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比较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2024-06-29

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比较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通用10篇)

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比较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篇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概念。

2、通过观察、比较明确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3、学会合作学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

教学难点:搞清1厘米、1分米、1米是长度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是面积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

教具、学具准备:米尺、绳子和几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

说出图形的名称,分别指出各自的周长,面积。

2、计算周长常用哪些单位?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1分米、1米各有多长。

正方形、长方形四条边长度的和,叫做他们的周长。厘米、分米、米都是计算长度用的单位,叫长度单位。

3、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

4、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比较。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多了“平方”两字,但他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计量单位。

1、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图形

观察、比较课本第74页例1图形,1厘米和1平方厘米有什么不同?

汇报,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体验1厘米是指线段的长度,1平方厘米是指图形表面的大小,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

2、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请生自己先在纸上画出1分米和1平方分米,然后比较,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3、谁能说说1米和1平方米有什么区别?

请生用手势比划1米和1平方米。

三、巩固

1、(出示物体或图形)正确选择用长度单位还是面积单位?

(1)测量这根绳子有多长用什么单位?

(2)测量这个长方形有多大用什么单位?测量它的宽呢?测量它的周长呢?

(3)测量教室地面有多大用什么做单位?

(4)测量讲台桌有多高用什么单位?

2、选择合适单位填空

课本第76页第4题。

3、估一估、摆一摆:课本第75第2题

先估计课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再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4、课本第76第3题

独立完成后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相等的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四、本课小结

跟小组同学交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知识?

五、布置作业:《课堂作业本》第37页

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比较

长度单位:厘米    分米    米

面积单位: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平方米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内容:书上第77-78页例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体验面积公式形成过程,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2、渗透猜测--实验--验证--应用的学习方法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今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打基础。

3、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迁移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初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探究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最近我们研究了面积和面积单位,那什么是面积呢?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

用手势指一指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二、实践探究、寻找方法

1、现在我要变化这个长方形,请大家仔细观察:变之前和变之后什么变了?(课件演示:面积变化:一个长方形--长变长--宽变长--长和宽都缩短)

2、现在请你来猜猜看长方形的面积和谁有关系?板书:猜测。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我们来做个实验,通过实验找找他们之间的关系。板书:实验

3、实验

(1)拉一拉:用橡皮筋在学具盒里拉出一个你最喜欢的长方形,然后思考一下你拉出来的长方形长、宽、面积分别是多少?填好后,小组讨论:根据表中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拉一拉

姓名 长(厘米) 宽(厘米) 面积(平方厘米)

根据表中的数据我们组发现了 (2)刚才我们通过拉一拉得到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接下来我们再用拼一拼来验证一下这个公式的准确性(板书:验证):请小朋友用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出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将自己拼出的长方形的长、宽、汇报给组长。组长组织本小组成员看着表格讨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对吗?

(3)反馈:老师展示一组学生的实验记录单

拼一拼

动手拼一个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

姓名 面积(平方厘米) 长(厘米) 宽(厘米)

12

12

12

12

根据表中的数据我们组验证出 刚才小朋友通过动手、动脑,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呢?要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就用--生齐读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4、请你来算一算下面长方形的面积,从而迁移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书上第78页做一做:

长和宽相等的长方形我们也可以叫什么?  板书:正方形    那么这条长、宽在正方形里边叫?   板书:边长。

那么正方形的面积就等于?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5、小结:我们班的小朋友真了不起,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现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那有没有信心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呢?板书:应用

三、应用新知、巩固深化

1、教室黑板长4米,宽1米,它的面积是(             )。

2、我校篮球场的边长是30米,它的面积是(                )

3、我们学校教学楼的正前方有4个花坛,每个花坛的长都是30米,宽12米。请问我校的四个花坛共有多少平方米?

4、老师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办公桌上的玻璃不小心被打破了,这块玻璃的面积是24平方分米,我想配一块大小相等的玻璃,已经知道它的宽是4分米,你们帮我算算这块玻璃要买多少长? 。

5、我来当个小小设计师:请设计出一个面积是600平方米的游泳池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本领?我们是怎样学习的?你有了什么收获?

2、请大家回去后估一估、量一量、算一算学校游乐场、风雨球场、家里客厅、卧室、卫生间的面积。

五、布置作业:《课堂作业本》第38页

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方法--猜测--实验--验证--应用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比较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篇2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的意义》。

认知目标:结合实例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操作、概括等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动手操作,感受数学的价值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及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学习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装有各种平面图形的信封①号和②号,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学具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有个问题老师想来想去都想不明白,你们想帮帮我吗?(想)问题是这样的:我到玻璃店为两个大小为12厘米×9厘米和18厘米×6厘米的长方形(多媒体演示)相框安装玻璃,店老板说每块玻璃都要付10元,你们觉得这样收费合理吗? (学生说)看来,各人意见都不同,先让我们学习有关面积(板书)的知识,再来解决问题吧!

二、合作交流,动手探新。

1.探索面积的含义

A.大家都知道,像粉笔盒、电脑等物品都是物体,而物体都有它们的表面(师示范摸粉笔盒的面),现在请摸一摸你的课桌面和数学书封面,感觉怎么样?有什么发现呢?

B.请看大屏幕,我发现了讲台的面比粉笔盒的面大(师边讲边操作),现在请打开书本第70页,通过看图同位继续找发现。

C.学生汇报:

如:我发现黑板的面比电视机的屏幕大。

我发现三角形比长方形小    ……    (学生一边点击一边说,师板书)

D.小结:

刚才,通过大家的观察发现,我知道了像黑板、电视机、数学书等物体,它们的面称为物体的表面(板书),三角形、长方形等图形我们称为封闭图形(板书)。还知道它们的面是有大有小的,黑板面的大小,三角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面积吗?

E.得出面积定义:

① 学生讲

② 师完成板书:或、的在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③ 在书本画出概念并找出重点字词。

④ 齐读。

⑤ 同桌互说面积的定义。。

F.举身边的面积:

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成功认识了“面积”这个好朋友,表扬你自己(棒棒,我真棒)。刚才大家通过拍手表扬了自己,那么手掌表面的大小就是…(手掌的面积)。现在老师和你们玩一个“寻宝游戏”。看面积躲在我们身边的什么地方?(学生汇报:笔盒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2.比较面积的大小

A.直接比较

① 同学们真棒,已经知道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那么,有信心比较出面积的大小吗?请拿出1号信封,四人小组讨论谁的面积大,并给自己比较的方法起个名字。

② 学生汇报。

A                                               观察法

B                                               重叠法

C                                                   ?

【由学生引起矛盾,通过观察法和重叠法都比较不出它们面积的大小】

生:老师你有什么好办法?

B.间接比较

① 师:这样吧,老师有个建议,既然不能直接比较,我们借助一些工具帮帮忙吧。请拿出2号信封,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摆一摆,看能否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教师巡堂指导。)

② 学生汇报,得出数方格法。

③ 小结。

第×组的同学可以比较出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是因为他们采用了统一的标准,所以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板书)

3.质疑问难:

① 同学们,其实刚才比较的这组图形的面积刚好是我要配的玻璃的大小,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要付同样多的钱吗?

② 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生提。

师提:面积定义中,物体的表面与封闭物体之间为什么用“或”不用“和”连接呢?

【“或”是可以是物体,也可以是封闭图形,“和”是两种情况都有才行。】

三、精心设练,乐中用新。

1.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

① 猜一猜,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   (多媒体)

② 验证:出示格子(每个□的大小一样),学生数格子的数目,得出结果。

2.比较海南省、广东省、江西省、四川省的版图

问:哪个省的面积大,哪个省的面积小?

3.小小设计师

请在方格纸里设计出2个面积都等于7个小方格的图案,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4.下面的长方形被分成甲、乙两部分,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的?

A.甲和乙的面积一样。

B.甲的面积比乙的面积小。

C.甲的周长比乙的周长短。

D.甲和乙的周长相等。

四、评价体验,情感激新。

1、请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2、请说说老师或小伙伴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

板书设计:

面积的意义

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黑板和电视

讲台和粉笔盒

或        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三角形和长方形

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比较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篇3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炎热、邮票、凉爽、柿子、菠萝、钥匙、气味、香甜、粮食、油亮亮、杨树、丰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大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4.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秋雨的特点,感受秋雨的美。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总分的句式,及含蓄、艺术化的语言。

教具准备:秋天的雨的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寓情导学。

1.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教师引述: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对秋天。秋天来了,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美丽的画卷,让我们用优美的词语来赞美一番吧!

2.齐读课题。(板书:秋天的雨)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检查上节课的学习情况。

师出示词语,见小黑板。

(1)谁愿意领读这些词。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教师一起纠正。

(2)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一遍,边读边回忆上节课的内容,秋天的雨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生说。师出示板书: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让学生品读。

三、精读课文,品析内容。

(一)、一场秋雨一场凉,秋天总给我们阵阵凉意,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学生仔细听,看作者是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

(1)学生说体会,教师指导读。

(2)男女生读。

(二)、体会五彩缤纷。

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把描写颜色的词用波浪线画出来。一会儿汇报。

1、出示画面(一)重点体会、美读描写银杏树的句子。

(1)学生读句子(课件出示句子)。

(2)去词体会。

如果我把句子当中的“扇哪扇哪、飘哇飘哇’去掉,自己再来读读看,好不好?为什么?

(“扇哪扇哪”让我们仿佛看到银杏叶像一把把黄色的小扇子,轻轻地、轻轻地帮我们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3)指导朗读。运用联系上下文和一边读、一边想象、一边做动作的方法,走进情境,美读课文。

(4)个别读、全班读。

2、出示画面(二)体会描写枫树的句子。学生自主体会读。

3、个别读。

4、感悟“五彩缤纷”。

小朋友们,这么美的景色,想不想去看一看?让我们一边想,一边读出它的美丽吧。学生想象读相关文字。

(三)、体会“气味的香甜”。

秋天到了,不光庄稼丰收了,水果也丰收了。

(1)师引读学生想象秋雨里还会有什么味道?

(2)重点理解勾住。

(3)秋天的雨多香啊!带着这样的体会,美美地读。

(四)、吹起小喇叭,体会欢乐。

(1)师生互动读一读。

(2)学生自主感悟朗读。

这么快乐的景象,就让我们来快乐地读一读吧。放开声音读出你的快乐,自己读自己的。

四、拓展、积累,升华感情。

1.小结。难怪课文第一自然段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板书:钥匙)

2、小朋友们,说说看,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秋天?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美丽、欢乐……)

3、齐读最后一段。

4.想不想把这么美的景色永远留在脑海里?就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或者是段落读一读,背一背吧。

五、做自己喜欢的一项。

(1)收集描写秋天的词句,背诵本课喜欢的段落。

(2)把秋天的景物画下来。

(3)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秋游,把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是一把钥匙

秋天的雨   五彩缤纷的颜料      美丽、丰收、欢乐

藏着气味

吹起小喇叭

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比较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篇4

第三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课题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在理解面积含义的基础上,推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运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由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准备15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程        教 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一、        学前准备

口算下面各题。

15×3  80×60  60×30  25×4  4×30  17×8

400×5  9×13  12×7  26×3  11×100  45×3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66页例4.

出示下图,请同学们说一说,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同学们可以用手中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去测量,会发现正好能摆1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

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摆小正方形的个数和长方形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去设想:是不是长方形的面积就等于“长×宽”呢?它是不是适合所有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呢?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用学生们准备好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边操作,便填表。

每排几个(长)        6

有几排(宽)        2

个数        12

面积        12

小组合作完毕后,由各组汇报本小组通过拼摆后的填表结果,教师提问:通过拼摆和表格的填写,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总结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让学生齐读并记住求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2、引导学生总结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学生在拼摆1平房里你的正方形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教师有意识地观察学生有没有在记录表上记录长和宽的数

据相同的情况。如果没有,可指导学生去想,可不可以摆成一个每排个数和排数相同的图形呢?学生在汇报时,教师引

导学生:“长和宽相同那是什么图形呢?”(正方形)在正方形里,长和宽相等,我们就把长和宽统称为边长。

提问:那么你们知道正方形面积怎么求吗?

教师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通过让学生观察板书,说一说,今天的学习收获和应该记住的公式。

3、学习教材第67页例5.

出示例5:数学书的封面的长大约是26厘米,宽大约是18厘米。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让学生读题找出相关条件和问题,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道题给出了什么条件,要求什么?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学生说明计算过程后老师指导并说明书写格式。

教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26×18=468(平方厘米)

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468平方厘米.

教师提示:同学们要注意单位名称不要写错。

教师引导:同学们学会了面积的计算,你们想知道数学教材封面的面积吗?同学们可以先估算一下封面的面积再动手计

算一下。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口算下列各题。

13×5  5×11  2×23  16×8  31×3  8×10

410×3 7×12  42×2  4×12 130×2  20×4

2、一个长方形游泳池,长45米,宽30米,占地面积是多少?如果在四周围上栏杆,栏杆长多少?

四、思维训练

1、把表格补充完整。

名称        长        宽        周长        面积

长方形        8厘米        7厘米

9米                24米

正方形        边长5分米

边长        100厘米

2、从一个长8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纸板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五、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比较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篇5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理解、验证等活动,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利用天平或跷跷板的原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

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运用等量代换这一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教具准备: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动画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都有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在这里曹冲运用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考方法--等量代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等量代换”的方法解决问题。

2、等量代换的例子在生活中有很多,比如说一张十元的钱可以等值代换10张一元的钱。……

二、探究新知,揭示课题。

1、教学例2。引出问题:1个西瓜可以换多少个苹果?

①、师:要解决“1个西瓜可以换多少个苹果?”这个问题,我们要知道些什么条件?(指名学生回答)

②、出示两个已知条件,让学生说出1个西瓜=4千克,1千克=4个苹果,(教师同时用图片出示在黑板上),强调:当天平两边的物体重量相等时,天平平衡。

③、提问:1个西瓜=()个苹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说你的想法,引导学生说出等量代换的过程,让学生上台用图片摆出互换的过程,再全班学生跟着课件演示说说互换的过程,得出1个西瓜=16个苹果。

2、师小结:我们把一个量用它相等的量去代换的过程,叫做等量代换。

3、板书课题:等量代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内容。

三、梯级练习,巩固新知。

(一)、反馈练习。

老师,刚刚得到一个消息:今天,森林王国里正在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体重大比拼,非常热闹!想看吗?(想!)快坐好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仔细看,谁先上场较量呢?(P109做一做:2只羊和1只猪)

(1)P109做一做:这幅图告诉我们什么数学信息?你是怎样想的?(小组里说一说)(2只羊的重量=1只猪的重量)

(2)你是怎么知道2只羊的重量=1只猪的重量?(翘翘板是平衡的)

(3)这幅图又告诉我们什么呢?(这幅图告诉我们:4只猪的重量=1头牛的重量)

(4)牛儿有一个问题请大家帮忙,有信心帮它解决吗?(有)请看!

2头牛的重量=?只羊的重量

(二)、巩固练习。

1、小鸡、小鸭们他们也不甘落后,他们也在进行平衡赛,让我们也一起去看看吧!

2、出示图,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1只鸡和1只鸭谁重?你是怎么想的?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用课件演示过程。

3、刚才我们在解决问题时,用到了哪几个条件,哪个条件没用呢?

4、小结:同学们观察得十分仔细,真不错!我们在做题时,就是要认真观察,不要受到题目条件的干扰喔!

(三)、拓展练习。

1、(P111第3题)动物们玩累了,于是想回家了,在途中看到两只小兔在争吵,你能帮两只小兔算一算:6棵大白菜换多少根胡萝卜吗?

2、(P111第5题)

(1)求出△、□所代表的数。

△+□=240

△=□+□+□

△=□=

(2)求出○、△、□所代表的数。

○+□=91○=

△+□=63△=

△+○=46□=

2、出示题目:△+△+△+○+○=200△+○=90△=?○=?

3、学生在本子上算,说出结果及想法,教师用课件演示过程。

(四)挑战自我

1、玩具店运来一批卡通猫,如果2个纸箱同1个木箱装的一样多,4个木箱同一个大箱装的一样多,那么装在16个纸箱里的这批卡通猫要装几个大箱?

2、6把斧子换1只羊,3只羊换1头牛,3张猪皮换1碗盐,4把斧子换7张猪皮,问:李家一头牛换几把斧头?张家有4只羊换几张猪皮?王家有7碗盐换几只羊?

3、△+△+△+□+□=41□+□+△+△+△+△+△=59△=□=

四、况奖活动。“换快乐奖卡”活动。

五、课堂小结。

让学生打开书P109,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知识,板书:数学广角。

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比较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2、能解决用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3、在练习中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两位数的进位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笔算的正确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揭示课题:笔算乘法练习课

2、开火车进行口算练习:

40×2060×2080×40400×7012×30

12×4044×20230×270×311×400

3、笔算练习(进位与不进位的对比):

23×3133×3143×1211×25

23×3454×1339×2717×28

(1)学生笔算。

(2)请学生观察比较:上行的题目和下行的题目有什么异同?

(3)学生讨论交流:它们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上行的题目计算时没有进位,而下一行的题目需要进位。

(4)说说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

二、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稍做修改):

我每天训练要骑75千米。这位自行车运动员今年2月份要骑多少千米?

(1)引导学生看图,获取信息。

(2)同桌互相说:把图上的意思完整的说一说。

(3)独立列出算式,并用竖式笔算。

(4)集体讲评。

2、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第8题。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反馈。

在解决完第8题时,问:在解决这道题时,是不是所有的信息都用上?为什么“每套12张”用不上?这样的题目给了你什么启示?

三、综合练习:

1、

2、

3、

独立完成,板演校对

四、学习总结:

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课堂作业本》第34页

板书设计:笔算乘法练习课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练习,学生的笔算正确率有较大的提高,且书上的题目难度不大,都只是一步解决的问题,学生完成得也比较理想。

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比较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篇7

教材P52例和“做一做”,P53第2、4题。

教学目标:

通过改变被除数的数量,使学生自行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使学生初步感受有余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理解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道具:

练习卡片每人一份。

教学过程:

一、复习。(略)

二、新课。

教学P52例3。

1、现在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可以摆几组?

列式解答          15   ÷   5   =   3  (组)

2、如果一共有16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多几盆?

如果是17盆呢?

如果是18盆呢?

如果是24盆呢?

如果是25盆呢?

板书:(略)

3、观察以上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余数   <   除数

4、小组讨论。

师:从整体上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增加,除数不变,商不变,余数随着被除数增加而增加。

三、巩固新知。(练习卡每人一份)

1、先观察被除数和除数再填方格。

A、 14 ÷ 7 =[]                    B、14 ÷ 2 = []

15 ÷ 7 =[]……[]                 14 ÷ 3 = []……[]

16 ÷ 7 =[]……[]                 14 ÷ 4 = []……[]

17 ÷ 7 =[]……[]                 14 ÷ 5 = []……[]

18 ÷ 7 =[]……[]                 14 ÷ 6 = []……[]

19 ÷ 7 =[]……[]                 14 ÷ 7 = []

20 ÷ 7 =[]……[]                 14 ÷ 8 = []……[]

21 ÷ 7 =[]                       14 ÷ 9 = []……[]

22 ÷ 7 =[]……[]

23 ÷ 7 =[]……[]

24 ÷ 7 =[]……[]

25 ÷ 7 =[]……[]

26 ÷ 7 =[]……[]

27 ÷ 7 =[]……[]

28 ÷ 7 =[]

师:从A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从B组题目你发下了什么规律?

从A、B组题目中你发现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是什么?

无论被除数、除数怎样变化,他们的余数都比除数怎么样?

2、巩固练习。

教本P53第2题。(被除数不变,改变除数的大小,仍可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

3、教本P53第3题。(变式或练习由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4、完成教材P52“做一做”(判断对错)

四、全课小结。

师:[1]这节课你们学会了那些知识?

[2]发现了什么规律?

[3]在计算中要应注意什么?

五、作业练习。(独立完成)

教本P53第4题,用竖式计算。(注意书写格式)

六、下课。

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四)

练习内容:

教材P54第5、6、7、8题和补充题。

练习目的:

通过巩固,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提高口算和笔算有余数除法的能力。

练习过程:

一、复习:

1、4×7-28=             34-5×6=              4×8-24=

2、在(  )里最大能填几?(略)

3、根据题意写出横式。

(1)有8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2个。列式:(略)

(2)有8个苹果,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几个?还余几个苹果?

(3)有8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里,每盘放几个?还余几个苹果?

4、计算:(用竖式计算)

37÷4           49÷6          32÷5           25÷7

5、完成教材P54第5题。下面的计算对吗?

(1)48÷5=9…………3                 ( )

(2)33÷7=5…………2                 (      )

(3)63÷8=7…………7                 (      )

(4)5×6+4=34

6、当师傅。(完成教材P54第6题:有29片扇叶,每台电扇装3片,这些扇叶可装多少台呢?)

7、把计算卡片分一份。(P54第7题)

8、求彩带的长度。

一个8边行,每边长3厘米,一条彩带围一周后还剩下2厘米,求这条彩带长多少厘米?

二、全课总结。(略)

三、补充思考。(与家长同学习)

(1)把10枝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得几枝?还剩几只?

(2)有羽毛球23个,如果每盒里装5个,可以装几盒,还剩几盒?

(3)有42个萝卜,每袋装8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四、下课。

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五)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P55(例4)~~P56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加深对除法应用题的认识。

教学道具:

7枝铅笔、口算卡片若干张、信封8个、学生每人1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教师出示卡片,指名学生说出得数)

4 × 8        37 + 5          5 × 8         72 ÷ 8

24 – 6       7 × 9          56 ÷ 7        49 ÷ 7

18 ÷ 3       42 ÷ 6         9 × 4         45 ÷ 9

2、先摆小棒,再解答。

(1)拿出10跟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几根?

(2)拿出8根小棒,每4根放一堆,可以放几堆?

二、新知。

1、动手操作,提高能力。

7枝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枝,还剩几枝?(自己先分分看)

师:同学们用小棒代替铅笔,按题意分一分,然后上台表演。

……………………

2、教学教材P55例4。(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观察例2图1,从中你找出解决问题的信息(条件)。

(2)把例2口述成文字题,出现在黑板上:

有32人跳绳,每6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

(3)小组讨论,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汇报。

学生1,口算:32 ÷ 6 = 5 (组)………………2人

学生2,笔算:                       5

6 /ˉˉ 3ˉ2ˉ

3  0

ˉˉˉ 2ˉ

答:可以分成5组,还多2人。

(4)师:谁能说一说这题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5)式子中的32、6、5、2各表示什么意思?

(6)在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7)师:对上述解决问题,谁还有疑问的举手说。

三、巩固练习。(开放性练习题)

1、做教材P55“做一做”。

(1)先从图中找信息。

(2)根据信息,选择自己要买的物品,再解决自己的问题。

四、本课小结。(略)

五、练习作业。教材P56第2、3题。

教学反思:

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六)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内容:

教本P57~~P58上的内容,第4~8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认识事物、解决问题。(P57第4题)

二、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P57第5题,开放性题目,讲出道理既可)

三、根据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1)P58第6题。

(2)P58第7题。

(3)P58第8题。

四、学生汇报各自解决问题的思路。

五、全课总结。(略)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第一课时  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p68中的主题图。

教学目标:使学生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乘法。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能熟练用乘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6×4        8×5     9×7     7×5    6×8    9×7

二、结合生活情况使学生加深体会乘法的含义。

1、教学p68的主题图。

(1)、让学生独立观察教科书p68中情境图。

思考:①、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

②、你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游戏项目。

(2)、在小组中互相说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内容。

(3)、各小组代表汇报。

(4)、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

(5)、师:根据你们提供的信息(条件),你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大家在小组里议一议。

2、感知生活中有乘法。

(1)、学生汇报。(略)

(2)、师:这些活动,你们在哪亲身体验过呢?

3、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师:除以上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谁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使用乘法计算?

学生通过思考,自由回答。

三、练一练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上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四、全课小结。(略)

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比较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篇8

联系电话13867568631电子信箱:jinjn126.com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一节计算课,传统的计算教学是枯燥乏味的,为了打破传统的计算教学方法,突出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时,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湖塘的大香林桂花节为背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理解、感受知识的发展过程,体验、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算法的多样化,并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这样几个特点:

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注意知识的迁移。

2、通过合作交流,突现学生的主体性,实现算法的多样化。

3、设计多种练习,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教材分析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是学生在掌握了整百、整十数乘一位数口算的基础上,探讨每一数位上的积都不满十的任意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引出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通过计算使学生懂得任意两、三位数乘一位数,都是把这个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乘这个一位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这一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它体现了多位数乘法的基本算理和算法,掌握了它,多位数乘法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迁移、类推。而且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熟练程度还会影响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试商的准确率和速度。因此,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好这部分知识。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一般是不会列出乘法笔算竖式的,许多学生都会利用口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笔算竖式是计算的通法,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竖式。刚开始用竖式计算的时候,有的学生可能会从高位算起,这时教师不必急于去纠正,这个问题可以留待以后学习进位乘法时再加以解决。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理解并掌握其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及乘法竖式书写的格式,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使学生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理解并掌握其计算法则。

六、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小朋友们,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我们家乡美丽的大香林景区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桂花节。十一长假,小明一家也来到了大香林,他们买了3张门票,每张30元。请问:一共要付多少钱?怎么解决这个问题?(30×3)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因为是求3个30)怎样计算?(复习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师:景区内真是人山人海!入口处,3辆电动车正忙着把游客载往桂花林,(出示挂图)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说一说图上都告诉了我们什么?(有3辆电动车,每辆电动车上最多可以坐12名游客。)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一个什么问题呢?(3辆车一共可以坐多少名游客?)板书问题。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先请小朋友估计一下,3辆车大约可以坐多少名游客?

2、师: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人数,该怎么办呢?

怎样算一共可以坐多少人?(12×3)

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因为是求3个12是多少)

3、探讨交流

1)12×3等于几?你想怎样计算?写在草稿本上。

2)学生独立思考,请不同算法的学生板演。

3)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算法。

4)请板演的学生给大家介绍自己的算法。

方法1用加法算:12+12+12=36

方法2口算:10×3=302×3=630+6=36

方法3:列竖式12

×3

36

4、数形结合,理解算理。

师指着竖式问:大家看懂了吗?6怎么来的?为什么写在个位上?表示什么?十位上的3怎么来?表示什么?

有这么多种算法,它们之间肯定是有联系的。这个6在第二种算法里表示什么?你能在图中把它圈出来吗?

出示: ○○○○○○○○○○○○

○○○○○○○○○○○○

○○○○○○○○○○○○

“3”你能圈出来吗?

5、强调竖式的写法,师生共同完成,师边讲解边板书。

12×3=36,在写竖式时,先写第一个因数12,再写乘号,然后写第二个因数3,注意3要写在哪儿?乘的时候,要先从个位乘起,用3和个位上的2相乘得几?6写在哪儿?表示什么?乘完没有?还要再用3乘十位上的1,得3。这个3表示什么?要写在什么位上?现在竖式算完没有?如果百位上还有数,还要怎么样?乘得的积要写在(百位上)。小朋友们请看,在乘法竖式里,12叫什么?3呢?最后乘得的结果36就是它们的(积)。竖式算完了,一定要记住在横式上写出得数。这道题的单位是什么?一起口答。

6、揭示课题:刚才我们在计算12×3等于几时,不但可以用口算的方法,而且还探讨了用竖式来计算,这就是我们今天新学的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齐读课题)

三、反馈练习,巩固新知。

1、做一做

323123

×2×2×2

学生独立完成。

师:你发现这3道题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第一个算式,第一个因数是1位数;第二个算式,第一个因数是2位数;第三个算式,第一个因数是3位数。)

这3道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先乘个位,再乘十位,最后乘百位,这是笔算乘法的基本方法。)

2、小明一家乘着电瓶车来到了桂花林,他们看见路边放着许多花。每一边都放了342盆,两边共放多少盆?

你能列式解答吗?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和同桌说一说。

指名汇报。

3、小明一家去了钓鱼池钓鱼,小明和妈妈分别钓了14条鱼,爸爸钓了16条,一家人一共钓了多少条鱼?

4、小朋友真能干!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难一点的题目会不会做?

□2□2□□

×3×□

□□98□□

师:看清题目中隐含的条件。第1题你会先解决哪一个数?接着填哪一位?还有不同填法吗?

师:第2题你会先填哪一位?为什么?

5、小明一家在大香林游玩了一圈,要回家了。小明想给阿姨家的2个妹妹带一件纪念品回去。妈妈给了小明50元钱,让小明自己挑选礼物。(出示图片:木挂件11元/个,竹水枪22元/支,风箱24元/只),小明会挑什么礼物?一共要花多少钱?还有钱多吗?多多少?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八、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

3辆车一共可以坐多少名游客?

12×3=36(名)

12……因数

×3……因数

36……积

九、问题探讨

1、教学中,教师是否能够充分放手,让学生独自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享受成功的快乐?

2、学生是否真正懂得了乘法竖式中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十、作业设计

1、先说一说计算顺序,再计算。

31122413112

×3×4×2×4

2、解决问题。

(1)黄花有32朵,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2倍。红花有多少朵?一共有花多少朵?(2)三年级有3个班,2个班都是42人,另一个班有45人。三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3、你能写出多少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算式?并计算出结果。比一比,看谁写得又快又多。写好后,同桌互相交流。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乘法:

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乘法:

你还能写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算式吗?

十一、镇街交流意见

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比较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篇9

教学目 标 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加深对除法应用题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难点: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准备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个人二度备课与即时反思

一、复习

(一 )口算。(教师出示卡片,指名学生说出得数)

4 × 8   37 + 5   5 × 8    72 ÷ 8

24 –6  7 × 9   56 ÷ 7    49 ÷ 7

18 ÷ 3  42 ÷ 6   9 × 4   45 ÷ 9

(二)先摆小棒,再解答。

1.拿出10跟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几根?

2.拿出8根小棒,每4根放一堆,可以放几堆?

二、新课

(一)动手操作,提高能力。

7枝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枝,还剩几枝?

师:同学们用小棒代替铅笔,按题意分一分,然后上台表演。

……………………

(二)教学教材P55例4。(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观察例4图,从中你找出解决问题的信息

2.把例4口述成文字题,出现在黑板上:

有32人跳绳,每6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

3.小组讨论,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汇报。

学生1,口算:

32 ÷ 6 = 5 (组)……2人

学生2,笔算:

5

6 /ˉˉ 3ˉ2ˉ

3  0

ˉ ˉˉ  2ˉ

答:可以分成5组,还多2人。

4.师:谁能说一说这题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5.式子中的32、6、5、2各表示什么意思?

6.在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7.师:对上述解决问题,谁还有疑问的举手说。

(一)做教材P55“做一做”。

1.先从图中找信息。

2.根据信息,选择自己要买的物品,再解决自己的问题。

(二)练一练

教材P56第2题。

教材P56第3题。

说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想法?教师也总结一下今天的学习情况。

置   10月19日  《课堂》P25      回作:《特训》P37-38第1-5

教学整体反思

课题 解决问题例5 课时 第5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 标 1、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对不同的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解答实际生活中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熟练地应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能够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

教学方法准备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个人二度备课与即时反思

一、练习。

( )里最大能填几?

(     )×7<24       (     )×6<32            (     )×4<15             (     )×8<47       (     )×7<60                   (     )×5<47

二、去旅游。

1、出发前,要买矿泉水。每箱矿泉水7元,我带了60元,最多可以买多少箱?还剩下多少元?(学生列式解答。)

60÷7=8(箱)……4(元)

答:最多可以买8箱,还剩下4元。

2、天色已晚,来到旅馆,分配房间。

(1)、我们班一共有47人,每间房可以住8人,可以住满多少间房?还剩下多少人?(学生列式解答。)

47÷8=5(间)……7(人)

答:可以住满5间房,还剩下7人。

(2)、我们班一共有47人,每间房可以住8人,我们该租多少间房?

师:刚才剩下的7人应该怎么办?我们到底应该租多少间房才能住下所有的同学?请同学们帮老师算一算。(学生列式解答。)

板书:

47÷8=5(间)……7(人)

5+1=6(间)

答:我们该租6间房。

3、第二天上午,去公园玩。

(1)丛林探险。我们班有47人,每辆小车坐6人。我们都玩“丛林探险”,最多可以坐满几辆车,会有剩余的人吗?(学生列式解答。)

47÷6=7(辆)……2(人)

答:最多可以坐满7辆车,会有剩余的人。

(2)激流勇进。我们班有47人,每条船坐5人,我们都玩“激流勇进”,该租几条船?(学生列式解答。)

47÷5=9(条)……2(人)

9+1=10(条)

答:该租10条船。

4、第二天下午,去逛街买东西。

(1)小明去书店买漫画。每本漫画8角,小明有5元,最多可以买多少本,还剩下多少钱?(学生列式解答。)

5元=50角

50÷8=6(本)……2(角)

答:最多可以买6本,还剩下2角。

(2)买东西吃。选一种你想买的东西,并填空。

我有17元,都买          ,最多可以买        ,还剩      元。

5、第二天晚上,大家回到旅馆,互相根据下午买东西的情况考考别的同学。(选择题)

(1)小红:我买了20个面包,每个袋子最多能装6个面包,我最少要用(    )个袋子才能把全部面包装回来。

A   3       B   4         C   5         D    无法确定

(2)小聪:我有17元,买了3支钢笔后,还剩下2元,每支钢笔(     )元。

A   6       B   4         C   5         D    无法确定

(3)小芳:每支钢笔6元,我买了3支钢笔后,还剩下2元,我原来有(     )元。

A   20      B   18        C   8         D    无法确定

(4)小东:我买一箱苹果20个,至少要加(   )个,才能平均分给7个同学。

A   4       B   1         C   8         D    无法确定

(5)小刚:一箱苹果20个,至少要拿走(    )个,才能平均分给6个同学。

A   1       B   4         C  6          D    无法确定

6、第三天,回来。你有什么收获?

业    10月21日  《课堂》P26      回作:《特训》P41-43

教学整体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它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又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这部分通过三个例题,使学生感受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学习用竖式计算的算理和写法,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学时,应注意从学生认识水平的实际出发,让他们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达到“玩中学、做中学,学中悟”的目的。

一、创设一个学生喜欢的情境,出现“有剩余”的情况,从而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初步感受到余数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余数”的意义。

二、通过丰富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自主研究横式、竖式写法。

三、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探索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逐步培养她么善于合作、积极思考的学习能力。

四、拓展练习,巩固新知

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比较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篇10

一、导入新课。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初读课文,播放课件,感受景物美。

1、播放颐和园放光片。

2、我们课文中的颐和园更美。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1)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概括颐和园的特点?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3、学生自读课文,解决问题。

4、交流颐和园的特点是:大、美。

明确: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师小结:文中四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都写出要游览的地方,因此这篇课文是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这种方法就叫移步换景,也叫作地点转换顺序或游览顺序。

二、精读课文,驻足景点,品味美丽

景点1:长廊

作者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长廊,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想一想长廊有什么特点?

明确:又长又美

1.说说从哪儿体会到了它的长?

*重点句指导:(课件出示)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a、比较感知长廊的长:我们的教室长8米,七百多米相当于--个教室,这真是--

指名读句子,读出长廊的长:突出一眼望不到头。

b、齐读句子,感受长廊的长。

2.你从哪句话看出长廊的美,说一说?

(1)长廊的颜色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长廊上有红有绿十分美丽。

(2)长廊上的画美,“每一章的横槛上都画着五彩的国”这些画颜色各异,内容丰富,精美绚丽,堪称艺术珍品。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3)长廓周围的风景美,“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一句写出了长廊两边鲜花盛开,五彩缤纷就像一条鲜花铺成的小路。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

(4)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神清气爽”看出游人的心情十分舒畅。

3、激情重读:是啊!一条长廊就是一幅五彩的画,一条长廊就是一部悠久的历史叫人百看不厌,流连忘返,让我们一齐再来回味。齐读整段。

(一)交流学习“万寿山”部分(第3、4自然段):

(1)走完长廊,来到万寿山脚下,在万寿山上有哪些景物呢?(板书:佛香阁、排云殿)

哪些句子描写了佛香阁?哪些句子描写了排云殿?指导学生朗读句子。理解“耸立”“金碧辉煌”的意思,抓出佛香阁和排云殿的特点,直观地感受佛香阁和排云殿的高大和辉煌。

万寿山脚下:佛香阁高(耸立)

(抬头一看)雄伟壮丽(八角宝塔形三层闪闪发光)

排云殿大、多(一排排)

金碧辉煌

(向下望)树丛葱郁……

登上万寿山:(正前面)昆明湖静、绿(像……像……)

(向东远眺)城楼白塔古老

6、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作者登上万寿山,欣赏了哪些方向的景色?看到了哪些美景?

7、全班交流,教师书写到白板上。

8、这些风景中最美的就是昆明湖了。你能找出描写昆明湖的句子吗?

9、教师指导朗读“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两句话,明白作者运用比喻的方法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和一块碧玉,写出昆明湖“静”和“绿”的特点,理解“滑过”的意思,突出昆明湖的“静”。再次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句子。

10、课件欣赏昆明湖的美丽景色。

11、欣赏完昆明湖的美景,我们来到了哪里?(十七孔桥)学生读课文。走过十七孔桥,就可以来到小岛上。这个小岛叫湖心岛,出示湖心岛图片。学生找出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总结十七孔桥的特点(桥洞多、柱子多、狮子多)。十七孔桥上最有名的就是小狮子,学生读句子“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12、你能想象一下都有什么样的狮子吗?学生想象说出样子。教师出示狮子的图片,这么多狮子,用文中词语形容就是“姿态不一”。

(3)利用课件带领大家去欣赏万寿山的美景。

三、总结全文,学以致用。

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哪些美景呢?明确:智慧海、知春亭、大戏台、玉带桥、石舫……

正像大家所说的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学生齐读)“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如此之美的颐和园,使得许多文人墨客竞相题词,清朝乾隆皇帝就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你们看:燕山何处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四、读写结合

四、作业:1、找出文中优美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观察一处家乡的景物,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下来。(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颐和园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佛香阁排云殿)

上一篇:公务员法律常识500题下一篇:做好社区治安防范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