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腐败现象的表现形式成因及防治对策

2024-09-01

农村腐败现象的表现形式成因及防治对策(共5篇)

农村腐败现象的表现形式成因及防治对策 篇1

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国数亿农民的命运掌握在基层乡镇、村社干部的手里。近几年来一些地方的基层腐败现象出现高发态势,部分基层干部队伍中存在不思进取,贪图享受,弄虚作假,失职渎职,利欲熏心,以权谋私等现象,这些违纪违法行为虽然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损害了群众的利益、损害了党群关系,也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针对这些现象的发生中央纪委对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高度重视,出台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实施纲要》,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因此我们认真思考基层干部腐败的形式,发生腐败的原因,分析思考防治腐败的对策,不断加强对基层干部的的监督和管理,对于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显得尤为重要。

一、腐败现象的主要表现

近年来,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着软弱涣散、少数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作风不实,铺张浪费、以权谋私、办事不公以及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等问题。村干部的基层腐败活动,损害了党和政府在农民群众中的形象,影响党和政府的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财务不透明,干部胡支乱用引起农民的不满,导致农村干群关系紧张,直接影响农村社会和谐。村民上访居高不下,直接危及整个社会的稳定,后果严重。

(一)宗旨观念淡薄,思想意识滑坡。乡村作为最基层的一级党组织,村支部书记是最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人,也是农村各项事业 的组织者和掌控者。少数农村党员干部缺乏群众观念、公仆意识,没有真正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没有真正解决好立党为公、掌权为民的问题。村级组织掌握着集体资金,如农村提留款、农副业收入、农村办企业利润提成、罚款收入等等,同时控制着国家的救灾扶贫款、公益事业捐赠款、扶贫款、农业直补款等资金的使用。少数村干部私欲膨胀,在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实中不按照规定执行,暗箱操作,弄虚作假,或是自己捞取利益,或是优亲厚友;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在宅基地分配、城镇建设及高等级公路建设征地补偿中,就存在着把集体和群众应得的利益私送亲朋好友甚至私分补偿款的现象;有些乡镇、村社虚列名单,套取国家的救济款、扶贫款,有些村社干部连农村修建卫生厕所这样的事情,都要为自己的亲朋好友虚报人口套取补助。再加上农村的事情本来就很多,尤其是各种民事纠纷多,排解疑难问题多,有些干部在处理化解矛盾中办事不公道,一碗水端不平,损害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甘肃省临洮县漫洼乡簸箕台村在农村低保工作中存在的“关系低保”、“人情低保”、“优亲厚友”现象,引起了村民强烈的不满,在社会上造成恶劣的影响。

(二)贪图享受,吃喝玩乐盛行。有的基层干部打着“吃了喝了不算犯错”的口号,无视群众疾苦,贪图享乐,公款大吃大喝。特别令人痛心的是在一些无任何集体企业,经济基础薄弱的村组,招待费数额也高得惊人;二是有的以“干部工资低,工作辛苦”为由,违反财经纪律,巧立名目,滥发各类补贴。在干部得实惠的同时,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变成一句空话,干部与尚未富起来的广大群众的隔阂越来越深;三是公款消费使行政经费呈跳跃式增长势头。有的乡镇、单位领导竞相攀比配备专车,购车经费、汽油费、维修费成为行政性经费支出中一大项目,公款旅游则从国内到国外,一些干部在外吃喝玩乐也用公款报销。如今年我们查处一个案例就是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借接待相关单位人员,贪污单位小金库中公款2万元,用于个人吃喝玩乐,对国家扶贫款采用虚假票据套取后,放入单位小金库中,将其中63万元用于支付单位、个人非正常支出和非法占有。

(三)以权谋私,贪污、挥霍、挪用公款。“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别拿村长不当干部”,这是著名相声演员冯巩在相声里说的。在国家行政编制里面,“村官”并不是公务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官”。但正如那台词里说的“别拿村长不当干部”。近年来村干部以权谋私,贪污挪用的事时有发生,这类问题是引发农村信访和集体越级上访的重要导火索。有的基层干部利用职权将本应由个人支付的费用在村集体报销;有的村干部为谋求政绩,逢年过节“打点”上级部门或上级领导购买的礼品一概用公款报销;有的采取收入不入账或少记账,直接将公款据为己有或为日后随意动用公款提供方便;有的巧立名目、扩大支出、开假票据、重复报销、白条入账,侵吞村集体资财;有的倚仗职权在农村建房、计划生育、土地承包等方面以权谋私,侵犯集体利益。特别在一些涉及到土地征用、拆迁、重点项目的乡镇、村社,违纪人员一般是村里或单位的“一把手”,这些人“慷村里人之慨”,利用职权,以权谋私。如宁夏区纪检监察机关2010共查处乡镇、村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101起,处理123人。纠正贪污、挪用、截留、骗取农村教育经费、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违法违规征占农村土地、违法调整收回承包地、强迫流转承包地等 损害农民利益行为53起,涉及金额105.32万元。

二、腐败存在的原因

导致农村基层组织及乡村干部违纪违法的发生,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干部队伍素质偏低。一是农村基层干部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法纪知识匮乏,由于文化水平低,加之平时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党的方针政策、党纪条规不学习、不研究、不认真领会贯彻,不懂法、不守法。造成既抓不好村务管理,又理不好村级财务,只能被动地应付一些事务性工作的局面;二是宗族观念比较重,“村官”都是从土生土长的农民中选出来的,本来受教育程度有限。再加上农村宗族势力比较严重,有人一上任就热衷于搞特殊化、特权化,做事武断、霸道,考虑自己的地位、权威和利益较多,思想动机不纯。

(二)财务制度不够规范。在一些地方,村级财务制度不规范,会计出纳不分家,账钱权村支书记一人独揽,权力高度集中,收支随便,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财务从不向群众公开,财务管理严重失控。一是违反规定,村级财务由村支部书记抓,形成一人说了算的局面。二是村会计账中“白条子”泛滥。在农村,有的买卖双方都没有正式的发票。因此白条子在村会计账目中成了正式发票的代名词,直接导致了财经管理混乱,真假难辨,村务透明度不高。在我们近十年查处的案件中,村干部利用职务之便,采取收入不入帐、白条子顶等方式贪污、侵占、挪用集体资金的案件4例。

(三)监督机制不够完善。一是群众监督,缺乏实际操作性。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已经搞了好多年,经验也层出不穷,各地也出 现了许多好的作法。如村级财务实行定期公开,村里重大项目或开支由村民理财小组商量讨论,村级财务实行村账乡管等等。但公开中却存在着透明度不够,暗箱操作以及“少公开”、“假公开”和不愿、不敢公开的现象。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回避、推诿的态度,该公开需要公开的不公开。正如一些村民说:“村务公开是不错,可是到了村里就成了能公开的公开,不便公开的,他就不公开,尤其是财务,只有村干部们才真正知道底细”。不少村务公开栏只是一种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每年一度的财务清理也只是走走过场而已,搞搞形式,制度也是墙上挂挂而已。有些地方政务、村务公开栏内容常年不换,审批资金手续不健全,群众意见很大。更有些村干部抱着“手中有权,不捞白不捞”的想法让他们能占则占、能捞则捞。有人甚至认为集体财务的钱就是自己管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想怎么拿就怎么拿。二是上级监督,不够到位。上级由于工作繁忙,多数注重事务性地布臵工作,缺少经常性地开展对“村官”的谈心、谈话活动。村支书或村主任,有的地方实行任命,有的实行公开选举。之所以能竞上村干部这个岗位,一般来说是地方上经济实力比较强或是家族势力比较强的人,从某种程度上是领导的得力助手。只要放开手去干,工作上即便有点失误,也是“情有可原”,上级注重的只是结果。基层工作本身就难搞,有些地方甚至使用一些在当地有一定势力,品德虽然有欠口碑,但能“镇”得住当地百姓的这种人。这样无形放纵了某些行为不端“村官”们膨胀的野心,使之处于无人监督的状态,任其所为。

(四)滥用职权责权不分。有些地方村委和党委权力不分,互相插手,有些地方,农村干部法律意识淡薄,个别村党支部书记,村长视生效合同为儿戏,随意变更或终止,在发包上偏亲向友,一些重大事项,不经过民主协商,由村干部某一人决定,不能实现真正的村民自治,对大多数村民而言,行使他们的权利,只是一句空话。再加上作为最基层的党组织,直接面对的是群众,针尖大的事、芝麻小的事都需要他们去解决,群众自觉不自觉地仰视,引起这些“村官”们思想上修德律己的严重缺失,把自己看成一方“神圣”,或认为“山高皇帝远”,我就是“土皇帝”,谁也管不着。

三、防治对策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直接关系到我们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没有农村经济的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农村基层干部腐败的产生和存在,不但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也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农民安居乐业,应切实改进党的作风,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切实抓好农村基层干部腐败的防控。

(一)配好班子,提高干部整体素质。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监督和管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是配好班子强素质,要根据农村新形势工作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类培训班,着力提高村级班子干部的整体素质,积极拓宽用人渠道,选出组织和村民比较满意的“两委”班子,着力解决干部廉洁从政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只有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水平,才可能知大局,懂大势,把握发展规律,具有较强的洞察力,才可能政治上坚定,更加自觉地贯彻落实 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二是加强思想教育,利用农村农闲时候进行冬训班培训,通过廉政文化进农村等活动,让积极的文化阵地占领农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权力观、荣辱观和政绩观,提高廉洁自律、拒腐防变的能力,从思想源头上遏止腐败动机的产生。使之能真正成为党和政府在基层的代表,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从群众利益出发,一切为群众着想,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积极主动创造一种让群众和社会监督的氛围。

(二)加强监督,增加权力透明度。进一步加大“三务公开”力度,在村级中把群众关心的财务、宅基地审批、计划生育、发展党员、专项资金使用问题,严格按照公开要求进行公开;充分发扬民主,建立健全村民代表制度和村民代表议事制度,同时推行村民代表质询制度,进一步加大老百姓对村级事务的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和管理权;发挥好村级财务“双代管”制度,把村集体的钱和帐由乡(镇)真正管起来,使“村官”们欲“腐”不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资金、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管理使用、发放以及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都成为今后农村基层加强监督检查的重点。另外畅通监督渠道,扩大监督参与面,也是加强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县开通了榆中廉政网,特别是设立了“书记信箱”,群众可以通过这个便捷途径向纪委书记进行举报。网上“信访举报”为群众投诉架起了便利、高效的快车道。

(三)完善制度,构建惩防体系。要抓好制度配套建设,当前特别要抓好三项制度的完善和落实。一是完善党务公开、村务公开制度。将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在公开栏内全部公开。二是强 化民主理财制度。民主理财小组要切实履行职责,并将理财情况张榜公布,增加群众的信任度。三是坚持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村干部任期内要由镇组织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审计经济工作目标完成情况,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情况,村财务收支情况,审计结果要向村民公开,发现问题,限期整改。四是坚持村干部勤廉双述考评机制。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干部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充分发挥村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使他们真正成为群众致富的带头人和“领头羊”。

农村腐败现象的表现形式成因及防治对策 篇2

一、虚假账目的分类

在现实中, 因主观因素的不同, 虚假账目可大致分为二类

(一) 无意性虚假

它不是提供报告者故意所为, 多是由于自身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 报告制作者会计业务水平有限和有关财务管理制度缺陷等原因所造成。如财务收支未全部入账核算, 会计信息不健全, 会计科目归集、运用不合理, 会计信息混乱, 导致财务报表与财务活动两张皮;有的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上下级财务关系未理顺, 一本乱账等等。

(二) 故意性虚假

故意性虚假是恶意的、目的性强地制作出来的账目, 表现为单位或个人为实现某些利益故意淡化甚至隐瞒于己不利的会计信息, 强化甚至编造于己有利的会计信息, 目的是为了虚报成绩, 瞒报收支, 获得奖励、偷漏税款等等, 此类报告往往与职务犯罪相关联。因此, 故意为之的财务造假行为是审计和制裁的重点。

故意虚假根据制作主体和报告对象的不同又可分为四类:

1. 提供方内部个体因素造成的恶意造假, 制作主体是财务报告编制的相关当事人。

2. 提供方整体因素造成的恶意造假,

制作主体是整体上的财务报告提供方, 是企业主或某个决策层共同策划指使财务作假。

3. 提供方与使用方共谋性因素造成的恶意报告。

4. 提供方与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串通提供虚假财务报告。

二、虚假账目的表现形式

(一) 资产项目方面的造假

资产项目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造假主要表现为根据利益取向, 通过改变资产的确认条件修改资产计量标准, 虚构交易, 虚增资产、不计或多计资产, 损失不转销而挂账等来实现;或少记资产, 现实中大量的是多记资产, 又称虚估、虚列资产。

(二) 负债项目方面的造假

负债项目包括流动负债、长期负债, 造假主要表现为:漏列负债或虚列负债、侧重于漏列负债。主要通过改变负债确认的条件, 变更负债计量的标准, 违背负债的形成、偿还的会计核算原则, 对交易事项应付及预收款和借款不按实际发生的时间和金额入账, 对已经发生的费用而尚未支付的工资、福利费、劳动保险费、利息、大修理费、税金等未预计负债, 或者虽已预计但未计入负债项目。虚假还债, 凭空转销负债或者增加负债等方式作假。

(三) 收入项目方面的造假

收入项目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等;其造假表现形式主要为虚列收入或隐瞒收入。侧重于虚列收入。主要是通过修改收入确认的条件, 改变收入的计量标准, 违反收入的会计核算原则, 虚构交易或事项, 虚增业务成本, 多计或少计投资收益等实现作假。

(四) 成本费用项目方面的造假

成本费用项目包括存货成本 (采购成本、在产品成本、库存产品或商品成本等) 、销售成本、销售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其他业务支出、营业外支出、所得税费用等。造假的主要表现为少列费用或者虚列费用, 重点是少列费用。主要通过改变费用的确认原则, 少记或多记当期费用;修改成本费用的计量标准;少摊当期成本和费用或者多摊成本费用;违反成本费用的会计处理原则, 当期不列支, 不摊销, 期末不结转, 所得税等不计提或不予提足;费用直抵收入等, 造成隐瞒、少摊当期费用或者虚列多摊当期费用。

(五) 所有者权益及损益项目方面的造假

主要表现在虚增或者少计所有者权益及净利润, 较常见的是虚增所有者权益和利润。主要表现在实收资本造假, 资本公积的造假, 盈余公积项目造假, 损益项目造假等方面。

三、虚假账目的成因

(一) 内在原因

财务作假的根源在于利益的驱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财务账目的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在有些时候相互利益一致, 有些情况下又存在利益的冲突甚至相互对立, 因此, 利益各方的要求不同。制造者为了满足各方的不同需求, 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 弄虚作假, 形成虚假的账目来欺骗某些或全部财务账目的用户。

在相关的利益中, 处在首位的是企业的利益。政府要求企业如实揭示会计信息, 及时足额缴纳税费, 以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但企业往往为了自身利益, 通过提供虚假的财务报告骗取投资者、债权人及政府有关管理部门的信任, 以此获得投资、贷款或者减少税金支出等经济利益。

其次是个人利益。企业负责人希望通过财务作假骗取投资者的信任, 获得职务、薪金、股票升值等方面的利益。财务人员作为虚假财务报告的直接生产者, 他们一方面要遵守国家的法律, 避免因违法违规而影响自身利益;另一方面, 他们更要直接接受企业负责人的领导, 按企业负责人的要求制作财务报告, 并由此获得薪金、升迁、奖励等利益。

三是有的地方政府为了本地区的局部利益, 也会对虚假财务报告采取“宽容”甚至“纵容”的态度。有些地方党政领导急功近利思想严重, 为突出任期内政绩, 不从实际出发, 给企业分指标、压任务, 年初定目标, 年底保目标, 只准报盈利, 不准报亏损, 逼着企业造假;以实现自己的“政绩”, 结果是领导升官, 国家受损, 职工遭殃。

四是会计人员素质低, 道德水平不高, 从中造假。

(二) 外部环境方面

1. 诚信、道德缺失, 规则意识淡化。

社会上流行一种“老实人吃亏”的说法, 诚信、讲信誉的中华传统美德受到遗弃, 视规则为儿戏, 或以“法规滞后”为借口大搞灵活变通, 因此造假泛滥成灾。制造业造假, 流通领域贩假, 行政官员搞假政绩、说假话, 企业财务人员做假账。

2. 监管不力。

我国监督环境的软化是虚假财务报告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注册会计师是对各类经济实体财务报告进行经常的外部监督的第一道防线。但从我国现状来看, 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还不太完善, 整个行业尚处在竞争激烈而无序的状态之中。争抢客户, 竟压费用, 从宽审计、甚至帮助参与造假。此外, 目前国有企业经营者既是“委托人”又是“被审计对象”的双重角色不仅使企业内部财务监控与管理形同虚设, 也是造成注册会计师敢于参与造假的重要原因。

3. 执法不严。

为了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我国近几年来制定和完善了许多相关的法律法规。但实际执法较“软”。一方面, 作假账泛滥的事实似乎造成了一种“法不责众”的局面, 另一方面也有大量的问题没有被揭露出来, 很少有人因作假账受到法律严惩。即使后果极为严重, 对有关人员的处罚却比其他犯罪活动轻得多, 这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环境, 就使得造假者有恃无恐。

4. 管理体制等影响。

一是政企不分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一些政府部门还不同程度地干扰企业的管理活动。二是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企业经营者的责权利还不明确。企业法人既要承担商品经营的全部职责, 维护企业的利益, 又要实际承担许多地方形象、就业稳定等社会义务。使虚假财务报告的产生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三是我国干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滞后, 企业经营是否反映出良好的“业绩”是企业领导能否被提拔重用的关键条件之一。在社会上流行“官出数字, 数字出官”的风气影响下, 势必导致财务信息要迎合领导的意志, 从而形成虚假财务。

四、防范和治理虚假财务的对策

(一) 重视诚信道德规范的重建

要树立以讲诚信为荣, 人人讲诚信, 反对和抵制弄虚作假的良好社会风气。培养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规范, 建立规范的社会信用体系和失信的惩罚机制, 为社会信用水平提高提供制度保障。

(二) 进一步完善企业的产权制度, 健全企业自我约束机制

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推进股权多元化,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加大对经营者监督力度, 防止“内部人控制”, 改变目前主要由经营者委托注册会计师组织进行审计的不正常局面, 而应由财产所有者、董事会或监事会委托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 防止委托人与中介机构因利益关系共同造假舞弊。

(三) 推行会计委派制和会计代理制

建立行使政府管理职能的会计委派制度, 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和骨干企业推行会计委派制;会计人员由各级委派, 工资由政府财政直接发放, 工作对政府负责。小型企业、乡镇企业、三资企业以及私营企业可以推行会计代理制:即企业只设出纳人员办理日常现金及支票收付业务, 记账及报表等会计核算工作委托会计师事务所代理。会计师事务所对会计法律法规负责。

(四) 加强会计法制建设, 规范会计工作

加强执法力度, 对违反《会计法》者不仅要追究单位的经济责任、还要追究会计人员和领导者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要求做到诚信为本、有法必依、遵纪守法、秉公办事、不谋私利。

(五) 加强审计监督

加强国家审计机关“人法技”建设, 不断改进和完善对虚假会计信息检查监督控制的手段与措施。突出重点, 抓住典型, 加大审计监督的广度、深度和力度, 抓住虚假财务报告的典型, 进行剖析, 制定标本兼治的措施。同时, 要清理整顿中介机构市场。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应该对法律负责, 目前中介机构过多过滥, 无序竞争是造成虚假财务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推进, 中介市场逐步放开, 清理整顿中介机构市场更加必要和紧迫。

防范和治理虚假财务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同时也是一项艰苦长期的工作, 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我们齐心协力, 为推进诚信、和谐的社会经济秩序而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牟安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与治理对策[J]甘肃农业2006年10期

[2]吴泷会计失真原因的另类分析及治理对策[J]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年02期

[3]吴炜项从华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探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冯文芳我国会计诚信缺失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7年

集体腐败形成的表现形式及对策 篇3

说到集体腐败,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一些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违规谋取集体福利的行为。比如,违规发放奖金、补贴、实物、购物卡;违规为干部职工建房或者以高价购买商品房再低价出售给个人;为干部职工超标准交纳各种公积金、保险金;免费或低价向干部职工提供乘车、用电、用水、通讯等服务;以学习考察之名轮流组织干部职工公费旅游;超编制超标准配置公务用车、公车私用;擅自为管理人员确定高额年薪,等等。这类行为大多属于违规违纪,但在部门和单位内部却是公开或半公开的,得到干部职工的支持,大多经过集体决策,而且分配比较平均,决策者通常并不比其他干部职工得到更大份额,有的单位的领导班子还可能是迫于“关心干部职工”的压力而作出这方面决策。但我们不能低估这类以“福利”名义进行的集体谋利行为的危害性。因为这类行为不仅直接扰乱收入分配秩序,造成部门、行业收入差距过大,严重损害社会公平,而且往往与执法和管理中的利益驱动、截留收入、转移和套取资金、“小金库”等违规违纪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甚至以后者为前提。同时,在为大家谋福利的名义和幌子下,可能诱发、隐藏少数人更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

除这些打着福利旗号的大集体谋私行为外,还有一些性质更为恶劣的集体腐败问题需要引起我们加倍警觉。一是集体贪污。有的利用管理国家专项资金和项目的权力,从中套取资金加以私分;有的利用执收执罚的权力,截留转移应当上缴的资金予以私分;有的企事业单位采取收入不入账等方式私分国家集体资金、资产。比如,套取私分特殊项目的补贴资金,转移私分社保资金、截留税费收入等案件近年频频见诸报端,有易发多发的趋势。二是集体索贿受贿。即一些掌握重要审批、执法权或招标采购等实权的单位和机构利用职权以赞助、回扣等形式接受或索要管理对象或相关单位、个人财物,作为“小金库”经费或私分给个人。

梳理剖析各地查办的集体腐败案件,集体腐败作为一种需要多人共同参与和配合实施的有组织行为,多发生在下述领域和部位。一是掌握重要审批权和执法权的部门和单位。二是相对独立的执收执罚机构,特别是采用票据进行现场执收执罚的机构。三是专项资金、基金管理部门和重要项目实施机构。四是相对封闭的行业、单位。五是“一把手”腐败的单位。集体腐败如果没有领导的支持和参与是很难形成的,在一个发生集体腐败的单位中,单位的领导者一般也是集体腐败的组织领导者。六是直接负责统计、填报、分配、落实各种补贴、补偿资金或实施项目的基层单位。七是财务关系比较复杂的事业单位。如一些既有财政拨款,又有经营收入的单位。对集体腐败易发多发的领域和部位进行梳理分类,找出带规律性的东西,对于我们科学评估和有效防控集体腐败风险,是很有意义的。

2集体腐败的防治措施

规范社会分配,逐步消除产生集体腐败的社会基础。结合即将开始的工资制度改革,按照“同城同酬”、“同地同酬”‘“同工同酬”的原则,严格规范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工资福利,通过“削峰填谷”,缩小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单位之间的收入差距,使国家各类工作人员的生活水平保持在一个适当水平,消除滥发福利的冲动。

加强关键部位和重点环节的监督管理。要针对集体腐败易发高发部位和环节采取针对性措施。一是单位和单位之间、单位内部各机构之间要建立适当的权力制约制衡机制。比如,将单位权力适当分解落实到不同内设机构,防止所有重要权力全部集中到某一个机构的现象发生;还如,可以借鉴国外经验,组建跨部门的、有社会人士参加的理事会等机构进行监督,防止权力失去控制。二要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将财务公开作为重中之重,积极探索内部公开、外部公示的各种手段和办法。特别是对于一些大额收入和支出、反复发生的收入和支出要随时发生随时公开,对于一些跨层级管理的资金如各种项目资金要实行重点公开。三要高度重视对“一把手”的监管。集体腐败问题出在集体,关键在班子,根子在“一把手”。防治集体腐败,要将“一把手”的监督管理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通过规范人事、财务等权力行使,加强巡视检查,建立科学的业绩考核体系、干部评价体系,有效减少“一把手”的腐败冲动和政绩冲动。四要高度重视对基层一些单位的监管。基层站、所、队等单位机构不大、职能偏弱,如果监督工作不到位,若同时掌握了一定资源,就很可能滋生集体腐败。

积极探索外部监督办法,形成完备的监督体系。在继续完善各项监督制度的同时,把工作重点放在外部监督上。一要健全任职交流制度。对掌握重要权力的岗位,其主管、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应定期调整分工或轮岗。而且越是掌握人、财、物多的岗位,越是资源稀缺的岗位,其调整和轮岗期限应该越短、调整交流范围应该越大。二要严格财务检查和审计制度。在财务检查、审计监督的经常性、深入性和严肃性上下功夫,既要保证单位财务上的问题能够及时被发现,也要保证每一个发现的问题都能得到及时、严肃的处理。同时,可以改进检查手段和方法,比如,实行跨地域交叉检查,或是不同部门重叠检查,通过检查结果的互相印证,增加问题被发现的概率。三要建立集体腐败责任上追一级的制度。按照“一崗双责”的要求,凡是下属单位集体出了重大问题的,要上追一级,严格追究主管部门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失察责任,促使上级机关加大监管力度。四要健全社会监督制度。充分发挥信访举报、新闻媒体等监督手段作用,高度重视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强化廉政测评、群众评议等群众监督手段,实现问廉于民,问廉于社会,从中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农村腐败现象的表现形式成因及防治对策 篇4

发布者:管理员 点击次数:763 日期:2009-9-12

安徽凯安律师事务所 黄迎春

社会腐败现象古今中外普遍存在,随着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且有逾演逾烈之势;社会腐败现象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政治领域有钱权交易、买官卖官,在经济领域有钱权交易、商业贿赂,在司法领域有钱权交易、徇私枉法等等;当前社会腐败现象已经危及到了社会的政权、经济、司法、军事及文化等各方面,其甚至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社会发展的重大阻力。因此,分析和研究我国当前社会腐败现象的特征、成因及治理与对策等,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健康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在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提出的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我国当前腐败现象的特征

(一)、社会腐败现象具有广泛的行业性和地区性

从古至今,中国的腐败现象也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无一例外的存在着,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封建社会的腐败应以政治腐败为主,历史上多以钱权交易、买官卖官的形式进行表现;而社会发展到今天,我国的腐败现象应该说已经发生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政治、经济、司法等各个方面都普遍存在着腐败现象,政治上主要表现在人民代表或行政正副职的贿选,大量的买官卖官及领导干部生活的腐化;在经济上主要表现在商业企业的负责人或个私企业的负责人等以商业贿赂的形式与部分领导干部相勾结,形成官商联合经济,或部分领导干部怂恿和支持自己的子女开办公司,并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垄断一种产品的生产或销售及一项工程的招投标建设;司法上主要表现在司法人员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等。可以说,只要存在经济运转的地方就有腐败现象的存在,只要有行使权利的地方,腐败现象就会产生。权利和金钱已经成为腐败得以存在的基础,金钱和权利也成了社会腐败得以发展的催化剂和生长剂。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腐败呈现上升趋势,经济腐败涉案人数急居增长。80年代初期,我国沿海地区的腐败案件的发案率比内地高,且腐败案件涉案价值较大,而近年来,腐败案件由沿海向内地辐射之势,内地的高官司法腐败率和涉案价值不断增加。几年前的犯罪人员多是厅处级以下人员,而现在的涉案人员为省部级和省部级以上的领导人员涉案也是屡见不鲜。几年前的腐败案件涉案价值在几万、几十万、几百万的大案、特大案多发生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而如今几百万、几千万的特大腐败案件在内地以至于国家的贫困地区也时常出现;甚至发生在一个乡村或一个企业。

(二)、社会腐败者追求经济利益具有澎涨性

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企业的负责人便瞄准了些经济主管部门的领导干部,他们不择手段地拉拢、腐蚀这些人,利用领导干部的权利企图垄断一个行业的产品生产,一个重大的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建设或一片土地的开发建设等,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而权利者也是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等当官理论,大肆收敛钱财,这就是他们能与企业的负责人能够走到一起的原因。商人和权利者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心态进一步澎涨下,其可以轻而一举的形成官商经济。近年来出现的成克杰受贿案,胡常青贪污、受贿案,肖作新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及现已移交司法部门进行处理的王怀忠受贿案等等均是由此而产生。

(三)、社会腐败的隐蔽性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的历程较短,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及行政机关公务员及司法人员的素质较低等客观因素的存在,我国的社会腐败现象具有一定的隐蔽性。(1)腐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不易显露。社会腐败人员均为公职人员,他们均是利用职务之便在单位内部实施各种腐败犯罪,其侵犯的对象又是属于国家或集体的公共财产或与利益获得或即将获得者存有不正当的钱权交易等。因此,其他人既不容易了解腐败者的腐败内幕,而又不容易与其发生直接的利益冲突;故不易被别人发觉。(2)社会腐败的手段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公职人员一般文化水平较高,阅历比较丰富,对自己职务范围内的情况熟悉,并深知本行业的管理机制中的漏洞等,因此,他们在实施犯罪活动之前均有比较充分的准备时间,并有较完备的规避措施,一般人很难发现。比如贪污案件是这类腐败案件典型的代表。(3)社会腐败者的特定权力具有自身的保护功能。社会腐败中的贪污、受贿和徇私枉法的主体是一种特定身份,是将公共权力异化为私人权力的结果;正是由于他们财物管理的特定性和权力的特定性就必然带来了“自我保护”的功能,他们实施各种犯罪前多打着“公平”、“合法”执行职务的幌子,其理所当然不会受到阻碍。

二、社会腐败的成因

社会腐败的形成原因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产生社会腐败的原因主要是权力缺少限制和规范。腐败产生于权力本身而且与权力的限制程度有关,对权力限制越少,产生腐败的可能性就越大。纵观社会上的腐败现象,无一不与权力缺乏有效的限制相关。正是因为行政机关握有重大项目的审批权而未加制约,所以才会出现一张批文能换取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贿赂的权钱交易;正因为公安机关有决定拘留和劳动教养的权力而未加制约,所以会出现“提钱释放”的不正常现象;也正是因为税务机关享有减免税的权力而未加制约,所以就能出现一次宴请流失上百万元税款的惊人之举;因为没有建立有效的错案追究制度,法官们便凭借着所谓的自由裁量权进行徇私枉法,因而冤案、错案屡见不鲜。与国外的行政权利、司法权利相比,我国的行政权、司法权,特别是对公民、法人的人身财产权发生重大影响的行政处罚权、许可权等,在权利范围、幅度及强制力等方面都很大。这种权力体制为腐败的产生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可以断言,国家权力本身就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常言道:“权力使人腐化,绝对的权力使人绝对的腐化。” 腐败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行政机关行使权力缺乏公开性和透明性。长期限以来,由于我国法律很少规定行政机关公开其文件及权利内容,因而,形成了“内部行政”、“秘密行政”的习惯;这在客观上为行政机关公务人员贪赃枉法,幕后交易提供了天然的屏障,加之我国社会舆论受到种种限制,因此,腐败问题日益猖镢。

三、社会腐败现象的治理与对策

(一)、限制行政权利

我们知道,行政权缺少限制和规范是产生行政腐败的主要原因,所以,防治腐败应当从规范行政行为入手,将任何可能滥用的权利限定在严格的范围之内,并辅之以公开化程序化的措施,这是防治腐败的必由之路。如何限制行政权利,笔者认为,首先要削弱行政的处罚权;要削弱行政处罚权必须通过制定行政处罚法及相关的法律,明确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的范围、幅度及种类等来实现。

另外,我国还有一个容易产生腐败的行政权就是行政许可审批权。由于审批权有利可图,因而,行政许可权便成为行政机关及公务员贪污、受贿的重要手段。实行行政许可权与利益相分离的原则,保证行政机关在办理许可事务时不收取任何费用。

(二)、公开行政

实行公开行政,使行政部门公开所有涉及公民法人权益的内部工作制度及程序;使行政立法机关及时向社会公布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和命令,使公民了解行政机关的权利、职责,工作性质及工作目的,以便于有关部门有效地予以监督;其次,是在具体执法管理过程中,公开执法依据、理由及结果;在许可程序中,公开许可条件,竞争申请者的名单,各自条件及申请期限、最终结果等内容,便于竞争者之间及他们对许可机关的监督,防止幕后钱权交易。另外,公开行政机关负有领导责任,担任领导职务者的必要个人资料,如合法收入,兼职情况,亲属职位联系及生活条件等等。

(三)、健全行政程序

健全行政程序是预防腐败的一大法宝。无论是内部削减权力,还是外部严加控制,由于执法人员的素质及程序的漏洞,腐败现象仍然可能发生,因此,通过制定行政程序法规范行政权力是多数国家防治腐败的重要经验,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纷纭制定程序法限制和规范行政机关行使权利;从而达到减少或消除腐败的目的。对于行政权利,特别是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的程序监督,离不开司法保障;法院在审查任何行政行为的活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该行政行为的程序化,如果对行政自由裁量权无程序要求,法院在行政诉讼中就丧失了对它的监督审查标准。同时,行政程序化是以司法监督为保障的,只有让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面临违反程序就要受到司法制裁的危险,才可能保证他们遵守各项行政程序。应该说,在有司法保障的前提下,为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设定行为程序,这才能真正地缩小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使行政行为过程中的自由裁量权的范围,才可能相应地减少行政权力而滋生的腐败。所以,健全行政程序也是防治腐败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加大法律对腐败的惩罚力度,狠狠打击腐败犯罪

我国现行刑法虽然对贪污受贿等腐败案件设定了死刑,但对其他涉及腐败的犯罪如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和国家工作人员赎职罪等设定的刑罚较轻,另外,还有的社会腐败行为没有规定为犯罪等等。我国在建国初期,对贪污受贿犯量刑较重,上百元,上千元的行为都有处以死刑,而我国修改后的新刑法,对于贪污受贿犯罪的处罚过宽,贪污受贿百万元,甚至受贿数百万元也不处以死刑,如蚌埠烟厂的李帮福和云南红塔集团的储时键等,以至于酿成贪污受贿犯罪多有发生。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设定的刑罚较轻,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放纵了这一方面的犯罪,笔者认为,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本身就涉嫌贪污、受贿或其他犯罪,对此罪设定刑罚较轻不利于该类案件的侦破,同时可以诱发更多、更大的犯罪。其应以贪污受贿罪论处。

司法机关工作人员赎职犯罪和徇私枉法案要提高量刑幅度,严惩上述犯罪,使之为赎职和徇私枉法所得到好处付出更大的代价,让其真正感受到赎职和徇私是得不偿失。

另外,应将性贿赂规定为犯罪,社会腐败的重要原因是钱和色,纵观这些纷纷落马的腐败高官,多是为钱所迷或为色所迷,可以说金钱贿赂和色相贿赂具有同等的位置和数量,且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设定性贿赂犯罪并予以坚决的惩罚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十分现实的。

农村腐败现象的表现形式成因及防治对策 篇5

阶段总结

刘加英

库山中心小学

2012.1

农村小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对策

个体差异、家庭情况、教师教学方法、社会环境等因素成为农村小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成因。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细腻的深入研究,制定出了科学可行的减小农村小学生数学两极分化的对策。

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农村小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了学习的效率。每个学生身上都潜藏着非智力因素,因此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观念,尊重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相信每一个学生在不同层次上都会有发展,寻求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不能使学生被遗忘。要制定出不同的教学方案,培养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能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

二、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

①加强教学理论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更新教学理念,既要积极大胆变革教学方式,又要继承与运用过去行之有效的传统教学方式;要对每一章节的内容必须要掌握,灵活对待每一章节的教学活动。开展实验教学,寻找到合适自己的教学方式。实现既照顾优生,又使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不掉队,整体推进。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形成和发展优良的个性品质。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改善课堂心理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活动要兼顾差异。教师首先要确立准确的教学目标,在质上要符合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有层次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遵循教学进程,从容易到稍难,从笼统到细腻引领学生走向知识的殿堂。教师在新知的探求、练习设计中要分层设计、区别对待,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最大的收益。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合理地利用游戏、儿歌、故事恰当地创设不同的情景,适时地运用电教媒体;巧妙的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活跃课堂气氛,把一些问题融在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把教材融入社会现象或社会活动,进而做到了解数学、亲近数学。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的良好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教师要努力点拨引导,创造融洽的心理环境,善于用语言、动作、表情、眼神表达对学生的赞赏。确保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特别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教师务必精心组织、明确分工,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③布置作业要扎实有效、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扎实有效的作业训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有效途径。确保有时间让学生完成习题;增强练习的独立性;联系生活实际,针对薄弱环节,通过改编,适当补充一些鲜活的题目让学生去练习,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发展能力;及时掌握反馈信息,对遗漏知识及时补缺,以确保知识摄入数量和质量;课前布置一些合适的预习要求,进行听读,初步理解;课后面批作业,强化记忆。

学生学习方法是否合理,可以衡量一个教师教学能力的强弱。教师要根据解题的需要,教会学生把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推测,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初步合理的推理能力。可以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有:

1.引导学生既要会读文字,又要学会对图表的解读,正确理解题意;

2.学会联想和猜想,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3.培养梳理知识的能力,以理清知识的脉络,为知识和记忆和积累提供保证;

4.掌握一些数学策略,如画图、列表、转化、整体、尝试与猜想等;

5.预习时,先给出思考题,让学生结合思考题思考;

6.记笔记可以作旁注,凡教科书上有的一律不记、这样可以抓住重点,提高听课效率;

7.让学生把生活中的数学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体验数学的价值,体会生活中需要数学。

④建立融洽师生关系、开发学生自主资源。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对有学习障碍的学生,进行热情疏导,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要用师爱去赢得学生的亲近和信任,要以关心、亲切、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使师生感情双向交流,形成轻松愉悦的氛围。师生和谐的关系能有效地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障碍。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要及时了解原因,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情绪和氛围,建立师生和谐,拉近师生关系,消除学生学习的恐惧,是减小两极分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组织学生开展自主管理,形成合作交流的帮带关系,充分发挥优等生的作用。让学生互为老师,积极讨论,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差生和优生结对互助,一方面可以学习优生的学习方法,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也可以学到他们的学习态度,使差生以积极向上的姿态投入学习。学生学习兴趣浓了,还培养了一批组织管理能力的小人才。

三、完善学校的教学评价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差异,承认学生的差异,从多种角度、积极的心态去认识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坚持多元评价.我们对学生的要求不要一个标准,要根据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情况分类评价,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通过评价看到自己。不可低估考试分数带给学生的心理压力。要引导学生分析考试成绩,正确归因。

四、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

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家长长期外出打工,教师要积极的采取措施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给孩子一个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可以利用家长会、家访等联系,争取与监护人的合作,督促孩子做作业。学习有困难的孩子,要给予他们特别的爱,要帮助和鼓励他们自强自立。在校内,班级里为他们营造愉快的氛围,在学习方法上多给予指导。促使他们在班集体中建立自信,找到温暖的感觉。用爱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上一篇:商务局万村千乡市场建设意见下一篇:谜底是动物的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