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

2024-06-10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精选9篇)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 篇1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课堂教学愈来愈关注其有效性,评课也就成了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评课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课堂教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方式,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教研员必备的能力之一.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其实.评课也是一样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每个教研员在实际工作中都会积累一定的评课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评课风格。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工作方法因人而异,那么评课方法也不能干篇一律。不管方法如何,新课程背景下进行有效的评课才能发挥评课应有的功效.评课,即课堂教学评价,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对上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符合现代教学观和对其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科学化的评课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素养、进一步加强和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然而现实的评课中,却存在着不少弊端,没有发挥评课应有的功效。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t

1.听后不评。是重听轻评,也就是说听得不评不到位,这是评课大忌,也就是失去了听课的意义。

2.敷衍了事.即使有的课评了,有碍情面,评课敷衍了事,走过场。评课大部分是虚假的评议,只唱赞歌,不讲缺点。评议会上,发言人少,评议只有三言两语,评课冷冷清清.

3.面面俱到。对一节的评议应该从整体上去分析评价,但决不是不分轻重、主次,而需要有所侧重.即根据每一次的听课目的和课型,以及学科特点突出重点.但实践中有些评课面面俱到,因而泛泛而谈,难以突破重点.

4.抓不住关键.虽然评起来头头是道,却没有深入关键与实质内容,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5.追赶时髦.现在流行什么新的教育理论就赶紧用时髦的话题和理论去套,并没有给与会者执教者多少收益。

6.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的缺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程中“三维”教学目标最上层的维,失去这一维,课改目标的达成就无一

从谈起.其实,评课作为一门有研究价值的科学和实用技术,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且具有一定的原则、评课的内容、评课的方式方法、评课的技巧等.新课程背景下教研员应克服上述存在的问题,按规律进行有效的评课,从而充分发挥评课鹩助教。l。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是有效评课的核心

各学科在学科课程标准里的新课程理念表述是不同的。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如下网个方面:

(1)提高生物科学素养;(2)面向全体学它;(3)倡导探究性学习;(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我们教研员首先正确理解这些理念包含的台意,才能在评课过程中判断教师在实施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是否把握课程标准的理念,是否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的这些要求。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应该足评课关注的核心和重点,只有这样才能评谦促使教学新理念变成教师的教学行为

2.新课程的评价角度是有效评课的关键

通过一 定规模的公开谋教学,开展评价活动,使教师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确实是推进新课程行之有效的途径之。然而,在这样的活动中 除遵循课堂教学评价的一般规律外,针对不同的授课目的、把握不同的评价角度尤为重要刚从事教学工作或刚从事该学段教学工作的教师,公开课的目的在于锻炼他们的从教能力因此,评课的立意不要过高,要注重基础 在组织评价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 对授课人目前所具有的基本素质,应尽量给予充分肯定。第二=,由于这部分教师一般具有可塑性,接受新生事物快、反应灵活,因此,在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各方面还要从严要求,评说中从严把握。使他们明确要求,找出差距,继续努力评价研究课,无论授课、评课,都要从研究的角度出发,在教研员的正确引导下开展研讨;并要特别注意如下几点:第一,听课之前明确交代该研究课侧重研究什么问题以及该项研究的意义 使评课人在听课时有重点。第一,要刨设一种探讨、切磋问题的氛围。既然是探讨,就应茏许各抒己见,既然是切磋,就应提倡互相商讨第三,研究课对授课的教师来议具有风险性,因此 不管效果如何,都应在评课现场给予耪神上的鼓励评优课的要求、范围、形式各有不同,但归根到底是要评出高低优差来。对不限定名额的要严格依据统一的评价标准或评价方案评出优秀课或分出等级,每一’一位评价者要细致考祭教学滔动的全过程,进行有理有据的价值评判,然后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确定评价结果,所评出的优秀课应是出类拔萃、独具特色的;否则不如宅缺以确保评优的严肃性。评课过程中充分发挥详谦的擞励佧崩

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有助予调动教师的教研工作热情,展示教师的教研工作才能。评课是一种教学形式,评课者要从研讨的角度出发,对教学中的优点充分肯定,即使是上得不够成功的课,也要善于挖掘教者教学中的亮点,加以赏识、赞美和鼓励。对教学中存在的闯题或不足之处也娶以虚心的态度、商量的口气与教者共同分析研讨,善意地提出自己的建议或希望。尤其是对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来说,这一点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要让年轻教师在人文关怀中感受教育智慧的力量,从而澈发教师主动地探究与感悟。评课要从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出发,要善于发现教师教学过程的闪光点,要给教师理论上指导,方法上点拨,过程上反馈,使教师在评课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受到教益。评课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评课提高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让教师从评课中获得发展的自信与动力,.并体验教学成功的快乐,最终使执教者(特别是年轻教师)尽快成长,成为课堂教学直至课程改革的中坚力量。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 篇2

关键词:教学反思,新课程,教师成长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 从自己的实际教学活动出发, 发现、分析其中的问题, 并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来探求改进教学的过程。”教师通过反思找出在教学实践中与教学新理念不相吻的甚至和教学理念相违背的做法, 进行自我批评, 并且予以修正, 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因此,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英语教师, 必须要具备不断反思的意识, 积累成功的经验, 改正不对不足的地方,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与时俱进, 适应课程的发展。

课程发展和教师的成长是互为前提和条件的, 没有教师的成长就不可能有课程的发展, 课程的发展又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但是它们相互促进的动力是什么呢?

考尔德希德说:“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 “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具有什么样的教学反思, 就深刻地影响着形成什么样的课程发展和教师成长。教学反思促进课程发展的过程, 也是教师获得成长的过程, 课程发展是教师成长的平台。教学反思是课程发展和教师成长的动力因素。新课程是发展了的课程, 因此, 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有力措施。

我们在英语新课程教师培训中, 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语:“要给老师洗脑。”洗脑的方式是请专家作报告, 目的是希望老师听几场报告后就可以使他们“脱胎换骨”, 成长为适应新课程的有效的教师。

不可否认, 专家的理论引导会对教师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 不过理论引导只是外在的支持环境, 不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根本动力因素。他们误解了教师发展的起点。既然教学是一个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专业, 那么教师的发展不可能通过被动接受和训练的方式完成, 教师是自己成长的。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显然,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至多形成肤浅的知识。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 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 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 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

一名成功的中学英语教师, 最重要的是他首先是一名有效的英语教学实践者, 不但具备坚定的英语教学理论基础, 更要拥有丰富的英语教学实践经验。那么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很大变化的背景下, 中学英语教师如何自己成长为一名有效英语教学实践者呢?

只有深刻而有效的英语教学反思才能促使他们对英语课程设计作科学的改动, 再回到实践中去证实反思的正确性, 最终形成英语教学实践经验。教师通过教学反思不断地调整教学目标, 改进教学设计和方法, 改善学习评价的策略, 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为自己的学生创造更多的个人体现, 体验成功和产生快乐的机会。这样来说, 一名成功的英语教师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作教学反思诞生和成长起来的, 而且教学反思是从教师的角度, 而不是从专家或校长的角度看教师的成长。

笔者认为,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英语教学反思, 不是对英语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者是重复, 而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英语教学情境中, 从更宽广的社会实践、情感价值及教育层面等多角度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英语教学反思是英语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 也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 更会促进反思性实践的英语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的研究型、复合型、学者型教师, 这也是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教师的必备素质。

那么新课程背景下, 从教师的角度, 英语教师应当怎样对自己的经验进行反思, 从而提高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学反思的能力呢?

一、学习教育教学文献

学习教育教学文献, 可以帮助英语教师接受国内外新的信息、观点, 把别人的成功经验和案例与自己的英语教学方法进行对比, 看看自己的教育观念、行为是否吻合新课程理念, 从而找出差距并探究原因, 以便及时调整。

二、写教学后记

有些教师认为教学反思已在大脑中形成, 没有必要把教学反思写出来。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停留于头脑的教学反思, 往往是零碎的、紊乱的, 倘若你拿起笔将所思写下来, 你就会发现, 还需要对自己的思考做一番整理工作, 而在这个写作、整理的过程中, 又会有新的发现和认识, 对问题的认识会更加清晰和深刻。

英语教师要不断分析自己的教学质量, 反思自己的成功与失败, 分析自己的教学实践是否和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冲突和违背, 如果有, 应该如何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已达到强化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英语教师应该及时写下他们的教学经验, 并与其他教师共同分析。在新课程背景下, 教学工作倡导的是集体备课, 这就为广大英语教师共同分析经验创造了条件。

三、参加听评课活动

听课, 是教师“借其长为我所用、见其短引以为鉴”的聪明举措, 也是提高自我学习, 促进成长的有效途径。但是听课要带着谦虚的精神、欣赏的心态、思考的脑袋、研究的眼光和分享的态度去听、品、悟。听课的过程中一定要写听课记录, 但是在目前日常教学过程中, 大多数教师的听课记录只是把大致的教学过程记录了下来。好的听课记录应包括课堂教学情境的观察, 对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状态的关注、课堂教学细节和教学问题的记录、对学生独特体验和精彩的描述和课堂问题的评价和反思。写完听课记录后要与其他教师相互交流, 取长补短, 通过听评课的方式进行学习、比较, 找出不同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上的差距, 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 从而提高自己, 促进发展。

四、校际交流和网络论坛交流

来自不同学校的英语教师聚集在一起, 通过研讨会、经验交流等形式, 提出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问题, 探讨其成因, 最后形成解决办法, 为所有参加的教师所共享。另外, 英语教师可以利用教师网络论坛进行交流, 可以消除地域屏障、身份高低等因素平等地交流自己的思想、做法和困惑, 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反思交流形式。

教学反思应该是持续的、不间断的, 将教学反思渗透于教学实践全过程, 从而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教育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深刻而有效地教学反思, 还得将教学反思与读书结合起来, 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不能是单纯地苦思冥想, 而是将书籍作为思考的后盾。深受书籍滋养的老师的教学反思更有理性、更厚重。英语教师只要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持之以恒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及时的总结、对比参照、提炼心得, 定能收获教学反思的喜悦。

总之, 在新课程背景下一个英语教师要成长为优秀的教师, 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地实践, 不断地总结, 做反思性实践的英语老师。这种教师既能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思考、发现问题, 又能想办法加以解决。在反思性英语教学实践中, 他们可以重构教材与教学程序, 促使自身拥有的认识得到修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元祥.教师的20项修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林华民.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老师[M].北京:华语出版社, 2007.

[3]]李明高.教师最关键的18项修炼[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

[4]申继亮.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教师发展之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5]宋运来.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

[6]肖川.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7]肖川.教师心灵读本:教师, 做反思的实践者[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8]赵明仁.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2009.

[9]张雄.专家学者型教师与一般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特征差异[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0, 26 (4) :6-11.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口算教学 篇3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如何进行口算教学是我们最近遇到的一个教学难题。新课程标准中没有对口算速度和准确度提出明确要求,考试中独立的口算测试也被取消。现在小学数学虽然也进行口算教学,但学生计算的速度已经被教师渐渐的忽视了,进而一些必要的口算练习也被老师们忽视了。很多家长甚至老师都认为学生的口算速度和口算能力对学生的数学成绩影响不大,只要能算对,快一点慢一点无所谓。在这里我非常不赞同这种观点,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口算不过关,笔算估算自然不会好,口算能力差的学生往往会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处于落后位置,他们因此很难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成绩自然不会很理想。

我经常看到一些二年级的学生在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时还需要手指来辅助计算;四五年级的学生对表内乘法还不能熟练掌握,经常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当出现一些特殊数值(如2×3÷2×3=)时,有些学生就不能按照四则运算的顺序准确计算;计算时注意力分散,记忆失败(如忘记进位和退位);等等。这些现象必然会导致学生做题错误率高、速度慢,因此,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需要加强对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

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没有一天用不到口算,可见口算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尤其是一些相对简单的数据计算,用口算方便易行、灵活快速。同时,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入手,口算能力提高了便会带动学生全方位能力的发展。学生在口算过程中,既要用耳听、用眼看、用嘴说,也要用心记、用脑思考,所以口算过程是学生各个感官协调配合、共同发展的过程。口算过程看似简单,它确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快速的思维过程,口算的训练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记忆能力和再现能力。学生口算能力提高了自然会加快计算的速度,发展逻辑思维,同时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理解力、记忆力和表达能力。由此可见,口算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的基石,是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重要途径。

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

要想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一些基础知识和常见数据的积累必不可少。低年级学生学习口算的一个重要知识铺垫就是数的拆分,主要是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这部分知识是计算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因此,在一年级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教师重点练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并灵活运用。

另外,在不同的学段需要积累不同的常用数据。如二年级时,要熟练记忆和应用表内乘法,并根据表内乘法熟练地计算相应的除法;三、四年级时,能够记忆100以内两位数与一位数的乘法;五年级时,要熟练掌握常见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以及20以内不互质的两数的最小公倍数;在六年级时,需要记忆常用的π的倍数以及11到19的完全平方数;等等。但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数据的记忆不能一味的死记硬背,而应通过反复的、多样的练习最终达到记忆的效果,这样可以延长记忆的时间。

重视对算理的讲解

要想提高小学生的口算能力,教师必须让学生充分理解算理。在口算25与任意整数相乘时,如“25×26”,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25与整数相乘的算理,即25与4相乘等于100,在计算25与任意整数相乘时,都先看这个整数里包含多少个4,26里有6个4还余2,也就是能凑成6个100还多2个25,所以结果是650。这个计算过程中涉及到数的拆分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等知识点,学生可能在第一次接触时不能完全掌握,这时需要教师反复的讲解以求学生充分理解算理。学生只有真正理解算理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此外,教师还应重视培养学生说算理的能力,学生说出算理有利于他们对算理的理解,掌握口算方法。学生说口算思路的过程也就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同时对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选择最优方法,提高口算速度

在进行同一道题的口算时,经常会有多种口算方法。如10.5-8.9,第一种方法是按照笔算减法的方法,从低位减起,不够减时再依次向高位借位。第二种方法是把10.5拆分成10+0.5,先用10-8.9得1.1,再加上0.5得1.6。第三种方法是把10.5拆分成9+1.5先用9-8.9得0.1,再加上1.5得1.6。第四种方法是先用10.5-9得1.5,因为多减了0.1,所以再加上0.1得1.6。在进行这类口算练习时,教师应首先带领学生发现多种口算方法,然后对四种方法进行比较,让学生亲身体会四种算法的计算过程,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发现后三种方法计算简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使用,这时教师不必强求。

多种形式的训练相结合

口算能力的培养不能靠机械的记忆或者死记硬背,在弄懂方法、明确算理之后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练习来提高。对于相对简单的口算题,教师可以采用听算的方法,这样在培养学生口算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注意力;相对难一些的题目,教师可以借助《口算练习卡》或自制的口算卡片来练习,这样在听觉的基础上加上视觉的辅助可以降低难度;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教师可以多采取抢答的方式进行口算练习,一方面因为他们注意力的持续时间比较短,另一方面因为低年级的孩子更乐于表现自己;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口算练习,这样可以加大口算练习的效率。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兴趣了,再困难的事他们也会努力去完成,因此在多做多练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口算的兴趣也十分重要。在练习时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如:玩扑克牌(24点等),开火车,对口令,找朋友,争擂台等等。学生感兴趣了,就会长期的坚持口算训练,口算练习的效率也会大大地提高。

在提高口算能力方面,小学生具有非常大的潜力,但口算练习不能急于求成,贵在长期不懈的坚持练习,只要能坚持天天练习,一定能达到脱口而出的效果。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 篇4

研究背景 与 研究意义(拟创新点)

研究背景: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的一座知识宝库,古诗词则是这座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古诗词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初中语文老师的我深知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更明白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包含有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历史知识,对传承中华文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来说非常重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要求是“能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领悟内涵并品味语言”。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古诗词赏析类的考题是层出不穷,所以教学古诗词非常重要,尤其是指导学生赏析古诗词意义重大。但当前的中学古诗词课堂教学的现状是:古诗词教学突破不了传统的“串讲串问”教学模式的瓶颈,课堂上主要是老师讲析,学生活动较少,课后让学生死记硬背,大都是以记忆为主,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表面的知识,记一首掌握一首,不能举一反三地去赏析古诗词。在考试中,很多学生面对古诗词阅读无从下手,不能体会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研究意义: 在这种状况和学习背景下,探讨研究新课标下古诗词教学策略,应该是个具有一定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题。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师就是引导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智力的积极性”。他的观点告诉我们: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的思想发展,要求学生改变教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古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抒情美、内涵美等内容,放

- 2 - 手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味、感悟、创新。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深厚兴趣,对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实现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创新点:

引导学生的思想,让学生自己咀嚼、品位、感悟、创新,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古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抒情美、内涵美等内容,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

研究目标 与 研究内容 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的探讨、研究、实践,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古诗文诵读的兴趣,学生能有个性地朗读优秀的古诗文,背诵一定量的古诗文,积累一定的人文底蕴,提高自身的语文修养。

2、研究中,通过收集与古典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著述等内容,加深对古诗词的认识和了解。

3、通过“教学研究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有力衔接”为指导思想,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古诗词教学新模式。

4、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研读古诗词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古诗词,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研究内容:

1、指导学生了解古诗词的文学常识、诗人的生平、背景、著述等,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

2、课外举办与古诗词相关的板报,诵读比赛等活动,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古诗文诵读鉴赏能力。

3、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习古诗词鉴赏的方法。课堂上采用“读-—悟—品—写”的教学思路,从中读出兴趣,感受情趣,悟出妙趣,写出文趣,即教给学生欣赏古诗词的方法,同时带给学生美得享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研究步骤 研究步骤:

与 研究方法(一)先期学习准备阶段 课题研究的准备、组织和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包括研究教师确定选题,制定并论证个人研究方案,完成实施研究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实施试验研究阶段 1、组织教师收集相关材料,讨论如何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体备课。

2、进行“古诗词”的课堂教学实践,全体课题组教师进行评议讨论。

3、各班学生通过诵读、背诵、摘抄、收集与古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著述等方式,加深对古典诗词的认识和了解。

(三)分析、总结、撰写研究结题报告阶段 1、组织课题组教师撰写相关论文。收集优秀教案(或学案),收集课件等。

2、撰写课题总结或报告。

研究方法:

1、文献法:认真学习参考有关文献,提取主要观点和做法,针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再进行实践和研究,得出具有推广价值的一般规律和方法。通过文献研究启迪思想,开阔思路。

2、经验总结法。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和对搜集的相关材料进行分析,不断总结经验 3、实践研究法:围绕有效的教学途径和方法,规划研究方向,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观察、研究、反思,得出切实可行的规律和方法。

研究条件 与 预期成果(一)完成研究的可行性条件分析

1、学校非常重视教学科研工作,对小课题研究能给予大力支持,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组织保障。

2、师资力量充分,本课题成员是从教初中语文多年,对初中的知识点衔接很熟悉,对教材的研读,学情研究有较深的理解,都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

- 4 - 3、学校研究资料丰富,为课题顺利开展、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预期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主要承担人 理论文献学习笔记每人一本 学习笔记 2019.9-2020.1 课题组成员 学生古诗词诵读比赛 展示 2019.9-2019.12 课题组成员 学生制作有关古诗词的小报 展示 2020.1-2020.6 课题组成员 古诗词板报专刊 展示 2020.1-2020.6 课题组成员 课堂教学观摩(示范课,观摩课相关材料)、示范课、观摩课 2020.1-2020.6 课题组成员 专题论文 论文 2020.3-2020.12 课题组成员 结题报告 本课题的结题报告 2020.10-2020.12

课题组成员

三、审核意见

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意见

单位公章:

****年**月**日 专家组推荐意见

同意立项

不同意立项

专家签名:

****年**月**日 县教师进修学校审核意见

同意立项

不同意立项

单位公章:

****年**月**日 附件 3

- 6 -

设计与论证活页

课题名称: : 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进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的研究

告 设计与论证报告((不得出现学校和课题相关人员名字))

研究背景 与 研究意义(拟创新点)

研究背景: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的一座知识宝库,古诗词则是这座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古诗词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初中语文老师的我深知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更明白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包含有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历史知识,对传承中华文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来说非常重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要求是“能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领悟内涵并品味语言”。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古诗词赏析类的考题是层出不穷,所以教学古诗词非常重要,尤其是指导学生赏析古诗词意义重大。但当前的中学古诗词课堂教学的现状是:古诗词教学突破不了传统的“串讲串问”教学模式的瓶颈,课堂上主要是老师讲析,学生活动较少,课后让学生死记硬背,大都是以记忆为主,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表面的知识,记一首掌握一首,不能举一反三地去赏析古诗词。在考试中,很多学生面对古诗词阅读无从下手,不能体会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研究意义: 在这种状况和学习背景下,探讨研究新课标下古诗词教学策略,应该是个具有一定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题。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师就是引导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智力的积极性”。他的编 号

专家推荐意见

观点告诉我们: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的思想发展,要求学生改变教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古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抒情美、内涵美等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味、感悟、创新。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深厚兴趣,对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实现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创新点:

引导学生的思想,让学生自己咀嚼、品位、感悟、创新,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古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抒情美、内涵美等内容,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

- 8 - 研究目标 与 研究内容 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的探讨、研究、实践,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古诗文诵读的兴趣,学生能有个性地朗读优秀的古诗文,背诵一定量的古诗文,积累一定的人文底蕴,提高自身的语文修养。

2、研究中,通过收集与古典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著述等内容,加深对古诗词的认识和了解。

3、通过“教学研究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有力衔接”为指导思想,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古诗词教学新模式。

4、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研读古诗词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古诗词,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研究内容:

1、指导学生了解古诗词的文学常识、诗人的生平、背景、著述等,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

2、课外举办与古诗词相关的板报,诵读比赛等活动,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古诗文诵读鉴赏能力。

3、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习古诗词鉴赏的方法。课堂上采用“读-—悟—品—写”的教学思路,从中读出兴趣,感受情趣,悟出妙趣,写出文趣,即教给学生欣赏古诗词的方法,同时带给学生美得享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研究步骤 与 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

(一)先期学习准备阶段 课题研究的准备、组织和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包括研究教师确定选题,制定并论证个人研究方案,完成实施研究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实施试验研究阶段 1、组织教师收集相关材料,讨论如何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体备课。

2、进行“古诗词”的课堂教学实践,全体课题组教师进行评议讨论。

3、各班学生通过诵读、背诵、摘抄、收集与古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著述等方式,加深对古典诗词的认识和了解。

(三)分析、总结、撰写研究结题报告阶段 1、组织课题组教师撰写相关论文。收集优秀教案(或学案),收集课件等。

2、撰写课题总结或报告。

研究方法:

1、文献法:认真学习参考有关文献,提取主要观点和做法,针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再进行实践和研究,得出具有推广价值的一般规律和方法。通过文献研究启迪思想,开阔思路。

2、经验总结法。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和对搜集的相关材料进行分析,不断总结经验 3、实践研究法:围绕有效的教学途径和方法,规划研究方向,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观察、研究、反思,得出切实可行的规律和方法。

- 10 - 研究条件 与 预期成果(一)完成研究的可行性条件分析

1、学校非常重视教学科研工作,对小课题研究能给予大力支持,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组织保障。

2、师资力量充分,本课题成员是从教初中语文多年,对初中的知识点衔接很熟悉,对教材的研读,学情研究有较深的理解,都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 3、学校研究资料丰富,为课题顺利开展、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保障。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 篇5

从visiting the masters一课谈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设计与实践反思 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

邓静漪 【摘要】我国的新课程标准倡导在英语教学中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让学生学会用英语做事,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本文通过展示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八第三单元阅读课的教学设计,谈谈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课的设计与反思。

【关键词】语言教学 阅读课 有效教学设计 反思

一、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的必要性

有效课堂教学(effective teaching in classroom)最初起源于20世纪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受实用主义教学影响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谓的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教学的效益不在于教师而在于学生。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效益高低的唯一标准。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目前中学英语教学突出的问题是多为老师授课、学生被动听课、学习的效果也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提倡和践行有效教学显得格外重要。

二、visiting the masters一课的教学分析和教学设计 1.教学分析

(1)授课内容为牛津英语高二第八模块第三单元Welcome to the unit 和Reading部分。本单元是谈论绘画艺术的,是继第二单元谈论音乐艺术之后又一与艺术相关的内容。在Welcome to the unit中,给学生展示了五幅风格迥异不同类型的画,帮助学生了解五种画的类别及其代表作品,从而给接下来的阅读教学作铺垫。Reading部分Visiting the masters是通过一个中国学生去欧洲旅行参观了著名博物馆(the museum in the city of Malaga,the Louvre Museum, the Musee d’Orsay, the Van Gogh Museum, another museum in Amsterdam), 以e-mail的形式给读者介绍了五位世界著名的艺术家(毕加索、达芬奇、莫奈、梵高、伦勃朗)以及他们的名画(《毕加索自画像》、《蒙娜丽莎》、《睡莲》、《星夜》、《向日葵》、《夜巡》)。文章不是很难,文章的脉络也很清楚。文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世界文学艺术,提高艺术素养的机会,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帮助学生拓展文化视野,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基础。本节课教学设计与实施采用以下教学原则:兴趣性原则、交际性原则、互动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采用scanning 和skimming 阅读策略。学习策略:通过学生自主性阅读、小组讨论、问答,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策略。

(2)教学对象分析:施教对象为高二年级某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英语口语能力,但艺术这个话题并不是非常生活化,有相当的学生在此领域的知识相当贫乏,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难度设定不高,主要从课文内容入手,做一些简单的了解和分析,同时学习一些教学策略,在活动设计时给学生充分的提示和指导,在内容升华方面则引领学生欣赏艺术的同时,更要学习艺术家那种投入和专注的精神,并将这种精神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去。2.教学设计

(1)顺其自然的导入,贯通前后知识

新课程标准关于教材使用建议中有这样的说法:“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 所以笔者对教学内容作了如下设计:将Welcome to the unit 与Reading两个内容合二为一,整合为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因为Welcome to the unit主要是谈论画的类别及世界著名画家和他们的作品的,这与我们Reading的内容有很多相通、相同的地方,所以完全可以将Welcome to the unit作为Reading 的导入环节来处理。为让Welcome to the unit 的内容更为贴近Reading,笔者在此环节全部选用了课文中提到的五位画家的作品来呈现,以此来说明画的类型——抽象画、肖像画、风景画、静物画、壁画。然后由画及画的作者过渡到课文处理。

(2)把握文章框架,从整体入手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会使用英语。而阅读的教学不仅教授内容和让学生口头表达思想,同时也应该通过学习不同体裁文章的构架和写作方法来实现书面表达能力的提升。因此,本课在导入到文章之后,先进行了阅读策略(reading strategy)的梳理。通过给关键词的方法让学生勾勒出文章的框架结构和主要涉及的内容,从而实现对文章的初步了解。

(3)由表及里,从粗到细

了解了文章的大意和框架之后,就应该学习一些细节的知识,从而加深对文章的领悟。该篇文章主要是介绍了作者及姑妈在欧洲游历期间参观的艺术博物馆,着重介绍了几位世界知名的画家和他们的作品。因此,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来使这两个大部分的内容。

第一,旅游路线和博物馆。文章中明确提到了位于不同国家的几个艺术博物馆,要把旅游线路更直观地表现给学生,比较好的方法是地图法加箭头法。找一张标明国名的欧洲地图(涉及到文中那几个国家的那部分即可),然后用箭头标明出发地、途径地、终点。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很直观地了解博物馆所处位置,也可以对艺术家的出生地有进一步的感受。

第二,画家和作品。文章作者在介绍画家和作品时,主要涉及到出生地、出生/去世时间、代表作、绘画风格等信息。笔者用幻灯片展示画家的照片或画像,然后设计以上信息让学生进行填空,由此,学生对文章细节有了更多的理解,同时也训练了skimming这一非常重要的阅读技巧。

(4)活动设计,趁热打铁很重要;情感升华,积极引导不可少

任何一篇阅读的学习都不能只停留在文章本身,更重要的是掌握知识的运用和情感的升华。语言的功能在于运用在于交流,而教学的功能除了习得知识更在于育人,引导学生形成正面的积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这个环节设计的好坏至关重要。在活动设计环节,笔者安排了以下几个内容:

第一,用表格的形式再现文章中介绍的几个知名画家的姓名及他们的国籍、时期、作品、画派。学生被要求填出某个画家某个缺漏的信息,这既检查了学生的听课效率,又巩固了所学知识并复习了相关词汇。

第二,猜谜。趁热打铁,邀请一个学生到讲台前,面对其他学生,而下面学生依次根据前面操练的内容描述某画家的有关信息,让讲台前的学生猜画家的名字或代表作或国籍或画派。本环节的主要作用在于训练学生完整表达语句和段落的能力,同时可活跃气氛,掀起一个高潮。

第三,作为无锡人,学生们对著名的无锡宜兴画家徐悲鸿有所了解,因此,笔者设计了讨论话题:介绍徐悲鸿。为了让学生在对该画家的介绍更为全面,更好地模仿文章中的结构进行人物和作品介绍,笔者在幻灯片上给了一些必要的信息,如出生时间、幼年时期生活背景的艰苦、学画的坚忍不拔、留学和游历情况、擅长的画派,而将出生地,代表画作留给学生自己思考。这一话题的设计,除了达到让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的目的之外,还为下文的情感升华做铺垫。

第三,思想升华融入课堂教学。在文中,几位绘画艺术家的作品固然伟大,但更值得学习的是他们对绘画艺术的热爱和高尚的艺术情操。这些艺术家都对绘画艺术矢志不渝,或成功或失败,无论遇到怎样的艰苦,从未放弃对于自己所爱的艺术的追求(如梵高);无论多么成功,始终没有自满或放弃对绘画艺术进一步的追求(如毕加索)。作为学生,作为一个平常人,我们或多或少会经历逆境也会享受成功,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来看待成败呢?对于梦想的追求(如理想的大学),会因为某些因素而停下脚步吗?提出问题后,请每个学生用一句话来表述自己的观点。3.实践反思

任何一节课,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会有让人惋惜的遗憾。在实际教学中,还是有几个不足的地方。一是在导入环节中,尽管笔者所给的代表画作非常著名,但有个别学生在该方面的常识实在太少,不能把代表作和画家正确地对号入座。一是本文中有几个词汇的发音学生把握的不是很好,如画家的名字和画派的名称。考虑原因应该有几下几点,一是知识面狭窄,对绘画艺术缺乏基本的认知;二是对词汇课前预习不够,也是平时不注意训练朗读的结果。

但也有很满意的地方。第一,整个课文内容框架和细节理解方面的设计扼要明了,可操作性强,给与的时间也比较充分,另外前后贯穿了形式多样的活动设计很好的预热和巩固了文章要求掌握的知识内容,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地很流畅。第二,最后感情升华的部分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回答积极而正面,表述形式丰富多彩,脸上洋溢着自信的光芒。

综上所述,一个有效的教学设计必须紧扣教材中心,符合学生能力,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所说的“真正学会运用和表达”。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 篇6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二、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和教案不能混为一体,对这三个概念要正确地区别。

教学案例:一般是用来交流或者是自我经验积累,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一个好的教学案例,就是生动的故事加精彩的点评。

教案: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指导老师上课用的,同时也是备课的依据。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课前预设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说明,写在教之前;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总结,写在教之后。

四、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一般包含有下列5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

1、教学任务及对象分析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想的一个基本着眼点。因此,教学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

①教学内容分析: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内容分析既要求对显性教材的运用,也要求对隐性教材的挖掘和利用。显性教材: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考点方面,隐性教材:关注与学习教材内容有密切关系的认知和心理因素,以及教材知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②教学对象分析:一是要了解教学活动开始前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已经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这一水平标志着学生已经能做什么,说什么,想明白了什么等等(即学生的学历和学情)。这是学生掌握新的学习任务的起点水平。二是要了解教学活动结束后预期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必须达到的状态。对这种状态的把握最终会转化为确定的教学任务与具体的学习目标。只有当教师的心中对教学前和教学后这两种状态的差距做到心中有数时,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真正恰当的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

2、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归宿。

在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陈述上,与以往传统教案相比应该有较大变化,具体体现在目标的维度、目标陈述的主体等方面。

⑴教学目标的主体和维度:新课改要求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因此,教学目标的主体显然应该是学生。从教学目标设立的维度来看也更加全面,就是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要把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考虑到。

⑵具体教学目标的陈述:要具体明确,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对知识、技能目标的陈述要反映学生所形成的具体行为。在陈述上不宜用含糊不清、缺乏质和量规定的“了解”“理解”、“掌握”等词,必须用可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具体行为,要符合学生 的认知水平,陈述词要具体、鲜活。二是对过程性目标的陈述要具体、明确。新课程标准关注“学习过程、改变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因此,过程性目标的陈述要明确具体。三是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陈述要明确学生应参加的活动或体验的内容,通常只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或体验内容,而不具体规定学生应从活动中获得了什么结果。

3、教学策略的设计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加以考虑:

①教学组织形式: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方面,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地市两级职教室倡导“师生互动,高校有趣”、“入情”、“入做”的课堂模式,通过学生自主提问、自主研究、自主体验、自主交流的过程,激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可见,引导学生多种方式自主参学习活动已成为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途径。因此,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要求的新的课堂组织形式,也成为教学设计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

②教学方法:教无定法;教学有规。面对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哪些是教学设计中应优先考虑的方法?这些方法又该如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些都是制定教学策略的基本问题。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学科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教学时间、教学技术条件等诸多因素来选择教学方法。

③学法指导:我们既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动机的激发,重视教学过程的情感化,还要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更要考虑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策略来考虑学法指导。

(1)制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即把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放在首位,让学生置身于民主的、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放飞思维、潜心探究、快乐创造。(2)制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师要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3)制定促进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学设计中要考虑让学生学会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会探究,乐于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会评价,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和独特的见解;学会反思,敏于分析自身学习的得失,探索学习的规律。④教学媒体:媒体可以是作为教学环境设计的一个部分,也是教学活动中教学呈现的一种载体,他们不是独立存在于教学之中,而是与教学方式结合在一起成为教学策略的主要因素。媒体运用设计存在的问题:所选择或制定的教学媒体与本节课的主题联系不当、华而不实、喧宾夺主引起注意的混乱,从形式上看很生动、很美观,而内容却无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运用多媒体呈现教学内容时的节奏和速度以及次序掌握不当造成学生认知的脱节。特别要指出的是,粉笔加黑板的板书作为传统的、常规的媒体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应该有一席之地,而且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在设计媒体时千万别忽视了对板书的设计。⒋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媒体的运用,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都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那么怎样在新课程理念下,把诸因素很好地组合,值得我们探讨。

①过程设计意图:现代教学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在情感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教学不在封闭的状态下进行,教学更趋向于多维的、开放的教学形态的呈现。它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同时考虑教学的意图、教学组织中活动的主体、教学行为和方式、媒体的使用、时间的分配以及对教学效果的预期等等。所以在一定的单位时间内对于 教学的活动过程是呈立体或网状思考状态,教学诸因素不是沿“教”这条单行线前行,而是在学与教中交错朝着教学目标进行着。

②过程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一是活动的主体对象更加具体、明确,二是设计中增加了预期效果这一因素,因为设计的引进是为了将一个现存的情境改变成为所期望的情境,谋求这种变化正是教学设计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目标的达成与否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反馈调控来实现的。而预期效果的设计便是实现反馈调控的一个关键的手段。三是对于每环节中的教学目的也应有充分的认识,所以在过程设计中,增加了教学目的这一要素。⒌教学设计自我评价

教学设计的评价,可以通过两条途径进行。一是在设计完成之后设计实施之前,对自己的设计进行预测,这样能够帮助设计者在设计的实施过程中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教学事件,更好地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设计的二度创造。二是在教学活动之后进行的教学设计的评价,目的在于总结设计的得与失。只有通过这样的反思性评价的设计,才是一个完整的、成熟的和有效的设计,从与传统教案的不同功能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它与传统教案不同的是,教学设计不是封闭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时空上都更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也更具有先进性。

五、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及书写内容 ⒈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①分析教学任务,阐述教学的预期目标;②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包括他们原有的知识水平、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③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④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学习内容,提供学习指导;⑤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⑥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⒉教学设计的书写内容

①教学设计说明:写出本教学设计意图和整体思路(突出新课程特点); ②教学分析:包括教学内容的分析和学情的分析;

③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④教学策略(或学法指导):选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媒体及板书设计; ⑤教学过程;

⑥教学反思、评价。书写说明:

(1)书写的形式。教学设计的书写可以是文本,也可以是表格,也可以将文本和表格二者结合。一般文本形式可以比较充分地表达思想和具体的内容,信息量大,但不宜直观地反映教学结构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而表格形式能够比较简洁、综合体现教学环节教学诸因素的整合。(2)教学设计书写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要求灵活展现,不拘一格,写出个性,写出创意,写出风采。

(3)教学设计内容和形式应该根据需要而定,如果为了同行间探讨、交流而进行设计,则应选择较为详细和较强的理论展现为主要内容和相应的形式;如果是教师本人为了作为上课前对课的理解和策划,则可以相对淡化理论色彩并简化分析要素,更多地关注过程方法策略以及教学流程和板书的设计。

(4)教学反思评价作为教学设计来说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3、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我们将教案与教学设计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从关注“具体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转变为关注“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的教学策略研究”是从传统教案走向现代教学设计的根本转折点,我们只有弄清了二者的区别,才能够真正理解并掌握现代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技术,在进行教 学设计时不会将二者混淆。

①脉络要“准”——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②目标要“明”——是教学设计的“方向”;

③立意要“新”——是教学设计的“灵魂”; ④构思要“巧”——是教学设计的“翅膀”; ⑤方法要“活”——是教学设计的“表现形式”;⑥练习要“精”——是教学设计的“综结点”。

教学设计格式和要求 【标题】

标题要具体、明确。通用格式为“**版**年级**内容的教学设计”,一般不用副标题。可以设计一个课时,也可以设计几个课时或系列教学。【署名】

写明单位、姓名、邮编、联系电话、电子信箱。如果署名是教研组或多人合作,应说明谁是执笔人或第一作者。【正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课前准备(课的准备的设计)、一、设计思想:简要说明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和设计特色。

二、教材分析:1.分析《教学大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2.分析本课内容的组成成分和在教材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本课内容与(小学、初中、高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三、学情分析: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2.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3.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

四、教学目标:用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行为语言,描述本课的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

五、重点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本课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

七、相关教具:1.学生的学习准备;2.教师的教学准备;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

第二部分、教学过程(课的实施中的设计)(可以结合我校的四趣八步进行设计)

(一)课前探究: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问题及方案要求。

(二)新课导入: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引语及导入方案,要着力于起到“凝神、起兴、点题”的作用。

(三)师生互动:1.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包括板书)。2.写出每个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目的和意图)

在教学结构设计中要注意体现下列6个原则:(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2)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3)设计出以任务型教学指导下的师生互动方式。(4)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5)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6)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四)课堂总结:1.设计出针对教材知识内容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2.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五)课后作业: 提出2-3个与本课设计相关的、值得反思和讨论的问题 第三部分、教学后记(课后的反思性的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篇7

一、教学理念反思

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提高化学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高中化学新课程倡导化学教学要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得到全面发展, 要让学生通过化学学习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 敢于质疑, 勤于思考, 使之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 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教师的反思是否全面, 不能只看是否反思了教学问题, 而要从根本上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需要对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教育观、课程观、学生观、评价观进行反思。从根本上说就是对自己教育价值观的反思。例如在《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一课教学中, 老教材中非常重视SO2的化学性质, 而新教材中更重视SO2的污染及其导致的酸雨的后续处理。我由于受传统思想的限制, 没有很好地重视SO2的这个问题, 而新教材的一个特点就是和实际生活联系得非常紧密, 虽然这节课也做了演示实验, 但是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联系实际能力等化学素养方面的培养方面是很不到位的。这是因为这堂课从一开始在理念上就发生了偏差。课后我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然后在化学组内就反思意见进行了讨论, 作了如下设计改进。

首先用多媒体播放“酸雨”污染的录像引入新课, 这和教材相吻合, 教材上也有两张酸雨危害的图片。录像立即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 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思维火花一触即发。二氧化硫到底是怎样一种物质呢?它具有怎样的物理、化学性质能对人类、社会造成如此的危害?让学生根据所看录像总结酸雨的危害。然后通过三个探究实验来了解二氧化硫的危害, 在探究中学生自己得出二氧化硫的物理、化学性质。

探究实验1:虫子为什么会死呢?

探究实验2:酸雨是怎样形成的?

探究实验3:花儿为什么会变白?最后在学生理解了SO2性质的基础上, 提出如何减少酸雨的产生及怎么治理酸雨, 首尾呼应。

二、课堂模式反思

课堂教学设计首先要分析学生的心理、已具备的科学知识、相关的技能, 这样才有可能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对教学过程的课堂效果才更有可预见性。

反思课堂设计模式就成为教学行为记录反思策略的主要线索。内容包括五个方面: (1) 对象分析:学生预备材料的掌握情况和对新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2) 教材分析:应删减、调换、补充哪些内容?教材中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在教学难点上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是否有差异? (3) 教学顺序:包括环节、环节目标、使用材料、呈现方式与环节评价。 (4) 教学组织:包括提问设计、组织形式、反馈策略。 (5) 总体评价:教学特色、教学效果、教学困惑与改进方案。

三、教学方式上反思

常期以来教学内容的安排多以知识的逻辑为主线, 忽视了教育的逻辑和接受逻辑, 即教材中的章节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学的单元, 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无一变动成为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授课方法基本是“满堂灌, 灌知识, 灌方法”, 鲜有师生互动, 更谈不上激活体悟、启迪智慧、开掘潜能。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否符合现代教育思想?“新课标”告诉我们,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成为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教师的教学方式应灵活多样, 教学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基于上述要求, 我在高三化学复习阶段大胆采用先讲授化学理论知识即原子结构、电解质、化学平衡、氧化还原等内容、然后在已有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有关元素化合物的内容。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而且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成为了学习主体, 都得到了充分发展。

三、课后反思

每节课结束后, 其实有许多值得教师回味的地方,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我常常从课堂的亮点和败笔两个角度去加以反思。

1. 亮点反思

总结精彩发扬光大, 教师每上一节课总有精彩之处。如:有时课堂气氛特别活跃;有时教师信手拈来, 成功地运用了某种十分称心的教学方法;有时教师灵机一动, 有了解决问题的妙想;有时教学效果超越了预先设计的教学目标, 引起了学生异乎寻常的共鸣;有时课堂教学中的某一应变措施特别得当;有时开展“双边”活动取得意外的成功;有时某些教育思想得到了有效的渗透;有时备课时未曾考虑到, 而在课堂上突然闪现出灵感的火花, 等等。这些都是应该及时总结的内容。

下面是我上了高三《水》专题复习课后进行的反思。

反思一:教师没有说过多的话, 没有用多媒体,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参与率高。学生不仅复习了水的知识, 而且学会了怎样整理归纳知识, 学会了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 同时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能力。

反思二:把时间让给学生。觉得以上这些方面的成功落实, 充分体现了把课堂时间多给学生, 老师只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 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设计怎样的活动方式是以后课堂活动应积极采用和遵循的原则。

2. 失误反思

由于教师在课前备课时, 可能凭以往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及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不合乎实际的理念和目标, 加上学生层次差异及对学生分析不到位等, 在课堂活动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达不成预期目标的环节。

当出现失误时, 教师应从一下方面进行反思: (1) 预设目标是否脱离学生实际情况? (2) 内容的安排是否妥当? (3) 教学重点是否突出? (4) 教学手段和形成与内容是否配套? (5) 学生为什么没有兴趣, 是内容本身还是教学组织的形式有偏差? (6) 学生是否积极思维?

如果教师在每堂课后都能仔细查找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 对课堂教学失败的原因认真地剖析, 多积累“病例”, 同时对症下药寻找“疗法”, 就会收到“吃一堑, 长一智”的效果。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教学承接了初中相对简单的数学知识,带领着学生向更深层次去探索发现,去探索那些更加复杂和抽象、理论性更强的知识。而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更多的要求和目的也应运而生,如何合理进行课堂教学,旧的教学方法的丢弃和新的教学方法的选择,都需要我们认真考虑,都是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需要面临的挑战。

一、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大多数教师,尤其是教龄较长的资深教师都已经习惯了自己长期使用的教学方法,对新课改的实行还不是很适应,转变不够及时,导致现今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

1.教学设备的过度重视

前边我们已经提到了,高中的数学知识,比初中知识更加抽象和复杂,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当然有些时候,有些内容仅凭借教师在黑板上的板书无法形象地展示出来,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很多学校为各个教室配备了多媒体设备,以求教师利用这些高新设备引导学生更好地去接受和吸收那些難懂的抽象知识。然而有些教师却过度地重视这些教学设备,不再进行课堂重点知识点的板书,一切的教学都用多媒体进行,更有甚者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多媒体展示的内容过多地关注图形和色彩的展示,反而忽略了教学的重点所在。

2.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足

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侧重于对知识点的直接讲解和板书等,教师往往采用简单的技巧将知识点引出之后,便是概念的总结,尤其是高中数学知识,理论性的知识较多,传统教学中,教师多是自己进行讲解分析,让学生明白其中的理论,而后引出理论的具体概念,如,定理、公式等,然后让学生记忆,这种方式下学生的学习是被动接受的,整个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忽略了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也就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很多时候学生可能当时理解了,有印象了,但是实际的应用中却不得要领或者是印象变得模糊无法正确使用。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举措

为了适应新课改,更为了紧跟新课改的步伐,实现现代化的高中数学教学,从而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领悟更多的数学思想和奥秘,我们必须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改变现有的教学固定思维,寻找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可行的、有效的教学举措。

1.合理利用教学设备,科学教学

高科技设备在课堂的介入,并不是说传统的教学方式一无用处,需要完全的舍弃了,而是让教师合理地利用新媒体设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将可行的传统教学方法与新媒体教学相结合,对相对容易理解的知识点,依旧按照自己的习惯进行教学讲解,对于那些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借助教学设备,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利用具体的图形等来展示抽象的概念,引导学生去学习,相信合理地利用教学设备科学教学,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以生为本,加强师生互动

新课改的意义在于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为辅进行课堂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是高中数学教学,本就有很多不容易理解的理论知识,这些内容与其教师刻意地去灌输,不如利用探究式、自主式的方法,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分组讨论、共同总结等,使其自己总结出最终的结论,接着再由教师讲解与这一结论相关的理论等。这种方式,学生都是主动地参与其中,对于知识点也是主动地去接受的,显然比被动接受效果要好,另外,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索以及分组讨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选择切实可行的、能够跟随新课改的推进步伐,能够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塑造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思想,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冷卫.刍议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J].高中数学教育学,2005(11).

[2]胡典顺,王静,徐汉文.新课改背景下数学学习方式转变的调查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3(5).

[3]卢爱红.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J].学周刊,2015(8).

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有效教学 篇9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新的教学理念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历史课堂教学随之发生了很大改变。作为中学一线教师,在面对众多教学理念时大都采用“拿来主义”,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如何找寻到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实现高效历史课堂,一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 前景 历史 有效教学

如果说高考是教学的风向标,高中教学就是风向标的标尖。长期以来,为了在高考中胜出,教师们尽可能地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通过题海战术进行高强度的训练。教和学本来都应该是一个快乐的事情,但是在应试教育下,大家疲于应付,苦不堪言。怎样才能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明确教学目标,把握重难点

一节高效的历史课,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比较好的方法是采取学案教学,学案教学既明确了教师的授课意图和教学方法,又能使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学习。学案可以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组成一个有层次、有联系的问题体系。

在制定学案的教学目标时,不能按照课本顺序一成不变,应该具有“大教材观”,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敢于打破教材顺序进行“目标重组”和“建构”。只有这样的教学目标才是科学的、高效的、合理的,才能适应当前新课程标准对学生三维目标的本质要求。

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那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就是课堂成功的关键。在历史教学中要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方法还是比较多的,以下就简列几种。

1.精彩有趣的课堂导入。生动形象的导入语可以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一方面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另一方面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学生学好历史提供内在动力。精彩的课堂导入,如同徐徐拉开的帷幕,可以让学生一眼看到精美的置景;又如乐章的序曲,可以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为高效的历史课堂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新理念的倡导下,教师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不仅要用教材教,还要整合其他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创造条件。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3.巧设问题、引人入胜。有效教学的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而教学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高效的目的,取决于教师是否能有效地提问。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互动教学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特征。以前,我国课程教育的指导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当前,不能再把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作为教育工作的重心,而是要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那么,使学生喜欢学习以及如何学习则成了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怎样才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呢?

首先,要营造良好氛围。要想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人,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尊重、相信每一位学生,热情、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其次,适当补充与课本有关的历史资料。历史知识浩如烟海,收入课本的只是极少部分。课堂中,适当补充一些名人轶事、历史传说、历史小常识等,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扩充学生的知识面都有好处,而且还可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四、注重学习方法的科学指导

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人以渔,?{其一世。”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够为构建高效的课堂提供重要的保证。

1.记忆方法指导。对于历史,有大量的历史信息需要记忆,但是记忆并不代表死记硬背。记忆应该建立在对内容理解的基础之上,并且要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去记忆,提高记忆的效率。要让学生“学习有路方法为径”,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鼓励质疑。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3.培养“通史”意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世界的角度思考中外历史的发展,抓住“中国特色”与“世界联系”之间的接合点,推进对历史发展趋势、中外历史间相互关系的进一步理解,构建大历史观。

上一篇:歌手大赛策划方案下一篇:农业推广论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