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余生活的优秀学生作文

2024-07-31

课余生活的优秀学生作文(精选15篇)

课余生活的优秀学生作文 篇1

我的课余生活真是丰富多彩。我在课余会画画、看书、写字但我最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海边玩。

记得上次,我们和旅游团一起去青岛,那儿好玩极了!不过那儿的饭不好吃,一日三餐除了米和土豆丝,其它都是海鲜。要知道,我可从不吃海鲜。因为海鲜有一种怪味儿,一下子会把我弄晕的。终于到达目的地了!我穿上充气游泳衣往海里走。啊!我的脚趾不知被什么夹了一下,我把脚伸出来一看,原来是一个约三厘米长的小虾。我把它拿了下来,说:小东西,请不要再来夹我了,否则,我就把你变成龙虾圣肉!小龙虾好像听懂了我的话,马上游走了。

我找了个合适的位置,飘在那儿,浪终于来了,没把我冲到岸边,却把我弄得四脚朝天头在水里脚在外面,让我一下子喝了几口水。海水这么咸!呸!把我呛的.鼻子都出来了。妈妈又给我买了个游泳圈,让我带着两个充气的东西。我心想:这次一定行!果然和我想的一模一样。我一下被飘到了岸边,真好玩!可不久,有一个问题向我涌来。我走了一会儿,浪就来了,有把我冲了回来。我不会往深海走了。原来,我的游泳圈浮力太大。反反复复,做了十几遍也没有往深点的水区走过一次。最后,我好不容易走到我满意的高度。啊!我大叫一声,原来,我忘记带游泳圈了。这时,又一个大浪向我袭来。又把我弄得头在水里,脚在外面。还好,没把我呛死。

通过来海边玩,我了解到海水并不干净,而很脏,主要是环境污染造成的。

课余生活的优秀学生作文 篇2

为深入了解广州市中小学生课余生活的现状及政府、社会机构对中小学生课余生活的支持力度, 广州市中小学生课余生活研究课题组在多维度、多层面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开始将研究视野从学生、教师和学生家长聚焦到政府及社会机构对中小学生课余生活支持力度的思考上。为此, 课题组对政府主管部门和具体活动场所两个层面的相关负责人进行深度访谈, 以期在对广州市中小学生课余活动场所设置与利用情况调查的基础上, 反思学生可支配的课余时间和可利用的课余活动场所的现实状况, 分析政府及社会机构在中小学生课余生活中所能担当的角色以及现实支持力度, 并探索其今后的发展空间。

二、中小学生课余生活中亟待关注的几大问题

1. 中小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相当匮乏

课余生活产生和发展的客观依据是学生闲暇时间的存在和逐渐增多。确保一定量的可以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是讨论中小学生课余生活问题的前提, 没有充足的时间作保证, 一切都成了空谈。然而, 当前中小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十分有限, 其直接原因在于课余生活的总时间是个恒定的量, 而学校和家长安排的任务过多, 无形中挤占了学生的大量时间, 使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所剩无几。调查发现, 学习活动占据了中小学生的大量课余时间, 尤其是家长的硬性补习要求如百上加斤, 让中小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课余生活时间愈益减少。如何让学校和家长适当放宽孩子成长的自由空间, 政府在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形式等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是首要条件。

2. 学业压力大, 占据了大部分的课余时间和内容

从形式上来讲, 中小学生课余生活看似丰富多样, 但实际上内容和时间仍主要被学业占据, 课业压力过大现象普遍存在。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 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主要被学业占据。做作业或复习功课、看电视、阅读课外书刊, 是广州市中小学生在课余时间最常做的三件事。其中, 做作业或复习功课占据了大部分的课余时间, 已经倡导了多年的“减负”举措, 效果并不明显, 将“减负”进行到底, 还要靠政府从教育体制根源上下工夫。

3. 课余活动场所和活动设施依然不足

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离不开一定的活动场所和活动设施的支持, 然而调查结果显示, 中小学生课余活动场所不足, 特别是就近活动场所、设施不足现象十分突出。据相关部门统计, 广州的体育活动场所半数以上集中在教育系统, 分布在校园, 这些场所主要服务于特定的时间和人群;地区分布不均衡, 主要分布在番禺、白云、天河等区;以公益性为主, 四成以上不对外开放。政府在中小学生课余活动场所和活动设施的提供与配备方面有直接投入和宏观调控的双重责任, 解决总体不足的问题需要政府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

4. 中小学生课余活动场所布局不够合理

总体而言, 广州市各级政府及其社会机构已经给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提供了相对比较全面的活动场所, 但是, 这些场所的分布并不均衡。比如, 市文化局管辖的18家博物馆中就有9家聚集在越秀区, 而芳村、罗岗等地区没有任何博物馆。体育局管辖的体育活动场馆多集中在番禺、天河和白云等新城区。这种集中分布的现状无法满足其他城区及农村地区孩子的文化需求。因此, 政府有关部门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考虑未来新场馆的设立布局以及发展规划时, 应该把区域分布作为重要的参照因素, 做到均衡、合理、方便、有效, 尽可能让全市不同区域的孩子都能有相对平等的机会来参与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

5. 现有活动场所的资源配置存在着结构性失调

在众多活动场所中, 有些是和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 如社区内的康体活动场馆、图书室, 以及一些社会机构组织的流动性活动场所等;有些是节假日常去的, 如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图书馆、公园等;有些是偶尔会去的, 如各种纪念馆等。在现有的这些活动场所中, 急需的社区资源不够充足, 而已有的活动场馆却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的问题显著。例如, 那些与中小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社区内的活动场所严重不足, 而那些中小学生只有在节假日里才光顾的活动场所如儿童活动中心和少年宫, 却出现了阶段性闲置的现象。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活动资源, 更好地为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服务, 还需要政府和社会机构的进一步协调与组织, 有效地整合各种不同类型的社会教育资源, 把阶段性的闲置资源纳入社区, 如开放学校的运动场所和图书馆, 把看似严肃或者高雅的文化场所以尽可能活泼而通俗的形式送入社区。

6. 服务方式诱因不足, 形式主义时有出现

在儿童活动场馆的设置上立足互动性、教育性、娱乐性原则的国际背景下, 广州市的青少年课余活动场所因过分强调教育功能而缺乏对青少年学生兴趣及需要的关注, 现有场馆无论是在陈列的手段上还是讲解员的队伍上, 都偏向于成人化, 未考虑到未成年人的特点。而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行业性、特色性的博物馆少而又少。与场馆的缺乏相对应, 在活动的设计上也存在着互动性不强、娱乐性不够、诱因不足的问题, 因此, 无法有效地吸引学生, 无法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 让孩子心悦诚服。也正是因为服务方式上的欠缺, 很多本身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有益的活动场所也丧失了在学生心中应有的地位, 而那些刺激性、娱乐性强的活动场所, 如电子游戏厅、网吧等则乘虚而入。中小学生迷恋网络游戏、进而迷恋黑网吧的事实, 需要政府特别是大批中小学生校外活动机构努力改变“成人本位”的服务方式, 进而探索更适合中小学生特点的活动组织形式。

7. 不良课余活动形式和场所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学业压力大, 再加上课余生活场所的不足导致部分学生沉浸于刺激的网上游戏和虚幻的网络生活, 想借此缓解学业压力带来的烦恼和焦虑, 寻找暂时的放松和解脱, 学生的这种需求给了不法商人以可乘之机, 大量黑网吧应运而生, 成为影响学生课余生活的不良环境之一。当然, 除黑网吧以外的电子游戏、色情杂志、聊天交友等媒介也在占用着学生有限的课余时间, 腐蚀着学生的心灵。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目前有近一成的学生通常上网的地方是在网吧, 有一成的学生沉迷网络, 上网时间过长, 平均每天在3个小时及以上。有小部分学生沉迷电子游戏, 玩电子游戏时间过长, 平均每周在40个小时以上。对不良课余活动形式与场所的调整与管理需要学校、家庭和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的长期合作与不懈努力。

8. 服务对象缺乏对高中学生群体的关注

在本课题组主持的面向政府主管部门和具体活动场所两个层面相关负责人的座谈会上, 会议代表提出, 广州市校外活动场所存在过分倾向小学和初中年龄段, 而对高中生的兴趣和需要缺乏应有重视的现象, 这种倾向不仅反映在场馆的数量上, 同时也反映在投资的力度上。据有关统计, 广州市目前面向高中以上群体的青年宫只有一个, 其服务的群体和地域还是非常有限的;另外, 广州市近年在经费投入上也更倾斜于少年宫的建设, 而对高中以上群体的社会活动场所的投入则明显不足。而调查的事实显示, 高中生的上网比例最高, 而且, 在网吧上网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比较而言, 高中生其实是最应该关注的群体。这应该引起政府及相关活动机构的高度重视, 在经费投入和服务内容等方面加大对高中学生群体的关注。

9. 校外教育机构功能单一, 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

校外教育机构的功能除了课外培训以外, 还有为中小学生提供包括艺术、科技、体育等方面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服务学校和社区、实施德育等功能。然而, 迫于生存需求和家长偏好的双重压力, 现有的校外教育机构对学生课余生活缺乏全面有效的服务和引导, 对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培训项目过度关注, 而对那些具有一定社会效益并且真正能够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非盈利项目关注不够, 以至于校外教育机构在功能上几乎等同于课外培训机构, 无法真正承担起丰富中小学生课余生活的任务。

三、中小学生课余生活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1. 倡导健康的课余生活教育观

课余生活的质量和方向直接影响着学生品德、智能和人格的发展。它无论对于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和个性的健康发展, 还是对于社会的文明进步, 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学生课余生活当下存在的种种问题其实更多地源于政府、教育部门和家长对学生课余生活的教育价值和特性的认识欠缺。其突出表现为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偏少, 课业占课余时间过多;课余活动单调乏味, 偏重知识授受;强化训练多, 缺少丰富多样性;课余时间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强化, 课余生活教育落入知识化、科学化的陷阱;表现出强制性、功利性和封闭性, 有悖于课余生活教育的自由性、审美性与开放性特征, 偏离了课余生活教育的价值目标。健康的课余生活教育观应该包括几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充分认识到课余生活质量对学生生命成长的独特价值, 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把课余生活的权利还给孩子。二是加强对学生课余生活的指导, 帮助其形成健康的课余生活意识, 提高其驾驭课余生活的能力。

2. 建立面向儿童课余生活的专门指导机构

我们在调查和座谈中发现, 我市现有的课余生活场所在管理上存在着定位不清、功能重叠、投入失衡等问题, 究其原因, 在于这些活动场所均隶属于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 由于管理体制上存在条块分割的职能分工, 以至于在机构的目标设定、服务对象、服务方式、服务内容、资金投入等方面都存在着难于协调的现象, 影响了整体功能的发挥。虽然广州市在2005年11月成立了由13个单位组成的“综合治理办公室”负责协调、管理和监督与学校相关的治安问题, 但在职能上还不仅仅是面向儿童课余生活管理而设立的。因此, 如果能成立市一级的儿童课余生活专门的指导机构, 将有利于各机构的沟通和协调, 有利于解决资源上的失衡现象, 也有利于落实校外培训教师的相关政策, 规范课外师资的培训、评价和管理。

3. 净化学生课余生活得以开展的社会环境

课余生活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 不良的课余生活场所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成为教育界人士的共识。如何净化和管理这些不良的环境因素, 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在引导学生的思路和策略上必需注意观念的转变, 不能一味采取“堵”的方式, 而应该立足研究“导”和“引”的方式, 顺应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利用学生喜爱的卡通和漫画等形式传递健康的内容和信息, 同时通过网络上的丰富内容吸引学生, 使学生会用网络、善用网络, 借此掌握更多更有益的资源和信息。同时, 还可以建立内容分级管理制度;开设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的“阳光网吧”、“绿色网吧”, 组织一些青年志愿者开展网络辅导活动, 引导学生正确上网和善用网络。

4. 开发和利用社区的课余生活教育资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在十分有限的课余生活时间里, 真正能影响学生课余生活质量的, 反而是那些近在学生身边的活动场所和活动设施。从这个意义上讲, 社区就具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所以应该努力把社区建成孩子们的玩耍地、运动场, 建成集教育、社会交往、康体和娱乐于一体的休闲胜地, 为中小学生提供方便、有益、健康的就近活动场所。况且, 社区建设也是我国城市管理体制的一个改革方向, 我们应该善于利用社区资源, 在提供“有形服务”上下工夫:一方面, 实现学校与社区的联动机制, 让学校与社区相互介入, 共同承担教育学生的职责;另一方面, 社区还应介入居民的家庭教育, 通过家庭访问等形式, 共同面对孩子的成长问题。

5. 形成布局合理、投入平衡的校外教育阵地

与需求相比, 广州的校外教育阵地是远远不够的。据统计, 广州官方的校外机构能容纳的人数为20~25万人, 而广州在读的中小学生为130万人左右, 因此, 无论从绝对值还是从比例上讲都是不足的。这些校外基地在分布上也不甚均衡, 更多地集中在越秀、天河和荔湾等几个城区, 其他区域相比较而言就少很多。因此, 为更有效地发挥校外教育阵地在学生课余生活中的作用, 有必要改善目前新老城区课余活动中场所分布不均衡、课余活动场所的服务内容重学科补习及艺术培训轻科普教育和科技实践、经费投入过度偏向小学和初中阶段儿童等现状。为了适应人口分布变化的趋势, 建议要全面增加文化、艺术、科普设施, 整合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 共同服务于全市的中小学生, 加大对课余生活场馆的投入力度, 进而向更多的青少年提供公益性活动及文化培训, 鼓励开展更具有社会效益的活动项目。

6. 构建具有实效性的、学生喜闻乐见的运作模式

课余生活时间本来是学生能够自由支配和自由选择的时间, 课余生活的内容也是最贴近学生的兴趣和心灵的。然而, 由于家长和学校对学生课余生活的强行介入, 使学生的课余生活时间遭到剥夺, 课余生活内容也失去了原有的魅力。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 现有的活动场所多以学校组织的活动为主, 严格来讲, 这种活动并不能算作学生的课余生活, 学生没有选择权, 也没有否决权, 活动的自主性不足, 学生在被动的参与中没有情感的投入, 活动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因此, 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研究和顺应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选择能让孩子投入情感的、注重实效性的运作模式, 抛弃走过场的官场作风, 增加活动的吸引力和多样性, 让学生在丰富的课余生活中拥有自我, 放飞心灵。

参考文献

[1]岳晓春, 李永生.我国城市青少年闲暇生活状况及成因分析.青年研究, 2000 (12) .

[2]王小波.儿童休闲:被遗忘的角落——我国城市儿童休闲状况调查.青年研究, 2004 (10) .

[3]孙云晓.十四个新发现——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系列, 2004.

[4]张炳富, 钟华英.“游戏机室对青少年的影响”调查.青年研究, 1998 (8) .

[5]广州市教育局.发展中的广州体育——广州市体育产业和体育场地普查报告书, 2002.

[6]广州市教育局.筑起心中的长城——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国防教育基地巡礼, 2004.

课余生活的优秀学生作文 篇3

科学课上教师带领学生快乐地进行科学探究,尽情地体味着科学探究的乐趣。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仅凭课堂所学是不够的,科学探究也应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一部分。

一、巧设悬疑,引向课外

大自然包罗万象,奥秘无穷,仅仅靠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方法在课外进行探究。教师要预先巧妙地设置疑问,例如在学完了《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之后,教师巧妙地提出问题:蜗牛有哪些生活习性?蜜蜂是怎样工作的呢?这些动物为什么会有这些生活习性呢?等等,让学生们课余时间进行探究,使科学探究活动突破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空间的束缚。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走出校园,进行探究

《科学课程新标准》中提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作为科学课程的教师,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不要把学生拘泥于仅仅是以文字或语言形式呈现出的现成的知识里,应引导学生走出校园,来到自然环境这块更为广阔的天地探究科学。

1.开通网络,广泛收集

学生在探究中,经常会碰到这样那样的疑问,他们对这些问题又特别感兴趣。比如,"磁铁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彩虹为什么是拱形的?"等问题,像这些问题单凭课本是没有办法解决的,可以鼓励学生上网查阅资料,让学生带着对宇宙的神秘向往自主搜索信息,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同时鼓励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等公共场所查阅资料,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并且还会增长很多知识,破解很多难题。

2.认识自然,探索自然

大自然不仅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而且还是人类永远都学不完的"大教材",孕集着许许多多的知识和奥秘。单凭标本、教具、课件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既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又会削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乐趣。因此,要带学生走向自然、认识自然、探索自然。如在教学新课标教材五年级《科学》中的《看月亮》、《认识岩石》等课时,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分析比较,学生才能得出月相的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和岩石的不同性质,从而也就不会把上弦月当成下弦月了。

3.日常生活,不忘探究

生活是一部最现实的大教材。很多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进行探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七月的一天,骄阳似火,人们都喜欢吃冷饮解渴,一位学生问我:为什么雪糕从冰箱里刚拿出时,会有缕缕"白烟"升起呢?学生能提出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我非常欣喜,但我没有回答,决定把这个问题抛向全体同学。于是在我的提议下,学生成立了"神秘的白烟"专题组,专门对"白烟是什么"进行探究。第二天,学生纷纷汇报自己的发现,气氛异常激烈。我再引导学生找出出现白烟的条件,最后经过讨论后,大家形成统一意见:雪糕在冰箱里处于结冰状态,拿到空气中由于温度很高,就立刻变成了气态。这时,我又借此机会引导学生学习了水的三态变化,并让他们说一说冬天在室外晾晒的衣服都结冰了,为什么也能晾干呢?学生们自然也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三、培养兴趣,形成习惯

学生通过课外科学探究,并与课堂学习相结合,体会到了学习科学的乐趣,教师可以通过课外探究成果展示、谈体会等形式,适时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鼓励。经常参与到学生的课余活动中去,做他们的一份子和大朋友。这样他们就愿意和你玩,愿意从事一些有趣的科学探究,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习惯。

学生在探究中获得了真知,增长了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并把这些知识和才干自然而然地运用到生活和实践中去,从而武装自己,他们的科学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对他们今后的成长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课余生活的优秀作文 篇4

我最喜欢游泳。

星期天,我向爸爸妈妈建议去游泳,爸爸妈妈非常同意。游泳池只有几分钟的路程。我一看到游泳池,就迫不及待地想换衣服,跳进游泳池。我开始游泳。我像青蛙一样向前游,很快就游完了。妈妈说:一个人游泳很无聊。让我们玩滑梯。很刺激。之后,我跑到滑梯上。游泳池的滑梯不是幼儿园的那种。幻灯片上有许多角落。人滑的时候,滑梯上有水流。最刺激的是滑梯下面有个游泳池,不小心会往耳朵鼻子里灌水。我妈从上面滑下来,被水呛到了。我笑着说:吃了很多苦!爸爸也笑了,妈妈看着我们对我说:你也玩?我赶紧摇头:不,我不想像你一样。说完,我们都笑了。

丰富的课余生活优秀作文 篇5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画画。暑假里,我经常和妈妈比赛谁画得好。有一次我画了一幅《麦兜看邮箱》的画被妈妈表扬了呢!在教师节那天,我把这幅心爱的画送给了杨老师!

上次我去上漫画课,老师说我画的小熊猫真可爱!其中我最满意的是《请保护小森林》,因为这幅画里的小树都有“手、脚、脸”,而且每棵树都拿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请保护我们。”我希望我的画会越画越好!

我的课余生活优秀作文 篇6

我从一年级放暑假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迷上吉他了。每当我看到歌手在舞台上边弹吉他边演奏时,我就会莫名其妙的热血沸腾,忍不住也想去摸摸吉他。

终于在二年级暑假,我的梦想实现了。妈妈给我报了一个吉他班,并且给买了一个红色的吉他。于是,我小小的吉他生涯就开始了。

一开始,老师先教我们右手空弦练习。弹了很多遍,老师还是不教我们新的内容。于是,我就有点不想弹了。但爸爸告诉我说:“要坚持到底才能胜利,历史上有很多天赋异禀的人都是由于没有坚持到底而失败了。你当初那么想弹吉他,难道只有三分钟热度吗?”爸爸这句话一下子把我点明白了。没错,爸爸说得对。做任何事情只有坚持,才有可能成功。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想放弃弹吉他的念头了。我牺牲了一些玩耍的时间,开始认真练习弹吉他。在练习的时候,我的手指头被琴弦剌得很疼,但是我还是坚持练习。琴弦都被弹断了,但我只是嗦嗦指头,换个琴弦继续练习。经过不断努力,我终于会弹了一首歌《小星星》。其实,那只是简简单单的单音而已,但我却感觉很兴奋。弹吉他虽然很辛苦、很累、很疼,却给我带来了许多快乐。

课余生活的优秀学生作文 篇7

当今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背后,实际上是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竞争,更具体地体现在人才素质上的竞争。大学生是未来的社会主流群体,其人文素质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因此,培养包括人文素质在内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历史责任,也是我们迎接知识经济,参与竞争的必然要求。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近几年新开设的一门专业,目的是为了培养传承民族传统体育、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为己任的专业人才,但由于受招生模式的影响,使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成了高校中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些大多数来源于武校和体校的学生,入校以前每天运动量非常大,管理也很严格,闲暇时间少,基本上过着准军队的生活。而进入管理相对宽松的高校后,除了上课学习以外,课余时间基本上是由自己支配,课余生活的内容更是取决于他们主观上的选择,对于这部分内容,由于它没有规律可循,个性色彩强,学校往往也是处于失控状态。而课余生活恰恰反映的是一个学生的生活方式,它对内容的选择更是一个人人文素质的综合反映。对于在校学生来讲,个人生活方式是否丰富、健康、科学,直接影响到他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他的学习、生活,以至将来。正是因为它的文化意味浓、弹性大、影响深远,所以本文对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课余生活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希望能引导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课余生活向更有人格修养更有生活情趣的人文素质方面发展。

2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课余生活现状

为了了解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课余生活,把握学生的人文素质。对北京体育大学、西安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晋中学院五所学校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采取问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659份,有效问卷594份,调查结果引起了我们的深思。

2.1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拥有充足的课余时间

课余时间是指课堂教学之外由学生自己支配的生活时间。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课余时间因学校、年级不同而有差别。经过调查后发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课余时间总体上是比较充足的,大部分的学生每天拥有4个小时以上的课余时间。其中大一、大二的学生由于课程多,每天拥有课余时间相对减少,大约为3-5小时,而四年级的学生每天约有5-7个小时,由此可见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每天拥有较多自己可以支配的课余时间。

2.2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课余生活方式丰富多样

从表1可以看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课余生活形式多种多样,但大部分学生主要用于上网、睡觉、体育锻炼、交友、逛街和其他休闲娱乐活动,兼职、看书、社团活动的人数较少。

其中上网排在了第一位,占到了68.2%的比例。这主要是与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有关,网络已经成为获取各种信息以及人与人交流的重要方式。通过上网可以接触到了多元的世界文化,增加了信息量,还可以利用快捷的电子邮件、QQ以及微博与他人进行远距离交流,并在这种平等、宽松的社交环境中尽情展现自我。然而高校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将快捷、方便的现代化技术更多的还是作为自己课余时间休闲娱乐的工具和手段。

睡觉排在了第二位,同样也占到了54.5%较大的比例。这和学生专业学习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多年来由于专业训练的强度大,学生体能消耗多,需要课下休息来补充体能,久而久之,形成了这样的生活习惯。进入大学后,虽然管理模式发生了改变,学生自主安排的时间增多,但学校没有指导对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科学的安排,从而导致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在大学生活中延续。

体育锻炼排在第三位,占到了40.1%的比例。这是由于学生本身为体育专业的原因所致,学生们进行课余时间的体育锻炼是为了达到巩固技术动作完成学习任务目的,以及在体育锻炼中寻求刺激与娱乐。

社团是大学生发展业余爱好、培养兴趣、扩大交际面、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的主要场所。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课余时间参加社团活动也仅仅占到13.1%。调查显示,学生们参与社团的积极性不高,只是盲目地跟风报名参加社团,并未参加社团组织的各种实践活动,甚至有少部分学生对社团丝毫不感兴趣。

从学生们课余生活的方式来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比较集中地选择了那些需要投入的精神和思维成本较低的活动方式,也就是不必动脑筋就可以获得快乐或刺激或者说“好玩”的休闲娱乐活动,而需要动脑和费力的看书、兼职、社团活动的学生们选择较少。

2.3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课余生活缺乏经典与高雅

精神文化是大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养成良好个性品质,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精神食粮。当然,对于学生们课外文化生活的选择,只要不违背学校的规章制度,什么样的选择都是可以的。但是,从社会文化进步的角度来说,那些经过人类文明长期熏陶、文化精英们千锤百炼成的文化内容,才是真正的文化精华。作为大学生不论是从他们的个人发展还是从他们的未来使命看,在这方面都应该有一个积极的态度。从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以及所看书籍的类型就可以窥视其精神文化程度。

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们上网的主要目的依次为看电影、聊天、听音乐、玩游戏和网上购物,而用于查资料、学习的较少。由上表也不难看出,学生运用网络的交流和娱乐功能来消遣和消磨课余时间,网络强大的学习功能得不到有效的运用。而实践证明长期上网娱乐,会造成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与失范,也会弱化其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意识;网络的高技术容易使学生对网络技术产生过度或单一崇拜,从而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这正是不得不引起我们关注的严重问题。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是表1显示学生们将自己的课余时间用于学习是少之又少,在节假日双休日仅有18.7%的学生选择学习。从表3显示,在这仅有的看书人群中,大部分学生看的主要是娱乐杂志和武侠、言情小说,而选择英语以及与自己专业有关的书籍占到20.7%,这其中包括作业和准备迎接考试,而经典名著、哲学、历史等内容则更少有学生选择。

大学本身就是养育人文精神的地方,然而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将大量的课余时间用于上网听歌、聊天、看电影、游戏以及看一些娱乐杂志、武侠、言情小说等书籍,认为课余生活就是以满足感官刺激为主的一些娱乐、轻松和简单的内容,他们不重视经典的洗礼,也忽视健康高雅的文学艺术作品的陶冶,那么,其内在的精神资源怎么健全,其人文素质也就可见一斑。

3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课余生活随意化,缺乏经典高雅的主要因素

3.1 学生自身因素

产生这样的问题,首要原因来自大学生本身。大多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进入大学之前专业训练占用了大部分精力,文化课学习则成了一种象征性的行为,文化知识基础及其薄弱,学习能力和学习的自觉性也非常差。进入大学以后,当他们拥有充足的时间自己可以支配时,他们也许想有一些高雅的文化生活,但这些高雅的文化需要投入的精神和思维成本较高,如对古典音乐精品的欣赏需要较深厚的音乐修养和相关知识的储备,才能与之产生心灵的共鸣,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显然并不具备这样的基本素质,所以,上网、运动以至于睡觉等通俗的文化生活成为了一种自然的选择,他们也可能有选择更理性、更健康、更精彩的课余生活方式的愿望,但由于不具备这种知识的储备而无法选择。面对这种现状,应给予正视和理解,并进行有益的引导。

3.2 学校的影响

学生成长时期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所以学校对学生的课余生活方式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部分的学校在课余时间里经常组织一些活动,如体育竞赛,包括教学比赛、技能大赛等借此来扩展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这由学生本身的专业以及学校的性质决定的。而报告会和讲座相对较少,大多数活动仅停留在组织形式上,人文气氛不浓厚,这就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虽然成立了各种社团,但对开展社团活动的经费支持不充分,同时对社团组织的活动限制又太多,基本没有学生们自由发挥的空间,只是走形式走过程,据调查显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有78.3%的学生没有参与过社团活动,因此,实质上学生对学校社团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并不高,使得社团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学校对学生课余生活的不重视,是导致了学生课余文化活动盲目性的重要原因。学校没有正确的引导学生合理的利用课余时间,没有提供相应的课余时间的活动安排,才使学生将大量的时间用于上网、娱乐等,从而导致学生课余文化生活随意化。

3.3 社会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高等教育和大学生成长、成才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状态方面的影响。首先,现代技术的高速发展在给人们提供各种便利的同时,也会不知不觉地助长人们的惰性。大学生作为现代科技的最快、最大受惠者,“享受”现成的知识成果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在课余文化生活上也集中的选择了那些最轻松、随意,最不必动脑筋就可以获得快乐或是刺激的文化消费。其次是当今的大学生面对知识爆炸引起的学习压力、就业难带来的压力等等。不得不带着强烈的功利目的进行学习,学习的快感大大降低,学习成为一种精神负担和压力,因此,在可以自己支配的课余时间尽可能选择休闲式的活动来消遣以缓解压力也不足为奇了。

4 关注学生的课余生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4.1 提高学生自我修养

这种自我修养主要体现在一个人自立自律的生活原则,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踏实严谨的生活作风等上面。这些修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会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中,只有较高个人修养的人,才能在课余生活选择上趋理性与高雅,就会自然而然地将自己的个人发展纳入人类文明发展的轨道之中,从而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就会成为一种自觉。

4.2 关注和研究学生的课余生活问题

组建一支专业队伍去认真地关注和研究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课余生活问题。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课余生活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教师要把它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研究,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哲学、社会学等以及从生理、心理等多角度去研究不同类型、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生活习惯的学生课余生活管理的内容系统、工作方法等等,构建一个以人文素质为基点的学生管理指导体系。

4.3 营造充满人文气息的课余文化氛围

学校不仅仅要在社团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而且要举办各种的人文科学讲座、文学演讲比赛、历史歌曲比赛、辩论赛、百科知识大赛等内容,大力营造具有更高文化含量的课余文化生活环境和充满人文气息的课余文化氛围。以营造浓厚的人文教育氛围,把知识性、趣味性、高品位、高格调融于一体,“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学生的气质、性格、情感、趣味、胸襟等,从而使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品格得到提升,心灵得到净化、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实现思想境界的升华和自身人格的完善,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健全他们内在的精神资源,这样,学生们的人文素质也就会形成。

总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学生、老师和校园环境以及社会等多方的努力。特别是在学生能自由支配、能表现自我个性、施展自己才能的课余生活中,教师、学校如能加以正确引导、关心和鼓励,切实营造文化含量较高的课余文化生活环境和充满浓厚人文气息的课余文化氛围,这样,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海霞,屈东华.论新形势下我国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3):70-72.

[2]唐静.大学生课余时间管理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9).

[3]李薇薇.当前大学生课余生活现状分析与思考[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81-84.

[4]叶学文.从课余生活看高职大学生素质—武汉地区高职大学生课余生活调查反思[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124-125.

[5]吕景章,吴桂兰.论高校体育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3):61-64.

[6]梁凯.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成才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宜宾学院学报,2010(11):98-100.

[7]赵丽娜.大学生课余生活调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10):23-24.

[8]安红梅,华丽,孙纲春.大学生课余生活现状与引导对策[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42-146.

[9]王建.不容忽视的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马鞍山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生课余生活调查问卷有感[J].当代教育论坛,2008(7):106-108.

课余生活的优秀学生作文 篇8

一、真抓实干

我校学生社团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各自特长,在学校团委的引导下,组织建立起来的群众性团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给学生开发潜能、展示自我提供了舞台。社团活动是我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展示素质教育成果的重要平台,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学校独特文化的传承等方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学校团委具体负责全校学生社团的总体指导工作,引导社团活动顺利开展。我校学生社团有四类(文学社团、体育社团、音乐社团、美术社团),在校生2000多人加各类社团。

今年,我校学生社团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各种活动百花齐放、精彩纷呈,为广大学生锻炼技能、加强交往、发展个性、完善人格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团结活泼、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日渐浓郁。每个社团都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和活动时间。每位专任教师都精心给社团学生辅导,带动学生在课外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定期开展展示活动,并通过这些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身体心理、文化专业和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的天赋,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二、建立制度

为更好地引导、管理学生社团活动,我校制订《宏德中学学生社团管理办法》,各社团也建立了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严格按照社团制度开展活动,使社团管理科学化、制度化、可操作化。为促进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适应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学校定期开设培训班,对各个社团负责人进行业务培训,切实加强社团工作建设,规范管理推动了学生社团有序、健康、高效地发展。

三、实施方法

为了保证学生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我校加强了对学生社团的领导,作为负责学生社团工作具体指导的团组织,更是承担起了对学生社团日常管理的责任,形成了各方共同参与、协同配合、责任明确、保障有力、推动社团良性发展的工作机制。我校团委根据青少年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组建成立了校园广播站、阳光心理社团、汽驾社团、新知棋类社团、银杏文学社等六大类共计20个社团,并制定了社团的活动章程。社团组织结构如下:

以上社团都根据自身需要聘请了专门的指导教师,而指导教师大都为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特别是青年团员教师占了多数。社团活动实行了“三定——反馈”制度。“三定”即“定时间”——每周利用活动课活动一次;“定地点”——每个社团都有固定的场所开展活动。“定内容”——每次社团活动都有一个主题内容。“反馈”制度——为了保证社团活动规范有序地开展,我们制订了社团活动记录本,由社团组长进行记录,包括制订计划、人员组成、活动时间、内容记录以及指导教师评价等,并于期中、期末开展社团活动小结交流会,使我校团委能及时有效地了解社团活动的开展情况,并予以指导。

四、活动效果

1.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培养高雅情趣,增强艺术修养

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学生的兴趣爱好普遍得以满足,学生的个性特长也得以充分发挥。学校每年举行的艺术节、运动会、科技节更是为学生社团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陶冶了情操,繁荣了校园文化,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例如,吉他社团、舞蹈队等社团在元旦晚会上一展才华,表演的节目深受师生好评;乒乓球、篮球队在学校学生运动会上获一、二等奖。银杏文学社、SKY文学社的成员们办的学生报刊,深受学校师生的好评。

2.锻炼学生组织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

每年九月,新学期开始,各类社团在新生中大张旗鼓宣传,通过张贴海报、观看社团表演、举办交流活动等,吸纳新生入社,做好新老社员的交接工作,进一步壮大社团力量。例如,“银杏”校刊、校园广播台,在招聘社员时,他们以朗诵、即兴演讲、采访、文字习作等方式进行考核,不仅体现了小干部的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并从学生的积极参与中,体现了我校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这不仅是一次展示个人才能的机会,更是一次充分展示勇气与智慧的机会。

3.锻炼学生社会交往能力,树立团队意识

在现代社会,一个人很重要的实践能力就是为人处世,与人共事,人际交往的能力,而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精神。例如,“SKY”文学社、银杏文学社等文学社团定期出版刊物,学生纷纷发挥各自的特长,有采访、有文字编辑、有电脑排版……,特别是小记者们,从原来的胆小畏缩怕采访到如今独当一面,自己确定主题,自主采访老师、校长以及县有关领导,受到领导们的好评。同学们在各尽其职的基础上又通力合作,最终出色地完成各类出版任务,充分发挥了宣传阵地的作用。

4.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净化学生的内心世界

阳光心理社团是我校的特色社团,他们深入班级,深入学生,进行咨询、出版社区小报、板报、为留守学生、单亲家庭学生、困难学生服务,奉献他们的爱心,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从而升华自己的内心世界,也有利于增强团员青年在社区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推动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5.推动青年团员教师由专一向综合型教师转变

学生社团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社团教师的精心指导,当代的学生知识面宽,接受新事物快,要使学生社团活动有成效,我们的社团教师特别是青年团员教师不仅要发挥自己的特长、聪明才智,更需要拓宽知识面,学会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工具,从学科的单一性向综合性渗透,成为复合型的教师。

为了进一步深入持久地开展学生社团活动,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出新的努力与探索:如何进一步积极探索学习参与社团活动情况的考评机制,并逐步纳入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如何进一步增设“创造性”社团;如何加强与外校社团的联谊……

我的课余生活优秀作文 篇9

有一次,我路过一个地方,看到一个人手里拿鼓棒就在那打几下鼓,我心想:我这么聪明,肯定可以学会的。

去学架子鼓的第一天,我发现老师教的很简单,可是这一个段落老师教完之后让我们试一试的时候,我想的很简单,可是我一打,手忙脚乱的,手一会打这一会打那,头仿佛快要爆炸了。我心想:这才刚开始!为什么就这么难了?后来老师让我慢慢来,不要太着急了,这里的速度没有这么快,这里的四分音符是有停顿的,这时八分音符没有停顿,这首曲子速度是一百,是四分音符。老师又让我把填充挑出来,再练一练,在等我把所有的节奏形全部会了以后,我才发现这没有多困难。

我的课余生活学生优秀作文 篇10

我们全家人都喜欢打羽毛球。爸爸告诉我:篮球和足球运动都有激烈的身体对抗,很容易受伤;羽毛球运动有球网隔着,没有身体对抗,打羽毛球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每天放学后,爸爸带我去进行羽毛球训练。每周一到周四进行接发球、高远球、四角步伐、网前挑球、搓球等羽毛球基础训练,训练结束还要进行跳绳和压腿放松;每周五进行蛙跳、鸭子步、单腿跳、并步和交叉步等体能训练。

通过羽毛球训练,我的体质增强很多,体育运动成绩有很大提高,我以前一分钟跳绳只能跳十几个,现在我一分钟跳绳最快能跳二百零八个。以前,我不会双摇跳绳(双摇就是跳一下甩两下)。现在,我连续跳双摇,最多我能跳四十个双摇。我还要继续加强羽毛球和跳绳训练,像两位师兄一样参加区长杯、市长杯双摇跳绳比赛,为学校争光。

课余生活的优秀学生作文 篇11

农村寄宿制学校课余生活问题管理寄宿学生日常的学习和活动范围基本都在校内,寄宿制学校实际上成了他们的第二个“家”。近年来,在政策的推动下,农村寄宿制学校在我国义务教育体系中已具相当规模,如何让农村寄宿学生享有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课余生活,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成长环境,成为当今农村寄宿制学校有效管理的重中之重。

一、目前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生活管理之“忧”

1.师生关系和谐之“忧”

一些农村寄宿制学校,没有根据学校性质的变化制订新的管理措施,而是延续了原有农村学校的旧有的观念和管理模式,学校对学生业余生活的管理“更趋向于标准化、封闭化的特征,缺少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1]。如,在对学生的管理上,他们满足于把自己定位为“看管者”角色,对问题学生采用更多的惩罚式管制,对学生心理的疏导与问题预设明显缺乏,认为只要把学生“圈住”“不出事”就万事大吉。这样的管理必将导致师生关系矛盾的加剧,“和谐”校园建设无从谈起。

2.教师工作动机缺乏之“忧”

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缺少积极探索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动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因学生在校寄宿,学校教师工作压力和劳动量骤然增加,待遇没有得到相应改善;第二,部分教师的工作地点因学校布局调整后远离自己的家庭住地,往返学校的交通费用增加了他们的经济负担;第三,管理层把学生应试需要的主要科目成绩作为评定教师绩效工资与工作能力的决定性指标,学校没有制订鼓励教师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相关制度和激励政策,甚至有的学校并不主张教师组织学生游戏和活动,教师没有探索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直接热情和动力。

3.基本生活设施的安全之“忧”

由于国家还没有出台关于寄宿制学校专用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寄宿制学校只能沿用与非寄宿制学校一样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及使用办法,这些“公用经费”对寄宿制学校改善学生的课余生活配套设施是“杯水车薪”。“两基”攻坚虽使许多学校硬件设施有了较大改善,但是部分农村寄宿制学校基础设施仍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课余生活配套设施更是严重不足。如学校厨房、餐厅功能不分;有的学校65位学生挤在一间由教室改成的集体宿舍中住宿,床与床之间的过道仅容一人通过,小学生2个人挤1张床,学生回到寝室只能躺在床上,有的农村小学生上厕所和洗澡都存在很多困难。“安全”成为压在寄宿制学校管理者头上的一座大山。

4.单一无趣的课余活动之“忧”

很多农村寄宿制学校没有标准化的体育活动场地,缺乏开展课余体育锻炼的基本器材;图书馆里的图书资源亦相当匮乏。一些学校甚至无力配备多媒体的教学设备。调研发现:为了让学生“安全”地呆在学校里,“有的学校学生每天上课和自习的时间竟长达10多个小时,连低年级儿童也达到了9个小时!”[2]也就是说除了上课,他们所有的课余时间都是用来做作业或者由老师补课。我们知道,课外时间的管理十分重要,丰富、合理的课外活动有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学校应该成为寄宿生向往的学习和游戏乐园,但目前许多情况却令人担忧。

5.学校情感关怀缺位之“忧”

农村寄宿制学校情感关怀缺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情感关怀指向性的缺失。教师高度重视课堂教学,以发展学生的认知为己任,更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单”能否令家长满意;至于对学生的情感关怀,则更多地放在了学生的人身安全方面。如此机械化的管理,使学生缺乏了人性化情感关怀的体验。即便有的学校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组织学生开展了多项课余活动,但由于这样的“情感关怀”与学生内在的需求不吻合致使学生根本没有强烈参与的愿望。第二,情感关怀主体的缺失。寄宿制使家长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与学生的接触,切断了家长对学生情感关怀的链条,致使家长把对学生的情感关怀连同教育责任全部“转嫁”给了学校;而学校中的任课教师和生活教师分工明确,任课教师只负责知识教学,生活教师只管吃、住,这就导致了对寄宿学生情感关怀的空白。

6.生活教师素质偏低之“忧”

受教师编制制度的影响,目前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大多数是即将退休的老教师或者是学校原来的勤杂人员,以前没有过相应的职业经历,而且没接受过相关的业务培训,对于学生课余生活的管理水平非常有限。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生活教师都认为,他们的工作职责就是按照学校的规定和要求管理好寄宿生的吃、住,尤其是宿舍内的秩序。所以,“管”和“哄”是他们常用的工作手段;至于如何对寄宿学生进行情感关怀,他们通常既不知晓,也不会主动尝试去做。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生活管理改进之“思”

1.更新观念,实现学校管理功能转变

(1)学校管理者要转变教育管理观念。应明确地认识到寄宿制学校与非寄宿学校相比,不但要承担一部分家庭教育和家庭生活功能,而且要承担一部分社会娱乐功能。同时各地方政府应根据寄宿制学校寄宿学生数量和管理的特点,制订合理的教师编制设置制度。此外,通过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及当地文化传统的校本课程开发,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丰富学校生活。

(2)组织和鼓励学生适当参与学校管理。让学生参与学校的卫生管理、寝室安全等日常管理,如:为“读书角”书架安排小小图书管理员,值勤小委员负责维持食堂排队打饭的秩序,让学生参与餐厅的洗菜工作,甚至适当让学生决定某一天的菜谱,等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有事可做,既锻炼组织管理能力,又提高主人翁责任感,还能丰富在校生活,适当减轻学校管理人员的负担,改善学生在学校“被管理”的状况。

(3)有针对性地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尤其是对生活教师专业化的培训。笔者建议,一是对学校现有冗余教师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使其向专职的生活教师转型,让他们学会关心、爱护、照顾寄宿的学生。二是生活教师自身应加强学习意识,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三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一些师范类院校开设专门针对生活教师的课程,为寄宿制学校提供专业化的生活教师来源。

2.完善基础设施,消除安全隐患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学生营造环境的安全。国家应针对寄宿制学校急需加强建设的项目设置相应的专项经费。同时,把基础教育阶段的寄宿制学校建设纳入地方政府工作的整体规划,积极落实学生生活方面的配套设施资金。在资金到位的情况下,建议学校从以下几项最基本的工作做起:第一,在保证学生宿舍正常供水的同时,修建热水供应系统,让学生能方便地喝上热水、洗上热水澡;第二,完善学生宿舍基础设施,尽量每室设一厕所,至少做到每个楼层都有男女生厕所;第三,建设标准化食堂,严格执行食堂卫生安全标准,保证学生的饮食安全;第四,制定校园课余活动安全制度,保证学生课余活动安全、有序地组织实施。

(2)重视心理教育,为学生营造心灵的安全。首先,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座谈交流、观看电视节目、主题班会以及邀请法制副校长、校外辅导员、兼职校医做专题辅导讲座等活动方式,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同时,学校可以适当开设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开办心理咨询室,指定具备相关知识、经验的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建立学生心理成长记录卡(袋),跟踪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endprint

3.以兴趣激发为切入点,科学合理地安排与利用课余时间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个体的智能是存在差异的,每个人在智能的不同向度上都各有其长、各有其短。对寄宿生来讲,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合群愿望更加迫切,集体活动往往是他们更加偏爱的活动形式,学校可本着“以群补短”的思想,引导学生主动组队参加兴趣小组活动。笔者建议:第一,学校可帮助学生成立“课余生活兴趣小组”,设置小组长对小组学生进行课余生活的管理,引导小组中的成员一起运动、看书,进行各种娱乐活动。第二,丰富学生晚间生活,如组织低龄学生观看儿童节目、组织中学生观看时政新闻等,还可以让学生针对所看节目写写感想、收获。第三,在学生中开展“我做小小班主任”、“我是小小代校长”等活动,培养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责任心和能力。第三,学校还应利用课余时间,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护、自救能力,如生活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宣传片,让学生学习自救常识、掌握自救方法等。第四,组织开展“我是小小读书郎”系列活动。在班级开设“读书角”,举行“经典诵读比赛”等活动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行为更好地结合起来。

4.给予“特别”的爱,培育一个温暖的“家”

(1)落实“五勤”,引导学生学会感受爱、施予爱。缺乏家庭关爱的学生容易产生孤僻心理,而且缺乏协作能力。勤观察、勤检查、勤交心、勤表扬、勤沟通是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解决学生情感关怀缺位现状的有效的工作方式。在寄宿制学校,教师要避免对学生们的过失反复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成立互助小组,课堂上相互监督,课堂下一起玩耍。教师也可以定期开展与寄宿学生的“谈心”活动,与学生结成“一帮一”的对子,对重点“寄宿学生”实行结对帮扶,全程跟踪关怀。

(2)代行父母职责,给予学生父母之爱。农村寄宿制学校不乏单亲家庭的学生和留守儿童,他们十分渴望父母的温暖怀抱。如果教师像对待子女一样对待学生,在生活和情感上给予寄宿学生以父母般的关心与关怀,既似严父又如慈母,学习上真诚地帮助和鼓励,生活上给予更多的关爱,多谈心、多鼓励,少训斥、少示众,在批评时注意分寸、时间、场合,使他们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和爱意,淡化他们的失败和无助。

5.以文化熏陶,建设“阳光”班级和宿舍文化

“阳光”班级和宿舍文化的核心是积极向上与丰富多彩,它是提升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生活管理实效的重要途径。具体方法有:第一,举办“我的地盘我做主”班级、宿舍文化节,组织学生为班级、宿舍命名以彰显班级和宿舍文化主题系列活动,增强学生间的凝聚力,发掘学生创新、审美和合作的能力。第二,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班会活动,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教育。如:“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的感恩父母活动;在感恩节做一件助人为乐的事,做一个助人为乐、铭记感恩的人,感恩同学、朋友和他人;在国旗下献词,在班级开展爱国诗歌朗诵会;等等。第三,通过星级文明班级、星级文明宿舍等评比活动,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通过“谁是小雷锋”、“帮一帮”等互助协作的活动,促使学生优良品格的形成。

总之,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课余生活管理问题涉及学生在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个错综复杂的问题,丰富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生活,使学生获得健康发展不仅是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功能性转换的内在要求,更是农村寄宿制学校质量提升的重要内容与探索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的突破口。

————————

参考文献

[1] 胡延鹏.农村寄宿制小学情感关怀缺失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2] 王守纪,杨兆山.丰富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提高儿童积极适应能力——农村寄宿制学校功能性转换及观念变革.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数据库:中国会议-2008-12-19.

【责任编辑王颖】

寄宿生课余生活管理策略研究 篇12

一、构建了寄宿生课余生活的立体式多方位的管理策略

(一) 采用齐抓共管、分工合作, 形成四级管理模式

(1) 校长管校, 校长是全校寄宿生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全权负责整个寄宿生工作的领导, 决策和指导。分管副校长负责分班, 值日、寝室、床位落实, 协调各班工作, 直接对校长和学校负责。 (2) 班主任管班, 班主任为寄宿生管理中的直接责任人, 负责寄宿生的学习、安全卫生、思想工作, 以及寝室的卫生工作。 (3) 值周教师管吃, 值周教师为寄宿生膳食的直接责任人, 方法是负责菜品采购、建立台帐、有据可查, 做到善用伙食, 改善营养。 (4) 生活老师和保安管住, 每天晚上9:00学生休息, 负责督促学生洗漱按时休息。

(二) 注重人文理念, 关爱寄宿生的成长, 形成四保证模式

(1) 生活上的保证。生活上无微不至, 精心呵护寄宿生, 耐心细致的做好学生思想工作, 成立心理咨询室。 (2) 感情上的保证。充分挖掘学校有限的硬件资源, 建立“亲情话吧”、“亲情聊天室”, 以弥补不在父母身边情感上的缺失, 让学生时刻感到亲人就在身边, 亲情就在学校。 (3) 健康上的保证。每天清晨均安排早锻炼;每周清洗, 翻晒被褥, 保持室内空气流畅, 干净整洁;每学年对学生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 定期对学生进行病疫预防教育。 (4) 人文上的保证。做好浓厚寝室文化建设, 名人名言文化牌、宿舍信息栏等。

二、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为学生独立自主奠定坚实基础

(一) 开学第一周设立学生自主劳动技能周

由生活老师带领住校生完成为期一周的技能训练, 学校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一切物品摆放有序、整理内务、洗衣服、叠被子、打扫卫生、洗澡、排队取水打饭等。

(二) 成立学生自管小组

成立男女住校生自管小组, 方法是从每个寝室选出一名有威信有正义感有责任感的学生来配合老师的管理工作。学生自管小组24小时均可在校内校外对住校生执行管理, 但同时要以身作则, 不得滥用权利。具体负责各寝室、餐厅的纪律、卫生的检查, 人数的清点, 及时处理突发事件, 遇到自己不能处理的事及时报告生活老师或值周老师。通过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进一步增强了学生主人翁意识和自主管理意识, 提高了学生自主管理工作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 从而达到了学生自我服务育人的目的。

(三) 学期末进行“文明寝室”、“优秀寝室长”、“文明住校生”的评比

学校对寝室的卫生、纪律、出勤、床上内务及物品摆放、文化氛围等做出具体规定。每天生活老师和自管组对每个寝室、餐厅的卫生、纪律、内务及综合进行考评打分, 每个星期根据考评纪录进行“文明寝室”的考评, 一学期进行一次总评。“文明寝室”的寝室长同时被授予“优秀寝室长”的光荣称号。“文明住校生”主要是从非“文明寝室”中评选, 以做到寝室的平衡和扩大优生的带动作用。

三、提升生活老师的管理水平, 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生活老师对住校生的管理不仅仅是行为上的监督管理, 更重要的是加强对住校生的心理辅导, 要求他们注重对学生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和健康人格的培养, 了解学生的心理, 疏通学生的心理障碍, 对学生多一点宽容和理解, 多一点关心和支持, 经常和学生打成一片, 多参于他们的活动、值日、吃饭、聊天。使他们感到严中有爱, 爱中有严, 从而构建温馨和谐的家园。对于学生的过失和错误, 生活老师不是妄加指责, 而是晓之以理, 让他们明白生活能力锻炼的重要以及集体生活中承担自身责任的必要。当然, 生活老师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要在学生中建立一定的威信, 以便更好地开展管理工作。

我的课余生活的优秀作文 篇13

我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下五子棋、爬山、骑自行车、打乒乓球,没有一样我不喜欢做的。不过,我还是喜欢读书。

在家里,我做完作业,就开始读书。每当读一本新书时。我都读的的津津有味,非常感兴趣,经过长时间的阅读,我的收获很大,积累了许多许多好词好句。书让我深深的着了迷,似乎觉得自己就是书中的一个人物。每次看书都陷入书中的故事,常常忘记了时间。当然,我也有特长,比如乒乓球是我最喜欢的特长之一,刚学时连握拍子都不会,当我学会握拍子时,教练让我学掂球直到熟练后,才开始学打球。打乒乓球对眼睛有好处,哪怕你眨一下眼就可能错过一个球。当我学会各种招式后才开始真正的打球。每打完一次球我都会汗流浃背,但是我非常高兴,因为这样一次次的练习能我进步很快,离比赛也更近一步。乒乓球给我带来了无穷的快乐,给我的课余生活添加了色彩。我的课余生活真是丰富多彩啊!

我的课余生活小学优秀作文 篇14

先说课间吧。我会和同桌玩掰手腕,或者玩剪刀石头布。

再说放学后我会干吗吧。我会跟小朋友们玩跑步比赛、跳绳、体前屈、乐高幻影忍者。

最后说假期吧。在假期里我会去旅游或是回老家。在老家可以去北海玩。北海的天蓝蓝的,水凉凉的,沙滩软软的,它是一个让人终身难以忘怀的地方。我会和姥爷去游泳。北海的水非常清凉,没有一点儿泥沙,尝一口又咸又涩,难喝极了。后来我们赶上了退潮,方圆50米内水没不过脚踝。我们捉了5只小虾、2条小鱼。然后又把它们放回大海,我们没有破坏环境哦。

课余生活的优秀学生作文 篇15

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大学生的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其思想状态已日趋多元化。然而在众多大学里似乎每一个同学都曾问过同样的问题:我上大学是为了什么?通过大学能成为怎样的人?大学能给我带来什么?结果, 那些找到答案的同学坚定执著地向目标靠近, 而未找到答案的同学依然浑浑噩噩, 无所事事, 越落越远。日积月累, 这些同学不仅没有目标, 更浪费了人生宝贵的四年时间。为此, 我们以大学生课余时间安排为主题展开了社会实践调查。

2 大学生时间安排不合理的具体表现

我们对收回的问卷进行了仔细的数据统计和数据分析, 综合各项数据后总结了当今大学生在课余时间的安排上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具体表现如下:

(1) 生活作息不科学。由于现在一些高校对大一的学生还有早自习的要求, 所以, 在我们的调查中很明显就发现, 大一的学生起得会比较早, 多在7点之前起床。而大二大三在没有早自习的束缚下就喜欢睡懒觉。在晚上就寝时间的调查中发现, 无论是哪个年级的学生都喜欢晚睡熬夜。调查显示, 61.2%的大学生选择在11点到12点上床睡觉, 27.8%的大学生选择在12点之后睡觉。这两者就占了所有调查学生的89%, 可见, 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习惯在大学里熬夜, 做一只“夜猫子”。

(2) 在对大学生课余时间的具体安排进行调查时, 我们收集和统计相关数据, 绘制了下图, 从这幅图中,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现在大学生对自己课余时间的支配情况。很明显, 有26%的同学会把自己的业余精力投入到网络游戏和电影电视当中, 而且有35%的大学生每周的社会工作时间为零。

(3) 对于网络的运用。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54%每天上网1~3小时, 有19%的大学生每天上网3~5小时。那么大学生在这段上网时间中都做些什么呢?我们同样也进行了问卷调查, 并把结果绘制成如下表格, 见表1:

单位:%

从上表我们很清楚就可以看到, 现在大学生主要还是用网络进行娱乐休闲, 较少的人真正将网络作为一个了解世界、拓宽眼界的工具。大学生对于时政新闻的热衷度远不及他们对明星对时尚对游戏的热衷。

(4) 学习是考试的机器。我们在对在校大学生平时的学习时间和临近考试时的学习时间做的一个对比调查中发现, 很多大学生是为了考试而学习, 只有考试临近了, 学习才会像一台机器一样开始运作。以下便是我们分析后得出的对比表, 见表2:

单位:%

从上面这个对比表格我们看到, 大多数同学在平时都花很少的时间来学习, 当考试快到了, 才急急忙忙地临时抱佛脚, 被迫学习。

(5) 对时间规划的必要性不够重视。在问到对自己的课余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时, 有55%的同学回答了一般, 29%的同学回答了不合理。然而在问到是否有必要好好规划自己的课余时间时, 有36%的同学回答了比较有必要, 但最近忙没时间规划, 有24%的同学认为规划与否无所谓, 顺其自然就好。可见, 现在的大学生依旧没有意识到一个合理有效的时间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 时间安排不合理的原因

3.1 社会因素

(1) 现在的社会正处在一个转型期, 人们的思想观念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在悄然地发生变化, 许多新兴的社会思想也给原本宁静的大学校园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调查中, 我们发现有10%的大学生认为在大学里读书不是最重要的, 平时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在学习上。

(2) 网络文化的冲击。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从不成熟向成熟的转折时期, 自控力及自律能力仍然较弱。面对网络这个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工具, 不少学生面对琳琅满目的信息无所适从, 无法抵抗网络的诱惑, 继而迷失方向。

(3) 家庭影响。现在网络上很流行这样几个词语:“富二代”、“官二代”, 形容的就是那些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孩子, 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有着很强的自我优越感, 认为自己家里条件好, 以后的日子不用愁, 大学只是用来混日子打发时间的。所以他们中的很多人把学习当做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 放任不管。而且他们的家长也对自己的子女要求很低, 对他们的学业不闻不问, 在一定程度上放纵了他们对学习无所谓的态度。

3.2 教育因素

(1) 在中国, 大学的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中高级人才的重要责任和使命。但是, 就目前来看, 我国大学的知识、能力和道德教育体系还存在着诸多漏洞。

教育方面, 现在许多大学似乎还延续着中学的教育和管理思想, 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依旧不够重视。很多都还是空头讲理论, 实际运用操作的实验课程少之又少。能力方面, 目前我国的大学依旧很多是依照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 使许多同学仍像中学时期一样埋头苦读, 不闻窗外事, 不积极主动地去参加社会实践。道德方面, 现在的教育还是没有真正达到育人的要求, 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和应急式的技术培训依旧占据主导地位。也正是这样存在漏洞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许多大学生对大学生活产生了一些悲观消极的情绪, 对待自己的课余时间也不知道如何进行合理的规划。

(2) 老师的影响。作为教书育人的园丁, 老师们应该为人师表, 然而在大学里也有着一些老师把自己的教育工作当做是“副业”, 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其他方面, 例如下海经商等。23%的同学认为大学里的老师在课后没有什么要求, 而自己的自主性又不高, 所以不会把很多时间投入到学习中去。

3.3 自身因素

(1) 自我认知不明确。在我们的调查中, 有34%的同学回答说是因为大学环境轻松, 没有什么压力才不把主要时间花在学习上的。有这种想法的大学生正是因为自己没有危机意识, 没有长远目光, 自我认知不明确, 在大学里得过且过, 浑浑噩噩地混日子。

(2) 自制力不强。26%的大学生觉得自己周围的诱惑太多, 无法集中精神学习。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的确是对当代大学生自制力的考验, 但是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够通过这场考验。许多同学在面对种种诱惑时, 还是因为自制力不够而无法抵抗住。

(3) 进取心不强。在中学时期, 我们把一个好的大学当做是奋斗目标, 而在我们进入大学后似乎一下子就没了目标没了方向。很多同学觉得自己进了大学就已经完成了父母和社会赋予自己的使命, 大学便是自己奋斗的终点站。对于自己的未来也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划, 没有一个努力的方向。对待自己的学习和社会活动没有进取心, 安于现状, 不思进取。

4 大学生合理安排课余时间的意义

(1) 优秀的大学生是祖国发展的重要保障, 而大学生课余时间对大学生而言, 是决定了其是否能成为优秀人才的关键因素。“祖国的未来靠下一代”、“我们是祖国的栋梁”足以印证大学生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因此, 每个大学生都应该规划好课余时间, 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多做点提高自身素养的事情, 让自己变得足够优秀。这不仅能帮助自己在未来求职路上走得更平坦些, 也是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 良好的氛围是提高我国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推动力。就像学习一样,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保障学校顺利完成教学计划的重要因素, 学生课余活动所形成的良好氛围是让一所学校变得有生机、更出色的必要条件。一传十, 十传百, 只要有一个学生完美规划了他的课余时间, 他周围的同学都会跟着规划起属于他们的课余时间。不光如此, 学校也会顺应学生的需要, 举办更多的讲座, 开展更多的校园活动来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 充实他们的课余生活。

(3) 合理安排课余时间有利于完善大学生自己素质。众所周知, 大学与高中的不同就在于大学给了学生大笔自由时间任意支配, 利用好了课余时间的人就是王者。因此, 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对提高自身素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大学四年中, 大学生要培养自学能力、沟通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信息搜寻能力、应试能力等现代高素质人才所必备的能力。

5 如何合理安排课余时间

(1) 对自己做一个理性的分析。问问自己兴趣到底在哪里, 自己想学些什么, 想做些什么, 再看看自己近期内要实现哪些目标, 长远目标是什么, 自己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 各种活动对自己发展的意义又有多大等。把这些事项一一记下, 做好计划, 最好是以兴趣爱好、个人需要作为前提条件。

(2) 加强体育锻炼。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要想在学习、事业上有所建树, 先得保证有一个好身体。体育锻炼不仅有益于现在, 更为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3) 积极参与一些有益的文娱活动, 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这可以增添你的生活情趣, 使你的生活变得充实丰富。更重要的是, 拥有一项或多项自己有兴趣并且擅长的爱好, 是区别于他人的重要标志。同时, 培养兴趣爱好也有利于建立自信心,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因为, 培养兴趣爱好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交际的过程, 在交流中学习, 在分享中成长, 给人以无穷无尽的欢乐。

(4) 阅读大量有益的书籍报刊。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不会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大量阅读课外书籍, 特别是世界名著, 可以排遣烦忧, 愉悦心情, 又可以获取知识, 增长智慧。在当今社会, 以阅读为乐事的同时, 也要关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现状, 只有充分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 才足以让自己处于时代的前端。

每个人的潜力都有被开发的机会, 我们呼吁:大学生们, 让我们从课余生活中充实自己, 让大学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更加富有意义, 让自己变得更自信和更优秀!

摘要:通过以大学生课余时间安排为主题的社会实践调查, 我们得出大学生课余时间安排不合理并且有多方面的表现这一结论, 并发现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 是多方面的, 涉及社会、教育、因素、自身四方面因素的影响。寻找到原因之后, 针对每个因素, 我们都提了相应的建议和意见, 希望可以真正地帮助大学生们养成规划安排时间的习惯。

上一篇:704班行为规范及规章制度下一篇:七十周年国庆促销参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