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提升的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改革论文

2024-05-30

基于能力提升的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改革论文(精选8篇)

基于能力提升的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改革论文 篇1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高职院校的规模不断扩大,与之相适应,近年来,有大批高校毕业生走上了高职院校的教师岗位。高职院校大多是原来的老中专校发展起来的,老教师的退休和新教师的加入,使得青年教师在学校教师队伍中所占的比例逐年提高。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尽快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高职院校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关键课题。

一、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现状分析

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十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组织召开了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明确了“十一五”乃至今后一段时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使我国的职业教育迎来了灿烂的明天。十多年来,我们国家的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加强。高等职业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在加强实验实训等基础能力建设的同时,为满足扩招带来的教学与管理压力,加大了从高校毕业生中引入师资的力度,青年教师成为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高等职业教育有着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从生源结构看,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主要是未能被大学本科院校录取的高中毕业生以及中职院校毕业生、中职院校对口单招生等,不少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弱,人生目标模糊,学习动力不足,行为习惯不良;从院校特征看,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强调的是高级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教学过程需要紧密依托行业企业,紧密联系生产实际。高级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师,核心在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的提升。由于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规模较大,教学时间短,参与生产实践的机会少等原因,程度不同地存在职教理念认识不到位,教学能力、实践能力、服务社会的能力不足,职业荣誉感、责任感不强,知识能力结构亟待改善等问题。加强职业院校青年教师的管理,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是能否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关键所在。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的提升途径

(一)在学习研究中提升素质

一是组织青年教师专项培训。高职院校的相关职能机构要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专项培训,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青年教师的现实情况,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制定分阶段、分批次培训计划。从培训内容上,培训既包括宏观层面上的职教理论、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专业课程开发等方面的内容,也包括微观层面上的课程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教学技巧等方面的内容。从培训方式上,既包括校内培训,也包括校外培训;既包括集中培训,也包括个性化培训;既包括听专家讲座、学员研讨,也包括现场观摩、到企业锻炼等。学校要尽力培养一支优秀教师组成的专家团队,根据教师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面向青年教师的校本化培训工作,帮助青年教师了解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特点和要求,掌握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为青年教师的履职打下扎实的基础。二是青年教师的自我研修。青年教师要切实做好自己的执教规划,增强主动学习的意识,加强学历进修和教学业务的自修。每个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能力、实践技能各有不同,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求来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在学习的基础上要进行实践和研究。青年教师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信息化应用能力普遍较强,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借助网络平台,开展诸如网上在线学习交流、分享教学设计等活动。要善于开展教学反思,及时总结教学理念、教学实践中的成败得失,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帮助自己快速提高业务能力。

(二)在观察思考中提升素质

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可以对新教师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无论是校级层面还是系部、教研室层面都要适时组织各类教学比武、教学公开课、教学示范课等活动,帮助青年教师理解教学的基本规范要求,明确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课件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安排、教学技巧的运用等。值得注意的是,每个教师的教学活动不仅应该具有受教学规范和教育规律约束的共性特征,还应该具有适合课程、适合师生的个性特征。青年教师在观摩各类教学活动的同时,更多地需要思考观摩课给自己带来怎样的启示,自己所从教的课程可以从中学习和借鉴哪些内容,如何以他人的教学示范为切入点,研究思考自己所教课程、学生的特点,形成健康科学、张弛有度、特色鲜明、学生欢迎的个性化教学思路。

(三)在团队引领中提升素质

教学团队,就是指有一定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是以学生为服务对象,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主要途径,以系列课程和专业建设为平台,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而组成的一种创新型的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教学团队建设是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应该有合理的组织架构、明确的工作目标、精干的师资队伍、良好的运行机制。青年教师是教学团队中的基础力量,他们精力充沛,富有活力,要借助教学团队这个平台,虚心向老教师学习,更新知识结构、拓宽知识视野,通过参加在职培训、学术研讨,接受新的教学理念;通过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相关工作,了解专业发展动态,掌握人才培养要求;通过参加教学公开课、教学设计、微课、翻转课堂、信息化教学比赛等各类教学比赛和教师技能大赛,努力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课堂教学能力以及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优秀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群体组织的影响和推动,离不开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教学团队要立足教学第一线,发挥团队教学骨干在治学态度、师德师风、日常教学工作和社会服务中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开展教学示范课、承担专业和课程建设任务、承担科研项目等工作,帮助青年教师养成严谨治学的作风,把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内化为自身的不断学习进取的动力,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要完善教学团队建设相关制度,制订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和团队人员的选拔和退出机制,为教学团队的正常运行提供经费保障,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专业教学团队在精品课程、课程群、品牌专业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提供良好的平台,为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创造优良的条件。

(四)在解决问题中提升素质

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必须到实践中加以检验。一个人的素质不是天生就有的,只能靠后天的学习实践才能形成。读书是一种学习,实践也是一种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青年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利用能够施展才能的一切机会,高标准开展好各项工作,练就教学基本功,积极开展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的成功得失。要虚心倾听师生建议和意见,不断改进教学。要积极投身学校、系部组织的教育教学改革,大胆参加教学实践活动,认真解决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承担专业课教学的专业教师要经常深入到行业、企业,围绕教学的实际问题开展调研,提高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职业院校要建立青年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制度,支持青年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和项目研发,为企业的技术革新和项目研发提供技术支持,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五)在严格管理中提升素质

加强青年教师的管理,提升青年教师的素质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实施质量工程的关键。作为职业院校的管理者,要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给予更多人文关怀,为青年教师搭建成才、成长的平台。对于入职不久的青年教师,课务安排不宜过多,要安排老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确保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拜师学习、钻研教材、研究教法。要根据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制订个体素质提升计划,落实帮培措施。要开展教学名师公开课活动,为青年教师提高学习的机会。要在青年教师中开展公开教学、观摩教学活动,快速提高青年教师把握教材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洞察学生的能力及应变能力,为青年教师提供展现教学能力的平台。要加强教师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反馈,及时发现青年教师在执行教学规范和课堂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要制定青年教师培训的考核评价、任用奖惩制度,促进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总之,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的提升工程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创新完善的过程。只要科学谋划、精心计划、分类指导、逐步实施,通过几年的建设,就一定能够建设一支政治素养好、业务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积极向上的青年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刘艳.浅析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团队建设[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2(3):86.

基于能力提升的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改革论文 篇2

1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

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所呈现的规律性现象表明, 长时段的经济增长必然导致产业结构的演变与转型, 而产业结构转型的实质是就业结构的变动过程。为保证产业结构转型过程的顺利演进, 各国在就业结构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上均采取过积极可行的措施, 其中一项便是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适应产业结构转型。 (1)

创办高职教育的宗旨是培养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 高职教育首先应立足当地实际, 以“服务当地经济发展”为宗旨, 与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 成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2) 具体而言, 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培养高技能人才。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往由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组成的产业格局已经被现代经济的迅猛发展所打破, 电子、信息、生物、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应运而生。与此相应的是对人才的要求逐渐由熟练劳动者转向对技能型人才。在现代教育体系中, 高职院校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培养这些技能型人才的重任。

二是提供技术与咨询服务。高职院校的优势在于其强大的师资队伍与仪器设备, 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 能够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与智力方面的有力支撑, 充当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推动力与智囊团。首先, 高职院校可以将自身的科研与技术成果向企业转移, 转化为生产力, 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还可以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 承担企业项目, 或者与企业合作攻关, 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还可以通过高职教师与企业人才之间的双向流动, 灵活转化教师的科研成果, 或推动企业的技术改造、科研攻关与员工培训等工作。其次, 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智力与信息方面的优势, 通过参与课题调研、提供业务咨询等方式, 为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咨询服务, 从而实现社会决策与管理的科学化。

三是提高劳动者的文化与技能水平。产业结构的调整与高新技术的推广, 一方面, 直接推动了社会劳动的智力化, 迫切需要革新现有劳动者的知识素质和技能, 对企业员工进行在岗培训或继续教育;另一方面, 导致了部分中初级技术水平的工人下岗, 而大量高新技术工种与岗位缺人, 下岗职工的再就业与高技能岗位的补充同样需要职业培训来实现。此外, 我国还有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向城镇转移, 他们大多缺乏相应的技术与能力, 无法满足城镇化的要求, 必须通过高职培训才能成为实用型的技术人才。

2 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难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原有的劳动力结构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 出现了所谓的“人力资源瓶颈”。因此, 高技能人才愈来愈受到青睐, 但是, 现有的高技能人才远远无法满足社会需求。这一困境同样存在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地区, 不仅如此, 还由于广东独特的区域经济格局而呈现不平衡的发展趋势。综合考虑到广东省各地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与潜力、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地理位置特点和现行行政区域完整性, 1994年11月中共广东省委和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佛山、江门、惠州市区及惠阳、惠东、博罗、清远市区、肇庆市区 (端州区、鼎湖区) 及四会、高要、广宁等16个珠江三角洲自然经济区域的市县划定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并进行整体规划建设。由此, 广东经济区域大体分为四部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东部地区 (汕头、汕尾、潮州和揭阳) 、西部地区 (湛江、茂名和阳江) 和粤东粤西粤北山区 (梅州、清远、韶关、河源、云浮等40个县区) 。其中, 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地理与经济优势, 在广东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据支配性地位。以2008年为例, 广东各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呈现出明显的二元结构, 其中广州、深圳的GDP达7000亿元以上, 佛山、东莞、中山、惠州、江门、湛江、茂名等地区的GDP达1000亿元以上, 其他地区在1000亿元以下, 珠江三角洲地区GDP合计占全省的79.4%。 (3) 珠三角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优势、优越的人缘优势、较强的互补性优势、经济后发展优势与人才和技术优势, 已发展为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体系, 先进的第三产业以及竞争力较强的主体产业群, 并在广东地区经济格局中独占鳌头, 遥遥领先。 (4)

珠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骤增, 区域经济产业和技术结构升级客观上也要求更多与之相适应的专门技术人才。从九十年代开始到二十一世纪初, 广东区域经济的成长逐渐由外延式向内涵式、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由城乡二元分离向城乡一体化转型。广东地区尤其是珠三角地区所面临的人才稀缺问题日益严峻, 成为制约区域经济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的瓶颈。作为制造业大省, 广东迫切需要一大批高级的实用型和技术型人才, 但目前广东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 高技术人才缺乏, 从事体力型劳动的人口近九成。据统计, 在外省入粤打工的1500万流动人口中, 绝大多数是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村农民, 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3.2%, 初中及初中以下程度的却占三分之二多, 从事体力型劳动的流动人口有1517万人。 (5)

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企业资金投入不足, 导致技术改造迟缓;技术应用型人才短缺, 导致产业结构转型困难;技术开发水平落后, 科研创新后劲不足, 导致产品技术含量偏低, 无法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难以有效转化己有研究成果;人才结构不合理, 导致企业难以做大做强, 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等。

3 变革高职教育模式, 促进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

根据《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纲要》, 在未来几年内将重点发展通信、电子、新材料、软件、网络、电子商务、先进制造业、生物医药、中药现代化、海洋资源开发等产业方向。其中, 广州重点发展以开发和系统集成为主的软件业, 东莞主要发展电脑资讯产业, 深圳将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龙头。为了更好地顺应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趋势, 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广东地区的高职院校在课程开发和内容安排上, 应立足于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与需求, 从以下方面变革高职教育的具体内容:

一是打造适合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开发方面, 要根据珠三角洲地区经济的高技术人才需求, 分析技术岗位的不同要求, 明确不同技术岗位所需的基本能力, 并由此分解或整合现有职业岗位, 建构专业课程与知识结构;在教学过程方面, 可以适当弱化学术性和理论性, 强化技术、技能和应用开发练习;在内容设置方面, 应根据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专业性, 讲授特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理论和专业知识, 培养并锻炼相应的技术能力。

二是积极参与珠江三角洲区域产业合作, 开展应用性技术研究。“产学结合”是一种校企联合、企业全面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近些年来, 广东地区的高职院校与企业通过产学研的合作方式, 加强联合, 共同发展, 为地方经济做出了贡献。如2005-2010年间, 1万多名专家教授与1万多家广东企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合作, 累计投入超过800亿元, 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6000多个, 形成专利超过2万项, 实现产值7000多亿元, 新增利税超千亿元, 成为新时期我国产学研结合工作新的里程碑。 (6) 这充分表明, 企业的参与能将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 搭建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的互动发展的良好平台, 今后仍需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与实践。高职院校与区域产业界密切合作, 开展应用性技术研究, 其收益是多方面的。一方面, 参与企业的科研开发, 能够提高教师的理论与技能水平, 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 有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 学生参与企业项目的开发和研究, 有助于巩固理论知识, 锻炼实践能力, 并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更为重要的是, 高职院校能在与企业的合作中, 敏锐把握技术趋势, 进行自我调整, 适时整合师资力量, 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高职院校所开展应用性技术研究, 能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研发新技术, 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使高职院校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是依托社会各界力量与优势, 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主体多元化, 能够缓解政府财政压力, 调动社会各层面的办学积极性, 共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能够实现高职院校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高办学效率;还能够引进境外先进且有效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及管理方式。广东地处改革开放的最前沿, 在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 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业界、经济界、科技界与教育界等专业领域, 同时由于毗邻港澳, 可以方便地借鉴境外先进经验与模式, 吸收社会资金与资源参与高职院校的建设与发展, 从而更好地提升高职院校对人才需求的敏感性, 并以市场为导向, 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彬.论区域经济的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地方化——键论广东区域经济与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紧迫.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6 (2) .

[2]潘懋元, 邬大光.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地方化的理论探讨.福建高等教育研究, 1990 (2) .

[3]转引自黄德权.广东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广东商学院学报, 2010 (3) .

[4]陈向阳.广东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表现与协调发展.珠江论坛, 2006 (3) .

[5]广东劳动就业现状与走势分析.广东省统计信息网http://www.gdstats.gov.cn/tjfx/t20040406_10589.htm

基于能力提升的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改革论文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社会服务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0080-03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地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南宁市的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推进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国家重点培育院校”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中,积极探索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的创新,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定位和表现形式

服务社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宗旨。高职教育的发展由于同时受教育与经济两方面规律制约,只有深入分析和把握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找到既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又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规律的切入点,才能促进高职教育自身和地方经济建设的共同发展。相比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经济的联系更为密切,地方化的要求更加突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用人单位,开设的专业教育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应用性,所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基层一线技能型人才的缺口很大,《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表明,北部湾经济的产业转型与升级,需要大量的创新型科技人才、紧缺型专门人才及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这类人才的培养是普通高等教育难以承担的。因此,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合理定位应该面向基层、面向行业、面向地方。

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社会提供人才保证。面向一线培养成千上万“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这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高职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增强学生就业能力,使培养出来的高技能人才更加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要。二是为社会提供智力支撑。为了适应高科技时代和知识技术时代各行各业工作性质和要求的变化,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知识更新、素质提升要求越来越高,生产方式柔性化、分散化,要求大量的初中级技能的劳动者需要通过再教育再培训,才能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要面向区域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为企业职工和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继续教育,为中职毕业生在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创造条件,增强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能力。三是为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这是高职教育拓展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的重要特征,行业企业参与办学,学校服务行业企业,教师为行业企业开展技术开发和服务,已经成为一种常态。高职院校应深化内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落实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责任,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开展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互利共赢。行业企业应发挥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聘任(聘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增强高职教育办学活力。

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对地方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带来新的挑战

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得国家的批准和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凭借天然的地理优势及国家相关优惠政策扶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风生水起,正朝着产业化、集聚化、国际化的方向前进,将成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新高地、中国沿海经济发展的新一极。当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进着:经济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经济区内各市的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进出口总额等增幅均高于全区水平,大批国际知名企业纷纷签约入驻,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实现了新的飞跃,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发展,对地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高职院校进一步增强服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新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水平,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贡献力,进一步增强教育发展的活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要求区域内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布局,创新教育体制机制,形成教育发展特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是学科专业结构问题。北部湾区域国际化大产业、大港口、大交通、大物流、大城建、大旅游、大招商、大文化格局的形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软实力的提升,需要大批量、高素质的复合型专门人才的支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优势产业的发展,石化行业急需能源化工类学科专业人才,林业和造纸业急需林产化工和造纸工艺类学科专业人才,钢铁行业和海洋类的相关学科专业人才也非常紧缺;要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加快优势产业急需人才培养,才能满足钦州千万吨级炼油厂等大企业和北部湾区域大产业聚集专业人才的强烈需求。由于师资、实训基地等教学资源的制约,许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难以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步,未能做到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及时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二是师资力量问题。培养高技能人才需要有“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做保证,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严重缺乏“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问题已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三是继续教育培训问题。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进行就业,劳动力的转业培训、转岗培训需求旺盛。加上知识、技能、技术更新加快,非学历教育培训需求也十分旺盛,成人教育、短期专题教育、专项技能培训等方兴未艾。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高职教育,为社会提供继续教育培训是不可或缺的。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在这方面的作用发挥明显不够。四是技术服务问题。相比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在人才汇聚、学科集群和科学研究方面虽然没有优势,但在为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方面还是大有作为的,应组建科技创新团队,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科技开发和技术服务与行业企业的需求还相差甚大。

三、高职院校提升服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能力的策略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高校的四大职能之一,教育部在2012年3月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等教育专题规划》等文件中,均对增强高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高等教育专题规划》指出:以服务国家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服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鼓励高等学校探索全方位、多样化的社会服务模式。自觉参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促进产学研用紧密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着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自觉参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积极参与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以服务和贡献开辟自身发展新空间。自觉参与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需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鼓励师生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面向先进制造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准确、产学结合紧密、改革成绩突出、制度环境良好、辐射能力较强,具备优越的行业产业背景和独特的区位优势。2008年10月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重点培育院校建设单位,2010年11月被确定为首批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学院围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坚持“合作、开放、服务”的办学理念,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创新办学体制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以重点专业建设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为突破口,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支撑,以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为使命,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极大提升了服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能力。

(一)建立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以校企合作办学体制和机制为突破口,探索建立由政府、学校和行业企业共同组成的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在理事会框架下构建校企合作办公室、系部校企合作工作组、专业校企合作理事分会,形成校、系、专业三级校企合作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制度建设,建立理事会章程和工作制度,明确校企合作中各方的责权利关系,形成有制度保证和约束力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立校企沟通联系制度、校企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规范、教师“双师”素质认定办法、校企合作工作考核办法、弹性教学管理系列管理办法、开展企业技术服务的管理办法、开展对外培训的管理规定等制度,规范合作办学行为,推进校企合作办学运行机制的规范性、实践性和长效性。

(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优势产业急需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发展,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发展优势特色专业和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以焊接技术及自动化、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数控技术、物流管理等6个重点专业建设为核心,校企合作共同设计、实施、评价重点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工学交替的要求,校企协同实施弹性、灵活的教学组织与管理。实施“校企深度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各重点专业围绕产业发展,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完善“双证书”制度,在专业课程开发中引入行业新标准、企业新技术、生产新工艺和管理新模式,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将学校教学活动和企业生产实际过程紧密结合,在重点专业中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模式,实现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积极探索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吸收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质量评价,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学院的科技创新能力。实施师资队伍建设的“三个工程”。一是实施“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工程。制订《双师素质教师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管理暂行规定》等制度,做好院内“双师”素质教师的认定与管理工作,明确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的目标、考核办法及待遇等。专业教师中90%以上中青年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不少于2个月,90%以上中青年教师参加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不少于1次。二是实施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制订《企业兼职教师聘任及管理暂行规定》等制度,明确兼职教师聘请的要求、程序、待遇及管理等。三是实施师资队伍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工程,制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出台《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等制度,推进内部人事管理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引导和激励机制,提高教职工参与骨干院校建设的积极性。确保专任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比例达到90%以上,企业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以上。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增强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

(四)加强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与重点产业的龙头企业联合共建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习基地等科技创新平台,推动现有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面向产业开放,引导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集聚和服务。按照教学、生产、技能培训与鉴定、新技术研发与推广、社会服务等综合功能的目标要求,校企共同开展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软硬环境的建设,引进一批体现企业生产实际需求和技术先进的关键生产实训设备,提高校内实训基地设备的系统和先进程度;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综合功能,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行业发展、社会服务等提供优质的支持平台。在重点专业中建设若干“校中厂、厂中校”,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校企联合组织实训,为学生校内实训创造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企业文化。如在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建立“广西焊接与切割高新技术应用研发推广中心”、“自动化技术服务中心”等集生产与教学一体化的校企利益共同体。将课堂建到企业车间生产一线,在实习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协同管理等方面,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确保实习的教学效果。

基于能力提升的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改革论文 篇4

论文摘要: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需要一支具有优秀的专业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本文阐述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分析了“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的主要能力、素质和素养,最后提出了提高“双师型”教师能力和素质的主要措施。

1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高职教育的其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建设、服务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双师型”教师建设时限高职培养目标的关键。与一般教师不同,“双师型”教师是拥有双重身份或职称的教师。对于什么是“双师型”教师,目前职业教育界至少存在以下几种观点:一是“双证”即“双师”。如果高等学校教师即获得了当地教育部门发的教师资格证,同时又持有本专业中级以上技术等级证书,此类教师即认定为“双师”型教师。比如有的研究者认为鉴定“双师型”教师的标准是:是否具有双师资格证书。“从本质上说‘双师型’教师属高职专业教师,应具备相当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相应的行业知识和技能。从形式上看‘双师型’教师必须持有‘双证’即理论教师资格证和技能等级证”。但是有的研究者认为“双证”不一定是“双师”,因为我国劳动就业准入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若一味强调证书,会误导教师为拿证而无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双职称”即“双师”。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双师型”教师应该既具有中级(或以上)教师职称,又获得本专业中级(或以上)的专业技术职称(如工程师)或专业技能等级的教师,也就是说“双师”教师一定要具备两个以上职称,比如“讲师+工程师”。三是“双能”说(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持有该观点的学者认为“双师型‘教师并不是教师与工程师(技师)的简单叠加,而是两者在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有机融合。“双师型”教师不仅应该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还应具备良好的行业态度、知识、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四是“双来源”即“双师”。这种观点是从教师队伍整体结构上强调“双师”主要是指“双来源”的教师,即一方面既有高校学术水平很高的专职教师,另一方面又有来自企业的能工巧匠做兼职教师。

根据以上几种观点,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主要有两层涵义:一方面从整个教师队伍的结构来说,既有专职教师,又有兼职教师;既有来自高校的,又有来自企业的;既有侧重于专业理论教学的,又有侧重于专业技能教学的。另一方面,从教师个体来说,“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是指除了要具备规定的教师任职资格外,还要突出以下能力和素质:行业职业道德、行业职业素养、社会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和适应能力等。

2“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2。1职业道德和思想素质良好的品德素质是从事教师工作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素质,高尚的师德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先决条件,“双师型”教师,归根结底是一名教师,所以他首先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教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使之成为学生的表率。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应该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加以影响。

2。2行业(职业)素养“双师型”教师在高职院校中与其他从事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教师不同,他们主要从事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教学,是高职教师中的特殊部分,所以对他们能力和素养有着特殊的要求:

2。2。1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行业职业道德是指在某一行业中长时间形成的,行业内所有从业人员必须遵守的法则规范,“双师型”教师是要引领学生进入行业、职业领域的,所以他自己首先要具备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

2。2。2良好行业、职业素养。“双师型”教师既要能从事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又要能带领学生参加企业行业的实践活动。因此,“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具备把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

2。3能力素质高职“双师型”教师的能力素质也就是其要想成为优秀教师所必备的基本能力。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组织教学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等。

2。3。1言语表达能力。教师的教学活动都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这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高校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教师语言的感染力对学生性格、情操的陶冶作用是非常大的。2。3。2组织教学能力。一个好的教师必须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设计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知识。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科学地分配知识的密度、广度、深度,重点突出,讲练得当,要适时激励学生,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参与欲和旺盛的求知欲。

2。3。3动手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娴熟的职业技能,即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工艺能力,最好有一定的企业一线工作经验。很多高职院校对于专业教师都会利用寒暑假安排到企业实践就是培训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很好的做法。

2。3。4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双师型”教师,既要具备良好的班级管理、教学管理能力,具备企业、行业管理能力,具备指导学生参与企业、行业管理的能力;又要具备与企业、行业从业人员交流沟通的能力;还要具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指导学生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实习等的能力。

3提升“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的途径

3。1加强“双师型”教师培训的培训力度搞好教师培训工作是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必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努力改善内部环境条件,把“双师型”教师培养纳入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有计划地组织专业课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参观考察、挂职锻炼或带领学生下厂实习和实践。使教师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状况和发展趋势,最新的科技动态和管理方法,并及时将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方法融入到教学之中。教师也可以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提高教师开展科研活动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来校做导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传授技能技巧和前沿性技术,使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技能水平有所提高。

3。2加强产学合作加强产学合作是提升“双师型”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企业为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了实践锻炼的场所,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的科研和技术改革,提高了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同时,企业通过推荐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提高了学校师资队伍的总体水平。增加广大教师参加生产实践和指导实习设计的机会,使教师由单一的教学型转变为教学、生产实践、科研型,实现一专多能。鼓励教师到社会上兼职,科研项目可以在学校立项,这有利于增强广大教师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带动高职院校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3实施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开展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评工作,聘请国内对高等职业教育有较高造诣的专家、教授给教师们做高职教育理论、课程设计、行动导向教学法等方面等专题培训,组织在岗教师团队与兼职教师群体召开人才培养分析会,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促进双方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开展教师人人参与的说课大赛、教育技术大赛、软件大赛等教学竞赛活动,每个教师都参加课程设计并进行说课,将设计方案落实到课堂,提高教师的职业教育理论水平和先进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力。

3。4创新激励机制,切实增强“双师型”教师成长的内驱力坚持全方面、立体式的激励设计,努力把“双师型”教师的职业要求内化为长久的、自觉地、具有高度责任心的原动力,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职院校要注重物质激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应按照同级在岗人员标准发给津贴;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按获得证书级别应给予一次性奖励;把到国内外培训学习的机会向“双师型”教师倾斜;根据兼职教师的优势特长、时间和活动空间组织安排工作,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营造尊重兼职教师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吴自力。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捷径。企业家天地(理论版)[J],2006,(6)。

[2]樊伟,刘智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与途径。黑龙江科技信息[J],2008,(9)。

[3]黄斌。深度解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J]。教育与职业,2006,(11):36—38。

[4]崔宏利。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认识[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3,(2)。

[5]姚贵平。解读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6)。

基于能力提升的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改革论文 篇5

一、引言

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重要组成,主要包括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和教学学术研究能力,其中教学活动能力包含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与教学评价能力;教学学术研究能力包含反思教学能力、分析教学能力、创新教学能力与同行交流教学能力[1]。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数量扩张”向“内涵发展质量提高”转变,有效提升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是推动教学改革与创新,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本科人才的重要保证。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进程,大量年轻硕士、博士走人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在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年轻化成为教师队伍一大特点。因此,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对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水平具有重要而特殊的意义。

二、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高校教学理念的深刻理解认识

以本人的切身体会,当前地方本科院校教学中仍广泛存在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充当发令者和管理者,学生则是被动接收者,这明显与新课堂教学理念倡导的突出学生主体作用与地位的理念相悖。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理念已严重影响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提高及人才培养。

2、缺乏对教师教学技能系统培训

长久以来,大多数人认为,中小学教师才需要教育教学技能培训,大学教师是专业领域专家,不需要再进行专门训练。但实际上,当前高校教师绝大部分都是非师范生,并没有经过教师职业的专门训练,学者与合格教师并不能等同[2]。大学教师应掌握人才培养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策略、传授知识技能及教学新方法新理念。目前,教学技能系统培训存在的问题有岗前培训时间太短、培训内容形式不完善、缺乏教学理念职业素养的教育和培养、忽视教学技能和教育技术培训、采取“大一统”的培训形式、培训评价指标单一等问题。

3、教学手段模式单一、不得法

正如前面所说,目前地方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普遍采用的还是单向性、灌输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与老师间的交流与互动,教师是主体,学生依然处于客体地位。并且教学语言也缺乏激情不带感情色彩,这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课堂教学死气沉沉缺乏活力,少有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原因。

4、教学研究缺少或不深入

教学研究是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自我完善的有效方式,但是地方本科院校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氛围不浓厚,开展教学研究、促进教学变革的能力有待加强[3]。大量青年教师精力满足于应付教学工作、完成教学任务,缺少研究教学问题的热情;地方本科院校青年教师还存在承担课程多、课程间的关联性不大等问题,使得大量时间用于备课,没有时间精力去教学反思;另一方面青年教师获得教改项目研究的机会不多,没有教学研究的积极性。

5、考核评价机制存在弊端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对教学效果与教学能力的评价机制存在比较单一的弊端,评价机制主要包括学校督导评价、院系领导及教研室同事间评价、学生评教三个方面。其中院系领导及教研室同事间评价基本走过场流于形式,学校督导评价难以覆盖全校所有教师,学生评教考虑到课程成绩也往往不能客观反映教学能力。因此,现有的评价机制很难获得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真正信息,进而难以为提高其业务水平提供参考。

6、保障与约束机制尚未形成

高校青年教师在教师实践培训中,较好地提高了自身教学能力水平,高校教师队伍教学能力水平得到了促进提高。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不断深入的教育改革,高校师资队伍培养与教师培训之间日益凸显相互不适应。主要有以下体现:培训理念落后、经费不足、缺乏长期科学系统规划;缺少高水平教师队伍;学习方式与内容忽视教师实际需要;教师积极性不高等。此外,各高校尤其地方本科院校针对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措施不配套、组织不落实、制度不健全,且教师培训与教师个人的奖励、考核、评优、职务晋升及职称评定相脱节。所以说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保障与约束机制尚未形成。

三、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对策

1、更新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

高校教师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校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人才培养,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宗旨是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青年教师要用先进的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重视学生能力、知识的培养和良好品德的养成。

2、切实可行的培养制度建设

切实可行是建立规章制度的基本原则,要做到满足需要、符合规律、切合实际。首先,制度中的规定要求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让青年教师赶到能实现但又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其次,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考核性,不能只是抽象、原则和笼统的,要做到细化、量化、具体化;然后,制度执行要做到有规可循、有章可依、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最后,在制度实施过程中,加以总结分析,力求更加完善。

3、行之有效的实践平台建设

开展各种主题实践活动和各类教学竞赛,目的在于快速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实践平台建设的关键是实效。首先,青年教师必须参加院(系)组织的学科教学竞赛,成绩好的.继续参加下一步的竞赛,未能参加下一步竞赛的青年教师要现场观摩后面的竞赛;其次,重视过程指导与竞赛结果的利用,评委要认真给出点评意见,比赛现场进行录像,并选出示范案例供广大青年教师讨论学习;然后,专题化、广泛性地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多组织观摩示范公开课与教授讲课风采展示等活动,尽可能提高青年教师参与程度。

4、激励与保障机制

当前高校尤其地方本科院校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专业知识学习、轻教育教学知识学习”等现状,高校应确立保护教学能力的制度体系,将教学作为一种学术、科学研究成果加以保护。根据教学学术思想、结合各高校实际,设计对青年教师的评价、考核和管理制度。如青年教师的奖酬金制度、职务职称晋升标准、业绩评价、评先评优等各种制度,加大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考查,建立科研与教学并重的激励与保障机制,使科研为主和教学为主的教师都受到较高的待遇和地位,从而激发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积极性[4]。

四、结论

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高校应积极营造一种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提升教学能力的学习环境。组建教改小组、课程组等形式吸引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稳定化与制度化,促使青年教师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以青年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为中心,通过问题解决方式推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红春,王亚希.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42-44.

[2]袁宜.大学教师教学成败归因方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1):109-110.

[3]袁新苗.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高教与经济,2011,24(1)33.

基于能力提升的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改革论文 篇6

建设指导委员会2012年工作计划汇报

李雪

各兄弟院校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为贯彻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精神,做好我省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提高我省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省教育厅成立了安徽省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主要职能:受省教育厅的委托,对教育部、财政部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全程管理,包括立项、论证、审核、监督、验收等。承担省教育厅委托的其他相关工作。指导委员会的成立是推动我省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

借助这一平台,今天召开一个推动我省的专业建设发展项目的培训会,教育部高职高专业网站已公布了第一批十个通过省级专业建设发展项目规划的省份,我省是其中之一,这意味着,现在要按建设方案开始正式启动。下面我汇报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代表秘书处汇报 2012指导委员会工作计划,二是结合示范院校建设的经验,简单谈一谈学院层面上专业建设发展项目要注意的一些做法,供参考。

一、2012指导委员会工作计划

1.召开项目建设培训会或推进会,加强项目建设的交流。

2012年我们将根据项目建设的情况和根据项目建设院校的要求,在不同层面上不定期的召开项目建设培训会或推进会,加强项目建设的交流,推广项目建设经验,同时还会聘请国内专家指导项目建设。

今天召开的项目建设培训会也是今年工作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启动项目建设,对项目的建设提出一些建议,明确建设目标。刚才储处长介绍我省在该项目上所开展的工作,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要求,这些工作体现了省厅对该项目的高度重视,在全国也是独创。本次会议还将安排3所国家示范院校的4个重点建设专业做专业建设的经验介绍,同时让4所省示范和非示范院校介绍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建设的思路,加强校际之间专业建设的交流,为专业建设提供借鉴,从而更好的推动我省的项目建设。

2.建设专题网站

秘书处将建安徽省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建设专题网站,链接在安徽省高教网上,专题网站以发布有关文件、通知和各院校项目建设动态及展示建设成果为主要栏目,同时将建设过程中的资源通过网站提供给各建设院校,是一个给各院校提供交流,获取信息和资源的平台,这项工作已启动,寒假结束后将网站建成。各院校要提供信息员,及时传送学院项目建设动态和成果。

3.开展项目建设指导和监督

为保证各院校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从3月份开始,按照片区分组,每月安排项目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及省教育厅工作人员到部分院校指导和监督专业建设,一般进行单项检查主要检查是否按照建设方

案的进度和要求进行建设,资金使用是否合理以及项目建设的规划、实施、管理等,并及时了解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交项目检查报告,并在相关推进会上通报。分组按照皖北片、合肥片

1、合肥片

2、皖南片共4个片区,指导和监督组组长由项目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担任,每月随机抽取部分院校进行指导检查和监督,具体分组安排如下:

4.开展项目的中期检查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和省教育厅的安排,拟定于12月份筹备并召开项目建设中期检查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组会议,提出中期检查要点、要求和部署项目中期工作。12月份,安排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到各学校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中期检查。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组对照项目中期检查要点,根据各项目的建设方案,从建设的内容、预期目标、资金使用等方面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向省教育厅汇报,并对后续建设工作提出建议。协助、配合教育部、财政部组织的专家对我省项目执行情况开展的中期检查。

5.召开检查结果反馈及经验交流会

在中期检查之后,于明年1月上旬召开项目建设中期检查结果反馈及经验交流会,一方面反馈中期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的要求,另一方面选择在中期检查中建设比较好的专业,按照皖北、皖中、皖南进行分片,召开专业建设经验交流会,同时安排兄弟院校之间相互考察、相互交流,推动各院校专业建设的共同发展。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教育部、财政部组织的专家对我省项目执行情况开展的中期检查。

二、几点体会

结合我院示范院校专业建设经验,谈几点体会:

1.抓好项目建设的顶层设计

项目建设周期长内容多,顶层设计非常重要,要为项目建设专门制订相关制度,成立组织机构,如院主要领导参与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总体规划、协调、检查和督促,各专业成立专业建设小组,负责项目的具体建设,项目要逐一分解分成能够单独实施的子项目,每个子项目要确定负责人,一级一级签订目标责任制,以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完成。

2.加强项目的过程管理

过程管理非常重要,是项目能否顺利有效实施的关键,要及时跟踪项目建设的进度,了解项目建设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要避免前紧后松的现象或不按建设方案进度实施。另外要非常注意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一是要制订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按照统一规划、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实行项目资金管理。二是经费使用要符合相关文件的要求,中央财政的资金在中期检查和验收时是比较严格的。

3.重视建设成果的积累和推广

要本着边建设边积累边推广,使项目建设能发挥它的最大功效,我们的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后来出了很多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都是在建设过程中注重了本着边建设边积累边推广,这两年的质量工程项目大多数都是我们的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中的项目。实际上我们有的学院的专业可能做了大量的工作,也积淀了形成成果的丰厚基础,但是缺乏认识高度,或没有或不善于总结提炼积累,不注重宣传包装,成果意识不强。通俗一些讲,拥有很多很好的教学初级成果,而没有进行二次加工,使它成为附加值高的精品成果。我想这次的项目建设一定要重视建设成果的积累和推广。

最后预祝大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谢谢!

基于能力提升的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改革论文 篇7

人类社会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同时,也进入到网络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加快了社会信息化的步伐。在信息化教育发展过程中,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信息化教学的教学质量。近年来国家高职教育改革的关注点也从数量扩张正在向质量提升上转移 , 因此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成为当前一个热点问题。

1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特点

网络信息化社会对高职院校教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院校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也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同时高职院校也是知识创造的场所。高职院校进行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要将理论教学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1.1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高效性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内容应该与相关的学科的最新理论和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相联系。自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 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知识的更新周期不断被缩短,就必然要求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具有短、频、快的特点。这就是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高效性。

1.2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多向性

随着人类知识的发展进步,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趋势日益明显。高校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活动与实习、生产以及科研等诸多方面的联系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在这每一个环节之中,知识的衔接隐含着学问,使得信息技术与各门知识的整合难度加大。因此,要求高职院校教师不仅仅要具有跨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教学的能力,还必须具有通、透、宽的信息技术能力。

1.3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双元性

高职院校理论教学表现为师生之间的互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在教学的过程中起着教师的作用,一方面起着师傅的作用。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要求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无论是信息收集、信息化资源配置、课程整合,还是教学监测都具有多向性的特点,同时体现了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双元性。

1.4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性

高职院校为了满足不同学习对象的不同学习发展与能力要求,需要教师适应动态发展变化的要求,在现代化教育中, 学科研究的前沿不断发生变化 ;教师需要根据学科发展动态的不断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知识构成,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实现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2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 , 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能力在认识上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差。主要表现在 : (1)高职院校教师普遍认识到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认为信息化教学是无所不能的,忽略了信息化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累积过程 ;(2) 对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问题的认识模糊,认为教师信息化能力就单纯只是教师能熟练的进行计算机操作。 3、高职院校中,非计算机专业教师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较差、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不能很好地进行。

3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方法

在对高职教师信息化能力教学的特点及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希望通过以下方法来提升高职教师信息化能力教学, 并促进信息化教育的深入与均衡发展。

3.1构建立体化培训模式,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

3.1.1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相结合

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对于即将入职的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之前培训的方式提高其信息化教学水平,在职老师可以通过在职培训实现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三种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的培训方式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在职前对老师进行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主要是为了获得专业知识和进行技能培训,在职教师则以理论知识联系工艺、成果等技能的应用实践为主。

3.1.2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

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一方面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习得,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自主学习等方式习得。高职院校与我国其他高等教育有着十分明显的却别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比较强,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实现技术知识的转化。

在进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的过程中,应该结合自身的学科的特点又针对的进行教学技术学习,在自己的实际教学活动中较信息化技术知识与教学实践应用有效的结合起来,实现技术知识与实践应用的无缝衔接 !

3.1.3分层次、分学科培训相结合

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能力除了要求教师要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使用信息工具实现互动之外,也要求教师可以熟练的使用各种系统,注入图书馆检索系统,自动化办公系统以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等等。除此之外,还包括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专业的应用系统,网上交易模拟系统, 财务模拟实验室等。在对老师进行培的过程中,应该分专业有选择的进行。培训所要达到的效果是要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利用校园网的软硬件资源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

3.2构建信息化环境,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

实现高职教育的信息化一方面需要老师进行培训使气掌握有丰富的现代化信息教学技术,另一方面如果没有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也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的调动起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 需要加强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在信息化教育模式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要对网络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高高职院校网络应用水平,在高职院校中营造出信息化的工作氛围,使高职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从而使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主动使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

3.3开发新技术新课程,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

提高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水平,就需要开发能够支持实现信息化教学的信息技术和公共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 “任务驱动”来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次阿勇“案例学习”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从与教学相关的信息技术到教学资源设计开发的工具和方法再到与具体学科融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 实施 " 评价的综合知识逐层开展培养,完成信息化教学知识的普及与渗透 !

摘要:在高职教育中教师自身的素质在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随着我国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高职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高职教师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在信息化环境中高职教师能否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决定了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教学质量。因此,在信息化社会高职院校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信息化教学的能力,高根据时代的特点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

基于能力提升的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改革论文 篇8

关键词:年级差异化;创新能力;探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 G71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0-123-2

0  引言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合部分,高职院校主要是为社会培养拥有技术的应用型人才,这些人才在毕业之后,便会走向各个技术岗位,并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将对各个岗位工作的开展水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然而,目前,很多院校在开展创新教育时,近从学生整体考虑,缺乏对每个年级阶段对应的学生,做好差异化创新能力培养,从而导致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时,难以体现出来阶段性与系统性,从而影响到创新能力培养效果。本文基于年级差异化,来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进行探究分析。

1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意义

1.1 创新能力概念

所谓的创新能力,不仅是人类认识与实践能力的充分结合,更是人类创造智力与品格的有效结合,其是人类智能活动的集中展现。创新能力在实现时,可被划分为三个等级,一是利用固有的知识,对问题做到创新性分析与解决;二是运用固有知识,在解决新问题的同时总结出新的结论;三是运用固有知识,创造出新的事物,其是人类最高智慧的体现。

1.2 创新能力培养意义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较为迅速,社会对高职教育也越来越认可。然而,高职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的创新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市有90%以上的学生,赞成创新能力教育课程的开展;而有50%的学生,对学校所开展的不够满意。根据调查结果反馈,一是高职学生对创新教育课程较为热衷;二是高职学生对目前学校开展的创新课程显然不满意,认为课程开展缺乏针对性,适应于每个年级,而不是分阶段教学。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仍需做到进一步完善,需针对年级化差异来进行改进。

2  高职院校学生的年级差异化特征

2.1 一年级学生对应的特征

首先,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由于刚刚走出高考,其中不乏有很多学生,对目前所上的高职院校并不是十分满意。高考的结果,会让一大部分学生丧失信心,进入高职很大程度上属于一种无赖的选择,这时,很多学生依旧沉浸在过往的失败当中,难以面对现实,更谈不上学习、奋斗、提高创新能力。其次,新生在入学之后,会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当中,这种新的校园、学习与生活环境,使得学生在学习、生活需要做到重新开始,这时若得不到有效调整,便会难以使其走出失落与孤独的情绪;同时,与高中学习方式相比较,高职院校的教学方式发生较大程度的转变,这时,学生难以对学习做到有效应付,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提升。三是,很多学生对当初填志愿时所选的专业并不是十分了解,因此,在进入学校学习之后,发现理想与现实存在很大的不同,这时,便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落差,这种心理落差将严重制衡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发挥,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对专业抵触及消极的情绪。

2.2 二年级学生的特征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在经过一年的学生之后,他们对专业与学校生活已经十分了解,同时他们的独立人格已经差不多定型,同时在自我意识上也有着很大程度的提升,这时他们的态度,将会对他们的创新能力培养,起到较大的影响。二是二年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定位较为清楚,他们对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与工作也有大致的了解,这时他们会根据现实对自身能力的需要来补差补缺。三是与一年级学生相比较,他们开始感受到就业带来的压力,但是限于很多条件的限制,使其创新能力可能得不到有效的施展与发挥出来。四是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除了学习方面,可能对自己的感情生活也有一定的追求,加上学生们来自全国各个地方,不同文化的交流,更能够增进异性之间的神秘与美好,进而促使很多学生将精力放在恋爱上面。从而忽视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更谈不上主动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针对这一部分学生,需要让他们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享受更大的乐趣。

2.3 三年级学生的特征

处于三年级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就业、升学压力要远远高出一年级与二年级学生的压力。从目前来看,就业压力依旧十分严峻,毕业生在面临这样的就业环境之下,不自觉便会产生难以安定的心理,甚至会对自身的能力产生怀疑,对自己所掌握的创新能力持有怀疑的态度,对未来甚至会缺乏幻想,从而丧失对生活的信心,严重时,甚至造成诸多心理问题的出现;二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自我意识已经相对较为程度,与此同时,他们所追求的东西也会更多,从而难以集中精力去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在三年级下学期,由于实习与实践的开展,使他们大部分人已经初入社会,这时面对社会的迷茫与面对同学的不舍之情也会表现出现,从而进一步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3  基于年级差异化的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措施

3.1 一年级学生创新能力认知教育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刚刚进入社会不久,面对这种不适应及情绪问题,他们需要做好适应,另外,受到专业知识学习的影响,这个阶段的学生,难以有足够的能力对开展竞赛活动,但是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说,一旦他们适应了大学生生活,便会对各项活动有着极高的兴致。为了能够将其兴致得到充分发挥,需要对一年级的学生做到有效引导,对其科技活动认知能力、专业技能做到有效培养,进而依托各系的有专业背景的学生社团,对他们进行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的培训,参加社团组织的一些力所能及的比赛. 另外,也可以安排一年级新生多听一些专家讲座,了解学科前沿资讯,激发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持续性热情。

3.2 二年级学生的创新实践教育

“创新精神的培养必须要有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才能再次发现知识,而科技竞赛活动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再次发现知识、重新组合知识的环境。 ”经过一年级的适应,二年级学生已经能较好地处理学习、生活与课外科技活动之间的关系。这时就可以着重培养他们的科技创新基本技能,并通过参加院系一级的科技竞赛活动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并积累相关赛赛经验.同时,对于那些在科技创新方面表现出一定天赋与能力的学生,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关注和培养。

3.3 三年级学生的创新转化教育

国家近年来出台了不少政策法规,用以鼓励大学生创业。对那些有了一定科研成果并有创业想法的学生,我们应该鼓励、帮助他们进行创业。对有一定科技创新能力、取得较好科技竞赛成绩的学生,我们要向一些优秀用人单位重点推荐, 帮助他们高质量的就业。 当然,对于这部分学生,我们也要正确引导,形成机制,促使他们做好对学弟学妹们的传、帮、带工作。

4  总结

创新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开展中的关键内容,更是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障。而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需针对不同年级采取不同措施,从而实现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年级差异化,使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更具有针对性,进行体现出最佳的培养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高林.创新能力培养要重视教育基础环境建设[J].江苏教育,2013(44).

[2] 郭金花,杨玲.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5).

[3] 赵兰芳.论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4(31).

上一篇:李老师那难忘的微笑写人作文下一篇:伏龙观导游口试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