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判断与展望

2024-05-16

回顾判断与展望(精选8篇)

回顾判断与展望 篇1

作者:张宁

呈现于读者面前的《政府工作报告》,是一份令人倍受鼓舞、倍增信心、倍感振奋的工作报告;与其说是工作报告,倒不如说是一份关于安康发展的研究报告、一份关于新形势下安康如何“跟进”发展的新答卷。过去,面对2009,我们曾发起“转‘危’为‘机’、弯道超越”的冲锋;今天,面对2010,我们又吹响了“奋力拼搏、‘跟进’发展”的新号角。

1、回眸2009:安康发展由“滞后”走向“跟进”。

如何评价和看待过去一年的发展,研读《报告》,我们的基本判断是:取得了好于预期的成绩,标志着安康发展由“滞后”走向“跟进”。这个判断的基本含义:

一是说2009年我们取得了好于预期的发展成绩。这是有充分事实根据的,比如国内生产总值,我们的预期目标是270亿,增长13%;实际完成274.95亿元,增速15%,分别高于预期4.95亿元和2个百分点,完成年计划的101.8%。再比如固定资产投资,我们的预期目标是260亿元,增长30%,实际完成情况是272.8亿元(去年201亿元,今年净增71.8亿元),增长35.9%,分别高于预期12.8亿元和5.9个百分点,完成年计划的105%;还有旅游业我们的预期是全年接待游客500万人次,综合收入20亿元,实际完成情况是突破了6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2亿元,高于预期100万人次、2亿元,比2008年接近翻了一番。农民人均纯收入,我们的预期目标是3270元,净增500元,实际完成3313元(全国5153元),增长19.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期11650元,净增1500元,实际完成12525元(全国17175元),净增2375元,增长23.4%。可以说,我们在诸多方面都实实在在取得了好于预期的成绩。

二是说,2009年具有“拐点”意义,实现了由发展长期滞后走向跟进陕西建设西部强省的步伐的转变。应该说,“十一五”以来,我市经济开始以两位数增长步入发展快车道,从2006年到2008年,我们年年刷新纪录,GDP 增速分别达到10.3%、12.6%、15.1%,但横向比较老在倒数第一或第二、第三的位次,依然处于发展滞后地位;2009年我们的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名列全省中上游水平,比如GDP增速名列全省第二,第二产业增速达17.8%,名列全省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全省第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全省第三,财政总收入完成30亿元,增长15.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9,72亿元,增长29.8%,收入增幅全省排位第五,支出增幅全省排第二等,安康发展第一次实现了由“滞后”到“跟进”的新跨越。三是说安康在2009年的“跟进”发展中,发生了若干深层次变化。(1)经济结构深刻变化。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也由2008年的27.3:32.5:40.2调整为23.9:34.6:41.5,二次产业比重由高于一次产业5个百分点提升到10.7个百分点,经济发展开始步入结构优化的良性发展轨道。长期以来,安康经济结构的演进是非常缓慢的:“八五”末为42:24:34,“九五”末为32:25:43,2004年达26.7:28.8:44.5,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高于第一产业2个百分点;“十五”末为25.8:28.7:45.5,2007年为27.4:3

1.1:41.5,2008年为27.3:32.5:40.2。2004年以来,二产高出一产近1个百分点后,逐年的提升就是1~2百分点左右,2009年提升了5.7个百分点。这证明了我们加速工业化进程、坚持工业主导的理念是正确的。强力发展新型工业是推进我市经济结构演进、调整的根本举措。(2)人均水平显著提高。人均DDP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341元,按现行美元汇率折合1500余美元,大约相当于全国2004年的水平。

(3)突破交通“瓶颈”出现“拐点”,发展条件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境内高速公路加快建设,襄渝铁路复线建成运营,特别是西康高速公路提前通车,通村水泥路突破10000公里,标志着安康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时期的到来,使安康的发展条件发生了历史性变化。(4)固定资产投资地位有所改善。固定资产投资占到全省投资的4.2%,反映我们在全省投资格局中的比重在明显改善。(5)发展方式有明显变化。一是投资拉动虽仍唱主角,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0%以上,但消费的拉动作用也明显显现。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6亿元,增长19.7%,高出平均增速4.7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57.8亿元,增长19.8%,农村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5.7亿元,增长19.6%,住宿餐饮业增长24.1%,时尚用品消费、汽车消费、装修消费等都成高速增长态势;而且,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1686.7万美元(计划目标任务为1200万美元),增势强劲,增幅全省第一。二是工业主导作用进一步显现。工业总产值162亿

元,增长28%,新增规模企业59户(2008年为28户),增加值63亿元,增长20%,十县区工业总产值增速达56.7%,高于全市28个百分点,县域经济活力凸显;三是新型工业拉动作用明显。清洁能源增长18.1%,新型材料产值增长24.4%,富硒食品产值增长39.5%,安康丝绸产值增长28%,生物医药产值增长27%。四是全面系统规划了安康未来发展,编制出了具有创新意义的十二大规划,新型材料产业规划和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省政府已批复实施,中心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经市人大常委会审定,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已报省上审批,月河川道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实验区、“一体两翼”产业布局、山水休闲度假胜地和旅游目的地、规模特色效益农业、循环经济、富硒食品、水产养殖等规划相继编制完成和印发实施,使安康长远发展步入了科学引领轨道。

2、“拐点”显现:得益机遇、成事在人,最大收获是信心。

2009年我们之所以能实现由“滞后”到“跟进”的跨越,我个人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基本成因:

一是得益机遇。2009年我们虽然同样遭遇金融危机的影响和挑战,但机遇远远大于挑战,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环境对安康发展十分有利,比如国家宏观政策的大转变,中省政府直接投资加大,产业梯度转移和国内消费结构升级,省委省政府对陕南突破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西康高速的提前通车等等,都是加速安康突破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推动和支撑因素。

二是成事在人。首先是市委市政府对形势判断非常准确,机遇意识强,机遇抓得准,敢于弯道超车、乘势而上;其次是发展理念和思路正确,比如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发展、和谐为基本主题,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招商引资为抓手,按照“一体两翼”的空间布局实施“368“重点突破,重视消费拉动,实施规划引领,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人文化进程,等等;三是措施得力、作风扎实,诸多领域的骄人业绩形成了对2009年发展的有力支撑,比如工业的强力扩张(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总产值130亿元,增长31.4%,实现增加值52.08亿元,增长19.6%;支柱产业全面增长;轻工业高速增长,产值增速达42.9%,重工业继续回升产值增速达26.5%;净增规模企业59户,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贡献率达70%),建筑业的迅速发展(2009年,本地资质建筑企业生产增长40.9%,外省在安资质建筑企业生产增长95%,有的拉动了安康建筑业的发展,对GDP增长贡献不断加大),投资的高位运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2.8亿元,增长35.9%,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0%),招商引资的新突破(全国500强的昊华、华润、大唐、华电、延长、雨润、陕煤、陕有色、重钢等大企业集团先后落户安康,全年招商引资签约项目161个,引进资金142亿元,已开工项目155个,到位资金68.1亿元,省外招商引资增幅名列全省第一;招商引资的新突破对安康突破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家纸盒意义),生态旅游发展的新跨越,消费需求的旺盛,改革创新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林权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创新等),等等。

我想,2009年我们收获最大的是信心,发展的实绩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发展理念、思路和信心。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概括:“基础先行、产业支撑、城乡统筹、民生为本的发展理念更加清晰;新型工业、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循环模式的发展路径更加明确;规划引领、项目带动、招商引资、改善民生的工作重点更加突出;依法行政、科学决策、依靠群众、真抓实干的工作机制更加健全。”

3、展望2010:机遇依然强劲,“跟进”仍需奋力拼搏。

从机遇和有利方面看:发展基础好于去年,宏观经济环境好于去年,省委省政府对安康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在安基础设施投资的硬支撑绝不亚于去年(在建320公里和列入规划的380公里高速公路,以及铁路复线、机场迁建、汉江水电、石泉火电、750变电、气化陕西等重大工程,投资将超过600亿元),我市正在形成的以绿色能源、新型材料、富硒食品为主干的工业格局将成为新一年突破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国家启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全面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加大‘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补偿力度(2007年2亿元,2008年3.9亿元,2009年7亿元,2010年发改委上报的数额是17亿元)等,将成为我们新一年加快发展的助推器;干部群众不甘落后、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的“追赶”将形成巨大的精神推动力,等等。可以说,面对实实在在的机遇,我们没有理由不对2010年充满信心。从挑战和不利方面看:宏观形势向好,别的地区可能摆脱金融风暴影响,跑得更快,商洛、汉中等兄弟地市加快发展的势头很猛,这会给我们构成极大的竞争压力;信贷规模压缩,新上项目门槛提高,基础建设

有保有压,增加了我们上项目、扩投资的难度;虽然我们连续两年保持15%的增速,但我们长期发展滞后,“蛋糕”小,发展基础还是比较差(经济总量仅占全省的3.4%,人均GDP只是全省的一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全省88.6%,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全省的96.4%,三次产业结构比中,二产的比重低于全省18.1个百分点),这会对发展形成基础性制约。所以,展望2010,虽然机遇依然强劲,但要实现新的“跟进”仍需奋力拼搏。

4、保持“跟进”:新思路、新举措鼓舞人心。

《报告》在总结经验和科学分析、判断形势的基础上,围绕“跟进”发展与稳定和谐两大基本主题,明确了2010年安康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总体要求和战略举措,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凸显出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

——目标定位“跟进”。《报告》所提出的发展目标,其基本理念是:着眼突破发展,着力保持“跟进”态势。这既是安康人民不甘落后、奋力追赶的共同愿望,也是安康突破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又有扩大投资拉动、新型工业主导、县域经济支撑、城镇建设推动、生态旅游带动、改革创新驱动和省级高新区承载等一系列项目和战略举措支撑,具有现实性和科学性。

——发展凸显“两大主题”。“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是《报告》谋划新发展的两大基本主题。突出这两大主题,就是首先要通过“扩投资、兴产业、调结构、促销费”努力保持安康经济“跟进”发展的基本态势,同时通过“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加速社会事业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等举措奋力实现在“跟进”发展中“重民生、保稳定”的目标,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推进安康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奠定建设生态、富裕、文明、和谐新安康的扎实基础。

——在奋力“跟进”中转变发展方式。比如发展主调由2009年紧急应对危机的“三保”(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调整为“扩投资、兴产业、调结构、促销费、重民生、保稳定”六句话,单纯的“保增长”变成了“扩投资、兴产业、调结构、促销费”,强调在“跟进”发展中要“把扩大投资和促进消费作为增长的基本动力,把加快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先导工程,把发展新型工业和县域经济作为调整结构的重中之重,把加快城镇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重点,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集中体现了在奋力“跟进”中转变发展方式的新理念。再比如《报告》特别强调,“按照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在扩大投资规模的同时优化投资结构”。这是非常重要的投资理念,对安康持续发展意义特别重大。优化投资结构,是要在投资的不断扩大中,降低政府投资的比重,提升产业项目、尤其是新型工业项目投资的比重。因为,我们在热火朝天的投资增长中,有一个深层忧虑,或者说战略忧虑,那就中省政府大幅度投资期结束后,我们靠什么支撑发展。因此,在扩大投资规模中优化投资结构,就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题中之意。

——项目负载安康希望,新型工业主导“跟进”发展。投资、消费、外贸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安康发展所处的战略机遇期是以投资拉动为基本特征的,2009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以上,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因此,继续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就成为进一步推动安康“跟进”发展的必然选择和第一选择。扩大投资、“跟进”发展,基本载体、主要载体、第一载体是项目,项目建设是支撑,招商引资是抓手,项目带动战略是统领全局的战略。2010年预期完成的120个重点项目建设,带动360亿元投资全面完成,负载着安康人走向富裕的希望。

2009年工业强力扩张,新型工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0%,是“保增长”的关键因素。2010年要继续“跟进”发展,必须确保工业、特别是新型工业快速增长。这既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长远要求,又是确保“跟进”发展的紧迫需要。《报告》强调:“把发展新型工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落实《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和《安康新型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真正走出一条资源统筹、园区承载、龙头引领、集群推进、循环利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段表述,既包含着过去的经验和探索,也包含着新的理念和思路,体现了转变发展方式的新要求。比如“资源统筹”、“集群推进”、“循环利用”都是今年首次提出的新概念。《报告》中还有一段话对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作了特别强调:“举全市之力,行非常之策,狠抓8万吨金属镍一期、石泉火电厂一期、雨润200万头肉类加工、陕煤化60万吨富硒矿泉水、白河3万辆汽车组装、旬阳小金河磁铁矿深加工、紫阳10万吨电解锰等产值20亿元

以上具有决定意义的工业翻身项目,实现新型工业的跨越发展。”这里所点的项目,对安康突破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和价值。

5、卒章显志:引安康民歌吹响新的进军号角。

如果说2009年是安康化“危”为“机”、奋起直追的关键年,那么2010年则是安康奋力拼搏、保持“跟进”的关键年。发展的战略态势是“机遇依然强劲,‘跟进’仍需奋力拼搏”,成事的关键还是在人,在人的精神和态度。《政府工作报告》结语中讲了一段催人奋发、感人至深的话:“过去的一年,我们在经受考验中收获了喜悦;新的一年,我们满怀信心踏上新的征程。喜悦已成为过去,道路依然曲折。面对美好的前景和全市人民的期盼,我们必须焕发精神、激昂斗志,一往无前;面对依然落后的现实,我们必须咬紧牙关,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天上没有玉皇,地下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安康人民就是要以这种胆略、气魄和智慧,奋起改变落后。让我们高举科学发展观伟大旗帜,在中共安康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砥砺奋进,把突破发展大业不断推向前进,为300万父老乡亲创造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

方市长在这段朴实、坦诚、充满内在张力的结语中,引用了一首安康民歌,借以表达安康人民要奋战2010年的胆略、气魄、信心和决心。我个人以为,这是非常恰切的,也是极富于新意的。对此,我有三点理解:

一是就民歌本身而言,这首安康民歌虽然产生于大跃进年代,但它以质朴、自然、新颖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实践主体不信天、不信地,不畏艰险、勇于拼搏、一往无前的豪迈气概和雄心壮志,显示了历史主人公的自豪感,是一种实践主体不畏艰难险阻、奋斗拼搏精神的集中体现,在诗歌史上是作为优秀民歌而被反复引用的;

二是卒章显其志,方市长的《政府工作报告》全面回顾总结了我市2009年所取得的发展成绩,科学准确地分析了2010 年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明确了2010年我市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工作部署,报告结语中引用这首民歌,恰如其分地表带了安康人民面对“机遇依然强劲,‘跟进’仍需奋力拼搏”的战略态势,勇于克服困难、奋力追赶的坚定信心、坚强决心和豪迈气概;

三是这首民歌产生于安康,作者是安康人,安康人家喻户晓,打着深深的安康印记,带有浓郁的安康文化色彩,彰显着安康人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既使我们倍感亲切、备受鼓舞,又以富于安康特色的文化形式表达了安康人的共同追求、愿景和信念。

回顾判断与展望 篇2

第一个转变是由设计管理单位转为工业设计院 (1953年~1977年) 。中国中元的前身一机部设计总局成立于1953年, 作为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系统的管理部门, 先后组建机械工业勘察设计队伍, 组织学习前

一、三大成就

苏联工厂设计经验, 从事设计工作并为管理建章立制。1965年成立一机部设计总院, 作为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系统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 协调各单位进行全面整顿, 同时从事部分工厂及建筑工程设计。

第二个转变是由工业设计院转为综合性设计企业 (1978年~2002年) 。建院初期业务相对单一, 主要是为机械工业服务, 后来发展了以工业、民用、能源为主的三方面业务, 并成为企业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 初步实现了由单一的工业设计院向综合化企业的转变, 并形成了医疗建筑、工业工程、民用建筑、机场物流、能源工程五大设计业务板块。

第三个转变是综合性设计院向提供全方位服务工程公司的演变 (2003年至今) 。按全国勘察设计体制改革统一部署, 由事业性质改为科技型企业, 中元国际进入中国机械工业集团。自2003年以中元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为核心, 与中国机械工业电脑应用技术开发公司、机械工业规划研究院联合重组成立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以来, 逐步探索由设计研究院向工程公司的转型, 咨询、设计、管理、承包, 全方位提供服务, 一年一个台阶, 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 资产总额由2002年的2.2亿元到2012年的17亿元, 所有者权重由2002年的8939万元跃升到2012年的6亿元。公司近年来连续位列全国勘察设计单位综合实力百强企业, 工程承包、项目管理60强单位, 中国工程设计60强企业, 是我国工程建设领域的主力军。

二、六条经验

60年来, 中国中元不断实践、发展与创新, 历经沧桑砥砺谱写华采乐章。这源于社会环境、历史条件转换的大背景, 源于社会发展及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努力适应与实现转型, 源于战略发展的取向与市场定位。中国中元按照国家对勘察设计行业提出的要求, 在国机集团的发展战略指引下与时俱进, 秉承“合力同行、创新共赢”的理念, 取得了显著成果。中国中元改革发展的基本经验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六条.

第一是与时俱进进行战略审视。中国中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因是多方面的, 最重要的一条, 是与时俱进, 适时制定了行之有效的企业发展战略。中国中元的发展从来就没有照抄硬搬, 相反, 是从中国中元的实际情况出发, 借鉴行业单位的成功经验, 使企业战略规划适应现实需要进行变化, 同时又不断地探索这一战略演变的未来发展方向。“居安思危, 思则有备, 有备无患”。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战略才是真正有生命力战略, 这一战略演变的过程不断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和所处市场形势的需要, 这是保证中国中元不断发展的基本动力。

第二是贴近市场探索转型之路。不断贴近市场, 了解市场需求, 是中国中元保持创新活力的秘诀之一。面对国内外工程市场复杂多变的形势, 中国中元积极探索转型之路, 始终坚持服务市场、贴近市场, 实现了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 不仅巩固了在勘察设计领域的市场和技术优势, 还积极开拓了新的业务领域, 在医疗建筑、城市规划、公共建筑、环保工程、物流工程、生物工程等领域留下了许多世人称道的经典作品, 为社会提供全面而专业的咨询设计和总承包服务, 综合的优势、专业的齐备服务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 使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达到了无缝衔接。

第三是实现专业化综合化发展。中国中元重视科研业务建设和技术创新, 实现以专业化为技术特色, 以综合化优势为方向的发展目标, 形成了具有中国中元特色的专长技术和品牌优势。依托设计技术优势, 中国中元将医疗建筑、物流系统、工业工程、民用建筑、能源环境等特色技术优势和独特专长行业, 作为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业务的重点开拓方向, 努力实现在其业务链、产业链的市场价值、新领域、业务范围的综合延伸, 并积极开拓城市规划、数据中心、养老建筑等新领域业务, 呈现出以技术为引领的设计咨询、工程承包、项目管理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全方位服务和多元化经营的良好发展态势。

第四是加强企业文化践行社会责任。中国中元紧紧依靠职工、发动职工、团结职工, 职工则将为企业工作看成是一种幸福和自愿的行动, 真正达到“索取变成奉献, 奉献带来回报”。通过着力改善办公环境, 完善困难帮扶机制等途径, 中国中元从点滴做起, 积极为职工营造愉悦的工作氛围, 在公司上下形成了互敬互爱、携手奋进的良好局面。中国中元还将技术专长奉献社会、惠及民生。相继完成小汤山医院、什邡震后医院重建、抗击H1N1备用医院之后, 又承担了玉树震后医院重建以及新疆、西藏、青海、甘肃等一批医院项目, 为西部和边疆地区的发展稳定做出了贡献。潜移默化中, 企业文化内化于心, 外化与行, 构筑了中国中元奋力跨越的文化之基。

第五是尊重人才, 重视队伍建设。近年来, 中国中元按照科学人才观的要求, 不断完善选才、育才、用才、聚才机制, 加快拓宽人才成长通道, 积极探索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办法, 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公司目前拥有全国设计大师1人,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70余人, 各学科博士、硕士350余人, 各类注册工程师500余人, 30多个专业类别的工程技术人员1500多人。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 人才整体素质持续提升, 人才队伍活力明显增强, 使人才发展与企业发展协调推进, 开创了人企共赢局面。人才队伍是企业的主体, 是企业效益的创造者, 也是企业最大的财富。

第六是依靠协会提升行业地位。在上级学会、协会的关怀、指导、帮助和鼓励下, 中国中元发挥专业优势, 集合大批专家、学者、专业人员活跃在各领域的前沿, 组织学术交流、奖项评审、专业考察、刊物出版、规范编制、网站建设等工作, 受到了各学会和协会的一致好评。在积极支持和参与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中国咨询协会、中国勘察建筑设计分会、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分会、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工程总承包分会、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振动专业委员会、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生物净化设备学分会、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热力专委会、工业煤气专委会等学会和协会各项工作的同时, 中国中元的行业地位也得以进一步提升。

三、三大挑战

面对当前形势, 站在新的起点, 中国中元必须要勇于面对挑战和迎接未来发展, 进行宏观战略调整, 全方位开展管理提升, 完善组织机构整合, 积极推进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

第一要加强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 企业的技术水平、技术创新能力, 直接决定企业竞争力。推行专业设计工作的标准化、模块化, 促进工程设计业务的集成化和信息化。要加大前沿性重大科研课题研发, 以项目为依托加强科技成果转化, 通过技术创新, 形成企业新的核心竞争力,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二要探索模式创新。模式创新能带来战略性的竞争优势, 是新时期企业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要积极加强新产业、新业务领域的开拓与创新, 开展工程总承包技术协调和整合, 规范工程承包业务管理, 形成对市场资源的充分掌握, 练就综合能力。

第三要实施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是企业管理完善和发展的“主发动机”。管理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系统, 要确保其始终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就必须建构组织机构、职能管控、制度建设、业绩考核等相应的系统机制予以支撑, 加强和战略管理宏观把控, 培育企业多元主体的协调作业。

回顾与展望 篇3

好评,为振兴和发展中国化妆品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笔者是贵刊的热心读者、撰稿人和编委,关心贵刊责无旁贷。值此贵刊创刊10周年之际,重读手中的122期杂志,回顾历史,总结成绩,展望未来,写出本文,作为对贵刊创刊10周年的祝贺。

一、编委会的调整

一种期刊办的好坏关键在领导,领导的管理水平高,决策能力强,身体力行模范带头作用强,雷厉风行作风好,对于刊物从形式到内容全方位地不间断地调整,改革创新,使之形成了独特风格特点。《中国化妆品》杂志仅10年的时间之所以能越办越好,除了期刊主管部门、顾问编委、广大读者的大力支持及全体采编人员的通力合作外,关键是期刊主编、副主编等领导管理得好。

《中国化妆品》杂志编委是由原商业部、卫生部、农业部和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的有关领导及在皮肤科、美容院、化妆品生产与科研、教学等方面具有崇高威望的专家教授组成。10年来《中国化妆品》杂志编委进行了5次调整,(1994、1998、2000、2001、2002年各调整1次),其中最大一次调整是2000年7月,同年7月《中国化妆品》杂志改版为时尚版和行业版。编委的5次调整,新老换届,对刊物改革创新、迅速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10年来,王理中、齐世荃、冯培基、虞瑞尧、闫世翔、丁克祥、张殿义、张晋京、邬曼君、肖子英、徐良等诸位编委都为刊物撰写发表了数十篇文章。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研究员邬曼君于2001年5月病世,病世前夕还为刊物撰稿,这种精神非常可贵,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化妆品》杂志的凝聚力。10年来,笔者为《中国化妆品》杂志撰写发表了39篇化妆品学术论文和综述文章。

二、版式版本的调整

1993~2002年10间,《中国化妆品》杂志对版式版本等方面进行了多次调整。这些调整主要有版面的调整、刊页的调整、刊纸的调整、刊期的调整、版本的调整等。

版面的调整:10年间,版面由普通16开调整为大16开,版面设计高雅,装帧精美。

刊页的调整:10年间,页数进行了5次调整。页数的调整由少到多,其变化顺序是48页、74页、80页、96页、112页。

刊纸的调整:10年间,刊物用纸进行了2次调整,创刊时使用普通胶版纸,1994年改为优质胶版纸,1999年改为优质进口铜版纸。

刊期调整:10年间刊期进行了2次调整,创刊时为双月刊,1994~1999年调整为月刊,2000年7月改版后调整为半月刊。刊物经过月刊和半月刊2次调整,缩短了出版周期。

版本的调整:1993~2000年7月《中国化妆品》杂志一直以单一版本的面孔对普通读者和行业读者。为顺应市场发展,满足读者的不同需要,更大程度发挥《中国化妆品》杂志在行业内的媒介作用,从2000年第7期开始正式将杂志改版为时尚和行业版,从此《中国化妆品》杂志从单一版本向多版本的方向发展了。自2000年7月以来双版本的《中国化妆品》杂志,深受普通读者和行业读者的热忱欢迎和支持。

三、栏目的调整

众所周知,期刊栏目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刊物内容的多少及信息量。因此,期刊栏目与其内容紧密相关。1993~2002年10年间《中国化妆品》杂志,不仅从版本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而且从栏目内容上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中国化妆品》创刊号有15个栏目:综述、政策法规、名人专访、医学专家讲座、永芳韵致廊、化妆品原料、市场了望、新品集萃、包装指南、知识之窗、美容院、海外窗口、会讯、报刊文摘、书讯。19993~2000年7月改版,每期刊物中栏目最少者13个,最多者17个,7年来,每年对栏目都进行若干次调整,使栏目内容日臻完善。2000年7月~2002年12月,《中国化妆品》时尚版共出版30期,其中栏目最少者7个,最多者18个。《中国化妆品》行业版共出版30期,其中栏目最少者7个,最多者18个(《中国化妆品》行业版2000年第18期总第72期)。例如行业版的18个栏目:热点视点、企业巡礼、市场了望、营销策略、营销实物、人物专访、消费驿站、新品速递、市场销售统计、政策与法规、质量与管理、研究与应用、原料包装市场、化妆品知识、网络新知、会展报道、信息之窗、信息广场。从30期时尚版和30期行业版的栏目可知,《中国化妆品》杂志是以信息量大、内容丰富而著称的。比较10年来其栏目可知,《中国化妆品》杂志是在调整中进行,在不断创新中发展。

10年来《中国化妆品》杂志在内容方面也进行了不断调整,内容逐渐丰富,质量逐步提高。目前《中国化妆品》时尚版已办成了完全实用型手册,行业版已办成了化妆品行业最具权威性的读物。在栏目内容方面,每个栏目都刊载发表了一些高质量高水平的文章。

最后祝贺贵刊在新的一年里与时俱进,再创辉煌。

瞄准化妆品领域做足文章

解放军总医院虞瑞尧教授

我毫不夸大地说《中国化妆品》杂志在中国美容化妆品行业中为第一刊,是领头羊的权威性杂志,因为它由中国商业联合会主管,由中国百货纺织品公司主办,冠以“中国”字头,理应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权威性杂志。

担任《中国化妆品》杂志编委10年来,亲眼目睹了杂志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一般化到高水平的变化和进步,眼看着这本杂志从小16开,新闻纸,彩图很少的“黄毛丫头”,发展到大16开,全部铜版纸,更多精美彩图的“靓丽美女”,并已步入国内大型专业高档杂志的行列。现在又发展到行业版和时尚版两个版本,真正做到了引领潮流,与时俱进。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各位编委、热心作者及杂志社全体人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为此他们经历了千辛万苦,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为使杂志今后的发展更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迎接入世后对传媒的挑战,作为编委在此想提出一些个人的意见,仅供参考。

1.《中国化妆品》杂志应瞄准化妆品,在这一领域做足文章。

中国从事美容化妆品的从业人员有600多万,生产厂数千家,产品数万种,这个领域大有文章可做。

2.抓住化妆品的大事做足文章,机不可失。

围绕国内化妆品企业如何通过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发挥天然植物优势、提高营销技能等途径来迎接国际大品牌挑战的各种话题,《中国化妆品》杂志应起到更多的引导作用。

3.《中国化妆品》杂志社应提供国内外化妆品行业权威性的市场行情信息。

如统计数字,卫生部对进口和特殊用途化妆品的审批情况,进入中国市场的新品牌,国际上著名品牌化妆品的销售情况等。

4.杂志社应多组织一些国际性的交流活动,为国内外行业人士的交流搭建一个好的平台。

5.及时介绍国内外最新的潮流和研发动态,为企业的科研和生产服务。

延缓皮肤老化仍将是未来世界美容及化妆品发展的主流

海军抗衰老研究中心丁克祥教授

收到贵刊的“特别约稿函”,作为一名亲身经历和见证《中国化妆品》杂志十年发展的忠实作者、读者和编委,真是感慨万千、由衷欣喜。在此最热烈地祝贺《中国化妆品》杂志创刊十周年、并发自内心地赞叹《中国化妆品》杂志创刊十周年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考虑到十年来美容化妆品的发展和进步,也考虑到皮肤抗老化化妆品在国内外的流行和畅销,同时也考虑到我从事抗衰老医学生物学研究整整20年的专业特点,我赶写了一篇题为“延缓皮肤老化仍将是未来世界美容化妆品发展的主流”一文,并愿意将它作为薄礼奉献给《中国化妆品》杂志的广大读者。(由于这篇文章涉及了这一领域十年的进展,需要一些丰富内容和科学理论及实验才能进行比较全面的介绍,特别是需要对这一热门话题和学科领域进行比较系统的概述,因此,文章的篇幅较长,本刊将从这一期开始分几期在“研究与应用”栏目里连载。)

科技为本再创辉煌

北京日化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徐良

时光飞逝,当我看到《中国化妆品》杂志社创刊十周年特刊的特别约稿函的时候,才猛然想到《中国化妆品》这本平常与我们紧密接触的专业杂志已经十岁了。

十年,弹指一挥间。十年前,当《中国化妆品》这本集天时、地利于一身的专业刊物摆在面前的时候,我眼前不禁为之一亮:因为这毕竟是国内第一本专门论述化妆品的专业杂志,作为一名工作在化妆品行业的科技工作者,对她的诞生,我感到更多的是惊喜。

十年来,通过《中国化妆品》杂志,我也认识了很多朋友。可以说,《中国化妆品》是我发表文章最多的专业刊物之一,从创刊号开始,经常如约写稿,十年来,在此发表的文章有30篇以上。至今仍为其主持着两个栏目。文章发表后,不断有读者来函来电咨询、讨论有关问题,通过交流也使自己在专业方面受益匪浅。

俗话说,“三句话不离本行”,借此机会,简单谈一下自己对行业科技发展的看法。

我认为,在影响国内化妆品企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科技的发展程度显得至关重要。几年来,行业内一些企业沉浮与发展的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缺少技术含量的产品在很大程度上缺少竞争性,早晚要被市场竞争所淘汰。化妆品行业是一个产品更新周期短的行业,所以,新产品开发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优劣的重要指标。诚然,市场营销、运作对一个化妆品品牌的树立是十分重要,它可以使消费者对产品产生初次购买的欲望。但是,若要使消费者真正信任你的产品并成为持久的回头客,则要依赖产品的性能与品质了。而后者正是主要由企业的技术开发水平所决定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国际著名的化妆品公司十分重视自身科技发展、逐年加大其科技投入的原因。

遗憾的是,我国一些化妆品企业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自身科技发展的重要性,而喜欢做一些表面文章。其产品的市场卖点并非建立在其配方的技术特点之上,有的甚至夸大其辞,做虚假的宣传。有的企业根本不重视科技投入,甚至没有研发部门,没有懂技术的人员进行技术管理,而完全采用原料商提供的免费参考配方进行生产......。

中国香化协会理事长张殿义先生在谈及加入WTO对我国化妆品工业的影响时指出:“一个企业没有研发中心,等于企业的心脏不健全,发育会先天不足,后天无劲,寿命难保。”一语道出了科研发展对化妆品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十年过去了,这十年对《中国化妆品》杂志来说,是从无到有、从稚嫩到成熟不断发展与进取的十年,她从一个侧面真实记录了我国化妆品行业十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正是由于她的存在,增进了化妆品从研发、生产到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为业内外关心、关注行业发展的人士搭建了一个交流与沟通的信息平台,为我国化妆品行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作为该刊的一名年轻编委,能够在这十年中为她做一点事情,亲身感受她的成长与成熟,自己深感荣幸与自豪。

《中国化妆品》,这个得天独厚的名字赋予了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我衷心祝愿《中国化妆品》在新的一年里有新的进步、新的气象。

回顾与展望作文 篇4

回顾20,在学习上我有许多的不足。比如说,在上课的时候,老是精神不集中,老师讲的内容都没有记在心里。以及上课的时候,经常给同学悄悄的说话,讨论一些与课堂没有关系的事情。

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在课堂上偷看武侠小说,被班主任抓到了,被罚站了。那时候真是不好意思。

于是,我决定改变自己,决不能再如此的下去,我向我的同桌学习,她是一个成绩非常优秀的好学生,也很乐于助人的,所以在同桌的帮助下,我的成绩慢慢的提高了,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展望20,我应该要更努力的提升自己。一是上课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听讲,及时做笔记,遇到不懂的问题一定要向老师、同学请教。二是希望自己在每一次考试中,都能一次比一次进步。

在新的一年里,我希望我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中日关系回顾与展望 篇5

一、古代,中日友好源远流长 古代,
在古代,日本深受先进中国文化的影响。据日本的考古资料证实,秦汉时期,中国的水稻及其耕作方法,铁器、青铜器及其冶炼 铸造技术等陆续传到日本,这是中日之间历史上最早期的经济文化交流。据中国文献记载,大致在公元前后(西汉末东汉初)中日交往逐渐发展起来。《后汉书》载,公元 57 年日本曾 遣使到中国通好,汉光武帝“赐以印绶”。《魏志·倭人传》记载,三国时,日本耶马台国曾四次遣使至曹魏访问,曹魏也两次遣 使回访。东晋南北朝时,日本大和国朝廷派使多次到南朝刘宋访问。也有不少中国人先后经 朝鲜移居日本。中国移民带去了多种先进的手工技术,尤其是养蚕、织娟、制陶等技术,大 和朝廷还聘请中国纺织工匠到日本传艺。中国移民为大和时期日本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 献。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当时中国封建政治制度完善,经济发达,国力强 盛,深深地影响着亚洲各国。日本朝廷不断派遣使团和留学生、学问僧来到中国,学习中国 先进的文化制度。隋朝时,公元 608 年日本派遣小野妹子赴隋修好,第二年隋炀帝遣裴世清 回访,受到日皇的隆重接待。后日本又两次派出遣隋使,并开始派遣留学生与学问僧。唐朝 时,从 630-894 年的二百多年间,日本共任命过 19 次遣唐使,遣唐使团人数众多,有时多 达五百名。这些人在中国全面学习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思想和科技文化,回国后对日本的 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如唐初回到日本的学问僧南渊请安、留学生高向玄理等人曾在大化 改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向中国学习的基础上,日本全面移植中国高度发达的文化制度,公元 646 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仿照唐朝律令制度,建立起以天皇为首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 权制度,日本进入封建社会。隋唐时期,中国文化对日本影响深远。奈良时期和平安时期日本的政治、经济、法律、教育制度都具有显著的唐制特点。“唐犁”“唐纸”“唐墨”等名称大量出现在日本语言里。、、从七世纪时起,日本就用中国历法来指导农业生产。日本的都城京都也按照长安城的式样设 计修筑。唐代的服饰、烹调方法、座具等也在日本社会的日常生活中流行。日本的语言文字 也很多来源于汉语和汉字。中日两国人民在交往中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八世纪的日本留

学生阿倍仲麻侣长期住在中 国,与李白、王维等交往甚密,友情很深。吉备真备留唐二十年,精通唐代各种学问,回国 后大力地传播唐朝文化。唐朝高僧鉴真应邀赴日,从 743 年起曾五次东渡,均遭失败,且双 目失明。但为了中日友谊,又进行了第七次东渡,终以惊人毅力战胜恶浪得以成功,于 754 年到达日本,受到日本朝野的热烈欢迎。鉴真在日本 10 年,广泛介绍了中国佛学、哲学、医 学和建筑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它主持和指导下建成的仿唐建筑——唐招提寺,是中日两国人 民友好交往的见证。鉴真的名字和阿倍仲麻侣的名字一样,作为中日友好的象征一直铭记在 两国人民的心里。唐末由于中国政治动荡,日本停止派遣唐使,禁止日船外航,两国关系出 现低潮。但是两国民间的商贸往来却从未中止过。

宋元明清时期,中日两国的经济文化交往仍十分密切。从北宋末年起,两国关系走向正 常化,相互往来日趋频繁,经济文化交流十分活跃。中国输往日本的商品主要有丝织品、铜 钱、香料、药品、文具、以及各方面的书籍。中国的印刷术,茶种及种茶技术也传到了日本。日本输往中国的商品主要是沙金、水银、硫黄、工艺品等。从元末到明朝中期,日本“倭寇” 骚扰我国东南沿海,使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受到了严重的干扰。为维护中日贸易的正常进行,两国政府曾进行过“勘合贸易”,中国政府发给日船名为“勘合符”的特许证,规定日船来中 国贸易必须出示此证才能得以正常贸易。从明末到清朝前期,日本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对外 实行锁国政策,但中日之间的交往仍然十分频繁。从以上可以看出,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是友好邻邦,虽然其间也出现了元朝统治者的侵 日和日本丰臣秀吉的侵朝等有损两国关系的事件发生,但毕竞时间不长,影响不大,中日之 间的友好交往一直是两国关系的主流。

二、近代,日本崛起加紧对华侵略近代,

(一)推翻幕府维新自强 公元 12 世纪末日本进入由武士阶层掌握实权的“幕府”时代,天皇成为傀儡。17 世纪 以来,德川幕府统治日本,对外实行锁国政策,造成日本的落后。19 世纪中叶,美国首先打 开日本的大门,西方列强相继迫使日本签订许多不平等条约,日本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的空前激化,幕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具有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 想的中下级武士和有很强实力的西南藩主结成了倒幕派,在“尊王攘夷”“富国强兵”的口、号下掀起了倒幕运动,并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明治政府。为巩固政权,从 1868 年起,以中下 级武士为首的革新派

派实行了“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时的日本,正赶上第二次工业革命,由于 政府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政策和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等,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很快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二)天皇专制缺乏民主 明治维新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为进一步巩固 以天皇为首的新政权,1881 年 10 月明治政府发布天皇诏书,宣布召开国会并制定宪法。1882 年 3 月派伊藤博文等人赴欧洲考察西方各国宪政。最后以最反动的普鲁士宪法为蓝本,制定 了《大日本帝国宪法》,1889 年以天皇的名义正式颁行。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帝国的 根本大法。它确立了日本式的君主立宪制──近代天皇制。《大日本帝国宪法》由七章七十六 条构成,最大特点是明确规定天皇至高无上的地位和集政治、军事、法律、外交大权于一身 的无限权力,并使之带有神权色彩。可见近代日本实质上是一个君主专制国家,极其缺乏民 主性。

(三)富于侵略不断扩张 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并在政府的扶植下,很快产生垄断,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日本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但日本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 基础十分薄弱,又缺乏资本的原始积累,且国内市场狭小,资源贫乏,而资本主义的发展却 需要广阔的市场、资金和资源。为此,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的明治天皇政权,只有从对外扩 张中寻找出路。军部则是日本帝国主义对外发动战争的主要推动者。1874 年,日本发动侵略 中国台湾的战争,迫使清王朝与之签订屈辱的《北京条约》,以五十万两白银的赔款作为日军 退出台湾的条件。此后,日本逐渐形成以“征韩侵华”为核心的大陆政策。1876 年强迫朝鲜 订立《江华条约》,攫取治外法权和领事裁判权等。1894 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强迫清王

朝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规定割占中国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赔款白银二亿两 及开埠通商等特权,这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和半殖民地化。1900 年日本参与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1904 年在美国支持下,日本发动日俄战争,大大扩展了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 围。1910 年日本正式侵吞朝鲜,把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从此,日本帝国主义走上了与欧 美列强争夺世界霸权,首先是侵略中国称霸亚洲的军国主义道路。1927 年,日本军阀炮制了 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扬言: “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 中国”。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

事变,第二年扶植了以清废帝 溥仪为傀儡的伪“满洲国”,把中国东北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此后日本侵华步步深入,终于 在 1937 年 7 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了包括中国在 内的亚洲许多国家,并向太平洋扩张,与德意法西斯沆瀣一气,企图重新瓜分世界,与全世 界人民为敌,在中国人民、亚洲各国人民及全世界人民的联合打击下,1945 年 8 月 15 日宣 布无条件投降。近代日本对亚洲各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三、二战后,中日关系在曲折中发展 二战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日本军国主义受到沉重打击,战后日本进行了民主改革,1947 年 5 月 日本实施新宪法,由绝对天皇制国家变为以天皇为国家象征的议会内阁制国家,逐渐走上资 本主义民主化道路,但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扶植和包庇下,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并未得到 彻底铲除,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20 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日本极右势力又沉渣泛起,拒不承 认对亚洲各国的侵略,美化侵略战争的历史,并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日本是中国的邻国,又 是亚洲及世界上的经济强国,如何发展中日关系,实现睦邻友好是中国对外关系中的重要课 题。

(一)二战后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中日关系 二战结束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中日关系并未受到重视。当时,中国人民沉浸在抗战胜利的喜悦之中的同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在美 国的支持下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建立一 个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是头等大事;对于国民党而言,则要镇压人民 革命力量,维护其反动的独裁统治。解决国内矛盾是这段时间中国面临的压倒一切的主要问 题,无暇顾及中日关系的重建。五十年代中日之间处于冷战状态。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出于反共反苏的需要,在对日本进行民主改革的同时,加强了对日 本的政治、经济扶植,力图把日本建成反共反苏的基地,五十年代中日之间处于冷战状态。1951 年 9 月,先是美国在排除我国参加的情况下召开旧金山对日和会,片面通过对日和约。接着美日又签订安全条约,结成军事同盟。周恩来外长发表声明,指出对日和约是“非法的”、“无效的”。1952 年 4 月,日本政府同台湾当局签订和约。5 月,周恩来外长发表声明,坚决 反对日蒋和约。1957 年 6 月初,日本首相岸信介访问台湾,支持蒋介石“收复”大陆。7 月 25 日,周恩来外长会见日本记者驳斥岸信介敌视中国的政策,指出这是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在五十年代,中日之间民间贸易和文化交

往有一定发展,中国为改善两国关系作了不少 努力。1952 年 6 月,我贸促会同日本促进中日贸易三团体签订第一个民间贸易协议。1954 年 10 月,李德全、廖承志率中国红十字会代表团访日,这是我民间代表团首次访日。1955 年 4 月,我渔业协会同日本日中渔业协议会签订民间渔业协定。1956 年 4 月,毛泽东主席发布命 令,公布全国人大关于处理在押日本战犯的决定。月,6 周总理宣布除 45 人外,全部释放 1017

名日本战犯。1958 年 5 月 2 日,长崎发生日本右翼侮辱我国旗事件。中日贸易曾因此中断。7 月 7 日,中国提出中日关系政治三原则:日本政府停止反华言行;停止制造“两个中国” ; 不阻挠两国关系正常化。1959 年 9 月,周总理同日本前首相石桥湛三签署会谈公报,确认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十项原则,改善两国关系,促进人民友好。10 月,自民党顾问 松村谦三访华,支持周总理和石桥湛三的会谈公报。

(二)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逐渐走上正常化的道路。1960 年 8 月,周总理会见日本贸易界人士,提出对日贸易三原则:政府协定;民间合同; 个别照顾。1962 年 11 月,中日签署发展民间贸易备忘录。1971 年 10 月,我国提出中日复交 三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神圣不可分割 的一部分; “日蒋和约”是非法的、无效的,必须废除。1972 年的中日建交谈判中,中国放 弃了对日的战争赔款要求。1972 年 9 月,田中角荣首相访华,中日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1978 年 8 月,《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1979 年 12 月,大平正芳首 相访华,承诺向我提供第一批政府贷款。从此,中日之间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

(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既有发展又有曲折。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道路。此后,中日交往日益增多,但并不一凡风顺。1980 年 5 月华国锋总理访日,这是我 国总理首次访日,并商定召开中日政府成员会议。同年 12 月首届中日政府成员会议在北京举 行,至 1987 年 6 月中日双方共举行了五次中日政府成员会议。1982 年 5 月赵紫阳总理访日,提出中日关系三原则:和平友好;平等互利;长期稳定。6 月,日本文部省在审定教科书时 篡改侵略中国的历史,引发第一次教科书事件。9 月,铃木善幸首相访华,表示日中关系已 进入成熟时期,关于教科书问题,日本政府将按照《日中联合声明》的精神负责尽快加以解 决。1983 年 11 月胡耀邦总书记访日
,同中曾根康弘首相确认中日关系四原则:和平友好、平等互利、长期稳定、相互信赖。并决定设立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委员会。1984 年 3 月,中曾 根首相访华,决定向我国提供第二批政府贷款。1984 年 9 月,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委员会首 次会议在东京召开,迄今为止已召开十五次。1985 年 4 月彭真委员长访日,这是我国全国人 大常委会委员长首次访日。1988 年 8 月,竹下登首相访华,承诺向我国提供第三批政府贷款。1989 年 2 月钱其琛外长以杨尚昆主席特使身份参加裕仁天皇葬礼。1989 年 4 月,李鹏总理访 日,明仁天皇在会见时谈到中日间不幸历史时,第一次以“表示遗憾”这种表达方式向中国 道歉。1989 年 7 月,日本参加西方七国对华制裁:冻结第三批政府贷款,停止高层往来。

(四)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中日关系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因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中日两国的共同发展存在重重障碍。在日本看来,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政局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社会进步,改革开 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20 世纪 90 年代是中国腾飞的十年,而日 本则是萧条的十年。西方一些反华势力炮制出莫须有的“中国威胁论”。这给日本国民带来了 心理压力和不平衡感,其对华防范与对抗心态油然增大。在中国看来,中日经济相互依赖日益加深的同时,政治摩擦和感情冲突也呈现上升之势。日本长期否认或美化对华侵略历史,在台湾问题上违返一个中国原则,日美同盟威胁中国安 全,日本对中国钓鱼岛主权及其周边海域权益有觊觎之心、以及与中国在经贸和经济合作领

域存在摩擦等等。其中,历史问题和台湾问题始终是中日之间最敏感的问题。每隔一段时间,日本部分右翼势力便极力推动其政府在台湾问题或历史问题上制造事端,中国政府不得不作 出应有的反应。那些不甚了解历史真相、不懂得其侵略历史严重性的日本新生代领导人对右 翼势力缺乏识别能力,自己又缺乏对历史的反省,还误以为亚洲各国揪住历史问题不放,甚 至认为这些国家在打“历史牌”。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日本在历史问题、台湾问题和钓鱼岛 问题上接连作出的一系列举动,把中日关系推入了低谷。这些都大大地影响着中日关系的正 常发展。

中美人文交流回顾与展望 篇6

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 ——中美人文交流不断取得新进展

又是一个繁花似锦、生机盎然的春季。

5月3日至4日,第三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将在北京举行。国务委员刘延东与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将共同出席并主持会议。

当今世界,人文交流是国与国关系中极为重要的桥梁和渠道,也是国与国关系深化发展的不竭动力。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的建立、发展,为加强两国人文交流构建了新的平台,开启了中美关系的新篇章。

建立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是中美关系史上的创举

40年前,中美两国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们重新开启了两国关系的大门,“乒乓外交”实现了“小球转动大球”,打破了两国关系的坚冰。

40年来,中美关系不断向前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给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福祉,也有力地维护和促进了亚太乃至全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中美关系已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最富活力和潜力的双边关系之一。目前,双边贸易额已达4400多亿美元,中美之间的合作几乎覆盖所有领域。两国人民往来频繁,每天有几千人飞越太平洋。中国有超过3亿人在学习英语,在读的留美学生15万人以上;美国有近1000所高校开设了中文课,有超过2万名学生在中国留学,学习汉语的学生突破20万……

中美日益活跃的民间往来和文化交流,对深化人文交流提出新的要求。当前,国际形势发生着复杂深刻变化,任何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单独应对。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协调合作已成为解决诸多地区热点和全球性问题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中美关系越来越成为具有全局影响的全球战略关系。

过去40年,中美关系的发展超出了人们预期,虽历经风雨却始终向前发展。但是由于两国历史文化、发展阶段、社会制度的不同,加之交往交流不够,因此存在某些疑虑、隔阂和偏见、摩擦,需要通过持续、广泛的人文交流,通过增进包容理解,加强友好互信。人文交流是百年大计,民众的广泛支持是国家关系稳定发展的社会基础,需要双方登高望远,立足全局,相互尊重,交流互鉴,采取积极态度和务实举措,把人文交流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在这种背景下,经中方倡议,从2009年开始,短短几年内,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就迈出了坚实步伐:

2009年11月,胡锦涛主席与奥巴马总统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作出了建立中美人文交流机制的重大决策。这是两国政府在教育、科技、文化、妇女、青年和体育等领域最高级别的交流与合作机制,是中美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

2010年5月,中美双方在北京共同启动了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刘延东国务委员和克林顿国务卿担任双方主席,举行首轮磋商。

……

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的建立,对夯实中美两国共同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的社会基础和民意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人文交流是人与人的交流,心与心的交流。人们还记得,2011年4月,刘延东赴美与克林顿共同主持召开第二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时,拿出一幅装帧好的老照片,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那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刘延东的父亲是淮北根据地领导人之一,所率部队营救了一位名叫瓦特的美国飞行员,为此中方牺牲了3位战士。这张照片就是她父亲和其他战友在战机下和瓦特的合影。

刘延东把这张珍贵的照片赠送给克林顿。克林顿说:“您父亲和瓦特的合影令我十分感动,我会怀着崇敬的心情,将它挂在我的办公室,每当看到它,我就会想起两国人民几十年来的友谊。”

在刘延东那次访美时,纪录片《飞虎情缘》首映式也在中国驻美使馆举行。该片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中国友好和平发展基金会联合监制,真实生动地记录了美国飞虎队飞行员格伦·本尼达与中国人民“60天情,60年缘”的感人经历,充分展现了中美两国友好合作的历史。

这段往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美友好源远流长。中美几代人共同播撒的友谊种子,正在生根发芽,展示出蓬勃生机与活力。

即将举行的第三轮高层磋商,中美双方会力争在人文交流方面形成新共识,采取新举措,开创新局面,从而为中美关系注入新动力。人文交流,已经被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和政治互信、经贸合作一起,成为新时期促进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的三大支柱。

人文交流项目不断取得新突破新进展

2011年7月19日至8月1日,“中国基础教育卓越校长、卓越教师培养基地”80名学员零距离贴近美国。这些校长学员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让他们对美国教育有了更进一步的解读和思考:

伊利诺伊州理科高中的学生,把精力和时间主要花在课题研究、准备课堂上讨论的观点及素材和自己的兴趣爱好上;

菲利普斯·埃克塞德学校的“圆桌教学”已历经80年的研究实践,在所有学科中有效展开;

托马斯·杰弗逊理科高中重视精英人才的培养,学生在某一志趣学科中所学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达到了很高水平;

……

这些校长的美国之旅,是中美人文交流“500名大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赴美研修计划”的首个项目。

赴美研修计划正是第二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教育领域重要成果之一。

在去年的磋商机制会上,中美双方在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妇女和青年等6大领域形成41项重要成果。截至今年3月下旬,已有33项得到落实,其他几项也在积极推进。

教育交流是中美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相互理解和友谊发挥着特殊作用。两国合作设立了一系列项目,推动了教育领域的交流不断发展。

第二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期间,中方宣布实施“三个一万”项目,即继续执行“公派万名学生赴美攻读博士学位”和“汉语桥”万人来华研修项目,新设1万个中美人文交流专项奖学金名额。这是双方深化中美人文交流的切实举措,有力地促进了中美两国学生和教育工作者的交流,也使两国民众直接受益。

美方推出“十万人留学中国计划”,即2010至2013年,派遣10万美国人到中国学习。这是美方在中美人文交流机制框架下实施的重要教育项目。

截至目前,“公派万名学生赴美攻读博士学位”项目共派出人员4000多名,“汉语桥”万人来华研修项目共资助人员7000多名。“十万人留学中国计划”初见成效,2011年美国在华学习人数达到2.3余万人次,比上年增加18.4%。

随着中美人文交流合作领域的不断扩大和深入,合作内容不断丰富。在科技、文化、体育、妇女和青年等领域,中美挖掘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合作组织开展了许多极具亮点的活动。

在科技领域,为应对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共同挑战,部分中美高校成立联合实验室,如清华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建起低碳能源大学联盟,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科研平台。首届中美青年科技论坛在北京成功召开,中美科技主题工作组成立,中美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顺利开展。

在文化领域,中国文化系列活动在美产生巨大影响,“欢乐春节”品牌活动和民间文化交流更加深入美国社会,两国博物馆加大互展交流活动,两国文化机构间的机制化合作得到加强。

在体育领域,“乒乓外交”40周年纪念活动在中美两国成功举行,武术和气功健身推广活动受到美方欢迎,两国奥委会和篮球、足球交流活动亮点突出。

在妇女领域,“中美妇女领导者交流与对话”进一步深化双方相互了解和友谊,中美妇女高层交流借多边会议得到加强,与美有关部门合作取得积极进展。

在青年领域,中美青年领导者交流项目取得新进展,中美青年联合社会实践项目在华试点实施,中美青年思想者圆桌会议推动中美青年精英交流。

这些活动,为中美关系向前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搭建起两国人民之间心与心沟通的桥梁

2011年,来自美国45个州的635名中小学校长及教育官员参加了“汉语桥——美国中小学校长访华之旅”。孔子学院总部为美国校长们安排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教育文化体验活动。他们深入大中小学,观摩课堂,与中国师生和教育工作者进行互动交流,亲身体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和中国教育蓬勃发展的现状。

“汉语桥访华团开拓了我的眼界,使我认识到中国在21世纪的主导作用。中美间的教育合作伙伴关系将使两国从彼此的文化和资源中获益。”美国马萨诸塞州威顿学院副校长盖尔·伯森这样表示,“我希望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所有教育工作者能够抓住这一机遇,积极参与这一潮流,最终必将使中美两国之间形成积极、稳定的关系。”

人文交流只有让民众成为主体,才能富有活力、持续发展。在中美人文交流过程中,中美两国政府都注重让民众作为交流对话的主体,通过人民之间的自由交流和对话,逐步寻求相互的理解,积极构建全民参与的交流大舞台。

除了中小学校长之外,孔子学院总部还组织了“汉语桥——美国高中学生夏令营”、“汉语桥——孔子学院奖学金”、培训美国本土汉语教师等活动。这些活动在两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群体中产生了积极影响。成千上万中美民众由此相知相识,互尊互信。真情的交流与对话,搭建起一座座心与心沟通的桥梁。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贾庆国说,只要有心,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挡人与人之间平等和善意的交往。正是这种交往使得中美两国人民有可能逐渐了解和认识对方,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越来越广泛和深厚的联系,成为中美发展合作的基础和动力。

汉语是一门古老而充满魅力的语言,承载着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和文化。随着中美交往日益增多,学习汉语越来越被美国社会所重视。2011年访问过中国的美国佩顿中学学生艾利克·林霍姆学汉语已经3年,他说,在佩顿中学,学习汉语是学生们共同的“时尚”。“这次来中国,是一次震撼心灵的收获之旅。上大学之后,我要利用假期再来中国。”艾利克·林霍姆用流利的汉语,满怀期待地说,“我相信,我的未来一定会与中国有关。”

2012年是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工作启动的第三个年头,也是中美人文交流继往开来的关键之年。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赵可金说:“中美人文交流要努力打造政府主导、教科文体多方参与的工作格局,不断吸引更多民众参与交流对话。”

“人之相知,贵在知心”,“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相信第三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必将使两国人文交流基础更加牢固、内涵更加丰富、覆盖更加广泛、主体更加多元,从而实现人文交流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强人文交流在新时期中美关系中的重要支柱地位。

2015年安全回顾与展望 篇7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对2014年所做的预测,以及梭子鱼为应对这些趋势所采取的举措。

正如你所看到的那样,梭子鱼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与我们的预测完全吻合。

去年,出现了一些如Heartbleed、Shellshock和Crytolocker等影响极为广泛的漏洞威胁。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我们未来一年的预测,那就是:问题的实质不在于威胁本身,而在于威胁载体。

整体威胁防护计划可针对六大类威胁进行防护。我们制作这份图表就是为了让你更轻松地查看威胁载体类型以及示例:

许多系统管理员接受培训,学习如何减轻之前曾出现过的威胁造成的影响,并相应地增强其系统的防护能力。问题在于:自动化的威胁格局会同时攻击所有威胁载体。管理员必须保护所有网络和数据防护载体。任何暴露的威胁载体都将被发现并遭受攻击。

2014年我们预测的总体趋势将在2015年继续延续下去。因此,我们将在2015年看到四大具体趋势:

攻击面将发生变化。随着企业业务从物理端迁移到虚拟平台、到公有云、再到Saa S,它们的攻击面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一次基础架构升级可能会增加多个攻击面,所有这些攻击面都必须得到保护。例如,从本地Microsoft Exchange Server迁移到Office 365的公司在电子邮件和web应用等在内的多个威胁载体上增加了新的攻击面。

随着与移动接入和Web应用相关的攻击数量的增加,我们将继续看到各个载体上的威胁。移动互联网尤其容易受到网络钓鱼和社交工程攻击。移动设备不断游移在安全的企业网络与不安全的家庭或公共wifi之间。

Web应用攻击和DDo S事件将持续上升。Web应用载体是目前大多数IT管理员最不了解、暴露最多的攻击面。许多企业试图保护这些威胁载体的安全,却采用了错误的技术。例如,网络防火墙可以基于第四层协议进行防护,甚至可以进行深度包检测。但要想真正保护Web应用层免受攻击,通常需要截取HTTP或HTTPS协议流量,并对这些应用流量进行分析或重写,以便识别并减轻威胁。正如一台网络防火墙不是用来防护和过滤垃圾邮件一样,它也不是用来防护基于Web应用的攻击的。这种误解让威胁载体面临攻击,并让管理员产生感觉他们的应用很安全的错觉。

IT安全预算的增加不足以保障“一切正常”。管理员必须继续以较少的资源完成更多工作,无论是关键威胁载体缺乏保护措施,还是试图管理东拼西凑的分散安全系统,这都会使企业面临风险。

我们的整体威胁防护计划中汇总了确保这些威胁载体安全的方案。梭子鱼整体威胁防护计划将几个同类最佳的解决方案整合到一个通用管理界面和一个单点支持中,并以合适的价格提供所有这些功能。

这张图表详细介绍了梭子鱼安全解决方案如何互相支持,从而提供整体威胁防护:

梭子鱼可通过这种方法,帮助那些资源有限的企业IT专业人员保护所有网络威胁载体的安全。

回顾判断与展望 篇8

2007年,中國的营销又会是什么样的格局呢?

今天我们分析营销的状况,就需要一个标准,这里我要给大家一个三维空间。中间的地方叫营销核心,然后分出有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创意性维度第二个维度,我称之为规范性维度,指营销这个事情的做法从头到尾是用什么样的步骤和什么样的模式产生的。规范性考察的就是系统性,用什么机构、怎样的模式、怎样的人形成我们预期的工作能力,第三个是稳定性维度,是考察这个企业持续营销的能力的。

消费者需求与营销者灵感的整合

我们现在回头看2006年营销水平高低的时候,首先是围绕营销核心来进行的。其实在确定营销核心的时候,我们始终有两个张力:一个是消费者需求,另一个就是营销者灵感。当然真正务实的营销选择是两者的分寸把握,是对于消费者需求的准确把握和营销者灵感之间的平衡。那么,什么是消费者需求层面的东西呢?第一、消费者需求变化,尤其是不同细分市场的消费者需求变化;第二、消费者从现有市场中间得到的供应的满意度水平,第三、最新的消费信息对消费者产生的刺激状况;第四、要关注消费者生活方式的整体变化对于其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影响;最后要关注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这些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实际上这是模糊现象,认识它的最好方法就是交叉检核。那么,什么是营销灵感呢?第一、帮助我们挖掘各种营销灵感的工具体系的发展,第二、营销工作中对于市场需要基于营销者自我理解的程度;第三、表现方式冲击力和传播投放力度上的创意,第四、个体创意向群体创意的发展。比如IBM做的全球创新展望——IBM全球千万名员工甚至包括他们的家属一起为IBM提供业务发展与服务模式完善的创意。选择以什么为核心,最佳的是把两者整合好,有效地应用好,使得营销者富有灵感,又能针对消费者的需求加以观察,洞察真正微妙的消费变化。

中国消费者的需求特点与行为模式

当然,消费者需要仍然处在最为基础的部位。2006年我们可以从中国市场消费者的一些基本的需求特色看得更加清楚,在这个市场上面有四个基本的需求特点,这在中国市场表现得很突出,而与国际市场上是有差异的。

第一个特点是开放性,这和中国人没有系统信仰有很大的关系,从消费市场来看,表现为他们对哪一个来源的新鲜创意都可以接受。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全球不同地方的东西提炼元素加以组合,卖给中国人,他们总是喜欢的。不过现在有一种声音认为,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能够帮助做营销,我觉得这有一定的偏颇。美国很多人非常喜欢中国的元素。意大利的设计师说,如果能够把中国文化元素融合到我们产品里面的话,那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事,但正因为西方的背景里面加上中国的元素是有反差吸引力的,而中国文化背景里再加更多传统文化元素效果可能正好相反。因此我曾经提出一个概念,叫做崇中才能媚外,崇洋才能媚内。

第二个特点是进取性,也可以叫作跨位现象,普遍具有往上选择的趋向,就产生了消费需要的趋优化。实际上我们的社会心理基础是在于一个快速转型的社会中间,由于我们这个社会对于上下流动并没有为不同的社会阶层设置刚性的约束,因此就使得人们乐于进行超越自己购买力与社会阶层的符号化消费。不仅购买力充裕的新富阶层能够进行奢侈消费,即使有一些收入没有那么多的人,他们还是愿意表现高于他社会地位的奢侈化消费,他们不能支撑这样的日常消费,而只能通过减少自己日常消费的种类而聚集资源在某些项目上,或者只进行有限频率的消费,来使得自己貌似社会高层。

第三个特点是青春性,青少年的重要作用重塑了社会新流行文化,影响到社会大众,在其心理中表现出推崇与模仿年轻人风格的趋向,我把这个叫装嫩化,就是人们普遍地愿意表现得或者消费得比他的实际年龄应该表现的要较小。零点最近所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我们的人群中间有25%左右的人有非常突出的装嫩心理,其中男人的装嫩周期是8年,也就是说如果他是40岁的话就愿意表现出来是32岁,女人比男人还厉害,一般是装10-12年。这就告诉我们,产品在市场上定位,比如卖给27岁的人群,27岁的人群喜欢把自己装扮成21、22岁,所以当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就要把产品做得面向22岁,才能获得那个27岁的人群。

第四个特点是趣味性,尤其是新鲜化。什么是趣味呢7就是把本来的意思用不对称或者错位的方式表现出来。娱乐表现的结构具有新颖性,我从来没有想到这样的东西可以放在一起,或者从来以为放在一起的东西却不放在一起。这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在减淡,再重要的道理如果表现的方式不够趣味可能效果就大减。

这是现在的需求特色,因为有此特色,消费者的行为模式也表现出一些新特点第一、生活方式的能动性提高。一般来说,生活方式是挺稳定的。但由于开放性与青春性的特点,中国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是不稳定的或者说能动性很高,消费周期很短,改变消费喜好的可能性很大,第二、生活方式环节的扩展性。过去我们的生活行为是比较简单的,但今天每一个生活方式里面的小行为实际上都放大了,比如买一块手表,可考虑的元素居然有那么多,等于把手表放到显微镜上扩大了,第三,生活方式的关联度和一致性提高。在购买力相对丰富的情况下我们买的一种东西和其他东西是相关的,而且要在核心价值体现上一致,如果在手表上面追求的价值与众不同,那在手机上追求的东西也会与众不同。

2006营销三维度

现在我们回头去检验2006年营销在三个维度方面的表现,首先我们来检验稳定性。这一年营销好的企业还是那些好企业,差的企业还是差企业。我这里就提到胜者恒胜、劣者恒劣的现象,对于绩优的企业,他们尝到了甜头,所以他们在这个方面将继续发展,蒙牛在2004年做好了航天牛奶概念,2005年他们成就的是“超女”,2006年成就了高端奶品“特仑苏”。这是蒙牛在产品组合上的系统突破,与“超女”相关的酸酸乳从技术上来说是最低端的产品,而2006年的特仑苏则是在高端产品上的突破。从战略上来说,高端和低端的突破创造了很大的品牌作用空间,2007年他们应该在中端方面会做更多的工作。如果纯粹从营销手段的持续性讲,蒙牛是优于伊利的。CCTV是我要推崇的另一个营销案例,本来它特牛,其他电视台没法学。但CCTV今年在全国办营销活动办了多少次?从他们不断做广告,不断搞活动,不断找新卖点,不断想出让你心动的招商口号来说,的确比其他的卫视媒体强。

到今天为止,中国和跨国企业中间最主要的核心差异在于规范性,因为规范性的特点是内部作业。比如体育营销,它是有规则的,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在什么地方做到什么程度再做后面才行。内部也要形成合理的管理流程,比如大部分国内企业,依然没有真正形成营销导向型企业,营销也就是一个部门的工作,很多工作比如研发、

慈善、财务是独立于或者高于营销的。因此,它们很少有基于消费者需求的概念开发工作。跨国公司中营销者的地位相对较高,推动了企业在总体上能够实现营销导向。

当然,三个维度中最突出的还是创意性,但我觉得基本表现是小创意多、大创意不足。其中在哪些方面特别缺乏呢?中国元素和国际元素的组合上面。我觉得很重要的原因是营销策划人员和机构比较要么太外来了,要么太本土了,不太懂得国际元素与本土元素的有机组合,这使得大部分营销创意的价值过短。很多的战术创意前提是在没有进行营销系统的确立下进行的,其实这个创意本身可能是有害的,你设计的战术本身是好的,但是打破了原来的营销系统,从长远来看就可能是不好的。

当然,2006年的营销还是有些亮点值得我们看的。第一、基于网络的营销工具比如博客、播客与其他Web2.0技术的发展;第二、创意元素对于营销设计的工艺美术含量提升提供了潜在支持:第三、基于细分市场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创新研发,表现在汽车、牛奶、住房上面都有新的发展,第四、生活方式营销与参与式营销崭露头角,这就是我讲的关联性的概念,所以一定要关注把其他方面的元素引入到我这个产品,这样才能产生这样的效应:消费者一看,这个手表很好,很配我的手机,这就会比其他的手表更具吸引力,第五、跨国公司营销模式开始进入转型期,实际上跨国公司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仅仅在系统性和规范性上占优,在创意性上面其实是相对落后,但是今年我们看到他们在这方面有了一些尝试。

2007年展望

对于2007年的营销格局,我有三个基本的判断第一、基本的格局无大变,营销管理模式上的中外二元性现象仍然存在:第二、创意领域活跃度进一步提高,产品本体技术创新与界面创意技术的结合意识更强:第三、在一些新领域,比如金融行业与三四线城市区域会有更多的创新营销模式产生,跨国公司在三四级城市的营销表现将有所突破。

上一篇:浅谈高中班主任了解学生的方法下一篇:如何指导学生写好童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