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创新思维培养

2024-05-17

工程创新思维培养(精选12篇)

工程创新思维培养 篇1

一、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

1、发散思维

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对同一问题,不受常规束缚,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答案的思维方法。发散思维具有三个基本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流畅性是指在研究问题时,多方设想,思维发散,思路流畅敏捷,对同一问题寻求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多结果的解题办法。在解答物理问题中,则常常表现出一题多解、一题多值(或多种结果)等情况。

例1:如图1示,通电直导线与线框abcd在同一平面内,如果要使线框中产生感应电流,可以采用哪些方法?

a

d

c

b

I

图1

一般像这种题的问法,都是线框abcd向某一方向运动(比如向右)线框中有没有感应电流。这不利于发散思维的训练,改为上述问法以后,学生的思路马上就发散开来了,积极去寻求可能的答案。学生说出的方法越多,说明他思维流畅,发散性越好。没有想到很多方法的学生,也掌握了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同时,其思维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图2

变通性是指思路的变换与贯通,解决问题不受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思路一旦受阻,及时转向,寻求可行的、最优的思路或方案。

例2:如图2示,一条形磁铁放在水平桌面上,它的正中央上方固定一通电导线,导线与磁铁垂直,给导线通以垂直纸面向外的电流,则磁铁对桌面的压力是减小了还是增大了?桌面受不受摩擦力作用?

分析:若以磁铁为研究对象,因磁铁N极的指向与通电导线产生的磁感线相切,故磁铁对桌面在水平方向无相对运动的趋势,因而不受桌面摩擦力作用。但磁铁对桌面的压力情况难以判断——思维受阻。

变通:改取通电导线为研究对象,由左手定则可判断安培力F向下,故磁铁受反作用力F’向上,因此,桌面受压力变小。

这种变通,其实也就是逆向思维能力的一种体现。

独创性是指思路新颖而独特,对问题有独到见解,能独辟蹊径,提出不同寻常的解决办法。

例3:在如图3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动势E=6V,内阻r=2Ω,电灯L1的电阻R1=10Ω。问电灯L2的电阻R2为多大时,L2最亮?

图3

L1

L2

等效

R2

R1

L2

R2

E r

E r’=r+ R1

分析与解:本题按常规解法,需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求出电流I,再由P2=I2R得出P2的函数表达式,然后用代数法求极值。

作为一种特殊的解法,可以把R1看成电源内阻的一部分,如图3.4示。在此电路中,当外电路电阻等于电源内阻时输出功率最大,故R2 = r’= r+R1=12Ω时,灯L2最亮。

工程创新思维培养 篇2

关键词:工程制图,教学模式,创造思维能力

工程制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 传统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对空间问题的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绘图和阅读工程图样的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 计算机图形学的应用也愈来愈广。计算机辅助设计及辅助制造在工程领域的广泛应用, 使产品更新换代日益加速, 设计周期日益缩短, 可靠性、优化设计要求越来越高, 所有这些不仅推动着工业生产的发展, 也使传统的工程制图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图形学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动画等已经越来越多地融入到了工程制图课的教学过程中, 面对目前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本研究将从大学生接触机械知识, 接受工程训练的第一门课程《工程制图》开始, 构建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加强创新思维训练,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的新教学模式, 以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

一、注重学生视觉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视觉能力包括视觉思维、视觉交流和视觉学习, 其中视觉思维是视觉能力的核心, 视觉思维是将思想、观念和信息转换成各种有助于传递联系信息的图画、图形或形象的心理过程。视觉思维处理信息的主要方式就是分析和创作。视觉能力即理解、创作、交流视觉形象的能力, 是指当眼睛看到某个图形或物体时能够想象出与之相似或关联的东西, 并创造性地运用这些能力, 在特定的时空里, 高效地创造静态和动态的视觉物体, 通过视觉思维和视觉理解, 经过联合重组表象, 加工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培养视觉能力的过程中, 由二维图形到三维形体的想象是必要的, 为此我们可在视觉上用拉伸造图方式来进行各种训练, 以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与空间构图能力。如当我们看到二维的平面图形时, 要使视觉纵向拉伸, 在头脑中形成该图形的三维形体。

二、构建师生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不仅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 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互动式教学改变了传统的静态、被动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和教师之间能相互交流、相互探讨, 使教学双方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从而达到互相促进、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互动教学使师生之间在情感、思想、精神等方面进行沟通, 互相尊重、共享课堂, 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互动、独立思考、自主设计、积极创新的能力, 并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构建各种形体, 来丰富自己的空间构图能力及设计能力。互动式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大胆构思, 使学生从消极到积极、从被动的灌输到主动吸收, 这样的课堂不再枯燥, 而是生动活泼、意趣横生。例如可以在教学中给学生两个投影, 让他们根据这个投影作出尽可能多的符合该投影的形体 (如图1所示) 。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的同时, 他们的空间想象力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发挥。

三、激发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

视觉能力是与创造思维紧密联系的, 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基础。人们在视觉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 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提升, 同时也可以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 由视觉感受到的各种影像通过思维而创新出其他的形体。创造思维是一个设计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 要想创新出与众不同形体, 设计者需要具备很高的生活积累、知识积累及专业素养。

在创造思维的训练中, 我们可以设计不同的习题, 在教学中有计划地让学生补视图、补缺线, 指导学生揣摩给定的视图中线面构成情况, 通过空间想象运用所学叠加或切割等方法逐步成型。如把一个圆柱体依次从各种位置进行切割, 可以创作出尽可能多的形体 (如图2) 。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我们还可以用熟悉的、简单的物体如粉笔盒、橡皮、书本、水杯等经过多种组合来创作各种组合形体。这种切割、组合的过程, 就是创造的过程, 这样的训练可为学生今后在工作中构建各种工程形体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让学生用橡皮泥模拟做出形体。然后正确补图补线。课余时间, 组织学生将所学“柱”“锥”“球”等形体灵活地运用“截”“贯”等方法进行模型制作, 通过这样的练习, 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也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五、结语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通过在教学过程中, 采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等素质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及开展创造性教与学的活动, 为社会培养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是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直思索和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杨安.工程制图课程中的互动教学模式探讨[J].工程图学学报, 2007.

[2]刘平.工程制图课程创新教育的改革与探讨[M].北京:中国高教研究, 2008.

工程创新思维培养 篇3

关键词 创新思维 ;工程制图 ;能力 ;培养 ;实践

中图分类号 TB23-4

Abstract In this paper, in order to cultivate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y of engineering students, and explore innovative ways of teaching thinking skills training in engineering drawing teaching, through teaching,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y to get training and improved.

Key words innovative thinking ; engineering drawing ; capacity ; training ; practice

知识是育智的前提,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因素,思维能力的不同则表现出对事物的认知及解决问题能力上的高低[1]。空间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创新的源泉,是工科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工程对象也日愈复杂多变,教师既传授知识又教思维方法,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可超越知识的束缚独立发展,从而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

1 工程制图在工科专业中的地位

工程图学是工程教学课程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新世纪大学生而言,工程图学就象数学、化学、物理、外语、计算机应用一样,是一种素质、一种工具、一种思维方式。工程图学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也是工科课程中唯一一门既是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载体,又是将其作为培养目标的课程,而空间思维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对工科学生必不可少,也是提高工科学生工程素质的有力手段,是学生进校后最先涉足工程领域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因此,人们将其称为未来工程技术人员的启蒙课,也是工科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与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所以工程图学被喻为“工程界的语言”。

工程制图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工程图学素质,同时它也是工科课程和诸多设计、制造、实践类课程的先行课,工程制图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在低年级学习时树立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得到很好的培养。学生有了丰富的空间想象力,便于其进入后续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后续课程学习中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敢于创新。因此,工程制图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在黑板上讲授理论、学生完成绘图与读图的教学模式,而更注重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 工程制图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措施

2.1 多种教学方式的并用

目前,各种制图CAI课件相继出现,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信息量大。因此,分析学生认知过程,有意识地控制课堂的节奏,适当加入板书作图、模型、肢体语言等示范,如讲三面投影时,可建立一个三维空间投影体系,让学生身临其境;讲标准化与零件图时,现场观摩零件加工过程,使学生对图—物、物—图的转化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制图学教学中,应重视基础理论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拓展制图课程理论教学与工程应用相关性,能够结合工程图样学习,有利于制图课程与专业课学习有机结合。夯实基础、训练能力、强化实践、培养素质、精熟专业是工程课程教学应体现的基本特色,为工科学生构建专业知识体系做好储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兴趣,增强了学生学好本专业的自信心。

2.2 师生互动、互感,做到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表现与反映,从学生听课的表情,课堂提问、练习、作业等可知学生的思维是否跟上,对知识点是否掌握,做到因材施教,尽可能使学生的知识都是经过自己的思考与劳动获得。特别是读图教学,可安排学生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鼓励全班学生积极讨论,提出自己疑惑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维。

创新思维作为一种综合性思维过程,其中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的辩证统一,是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在思维中的运用[2]。在组合体、装配图等章节,采用“化整为零,集零为整”的教学思路,有意识地培养创新思维。在教学中应营造宽松环境,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多与学生交流,多给学生创造解决问题的机会,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提高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提供理想空间。创新意识不是孤立培养的,它可以互相感染、互相启发、互相交流、互相促进。在教学中一定要多鼓励学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在培养中不断提高。

2.3 充分利用三维软件提高视觉能力

大学教育对人才的培养,要从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拓宽专业领域,进行学科交叉,开阔学生思维,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索创新积极性,培养出大批时代急需的复合型人才[3]。在工程制图中运用Flash、CAD、PRO/E、Solidworks、3Dmax等三维软件,可以从不同角度和方位对形体观察起到耳闻目染的作用,了解形体的外形与内部结构,使学生的视觉能力得到提高,在脑海的‘体’不断地累积,有助于学生更快,更准确地处理好形体空间相对位置关系,结合新的科技和社会发展成果充实教学内容,建立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新教学体系。在教学中由二维到三维,三维到二维,让学生的思维有一个扩展的空间,从而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

2.4 增加课外实践学习

创新思维的来源、目标、动力和检验标准,归根到底都离不开实践[4]。在课堂教学学时不断地减少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在课外应用制图知识,提高制图实践能力。学科竞赛是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积极开展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学术活动竞赛,同时在理论讲到相应的章节时把学生带到车间实践,这样既丰富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专业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同时为深化创新思维能力提供动力。2013年,海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首次开展以实践教学为主的制图竟赛,学生学习制图的热情高涨,开始主动探索。一些少学时的专业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把大纲不做要求的内容全部学完,在竟赛中成绩达到中上水平。

3 结语

让工科学生在低年级学习时,树立创新意识,开发其创造性思维。学生有了丰富的空间想象力,他们在后续课程学习中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会进一步提高,从而促进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制图教师必须增强使命感、时代感、责任感,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做出最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朱冬云. 在《工程制图》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C]. 北京:黄河出版社,2007:491-494.

[2] 李 岩. 论创新思维研究的理论方法[J].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6):113-115.

[3] 杨 薇,张京英,张 辉,等. 机械制图三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 图学学报,2014(1):127-131.

[4] 陶伯华. 创新思维概论——《思维科学概论》第五篇[C]. 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文选2011年专辑,2011:1-17.

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篇4

思维对事物的间接反映,是指它通过其他媒介作用认识客观事物,及借助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已知的条件推测未知的事物。思维的概括性表现在它对一类事物非本质属性的摒弃和对其共同本质特征的反映。

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课程新标准》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任务中也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由此可见,创新教育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那么,我们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呢?

一、更新观念。创设民主课堂

德国的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提出:“教师欲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在班上倡导一种民主、合作的作风,这同时也有利于集体创新能力的发挥。”而传统教育强调:“师德尊严,教师权威”,这就给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造成了极大的组阻碍。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愤我改变了与学生的称呼,把上课的问候:“同学们好”改为 “朋友们,你们好”,这样一下子就拉近了我与学生的距离。同时,我为自己约法三章,从开始走进教师到最后离开教室都要面带微笑,满怀激情,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争论,可以提出不同意见。这样,学生上课的心情轻松了,思维也随之变的愈加活跃,进而创新的火花就会不断地绽放。

二、创设氛围,培养创新精神

培养创新思维的策略 篇5

一、更新观念。创设民主课堂

德国的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提出:“教师欲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在班上倡导一种民主、合作的作风,这同时也有利于集体创新能力的发挥。”而传统教育强调:“师德尊严,教师权威”,这就给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造成了极大的组阻碍。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愤我改变了与学生的称呼,把上课的问候:“同学们好”改为 “朋友们,你们好”,这样一下子就拉近了我与学生的距离。同时,我为自己约法三章,从开始走进教师到最后离开教室都要面带微笑,满怀激情,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争论,可以提出不同意见。这样,学生上课的心情轻松了,思维也随之变的愈加活跃,进而创新的火花就会不断地绽放。

二、创设氛围,培养创新精神

培养创新精神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的习惯,也不仅仅是教会个体上下求索、解疑求知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构建学生协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使自己的疑问发现后敢于宣告于众,让所有的学生协作起来寻求答案解决疑难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让他们更多地自主学习,拓展独立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汲取知识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思维的目的。

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教师在课堂的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要注意教法的新颖性和创意性,以便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角。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如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象资料、直观教具、实物和多媒体光盘资料、报刊杂志等。这些具有拓展性、科学性、趣味性、灵活性的资源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三、创建多维互动的创造性课堂教学体系

“多维”是指改变过去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教学信息传递方式,促成课堂教学多向互动。“互动”是指通过师生多种感观的全方位参与,促进认识与情感的和谐发展和多维互动的教学体系的生成,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在多维互动的体系中,教师改变了以往居高临下的姿态,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协作完成教学任务,以达到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和创新潜能的目的。创新教学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空间,教师要对学生多加强开放性的思维训练,把课堂教学的重心由教学生记忆现成结论转到引导学生探索问题上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向教师挑战,向书本挑战。

四、使用激励性评价,鼓励创新思维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求知与求学的欲望,而教师激励性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自我表现的条件和机会,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解题的设想,特别是对那些非常离奇的、出乎老师预料的想法或见解,不管正确与否,都给以激励性评价。因为这正是学生创造思维所闪现的“火花”。在我上的每一堂课中,你都可以听到无数的掌声,而且我从不吝啬赞扬的话语,特别是对那些基础稍差的学生,一旦他们有了点进步,我就会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我总爱在他们的本子上写上“你真棒;你真了不起;加油;请继续努力”等激励性语言,许多同学正是在我的不断激励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浅谈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篇6

——浅谈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当今时代飞速发展,科技更新换代的速度日益加快,创新思维俨然成为当下高素质人才必备的思维品质。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没有创新就没有创新活动,创新思维活动是人的创新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本上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思维就是和别人看同样的东西却能想出不同的事情”,创新 = 新颖 + 有价值,创新既不是刻板意义上的抛开旧的,创造新的,也不是无意义地改造,而是对原有事物的功能和用途进行提高,升级,使其对社会有价值,才算的上是有实际意义的创新。创新思维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锻炼,把创新思维变成一种习惯,将创新融入日常生活。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呢?首先,我们要突破心智枷锁,打破定势思维,培养创新思维。国外某研究表明,儿童的创造力最强,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创造力却在不断减退。循规蹈矩的生活经验,略显刻板的应试教育是我们容易形成定势思维。当我们陷入心智枷锁、定势思维时,我们应该学会运用逆向思维、侧向思维来开拓思考方向,从目的逆向推演出开始的方法可以打破定势思维,让我们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而且,我们还可以灵活运用学到的方法,比如由奥斯本提出的“头脑风暴法”,用集体的智慧发散思维激发创意;“智慧墙法”,大家匿名,独立地写下自己的想法,然后收集,整理后贴到墙上,最后大家再交流讨论,以此避免不同想法之间的影响。还有东尼·博赞在二十世纪提出的思维导图法,确定一个中心然后再发散到各个方面,打破定势,创新思维。思考角度方面,我们要学会软性思考,找不同之物的相似点或用“假如”思考,可以运用形象思维,保留本质的现象,集中并强化;运用类比思维,根据两个相类似的事物的对比,以此从某一事物的已知特征来推测另一事物的相应特征;运用直觉思维,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对问题答案进行判断、猜想、设想;运用隐喻思维,根据本文化带含义对目标事物运用通感式的方法进行生动形象地联想到其他事物。

其次,我们要学习创新思维方式。由于受教育和既往经验的影响,我们的思维接近于线性思维,把认识停留在对事物的抽象而不是事物本质的抽象。为了丰富、强化我们的思维模式以陪养创新思维,我们可以培养批判思维。要创新就要敢于挑战过去的权威,通过批判来剔除错误、片面的的认知,以此完善已有的事物、知识。但是批判思维不等于辩论思维、诡辩思维,切勿断章取义,偷换概念,避免思维的对立。批判思维基于逻辑和理性进行正确推理,适用于创新的实践。鉴于批判思维容易陷于对立,运用平行思维则能填补这个缺点,所有人向同一个方向思考,以此避免思维对立。其中经典的方法有爱德华博士发明的六顶思考帽法。可以与之一同运用的还有包容性思维,其并不是崇尚中庸之道,而是对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理论,方法,思路进行整合,以此激发创新思维。但是无论是批判还是包容,无论是从肯定出发还是从否定出发,我们都要主张理性分析,讲求证据,从辩证的角度看待问题。

最后,从我们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的角度出发,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我们要重视创新思维对我们日常生活,对社会生活的意义,有意识地去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首先,我们有时要逃离虚拟的网络世界,多观察生活中身边的事物的,分析细节与本质,养成敏锐的观察能力,依此发掘生活中可创新的灵感,并不断尝试,而不是光想不做。其次,我们要培养足够的自信心,创新的第一步是自信,我们要敢于去想象,敢于去实践,要有自身主导的信心,不要轻易地被别人的观点影响,被别人的质疑打倒。再者,我们要敢于尝试,敢于冒险,不畏惧失败,有些领域的创新并没有先例可循,失败是常事,敢于面对失败,积累经验,走向正确的方向,进行伟大的创新。最后,创新并不是闭门造车,不是靠自己主观臆断就瞎编乱造,只有在社会实践、实际操作和经历中,创新思维的方法才能得到运用,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创新教学手段培养创新思维 篇7

一、探索问题的非常规解法, 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是实施创新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步。教师要启迪学生创造性地“学”, 标新立异, 打破常规, 克服思维定势的干扰, 善于找出新规律, 运用新方法。激发学生大胆探讨问题, 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拓性和创造性。教学中的切入点很多, 下面列举一例。

例1已知p+q+1<0, 求证:1位于方程x2+px+q=0的两根之间。

此题若按常规思路, 先用求根公式求出方程的两根x1, x2, 再求证结论, 则将陷入困境, 因此需另觅新路。

证明:设y=x2+px+q, 显然抛物线的开口向上。

令x=1, 则y=p+q+1, 由已知p+q+1<0,

即点 (1, p+q+1) 在x轴下方 (如图) 。

故原方程有两根x1, x2, 且1位于这两根之间。

这种解法通常称为“图像法”。

题目的新颖解法来源于观察分析题目的特点, 以及对隐含条件的挖掘。因此, 教师应从开发智能、培养能力这一目标着眼,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想、拓展, 平时教学中注意总结解题规律, 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开拓思路, 诱发思维的发散性

在教学中, 教师的“导”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组织学生进行生动有趣的“活动”, 留给学生想象和思维的“空间”, 充分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使学生在过程中“学会”并“会学”, 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从而得到主体的智力发展。教学中要求学生的思维活跃的同时, 教师的思维更应开放, 教师只要细心大胆挖掘, 这样的结合点随处可见, 如下面一例。

例2如图, 在△ABC中, ∠ACB=90°, CD⊥AB,

由上述条件你能推出哪些结论?

此题求解的范围、想象的空间是广阔的, 思维是开放的。让学生在求解过程中求新、求速度、求最佳, 通过不断思考, 互相启发, 多数学生能找出7~10个结论, 然后教师诱导学生从边、角、相似及三角函数关系等方面归纳出至少15种结论:

(5) △ABC∽△ACD∽△CBD。

(6) sin A=cos B, t an A=cot B, sin2A+cos2A=1, t an A·cot A=1。

这类题具有很强的严密性和发散性, 通过训练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一个广阔的空间,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类题的题设与结论不匹配, 需要周密思考, 恰当运用数学知识去发挥、探索、推断, 从而得到多个结果。此类题往往称为“开放型”试题。开放型问题设计是数学教学的一种形式, 一种教学观, 又是一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意识和做法, 具有很好的导向性, 是今后出题的一种趋势。

三、创新多变, 探索思维的求异性

求异思维是指在同一问题中, 敢于质疑, 产生各种不同于一般的思维形式, 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要诱发学生借助于求异思维, 从不同的方位探索问题的多种思路。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疑则诱发创新。教师要创设求异的情境, 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变, 训练学生勇于质疑, 在探索和求异中有所发现和创新。如我在教授“§2.7平行线的性质”一节时深有感触, 一道例题最初是这样设计的:

例3如图, 已知a//b, c//d, ∠1=1 1 5°,

(1) 求∠2与∠3的度数;

(2) 从计算你能得到∠1与∠2是什么关系?

学生很快得出答案, 并得到∠1=∠2。我正要向下讲解, 这时一位同学举手发言:“老师, 不用知道∠1=115°也能得出∠1=∠2。”我当时非常高兴, 因为他回答了我正要讲而未讲的问题, 我让他讲述了推理的过程, 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我又借题发挥, 随之改为:

已知:a//b, c//d求证:∠1=∠2。

让学生写出证明, 并回答各自不同的证法。随后又变化如下:

变式1:已知a//b, ∠1=∠2, 求证:c//d。

变式2:已知c//d, ∠1=∠2, 求证:a//b。

变式3:已知a//b, 问∠1=∠2吗? (展开讨论)

这样, 通过一题多证和一题多变, 拓展了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初学几何者来说, 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几何的浓厚兴趣和创新精神。

创新语言课堂,培养创新思维 篇8

关键词:创新思维;语文教学;培养策略

新世纪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世纪,它所需要的是思维敏捷和有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阵地。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思维模式的培育和创新,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讲究方法,抓住契机,点拨诱导,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他们的思维能得到培养,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一、克服从众心理,培养独立性思维

课堂提问时也会出现,同一个现象,即使一连叫上几名学生来回答。答案也大多相差无几。没有独立思维,就不可能具有探索精神,也不可能有创新性思维的发生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再以先知先觉,高高在上的姿态出现,而应该帮助学生打破“从众心理”,巧妙提出疑问,鼓励他们争论,允许他们质疑,启发他们多方面寻求结论,对信息自主加工,在认真思考的前提下说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当然,创造潜能的发挥需要宽松、和谐、民主的环境,只有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才能点燃学生心灵中开拓创新的火花。

二、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造型思维

研究表明,小学时期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黄金时期。小学生具有创造力的萌芽,他们的创造力具有不自觉性、不稳定性和可塑性强等特点,利用他们的可塑性对他们进行早期教育,使其创造力趋向自觉、稳定,让其处于萌芽状态的创造力得到发展,是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总之,教师在课堂中应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的重点、难点及当时学生的需求,进行实时而恰当地点拨引导,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求异性和创造性。

三、激发创造兴趣,培养发散思维

培养创新思维 提高教学效果 篇9

现代教育的出发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是点和归宿。因此,小学语文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求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语言文字的学习有机结合

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创新思维的产生和培养要有相应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因此,培养创新思维,首先要把阅读教学的过程转换为学生主动从课文中吸收各类信息的过程,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积累经验,才能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开辟广阔的空间。所以,阅读教学中切不可在生字还没有掌握,课文还没有读熟,语言文字理解还不充分的情况下就抓住某个情节加以“发散”。

二、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想象联想的展开有机结合

小学生的阅读活动离不开他的生活经验与旧知识,离不开想象和联想。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经验展开想象和联想,使学生根据课文中的信息,联系过去相似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和联想,把课文中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感人的画面,从中引发创新思维。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的结尾是这样的:“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象在等待周总理回来。”教师在引导学生领悟这句话的感情后,要求学生以“我们不会忘记„„”这一句式,并回忆以前读过的《送雨衣》、《关怀》、《温暖》和《飞机遇险的时候》记叙周总理光辉事迹的文章说一说。要说好这句话,学生一方面要回忆有关的文章,检索过去贮存的有关周总理事迹的表象,温故知新,用已知唤起对未知的渴求;另一方面,还要运用学过的语言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形成新的信息。这个检索组合的思维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创新思维。学生的回答可窥一斑:

生1:我们不回忘记,周总理让邓妈妈送雨衣给一位在雨中站岗的战士。

生2:我们永远不回忘记,工作了一夜的周总理走出人民大会堂,看见一位清洁工人在扫地,他不顾疲劳,快步走过去和工人握手,并且说:“同志,你辛苦了。

生3:我们怎么回忘记,在飞机遇险的时候,周总理顾不得自己的生命安危,把降落伞包让给了小姑娘。

三、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质疑问难的环节有机结合

创新思维来自质疑。“永远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只有善于发现和指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学生多角度质疑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解答疑难。在教《将相和》一课时,老师以课堂辩论的形式展开学习活动。针对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归纳出以下三个题目:(1)蔺相如会不会和和氏璧一起撞柱子,为什么?(2)渑池会上,秦国与赵国是打成平手还是分出胜负?(3)廉颇负荆请罪,他到底有没有罪?这是三个富有两可性的命题,无论正方还是反方,都可以列出一系列的依据。这就大大刺激了学生深读课文的兴趣,为自己的论点寻找有利的依据,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学生众说纷纭,思维非常活跃。

四、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求同存异的结果有机结合

学生积极求异,从不同角度提出许多创造的设想和推测时,往往是良秀并存,这时教师应适时把学生的思维再引导到求同的方向上,找出正确或最佳的答案,这个答案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创造性成果。如教《凡卡》一课,教师先让学生设想,如果爷爷收到凡卡的信会怎样?引导学生展开求异思维,训练思维的发散性。随后,教师把学生的所有设想归为两类,一是爷爷马上进城,接回凡卡;另一结果是让凡卡忍着、熬着,因为城里苦乡下也苦。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在引导下集中到了这一分歧点展开求同思考,一起来分析凡卡受苦受难的原因,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旧俄时代的黑暗社会。

五、创新思维的培养与理解水平的尊重有机结合

小学生天性好奇,对万事万物爱问为什么,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或课本中的说法,针对问题去寻找一种独立的见解,甚至朝着教师讲的和书本写的不同方向对教师大胆提出疑问。对此,教师首先应热情鼓励,积极支持并随机指导。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一个学生认为,课文中用桃子等物与花生作对比好象不合适,它们同样有用,只是用处不同而已。桃子外表好看也有用,他觉得桃子等物比花生更可爱。学生的观点独到,但与教师的预想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还是一厢情愿的让学生在自己预先设计好的圈内打转,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就会受到影响,思维的独特性会受到约束。反之,教师给予鼓励和肯定,往往能再次激起学生认识与表现自我的激情,使学生感受的自己思维创新的成功。

其次,学生在大胆创新的尝试中也可能有理解失误或思路不当,对于这种情况,教师不必大惊小怪,应当在肯定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同时引导其思路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创造中的错误往往是创造成功的先导,应刮目相看。

工科院校学生创新思维培养 篇10

工科院校学生有思维的逻辑性、条理性、敏捷性、独立性强等特征,但形象思维融会贯通不够、思维品质发展不全面、思维独特性不足,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应着力于厚实理论知识基础,加强科研实践环节,改革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发现, 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理解学生对权威的.质疑,帮助学生建立批判精神;客观看待学生对规则的审视,合理界定学生的思维越轨性;开发学生的非常态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等多维的思维源泉.

作 者:周霞 陈奎庆 ZHOU Xia CHEN Kui-qing  作者单位:周霞,ZHOU Xia(江苏工业学院,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陈奎庆,CHEN Kui-qing(江苏工业学院,院长办公室,江苏,常州,213164)

培养思维,鼓励创新 篇11

关键词:思维能力;创新;初中数学;教学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灵魂,要想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民族就要重视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科目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初中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本文从课程的导入、氛围的营造、想象力的激发以及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等方面对初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以便为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法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影响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形成的原因

初中数学学习阶段由于面临升学的压力,很多教师就会选择题海战术让学生埋头于做题的训练中,试图用多做题目来提升学生考试成绩分数,忽视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没有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仅仅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应试的要求来培养学生,反而影响了学生数学思维模式的形成。

二、鼓励创新途径,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措施

1.转变教学理念,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

教师教学方式的创新是学生創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启蒙,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运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和知识内容开启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大门。例如,教师在讲“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内容时,在课程导入环节,教师采用多媒体展示的方式给学生演示同一物体从不同方向观察看到的效果,通过立体的展示让学生清楚地了解三视图在绘制时候的差异性,准确掌握他们的关键点,观察他们在位置变化的过程中绘制画图中的细微变化,从而掌握三视图绘制的要点。如,教师让学生独自绘制一个静止的茶壶的三视图,学生根据自己对概念的理解以及绘制的关键点完成对茶壶的绘制,并在教师的批改中加深自己对三视图的理解。

2.巧妙设置教学情境,营造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氛围的营造能够激发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一个头脑风暴就能瞬间收集所有学生的不同建议。例如,教师组织“三角形全等条件”的头脑风暴时,“哪一位同学能够回答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有哪些?你是怎样证明出这些判定条件的?在判定条件中有哪些情况是特殊的条件?”这样,学生就会充分调动自己学的知识进行总结,根据教材上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得出结论,教师给予了学生自己总结所学知识的机会,并在已有的知识中丰富以前没有的内容,从而训练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

3.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的培养

通过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和思维想象能力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模式的形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秉承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方式的变换,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例如,教师在讲授“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很多学生对几何图形欠缺想象力,教师就借助多媒体视频的方式给学生展示平面直线位置关系的变化,并在变化的过程中介绍它们的性质,让学生在视觉的观察中仔细体会直线位置关系的性质,以便于学生在练习中能够灵活地运用,提升听课的成效。

4.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践能力的培养

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源于生活又能很好地应用于生活,在很多的实际生活中都能找到数学的原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生活中的案例将教学与实际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便于学生理解,缩短数学与学生理解之间的距离。在学习“普查和抽样调查”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样调查的概念和实际意义,就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关于身高和体重的调查,要求学生通过划分小组的方式,对表格的制作、普查的项目以及人数等任务进行分工,要求学生根据普查和抽查的结果对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从性别和年龄等两方面对身高和体重进行差异性的解释,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水平。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无论采用哪种教学策略,都要遵循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核心,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数学教学在初中阶段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思考的意识,这就需要教师掌握不同年龄段、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变换教学方式,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整合应用各种教学用具和方法,努力研究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吸引学生学习的无意识注意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1]高茹.试论初中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5(59):62.

如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 篇12

因此,我认为在辅导学生发散思维中应借助具体实例,并采用多种方法及形式,对学生进行多思、多解、多变的解题辅导。现从四个方面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

一、题型发散,以不变应万变

一类物理原理和物理规律可能涉及许多物理现象,这就是说许多物理题型归纳起来就是由一类原理引出的,万变不离其宗,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宜搞题海战术,比如,我给学生训练这样一道题:

用槌敲击音叉发出悠扬的声音,如果这时用手掌按住音叉的叉股,发声立即消失,怎么解释这个现象?

通过跟同学分析,此题考查一切声音的产生都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没有振动就没有发音,这是一典型问题,若要使学生触类旁通,我把全班学生召集到课室前面水池旁,并要求学生用树枝拍打水池内的水,让学生仔细听,然后,先提出两个问题:(1)同学们听到了什么?(2)同学们还看到了什么呢?大多数学生马上回答:我听到了“啪”、“啪”的声音,还有观察仔细的学生回答:我看到了水面上的水波。接着又问:这种“啪”、“啪”的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呢?同学们经过思考与讨论后回答:是由水的振动而产生的。若保留其中心思想引导学生变换命题形式。如:用树枝拍打水面,不仅能清楚地听到“啪!啪!”声,而且还能看到水波,这时发出的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显然,学生经上下联系发散就能理解:因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产生振动,发出声音,本题是由水的振动而发出声音。通过这样训练,让学生只掌握某物理规律,就可以解析许多物理现象,让学生开阔思路。甚至有的同学还可创新:空气由于振动发声问题。这就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二、解法发散,训练多极思维

物理命题从不同途径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去解答,解法发散就是善于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想问题,广辟蹊径,择善而从,许多命题本身具有多元性,如果换一下因素,就能产生新的思路。我给学生设计如下一道物理题:

现有一块不知圆心位置的圆板,怎样能测出它的周长呢?

学生学完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后,一般的长度测量是没问题的,但圆板的周长不能直接用刻度尺去测量,要采用长度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当然用一种方法测出周长大多数学生能测出,然而通过引导训练,鼓励学生充分运用想象力,就可想出许多方法,如:

解法1 (包卷法):用纸条将圆板围一圈,在纸条的重叠处用针扎一个眼,将纸条伸直,量出两个眼间的距离,即圆板周长。

解法2(滚动法):让圆板在刻度尺上滚一圈,直接读出圆板的周长。

解法3(剪纸法)将圆板平放在纸上,围着它的圆周用铅笔画一圈,用剪子将纸上的圆剪下来,对折一下,量出圆的直径,用直径乘以π得到圆板的周长。

解法4(等效测量法):用直尺和三角板量出圆板的直径,用直径乘以π即得圆板的周长。

培养学生的解法发散思维的互动教学中,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多动脑,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及他们的兴趣,如上题中,方法还有许多:如复线法、悬挂法、垂直平分法、弦法等等,教师试举三到四种方法后,要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感到处理一个问题有如此多的方法!驱使他们积极思考问题。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可见好奇心可以驱使学生对求知、探索发现、获取创造产生浓厚的兴趣,能使学生思维发展有一个飞跃的发展。

三、纵横发展,拓展知识

物理与其他学科是保持紧密联系的。通过纵横发散思维训练,与不同学科知识点形成发散思维,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具有广阔的知识面。比如,我给学生出这样一道题:

女高音与男低音中的“高”与“低”是指声音的什么不一样?是由声源的振动什么决定的?引吭高歌与低声细语中的“高”与“低”是声音的什么不一样?主要是由声源的振动什么决定?

本题要从决定响度和音调的因素不同去发散思维,日常用语里的声音的“高”、“低”有时指响度,有时指音调,含义不是唯一的。女高音和男低音,这里的“高”、“低”指的是音调,它是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决定的,而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中的“高”与“低”指的是响度,它是由声音的振动幅度决定的,因此在辅导学生时,注意不同知识的发散思维,注意科学用语与日常用语的不同。由此增加学生实践经验,丰富学生知识面。

四、转化发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命题形式多样,千变万化,让学生难以琢磨,教师应通过转化发散思维的训练,以不变应万变,达到学习效率的提高,转化发散是通过保持“原题”的实质而变换其形式,从另一个角度提出问题的一种发散思维方式,学生不但要就问题而解决问题,而且也要学会就问题而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知识水平出发,设计富有启迪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探索的热情,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思维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新问题。要较好地训练学生的转化发散思维,我认为下面这道四川省的模拟题出得很好,能有效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

2001年6月3日,中央电视台在澄江直播了我国首次水下考古——“抚仙湖之谜”的实况,从电视画面上我们看到:有“中国第一艇”之称的“鱼鹰”号潜水器载着摄影人员下潜到60米深的水域去拍摄水下古建筑的遗址。

水下考古队员身穿潜水服,背着氧气瓶和铅制配重潜入水中,在水底,考古队员发现一块有人工雕刻痕迹的石板,为将它送上岸供专家研究,考古队员用绳线将石板系牢,另一端拴上随身携带的气囊,在充气后的气囊作用下,这块重力为1000牛,体积为0.04立方米的石板缓缓离开湖底,上浮至水面。

请同学们从以上电视信息中回答以下各题:

(1)请回答:在无外界帮助的情况下,考古队员要把石板从水底上浮到水面,可采哪些可行的方法?(至少说出三种方法)

(2)求:在气囊将石板吊起至露出水面之前的过程中,绳的拉力至少应为多大?

(3)请自编一道物理计算题,并进行解答。(不包括上述两问已解决的问题)

本题中的第(1)、(2)问题很具有训练意义,能真正培养出学生创造性思维,这是我们作为教师要达到的目的,教师应当多抓住这类题型训练学生,不要搞题海战术,累人又无收获。另外通过训练这类题型可以让学生更有效地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与实际生活联系,丰富多彩的形式,培养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进行创新活动的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以课本中的习题为基础,这类似于上述各种发散思维形式,加以改造设置,这样既强调基础,以巩固知识为主,又突出能力,特别是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创造良好方式方法去为学生今后的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各种发散思维形式,能有效培养思维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创造打下基础。

关键词:发散思维,创新,创新思维,题型发散,解法发散,纵横发散,转化,发散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教师.2010年第4期

[2]黄希庭主编(1997).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3]邵瑞珍主编(1990).学与教的心理学。

[4]郭德俊、雷雳(1998).教育心理学概论.警官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20)重大火灾事故应急预案下一篇:爸爸妈妈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