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中考语文作文

2024-07-28

境界中考语文作文(精选12篇)

境界中考语文作文 篇1

1.一个老师的勇气

读韩国金镇洪的《唤醒黎明》时颇受震动。书中,金镇洪讲自己年轻时在某著名大学当教师,给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讲“哲学概论”。一位学生问可否提问,他允许了,学生站起来问:“老师,真理是什么?”他犹豫了一会儿,用康德的理论回答。但学生不满意这个答案,反问道:“教授,这种真理和我有什么关系呢?请您讲一讲我能为之而生、为之而死的真理吧。”金镇洪一下子就蒙了,说自己也不知道,学生说:“老师给我们讲一些连自己也不明白的东西,这不是浪费彼此的时间吗?不如到此休课吧!”

金镇洪很受刺激,觉得自己确实是在以己昏昏,使人昭昭,何等荒唐!于是辞去了大学教师之职。

【素材解读】对某些教师来说,大家熟知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几个方面,现已几近荡然无存。“传道”者变成“传声筒”,“授业”变成授“技”或“术”,“解惑”更无从谈起,因为学生在课上只是一台劣质复印机,忙着把教师的内容复印到笔记本上,根本无“惑”可“解”,老师呢,更是来去匆匆,课下也根本没时间给学生“解惑”。

【适用话题】震撼 勇气 背离正道 良师

2.孙临道的字典

上海徐家汇三角街30号,30多年前的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小录音棚内,正在准备为修改后的大型艺术纪录片《大庆战歌》做后期配制解说词。忽然有人称解说词中有个字恐怕还有些问题,于是配音工作只得中断。有人说,大庆石油会战标兵“铁人”王进喜从钻井深处提起的钻杆以及手握把杆的“杆”字该是第三声“gǎn”,该片总导演张骏祥特邀前来配音的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先生却读成了第一声“gān”,大家一时看法不一,甚至有些尴尬和沉闷。为确保准确无误,录音工作只得暂停。

孙道临当时是绝对少数,为说服大家,他立即从自己带的人造革拎包里取出一本翻旧的《新华字典》,且很快便翻到了“钻杆”的“杆”字,并对围拢来的人们说,较长的木棍如旗杆、电线杆、栏杆等“杆”字应读第一声“gān”;可是较小、较短的木条或像木条的东西,如笔杆儿、烟袋杆儿等才应读第三声“gǎn”。

【素材解读】“一本翻旧的《新华字典》”,以及耐心平实、毫不张扬的讲解,不能不令人对孙道临先生肃然起敬。

【适用话题】严谨 精益求精 敬业 追求

3.不爱一人,何以百万

德兰修女建立临终关怀院的初期,曾有位官员质疑她的行为。官员问:“你这么做,难道是为了让贫民窟更适应人居住吗?”德兰修女回答道:“不,是让死者死得更有尊严。”官员又问:“你打算帮助加尔各答数以百万的贫病伤残人士吗?”德兰修女没有回答官员,而是惊奇地问道:“数以百万?你怎么数出是一百万的?”官员不耐烦地回答道:“这不是我的重点,我的意思是无论你怎么努力,你都是数不完的,穷人太多了,你明白吗?”德兰修女笑了笑,还是盯着他问道:“一百万,你从哪里数起的?”官员显然拿这个修女没办法,无言应对。德兰修女却掰着手指跟官员说:“我是从一开始数起的,一然后是二,然后是三,然后是更多,现在我们已经救了一百多个人了。”

【素材解读】当我们与世界相遇时,我们遇到的都是一个人——那个人或这个人,总之是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类。只有爱具体的人,才能真爱人类。

【适用话题】小与大 扫一屋与扫天下 尽我所能 看问题的角度

4.诚实得来的订单

誉满全球的道格拉斯飞机公司的创业老板唐·道格拉斯,非常希望东方航空公司能购买他公司制造的首架喷气式飞机,因此去拜访东方航空的总裁雷肯巴克。雷肯巴克告诉他:他的飞机可以同波音707抗衡,可这两种飞机的噪音都太大,假如道格拉斯能保证降低噪音,就可以取得订购合同。这笔生意对道格拉斯来说相当重要,假如能够签约,他的公司就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反之,他的公司或许就从此在行业内消失了。道格拉斯同工程师经过一番认真讨论后,再次去见雷肯巴克,头一句话就是:“老实说,我不能确保把噪音降低。”

“我也不能,”雷肯巴克说,“但我希望知道的是,你是不是对我诚实无欺。”

最终,道格拉斯得到了1.65亿美元的订单。

由于“诚实无欺”,道格拉斯的公司声名远播,他不断改进飞机质量,信守对客户的诺言,事业也就越做越大。

【素材解读】诚信是事业发展的先决条件,你可以做得不好,但你决不能恶意欺诈。

【适用话题】信守诺言与成就事业 诚实 机遇 声誉

5.我们为什么需要信仰

作家梁晓声在中央电视台讲过一段经历——他在美国时,有一次要横穿马路,红灯亮了,但左右两边并没有汽车,他身边有位老太太也照章停下等候绿灯。他问了老太太一句:“现在没有汽车,为什么不走过去?”老人回答说:“也许我们身后那栋房子里,会有一个小孩正在看街景。如果他看见我们走过去,以后照我们的样子违章横穿马路,这样就会出事。”

我们国人的心,太长的时间片面地偏向理智,即狭义的而不是广义的理性。这种被国人视为“正常”的理智有三大特点:一、只从感官或直接的.经验出发——所以不考虑看不见的东西;二、只从眼前或短期的计划出发——所以不考虑长远的事情;三、只从自己或小我的利益出发——所以不考虑他人或整体的利益,更不考虑自己与社会、自然、世界整体的关系。

这正是无数的人随时在抱怨、又随时在卷入的道德腐败驻扎在人心深处的根源——偏向狭隘的理智,忽略了良心、正义和爱心。而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良知、正义和爱心,恰恰都超出了直接经验、短期算计和小我利益。它们涉及与他人、社会、自然和世界整体的关系,涉及大我、超验和永恒。因此它们最强大的保障,是超越了狭隘理智的信仰!

【素材解读】正如在一个遍地垃圾的地方,要坚持不扔垃圾是很难的,在好行为被视为“不正常”的环境下,要坚持好行为也很难。要把全国变成一个使人不忍心“扔垃圾”的地方,就要净化全民的道德“环境”。道德“环境”的净化,需要确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而这类法治原则的确立,又需要政治体制的改革;道德“环境”的提升,不仅需要法律制度的支持,而且需要精神信仰的指引。

真切与翔实:语文作文的最高境界 篇2

【关键词】 语文 作文 境界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2-039-01

高考作文所占的大比分,使得近些年来炒作高考作文的书刊越来越热闹。一些所谓的高考满分高分作文不断面世,一些被冠以高考满分高分秘诀的获满分高分技巧,更是大行其道,连篇累牍连连加印,充斥着书店摊位,流行在校园课堂。然而,静下来一看,里面的所谓高考满分作文高分作文,就有很多大打折扣。因为至今为止,绝大部分的省市,高考试卷包括高考语文试卷高考作文,是一律不准带出阅卷场的。即使是作为高考作文阅卷教师,阅卷结束之后,允许带出来的也不过是几份阅卷委员事前组织示范判阅的一二三四五类卷。一些书商为了金钱的赚取,就采用瞒天过海欺世盗名的方法,要求一些人组织高二的尖子学生来写教师来修改而冠以高考满分高分作文。本人就曾经几年拒绝过要求制作高考作文的约稿。

这一类的书往往采用化名出版,一般是难以查找到编纂者的真实的单位姓名,担心受到国家招考单位的责任追究。

因此,在一些地方看到的所谓满分高考作文,大多是一些教师的理想作文而已,并非全是考场上所写所判的真正的高分满分作文。因为这些作文,是在没有高考心理压力下写就的,而且是在高考结束后人们对作文以及有了相对的思考舆论之后,甚至反复推敲指导之后写就的作文,这些作文的写作及评判与高考作文的距离还相当遥远。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写作的要求非常成熟也非常明确,按照社会发展学生实际提出了十条要求,也就是基础等级的六条和发展等级的四条:“1.基础等级①符合题意②符合文体要求③感情真挚,思想健康④内容充实,中心明确⑤语言通顺,结构完整⑥书写规范⑦,标点正确(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2.发展等级①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②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③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④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基础等级是主要的,占分大多是50分,少数省份是40分,发展等级大多数省份是10分,少数是20分。正确使用考试大纲的标准来衡量,大多数学生的考查作文都应该是且可以是高分甚至是满分作文的,尤其是基础等级部分,没有扣分的理由。发展等级呢,后两者带有导向性质,不具备多少操作意义,且也受到过不少人的批评,即容易误导影响青年学生养成华而不实的为了与众不同而与众不同的不良文风。

一般情况下,对于高考写作的基础等级部分的能力要求,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是能够通过正常的写作练习达到的,应该说是比较初级的容易达到的要求,除非是阅卷者有意为难考生。而作为发展等级部分的导向性能力要求,讲文采讲创新都是一般情况下的不现实的提法,也难以符合社会写作学生写作现实,因此,我们研究和思考的重点,应该放到写作的深刻和丰富上来。

按照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提法,“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这是一种理想的导向性要求,是一种慢慢写作仔细琢磨后的最理想的状态,而很多的人,花上很长的时间,甚至一辈子的时间去琢磨思考去研究,也没有达到和超过这里所要求的水准,即“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的状态。但是,对于这两条要求中的“观点具有启发性”和“材料丰富论据充实”是大有文章可做的,这就是本文提出的高考作文的理想境界:真切与翔实。

真切,文章所表达出来的思想观点态度不是人云亦云跟风说假话空话大话,而是自己的真话实话心里话,是自己的思考琢磨的结果,是自己的真切的认识与感悟。我们的高考作文,如果真正能够将自己独到的思考认识与感悟写出来,即使平时的写作水平一般,只要思考独到,富有启发性,完全没有了人云亦云的跟风说空话大话假话的痕迹,就很容易在立意上获得肯定,得到理想的高分。

翔实,是证明文章观点的丰富的材料与充实的论据。如果说真切反映的是思考的犁铧能够插入大脑的深度,翔实则反映的是写作者受教育的程度阅读的积累程度以及对生活的感悟认识的素材积淀的丰厚程度。这里需要的是平时对社会的关注与理解程度,对题目思考的激活程度,如果有自己的独到认识与感悟,没有丰厚的材料来支持,其文章的说服力感染力,也会大大地减小。

怎样在高考考场上使得自己的文章具有真切与翔实的特点呢?

首先是去掉写文章的旧有观念的束缚,去掉写文章要“漂亮”“高人一筹”等的不切合实际的虚妄念头。要知道今天的写作虽然是考场写作,也不过就是用笔来与一两位阅卷老师交流思考而已。

其次是一旦有了自己的思考观点态度,还应该将自己的思考观点建立产生的基础以及过程告诉给阅卷老师,以增加其文章的感染力说服力。立意产生的基础及过程其实就是自己受教育的过程,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观察体验过程,通过题目的发酵与激活,使得自己的思考明晰起来。产生思想的基础以及过程,就是文章的材料以及论证的过程。

境界中考语文作文 篇3

母爱如春天淅沥的细雨;清新而舒服;母爱如夏天充足的阳光,温暖而明媚;母爱如秋天干爽的晚风,凉爽而亲切;母爱如冬天坚韧的梅花,无畏而坚强。母爱就像一股无形的力量,在人生的道路上推我前进。

母爱,细腻如春雨

春天刚到,夜很静,我拖着疲倦的身子走进床,睡了上去。合上眼睛,就又听见呼呼的风声。这时,门外传来“哒哒哒”的拖鞋声,门吱呀的一声开了,妈妈走了进来,悄悄地帮我把窗关上,把身旁的被子替我盖上,小声地对装睡的我说:“别着凉。”然后就走了出去,而她的脚步生越来越小。

周围再次静了下来,但妈妈的脚步声却留在了我的心底,她对我的爱细如雨丝,却像一股无形的力量,呵护着我。

母爱,温暖如阳光

初夏,正是考试天,我拿着布满红叉的试卷不敢进去,这时妈妈在我身后出现,“怎么不进去?”妈妈问道。无奈,只好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妈妈松了一口气,说道:“还以为你怎么了,考差了而已,还有下次机会的,只是好好努力,下次一定行的!”她对我投来信任的目光,如阳光般射进我的心,温暖而明媚,像一股无形的力量,鼓励着我。

母爱,清凉如秋风

晚秋的风格外干燥,几天前鼻血更一涌而出。我坐在桌前写作业,这时妈妈便端了一杯水进来,说:“喝了吧,是蜜糖水,前几天你又流鼻血,要润一下的。”

我喝下去,甜甜的,流进我的心里,滋润而甜腻,她对我的爱,轻如微风,却像一股力量,滋润着我。

母爱,坚忍如冬梅

那个冬夜,我发高烧,爸爸刚好出差在外,我反复发烧吓得她手忙脚乱。连忙送我去医院。还好,医生检查完后,开了些药,说无大碍,她才放下心来。

她对我的爱微如尘埃,却像一股力量,保护着我。

语文三种境界 篇4

——谨以此文献给语文教学同仁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讲过治学的三种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追求;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苦索;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顿悟。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师,我以为在教学上也应该达到三种境界:第一境界,能把一篇文章,一张试卷讲清讲透。备课本是课前构课的一个“草稿本”,进了课堂就要神竹在胸,把“本本”“束之高阁”。一篇文章,整篇精彩,你就能背诵整篇;一段精彩,就能背诵一段;一句精彩,就能背诵一句。至于主题思想、段落大意、篇章结构、故事情节、形象画面、表达技巧那是要烂熟于胸,张口能说,落笔就写的。一张试卷,涵盖七大知识块系,27个考点,这些“条条块块,点点面面”也都应该熟记胸中,凭着一支粉笔一张嘴,把一张试卷讲清楚,讲透彻,能让学生考试拿高分。第二种境界,每一节课,要有掌声和笑声,要有课堂闪光点,就像苏永康教授评价高考优秀作文时说的“没有太阳,就得有个月亮;没有月亮,就该有颗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只萤火虫”。课堂语言除了严谨、条理、简明以外,要么诙谐幽默,一抖一个包袱;要么隽永深刻,一挥一种思想;要么文采斐然,一撒一把智慧。须知,一名教师,其教学风格主要体现在教学语言上。第三种境界,就是在教育教学实践的同时,还要搞一点教学研究,承担一个教学科研课题,在教学教改的某一个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每年发表几篇质量较高的教学论文,出一点教学科研成果。

一名教师,如果在教学上达到了这三种境界,那就基本上算得上由“匠”入“师”了。那么,你在学生的心中就不会是“过客”,而会成为像“线装书”那样一道风景。无论何年何月,无论你的学生走到哪里,在谈起他们的老师的时候,都会对你“津津乐道”的。

中考语文作文 篇5

中考语文作文——十六岁,我多了一分勇气 来源:考试大 【考试大: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2009 年 1 月 3 日

小时侯,我总是躲在大人的身后,拉着他们的衣角。生怯怯地望着这个陌生又看似五彩 缤纷的世界。但是我又有些害怕,害怕与这个世界打交道。……进了初中,妈妈铁了心要我 学会独立;老师创造机会,要我培养能力;同学们信任我,给我信心。今天我站在人生的舞 台上,我的舞台我是主角。蓦然回首,发现:十六岁,我多了一分勇气!我学会了有勇气融入集体。同学们发言最积极的课便是班会课。因为大家可以自由表现 自己的特长。报名单在黑板右下角,就离我的座位不远,但我还是不敢在上面留下我的名字。我怀着欲试又不敢的心情回到家中,妈妈一眼就看出了我的心事。听了我的叙述妈妈就笑了,轻轻拍着我的头说:“你呀,忘了自己的特长啦?电子琴九级了!”第二天,报名单上就出现 了我的名字。怀着紧张而激动的心情,终于到了班会课。我的节目被排到最后。开始,我的 心里很紧张,想呀,时间过得慢点呀。随着同学们的精彩表演,看着老师们 的开怀大笑,我却有了一种急于上台表演的冲动。终于,同学们被我优美的琴声陶醉了,等我弹完了最后 一首《春江花月夜》,他们报以雷鸣般的掌声,把我们这次的班会推向高潮。我学会了有勇气毛遂自荐。上次的成功给我带来了更大的勇气。我开始参加班级活动以 及自主管理。当老师正为黑板报犯愁时,我主动向老师提出美术也我的特长之一。老师也高 兴极了,还跟我讨论班上谁的字写得好,谁的责任心强,引导我去“招兵买马”。一学期下来,我们也学到了很多知识。我学会了有勇气 自己的生活。爸妈先前给了我一张时间表,我用不着看。一猜,肯定 是除了了吃饭和睡觉其他时间学习。于是我提出了自己支配时间的理由。还给了一张自己安 排的时间表,劳逸结合:有大目标和小目标,具体的学习时间和课余时间。爸妈看了很满意 地在监督处签上了大名。从此以后,我的学习效率提高了,也有时间与同学逛街和上网的机 会。我学会了有勇气向陌生人提出建议。一次我坐快客去温州。那天天特别闷,快客上的人 又特多。我找到一各个位置,我的旁边是一位漂亮的小姐。实在是很闷,似乎全车的人都受 不了了。一个小孩突然哇哇地哭了起来,快客里的人就立刻骚动起来。我旁边的那位小姐似 乎也不耐烦了,拉过包了在那儿掏。结果掏出的是一包烟,吸了起来。“火上浇油”,这快客 似乎要爆了。良久,快客里的烟雾四处,有几个人在

语文教学三境界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境界

从事中学语文教学20年,回顾自己的教学经历,分析林林总总的语文教学现象,深感语文教学存在三种境界:

一、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这是语文教学的第一境界,也是低层次境界。在语文教学中存在这样的现象,即把知识看得重,对学生的能力和整体素质考虑得少;把分数看得重,对实际才干重视得少;对学生眼前关注得多,对将来的发展及未来人才的素质要求考虑得少。在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情况是,教师过分注重语文的工具性,片面夸大训练功能,在个别词句上下功夫,将文章肢解成一个个零部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样讲并不是不要训练,必要的训练是不可少的,但不是机械地训练。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常用也是长效训练方法,因为句篇构成了一定的语言环境,这一语言环境就营造了某种氛围,蕴含了某种思想,表达了某种情感。如果不从篇着眼,不从文章本身着手,一篇好端端的文章也就被搞得支离破碎,七零八落了。如此下去,蕴含在文章中的闪光思想不见了,启迪人的智慧不见了,感染人、凝聚人的情感不见了,语文课单调、枯燥也就可想而知了。我曾承担过小学语文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任务,通读了新编小学语文一至十二册教材,我深感教材选文真是太美了。初高中语文教材改革力度也非常大,越来越注重其文学性、人文性、审美性。只有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全面把握,才能满腔热情地将灵动的、丰富的母语教得丰富多彩。树木要培植,但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森林,通过佳作美文的阅读,体悟其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领悟做人的道理。

二、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是语文教学的第二境界,较第一境界实现了质的飞跃,但还不是最高境界。语文教学有时很尴尬,学生中有一种普遍认识:老师教的不考,考的都是老师没教的。教考分离现象确实存在,但是倘若语文教学一旦考的内容都是教的内容,语文教学就会陷入一种死板僵化的境地,也就真正失去了语文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分析各地高考语文试题,得出较为一致的结论:语文教育的考查越来越注重对能力的考查,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表达及鉴赏能力,联想、想象及创新能力等。语文教育应该在熏陶中渗透方法的指导,能力的培养,于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分析高一年级期末语文试卷中关于《红房子》(选自《语文读本》第一册)一文的阅读理解题,乍一看难度很大,学生也感觉无从下手。分析讲解时引导学生感知,《红房子》一文与《我的空中楼阁》《我与地坛》手法上有相似之处,通过对“我的空中楼阁”含义的回顾及“我与地坛”关系的回顾,学生顿悟了。于是,16题中对“家乡”一词含义的理解,17题中对作者矛盾心理的分析便迎刃而解了。18题是要求分析“我又一次奏起往昔经常弹奏的旋律”所表达的意思及这样写的好处。针对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感知“红房子”“旋律”“家乡”之间的关系,明明是看到红房子勾起了对家的回忆思念,作者却偏说“我又一次奏起往昔经常弹奏的旋律”,修辞上用了什么手法?学生顿悟,原来作者巧妙地用了通感修辞,而通感修辞在《荷塘月色》一文中有着精妙的体现,有着独特的表达效果。

“数学教学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这种说法是很形象的。语文学科犹如万花筒,包罗万象,但知识的内在联系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要立足于课堂,引导学生构建相关的知识体系,要善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在归纳总结中形成知识链,夯实语言基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例如,景物描写在一般记叙性文章、散文、小说中往往都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研读《祝福》《药》《荷花淀》《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课文,引导学生作出如下总结:①景物描写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作用。②景物描写有暗示社会环境,揭示主题的作用。③景物描写有概括情节,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等。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一方面是说教师要教给学生规律,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善学、乐学;从另一个层面上讲,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于漪老师认为:“阅读是语文学科的生命,对一个孩子来说,他不可能有很多的直接经验,大量的是间接的经验,而阅读就是积累,是储藏,是汲取前人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精华,然后化为自己的营养。”大量阅读是培养和积淀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途径,正所谓“多读胸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

三、语文与人文的统一

这是语文教学的第三境界,也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表现出自然环境之美、人文景观之美、社会生活之美、人物形象之美。语文学科就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艺术形象来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切地体验教材中孕育着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心灵共振,从而提高学生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语文应该是能力型的人文学科,能力与人文是密切结合、辨证统一的。至于人文,也就是对人的教化,包括真的探索、美的追求、善的向往,以达到心灵的净化、情感的升华、人格的完善,为人性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开拓无限可能性。如果说能力性是语文学科的基础,是桨,人文性就是语文学科的价值取向,是舵。只有桨、舵配合默契,才能使这艘搁浅太久的巨轮驶向辽阔的海洋。语文教材越改越好,好在其人文性越来越强,好在其审美价值越来越高。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爱语文,爱真善美。要实现“以真理育人,以真诚育人,以真人育人”,使学生理解并坚信教师所讲的东西。只有教师自己真“信”了,真“化”了,才能让学生“信”和“化”。屈原、李白、杜甫、陆游、辛弃疾、鲁迅等等,当我们怀着景仰之情,引领学生走向这些文化巨人,解读他们心声的时候,我们的学生变得庄重了,肃穆了。感动自己,感动学生,正是“感动”这种情感互动交流,引领学生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悲作者之所悲,喜作者之所喜。换句话说,也就是达到师生同爱共恨,同悲共喜的效果。新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重视学生学习趣味的选择”。教师所培养的是有人格、有自尊的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他们不但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而且需要高度的人格自觉。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言语实践亲历和语感亲历的积淀,让学生在独立自由的写作中表达个性化的思考、感悟,在广泛的阅读中体会语言的奥妙。

中考语文作文开头 篇7

2.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埋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不要抱怨世事不公 适合写关于生活类的文章

3.宽容,是一种坦荡,可以无私无畏,无拘无束,无尘无染。

宽容,是一种豁达,是比海洋和天空更为博大的胸襟,是宽广和宽厚的叠加,延续和升华。宽容有度,宽容无价,宽以待人,这是人生处世的基本法则。——写待人处事要宽容 宽容比海比天广大。

4.只有启程,才会到达理想和目的地,只有拼搏,才会获得辉煌的成功,只有播种,才会有收获。只有追求,才会品味堂堂正正的人。——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到达理想的境地 必须要有自己的行动与目标才能成功 品味人生。

5.虽然你现在还只是一株稚嫩的幼苗。然而只要坚韧不拔,终会成为参天大树;虽然你现在只是涓涓细流,然而只要锲而不舍,终会拥抱大海;虽然你现在只是一只雏鹰,然而只要心存高远,跌几个跟头之后,终会占有蓝天。—不要担心现在处于何等境地,只要有恒心与坚定的意志,终究会成功的。写为了理想而努力追求的文章。

6.如果只看到太阳的黑点,那你的生活将缺少温暖;如果你只看到月亮的阴影,那么你的生命历程将难以找到光明;如果你总是发现朋友的缺点,你么你的人生旅程将难以找到知音;同样,如果你总希望自己完美无缺,假设你的这一愿望真的能如愿以偿,那么你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缺点。——要看到生活中美丽的一面,不要只看到别人的缺点。写待人处事的文章。

7.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优雅;没有原野的芬芳,可以有小草的翠绿。生活中没有旁观者的席位,我们总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光源,自己的声音。——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去追求,不要受到外界的影响。写做人的道理。

8.每一滴水都折射出一个多彩的世界,每一双眼睛都嵌进一个多彩的世界,每一条泛着清丽的旋律的小溪都闪烁着美的光辉。不要空叹人世的无奈,且用美丽的心情来看待人世的繁华多彩,细细品味那无处不在的美吧!——要用心品味生活中的美丽,生活是美丽的 人心的善良的。写品味生活的文章。

语文中考作文技法 篇8

要做到自信应对中考,提高写作水平,考生平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关注社会生活,积累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感悟是作文的基础。在生活中,我们要做到四个关心:1.关心自然,对一些典型的自然景观,平日入眼入心,考场上方能俯拾仰取。2.关心社会,对一些时事热点问题要有一定了解,写起文章来现实的针对性就强。3.关心人生,通过了解不同的人对人生的不同态度,深人思考人生。4.关心自我,关注自我的成长,体察自我的内心世界,并作出理性的判断。

二、强化各项训练,突出重点

首先,要确立中考作文复习的总体构想:以写作能力训练为纵线,以文体训练为横线,构成一个既有助于发展思维能力,又有助于完善表达能力的网络。要沿着写作流程(审题——立意——选材——谋篇——修改——定型)一步一步地练习、推敲,把每个能力点的训练融入到不同的文体写作中;其次,要强化八项重点训练,即强化审题训练、立意训练、拟题训练、文体训练、结构训练、表达训练、特长训练、书写训练。

三、养成良好习惯,练好内功

在平时作文训练中,我们应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比如:

1.拟写提纲。由于考场时间紧,一般考生都不写草稿。拟写作文提纲,既是对写作思路的梳理,也有利于考生按照提纲行文,不出现重大疏漏。

2.认真书写。书写潦草、乱涂乱改,直接影响着内容的表达。所以,平时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考场上要力求卷面整洁、字体端正、标点规范,打造一个给文章增色的文面。

我们还应该结合具体的写作过程与作文评分标准的内容,着重注意以下几方面的训练:

一、审题

审题是考场作文的起步,对题意的把握要准确全面、深入、细致。

1.审清关键词语。

中考命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题目中往往有一个或两个关键词。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题眼),就能抓住这道题的个性特点。这些关键词中要特别注意那些似乎并不起眼的虚词。如中考作文试题“门其实开着”,“其实”一词就是审题的关键,它隐含着一个认识门、推门的过程,表示认识到行动的转折。

2.用好提示信息。

为了降低审题难度,在中考作文题中常常有一些提示性的文字,特别是话题作文。这些提示语往往具有指出选材范围,明示构思范例的作用,我们要细致分析。

3.读透所给材料。

对于材料作文,审题时要理解其实质,抓住其要害;如果是多则材料,首先要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然后异中求同,寻找贯穿于各个材料中的思想红线。如作文试题,给出一些课本上的诗句,提出写作要求:或叙述与诗句有关的经历,或谈自己从中获得的启迪。这里,除了“诗句”“生活”也应是写作的关键,既要写到“诗句”,又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二者缺一不可。

二、立意

考场作文的立意要做到四个字:准、稳、深、新。准——准确、鲜明;稳——稳妥、真切;深——深刻、集中;新——新颖、独特。

1. 比中选优,以准确为先。

同一话题,可以有多个立意方案,选出那些准确而又稳妥的见解作为文章的主题。

2. 纵向或横向开掘,以深刻取胜。

要学会透过现象分析本质,抓住结果追溯原因,对着文题或材料多思考“为什么”“怎么办”,也可在文章原有的主题基础上,通过联想引出某些相关的事物或现象,相互比较或归纳,找出共性。

3.反弹琵琶,以独到启思。

对于某一种现象或某一个问题,大众有着比较一致的看法,我们可以经过审慎思考,提出与传统和世俗相反的观点。但我们要注意克服思维偏执的毛病,不要刻意地“标新立异”,犯政治、思想、道德和常识性错误。

4.聚焦时代,以新颖见长。

优秀文章的立意往往讲究现实的针对性:或提出对社会新鲜事物的见解,或引入与时俱进的崭新理念,从而使文章富有时代精神。

三、选材

如果立意是说文章要表现什么,那么材料就是用什么来表现。中考作文选材应做到:真实、新鲜、充实。

真实,包括内容真实、情感真实。真实并不是要大家把生活原封不动地照搬进作文,而是要求“艺术的真实”,允许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技巧性的加工,如设置悬念、修饰语言等。真实很多时候在文章中表现为传神的细节。

新鲜,即“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家没写的,要善于挖掘;人家已写过的,要学会选取新角度、运用新方法,旧瓶装新酒,写出新意。

充实,是指文章拥有揭示中心思想各个侧面的足够材料。其关键是材料要典型并恰切。

在考场作文时,可采用下列方法来帮助我们选材。

1.古为今用。我们所熟悉的古代名人、历史故事等,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当然运用这类材料,应运用大胆的想象,补充合理的细节,调动深厚的积淀。如中考佳作《在诗意的歌声中隽永》,小作者就思接千载地诠释了屈原的故事。

2.学以致用。我们所学过的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都可以作为写作的丰富材料,关键是如何创造性地加以利用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如中考优秀作文《面对挫折时》,作者就巧妙地将学过的课文《记承天寺夜游》活学活用,融入到自己的文章。

3.虚实相生。文章选材着眼于“实”,通过具体实物。用象征、暗示、以物喻人等方法,来体现文章所要表现的“虚”的主旨。如中考佳作《家,是父亲的自行车》,文章借助家中的自行车这一“实物”,反映父亲对家庭的关爱。全文以车写人,虚实相生,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4.横向拓宽。即选择几个似乎并不关联的人物事迹或材料片段,用“板块式”结构,通过文章主旨,把这一个个“点”串联起来。用这种方法选材自由空间相对较大,文章内容也会显得充实,如果“点”选得巧,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一考生写《我依然懂你》.文章分三个板块“春意无绝”“国恨悠悠”“家愁绵绵”,分别写了孟浩然、李商隐、杜甫这三位诗人的内心世界,时空跨度大,但考生巧妙地用“雨”联接起来,使三个板块有了内在的联系。

四、拟题

考场作文拟题的要求是:①准确、贴切,即标题与作文体、内容相符合。②精练、简明,即言简意赅、高度概括。③新颖、含蓄、优美,引人注目。

要拟定一个出彩的题目,可借鉴的方法有:

1.运用修辞。

在标题中灵活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是使文章标题新颖、引人入胜的常用手法。

(1)比喻:可以生动形象地将所要阐明的观点或看法表达出来。如“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女孩也是太阳”等。

(2)拟人:用人格化的语言,将标题赋予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如“鹅卵石之歌”“用心灵歌唱”等。

(3)对偶:用对仗的手法将标题以工整贴切的形式昭示出来。如“一时忽略,终身遗憾”“敞开心灵,拥抱阳光”等。

(4)反问、设问:通过发问引起读者思考,从而达到令人深思的目的。如“此岸?彼岸?”“我来了,你准备好了吗?”等。

(5)引用:文题中恰当地使用一些名言警句诗词,能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如“自信人生二百年”“有多少爱可以重来”等。

另外还可采用借代法(“给自己的心灵装台空调”)、反复法(“黑!黑!黑!!”)、回文法(“风,情·情 ”)等等。

2.一词立骨。就是使用一个醒目的词语镶嵌在标题中,使之成为文章的“眼目”。如“触摸阳光”“庐山,恋,风”等。

3.改用熟语。就是把人们喜闻乐见的一些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加以适当改动。如“一个都没少”“快乐的‘吉祥三宝’”。

4.借用符号。把字符、公式等内容巧妙地引入标题中,直观醒目,耐人寻味。如“金钱≠富有”“8—1>8”等。

5.点明文体。在标题中体现所要应用的文体形式。如“关于交往条件的实验报告”“迎考日记”等。

6.并列词语。用能揭示文章内容或主旨的几个短语,简洁组合,画龙点睛地排列为文章的标题。如“梭鱼·理想·攀登” “那山·那人·那神”。

7.设置悬念。就是故意以违背常理逻辑的语句来作标题。如“感谢车祸”“我愿做只笼中鸟”等。

8.诗情画意法。这种方法就是运用诗歌和散文的语言营造优美的意境,或景中藏情或情中见景,如“风中飞舞的白手帕“(以友谊为内容)

五、结构

将已有的材料观点等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这是为文章安排结构,考场作文结构最基本的原则是完整、清楚、合理、巧妙。

完整,最常见的方法是首尾呼应。通过开头和结尾的照应,使文章结构有始有终。

清楚,其外部要素是一些过渡性的词语或句子,这些词句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们的存在也使作者表情达意时的思维轨迹变得清晰。

合理,包括两层意思:其一是合理分段。从一些成功的考场作文的经验来看,600字左右的文章最适合的分段是5至7段(也可根据具体需要作适当调整),一般开头和结尾的段落要稍短一些,中间的段落要稍长一些,段落的切分要注意思想内容的相关性和完整性;其二是合理排序,即所有的段落都应围绕文章的中心,按照人的认识规律来排列先后。

巧妙,即在前三者的基础上采用一些方法使文章浑然天成、毫无缝隙,从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在文章的谋篇布局上我们可采用下列简便实用的方法:

1.排比构段。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结构相似的段落搭建一篇文章的主体框架。这种布局在结构上有一种整齐之美,叙述气韵流畅,描写文笔奔放,议论汪洋恣肆,抒情神思激越,极易撩拨读者的心弦。如一考生写《一颗感恩的心》,设计了三个段首句“感恩是发自内心的”“感恩是敬重的”“感恩是有意义的”,分别领起三个段落,构成排比,使全篇结构圆整,浑然一体。

2.双线结构。即根据文章主旨,选择两条线索。这两条线索水乳交融,齐头并进,后一条成为前一条的譬喻,两者共同反映一个主题。特别是以物或景来作为第二条线索,不仅能使文章内容充实,还往往具有浓浓的抒情味。如中考满分作文《薄荷草的香味》就采用了此法,贯穿全文的两条线索中,一条是作者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另一条是小小,的薄荷草的成长过程。

3.三元构篇。即文章由叙述故事、联想开拓和说理明旨三部分组成,这也是时下许多哲理小品文的常用写法。叙述故事要典型、新颖、有趣,篇幅适当。联想开拓,要尽量追求材料的现实性和丰富性。说理明旨,即由现象到本质,明确文章要说的道理。这个环节既可以放在联想开拓内容的后面,也可以和联想开拓的内容交叉进行。

另外,由于“文体不限”,许多考生别出心裁地使用了种种令人耳目一新的结构形式,如小标题连缀、书信日记、故事新编、童话寓言、庭审实录、访谈直播等。

七、语言

语言表达是作文评价的重要方面,也是体现学生写作水平、展示写作个性的核心内容。在写作中,我们可采用下列方法来美化语言,增强文采:

1.成语增色。成语言简意赅,巧妙地使用成语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

2.锤炼词语。精心挑选一些富有张力的鲜活的雅词、动词。所选词语应在合乎语法规范的前提下,大胆创新。有些词平时很少搭配使用,但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下,放在一起却能产生优美的意蕴。如:老师一串串清晰的脚印板书在弯弯的小路上。

3.运用修辞。使用排比能增强气势;使用比喻能更形象;使用对偶可现整齐美;使用反复则余味悠长;使用拟人能更加灵动;使用夸张能突出特征且别有趣味。善用修辞,就能化腐朽为神奇,使语言鲜活灵动,魅力四射,从而产生巨大的感染力。一考生文章中有这样的句子:“白,白得质朴,自得纯洁,白得令人不忍玷污;白得高雅,自得让人心弦颤动。黑,黑得寂静,黑得深沉,黑得令人摒除杂念;黑得镇定,黑得让人自信坚定。”排比,对比,运用得如此娴熟,有征服读者的力量。

4.化抽象为形象。从阅读心理的角度来看,具体形象化的语言更能激发读者的情感。在写作时,可通过充分调动形象思维,把抽象的概念想象成生活中一些相似相关的形象,从而借助具体的画面来表达抽象的意蕴。如“把潮湿的心情在太阳底下晒干,把生活的忧伤锁在抽屉里,把学习的烦恼夹在日记里”这样的表达,就远比“我们把忧郁、忧伤、烦恼统统忘掉”显得具体可感、形象生动。

5.引用诗文。在文章中恰当引用名人名言<诗词俗语,可以使语言典雅,有文采,也能体现作者的文化底蕴。

6.变化句式。不同的句式,其表达作用不同。如短句结构单纯,表意简洁明快;长句节奏舒缓,表意严密精确;整句形式对称,可彰显文章气势;散句灵活自然,能增添亲切意味。长短交错运用,整散灵活配合,可使文章语言节奏感增强,具有韵律美。如“我会特意地走在檐下,享受着雨滴坠落头顶的感觉。一下,一下,仿佛是一个颤动的春天。”“小巷流淌着,在小城间,在烟雨朦胧中,在人们的心中。真好!用不变的姿态诉说着——就在这下雨天。”显示出超出一般初中生的语言功力,一下子就抓住人心。

7.情景交融。让景物浸染上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化景物为情思,使情和景浑然一体,不分你我。如:“坐在窗前,明月依旧。孤寂的月光有意无意地从窗前飘落,如梦,似幻„„不知是谁将这一轮满月丢在天空,我望着朦胧的圆月,望着寂静的黑夜,无比惆怅。”文章巧妙借用月夜,几句描写就营造凄凉<孤寂的氛围,烘托出人物内心的惆怅。

8.巧借幽默。语言幽默诙谐,生动俏皮,能让文章充满情趣。在把握好文章主题和内容的前提下,可采用下列方法:

大胆夸张。比如饿了,我们可以说:“我肚皮已经贴着脊梁骨了。”

行语移用。如2006年山西中考佳作《发生在身边的故事》有这样的句子:“物理老师拿着教科书在摩擦力的作用下走进教室”。

一本正经。比如早晨找不到袜子,“我认真地查找了几遍,算了,换一双吧!我跳下床,套上鞋,这才发现,是鞋子私藏了袜子”。这种写法看起来不动声色,却掩盖不住俏皮可爱的光芒。

其他还有“大词小用”、“褒词贬用”、“成语活用”、“活化歌词”、“谐音逗趣”等多种方式。

使语言“出彩”的招式还有很多,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都离不开我们平时的多阅读,多积累,多思考,课本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是我们学习语言的宝库,复习中要充分重视,多积累词汇、积累句式。

浅谈语文课堂境界 篇9

语文教育也是如此,自然、实在、精细。一节课堂流程,集体备课,形成文本解读,甲老师可以上,乙老师也可以上,这就是语文课的最高境界,也许是将来语文教学的方向吧!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告诉我们。立足语文言语形式,开发学生思维、情感。语文教学,坚持立足语文言语形式的训练,开发学生情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健全人格。语文姓“语”,语文教学的途径就是要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这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必须抓住不放。语文课堂只有通过一篇篇文章的学习,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阅读、写作能力。同时,语文教师如果仅仅在字、词、句、篇上转悠,忽视情、意的开发,思维能力,健全人格的培养,那就是走进了语文教学的死胡同,最终难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语文的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切入口,开发学生情、意,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健全人格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告诉我们。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阅读教学是语文的重头戏,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培养他们的语感。问题的设置一定要精,要针对大面积的学生,不能太难,要留够时间给他们,让他们和文本对话,有独立思考的空间。不能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体验和理解。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告诉我们。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是矛盾的,而是统一的。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决不能贬低或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只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好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佳境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言传身教,用语文教师自身人格魅力感召学生。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告诉我们。启发创新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在接触新的阅读文本前,针对现行课堂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的现象,努力创造质疑情境,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地设问、质疑,引发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自己去感悟、领会,实现创造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的生命活动过程。大胆的实践,才是创新的基础,只有把问题真正的交给学生,才能体现自主、合作、创新理念的贯彻,学生只有在自己亲身探索的阅读过程中体验和感悟到的东西,才是他难以忘怀的东西。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告诉我们。把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学生是具有文化个性的人,是有其独特个性心理特征和情感体验的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教师应营造宽松和谐、富于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关爱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尊重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敞开你的胸怀,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接纳他们的一切,提升其生命的境界,使教学工作闪现出人性的光辉。

初三语文中考作文 篇10

父亲的爱是严厉的,母亲的爱是温柔的,其实父母对于我们的爱都是一样的,只是他们所表达的方式不同罢了。父亲对我们的爱其实也是温柔的,只是在我们做错事的时候会对我们格外的严厉,抑或是在学习中对我们十分的严厉,因为我们的自制力太差,不知其重要性,但是父亲知道啊!

父亲比我们年长许多,经历过的事情也比我多得多,知道什么很重要,什么可以去忽略,而不经世事的我们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享受,可是对于我们的未来,我们虽然都充满着幻想,可是我们却不知道到底该如何做才能是我们的未来过得更好。

在学习的时候我们总是想偷懒,可是父亲总是会用严厉的表情来监督我们学习,每次当我们看到父亲那严厉的表情时,我们就会认为父亲对我们的爱是严厉的,可是又有谁看到父亲握着我们的手,叫我们一笔一划的学写字,又有谁看到父亲在看到我们睡倒在书桌前为我们盖上毯子的情景;又有谁看到父亲牢牢记得我们索爱吃的事物;又有谁看到父亲不舍得吃唯一的一个苹果,专门留给我们吃的情景;又有谁看到……

父亲的爱不仅严厉,在那些严厉中也包含着父亲的温柔,只是我们没有仔细的去看,只看到掩盖了温柔的严厉罢了。

世上不止有母亲的爱是温柔的,其实所有的爱都是温柔的,爱本就是一个让人感到温暖的温柔,只是我们的眼睛被那掩盖在表面的东西所迷惑,严厉中的温柔有多少人看到,有多少人注意到呢?

中考语文作文 篇11

离大年三十也有几日的時间,一些别人就急不可耐的张挂起小灯笼,红通通的照映在大家满满幸福快乐的面颊上。我坐着暖洋洋的炕头,厨房里已经是刷碗声、刷碗声写物、烧菜声,声声入耳了。摸上阳台的一丝尘土,鼻部禁不住一酸,想到之前新年全是奶奶机构大家刚开始清扫,伴随着奶奶的离开,年味儿也翻过越淡。

之前放假了回家时,奶奶一直在门口那棵强健的柿子树下等大家,直至见到转弯处大家的中考语文作文影子,脸部一瞬间绽开微笑。而现如今,回家时从此看不见奶奶那粗犷的身子骨,体会不上那一双湿热的手帮大家暖手写信的作文,从此闻不上奶奶的身上那浅浅的草青香气,留有的小学二年级仅有苍凉。20xx年秋季回家时听祖父说柿子饼都落光了。非常是大风天的夜里,早晨起床后见到柿子饼落了一地,仅有零星的好多个在树上岌岌可危。奶奶倒地了,而柿子树也发黄了。那一年她像松柏树般高挺,而它丰收在望,如今已时过境迁了

大年三十这一天依旧包饺子吃,饺子是妈妈包的。虽全是饺子,却从此吃不出来奶奶所包出的味儿。奶奶包的饺子个大、馅多,好像里边装的并不中考语文作文是饺子馅,只是一家人满满的幸福。

语文教学的“三无”境界 篇12

语文姓什么?语文教学的理念是什么?国外语文教学的现状如何?诸如此类的研究和探讨,无论怎么热闹和激烈。对于普通的、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来说,“教自己的书,让别人去说吧!”或许仍是他们最无奈也是最“唯一”的选择。

然而,真正能够“教自己的书”、教出语文的味道和感觉来,真正让自己的学生喜欢语文并且有终身学习的可能,几乎又成为语文教学的一种境界。既是境界,达至岂易!来点并不虚无的胜利法吧,套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舞台”一言,我们很容易获得“每位语文教师都有自己的境界”的精神满足。教书二十年,我也就渐渐沉浸在这般“境界”中。我的语文教学“三无”观,即语文关怀的“无微不至”、课堂形态的“无备而来”和写作教学的“无为而治”,源于我这些年来的课堂实践和教学反思,虽草根之见,亦敝帚自珍。

语文关怀:无微不至

“语文关怀”是指教师对学生语文学习行为和语文学习意识的关怀。实质上就是对学生语文学科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怀。语文教师担当的不是行政的角色,但他却应该是最人性化的过程管理者,他所关怀的细枝末节都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真正元素。

从常规做起。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须以良好的语文氛围作保证,所以,营造无处不在的显性的语文氛围是教师的必修和职责。语文常规不是小学生幼稚的专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对成熟期的渐趋社会化的高中学生而言,更有必要。

桌角一本字(词)典,手头一份报刊,每天五条成语,每周一篇练笔,课前轮讲诗词,定期考核书写……这就是我要求的语文学习常规。这些看似儿科的常规,能够让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沉浸在语文学习的环境中。进而成为每天学习和生活的必需。听、说、读、写,语文的要素全在其中,小事不小。语文学习没有规律,语文学习须有常规!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意识是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它所体现的正是“终身学习”现代学习观。一句话,行为规范当从规范行为开始。

这些相对静态的常规构成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平面背景,而有关学习“方法论”常规的建立对他们更具实用价值。譬如,无论是课文理解还是课外阅读,我都要求把对标题的把玩作为阅读的敲门砖,形成“文章解析标题始”的常规。我告诉学生;标题是文章的第一只眼睛。也是最明亮的一只眼睛。再如。要求学生在看电视节目时自觉“屏蔽”底下文字,注意倾听——听力,是感知、体验生活和生命的重要知觉,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抓手,不可忽也!几乎每一堂课,我都有即兴的“听力测试”:一段独自之后,考问学生“讲了什么”、“要点梳理”和“怎么讲的”。这种听力训练本质上是记忆的训练和思维的训练。

从小处突破。我有一名学生叫余颖,读高一时,她能全文背诵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一册第二单元的四篇课文(《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我与地坛》《花未眠》)以及《我有一个梦想》。她理应成为“名人”,所以别的班级邀请她“巡回背诵”。我跟她说:“也许,全中国的学生中,只有你能做到……”

其实,余颖所在班级的学生,除了“法定背诵”之外,都能至少在这一单元的课文中“额外”背诵一整篇文章,都能完成《我有一个梦想》。我称他们为“语文特色班”,他们自诩是“全国背诵第一班”。他们的“背诵宣言”:我有一个梦想——经过荷塘,走进楼阁,沉浸地坛,与花同眠……

以背诵作为语文学习的突破口,进而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优越感。这是我颇为自足的“灵感一闪”。“语文优越感”,顾名思义,是指学生对语文学科所表现出来的优越意识,它可以是学生对“整体语文”的一种完全的自我信任,也可以是对“局部语文”的一种独特的自身体验;它可以是恒久的优越感,它也可以是瞬间的成就感。培养和建立学生的语文优越感,就现状来看,应是语文学习的当务之急,也该是语文教师的使命和语文教学得以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语文学习的成功体验!”于是,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或有希望成为“语文特长生”。余颖同学是一个实例,她所在班级的同学何尝不是如此?他们在背诵中已经建立了这样的自信:如此“繁冗”的文章都背出来了,在课文背诵甚至语文学习上我们还有什么跨不过去的坎!有了自信不一定成功,没有自信断不能成功!循着线的轨迹我搭建面的平台,在“成功”中建立自信,在成功中体验进步,在成功中感受优越。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最终将形成相对长久的“语文习惯”和“语文行为”。

“优越感”一旦扎根,灵魂里便有了“底线”:当我们只剩下失败时,我还有值得骄傲的东西!

王尚文先生说过:“教师所能教给学生的只有自我。”便赏识起自己的“赏识教育”来了。

从对话起步。高中学生已趋成人化,但其复杂的思想却往往以简单的方式呈现出来,享受学习和享受学习的过程跟其理想的学习需求之间有着太多的不调和。认定他们“心灵脆弱”、“为赋新词强说愁”自然太过简单化。他们需要安慰需要呵护更需要理解。我搭建的练笔平台不是写作操练,而是“对话建立”。巴赫金认为“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声音进入对话。不仅以自己的思想,而且以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全部个性参与对话”、“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巴赫金《诗学与访谈》。白春仁、顾亚铃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版)。那么,语文学习就从师生两个生命的对话开始,从语文的生命和生存开始。这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生命的尊重,是对语文的尊重也是对语文学习的尊重。

“所有的怨怒都冲着我来!”“所有的思想我都能包容!”这是我练笔教学的宣言。当学生在学校只剩下这一条发泄的途径时,他们选择了倾诉;当学生将自己的倾诉传递给他们的语文老师而老师又能倾听时,他们选择了感动,对教师的和对语文的。语文教师如果能成为语文学科的“形象大使”,语文是有长久生命的。

这里,对话的本质是:轻视作文而重视作者!

课堂形态:无备而来

课堂的灵动与多变会导致课堂上时不时地出现“突发性事件”,“预想”中的教学环节和教学目标会受到无情的“阻碍”,教师备课时的“理想设计”也就无法顺利实施,这在语文课堂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每一堂课必须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这不仅仅是教师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往往成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但是,教学目标的“预设”更多的或是教师用书的“权威提示”或是教师自身的“理想感觉”,从严格的、科学的意义上说,教学目标的预设“一统”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摆平”了课堂的“突发冲撞”,因而也违背了教学的基本规律——因材施教。“无备而来”的“教学模

式”也许可以让课堂生成另一种精彩。“无备而来”不是脱离文本、废弃课标,更不是心想当然、随心所欲,它须以教师丰富的底蕴、充分的“准备”为前提;并且是,教师的底蕴愈丰厚,课前的准备愈充分,学生的心理愈了解,就愈能在课堂教学中驾轻就熟。既见“精彩”,又见“经典”。所以,“无备而来”是一种教学的应变手段,或者说是一种更具人文性的教学手段。它终究不是“放羊式教学”。

这里提供两个案例(课例)。

A、善假于物——我教《沁园春·长沙》

作为“传统”篇目、“保留”课文,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独立”于各种版本的显要之处,其“领袖”地位断不可动摇;而作为几成痼疾的传统的“就词论词”——从“词”里行间“体悟”词人之感情、“参透”词作之风格——的教学方式,即便是教师,也有“不屑”之倦意。学生朗读本词的过程中,我始终感到他们的“精”“气”“神”不足,即便到了该“神气”的地方,也不过是“外强中干”——突然(教师在课堂上的“突然”每每就是“精彩”)想起插图上毛泽东的“手迹”

我提了两个问题:1,“王羲之断然是行书高手,那么,如果他也会草书甚至狂草(他当然能),能否写成草书版的《兰亭集序》?草书版的《兰亭集序》能让诸位认同吗?”2,“如果《沁园春·长沙》写成‘行书或‘楷书,又将如何?”

这两个带有探究性质的问题是不必“公布答案”的,相信学生的参悟能力和表述能力吧!

如果本堂课因假托《沁园春》而让学生对中国书法的“体式”与“风格”有个大致的认识,我以为已是“功不可没”。语文课,究竟要交给学生什么?交给学生什么,确实已不是一个什么问题,而只是“无意之中”的“随意而得”罢了。

B、让学生领跑——我教《我的空中楼阁》

多次执教过《我的空中楼阁》,总是把它作为一篇“散文”来处理;而且,《我的空中楼阁》也总是处在“自读篇目”的尴尬境地,教学中自然多了一份随意甚至轻慢。当教学设计中出现“该如何人手”的惶惑时,语文教师的杀手锏——朗读——定然投错!所以几乎是不假思索。开课便宣布“先集体朗读一遍”。此语一出,即遭到学生的强烈抵制。问之,则日:“本篇不适宜集体朗读!”突然(又一个“突然”)感悟的我顺势而为:“为什么不适宜集体朗读?”有学生答道:“本篇文字优美,意境朦胧,要细细品味,慢慢欣赏。”

作为高一学生,或许该有这番“明辨是非”的语文素养。于是,“自读篇目”真正实现了自读。可这番“还原”却有着质的飞跃,在学生的心里,那些碎碎点点的“感觉”已经浓缩成为相对完善的“理解”。

而针对“作者笔下的空中楼阁是否实际存在”的疑问,学生又有了“辩论”的欲望,我的课堂行程自然又转向到了“舌战”……

课堂的走向是:既然“误入歧途”,不妨“搭上贼船”。

很多时候,当教师“无备而来”进入课堂,无形之中,却让学生“领跑”了一阵,却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堂也永远是圆的,学生恰恰也能“诱导”教师,整合课堂!

两个案例说白了是课堂教学中的两处“临时性”的“微调”,它是机智的,也是自然的,几乎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会碰到。所以,当我们对“此时此刻”的学生近况以及课堂“意外”还没有充分的了解和预知时,“无备而来”恰恰是一种最积极也最科学的心态,它体现的是对学生对课堂的最起码的尊重!如果上升到某种“模式”,就是“无指示性”(或“非指向性”)教学模式。

写作教学:无为而治

一直以来,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说写作成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和成败关键并不过分。随着近年高考作文在语文学科中的霸主地位的逾显稳固,写作,几乎成为语文教学的生命之源。不幸的是,当我们翻阅、批改学生作文时,无论是“常规”作文还是应试作文,普遍的现象是:缺少生活气息,多有无病呻吟;难得赏心悦目,常见拿腔拿调。我们许多教师在多年的实践中通过大量的训练堆砌起来的“写作理论”和“操作方法”终究让“平庸”成为作文的主角。学生写作水平乃至语文素质的整体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无论某个墙角的小花开得如何艳丽)。这是不是在宣告我们写作教学的失败,抑或是反讽我们的“自作多情”?

答案是肯定的。写作教学的误区正在于有了过多的“时代感”和“可操作性”。以大量既功利又“无趣”的训练作铺垫的写作教学,如果不是出于“无的放矢”的“悠闲”,便是对教学规律和学生心理的漠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授之以道固然重要,悦之以心才是首要。我们在引经据典讲授“方法”之时,真的不愿“多为人家想想”?强扭的瓜尚且不甜,强迫的作文怎见生活。怎会新鲜!

说到底,写作是一种游戏活动,还学生以相对的宽松和自由,何妨“无为而治”!

写作是一种游戏,虽有规则,却不能扭曲得面目可憎失却游戏的情趣;写作要有热情,所以要让学生“作主”;写作离不开生活,所以我们不可凭长官意志横加干预;写作是渐进的过程,所以要给学生更多的宽容和信心。说得刻薄些,学生作文的“终极评判”恰恰不是“指导者”……“无为而治”正是体现尊重、民主和人道的“现代写作”原则。

以本省为例,自从高考写作分值定位于60分之后,无论何种材料、何种话题,无论难易程度怎样,每年的全省平均分都在42分左右。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乐观地认为:极大多数学生对写作永远没有热情,却不见得永远“写不好”作文,尤其是应试作文?从“正面”意义说,写作,是“功夫在文外”“功夫在练外”的一种素养和能力;从“负面”角度言,写作,其实“很简单”……

大多数学生在“应试能力”上至少能做到“通得过”,而我们写作教学的“成就”似乎最多仍止步于“通得过”——这是训练的结果么?绝对不是。作为主体的学生,影响他们写作“质量”的,更多的是教师潜移默化的熏陶,而不是急功近利的拔苗。注意,是熏陶,不是训练。这熏陶,包括教师的学识修养、课堂语言和写作实践等等。执教二十余年来,我没“训练”过一篇作文,也没完整地开设过一堂写作教学课,我只要求我的学生必须完成每周一篇的随笔,雷打不动,既没有题材,也不限体裁。在相对自由的空间里实践着我“无为而治”的写作理想。在学生同样不自愿作文的情形下,他们好歹有了一分选择题材、体裁的自由,有了“我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我要怎么写就怎么写”的随意,有了一分相对轻松的心境……

写作需要自信,也需要“他信”,不论教师还是学生。

当然我并非要吹嘘自己的“教学理念”如何先进怎样见效,也不想极端地反叛现今所有的写作教学,只是想告白对写作训练尤其是应试作文苦苦追思、乐此不疲的同仁们,放还“制控权”,放弃“训练法”,放手“自由化”,既解放学生,也解脱自己。戴着镣铐跳舞,于人于己都是痛苦的。

说到写作,不能不说书写。“书写美”者必然获得回报,体现在应试中,便是所谓的“印象分”。书写美是一种语文能力,也是一种语文资源,还体现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视和承传,从这层意义上论,“字如其文”、“字好文章就好”也就有了较为充分的依据。作文的“文化品位”应该也必须包含着最基本最接近也最直观的书写品位。我的极端观点是:当教师对作文教学无计可施时,就让学生练习书写。所以,“无为而治”的写作教学中,恰恰包含着“放手让学生练习书写”的“大有为”。

“无为而治”不是一种消极的无奈,而是一种积极的哲学(教学理念)。它反叛的是“功利性教学”,倡导“原生态写作”;它尊重人格,体现人性,扮美人心,还原生命绿色;它以“过程”替代“终端”,以“不变”顺应“多极”……我坚信。它必然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境界。

上一篇:学校保安培训简报下一篇:艺术节主持词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