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初中生物概念的有效教学

2024-05-20

如何实现初中生物概念的有效教学(共12篇)

如何实现初中生物概念的有效教学 篇1

【摘 要】概念是指以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事物的本质属性。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的基础,也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点、难点。搞好生物学概念教学是中学生物教学成功的关键。本文针对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生物学概念的原因;提高生物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等方面阐述了如何进行高效的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具体做法及思考。

【关键词】初中生物 概念教学 有效性 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4.004

生物学概念是组成生物学知识和思维的基本单位,更是对生物学中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现象的归纳和概括,他反映了生命现象的本质特征。对初中学生而言,掌握生物概念往往是他们成功获得知识的第一步。具体来说初中生物学概念从性质上多为具体概念。为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通过具体生物学事实现象,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辨别、比较,对事实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共同属性进行归纳概括,从而促使学生真正形成正确概念。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同时实现。让学生具体来说应该怎样有效地实施生物概念教学,提高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呢?现在我就从几个方面对此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进行概念教学

在传统教学中,实施概念教学的常用方法,通常是教师告诉学生某个概念,学生就认真的把概念背下来。这种方式下,学生无论接受知识,还是吸收知识都是相对被动地,而且,知识的传授也是由抽象到抽象的。缺少形象的展现和学生的理解。这种方式显然是不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即使学生背到了需要掌握的概念,他们也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这种依靠背诵而记得的知识,在学生脑海中留下的印象是不会深刻的,学生很快就会将其遗忘,同时还会逐渐对这个学科失去信心和兴趣。事实证明,采用学生熟知的现象,引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进行概念教学,既可以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能为概念教学获得成功打下基础。因为在教学中引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完成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加工、转化为自己的新知这一个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例如让学生观察他们生活中经常熟见的生物现象,如生物的结构、形态、遗传、生理以及进化等方面的直观现象,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把这些直观现象形象的用语言进行描述,进而形成初步的概念。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在堆积进行归纳、深化,进而引导学生建立更完善的科学概念。这样不仅学生的主体性的到了发挥,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都会大幅度的提高,概念教学的效率也就明显增长了。

二、找出关键词,剖析概念

一个完整的概念,往往是由几个要素构成,引导学生把它的几个要素找出来,解剖要素并把各要素关键词串联起来,就会形成一个简化的概念。如,光合作用概念中关键词为“绿色植物”、“叶绿体”、“光能”、“二氧化碳和水”、“有机物、氧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关键词分别代表的内容。“绿色植物”是光合作用的适用范围;“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光能”是光合作用的条件;“二氧化碳和水” 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有机物、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三、抓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概念

每一个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以体现概念的本质属性和所指的对象范围。教师只有引导学生透彻地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才能使学生全面理解并正确地运用概念。例如,对“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概念经过分析可以得出: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的变化是它的内涵。它的外延则是只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对无性生殖、克隆均不适用;只讨论配子的形成规律,不讨论配子的结合规律;只讨论细胞核中基因的前后代传递规律,不讨论细胞质中的基因传递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理解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的概念

四、充分利用感性材料,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概念是抽象的,是用语言文字叙述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概念的获得有赖于感性材料和经验,如果学习缺乏一定的感性材料或经验的支持,容易使学生死背定义而未能理解和掌握其真正涵义。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说:“任何思维,不论它是多么抽象多么理论的,都是从分析经验材料开始,而不可能是从任何其他东西开始的。”这里所说的经验材料,主要是感性材料。总之感性材料越丰富、越全面,概念掌握越准确。例如“应激性”的教学,先演示盆栽植物含羞草,让同学亲自触摸,观察含羞草叶的反应状况;让学生自己观察草履虫在显微镜下,滴加NaC1溶液后它的运动方向;通过学生做实验亲自体验了这两个现象后,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并对概念下定义,这样能让学生从不懂到懂,深刻理解概念。

要提高探究学习的有效性,要备好课,合理安排探究实验的时间,及时、科学地启发指导学生,经常体会和反思探究教学。同时幽默、趣味性的语言,能够使单调沉闷的课堂教学活跃起来,成为教学的助推剂,融洽师生关系的润滑油,激活学生思维的催化剂。

总的来说,如何提高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效率,需要各位生物教师不断的探索,研究,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改进。但是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多方面的实际,如何在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学有所用,通过学习,无论是对知识,还是在学习知识过程中所形成的能力,都能够对学生将来的实际生活起到积极作用,是每一位教师所应该关注,并将其作为自己教育的最终目的的。相信通过每一位初中生物教师的不断努力,无论是在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效率上,还是提高学生的能力上,我们都会起得诸多成绩的。

参考文献

如何实现初中生物概念的有效教学 篇2

一、巧用生活谚语, 引出概念教学

高中生物教学中其实很多的知识都是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但是, 如果深化和概括总结这些知识, 在教学中直接讲授就会使生物学中的概念变得枯燥、抽象, 学生就会产生厌恶感。然而, 如果能够有效地巧用生活中的谚语引出生物概念, 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能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例如, 在开展“遗传”这一概念教学时, 生物老师巧妙地选择“龙生龙, 凤生凤, 老鼠儿子会打洞”这句谚语, 这样学生就会直接理解遗传的概念和内容, 了解物种通过把自己的遗传物质 (DNA) 准确地复制出两份传给后代, 从而表现出与亲代相似的性状。讲解“变异”这一概念时, 可以选用日常学生挂在嘴边的生活谚语“一母生九子, 连母十个样”, 这样就言简意赅地让学生领悟到了变异的特质。而“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的巧用揭示了生物圈中的食物链概念。在教学的过程中, 生物学老师一定要研究教材, 在进行概念讲授的时候, 紧密地把概念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 实现教学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结合。

二、采用问题设疑, 激发学习情趣

高中生对于直白的生物学概念学习兴趣不佳, 但是他们对未知的知识是充满好奇的, 这一点在教学的过程中给教师更多的思考, 那就是教师可以巧用学生的好奇心, 精心地把生物学中的概念转化为问题, 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情趣。在问题设疑的过程中, 教师要有效地分析学情, 让学生通过自学、阅读或者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背景展开生物学概念的总结和学习。需要注意的是, 在问题的设疑上, 一定要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问题形式及正确的评价等。如在学习光合作用的概念时, 教师可以设计几个小问题, 为什么很多植物都需要光照?为什么在光照下植物成长得很快?具体来说, 就是不要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光合作用, 先分析光合作用的场所、产物、原料、条件及过程中的物质转变、能量转变, 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它的概念。这样不但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有效的发挥, 还能让学生开展探究和思考, 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三、使用对比法, 开展相似概念教学

对于生物学上的概念, 很多都是比较相似和相近的, 不易区分, 即使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掌握了这些单一的概念, 但时间久了就容易把相似的概念混淆起来。而对比法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相似的概念进行一一对比, 探究概念之间的异同点, 找出本质的区别, 对于澄清概念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对比概念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不但可以详细地了解新知识, 还能通过前后知识和相似知识的对比, 温习学习过的概念, 激发学生的思维, 让他们更加清楚地明白相似概念之间的差异, 为概念的有效掌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如在学习染色体变异的概念时, 可以有效地对比单倍体和多倍体的染色体变异, 在原理、方法、优缺点和生活中的应用这几个选项对比中, 对其概念进行区分。比如, 在原理上都是相同的, 都是染色体变异的原理, 而在其他方面就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方法上, 单倍体育种是采取花药离体培, 将单倍体幼苗经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获得纯合, 而多倍体育种则是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通过详细的项目对比, 学生也轻松地掌握了相关的概念。

四、利用概念图法, 构建概念系统 教学

对于生物学的概念教学来说, 很多知识都是前后联系的, 都具有一定的构架性和系统性。为了有效地把握各概念之间的关系, 建立既定的概念逻辑结构, 在教学的过程中, 生物老师可以充分利用概念图, 构建概念教学的系统, 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直观、清晰、完整地了解生物学概念, 还能强化对概念的了解和运用。概念图教学是以某一概念主体为导火线, 然后将相关联的概念用图谱的形式联系起来, 让学生清晰可见, 易于掌握。需要注意的是生物学概念图的制作有四个基本要点, 分别是节点、连线、连接词和层次, 其原则是宜小不宜大, 强调自主构建。例如, 以“生物育种方法”这一概念为核心的相关知识概念图如图所示。

如何实现初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教学 篇3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题;有效教学;主动学习

新课改背景下,有效教学总是被人们挂在嘴边,记在心里,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而生物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学生了解自然和生物基础知识的主渠道之一,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以及初中学校对生物课程的不重视,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道路依然比较曲折,课堂教学的质量令人堪忧。众所周知,生物学科是初中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学科,对于学生今后的生活大有作用,所以,初中生物教师应该想法设法地去实现有效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这门学科。

一、利用有效的课堂导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

课堂教学的开展必然离不开有趣的互动活动,课堂教学开始阶段一样需要精彩的“开场白”,如果一上来就直接给学生讲解重难点概念和知识,必然会让学生失去探究兴趣,认为生物课堂枯燥乏味,失去学习动力。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导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人说“做好导入是课堂成功的一半”,导入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根据初中生的认知心理,想办法利用有效的导入,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吸引学生的眼球,为整个课堂的有效教学奠定基调。比如在“形形色色的生物”教学中,让学生直接去看课本内容的话然而激发不起探究欲望,教师可以巧妙地设计问题导入:“地球非常美丽,有无数的生命,有无数的花草山石,大自然生机勃勃、绚丽多彩,那么,我们怎样区分生物和非生物呢?”等等,通过巧妙的课堂导入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迅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二、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生物是一门相对比较抽象的学科,对于初中生来说不容易理解和接受,并且生物学科的知识点比较复杂,如果我们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或者单纯地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效果都不理想。尤其是初中学生的思维主要以感性认识为主,对于抽象的知识理解上有难度。随着教学辅助技术和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我们完全可以借助或者发挥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力量,来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现在地方学校基本上都安装了电子白板或者多媒体设备,这为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初中生物教师应该完全将其利用起来,通过声像并茂的视频、图片、动画来将生物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同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血液循环”教学中,仅仅依靠语言和黑板难以体现出该课知识的动感,学生听起来感觉不真实,难以形成有效地知识建构。如果我们利用多媒体将血液循环过程以生动、形象的方式演示出来,才能更好地达到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的效果,在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的同时,帮助学生迅速有效的掌握这部分知识,也为后面“气体交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三、实现生物教学生活化,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生物学科是具有很浓的“生活味”。如果生物教师将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单纯的理论知识学习上,就失去了生物学科探究的本质。即便学生将生物概念和原理都背下来,对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是没多大作用,并不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效地联系起来。生物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要求生物教学必须实现生活化,将知识回归学生的生活,将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比如“呼吸作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知识和生活现象联系起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蔬菜放在冰箱里存放的时间更长?”“为什么将蔬菜堆在一起会生热?”“为什么在花盆的底部要钻一个洞?”“为什么人在地窖里会头晕?”等等问题,通过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对生物知识产生思考,很快就能够理解呼吸作用的原理和过程。再如“遗传和变异现象”教学中,“我们生活中所说的“龙生龙凤生凤, 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是真的么。”从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明白这句谚语中所包含的生物知识。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比较高,教学效果也比较明显。

总之,如何实现初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教学是一个系统性问题,笔者在此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三点建议,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借鉴和帮助。诚然,教学的创新和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针对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这个课题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需要广大生物教师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改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真正找到适合自身课堂教学实际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王艳利.初中生物课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6(01)

如何实现初中生物概念的有效教学 篇4

摘 要:化学这一学科对初中的学生来说,名称变而形式未变,因为化学是小学阶段科学课的后续延伸,当“化学”二字新颖地摆在学生的课桌上时,出于人类求知和探索欲望,学生肯定都非常想去一探究竟。化学究竟是学什么,化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化学中有些什么神奇有趣的事物?此刻如何实现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让学生一接触就喜欢上化学,就成为初中化学教师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学习兴趣

作为一名新课改理念环境下的初中化学教师,应以新课改理念作为指导思想,遵从新课标的要求,应用新的教学方法,力求让初中化学教学最大限度地实现“有效”二字,保证每堂化学课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基于此笔者认为初中化学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实现初中化学的“有效”。

一、“有效”源自新的教学理念

1.教师教学理念要新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课标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更大的空间留给学生。教师可以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比如在做实验时,教师先不告知实验现象的结果,而是让学生明白实验步骤和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后,自己动手做实验,并找到实验的结果,进行汇报,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对找不到正确实验结果的学生作一定的指点,看看问题出在什么环节,并以这样实验失败的例子告知学生,在做这样的实验时需要注意的事项,避免失误。初中化学教学要求教师只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即可,因为化学是一门关于自然科学的学科,贮藏有许许多多科学的奥秘,只有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问题的答案,学生才能领悟科学的真谛,进而明白学习化学的非凡意义。

2.教师教学方法要新

众所周知,一个苹果的落地成就了一代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苹果可能砸中这个地球上无数颗头颅,只有砸在牛顿头上才砸出了万有引力的原因就在于只有牛顿去发问、去思考,并不断地实践和研究。这个例子给我们的启发是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要善于思考,要勤于实践。而对化学这样同属自然科学领域的科目的学习,思考和实践就显得非常重要。学生是否能思考和得到实践机会的多少是由教师这位课堂的主导决定的,这就要要求教师用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如: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对学生提出问题,对即将学习的章节和将要做的实验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钻研和思考,下一节课,教师先通过提问的方式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再进行当天的学习,给学生思考的机会。比如人教版中有个钠溶于水的实验,教师可以在做实验的前天,带一小块钠到课堂上,然后问学生,把这种白色的物质放入水中会有什么情况发生,让学生猜想。然后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方式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既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有效”源自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眼中全新的科目――化学,是让学生乐起来还是眉头皱起来,关键是看兴趣能否提得起来,所以兴趣对初中化学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用实验激趣,比如在新学期开学时,教师可以从化学课本中选一个比较有趣的化学实验,开学的第一堂课就用来演示这个有趣的实验,再把化学这个科目的总体情况向学生讲解清楚,这样往往能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胃口吊足之后,学生肯定会非常想一探究竟,迫切想要学习化学。(2)形象的讲解激趣。在讲到化学元素表时,教师如果死记硬背,学生往往很难将整个化学元素表记住,而教师将每种化学元素表作为一家家的人,谁是谁的邻居,形象比喻地去讲解,学生就容易明白,再编上一些顺口溜,学生就会容易记住。

三、“有效”源自良好的课后巩固

化学注重学生各种能力提高的同时,它还作为一门考试的科目存在,学生对这门学科的掌握情况也是通过考试反映出来。所以教师在研究和思考怎样上好课的同时,还应该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长留于学生的脑海。这就势必要求教师做好对旧知的巩固。比如在当天上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昨天所学习过的内容,可以是化学的公式、可以是做过的实验、可以是学过的化学元素等。在每学完一个章节,教师可以抽点时间来复习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对该记住的内容加强记忆。良好的教学还应该辅之有效的复习和巩固,温故才能知新,因为再好的教学,学生也不可能将所学永远保留在脑海中。只有通过不断巩固和复习,才能让学生达到长期记忆的目的,化学课堂教学才能“有效”进行。

综上所述,多少初中化学教师辛勤研究和实践都是为了初中化学教学早日实现“有效”,只要教师以新的教学理念作为指导,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好课后的巩固和复习,初中化学教学实现“有效”的梦想将为期不远。

参考文献:

如何实现初中生物概念的有效教学 篇5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 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 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一 了解“生物圈中的人”在生物课标中的地位。

1、人类的生命活动对生物 圈有重要影响。人从生物圈中摄取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以满足自身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

2人吸收的营养物质需要经循环系统运送到身体的各个组织、器官,人体产生的废物也需要通过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协调活动排出体外;人的各种 生命活动受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3人体结构和生理的知识对学生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理解人的各种生命活动,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具有重要 作用。也是引导学生理解生物最主要特征“新陈代谢”的重要内容。

4生物科学研究在20世纪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如克隆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这标志着21世纪人类将进入生物科学技术的新时代。生物科学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转 化为社会生产力,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生物科学在解决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 越来越大,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

二 课前准备。

1把握新课标、构建课程新体系

“人与生物圈”课程体系,精选和串联了十大主题,即科学探 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地生 活。《生物圈中的人》侧重于从人体的结构和生理方面介

绍人体完成生命活动的过程,以及人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学习内容包括:人的食物来源于环境,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生命活动,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员,自我调控和人体的健康生活,教师在课前必须下苦功备好课,熟练掌握好相关的知识,这样在教学时才会条理清晰,让学生接受到正确的知识。同时,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让学生找出重点、难点,这样可以先让学生在课前对上课的内容先有所了解

三 上课过程。注意课堂的引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生物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新课的导入是教学的第一环节,它的主要任务是要使学生明确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让引入的问题来带动学生走入我们这节课,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在进行人体内废物的排除这节课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观察视频材料,从

材料中找出问题挖掘,提出本课的教学内容。“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导入《预防传染病》,人的尿液是如何形成的? 人的尿液的形成有何意义?

2突出问题教学。问题对于初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意义的建构,知识的创生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特殊的作用,教学中要把以“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 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激发学生的认知的冲突和思维的活跃性,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并在尝试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 体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效率。结合肾单位的模式图,给出健康人肾动脉中的血浆、肾小囊中的液体和尿液主要成分的数据,将表格内容形象化,并引导学生进行以下讨论:

a 血浆与肾小囊腔内液体成分是否相同?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蛋白质数据的变化?

b肾小囊腔内液体与尿液成分发生什么变化?小分子蛋白质、葡萄糖可能去哪儿了?

c计算尿液中尿素的含量比血浆中和肾小囊中增大了几倍?想一想这有什么意义? 突出新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实施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标准》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四 大力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对应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源于科学探究的思想,可以说是探究性学习模拟了科学探究的方式,只是简化一些而已。限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中所要求开展的探究活动,一般都比较浅显,如果仅从掌握知识的角度来看,也许只需要几分钟就能讲清楚,从表面来看,似乎降 低了传授知识的效率。但是,通过活动,可以让他们去体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

新课程理念下倡导多元的学习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倡导科学探究为主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在活动中落实三维课程目标。重 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强调创设生动而有意义的学习情景。所谓探究式学习就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研 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取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在初中生物的探究活动方案中,探究肺部及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探究人体的激素对生命活动调节。探究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

换的主要过程及原理,探究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探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探究保护生态环境的方式。探究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等,学生用类似科学家探究科学问题的方式,以获取科学知识与技能、领悟科学思想与观 念、学习科学研究方法为目的而进行的各种学习活动(包括实验探究、知识整理、上网寻找资料等),它是学习方式的变革。要真正实施探究式学习,就要改变传统 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加强科学过程和方法的训练。

五 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课件进入生物课堂,把师生带入一个更广阔的天地,一个绘声绘色的多彩世界,更加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它能从宏观和微观双方面更全面的说明问题,在 生物课堂教学中具有非常寻常的作用。若多媒体课件与教学设计完美的整合,有效的多媒体教学辅助能够较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 处理好多媒体课件的地位,要

以有效多媒体教学为辅助,不能代替教师,决不能将教学内容几乎都做在课件上,限制了课堂发挥、教师的思维和学生的思维。制作flash课件,演示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收集有关泌尿系统疾病的图像及文字材料,如肾结石患者的肾 B超图像;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的外形与纵剖结构、肾单位在肾脏的分布和组成、肾单位的各部分结构特点和彼此间的关系等内容,呼吸运动的过程、眼与视觉、激素的调节。力求让学生对知识掌握准确,理解深刻,分析透彻。

六 充分使用教材中的资料。

农村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策略的选择 篇6

吴耀仁

(开发区德才中学 广东湛江 524072)

摘要:本文根据农村学生自身的特点,将生物概念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绘图兴趣、概念图制作联系起来,以达到优化生物概念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 概念教学 生活经验 绘图 概念图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学科,概念繁多、抽象且零散,如何理解概念、化抽象为具体、并使之系统化是学好生物学科的基础,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概念教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是教学的重难点之一。虽然农村小学开设了科学课程,但是形同虚设,故学生的生物概念基本等于零,进入初中就要面对较多抽象概念的学习,具有一定难度;且生物学长期都非中考科目,乡镇中学的生物教学一直边缘化,生物教学资源缺乏,生物实验仪器、教具为零,多媒体教学、实验法、教具直观法等无用武之地,更增加了生物学习的难度。但农村孩子自幼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抓小动物、采野果、自制玩具、自创游戏,动手能力较强,他们这些经历恰好是学习生物的优良资源,是等待教师挖掘的宝贵教学资源。教师若能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活润起来,就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本人逐渐摸索出了一些概念教学的技巧,梳理出了一些教学经验。

一、利用生活经验构建生物概念

生物概念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初中学生十几年的生活经验中,演绎着许多生物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将相关概念与学生的感性生活经验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思考,由学生自己在头脑中对感性经验进行加工,构建成概念,便能做到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避免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如应激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手被烫到、刺到或动物咬到,手都会本能的缩回来,教师若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这几种情况下都会做出相同的反应,他们会得出一个“疼——缩手”比较粗糙的表面应激性概念,再经过引导加工润滑可呈现出是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经过这一点拔,学生会豁然开朗,有一种意外发现的惊喜,原来生物概念就存于自己的生活之中,增加了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只要教师用心挖掘、精心设计,这样的经验式概念有许多,如遗传、变异、食物链等。

学生的生活经验点点滴滴分散在记忆深处,而生物概念之间存在较强的系统性,两者相互矛盾。因此在采取概念教学与学生经验相结合的方法时,就要注重引导学生将相关的零散经历从记忆中呈现出来并将之系统化,整合成科学的知识系统。如: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学习了应激性,在七年级下册学习反射、反射弧概念时,学生发现学习内容中有一幅膝跳反射的示意图后非常兴奋,因为这是他们常玩的游戏,居然课本也出现。这是一个契机,他们知道好玩,更好奇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抓住这点,老师可请两学生起来示范,先引导学生回忆七年级上册中什么是应激性(学生回答: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手掌拍膝盖是什么(学生回答:手掌拍膝盖是刺激),小腿向前抬起是什么(学生回答:小腿向前抬起是反应),受刺激部位与反应部位是否相同,两者是否存在联系(学生回答:不相同,存在联系,受刺激的是感受器,产生反应的是效应器,两者是反射弧结构的两个部分),应激性是否受大脑控制(从学生的示范可以看到,被刺激的同学很难控制该反应,因此学生很容易回答出不受控制)。通过一连串问题,学生可以轻易理顺这些答案之间的层次联系,即刺激部位与反应部位的不同体现了反射弧结构的存在,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膝跳反射由相应的反射弧结构完成,膝跳反射就是应激性的一种表现,应激性是生物的一种特征。膝跳反射是这一特征的一种体现,不受大脑控制,受脊髓控制,是低级反射,这为接下来学习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打下基础,而条件与非条件反射与八年级上册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又有联系。这样系统的概括,可巩固概念间的联系,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妙用卡片巧学生物概念

北师大教材为概念教学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料,特别是图文结合的形式,用文字精确表述概念,再配以图片说明生物概念形成的过程,图片为生物概念形成提供形象的证据,化抽象为具体,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起到推进的作用。

在七年级下册与八年级上册,人体生理活动内容涉及了解剖生理学知识,较抽象。没模具,无法进行实验,学生若只结合课本的图片进行观察,很难理解或很容易忘记这些结构在生理功能顺序上的联系,造成结构与功能搭配上的混乱。农村学生喜欢涂涂画画,可以用涂鸦形式替代实际的解剖,指导学生动手用绘图的方法尝试把系统各种结构按功能顺序绘出来,制成卡片,在旁边标明结构 2

名称与功能,找出各系统发生联系的部位,并以自己身体为模具,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直接具体的功能与结构结合图,使各种结构的工作原理和功能明朗化,系统之间的联系部位细化。例如《神经系统的组成》这节课中,课本虽然给出了人体神经系统组成的简单示意图,但由于神经在人体分布与功能的复杂性,导致许多学生还是难以理解各部分的功能联系。我引导学生先绘出中枢神经系统之一——脑,分析其在人体的部位,大脑、小脑、脑干之间的结构关系,再画出脊髓,分析脑与脊髓的联系。脑与脊髓发出的神经分别叫什么?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相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来说两者发出来的叫周围神经系统,理解能力强的同学还可以画出神经在某个器官的分布。在周围神经系统某个位置放大,画一个神经元模式图,分析其结构与功能,再接着画一个神经元,理解神经元间的联接方式与传导方向。在第一个神经元周围再画几个神经元,胞体聚集与突起聚集的结构分别叫什么?同样的方法,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胞体、突起聚集的结构叫什么?这样学生自然一目了然神经节、神经、灰质、白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既生成了新的概念,也深深体会到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奥妙,对解剖学知识也有一定的认识。

三、应用概念图理顺生物概念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效的学习就是懂得学习,教师可通过向学生传授概念图制作方法达到该目的。概念图教学方式建立的前提是学生通过前期学习或预习已经获得了概念,要做的就是把这些概念用节点,连线和连接词建成一张图的形式来表现概念与概念间的相互关系。适合农村学生的构建概念图教学方式是卡片法,农村学生天性好动,静下心来构建一张概念图是件不易的事。卡片可制成一幅小型扑克的样式,每人一定数量,两面都可以使用,鼓励学生间的卡片所写概念尽量不同,以便促进他们在制作概念图时进行交换、交流、合作,这样的互动形式可避免一人操作的枯燥,增强团队合作的意识,制作出有质量的概念图卡片。概念图可作为评价工具,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映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层度,对概念系统性的概括水平;也可在评价时引入比赛机制,可以是个人,也可分小组,制成的成果大家一起评。农村学生的好斗、不服输是“野性”十足的体现,有效把握并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可以增强竞争意识,促进他们的良性学习。实践证明,这种比赛竞争在章节复习中效果喜人,学生课前精心准备,课堂上自 3

如何实现初中生物概念的有效教学 篇7

一、生物核心概念的内涵及其作用意义

生物核心概念, 也被称为 重要概念 或者关键 性概念, 是生物学科中的一些重要的定义、原理、结论等知识的统称。虽然核心概念看似一种广泛性定义, 但是其内涵却非常复杂和丰富, 很多核心概念都是囊括了很多生物知识。例如“光合作用”就是核心概念, 其详细地解释了植物的能效转化关系, 体现了核心概念的作用。学生通过核心概念的学习, 可以掌握一套较好的学习生物的方法, 可以加深对生物学现象和理论的理解能力, 从而更好地掌握生物知识之间的关联, 进而提高生物学习水平。

二、初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的现状

1.核心概念教学手段过于单调

核心概念与一般概念有很大不同, 其讲解方式也有所区别, 这就要求教师要区分核心概念与一般概念的关系。但是, 在很多初中生物教学中, 对于核心概 念的教学却过于单调和粗糙, 尤其在教学手段方面欠缺较大。有的教师比较忽略核心概念的讲解, 只是粗糙地将概念简要剖析, 之后让学生死记硬背, 并没有传授给学生理解核心概念的方法, 也没有教会学生怎样将核心概念与一般知识相结合, 从而造成学生概念虽然记得牢, 但是对核心概念的应用以及知识结构的延伸完全没有掌握, 进而忽略了核心概念教学的作用, 无法提升学生的生物知识水平。

2.核心概念教学延伸度和实效性不够

随着生物教学体制的改革, 对于核心概念的教学也进行了革新。传统的 核心概念 体系, 虽然看似 比较枯燥, 但是其内涵非常丰富, 概况知识也非常全面, 教师经常通过相关的背诵、测试等方法来巩固学生的核心概念知识, 虽然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比较牢固, 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却比较守旧;而对于新改革的核心概念体系, 其沿用了过去很多有用的核心概念, 又加入一些新的核心概念, 使得知识体系更为全面, 学生了解的内容也较多, 其教学方式也比较符合学生的需求, 但是这种新的核心概念体系却缺乏一些知识延伸方面的教学, 还缺少一些实效性的理解教学, 使得学生生物学习水平提升较慢。

三、提升初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1.丰富核心概念教学内涵, 促进学生理解能力提升

核心概念教学是学生生物学习的关键, 也是促进学生学习提高的主要手段。教师应该重视核心概念的讲解, 即要将每一个核心概念进行充分、透彻的剖析和解释, 从而让学生理解核心概念的真正内涵, 教会学生利用核心概念来联系其他知识, 从而懂得利用核心概念来解决问题, 在自己的脑海里形成稳定的生物知识结构, 使得核心概念成为生物知识相互关联的纽带, 将死记硬背性的学习变为灵活理解性的学习, 从而保证学生既掌握更多的核心概念, 又提高了思维理解能力, 从而促进学生的生物学习水平获得提升。

2.整合新旧核心概念教学方式,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生物核心概念的改革是推陈出新, 更是为以后的改革提供证据和经验。对于传统的核心概念, 我们不能全部摒弃, 应该抽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概念, 从而帮助学生掌握这些核心概念, 进而使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得到稳固和提升;而对于新改革的核心概念, 教师也不能完全地尊崇, 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将核心概念与学生水平相结合, 利用核心概念来带动学生的生物知识形成构架, 以及促进学生将其与其他生物知识进行延伸和融合。通过核心概念教学, 使学生不断地提升对核心概念的掌握水平和 理解能力, 从而有助 于学生成 绩的提升。

综上所述,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 教师应该 重视核心概念教学, 只有通过核心概念教学, 才能带领学生进入真正的生物学领域, 才能让学生将复杂的生物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形成稳定的生物学知识架构。学生的能力是与核心概念教学分不开的, 而实施核心概念教学, 更是有助于学生思维模式的启发和发展, 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升学生的生物学习成绩。生物核心概念是学生学习生物必 须掌握的 知识, 只有真正 掌握核心 概念, 才能真正实现生物学习水平提升, 促进学习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茜.初中生物学核心概念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3.

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方法思考 篇8

1.创设问题情境,引出生物概念

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一种有效地教学手段,它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有利于学生自主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因此,在开展生物概念教学的过程,教师如果可以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则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生物概念的热情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求知欲,学生的学习思维也将得到有效地刺激,使其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此外,通过对教师所设置的问题情境进行思考,可以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和疑问来认真的听教师对于相关生物概念的阐述,从而达到吸引学生听课注意力,提高学生听课质量的目的。因此,教师在开展生物概念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根据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来创设问题情境,或者利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辅导教材来为学生创设一些趣味性和知识性并存的问题情境,加上教师新颖的提问方式,则可以有效的引出本节课待讲解的生物概念。这样一来,学生在对于疑问进行解决的过程中可以深化自己对于相关生物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例如,教师在讲解有关“细菌的繁殖”部分内容的时候,可以在上课前为学生们设置一些与之相关的问题情境,如:“为什么东西在夏天容易变质,而将其放到冰箱内则可不容易变质?”以及“酒为什么历久弥香?”等,这些问题情境的设置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在学生们对于这些问题情境进行思考和讨论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出本节课将要讲解的生物概念——细菌的繁殖与生存需要适宜的温度,让学生们借助这一概念继续对上述的问题情境进行解答,得出问题的结论。学生在经过激烈的讨论和思考后,会对问题的本质有更加深刻地认识,同时对于相关的生物概念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生物学习的能力。

2.明确概念涵义,深化概念理解

每个生物概念涵义既包括概念的内涵,也包括概念的外延。学生只有对生物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含义和范围进行充分地理解,才可以深刻地理解有关的生物概念,进而使学生更好地对其进行掌握和应用。对于生物概念学习而言,除了要掌握概念的具体内涵外,还需要对生物概念的外延含义和具体范围进行学习。概念的具体内涵通常是指反映生物规律和现象的特有属性,而外延的含义则是指相关概念内涵所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简言之,生物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实际上就是对概念的本质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阐述,有助于学生区分内容相近的概念,避免学生混淆有关的生物概念。教师可以借助举“正反例”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的生物概念内涵和外延,即对于某一特定的生物概念,教师可以举一个与其符的正面例子和一个与之相对的反面例子,从而使学生可以充分地认识该生物概念的本质。

例如,教师在对植物的“根茎”这一生物概念进行讲解后,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问题:“是否埋藏在地面以下的植物部分均为根”,以及“植物的根茎是否都是生长在地面之下?”等问题,并让学生对其进行认真的分析、思考和讨论。最终学生们根据所学的知识和生活常识得出如下结论:植物的地下部分并不全都是根,植物的根茎也并不是都是长在地面之下,如反例:竹子的地下部分会有竹节,这不属于根;榕树的地上部分也会存有一部分树根长在地面之上。经过这种形象的事例对比,学生深化学生对于植物的“根”这一生物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均具有深刻地理解和认识,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概念,提高生物概念的学习和运用能力。

3.发挥主体作用,进行概念探索

学生作为生物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其自身的能动性对于学生生物学习的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极大地制约了学生能动性的发挥也逐渐被摒弃,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正逐渐得到普及和应用。在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使学生的能动性得到充分地发挥,让学生自主来进行生物概念的分析、理解和探索。学生自身能动性的发挥有助于学生对生物概念进行充分地理解和探索,进而增强学生学习生物概念的认知能力。因此,在开展生物概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敢于“放权”,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并要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在经历多次试验探索后,可以切身实际的发现有关的生物规律和本质。

例如,教师在讲解有关“光合作用”部分知识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必备的试验器具,如水槽、塑料瓶、塑料吸管、水草等,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来自行设计一个模拟光合作用的试验。学生利用这些器具,以水草为光合作用模拟实验的研究对象来收集氧气。在生物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经过多次的试验失败后,会对光合作用这一生物概念有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此外,这种探究性的试验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进程的推进,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教育对于生物教学的要求。加之“真学课堂”这一个课堂模式的提出,对于生物教学方法进行变革势在必行。生物概念教学是生物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它直接影响着生物教学的质量。因此,为了提高生物教学的整体质量,在开展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恰当的方法来开展生物概念教学。

初中生物概念教学分析研究论文 篇9

1、重要概念教学的概述

概念主要由四个方面组成,即名称、内涵、外延和例证。一个概念的名称往往是一个名词,内涵则表明的是事务的特有属性,外延是特有属性的全部事务集合,例证则是在外延里选取具体的事务来支持概念的。重要概念教学的着重点是对概念内涵的传递。而生物学重要概念包含了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及理论的理解,它对于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有着重要的支持作用。

2、凸显重要概念传递对初中生物重要概念教学的意义

凸显重要概念的传递对初中生物重要概念教学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可以更好地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来确定概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以切实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并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有助于学生基础的养成和迁移,有利于学生在生物学习中养成发散思维,拥有良好的学习素养。如初中“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中重点是“调节的基本方式”而有关“反射弧及其5个环节”的内容不包括在初中的基本要求,应作为高中的“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的基础内容,这样有关“神经调节”的概念在初高中生物学中得以螺旋式的发展。

2.1有利于打好学生的生物学基础

学习就好比盖房子,没有良好的地基做基础,就不可能盖出高楼大厦。初中生物课本中有很多的生物名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重点可把握,给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而新的课改标准提出了五十个的重要概念,就给学生大大减轻了学习压力。

2.2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

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之中可以应用。重要概念的出现,给学生的学习打下了一个架构,学生可以在这个架构下自己进行添砖加瓦,学习就更有娱乐性。例如在将病毒、真菌和细菌的不同时,学生们会自发的联想到感冒有病毒性感冒等等,他们更愿意主动的去探究,而不是由老师督促着去学习。都知道,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在学习中有了乐趣,就能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

2.3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重要概念的凸显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了轻重缓急之分,这对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重要概念的学习,让学生可以在以后的学习甚至生活中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调配学习和生活的关系,是学生一辈子的财富。

3、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凸显重要概念

在教学中凸显重要概念可以通过教学情景的设置以及改变教学方式来实现,主要可分为:

3.1场景引入凸显

通过教师合理的设计,在教学中自然的引入重要概念。主要可以通过实验场景引入、实践场景引入、问题情境引入等方面。实验场景引入指的是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发现其中出现的现象,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从而引入重要概念。例如在讲到光合作用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这个实验来加深学生对产物和原料的理解。实践场景引入则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践,让学生明白其在生物学中的深层次原因,由表象到本质,由一般到深入,由感性到理性。例如在讲到食物链的时候,可以通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给大家揭示食物链的关系。问题场景引入则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提出重要概念的过程,例如在讲到蒸腾作用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发现塑料袋上的水珠,然后通过对塑料袋内壁上水珠由来的提问开启学生的思考。

3.2情景分析凸显

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比较情景,在此基础上来分析不同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创设强调情景,利用重要概念里的关键字加深学生对重要概念的`记忆。例如在宣讲相对性状的时候,同种生物同一形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相对性状,教师可以对“同种”“同一”进行强调,加深记忆。创设问题情景,通过引导学生自由参加讨论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增加学生们的互动,以达到凸显重要概念的目的。

3.3历史发展凸显

每一个历史阶段对生物的理解都不同,生物科学的发展史就是无数的学者孜孜不倦探索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凸显重要概念传递时,可以给学生讲解学者们探索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到前辈们探索的不易,激发学生们的感情共鸣。例如在讲到隐性基因和显性基因时,教师可以给大家讲解孟德尔怎么样从豌豆实验开始然后发现两者不同的,通过这些,让学生对遗传历史有个大概的了解,从而培养学生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加课堂教学的乐趣性。

4、结语

谈谈如何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篇10

——以人教版初中生物《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章为例

摘 要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基础原理是建立在生物概念的基础上的。换言之,概念教学是生物教学活动的根本。在教学中常发现学生对生物学概念及概念间的联系混淆不清,出现了花费大量时间死记硬背却难以恰当使用等现象,这大幅度降低了概念学习的有效性。概念图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达知识结构,有效呈现思考过程,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构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理清概念之间的联系,形成概念网络,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本文将从初中生物教学的课堂实例出发,从具体问题出发,谈谈对初中生物《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章中重要概念的有效教学。关键词 概念图 概念教学 神经调节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是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六章,包括《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激素调节》共四节内容。是这册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章节,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重要概念较多的一个章节。有效学习本章内容对于学生掌握生物学基本概念,全面理解人体生命活动整体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这章学习,学生要形成以下重要概念:1.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人体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及生长、发育、生殖等生命活动。2人体各个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协调,以完成生命活动。以下谈谈这些 概念有效教学的一些策略。

1.感觉器官

灵敏的感知环境的变化是人体进行各种调节的基础。学生首先要形成“人体通过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 的概念。教师可利用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刮风下雨时你用到那些感觉器官感知环境变化?吃饭时用到那些感觉器官?他们对你有什么帮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讨论可达成共识。例如:下雨时眼睛看到闪电,耳听到雷声、风声、雨声,皮肤感到雨水的冰凉;吃饭时鼻子闻到气味,舌尝到味道,唇和口腔感觉到温热等。由此引出人体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的概念,进而由“视觉提供的信息量是最大的”导入第一课时“眼与视觉”的学习。也可以通过做小游戏亲身体验的方式引入学习。例如:出示一个用布遮盖的小纸箱,里面放一些大家熟悉的物品,有的有一定形状,有的能持续发声,有的有一定气味,然后邀请几位位同学分别通过手摸、耳听和眼看来判断箱子里的东西,最后提问三个同学分别通过哪种感觉认识这个物体?从而引出人体的感觉器官,学生印象深刻,学习兴趣得到激发。

2.眼和视觉

对于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虽然涉及的名词较多,但比较简单,完全可由学生有几分钟时间自学了解。但是这样却不能立体的感知眼球的结构和功能,因此接下来教师要借助模型、动画等,引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从前到后的顺序进行观察,同时教师进行讲解与分析,使学生加深认识和理解,为学习视觉的形成奠定基础。

对于视觉的形成,是一个抽象的过程。先借助对眼球结构和功能的学习,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光线是如何进入眼球内部的,学生通过彩图和模型是很容易得出结论的。接着教师可用实物演示凸透镜成像原理,使学生认识到眼球的折光系统最终使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成像与视网膜上,这时教师可提问“这时人就看到了物体吗”?引导学生从视网膜的功能和视神经的位置初步猜测视觉形成的位置。最后教师再通过动画或视频的演示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视觉形成的全过程,形成完整的概念。

3.近视及其预防

学习这部分知识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视觉形成的特点和局限性,也有助于学生学会预防近视的方法。在没有学习物理学相关知识之前,近视的原理使比较抽象的,可先要求学生自学课文初步了解眼球看清不同距离物体的原理、近视的原因、近视的矫正方法、预防的措施,但这只是对概念的生硬的接受,学生并没有理解其实质。教师必须要借助实验的演示(或动画)使学生直观的观察到晶状体的调节使远近不同物体清晰成像于视网膜,观察到晶状体曲度过大和眼球前后径过长导致的远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物象模糊的现象,并且可以直观地看到此时物象落在了视网膜的前方,可通过凹透镜矫正,这样避免了理论的分析,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最终引导学生推测远视的特点、原因、矫正等,适当扩展视觉概念的外延。4.耳和听觉

有了眼和视觉学习的基础,听觉的形成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不必使用特殊方法,只需借助彩图引导学生认识耳的结构,顺便获得听觉形成的概念。这部分的重点反而要放在耳和听觉的保护上,尤其是遇到巨大声响时采取措施的原理可借助板图或动画的形式帮助学生轻松理解,并形成自觉保护耳和听觉的意识。

5.神经系统的组成

这部分内容中涉及了较多的名词概念,且学生对神经系统的的结构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学中要尽可能采取直观教学的手段。首先可利用教材中“想一想,议一议”和“资料分析中”的神经系统部分受损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初步认识到脑、神经、脊髓对人体的感觉、躯体运动、内脏器官的正常工作起调节作用,进而引导学生对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学习。学习过程可通过先设疑学生自学,再通过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对神经系统各部分的功能和相互联系要结合学生感兴趣的事例进行适当的补充,例如:提及视觉、听觉、语言等具体神经中枢的功能、醉酒时小脑及其他中枢神经中枢被麻痹的症状、脑干中的“活命中枢”、大小便失禁的原因、脑神经和脊神经的数量等。这样可以使学生真正体会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使建立的概念内涵更加深远,外延更加丰富,也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

最后教师要帮助学生画出神经系统组成的概念图(见图1),直观而形象地表示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建立良 好的知识结构。

图1神经系统的组成概念图

神经元的学习可采取直接获取概念法,学生自学课文获得感性概念,再借助动画、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引导学生认识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通过与其他细胞形态结构的类比,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形态结构的细胞所具有的不同功能,渗透生物学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最后简单说明神经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在人体内的分布情况,使学生认识到复杂精密的的神经系统是生命活动协调有序进行的物质基础。最终也可以构建神经元相关的概念图,帮助学生归纳知识。

6.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本节学习的反射和反射弧都是重要的概念。反射的概念可通过学生亲身实践初步建立,教师先请学生帮助示范膝跳反射的实验过程,明确动作要领,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观察到膝跳反射的现象。再由学生两人一组自行实验,感受和体会反射的发生过程,最后教师补充其他反射的例子,引导学生尝试概括出反射的概念。

针对反射弧的结构,可借助教材中缩手反射的示意图,通过实例 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教师可指导学生观察课本缩手反射示意图,分析总结出反射弧的结构组成。在理解反射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反射不受大脑控制,有的却可以受大脑控制,并分析不受大脑控制的反射有什么意义。

关于反射的类型可采用可采取直接获取概念法,学生自学初步获得概念内容,然后在通过实例分析加深理解认识。分析的例子不宜过多,切要具有典型性,先就课本例子简单说明加深理解,再分析几个典型例子。例如:分析吃梅子分泌唾液、看梅子分泌唾液、谈梅子分泌唾液的反射类型,加深理解,提高判断能力,并从“望梅止渴”的实例引出人类特有的反射使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反射。概念外延的扩展还可以通过习题来进行加强,比单纯的讲述要好得多。最终教师也可以构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相关的概念图(见图2),帮助学生归纳知识。

图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概念图 7.激素调节

激素调节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既熟悉也陌生,熟悉的是经常听到相关术语,不熟悉的是其实对其内涵和整体关系知之甚少。所以教学仍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利用学生进入青春期的生理变化以及前面学过的生殖器官卵巢和睾丸功能入手导入新课,从浅入深,层层递进,学习内分泌腺、激素、和内分泌系统的概念和内涵。三个感念术语的学习可以通过自学新课文、复习旧知识(外分泌腺)、类比新旧知识的方式来掌握,但最关键的是激素“含量少,作用大”的特点的体会和理解,这就要通过具体的实例来分析了,也就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料分析。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资料、讨论问题,了解三种激素的来源、作用,以及分泌过多或缺乏时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影响,最后学习和分析地方性甲状腺肿的病因和预防,不必对所有激素全面介绍,学生对激素调节的作用内涵就有了很好的认识。

对于“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利用教材中足球赛的例子就能很好说明,但也有些机械。教师可结合教学活动中的实时性实例来说明,例如:学生课堂犯错误被批评时的反应、课堂上偶发的突然事件等对大家的影响等,这样的说明更加灵活、形象,生动有效,学生体会深刻。

最后,在结束完这一章的学习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整章知识内容进行全面构建概念图(如图3),引导学生对重要概念进行复习归纳,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理清概念之间的联系,形成概念网络,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图3人体生命活动的概念图

以上对人教版初中生物《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章中重要概念的有效教学策略的探讨仅是以点带面,主要是一些个人经验,也借鉴了同仁们的研究成果。教学中教师对教学策略要仔细研究和内化,形成个人风格和特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2]生物教育心理学.(胡继飞 郑晓蕙 主编)

如何进行初中生物概念教学 篇11

关键词:初中生物;概念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生物学概念是对生物的结构、生理乃至一切生命现象、原理及规律的精确而本质的阐述,也是学生进一步探究深层的生物学现象与规律的基础,具有很强的客观性、概括性和抽象性。在初中生物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的从概念的引入入手,合理运用各种方式,变抽象为具体,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运用,全方位的去培养学生,提高教学效率。下面,我就如何有效进行生物概念教学的方法策略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合理运用各种方式,精心引入概念

学生接触生物学科,首先接触的是概念。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的开始,也是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开始。概念引入环节的好坏,将影响着学生的后继续学习以及各方面,如何潜移默化并有目的地将概念引入学生思想意识,对学生非常重要。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概念时,一定得从概念的引入环节入手,精心设计各种引入方式,搞好概念的引入,提高教学效率。对于概念的引入,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直观引入概念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很多的事物和现象,完全可以拿去类比解释一些抽象的、微观的事物和现象。在初中生物概念教学中,教师应如实的把握好这一方式,根据相关的知识合理运用,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形象、直观的给学生引入新概念。例如,在讲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中,由于细胞体积小,肉眼看不到,那么怎样让学生形成一个重要概念“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呢,我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们长时间不洗头,不洗澡的时候会发现有许多皮屑,这些皮屑是从哪掉下了的?学生就会说:“从自己的身上”,这时就引入这些皮屑就是由死亡的细胞构成,它们构成我们的身体,是我们身体的基本结构。这样,有效的将抽象、学生难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在帮助学生形成相关概念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从而获得进一步的提高。

2、运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入概念

生物知识也和数学知识一样,新旧知识间必定存在某种联系,教学中,教师应如实的把握好教材,把握好初中生物教学的知识点,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积极、合理的运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来导入新概念,使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也能不断的认识新知,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为化学能,再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传给消费者、分解者,这个过程中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这一知识点时,如果直观的给学生讲述概念,教师很难阐述清楚,学生也难理解。这时,教师可以运用旧知识“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实质,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人和动物食用了有机物后进行消化吸收,转化成各种能量。如:吃完饭后感觉有力量了,给学生讲解,这样,轻易的将不易直观表述的抽象的化学能表达出来,学生也很容易接受并掌握。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入新概念,既帮助学生复习了旧知识,也使学生加深了新知识的印象,掌握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3、创设情境引入新概念

在初中的生物概念教学中,很多简短的概念都可以拓展出很多知识点,如果光靠教师口述,学生会渐渐感到乏味,这时,教师就可以借助情境来导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光合作用这一概念,实际上包含了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对初中学生来说,能将这三个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归纳出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即基本上掌握了光合作用的概念。而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是通过探究性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和三个演示实验得出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积极地给学生创设实验情境,引导学生在实验及观察过程中渐渐了解有关的产物和原料,再引导学生将这些实验结论归纳在一起,找出内在联系,光合作用的概念便水到渠成。除此之外,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知识点,有针对性的给学生创设一些实践、问题、生活等之类的情境,认真做好概念的导入,提高教学质量。

二、深入分析概念,加深理解

概念的引入是前提,概念的深入分析、加深理解和运用才是关键。在初中生物概念教学中,有很多意思相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学生往往存在难以分辨,模糊不清的印象,记忆时也容易混淆。但是,这些概念却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同时也难点,也是学生极易失分的误区之一。教学中,教师在搞好导入的同时,教师还应深入的分析、讲解概念,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反思、运用来加深理解这些概念。在完成章节知识的教学后,教师要对那些相邻、相对、并列或从属的概念进行类比、归纳,根据它们的逻辑关系,用一定图式组成一定序列,形成概念体系。如:用概念图将有关某一主题的不同级别的概念置于方框或圆框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连接,形成该主题的概念网络,把学生感知“孤立”、“散装”的概念纳入相应的概念体系之中,让学生获得一个条理清晰的知识网络,帮助学生理解新概念,进一步巩固深化已学概念。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解题技能。这种做法还可使学生明确这些概念的共同点和差异点,从而能够将它们科学有效地区分,使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更清晰,能有效促使教学效率的提高。

总结:如何提高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质量,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总结、创新适合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只有这样,初中生物概念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皓帆.谈谈稚化教学在生物概念教学中的应用[J].硅谷,2009(19)

如何实现初中生物概念的有效教学 篇12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 是数学文化和思想的重要载体。因此, 数学概念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实际学习中, 初中生由于生活经验和智力发展等因素的限制, 很多学生都不能深刻地理解数学概念, 甚至不能正确地理解数学概念, 从而造成对数学公式和定理的理解出现偏差, 更别说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 教师在课堂中准确、清晰地把概念传达给学生, 让学生正确地掌握和理解数学概念, 对学生完善其数学知识结构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现状

数学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第一关, 初中数学概念较多, 相对初中生来说其抽象度较高,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常常看到老师在滔滔不绝地讲解, 而学生对老师的讲课毫无反应。造成这样的课堂效果主要是因为教师的讲课和学生的学习脱节, 教师只顾着上课而忽略学生的学。另外,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不少老师过分重视解题技巧而轻视概念深入讲解, 认为概念教学就是对概念做简单的解释, 让学生记住概念就行。这种数学概念教学只是一种低级甚至无用的劳动。长此以往, 老师会失去讲课的激情, 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三、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要求

初中数学概念教学首先必须明确教学要求, 对数学概念的教学应该从概念体系的总要求出发, 经过一个不断学习, 深入和应用的过程, 不能只停留在记住的层面。因此, 在初中数学的概念教学中, 应做到以下几点: (1) 讲解概念的由来和发展, 最终能够正确的应用。在数学概念的讲解中, 应该使学生了解到概念产生的背景, 同时随着学生知识量的增加, 对概念的讲解要不断地深化。而学习概念的最终目标是应用概念, 在应用的过程又可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 讲解概念的内涵、外延和表达方式。注重数学概念内涵、外延和表达方式的讲解, 明确概念的定义、名称和符号的名称。在实际中, 很多学生就是因为概念模糊不清而出现错误。 (3) 随着学生的知识量不断增加, 接触的数学概念越来越多, 教师要注重使学生了解各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对概念进行分类, 从而形成一定的概念体系。这样, 学生就能够获得一个条理清晰的知识网络。

四、初中数学概念的分类

初中数学的概念较为繁多, 数学教材把概念按照不同章节进行了划分, 数学概念可分为直观型和抽象型两类概念: (1) 直观型数学概念可通过直接观察就能够获取结论的数学概念。 (2) 抽象型数学概念是通过直观概念引申出来的, 此类别的概念仅通过直接的观察是不能深入理解的, 必须通过概念语言加以解释才能认知。

五、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一是可采用感知策略。比如概率、三视图等概念。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 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接触概念, 体验概念。如观察事物、图片或者几何体, 在此基础上间接理解三视图的概念。二是运用类比的策略。该策略的引入对于区别概念时会有很好的效果。在类比的过程中学生会自觉地进行思考, 主动去理解相似概念之间的差别。例如, 分数和分式。三是可实行提供原形的策略, 在数学课堂中密切联系数学概念的原形, 分析生活中实际的事例, 在此基础上引入概念。比如正负数的概念。

六、初中数学概念教学具体方法

1. 引入概念时可采取的具体方法。

(1) 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概念。在概念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观察事物入手, 然后揭示概念的本质和细节。

(2) 讲清楚概念的来源。很多数学概念来源于生活, 但又依赖数学语言而产生。讲清楚概念的来源, 既可以让学生感到不抽象, 又可营造活泼的课堂氛围。

2. 讲解概念时可采取的具体方法。

(1) 注重抓住概念的关键词。数学的概念是用数学的语言或者符号表示的。有些概念虽然很复杂, 但必定有关键字词, 在教学中抓住这些关键字词去讲解, 可加深学生对概念的印象。比如, 不等式的解集这一概念关键字就是“集”, 即不等式所有解的集合。抓住“集”进行分析, 学生就能透彻理解这个概念, 在解决问题时就不会丢解了。

(2) 将概念整理成体系。数学概念都不是孤立的存在, 概念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因此, 在讲完一个章节或者一个单元之后, 要引导学生将新学到的概念和已学的概念整理归纳或者分类。例如, 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等这些概念, 虽然各不相同, 但他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通过这样的训练, 学生能够对概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它。

学好数学概念是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提高的关键, 教师在讲解数学概念时要遵循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采用适合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数学概念是初中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在课堂中准确、清晰地把概念传达给学生, 对学生正确掌握和理解数学概念, 以及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现状和基本要求进行了阐述, 然后对初中数学概念的分类进行分析, 最后对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策略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上一篇:好青年事迹简介下一篇:战胜挫折的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