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专业培养计划

2024-07-20

服装设计专业培养计划(通用8篇)

服装设计专业培养计划 篇1

(适用于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在技术理论和操作技能方面达到中级业务水平的服装设计与制作方面的人员,学生具备和掌握一定的服装知识,并能熟练掌握和使用服装缝制工艺知识、服装设计知识、美术、服装材料、服装打板放码、服装电脑CAD软件等专业技术。

1.政治思想方面:

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本职工作的服装设计与制作行业的劳动者。

2.文化知识方面: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掌握培养目标所需要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

3.专业理论方面:

①使学生了解掌握美术的基础知识,素描、色彩、服装图案设计、服装色彩学、服装学、服装材料学等以及服装机械设备的基本维护。

②使学生了解掌握服装设计的基础知识,学会时装画效果图、服装制图、打板、放码等方面的知识和设计。

4.专业技能方面:

①熟练掌握服装缝制工艺的技巧和方法、西裙的制作工艺、西裤的制作工艺、衬衫的制作工艺、西装的制作工艺、大衣的制作工艺等操作能力,获得服装与设计中级技能证书。

②掌握服装设计的方法与技巧,能熟练设计各类时装,并绘制服装效果图、时装画,并达到一定的审美能力与设计能力。

③了解和掌握各类服装的打板方法和技法,学会中国比例法制图、日本原型法制图、立体裁剪法等各类制板方法,并能根据国家标准进行打样放码。④了解和掌握电脑服装CAD软件的应用,并能利用服装CAD软件进行服装的开样、打板、放码、排料。

5.身体方面:

具有一定的生理卫生知识和健康的身体,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育锻炼标准。

二、课程设置及要求

1、政治

政治课是帮助学生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树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风尚的重要课程。其基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使其成为热爱本职工作、具有法制观念、热心为人民服务的夸世纪人才。

2、语文

加强学生对字、词、句和篇基础知识的训练,提高学生对记叙文、应用文和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使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为学习专业知识服务。

3、数学

讲授代数、三角、立体几何和平面解析几何的初步知识,使学生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定理,掌握数学公式的运用,培养学生一定的逻辑思维、分析推理和运算能力,为学习基础课和专业课打好基础。

4、英语

本课程讲授英语基础语法知识,常用句型、一定数量的单词和词组(包括常用的本专业词汇),能进行简单的英语会话及阅读,为以后的专业英语学习打好基础。

5、体育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不熂增强体质;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克服困难、顽强刚毅的品格,使学生在德、智、体全面发展。

6、音乐

了解音乐初步知识,建立对音乐审美的观念。

8、服装美术

本课程是本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美术的一些基础知识,学会素描,色彩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绘画方法,从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素美。

9、服装学概论

本课程是本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的任务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服装的起

源,服装的作用及其服装的发展等一些有关服装方面的知识。

10、服装材料

本课程是本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的任务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服装的材料知识,明白和分辨服装的面料,里料等知识,能正确识别纺织纤维和天然纤维,及其各种材料的保美洗涤方法等知识。

11、服装图案

本课程是本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讲解服装上的图案应用,图案构成的基本法则,图案的造型、组织及图案的设计方法、技法等方面的知识。

12、服装色彩学

本课程是本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讲解色彩的有关知识,色彩的象征及个性,服装色彩的搭配等方面的知识和设计方法。

13、服装制图

本课程是本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服装的制图的方法,裙子、裤子、衬衫、西装、大衣等服装的制图方法和技法等。

14、立体裁剪

本课程讲授了立体裁剪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技法。并能通过立体裁剪的形式明白和了解服装的制图,打板方法和原理。以及利用立体裁剪的技法来制作服装等。

15、制板与放样

本课程讲授了服装的制板与放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对衬衫,西裤、西裙、西装等服装的制板放样讲解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服装的制板放样方法。并通过工厂定单学会看单打板放样。

16、服装结构设计

本课程讲授服装的结构设计原理与制板方法,对服装的结构设计(如褶、省分割线等)进行打板,并学会和掌握通过原型法制图来进行服装各款式的制图、打板。

17、时装画

本课程讲授服装画的画法,通过对人体的结构,人体的比例,五官的画法,人体着衣规律等方面的学习来掌握时装画的技法和方法。

18、服装设计

本课程讲授了服装设计的方法和技法,并通过对服装的外形结构,复古服装,仿生学服装等方面来进行服装的设计,创作,并能根据现行流行服装,流行色来进

行服装设计。

19、服装CAD

本课程讲授了电脑服装CAD的软学习,使学生能熟练运用电脑服装CAD软件进行服装开样,服装裁片设计。服装放友,服装改样,服装排料的操作和运用。

三、实习教学安排与要求

(一)、服装机械实习

通过实习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服装机械实习所规定的实习内容,并能进行正常的机械故障维修,提高对服装机械的实际维修,维护操作技能。

(二)、服装缝制工艺实习

通过实习要求学生能熟练运用服装机械进行衬衫、西裤、西裙、西装、大衣等服装款式的制作,提高对服装的缝制艺水平和技能。

(三)、服装毕业设计实习

通过实习要求学生能根扰当前服装流行变化进行服装设计,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水平。

(四)、服装制作实习(考证)

通过实习,巩固所学专业理论和技能水平,熟悉服装制作工苇眉子的技能和应用,能够达到国家劳动保障部所规定的服装定制工中级水平。

服装设计专业培养计划 篇2

关键词: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型

目前, 各类理工科院校都开设艺术设计专业, 推进了艺术设计人才培养“量”的增长, 但在“质”上高低不齐, 仍有待提高。同时, 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为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提供了发展机遇, 也提出新的要求。可见, 地方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 该如何适时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优势, 顺应国家人才培养的新趋势, 满足区域经济、文化产业、宜居生活的人才需求, 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地方理工科院校, 作为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重要载体, 亦是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基地, 发挥着教学、科研、服务三大职能, 坚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理念, 自2010年积极实施教育部“卓越计划”以来, 不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在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 调整人才培养结构,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等方面都起到了示范和引导作用。立足于地方理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 要顺应新机遇、符合新要求, 积极依托工学优势, 明确人才培养价值定位, 以学生为主体, 积极推进从传统的技能型向创新型培养模式的转变, 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价值和服务社会的功能, 实现地方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在特色中求发展, 在发展中求特色。因此, 本文围绕创新人才培养的定位, 就教学体系、教师队伍和校企联合三个方面的问题展开思考, 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明确的策略性参考。

一、创新的涵义及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定位

1. 创新的涵义与人才培养的定位

创新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原始创新, 二是集成创新, 三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与此对应的创新型人才分为原始创新型人才、集成创新型人才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型人才。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标准, 将教育计划分为学术方向和应用方向, 后两种创新型人才则归为应用型创新人才, 且从低到高有操作性、技能性、设计性和理论性四个层次。由此, 地方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则应定位为“设计性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层面, “创新”体现其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1

2. 艺术设计学科特征与人才培养定位

设计艺术学理论家尹定邦教授说:“现代设计既不是纯艺术, 也不是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而是多种学科高度交叉的综合学科”。艺术设计是“艺术化的造物行为”, 艺术设计人才即为“造物者”, 要求具备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科学的技能性, “创造性”和“创新性”的是造物者的核心价值。

3. 区域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定位

以笔者所在的广西为例, 借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优势, 在区域经济建设和文化交流中取得了巨大发展, 如纺织、服装、皮革成为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 市场竞争激励, 传统制造产业面临改造和升级等。因此, 企业从产品的设计、加工、到品牌培养和设计, 急需大量创新能力强、审美能力高、符合行业规格标准的艺术设计人才。

4. 人才培养定位及目标

以上几点为地方理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给予了明确的定位及目标, 即培养“创新型”设计人才, 其所具备的素质有:富有创造力的艺术构思、引领生活的设计理念、对物质的艺术表现技巧、生产加工技术、执业能力等, 是“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艺术创新、技术能力”兼备的高素质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

二、优化整合教学体系

课程教学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决定着专业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的类型, 针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定位, 提出几点思考。

1. 课程结构体现“大专业、宽口径”

课程体系的构建,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体现“大专业、宽口径”的培养目标。几点策略如下: (1) 课程结构体现逻辑性。以本校为列, 采用“1+3”的模式 (即本科一年级为第一阶段, 二、三、四年级为第二阶段) , 第一阶段课程不分专业方向, 着眼于学生对通识设计课程的学习, 开设学科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 如“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二维构成”“设计概论”等;第二阶段课程按专业方向分别设置, 包括各专业方向的技法课与理论课, 强调学生学习的专业性和实践性, 如环艺方向课程, 由易到难, 先后开设“环境艺术概论”“商业展示空间设计”“专题设计”等课程。 (2) 课程类型多样化。丰富专业选修课, 如“中外美术史”“绘画综合技法研究”“雕塑艺术”“园林植物”等, 与必修课合理搭配, 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增加跨方向跨专业课程的交叉选修, 如环艺方向的学生可在第5学期, 选修如“壁画设计”广告艺术设计”等公共和视传方向的课程, 以培养学生的“大设计”理念, 提升综合就业能力;鼓励教师开设与最新文化创意产业成果衔接或与地域文化特色相关的选修课, 如“建筑智能化”“旅游产品设计”等, 扩展学生思维视野。

2. 教学内容上突出开放性、实践性

低年级课程教学内容要以开发思维为主, 可通过设置小而多、跳跃性大的课题来实现;而高年级则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设计能力, 可设置以较大课题为主的设计教学模块。在教材上, 通过教材的选择更新教学内容, 专业基础、必修课程的基本不变, 在使用精品教材的同时, 引导学生围绕教学大纲查阅学习相关教材, 取长补短;有些专业课根据自身课程内容, 可不指定专门教材, 而是指导学生通过文献查阅研究, 获取最新学习资料;鼓励老师在教材的编写中反映艺术设计前沿信息。

3. 教学方法以“两个结合”为原则

教学方法上以“两个”结合为原则, 即课堂、市场、设计师相结合;个人辅导、小组讨论、集中讲授相结合。在具体操作中, 可采用现场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 搭建师生双向互动式教学, 形成“教、学、做”三合一, 变教师教学为导学,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拓展思维潜能。如本校环艺方向“公共景观设计“课程教学, 采用“项目教学”的方式,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展开模拟或真实设计项目创作活动, 学生进行创意方案的同时, 还要参加或观摩施工监管, 在实践中提高创意、技术应用和市场策划能力。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针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定位, 要不断开发教师潜能, 强调教师设计实践能力的塑造, 构建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

1. 提高教师设计实践能力

首先, 制定专业教师实践培训计划, 提升设计实践能力。对纯美术专业出身的教师, 定期组织他们参加高层次的设计培训班, 或到设计公司进行全脱产进修;学校应制定刚性政策, 鼓励年轻教师, 深入设计公司实训1-2年, 参与实际设计项目的研发与工程实施;教师也可利用假期, 到企业兼职, 吸收一线实践经验, 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实际。

其次, 制定鼓励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制度, 享受与纵向项目同样的待遇, 如本校环艺方向教师参与的诸多“城市景观规划项目”, 可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重要指标。

再次, 建立适当的教师考核与评价标准, 改变侧重理论研究成果和发表学术论文的现有评价标准, 形成以教师在产学合作设计项目中的设计开发和研究工作、以及在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方面取得的成果作为主要考核与评价指标。最后, 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 获得“工艺美术设计师”、“室内设计师”等职业证书, 成为“双师”型教师, 并在教师考评、职称晋升和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

2. 建立兼职教师的聘任制度

学校应面向社会、企业聘请具有实际设计经验的一线设计师、学者、管理者作为兼职教师, 参与课程教学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工作, 弥补师资的不足。兼职教师的实际设计经验, 不仅能提升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也能提升本校教师的实际设计能力。

四、加强校企深层次合作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深层次合作, 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定位实现的有效途径。学校为学生提供学术和执业准备, 企业将使学生的创新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学校人才培养要与企业使用人才形成一种供求关系。

第一,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地方高校与艺术设计专业相关的企业联姻, 共同确定专业课程体系和生产实习环节, 其中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的设置, 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和优秀人才的招聘。

第二, 学校通过与企业签订协议、在企业挂牌等形式, 建立相对稳定的产学研人才培养基地和实习基地, 注意应尽量选择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有市场、有特色、有诚意的设计公司和大、中型企事业单位, 并与他们形成长效、双赢机制。同时, 鼓励企业提供项目, 使部分教学环节在企业中完成, 由本校教师和企业的专家共同完成学生的教学指导, 改变以往学生实习“走马观花”“短时参观”的状况, 避免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让学生能更贴近专业、企业、市场和社会, 培养了其独能立开展工作的执业能力。如本校动画专业, 为适应区域动漫人才需求, 与企业、试验基地、园区形成联动, 于2012年共建形成广西首批“动漫人才培养基地”。

第三, 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 在学生完成实习基地的“实训”后, 企业技术导师参与评价与打分, 带队教师负责收集学生实习过程中显现的知识缺陷, 以便在未来学校教学中进行改进和补充。

结语

随着地域经济的发展, 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面临越来越多的机遇和挑战。地方理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要大胆改革、创新模式, 在“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示范和指引下, 树立创新人才培养的定位, 发挥优化教学体系的关键作用、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作用和校企深层联合的有效途径, 培养能自由探索、创新创造、超越实用的高质量设计人才。这既体现出艺术设计才培养的本质和规律, 又实现了服务社会的功能和价值, 使得地方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最终在特色中求得发展。

参考文献

[1]许为民, 张国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四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7 (6) :17-18.

[2]鲁道夫·阿恩海姆.对美术教学的意见[M].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2.

[2]张军等.地方工科院校设计类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美术学刊, 2012.

[3]王东.新时期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 2012.

服装设计专业培养计划 篇3

关键词 信息工程专业 卓越工程师 培养模式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旨在为各行业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①为在信息工程专业实施应用型工程师的培养计划,探讨地方高等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和相关举措,对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地方高等工科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地方高等工科院校在教学和管理上都存在着专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痕迹,对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之中,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体现在:②

第一,对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的认识上往往还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上,与专业基本知识、专业基本技能的确定,乃至课程体系的设置都存在较大的差距。

第二,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发展的要求。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不合理,很难完成应用型本科的教学要求。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往往重视学历、职称等形式方面的配套,而对改善提高教学质量极为重要的课程进修、实践进修重视不够,投入偏少。

第三,教学方法不适应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从教学的整个过程来看,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沿袭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和验证性实验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尽管各学校管理层在观念上也认识到对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引入与培养目标相一致的新的教学方法,但关键在于以怎样的思路和措施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第四,实验、实训体系的建设和管理与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不配套。目前大多数的地方高等工科院校实验室的建设往往照搬既有本科大学的模式,管理运行方面未能适应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特别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等重要教学场所的建设方面还有待加强。

2 信息工程专业“卓越计划”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从2011年起,广东工业大学经批准成为实施“卓越计划”的高等学校之一,信息工程专业作为该校实施“卓越计划”的一个试点专业,在总结现有教育教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全程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改革校企合作方式、课程体系、课程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加强工程实践教育及能力培养方式等关键环节。

(1)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在面向广东省大制造背景与工程认证标准,构造人才培养知识体系的同时,改革教学环节,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开展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教学模式,在系列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中开展基于工程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工程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和基于工程项目的参与式学习等教学改革与实践。即以项目设计为主线组织教学,以典型的工程实例为研究对象,将项目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把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融入项目设计的各个阶段,以工程实例中所涉及的信息获取、处理和传输等课程知识点为载体开展教学,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2)课内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将课外教学活动贯穿于本科教育的全过程,为学生实践动手创造机会,使学生在自主、综合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将课外教学纳入正常教学体系,规定学生必须完成的课外学分,可以用校级及以上科技培训竞赛获奖、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科研与创新、承担校级省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参加企业实习与实践等多个环节来替代。从三年级起全面实行本科生专业导师制培养模式,与毕业设计相接轨。

(3)产学研相结合。加强学校与广东省信息产业的结合,根据广东省信息产业界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创新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体系结构。完善校内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学习交流,相关产业领域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同时发挥学科科研优势,积极培育企业实践基地。在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与广东省信息产业领域的知名企业密切合作,进一步增加和改进校外校内实践实习基地的建设。

(4)工程基础与工程设计和实践相结合,实行工程基础模块、设计模块和实践模块课程整合培养等,强化企业环境下的综合工程实践训练。进一步强化工程训练、实习实训、设计课程等实践训练环节,增加企业环境下的综合工程实践训练环节,创造条件由企业工程师直接指导或联合指导学生的设计。

3 信息工程专业“卓越计划”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举措

(1)在教学组织上,鼓励教师设置能力培养型课程,如讨论课、设计课、训练课、竞赛课等;鼓励教师以课程设计替代部分作业或考试,进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增强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课程知识的应用能力;改革课程的考核方法,以综合评价课程的学习成果、创新项目和系统方案等环节来予以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贯彻落实。

(2)充分依托信息工程专业所在学院拥有的人才培养平台,如广东高校现代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一批校企联合实践教育基地等,全面增强工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积极推进校外实习和毕业设计实战计划,在时间分配、项目实践、流程环节等方面给予全力保证。通过鼓励学生深入企业实习、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和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来全面增强创新能力,并通过对学生培养质量的跟踪考察、信息反馈和绩效评估,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 篇4

专业编号与学制

专业编号:080703

类别:工学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与专业特色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具备从事土木工程的项目规划、设计、研究、开发、施工及管理的能力,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道路、桥梁等的设计、研究、施工、管理、投资、开发部门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

2.基本要求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理想、事业心和责任感;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能理论联系实际,初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2)具有勤奋学习,艰苦奋斗,实干创新的精神,具备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的品质。

(3)了解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法律知识,具有较好的文化修养、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

(4)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制图、数学、力学、计算、测试等基本技能。

(5)及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辅助管理的初步能力,学会一种结构设计软件的应用技能。

(6)掌握一门外语,具有阅读、翻译本专业外文资料的初步能力,能通过大学生英语四级水平考试。

(7)具有宽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能力,能从事本专业专门技术工作;了解与本专业有关的法律、规范和规程。

(8)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土木工程专业及相关科技动态,具有不断拓展知识领域和提高业务水平的能力。

(9)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养成科学锻炼的习惯,身心健康,能适应野外艰苦的工作环境。

3.专业特色

课程设置体系中保证“厚基础、宽口径”,保持原有建筑工程优势,完善与发展岩土与地下工程和交通土建工程两个专业方向;在学生能力结构和毕业生基本规格上,要求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应用并重,并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学分,设计与施工、管理并重,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在考虑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上设置与我国现行注册工程师制度相适应的课程,构成注册工程师的知识结构,加强结构设计、工程施工与管理、工程试验与检测等方面的内容。

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力学、土木工程

主要课程:工程测量、工程力学、结构力学、土木工程材料、钢筋混凝土基本原理及结构设计、土力学、基础工程、钢结构、抗震结构设计、土木工程施工、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建筑结构程序设计、桥梁结构、道路勘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隧道工程、地下结构等。

毕业合格标准

1.符合德育培养目标要求。

2.按培养计划应修完202学分,其中理论教学144学分,实践环节45学分,综合素质7学分。

3.符合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培养计划 篇5

青年教师是我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教师能

否迅速成长,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为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以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也为使学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让青年教师更快更好地成才,从而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专业过硬、素质优良的青年教师队伍,校团委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制定本要求。

一、实施对象: 全校3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

二、实施要求:

(一)、师德要求:

1、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敬业奉献精神。自觉树立“三爱”(爱事业、爱学校、爱学生),“三严”(严肃对待事业、严格地要求自己、严格地要求学生),“五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认真、考核学生成绩认真)的良好作风。

2、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端正教育教学思想,为

人师表,忠于职守,教书育人,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治学严谨,关爱学生,作风民主,以模范的言行,去教育和培养学生。

3、关心集体,顾全大局,团结协作,和谐共处。自觉服从组织安排,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以身作则,勇挑重担。坚

持原则,作风正派,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养成规范工作的好习惯,展示青年教师奋发向上的风采,塑造青年教师良好的形象。

(二)、教学要求(做到六过关):

1、教材过关。努力钻研教材,学习课程标准,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争取较短的时间内对所教学科具有较系统的教育教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认真研究小考命题,研究小考与新课改之间的关系,做完本学科近五年的小考试题,一年内完整地做一套六年级复习资料,独立出一套所教年级本学科的高质量试卷。

2、备课过关。青年教师要与指导教师共同备课或请指导教师指导所写教案,多听指导教师的课,然后修改教案,再上台讲课,并写出详细的听课笔记,写出听课体会。虚心向有教育教学思想、有教学经验的老师学习。

3、教法过关。适应新课改要求,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和教学大赛,主动开设公开课,通过这些活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在各级统考中,所教学科要力争年级名列前茅。

4、科研过关。能够独立承担并开设本学科的选修课;在学科竞赛辅导方面,争取能在某一部分或某一专题上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辅导能力。

5、常规过关,认真学习教学常规要求,认真做好每一

个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作业能高质量全批全改,课后辅导时有针对性,扎实有效地搞好单元过关考试、章节过关考试,并能根据考试情况,对学生的“双基”进行巩固、提高。

6、教学基本功过关:钢笔字、粉笔字过关,要达到备课、板书字体工整,力求漂亮;普通话过关,语言达到“确切、明白、简洁、通俗、优美、形象”;电脑操作熟练,能制作出水平较高、符合教学实际需要的课件。

(三)、教研要求:

1、掌握教研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增强教研意识,努力提高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勇于改革和创新。注意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自身的教育实践。善于总结规律,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每一学年要撰写质量较高教育、教学总结,教学论文或教学随笔至少1篇(2000字以上),进行校级青年教师优秀教学成果汇编。

2、每一学年,每位青年教师应独立或合作一个研究课题,研究的对象可以是教育教学以及班主任工作等教育管理中出现的的矛盾和问题等,写出研究报告,提高青年教师工作的科研含量。

3、每一学年指定(或自选)一本教育理论书籍进行精读,结合自己教学实际,写出读书笔记,用所学的理论指导和改进自己的各项工作。

(四)、教育管理要求:

要积极参加班级管理,主动与学生一起参加主题班队会、主动向班主任请教管理班级工作方法、经验,一年内熟悉并掌握班级工作的规律,会组织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一年后能胜任班主任工作。积极完成好学校交给的各项任务,有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推动我校教学工作的不断发展。

三、实施考核:

测绘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 篇6

国土资源工程学院

测绘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

第一学年第一学期

上机 学时32

学 实验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分 学时

032032 112006 122030 122031 132001 212001

222001

体育(1)

工程制图基础B 高等数学A(1)思想道德修养 毛泽东思想概论 大学英语(1)大学计算机基础6 2 2 4 4

课程 考核

说明

属性 方式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查

第一学年第二学期

上机 学时 16

学 实验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分 学时

032033 112001 112003 112007 112011 122002 122032

计算机辅助制图B 大学物理A(1)物理实验A(1)高等数学A(2)线性代数 法律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4 2 4 2 2 2

课程 考核

说明

属性 方式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试

132002 212003 222002

大学英语(2)

程序设计语言(C语言)体育(2)4 1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查

第一学年第三学期

上机 学时

学 实验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分 学时

262001

军事理论与实训

课程 考核

说明

属性 方式 必修 考查

第二学年第一学期

上机 学时

学 实验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分 学时

012158 012159 112002 112004 112012 122008 132003 222003 102020

测量学A(1)测量学实验A(1)大学物理A(2)物理实验A(2)概率论及数理统计A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大学英语(3)体育(3)工程力学C 通识教育选修课1 4 2 4 2 4 1 4 2

16326

课程 考核

说明

属性 方式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查 任选 考试 任选 考查

第二学年第二学期

上机 学时

学 实验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分 学时

012162 012163 122034 132004 222004 042005 042009 112014

测量学A(2)测量学实验A(2)邓小平理论概论 大学英语(4)体育(4)

电工及电子技术基础B 电工及电子技术基础实验B 数学建模A Delphi语言 通识教育选修课1 2 4 1 4 1 3 2 2

161610

课程 考核

说明

属性 方式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查 任选 考试 任选 考查 任选 考查 必修 考查 任选 考查

第二学年第三学期

上机 学时

学 实验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分 学时

012164 122035

地形测量实习A “两课”社会实践A1

课程 考核

说明

属性 方式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查

第三学年第一学期

上机 学时

学 实验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分 学时

课程 考核

说明

属性 方式

012019 012020 012021 012023 222005 012022 092001 092002

测量平差基础(1)控制测量学(1)控制测量学实验(1)数字化成图 体育课外测试(1)地图学A 经济学基础 管理学概论 VB语言 通识教育选修课3 2 3 0 3 3 2 2 2

1610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查 任选 考试 任选 考查 任选 考查 任选 考查 任选 考查

第三学年第二学期

上机 学时16

学 实验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分 学时

012024 012025 012026 012028 012029 012030 222006 012027 012031

测量平差基础(2)控制测量学(2)控制测量学实验(2)GPS原理及应用A GIS原理及应用B 工程测量学 体育课外测试(2)遥感导论B

三维可视化与虚拟仿真 测绘管理 通识教育选修课3 2 3 2 6 0 2 2 2 2

8 8 10

课程 考核

说明

属性 方式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查 任选 考查 任选 考查 任选 考查

第三学年第三学期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分 学时

012033 012034 122036 012032

GIS课程设计 控制测量实习“两课”社会实践B 控制测量学课程设计5 1 1

学时

说明

属性 方式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查

第四学年第一学期

上机 学时10

学 实验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分 学时

012036 222007 012035012037 012038 012039 012040 012041 012042

摄影测量学 体育课外测试(3)测量软件设计 数字地球导论 工程建设监理 城市规划 地价评估 地籍测量学 土地利用规划 3S集成与应用 证券投资分析

photoshop及在测量中的应用 通识教育选修课0 2 2 2 2 2 2 2 2 2 2 2

课程 考核

说明

属性 方式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试 任选 考查 任选 考查 任选 考查 任选 考试 任选 考查 任选 考查 任选 考查 任选 考查 任选 考查

双语教学

第四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分 学时

012134 012135 012165

学时

说明

属性 方式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查

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测量综合实习9 4

服装设计专业培养计划 篇7

1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研究

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是培养计划的灵魂,是纲领性的指导,是专业计划定位的基础,是专业特色的凝练,是教学功能的指导。但是在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受到的重视程度反而不足,对于培养计划的制定很多院校采取了自下而上的方式制定方案,根据教师的特长、专业课程的内容反推培养目标,这种做法往往导致专业定位不清,专业课程相互嵌套现象较为严重,同时课程的取舍缺乏标准。

物流是现代服务性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国家确定的重点战略支撑产业,其覆盖的范围较大,由于学校的教学工作在时间等方面存在较大的约束,因此培养目标的设定需要一定的聚焦,必须有所侧重,根据目前的调研情况,目前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聚焦在一些重点领域。

其中包括以区域特色为背景制定培养目标。例如海南三亚地区立足于会展物流、农产品物流和旅游物流,该地区琼州学院的专业培养目标就立足于该特色。首都北京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建设目标,以此为背景,该区域的多数院校都选择了国际化物流人才作为专业的培养目标。

其中包括以行业特色为背景制定培养目标,某些院校由于历史传承等方面的原因,主要面向特定行业服务。例如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提出培养的物流专业人才针对石化行业等重点领域,北京交通大学也曾经提出面向铁路物资管理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现学校的历史发展特征。

同时也包括以相关技术或者能力培养为背景制定培养目标,例如西南交通大学将培养“熟悉物流工程与技术的现代物流领域的经营与管理人才,为成长为物流领域的高级企业管理人员、物流市场营销及客户管理人员打好基础”确定为专业的培养目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确定“面向首都经济,具备经济、管理、法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系统分析、设计、运营、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熟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物流运作,有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在国内外物流企业、现代制造业、流通企业管理物流实务运作,能在科研院所及政府部门从事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物流系统优化及运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作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目前专业计划中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确定基本的人才规格,目前对于人才规则通常的思路是对人才培养预期的描述,主要包括具备某一类专业知识,具有某一种类型精神,具备某一项能力,能够在相关领域从事专业工作的人才。在此目标下一般将培养人才的规格确定为要求学生系统地学习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了解或者熟悉相关行业现状,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掌握相关方法和技能,具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求具有创新、团队合作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从此角度出发,可以得出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求可以归纳为“学科知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岗位需求”。在这种培养要求条件下设定相应的课程结构完成整个培养周期的教学体系结构,目前各个学校的专业所对应的课程也基本上分为通识课、学科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等,一般专业方向课会结合学校的特色设定相应的模块方向,例如北京物资学院的物流管理专业凝练出国际化物流模块等,以形成相应的人才培养特色。由于物流产业涉及的范畴较大,需要合理地选择人才培养的方向,因此在培养方案中这部分往往是学校的特色所在。对于一般培养计划中课程性质描述较为宽泛的学校,一般是将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2学历教学和认证教育的关系分析

在培养计划的制定过程中,目前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学历教育与专业认证教育融合的局面。在高职类院校的培养计划中明确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并且部分院校已经明确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可以获得相关的职业认证证书。从目前物流领域的发展来看,国内的认证教育体系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具备了较多的选择,包括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英国皇家物流协会、美国运输与物流协会等都建立了相应的职业认证体系。笔者认为目前认证体系与高等教育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协调关系还没有很好地建立,如何合理实现二者之间的融合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首先需要明确的问题是本科学生是否需要考取相应的职业认证证书,在目前本科教育大量扩招的条件下,本科毕业生越来越多地被定位为应用型专业人才,其中很大一部分比例的本科毕业生进入了企业工作,在这种新的背景前提下企业对本科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面向实践工作能力培养的职业认证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增加自身的就业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学生获取证书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从物流产业本身的特点可以看出,其对应的岗位众多,在相关领域设置技能证书的单位出于自身的需要设定的内容差别较大,使得证书考取的内容与学校教育出现了较大比例的交集,同质性比较强,同时认证教学机构也无法提供较多的实践机会,教学形式也以课堂教授为主,形成了学生利用学历教学所学内容可以同时考取证书的情况,学生的实际能力并不能获得较大的增长。目前高等院校通过多种渠道在大力地强化实践教学比例,提升学生以实战能力为核心的实践能力培养,以高等院校为核心的认证体系在高职试点之后已经开始铺开,目前面向本科毕业生以高等院校为核心开展的岗位认证也在开展。由于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在社会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认证教育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如果高等院校能够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丰富实践教学手段,将会很好地解决与认证的对接问题,培养的人才将会受到社会的认可。由于高等院校授课时间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全部面对具体岗位培养也不完全适合高等院校的定位,因此未来有针对性的认证教育与高等院校的学历教育将会形成一种良好的互补关系。

3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研究

目前随着市场的全球化,物流产业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巨大的国际贸易需求,高度融合的市场经济,不断增多的跨国公司都已经为物流产业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提供了广泛的市场,人才市场全球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避免,在此背景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中。对国际化人才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并未形成有效的共识,国际教育、比较教育、全球教育、多元文化教育、跨界教育、跨国教育、无国界教育等具有国际化教育背景的模式不断涌现。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一般认为国际化人才具有一定的国际交流背景,了解国际间交流的基本知识和习惯,具有跨文化、跨界交流的能力,具有全球化的视野,拥有较强的语言交流能力等基本特征。为了使学生具备上述特征,在培养计划中应对应上述能力的培养。目前国内通常的做法包括持续强化性的、具有专业特征的外语能力培养,丰富的国际化课程模块以及多样化的国际交流活动等基本形式。外语能力的培养在物流类专业中较多地是以物流类专业外语和商务外语等形式出现,保持学生外语学习的连续性,并具有较强的专业背景。以国际贸易、国际物流、中外物流对比研究以及国际货运货代等为主的课程模块满足国际化人才的基础知识学习要求。以外出访学、接纳国际合作为主的国际合作项目也可以集中在实践周小学期开展,使本科学生具有真正的国际经验,真正了解国外的文化。

为了更好地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这一目标,可以充分地利用多种资源形成“地球校园”,即把所需要的全球化资源集中在学院的资源池内,把“大世界”带入“小校园”,建设成为“虚拟世界”。学校的国际化将会有更多的外部支撑环境支撑条件,例如面向全球的教师人力资源库,覆盖全面的技术、案例资料库,内容丰富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虚拟仿真环境等等,这些优质资源将大大提升学校的开放性,使校园最大程度的国际化。跨国界组合的学生可以联合完成毕业设计,或者形成学生团队小组,联合进行科研项目攻关,或者模拟未来的跨国公司的工作场景进行模拟运作,进而使学生有更强的国际化经历,从而可以提前掌握国际化背景条件下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4实践教学的优化设置分析

目前以课程实验、实验课程以及实践周小学期等为代表的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合理的匹配上述三种教学形式可以形成逐级式的良性递进关系,构成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基础。其中课程实验与理论教学可以形成教学过程中小循环的互补,而实验课程则可以较为连贯地进行教学安排,而在培养计划中以时间集中、内容集中为特征的实践周小学期已经成为实践教学中的主流形式,一般设置在集中课堂教学的两端,时间一般是每个学期两周,由于持续时间长,可以集中组织一些参观、项目研究等平时教学过程中不便安排的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通过对多个院校的调研可以发现各个院校在实践周小学期中安排的活动较为多样,比较普遍的形式表现为基础研究能力培养(比如文献检索、研究工具学习)、英语强化学习、生产实习、科研项目研发、国内外游学、校际访问等多种形式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提供了丰富的舞台。实践周小学期持续时间长,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完成某一类任务,学习某一类知识,安排中要注意符合这一特点,也不能一味的搞疲劳战术。对于培养计划中实践周小续期安排要首先定位好其设立的目的,然后进行具体的展开,并重视发挥教师或者社会导师的作用,防止形成放羊式的学习模式。可以结合人才培养的定位有针对性的选择某一类型,并很好地与本学期的教学任务相匹配。

教学计划的制定有自身的规律,要有充分的调查作为基础,合理科学地解决好培养目标设定等核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份完好的专业培养计划。在制定专业培养计划的过程中要始终本着系统化的思想完成这一工作,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使计划执行有良好的支撑基础。

摘要:专业培养计划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文中针对当前物流产业的人才需求和发展趋势,对包括培养目标设定、认证教育协同、国际化人才培养以及实践教学安排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以便为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国际化人才培养,地球校园

参考文献

[1]李莉,朱向宇,田菲,赵旸.论我国物流人才的需求及培养[J].物流技术,2009,2:58-61.

服装设计专业培养计划 篇8

关键词:卓越计划;工程师;校企共建

作者简介:王煊(1978-),男,河南焦作人,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杨增科(1983-),女,河南焦作人,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助教。(河南焦作454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028-02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概述

2010年6月,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制订大会在天津市召开,国家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完成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

“卓越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目标是教育培养出大量创新能力强、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较高质量的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最终能够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人才强国之路,对加强高等教育面向社会和行业需求培养相关人才,全面提高高校各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指导作用。[1]

1.培养工程师的特点

(1)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培养。

(2)工程师的培养必须按照相应的社会标准和行业标准。

(3)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

2.培养工程师的主要目标

“卓越计划”培养工程师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出创新能力较强的各类型工程师;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师要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通过实施“卓越计划”,达到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能够促进工程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努力制订出具有较高水平、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进程的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制,保证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工程教育强国。

3.培养工程师的基本原则

遵循“行业引导、校企共建、分类实行”等原则,联合有关部门和单位制订相关的配套支持政策,提出行业领域人才培养需求,指导高校和企业在本行业领域实施卓越计划,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校参与卓越计划,高校在工程型人才培养类型上各有侧重。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途径联合培养人才,要充分考虑行业的多样性和对工程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工程师后备人才。

二、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工程师的现状

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各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教学设施的逐步改善、专业建设的大量投入和校企之间合作的频繁增加,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各专业毕业生,满足了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需求,为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经过多年的发展,高等学校的工程教育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条件,基本上能够满足社会各层次、各类型企业和项目的大量需求。但从总体上看,对于建设行业的工程师的培养还不能满足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由于招生扩大而相应配套措施、师资力量和实习基地等工作未能及时跟上,使得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高校毕业生走入社会以后不具备工程师的基本素质,不能开展相应的技术工作,导致建设行业就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整体偏低。[2]其中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1.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高等教育历来重视科学,对工程技术则不够重视。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工科院校都培养工程师,只有我们不重视培养工程师。因为在我国,人们普遍存在重科学、轻技术的观念,认为科学家很伟大,工程师是低一级的。很多科学家甚至认为,懂得科学就什么都能做,只要懂了科学,工程问题、技术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慢慢地,在中国就形成了一种风气——重科学、轻技术。

2.培养模式上的缺陷

我国高等学校培养工程类人才实行的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课堂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的讲授使学生掌握相应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重在理论知识;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知识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我国现行的工程师培养模式迄今仍偏重于学科知识传授,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教育和训练方面还存在许多缺陷,例如实践基地建设问题、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问题、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和实验教学安排存在随意性等问题。总之,传统的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适应于培养传承型人才,不利于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

3.高素质师资队伍的缺失

高等教育中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师资队伍业务水平的高低是能否培养出合格工程师的关键因素。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发展至今,师资队伍始终是限制专业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高水平专业教师的缺失。目前,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背景大相径庭,一部分是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工业工程等工程类专业背景,另一部分则是工程经济、企业管理、信息管理等经济管理专业背景,在知识结构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必须加强对工程管理专业教师的培养,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再教育;另外,应该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改变人才引进的标准,多引进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最好是有着丰富工作实践经验的学科带头人以及相关行业的企业负责人。

三、“卓越计划”下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

1.以土木工程技术类课程为核心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进行了相应的规定,工程管理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经济学、管理学、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能力,掌握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工程项目的投资与决策和并能够进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在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框架下,工程管理专业的日常教学分为了四大系列的平台课程:工程技术类课程、工程经济类课程、工程管理类课程和工程法律类课程四大课程体系。[3]根据“卓越计划”培养工程师的目标和要求以及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在这四大课程体系中核心课程必须是技术类课程,在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中必须向技术类课程倾斜,比如对技术类课程的数量、课时等相关内容的设置进行完善。

2.加强“校企共建”模式

“卓越计划”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并随时与建筑行业的用人需求相挂钩,突显应用型的特点,使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成为一个整体。高校制订的培养方案中应主要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来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各自的资源优势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校企共建”模式要更多地让企业参与到专业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过程中去;在各个实践性教学环节中,要把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和岗位技能需求紧密结合,保证学生能够进入企业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甚至毕业设计也可以在企业完成,最后也可以直接到相关企业就业。另外,还要逐步建立和利用各种平台(包括中外合作平台、实践平台、科研平台等),使这些平台能够为实践性教学环节创造一个操作性强和实际应用价值大的学习场所,让学生能够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进行比较深入和具体的实践工作内容,在实际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管理,让学生、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到工程技术难题的研究与创新中去,使学生最终获得系统的、专业的和实用的工程知识与能力。

“卓越计划”下除了工程师的培养要求高校必须与企业合作,另外,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也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使自身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例如,高校与建设企业可以共同建立教师定期挂职锻炼的机制,为高校教师在企业挂职创造条件和政策。当然,为了鼓励高校教师积极参加工程实践,高校也可以在日常岗位考核和职称评定过程中强调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比如在晋升职称的规定中要求教师必需有在企业工程实践的经历,或者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优先考虑等鼓励政策,或者给以其他方面奖励。[4]

3.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1世纪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实际操作中,高等学校应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掌握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科学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手段,在国内外各类工程建设项目中从事项目的决策、项目咨询和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具备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师和项目监理师基本素质的、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行业的不断完善,高素质的工程管理人才越来越受到建设行业和施工企业的欢迎,所以,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必须与社会要求同步。因此,改革教学思路,加速方法革新,充实和完善专业教学的内容,改变现行的教学模式,应用全新的教学体制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教育改革的需要。总之,各高校应尽快改革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体制,形成一整套既适应经济需要又适应行业需要的工程管理教学体系、知识层次和培养制度,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土木专业工程师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智钧.试析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2]张海英.工科院校应该以培养工程师为主——张光斗院士访谈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3).

[3]帅传敏,付晓灵,宫培松.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23(5).

[4]夏建中,吴建华.卓越土木工程师培养的实践环节教学研究[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0,22(5).

(责任编辑:王祝萍)

上一篇:《囚蚁》教学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下一篇:教师节礼物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