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整合调研

2024-06-28

文化整合调研(共8篇)

文化整合调研 篇1

古城区文广局办公室二○一二年二月二十二日

整合基层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张爱珍副区长到祥和综合文化站调研文化工作

2月21日下午,张爱珍副区长在文广局书记杨晓红及其他单位有关领导的陪同下到祥和综合文化站调研文化工作。

张区长对我局加大投资力度,重视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近年来,我局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宗旨,实施基层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为推动我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一、领导高度重视加大资金投入

我局高度重视文化站建设工作,将其纳入年底考核,并执行领导挂钩制度。省文化厅增加了乡镇文化站每年五万元-1-的“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经费,我局将争取这一经费普及到街道综合文化站,最大限度整合基层文化资源,以文化站为平台,积极鼓励、引导、帮助、扶持、活跃群众文化生活。

二、加强文化队伍健全管理体制

文艺人才是草根文化的灵魂,发展基层文化事业需要一支业务强、素质精的文化队伍。一是加强对现有人员的业务培训,为文化事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二是充实文化站工作人员,严把入口关,对新进人员进行技能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三是健全管理体制,我局对综合文化站实行业务指导,逐步理顺人事、编制、职称、工资等方面的关系,消除后顾之忧,稳定文化干部队伍,积极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

三、强化基础设施完善日常管理

文化整合调研 篇2

7月下旬,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长王国强深入到贵州省的遵义县、桐梓县的县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 (计划生育妇幼保健院) 以及花秋镇中心卫生院 (计划生育服务站) 、李坪村卫生室, 就妇幼保健机构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资源整合、人类辅助生育技术管理、中医药工作进行调研。

在随后召开的贵州省卫生、计生工作汇报会上, 王国强指出, 遵义市作为国家医改的试点城市, 先行一步, 率先在桐梓县采取试点先行、召开现场会等方式, 为乡、村两级卫生计生机构整合和推进中药材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并初显成效。遵义市的经验是成功的, 走在了全省前列。遵义的探索创造了新的经验, 为全国卫生计生机构的整合, 起到了引领、示范、带动作用。

王国强要求, 面对新时期、新形势、新要求, 要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 结合卫生、计生工作实际, 加强领导, 强化措施, 做实各项卫生、计生工作。一是贯彻落实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6月21日全国电视会议讲话精神, 加强领导, 提高认识, 顾全大局, 认真落实上级要求, 做实各项工作, 确保在探索深化医改过程中, 不因机构改革影响工作, 影响服务群众水平。二是省、市、县三级要认真总结梳理机构整合工作的成功经验、存在问题。特别是要加快乡 (镇) 、村的卫生计生机构整合步伐, 遵义市要通过试点先行、加强培训等措施, 有效解决此项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难点, 积极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三是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进一步优化卫生计生资源, 更好地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使人民群众在改革和整合中享受优质服务, 得到更多实惠。贵州作为中医药大省, 要高度重视中医事业发展工作, 积极争取各方支持, 切实将中医资源优势转为发展优势, 进一步总结推广中医的特色和优势, 为群众提供优势互补医疗资源, 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文化整合调研 篇3

摘要:支农资金分散使用导致实际效果与投入力度不匹配。这是各级管理层十分困惑、理论界也相当关注的一个现实问题。在荆门市相关管理部门支持下。文章分析了荆门市支农资金分散使用所派生出的问题,从生产、生活、管理3方面提出了支农资金整合使用的效应分析。

关键词:支农资金;分散使用:整合使用:效应分析

目前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比较分散,目标多元化、管理多部门,难以形成合力;结果是大事难办成,小事重复做。课题组在荆门市财政局支持下,取得了荆门市2008年支农资金(中省部分)数据;在荆门市东宝区农办协助下,深入农户进行调研,对荆门市支农资金分散使用所派生出的问题有了一定了解,并对支农资金整合使用的经济效应有了初步认识。

一、支农资金分散使用派生出的问题

就总量而言,荆门市得到的中央财政、湖北省财政补助的资金(不含县市区、农户应当配套的部分),2007年为39771万元,2008年激增为62175万元,本可以集中起来为新农村建设办一些具体的有益事情,但却是“一个西瓜被拆成了芝麻”,部分农民拿着财政补助的钱打了麻将、喝了酒,甚至赌博、买码,使部分财政补助资金流于形式,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一)支农资金分散使用促使其相对短缺

荆门市支农资金(中省部分)仅良种补贴部分,2007年总计6146万元,2008年总计6949万元,总额并不算小,但却分成了6块(见表1)。

有限的支农资金在使用过程中未形成合力,实际使用效果与投入力度不匹配。从资金来源看,虽然国家高度重视,支农资金投入在总量上逐年递增,但和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同时,金融与信贷资金进入农村领域的数量很少,除信用社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和民间资金,在新农村建设中几乎未参与;农民自筹资金更是困难,农民参与自筹资金的能力较弱。从荆门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看,短缺的资金问题仍旧较为突出。

(二)支农资金分散使用凸显其结构不合理

支农资金具体投向上的分散状况客观上凸显了支农资金总体结构上的不合理,一些基础性、全局性、公益性的项目。因为缺乏财政资金的支持而不能实施,由于支农资金缺乏一个长远的、明确的、稳定的投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支农资金整体功能的发挥,导致了对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导向力度不够。对社会资金吸引力小。

支农资金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比重小。加强农业重点建设的资金安排不足,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长期严重不足。导致农业基础脆弱,未起到“公共基础设施”的作用,而且生态环境恶化、抗灾能力下降,导致农业对经济瓶颈制约的持续存在。

事业费支出严重挤占生产性支出,农业生产科研投入严重不足。这种支出结构使得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比较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一些环节,如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农产品检验检疫等获财政支持的力度明显不够,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农村义务教育的资金投入少,导致农民整体素质及文化水平较低。过低的文化水平,使广大农民接受和掌握科学技术能力差,农业产业总体水平的提高受到相当大的限制;农村医疗、养老等一系列社会保障工作由于投入不足,加大了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

(三)支农资金分散使用加剧了其管理的弱化

支农资金受行政管理体制影响。客观上形成了多头决策、分割安排使用。普遍存在着财权事权不清、中间环节多、运行缓慢、时效性差、使用效率低等诸多问题,直接导致了财政投入不断增加、支农力度不断加强的同时,农业劳动力素质持续较低、生产工具依然落后、农业增长后劲不足、农民收入增幅却在不断下降。

目前支农资金的管理模式。所有涉农事务都是按照类别归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各部门之间职能交叉,资金的使用政策和具体要求不一致、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使掌握资金和项目分配权的各部门在项目选择和资金投向等方面很难一致,无法根据整个地区的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战略,进行资金投入结构调整和优化。实际操作中的这种状况。造成资金多渠道管理,难以发挥支农资金综合效益。

由于资金来源分属不同部门,各部门对管理的具体要求和规定不同,导致资金到位率低、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面对部门和项目单位截留、挤占、挪用支农资金等问题,执法执罚的力度不够、查处不力、处罚过轻。客观上又促使了支农资金使用效率的低下。

二、支农资金整合使用的效应分析

通过跨部门、跨资金渠道、跨资金类别等方式,把各个渠道、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支农资金整合使用,形成“乘数”效应。突破发展“瓶颈”,发挥资金最大效益。如果集中力量一件实事、一件实事地办,不仅能立竿见影地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诸多现实紧迫问题,还可以有效解决支农资金的相对短缺、结构不合理和管理弱化等看似深层次的问题。

(一)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于新产业的培育。产业培育周期长、风险大,一些地方就刻意在改变村容村貌上下功夫,有意无意忽视产业培育和发展。因此,有必要把支农资金集中起来使用,只要把道理讲通、并让农民有机会参与到资金使用过程的监督,一定能够得到农民的支持。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基本生产条件,应该是支农资金的投向重点,特别是那些直接和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相关的领域。如节水灌溉、草场围栏、农村水电等小型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农村社会服务体系投入,促进农村市场发育和成熟。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使农民及时得到农业生产所必需的信息,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的投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同时加大对医疗卫生以及文化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水平,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现代农业是科技型农业,要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投入,强化农业技术开发,推动农业科技转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力,保证农业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普遍应用;切实采取措施提高农村干部和农民的科技素质,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强化农业技术培训,形成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良好氛围。

(二)有利于农民生活改善

农民最关心的是看病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虽然解决了大部分农民无钱看病问题,但仍有部分农民因病致贫。如荆门市石桥驿镇白马村5组的一位村民,2007年6月诊断为重症肌无力,共花医疗费48647.96元,合管办报销4712.00元,大病救助4000.00元,自费39935.96元。这个原本是村内中等偏上生活水平的

家庭,一下子变成了困难户。仅就支农资金的直补而言,荆门市支农资金(中省部分)粮食直补2007年、2008年没有变化,均为9211万元;农资直补则在2007年10626万元的基础上净增14052万元,如果将这部分净增额集中起来使用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效缓解目前存在的一些农民因病返贫的问题。

老有所养在农村也存在严重问题。由于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以及人口老年化,四代同堂使1对夫妻要赡养4—8位老人,经济负担沉重。其实,农村养老并非完全没有市场运作的空间,只要政府在相关基础设施方面加大投入。借助财政激励政策,出台税收优惠和财政资金补偿金融机构贷款风险等具体措施,辅助以适当的行政手段,完全可以改变目前农村资金大量外逃与金融渠道融资不足的现实困难,引导资金回流农村。

(三)有利于支农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

支农资金整合是对原有支农资金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现在参与支农和涉农投资的部门多达16-17个,各部门内部又分别有多个科室负责分配和管理支农投资,各部门、各科室在计划下达方式以及项目管理办法上各自为政,导致一些项目申报和管理按上级部门要求“投其所好”、不从实际出发,甚至一个项目多头申报、多方争取资金、多部门审批管理。上级支农资金多头分配的管理格局,也相应地影响和制约着下级部门支农资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方式。在资金拨付上,不同来源的资金拨付渠道不一致,造成资金沉淀或“跑冒滴漏”。如果能够整合起来,至少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强化支农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

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调研报告 篇4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意义与背景分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及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一观点,顺应了信息科学发展的潮流——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即把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应用到当代教育实践之中,是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又是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

采取整合方式,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它学科的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在一起,这也是我国信息技术课教学将来的发展方向。

我校拥有一个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络,所有教室都有计算机—实物展示台组成的多媒体系统,先进的硬件建设为实验得以开展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本课题将针对这些现状来进行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的研究。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有效整合实验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把信息科技更好地融入学科课程教学之中,并致力于相关学科课程教学与信息科技的整合研究,促成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革新;建构现代信息科技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与新型教学结构,以新型教育学习理论为指导,创建理想的教学环境;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利用信息的技能素养,并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协同合作与实践创新的学习能力;在充分尊重学习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激发学习兴趣并促成动力支持下的良性循环。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熟练掌握并运用现代信息手段,进一步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基本形成一支有现代信息素养的科研型的师资队伍。

4、通过研究,基本构建起以学校校园网为信息平台和信息载体的学科资源教育网,达到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的目的。

5、通过课题研究,深入探讨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内容和方法,并形成一定数量的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经验材料。

三、研究内容

1、研究利用信息模拟技术描述学科内容;利用信息模拟技术研究学科课程教学中不同条件、不同过程控制下的多样性结果;利用信息模拟技术研究学科课程教学中现实条件下不可控项的可控化;利用信息模拟技术研究学科课程教学中不可实现内容的现实化(虚拟化);利用信息模拟技术研究学科课程教学中资源利用的合理化和最优化,

2、探究教育过程中各学科知识的融合,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中,充分强调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将更加重视各学科知识之间的渗透与融合,借助网络达到对各科学的知识的更深层次的把握。

四、研究过程和实施步骤

(一)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养。

1、加强教师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对教学经验的积累。聘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座。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阅读、学习有关知识。课题组定期分发教育科研信息摘编。利用请信息技术人员对学科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再培训和辅导,提高技术水平。

2、继续提高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目前,我校的大部分教师能使用PowerPoint、Word等来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有的教师已经掌握了用FrontPage、Dreamweaver、Flash等软件。我校将继续进行有关信息技术的专业基本功的.培训,力争普及与提高。

3、创设情境,为教师提供研究的平台。学校将组织全体教师参加网页制作培训、课件制作评比等。青年教师现场制作课件与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拓展教师网上搜集信息、运用教学实践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空间,推动青年教师上网搜集、处理、整合信息的能力。开展教师“网上论坛”评比活动。发挥网络技术的作用,进行开放的、动态的交流方式,促进全体教师网络技术水平的提高。

(二)以应用为目的,探索整合方式。

1、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整合。

(1)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

信息技术的引入和广泛应用,无疑是注入了时代活水。通过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最大限度的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跳出只学课本内容的局限性。在课前可将相关资源作一些整理,保存在文件夹下或学校局域网络上,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或网站去获取有用信息。随着学生信息水平的逐渐提高,可为学生提供网址,搜索引擎等,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素材。

(2)信息技术与教学方式的整合

教师充分利用各种素材编制适合自己教学的演示文稿和教学课件,形象地演示其中某些难于理解的内容,或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知识的形成过程,或用外接传感器来演示一些当时当地无法看到和无条件演示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另外,我们将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深入钻研教材,选择合适的内容,精心设计整合方案,夯实整合的基础。

针对整合的跨学科特点,在实验的设计中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1)选定内容,做好准备工作。

由于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用信息技术来学习知识,所以要求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都要有一定的水平。我们分工合作:老师确定整合的学科内容,信息技术老师负责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来学习的基本技能与习惯养成。

我们将把研究对象分成低、中、高年级三个年级段,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信息技术与教材内容的整合,各课题组成员对本年级段的教材内容,慎重筛选,确定能够整合的教学内容。内容细化到某一单元的某一特定内容的某一片段。课题组将整合内容系统整理,列出目录,制定整合方案。

矿产资源整合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篇5

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直接推动下,从2005年起,我县以治乱为目标,在全县开展了矿产资源整合工作。根据国务院部署和省、州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加强矿产资源管理的意见要求,我县国土资源部门如何按照国家和省、州的要求,充分结合我县实际,不断优化全县矿产资源市场配置和逐步实现矿产资源的合理布局及开发利用,从而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县工业企业,积极推动全州发展工产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是我局本次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列入调研的重点课题之一。对此,根据我局学习调研阶段工作安排,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县矿业开发历史悠久,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种类较多。解放后,历经**省地质矿产局等地质单位、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勘查,到目前为止,基本查明的矿产资源共26种,分别是:能源矿产2种,即煤(包括烟煤、无烟煤、褐煤)、油页岩;金属矿产9种,即铁、铜、铅、锌、锰、钴、银(伴生)、钼(伴生)、钛砂矿;非金属矿产12种,即岩盐、芒销、石膏、石英砂、硅石、高岭土、白云石、石灰石、页岩、粘土、普通建材石料、普通建材砂料;水气矿产3种,即二氧化碳气、矿泉水、地下热水(温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区位优势明显,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但是,长期以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一直存在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不合理、采富弃贫、经营粗放、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因此,矿产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与管理,是我县热点问题之一,不仅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而且社会密切关注。近几年来,我们以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为契机,紧紧围绕全县化工产业的发展,将矿产资源开发整合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着力点,强力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省、州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整合矿产资源调整开发利用布局工作是促进矿产资源合理开发有效利用的重大举措,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同时,资源整合工作又是一项全新的、探索性工作。因此,**县国土资源局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政府负责、统一部署,协调配合的原则,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以点带面,逐步推开,整体推进,稳步实施的办法进行。

(一)领导重视和支持是做好资源整合工作的关键。整合资源调整布局工作的主线是资源,对象是矿山企业,目的是解决资源配置和矿山布局不合理等问题,既涉及历史遗留问题,也涉及现实的经济利益再分配等问题,情况错综复杂。因此,只有各级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和支持,才能做好此项工作。

(二)坚持整顿先行,“治乱”与“治散”相结合是搞好整合资源调整布局工作的前提。在整合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先整顿,再整合,坚持与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相结合,通过开展“三查”工作,全面查处无证勘查、无证开采、越层越界开采、以采代探和非法转让探矿权采矿权、破坏矿山生态环境等各类违法行为,为顺利开展整合工作创造条件。以整顿促整合,以整合促规范,促进和推进了整合资源调整布局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强化规划控制,努力从源头治散。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我县会同相关部门编制了《**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以此规划为依据,加强宏观调控,实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量调控制度、分类分区勘查开采制度、开发利用方向管制制度、最低开采规模制度和矿产资源储备制度,严把矿业权设置关,努力避免出现新的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不合理问题。

(四)科学编制整合方案,夯实整合工作基础。我们在全面调查摸底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全县矿产资源整合初步方案,并根据需要编制了石英砂、石灰石、钛矿资源整合方案。通过分级制定整合方案,明确了整合目标任务、整合范围、整合标准、政策界限、工作进度,将矿山压减指标落实到了各重点矿区,并将分类处置意见落实到了每一个矿山,为整合工作的实施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五)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一是加强领导,部门联动。积极争取政府领导支持,加强与发展改革委、安监、环保、水利、林业、工商、公安等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政府统一领导,整合主体为主,各部门相互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和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整合工作机制。二是暂停受理矿业权设置申请,集中力量抓整合。列入资源整合的矿区及其外围地区,在没有实现整合之前暂停了新立探矿权采矿权设置申请,以促进资源整合。三是严格矿产资源开发准入条件,明确资源配置导向。明确要求,新建矿山必须满足最低开采规模、符合安全生产条件、通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达到综合利用和开采回采率等条件,否则,一律不予准入,不得设立矿业权;现有矿山在办理延续、变更手续时,必须比照新建矿山要求进行整改,并纳入资源整合范围,否则,不予办理延续、变更手续,责令退出我县矿业开发市场,使“参与资源整合、走规模开发、综合利用、采选加工一体化的发展道路”成为矿业开发投资者不可回避的战略选择。同时,通过矿业权设置和调整重置、定向转让,使资源配置向鼓励项目倾斜,使优势资源向云铜集团、云冶集团、**德胜钢铁、**燃二化工、勤攀磷化工、**亦标等优势企业集中。四是开展专项治理 整顿,以整顿促进整合。我县坚持治乱、治散一起抓,以整顿促整合,采取部门联合执法机制,组织开展了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治理整顿工作,对各种违法开采矿产资源行为进行了全面排查;对正在实施的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项目进行了全面检查;对全县矿产资源管理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了全面清查。清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排队,全面整改,严厉打击了无证勘查开采、滥采乱挖、超层越界、盗采盗运等违法行为,形成了有利于实施资源开发整合的社会环境。五是明确政策,激励约束并举。坚持“存量利益不变,增量利益共享”原则,通过整合后矿山企业在当地注册、建厂,税收在资源赋存地缴纳等途径,保证整合后地方政府税收不减少甚至有所增加;允许整合矿山在符合矿业权设置方案的前提下,适当扩边增储,调动地方政府和矿山企业参与整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应纳入整合而不原参与整合的矿山,采矿许可证到期后,政府相关部门不再为其证照办理延续、变更手续,依法关闭无偿收回。

(六)创新整合模式,以多种方式实施整合。按照“四个一批”(即:淘汰关闭一批、有条件保留一批、合并重组一批、整改提高一批)的思路与要求,采用收购、兼并、入股等方式,根据不同地区、矿区的实际,因地制宜,因矿制宜,采取不同形式,同步推进资源整合和产业整合,采用“矿山合并重组”、“采选加工一体化”、“采选加工联合体”、“采矿与加工企业战略协作”等多种形式推进整合。

通过资源整合的探索和实践,我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已初步呈现资源规模化开采、集约化利用和链条化发展的良好局面:一是矿山总数大幅减少,全县矿业权总数从2005年的166个压缩到了现在的126个,全县共注销了40个矿山采矿权,矿业权总数压缩了24%;二是一矿多开、大矿小开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矿山开采规模、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安全生产均达到国家和省有关要求;三是选矿缺位、采用分离的局面得以扭转,多数矿山开发企业由单一采矿或加工企业向采选加工一体化联合企业发展,依托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步形成产业链结;四是优质矿产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龙头企业长远发展有了坚实的资源保障;五是采富弃贫现象得到初步遏制,开采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利税得到大幅增长。与此同时,在矿产资源的开发整合过程中,总结形成了以勘查开发利用全程监管和以资源配置引导产业发展为基本特征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新模式,使全县矿产资源管理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三、存在的问题

(一)整合矿产资源调整开发利用布局工作是一项全新的探索性、创造性的工作,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总结完善,整合中遇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和政策支持,整合工作涉及矿山企业利益的重新调整和分配,资源整合工作推进难度较大。

(二)对整合资源调整布局工作宣传的广度、深度不够。一些矿山企业缺乏主动性、积极性,甚至还以不同形式抵制整合工作推进。

(三)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仍然突出。保护和治理矿山生态环境的意识还需加强,破坏矿区生态环境的现象仍然存在。尤其是体现在矿产资源较集中的开采区,一些规模较小的矿山在落实水土保持、植被恢复、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要求上还有差距。

(四)矿产资源开发综合利用不够。由于经济发展需求引导了资源开发方向,目前矿山布局不够合理,矿山设置数量多,但生产规模偏小,生产模式仍停留在落后的粗放式加工上,实现资源综合利用的目标还有差距。

(五)打击矿产资源违法行为存在一定难度。无证开采、超层越界开采矿产资源等违法行为仍时有发生,而现行执法手段落后,调查取证难度大,执法效果不佳。尽管依靠基层干部和群众,发现了一些非法开采现象,但实际国土资源部门单方面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控制能力及其有限。

(六)多部门共同监管的协作机制还需加强。在矿产资源执法监察、案件查处中,相关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配合,没能充分发挥多部门联合执法的合力。

四、改进办法和措施

(一)积极研究和探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政府关于资源整合工作的文件精神和要求,总结整合工作经验和办法,进一步理清整合工作的方法、步骤、程序,研究整合过程中发现的难点、热点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二)加大宣传力度,切实解决好各矿山企业和社会各界对资源整合的认识问题。通过不同形式,广泛宣传资源整合调整开发利用布局工作的目的、任务和意义,克服各种困难,坚定不移地抓好抓实资源整合工作。

(三)认真落实各项要求,加快矿产资源整合进度。要按照省、州、县人民政府工作要求和确定的整合范围,积极对辖区内的矿区进行摸底调查,认真参与制定本辖区内各整合矿区的整合方案,逐级报批。同时要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的宏观调控,全面实行探矿权、采矿权设置方案制度。努力实现在政府统一调控下,以市场化配置为基础的矿业权设置制度。

(四)进一步强化整合措施。整合期间,不再受理新立探矿权、采矿权申请,不再受理探矿权、采矿权人变更矿区范围的申请,对以各种手段抵制资源整合工作的,其采矿许可证到期后坚决予以关闭,并取消其参与整合的资格。

(五)严格整合条件和标准,确保整合工作扎实开展。坚持“先治乱,再治散”、“先关闭,后整合”的原则,对按照有关规定应予关闭的矿山,要严格按标准予以关闭;对有违法行为的矿山,要严格依法查处,查处到位后才允许其参与整合;对有严重违法行为的,要依法吊销有关证照,严格按规定予以关闭。

文化整合调研 篇6

近年来,桂林市恭城县在全区率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了学习先进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工作经验,2012年4月7号,桂林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党建办公室组织人员到恭城县红岩村进行了学习考察,对恭城县红岩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有了较深的了解,深受启发和教益。

恭城县红岩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对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广大农民也迫切希望摆脱贫穷落后,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为了改变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低下的面貌,恭城县在经济建设这方面上不断进行对外探究考察学习。通过学习和讨论,干部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恭城县在广泛征求意见和聘请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决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生态农业质量,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来抓,在当地掀起了一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高度赞扬和大力支持。

20世纪90年代前,红岩村的经济发展非常落后,乡村家家户户主要以耕地种田传统模式,经济发展十分缓慢,90年代以来,在政

府的引导下,他们探索发展“一村一产业”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漫山遍野种月柿,村里建起太阳能路灯,建起沼气池,致力发展生态农业。而今,红岩村以柿子种植生产和加工、销售为主业,以观光农业带动旅游旺村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已成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榜样,成为了中国十大最有魅力乡村之一。

一、红岩村“柿乡”特色

为促进乡村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适应农业市场化、国际化新形势,增强市场竞争力,发挥绿色食品在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推动农业标准化进程,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业增收、农民增收,2007年起,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建立莲塘岭绿色食品(月柿)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以带动全县月柿生产上新台阶,促进全县生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1.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提高水果质量安全为核心,以健全水果质量安全监督体系为工作重点,依靠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有效引导和科技支撑,加强农业资源保护盒利用,发展生态农业,推广绿色食品(水果)标准化栽培技术,推进水果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安全生产,加快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全面提升水果产业的整体效益发挥示范作用。

2.基地规模

红岩村是恭城县绿色食品(月柿)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基地总面积12000亩,中心示范面积1000亩。基地中建好标准区间道路4条,完善了低压灌溉设施,在基地中规划设施观景台2处。

3.主要技术措施

严格按照绿色食品恭城月柿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进行规范化操作管理。

A.合理整形修剪,形成良好树冠。

B.实施长草割草栽培,营造果园生态环境。

C.施有机肥为主,配施化学肥料。主要品种有腐熟的猪牛栏粪、沼渣、硫酸钾、钙镁磷肥、微量元素肥等。

D.不使用禁用农药,少用化学农药,大力推广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技术,如生物农药、“以螨治螨”、诱虫灯诱虫杀虫技术等。

E.采用滴灌、喷灌等方式进行科学排灌。

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红岩村这里的家家户户都在种柿子,距离红岩村只有几公里的莲花镇交易市场是恭城月柿最早的交易市场之一,每到月柿成熟的时候,南来北往的客商都会云集在这里。

柿子可以卖鲜果,每年的10、11月份是柿子成熟的季节,红岩村会迎来很多外地游客和收购商。柿子还可以晒干做成柿饼,特别是霜降以后,柿子上糖,上糖以后做成的柿饼更好,由于霜降之后的柿子逐渐完全成熟,不但大大增加了甜度,而且颜色也从黄转红。这样的优良产品得到的外界的好评,自此,红岩村的柿饼一半就出口到了韩国和东南亚。在我们的考察中,看到了村子的宣传栏里写着收购柿子叶,经过询问之后才知道,原来柿子也大多被远销日本,日本有柿子叶包着的饭团寿司。所以在每年的5、6月份柿子树修剪的时候,村民收集不要的叶子,按照规格进行加工,这样也可以得到一笔不错的收入。就这样,红岩村的万亩柿林都是一树三卖,秋季卖鲜果,冬季卖柿饼,夏季还能卖叶子;这三头并进的发财路,每年都能为村民带来数百万元的收入。

二、生态农业旅游促经济发展。

红岩村以发展生态农业旅游而远近闻名,在2003年开始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以来,村民陆续搬到红岩新村后,政府积极引导村民发展生态特色旅游。

红岩村和谐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风光、整洁的农家别墅,既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也吸引市民前来休闲旅游。村里兴建成了瑶寨风雨桥、滚水坝、梅花桩、观景台、月柿节主会场、停车场等旅游设施,修建了景区大门、柏油路和果园观光小道,开设了平江河水

上乐园,建起了垂钓小区,开发了观花采果、自助探岩、民族风情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村里多处张挂着旅游资询电话,及设有旅游信息公布栏,为旅客提供当天的有趣旅游信息。一位村民对我们说,村子里不时还会有他们自编自演的瑶族民俗表演,很受旅客的欢迎。每年九、十月份是柿子的成熟期,期间村里会举办“月柿文化旅游节”,广大游客慕名而来,这段时间也成为了红岩村的旅游旺季。

发展“农家乐”是富裕新农村的机遇。这些年来,村里陆续开设旅游咨询点、医疗救护点,建立旅游接待中心,基本形成了食、宿、行、娱、购、游相配套的服务体系。村里很多人都在自家办起了农家乐,每天来村里旅游的人数超过千人以上,特别是周末,村民“农家乐”客房经常爆满,住宿要提前预订的。

论组织文化整合规划 篇7

(1) 进行培训, 让员工接受新的组织文化。

通过专门培训, 让员工知道什么是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有什么作用, 组织为何及如何实施文化塑造与变革, 新的组织文化对员工有什么新的要求, 认识组织现有文化状态与目标文化的差距。还可利用各种舆论工具, 如广播、闭路电视、标语、板报等大力宣传组织的价值观, 使员工时刻都处于充满企业价值观的氛围之中, 通过耳濡目染来达到渐入员工心中。

(2) 管理层身体力行, 信守价值观念。

组织领导者的模范行动是一种无声的号召, 对下属成员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因此, 要塑造和维护企业的共同价值观, 领导者本身就应是这种价值观的化身。他们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向全体成员灌输企业的价值观念。首先, 领导者要坚定信念。其次, 要在每一项工作中体现这种价值观。第三, 领导者要注意与下属成员的感情沟通, 重视感情的凝聚力量。以平等、真诚而友好的态度对待下属成员, 就会取得他们信任。

(3) 建立激励机制, 巩固组织文化。

因此, 考评内容应是组织文化的具体化和形象化, 员工晋升时, 要考虑他是否与组织文化相融合。对于那些没有好好工作, 并难以和组织文化融合的人员, 让他们明白组织在鼓励什么, 在反对什么。给员工行为实施强化时, 要注意几点:①应具有针对性, 使被强化者能从中体会到更深更广的意义。②应考虑反馈的获得, 也就是预测强化的运用。③注意强化的时效性, 要及时强化, 这样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④强化手段的选择要因人而异。要把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结合起来, 考虑被强化者的需求, 这样才能效用最佳。

2 组织文化整合规划

借鉴国内外成熟的整合理论, 在结合各组织各自不同的特点的基础上, 制定出一套适合自身文化整合的指导方案。设计这个指导方案的主要目的, 是帮助被整合组织顺利实施文化整合工作。指导方案可以包括前言、总则、前期准备、组织实施、效果评价及风险防范五个部分。

前言部分, 指出文化整合的意义及指导方案与组织战略发展之间关系。

总则部分, 首先确定指导方案适用的范围。在确定整合的原则时, 综合考虑企业文化整合的理论。平稳过渡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兼收并蓄原则是组织文化与人力资源整合的基本原则。

前期准备部分, 首先确定成立一个整合工作指导委员会, 专门负责对新组织文化整合工作的指导。任何一个方案都需要一个有能力的团队来实施。整合工作关系到组织的绩效, 以及组织战略的具体实施, 它是一种典型的“一把手工程”, 因此领导机构的负责人必需是最高层领导。只有受到高层领导的重视与亲自参与, 才能保证文化整合工作的顺利实施。整合团队的专职工作人员 (宣导师) 不应该由在被整合组织工作的员工担任。一方面, 宣导师需要对雨林集团公司的企业文化以及管理模式有深刻的认识, 才能在整合工作中真正起到指导和宣传的作用;另一方面, 考虑到需要对整合工作各个阶段进行考评与互评, 宣导师不能既是教练员, 又是运动员。兼职宣导师可以从被整合组织中选择, 但要求对新的管理模式及组织文化有深刻的认识, 选择兼职宣导师可以加强与被整合组织员工的沟通, 缓和双方的对立情绪, 通过对兼职宣导师的培训并让他们参与整合工作, 可以提高被整合组织员工的素质。借鉴国内外整合的实践经验, 将整合工作分为三个阶段:过渡期, 融合期和提高期。各阶段的时间分别为3-5个月、5-8个月、3-5个月。整个整合工作的时间大概持续一年半到二年的时间。

论企业文化的整合 篇8

[关键词] 企业文化 整合 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在于通过强有力的文化整合,塑造和改变员工的文化信仰和工作行为,以追求最大可能性的统一,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效能和市场竞争能力。整合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式。而实践证明,整合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它具有一定的艰巨性和曲折性,突出表现为不同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冲突和排斥,如果不能采取正确的态度和策略,就很难尽快形成员工认同的新的价值观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不能有效发挥企业文化的目标导向、员工激励、保持创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本文试就企业文化整合的规律和着力点做初步探讨。

一、企业文化整合的客观性

对企业文化进行整合,有没有依据?这种依据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我们认为企业文化的整合是有依据的,并且这种依据是客观的,它要依据企业所处的客观环境和自身实际。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具有客观性。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把客观环境对企业的要求传递给企业,激活内部要素,使其不断适应所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提高竞争能力。离开对客观环境的科学分析和判断,单凭自身的主观判断,很难准确给自身的文化建设确定正确的方向。二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具有客观性。企业文化建设既要依赖自身浓厚的人文环境,又要揉合自身独特的技术、管理、制度、市场等诸多因素,充分发挥自身长期积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只考虑人文环境忽视这些因素,不仅会使这些资源白白浪费,更重要的是会导致企业文化建设严重脱离实际,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不会得到员工的认可。三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具有客观性。对企业文化的整合既要依据企业所处的客观环境和自身实际,又要吸收优秀文化建设的成果,借鉴优秀文化建设的经验。而优秀文化也是相对与绝对的统一,就发展方向而言,肯定有它闪闪发光的方面,就其发展状态而言,它又是相比较而优秀,这种状况本身也是客观存在的。

了解和把握企业文化整合的客观性,在进行文化整合的过程中,首先要充分考虑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了解外部环境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提出的要求,同时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实际,并且积极借鉴和吸收优秀文化成果,进行积极有效的整合,以形成新的价值观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

二、企业文化整合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无论是自然生态系统,还是社会环境系统,都会经历成长、成熟到衰亡这样一个过程。企业和企业文化建设也是如此。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企业文化建设也要经历相应的周期,也要经历文化的提炼与凝聚、文化的成熟与持续、文化的危机与衰亡,而决定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它自身的矛盾性。

企业文化属于亚文化的范畴,它要受主流文化的影响;企业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它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意识形态,它必然要受社会意识形态规律的制约。社会环境是发展变化的,员工的思想观念是发展变化的,企业要根据这些变化,及时对企业文化进行调整和重新定位,并寻找到企业文化发展的新方向,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企业文化的整合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而企业面临的社会环境,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它也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企业文化作为自身的意识形态,也呈现出相对独立和稳定的特点,这就决定了企业文化整合的阶段性。

仔细考察企业文化建设的实际,我们不难发现,有的企业文化建设搞得轰轰烈烈,理念系统十分完备,而内部管理混乱,效益不佳;而有的企业人文精神、理念系统空泛,既没有特色,又没有实质性内容,还多少年一贯制,没有变化和新意。究其原因,不及时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和定位,赋予新的更加生动的内容,使企业文化充满活力,不能不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正因为如此,使企业文化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把握企业文化整合的持续性特点,经常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和内部情况的变化,注重对企业文化的整合,努力培育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文环境,才能使企业良性发展。把握企业文化整合的阶段性特点,便于实际操作,反之,很难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

三、企业文化整合是一个自我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1.企业文化整合受管理者认识水平的制约

企业文化建设是管理者倡导的、员工认可的,是适应外部竞争环境而进行的。毫无疑问,管理者对外部环境的认识和对内部环境的认识,以及策略的正确与否,都直接影响着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而整合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也必然要受管理者认识水平的限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由表及里,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任何一种认识都不可能一次完成。因而管理者的认识程度和水平就决定了企业文化的整合不是一次完成的,有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

2.企业文化整合是自我“扬弃”

我们在实践中看到,企业要生存、要发展,管理者和员工都在不断地观察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企业的影响,不断审视自身原有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坚持行之有效的部分,克服过时的、不适应的部分,充实新的内容。这就是企业文化自我“扬弃”的过程,这种“扬弃”,推动企业文化自我完善和发展。

3.企业文化的自我“扬弃”是通过其内部的矛盾性来实现

在企业文化整合过程中,我们往往发现实现由一种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向新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转变,它总会出现一个过度期。在这种过度期里,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新旧思想、新旧观念、新旧价值观的并存、冲突和斗争。要顺利度过这个过度期,必须通过思想引导、转变观念的教育,乃至制度的刚性约束,使旧的价值观得到克服,新的价值观得到确立。每过一个过度期,就会使企业文化建设得到一次完善。

四、企业文化整合的着力点

1.要注重价值观的整合

价值观是一个企业建立文化体系的灵魂和根本依据。是企业对于客观存在的、影响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各种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的总体观点,是“一个组织的基本观点和信念”。“只有在系统地确立了价值观的情况下,文化概念才能现实地成为系统”。实践证明,价值观没有确立,只注重其他工作理念的确立,就很难形成科学的系统,就缺乏凝聚力,难以统一员工的认识和行动。因此,企业文化的整合要首先整合价值观,包括在行动中善于检查价值评价过程中出现的偏颇,不断剔除冗杂事物中滋生的与价值观相悖的价值标准,保持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清晰,使企业文化建设保持健康发展。

2.要注重对企业影响大、影响突出的问题的解决

企业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我们常常看到,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企业在某些方面、某些环节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对其发展产生着很大的负面影响。要改变这种现象,不从企业文化整合上下工夫,就很难从根本上扭转。例如缺乏执行力,多年来,在一些企业成为痼疾,为了治愈这个痼疾,它们采取了不少措施,包括一些刚性约束,但常常是抓了好一阵,过一阵又反弹。因此,在企业文化的整合中,对这种表现突出、影响大的问题,突出执行文化的建设,使员工牢固树立执行意识,并努力使他们的行动成为习惯,习惯成为自然。

3.要注重把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形成的共识是要将人文精神、理念固化成制度,用制度约束员工的行为,这种制度的约束是刚性的。在实践中,我们也确实看到了缺乏制度的刚性约束,一味只强调思想教育的现象,其结果很难将企业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很难统一员工的行动。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人们的认同程度不一,执行的程度也是有差别的,有的是主动执行,有的是被动执行,在完备的制度也有无法约束的地方。因此,把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起来,应该更有效果。不少企业在企业文化整合中体会到,最难的是观念的转变。要使员工认同新的价值观和理念,就要在整合的操作过程中注意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发动员工广泛参与,重视民主管理和情感管理,重视直观教育,努力化解员工思想上的疑虑,提高他们对新的价值观和理念的认同度,自觉执行制度,顺利实现企业文化的创新和整合。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96页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互维林:《历史唯物主义与文化范畴》.第105页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

上一篇:描写心情的词语以及句子下一篇:增员工作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