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与家庭社会工作

2024-09-01

家庭与家庭社会工作(通用8篇)

家庭与家庭社会工作 篇1

第一节 爱的港湾 武连七一中学 王元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平等对待,互相尊重是子女与父母和谐相处的基本原则。

2、学会与兄弟姐妹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鼓励,携手共进。

3、知道当亲人犯错时,对他们的错误和违法行为一定要予以纠正。实践与体会:

1、通过情景体验和生活实践,认识到平等相待,互相尊重是处理好与父母关系的基本原则。

2、通过调查活动和情景对照,体会少年应自立自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父母与子女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努力与父母建立起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亲子关系。

2、懂得兄弟姐妹之情是世间的一种非常美好的情感。

3、知道在法律和亲情的天平上法律是至高无上的,不能为亲情而违背法律。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第一、平等对待,相互尊重。(理解、尊重、民主、平等)第二、兄弟姐妹携手进步。第三、当亲人犯错时。第四、少年要自立自强。

2、重难点分析:

重点:父母与子女要平等相待,相互尊重。难点:“当亲人犯错时”。可以通过分组辩论,选用真实的案例等方式,强化教学效果,突破难点。

3、教学设计思路

课前可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父(母)子情深,兄妹友爱,自立自强方面的教学。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同和理解。教学过程:

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上课内容是《家庭。社会与法制》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导入:

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学习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请大家把书翻到课本第80页。(板书课题:爱的港湾。)(打开课件)

大家知道什么是爱的港湾吗?也许我们有不同的理解。但人人需要爱,人人都渴望有爱的港湾。那么,你知道你的爱的港湾在哪里呢? 请看一则广告:(播放公益广告——家的视频)

同学们看了刚才的广告,你们是否领悟到什么了呢? 其实,家就像一个港湾,为每一位成员提供呵护。每个人都渴望有一个温馨的家。但家也需要每一个人去精心呵护。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建立一个理想的家呢?首先让我们进入第一部分:与父母相处(板书)

请同学们在下面众多的关于家庭的形容词中选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五个,并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张同学,你说说;

李同学,你说说; 夏同学,你也说一说吧。)教师:刚才几位同学都几乎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样的词语:“理解、尊重、平等”。(板书)是的,在家庭中,平等、理解和尊重是和睦相处的基础,朝夕相处的一家人,如果不能相互尊重和理解,该是多么痛苦的事啊!那么,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如何平等对待,相互尊重呢?

关键词1——“理解”

教师:你和父母能相互理解吗?我们来看看下面几个生活小片段。(课件出示)情景1:

爸爸妈妈对你有很高的期望,学习成绩必须在班级前三名;钢琴要通过七级;英语每周补习两次;奥数的学习还要坚持,真够紧张的。情景2:

妈妈有时在客人面前数落你的缺点和错误,让你很没面子。情景3:每次同学打电话来,妈妈总要问:“谁打来的?男生还是女生?”(学生讨论:)李同学,(1)如你遇到这几种情况该怎么处理? 何同学,(2)请你就“父母与子女之间怎样增进相互的理解”提几条合理化的建议。

两位同学谈得很好,我再补充几点建议:

1、●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发生矛盾时不闹情绪、不搞对立。

2、●有事多和父母商量,听取他们的意见。

3、●了解家庭的支付能力,不提过分的要求。

4、●经常与父母谈心,让他们了解你的学校生活和朋友关系。

5、●做错了事,主动检讨,不逃避责任。

6、●如果父母错怪了你,要像原谅自己一样原谅他们。关键词2——“尊重”

教师引导:当然,除了理解父母,我们还应尊重父母。有人说,尊重是一道栅栏,既保护着父母,也保护着子女,使父母不用忧愁,子女不用悔恨。(课件出示)

学生快速阅读教材两个情景:情景一:P081;情景二:P082。思考:

杨同学,谈谈(1)对于情景一的情况,你的选择是什么?为什么? 何同学,(2)对于情景二的情况,你认为这个女儿为什么会这样?如果是你,你会怎样?

教师:两位同学说的很好。尊重、孝敬父母是子女的责任和义务;理解、尊重子女也是父母的美德。关键词3——“平等” 教师引导:和美的家庭不仅需要理解和尊重,家庭成员间的民主和平等也很重要。请同学们快速看看课本上的故事,对照自己的家庭,是否也存在家庭成员间不平等的现象?

现在,你们慢慢长大了,渐渐拥有了呵护家庭的双臂。那么,我们应怎样使家庭更加和谐呢?

吴同学,请发表一下你的看法。教师小结:家庭的和谐不仅要求父母与子女之间要平等,而且要求父母之间也应平等,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要为营造平等、互尊、融洽的家庭氛围而努力。第二部分:兄弟姐妹携手进步

教师过渡:在家庭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也要处理好与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我们应善待兄弟姐妹(板书)

在现实生活中,你有几个兄弟姐妹(包括堂兄弟、堂姐妹和表兄弟、表姐妹)?你对他们了解吗?在生活中,兄弟姐妹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呢?我们来看看下面的情境。

(课件出示:)

情境一:何同学,若你姑姑出差了,妈妈让姑姑的孩子暂时住在你家。你会:

情境二:唐同学,若你表妹的数学成绩不好,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她因此哭了好几回了。

你会:

教师小结:两位同学做的很好。其实,拥有兄弟姐妹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要懂得珍惜兄弟姐妹之情,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共同进步!(板书)第三部分:当亲人犯错时 教师过渡:每个人都有亲属、亲人,我们不仅要平等对待他们,与他们友好相处,而且应尽力去帮助他们,若当他们犯错或违法时,我们该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5页的故事“妈妈违法吗?”

同学们分组讨论:你觉得王昊妈妈的行为违法吗?为什么? 教师:好,请第一小组发表一下你们的看法。

刚才几位同学说的非常好。是的,任何人在拾得遗失物后,依法负有将拾得的遗失物返还给所有人的义务。

下面让我们再来做一个“小调查”(调查内容见教材86页)。假如遇到下列情形,你会选择哪一种做法?并说出这样做的原因。学生看书完成和相互交流。

请张同学说一下你对“情形一”的选择。请李同学谈谈你对“情形二”的看法。请王同学讲讲“情形三”的选择理由。教师提示:(课件出示)

(1)正确的选择是A,理由是:

盗版光盘是侵犯智力成果权的行为,购买盗版光盘会助长侵权行为;法律保护公民的智力成果权不受非法侵犯,我们应保护、尊重他人的智力成果,支持正版,反对盗版。

(2)正确的选择是B,理由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停车,保护现场;造成人身伤亡的,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抢救受伤人员,并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3)正确的选择是A,理由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依法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不得使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教师小结:几位同学说的都非常好!我们应该知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们不能因私废公,更不能因亲情而置法律于不顾。第四部分:少年要自立自强

过渡:家事我们爱的港湾,但这个港湾也需要有明媚的蓝天才会风平浪静,和和美美。谁能撑起这片蓝天呢?我想只有自立自强的人(板书)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虽然老来得子,却从不溺爱。病危时,他把儿子叫到床前,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馒头。儿子不敢违背,勉强答应,但他不会做,郑板桥命他去请教厨师。儿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做好后,郑板桥已断气了。他给儿子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此时,儿子才明白了父亲临终前要他亲手做馒头的用意。

同学们想一想:郑板桥希望儿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教师:大家说得很好,郑板桥是希望她的儿子能自立自强,独立于天地间。那你是一个自立自强的人吗?下面我们来对照课本88页的内容做一个自我检测。学生完成自我检测后,请同学们再用几句话写出自己的感受,来总结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请文同学读一读你写的感悟。)教师小结:这几位同学说得真好。是的,和谐的家庭需要父母子女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平等相处,也需要兄弟姐妹间的携手互助,更需要你的自立自强,秉公守法。总有一天,你将担负起为你的港湾撑起一片蓝天的重任。

家庭与家庭社会工作 篇2

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概念。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教授认为:从理论上说, 是社会各个阶层和睦相处, 社会各成员各尽所能, 使人民的聪明才智得到全面发挥, 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 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的社会。简言之, 和谐社会是一个稳定的系统、有效的系统。“和谐家庭是以家庭成员的全面发展, 以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价值取向、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为基础的全面统一, 是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与社会之间、家庭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的新型文明的家庭模式”[2]。笔者认为:构建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

(一) 稳定的婚姻关系。稳定的婚姻关系是建立在相互发自内心的欣赏和关爱, 生活过程中的相互尊重和理解, 一定道德水准和责任心基础之上的行为。稳定的婚姻关系对于夫妻双方的生理、心理的健康, 对于工作与事业的发展, 对于老人的关心及子女的教育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

(二) 平等的家庭关系。我国婚姻法有关于夫妻在家庭关系中地位平等的规定:夫妻双方都有参加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的自由, 一方不得对他方加以限制或干涉。在计划生育, 财产及相互扶养等方面的规定也都显示了夫妻在家庭关系中的平等地位。此外, 平等的家庭关系除夫妻平等外, 还包括夫妻与老人、子女、保姆等关系人之间的平等关系的建立。

(三) 和睦的邻里关系。作为和谐家庭, 还应与其他家庭建立和睦的邻里关系, 不仅有家庭美德, 同样有社会公德, 关心他人, 互帮互扶。如果把这样的家庭看成是一个细胞, 全社会就将变成最大的和谐家庭。同时, 人的社会生活也离不开自然界, 作为和谐家庭, 还必须具有环保意识, 爱护自然, 保护生态环境, 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 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谐的家庭必是健康的家庭。健康和谐的家庭, 要求家庭成员间必须加强密切和谐的沟通习惯。“密切和谐的沟通不仅成为人们缓解压力、释放紧张、情绪稳定、精神健康的重要方式, 同时也将成为关心老人、教育子女、建立平等家庭关系的重要保障。”[3]此外, 积极培养共同的生活、饮食、起居习惯及共同的兴趣爱好, 杜绝一切不良嗜好, 家庭成员间相互关心, 相互理解是都将有助于和谐家庭的建立。

二、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社会和谐是家庭和谐的保障。

(一) 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根基。家庭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 是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 “家”与“国”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常言道:家和万事兴。

第一, 和谐家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和谐的家庭必是平安稳定的家庭, 没有平安稳定的家庭就不可能奏出和谐的音符。加强两性平等、关系协调、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的和谐家庭的建设, 才能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才能实现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在要求, 才能最终形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

第二, 和谐家庭是培养建设人才的摇篮。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人才, 更离不开人才。和谐的家庭有助于良好的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家庭是人成长的摇篮, 更是形成和发展人力资本的重要环境。无数正反事例表明, 家庭对于人的健康成长是根本性的, 应当对家庭作用的重新审视, 加强家庭和谐建设。

第三, 家庭和谐是化解各种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家庭是产生各种社会问题的主要根源之一, 也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在当代中国社会, 家庭承担着不少社会应当承担的职能, 比如家庭养老等。另一方面, 也出现很多与家庭有关的问题, 如数以千万计的留守儿童问题, 不同程度存在的家庭暴力问题, 青少年犯罪比例在中国的刑事案件中已经占到70%以上的问题等等。和谐家庭的建设有助于让家庭不再成为各类社会问题之源。

第四, 和谐家庭是维护和谐社会的文化根基。家庭是培养公民具有正确价值观的不可缺少的地方。它不仅培养和强化人们的道德信念, 更让他们成为既成熟又负责任的公民。

(二) 社会和谐是家庭和谐的保障

一是社会的和谐是老有所养的保障。1999年开始中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2007年中国人口调查, 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53亿人, 本世纪中页这一数字将上升到4亿。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中, 老年人作为一个弱势群体所反映出的问题越来越多。老人安, 则家庭安;家庭安, 则社会安。老人的存在本身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大力弘扬敬老、爱老、助老、养老的优良传统, 积极构建和睦、幸福、文明的现代家庭,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也是实现国家富裕进步的基础性工程。二是社会的和谐是壮有所用的保障。和谐社会应是充满活力的社会。青年不仅代表着国家的希望, 而且也越来越多地成为当下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力量。社会的和谐稳定, 应给广大青年提供健康成长、安心学习、自主创业和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和制度保障, 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三是社会的和谐是幼有所长的保障。孩子是祖国的未来, 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事关国家建设大业。建设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人为基础, 而人应当从小抓起, 从青少年抓起, 做好青少年健康成长、和谐发展的工作, 是建设和谐社会基础的基础。四是社会的和谐是家庭稳定的保障。人与人的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和谐的社会是稳定的社会, 只有稳定和谐的社会才能构建和谐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与人际关系, 达到社会各阶层利益的一致。同样, 也只有和谐稳定的社会, 才会有稳定和谐的家庭关系。

三、影响家庭和谐的主要因素

倡导美德、崇尚文明、追求和谐已成为家庭建设的主流。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 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激荡, 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 社会意识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反映在家庭领域, 表现为思想意识和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的家庭出现了价值观念、道德行为、子女教育、婚姻稳定、邻里关系、敬老世风日下等一系列问题, 严重影响了家庭的和睦与幸福, 影响了社会的文明和稳定。主要表现:

第一:不稳定的婚姻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学专家唐灿发布调研报告中指出,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 中国的离婚率持续上升。离婚率已超过邻国的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由于离婚率不断攀升, 现代家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婚姻危机。婚姻问题已经成为家庭不和谐的首要因素。

第二:畸形的教育观念。忽视对子女的教育, 或以工作忙为借口, 或夫妻相互推诿, 把学校教育作为了子女教育的唯一手段;其次是教育方法不当, 表现在重智轻德、有爱无教、粗暴施教等方面。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分追求学分名次, 放松了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 忽略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致使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 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第三:突出的养老矛盾。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高, 加上人口及其它政策的影响, 中国进入了未富先老的人口老龄化发展期, 更由于起决定作用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 使得老人赡养问题成为当代家庭矛盾的焦点。尤其在农村, 农村老人的生活状况, 大多停留在解决温饱的层面上, 老人的住房、医疗、文化、健康保障等问题都已成为产生家庭不和谐的重要因素。

此外, 因民工流动而造成的留守儿童问题, 城镇社区建设中关注儿童教育的缺失问题, 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和保障不力问题等, 都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

四、构建和谐家庭的对策

(一) 注重理论研究, 增强思想建设的实效性。由于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 不断给家庭领域带来新的问题, 给家庭道德建设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 必须要求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手, 加强思想道德及文化建设, 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转变和更新思想观念, 培养家庭成员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婚姻观、金钱观、教育观, 大力弘扬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及职业道德建设, 积极开展社区文化建设活动及扶贫帮困活动, 为和谐家庭的建设夯实思想根基。针对家庭稳定和家庭伦理道德的严峻现实, 应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和理论探讨, 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前瞻性。

(二) 加强法治建设, 不断完善立法工作。近年来, 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经济文化及社会事业的各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从整体水平来看, 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来看, 法规不健全, 机制不完善, 妇女地位的有待提高, 老人、儿童的合法权益保护等问题仍然存在,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诸如《婚姻法》、《继承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的健全以及在养老、医疗、弱势群体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完善工作。

(三) 构建家庭民主、社会民主的良性运行机制。和谐家庭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一样, 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工作。除前述加强理论及政策研究外, 应建立相应的各级工作管理机构, 审视和落实家庭、社会的民主政策。这些管理职能部门, 还将运用各种手段, 在拥有家庭成员基本信息的基础上, 运用整个家庭的教育水平及结构、就业及创业状况、收入及债权债务, 养老和医疗保障、计划生育及身心健康状况、家庭生活的其它 (包括人口流动、生活保障、法律援助) 等全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比较、研究, 建立评价体系, 评估现行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对家庭的影响, 采信公民合理化意见和建议, 加强对社会事业的管理和考核工作的完善。

(四) 培植和谐环境, 规范日常生活行为。在新的形势下, 要加大和谐家庭创建工作的宣传力度, 注重发现、培养和宣传先进家庭、先进示范点, 树立鲜活典型, 更好地教育引导广大家庭把抽象的道理变成形象的示范, 以点带面, 延伸辐射, 在全社会达成共识, 增强大家对和谐家庭创建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摘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是构成社会最具活力的基本单元, 是社会和谐的必然基础。本文就家庭和谐与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构建和谐家庭作肤浅探讨, 旨望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关键词:家庭和谐,推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顾秀莲.“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协调小组第九次工作会议讲话”, 2004.12.28;

[2]苏冬梅.“关于开‘和谐家庭’创建的思考”.青岛妇女网, 2007.8.23;

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 篇3

生活中,两个角色的混淆交叉,甚至替代,已经搞得不少夫妻一头雾水:这个男人怎么啦,社会角色稍有好转就认为自己是成功人士,家庭角色说变就变;这个女人也一样,社会角色一旦有所提升,就以为自己是这个世界的绝代佳人。昔日的夫妻温情黯淡,往日的家庭渐渐失衡,彼此的社会角色开始蚕食自己的家庭角色——我是領导我怕谁?我是老板我怕谁?我是……我怕谁?

以为社会角色就是男女成功的标志,企图用社会角色占领家庭角色,其结果是男人不像男人,女人不像女人,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的误读已经在影响当今的许多家庭。

社会角色是社会的认同,用自身社会角色的光环来替代对伴侣的热爱,在人类婚姻史上没有成功的先例。家庭角色的内容更多的时候完全与社会角色无关。为什么有的人社会角色很成功,而家庭角色犹如痛心的滑铁卢:一是扮演好家庭角色的能力缺乏,长期以来,人们更多是注重社会角色的培养;二是社会角色的成功,演绎了一些人骨子里对家庭角色的不屑一顾,自认为社会角色成功就能一劳永逸替代自己的家庭角色。

事实是,不管你社会角色多么显贵,不管你掌管多大权力,不管你拥有多少财富,不管你征服世界的能力多么强大,男人的爱意是女人永远的渴望,女人想嫁的一定是一个深深爱她的好男人。男人也同样,无论你是否漂亮,无论你财富地位是否超过男人,女人的温柔也是男人永远的期待。只是人们常常进入一个误区:婚前看重对方的社会角色,婚后看重对方的家庭角色。

当然,重视社会角色而忽视家庭角色,既有历史的沉淀,也有现实的影响。特别是当今社会竞争如此激烈,我们没有理由去反对社会角色的重要。只是如果我们忽视家庭角色,不愿更好担当,或者扮演不好,我们的幸福从何说起。孰重孰轻,还是我们自己掂量选择,二者的关系从来不是对立的。

试论家庭美德与社会和谐 篇4

【关键词】:伦理道德 和谐社会 和谐家庭

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道德建设,是新世纪、新时期对道德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本文仅就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家庭美德的关键性,家庭美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作一初浅的探讨。

一、和谐社会构建中加强道德建设的关键性。

家庭美德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的道义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实践证明,在制约社会和谐的各种力量中,由 家庭美德价值观凝聚起来精神上的和谐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人们只有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和 家庭美德追求,面对社会的诸多矛盾和利益冲突,才能达成谅解、形成共识、理顺情绪、凝结意志和力量、协调行动,步调一致地去化解矛盾、消除冲突。加强家庭美德,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融洽、有序、稳定、协调、和谐的文明状态。而这种文明状态绝不是杂乱无序的,需要家庭美德的约束和调节才能实现。因此,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定要解决好这基本层面的道德问题。发挥家庭美德在社会建设中的规范、引导、调适、融合、促进作用和精神支撑功能可以提高主体构建和谐关系的道德实践能力,使社会主义法律、政策、制度建设的贯彻和实施效果更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契机和新的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个经济大发展、社会大变革、生活大变化的时代,必然是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不论是社会经济成分还是组织形式,不论是就业方式还是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都日益多样化。与此相适应,人们的社会思想、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取向也日趋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社会主义的道德基础上把社会的多元价值观念和人们行为的多维道德取向整合起来,使其得到合理的调适,最终能够在整体上不偏离正确的轨道,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直面的新情况、新问题。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

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家庭美德是调整社会关系、规范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是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和人际关系的重要保证。家庭美德建设恰好能够从精神道德领域解决人际关系和谐问题、社会关系和谐问题、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

二、家庭美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它主要包括夫妻关系、长幼关系、邻里关系三个方面。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正确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

(一)男女平等、夫妻和睦是构建文明和谐家庭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建设一个好的家庭,首先要处理好夫妻关系。恩格斯说:“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是合乎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即是说,爱情是婚姻的基础,是家庭美德最基本的规范。夫妻双方在共同生活中,要遵循“互爱、互敬、互勉、互助、互信、互谅、互让、互慰”的原则,培养、巩固和发展夫妻间的爱情,并使这种爱情具有美好的、崇高的道德内涵。为什么夫妻平等相爱具有举足轻重的道德意义呢?因为,男女双方的平等是爱情关系得以保持的前提,同时也是维系家庭关系、社会和谐的基础。作为共同生活伴侣的夫妻,只有在和睦互爱的基础上,才能共同承担好对家庭、对社会应尽的义务。

(二)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精心抚养和爱护子女,子女瞻养和尊敬老人,是家庭和谐的重要表现。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责任,子女也有对父母赡养孝敬的义务。尊敬父母,赡养老人,既是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也是子女应尽的法律义务。古语云:“羊有跪乳之情,鸦有反哺之义”,人岂能无情无义?赡养不仅仅是在物质上供养老人,还要在他们年老体弱时在生活上给予照料,包含着精神生活的内容。当然,父母也要以宽容、豁达的态度对待子女,要接受新观念、新事物,不要用旧的思想观念苛求子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敬老爱幼,全家和睦相处。此外,在家庭生活中,一个成年人不仅要面对父母,还肩负着培养教育子女的义务。家庭是教育子女的摇篮,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在对子女的教育中,父母的道德、威信对整个家庭关系的和谐融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按照教育学的理论,身教重于言教,父母以身作则,做出榜样,在道德上做好子女的表率。

(三)邻里团结塑和谐。“远亲不如近邻”,邻居间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不仅有助于克服困难,还能为我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生活环境。一个家庭同左邻右舍的关系,是个人、家庭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缩影。邻里之间坦诚相待、友好往来、礼让为先、交流信息、沟通感情不仅能创造和谐、安宁的生活环境,而且邻里间还会互相影响、教育和感化,有利于营造温馨、稳定的和谐环境。总之,对每个家庭来说,树立美好的家庭美德,不仅仅是自身美德修养的提高和家庭内部的需求,这也是家庭成员自身和对外交际的需求。当每个家庭成员都有一定程的家庭美德的认知程度,此时不仅仅是构建的美满、和谐、幸福的家庭,它也将回馈给每个家庭成员一个自信、美好的心态。如果一个家庭没有好的家庭美德,那么家庭的成员自然也经常会被家庭矛盾所烦恼,一个经常被家庭烦恼所烦恼的人,我相信他不会对自己的家庭感到美好,他出家门的时候本身都不快乐,对外交际时我相信他也没有很多的精力和自信,这将直接影响着他对外的生活,总之不要让没有好的家庭美德中的每个家庭成员,对这个家感到陌生,所以树立家庭美德观很重要。反而言之,一个拥有家庭给予美好心态的人,对外表现的总是积极自信,交际总是相处宜章,对于这样一个人社会也将回馈与他和谐,美好的一面,如当他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家庭总是让他得到休息,得到力量,这也是家庭为他做出的第一个反应。所以对每个家庭来说,树立美好的家庭美德,不仅仅是自身美德修养的提高和家庭内部的需求,这也是自身和对外交际的需求。只能处理自家问题,让自家和谐共处是狭隘的、片面的,因为家庭美德不是针对某一个

家庭而存在,也不是针对某个家庭的某些人而存在。要打造一个拥有完美家庭美德的家,不仅仅要打造自己,而且也要学会对自己周围的家庭有一种和谐相处的方式,这样才能提高每个人的家庭美德感知和执行能力。邻里相亲,都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也许我们会一直维护着和睦相处,有困难大家帮助,没事聊家常的关系,但总有一天,矛盾会从背后的指指点点到最终的坦露面对,矛盾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合理的解决矛盾,而解决相邻之间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有统一的认识,即都存有一定的对外家庭美德观,这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因此对于每个家庭而言,拥有一份对外和谐的家庭美德,不仅是简单的提高家庭成员的家庭道德,也不是简单的提高一个家庭的美德,而是它在解决相邻问题上有了一个统一的被大家公认的家庭美德的基础,认知了这一点不但能解决家庭间的矛盾,而且可以使得家庭之间有更深的了解、和睦。做为拥有家庭美德的一员,我们更应该负起自己的责任,弘扬我国的家庭美德,使家庭美德进入更多的家庭,让更多家庭充满美满、和谐、幸福。

参考文献:

[1]罗国杰.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几个问题.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10(6)

[2]唐凯麟.道德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道义基础和精神动力.光明日报,2005.5.10

[3]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

家庭与家庭社会工作 篇5

医护人员工作家庭冲突与工作倦怠的关系

摘要:目的:考察医护人员工作家庭冲突与工作倦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工作家庭冲突问卷和工作倦怠问卷MBI-HSS对218名医护人员进行了调查.结果: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之后,工作家庭冲突对情绪衰竭方差变异量的`解释增加了37%;对情感疏远方差变量的解释增加了18%;对个人成就感方差变异量的解释增加了12%.结论:降低工作家庭冲突能有效地预防和矫治工作倦怠. 作者: 李超平[1]  时勘[1]  罗正学[2]  杨悦[3]  李莉[4] Author: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100101西安第四军医大学,710033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护理部,100081山东省建筑医院,250032 期 刊: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ISTICPKUCSSCI Journal: 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 年,卷(期): , 17(12) 分类号: B84 关键词: 精神卫生学    工作家庭冲突    断面调查    工作倦怠    医护人员    机标分类号: B84 G44 机标关键词: 医护人员    工作家庭冲突    工作倦怠    人口统计学变量    解释    方差    预防和矫治    个人成就感    倦怠问卷    情绪衰竭    变异    情感    控制    考察    方法    调查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医护人员工作家庭冲突与工作倦怠的关系[期刊论文]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3, 17(12)李超平  时勘  罗正学  杨悦  李莉目的:考察医护人员工作家庭冲突与工作倦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工作家庭冲突问卷和工作倦怠问卷MBI-HSS对218名医护人员进行了调查.结果: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之后,工作家庭冲突对情绪衰竭方差变异量的解释增加了37%...

家庭与家庭社会工作 篇6

关于2011《人口与家庭》学用工作

总结

2011年,长顺县各级党政部门高度重视《人口与家庭》报的征订、发行、学习和用报工作,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面超额完成了省州业务部门下达的622份征订任务,有效发挥了一份报纸一个宣传员的作用。

《人口与家庭》对指导基层人口计生工作开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县把分发、使用和学习《人口与家庭》报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来抓,在分发工作中切实做到“二到位”。一是领导到位。县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年初及时召开了征订、发行和分发专题会议,强调《人口与家庭》报的重要作用,并由县人口计生局专门下发分发文件。县和乡分别成立了由分管计生工作的领导任组长、计生部门负责人任副组长的征订、发行和分发领导小组,并设立办公室,负责分发使用等方面的工作,先后开展了两次《人口与家庭》报的“学用”调研活动,进一步总结经验,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了《人口与家庭》报的分发使用的有效推进。二是奖惩到位。我县把分发工作纳入全县年终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分值占比例较高,推动了征订任务的全面完成。对领导重视、分发使用工作做得好的9个 1

乡镇进行了表彰奖励,对能在分发、使用、学报、读报活动中取得成绩和总结推广出新鲜经验的乡镇,县里给予加分;对不能及时完成任务的乡镇,进行通报批评和追究责任。有3个乡镇由于没有及时完成分发任务,使用《人口与家庭》报较差,被否决扣分,并取消了综合奖评定资格。

针对过去在报刊分发中,个别乡镇任务完成不及时、分发不到位、使用报纸效率不高、保管不善等诸多问题。2011年,我县采取了双向分发措施。县人口计生局设立《人口与家庭》专门收发室,抽调办公室、宣传等股室有关人员专门办公,负责日常工作,同时,做好下乡开展报刊学用的工作调研,总结点上成功经验,提出报刊学用和整改的意见和建议。成立《人口与家庭》报征订发行督查组,分南北两个片区进行督查,重点督查乡镇的分发情况、村居的学用情况,对典型经验进行总结。各村(居)明确1名兼职信息员到乡镇及时领取报纸,分送有关领导和育龄群众。乡镇配备1名报刊管理员,负责报刊的保管和按时在公示栏中张贴,进一步满足过往群众对《人口与家庭》报的需求。

为增强具、乡、村三级分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2011年我县还制定了《人口与家庭》报分发制度、工作人员职责、奖惩办法、责任追究、经费保障等5个制度及管理措施,有效地推进了乡镇、村(居)和机关《人口与家庭》报的分发速度、分发质量和使用效果。县直机关分发直接由县人口计生局负责,主要分送县委、人大、政府、政协主要领导和分管或联系计生工作的领导、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较好地解决了专业报刊分发不及时问题,使《人口与家庭》报在人口计生

工作中和生活中的宣传效果显著提高。

2012年,我县将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分发使用工作制度,加大《人口与家庭》报分发使用的奖惩力度。加大《人口与家庭》报的发行量、发行面,要求做到进机关、进学校、进厂矿、进村居、进农户的基本要求,实行三线考核:一是党政线考核。县委、县政府考核到乡村党政干部,拟在年内对全县的党政领导干部进行一次《人口与家庭》报的测试,以此推动各级重视《人口与家庭》报的分发、使用和学习,并用于指导实践,指导工作。二是计生线。县人口计生局考核到乡镇计生办、服务站干部和村计生专干及育龄妇女自管小组长,拟将开展定期不定期的考核测试活动。三是部门线,即县直各部门直接考核到下属乡镇“七所八站”和学校。

我县已把这项工作纳入人口计生目标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年终兑现奖惩。

长顺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二0一一年八月二十二日

主题词:人口计生报刊工作总结

论失独家庭的社会保障与救济问题 篇7

全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 (2013) 》显示, 2012年中国至少有100万个失独家庭, 且每年以约7.6万个的数量持续增加, 因此中国失独家庭的数量在2015年可以达到123万甚至更多, 2050年中国失独家庭将超过1 100万, 这是官方统计数字。另据统计, 我国每年每1 000个出生婴儿中约有5.4%的人在25岁前死亡, 其中15岁以下儿童, 每年的死亡人数是40万~50万, 12, 1%的人是在55岁前死亡, 也就是说, 实际的失独家庭还远不止1 100万。在这些家庭中, 有的是因为意外事故失去子女, 有的是因为子女生病导致夭折, 当然他们的痛苦程度是不一样的, 失去孩子较早的父母可以很快再生一个孩子, 而失去孩子较晚的, 如果他们的子女已经生育了下一代, 这样的家庭还算是不幸中的幸运, 最痛苦的一类失独, 就是父母已丧失生育能力而独生子女死亡前又没有孩子的, 这样的家庭现在被称为失独家庭, 尤其是指由49岁以上夫妇组成的已经没有生育可能的家庭。

和普通家庭相比, 失独家庭有很多经济或精神方面的现实问题需要解决,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对人文关怀的重视, 政府对这一群体的问题开始逐渐重视, 并提供了一些保障及援助, 一些针对这样特殊群体的政策上也不断调整。我们需要在保障体系的建立过程中更加重视这一个特殊的群体, 通过政策、制度和立法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1 失独家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经济收入少, 社会保障经济支持力度小

很多失独家庭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经济收入的问题, 特别是对于农村失独家庭, 很多时候, 子女都是家中经济收入的顶梁柱, 如果家中的顶梁柱因意外事故或因病去世, 不能再为家庭带来经济收入, 此时如果没有其他保障的情况下, 家庭的经济生活水平就会严重下降。

此外, 当孩子不在了之后, 父母受到精神上的严重打击,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他们对事业的追求也表现出了失去动力, 工作上不用心或者没法集中注意力, 生活态度消极, 对未来的态度不乐观, 这对未来经济收入的影响也会很大。

另外, 政府虽然对这一特殊群体有经济上的补助, 但是金额相对较少, 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在“养儿防老”这种形式已经不可能的情况下, 失独家庭的经济收入不容乐观。

1.2 精神寄托缺失

失独家庭群体都经历过“白发人送黑发人”, 他们在精神上都受到了重创。在中国人的人生观中, 非常重视家庭的血缘关系, 而亲子关系又是血缘关系的重中之重, 孩子对于中国人来说也许是此生唯一的一个精神寄托, 在孩子身上寄予着他们全部的希望, 也是他们生命的全部意义所在, 对于他们来说, 儿女的离去无疑让他们精神上受到巨大的甚至是致命的打击。这种精神上的打击要比经济生活水平下降带来的困难更加严重。家庭中唯一的子女离去, 使得他们永远无法再享受膝下承欢, 共享天伦的幸福, 这无疑会让父母感觉失去了精神寄托所在, 会使失独父母逐渐失去生活的信心, 变得孤僻、消极。

1.3 社会群体对失独家庭的二次伤害

失独家庭在很多场合都遭遇到了不同人群的言语, 社会政策方面的伤害, 比如到街道领取补助, 工作人员在大厅里面大声说, “这就是那个死了孩子的那家人”, 从而引来别人异样的目光。这导致了很多失独家庭不愿意去申领救济金。再比如到养老院入住需要家属签字, 可是没有人可以替他们签字, 也就住不进去, 甚至生病住院抢救, 要求家属签字, 都会遇到麻烦。这些问题也许都不是周围人有意为之, 但, 正是这种“无意”恰恰会给本已身心受创的失独家庭带来二次创伤。

社会公众对于失独家庭的理解是非常必要的,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秘书长史柏年曾经说过, 大家应该有这样一种意识, 失独家庭并不是问题家庭, 媒体报道也不要把他们标签化。

1.4 帮扶体系建立不完善

现在有很多的帮助失独家庭的机构或组织, 多是由政府推动并进行管理, 但是很多组织并没有实际的运行起来, 帮扶的效果也不是很明显, 同时政府对社会上的召集力度并不是很大, 所以帮扶体系的建立并不完善。在具体的政策落实方面也不尽到位, 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 没有固定的关怀活动。在法律方面, 也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失独家庭的一些利益。所以失独家庭面临的问题比较现实而严重的。

2 解决失独家庭的社会保障与救济问题的方法

2.1 加强经济扶持力度

经济困难是很多失独家庭首先面临的问题。政府在解决已无法再生育失独家庭的经济问题时, 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发放补助金, 但是相对与物价的增速和经济的增速, 政府发放的补助金标准目前看来过低, 仍有进一步调整的余地。

2007年中国出台了一项针对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扶助政策, 规定的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年1 200元, 从2012年开始, 很多省份都进行了上调工作, 以河南为例, 河南郑州市将补助标准从1 200每人每年提升到3 240每人每年。这个上调幅度还有调整的余地。建议结合本地居民的年平均收入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逐步提高补助标准, 使补助金真正的起到改善失独家庭生活状况的作用。

资金的来源可以来自财政支出, 同时政府可以从社会上募集一部分资金, 比如通过一些NGO组织开展爱心捐款活动等等来筹集资金。

2.2 加强精神慰藉

失独家庭最大的问题就是失独家庭在子女离去后的内心所受的煎熬以及接下来的心理调试。逐渐步入老年人行列的失独老人, 会觉得自己的生活希望渺茫, 同时为了避免别人的指指点点, 他们会越来越孤僻少言, 越来越封闭。而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把失独家庭成员的精神状况调整好, 使他们以后的生活逐步走上正规。

政府和社会在这方面就需要形成一个关爱网络, 在这个网络中应该有社区、街道、社会保障机构和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身影。比如社区里面的居委会或者街道应该每年对家庭情况进行摸底, 对于失独家庭, 政府可以提供场地, 资金, 给失独家庭聘请专门的心理疏导机构和专业权威的心理医生或者有经验的社会工作者为他们做全方位的心理健康疏导, 另外, 还可以是拓展心理健康疏导形式, 不仅可以面对面疏导, 如果距离上不允许, 也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等一些形式让失独家庭成员接受心理疏导;此外, 对于失独家庭的一些遇到的实际的困难和难题, 比如住院签字等等, 这些也应帮助解决, 让他们逐步走出失子的痛苦, 健康快乐的生活。

2.3 完善帮扶体系, 构建多元救助体系

多元的救助体制包括很多方面, 其中主要包括政府的扶助、社会救助、社区自助以及失独成员的自我支持, 只有这几方面的相互配合, 才能真正的使他们从悲痛中走出来。政府的扶助可以在法律和物质、精神这几方面进行, 政府可以建立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救助体系的建立提供相关的制度依据和保障, 同时加强物质补助, 提升失独家庭的生活水平, 加强心理辅导, 监督政策的执行。社会救助是政府救助的补充, 在资金物质以及精神方面都可以帮政府分担一点, 同时也可以通过一些养老院的形式解决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建立私人养老院, 为失独老人建立相应的养老系统, 让失独家庭可以实现无忧养老, 不用担心自己的养老问题。社区是距离失独家庭最近的组织, 也是作用比较大的组织, 社区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 来抚慰失独家庭的心灵方面的创伤, 结合失独家庭的实际情况, 开展“个性化服务”, 实现新型养老, 比如社区养老, 让失独家庭实现就近养老, 或者建立老年服务中心, 让失独家庭多参与老年活动, 丰富生活。失独家庭也要自我努力, 从悲痛中走出来, 重新面对新生活, 甚至可以收养子女, 重新寻找感情寄托。

结束语

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失独家庭在社会的保障机制还不是很健全的当下, 有很多生活上的困难都没有解决, 失独困境属于制度性后遗症, 必须从国家的层面, 建立配套制度或者以立法方式来解决失独群体面临的难题, 所以政府和社会需要在物质、精神、制度和法规等各方面为失独家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摘要:伴随着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 在我国出现了一个一直存在但是又一直没有受到重视的群体, 这就是失独家庭这一特殊群体。随着独生子女家庭数量的增加, 失独家庭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 这一群体的身心恢复, 养老保障等后续问题如何解决, 现在逐渐成为一项人们关注的社会话题, 因为谁都无法保证自己的家庭不会遭遇此不测。对于失独家庭的父母来说, 子女不在了, 有可能会出现经济上的困难, 即使经济上没有困难, 也会在生活中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难题, 而更可能出现的则是因失去子女而带来的很多心理问题, 所以政府及NGO (非盈利政府组织) 及专业社会工作者需要在物质和精神方面对这个群体实行帮扶与救助。本文针对现在失独家庭生活中面临的困惑及困难进行剖析, 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仅供参考。

关键词:失独家庭,社会保障,救济问题,制度

参考文献

[1]王辉.黑龙江省失独家庭的社会保障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 2014 (15) .

[2]王彦斐.社会治理观念下的失独家庭社会保障的多元化探讨[J].今日湖北 (下旬刊) , 2015 (1) .

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 篇8

[关键词]家庭教育;儿童社会化;家庭教养方式;成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07)12-0049-04

儿童社会化是儿童形成和发展社会性和个性的过程,是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逐渐掌握各种社会规范、社会技能、价值体系等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品质和技能,从而取得社会生活适应性的过程。家庭是儿童最早和最重要的社会化场所,是影响儿童社会化最重要的因素。家庭作为一个动因系统,其所有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对儿童社会性发展产生作用,其中家庭教养方式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概括。儿童社会化受家庭教养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前,家庭教养方式存在不少误区,认识这些误区并分析其成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促进儿童社会化。

一、家庭教养方式存在的误区及其影响

1教育要求成人化

社会化过程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社会化的内容、方式、目标应与个体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如果社会化的内容、方式、目标超越个体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现实状况和规律,就会导致个体早熟,即超前型社会化;反之,就会造成个体迟滞型社会化。如今许多父母生怕自己孩子的发展会落后于同龄儿童,对其提出超出其能力范围的要求。这种过高的期望在给儿童造成巨大心理压力的同时。也影响其正常的社会性发展。社会学者杨雄在论述独生子女早熟与幼稚并存的原因时指出,他们“该懂的不懂,不该懂的太懂”。由于独生子女没有固定的游戏伙伴,主要的社会经验都是在与父母等长辈的交流中逐渐获得的,因此他们在语言上、心理发展上表现出早熟、成人化的特征。与此同时,父母的娇惯、溺爱又导致他们的心理幼化、社交能力差、行为幼稚、行为与自身发展水平不相称等后果,因此在早期,很多独生子女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都落后于同龄的非独生子女。

2教养态度不统一

“爸爸骂,妈妈护,爷爷奶奶打圆场”的多头关系,是现代家庭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有学者(胡杰容等,2000)将家庭教育中的这种教养态度、教养内容的不一致现象归结为社会化冲突,具体是指不同的甚至相互对立的社会化内容和目标同时作用于受教育者,使其难以取舍,无所适从。例如,有些孩子被妈妈打骂了,就会跑到爸爸那里哭诉,说妈妈的坏话,甚至再也不理妈妈了。为了平息孩子的怨气。爸爸通常会在这个时候扮“红脸”,和妈妈唱反调,这两种态度的差异会妨碍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此外,现代家庭往往是几个长辈围绕一个孩子转,不少家庭还请了专职保姆,这些教养者由于年龄、职业、文化水平和经验的不同,必然会持有不同的教养态度,往往会为了儿童“上不上兴趣班”、“如何交往”、“怎样认识自己”等问题争论不休。因此,一旦家庭中存在多种教养态度。不仅会损害教养者的权威形象,还会造成儿童社会性发展困难,并引发儿童社会化冲突、角色认同危机等。

3教育内容片面化

当今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型期。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人与人先天素质各异,不同职业间的收入差距悬殊等,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儿童教育的“功利性”。不少家长特别注重儿童早期教育中知识的传授和才艺的培训。如:读写汉字、背读外语、做加减运算、学画、练琴、习武等,而轻视和忽视对儿童在道德行为、人际交往、合作共事、社会公德等方面的培养和教育。教养者把幼儿教育等同于应试式“知识培养”和掠夺型“智力开发”,对儿童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中应包含的人格和品德的培养则考虑甚少。这种片面的教育使不少儿童缺乏应有的自理能力和社交常识,他们道德意识薄弱,难以形成对自己的正确评价。

4教育方式极端化

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symonds,1939)提出亲子关系中的两个基本维度,即接受一拒绝维度、支配一服从维度,以此来说明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儿童的影响。他把父母的教育方式归纳为四种类型,即不关心型、残酷型、过度保护型、放任型等。我国学者曾对父母的教养类型重新分类。归纳出极端型、严厉型、溺爱型、成就压力型、积极型五种类型。该研究表明,积极型的教养方式最有利于儿童的个性发展,而其他类型则存在各自不同的缺陷(林磊,1995)。在当今家庭中,极端型的教育方式占较高比例,家长往往将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儿童身上。表现为溺爱、包办代替、一味迁就、百依百顺。过剩的亲情使儿童成为家庭中实际的权威。这容易使儿童逐渐养成任性、刁蛮、自私的性格。同时,具有不良习惯与个性的儿童又会对家长的教养产生抗拒.当家长的忍耐程度达到一定限度时,家长又会采用另一种极端的粗暴方式进行干预。这种恶性循环会使儿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诸多困惑,对其个性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都有消极影响。

二、家庭教养方式偏差现象的成因分析

1家庭结构的变化

上一篇:天鹅的故事下一篇:2011年圣安化妆舞会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