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制定企业文化

2024-08-22

如何制定企业文化(通用8篇)

如何制定企业文化 篇1

构建企业文化体系(含理念识别体系、行为识别体系和视觉识别体系);搭建企业文化建设平台(如成立企业文化部门);初步普及企业文化理论,宣传推广公司企业文化体系内容.2、内容

(1)构建公司企业文化理念识别体系和行为识别体系.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公司基业常青的基因密码.优秀企业文化体系的建立是打造优秀企业文化的开端,它明晰了企业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科学内容,明晰了企业战略;是塑造优质的企业形象和形成良好人文环境的基础.因此,公司首先要通过全员参与,群策群力,在总结、发掘、提炼与继承企业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形成公司具有时代特色的企业文化理念识别体系和行为识别体系.(2)健全管理制度,建立管理机制.以文化理念为指导,重新审视、修订和完善公司原有的管理制度、企业规章和企业规范,把文化理念融入具体的管理规章制度之中,促使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紧密结合.另外,建立企业文化管理机制(包括正激励和负激励),如海尔集团先建立“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的质量理念,然后建立“零缺陷”的管理机制,促使质量理念的落地.(3)构建视觉识别体系,提升企业视觉识别质量.根据企业文化理念,尤其是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构建企业视觉识别体系,并逐步在公司内部和对外宣传应用和推广,统一企业整体形象宣传,树立公司新形象.(4)搞好厂区建设,夯实企业物质层文化建设.以文化理念为依据,做好厂区与厂房规划、道路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优美的厂区、文明的环境、文化的企业,提升企业形象力.(5)成立建设机构,完善企业文化宣贯渠道.成立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和企业文化建设专职部门,全面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另外,多方面、多角度地完善企业文化宣传与推广的渠道,如企业文化宣传栏、橱窗、内刊、企业文化手册、电视台、广播台、局域网等,促使员工全面接触、认知企业文化理念.(6)加强企业文化学习,促进企业文化觉醒.理论培训和实践训练相结合,强化宣传、学习企业文化理论、企业文化理念及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掀起团队学习企业文化的热潮,促使全体员工特别是领导干部、管理人员明确企业文化的内涵、功能、意义及企业理念的内涵,全面增强他们的企业文化理论水平,提高他们对企业文化理念的接触与认知.3、重点

企业文化体系的构建;中高层领导的培训学习;企业理念的初步宣贯.(二)第二年:加强学习,内化于心.1、目标

通过深入学习宣贯,促使全体员工初步认知、认同和确立企业核心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优化物质环境,激发员工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及员工的士气和归属感,打造企业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团队精神和活力,促使企业的凝聚力、形象力、创造力、竞争力明显增强.2、内容

(1)构建学习型组织,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学习型组织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以学习力促进文化力,以学习力推动创新力,以学习力提升竞争力.整合教育资源,完善学习体系,从理念识别体系、行为识别体系、视觉识别体系、管理制度与机制等领域全面展开团队学习活动,形成由上到下的贯穿、由下到上的默契、上上下下的融合与共识的学习氛围和环境.(2)重点培训,内化于心.在第一年强化企业文化理论教育和企业文化理念学习的基础上,实行重点培训,全面强化提高.培训内容以企业理念和行为规范为重点,采取专场培训、专题讲座、主题报告、共识讨论、模拟训练、行为演示、参观考察、演讲比赛等形式多样、灵活有效的方式,狠抓培训.促使员工全方位接触企业文化理念,深刻理解与思考企业文化理念的内涵与价值,领会企业文化建设意义;促使员工掌握价值判断、评价、和选择的正确标准,掌握善待工作、珍惜工作、团队合作、共促发展及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和艺术.全面强化员工对企业文化理念的认同、传播和履行.(3)打造品牌,重点突破.把企业质量理念,内化于员工的心中,外化于员工的行动,以及大力提高员工技术水平,以优良的工作品质与高端的工作标准,保证优良的产品质量.强化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高产品质量,以优良的品质,打造优秀的企业产品品牌.实施优质服务的客户满意策略,全方位提升企业的服务文化,为广大客户提供高标准、超价值的服务,使客户体验到物有所值、物超所值,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和树立企业形象.加强产品品牌的推广力度,全面提高企业产品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如此,通过优质的产品与服务,以及合理的品牌宣传,提高企业产品的忠诚度和美誉度,全力树立企业良好形象,打造企业知名品牌.(4)全力以赴,增强企业效益.以文化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掘员工的潜能与智慧,增强企业的活力.另外,促进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开发等相互融合,通过文化理念的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的过程,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融合统一,促使员工既有价值的导向,又有制度化的约束,制度标准与价值标准协调同步,激励约束与文化导向优势互补,增强企业经营效益.(5)反复宣贯,营造企业的文化氛围.从企业文化建设的实际出发,科学而合理地调整、完善企业文化建设保障体系,统筹安排各种企业文化活动,如企业文化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技术比武、文艺演出、评选先进、树立典型等活动及理念故事化、故事理念化、理念漫画化、理念人格化等举措,反反复复地宣传与推广企业文化理念,确保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连续性.3、重点

以学习型组织的深度创建为抓手,突出员工企业文化的重点培训.(三)第三年:提升形象,深植内心.1、目标

企业形象是企业精神文化的外显.塑造和提升企业形象,有利于企业价值观的内化和丰富企业精神文化.通过全面提升企业形象,不断扩大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及员工的自豪感、自信心、士气和归属感,促使员工从内心深处自觉认同企业文化,把文化理念渗透于骨髓、流畅于血脉,自觉地把个人的价值追求统一于实现企业目标之中,外化于行,自觉践行企业文化理念,促使公司企业文化的贯彻变得流畅而坚实.基本形成和谐融洽的人文氛围,增强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2、内容

(1)全面实施企业品牌战略,稳固提升企业形象.以企业文化理念为指南,以CS100客户满意信念为切入点,优化机制,完善管理,抓住重点,全面实施企业品牌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强化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增强企业科研实力及垄断产品的市场机会,促使企业在科技引领下,市场领先,一路超越,凸现行业领先地位;打造强势营销队伍,强化营销力量,提升产品销量,促使产品某项指标位居行业地方、全国、世界的前列,彰显行业地位;完善制度,优化流程,增强管理,促使企业经营管理的某项指标位居业内、业外的前列,显现企业的实力,全面提升企业形象,树立企业知名品牌.(2)规范员工行为,树立企业人的形象.企业员工的经济活动、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等行为,时刻传播着企业文化,影响着企业形象,反映着企业的素质与实力,是衡量企业文明程度的基础.从仪容、仪表、仪态、言语、接人待物、公关礼仪、职业道德等细节抓起,全面规范员工的行为,树立企业整体的良好风貌与形象.(3)优化企业环境,传播企业文明.致力企业全面进步,把企业理念融入“三个文明”建设之中,推进企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促进企业人、事、物的和谐统一,树立企业人、事、物的良好形象;强化基础建设,净化生产环境、优化办公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努力建设花园式企业,塑造企业的文明公众形象.(4)加强对外宣传,提升企业影响力.发挥大众传媒力量,以活动为载体,统一思想,统一形象宣传,加强企业对外宣传告知的力度,提升企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现代宣传工具和传统的宣传方式有机结合,做好新闻舆论宣传工作,多渠道加强与中央、地方宣传媒体的联系与合作,及时、准确地宣传企业文化建设的优秀成果.(5)深化宣贯,促进企业文化建设.深化、细化各种企业文化建设的宣贯通路,反复加强企业文化宣传与推广力度,并强化个人学习、团队学习、组织学习,促使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地向前推进与落地.3、重点

以企业行为规范为切入点,全面实施企业品牌战略,竭力提升企业形象.(四)第四年:践行理念,养成习惯.1、目标

通过完善企业文化宣传与推广体系和保障体系,全面践行企业理念,并养成行为习惯,形成企业文化氛围,促使员工行为与企业文化的和谐统一,从心所欲不逾矩,全面激发企业文化的力量,促进企业快速发展.2、内容

(1)完善体系,全面履行.全方位完善企业文化建设的宣传与推广体系和保障体系,以保证各种企业文化宣传通路畅通无阻,让员工随时随处都能接触、感受和体验到企业文化的气息,从而促使他们不知不觉地把理念当成工作的指南,自觉履行企业文化.(2)创新制度,形成习惯.在原有企业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基础上,以企业理念为依据,根据时代发展、企业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企业管理体制与机制,全面满足员工不断增长的需求,从而更好地促使员工坚持履行企业文化理念,并养成了行为习惯,实现企业文化自觉.(3)强化道德,提高自律.道德是人们内心中深层次的永恒需求,它拥有了强大而深远的约束力.但良好的道德观念的确立和升华.需长时期培养.加强员工的道德修炼、学习自省、行为自律,从更高层次上提升员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促使每个员工,上至企业领导,下至普通员工,从内心深处认同、履行企业文化理念,全面提升与完善自己,紧跟企业的发展步伐,与企业共命运、同发展.(4)深入研究,文化整合.从企业文化发展历史、最新成果和国内外着名成功并购案例出发,结合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经验,深入研究总结,把握不同企业文化相互融合统一的客观规律.在企业兼并过程中,采取措施,促进文化融合,减少文化冲突,求同存异,优势互补,实现企业文化的平稳对接,促进企业文化的整合与再造,推动兼并、重组的创新发展,为企业资本运营、投资并购、快速扩张、多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3、重点

制度的创新和企业文化理念的践行,并养成行为习惯.(五)第五年:全面总结,规划发展.1、目标

通过全面总结,充分展示企业文化建设成果,增强员工成就感、自豪感,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员工发展的高度统一,实现企业管理由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的跨越,以及制定企业文化建设的下一个五年规划.2、内容

(1)总结成绩,自我诊断.全方位地对企业文化理念识别体系、行为识别体系、视觉识别体系、宣贯落实体系、保障体系,以及培训体系、考核体系等进行归纳总结,从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纠正失误、吸取教训,形成自主发展、诊断、完善和创新的企业文化建设体系.(2)展示成果,凝心聚力.通过各种渠道,如局域网、宣传栏、橱窗、电视台、内刊等多方面、多角度地展示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果,进一步提高员工的士气、自豪感、成就感和归属感,推动企业文化深度发展.(3)吸取经验,制定新发展规划.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而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企业要在总结前五年发展的基础上,明确新方向,厘清新思路,把握全局,统筹安排,制定企业文化下一个五年发展规划.(4)协调发展,永葆生机.与企业文化建设成果的展示相适应,协调安排各种宣传与推广活动,大力宣传与发扬企业文化建设的个人和集体典型,发挥典型与先进的力量,永葆企业文化建设的旺盛的生机与活力.3、重点

总结企业文化建设成果和制定新的五年企业文化发展规划.参考资料:

如何制定企业文化 篇2

一、企业经营者工资收入管理应遵循总的原则

1. 确定经营者的工资收入应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在工作实绩考核的基础上, 体现多劳多得。

2. 坚持责任、风险、利益相一致的原则, 合理体现劳动责任、管理幅度和生产经营成果。

3. 逐步将经营者的工资收入与职工工资收入分离, 建立企业内部的自我约束机制。

4. 要充分体现公平与效率的原则, 对贡献大的企业经营者, 年工资收入可以高些。

二、经营者的工资收入实行年薪制

任职期间年工资收入 (含工资、奖金、津贴、补贴) , 由基础薪金和风险收入两部分组成。

基础薪金主要依据生产经营规模, 经济效益评价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及企业职工工资收入水平等诸因素来确定。一般按本行业企业职工平均收入的1-3倍幅度掌握。经营者风险收入则以基础薪金为基础, 根据本企业经济效益指标完成情况、生产经营规模、责任轻重、风险程度及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幅度等因素确定, 最高收入为年基础薪金的倍数或职工平均工资增长额来确定倍数。低者为本企业职工平均收入。经营者实行年薪后, 不再另外享受本企业的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等其他工资性收入。

三、确定考核经营者工资收入的指标体系

经营者的工资收入, 要坚持以企业经济效益好坏来评价经营者的业绩和优劣。按照综合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确定年薪收入。主要考核工业产品销售率、人均利税率、资金利税率、劳动生产率等效益评价指标及本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幅度, 年终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评价和实绩的考核, 以反映企业经营规模、销售收入、投入产出水平、职工技术含量和劳动效益等情况, 计算基础薪金收入。风险收入, 主要突出考核实现利润, 资产保值增值等关键指标, 以完成好差作为奖罚指标, 计算风险收入。

四、经营者任职年工资收入, 按以下具体办法计算

经营者年工资收入=∑ (本企业经济效益经合系数Z/本行业中经济效益综合系数最大值Zmax×2+1.5) ×职工年工资收入……………………………… (1)

综合指数Z=0.25a+0.3b+0.3c+0.15d………………… (2)

式中各项挂钩综合系统指标总权数为100。按照生产经营规模, 管理幅度和各项经济效益在综合经济效益中的重要程度, 分别确定下列权数:a—工业产品销售率为25, b—人均利税为30, c—奖金利税率为30, d—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5。

a=本企业产品销售率/本行业产品销售率b=本企业人均利税/本行业人均利税

c=企业实现资金利税率/本行业实现资金利税率d=本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本行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当 (2) 式计算出的“Z”值小于0时, 以Z=0代入 (1) 式计算。

以上计算公式, 可以计算出企业经营者的年薪基数, 根据本企业完成的各项年度指标等情况, 对经营者的工资收入作适当的增减。其中:

1. 全面完成年度各项指标, 经营者年工资收入可按核定的年薪基数予以核定。

2. 全面完成年度各项指标, 主要指标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或超过本企业历史最好水平, 经营者年工资收入一般可按核定的年薪基数的0.5倍增发。

3. 全面完成年度各项指标, 主要指标居同行业领先地位的, 经营者年工资收入可按核定的年薪基数的1倍予以增发。

4. 全面超额完成年度各项指标, 主要指标居同行业领先地位, 并对企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 经营者年工资收入可按核定的年薪基数的1.5倍予以增发。

5. 对亏损企业的经营者, 可视扭亏、减亏幅度, 在核定的年薪基数基础上增加其实际收入。

五、因经营管理不善, 没有完成年度各项指标的或因决策失误造成企业经营性亏损, 视影响程度对经营者的工资收入要在核定的年薪基数内按一定比例扣减

其中:

1. 没有完成实现税利和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等主要指标, 每项指标扣减幅度不低于年薪基数的10%。

2. 没有完成其他各项指标, 每项指标扣减幅度一般不低于5%。

3. 企业工资总额下浮, 职工平均工资下浮或超发、滥发工资也要酌情扣减经营者工资收入。

4. 企业出现经营性亏损, 经营者只能领本企业职工的平均工资。

六、

企业其他领导班子成员工资收入水平, 可以参照上述原则, 根据责任轻重、贡献大小等因素, 在不超过经营者年薪收入的前提下, 由企业经营者提出建议, 报主管部门确定

七、经营者工资收入的支付, 采取分月预支、年终结算的办法

企业主管部门要在年度末对企业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全面的考核, 经过审计, 确定经营者的工资收入, 兑现工资。同时建立经营者风险基金, 按一定比例在年薪收入中扣留, 待经营者离任审计结束后, 一并结算返还。

企业如何制定参展策略 篇3

会展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决定因素很多。从制定计划、市场调研、展位选择、展品征集、报关运输、客户邀请、展场布置、广告宣传、组织成交直至展品回运,形成了一个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有机整体,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直接影响展览活动的效果。

一个精心策划的会展可以成为营销计划最节省成本的组成部分。从时间顺序上分析,企业的会展营销策略通常包括明确参展目的、选择会展、会前活动、会中活动、会后活动、营销策略效果评估以及作为补充的网上展览等。

明确参展目的

每个企业由于各自情况不同,其参展的目的也就不同,在决定参展之前,企业必须设定参展目标。企业的参展目的不外乎展示实力、树立品牌形象、宣传产品、达成交易、物色代理商(或批发商、合资伙伴)、研究当地市场、开发新产品等。德国展览协会根据市场营销理论将参展目标归纳为:基本目标、产品目标、价格目标、宣传目标和销售目标五类。企业应根据顾客需求来细分市场并适应这些变化的需求,比如以寻求潜在的可能顾客的策略就与以进一步加强长期顾客关系为目标的策略截然不同。

选择会展

在众多的展会中,企业必须有选择地参加某个会展。选择会展时主要考虑如下一些因素:

一是会展的目标市场:展会的目标市场包括其主题定位、目的、观众结构等,企业参展前应确定该展会是否与企业的发展计划吻合,能否促进企业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是会展的规模:成功的会展必然具备一定的规模,规模大的会展可以吸引更多的专业观众,而这正是保证参展商达到参展目的的最主要因素。评估展会的规模主要看参展商和专业观众的数量以及展览面积的大小。

三是会展组织者的能力:选择有影响力、富有经验及对行业的认知度高的组织者。会展的组织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从会展推广、专业观众的邀请、行业活动的组织安排到客户服务等一系列工作都需要组织者在切实了解参展商需求的情况下做出策略性统筹才能成功举办。企业可以从其对外的招展函、广告以及各项组织计划等方面来评估组织者的策划能力和宣传推广能力。

四是会展的历史和影响:如在过去的几年中,参展商有哪些、会展的效果如何等,企业应选择有影响力、知名度高、参展商多且参展商影响力强的会展。

五是参展的费用:在参展费用越来越高的趋势下,企业根据自身的财力在预算内选择适合的会展,参展的费用不能对企业造成额外的负担。

六是会展所在城市和展览馆:一般来说,大城市、国际性大都市是会展选择的重点,其交通运输、酒店、报关、签证以及展馆的配套及服务水平要优于其它城市。我国大部分的会展都在经济、交通、信息、人才、科技、服务等方面拥有综合优势的上海、北京、广州、大连、深圳等城市举办。

会前活动

会前活动包括公关活动以及提前辨识可能的客户并给其发送特别邀请。可以利用会展的会刊、展前快讯、展前的媒体宣传等手段来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目标客户。

会中活动

与其它方面相比,这是决定企业参展成败的决定因素,主要包括展位的选择、展台的布置、展品的选择及其展示方式、展台的人员配备、洽谈环境以及展会期间的相关活动等。

展位的选择具体涉及展位的位置、面积的大小的决策。展位的选择一般是根据人流在整个会场移动的方向来考虑;展位面积通常为9平方米,称为标准展位。值得说明的是特修展位,也称为自由布展区,是指展位面积超过4个或4个以上标准展位的面积时,企业可以只预定光地面,其它的装修则可根据公司产品特点、技术特点、市场定位、展览期间的活动安排等因素由企业自主决定。这类展位能充分表现企业文化、宣传品牌理念,非常有利于树立企业整体形象。

展台是企业展示企业实力和产品特色的窗口。有个性、有视觉冲击力的展台布置可以使企业在众多的参展商中脱颖而出。展台设计的根本任务是帮助企业达到参展的目的,展台要能反映企业的形象,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能提供工作的功能环境。

在展品的选择上,要选择能体现自身产品优势的展品,展品品质是参展企业给观众留下印象的最重要的因素。选择展品有三条原则,即针对性、代表性、独特性。针对性是指展品要符合展出的目的、方针、性质和内容;代表性是指展品要体现企业的技术水平、生产能力及行业特点;独特性是指展品要有自身的独特之处,能和其它同类产品相区别。

在展示方式上,展品本身大部分情况下并不能说明企业产品的全部情况、显示全部特征,一般需要配以图表、资料、照片、模型、道具、模特或讲解员等真人实物,借助装饰、布景、照明、视听设备等展示手段,加以说明、强调和渲染。总之,展示设计应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整体与局部的统一、科学与艺术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等。

在人员配备上,人员配备的质量决定着参展企业在会展上的成败,企业配备人员的能力及其展示反映了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没有代表参展或仅有狭小摊位的企业,将面临失去市场份额的危险。特别是服务人员的身体语言、对话和知识是否具有亲和力对会展的成功是极为重要的,服务人员在发放资料时应尽量多与观众沟通交流以达到互动的效果。展台的人员配备一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考虑:第一,根据展览性质选派相关部门的人员;第二,根据工作量的大小决定人员数量;第三,注重人员的基本素质,如相貌、声音、性格、能动性等;第四,加强现场培训,如专业知识、产品性能、演示方法等。

参展企业还可以在展会期间进行新产品发布会、经销商年会、产品演示等配套活动,这是在稳定老客户的基础上发展新客户的有效手段。此外,营造轻松、愉快的洽谈环境对提高商务成功率也大有帮助。

会后效果评估

企业应将在会展中收集到信息纳入企业的营销信息系统中,对获得的市场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企业还应及时将展览结果与预定目标进行比较,总结效果如何、分析原因何在。一般来说,展会的效果难于精确评估,其原因主要是有些成果可立刻产生,但更有可能会在展会后的一段时间之后才产生。会展的组织者为了帮助参展商进行会展评价,一般会提供有关会展与会者的统计信息。企业可根据这些统计信息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参展的效果进行评估,并就下次是否参加该会展做出初步决策。

重视网上展览的作用和发展前景

网上展览已成为会展业的一道新风景线,被称为永不落幕的展览会。网上展览目前只是实物展览的补充和配角,但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网上展览有望后来居上,成为现代会展业的主体。

与实物展览相比,网上展览具有下面一些优点:

一是成本更低、速度更快、成功可能性更大;

二是机会平等,无论企业强弱,只要产品合适就有可能找到合适的买家;

三是可以减少中间商的盘剥,越来越多的买家都在想方设法直接向生产厂家购买产品。

企业可以自建网站或把产品信息放在专业展览网站上实现实物展览与网上展览的相互补充。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一些展览专业网站如中国展览总网、中国国际展览网、中国会议网、中国出口商品网、在线广交会、易成商务网站、阿里巴巴网站、美商网等等,仅中国出口商品网就已经吸纳了19万家出口企业和100多万种商品,为广大无缘进入广交会中小企业提供了出口交易的机会。

如何制定企业培训计划 篇4

如何制定企业培训计划每一年的开始,每个企业都在做着新的一轮发展计划,企业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制定的培训计划也各有不同。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培训未动,计划先行。好的企业...每一年的开始,每个企业都在做着新的一轮发展计划,企业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制定的培训计划也各有不同。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培训未动,计划先行。好的企业培训计划能够为培训效果打下良好的基础。好的企业培训计划能够为企业培训指明目标的方向。那么,该如何制定一个合理的有效的企业培训计划呢?

首先从满足企业经营需要的角度讲,企业培训计划从时间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目的:目的培训计划与短期目的培训计划。目的培训计划,即满足企业本或下经营对人力资源的需要而采取的培训活动;短期目的培训计划,是为了满足企业短期内经营对人力资源需要而采取的培训活动。也可以按目的分为:职位目的培训计划和个人目标培训计划。职位目的培训计划,是为了满足员工能高水平完成本职工作需要对职位所需知识、技能、态度、经验而采取的培训活动;最后是个人目标培训目的,是为了满足员工达成其职业生涯规划目标需要而由企业提供的企业培训。因此,企业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就必须根据这几个方面的具体需求来进行策划和制定方案,其具体步骤为:

一、首先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培训计划更是如此

必须要进行确立培训目标的调查,只有确立了培训目标才可以制定企业培训计划。而培训目标的制定是由企业的需求决定的,企业的需求是由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生产销售战略,未来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以及企业现在的财务状况等等情况综合分析,才能确定相应的培训目标。

二、把制定好的企业培训计划的目标进行分类

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培训应列入业务培训方案;围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培训活动则应列入管理培训方案。因此,培训方案的制订是针对培训目标,具体设计各项培训活动的安排过程。企业的业务培训活动可分为素质训练、语言训练及专门业务训练。企业的管理培训活动主要是班组长以上管理人员的培训,内容包括系统的督导管理训练及培训员专门训练等,只有目标明确的计划才能达到培训制定方案的基本目的。

三、企业培训计划课程的制定和确定

企业培训课程是培训计划的主体,要求参加培训的员工,经过对相关主题的学习和研究讨论后,达到对本次训练项目内容的掌握与运用。培训计划中,要对各分类的培训活动课程进行安排,大体是列出训练活动的具体详细内容,通常包括:培训具体科目、培训详细时间、培训指定地点、培训具体方法等。要注意培训课程的范围不宜过大,以免在各项目的训练课程之间发生过多的重复交叠现象;但范围也不宜过狭,以免无法真正了解此培训项目的学识技能,应主要以熟悉此训练项目所必需的课程为限。当培训课程决定后,需选编各分类课程教材,教材应包括以下部分:对于培训教材目的的简要说明;详细列出有关教材的图表;说明表达教材内容的方法;最后依照下列顺序编写教材:教材的题目、教材的大纲及时间内计划、主要讲解内容及具体实施方式和方法,讨论题及复习的方法和使用的资料。

四、规划培训预先估算

培训预算是企业培训部在制订企业培训计划时,对各项培训计划和管理培训方案的总费用的预先估算。预算是根据企业培训计划中各项培训活动所需的经费、器材和设备的成本以及教材、教具、外出活动和专业活动的费用等估算出来的。

五、最后企业培训计划的上报以及与各相关部门的沟通

(一)、明确上报的目的。主要是要获得培训相关的部门、主管经理和员工的支持,以便培训计划的落实。

(二)、要说明企业培训计划的内容。譬如培训的目的、培训要解决的问题、培训的教案和行动计划、希望得到的支持等这样才能得到相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

(三)、要注意上报的方法。上报方法是否得当,关系到培训计划能否在培训部门内部,获得统一的认识。也关系到主管领导和公司管理层对培训顾问、培训时间、培训效果追踪的承诺。

如何制定企业培训课程计划 篇5

2008-9-28 12:30:07

如何制定企业培训课程计划(企业内训课程计划)?

从满足企业经营需要的角度讲,企业培训大致有四个方面的目的:长期目的,即满足企业长期经营对人力资源的需要而采取的培训活动;目的,是为了满足企业经营对财务管理需要而采取的培训活动;再次是职位目的,管理培训是为了满足员工能高水平完成本职工作需要对职位所需知识、技能、态度、经验而采取的培训活动;最后是个人目的,公司培训是为了满足员工达成其职业生涯规划目标需要而由企业提供的企业培训。因此,企业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就必须根据这四个方面的需求来进行策划,公司内训其具体步骤为:最重要的一步:向财务咨询公司或财务培训公司进行财务咨询,咨询公司进行需求调查,即根据培训的不同目的,展开培训需求调查。

对于企业内训计划,需向总经理一级的领导进行咨询,通过分析企业经营战略、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和企业财务管理情况,确定相应的培训管理目标。

对于满足经营计划需要的项目,要向各部门调查,以面谈和分析部门工作计划的方式,确定各部门通过培训来配合和推动的项目。

对于满足岗位职业技能需求的项目,要向各级企业管理者和他的下级进行调查,以分析绩效评估表、进行技能项目需求调查表、重点人群的抽样面谈的方式,确定员工岗位技能差距和重点的技能培训项目。

对于个人职业生涯需求的培训项目,需向员工及其管理者调查,培训主管以分析职业生涯规划表、管理者与下级面谈结果的方式,确定培训方式。

在根据需求来进行调查后,可以开展以下几个步骤:

第二步:分析数据,总结差距和根源-也就是明确组织能力、员工素质技能与业务目标要求的差距;明确差距的根源及解决方法;明确通过财务管理培训可以解决的差距及培训解决办法。

第三步:制定培训解决方案,步骤如下:明确方案涉及的培训项目;评估现有的培训资源;人手、资金、课目、财务培训讲师等(在财务咨询公司聘请优秀的财务咨询专家或财务顾问至关重要);确定培训重点项目和常规项目,确定培训工作的重点;确定培训需进行的课程开发、师资培养、建设系统、确定培训计划和培训预算。

确定培训课程,可以到有实力的管理咨询公司或财务培训公司咨询,有那些公开课和企业培训项目,以此制定培训课程计划。

第四步:培训计划的沟通与确认,这要求做好培训报告。首先,明确报告的目的。这主要是获得培训相关的部门、财务管理者和员工的支持,以便培训计划的落实。其次,要说明报告的内容。如培训的出发点、培训要解决的问题、培训的方案和行动计划、希望得到的支持等。再次,要注意报告的方法。报告方法是否得当,关系到培训计划能否在培训部门内部,获得统一的认识。也关系到主管领导和公司管理层对培训顾问、培训时间、培训效果追踪的承诺。管理顾问 管理顾问 咨询顾问

良好的计划是成功的一半。当培训计划是在为企业经营和业务发展提高帮助,是在为管理者提高整体绩效时,培训将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下附某外商投资企业协会2004财务管理课程计划培训课程

一.专题培训班

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3天)

以2004年新颁布会计准则为主

税务计划(3天)

1、近期我国税制改革及调整趋势

2、纳税筹划实务

3、国际避税

全面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3天)

1、企业预算管理概论

2、预算的编制与控制

3、典型案例剖析

财务分析与管理(3天)

模块一:经营分析与评估:以财务报表为基础

1、利用财务报表进行经营分析的框架

2、企业经营战略分析

3、会计分析

4、财务分析

5、前景分析

模块二:评价企业的流动性和经营效率

模块三:现金流量分析与评价

模块四:盈利能力、风险和发展能力的诊断

模块五:制定能够创造价值的投资决策

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

1、如何识别价值活动类型,如何构造本公司的价值链?

2、作业成本计算(ABC)与作业成本管理(ABM)

3、如何将作业成本计算、作业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结合起来

4、分析顾客的盈利能力,分析供应链

5、非财务业绩评价体系——平衡记分卡

二、非财务经理的财务课程培训班

非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3天)

1、对财务会计知识的认识

2、如何管理资产

3、投资决策以及业绩评价

4、融资决策

如何制定企业文化 篇6

一、运营效益(operational effectiveness)不等于战略(strategy)

创造卓越绩效是所有企业的首要目标,运营效益和战略对于企业实现这一目标都至为关键,但两者的作用方式不同。

企业唯有建立起一种可长期保持的差异化时,才能胜出竞争对手。它必须向客户交付更大的价值,或者以更低的成本创造出相当的价值,或者两者兼有。

各企业之间在成本或价格上的所有差异,都是它们的成百上千运营活动带来的。这些活动都是为了研发、生产、销售、交付产品或为客户提供服务,比如拜访客户、组装成品、培训员工等等。执行这些运营活动就会产生成本,因此成本优势的来源就是企业在执行特定活动时比竞争对手更加高效。同样的道理,差异性就源自企业选择那些运营活动,以及如何实施这些活动。因此,运营活动就是竞争优势的基本单位。

运营效益意味着,在进行相似的运营活动时,企业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运营效益包括但不仅限于效率,它是指任何数量的可以使企业更好地利用其投入的做法,比如减少产品的次品率或以更快的速度开发更好的产品。相比之下,战略定位(strategic positioning)则意味着进行不同于竞争对手的运营活动,或者以不同方式进行和竞争对手相似的运营活动。

生产率边界(productivity frontier),它是任一时间现有的所有最佳实践之和,可以把它视为企业在既定成本下运用当前最高科技、技能、管理技巧和原料,提供某种产品或服务所能创造的最大价值。生产率边界既适用于各项单独的运营活动,也适用于如订单处理和生产制造之类的互为关联的群体性运营活动,甚至适用于整个企业的所有运营活动。每当企业改善了运营效益,就在向生产率边界靠拢。

运营效益上的不断改进,是企业获得出色赢利能力的必要条件,但通常不是充分条件。几乎没有企业能够在长时间内凭借运营效益赢得竞争,而要维持自己的领先地位正变得日益困难。其中最明显的原因就在于最佳实践会迅速扩散。

二、战略:有赖于独特的运营活动

竞争战略就是要做到与众不同。它意味着有目的地选择一整套不同于竞争者的运营活动以创造一种独特的价值组合。

战略定位的基点:

1.定位可以基于提供某个子类产品或服务,称为基于品类的定位(variety-based

positioning),因为这是基于产品或服务的选择而不是基于客户细分进行战略定位。

2.第二个基点是满足某类特定客户群的大部分或者所有需求,称为基于需求的定位

(needs-based positioning),这和瞄准某个客户细分市场的传统概念相接近。当客户群各有不同的需求,而一套与竞争对手不同的运营活动能够最佳地满足这些需求时,基于需求的定位就成立;

3.第三个基点是依据不同的接触途径细分客户。虽然这些客户的需求是相似的,但是接触

他们的最佳运营活动配置具有竞争差异性,称为基于接触途径的定位(access-based positioning)。

定位的目的和结果,是实现某个领域的主导权,从而在市场中称为顾客心智的首选。

无论定位是基于产品品类、客户需求、接触途径,还是这三者的综合,它都需要一系列针对外部市场竞争而设计的内部运营活动与之配套。

三、可持续的战略定位需做取舍

“定位”概念的提出,就是指企业要根据能被外部顾客心智接受的定位来引领内部运营,企

1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才能被顾客接受而转化为业绩。与运营效益关注“如何更好地提供需求满足”不同,战略定位考虑的是“如何在竞争中赢得顾客认同”,在顾客心智建立定位认知而成为某领域首选并赢得光环效应,是定位的最终目的。而顾客心智一旦形成认知,将很难改变。

不同的定位(以及特别设计的企业内部运营活动)要求不同的产品配置、不同的设备、不同的员工行为、不同的技能以及不同的管理体系。

定位取舍在竞争中普遍存在,它对战略至关重要。它不仅迫使企业进行选择,还有意识地限制了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品类。

战略就是在竞争中做出取舍。战略的本质就是选择不做那些事情。没有取舍,就没有选择的必要,也就没有制定战略的必要。

四、配称推动竞争优势和可持续性

定位选择不仅决定企业将开展哪些运营活动、如何配置各项活动,而且还决定各项活动之间如何关联。运营效益及如何在单项活动或单项职能中实现卓越,而战略是关于如何将所有活动整合在一起。

配称(fit)是竞争优势的核心。

配称有三类:

第一层面的配称是让各运营活动(职能部门)与总体战略之间保持简单一致性(simple consistency).一致性确保了各项活动的竞争优势能不断累积,而不会减弱或自动消失。一致性还使战略更容易向客户、员工和股东沟通,并且通过让企业上下一心来改善执行。第二层面的配称是指活动之间相互加强。

第三层面的配称突破了各项活动之间的相互加强,称为投入最优化(optimization of effort)。各项活动之间的协调和信息交流,可以消除冗余并将投入浪费减少到最低程度。

在以上三种类型的配称中,整体系统比任何个体部分都来得重要。体现在外部的竞争优势源自企业内各项活动形成的整体系统。各项活动之间的配称可以大幅降低成本或者增加差异性。此外,单项活动的竞争价值---或者相关的技能、能力或资源---无法脱离系统或战略而独立存在。对于有竞争力的企业,通过找出个体活动的优势、核心竞争力或者关键资源来解释它们的成功都是误导性的。事实上,这些优势贯穿于各项职能部门,彼此渗透。

配称与可持续性

在众多运营活动中建立战略配称,不仅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也是保持这一优势的关键。竞争对手要复制一批环环相扣的活动,远远比仅仅复制某个特定的销售队伍策略、某项工艺或者某套产品性能困难得多。因此,建立在活动系统之上的定位要比那些建立在个体活动之上的定位更容易持久。

一个企业的定位越是依赖于内部运营活动系统第二和第三层面的配称,其外部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就越强。这样的系统,其天生的特点就是很难被企业之外的人破解,因此难以模仿。想要模仿整套活动系统的竞争对手,如果仅仅复制某些活动而不是整个系统的话,其收效就微乎其微。

最后,企业各项运营活动之间的配称会为改善运营效益创造压力和动力,这使得对手更难以模仿。

重新发现战略

在大多数得以在市场上立足的企业中,都存在核心的独特性,可以通过回答下列问题来辨别这种独特性:

 我们的哪些产品或服务种类最具独特性?

 我们的哪些产品或服务种类利润最丰厚?

 我们的哪些顾客最感到满意?

 哪些顾客、经销渠道或者购物场所提供的利润最丰厚?

 在我们的价值链中,哪些活动最与众不同和富有成效?

决定企业服务于哪些目标客户群、提供哪些产品品类、满足客户哪些需求,是战略制定过程中的根本问题。

如何制定企业文化 篇7

就现阶段营改增的实际执行情况来看,其给施工企业带来的有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有效的避免了重复纳税以及促进施工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两大方面。

之所以说营改增政策的落实有助于减少施工企业重复纳税的现象是因为营改增之前,施工企业在购买原材料时,涉及到的每个流通环节只要有收入就需要缴纳一定的营业税,而且在工程竣工之后也需要缴纳相应的营业税,所以整个工程从原材料购置到施工结束会出现多次缴纳税款的现象,重复纳税的现象比较明显,但是营改增之后,主要通过销项税抵扣进项税来规范纳税环节,这样一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施工企业重复纳税的现象。

而说营改增政策的落实能够促进施工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是因为,相比其他的产业,施工企业会需要更多的大型设备,可以说大型设备是施工企业得以发展和扩大的中坚力量,所以企业的设备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更新,而大型设备的成本比较高,营改增之前,施工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用于设备的购进,而且购进的同时也需要缴纳一定的税款,这就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经营压力,而营改增后,企业构建的大型设备可以享受到购买固定资产的增值税抵扣政策,这样一来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税负压力和资金压力,进而使企业有了更多的资金去购买新的设备,研发新的技术,而且技术研发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在营改增背景下同样也能够享受到税收优惠,由此看来,营改增政策的落实有助于施工企业技术的改造和设备的升级。

二、营改增背景下施工企业面临的压力和困难

营改增政策的落实在缓解了施工企业重复纳税的现象,促进了施工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的同时也给其带来一定的压力和困难,而这些压力和困难直接影响了施工企业的后期发展和经济效益的获得,而其中最主要的困难和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政策衔接不够,不利于施工企业获得增值税发票

由于营改增是我国2012年落实的新政策,发展的还不够成熟,而且现阶段我国的营改增政策并没有完全的覆盖到施工企业的各个方面,所以施工企业在落实营改增政策的过程中并不能实现全面的衔接,这样一来,施工企业的合作伙伴中一部分具有开具增值税发票的能力,一部分没有,使得施工企业很难拥有所有的增值税发票,从而增加了企业的税负压力。例如施工企业必然会用到的原材料黄砂、石子等合作伙伴就并没有开具增值税发表的能力;另外,现阶段行业内缺乏有效的制度规范,核算不正规的现象时常存在,行业内普遍存在的困难就是增值税发票不好拿,进而直接加剧了企业的税负压力。

2. 增加了施工企业税务筹划的难度

相比其他行业,施工企业的涉及到的项目比较多,而且比较分散,产品生命周期比较长,涉及到的原材料来源也比较广泛,在这个过程中供应商不规范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施工企业很难及时的获得有效的增值税发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税收筹划工作的难度;另外,施工企业会涉及到大量的用工成本,而用工成本在营改增之后由之前3%的营业税改交为11%的增值税,这样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施工企业的税负压力。

例如,我单位是做智能施工的,企业的年末按合同价计的总收入为12000万元,其中成本9000万元,其中材料成本占65%,人工成本占30%,其他成本不超过5%。那么营改增之前,企业需要以营业税缴纳税款,需要缴纳的税款为12000×3%=360万元;而营改增后,企业需要按照增值税11%的税率缴纳税款,需要缴纳的销项税为[12000÷(1+11%)]×11%=1189.2万元,其中可以抵扣的有进项税为(假设材料成本中75%均能得到17%的增值税发票,其余不能得到可抵扣发票)[5850×75%÷(1+17%)×17%]=637.52万元,其他费用不能取得可抵扣增票),那么企业最终需要缴纳的税款为1189.2-637.5=551.7万元,相比营改增之前需要缴纳的360万元的税款,其税负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3. 不利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开展

之所以说营改增政策的落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是因为增值税大部分都属于及时税款,因此施工企业在进行各项经济活动的时候需要及时的缴纳增值税,而相比其他企业施工企业资金回笼的时间较长,周转的速度比较慢,所以说营改增后企业需要将一定的日常经营资金垫付到一些经济活动的增值税中,这样企业很难有足够的资金维持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

三、营改增背景下施工企业如何做好战略规划

1. 梳理好施工企业的涉税业务流程

一个好的涉税业务流程的落实对于企业应对营改增给其带来的新压力和挑战,促进企业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和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施工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明确企业涉及税务风险区域,做好信息收集、分类和整理工作;第二,要选择合理的计税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制定营改增税收筹划方案;第三,要理清自身的经营模式和收入类型,将构成企业成本的各个要素包括设备成本、融资成本、设计成本、人员成本、主要税金等要素纳入到分析工作的范围之内,明确各个成本所占权重和自身票据的取得情况,以有效的缓解营改增给其带来的税负压力。

2. 做好税收筹划工作

在施工企业内部做好税收筹划工作是需要企业在营改增大背景下切实贯彻和执行的发展战略,企业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在适当的条件下对企业的固定资产如大型设备等进行及时的更新,以获得更多抵扣税,在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同时减轻企业的税负压力;二是要慎重选择合作伙伴,例如在选择原材料的供货商时一定要选择具有开具增值税发票的企业,以使得企业获得更多有效的增值税发票;三是在完善企业自身的财务体系,做好增值税发票管理工作,以营改增的新要求为根本的出发点改进企业原有的账务处理方法和流程;四是要明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涉及到的税务风险,做好风险抵御工作,充分了解增值税和营业税的区别,动态把握最新的营改增税收政策;优化税务岗位设置,及时编制增值税管理手册,注重防范发票管理风险,进而将企业经营过程中涉及到的税务风险降到最低。

3. 做好日常经营活动中管理工作

为有效的缓解和规避营改增政策给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加强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管理力度。即第一,要加强内部控制的力度,在实际经营过程中避免挂靠、联营等方式的经营模式;第二,要严格企业税收申报的方式和流程,通过合理的纳税方式来减少企业的税负压力;第三,施工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的实力或者实际工作需要参与短线投资,以增加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使企业拥有更多的资金去维护和开展日常经营活动,进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获得更多经济效益的可能性。

四、结语

要想让施工企业在营改增的大背景下,有效降低企业的税务压力,赢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必须在接受营改增给其带来的有利影响的同时提出有效的应对不利影响的措施,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和战略目标制定实用性和适用性比较强的发展战略,而战略的制定需要涉事人员在掌握必要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善于发现问题和压力并及时的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由于本人能力有限,本文仅是对营改增下施工企业如何制定发展战略的探索性分析,笔者将在今后的学习和实际工作中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努力,以求施工企业能够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赵华梁.营改增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影响及对策[J].商业经济,2014,(17):102-103.

企业如何制定出满意的经营决策 篇8

[关键词] 环境 决策者 原则 程序和方法

一、 全面了解企业的环境是制定正确决策的前提条件

企业的經营决策是在企业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客观规律和实际情况,对企业总体发展和各种重要经营活动的经营目标、方针和策略作出正确抉择的工作。所以在决策时,首先要全面准确把握企业的内外环境,这是制定满意的决策的前提条件。

外部环境包括国内外的经济因素、政治条件、社会背景及科学技术因素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外市场和国内政策。研究国内外市场不但要研究市场利率、通货膨胀、可支配收入的变动、证券市场指数,还要对影响市场需求的其它因素进行分析,如购买力,购买动机,潜在需求,风俗习惯等。

企业内部条件就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人、财、物有机形成的生产经营系统。内部条件的重点是市场、产品和财务。市场即产品的市场,包括市场容量(本企业产品的市场总需求量)、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企业产品的市场定位以及产品市场组合(涉及到产品的高、中、低档次);产品,主要是对产品的现状进行分析、评价,并做出预测,包括产品竞争能力分析、产品的市场容量和市场占有率分析、产品的寿命周期和获利能力分析及企业实力的分析等。财务分析主要是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主要是资金利润率分析和盈亏分析两项。

二、提高决策者的素质是制定经营决策的重要条件

企业的经营决策是决定企业全局的重大问题的决策,企业的长远规划、发展方向、投资重点等都属于经营决策范围。经营决策对企业的影响时间一般较长,决策者对企业所负的责任也较大。正确进行这类问题的决策,主要是企业领导层的责任。

企业内部拥有不同管理权力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尤其是最高的领导者,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决策科学水平的高低。因此每个负有决策责任的领导者都应该具有较高的素质,这是他们在一定职位上行使权力、发挥职能作用的基本条件。

首先,决策者要有较强的风险预见能力。企业的任何一项决策或多或少都具有风险性,这就要求决策者要比一般人在分析预见风险的能力方面都要强,他们既能坚持按经济规律办事,又不能好高骛远;其次,要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灵活的头脑。市场经济的运行遵循一定的规律,但是表面看来又是瞬息变化的,决策者不能固步自封,而是及时地观察到市场的变化及发展趋势,并能根据经济形式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灵活地做出决策;最后,要勇于改革创新。正如Inter前总裁Grove说:“只有打破常规的人才能生存”。

三、遵循科学的原则是制定经营决策的基本要求

制定正确的经营决策必须遵循:一是整体发展的原则。在制定经营决策时要把企业看成一个整体,从全局出发。同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企业,根据企业的过去和现在展望未来,把过去、现在、未来统一起来思考;二是实事求是的原则。使经营决策建立在实际需要和可能的基础上。企业的决策只有从实际出发,以调查研究为基础,才具有实践性和科学性;三是信息准全原则。一个决策的科学性与信息准全成正比,企业在统计和分析各类数据信息时,要准确,不能弄虚作假;四是对比选优原则。经营决策方案并不是唯一的,通过集思广益,提出多种可能性方案,从中选择最佳的;五是减少副作用原则。由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在方案执行的过程中除了能达到所期望的目标外,也会伴随一些副作用,因此在设计方案时对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作出估计,拟定预防措施将副作用降至最低;六是坚持群众路线原则。这里的群众路线主要是决策层以有关的专家群。经营决策者要充分发挥每位领导成员的智慧和作用,充分听取各位专家和专业研究人员的意见。

四、运用科学的决策程序及方法是制定正确决策的关键

企业制定经营决策应遵循比较规范的程序进行。一是要调查研究。通过调查来识别问题,寻找发展机会。决策制定过程是与一个存在的问题,存在着现实与期望状态之间的差异。通过对企业内外条件的调查分析,发现和确认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类、定义。二是确定决策标准。决策者一旦确定了需要注意的问题,则对于解决问题中起重要作用的决策标准也必须加以确定。在这一步,不确认什么和确认什么是同等重要的,决策者要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确定决策标准。三是给每个标准分配权重。上一步确定的决策标准并非是同等重要的,为了在决策中恰当的考虑它们的优先权,必须给每个标准分配权重。四是拟定可行方案。这是一个设想、分析和初选的过程,要拟定多个可行性方案以便进行选择。五是评价、选择方案。方案拟定后,决策者必须批评性地分析每一个方案。经过权重比较后,每一方案的优缺点就变得明显了。根据对比选优原则从中选出满意的方案。六是实施方案。企业选择了最佳方案后,把它传递给有关人员,让他们用具体方法、措施保证方案落到实处。最后一步是信息的反馈和方案适时调整,在方案实施过程中一旦发现有偏离目标的情况,就必须及时采取措施纠正或调整方案。

制定经营决策还应该运用科学的方法,这是制定满意决策的保证。企业经营决策的方法主要有主观决定法和计量决策法。主观决策法(经验决策法)是企业采用的主要方法。它是凭借决策者的经验、判断力做出的决策方法。另一个方法是计量决策法,是一种建立在数学工具基础上的方法,主要适用于重复性的程序性决策。在比较复杂难度大的经营决策中更要重视计量决策法。决策时应该用哪一种方法,只有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才能作出选择,当重点使用一种方法时也要兼顾考虑其它方法的可行性。

因此,企业要想做出一个满意的经营决策,必须在具备有一定的管理能力的决策者的领导下,经过调查分析企业的内外环境,在经营决策原则的指导下,按照科学的程序方法,通过集思广益来实现。决策正确,可以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利润,使其在风雨变幻的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邹学荣:现代企业管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上一篇:同学二十年聚会邀请函模板下一篇:一元二次函数的性质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