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德话题的叙事作文

2024-05-31

关于美德话题的叙事作文(精选17篇)

关于美德话题的叙事作文 篇1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一个讲究品德教育、个人修养的民族,一个甜蜜的微笑,一个执著的追求,一次慰籍人心的宽容,融汇成美的赞颂曲上一个个拨动人心的音符。大家都应该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吧!这一个故事不正是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至高无上的美德吗?更说明了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之都。我觉得美德就是孝顺,谦让······我们虽然不能做一些大事,但是我们能对小事置之不理吗?生活中就有我们可以做的许多事情,就像上车让老人先上,看见了老人立马让座。

我妈妈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公民。我今天去上“挑战作文一百分”的课,汽车风驰电掣地行驶着,一位老奶奶走出去一步,听见了汽车喇叭的声音,又退回来了,不敢过马路。妈妈就把老太太扶到了对面的公交站台上,二十四路车终于来了,我迫不及待地冲上了车,被妈妈给抓了回来,她用眼睛瞟了瞟我,便跟老奶奶说车到了,我扶你上去。妈妈帮老奶奶找到了位置,可是,这是突然来了一位可恶又不讲文明中年男子,他抢了老奶奶的位置,我妈妈想阻止他,可是她拿那位中年男子没有办法。于是她就把自己的位置让给了那位老奶奶。老奶奶坐了妈妈的位置后,连连跟我妈妈道谢。老奶奶到站了,她拍拍妈妈:“姑娘,你快坐吧,我到站了,谢谢你啊!现在还是好人多呢!”妈妈连说没关系。

美德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不以善小而不为。我还是小学生,虽然做不来大事,但是小事慢慢累积也会变成大事的,我愿像我妈妈一样多做一些帮助别人小事,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丽!

关于美德话题的叙事作文 篇2

今天斗胆再谈作文, 实因一次偶然, 一次小小的尝试, 激起了学生的一场头脑风暴, 学生反应之激烈超出意料, 令人惊喜, 萦索心头, 不吐不快。

情境再现:人教版八下四单元“到民间去采风”的教学中, 萧乾的一声《吆喝》, 唤醒几许儿女爱乡意;琦君的半杯《春酒》, 安慰多少游子思家情;汪曾祺的一枚端午的鸭蛋也勾起了笔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 于是兴冲冲写了一篇《童年时的欢乐时光》。

在把自己着实温暖了一回后, 因感受真切、自得而竟突发奇想, 让自己的文字匿名与学生见面, 和学生分享我的快乐童年, 让学生去评评这样的生活文字。

于是有了下面这样的一堂课:

教材:讲义一张, 内容———拙作《童年时的欢乐时光》

课上, 先卖了个关子, 告诉学生老师另外找了篇文章和大家一起读, 先让学生圈划, 点评, 于是很多不明就里的学生怀着崇敬之心开始认真地品读这篇“优美散文”, 用已掌握的结构、修辞的知识去泡解, 读出了回忆美好童年的主题, 读到了抓知了、摘野草莓、捉泥鳅的乐趣, 甚至还有学生精妙地赏析了其中几个我煞费了脑子的词, 颇让我产生“得遇知音”“孺子可教”的欣喜。早有按捺不住的学生在打听“作者是谁?”当得知本文是老师从其它地方找来的一篇文章, 作者不过是个普通人时, 学生顿时轻松了许多, 也可能因此而有点失落吧。告诉学生你们可以对本文评论, 或像平日里在论坛帖吧一样自由地“灌水”、“拍砖”, 一听到“论坛”“帖吧”、“拍砖”这些亲切的词, 教室里就炸开了锅, 学生兴奋不已。以前的课堂多的是老师讲, 学生记, 偶有讨论不痛不痒;以前的动笔, 只是老师下令, 收缴, 点评, 并不多顾及学生感受, 今天可以随意地灌水, 甚至拍砖, 学生就来劲了, 有人把它当美文来赏读, 有人扮评论家来挑刺, 课堂卷起了一场头脑风暴。

作为课堂的组织者, 我庆幸自己找到了一条有效的导火线, 引入生活中的新鲜随意的表达方式, 让每个孩子都能轻松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而且激发他们对自己童年的回忆, 唤起了很多孩子对童年的表达欲望。

城里孩子的羡慕和遗憾, 乡村孩子感同身受的亲切和自豪;清高者的不屑, 唯美者的批评, 都让我获得了无比的满足。我们一起听听学生们怎么说:

“全文粗看是篇美文, 文中的许多字词显然是经过了作者精挑细选而得, 但我认为写得还不是非常深入, 和《我因江南而自豪》相比, 江南一文更有诗情和文韵, 本文呈现给我的画面简单、老套, 没有创新, 依本人之见加入几句诗, 效果会更好。” (林超毅)

“文章详略有得当, 引人入胜, 算是让我们一些城里孩子了解了平时不知道的希奇事, 安慰了城里的孩子体会不到的遗憾……” (黄小燕)

“乡下有乡下的无忧无虑, 儿时的回忆最是难忘, 文笔没那么优美, 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 也令我们这些乡下来的小屁孩怀念我们的乡村童年了, 在农村生活, 我骄傲!” (李阳阳)

“文章一般, 方法不错, 找时间试试去……” (管文静)

“可怜了我们这代人, 都体验不到你们说的抓知了、摘野草莓、捉泥鳅的乐趣, (好诱人哟!) 我们只有埋头苦读的份, 头上最美好的自然却无法触及, 欣赏你的顽童生活与心灵, 甚至妒忌你的童年! (余金慧) ”

………………

那些被唤醒的童年, 此刻全都涌溢出来了……

“童年, 那么美好, 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快乐记忆, 就‘轻而迅速’一词足见你钳泥鳅的熟练, ‘挠’字说明了玩知了的有趣, 其实我也想起了在乡下与表弟一起偷萝卜挖笋的快乐, 才知道那是多么美好珍贵的童年……”

“儿时的许多事新鲜好玩, 小时, 夏天, 楼下草坪捉蚂蚱, 无辜牺牲, 被折磨死了……”

“我的童年没贫瘠到如此地步, 但采桑葚的滋味也无法忘怀……”

“想到了小时候奶奶家附近修道院里那几棵高大的柚子树, 大柚子惹人直流口水, 扛着工具偷菜的刺激惊险……”

“胆大时甚至跟人去抓蛇摸蟹, 晚餐的桌上便多了道味道鲜美的蛇汤了……”

“看了这么多, 我也不禁想炫耀一下我那绝不亚于您的童年生活了……钓龙虾, 烤龙虾, 那只最大个头的掉进了火里, 至今想起来仍觉得可惜……”

那一瞬, 有学生顿悟了, 我的童年也有很多有趣的事可以这样写啊, 连头疼作文的男生也发现, 自己可能是没文采, 但自己多的是淘气的经历啊, 把那些淘气写下来原来也就是文章了啊……

可是那么多的故事和精彩怎么到纸上去绽放?于是老师顺势告诉他们“最有美感的应该是回忆的淡淡的细节”, “一件事, 怎样最精练”, “相同的事如何处理轻重”, “入题要快, 结尾要留白”, 于是“浓缩生活, 放大细节, 我手写我心”成了大家的共识。

精彩的“灌水”、“拍砖”交流后, 谜底揭晓———作者乃本班语文老师时, 满堂哗然!“原来这就是我们老师的生活!”“这么淘!”少了神秘, 多了亲切。

“比我们的水平高, 当语文老师还是有资本的, 吃知了恶心吗?不敢相信我们的老师还敢去抓知了……”

“如果有时间, 不如你带我们去摘野草莓吧……太羡慕你们的童年了……”

高潮迭起的课堂随铃声而戛止, 但那篇《童年时的欢乐时光》掀起的风暴才刚刚开始, 它激发起的写童年写回忆的热情是我所始料未及的。课后老师没强求写作, 只说动情就写吧, 事实是很多孩子情不自禁地写着。所谓情动而辞发吧, 《提着野菜回家》《那也是茵茵碧草》《蒲公英漫天飞的日子》《城里孩子的乡村生活》《温暖的夏天》《坐着公车驶过岁月》……个性美文层出不穷。

在这个春天里, 一堂语文课上, 我和学生一起收获了一大堆的快乐。

姑且称自己的《童年时的欢乐时光》算下水文吧, 于是, 意犹未尽的咀嚼着此次下水:我们的师生关系, 我们的作文教学, 我们的日新月异的生活……其实, 我们有能力让我们的学生快乐地表达他们的情感和体验。老师下水, 好处多多。

其一.“下水”作文鼓励了学生, 融洽了师生感情。

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有一定神秘感的, 所以适当用文字表露一点教师个人的生活和情感, 这些小秘密不仅能满足一下学生的好奇心, 使他们对老师产生兴趣, 也能增进师生间的情感。而且老师的下水文章不一定是最优的, 但将“下水”文章交给学生评改鉴别, 还能鼓励学生敢于“班门弄斧”, 善于“吹毛求疵”, 提高鉴别能力, 促进自改能力的提高。要知道有时成功挑刺也能给学生极大的成就感, 满足感, 平等感。情感上拉近了距离的师生在课上更充满人情味。著名教育学家罗杰斯不是说了吗。一个充满人情味的课堂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信任感, 敞开心灵, 促进认知和情感的发展, 获得更大的成效。既然如此, 何乐而不为呢?

其二.“下水”示范, 为学生树立无声榜样。

老师把自己的故事诉诸笔端, 或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流露于文中, 比起书本的范文会让学生倍感亲切和熟悉。老师的写作行为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作文的素材就在自己的生活里, 文章其实可以这么简单, 不过就是叙述自己的生活而已, 利于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畏惧厌恶心理。他们也会不知不觉地学着老师挖掘自己身边的人和事, 平时注意积累, 注重分析的习惯的养成, 其作文教学的引导作用不言而喻。

其三.“下水”激趣, 挖掘写作动机。

就我们的作文教学现状来看, 一个学生在初中阶段能否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达到一定的写作水准, 将对高中阶段、大学阶段甚至他的一生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是写作教学的根本途径, 任重道远。

一石激起浪千层。老师下水的童年故事催发了学生无数明媚的春天, 让学生明确了:好的文章不是虚构出来, 或是拼凑、抄袭出来的;我的生活里到处都是精彩和美好, 我要把这些故事写出来, 我也可以写得很精彩。为了让自己的故事被接受认可, 学生自会在遣词造句上分外用心, 写感受, 吐真情。这样, 学生作文中那些老掉牙的俗里俗气的故事没有了, 代之而来的是自己生活圈中一个个鲜活的小故事。

学生由“要我写”变“我要写”, 由怕作文到不吐不快, 写作动机催生, 良好的写作习惯逐渐养成, 长此以往, 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无形中提高, “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的作文教学目标有望实现。

其四.多渠道“下水”, 找准触发点。

老师下水文的写作和运用, 也应该是多渠道的, 内容和形式上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在网络时代, 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下水示范, 组织作文教学。利用便捷的网站或网页, 开放的博客和论坛贴吧或Q Q空间做载体, 可以在网络开辟作文教与学的专栏, 设班级 (文学社) 发表园地、习作簿、指导站等各种利于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栏目, 用跟帖评价的方式主动评点, 畅所欲言。开放你的博客或空间, 你会发现点击上升, 人气剧增, 你会发现除了课堂你又赢得了一块阵地。你在这块地上播下的每棵苗, 都会走过春天, 结出硕果。

关于美德话题的叙事作文 篇3

【关键词】写作 语言运用 叙事类作文 写作技巧

一般情况下,叙事类作文看似简单,实际上想写好确不容易。同样是在叙述一件事情,有些学生的作文就像一碗白米饭似的,看起来没有任何的食欲。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有些学生的作文就是一碗香喷喷的“扬州炒饭”,让人看起来就忍不住动筷子想把它吃完。所以,作文的关键就是怎样把白米饭变成扬州炒饭。那这其中的奥秘就是写作技巧的运用。

一、写作前:理清思路,明确步骤

叙事类作文写作步骤分为三个步骤,写作前学生就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首先一定要读清要求和要点,试卷作文题目中的每一个字,甚至每一个标点都要仔细研读。明白出题人的意图,叙事的重要部分在哪,另外对于题目中给出的省略号部分一定要给叙述出来。只有先把题目和要点认真分析好,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到底是要做什么,明确下面的具体步骤。

在分析完作文题目之后,就可以思考文章的结构和段落。一般初中阶段三段居多,给人直观形象的感觉。学生不可有几个要点就写几段,要分脉络。文章的结构也尤为重要,一般叙事类的作文有四种结构可以采纳,例如描述一次旅行,可以采用时间顺序。每一段都可以以时间来开头,第一天,第二天。类似之类的。当描述一个物体的时候,比如我的卧室,就可以采用空间顺序,这样就有条不紊。

二、写作中:注重选材,传播正能量

叙事类作文一般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直接阐述具体的事情和简要的理由。比如写一篇关于感谢某人的记叙文,那么第一段就可以直接写感谢的人,和总起全文的一个泛泛的理由,不需要太过于细致。第二部分正文部分具体去叙述一件事情,第三部分总结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且要注重文章的结构层次。而这三个部分,也是有主次之分,无可厚非的是重点在于第二段,怎样去叙述一件事。

1.完整的故事。既然是叙事类作文,那必定要由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就像中文的小说一样,起因经过情节背景都要有所交代,只不过是要分清主次而已。开始的部分可以简略的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然后重点突出发生了什么事情,或者有没有情感的碰撞等。举个例子,淮安市中考题最感谢的人。有个学生写的是感谢自己的老师,他在文中就叙述了他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和其他同学遇到矛盾不知道怎么处理的时候,老师及时站出来,毫不吝啬的给予他帮助,最后他知道怎么样与同学相处,并且变成一个受欢迎的同学。这篇作文的成功之处就在于首先这位学生阐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并且交代了事情发展的情节,重点突出为什么感谢老师,最后还告诉了读者故事的结果。

2.突出正能量。正能量这个词在前几年还是特别火的,有人会产生疑问,为什么这个词会出现在英语作文当中了。实际上不管是中文作文还是英文作文,都要突出积极向上,阳光大气的主题。在叙事类作文的第二段,你写的这件事情肯定是对你的人生或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不是像小孩过家家似的,只是因为好玩,这样的文章啊就没有深度,没有思想,同样也不会是一篇佳作。同样以淮安市中考题最感谢的人为列,有学生的作文写的是最感谢自己的爷爷。他叙述的事情是自己的爷爷非常宠爱自己,从来不批评不打骂自己,如果他和他的小伙伴遇到矛盾了,爷爷总是会第一时间出来帮助自己,呵斥别的小伙伴。并且他的爷爷从来都不管他玩电脑游戏,给他很多零花钱。可能在他的心里,这就是他感谢爷爷的原因。但是这样一篇作文会赢得读者或者改卷老师的喜爱吗?会得高分吗?我觉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他传播的不是一种正能量,长辈过度对自己的溺爱,反而是自己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三、写作后:仔细检查,关注细节

很多学生在写完一篇文章后,总是缺少最后这个再次检查的过程,认为之前已经做了那么多的准备工作了,最后这一步可要可不要。其实不然,在你回头再读文章的时候,实际上站的高度已经不一样了,你是在修饰美化自己的文章。就像白米饭变成扬州炒饭的最后一步,厨师需要选择精美的餐具,并且把炒饭的形状修饰一下,这样就更能吸引人的食欲了。作文中的第一大忌就是尽量不要有太多的语法错误,如果你一味的追求用复杂句型,高级单词,但是反而有一大堆语法错误,那这样反而效果更差。所以,首要的保证就是你写出来的句子都是正确的句子。就像炒饭一样,如果你用坏了的,馊了的米饭去炒饭,那你放再多的调料也是没有用的,写作文同样如此。第二个细节就是文章的时态,叙事类作文的时态全文可能略有不同,比如第一段你在引出这件事情的时候,可能用的一般现在时。比如The person who influences me most is my father who has done a lot of things for others.但是第二段文章的主体部分,基本上采用的就是一般过去时。在一般过去时里面,学生最容易犯错的就是动词的过去式,尤其是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式,一不留神就会犯错误,这些都是细节问题,同时也是作文产生差距的地方。而最后一段,多半是阐述这件事情对自己的影响或是抒发自己的感想,希望,那就可以用一般现在时,现在完成时或者是一般将来时。如果能做到这最后一步,那才是真正一篇上好的佳作。

参考文献:

[1]曹小红.初中英语写作课的教学思考探索[J].快乐阅读,2013.

美德为话题的作文 篇4

今年暑假,我闲着没事干到奶奶小店给她帮忙,好让奶奶休息一下。奶奶为了奖励我,卖出一件物品给我一角当报酬。几个小时过去了,我数了数一角有三十六个。

沉浸在欢乐中的我猛然发现一个头发乱蓬蓬,身上的衣服满是补丁,脚上穿着一双破烂鞋的小男孩正看着我。这时,他向小店四周环顾了一下,把目光集中在一个面包上。看得出,他很饿。“你想买面包吗?”我笑眯眯地问他。小男孩摇摇头,又点点头。“面包多少钱?”小男孩用沙哑的声音轻轻地问我。我知道面包两元一个,但我却说:“五角一个。”小男孩摊开自己的小手,里面捏着两个一角,一个五角。他依依不舍地看着这些钱,把手伸过来问:“这些够吗?”我指了指他手上的五角说:“这一个就够了。”我把面包给了小男孩,并拿报酬里的两块钱给他。“这是找我的钱吗?”小男孩茫然地问。我点点头,接着又拿出一元五角放在奶奶的钱盒里,替小男孩买了那面包。

以美德为话题的作文 篇5

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可以见得”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但是现实却与道德相反。

南宋《三字经》中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说明人一出身就拥有着好的本性,但是为何时间长了这本性就慢慢的褪去?说到这里思想就向例子慢慢靠近。

春秋时的曾子,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子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后来就有了“啮指痛心”,此类事情在几千年前是层出不穷,有晋代郭巨“埋儿奉母”,王祥“窝冰求鲤”,等等,他们每个人都记得父母的养育之恩,心中都还记得真正的道德规范,就是有了他们的行为与心德,所以才有了孝子的美名,就是因为他们依然保存着“性本善”的品性,所以有了孝道,这一美德流传了上千年,直到今天我看到的却是冷漠的眼神,听到的却是“老东西”之类的话语。

大人们总说“你还是个小孩子,你不懂”但是我不明白为什么许多事情大人却远远不如小孩,就比如孝道,在小孩子眼中父母是自己的一切,自己的最信任的人,所以无论父母怎么样教育,他们都会接受,看着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爷爷奶奶打骂,他们无能为力,懂事的会为爷爷奶奶辩护一段时间,但是时间久了,他们会觉得自己的父母是对的,所以就这样又一个不孝子被教育出来了,这也应证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到那些“犯罪者”老时,他们就会感受到自己父母的心情了,那是无奈与痛心吧。

我不明白为什么有的人在父母在世时不知道珍惜,待到双亲驾鹤西归后才会留下两行眼泪,或许这两行眼泪会为他带来孝子的美名,与至高的权利吧!我常常在想他们难道不内疚么?或许有“野心的人”字典里没有内疚两个字吧,农村里的人说:“谁家的人死了,那么那家的猪狗就会哭,”我有些失望,难道那些人连牲畜都不如?我想这或许就是传说中的“猪狗不如”吧!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孝道最为突出,这一美德让多少人完善人品,但是在今天我看到的却是“xx拿刀杀父母”“xx官员将母亲抛之街头”我有些心痛这一美德流传了千百年后成了这样,如今的孝道可能不再让人感到孝了,可能更多的是笑吧!

由古至今有很多孝与不孝的列子,但是我在这个年代看到的不孝却比古时多许多,曾经我将这些罪过全怪在社会上,但是现在我觉得这一切还有自己的原因,父母的原因,教育的原因,面对这些错,我在笑,在嘲笑,在嘲笑哪些所谓的“潮流”,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还有那校训上的,“尊重父母,孝敬父母”或许在有一个千百年后,这个被埋没的美德会被挖掘出来,但是有谁还记得,在那之前,有多少人被伤害?

以美德的话题作文600字 篇6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和文化,是礼貌古国,礼仪之邦。中华儿女以自我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华礼貌,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有职责和义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并让它熠熠生辉,发扬光大,让这些礼貌美德伴随我们成长。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十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我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悲哀,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貌,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孝让我真切的体会到亲情的温暖,奉献的伟大。同时,我也了解孝的真正含义其实就是发自内心的关爱!

孝心其实也是一种美德。

但同时,又有多少人拥有这种美德呢?在11月12日中午十一点左右,青岛四方区发安阳路102号附近发生一齐惨案,光天化日之下,一名男子朝一名女子头部和颈部连捅数刀,受伤女子送医院后抢救无效死亡,而凶手竟是被害人的儿子。

我只期望让美德永驻心间!

《虚构的权威》关于女性叙事分析 篇7

《虚构的权威》是美国女性主义叙事学创始人苏珊·S·兰瑟探讨女性叙事的力作。本书的讨论始于作者型叙述声音。在苏珊·S·兰瑟看来, 它是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叙述模式。作者型叙述声音这一术语表示一种“异故事的、集体的并具有潜在自我指称意义的叙事状态”[1]17。“小说是叙事的艺术, 而叙事由话语的文本形式来完成”[2]1。小说的艺术魅力决不单单体现在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还在于讲述这个故事的种种艺术技巧和语言策略。在这部分里, 作者以18世纪以来几位经典, 如女作家里柯博尼、简·奥斯丁、乔治·艾略特等及其作品为例, 层层剖析她们采用何种技巧和策略, 在既不脱离她们各自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中的叙事常规与社会习俗, 又与这种常规和习俗格格不入的情况下建构了自己的作者声音。兰瑟敏锐地意识到, 她们的作品都面临着社会权威和叙述声音之间特殊的分化和融合问题, 并且明确指出, 即使抛开一个作家的经典地位不论, 上述每一位作家的道德权威都取决于她是否成功地通过商讨和妥协而获得某种作者权威, 而这种作者权威也正是她既致力建构的, 同时也是力图拒斥的。这些位作家的作品都表现出对叙事权威的追寻, 这种意图往往被作者本人的谦恭之词和当代女性主义批评为了缓和和对立而表示“拒绝权威”的倾向所掩盖。这表明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条件下, 获得作者性并非轻而易举的。第二部分考察了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欧洲女性作品以及19世纪到当代的美国黑人女性作品中个人型叙述声音及其一些类型。兰瑟细致地分析了《我们的老黑》、《紫色》等作品, 并指出她所谓的个人声音表示的是那些有意讲述自己的故事的叙述者, 排除了内心独白之类的形式。自身故事的叙述的“我”是结构上“优越”的声音, 统领其他人物的声音, 却不具备前者那种超越具体人的优先地位。个人型的叙述无法采取无性别的中性掩饰手段, 或所谓超然的“第三人称”, 也无法躲避在可伪装成男性的某种女性的声音之中。个人型叙述者在很多情况下很容易被贴上不守礼规, 自恋独尊的标签。除此之外, 个人型叙述声音里的虚构往往在形式上与自传难以区分。采用个人型叙述声音的作品很容易被看作女性“自我再现”, “直觉”的产物, 而非“艺术”的结晶。在第三部分, 作者首先考察了18世纪对集体型叙述声音的一些制约因素, 接着讨论了19世纪作家作品中所表现的“我们”叙述的“共言”形式和群体中个人轮流发言的“轮言”形式, 最后讨论了一些由于现代和后现代小说叙事手段的出现。作者所谓的集体型叙述声音是指一种叙述行为, “在起叙述过程中某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群体被赋予叙事权威, 这种叙事权威通过多方位、交互赋权的叙述声音, 也通过某个获得群体明显授权的个人的声音在文本中以文字的形式固定下来”[1]23。作者探讨的“单言”、“共言”和“轮言”的形式都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各种汇合以及不断变化的叙事技巧常规的表现形式。

本书探讨的三种叙述声音模式代表三种截然不同的权威, 每一种权威形式都编制出自己的权威虚构话语, 明确表达出某些意义而让其他意义保持沉默。与经典的叙事学相比, 本书作为新叙事理论丛书之一有不少独到之处。我们知道, “经典叙事学重视的是叙事文本身的结构和关系, 它把叙事文本视为超越时间和历史的共时现象”[3]12, 而本书突破了经典叙事学注重文本, 隔断作品与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关联的弊端, 结合特定的历史时段的各种环境和文化语境展开问题的讨论。关于历史时代背景的叙述在本书中俯拾皆是, 而在经典叙事学中是少见的。此外, 虽然作者“无意构建某种新的叙事学理论, 而是致力另辟蹊径, 专注于讨论那些被传统叙事学所低估的或完全忽略了的问题”[1]7, 但正因为作者关注的焦点新颖和不同寻常, 使她能够深入到经典叙事学无法触及的领域并引入了一些新的概念。经典叙事学也有关于视角、人称、叙述声音等概念的理论, 本书作者却以作者型、个人型、集体型来构筑她的叙事理论。在此基础上, 作者还提出了“单言”、“共言”和“轮言”三种表现形式, 这大大丰富了新叙事学的范畴和概念。第三, 本书所揭示的理论与经典叙事学重要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它时时处处想突出不同的叙述声音所构筑的权威范围及对其他声音的影响, 从而突出每一种叙述声音在反映一定思想内容和意识形态倾向方面的作用。而经典叙事学仅仅从形式上研究众多的文学作品 (尤其是小说) 所反映出的普遍结构规律, 从而为作家创作和读者欣赏提供条条框框的指导, 却极少顾及其中透露的意识形态内容和政治讯息及其对作品的艺术价值的影响。

本书作为新叙事学的理论成果之一, 与经典叙事学的不同之处远不止这些。但是, 它毕竟是在经典叙事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中充满了对经典叙事学理论的反思、创新和超越, 也有对它的借用和继承。

人类之所以总是处在不断前进的历程中, 是因为人类发展的各个方面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不足, 人类正是在解决这些矛盾与不足而又产生新的矛盾与不足中渐进式发展的。理论研究更是如此, 新叙事学作为对传统叙事学的继承和发展在表现很大程度先进性的同时, 也显示了多方面的不足。首先, 本书显示了较鲜明的政治味道。正如著名学者申丹在本书总序中所言, “西方批评界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与传统小说批评对照, 经典叙事学将注意力从文本的外部转向了文本的内部, 而新叙事学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在文本外的社会历史环境、意识形态内容, 将作品视为政治斗争的场所。本书作者兰瑟也在绪论中不无明确地说:“无论叙事的形式多么宽泛, 多么明显, 它们都充斥着意识形态意义”[1]30, 这样的话语在书本中不胜枚举。单从本书的标题“虚构的权威”与副标题“女性作家与叙事权威”出发, 便可一览其中必然包孕的意识形态性和政治味道。其次, 作为引证论据的小说作品不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意义。叙事学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研究领域, 其任何成果必然要求其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说服力。然而, 作者在本书中只是为了自己的理论建构的需要而选取了特定时代的一些欧美作家和作品, 许多重要作家和文学事件都未涉及, 对美国的亚裔、拉丁族裔、定居美国的墨西哥妇女、阿拉伯裔和土著美国人蓬勃发展起来的女性小说仅仅一笔带过, 而且作者也意识到, 他在“收用”美国黑人的小说时, 把它们置于欧洲中心的框架之中, 这样做很“容易陷入某些扭曲现象永久化的危险”[1]。再次, 观点的提出和论证基于许多假设, 所以其结论, 即本书建构的话语理论体系, 充满了矛盾和悖论, 还需要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巩固。作者本人也承认“任何人想要建立有关女性作家和叙述声音的权威之论都是不可能的”[1]25。的确, 在新叙事学领域的探索之路还长, 本书暴露的矛盾与悖论既是理论建构的障碍, 也是理论的未来发展的助推器。除此之外, 作者对自己确立的三种话语类型经过论证后, 并未指出其优劣,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作者探讨女性叙事声音如何争取融入以男权为中心的话语世界, 同时又建构自己的话语权威的。女性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有一个不算短的历史了, 作为与之呼应的女性文学是如何反映这一运动的思想意识的也必定是一个逐渐推进的过程, 那么女性文学作品中的叙事形态和策略是否渐渐优化或劣化?作者未提及。文学理论的发展目的大概在于指导作家创作和读者鉴赏, 否则发展文学理论的意义何在?作者只对做选取的作家作品进行分析, 却没有透露作者型、个人型、集体型叙述声音孰优孰劣。

参考文献

[1] (美) 苏珊.S.兰瑟著《虚构的权威——女性作家与叙事声音》黄必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祖国颂《叙事的诗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关于“随笔写作”的教学叙事 篇8

那天早上,我从家里沿溪岸散步出发,顺便观察周围的物象:混浊的溪流边,漂着许多垃圾;对岸的几丛芒草荆棘边,栖息着几只白鹭,还有几只在溪面上低低地、慢慢地飞着。听说白鹭对生活环境非常挑剔,而眼前这洁白与混浊两相映衬,竟是如此和谐!再往前走一段,水被橡胶坝拦着,下游裸露出了深深的河床,厂区排污出来的浓浓腐臭飘散回旋在鼻子里。这里曾经是自己小时候的乐园啊,那滔天欢歌的白浪,那偶尔出现几个旋涡的静静绿潭!只是,这一切,已经不再。

进入课堂,为缩短彼此距离,我谈了自己与学生的缘分,又谈了自己路上的所见所感。因为对白鹭与溪水“两情相悦”情景太熟悉了,所以许多同学有了表达的冲动。而这正是有效教学的交流基础。

恰巧这一天是“霜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之后就是“冬雪雪冬小大寒”的漫长冬季了,而且这时恰是学生刚学过的《滕王阁序》中的“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于是,我借题发挥,逗趣道:“我们该扯住这深秋的最后尾巴赶紧入题来回‘随笔’,请随我来吧。”借题发挥虽有巧合,却也能体现教学机智,用得好,教师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更大。我先给出了一个问题:“秋,你看到或联想到什么物象、人物或情感?”我想借此涤荡彼此间的陌生,激发他们的思维与热情。学生的答案很多:有落叶枯藤、凉风寒水、流云飞霜;有黄橙橙的橘子、四处飘香的丹桂、织满石壁的爬山虎;有丰收喜悦、成熟思想、沉重生命、沧桑岁月、离苦愁绪、思亲怀乡;还有求学者、开拓者、漂泊者、打工仔、城市房奴的命运;等等。一位学生说他联想到了“一年一年地过去,岁月不断消失”。这正是我想说的。我戏谑道:“你的思想和我共鸣,我担心你也会和我一样头发早早掉光了,也可以说是提前‘进化’了。”学生大笑。我又继续说:“上周五早读时,听到一中有个班主任说,他班级的一学生在树底下发现了一只死去的松鼠并掩埋了。”学生一下子沉静了,是的,生命是珍贵的。生命的教育比写作的教育凝重得多。在生活中,如花的生命不幸凋落的情况还少吗?这堂随笔课倘若能让学生进一步去思考活着和死去的话题,会更有“诗外”价值的。而后,我们又从生命谈到了孝道,谈到北大实名制招生“被限制推荐”的第一条就是:不孝敬父母。在这里,我们至少可以看到民族传统中某些渐渐涌起的浓烈情绪已经击中了很多人脆弱的心弦并引起共鸣。然后,又联想到刚学习过的《陈情表》以及《礼记》中的“五备”——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联想到自己高龄的父母,联想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忧”的古训。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思考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后的一道课外题目:你认为直呼父母的名字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还是文明堕落的反映?

教学生写随笔,要教学生合理的联想并讲究联想的深度。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创造一种师生亲密和谐的气氛太重要了。

之后,我们一起探讨随笔的特点:随时、随地、随意和随体。随笔写法似乎没什么限制,却往往因此让学生手足无措,不知道这没有限制的“大葫芦”该如何使用。我告诉他们,我们许多情感可以像王国维先生的“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一样,借恰当的事物去“附着”,力求做到用心感悟(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力求写得色彩斑斓、丰富多彩)、真实表达、个性彰显(如视角独特、联想与想象)和审美评判(立意高远、追求情趣、鲜活精美,这方面难度较大,可以先不考虑);我还告诉他们,他们曾经读过的蒙田的《热爱生命》、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巴金的《小狗包弟》以及即将学到的第三单元的课文都是很好的随笔范本。为让学生砌好第一个台阶,我强调随笔应该从“有意思”写起,再慢慢过渡到“有意义”,“玩”出语文的精彩。是啊,随笔材料实在太多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名山大川清风明月,悠悠浮云款款流水,古今中外名著逸事,人生世相人情冷暖,时事纵横邻里琐事……我还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新近的事物:“翼装飞行穿越天门洞的杰布·克里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被作为战俘交换的以色列大兵沙利特、充满传奇而又个性毕露的苹果公司CEO乔布斯、中央关于文化发展繁荣的大讨论、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品,甚至我们县新立起来的招牌‘养生圣地’究竟应该用‘圣地’还是‘胜地’,等等。这些,都可以写入你的随笔。”

接着,我卖了个关子问他们说:“吃过瓜子吗?”这个问题太出乎意料,大家都笑了。学生开始分享自己吃瓜子的经历,有的学生为了展现个性,谈论的话题逐渐有了深度,比如有学生谈到母亲为自己剥小瓜子时自己体会到的一种浓浓之爱。我故意急急地说:“你就说剥瓜子的细节,说母亲的眼神、动作、言语。”这些,对于写人物的随笔来说太重要了。我又告诉学生:“爱并不是轰轰烈烈的,平常与非常都在你那冷静而真实的叙述中。如果能把几个镜头连在一起,再加入适当的景物和个性感觉,就是一篇很不错的随笔了。”我努力让学生知道写随笔真的不难,当然随笔的成功不是朝夕可得的,需要不断的揣摩与提炼。为能从感性去“消化”这吃瓜子中的“意思”,我让学生当场读丰子恺的《吃瓜子》片断,看作者如何写细、如何联想、如何做到生动形象。

关于“随笔写作”,学生在课堂那特定的时间会学到一些基本的方法,但只有让他们在课后细细体味才能“得乎其中”走出一片天地,语文的“玩”就是这样一个积累、尝试和超越的过程。鉴于此,我推荐学生再阅读梁实秋的《下棋》。

“文章切忌随人后,自成一家始逼真”。这堂随笔教学,我希望让他们学会只眼独具,再细心“编织”而能独出机杼,进而收获独到之见。学生很聪明,但是我担心他们的惰性和躁性。教学除了鼓励,也要鞭策,他们如果能有所感悟并愿意尝试,那就如播撒的种子开始萌芽了,而这之后的成长得注重“肥、水、保、管、工”了。最后,我把自己写的一篇小随笔《写在长寿边上》发给他们,试图告诉他们如何在众人的共同认知中显示出自己的个性化思考。班级的任课教师谢老师说我很勇敢。其实,不是我勇敢,而是学生喜欢看自己身边尤其是自己老师的文章,而且因其亲切更愿意借鉴和尝试。我想,只要有助于教学相长,这样的“勇敢”是值得的。

这样的课,随意且随性,但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紧跟学生的思维。这一堂课很难说教给了学生什么,但至少给了他们一个“游戏”的引子,至于更丰富、更艰难的“玩”法,只能鼓励学生自己去积累与尝试了。

以美德为话题的作文500字 篇9

生活中有很多的美德,那些做好事的也不求回报,就像美国马克吐温说的:“多做些好事情,不图报酬,但能使我们短短的生命得到体面和价值,这本身就可以算是一种报酬。”我就亲眼所见过一件事。

一个周末,外面北风呼呼地叫着,太阳不见了踪影,我在客厅看到妈妈写的留言和留下的一些钱。我出去来到一个快餐店要了一份快餐,店里没有几个人,我的桌子旁边有一位妇女带着一个八岁的小女孩。过了一会儿,来了一个流浪汉,他穿着破旧的衣服,上面打着补丁,面色暗黄,消瘦不堪,看到了桌子上的剩饭,上去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那个小孩儿看到了这一幕,不解地问妈妈:“妈妈,他饿了吗?我可以给他一个汉堡吗?”妈妈回答道:“他只吃别人剩下的饭菜。”那个女孩从她的快餐中拿出一个汉堡,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口,然后就放到流浪汉的旁边,对他微微一笑就跟她的母亲离开了。

美德话题作文 篇10

——题记

这是一位哲人说过的话,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有些时候,放弃会让你收获更多。

从前,我一直不明白放弃也是一种美,那时的我看到这样的话,也许只会嗤之以鼻。而从小到大我们所受的教育也一直告诉我们,要持之以恒,要坚持不懈,决不能半途而废。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越来越发现放弃的真谛,它不是逃避、退缩的象征,有时,它比坚守更需要勇气,更具光辉。

一位清洁工去微软应聘,因不懂电脑遭淘汰,主考官暗示他只要肯接受学习,就可以上岗,可他放弃了,转而去搞推销,许多年后,他成了销售业的大鳄、知名企业家,记者采访时问他:“如果你那时没有放弃微软的工作而去苦学电脑,你今天会怎样,他报以一笑:“那我只会是一名清洁工。”

一次放弃,成绩了一生,他想必也为自己当初的选择庆幸了。

是啊,坚持、有毅力的人都会,而明智的放弃,恐怕只有睿智的人才能把握。

多少英烈,放弃了自己的生命,来谋取人民的幸福。

多少杰出的科技工作者,毅然放弃了外国优越的条件,回来谋求祖国的繁荣!

《圣经》中教导弟子:“若你的眼叫你入地狱,当挖掉它。”这不是告诉我们学会放弃吗?而现实中断臂逃生,弃车保帅的美谈,难道还少吗?

当上苍关上一扇门时,它必然在别处为你开了另一扇门,同样,当你放弃一条路时,另一条更宽广、更光明的路也会出现在眼前。

亚里斯多德放弃了老师柏拉图的精神学说,才开创出了属于自己的辉煌,苏轼放弃了前辈同仁们的无病呻吟、风花雪月式的婉约文体,才挥洒下了豪迈豁达就、流传千古的佳篇……,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有时候,放弃是一种美德。

大舍方能大取,有放弃,方能有所得。

关于麻醉的话题 篇11

“这次手术是全麻还是局麻?”

“全麻后会影响智力和记忆力吗?”

几乎所有初次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人因“怕疼”和担心手术风险,都要提出上述疑问。

俗话说:吃五谷,生百病,生病就要治疗,治疗就免不了手术,手术就离不开麻醉。手术中实施麻醉,患者无痛苦,手术后适度麻醉可以镇痛,有利于患者康复。

“全麻”、“局麻”各取所需

医院手术台上,患者安然入睡,外科专家正在为其进行前列腺电切汽化术,直到手术完成后推回病房,患者才睁开惺忪的双眼。这位患者之所以酣然入梦,就是因为使用了全麻术。

麻醉用药,古已有之。据《列子》载,春秋战国时期“鲁公扈、赵玉婴二人有疾,扁鹊逐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胃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药,即悟如初,二人辞归。”文中所述“毒酒”即是最初的麻醉药。不过当时的麻醉药只能用于肠胃疾病。华佗所用的麻沸散用途有限,在为关羽刮骨疗毒时便没有局部麻醉药。“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窸窸塞有声”。令“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而公关也强忍剧痛,“大汗淋漓”。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科学的发展,现代人可以在无痛感的情况下接受各种复杂手术。而手术能否成功,麻醉又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关键环节。据麻醉专家介绍:临床麻醉方法主要分为全身麻醉与局部麻醉两大类。全身麻醉是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来抑制中枢神经的作用,暂时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某些功能,达到手术中止痛目的;局部麻醉是将阻滞神经传导的药物应用于身体的某个部位。局麻成功的关键是将局部麻醉药准确、适量地用在适当的部位。这在某些麻醉操作中。需要高超的技术。

“使癌症病人不痛”

在医院肿瘤科病区,一位疼痛难忍的癌症病人被注射一支镇痛剂后,很快恢复了平静。

正因为麻醉能消除或缓解病痛之苦,世界卫生组织召开了治疗癌症疼痛的专家会议,成立了世界卫生组织癌症治疗专家委员会。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应用现有的止痛药物就可以解除大多癌症病人的疼痛,并提出了到2000年达到在全世界范围内“使癌症病人不痛”的目标。

我国曾与世界卫生组织共同举办全国性癌症疼痛治疗专题学习班。卫生部还下达了开展“癌症病人三级止痛阶梯治疗”工作的通知。要求对癌痛的性质和原因,作出正确的评估,再根据病人的疼痛程度和原因适当地选择相应的镇痛剂。第一阶段使用扑热息痛、阿司匹林、消炎痛等解热镇痛剂治疗轻度至中度疼痛。如果疼痛持续或加剧,就应增加弱鸦片类药物——第二阶段的药物。如可待因、强痛定、曲马多等。对持续性疼痛或中、重度疼痛者,可升级到第三阶段,选用强鸦片类药物,如盐酸吗啡片、美斯康定、路泰等。近年来,全国各大医院麻醉科成功地开展了疼痛治疗业务,如晚期癌症病人止痛、手术后镇痛、无痛分娩等。很多怕痛的病人术后不无感慨地说:只听别人说开刀痛,开刀后才知道其实并不痛。目前实施的病人自控镇痛。可使病人术后达到完全无痛的目的。

吸毒成瘾是一大社会公害。一旦染指终身难戒。由于一些麻醉药品具有镇痛作用,一些吸毒成瘾的不法分子在毒瘾发作时,往往把度冷丁(哌替啶)等麻醉药品作为首选目标。据国内几家大医院不完全统计,过去每月有4~5名患者以这样或那样的借口纠缠医生为其开度冷丁处方,在遭到一次次严厉的拒绝后,有的甚至佯装重症患者或者大吵大闹。

据医学专家介绍:只限于医院、教学和科研需要的麻醉药品——度冷丁,系人工合成的镇痛药,是国家从严管制的特殊药品。处方价1元多钱一支。而流入社会价格就上涨100倍以上。为此。国家规定只有具有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并经过考试、考核合格的人员才有处方权。此药一般只限于急性剧痛时短期使用。卫生部规定,对度冷丁之类的麻醉药品实行“专人负责、专柜加锁、专用账册、专有处方、专册登记”。同时,《关于禁毒的决定》还严格规定:向吸食、注射毒品的人提供管制麻醉药品的人,“以牟利为目的,处15年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麻醉抢劫及其他

国庆节前夕,张师傅取出2万元现金为儿子操办婚事。走出银行大门,一位年轻小伙子声称是其儿子的同学,并敬上一支香烟。张师傅一支烟还设吸完,就有些头晕眼花,便坐下来“休息”。3个小吐后,张师傅醒来,2万元钱不翼而飞……原来,张师傅在银行取钱时被那青年盯稍,直至麻醉劫钱后逃之夭夭。

关于麻醉抢劫,古已有之。《水浒传》中花和尚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后,就曾被张青、孙二娘用蒙汗药麻醉过。尽管目前使用麻醉品犯罪的比例已呈上升趋势,成为新形势下犯罪的一种新动向,但也并非像国内一些媒体报道的那样神乎其神。据麻醉专家介绍,在非接触状态下,因看“美女照”而“昏倒”或“在头脑清醒状态下被麻醉”,明显缺乏科学依据。对这方面的误传,不仅会“神化”了歹徒的作案手段,而且会对群众产生误导,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在遇到歹徒时“不麻自醉”了。因为目前常用的一些新型吸入性麻醉药,要在蒸发罐等设备中达到一定的浓度,才发挥作用,歹徒作案时难以携带这些设备。就是以前常用的吸入性麻醉药乙醚,在人安静的情况下“捂”在面部至少5分钟才能生效。何况被劫者大多会反抗。此外,还有静脉和肌肉注射的麻醉药物,其生效都需要一定时间。不过专家提醒说,歹徒使用镇静催眠药物作案的可能性较大,如将此药物溶人饮料内,可使人“睡倒”。对此人们应予警惕。

近年来,麻醉医师在努力提高临床麻醉质量的同时,走出手术室,参与门诊和病房的疾病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随着现代医学向纵深方向发展,麻醉已不再仅限于手术的利用,许多临床医生运用麻醉药及麻醉操作技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吸毒成瘾、哮喘持续状态、癫痫病突发、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收到了较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美德话题作文 篇12

传承美德是我们大家都需要做的一件事情。等到我们长大了,变成爸爸妈妈以后,我们要把这句话告诉我们的儿子,让我们的儿子传给我们的孙子,孙子传给重孙子,子子孙孙一代一代传下来。

我们现在也要有传承美德的习惯。比如:有一次我要接水,万金汐在我的前面,他让我先接水,然后他再接,他这样就是互敬互爱,这就是美德的一部分。教师节,我们都祝老师节日快乐,大家有的给老师送花,有的给老师送贺卡,这就是尊敬师长。有一次我请李天宇帮我摆椅子,他做得又快又好,这就是互相帮助。我也传承过美德,上次曹博威摔倒了,我帮他把身上的脏东西拍掉,还安慰他;有一次钟子阳锁不上教室的后门,我帮他锁上了,这就是帮助友爱。

既然我们大家都可以传承美德,那我们就在一生中使劲把美德传承下去吧!

美德话题优秀作文 篇13

现在,让我们走进这本书,一起感受美德的芬芳!在爱上大自然的教训,我们遇到了起重机女孩徐秀娟,她正在寻找乐趣回到白色的天鹅,偶然下沉入河里,因为自然保护的原因给了一个年轻的生活;在弱者那一课中,我们遇到了小小的英雄陈浩,12岁前在他的生死中,毫不犹豫地离开希望的生活比他弱小的女孩,但他被埋在瓦砾中的话必须相信这一课,我们遇到了老年人吴玉兰的清道夫的诚信,她为了治好儿子的病,在破产,自己患有严重贫血和脑血栓,但只打开8美元的药物这,都显示了伟大的美德!

如果你比较人与花,美德是甜水,没有水,花不能绽放美丽的花;如果人们比起一只鹰,美德就是翅膀,没有鹰的翅膀 不能飞到蔚蓝的天空;如果人们比较一条鱼,美德是海,与海,鱼有生命。

关于“对称”的话题 篇14

尽管我们自认都是很对称的,科学家却告诉我们,所有人在身体的表形与器官上都有不对称。就连丹泽尔·华盛顿的脸庞也只有98%~99%的对称性。事实上,人体的不对称率有的高达7%。那么,为什么对称的就显得美呢?不对称难道就不美吗?

对称似乎是世间万事万物的一种表现形式,至于为什么对称会产生美感,生物学家告诉我们,人和动物都依赖于视觉与神经网络的传导感知认识世界,而恰恰是对称的形体和图像最能为神经网络感知,并在神经网络中留下深刻烙印。人们喜欢对称是因为对称给我们的视觉冲击力最强。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对称只是相对的,就是我们自身也有很多不对称的地方。

很多人的左肩比右肩高,因为胎儿6个月时,会自然向右倾斜,长大后往往是左肩高于右肩。

至于人们看不见的人体内脏器官就有更多的不对称了。此如,肝脏大部分在身体右侧,心脏的2/3在身体对称线左侧。最不对称的是肺,右肺分为上、中、下三叶,但左肺却只有上、下两叶。

人体体表和器官的不对称必然要影响到人体功能的不对称。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左撇子和右撇子。对全世界各种民族的调查表明,右撇子占66%,而左撇子只占4%,左右手混用的占30%。

最近,研究人员发现,左撇子是一个盛产天才的群体。从拿破仑到克林顿,从牛顿、爱因斯坦到比尔·盖茨,从卓别林到玛丽莲·梦露,都是左撇子。左撇子在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其实远远高于他们在人口中的比例。有的科学家认为左撇子之所以能成为天才的象征,是因为他们长于右脑思维。那么,长于右脑思维的左撇子是否真的比大多数右撇子的人聪明些呢?中国科学家认为,就大脑的左右分工以及左、右脑交互控制对侧肢体的情况来看,左撇子应更聪明些,但实际情况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此外,表情的使用是表现人体功能不平衡最有趣的现象,心理学家对此做过的研究和调查所得出的结论很有意味。

一个人的性格可以在左右脸的表情上表现出来。一般情况是,一个人的左脸表情为潜意识的,也就是内心深处不由自主的情感反映,而右脸则是主人想表现出来的表情。所以心理学家认为左脸的表情是真实的,因为那是下意识的表情流露。而右脸的表情是虚假的,因为那是刻意掩饰后的情绪流露,如果想知道一个人是否表里如一,那就盯住他的左脸看,答案就写在他左侧的眼角、眉梢和嘴边上。

大多数人喜欢用右手,少数人是左撇子,可是你知道动物们习惯于用哪边的脚爪吗?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大多数四条腿的动物走路时都是先迈右前腿。

最近一个动物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给黑猩猩一个瓶子,里面装有花生酱,同时给它一个可以将花生酱掏出的工具。结果发现,几乎所有的黑猩猩都和我们人类一样,用左手拿瓶子,而用右手拿工具去掏花生酱。那么,动物是不是也和人类一样有左撇子和右撇子之分呢?

绝大多数动物并不在乎它们使用哪一只“手”,因而算不上什么左撇子。但有一些动物却有明显的偏爱。龙虾的两只钳子通常是不对称的,“左撇子”龙虾的左钳子大些,也更有力。“右撇子”龙虾的右钳子大些,也更强劲。比目鱼小时候眼睛是对称分布的,长大后就逐渐移向某一侧。有的成为双眼同在左边的“左撇子”,有的则变为同在右侧的“右撇子”。

海螺多为右旋的,可也有一小部分是左旋的。小猫会习惯用某一侧前爪来拍打在眼前摇晃的东西……右撇子队伍中甚至还包括5亿年前的三叶虫!科学家们发现这种古代海洋动物的化石有时会缺损一小块,这是它们当初遭受攻击时留下的伤痕。这些有缺损的化石,大约有3/4的缺损部位在右边!也许,袭击三叶虫的那个家伙习惯于从右边咀嚼,或者是三叶虫老是先向右转以躲避攻击。恐怕这将永远是一个谜了! (下转82页)

通常我们认为左撇子或者右撇子是后天养成的习惯,而德国科学家认为这与大脑的发育有关。最近他们发现了个有趣的现象:绝大多数人头发是顺时针生长,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的头发是逆时针生长,而这一部分人是左撇子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事实上,不仅人和动物有左撇子、右撇子之分,就连植物也是如此。可是,它们连手都没有,怎么分左撇子和右撇子?

仔细观察这些攀缘植物,你会发现大多数的藤蔓都是左旋按顺时针方向缠绕生长的。而牵牛花却一律按逆时针方向盘旋而上。即使人为地将它缠成左旋,它生出新藤后仍不改右旋的特性。

那么植物的枝蔓茎干为什么会出现有的左旋、有的右旋生长的现象呢?原来植物体有一种生长素能控制器官的生长,从而产生左旋或者右旋,也就是说这是遗传造成的。

那么,遗传又从何而来呢?科学家认为,这与地球的两个半球有关。亿万年以前,有两种攀缘植物的始祖,一种在北半球,一种在南半球。在地球自转产生的力与植物自身紧紧跟踪太阳的力量共同作用下,漫长的进化过程就使它们形成了相反的旋转方向。

对称的世界是美妙的,而世界的丰富多彩又常在于不那么完全对称。一幅近似对称的山水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但如果是一幅完全左右对称的山水画,就会呆板而缺少生气。有时,对对称性或者平衡性的某种破坏,哪怕是微小破坏,也会带来某种难以预料的美妙结果,谁能说这样的不对称就不美呢?

(摘自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人类的疑问》 作者:CCTV《科技博览》栏目)

美德话题初二题材作文 篇15

这一天我们会去各种各样的地方玩,但大家有没有发现在玩的时候身边无处不在的美德呢?

美德是宽容,美德是忍让,美德是文明用语,美德有时就是说一声“谢谢”。

像雷锋,他就是美德。他乐于助人,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他就会挺身而出,有人说他傻,自己开心就好了,干嘛要管其他人呢?这不是傻,这是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值得让我们学习的精神!雷锋叔叔我要向您学习!

美德无处不在,我们相信所有人都有帮助过他人,像我就有哦!一个雷雨天电闪雷鸣,天上下起了倾盆大雨。我正上了公交车,准备回家。哇!好多人呀!一个空位也没有了。我扶着扶手稳稳地站好了,过了好长时间我腿已经麻了。终于有人走了,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坐到了那个空位置,心里甜滋滋的。这时,有一个面容慈祥的老奶奶上了车。车子突然开了,老奶奶重重的摔了一跤。我连忙走了过去,把老奶奶扶到了我的座位上。老奶奶笑着说:“谢谢你小姑娘。”我连忙说:“不用谢。”当时我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可开心了。这就是美德,美德是开心的,是甜的。

当然,有人就没有美德。他们会把垃圾乱扔,让我们的生活环境不再好看。他们会乱砍滥伐,让地球妈妈伤心的掉眼泪。他们还会语言去伤害身边的人。如果我们看到了,要去告诉他(她)的错误,这也是一种美德。知错就改它也是一种好美德。如果有人想知道美德的味道,那么我告诉你们,美德的味道是甜的,让我们一起去寻找美德吧。

弘扬美德话题初中作文 篇16

一、正所谓百善孝为先。人呢,虽说是追求完美,可是却没有人关注许多老人。孝顺,所谓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一种,所以,我们要时时刻刻地关注老人,哪怕是一种谦让或问候一声。老人也都是经过我们的年纪一步一步的走过来的吗?老人不都是和我们一样吗?何必不处处帮助一些有困难的老人呢?所以我的要求并不高,只希望你们能祝福全天下所有的老人身体健健康康!福寿百年!

二、讲话要讲文明语言,做事要做文明事。有些坏人都是自私自利、贪财、殴打、骂人等不文明的事。在社会上已有好多人都这样,甚至还发展到极点!我们要把心静下来,才能面对任何的挫折困难呀!对吧?连我们这个普通的小学的学生都知道,你们大人应该跟我们小孩好好学学。怎样做人才能对我们的国家有用处?这是最根本的原则。

以上就是我的道德讲述!请大家牢牢记住。

关于油画创作话题的问答 篇17

时卫平有平和散淡的一面,也有执着较真的一面。前者是他的生活状态,后者是他进入创作的状态。画中所透出的那种深沉浓郁的历史意识,那种对昔日革命理想主义的缅怀以及对前辈大师的追慕,处处折射出作者的人格理想、审美旨趣以及某种形而上的追问与思考。所有这些都使我们意识到:原来在他那率性随意的外表下,竟包藏着一种严肃认真的人生态度和一颗对某种精神境界执着追寻的灵魂。

采访时间:2013年1月23日

采访地点:时卫平工作室

受访人:时卫平

采访人:李向伟 黄文静

SHMJ:我们都是七七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毕业至今一晃30年过去了,虽说当时我们不在同一所学校,也许我们学画的经历很相象。记得那时我们都很年轻,学习条件也没有现在的学生好,但却很用功。

时卫平:是的,我是1978年初春离开工厂去南京读书的。我开始学画是在厂里干活时,那是“文革”后期,我用学画的方式来打发时间,跟着文化馆郑书道老师学习国画,郑老师是1950年杭州国立艺专毕业的,我常常看他画月季花和水鸟,也学着写些书法。

去南京读书后,我学的是油画专业,很快我发现中国人画油画有点拧巴。首先我们比较习惯毛笔传统的书写方式,对当时油画笔的方笔刷不那么适应。其次我们的祖先是用纸和绢来绘画的,没有油画的经验留给我们继承,我们没有油画名作、原作观摹,甚至连像样的印刷品都找不到。另外我一直肤浅地认为,中国人的面部缺乏体积感,不大适合油画表现,加上当时南师美术系写生教学条件简陋,没有天光画室,模特儿的光影效果不佳,写生总是画得不够满意。好在当时美术系有许多好老师,有秦宣夫、宋征殷、徐明华等。徐老师在随园池塘边平房画室画示范写生时,大家都蜂拥在边上看,有些同学甚至站到了凳子上。他的写生画,对我们班影响很大,他画的矿工肖像和大白菜静物,至今我仍记忆犹新。这一切对于我们学习油画,是一段难忘的经历。

我们是在毛泽东时代成长起来的,那个年代有很多可贵的品质。一种英雄情结和对历史的怀旧始终挥之不去。在油画创作题材上我对这一主题的表现和重复直至今日没什么改变。其实当下的中国,架上绘画题材和风格的选择是很多的,但我好象已经习惯了这样作画,我认为画画是我的一种生活常态。我喜欢画些油画,但是总感到画不好,也许画得太少了,我一直很敬佩徐明华老师和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努力写生的精神。前些年,我去俄罗斯画了点写生,虽说画得不好,却是一件快乐无比的事情。顺便去一些博物馆看看油画,才发觉中国油画界从前对前苏联油画的理解是多么的偏颇。我一直在想,油画不但要画出一种油画的味道来,还要表现出一种和本民族文化相关的东西,这才算是有了根。当然这还只是我的一个努力方向。我常对学生们说,学习油画的前提有两点:一为才能,二为技法,技法是要长期训练的,很惭愧自己没做到。2005年走进美术用品商店,看到好多工具材料,很兴奋。重新拾起笔来开始画画。说实在的,现在画画的条件比起当初学画时要好许多,我们应当画得更好一些。凭心而论,我对自己的油画是有要求的,就是尽量画得朴素一点,不浮躁,不随波逐流。

SHMJ:前年我看你画了一幅《1940·徐悲鸿》的油画,可否谈谈你关于这幅画的创作过程?

时卫平:徐悲鸿先生是上世纪对中国美术作出巨大贡献的艺术大师,是杰出的美术教育家。上世纪五十年代后,中国有很多的画家创作了一批表现徐悲鸿先生的油画和国画作品。如吴作人先生就画过油画《徐悲鸿》。我记得他画的徐先生是穿着西装坐在藤椅上的。我画这幅画最初动机有两点:第一,我学画时曾临摹过徐悲鸿先生的素描,对徐悲鸿先生从小就很敬仰,尤其是很喜欢徐悲鸿先生中西融合的画风。第二,是徐先生留学回来后,很长一段时间在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科主持教学工作,他教的一些学生,后来成了我的老师,可以说我是徐先生学生的学生,深受徐先生美术教学体系的影响,同时对徐先生也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我一直很想用这一主题来创作一幅历史画。

感谢省江苏省文化厅组织重大题材美术创作活动,使我有机会实现了这一愿望。首先,我选择了1940年徐悲鸿先生创作《愚公移山》这一情景作为主题,徐悲鸿先生当时感受了几十万中国军民为抗日修筑滇缅公路的情景,借用中国古代传说“愚公移山”来表现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信念。我觉得这幅画是徐先生的一幅很重要的作品,最能体现徐先生的人格和画技。在构图上,我用平视的焦点透视手法,让大家既能看到徐先生的侧面,又能看到他所画的愚公移山的画面。在色调上,我用暖色调来画,再加上煤油灯光的点缀,使画面尽可能显得温暖一点。在造型上,采用写实的手法来描绘徐悲鸿先生作画的情景。在创作即将完成的时候,有时一个人在深夜里会觉得,自己就象是徐先生的一个学生,静静地站在徐先生身旁,看他画画,画愚公移山的创作。徐先生用他的作品在教育我们,一个画家对国家,对民族应该具有的责任,这就是一种精神。徐悲鸿先生艺术的崇高和伟大之处,同样也是我们此次重大题材美术创作活动的意义所在。

SHMJ:对,艺术作品的精神性确实很重要。说到徐悲鸿先生,就想到他画的马,还有大量的素描写生作品,他所提倡的中西融合和现实主义的画风,影响了中国美术相当长一段时期。关于这一点当下美术界一直存在不同看法。你是怎么思考的?

时卫平:中西融合的画风还是利大于弊,对中国当代美术发展影响深远。我记得徐悲鸿曾在1947年的《益世报》上发表的《当前中国之艺术问题》一文中指出:“我们的雕塑,应当继续汉人雄奇活泼之风格。我们的绘画,应当振起唐人博大之精神。我们的图案艺术,应绍述宋人之高雅趣味。而以写生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因艺术作家,如不在写生上立下坚强基础,必成先天不足现象,而乞灵抄袭摹仿,乃势所必然的。”为什么徐先生总是强调借鉴西方绘画艺术中写生对中国艺术复兴的重要意义?因为在他看来,中国绘画至明清推进缓慢,并出现了大量摹古之作,其原因是中国的画家们在素描写生上的欠缺。而这种现象直接引致的后果是,使中国绘画艺术走入了没有创造、缺乏出新和个性表达的穷途末路。徐先生的中西融合这一观点,就现在看来,仍不失为真知灼见。

徐悲鸿24岁在北洋政府的资助下远渡重洋,到法国学习西画,在巴黎美术学校学习期间,下午都去叙里昂研究所画模特儿写生,乐此不疲地进行西洋画的基础训练。后由于中断资助,被迫转至消费水平稍低的德国,在那里常去动物园写生,提高素描写生能力。后再次返回法国,绘制了大量肖像、人体、风景为主题的素描作品,为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许多创作,画面以人为主,突破了传统中国绘画以景为主体的散点透视法。人体肌肉结构在中国画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表现。正是徐悲鸿在西洋写生方面的努力,成就了他人体肌肉与力量表现的此番业绩。将中西技法融汇贯通,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画风。徐先生画马和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马大为不同,自唐代韩幹画马以来,宋有李公麟,元有赵孟頫,至明清画马之术无太大进展。传统绘画中马的造型或肥或瘦,大多用线勾出轮廓,画法上没有大的变化。徐悲鸿画马,画风为之一变,他将明暗关系、透视关系和马的解剖相结合,所画之马气势磅礴,极富动感。有一个事情很有趣,黄纯尧先生是徐悲鸿的学生,他曾经和我说起他学生时代在课堂上观徐先生画马示范,宣纸铺开,徐先生寥寥数笔运用浓墨将马头画成,黄纯尧站在一旁暗自紧张,因为他觉得徐先生将马头画大了,按照传统画马的比例,这马是画不下去了。但是徐先生还是很快将马画完了。并在最后落款题字,黄纯尧这才发现,徐先生所画的马是一匹向前急驰奔腾的马,它的透视关系很强,马头在前面,自然就大一点。黄先生和我聊起此事时已经八十多岁了,只是他回忆当年的样子,还象是个学生。他最后说,徐先生画马是胸中有数,他画过大量马的素描写生,对马的结构动态相当熟悉。在课堂上,他是不会有失误的。由此看来,为什么徐悲鸿画马可以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画马的里程碑,这恰恰和素描写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徐悲鸿先生的马,在我看来是中国书法用笔和西方绘画原理相结合的最为成功的水墨杰作。

SHMJ:你近年还画了一幅油画《百万雄师下江南》,是战争题材的历史画创作,或许你可以谈谈有关创作战争主题绘画的想法?

时卫平:重大题材的美术创作我理解就是历史画创作。我画渡江战役这幅画,作为战争历史画创作,也就是在叙述一个历史事件。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不是一般的故事,它很强调事件本身的真实性和典型性。这就需要我们对当时的服装、道具、场景有一个详实的考证,这样才能真实的表现好战争和战役这一重大主题。

以前表现渡江战役的作品也有不少,我画《百万雄师下江南》主要着重在“下”字上作文章,构图自上而下,表现解放大军渡江登上长江南岸时的一个特定的历史瞬间。从画面上说,通过战士的近景、中景和在硝烟中过江帆船的远景组成一体,来表现一个宏大的场面。这幅画是去年创作的,领导和专家还有观众提了很多宝贵的意见,根据这些意见,我进行了认真修改。我觉得从前有句老话:在典型的环境中再现典型人物的性格,这是很有道理的,在修改中注意了人物性格的表现。现在战争离我们已经远去了,但是我们在当今再画一些战争主题的绘画创作,还是很有意义的。另外我对画面右上角的红旗做了比较细致的描绘,想让它有一种凝固的雕塑感,我想通过它让历史凝聚在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那天的夜间。我觉得我所画的这幅画主要是表现一种精神。

SHMJ:前些年我看过你一本素描写生的画集,其中有些是为创作收集素材用的。素描对于创作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你是否就素描与创作关系展开话题谈谈。

时卫平:素描是一种最直接、最朴实、最本质的绘画语言,在造型艺术领域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倘若没有品质优良而又不乏纯真的素描作为基础,也就没有绘画创作的成功。因此素描作品的品质和画家的素描造型能力,直接影响着艺术作品的质量。在艺术家的创作实践中,素描有着非凡的意义。首先,它可以在创作开始的阶段,帮助我们进行思考。不管是任何一种绘画形式,素描都可以是一种思维方式。在西方绘画中,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伦勃朗、鲁本斯以及几乎所有的现实主义大师们,在创作之初,都采用素描草图的方法进行构思构图,用一根线、一片明暗进行思考。这种思考的方式,既简便又有效。其次,素描可以帮助艺术家搜集创作素材,通过写生获得创作所需要的人物、景物和道具的相关造型资料,同时在素描写生过程中,观察和表现物体的本质,加深对物体审美的理解。

在油画创作方面,素描更具有与生俱来的作用。用线条去思索,可以进行构图,写生人物可以积累形象资料。古典大师们都用素描作为创作前的准备。当米开朗基罗站在西斯廷教堂天花板下的木板平台上绘制壁画之前,他满怀热忱地绘制了大量的草图和素描写生。他很乐意画这些稿子,因为他喜欢画人体素描,他描绘着肌肉的起伏,从整体到细部。对于这些人体结构他太熟悉了。此前他早已在深夜不顾严厉的惩罚,借着神灯昏暗的光线在修道院地下室里解剖过它们。在他绘制素描草图时,眼前充满着《洪水》中的健壮裸体。接下去的创作显得痛苦不堪,在脚手架上工作弓着腰、仰着头的不自然状态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上帝创造人的最初时日》、《洪水》、《创造亚当》和《创造夏娃》相继完成。在这里我们看到,伟大的艺术并不都在愉悦的心情下诞生的,有时伴随着的却是痛苦。再说德拉克罗瓦,他生于法国南部罗讷河畔这个充满艺术气氛的环境中,他不但尊重当代进步的画家,而且对于古代艺术大师倍加推崇,有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和才能。他曾师从法国古典主义大师大卫学习绘画,却非常欣赏尼德兰画家鲁本斯的色彩,他的著名作品《自由引导人民》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表现了法国大革命的场面,是对雨果小说《悲惨世界》的一种呼应。他的绘画作品可以说是古典主义的素描结构造型和色彩完美融合的典范,他在素描的基础上,用强烈的色彩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油画视觉效果。初期的作品《希阿岛的屠杀》被当时古典主义画家称为“色彩的屠杀”。在德拉克罗瓦所处的那个时代,我们可以发觉,无论是古典主义艺术家,或者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艺术家,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很强的素描造型基础。他们对形与表现的理解力,对人物性格特征和形象游刃有余的描绘,在西方辉煌的艺术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在俄罗斯绘画中,列宾在素描创作上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在历史画方面的成功,使整个俄罗斯民族感到骄傲。列宾一生都非常勤奋,为创作画了大批的素描写生,在他1870——1873年间创作《伏尔加河的纤夫》之际,曾两度到当地深入观察纤夫的生活,并进行实地写生,在创作过程中,先用素描的形式对模特儿进行写生,使作品所刻划的人物个性鲜明,反映了在社会底层的草根阶层的那种坚毅的生活状态,折射着人民坚强的力量和朴素的本质。列宾的素描作品,造型精准,形神兼备,重视个性化的直觉与感性描绘,这一画风日后影响了中国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将近三十年间的基础教学和创作实践。

SHMJ:有一个问题很重要,我注意到你近年来在创作选题上一直注重主题绘画和历史画方面,大多数内容都带有一定的政治性。当今绘画发展的多元化给画家们提供了很多的选择空间,你是否认为你所表现的作品有某种程度的局限性?

时卫平:首先,我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局限,其实艺术表现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带有主题性、思想性或者说有政治倾向的作品作为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也包含在内。假如一个民族忘记了自己的历史,丢失了自我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显然是无法想象的。历史上有很多大师都涉及重大主题内容,如德拉克罗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大卫的《马拉之死》和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等等。这些作品都没有因为政治主题的描绘而削弱了其本身的艺术价值。关于这一点,我和很多画友们都有一定的共识。其次,我们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人,可能都有一种英雄情结和怀旧心态。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时(1981年),我根据茹志娟小说创作了同名美术作品《百合花》,获三等奖,表现解放战争时期的军民关系,从那时开始到现在,三十年来,其实在绘画主题选择上并没有任何改变。近年来创作了一些主题性油画,并且为创作准备作了一些写生练习,有素描也有油画,对创作帮助很大。也许我还会这样画下去,可能主要的原因是我已经不会用其他方式来作画了,准确的说就是已经习惯这一套了。

SHMJ:最后能不能说说你在创作方面有没有什么烦恼和纠结的地方?

上一篇:关于写元旦节的英文作文下一篇:心理教师职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