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实施建议

2024-05-12

体育与健康实施建议(通用8篇)

体育与健康实施建议 篇1

(1).教学建议

(一)设置学习目标建议

1.在目标多元的基础上有所侧重。2.细化本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

3.目标难度适宜

(二)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的建议

1.体现“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2.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3.充分考虑学生的运动兴趣与需求。

4.适合教学实际条件。5.重视健康教育。

(三)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建议

1.应有利于促进学生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充分发挥体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2.应针对不同水平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不同内容的教学规律与要求,进行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与学法创新,调动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的积极性。

3.应创设民主、和谐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情境,有效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与传授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通过体验、思考、探索、交流等方式获得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培养应对问题、自我锻炼、交往合作等能力,开展丰富体育活动经验,学会体育学习和锻炼。

4.应在运动技能教学的同时,安排一定时间,选择简便有效的练习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发展学生的体能。

5.应高度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体育健康教学中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特别要关注体育基础差的学生,有针对性地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提高他们的自尊和自信,促进每一位学生更好地发展。

(2).评价建议

1.明确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目标

2.合理选择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内容 3.采用多样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方法 4.发挥多方面评价的作用

5.合理运用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结果

(3).教材编写建议

1.教育性2.科学性3.实用性4.可读性5.发展性6.差异性

(4)课程资源开发一利于建议 1.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体育设施和器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体育与健康实施建议 篇2

在10年的新课程改革中, 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对体育课堂教学的触动超过了以往的历次体育课程改革。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课程改革的现状进行了研究, 分析了取得的成绩和遇到的问题, 但对今后如何更好地实施2011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2011版《课标》) 方面则极少涉及。基于这一研究现状, 本文力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不同层次的体育教师、教研员的反馈意见, 提炼出一线体育教师对10年课改所认同的成绩和存在问题, 针对如何更好地实施2011版《课标》进行探讨, 并为推动2011版《课标》的顺利实施提供参考。

本文研究的数据及教师的意见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电话采访等方式获取。问卷调查以问卷星网站为依托, 以《中国学校体育》杂志读者群为核心, 面向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还通过2011年第十一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科报会及国培培训等途径, 向参会的中小学体育教师随机发放问卷;一共发放问卷530份, 回收487份, 有效问卷454份。关于访谈和电话采访方面, 主要针对问卷调研汇总的一些问题, 向部分一线体育教研员和填写问卷的部分体育教师进行了追踪调查。

二、10年体育课程改革取得的成绩与存在问题

(一) 主要成绩

1. 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已经达成共识

一线教师普遍认可了本次课改的指导思想和理念, 72.8%的教师对参与课程改革的态度是“非常积极”或“比较积极”, 45.8%的教师在课堂上很好地运用了新的理念。

2. 体育教师课程意识得到加强, 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65.2%的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改革, 且在教学观念、业务能力、教学思路、综合素质、教学态度、科研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各地区的各类教研活动、“国培计划”的网络研修、《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组织全国一线体育教师参与的“草根争鸣”网络研讨等教研平台的出现, 促进了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 体育课堂教学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在教学方法方面, 76.6%的教师表示“有进步”;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 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评价方面, 36.3%的教师把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 53.9%的教师以过程评价为主, 37%的教师把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此外, 不仅关注了学生的技术技能学习, 还注重了学生的出勤、学习态度、身体素质、参与意识、协作精神等方面的提升。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使学生的学习发生了较大变化, 包括学生“学习态度更加积极主动、与教师的交流增多、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改变了学习方式”等。

4. 体育教师比较注重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一线体育教师比较注重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有54.9%的教师对场地设施资源进行了开发和利用, 51.1%的教师进行了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4.8%的教师进行了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仅有7.8%的一线教师没有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

(二) 主要问题

1. 三级课程管理没有落到实处, 使得课改的后劲不足

笔者以“省份名+体育与健康+方案”、“省份名+体育与健康+实施”、“省份名+学段+体育+课程+实施”、“省份名+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为关键词, 通过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进行检索, 截至2012年6月1日, 出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 (课程标准) 实施方案 (教学指导意见、实施意见说明、教学要求) 相关的指导性文件的省份不超20个, 且多是针对高中学段, 仅查到2份相关的义务教育阶段文件。为确保数据资料的真实性, 笔者又同相关地区的一线教师联系并进行相应的确认, 从中得知, 三级课程管理并没有落实到位, 特别是地方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管理。也正因地方课程管理没有落实好, 导致实施过程缺乏执行力, 出现评价、监督制度没有同步跟进等问题。

2. 体育课程的弹性化设置和新的教学理念使得一线教师无所适从

一些教师反映“课程标准的弹性化设置, 虽然给了我们自由选择内容的权力, 但是缺乏操作性, 在教学中感到无所适从”。同时, 调研的数据也给予了充分的证明, 如“您认为备课最困难的地方”的调研结果显示“教学目标的设定占21.7%, 教学内容的选择占28.5%, 手段方法的选择占43.8%”;“您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存在的最大不足”的调研结果显示“与实际结合不紧密占28%, 可操作性差占23.9%, 内容笼统令人无所适从占23.4%”。

3. 教学条件的限制成为课程标准实施的最大困难

教学条件对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教学条件界定为人力条件和物质条件。场地器材是保证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正常进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1], 而体育教师数量是保证开足体育课和进行有效体育教学的人力条件。调研结果显示, 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困难分别是教学条件的限制占30%、缺乏课程实施指导占25.9%、师生思想观念的转变占22.9%、缺少领导支持占16.4%、其他4.8%。在课改中遇到的问题, 综合得分排前四的有“新理念难以落实 (5.1) , 教学条件不适应课改的发展需要 (4.7) , 教师教学负担越来越重 (3.7) , 教材难以选择 (3.6) ”。可知教学条件是实施课程标准的关键, 一些学校因师资、场地器材的缺乏而难以有效落实课程标准。

4. 缺少有效的师资培训, 使体育教学新理念难以落实

在课改之初, 相关部门规定凡进入实验地区的教师必须先培训、后上岗, 但在全国推行的过程中却没有这样的要求。以前的师资培训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师资培训的主要对象是中小学骨干教师, 而缺乏对高师院校和教研单位的教师, 以及师资培训相关工作人员的专门培训;二是多数培训由主要使用教材的出版单位或者继续教育网站负责, 导致政府培训主体缺失;三是培训过程中的评价、监督体制落实不到位, 导致培训的效果不理想。正是培训过程存在的这些问题, 导致部分体育教师在理解课程理念及思路上出现误差, 无法在体育教学中正确地落实新理念。

5. 教材建设没有跟上课程改革的步法

调查结果显示, 有近22%的教师没有教师用书, 而有书的学校15.9%是自编教材, 教师所用教材主要来自于人民教育出版社 (74.5%)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1.1%) , 其他 (13.4%) 则来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江苏省自编教材、上海教育出版社等10多家出版社。教材的质量方面, 仅有12.5%的教师认为较好。

教材能帮助教师解决“根据课程标准的水平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的困难。为此, 笔者查阅了200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体育与健康》教师用书 (水平一~水平五) 。从框架结构上分析, 该系列教材的编写存在一定的缺陷, 如水平一仅给出了课时教学计划的案例, 水平二、水平三给出了学年教学计划及学期、单元、课时教学计划, 水平四给出了水平教学计划及其他, 水平五没有教学计划的相关案例。从某种程度上来讲, 人教版的教师用书还缺乏一定的指导性。此外, 目前的教材主要是教科书及教师用书, 其他形式的教材很少, 存在教材单一的现象。

三、基于课程改革实践的经验提出实施2011版《课标》的建议

(一) 坚定课改的方向, 强化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线教师的反馈说明“课改的方向是正确的, 理念是先进的”。2011版《课标》正是对“课改”方向的一种肯定与坚持, 提供的案例和实施建议具有鲜明的引领性和针对性。因此, 要坚定“课改”的方向, 加大力度落实2011版《课标》。在实施的过程中, 要强化课改已取得的成果, 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提高教研活动的参与度, 多给他们一些平台、一些支持, 多途径、多方位为他们营造教研的良好氛围, 逐步解决教师在实施课程标准过程中产生的疑惑与困难。

(二) 注重课程实施后续政策的制定, 加强课程改革的力度

2011版《课标》的实施, 目前处于持续或制度化阶段。此阶段应注重后续政策的制定, 以避免课改的衰落。华南师范大学彭虹斌教授指出“课程政策分为硬性部分和软性部分, 硬性部分就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必须执行的, 它拥有清楚而具体的执行标准, 有利于执行前后的比照。而软性部分主要是指一些模糊的, 不容易操作的政策, 如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不同水平段教学内容的选择”。因此, 为了加强课程改革的力度, 必须对软性部分制定出统一而具体的标准, 便于进行监督和实施前后的比照、评价。如, 水平一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及水平目标制定出教学内容目录, 然后给出必选和任选部分, 这样既解决了各水平教学内容衔接困难的问题, 又解决了教师在实施过程中的困惑。另外,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利用相应的政策工具 (如命令性工具、激励性工作、能力建设工具、系统变革工具和劝告或劝诱工具[2]) 来加大课改的执行力度, 使课程的实施真实有效。同时还应关注各种课程的实施, 理顺中考、高考与课程政策执行的关系, 充分发挥校长在课程改革中的关键作用, 减小课改的阻力。

(三) 加强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中的地方课程管理, 加强学校的课程管理

2001年开始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是以区县为单位进行的[3], 使得省市教育行政机构在课程建设及实施过程中处于游离状态, 再加上《体育与健康 (体育) 课程标准 (实验稿) 》对地方和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制订的建议比较模糊, 使得各省市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方面缺乏指导性, 导致各省、市未出台相应的实施方案和指导意见。而在2011版《课标》的建议部分指出“地方及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应包括的内容, 使地方及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管理更具有操作性”, 虽然有所改善, 但需要加强地方课程实施方案的制定, 并加大落实力度;还需要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实施的监督和评价, 并建立相应的体系, 使得“三级课程管理”落到实处。

(四) 加强教材建设, 使教材更具指导价值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可分为教科书、教师教学参考书和挂图、卡片、图片、音像资料等。从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可知目前还需要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只有根据课程标准体现系统性、科学性、指导性, 才能够充分发挥其价值。教材的建设应多样化, 不应局限于教科书, 还应注意体育挂图、体育音乐、教学视频等教材的建设。为避免“一言堂”的现象, 国家要在政策上鼓励其他出版社或相关专家出版具有指导意义的高品质教材, 教材的出版必须经过教育部审定。当然, 也应鼓励各省根据其实际情况建设省编教材, 但前提应是先立项, 再报相关部门审批, 编写完成后经审批通过后方可出版发行;这样的教材更能体现地域特色, 对各地区的体育教学更具有指导意义。

(五) 创新培训学习机制, 提高整体体育教师的素质

1. 各层次的师资培训应突出有效性

据一线教师反映, 不同层次的培训均存在效果监测评价的问题, 导致很多参训的教师为了修学分或抱着“不学也能结业”的心态参加。因此要想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应采用多样的培训形式, 并完善相应的监督制度及评价体系, 调动教师参训的积极性, 使参训的教师能够很好地理解课改的理念, 提高教研能力和整体素质。

2. 师资培训应抓住“源头”, 多方向推进

“源头”是指在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过程中起着指导、培养、引领等作用的那些教师, 如高师院校的教师 (特别是担任《体育教材教法》《体育教学论》《学校体育学》课程的教师) 、各级教研员、主抓体育工作的领导、教师培训中心的教师等。查阅资料得知, 近几年各种新课改的培训活动[4]主要针对中小学体育教师。仅2012年“国培计划”子项目中的“培训团队研修 (3000人) ”涉及高校教师, 据统计[5], 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教师 (高校、研修中心、教研室、进修学校) 共94人。可见, 从国家到地方的培训多是关注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 忽视了对“源头”的培训, 致使培训方向比较单一。只有抓住源头的培训, 构建高水平的师资培训队伍, 方能基本统一培训团队的意见, 使培训更加系统化, 进而解决师资培训中的问题。

3. 培训内容应紧扣教师所需

正如洛克所说“教育的目的是‘应教给学生有用的知识’”, 面对来自不同学校、不同性别、不同职称、不同经历、不同学历、不同态度的教师, 应针对教师认同的课改不足或失败之处进行培训, 加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 以解决他们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如, 在师资、场地器材不足的情况下如何落实课标理念?如何将比赛课、展示课和常规课联系起来?等等。只有针对教师所需的培训, 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使培训更有意义。

(六) 改革用人制度, 解决体育教师数量问题

调查显示, 近56.59%的教师每周上课节数在15节以上, 有些教师上课时数高达30多节, 这些只是体育教学的工作量, 还没有加上组织两操、课余活动、训练的工作量。试想, 在“43.6%的班级人数超过50人;50%以上的教师平均每天至少3节体育课, 有的甚至超过6节, 何况还有早操、课间操、课余训练、体质测试等活动”的情况下, 如何将课程标准落到实处?要彻底贯彻国家的相关文件, 开足体育课, 进行小班额教学, 就必须先保证配齐体育教师的数量。解决体育教师的数量问题, 除了要求学校增加体育教师编制外, 更需要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 改革用人制度, 并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学校按规定配齐体育教师的数量。否则, 体育教师的数量就很难得以落实。

(七) 加大教育投资, 改善学校的场地器材等物质条件

《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6]显示初级中学篮排球场地器材的基本标准为“18个班级及以下配备2个篮球场、1个排球场, 13个班级及以上器材配备3副排球架、3副篮球架, 12个班级及以下是2副篮球架和2副排球架。无论班级多少都应基本配备24只篮球和24只排球”。先不谈该基本标准前后数据是否恰当, 按中学标准班级人数48人[1], 18个班级以下的学校按基本标准配备了排球场, 试问“1个班48人在仅有的一个排球场, 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排球的基本技术?如何培养排球运动的兴趣?如何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调查显示, 不到50%的学校能够达到场地器材配备的基本标准, 多数学校有篮球场, 但一半以上的学校没有排球场。在农村及偏远地区, 场地不足及班额人数在70人以上的学校不在少数, 有的过百人。目前还没有一个教师或专家针对这样的教学条件给出一个方案, 从而使教学更加有效, 进而改变“放羊“的状况。而在全国范围内起着引领、标杆作用的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 其展示课学生一般不超过40人, 器材充足, 设备先进, 组织多样, 评价多元, 学习氛围浓厚。因此, 要使2011版《课标》落到实处、走向乡镇, 并尽可能地向全国展示课靠拢,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必须加强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建设, 在财力、物力上予以支持, 确保教学条件达到基本需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定期检查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建设和配备情况, 并把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建设情况作为评估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进而起到督促与监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的通知 (教体艺[2002]11号) [Z].2002-07-22.

[2]黄忠敬.教育政策工具的分类与选择策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 (08) .

[3]傅佩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 (2001) [EB/OL].2010[2012-10-20].

[4]马壮.新课改背景下在职教师培训的理论与实践——以河南省为例[J].教学与管理, 2011, (21) :29-30.

[5]关于公示“国培计划 (2012) ”部分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参训学员的通[EB/OL].2012[2012-10-20].

体育与健康实施建议 篇3

一、课程领域目标存在问题与修订建议

针对体育学习领域内容如何分类,学校体育工作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刘昕[1]认为新课程虽然实现了课程目标的多元化,但目标分类的“双线”标准,极易导致五个学习领域之间在概念内涵上的交叉,无法体现目标分类的区分性,从而使得目标在细化的过程中,遇到更多的分类障碍。任大全[2]研究是可以将运动参与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领域目标合并,对于不同水平运动技能提出相应的运动参与层次目标。

专家学者的研究为我们对课程领域目标的思考开拓了视野,笔者试图从另外一个角度对课程领域目标反思,即就分类内容进行具体的研究。《标准》第2页强调课程价值中包括了“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 但是,在体育新课程五个学习领域目标中,能体现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只有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两个领域,而在《标准》第7页这两个领域中只是强调的“重视通过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和调节情绪的能力”,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我们都知道学校德育的目标不仅包括学生的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道德品质,同时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的目标不仅让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具有诚实正直、自尊自强、勤劳勇敢、开拓进取等品质和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及自我教育能力,更需要学生能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社会主义;初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志向。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会发现:体育新课程价值中提出了对学生德育教育的要求,而在课程的领域目标中,只是强调了学生的个性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的培养,对待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观念却没有涉及,也可以说在体育新课程领域目标中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因此,建议第7页社会适应领域目标改成:

(1)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

(2)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集体主义和体育道德;

(3)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存在问题与修订建议

1.城市化现象突出

《标准》有些水平目标和达到水平目标时对学生提出的若干活动建议或内容建议,要么是存在城市化现象,缺少农村学校达成的水平目标;要么就是对农村学校来说没有达成的意义。

下面列举《标准》中的部分目标表述,不难看出:在《标准》中突出对城市学校学生的学习指导和要求,对农村的学校学生有所忽视。(表1)首先就“社区”而言,虽然社区的组成有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可是从所有的关于“社区体育”研究文献中我们发现,社区体育研究的范围全部是城市社区体育,没有一篇研究社区体育的文献是研究农村社区体育的。同时,在《2000-2010中国体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也明确用“社区体育”表述城市体育,对农村体育用“乡镇体育”进行表述。不难看出,社区体育给大家形成的概念是指城市社区体育,基本是一种约定成俗的认识。其次,就全国而言,水平三和水平四的学生80%左右是农村学生,农村的“社区体育”由于经济发展滞后等诸多原因的影响,开展情况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社区体育可以说基本是空白的。而强调了社会适应领域水平三学生的水平目标是“表现出与社区活动的联系”,达到水平时学生能够“说出或写出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情况”、“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如校外体育俱乐部、培训班等”设置,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农村社区体育现状了解不到位,也就造成课程标准中忽略了广大农村学校和农村学生现象。第三,就“水平四运动技能领域”的“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而言,更是体现出城市化的迹象。对农村的学生来说,野外活动技能主要是受长期生活和生存环境的固有影响,造成农村的学生对“了解在野外识别方向的一般知识和方法”、“野外常见的运动方法,如游泳、自行车、滑冰、滑雪、划船等”,根本不需要通过体育课的学习来掌握,相反多数是长期的农村或山区、江河湖区生活阅历形成的,更有可能的是学生的野外活动技能有时比来自城市的体育教师还要好。因此建议这部分内容进行如下修订:

(1)水平三社会适应领域的水平目标:表现出与社会活动的联系。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参加社会体育活动,如校外体育俱乐部、培训班等;说出或写出参加社会体育活动的情况。

(2)水平四运动技能领域目标:自身生活环境以外活动的基本技能。水平目标:在有指导的情况下顺利完成各种体育活动。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了解在城市或野外识别方向的一般知识和方法;学会一两种野外常见的运动方法或新兴体育活动,如游泳、自行车、滑冰、滑雪、划船、街舞、健身操等;参加有组织的活动,如野营、远足、登山、旅行等。

2.选择教学内容基本要求表述不准确

《标准》第34页对选择教学内容提出5条基本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年龄和性别特征;运动形式活泼,能激发学生兴趣;具有健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对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有较强的实效性;简单易行”。第1条和第3条科学性,第4条和第3条健身性表达的意思明显是相同,用这种性质要求和内容要求同时并列使用,一般是不宜采用。同时,《标准》研制者对教学内容选择进行的解读是“健身性、科学性、兴趣性、实效性、简易性、地域性”[3](124-128)。因此建议此段改成:

(1)利于增强学生体能、增进健康;

(2)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年龄和性别特征;

(3)运动形式活泼,能激发学生运动兴趣;

(4)结合本地、本校实际,简单易行。

三、学习评价存在问题与修订建议

学生学习评价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因为学生学习评价集中体现着课程的基本理念与价值取向,影响课程发展的方向。但在《标准》中的评价部分,显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尽管已经在《标准》中谈到了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形式,但对于我们基层的广大体育老师来说,在实践层面的操作还有很大疑惑。

首先,虽然《标准》第42页学习成绩评定内容很具体地明确了“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4个内容,但存在的问题是没有说明4项内容在评价时的权重。哪一方面是评价的重点、哪一方面的评价参考不明确,这种做法首先是给学生学习评价带来困难,更严重的是模糊了教师的教学重点,使教学失去了努力的方向。“体育与健康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那么“身体练习”情况就应该是学习评价的重点,作为课程来说就要对学生学得如何进行评价。因此,建议在学习成绩评定内容中增加各项内容的权重,从体现体育新课程性质角度来看,笔者以为,体能和知识与技能应该是学习评价重点,权重要在70%以上。

其次,缺乏具体的评定标准和方法。《标准》第42页学习成绩评定标准中,只说明了“体育成绩评定中可参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运动技能成绩评定,可采用定量评定与定性评定相结合的方法进行”,43页的评定方法 “建议1-2年级采用评语制,3年级至高中三年级采用等级评定制,也可将等级评定与评语式评定结合使用”。这里存在的问题有:运动技能的定量评定标准是什么?等级评定采用几级,是优、良、中、不及格,还是A、B、C、D、E?定性评价把握的难道大,一是现在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一般授课8—10个班左右,面对的是几百名学生,对每个学生定性评价是否客观?二是在定性评价中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权重是多少?每个领域中评价重点又是什么?例如,情意表现的评价内容主要有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中自信心和意志表现3方面。但在对情意表现进行具体评价时,应以哪一方面为主,对这3个方面的评价又用哪些具体指标或行为表现为依据,在评价标准和方法上都缺乏对应的尺度的措施。这就进一步增加了评价体系操作的难度。因此,建议在评价标准和方法中,进一步明确等级评定用优、良、中、不及格及其标准,明确运动技能领域定量标准和不同水平不同领域定性评价具体的标准和方法。

四、《标准》中案例存在的问题与修订建议

1.《标准》列举案例少

整个《标准》中只在第38页和第39页列举2个案例,这两个案例都是水平四的。整个《标准》是针对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只列举初中部分案例,缺乏小学和高中阶段案例。因此,建议增加小学和高中阶段教学案例。

2.案例的内容单一

《标准》中列举仅有两个案例只是对学生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的关注。可能是《标准》的研制者认为这两个领域是过去体育课程中没有,所以才有意识单独列举这两个领域教学思路和方案供大家参考。问题是这样的案例往往给基层体育教师造成这样的错误认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领域的教育是可以“独自”和“直接”进行的。《标准》研制者在对学习领域划分解读时,也承认“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学习领域是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应通过运动技能的教学和鼓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方式实现其他学习领域的目标”。[3](43页)所以,笔者建议在《标准》中增加在运动技能学习中促进心理、社会适应发展方面的案例。

3.案例本身存在的问题

学习目标表述不准确,第1个案例学习目标是“增强个人自尊和自信”明显和《标准》研制者倡导的“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的学习目标相背,这个目标不利于学习效果的反馈和检测。虽然在《标准》38页中用“案例只是提供了一种教学设计思路和方案,不是完整的教案”对案例进行解释,但考虑《标准》本身的严肃性、指导性,笔者建议这个案例学习目标修订为:在练习过每种障碍时,能反复尝试练习,并顺利通过。

《标准》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得以动态完善,在探索的进程中不断得以反馈与纠正,只要在课程改革中坚持理性精神,发展中不断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实事求是,善于反思,直面矛盾的解决,严格按科学规律办事,广泛吸收社会各界的不同意见,相信体育课改定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昕.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改革与重构 — 兼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6(11):1529—1532.

2.任大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产生与存在的问题分析[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5):97—100.

3.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

体育与健康实施建议 篇4

谈对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思考与实践

新课程改革是我困基础教育战线上一场深刻的改革.新得教育理念冲击着传统的教育观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思路,给我们体育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我深感自己肩子担子的.分量,曾强了课程改革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决心把把握课改方向,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全身心投入到这次课程改革的教学研究领域,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进行一次较大的革新的突破.

作 者:王川 作者单位:辽宁省朝阳市财经学校,辽宁,朝阳,12刊 名:魅力中国英文刊名:CHARMING CHINA年,卷(期):“”(8)分类号:G80-05关键词:

体育与健康实施建议 篇5

为进一步做好我市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与健康考试工作,着力解决当前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与健康考试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根据《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做好陕西省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与健康考试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陕教体〔2007〕4号)、《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4年全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工作>的通知》(陕教基一〔2013〕41号),按照西安市2014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与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的“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总体要求,切实加强我市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与健康考试组织管理工作,提高条件保障、强化监督检查,确保体育与健康考试工作公正、准确、公平、公开,强化体育与健康考试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中的作用,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健康发展。

二、考试对象

凡参加2014年初中毕业(即升入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学业考试的考生(包括往届生、在外地就读回我市参加中考的考生和所有应届初中毕业生),均须参加体育与健康考试;凡无故不参加体育与健康考试的考生,不得升入高一级学校。

三、考试报名

体育与健康考试报名与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报名同步进行,统一编号,统一在考生报名区县参加体育与健康考试。

四、考试的内容、项目和测试办法

体育与健康考试由过程考核和体质健康测试组成,满分为50分。其中过程考核满分为15分,体质健康测试满分为35分。考试结果以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四个等级呈现,原始分计入中考总成绩。

(一)过程考核

1.应届生过程考核:满分为15分,其中体育课成绩占9分,平时参加阳光体育运动情况考核占6分。

具体划分比例为:第一、二、三学年的体育与健康课成绩各学年按0-3分计算;《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第一、二、三学年评定成绩各学年按0-1分计算;平时参加体育锻炼(包括参加大课间活动、做广播体操、眼保健操、参加冬季长跑、参与阳光体育运动、体育竞赛等)考核第一、二、三学年各学年按0-1分计算。

各校应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严格控制优秀生的比例。对初中阶段参加市级及以上体育比赛的考生可酌情给予加分,原则上过程考核不超过15分。对体育与健康课考核不合格、《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不及格,不参加平时体育锻炼的考生,过程考核总得分不超过8分。

2.往届生、同等学历考生的过程考核得分,由区县招生办公室按过程考核满分的80%(即12分)直接记入。

3.我市在外地和跨区县就读的考生,由就读学校出具过程考核得分证明,报区县招生办审核记入成绩。

(二)体质健康测试

1.测试项目:

(1)1000米(男)、800米(女)跑,满分为100分;

(2)立定跳远,满分为100分;

(3)坐位体前屈,满分为100分;

2.测试方法: 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规定测试方法及操作要求,并结合最新田径比赛规则。

3.计分方法: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分表查询各单项得分。换算公式为:总分35分= [1000米(男)、800米(女)跑(满分 100分)+立定跳远(满分为100分)+坐位体前屈(满分100分)] ÷3×35%。

4.测试器材:统一使用标准化电子器材测试。

(三)测试办法

按照《西安市2014年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与健康考试工作实施细则》(另文下发)执行。

五、免试与缓试

(一)免试。考生因病(心、肺、肝、肾等主要器官有严重疾病)、身体发育异常、肢体残疾、畸形(严重影响功能者)可申请体育与健康考试免试。

其中,肢体残疾达到一、二、三级残疾的考生,凭《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证》和学校证明,经区县招生部门审批后,体育与健康考试成绩按满分50分记入升学录取总分;其他免试的考生体育与健康考试成绩按30分记入升学录取总分。

以上两种情况的考生在考试成绩登记卡“残疾或病免栏”加盖“残疾”或“病免”印章。凡申请免试的考生,应在报名时凭证明材料(残疾证或区县级以上医院诊断证明、学校证明、考生申请)办理免试手续。

(二)缓试。因突发性疾病(或伤病)、女生例假不能按期参加体育与健康考试的考生可书面申请缓期考试,经区县招生部门批准后,方可缓期考试,但必须在各区县体育与健康考试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考试,各区县不另设补考专场。

六、考试的时间和地点

考试时间 : 2014年4月5日至4月30日

考试地点:城六区(含沣东新城原未央区学校考生)在标准化考点进行,三区四县(含沣东新城原长安区学校考生)暂按2013年考点进行。

各区县务必于 2014年4月 1日前,将考试日程安排报市教育考试中心。区县统一建立体育与健康考试成绩库,并打印成绩册。成绩库按考生准考证号顺序排序。各区县考试成绩光盘、成绩册于5月15日前分别报市教育局体卫艺处、市教育考试中心。

七、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切实提高对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与健康考试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体育与健康考试是《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的考试科目,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的一项重要科目,直接关系到学校、学生和家长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安全稳定。因此,各区县教育局和考试管理部门要从思想上强化对体育与健康考试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确保考试工作万无一失。为了适应考试项目的调整,各区县教育局、学校要做好考生考前适应性锻炼。考前适应性锻炼要与阳光体育运动冬季长跑活动、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相结合,把基础工作抓实抓牢。

(二)加强领导,认真做好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与健康考试的组织工作。体育与健康考试工作由市中招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市教育考试中心与区县招生办具体组织实施。各区县教育局要成立体育与健康考试工作领导小组,由局分管领导任组长,教育科(体卫艺科)及监察等部门负责人任成员,负责本区县体育与健康考试工作。各区县要做好体育与健康考试工作的经费保障,确保体育与健康考试工作的顺利进行,督促招生办和学校认真做好考务准备、考试组织及测试人员的选聘和业务培训等工作。

(三)完善过程考核。为了确保过程考核的公正、准确,促进学校体育教学和阳光体育运动的全面开展。各区县、学校要高度重视,加强过程考核的科学性。各学校要进一步完善过程考核的具体办法,并及时上报区县领导小组审核、公示。市中招领导小组将每年组织对各

区县、学校的过程考核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四)努力规范,逐步完善体育与健康考试标准化考点。配备标准的现代化电子测试仪器、确保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科学化、规范化、透明化。标准化考点建设工作,由市中招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按照《西安市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与健康考试标准化考点建设实施意见》(见附件),市教育考试中心负责制定实施细则并组织实施。验收工作由市教育局体卫艺处会同监察室、稳安办等相关处室联合市教育考试中心、市教科所等部门,在考试前统一验收,验收合格者方能投入使用。各区县教育局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具体负责实施各区县标准化考点的建设工作。

(五)明确责任,确保考试期间学生人身安全。各区县教育局、考点、学校要制定安全预案,落实责任。参加考试的学校要明确学校各部门、带队人员责任,切实做好考试期间考生往返交通、食品卫生考试过程等方面的安全保障,认真落实考生的考前家长告知、体检和医务保障、责任保险等工作。各区县要加强考试器材和考场的安全检查,消除各种安全隐患,各考点要配备必要的有临床急救经验的医务人员和医疗急救设备及药品,确保考试过程安全。考场实行封闭式管理,考试工作人员一律持证上岗,无关人员一律不得入内,确保考生有一个安全良好的考试环境。

体育与健康实施建议 篇6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国家和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理念,以“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为目标,不断改革创新,努力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健全学生人格品质,切实发挥体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健康嘉峪关建设贡献力量。

二、工作目标

到2020年,学校体育办学条件总体达到国家标准,体育课时和锻炼时间切实保证,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基本养成,运动技能和体质健康水平明显提升,规则意识、合作精神和意志品质显著增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达到90%,并逐年稳步提升。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学校体育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体系健全、制度完善、充满活力、注重实效的学校体育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三、主要任务

(一)开齐开好体育课

1.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中小学校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足开好体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小学1至2年级每周安排4节体育与健康课,3至9年级每周安排3节体育与健康课;

高中阶段(含职业学校)每周安排3节体育与健康课。师资、场地等条件比较充裕的学校可适当增加体育课课时。寄宿制中小学要坚持早操制度。(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2.合理安排体育课教学内容。根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加强健康知识教育,注重运动技能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在学生熟练掌握1-2项基本运动技能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运动项目教学,提高专项运动能力。大力普及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广泛开展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优势项目,深入挖掘、整理、推广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充实体育课程内容,丰富校园体育文化。(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3.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立足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不同内容的教学规律与要求,进行教法与学法创新,探索以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兴趣爱好为纽带,打破班级、年级界限,有效组织体育课教学和课外锻炼,调动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积极性。研究制定运动项目教学指南,逐步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办学特色。(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二)强化课外阳光体育锻炼

1.将课外阳光体育锻炼纳入教学计划。根据学生年龄、性别、体质状况和兴趣爱好,进一步细化和深入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大课间(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一体化的阳光体育锻炼方案,不断健全完善课外阳光体育锻炼长效机制。将课外阳光体育活动与体育课教学内容相衔接,纳入教学计划,列入作息时间安排,做到活动有计划、有内容、有时间、有教师、有场地,确保制度化、常态化。(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2.确保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学校每天上午要安排25-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坚持做好早操、眼保健操和课间操;

没有体育课的当天,要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活动。因地制宜,积极鼓励学校创办体育俱乐部或社团,开展冬季长跑、足球、篮球、排球、武术等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各学校根据各自特点开展跳绳、踢毽子、抖空竹、健美操、啦啦操等趣味性、集体性、安全性体育活动,激发广大学生的运动兴趣,切实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运动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三)健全完善训练竞赛体系

1.开展课余训练。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活动,有序开展课余训练和运动竞赛,积极培养后备人才,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养。学校要通过组建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和兴趣小组等形式,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为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提供成才路径。扎实推动教体融合,加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进一步优化布局结构,强化考核管理,完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引领示范带动作用。(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体育局)

2.完善竞赛体系。建设常态化的校园体育竞赛机制,积极组织参加三年一届的全省中学生运动会,坚持每年举办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中小学生球类比赛。各学校每学年在春、秋两季各举办一次以田径或传统项目、趣味项目为主的学校运动会或体育节,经常性地组织开展校际之间、班级之间学生体育活动和竞赛。鼓励学校参加教育、体育等部门举办的各类体育比赛,积极参与各级学生体育协会举办的单项赛事,参与每年举办的省级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推进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和竞争机制不断完善。(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体育局)

(四)做实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

1.完善考试评价办法。体育课考核要突出过程管理,从学生出勤、课堂表现、健康知识、运动技能、体质健康、课外锻炼、参与活动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组织实施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工作,坚持把体育学科纳入中考范围,以满分50分计入中考升学总成绩并作为高中阶段学校录取依据。逐步完善残疾学生体育考试评测机制。组织实施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体育与健康课科目的考试工作,细化并做实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对学生身心健康的考察评价工作,为高考招生录取提供客观、准确的参考依据。(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2.加强体育教学质量监测。明确体育课程学业质量要求,按照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组织实施好体育与健康课程质量监测工作,健全完善中小学体育课程实施情况监测制度,推动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健康水平不断提升。以强化体育课程和课外锻炼为基础,继续做好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逐步建立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体系。认真做好学生体质健康数据测试和上报工作,确保测试上报数据及时、完整、真实、有效。(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3.有效运用监测评价结果。建立从小学到高中学生体质健康成长档案,引导学生和家长关注体质健康。各学校要制作《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登记卡》,规范记录每一名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及其评定等级。小学将体质健康测试情况列入学生成长记录或素质报告册,初中以上学校列入学生档案,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要指标和内容。(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五)切实强化评估督导工作

1.认真开展学校体育工作评估。以《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指标体系》为依据,对中小学校体育的组织管理、教育教学、条件保障、学生体质、监督检查等逐项评价打分。评定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对体育工作有特色,深化改革有成效,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有创新的学校,可以在评估中获得加分奖励。对不能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未按国家规定开足体育与健康课、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三年下降、未按要求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和如实上报数据、评估中弄虚作假的,学校体育工作等级评定结果为不合格。学校每年组织一次体育工作自评,市教育局对学校自评情况进行复核,形成评估工作报告,并公布复核结果。探索实施第三方评估、督导和检查学校体育工作机制。(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2.做好学校体育工作报告。指导学校开展体育工作报告,报告内容重点反映学校体育开课率、教学实施总体情况、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学校体育经费投入、教学条件改善、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等关键指标。市教育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汇总,动态发布学校体育工作情况,全面总结学校体育工作,组织编制全市学校体育工作报告。组织交流学校体育工作经验,展示体育改革成果,共享优质信息资源。通过全面总结和建立健全报告制度,动态监测学校体育工作,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提高学校体育工作水平。(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3.开展“快乐校园”创建工作。继续组织开展市级“快乐校园”创建工作,每年面向全市中小学评定“快乐校园示范学校”。凡达到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办法要求且评定为良好等级以上的学校,可积极申报。市教育局、市财政局组织专家组,按照嘉峪关市“快乐校园示范学校”创建工作评估指标,对申报学校进行全面评估。对通过评估的申报学校给予嘉峪关市“快乐校园示范学校”资格认定,授予“嘉峪关市快乐校园示范学校”称号,并给予一次性资金奖补。奖补资金主要用于学校体育艺术教育软硬件建设,带动全市中小学校音体美工作整体上层次、上水平。(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财政局)

(六)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1.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增加并落实体育教师补充计划。学校在核定的教职工总编制数内,调整优化教师结构,按照体育与健康课、课余体育活动、运动训练与竞赛、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等工作需要,及时优先补充体育课教师。小学每5—6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

初中每6—7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

高中(含中等职业学校)每8—9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农村200名学生以上的中小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职体育教师。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要在配齐体育教师的基础上,根据体育特色(传统)项目建设需要,配备1-2名专项体育教师。通过教师招聘、免费师范生分配等途径,招录合格体育教师。按照有关规定,聘用退役优秀运动员从事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教育局)

2.加大体育教师培训力度。将体育教师培训作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和专业提升的重要内容,集中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教师全员培训工作。通过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教师培训计划和校园足球教练员培训等形式,着力培养一批体育骨干教师和体育名师等领军人才。重点通过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教师培训计划和校园足球教练员培训等形式,力争用3年时间对全省体育教师进行一轮培训。(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3.探索体育教师走教制度。建立走教制度,化解学校体育教师缺乏等问题。对走教教师在考核、评先选优方面给以适当倾斜。(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4.落实体育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切实保障体育教师合法权益,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确保体育教师在职称评聘、评优表彰、业务进修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将体育教师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运动训练及比赛、开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等常规性工作纳入教学工作量,并将体育教师带队参加国家、省、市教育部门举办的各项赛事成绩纳入教师职称评定条件。学校要定期为体育教师配备工作服装等必备用品。(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教育局)

(七)着力推进体育设施建设

1.完善体育场馆建设和器材配备。以保基本、兜底线为原则,建设好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配好体育器材。各学校应按照国家制定的各类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等配备标准、安全标准和质量标准,加大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力度,有计划地改善场馆设施条件,并将学校体育器材纳入教学装备采购计划。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及体育器材配备须达到《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要求。在“全面改薄”项目计划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等工作中,加大学校体育教学条件和学生体育锻炼条件的标准化改善力度。(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市体育局)

2.提高体育场馆设施使用效益。相关部门要密切合作,积极推动公共体育场馆设施为学校体育提供服务,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根据《嘉峪关市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试行)》,推动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在课后、节假日对师生和公众有序开放。充分利用青少年活动中心、市体育场、市综合体育馆等资源开展体育活动。学校要健全完善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的维护和安全使用制度,并由专人负责管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破坏学校体育场馆和设施器材。(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体育局)

(八)完善经费投入机制

进一步完善支持学校体育发展经费投入机制,不断加大学校体育经费投入力度,并随教育经费标准提高而逐步增加。市教育局根据需求将学校体育工作经费纳入预算。学校要将体育教学及活动条件改善纳入学校预算,并将体育经费足额用在体育教学及体育锻炼上,发挥经费最大效益,保障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教育局)

(九)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1.加强风险管理。学校要根据体育器材设施及场地的安全风险进行分类管理,建立体育器材安全台账,定期开展检查和维护。有安全风险的应当设立明显警示标志和安全提示。完善校方责任险,探索建立涵盖体育意外伤害的学生综合保险机制。试点探索建立并推行学生体育安全事故第三方调解办法,探索建立涵盖体育意外伤害的学生综合保险机制,保障学校体育工作健康有序开展。(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2.健全防范机制。各级各类学校要健全完善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利用体育与健康课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等渠道,经常性开展体育运动安全常识普及和运动安全系列主题教育,尤其要加强新生入学体育运动安全教育,制定体育安全守则,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提高学生的伤害应急处置和救护能力。加强校长、教师及有关管理人员培训,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学校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协调工作,共同推进学校体育工作,不断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

(二)强化考核激励。市教育局在素质教育目标责任书考核中,不断完善学校体育工作考核办法。对学校体育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表彰,对造成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严重下降的单位要通报批评。

体育与健康实施建议 篇7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大量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和体育教育专业改革方面的文献资料, 特别是对《课标》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 (2 0 0 3) 颁布后出现的有关实施建议和实施情况的论文作了研究分析。

1.2 访谈法

对体育学院院从事《学校体育学》和《中学体育教材教法》教学科研的专家进行了访谈, 同时对工作在中、小学体育教学第一线的体育教师也进行了访谈。

1.3 比较分析法

为使体育学院专业改革与《课标》的推行同步, 与国内、国际体育教育专业改革同步, 对中外中小学, 海峡两岸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进行了比较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体育 (与健康) 课》课程的基本理念

2.1.1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 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和锻炼习惯的养成。

2.1.2 激发运动兴趣,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这说明了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更新, 都要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 因为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的进行体育锻炼。从某种意义上讲, 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比关注学生的技能更重要。

2.1.3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强调了课程要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重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 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 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2.2《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与以往体育教学大纲的主要不同之处

2.2.1 指导思想不同

课程标准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以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为课程目标;体育教学大纲主要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指导思想, 比较忽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两个健康维度。

2.2.2 学习领域不同

课程标准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 五个学习领域实际上由两条主线组成, 一条是身体运动主线, 另一条是健康主线。虽然课程标准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成五个学习领域, 但五个学习领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每个领域都不能脱离其它领域而独立实现课程目标;体育教学大纲则是根据运动项目划分学习领域, 如球类、田径、体操、武术等, 这实际上是一种竞技运动的教学体系, 每个学习领域可以脱离其它领域而独立存在。

2.2.3 内容标准不同

课程标准主要是构建本门课程学习的目标体系和评价原则, 对完成课程目标所必需的内容和方法只是提出了一个大体范围, 各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 此外, 课程标准对学生情意和健康方面的要求具体化;教学大纲主要规定了各个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但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意志品质等只做了总的原则规定, 教师的工作只能是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生学习并掌握规定的知识、技能与技术, 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十分有限。

2.3《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的推行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课标》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 它给学校体育教学带来了一场革新, 同时也对体育教师提出新的要求。为了适应《课标》的推行体育教师必须实现以下角色的转换。

2.3.1 从大纲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决策者

长期以来, 体育课程执行的是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 这使得体育教师只能是大纲的被动执行者。《课标》虽然也规定了课程的各种目标和教学建议, 但它只是从宏观上规范我国体育课程, 而把具体教什么、怎么教和怎么评价的选择权交给学校和体育教师。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以及地方、学校的实际情况, 自主的对课程进行决策, 成为课程实施的决策者。

2.3.2 从课程的实施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以往, 我国课程开发的主体是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 广大教师处于课程开发的外围, 只能是课程的解释者和实施者。《课标》的实施不再把教科书作为唯一的课程内容的来源, 也需要学校和教师积极地开发体育课程的内容资源, 主动的选择学生喜欢而又能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的课程内容。《课标》的实施, 还要求体育打破旧的课程时空, 努力开发课程的空间、时间、人力、物力等条件性资源, 以保证课程目标得以实现, 因此, 体育教师应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2.4 改革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2.4.1 构建体现“健康第一”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要培养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体育教师, 构建合理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是关键的一个环节。1 9 9 9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学校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学校的体育工作。”“健康第一”也是《课标》的首要理念。为了使我们培养的体育教师能成为学生健康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就应当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现代健康观是多维的, 影响一个人的健康不但有生物学因素, 而且还有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在设置课程时, 无论是解剖、生理、体育保健等生物科学课程, 还是体育心理、体育社会学等课程, 甚至诸多的术科课程, 都应当彻底改变以往的以竞技运动为中心的弊病, 面向青少年, 在其内容和体系上体现“健康第一”的精神。

2.4.2 加强教育类课程

随着现代教育对教师要求的不断提高, 教师职业必须专业化这一提法开始被人们接受。教师职业要实现专业化,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教育类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改革教育类课程的内容和形式。近年来, 人们在关注增设其他门类课程的同时, 有挤占教育类课程的倾向。这种倾向造成了教育类课程开设不足与单调, 影响到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因此, 在实施新专业课程方案时适当加强教育类课程是必要的, 尤其是应当注意增设一些反映当前国内外体育教育改革前沿动态的课程, 如《国外体育课程改革现状与趋势》、《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解读》、《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此类课程开课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可不必追求体系的完整性, 其主要目的是要学生了解国内外体育课程改革的最新动态, 使他们在思想观念上、理论知识上和运动技能上不脱离当今体育课程改革的实际。

2.5 改革教学方法, 培养自学和反思能力

2.5.1 运用自主型教学方法, 培养我院学生独立学习能力

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的社会, 只有学会学习的人才能学会生存, 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力度之大和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体育教师要跟上当今改革的步伐, 就必须不断的学习。因此, 在我院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 授之于“渔”胜于授之于“鱼”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加重要。要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就必须运用自主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许多教学研究结果表明, 运用自主型教学方法, 不但可以提高掌握知识技能的效果, 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5.2 开展研究性学习, 培养研究能力

《课标》的推行预示着体育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将会遇到更多依靠现有的理论和自身经验解决不了的问题, 这就需要他们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能独立开展教育研究活动, 灵活的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因此, 在我院教学中应开展研究性学习, 而且应当经常的在现有的学科和术科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某些已有的知识让学生进行反思、质疑、批判, 在现有的知识上进行新的探索、新的实验研究。

3 结论

(1) 《课标》的推行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体育教师必须完成角色的转换, 成为课程的决策者, 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及体育教育研究者, 并要承担体育实践与健康教育的双重教学任务。

(2) 新推出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 体现了与时俱进和紧密结合基础教育改革的精神, 并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上给了高校更大的自主权。我院在实施方案时应根据当前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体育学院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学、反思、实践等能力。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体育与健康实施建议 篇8

关键词: 高中体育 健康课程 体育选项课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无法应对素质教育的要求,介于此,本文对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体育选项课从体育选项课的概念、体育选项课的必要性、体育选项课实施注意事项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一、体育选项课的内涵

所谓体育选项课,具体是指向学生提供多种运动项目,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体育运动项目学习,这样不仅有利于高中生提高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将体育锻炼贯穿整个人生,进而有利于其身体健康。

二、开设体育选项课的必要性

1.利于培养体育学习兴趣

影响行动的两个尤为关键因素就是兴趣和学习动机,同时它是提高和激发学习积极性的重要途径。对体育毫无兴趣的学生而言,教师再怎么鼓励也难以培养出其良好的体育态度;然而对于体育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即使不受老师的监督及督促,也照样可以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对于以上状况,实施体育选项课教学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一问题。体育选项课教学应该考虑到每个学生的自身身体素质及心理、性格等各方面的差异性,开设的运动项目尽量要能够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最终遵循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主的原则。

2.符合学生心理需求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成长期,好奇心、求知欲望较强,而且精力充沛,虽然也会有学习各方面带来的巨大压力,但是大多数学生还是会选择通过体育运动缓解这些压力,他们内心依然喜欢运动,因为在学校,繁重的学习压力不允许他们独自去户外放松,出于时间因素,也包括人身安全因素在内的各方面因素,然而在体育课上就完全不一样,学生不仅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在老师及学生面前很好地展示自己的独特风采,而且能够有效地缓解学习压力。随着一些类似于高尔夫、棒球、网球等现代化的运动项目普及到生活领域中,学生的敏感的心理容易受其影响,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他们的心灵,由于这些现代化、时尚化的体育运动致使他们对于学校的体育课有了更高期望,多种可供选择的体育课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范围,同时符合高中生共同的心理特征。

3.有利于提高学生专项运动技能

每个学生的自身条件及兴趣爱好都不相同,通过体育选项课的学习,高中生可以较为系统地掌握某一特定运动项目的基本理论及技能,而且能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将其发展成自己的运动强项。因为学生在体育选项课过程中,基本倾向于对自己具有挑战性的运动,所以他们都会自觉投入最大热情,从最初的接触,到了解,再到参与,直至最后的投入,经过这个过程,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无疑会有一个很大提升。

三、体育选项课有效实施:

1.结合学生自身情况正确引导学生

高中体育选修课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让学生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进而让学生在充满高度积极性的体育运动中更好地发展。有不少学校因为自身的教学教学硬件条件欠缺,所以会硬性地让学生选择某一项固定的体育课,这样便完全失去了开设体育选修课的意义,并且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兴趣也会全部消失,因此,学校在让学生进行体育运动课选修之前,可以将各个体育运动项目简单介绍,包括教学课程安排、教学方法、考核标准,尽可能引导每位学生按照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体育运动项目选择,而不是盲目跟风,觉得哪些运动项目报名的人多,就一定也会适合自己,更不可因为哪项运动项目名字听起来高大上就选择该项运动。

2.教学内容多样化

高中体育选项课在设置时理应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性格、心理及身体条件差异,并且开设的体育运动课更要符合高中阶段学生心理,将“健康第一”作为其为主要思想。将运动、健身、游戏及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学,内容更要结合时代的变化大胆创新,例如:轮滑、女子塑身、跆拳道等。

3.深入挖掘学生的运动潜质

在日常的学生体育运动学生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洞察,进而发现在该体育运动项目中具有发展潜能的学生,可以慢慢将其培养成体育特长生,首先是让他们能够在体育运动中尽情展现自己,对自己充满自己,进而塑造更加健康、积极的心理。其次,通过让这些特长生定期参加该学校自行举办的体育运动会或是去其他院校进行体育运动比赛。如此一来,不仅有利于特长生自身的全面发展,更有利于激发其他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学生后期的发展多了一项选择,可谓事半功倍。

四、结语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选项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但是在实际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育选项课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诸多各方面的因素遇到各种问题,这就需要相关体育教学工作者不断进行探究,以争取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选项教学的优点发挥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饶英,余卫平,赵苏喆.从素质教育角度谈高中体育教学改革定位[J].职业教育研究,2014(3).

[2]谭华,刘晋.高中体育选项教学探索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8).

上一篇:山东高考教育平台下一篇:公安《镜鉴》警示教育片观后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