头越长

C.物像的放大倍数是指物体表面积的放大倍数

D.若切片放反,会导致转换高倍镜后看不清原来已观察到的物体 答案 C 解析 物像的放大倍数是指物体长和宽,C项叙述错误,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共22分)8.[2018·合肥一中模拟](12分)下图是几种生物的基本结构单位,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B.4个 D.32个

(1)最有可能属于病毒的是________(填字母),其在结构上不同于其他两种图示的显著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病毒的生活及繁殖必须在__________________内进行。

(2)图中属于原核细胞的是________(填字母),其在结构上不同于真核细胞的最显著特点是____________,与真核细胞的统一性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回答两点)。

(3)图中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是________(填字母及生物名称)。答案(1)C 没有细胞结构 活细胞

(2)A、B 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答出两点即可)(3)B蓝藻

解析 由图可知,A为细菌,B为蓝藻,C为病毒。

(1)C为病毒,与其他图示相比,其显著的特点是无细胞结构,必须寄生于活细胞中。

(2)A和B为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无成形的细胞核,与真核细胞的共同点表现在: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等。

(3)蓝藻(B)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能通过光合作用进行自养。

9.(10分)显微镜镜头盒中有4个镜头。甲、乙镜头一端有螺纹,丙、丁镜头皆无螺纹。甲长3 cm,乙长5 cm,丙长3 cm,丁长6 cm。请问:

(1)当看清物像时,物镜与装片之间距离最近的是____________。(2)在同样光源条件下,视野中光线最暗的一组镜头是________。(3)镜头组合为________和________时,观察到的细胞最大。(4)镜头组合为________和________时,视野范围最大。答案(1)乙(2)乙和丙(3)乙 丙(4)甲 丁

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篇2

一、复习目标初探

第二轮复习不同于基础知识的第一轮复习, 要着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来适应高考, 因此认真学习高考纲要, 把握高考对学生的要求, 在复习中针对学生实际提高学生相应的素质能力, 让考生达到高考要求, 就是复习的总体目标。根据现行高中教材主干知识及近五年高考命题的热点目标, 我结合生物学知识作简要举例如下, 以做参考。

1. 对各章节知识的理解能力

1.1理解各章节基础概念、原理和定律, 例如: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1.2定量描述生命科学的现象和规律, 例如: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1.3了解生命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和成果, 例如:抗虫棉的培育。

2. 设计和完成探究性实验能力

2.1能解释实验现象和结果, 能通过分析和推理得出实验结论, 例如: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为原料。

2.2根据要求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3. 能看懂和读懂各章节的图表资料

3.1能理解图表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例如:植物激素调节中常见的图解, 遗传系谱图等。

3.2能读懂一般性科普类文章, 并能根据资料得出相关的知识结论, 例如:血糖的调节图解等。

4. 对各章节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

4.1用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解释和说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例如:如何解决“温室效应”环境污染等问题。

4.2了解自然科学知识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例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工作有何意义等。

4.3能够运用生命科学的知识对有关实验方案、过程和结论进行评价。

二、筹划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第一轮复习是教师拖着学生走, 指导学生把零散的科学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第二轮复习要突出综合能力培养。应始终以学科内的综合练习为主, 辅以少量概念等方面的基础题, 教师通过训练学生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来达到复习目标, 教学中要选择设计不同教学问题, 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否准确, 能否灵活运用。教师选择设计的复习题要以标准型高考诊断试题来呈现, 通过诊断试题的测试, 要切实体现考查并培养学生的有关能力, 要让学生感受到“练一练、测一测, 才能更上一层楼”的感觉, 因此, 教学方法上要改变讲、练的传统方法。在复习课堂上让学生动思考, 通过做习题主动进行思维实践, 教师要及时收集学生作答情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以点拨为主, 教师绝对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想法, 要相信学生有能力完成任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诊断演练中提高综合能力, 还要注意不要进行题海战, 要精而少。

三、确定复习专题, 将学科知识融会贯通

要使学生将生物知识熟记于心, 并融会贯通, 在第二轮复习阶段切不可仍按章节顺序再以“读、讲、练、评”的模式复习, 这样不仅学生感到乏味, 更显得教师黔驴技穷, 因此, 在这一阶段, 教师应事先将教材中的重点知识整理为若干专题, 专题可分为知识结构专题和针对某方面能力的专题, 这两方面的专题可以交叉, 前者以掌握某一部分知识结构为着眼点, 后者以能力提高为着眼点。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摭谈 篇3

一、克服思想上的“熟视”“无睹”

多年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往往重视一轮复习,花的时间多,效果好。二轮复习一般在高三的第二学期进行,时间短,工作量大,对有些学生而言有热剩饭的感觉。随着高考的临近,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化较大。以上因素造成学生对二轮复习不重视,老师布置的作业也不认真完成。在一轮复习中很简单的概念在二轮复习中要么不知道,要么模模糊糊。例如,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在初学教材及一轮复习中学生特别熟悉,但在二轮复习中部分学生模糊不清。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为此,笔者建议,二轮复习和一轮复习要衔接好,且要连续进行,避免遗忘知识,特别是要避免思想上的“熟视”“无睹”。

二、克服重视专题而忽视基础知识的现象

二轮复习,常常是专题复习,在全国二卷中有以下几大专题:细胞结构专题,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稳态及其动物和人的生命活动调节,遗传学,生态学,选修三中的基因工程和胚胎工程专题等。通过做大量试卷,学生对以上知识了然于心,自我感觉良好,殊不知,在做专题训练的时候,已经忽视了基础知识。题海战术是一把双刃剑,其负面效应是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在考场上不是用已有的知识分析问题,而是用做过的解题模式去套,效果适得其反。例如,2015年全国二卷中的32题:(10分)等位基因A和a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假定某女孩的基因型是XAXA或AA,其祖父的基因型是XAY或Aa,祖母的基因型是XAXa或Aa,外祖父的基因型是XAY或Aa,外祖母的基因型是XAXa或Aa。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这对等位基因对于常染色体上,那么能否确定该女孩的2个显性基因A来自于祖辈4人中的具体哪两个人?为什么?

(2)如果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那么可判断该女孩两个XA中的一个必然来自于(填“祖父”或“祖母”),判断依据是什么?此外,(填“能”或“不能”)确定另一个XA来自于外祖父还是外祖母?

这道题失分较多,其原因就是基础知识不扎实,不灵活。对此类题只要认真审题,大部分学生就可以做出来。

解析:(1)若为常染色体遗传,可推知女孩的基因型为AA,其父母亲均至少含一个A基因,父亲的A基因可来自该女孩的祖父,也可来自其祖母,同理母亲的A基因可来自该女孩的外祖母,也可来自该女孩的外祖父。

(2)若为X染色体遗传,则可推知女孩的基因型为XAXA时,其父基因型必然为XAY,而男性的X染色体一定来自于男性的母亲,Y染色体一定来自于该男性的父亲,由此可推知该女孩的两个中XA一个必然来自于祖母,女孩母亲的XA既可来自于女孩的外祖父,又可来自于其外祖母。

[答案](1)不能(1分)

女孩AA中的一个A必然来自于父亲,但因为祖父和祖母都含有A,故无法确定父传给女儿的A是来自于祖父还是祖母;另一个A必然来自于母亲,也无法确定母亲给女儿的A是来自外祖父还是外祖母。(3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2)祖母(2分)

该女孩的一个XA来自父亲,而父亲的XA来一定来自于祖母(3分)

不能(1分)

又例如,在复习甲状腺激素的调解时,大家都记着它的两个特点: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如果再问一句,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从微观上反映细胞膜的什么功能时,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同学就不能准确作答,其实很简单,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为此,笔者建议二轮专题复习时,要时时处处想着基础知识,不断阅读课本,学会知识的迁移,对专题性的知识不断反思,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构建知识网络简洁明了,避免杂乱无章

一轮复习在于知识的掌握具体化,二轮复习通过构建知识网络使知识系统化,使生物学知识能顺利迁移。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教师和学生构建的知识网络太复杂,看起来像迷宫,似乎包罗万象,学生哪有心思看这样的知识网络。因此,二轮复习中构建的知识网络要简单,重点突出。例如,生物多样性的知识网络这样构建就比较好:

四、在比较中进行反思

在二轮复习中老师经常提醒学生要进行反思,但学生需要反思的东西太多。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把经常出错的题、易混淆的概念、相似的图例总结出来,编成册子,在做题中反复比较,在对比中加深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问题,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比较,ATP、DNA、RNA中的A有什么不同等,都是很好的例子。

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篇4

第七讲 论述题

一、特别提示

提高综合应用能力,要加强表达、叙述能力的训练,通过对论述题的分析和练习,克服解决物理问题时存在的:表达不清、叙述无理、论证无据等各种问题,学会使用本学科的语言来表达问题,进行交流,培养分析、逻辑推理能力,从而形成物理学科的意识和思想。

1、论述题的特点

论述题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解题过程的表达要求上,即在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分析中,要求运动物理规律,用简洁、准确、清晰的语言对分析过程进行表达,在做出判断的同时,说明判断根据,也就是说不单要说明是什么,而且要说清楚为什么。

2、论述题的解法

解答论述题所用的分析方法和解答其它类型(选择、计算题型)的题目没有什么差别,但需有解题过程中的分析和表达,也就是说,对于论述题,除了要能够正确进行解答之外,一些必要的文字说明一定要有,《考试说明》明确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所给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因此,解答论述题,一般可按以下步骤进行:(1)根据题给条件,画出草图分析,明确题意。

(2)对题目中的物理现象,涉及的物理模型,发生的物理过程,进行简要的文字说明和进行必要的数学推导,具体说明每步的依据,从而得出结论或论证所需要的数学表达式。

(3)对导出的结果进行分类讨论,最后得出完整的结论。

不同类型的论述题,其出题的意图不同,解题的要求也有所区别。同学们可以在平时学习、练习中加以体会。

二、典型例题

题1 如图9-1,是利用高频交变电流焊接自行车零件的原理示意图,其中外圈A是通高频交流电的线圈,B是自行车的零件,a是待焊接的接口,接口两端接触在一起,当A中通有交流电时,B中会产生感应电动势,使得接口处金属熔化而焊接起来。(1)为什么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交流电频率越高,焊接越快?(2)为什么焊接过程中,接口a处已被熔化而零件的其它部分并不很热?

分析和证明(1)交流电频率越高,磁通量变化率越大。

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可知:感应电动势和感应电流都变大,产生的热功率越大;焊接越快。

(2)因为接口处电阻大,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电阻大的地方产生的热量多,可将接口处熔化而零件的其它部分并不很热。

评析 这是一道简答论述题。可以像问答题,判断某一说法的对错,进而叙述理由。它要求运用物理知识和规律对某个问题或某种观点进行简明扼要回答,或加以简洁的解释。

题2 试在下述简化情况下,由牛顿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导出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系统是两个质点,相互作用力是恒力,不受其他力,沿直线运动,要求说明推导过程中每步的根据,以及公式中各符号和最后结果中各项的意义。

分析和证明 设m1和m2分别表示两质点的质量,F1和F2分别表示它们所受作用力,a1和a2分别表示它们的加速度,t1和t2分别表示F1和F2作用的时间,v1和v2分别表示它们

京翰教育中心http:///

高中物理辅导网http:///

和v2分别表示末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初速度,v1有:F1m1a1,F2m2a2

v1v2v1v2由加速度的定义可知:a1,a2

t1t2v1),F2t2m2(v2v2)分别代入上式,可得:F1t1m1(v1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有F1F2,t1t2

m2v2 代入并整理后,最终可得:m1v1m2v2m1v1和m2v2为两质点的末动量,这就是动量守其中m1v1和m2v2为两质点的初动量,m1v1恒定律的表达式。

评析 本题是一道推导证明题。首先要对所引用字母符号的物理意义加以具体说明,在推导过程中每一步都要针对性的给出依据、说明理由,最后按题目要求用文字说出最后结果中各项的意义。因此,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时不能只记结论,还须弄清其中的道理,知道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由来。

题3 一内壁光滑的环形细圆管,位于竖直平面内,环的半径为R(比细管的半径大得多)。在圆管中有两个直径与细管内径相同的小球(可视为质点)。A球的质量为m1,B球的质量为

m2,它们沿环形圆管顺时针运动,经过最低点时的速度为v0,设A球运动到最低点时,B球恰好运动到最高点,证明:若要此时两球作用于圆管的合力为零,那么m1,m2,R与v0应满足的关系式是:

2v0(m15m2)g(m1m2)0。

R分析和证明 根据题意,想象出此时物理情意如图9-2。因为轨道对在最高点B的作用力方向可以向上也可以向下,故先对A球受力分析(见图),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A球对圆管的压力向下。为使两球作用于圆管的合力为零,B球对圆管的作用力只能向上,不然合力就不会为零,所以轨道对B球的作用力方向,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是向下的。于是可以证明:

22v0v0对A由Fma有N1m1gm1所以N1m1gm1

RR2v2对B有N2m2gm2

R京翰教育中心http:///

高中物理辅导网http:///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1122m2v0m2v2m2g2R 2222v0v25m2g 把vv4gR 代入N2m2gm2得N2m2RR222122v0v0m25m2g 据题意有N1N2,则m1gm1RR2v00 即(m15m2)g(m1m2)R评析 本题的思路是“由因导索”,实行顺向证明,即由题设已知条件出发,运用已知规律推导所要证明的结果,叫顺证法。

题4 如图9-3所示,滑块A、B的质量分别为m1与m2,且m1m2,由轻质弹簧相连接,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用一轻绳把两滑块拉至最近,使弹簧处于最大压缩状态后绑紧,两滑块一起以恒定的速度v0向右滑动。突然轻绳断开,当弹簧伸长至本身的自然长度时,滑块A的速度正好为零。问在以后的运动过程中,滑块B是否会有速度等于零的时刻?试通过定量分析讨论,证明你的结论。

分析和证明 B的速度不会为零。

假设某时刻B的速度为零,设此时滑块A的速度为v1,由动量定律得

(m1m2)v0m1v1 ①

此时系统的机械能为E1(重力势能为零),动能为EKA,弹性势能为Ep1 E1=EKA+Ep1 ② EKA=m1v1 ③

由题意知,当A的速度为零时,弹性势能Ep2=0。设此时B的速度为v,则B的动能为:2EKB1m2v12 ④ 2此时系统的机械能为:E2=EKB+Ep2 ⑤ 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1m2)v0m2v⑥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E1=E2 ⑦ 由以上各式联立得:

22(m1m2)2v0(m1m2)2v0 ⑧ Ep12m12m2由于Ep10,由上式可得出m2m1,这与题没给定的条件m1m2相矛盾,故假设

京翰教育中心http:///

高中物理辅导网http:/// 不成立,即有:B的速度不会为零。

评析 此题顺向证明过程较为复杂,可采用反证法。先假定所要证明的结论不成立,由此通过合理的逻辑推导而导出矛盾,从而说明假设不对,肯定原结论正确。

题3 如图9-4所示,弹簧的一端固定在墙上。另一端连结一质量为m的木块,今将木块向右拉开一位移L后释放,木块在有摩擦的水平地面上减幅振动。弹簧第一次恢复原长时,木块速度为v0,试讨论:木块在整个振动过程中出现速度为v0的位置有几个。

分析和证明 在整个振动过程中出现速度为v0的位置有,且只有2个。

放手后,木块在水平方向上的弹力和摩擦力同时作用下,先向左作加速度变小的加速运动。后向左作加速度变大的减速运动。在原平衡位置右侧x0处(kx0mg),一定存在一加速度为零的位置,此位置向左的速度最大。根据速度变化必须是连续的原理可知,既然左侧有一v0,其右侧也一定存在一v0的位置。

此后的运动,可从能量角度分析不会再有v0的位置出现。

因为在弹簧第一次恢复原长,木块速度为v0时,系统振动的能量EEk12mv0,2此后的运动仍属阻尼振动,由于摩擦的作用振动能量不断减小,EE,设此后振动中任一时刻的速率为vx,即1212mvxEpmv0 22所以vx必小于v0,且不断变小,直至停止振动为止。

评析 此题属判断叙述类:根据题设的条件和基础知识,对某一物理现象、过程或结论,作出正确与否的判断。可以像计算题中的过程分析,用文字和物理公式分层次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题4 如图9-5所示,足够长的水平绝缘杆MN,置于足够大的垂直纸面向内的匀强磁场中,磁场的磁感强度为B,一个绝缘环P套在杆上,环的质量为m,带电量为q的正电荷,与杆间的动摩擦因数为,若使环以初速度v0向右运动,试分析绝缘环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

分析和证明 当绝缘环以初速度v0向右运动时,环受重力mg、洛仑兹力fqBv0及杆的弹力N。由于N的大小、方向与重力和洛仑兹力大小有关,会约束水平方向的摩擦力变化,从而使绝缘环的最终运动可能有三种情况:

京翰教育中心http:///

高中物理辅导网http:///(1)若开始时qBv0mg,即v0mg,由于N=0,绝缘环不受摩擦力作用,做匀qB速直线运动。绝缘环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Wf10。

(2)若开始时qBv0mg,即v0mg,N方向向上,绝缘环受杆摩擦力作用,做qB12mv0。2加速度变小的减速运动,直至静止。绝缘环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Wf2(3)若开始时qBv0mg,即v0mg,N方向向下,绝缘环受杆摩擦力作用,做qB减速直线运动,洛仑兹力f不断减小,当qBv0mg时,N=0,绝缘环不受摩擦力作用,做匀速直线运动,即最终速度vmg。绝缘环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 qBWf312121mg2mv0mvm[v0()2]。222qB评析 本题可根据题设的条件和基础知识,通过某一物理现象的分析,作出相应的判断,对导出的结果进行较为完整的分类讨论。主要培养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判断应用能力。

高中生物二轮复习专题2-1 篇5

1.酶高效性的曲线解读 专题2细胞的代谢

第1讲 酶和ATP

【网络构建】

(1)催化剂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效率更高。(2)酶只能缩短达到化学平衡所需时间,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2.影响酶活性的曲线解读

(1)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催化作用增强;超过酶的最适温度后,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催化作用减弱,酶只有在最适pH,催化作用最强,高于或低于最适pH,酶的催化作用都减弱。

(2)过酸、过碱、高温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失去活性;而低温只是使酶的活性降低,酶的分子结构未遭到破坏,温度升高可恢复其活性。

3.反应物浓度和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解读

1.酶与ATP在细胞代谢中有怎样的联系?

2.ATP与RNA的关系是怎样的?

【核心考点】

考点一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低温能降低酶活性的原因是其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2013全国Ⅱ,6B)B.滴加FeCl3溶液提高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涉及“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2013四川,4C)

C.激素都是通过影响靶细胞内酶活性来调节细胞代谢(2013安徽,2A)D.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和脱氧核糖核苷酸(2011天津,1A)

[拓展

]酶促反应速率不同于酶活性:

温度、pH都能影响酶的空间结构,改变酶的活性,进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

②底物浓度和酶浓度是通过影响底物与酶的接触面积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并不影响酶的活性。

【链接提升】 与酶有关的图表、曲线解读

(1)在其他条件适宜,酶浓度一定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随反应物浓度增加而加快;但当反应物达到一定浓度后,受酶数量和酶活性限制,酶促反应速率不再增加。

(2)在反应物充足,其他条件适宜的条件下,酶促反应的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

跟踪训练1 图乙表示图甲的反应过程中有关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中物质a可以是麦芽糖也可以是乳糖

B.图甲中物质b能降低该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其化学本质与无机催化剂相同

C.图乙中若曲线①②③表示不同温度下酶促反应速率,则曲线①温度>曲线②>曲线③

D.图乙中若曲线①②③表示不同酶浓度下酶促反应速率,则曲线①酶浓度>曲线②>曲线③ 跟踪训练2 对化学本质为蛋白质的酶而言,下列符合其催化反应变化规律的曲线应是()

第 1页(共 8 页)第 2页(共 8 页)主动自信合作探究发展自己成就未来

考点二 影响酶催化效率的因素的相关实验

(反应物+t1)+(酶溶液+t1),(反应物+t2)+(酶溶液+t2),(反应物+t3)+(酶溶液+t3)„„(反应

物+tn)+(酶溶液+tn)→反应物分解的速率或存在的量。(2012·高考大纲全国卷)某同学为了探究pH对人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步

(2)适宜的pH: 骤:

设计思路:(反应物+pH1)+(酶溶液+pH1),(反应物+pH2)+(酶溶液+pH2),(反应物+pH3)①在A、B、C、D、E 5支试管中分别加入pH 5.0、6.0、7.0、8.0、9.0的适宜浓度缓冲液5 mL,+(酶溶液+pH3)„„(反应物+pHn)+(酶溶液+pHn)→反应物分解的速率或存在量。再分别加入质量分数为1%的淀粉液1 mL。

②各试管中分别加入适当浓度的唾液稀释液1 mL,摇匀。

跟踪训练 为探究NaCl和CuSO4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进行了相关实验,步骤和结果

③将5支试管放入70 ℃恒温水浴中,保温时间相同且合适。

④取出各试管,分别加入斐林试剂2 mL,摇匀。

⑤观察各试管溶液的颜色,通过颜色深浅判断唾液淀粉酶作用的最适pH。

上述实验步骤中有2处错误,请更正并说明更正的理由(不考虑试剂的浓度和加入量、pH梯度

以及实验重复次数),以便实验能得到正确的预期结果。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醒](1)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设计中的易错点拨:探究不同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①要注意保证酶在最适温度下发挥作用,排除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②必须将酶溶液的pH调整到实验要求的pH(加清水、加氢氧化钠溶液、加盐酸,或不同pH的缓冲溶液),再让反应物与酶接触,方可证明环境过酸或过碱对酶活性的影响,避免在未达到预设的pH时反应物已与酶接触并发生反应。(2)当探究酶的最适温度时需要注意: ①在酶溶液和反应物混合之前,需要把两者先分别放在各自所需温度下保温一段时间。②若选(2)实验中设置4号试管的目的是______。实验中设置3号试管的目的是 择淀粉和淀粉酶探究酶的最适温度,检测反应物被分解的试剂宜选用碘液,不应该选用斐林试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斐林试剂需水浴加热,而该实验中需严格控制温度。(3)分析实验结果可知:对唾液淀粉酶活性有影响的离子是________,其中对酶活性有抑制作【链接提升】酶的本质、作用及特性的实验探究 用的离子是________,对酶活性有促进作用的离子是________。1.酶的催化作用实验探究 考点三 ATP的合成与能量代谢

对照组:反应物+清水→反应物不被分解(2013·高考海南卷)关于真核细胞中生命活动与能量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实验组:反应物+等量的相应酶溶液→反应物被分解A.DNA复制需要消耗能量 

B.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需要消耗能量 2.酶的专一性探究

C.物质通过协助扩散进出细胞时需要消耗ATP 此实验中的自变量可以是不同反应物,也可以是不同酶溶液,因变量是反应物是否被分解。

D.细胞代谢所需的ATP可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1)设计思路一:换反应物不换酶

[提醒]ATP是“能量货币”,任何耗能的生命活动都需要,因此可以说所有的细胞都可以合实验组:反应物+相应酶溶液→反应物被分解

 成ATP,但是不同细胞中ATP的合成场所是有差异的,特别要注意特殊细胞,如人体成熟红细胞对照组:另一反应物+等量相同酶溶液→反应物不被分解

只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无氧呼吸合成ATP。蓝藻细胞可在细胞质基质和光合片层中进行有氧呼吸

(2)设计思路二:换酶不换反应物

和光合作用,合成ATP。

实验组:反应物+相应酶溶液→反应物被分解【链接提升】  对照组:相同反应物+等量另一种酶溶液→反应物不被分解1.不同结构中“A”的含义归纳 

3.酶的高效性实验探究

对照组:反应物+无机催化剂→反应物分解速率 

实验组:反应物+等量酶溶液→反应物分解速率 

实验中自变量是无机催化剂和酶,因变量是反应物分解速率。

4.酶的适宜条件的探究

实验的自变量(即单一变量)为温度或pH,因变量是反应物分解的速率或存在量。

2.ATP在能量代谢中的转化和利用(1)适宜的温度:

ATP与ADP转化发生的场所及相关生理过程 设计思路:

第 3页(共 8 页)第 4页(共 8 页)

主动自信合作探究发展自己成就未来

2.总结概括实验原理,研究分清自变量与因变量,联系基本知识,在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建跟踪训练1 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立关联。

A.ATP脱去2个磷酸基团后是D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特色训练】 B.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

1.下图表示“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有关分析合理的是()C.ATP的合成总是伴随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D.黑暗条件下,植物细胞中只有线粒体可以产生ATP

跟踪训练2 磷酸化是指在某些物质分子上加入一个磷酸基团,如三磷酸腺苷(ATP)就是由二磷酸腺苷(ADP)磷酸化而来。下列结构中不能发生ADP磷酸化的是()

A.细胞质基质B.叶绿体基质

A.本实验的因变量是不同的催化剂 C.叶绿体类囊体薄膜D.线粒体内膜

B.本实验的无关变量有温度和酶的用量等 【易错判断】

C.1号与3号、1号与4号可分别构成对照实验 1.对于一个细胞来说,酶的种类和数量不会发生变化(2013安徽,2D)()

D.分析1号、2号试管的实验结果可知加热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2.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底物(2013全国Ⅱ,6D)()

主动自信合作探究发展自己成就未来

C.物质通过协助扩散进出细胞时需要消耗ATP 3.(拓展)下列是生物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方法,不正确的是().

D.细胞代谢所需的ATP可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 A.研究细胞器结构和种类,采用差速离心法和显微观察法

4. 如图表示在最适温度下,反应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据图分析,错误的是()B.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采用研磨过滤法和纸层析法

C.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采用对比实验法和产物检测法

D.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采用活体染色法和持续的显微观察法 4.(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Ⅱ卷)已知大麦在萌芽过程中可以产生淀粉酶,用GA(赤霉素)溶液处理大麦可使其不用发芽就产生淀粉酶。为验证这一结论,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注:实验结果中“+”越多表示颜色越深。表中液体量的单位均为mL。回答下列问题:

(1)淀粉酶催化__________水解可生成二糖,该二糖是________________。

(2)综合分析试管1和2的实验结果,可以判断反应后试管1溶液中的淀粉量比试管2中的________,这两支试管中淀粉量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分析试管2、3和5的实验结果,说明在该实验中G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4)综合分析试管2、3和4的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升训练】

1.(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6)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同一种酶可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

B.低温能降低酶活性的原因是其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

C.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度 D.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底物

2.(2013·海南卷,12)甲(ATGG)是一段单链DNA片段,乙是该片段的转录产物,丙(A-P~P~P)

是转录过程中的一种底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乙、丙的组分中均有糖 B.甲、乙共由6种核苷酸组成 C.丙可作为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 D.乙的水解产物中含有丙 3.(2013·海南卷,4)关于真核细胞中生命活动与能量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DNA复制需要消耗能量

B.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需要消耗能量

A.在A点时,随着反应底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加快 B.在B点时,反应底物浓度限制了酶促反应速率的提高 C.如果在C点时加入少量的酶,会使反应速率加快

D.如果在A点时温度升高10 ℃,曲线上升的幅度会变小

5.下列A、B、C三图依次表示酶浓度一定时,反应速度和反应物浓度、温度、pH的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反应物达到某一浓度时,反应速度不再上升,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2)图B中,a点所对应的温度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图B中,a点到b点的曲线急剧下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装有酶与反应物的甲、乙两试管分别放入12℃和75℃水浴锅中,20 min后取出转入37℃的水浴锅中保温,两试管内的反应分别为:甲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

(5)图C表示了________催化反应的速度变化曲线。

A.唾液淀粉酶B.胃蛋白酶C.胰蛋白酶D.植物淀粉酶 6.将某种玉米子粒浸种发芽后研磨匀浆、过滤,得到提取液。取6支试管分别加入 等量的淀粉溶液后,分为3组并分别调整 到不同温度,如图所示,然后在每支试管

中加入等量的玉米子粒提取液,保持各组

甲组(20℃)乙组(40℃)丙组(100℃)

温度30分钟后,继续进行实验(提取液中

还原性物质忽略不计):

(1)若向A、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适量的班氏试剂或斐林试剂,沸水浴一段时间,观察该三支试管,其中液体颜色呈砖红色的试管是_______;砖红色较深的试管是______,颜色较深的原因是______;不变色的试管是______,不变色的原因是_________。

(2)若向B、D、F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碘液,观察三支试管,发现液体的颜色是蓝色,产生该颜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以上实验的三种处理温度不一定是玉米子粒提取液促使淀粉分解的最适温度。你怎样设计实验才能确定最适温度?(只要求写出设计思路)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指导 篇6

在新课程背景下,高考最鲜明的特点是基础性。基础知识是高考的第一依据,高考命题所涉及的知识多是被理性抽象化了的知识在考题中借一定的情景出现,要求考生用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等做出说明,基础不扎实是学生失分的第一原因。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准确把握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规律,要搞清楚它的内涵和外延,分析和提取关键词,掌握其准确含义,对概念的提出、建立要有一定的了解,对概念内容的各种表达形式(文字和数字的)有清晰的认识,能理解它们的确切含义,理解它们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具体地讲就是,以中学生物的考试大纲为依据,同时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学生做到能清楚地复述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能对重点的概念、原理和观点进行分解和综合;能梳理教材的知识体系,揭示重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能比较、分析同类型知识的差异之处;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今年的试题可以看出,高考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并没有弱化,而是要求更高了,高考不再是考查知识的再现,而是考查能否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具有综合性质的实际问题。在以后的教与学中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深刻的理解尤为重要。在学法指导上,要求学生以课本为本,充分发挥课本的主导作用,弄清每个章节的知识点和要求,基本规律的来龙去脉,以及本章节内容和前章节内容的关联。不仅要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与运用,而且还要弄清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因此要对照《考试大纲》,完整地复习基础知识,使用一些学习策略,如画概念图、框架图等构建生物学科的知识体系,不能留存知识盲点。

2.高三生物复习突出重点,加强考点的前后联系

主干知识内容不仅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内容。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细胞内的物质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的基本定律、伴性遗传、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环境保护、基因工程、免疫、细胞工程等等。对这些主干知识内容的理解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才能以此去分析和解决新情景的问题。要力求做到知识点、能力点、薄弱点、应用点和考查点心中有数,那种不分主次泛泛复习以及题海泛滥,无疑都是有害的。概括起来高中生物的主干知识有以下方面的内容:

在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物体的结构基础方面,重点考查蛋白质和核酸、细胞增殖过程中的染色体的变化规律等;特异性免疫和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等内容;

在生物的新陈代谢方面,重点考查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三大类物质的代谢及微生物的代谢特点等内容;

在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方面,重点考查激素调节及与生活相关的免疫知识;

在遗传和进化方面,重点考查从基因水平上分析遗传学问题以及遗传育种和遗传谱系;

在生物与环境方面,重点考查应用生态学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高三生物复习重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生物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许多知识来源于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生物测试的特点之一是联系实际,而目前教学的薄弱点就在联系实际上,因此教学更需强调联系实际、强化实验。对实验能力的考查是当前高考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每一个实验,除了自己亲手做好外,还必须认真弄懂实验目的、原理,熟悉实验器材,掌握实验方法和步骤,分析、解释实验现象和结论,处理实验中出现的非预期现象,同时还要熟悉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从而培养自己的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适应高考试题的变化。因此要注重挖掘教材潜在的实验与探究因素,自然科学的知识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得出或通过实验得到实证的,复习时要多从实验角度想一想,这一结论是怎么得出的?我们有没有办法进行验证与探究?加强实验的基本思想、方法以及实验题的解题技能、技巧的形成训练。要掌握实验与探究的基本方法以及解答实验类试题的基本技能。训练这方面的能力,要求学生对每一个实验都要弄清楚实验目的、原理,熟悉实验器材,掌握实验方法和步骤,既要重视实验结果,更应该重视对结果的分析,学会探究和推论;能正确处理数据,对结果整理与计算,得出正确结论,能处理非预期现象。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要重视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点是通过课题研究活动,着重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包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生物学高考实验设计题往往从研究性课题中取材,这正是渗透了大纲的具体要求,落实了命题的基本原则——依据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题在书外,理在书内。

4.高三生物复习的广度比深度更重要

从近几年的高考可以看出,今后的命题可能会无所谓传统的重点、热点、冷点之分,因此要善于构建知识的体系与网络,彼此融会贯通,并注意查漏补缺,由“深挖洞”教学向“广积粮”教学转轨,知识的广度应该得到充分展现,要培养学生能读懂自然科学方面资料的能力,能看懂图表所包含的信息,并能从中找出规律,具备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判断、推理和计算能力。在阅读物理和化学方面的资料时,要着重了解所提出的新概念、新理论、新发现、新技术和新方法,同时还能读懂图示的物理意义,以及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定性与定量函数关系;阅读生物学方面的资料时,要能读懂模式图、示意图和图解。

5.高三生物复习关键是知识的综合应用

学习生物基础知识仅仅停留在理解上是不够的,还要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这些知识指导自然科学的研究、社会的生产和人类的生活。要求准确把握、理解生物学知识,形成知识的迁移能力,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重点在于:①用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解释和说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②了解自然科学知识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③能够运用自然科学的知识对有关见解、实验方案、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6.高三生物复习突出图文信息转换与分析能力的培养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新教材大量使用了图像、图表和数据。能够阅读这类资料并初步运用这种资料形式,把握事物的特征、规则或关系,体现了新大纲将“发展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课程目的的要求。生物体内的生理过程,往往随着时间、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些规律往往通过曲线的形式表达出来,以曲线、图表为载体,可考查学生将图表转换成文字表达,或把文字转换成图表表达,甚至图表间的转换能力。这类试题能够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判断能力和分析表达等多种能力,而且有较好的区分度,因此将会是新教材背景下高考命题的热点和重点。因此复习中应注意从情境中获得信息。平时要加强识读图表能力的训练,善于从图、表提供数据的处理过程中获取信息,理解题意,作出正确判断。

7.高三生物科学作答不可忽视

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篇7

作为一线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如何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 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构建的课堂, 实现教师“教得有效”, 学生“学得有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发现将模型建构法运用于高三生物专题复习是个很好的举措, 在课堂教学中以崭新的方式再现教材知识, 有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并能融会贯通, 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多种能力, 实现知识的活学活用。

高中生物教材中重点学习了概念模型、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 这三种类型的模型各自在生物复习教学中都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为此, 在高三专题复习———细胞分裂教学中, 我们尝试进行了相关模型的建构活动, 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模型建构方法, 训练学生建立模型时抽象化或具体化的思维过程。

一、运用物理模型和概念模型进行相关的概念辨析

对于基本概念的复习, 模型建构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途径之一。在生物课堂教学中, 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往往是一个逐步深入和提高的过程, 一般都是由现象到本质, 由简单到复杂, 由具体到抽象的完善过程。物理模型建构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加强感性认识, 使知识概念经验化、直观化, 有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为了帮助学生比较和掌握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及联会、四分体的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这些概念的区别, 而是在黑板上用不同颜色的笔绘出相关物理模型, 让学生根据图形来辨析相关概念。

二、运用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揭示细胞分裂过程的本质特征

1.通过建构物理模型, 抽象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的本质特征。

引导学生先复习细胞分裂的各期特征,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绘制图解, 学生小组展示模型构建的成果, 师生展开交流和研讨, 师生共同对学生的模型进行修改、分析和评价, 师生逐步归纳总结出规范的物理模拟模型 (见表格) 。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提出相关问题。

2. 建立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和DNA数目规律变化的数学模型, 理解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本质特征。

以模型 (图解) 为切入点, 师生共同建构细胞分裂过程染色体和DNA数目规律变化的数学模型。

师生共同建构有丝分裂中染色体、DNA在各个时期的数目变化 (以染色体为2n的体细胞为例, 见图解1) 。

图解 1

师生共同建构减数分裂中染色体、DNA在各个时期的数目变化 (以染色体为2n的体细胞为例, 见图解2) 。

图解 2

师生共同探究有丝分裂、减数分裂中染色体、DNA及染色单体在各个时期的数目变化的柱状图 (见图解3) 。

图解 3

三、运用物理模型解释减数分裂是遗传基本定律的细胞学基础

通过制作含两对同源染色体的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的物理模型, 解释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而自由组合的现象和规律。模型的直观性给予学生深刻的感性材料, 通过亲手制作模型学生从中体验到平时肉眼无法观察到的生物学现象, 解释生物学规律, 难点也就迎刃而解。

学生通过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作品, 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对比评价, 教师点评, 并引导学生共同完成下列表格 (构建数学模型) :

教师点评时注意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小组的作品, 并根据非同源染色体组合情况的不同进行分类, 重点帮助学生理解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以及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重组, 加深对孟德尔遗传规律的认识。

四、课程标准下的生物模型建构教学反思

从某种意义上, 理解模型和进行模型建构活动是学生理解生物学的一把钥匙。在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许多结构模式图、结构示意图、原理过程图解等插图都是教学中的科学模型, 它所包含的生物学知识具有简化、直观化的作用。因此在高三专题复习课中通过模型建构的方法再现教材知识, 对课本知识重新优化整合, 就会给学生全新的感觉, 能够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能拓展运用。

在生物课堂中教师应注意把握好引导性和开放性, 坚持让学生自己唱主角。在模型建构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寻求答案, 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科学方法上加以点拨和引导, 这样, 学生就会主动地去思考探索, 顺着科学的思路和方法去感知、去思索, 从中领悟和形成运用模型建构方法的能力, 从而提高高三生物专题复习的有效性。

摘要:从模型建构入手, 对高三专题复习《细胞分裂》进行了课堂整体设计, 通过模型建构的方法再现教材知识, 对课本知识重新优化整合, 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能拓展运用。

关键词:模型建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稿)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篇8

关键词:模型构建; 二轮复习; 应用

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将获得生物学模型的基本知识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并在内容标准或活动建议部分做了具体的规定。这是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发展历史上第一次如此重视“模型”。高考考试大纲也将建立模型的方法列入能力考核的目标与要求。所以不管是课程标准还是高考大纲的要求,模型和模型构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1 模型与模型构建

所谓模型,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研究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是科学研究中对复杂事物的一种简单的描述方法。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可以借助具体的实物,也可以通过抽象的形式。所以模型作为一种认识手段和思维方式,是科学认识过程中抽象化与具体化的辩证统一。

建立模型的过程,是一个思维与行为相统一的过程。通过对科学模型的研究来推知客体的某些性能和规律,借助模型来获取、拓展和深化对于客体的认识方法,就是科学研究中常见的模型方法。高中生物学课程模型建构与科学研究中的建立模型在思维本质上一样的,但高中生物学课程模型建构活动的主要价值是让学生通过尝试建立模型,体现建立模型中的思维过程,领悟模型方法,并获得或巩固有关的生物学概念和生理过程。

2 高中生物教学中常见的几种模型构建类型

高中生物课本中常见的模型主要包括主要有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等。表1是三种模型的比较。

3 模型构建在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中的具体应用

在高考复习中,常发现许多学生在复习之初游刃有余,但随着知识点的丰富,复杂,尤其是进入第二轮能力提高复习时就会出现知识混乱,特别是解答许多换了情境 的问题,一脸茫然。将模型构建这一方法应用到生物学复习中,让学生构建生物模型,他们可主动参与知识的回顾与提炼过程,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浓缩 知识结构,达到灵活迁移知识的目的。

案例一 构建物理模型和概念模型来整合“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

从复习和考试的层面来看几乎所有的生物学知识(或生命现象)都和细胞有关联,都可以细胞为依托(背景)来理解和记忆或者命题,在复习过程中,笔者将采取以下过程进行:

(一)构建物理模型来整合.细胞的物质和结构基础

要复习细胞的生命活动,首先必须要有扎实的细胞成分和结构知识作基础,其实这就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这部分知识可以通过构建物理模型来完成,如例1:

例1:下图是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请标注出(说出)图中各结构的名称、结构(包括成分)、功能。

(二)构建物理模型和概念模型来整合细胞的生理

细胞之所以有生命,主要在于细胞内有一系列的生理过程: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物质的跨膜运输、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细胞分裂的染色体变化、中心法则(基因复制和表达过程)等。如可以引导学生建立以下的两个模型:

(三)构建概念模型来整合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对于个体来说,不但需要每个细胞的生理活动,更需要细胞之间的生理活动能协调配合,为整个个体的正常生存提供保障,这必然需要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细胞与细胞之间通过什么物质,什么方式进行传递,信息又如何传递。主要的信息传递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等。如可以引导学生建立以下的血糖平衡调节。

通过以上步骤,逐步的把“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的观点展示给了学生,学生通过模型构建的方式又把课本上的核心知识进行了一次梳理和巩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贯穿起来,融会贯通,应用自如,而不是将所学知识孤立、割裂成为一个个片面、零碎的知识点,减少了学生做题时无法及时进行知识迁移、无法自如地取用所学知识的状况。通过多次的训练,使学生对所复习的知识扩展延伸、挖掘内涵,并与以往所学知识联系比较,让复习课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案例二 构建数学模型来解决遗传学中有关“9:3:3:1”的问题

9:3:3:1是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中一种典型的子代表现型比例。由于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比例又会衍生出9:6:1、13:3等比例。近年的高考遗传题也热衷考察9:3:3:1的各种变式。

(一)建模——展示现象,记住特征

根据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构建以下两种模型:

通过以上两种模型的建立,学生知道了双杂合(YyRr)亲本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种类极其比例分别是多少,为后续的快速解题奠定基础。

(二)设问——揭示现象,抓住本质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为什么会出现9:3:3:1的比例呢?导致形成这个比例的最关键的地方又在哪里呢?我们分析上面的棋盘法的模型就会发现,最关键的是F1(YyRr)能产生4种1:1:1:1的配子,并且这4种配子的存活率和随机结合的概率是相同的。那产生4种1:1:1:1的配子的原因可以建立以下模型:

(三)拓展——灵活应用,举一反三

当每对等位基因分别控制一对相对性状且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不同对同源染色体上时,其遗传学比例表现为孟德尔常规比例。但有时两对等位基因相互作用,共同控制一对相对性状,这时,孟德尔常规比例就被修饰,具体情况有多种,见下表:

虽然遗传学比例的表现形式多样,但其变化都源于孟德尔遗传实验中的常规比例,不同的比例反映的都是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各种对应关系,其本质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而导致。我们只有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才能快速有效的解决好遗传方面的试题。

4 模型构建在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中的意义

模型构建在高三二轮复习过程中,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知识应用能力。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关系,要防止出现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忽视发展能力的倾向。建构模型中的问题情景是对客观世界中对象的描述,学生需要根据自己头脑中所拥有的知识结构,将实际问题进行抽象,转化为模型。经过这一过程,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并深刻理解生物学概念、生命活动规律,提高自己的生物科学素养,同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模型构建既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能培养学生甄别信息的能力。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同化”或“顺应”的过程,在模型建构学习中的问题情景(原型)具有真实性、开放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等特点,面对一个信息庞杂、客观真实的问题情景,学生没有现成的经验作为指导,只能不断地进行探索、尝试,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筛选,有时还得借助于直觉才能抓住原型中的本质,建立模型。这样的过程会不断刺激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和培养学生甄别信息的能力

再次,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通过模型构建教学,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解决生物学的问题当中,主动地构建知识,从而提高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实效性。因此,教师在高三二轮复习中合理运用各种模型构建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在建立知识体系、理解核心概念、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等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为学生的有效高考备考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谭永平,高中生物学新课程中的模型、模型方法及模型建构.生物学教学,2009,1:10-12

上一篇:巾帼建功系列活动通知下一篇:国外企业档案管理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