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城乡社区治理

2024-08-02

加强城乡社区治理(精选9篇)

加强城乡社区治理 篇1

按照省委组织部、省民政厅联合下发《关于组织开展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等有关工作调研的通知》要求,现就X区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等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一)经验做法

1、抓基础,创新基层组织设置。按照合理配置资源、便于管理和方便党员群众的原则,打破隶属界限,结合实际工作需要,灵活科学设置党的组织。一是按片区设置党组织。根据片区、楼栋划分和党员分布情况设置党支部、党小组,形成社区小网格内片区型组织网络。二是按产业设置党组织。根据“地域相邻、行业相近”的原则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行业协会及商务楼宇上,形成新经济、新社会组织产业型组织网络。三是按功能设置党组织。根据社区党员爱好特点、专业特长等,建立社区志愿者服务队、文体活动宣传队、夕阳红党支部等,形成功能型组织网络,在全区形成了“布局合理、覆盖广泛、灵活多样、功能明晰”的组织网络体系,为党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奠定坚实基础。例如,X社区在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建立了X党支部,实现了党组织的合理设置,促进了党支部作用的发挥。

2、抓创新,丰富为民服务载体。积极探索“党建+”工作机制,把服务群众作为党建互联互通的切入点,按照出精品、创品牌、显特色、上台阶的总体思路,围绕社区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服务载体创新、服务功能提升等重点工作,我们提出了“一社区一品牌”的创建目标,并采取年初定项目、年中抓管理、年底严考核的方式,对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实施“项目化”管理,相继打造出X等数十个党建特色品牌,深受居民群众的普遍认可和好评。

3、抓保障,强化基层制度建设。通过夯实制度、思想、组织“三个基础”,建立了督促考评、责任追究、群众监督“三项机制”,注重发挥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与实行居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与提高议事能力、大力推广与创新完善“三个结合”,在城市社区推行了“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使民主自治机制更加完善、决策更加科学、社区更加和谐、群众更加满意。今年以来,先后解决公益性、社会性重大事项X余件,涉及金额X余万元。通过“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的推行,把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要求贯穿到党组织工作的各个环节,推动了党的领导与群众自治的有机统一,党领导下的社区民主自治机制更加完善。例如,X社区内停车难、乱停车的问题,居民意见较大,社区党组织把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纳入“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程序,在不影响居民生活的前提下,对小区空地进行改造,有效解决了停车难、乱停车的问题,用新办法解决了老问题,居民群众十分满意,社区群众对党组织的信任度明显提升。

(二)存在问题

1、发挥“引擎”作用不够突出。虽然绝大多数社区党组织发挥作用比较好,但也存在少数村改居社区党组织习惯于用老思想、老办法办事,与新时期党建工作和党员对党组织的要求有差距,缺乏创新精神,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需进一步提升。

2、发挥“引领”作用不够积极。村改居社区党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有劳动技能、懂经营、会管理、能带领一方群众致富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带头人还比较少,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发挥还不够明显。

3、发挥“融合”作用不够主动。部分基层党组织开展社区事务性工作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结合得不够紧密,融合度不够高,少数基层党组织找不到以党建促服务的抓手,把抓社区建设与基层党建工作相分离,就社会事务抓社会事务,就党建抓党建,导致资源整合难,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

(三)下步对策

1、多措并举,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工作力量向社区下沉力度,机关干部、街道办事处干部向社区派送锻炼,明确工作任务,规定工作时间;逐步探索建立社区工作者公开招考制度,明确招录标准,将年轻优秀人员选拔到社区“两委”班子,充实社区工作力量;加大教育培训力度,重点采取集中辅导、案例分析、讨论交流、典型宣传等形式,举办各级各类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和社区治理专题培训班、研讨班和基层党建工作论坛,提升街道社区干部党建工作能力和依法办事、执行政策、服务居民的能力。

2、整合资源,完善社区党建经费保障。加大财政保障力度,把党建经费、工作运转经费、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社区工作人员报酬纳入区级财政预算,并建立正常增长机制,形成以财政投入为主、党费适当补贴、共驻共建单位支持等渠道为补充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办公活动场所,提高基层干部保障水平,实现基层党建工作经费保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多元化。

3、探索创新,提升社区党建工作实效。建立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自治组织为主体、以社区社会组织为补充、驻区单位密切配合、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治理结构。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管理”工作平台,制定实施规划和具体方案,将社会公益性的工作尽量交由专业社会组织,减轻社区工作压力,增强社区工作实效。

二、提升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水平

2020年,X区入选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以此为契机,并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积极构建以基层党建为引领,以党建、公共服务、“三社联动”和志愿者服务“四位一体”信息化平台为支撑的社区服务体系,有效提升了社区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一)以基层党建为引领,凝聚社区建设核心动力。

一是突出示范带动。按照“建点连线成片、形成区(带)”的工作思路,以创建社区、“两新”组织、机关、学校等不同类型党建示范点为依托,着力打造牡丹广场中部党建示范区、武汉路党建示范带和万达商圈党群服务中心,着力构建“一区一带一圈”党建示范格局。二是推动力量下沉。组织引导全区党员干部走近群众,全区X个单位、X多名在职机关党员进社区、开展“零距离”志愿服务,通过“微心愿”认领、菜单预约、结对联系等服务模式,上门为群众服务,先后开展各类活动X多次,认领社区志愿服务岗位X多个,有效改变了社区治理中社区唱“独角戏”的被动局面。三是叫响服务品牌。按照“一办一品牌、一社一特色”的要求,在全区X个办事处X个社区,着力打造了一批群众认可、特色鲜明的服务品牌。先后涌现出了X等基层党建特色服务品牌。四是实现互促双赢。为夯实基层基础、盘活服务资源,X区在全区X个社区成立了“大党委”,参与共驻共建单位党组织X个,明确承诺共建事项X件,共享场地、物资等X个(处);建立三级便民服务大厅,健全基层便民服务机制,今年以来,各社区共受理服务事项X项,办结X项,群众满意率达X%,群众满意率显著提升。

(二)以“平台信息化”为支撑,提高服务精准便捷水平。

一是高标准建设信息服务平台。投资X万元,高标准建设了“四位一体”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党建信息系统,通过数字化统计、分析党组织活动情况和党员个人工作、生活情况;“三社联动”信息系统,同步录入社会组织和服务机构信息,提供12大类X项在线便民服务;公共服务综合信息系统,实现了街道办事处、社区各类业务全覆盖,公共服务事项“前台一窗受理,部门协同办理”;志愿者服务信息系统,将志愿者组织和社区、社工、社会组织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定期发布志愿服务活动动态,促进志愿互助服务精准化、多样化、制度化,有效吸引和推动了社区居民、社会组织、志愿者共同参与社区治理。二是强力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一窗式”服务、全域通办。打破部门信息壁垒,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与组织、人社、民政、卫计等部门业务系统“无缝对接”,各种公共服务数据互联互通、共享共用,实现了社区服务“前台一窗受理、后台协同办理”的一窗式服务、全人群覆盖和全区域通办。平台试运行以来,街道、社区服务窗口从近10个减少到综合受理、咨询和反馈3个,平均办件时长由40分钟减少到8分钟;平均所需材料数由21件减少到9件;窗口人员日均办件数量由5件增加到18件。三是推动社区减负、服务增效。通过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多种类、跨部门、多业务电子台账户实现了自动填报汇总,有效减轻社区数据统计负担。“减负”后,大部分社区工作人员得以回归居民服务本位,工作效率和服务实效明显提升。四是有效提升决策水平。通过信息平台自动提供的各类数据,为科学决策和有针对性地指导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撑。政府更加准确掌握社区工作动态、重点和难点,各方面工作绩效考核有标准、优化调整有基础、人员调配有依据。

(三)以“三社联动”为载体,创新社区服务治理机制。

一是统筹规划、试点先行。X区研究出台了《关于创新工作机制提升社区服务的实施方案》,并选择基础较好的郑州路办事处等X个办事处、X个城市社区先行开展“三社联动”试点。试点半年后,总结经验、改进完善,最终在全区X个办事处、X个城市社区全面铺开。二是强化硬件保障、软件支撑。在建设“四位一体”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同时,先后投入X余万元,建成了区、办事处、社区三级服务中心。区级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主要负责专业型社区组织孵化、公益创投、社会筹资、数据分析。办事处级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主要负责区域内多元型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参与公益服务。社区服务中心,直接面向居民服务,统一标志符号和功能布局,分为业务办理、展示查询、休闲等候、服务洽谈4个区域,有针对性地为居民提供便民服务。三是孵化社会组织,扩展服务领域。针对公共服务空档,筛选社会组织,予以重点孵化培育,努力造就一批支柱型、枢纽型、示范型社会组织。根据居民生活多样化需求和服务日常化、持续化需要,邀请特色服务商家加盟,力争居民生活需求全覆盖。截至目前,三级服务中心筛选出X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家网99、阳光社工等X家社会组织、X个特色服务商家分批入驻和录入信息平台,服务范围涵盖社工类、教育类等贴近群众生活的86项服务。四是完善工作制度,优化运行机制。建立了区、街道、社区联席会议制度,完善了区、街道、社区和相关部门的信息收集、反馈、联动机制,推动“三社联动”运行动态数字化,“四端查询”方式实现了社区服务供给与社区居民需求的及时有效对接。在社区服务的供给端,健全了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制度和社会组织承接项目、社工团队执行项目、面向社区实施项目的新供给机制,有效提高了“三社联动”频率、降低了联动成本、提升了联动效能。

三、加强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

(一)具体做法

1、配强党组织“领头雁”。一是以社区“两委”换届选举为契机,将素质高、能力强、群众拥护的党员纳入社区党组织,有效提高了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尤其是社区党组织书记的整体素质。二是为每个社区配备了专职书记,进一步加强了党组织工作力量,使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三是加强对软弱涣散村的整顿力度,对不适合担任社区党组织书记的及时予以调整,逐步探索建立能者上、庸者下的常态化机制。四是将城市社区工作人员月均报酬由X元提高到X元;村改居社区工作人员月均报酬由原来的X元提高到X元,进一步提升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加强后备队伍建设。按照每个社区3-7名的标准,注重从大专以上学历,综合素质强,热爱社区工作的人员中培养社区后备干部。同时,有意识地安排社区后备干部参加一些重大活动,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分配一些急、难、复杂的任务和群众工作,让他们熟悉各方面的情况,在实践中经受锻炼,锤炼党性,提高素质,增强本领,并通过换届选举和任中调整,进一步优化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结构。例如,X,大学毕业后进社区工作,2020年将其培养发展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由于工作突出,将其作为社区书记培养对象,X年当选为社区书记,X年X月被X省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同年X月被选为X市第X次党代会代表。

3、注重综合素质提升。大力实施基层党组织书记素质提升工程,通过示范培训+普遍轮训等方式,先后通过X大学和市委党校,分期分批对全区X名基层党组织书记进行了全面培训。培训中打破过去“灌输式”的培训模式,通过采取专题讲座、经验交流会、现场观摩、专题讨论等方式组织“大家讲、共同学”,实现培训方式由讲解式向探究式、静态式向动态式、封闭式向开放式的转变,真正达到了用深刻的理论武装人、用鲜活的事例感染人、用现场实景启发人的目的,使全区基层党组织书记履职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工作开展提供了保障。

(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区工作者队伍管理的建议

1、强化队伍建设。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注重将学历高、素质高、能力强、热爱社区的人员选到社区工作,并作为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进行培养。要加大基层党员发展力度,广泛开展把优秀人才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基层党组织书记的“双向培养”活动,进一步充实社区后备干部队伍。在抓好社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同时,通过召开群众座谈会,广开言路,把群众公认的能人“谈”出来,通过问卷调查,全面把握德才表现,把公道正派的能人“问”出来,通过全面考察,真正把“有本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能人“定”下来,通过组织换届选举,把有真才实学的能人“选”出来。

加强城乡社区治理 篇2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国家突出强调了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使得从政府管理职能分离出的许多社会职能将由社区来承担。社区作为居民活动的基本单位,将在社会治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提高社区治理能力将有利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研究城乡社区治理对我国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社区及社区治理

社区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滕尼斯在他的著名作品《社区与社会》中提出的。滕尼斯在其书中指出,社区是具有一致价值观、关系密切、富有人情味的相互依存的同质性社会群体组织。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各种学科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都开始研究社区,使得社区的内涵和实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比如,在社区发展价值理念的引导下,英国发起了邻里复兴战略、社区战略、社区照顾计划等,使得社区服务实践得到了持续发展。[1]在美国,克林顿政府提出了“授权区和事业社区”的法案,希望以重新界定政府和社区的关系为突破口,实现经济、政治和社会福利一体化的发展。[2]在政府的指导下,依赖社区居民、町内会以及社区民间组织的参与,日本社区治理呈现出了民主化、治理化、组织化以及权利多元化的特征,承担了许多原来由政府的提供的服务,减轻了政府的社会管理压力。

就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而言,20世纪30年代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将英语“community”意译成“社区”一词。社区就是由一个相对稳定、相对独立的地理空间,一定数量的人口、心理和文化上的认同感及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3]改革开放以来,社区治理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陈伟东认为社区自治应是政府、社区组织、居民合作治理社区公共事务的过程。[4]政府下放管理权利代社区已成为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重要手段,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社区治理体系,主要包括行政型社区、合作型社区、政府推动与社会自治相结合型的治理模式以及社区主导与政府支持型的治理模式。

随着社区这一概念的广泛传播和发展,社区治理问题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所谓社区治理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政府与社区组织、社区公民共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的活动”[5]从这一概念出发理解,社区治理要求以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为社区治理的主体,管理着社区的公共日常生活事务活动。

因此,十六大以来,中央全面规划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十七大正式将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并列,社会体制改革正式提上日程;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党和政府突出强调了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这些国家政策的相继提出,使得社区治理在社会管理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它承担的职能主要包括有:利用社区各种资源建设文化设施如敬老院、幼儿园、福利院等等,对老年人、儿童等实行社区照顾,组织社区居民保护社区环境,维护社区治安等。这些社区管理职能的实施对促进社区的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能提高社区成员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2 当前我国城乡社区治理的现状

2.1 城市社区治理现状

在城市社区治理工作中,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获得了不小的成绩。一是城市社区组织体系发展的较为完善;大部分城市社区都建立了居委会基层自治组织、志愿者组织、残疾人组织和老年人组织,为社区居民服务。此外,为了更好地为居民群众生活服务,也加大了对城市社区委员会资源投入,优化了办公环境。二是构建了较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社区治安、社区养老保障、社区文化活动建设等服务已在有效开展,社区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和安全需求等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满足;三是城市社区工作者数量正在逐步增加;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体系的逐步完善,人们普遍受教育水平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城市社区工作的人员的质量也在提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到社区基层单位积累经验,这些变化都在整体上提高了社区工作质量。

虽然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社区治理问题也突显出来,主要表现为:

一是城市基层政府组织在社区管理中定位不准,承担着过多的行政职能,对城市社区公共事务有着过分的干预,结果城市基层政府包揽了大量本应由社会组织承担的管理职能,而居委会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这都不利于改善城市社区居民的生活,也不利于发动民间力量去开展社区治理工作。政府职能常常包办了社区的事务,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职能弱化,导致了政府常常越位,政社不分。具体而言,现有的街道办事处作为区政府的派出机构,“应该是监督相关职能部门落实具体工作,现在倒是变成了相关职能部门直接命令街道办事处落实工作并监督。”[6]这样街道办事处的工作量过大,该办的事没办好。

二是城市社区民间组织发展慢。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社会组织在社区利益协调、矛盾化解、服务供给、拓宽就业等方面可发挥独特的功能。[7]城市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能够对政府作用的发挥起到一种补充作用,节省政府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满足社区居民的生活需要。但由于我国城市社区民间组织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总体的数量并不是很多,资金来源不稳,还有部分处于自发状态,没有形成规范化管理,无法承担从政府和企业分化出来的社会管理职能。

三是城市社区居民参与意识缺乏。社区治理的目的是通过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协商和讨论,使政府能够了解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并进而制定出符合人们利益要求的公共政策,最终达到改善民生和稳定社会的目标。然而,在现实社会生活里,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热情不高,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是社区治理的主体,甚至还有部分居民认为城市社区治理是政府部门的责任,与自己无关。即使有些居民愿意参加社区活动,但因其涉及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只是从事卫生打扫、文体活动等一般性事务,未能参加较正式的社区事务如社区选举。

四是城市社区工作人员队伍质量不高。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社区大部分工作人员文化水平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多数人的文化水平偏低,年龄偏大,不能够有效率地处理社区公共事务和提供服务。虽然近年来基层政府已经认识到社区工作人员队伍素质达不到要求这一问题,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改变这一状况,但是其效果不是很理想。

2.2 农村社区治理现状

农村社区治理是以优化配置农村社区资源,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为目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党和政府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思路,使得农村社区治理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农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起来,有社区图书馆、社区体育社会等满足了人们的多样化需求。此外,农村的社会管理机制也在逐步完善,让村民参与基层管理中来实现农村的有序化管理。比如,村民可以通过参与村委会实现对本村公共事务的有效监督和管理,通过协商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需求。

虽然农村社区在逐步发展,但是农村社区治理也存在一些困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社会治理过程中政社关系不清。在村民自治的过程中,乡政府和村委会之间存在着种种矛盾,基层政府利用自身的权力直接干预社区服务事务,而村委会无法真正的行使自治权利,而是听取乡镇政府的指挥和领导,完成上级政府交代的各种指标,导致社区组织对社区事务管理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更不能从根本上维护村民的权利。

二是村民缺乏参与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农村社区治理必须让广大的农民有效地参与农村的选举、决策、监督和管理。[8]正是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等途径才能使村民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维护自身的权益。但由于大多数村民的文化素质不高加上深受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对社区的政治民主建设参与度和热情并不高,尤其是在选举时村民投票缺乏主见,受人左右,使得选举的意义不能落到实处。

三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由于政府不够重视,资金投入不够,各种体育文化设施缺乏,使得社区村民对社区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都不高,再加上一些低俗的文化产品进入农村市场造成农村的文化活动出现畸形发展。

四是农村社区治理资金不足。与城市社区治理相比,农村社区治理的资金主要来自政府,资金来源单一,再加上政府的资金主要以城市优先,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就相对不足,不能满足村民对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需要,制约了农村社区的进一步的发展。

之所以将城市和农村的社区治理进行比较,是因为针对不同的地区的社区治理,需要因地制宜的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而不是盲目的采取同样的方法,这样才能达到治理的效果。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明确知道城乡社区治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城市社区的发展较之农村相对较好,农村的治理情况有点落后,需要政府加重对其的重视和投入。

3 改善我国城乡社区治理的对策

3.1 完善社区治理机制和制度

不管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政府在社区治理过程中都占据着主导地位,社区自身的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居委会和村委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承担管理职能的同时却没有相应的权力。因此要完善社区治理,需要转变政府的职能,将社区自治的权力真正交由社区居民行使,正如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那样,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使政府的管理方式从直接的微观管理转变为间接的宏观管理,减少政府对社区的直接干预。政府可以通过制定规章政策等方式为社区自治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此外,政府还要在社区治理中定好位,将从自身分离出的社会管理职能交由社区承担,增强社区管理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政府的作用是通过完善社区自治等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市场和法制环境来促进社区的发展。

与此同时,社区居民是社区自治的主体,必须要依靠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才能促进社区建设的完善。通过开辟多渠道让居民有机会参与社区事务的协商和讨论,建立维护居民权益的体制和机制,使人民群众的当家作主的权利落到实处。

3.2 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

社区治理是一项社会事业,需要以政府为主导,发挥社会各种力量来提高社区的服务水平,以真正实现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目的。由于城市社区的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只需要利用社区闲置的资源来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而农村由于经济较城市落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相对而言不够完善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因此需要政府加大对农村的基础服务设施的财政投入,同时乡村社区也要完善自己的财政管理制度,提高乡村社区的公共服务水平。此外,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要根据对村民的需求调查来有针对性的提供服务,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服务的满意度,从实质上做到为人民服务。除了提高物质服务水平之外,城市和乡村社区还需要提供精神服务,如多开展社区娱乐活动,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等等,在提高居民参与主动性之外,还联系了人们之间的感情,促使社区朝着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符合了时代的发展潮流。

3.3 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社区居民对精神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要建立健全社区居民参与机制,使社区居民可以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的途径表达自己的利益需求,进而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样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居民的参与热情,从而促进社区治理能力的提高。而当前我国农民缺乏系统性的公民意识教育,公民意识不成体系,处于“碎片化”状态,原有的农民意识虽日益“边缘化”,但现代公民意识还不够强,同时政治参与意识不强,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9]针对这样的问题,首先,通过宣传教育使农民意识到参与社区治理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主人翁的思想。其次,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社交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而且一般而言,只有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以后,人们才会追求高层次的需求。因此,要提高农村社区治理水平,必须要大力发展农村的社会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改善。只有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才会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才会有参与社区民主建设的欲望。

3.4 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

社区治理的本质是实现公共权力从政府向社区的回归,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因此,社区治理的主体既包括政府机制,同时也应包括各种非正式、非政府的机制。[10]在城市社区治理过程中,政府应坚持“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模式,有效地实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而对于政府办不好或办不了的事务转由社会组织承担,因此需要培育社会公益性组织和中介性组织来举办社区的公益性活动。为了更好完善社区服务,在政府的政策法规的引导下,各种社会组织按照市场机制充分地利用社会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的服务,使人民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农村社区治理的过程中,要明确界定乡政府和村委会的职责范围。在政府部门的指引下,健全村委会的规章制度和程序,保障农村社区居民的合法权利能够在制度化的环境中得到保障和实现。

3.5 加强社区工作人员素质建设

社区治理离不开人的参与,社区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对社区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当前在城乡社区治理中的工作人员文化水平不高、年龄偏大和数量不足等问题都限制了社区的发展。因此,不管城市还是农村,都必须建立起社区人才培养制度体系,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吸引外来人才,并且通过培训体系的建设来提高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此外,还可以鼓励社区居民自愿组成志愿性服务组织,组织本社会的社区活动。也可以通过各种激励措施来调动社会各种力量参与社区建设,如大学生村官计划、三支一扶等等,充实基层队伍。更重要的是,社区的领导人员需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建设,首先要从思想上给予重视,将社区治理看成社区的首要任务,利用各种资源促进社区建设。其次,要构建合理的领导班子,如年龄结构要老中青结合,气质结构要互补,知识结构要科学等。最后,基层社区组织领导要协调好政府组织、党组织和人民群众三者之间的关系,使三者形成合力共同促进社区发展。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治理研究越来越多的得到重视。推进城乡社区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党组织、政府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相互协调配合的情况下坚持不懈的努力。而我国通过这些年的建设在城市社区建设方面获得了较为丰富的社区经验,而农村社区治理的发展相对而言比较缓慢,农村社区治理可以借鉴城市社区治理的经验来促进自身的建设,取长补短,相互借鉴。

通过对城市和农村社区治理现状的比较研究分析发现,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城市和农村社区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和成果,改善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但与此同时,现实生活中社区建设中城市和农村也存在一些问题,既有相同,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地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意见,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城市和农村社区的完善,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维护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

参考文献

[1]韩央迪.英美社区服务的发展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理论与改革,2010(3).

[2]刘志鹏.城市社区自治立法:域外比较与借鉴[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3).

[3]娄成武,孙萍.社区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陈伟东.城市社区自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

[5]魏娜.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发展与制度创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11).

[6]何艳玲.都市街区中的国家和社会:乐街调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7]史云贵.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问题与若干思考[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8).

[8]徐勇.村民自治的深化:权利保障与社区重建[J].学习与探索,2005(7).

[9]王国胜.农民的公民意识问题及其增强[J].理论与探索,2010(2).

古今中外城乡社区治理的几个案例 篇3

案例一:建立全国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并明确中央相关政府部门为责任主体。1848年,英国通过《公共卫生法案》,设立中央卫生部,制定了全国统一的卫生标准,要求中央政府部门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时做到全国城乡一视同仁,一个标准。

案例二:在中央政府层面设置一个强有力的专职部门,以切实维护乡村社区的合法权益,并协调中央与各级政府对乡村社区事务的职责关系。澳大利亚在中央政府层面设有澳大利亚政府“区域澳大利亚、地方政府、艺术与体育部”,日本在中央政府设立有“中央与地方纠纷处置委员会”。

案例三:政府鼓励民众、学生、企业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和志愿者活动。一是政府成立专门的基金,支持志愿者服务活动。二是倡导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和志愿者服务的制度。在美欧等国,不少地方的学校都要求学生参加社区服务活动,有的还开设专门的“服务学习”课程,还有的硬性规定学生毕业必须参加社区服务活动。三是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目前约有40%的世界500强企业集团向非盈利性组织提供志愿服务活动赞助。

——摘自学习时报《中外城乡社区治理经验》

村社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简报 篇4

市委副书记叶胜坤主持会议。副市长李远青通报了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测评情况。

方利旭对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给予肯定,认为各级各有关部门能按照省、市决策部署,开展整治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离人民群众的期望仍有差距。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深化对环境整治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真抓实干,确保取得实效,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方利旭表示,各级各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粤东粤北)现场会,以及全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以“创模”为推手,强力推进城乡环境专项治理,推动城乡环境面貌持续改善。要关键处理好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养殖污染物、饮用水安全等环保难题,创新投入机制,通过形成专项项目包的形式,发挥融资效益,吸引社会资本;要把精准扶贫和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树立打造城乡环境也是推动贫困群众致富的理念;要提升村居美化水平,谋划旧村庄改造和开发利用,让农村闲置资产活起来;要优化村居规划布局,重点整治农村乱搭乱建现象;要加快推进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确保群众喝上放心水。

加强城乡社区治理 篇5

安永贵

在这个暑假期间,我和几位同学到我县城市管理局,采取实地调查、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等方式,就我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情况进行了调查,经我们将本次调查情况进行梳理汇总,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领导重视,机构健全。一是成立了以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和乡镇为成员单位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等;二是形成了县、乡(镇)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的政治格局;三是县政府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作为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活动。

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一是相关部门轮流组织宣传车,利用节假日,乡镇捧场天等人流高峰期,深入各乡镇和社区巡回宣传;二是在盐边电视台开设宣传专栏,及时报道环境整治工作动态,反映整治成果和经验,并对各种“脏、乱、差”的现象进行深度曝光,督促相关单位落实整改;三是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开展“讲文明、除陋习、树新风”等一系列主题活动。

3、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一是着力解决车辆乱停的顽症,新增和完善了交通标识,加大了交通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车辆停放秩序明显改观;二是照例解决违规搭建店、招店牌的顽症,完善户外广告设置审批,开展临街建筑、橱窗违章广告、店招和张贴物等专项清理整治;三是着力解决摊点乱摆的顽症。四是着力解决建筑工地污染的顽症,对建筑工地按照围墙景观化、现场标准化、质量品牌化的标准进行监管;五是着力解决河道污染的顽症,定期对全县城河道、沟渠进行清污;六是着力解决农村面源污染的顽症,加快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推进畜禽养殖达标排放,保持城乡水体清洁,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识不到位,参与面不够,个别单位,尤其是农村部门群众环境意识淡薄,主人翁精神缺乏,认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是政府的事,与己无关,主动参与意识不强。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个别村道路、沟渠规划建设不配套,一些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既影响群众生活,又影响农村面貌。

3、治理设施配套不够完善。一是垃圾桶、果皮箱、垃圾清运车等环卫设施配套不足;二是个别农贸交易市场布局不尽合理,市场交易秩序较为混乱,影响市容市貌。

加强城乡社区治理 篇6

社区城乡环境治理常态化督查月考评办法

各办所、督查小组、社区:

为充分调动社区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增强积极性和责任心,促进我镇环境卫生常态化管理,营造整洁、优美、文明、有序的生活环境,根据《合江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责任追究办法》,结合本镇实际,制定以下督查办法:

一、督查人员组成督查组按凤鸣镇政府《关于进一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督查工作的通知》组成人员和督查范围职责开展工作,镇整治办、效能办、督察督办室可随时进行,督查结果同等效力,特殊情况下由党政主要领导抽查。

二、社区职责任务

1、社区要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知识和公共卫生意识的宣传,提高公民的环境卫生意识,逐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自觉参与到环境卫生整治中来,每月10日为城乡居民环境综合整治日,社区所有干部、组长、低保人员和义务队伍组织上街开展义务清扫活动。

2、社区干部坚持每日上街巡查(并有记录),每月组织不少于一次的城乡环境治理工作检查评比,设立曝光台,对每次检查排位最后一名保洁员和组长、单位、商店门面“门

前五包”进行曝光。并及时开展整改情况的回查回访工作。

3、年汇总目标责任书和平时镇整治办和建管所下达的其他目标任务。

三、镇属部门、派驻单位和部门职责任务,按凤鸣镇政府《关于明确集镇环境治理相关单位职责通知》要求执行。

四、督查评分办法

1、常规督查,由各督查组按责任区域,每周至少督查一次以上。同时,根据工作需要,可随时开展督查,各级督查情况,作为月对社区打分依据之一,占15%。

2、镇效能办、督查办、整治办随时开展督查,所打分的15%记入月考评。

3、综合检查,每月一次,由镇城乡环境正你知指挥部组织相关人员参与,按督查考评细则择时进行分段打分,参与检查人员的平均分的70%,记入月考评得分。

4、分段记分结果,用于驻社区干部、社区干部、小组长和环卫工人的月绩效考评,考核到人头。各段的综合得分为驻社区干部,社区“两委”综合绩效得分,作为年终考核得分和评选先进个人的主要依据。

五、督查结果运用

1、镇整治办、督查小组不定期对社区、镇级单位环境卫生整治情况进行明查暗访,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年终综合目标考核内容,逗硬考核(每周开展1次),对派驻部门将督

查结果抄送上级主管部门和县整治办。

2、每月社区得分,以督查每次得分的平均数为准,实行每月考评打分,与工资挂钩,被县通报批评的社区干部每人扣10分,被再次通报的加倍扣分,以此类推。奖惩当月兑现。

3、建管所人员年终考核得分,以社区全年得分平均数计算。

六、督查问责奖惩

1、镇整治办、效能办对社区环境卫生工作进行督查暗访,督查考核得分在80分以下或问题突出的实行第一次通报批评,对社区直接负责人惩50元,对联系社区的真干部和原建管所人员,在年汇总考核中扣1分;第二次被通报批评,对社区的主要领导实行诫勉谈话,并惩罚100元,对联系社区的原建管所人员,在年汇总考核中扣5分;对问题出现区域的社区直接负责人惩罚200元;第三次被通报批评,社区主要领导向党委作深刻书面检讨并处以200的惩罚,并对为题出现区域的社区直接负责人予以400元的惩罚。对联系社区的原建管所人员,在年终考核中扣10分;第四次被通报批评,社区的主要领导和问题区域的具体负责人歇职3各月,专职负责城乡环境整治工作,工作仍不到位的社区支书、主任向党委主动写出辞职报告,该支部作为后劲支部进行整改,联系社区的建管所人员在年终考核中扣20分;被

县以上督查暗访被通报批评的社区支部书记和主人一律给予组织处理,取消下届社区干部竞选资格,对联系社区的镇干部和原建管所人员,在年汇总考核中扣30分。

2、镇城乡环境整治考核极度被县上通报表扬的,给予社区300元奖励,年度综合被县上通报表扬给予 1500元奖励。

3、本办法兹2011年4月起执行。

附:凤鸣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常态化督查考评细则

加强城乡社区治理 篇7

月工作小结

为认真做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工作,特兴镇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活动中紧紧依托社区,全方位发动群众,采取有力措施深入推进工作,多种措施积极推进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为改变辖区环境卫生面貌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本月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明确工作目标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工作,成立了由党政一把手分别任组长、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并通过深入社区调查研究,针对社区的具体情况及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精心制定了活动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通过深入细致地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村社”活动,培养社区居民讲文明、讲卫生、树新风的道德风尚,彻底解决垃圾乱扔、广告乱贴、摊点乱摆、车辆乱停等现象,提升我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整体水平。

二、本月活动开展情况

1、制定了全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活动实施方案,确保“进社区”活动有序推进、全面推进。

2、健全制度,规范行为。整治办指导社区通过民主议事、民主决策的形式,制定了“门前五包”、“环境卫生监督 1

评比”、“公共设施维护管理”、“车辆规范停放”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规范了社区居民和经营户的日常生活、经商行为。

3、强化宣传,大力推进。镇城乡环境治理“进村社”活动由镇民政办作为牵头部门,4月份以来,到目前,共计召开了镇属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和工作协调会议2次,进一步明确部门责任。写标语5幅,开展联合专项督查活动2次,发出督办书面整改通知3份。利用逢场日,在街村社区开展较大规模的集中宣传活动1次,发放各类传单2000余份,宣传《环境卫生公约》,督促居民遵守“环境卫生行为规范”,活动知晓率达到了85%以上,积极营造了“社区是我家,美化环境靠大家”的良好气氛。

4、开展了卫生定期检查、评比制度。通过本月的评比情况,街村社区所有居民户、商户仅有3户被评为不清洁户,并下达了限期整改通知。

5、根据社区街道实际情况,计划改善基础设施。因多数社区居民反映之前设置在街道两边的垃圾箱口太小,不合实际,经研究,计划在下月统一进行整改(初步定为在街道住户后面设置垃圾桶用于丢弃生活垃圾)。在社区边缘新建了1个垃圾生态处理池。

6、全镇在4月16日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共计30余人次集中开展了卫生整治活动,认真对照“五乱”治理标准,集中开展办公区域、社区的卫生大整治。加强食品卫生和除“四

害”相关工作。继续开展背街小巷、主要公路沿线等重点部位环境卫生治理,大力清除暴露垃圾,强化清扫保洁措施,做到垃圾日产日清。清理了卫生死角垃圾、清理“牛皮癣”30余处,治理违章停放机动车12台次。

通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活动,使我镇社区环境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提升了我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整体水平。

特兴镇整治办

环保局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意见 篇8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在全市推进全域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竹市委办13号)文件精神,为全面加强城乡环境整治深入开展,巩固治理成效,我局环境整治组结合xx年度环保工作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向全域开展,围绕“两年恢复、三年再造”的工作目标,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大力开展本行业、本系统所涉及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突出城乡环境卫生和容貌秩序两个重点、营造清洁、整齐、优美的城乡环境,为建设“富强、文化、生态、幸福”的而努力。

二、组织机构

调整补充环境整治组综治领导小组

组 长:樊晓鹏(局党组书记、局长)

副组长:周 峰(副局长)

廖明静(副局长)

林迎春(副局长兼纪检组长)

成 员:张 煦(办公室主任)

李 宁(污控科科长)

王 强(行政审批服务科科长)

李进其(监测站站长)

黎 竹(财务科科长)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办,各成员、科室、大队、站要按照该项工作目标任务要求,共同做好本系统、本行业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三、目标任务

1、总体要求

城乡环境达到“四化”,即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

2、行业要求

由局污控科、环境监察大队、环境监测站、行政审批服务科负责。

四、行业任务分解

污控科

一、完成2家工业企业限期治理任务

1、四川林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黄磷尾气发电节能减排综合利用项目。

2、四川三佳饲料有限责任公司灾后磷石膏废渣综合治理及利用工程。

二、加强对城市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的监督管理

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监督管理,督促并确保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率、收集率、达标率等各项建设指标及环境指标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必须做到正常运行。

监察大队

1、加强对企业的日常监管,加大巡查力度,确保各污染物法理设施正常运行,外排污染物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2、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积极处理环境污染投诉,确保环境安全。

3、督促龙蟒二分厂年内完成搬迁工作。

4、加强餐饮、娱乐、施工现场等场所的噪声监管。

项目科

1、完成1家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广济镇好瑞养殖有限公司(暂定))限期治理任务

2、完成遵道镇、板桥镇、孝德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并争取投入运行。

监测站

1、认真做好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

2、做好环境空气质量日报工作。

3、开展城市功能区、道路交通噪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监测。

3、开展辖区内国、省控重点污染源的监测性监测。

五、检查考核

加强城乡社区治理 篇9

为进一步改善我校校园卫生面貌,推进城乡同治,建设美丽校园,提高师生文明素质,提升校园建设品味,创建文明卫生校园,根据省市县有关文件及《祁阳县教育系统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实施方案》(祁教函„2012‟106号)要求,学校研究决定,积极开展加强“城乡同治“活动,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紧紧围绕我县争创“三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城市)的工作部署,健全管理机制,完善基础设施,深入开展“文明卫生进校园”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师生健康文明的学习、生活和公共卫生习惯,力争建成文明卫生示范学校。通过创建文明卫生校园,将教育活动延伸到家庭和社会,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促进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组织领导

成立大忠桥镇中心小学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领导小组。组 长:周玄峰

副组长:蒋俭陵 刘敏华

成 员:邓美花 谢钰 罗钱海 毛富权 罗璐

三、活动内容

(一)开展“小手拉大手,共建文明祁阳”主题活动

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倡导文明之风,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并引领家长、社会提高文明素养,共做文明祁阳人,共建文明祁阳。

1、向学生家长印发“小手拉大手,共做文明祁阳人”活动告家长书。引导家长学习文明卫生守则、公民道德纲要、三城同创基本知识,帮助家长改正不良习惯,争做文明礼仪的祁阳人。

2、开展“红领巾向家长捎句话”文明行动主题队会。引导、组织少先队员与家长一起学习文明公约,增强文明意识,养成文明习惯,与家长“手拉手”共建文明家庭。

3、开展“书香校园、书香家庭”活动。通过设立图书角、组织图书漂流活动,评选“阅读之星”,家长、学生共同诵读经典、感悟经典等方式,传承优秀民族文化,让书香飘溢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家庭。

4、开展“家校共建,牵手文明”亲子行动。通过家长学校等方式,动员广大家长和学生利用节假日,一起上街道、村组参与卫生清扫、志愿服务等有意义的活动,并要求学生写好日记心得。

5、开展“爱心奉献”活动。组织广大师生为贫困学生、老弱病残等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培养学生的奉献、感恩意识。

6、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围绕“言谈举止、公共场合、邻里相处、行路驾车、旅游观光、网上交流”等6个“文明有礼”,组织开展文明礼仪宣传教育活动,推行校园、家庭文明礼貌用语。

7、开展“安全文明伴我行”宣传教育活动。围绕“安全乘车、安全骑车、安全行走”等内容,加强学生文明交通安全教育,组织开展交通安全“六个一”主题活动:唱响一首文明交通安全歌曲、观看一部文明交通安全教育宣传片、上一堂交通安全课、画一幅交通安全漫画、写一篇交通安全作文。还要组织成立学生纠察队,开展文明交通行为劝导活动,倡导六大文明交通行为、摒弃六大交通陋习、抵制六大危险驾驶行为,以自身的言行规范带动家长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树立文明村民良好形象。

8、开展传统民俗文化教育活动。围绕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等),积极策划专题活动,组织师生广泛参与。

9、开展文明行为劝诫和监督活动。在社会实践课、庆祝活动、节假日等时段,成立小手拉大手志愿者服务队,设立文明监督岗,组织学生走上街头、走进社区、深入楼院,重点劝诫和监督家长、群众的不文明行为。

10、开展学生社会文明调查实践活动。精心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指导撰写社会文明调查实践活动报告。通过身边的人和事,充分展现城乡环境面貌的新变化、村民文明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新提高。

(二)开展“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创建卫生示范学校”主题活动

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的工作,活动为期3年(2012.12.1-2015.12.31),分三个阶段进行。

1、动员部署阶段:(2012.12.1-2012.12.20)

以学校为责任主体,根据单位实际,制定本校的具体实施方案,召开动员大会,全面部署,明确责任、层层落实。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班会等途径,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调动师生开展卫生整治行动的积极性,提高参与意识,营造良好的整治行动氛围。

2、集中整治阶段:(2012.12.20-2013.2.20)

按照任务要求,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工作举措,集中开展整治工作,实现“六无”:即校园可视范围无垃圾、无乱停乱放、无乱搭乱建、无乱摆乱占、无乱堆乱倒、无乱扯乱挂等不文明现象。学校领导要带头组织、参与规劝和整治行动;师生要搞好校内及家庭住房卫生,落实包绿化、包卫生、包秩序(无乱停乱放、无乱贴乱画、无店外经营)的“门前三包”责任制。要认真开展自查,集中力量,全面整治薄弱环节,消除卫生死角。室内窗明几净,无灰尘杂物;地面整洁卫生,厕所干净无异味。室外无纸屑、废弃物;绿地无杂草;墙面、立柱表面无乱刻、乱划、乱张贴,无商业性广告;排水畅通,无积水淤泥;师生员工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杂物,不准乱倒垃圾。严把餐饮加工、食品购销等环节,食堂从业人员持 3

证上岗,落实卫生规范,防范食物中毒。坚持把学生卫生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并落实课时,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

配合县教育局、镇中心学校组织对整治行动进展情况进行抽查,发现问题,责令整改,确保校园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取得实效。

3、巩固提高阶段:(2013.2.21-2015.12.31)

对照方案要求,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建章立制,巩固整治成果,迎接上级检查和考核评估。

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有关法规,建立健全校园卫生管理长效机制,扎实推进校园环境卫生、食堂卫生治理工作,打造卫生示范学校。

四、活动要求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高度重视本次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切实加强领导,落实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工作责任制,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与沟通,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2、加大宣传,营造氛围。活动期间,要利用板报、校园广播、校园网、课堂等阵地,大力宣传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目的、意义和要求,不断创新活动内容、形式,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要选树优秀典型,充分发挥学校作为文明窗口的示范作用和“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文明一个社区(村组),引领整个社会”的联动效应,用典型影响和带动活动的深入开展。

3、严格要求,加强指导。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指导,特别是组织学生走上街头、走进乡村,深入家庭时,要指导学生讲究方式方法,做好活动跟踪及反馈记录,不断总结经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

上一篇:《归氏二贤传》阅读答案下一篇:父亲节活动策划方案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