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疯狂的投资

2024-06-29

读书笔记之疯狂的投资(精选6篇)

读书笔记之疯狂的投资 篇1

又是一年寒假时,寒冷的冬天使我不得不投入到被窝的怀抱中。随着每天十几个小时的睡眠,渐渐地厌倦了躺在床上,所以,我正起身来,穿上上衣,伴随着寒冷,我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手里是不是应该有一个什么东西呢?我忽然想起一件事情,穿着拖鞋跑到书橱边,在一堆少儿读物和已经读的不能再熟的书刊之间翻到了一本比较新的书,书的封皮上面写着几个大大的字:我“疯狂”我成功。还记得那本书是几个月前李阳老师到我们学校做演讲时买的,这本书从外观到内容都无时无刻的体现出李阳老师的睿哲和内涵。还记得曾经在刚买来的时候粗略的看了一遍,之后就没有再看过。所以,我赶忙拿起书,窜到被窝里。我开始认真地读这本书,我觉得这本书开启了我的另一种人生。

还没有打开书的时候,我就发现封皮的下面的四个单词,也许这四个单词就可以概括人生的发展的所有前提。

在刚开始的一页里,刊出了一首小诗《真爱无敌》,这首小诗奠定了整本书的“地基”。让我们明白世间只要有爱,就没有失望,没有空寂。真正的爱是不会被打败的。

在下一页,同样也是一首小诗,里面连着使用了七个“永不”和四个“总是”来告诉我们,我们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而使我们痛苦的东西在真正锻造着我们。要时刻坚信自己就是伟大的天才。

下面有一句话,点明了意愿和行动的鲜明关系,“我要多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我要少做自己愿意做的事。再做愿意做的事之前先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在生活中,我们可以轻易地发现上面所说的“愿意”和“不愿意”所代表的是什么。下一步我们要做的就是认真地按照上面说的做。这也体现了人生真正的意义和实现这个意义的方法。

后面又推荐了十大美国总统的名言,里面突出地强调了诚信、义务、态度、行动、决心、时间、信念、决定、教训、自己等几个构成人生的几个重要的成分。

“人除了精神,一无所有!”但是人的精神力量是伟大而又无穷的。所以人凭借这一份精神创造了整个美丽的世界。

世界是在不断进步的,是在不断前进的。我们不能像井底之蛙一样仰观世界,而是要真正的融入其中,成为这个世界的一员,而要成为这个世界的一员,就必须做到“我愿意每天都学习新的东西以充实自己”,不能做这个世界的游客,更不能断开与这个世界的联系。在学习中,如果没有汗水流出,那就不是真正的学习,只有浸透了汗水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把自己的经历看成是一段伟大的记忆,不管你正在经历什么,告诉你一定能应付,一定能解决所有的困难,而这些困难留给你的将是你最宝贵的回忆。要坚信你能成功。这个世界充满挑战,充满着奇妙的遭遇,而征服生活中的挑战会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意义。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个人、每件事都将是一份独特而精彩的礼物,给你带来快乐。不能对生活要求太多,如果你还活着,那你就是幸运的,如果你是健康的,那你将是最幸福的人。

上小学的时候,曾经学过南辕北辙的故事,而现在又在书中发现与它相似的一句话让人感受万千“人生中最重要的不是现在所占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我的人生不需要理由!我的人生没有解释!热爱祖国、尊重父母、自信坚强从来都不需要理由。一个良好的习惯比一份好成绩更为重要。学会做人比学什么都有效。书中在多处强调了父母的重要性。没有父母的艰辛付出就没有我们的今天。父母带给了我们在这个世界活动的权利。在这里,我先从心里默默地感激一下父母。

不知不觉就翻到了前言部分,前言从根本上点明了疯狂的首要地位。“将疯狂进行到底”无疑是这本书的真正内涵。疯狂是什么?疯狂就是与常人不一样,疯狂的人的追求是与常人不同的,他们追求内心深处真正的意愿,而不是强迫自己。“疯狂”代表着人类超越自我的精神,代表着对目标和理想的执着追求,代表着对事业和使命的全情投入,代表着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激情。当一个人真正的疯狂化,那他做什么事情都会成功。不论你以前是什么样的人,你的性格是如何的懦弱,不论你的心里是多么的自卑,不要怀疑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品格。每个人都是一座宝藏,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如果你现在觉得自己是不成功的,那就说明你的努力还不够,你的付出还不够,你所经历过的挫折还不够,你所经历过的磨难还不够,你在你的人生旅途上的坚定和投入还不够。

疯狂是走向成功的必要前提,疯狂是智慧的最高境界,疯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疯狂就是真正的爱自己的弱点和缺陷。疯狂就是彻底的原谅自己,只要自己都做过的事都是对的,彻底的原谅自己。疯狂就是不一样,与别人不一样,疯狂就是成功挡都挡不住。

成功是什么?这是很多人都要面对的问题,大家的回答一定是不同的,但是由于这个世界的压迫,我们不得不拥有相同的回答,但是我们不能被世界中的琐事所羁绊,我们要去追求自己心中所向往的成功,真正的为了自己而努力。

成功就是苦练,成功就是苦干,这本书的后面又讲述了姚明、丁俊晖、张艺谋的成功故事,这三个人的事迹中无不体现出“没有一个成功是不苦干就能获得的。”

成功的唯一秘诀就是永不放弃,遇到事情多走一步,如果实在不行就在多走一步,如果觉得自己不能再多走一步的时候,请在多走一步。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如果想获得真正的生存空间,就必须有忍耐力,具有忍耐力的人可以征服一切。如果一个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能把自己的全身都投入进去,那么这件事就必定会成功,如果你想要获得灵感,那你就必须每天尽可能的努力工作。在做一件事情之前需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呢?那就是树立信念,树立你做这件事情的信念,树立你能成功的信念,拥有一个始终如一的目标。

人之所以普通,就是因为不能持续努力;宇宙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它们每天都在重复。你需要让自己的每天都充满成就感,那样你才会有继续冲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目标是很好树立的,做成一件事最困难的一部分在于能不能行动起来,把你的构想变成现实。如果自己的心中对一件所做的事感到恐惧,那你就行动起来,用行动战胜恐惧。

精彩的人生需要榜样来指导,准确的生活需要梦想来描绘。树立一个能够量化的目标为自己的人生而努力。

你的人生需要健康来支持,而一个健康的身体需要一个健康的生活习惯来维护,而改掉坏习惯的最好方法就是建立好习惯去替代他。成功实质上就是一种习惯。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获得了比上次更多的启发。如果我们能像这本书的作者——李阳一样疯狂,那么我们的人生将会向他一样充满成功。

一本好书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获得的。

《最富足的投资》读书笔记 篇2

这本书是昨天,昨天下午午觉结束后阅读完的,在我没打开这本书之前,我对这本书的第一感觉是肯定干货满满,最富足的投资干货,一定在这本书里,但是当我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我才发现,这本名字叫最富足的投资的书,原来是以一个对两个女儿充满爱的父亲的角度写下的最富足的投资。

以父亲的身份和爱,给自己的孩子们写了一本书,这本身就是一件被爱环绕的富足的投资。

之前从来没有对罗杰斯这个华尔街传奇人物有了解,直到阅读完本书后才大体上有了一个了解,可能是因为本书本身也没有强烈的体现其投资意识,因为毕竟是写给孩子的书嘛,但从中也足以看到这位人物的投资远见。

罗杰斯看到了21世纪是中国的,生在21世纪的中国是让中国人骄傲的,我又觉得自己真是幸运生在这个时代,所以在这个时代必不可少的要掌握好汉语和英语,感觉汉语和英语就好比翅膀,少了一个就无法在21世纪自由翱翔,这是我能看到的最直接的干货了,所以说由此引发出来的说话能力,演讲能力也必须重视。

聪明的投资者读书笔记 篇3

但是当这样一些人带着万分热情涌进市场的时候,我也只能正视现实,但可以建议他们首先读读《聪明的投资者》这本书,因为,在股票市场,如何管理好风险才是最重要的。

沃伦巴菲特19岁的时候,读到了《聪明的投资者》这本书,由此走上了价值投资的道路。

如果你让巴菲特只推荐一本书,他会推荐《聪明的投资者》。确实,如果你足够聪明,读懂一本书就够了。

重读《聪明的投资者》,我的第一个感触,是投资者要善于利用市场先生的情绪。读懂了《聪明的投资者》第八章《投资者与市场波动》,你会意识到,市场先生也会犯错误,这就是我们见到的市场价格大幅波动。价格波动对真正的投资者只有一个重要含义,即市场先生的情绪使得投资者有机会在价格大幅下降时做出理智的购买决策,同时有机会在价格大幅上升时做出理智的抛售决策。

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第八章写道:“假设你在某家非上市企业拥有1000美元的少量股份。你的一位合伙人――名叫市场先生,的确是一位非常热心的人,每天他都根据自己的判断告诉你,你的股权价值多少,而且他还让你以这个价值为基础,把股份全部出售给他,或者从他那里购买更多的股份。有时候,他的估价似乎与你所了解到的企业发展状况和前景相吻合;另一方面,在许多情况下,市场先生的热情或担心有些过度,这样他估出的价值在你看来似乎有些愚蠢。”

“如果你是一个谨慎的投资者或一个理智的商人,你会根据市场先生每天提供的信息决定你在企业拥有的1000美元权益的价值吗?只有当你同意他的看法,或者想和他进行交易的时候,你才会这么去做。当他给出的价格高得离谱的时候,你才会乐意卖给他;同样,当他给出的价格很低的时,你才乐意从他手中购买。但是,在其余的时间里,你最好根据企业整个业务经营和财务报告来思考所持股权的价值。”

如果你看懂了上面两段话,我认为你可以谨慎地进入股市了。看不懂我也没有办法。即使你看懂了,下面的劝告还是值得你听一听。

在点评《聪明的投资者》时,资深财经记者贾森茨威格这样提醒我们: 格雷厄姆奉劝你投入股市的资金,永远不要超过自己总资产75%。但是,是不是每一个人,都不适合把全部资金投入股市呢?对极少数投资者来说,全额投入也许是可行的。如果你属于下列群体,你也许可以这么做:

已经为自己的家庭准备好至少一年生活所需要的全部资金。

准备在未来一直坚持投资。

已经成功度过了上一次漫长的熊市。

没有在熊市期间卖出过股票。

在熊市期间,买进了更多的股票。

已经阅读并弄懂了《聪明的投资者》第八章。

除了市场先生之外,还有很多其它的声音,这些声音似乎是你投资的向导,事实上却不是这么一回事。这些声音就像海妖的歌声,目的仅仅是引你离开正路。格雷厄姆写作《聪明的投资者》这本书,他想象中的读者群是大多数不懂投资的人。但事实证明,只有少数痴迷投资的人才会喜欢《聪明的投资者》,大多数人不会喜欢这本书,因为他们是到股市来投机的,他们的结局,格雷厄姆早就预估到了。

重读《聪明的投资者》,我的第二个感触,安全边际是投资的核心。格雷厄姆写道:在古老的传说中,一些智者最终将人世间的历史归纳成一句话:“这,也将成为过去。”当我们需要总结出稳健投资的秘密时,可以用安全边际这一座右铭来代表。这提醒我们,千万不要为股票支付过高的价格,你的购买价格越低越好。如果没有价格被低估的股票,那你也可以选择什么都不做。如果你还是要买,那我也只能劝你持保守谨慎的态度。对那些股价高高在上、市盈率60倍以上的股票更要远离。

格雷厄姆认为,大多数投机者都认为自己冒险时的胜算机会较大,因此他们的业务具有一定的安全边际。每个人都感觉自己购买的时机十分有利,或者是自己的技能优于普通大众,或者是自己的顾问或者系统是可靠的。然而这些说法并没有说服力。它们是建立在主观判断的基础上的,不能得到任何一组有力证据或任何一种推论的支持。他十分怀疑,根据自己对市场走势的判断来投入资金的人,是否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安全边际的保护。

价格是你付出的,价值是你得到的。如果你购买一家公司股票的每股价格低于这家公司的每股实际价值,你就获得了安全边际,当然这个价格差越大越好。这要求你在股票价格大幅下跌时买股票,去获得安全边际。问题是大多数人涌进股市的时候,都喜欢在股票上涨时购买股票,在股票下跌时抛售股票。这也只能提醒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大多数人,不是聪明的投资者。

针对安全边际和价值,巴菲特这样说:“你必须有能力对企业的内在价值有一个大体的估计,但是你并不能够给出准确的答案。这就是格雷厄姆所说的要有一定的安全性的意思。你要使自己具有很大的安全性。在建筑一座桥梁时,尽管通过这座桥的开车重量通常只有10000磅,你也必须坚持其承重要达到30000磅。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投资。”

不听消息,注重公司基本面分析。在我看来,这是最起码的安全边际。刚踏进股市,你或许会因为听到一个消息,买进股票价格就上涨。问题是在你激动之后,前方有陷阱等着你。下一个消息,可能就是让你掉进陷阱的诱饵。

在这本书的附录里,收录了巴菲特非常有名的演讲:《格雷厄姆――多德式的超级投资者》。在这篇演讲稿中巴菲特提到:“让我感到非常奇怪的是,人们要么会瞬间接受以40美分买进1美元的东西这一理念,要么永远也不会接受这一理念。这就像向某人灌输某种思想一样,如果这一理念不能立即俘获他,即使你跟他说上几年,拿出历史记录给他看,也无济于事。他们就是不能掌握这一概念,尽管它是如此简单明了。像里克格林(投资大师查理芒格的朋友,格雷厄姆的追随者,1965年到1983年投资收益率达到222倍)这种人,虽然没有受过正式的商业教育,却能马上理解这种价值投资法,并在5分钟后将其应用于自己的实战。我从来没见过什么人是在10年间逐渐接受这一理念的,这种事情与人的智商或教育背景都无关;你要么马上理解它(价值投资),要么一辈子也不会懂。”

聪明的投资者读书笔记 篇4

1、从规模小的资产中寻找超额回报的机会

《对冲基金风云录》在开篇就提到:“一开始有人说起美国有8000只对冲基金,资金规模在1990年还是360亿,如今差不多有1万亿……资金的规模越来越大,基金雇佣的人才越来越多,这就意味着从资产类别到个股,一切的定价都被投资者严密监视着……事实上,大家可以抓住的机会就那么多,现在被分散到更多只基金、更大量的资本上,所以对冲基金作为一个资产类别来说收益降低了”。事实上,全书中不止一次提到“规模是业绩的敌人”这句话。作为一名资深投资家,巴顿比格斯对规模的领悟相当深刻。

规模越大,平均回报越低的道理不难理解。在中国理财市场的实际案例则是――固定收益类信托产品从的兴起到的衰落。回顾一下20以来固定收益类信托项目(如房地产信托、政信信托等)的演变路径:-,这类产品刚刚问世,收益高(年化13%-15%)、质地好(交易对手多为知名公司,风控措施充分),那个时候市场不认识这种资产,只有小部分胆子大的个人投资者敢于尝试,因此额度也非常充裕,想买多少就有多少;-,第一批认购了产品的客户陆续拿到本息,开始带动其他个人投资者跟进,产品逐渐变得好销,也有越来越多的融资方开始采取这种融资形式,产品收益率开始降低;-20,中国的降息周期开启,同时投资者通过过去几年对于此类产品的学习逐渐掌握了产品的各个关键点,产品信息越发透明定价越发公允,机构投资者开始大举跟进,大量的资金造成产品收益率下滑并且严重短缺。在大量资金的簇拥下,项目的资质开始降低,带有瑕疵的项目也不愁销售。可即便如此,投资者还是面临无产品可买的局面。

规模过大对于回报产生负面影响,那么反之则是规模小往往带来超额收益。目前规模小的资产有很多,例如一些处于底部的资产如股票、大宗商品等,当然这些已经是被中国投资者所熟悉的品种,他们当前规模小的原因是在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较低同时对未来的预期偏悲观;除此外还有一类资产也处在小规模的阶段――对冲基金。而对冲基金的规模之所以小,主要原因是主流资金对它还不熟悉。

回顾对冲基金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主要的对冲工具――股指期货20推出,至今才5年时间。头两年的对冲策略以股指期货套利为主。作为一种风险极低的交易方式,套利策略在早期的市场里几乎能做到年化20%以上的收益,充分享受了早期市场定价偏差大的优势。20起,市场中性策略开始问世,年和市场中性策略的平均年化回报为15%左右,回撤平均控制在3%以内 。年虽然遭遇股灾及中金所一系列限制性措施,但很少有市场中性策略在股灾中亏钱,大多是被迫选择空仓,净值保持不变。资金目前对于对冲基金的认可程度处在什么水平呢?2013年起,小部分个人投资者开始尝试,大部分个人与机构投资者刚刚接触这个概念。到20,一部分个人投资者开始参与,机构投资者还在观望。2015年,在资产荒的压力下,部分机构投资者开始跃跃欲试。对比成熟市场,机构投资者资产组合中对冲基金的比例平均为20%-30%,而中国的机构投资者目前几乎是0。这意味着,主流资金对这个资产的配置才刚刚开始,从概率上说现阶段是对冲基金获取超额回报的黄金时期。未来随着机构配置比例的提升,基金规模越来越大,整体回报也将逐渐回归正常、与之所承担的风险程度匹配。

中国金融市场相比发达国家的差距意味着仍有很多新资产会慢慢的出现。如果一个资产在成熟市场已是主流,而在中国才刚刚兴起,那么它就非常值得关注,因为从概率上这些资产比较容易获得超额回报。反之,对于已经过热的资产,如当前的固定收益类信托、过热时的股票最好留有一分警惕,因为过大的规模是超额回报的杀手。

除了大类资产以外,产品层面也是这样。炒过股的朋友应该都了解,资金小的时候收益相对好做,规模大了收益往往就不太好做了。因此即使是相同策略的基金,规模小的那只通常比规模大的更容易跑出收益。对于对冲基金而言,规模过大将导致冲击成本(每交易一次对股价的影响)成倍放大从而吞噬基金回报,因此基金往往达到一定规模后会被迫封闭。

2、逆向投资:一切都将向均值回归

《对冲基金风云录》里提到一家大型组合基金的投资方法:如果一只基金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大幅跑赢业绩基准,那么就赎回它;如果一个公认能力优异的基金经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大幅跑输业绩基准,那么就申购它。背后的原理则是:一切都将向均值回归。这与绝大多数人总是追逐热门基金形成反差。

这么做细想想有其道理。在投资行业能做到基金经理、有资格管钱,可以说是在一系列激烈竞争中杀出重围的佼佼者。虽然每个人的能力有高有低,但总体不会离均值差距过大。如果没有什么特殊原因(例如智商超常、内幕信息等),不太可能长时间持续跑赢;当然,也不太可能持续跑输。因此,某段时期业绩过好或过差,未来都有很大概率向均值回归。

来看看A股市场的例子:对阳光私募感兴趣的投资者对于“新价值”这三个字一定不会陌生,2009年杀出的一批黑马,以190%的费后回报成为当年度阳光私募冠军,当年沪深300涨幅为86%;年费后回报18%,当年沪深300涨幅为-12.5%。优异的业绩表现使得新价值成为了最炙手可热的明星产品之一。但接下来的2011、,新价值业绩却跑输基准:新价值收益为-32%,沪深300收益为-25%;20新价值收益-39%,沪深300收益为7.5%。如果投资者在20底买入新价值,持有至年底其累计收益为-58%,即未来基金要上涨110%才能拿回本金。而大多数的投资者的选择则是,在2009及2010年像明星一样追捧新价值,新价值产品一度额度紧张甚至传言要封闭产品;而到了2012年底,即使最有耐心的投资者也无法承担长期、大规模的亏损,选择赎回。赎回之后的事情又是怎样呢?2013年新价值虽称不上大幅反弹,不过也取得了接近14%的回报,而沪深300当年收益为-7.6%;2014年新价值收益44%,略跑输沪深300,两年合计涨幅64%,沪深300合计涨幅39%。

先说一些题外话。应当承认的是,在新价值净值高低起伏的整个过程中,最先要反思的当然是新价值的投资团队。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做出的决策,给投资者带来损失就应当为其承担责任。但是另一方面,投资者自身也应反思。投资者总是在一个产品最好的时候入场,最差时离场(从《对冲基金风云录》里的描述来看,美国的投资者也喜欢这样,看来全世界投资者的心理都差不多)。并且比这还要糟糕的是,当产品表现达不到投资者预期时,很多投资者会向基金经理施加太大压力,有时恨不得指导基金经理操作。这样的事情不仅是4、5年发生,在今年的股灾中也再度发生:当市场发生恐慌性暴跌时,不少投资者就开始质疑基金经理为何不减仓;一旦当市场有所反弹,又开始质疑基金经理为何不加仓抢反弹。须知,基金经理也是人,也有自己熟悉和擅长的操作风格。如果投资者对一款产品表现不满意,最好的方法就是赎回产品、用脚投票,最忌讳的则是干扰、打乱基金经理的节奏。一旦基金的风格发生漂移,这将是比产品业绩回撤更为灾难的事件,因为风格漂移意味着将无法有效预测基金经理的后续操作,进一步增加产品的不可知性。如果一个产品风格出现漂移,唯一的选择就是远离它,直到其风格重新稳定。

继续回到逆向投资的话题。新价值作为曾经的私募冠军,其业绩构成有偶然性,但也肯定有其必然性。无论是偶然也好还是必然也罢,所呈现的事实的确就是在创造超高回报后业绩的大幅回落――正收益向均值的回归,以及持续低迷之后业绩的再度爆发――负收益向均值的回归。实际上如果看2009-2014这5年的整体回报,新价值的累积回报为136%,而沪深300涨幅为80%,这个业绩仍然非常不错,只是中间波动率偏大。

这样的例子在私募行业还有很多,例如同属于老牌私募的从容,也经历过业绩的高峰-低谷-高峰。在业绩表现最好的时候,基金经理是市场的宠儿,难免有些飘飘然,所谓福兮祸所伏;而最低谷的时期,所有的资金都撤离,也没有愤怒的投资者每天来干扰,所以反倒能够让基金经理有机会静下心来反思过往的失误,调整心态重新出发,所谓祸兮福所倚。从概率角度来看,则是一切超额收益终将向均值回归。一个人的智商可能会高于均值,但在一群都是高智商选手的比赛中,要做到持续超越才是一件真正的小概率事件。

因此,有时我们不妨逆向思维,这里往往可能会蕴藏着不为人知的超额回报,或者帮助我们避开一些不易察觉的风险。

3、历史上没有经历过大幅回撤就一定好吗?

这个论点很有意思。大幅回撤意味着犯错,无论这个错误是由市场造成的,还是基金经理自己造成的,总而言之错误就是错误,错误就意味着投资者的损失。因此,我们在观察一款投资产品的时候,非常关注其历史表现。一根平滑的历史业绩曲线总比一根起伏不定的曲线更让我们感到心安。

可是另一方面,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投资领域。即便是巴菲特也会有失手的时候。平滑的业绩曲线意味着投资经理过往的优秀,同时也可能意味着市场也许还没有出现超出投资经理经验范围的事情。而经验表明,这些事情不出现则已,一旦出现则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仍以市场中性对冲基金为例。市场中性对冲基金由于对冲掉了市场整体波动的系统性风险,通常是一类风险非常低的资产,其可比对象也是传统的固定收益类信托。本文第一部分提到过,这些产品在2013-2015的3年内表现的都非常不错,性价比远高于年化收益10%的信托产品。不过在2014年12月,这些对冲基金中的一部分却遭遇了一个小小的“滑铁卢”:净值在1个月内回撤了5%。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是,2014年12月是一场以银行股为代表领涨的权重股:当月沪深300指数上涨了17%,而许多个股尤其是中小盘股票涨幅是远远跑输大盘的,这也被很多投资者戏称为“满仓踏空”。而通常情况下,中小盘股票由于其成长性及波动率均高于蓝筹,是市场中性策略多头仓位的主要组成部分;空头方面,则是沪深300股指期货,因为当时中国的股指期货仅有沪深300一个标的(中证500和上证50股指期货2015年才推出)。因此在2013年及2014的大多数时间里,市场中性基金表现得非常好。而2014年12月偏偏遇到几年也出现不了一次的蓝筹行情,给市场中性基金带来的则是多头部分盈利较低或不盈利,空头部分则随着指数的不断上涨而亏损,因此产生的业绩的回撤。5%相对于股票来说不算什么,而对于平均波动率在3%左右的市场中性基金来说,则不啻于一次小型的黑天鹅事件。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联想到,在今年也曾出现过指数权重股上涨,其他个股下跌的情况――在今年6月的股灾中,国家注资稳住权重股,而其他非权重股则在市场抛压下集体跌停。当历史再一次重演,曾经吃过亏的市场中性基金表现如何呢?这一次,市场中性基金几乎没有因此而回撤,原因是“吃一堑长一智”,上一次的教训让整个行业都在反思模型的缺陷,从而进一步改进了模型。

证券《长赢投资》读书笔记 篇5

我大概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来看了投资巨人约翰.博格的“长赢投资”这本书,本书中博格向投资者奉献了其投资智慧和实战经验,为投资者指出以最低成本买进所有的股票并以指数化方式持有这市场组合来投资的长赢之道。

想赢吗?那就用常识投资。博格说成功投资的真谛不过是常识而已。他提出了一个成功的投资策略,就是以最低的成本拥有所有上市公司的股票。拥有所有上市公司的股票不简单啊,这需要很大的资金支持,而个人的资金量有限,很难去购买所有公司的股票,即使买到了也是数量有限,获利少,因此我觉得买进所有股票跟适合机构投资者,因为它们资金雄厚,人才及技术齐全。这只是我的个人想法而已,而投资大师博格却提出了适合所有投资者的解决方法,也就是他所说的最简单最佳的方法:购买一只涵盖这种市场组合的基金,然后永久性地持有下去。这种基金被称为指数基金,即一个包含很多股票的投资组合。它有利于消除个别股票,市场板块,及决策所带来的风险,从而实现风险最低化。如果有人不受心理因素,公司经营状况,宏观经济因素,政治及政策措施等因素影响而持续持有这基金的话,那这人就能在证券市场上坐享股利和收益增长所带来的全部回报。但是人不是完全理性的,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只能是一种极端的和个别的情况,投资者很难避免受到羊群效应,后悔厌恶,损失厌恶,反应不足与反应过度等非理性行为的影响,一旦受到这些非理性行为的影响,投资者就会做出错误的决策,而很难达到持续持有的目标。另一方面股市易受到政策因素影响。首先,宽松的货币政策会扩大社会上货币供给总量,但是货币供应太多又会引起通货膨胀,使企业发展受到影响,使实际投资收益率下降;紧缩的货币政策则相反,它会减少社会上货币供给总量,不利于经济发展,不利于证券市场的活跃和发展;货币政策对人们的心理预期影响也非常大。其次,税收直接影响投资行为,一般来说,税征得越多,企业用于发展生产和发放股利的盈余资金越少,投资者用于购买股票的资金也越少,因而高税率会对股票投资产生消极影响,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也会下降。再次,市场利率是股票投资者买进或卖出股票的重要依据,一般情况下,利率下降时,股票的价格就上涨;利率上升时,股票的价格就会下跌。由此可见,投资者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持续拥有难以实现,因此股市上很多人输。而巴菲特,博格等投资大师赢就赢在持续持有上。

博格的有些观点很有道理,让人很欣慰,而部分观点则和我常识有点冲突,我难以接受,不过他的投资理念使我固有的投资思维发生了变化。复利确实能带来很大收益,复利能使你的钱不需要任何成本就自动增长,因为你的初始投资为你赚取了利息,而这些利息被不断地再次投资以后就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利息,这样子赚钱可以说再好不过了。但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你必须得长期投资并坚持下去,复利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过几十年你很有可能就因为复利效应而成为百万富翁呢!我严重偏好于投资基金,可大师博格在本书中一味地推崇指数基金,他说道:“一旦你领悟到金融市场的机理,你就会发现指数基金是唯一的投资方式。”可我觉得指数基金除了成本低,风险低之外没什么大好处,它更适合投资新手,因为成本低,风险也比单纯投资股票要低,一般人都能负担得起。那些风险承受力大的投资者应该更偏向投资基金,因为投资基金有很多优点:a.基金由专业基金管理人士操作,解决投资者时间,精力和专业知识不足问题;b.由专业人士构建投资组合,能较好地分散投资风险,保障投资者的利益;c.一般情况下投资者随时可以把基金卖出或赎回,基金的变现性和流动性强;d.积少成多,发挥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因此,我一直把投资基金当作最佳的投资方式,可看了

本书后我突然觉得现阶段指数基金以低成本,低风险的特点很适合像我这样的投资菜鸟啊!

低成本是投资取胜的关键。各种股票基金高昂的运行成本,如经纪人佣金,申购费、管理费、赎回费、高换手率带来的成本,使得其收益长远来看,必然落后于市场。选择基金时一定要选择成本低的,博格书中提出,与成本最低的基金相比,换手率最高,成本最高的基金承担的风险水平要高出34百分点。如果收益按复利计算的话低成本基金10年内的价值可以翻三番,而高成本的只能翻两番,也就是说仅仅因为成本不同,利润水平相差1倍。成本最低化最佳选择是选指数基金投资,由于没有可度量的换手成本,指数基金的总成本总是很低。因此,购买市场所有(或者大部分)公司股票的指数基金,成本低,换手率也低,长远来看回报接近于市场,因此能够打败绝大部分股票基金。但是成本最低化的方式不是唯一的,不是每个人都要买指数基金来降低成本,投资者可以选他自己想要投资的任何基金,并用成本平均法降低成本,拿投资基金为例,由于市场的变化,该基金的费用不时波动,有时成本较低,有时成本较高,通过定期购买,你就能达到该基金的平均成本,在成本低时你能多买一些,而成本高时就少买,这样,无论成本是多少,你都能获得复息所带来的效益。有些投资者认为最佳的投资方式等到目标中的投资项目价格下降时一次性投入事先存好的一大笔钱,这样就能降低成本。但是,在等待整个过程中,他们错失了进入市场的时间,市场时机是很难预测的,手上拿着一笔钱光等的话,连一分钱利息也收不到。选择指数基金或者平均成本法降低成本取决于投资者的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无论选择哪种方式或者两者都不选也不是不理性,最不理性的是光等不早点投资。博格写着本书的最大的意图也是介绍一个低成本,低风险的投资工具吧!好让我们缺资金的,风险承受能力低的年轻人早日进入投资理财行业!

读书笔记之《爱的教育》 篇6

这本书里的每一篇文章都使我受益非浅。《爱的教育》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其中“每月例话”里面的《马里奥的微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篇文章十分感人。本文记述了一个十二三岁的意大利少年马里奥乘上了一艘开往马耳他岛的巨轮。在船上,马里奥结识了一个好同伴,这个女孩子跟马里奥年龄差不多,只不过个子比马里奥高了一点儿。经过聊天,马里奥知道,原来这个女孩子叫克莉泰,跟他一样都失去了父母,是来投奔亲人的。深夜,可怕的风暴来了,甲板的东西都被卷走了,船底也经受不住风暴,破了,水汹涌的灌了进来,眼看船就要沉了。乘客们都惊慌失措,跑到甲板上号啕大哭起来。

一半的乘客都跳入了事先准备的小艇里,可只有一艘小艇,小艇上已经坐满了人。只够再容纳一个小孩子了,而克莉泰和马里奥都十分想下去。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眼看小艇离船越来越远,马里奥把机会让给了女孩,女孩跳入小艇,得救了。大船即将沉没,但马里奥面对死亡反而从容镇定,十分开心。

上一篇:消防演讲比赛演讲稿(干部)下一篇: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