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复习的名言

2024-09-13

孔子复习的名言(精选9篇)

孔子复习的名言 篇1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是宋国贵族,避难迁鲁。他出生时,家世已经没落。年轻时做过季孙氏的委吏(管仓库)和乘田(管繁殖牲口)等。三十多岁到齐国,几年没有得到齐君的重用,又回到鲁国,聚徒讲学。五十多岁时,由鲁国中都宰(都城行政长官)升任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后又曾周游宋、卫、蔡、齐、楚等国。晚年在鲁国编订古代文化典籍《诗》《尚书》《春秋》等,教授门徒。孔子的弟子曾将他的谈话和他与门徒的问答,辑成《论语》一书,这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孔子的哲理名言 篇2

2)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3)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4)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5)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6)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孔子语录

7)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8) 道不同,不相为谋

9) “君子无所争”者,言君子之人,谦卑自牧,无所竞争也

10) 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亦须礼以成之

11) 能发明我意者,是子夏也——孔子名言

12) 夏礼,吾能言之,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

13)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14) 知其说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也

15) 言事死如事生

16) 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语录

17) “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18)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19) 凡建邦立社,各以其土所宜之木。宰我不本其意,妄为之说,因周用栗,便云使民战栗

诚信的名言孔子 篇3

2)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4)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5) 放于利而行,多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6)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7)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8) 吾日三省吾身。

9)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0)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11) 小不忍则乱大谋。

12)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3)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14)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15)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道德的名言 篇4

3、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4、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6、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7、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0、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1、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12、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3、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14、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6、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8、过,则匆惮改。

19、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20、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2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22、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23、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孔子的名言解读 篇5

(对人进行教育,不管他是哪一类。)

道不同,不相为谋。——摘孔子《论语》

(主张不同,不相互商量事情。)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既来之,则安之。——摘孔子《论语》

(不必担忧财富不多,只须担忧财富不平均,不必担忧人口稀少,只须担忧境内不安宁。……既来了,要使他们安家乐业。)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摘孔子《论语》

(不该说话的时候却抢着去说,这叫急躁;到该说话的时候却闭口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别人的脸色便随便插嘴,这叫没有眼色。)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年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摘孔子《论语》

(君子有三种事应该加以警戒:年轻的时候,血气还没有固定,力戒贪恋女色;到了壮年时期,血气正旺盛,力戒逞强好斗;到了老年时期,血气已经衰弱,力戒贪得无厌。)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摘孔子《论语》

(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经过学习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遇到困惑才学习的人是又次一等,有了困惑而不学习的,这是最下等的人。)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摘孔子《论语》

(君子有九种事情需要考虑到:看,要考虑是否清楚;听,要考虑是否明确;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貌,要考虑是否恭敬;言语,要考虑是否忠实;做事,要考虑是否认真;疑惑,要考虑是否求教;愤怒,要考虑是否有后患;利益当前,要考虑是否该伸手。)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摘孔子《论语》

孔子的论语名言 篇6

1、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2、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3、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4、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5、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6、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8、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9、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10、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1、君子周急不继富。

12、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3、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14、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15、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16、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8、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19、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

20、导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1、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2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3、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4、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25、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26、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27、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28、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29、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30、不知生,焉知死。

31、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32、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33、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34、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35、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36、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37、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40、天生德于予,桓雎其如予何?

41、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42、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43、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4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5、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46、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47、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48、幼而不悌,长而无述,老而不死,是为贼。

49、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50、夫子温、良、恭、俭、让。

5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52、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53、可与言而不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54、三思而后行。

55、往事已不谏,来者犹可追。

56、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5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59、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既欲其生,有欲其死,是惑也。

60、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61、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62、古者言之不出,耻恭之不逮也。

63、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

64、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65、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66、天下之众本在一人。

67、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68、学而知不足,思而得远虑。

69、道之以告德,齐之以礼。

70、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71、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7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73、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74、贫而无怨,富而不骄。

75、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76、小人之过也必文。

77、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78、诗三百,思无邪。

79、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80、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关于孔子的故事名言 篇7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礼记·表记》)

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论语集注》)清刘宝楠则释此句为:“谓以礼敬事鬼神也”(《论语正义》)。《礼记·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结合上述孔子告樊迟语,可看出孔子持与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观,并教樊迟从周道。孔子在承认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对鬼神既不轻慢亦不要予以亲近,这与其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强调先人事,后鬼神(《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态度相一致。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孔子答子贡问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朱熹《论语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闲矣。”清阮元《研经室集》:“为之不厌,己立己达也;诲人不倦,立人达人也。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达者,如‘在邦必达,在家必达’之达。”此句犹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恕”之道,亦即关于“仁”的实践途径与方法。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标准,即从积极意义上实践“仁”其低标准则是推己所厌及他人而不恶加,即从消极意义上实践“仁”(见《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认他人之价值,关心他人之生存与发展,从又一侧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义特征。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汉书·儒林传》:孔子“究观古今之篇籍”叙《书》、称《乐》、论《诗》、因鲁《春秋》、好《易》,“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朱熹《论语集注》:“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其句意谓传述旧章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不作”与“好古”,系孔子对终其一生之教学与学术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时亦体现出其整理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及其对上古文化的基本态度。所谓“不作”,朱熹认为孔子“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同上)。然后世学者认为实际上孔子有述亦有作。学而时习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王释“学”与“习”为一义,似专指诵读。但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诵习”仅是“一端”(见刘宝楠《论语正义》)。皇侃疏“时习”说:“凡学有三时。”一指年岁,二指季节,三指晨夕。近人蒋伯潜认为“学是知新,习是温故”(《十三经概论》)。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惘。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论语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讷,迟钝也。言欲迟而行欲疾。”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也即此章义。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论语集注》)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文子,卫大夫。“文”是他的谥。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论语集注》)又说:“古人谥法甚宽”,“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节此一惠,则敏学下问,亦是它好处”足见孔子“宽肠大度,所以责人也宽”(《朱子语类》卷二九)。

孔子哲理名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不学诗,无以言。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有教无类。

孔子的名言(带翻译) 篇8

1.孔子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

【翻译】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人争执高下,合群而不拉帮结派。”

2.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卫灵公》

【翻译】孔子说:“花言巧语会败坏道德。遇到小事不能忍耐,就会扰乱了大事。”

3.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翻译】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戒:青少年时期,血气还未养成,要警惕不可迷恋女色;到了壮年时期,血气正在旺盛,要警惕不可争强好胜;等到年纪变老,血气已经衰退,要警惕不可贪得无厌。”

4.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翻译】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勤快。” 更多孔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5.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

【翻译】孔子说:“古时候的人言论不肯轻易出口,是因为他们认为单单说得出而自身做不到是可耻的。”

6.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翻译】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7.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宪问》

【翻译】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那么说话和行动都要正直;国家政治黑暗,难么行为要正直,而说话要谨慎随和。”

8.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子罕》

【翻译】孔子说:“听到合乎原则的话,能不接受吗?而接收之后能改正错误才可贵。听到顺从自己的话,能不高兴吗?而高兴之后能分析鉴别才可贵。而盲目高兴,不加分析;或表面接受,实际不改,对这种人我实在没有办法啊。”

9.子曰:“其言之不祚,则为之也难。”——《宪问》

【翻译】孔子说:“他的话大言不惭,要他做起来就很难了。”

10.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

【翻译】孔子说:“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再用礼仪加以自我约束,就不致于产生叛离之心了。”

11.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翻译】孔子说:“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苛刻要求别人。”

12.子曰:“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卫灵公》

【翻译】孔子说:“有了错误而不改正,这才是真正的错误呢。”

13.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

【翻译】孔子说:“君子要有九种考虑:看到的时候要思考是否看明白了,听的时候要考虑是否听清楚了,待人接物的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貌态度要考虑是否恭敬,说话要考虑是否诚恳,办事要考虑是否认真,遇到疑难问题要考虑如何向别人请教,怨怒发作前要考虑将引起的后果,看到名利时要考虑得到它是否合乎道义。”

14.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无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述而》

【翻译】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而趟水过大河,这种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不同他共事。同沃共使的一定要是遇事谨慎小心,喜欢动脑子想点子来完成任务的人。”

15.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也。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季氏》

孔子关于道德的名言 篇9

2.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

3.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4.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5.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6.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7.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8.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9.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10.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11.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12.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

13.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4.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15. 礼之用,和为贵。

16.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7.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18.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1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20.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21.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2. 不学礼,无以立。

23. 有教无类。

24.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5.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6.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27.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8.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9.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0.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上一篇:建筑机械故障诊断与预警技术重点室管理办法下一篇:篮球协会会长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