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探索与思考

2024-06-11

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探索与思考(精选7篇)

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探索与思考 篇1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深化,各大企业毕业生录取时更加注重其实践能力,加上现代化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进出口业务更注重卫生检疫技术水平,对食品检验与检疫要求更严格,卫生检验人才需求量也不断增加,需要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卫生检验人员。探讨了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探索与思考,为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人员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各大高校招生亦持续扩大,特别是各类高职院校,现已成是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办学机构,亦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直接利益。高职教育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份,但随着高职教育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出现了诸多现实问题。因此,探讨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策略,对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有着极大现实意义。

一、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1.校企合作可提高行?I、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教学水平

行业、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均是在生产一线的劳动人员,他们均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其实际工作能力强,但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这时要进行教学研讨活动,让专业教师与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制定适宜的教学计划,以便快速增强专业技术人员的教学水平。

2.校企合作可确保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教学实践

行业、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均不是专业的教育工作人员,其每天都有诸多岗位工作,若是让他们进行教学,则学校要与相关部门及时沟通,为其安排更合理的教学时间。

二、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中的问题

1.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不平衡

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人员进入工作岗位后需具有较高的素质,其各项检验数据与报告直接影响到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方针制定,更与相关政策执行的严肃性、公正性、准确性相关联。

2.课程体系不健全

早期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健全,其是以理论知识为主,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的比重为2:1,往往学生在学校的前2年都是学习各种相关理论知识,之后才去相关企业机构实习,而此种课程体系适应性弱,仅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传授,致使实践技能与人才素质培养缺失,其间亦有课程教学内容重叠,必修课程学习时间设置太长,相应的选修课程少,留给学生的自由时间太少。

3.学生缺乏职业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理论与实践脱节,设置的实验及实际工作相关性少,工学未能有效结合,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偏弱,仅学习到诸多理论知识。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时间少,且设置的实验都是验证类实践,均是老师为学生准备好试剂,相关样品前处理均是实验人员进行的,实验时学生仅仅需要添加相应的试剂再观察实验结果即可。此类教学模式会使得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偏弱,实际工作中缺乏创新精神,之后走上工作岗位后就处处困难,工作亦不能有效处理,企业对学生亦十分不满意。

三、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校企合作需遵循的原则

1.为学生服务

高职院校的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校企合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人才,并致力于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整个校企合作中务必以为学生服务为原则。

2.校企双赢

学校要与企业形成良好的互动性,彼此都参与至相应的工作中,确保教学与生产实践均有参与。坚持此原则确保产学研合作教育有序开展。

3.循序渐进

早期校企合作时,学校可以松散型校企合作模式与行业、企业间密切联系,等到发展有序后再建立紧密型合作教育模式。比如可组织相应的指导委员会,其间包括行业、企业管理人员、专家等专业人员,保证企业与行业能够顺利的深层了解,并共同探讨相应的合作策略。

四、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策略

1.围绕市场,依靠行业

校企合作时要全面考虑地方与区域经济情况,全面分析自身院校的局限性,去掉传统专业中的糟粕,于全国范围内进行市场调研,以所获结果设立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待定的专业。之后再于全省范围内调研卫生监督和疾病防控机构,包括专业市场人才需求量与从业人员的学历情况,并邀请相关专家对所开设的课程进行论证,严格确定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设立的目的与内容。

2.充分利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资源

专业申报成功之后,再建设专业,要建立科学的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其内容要包括培养目标、教学方式、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办学形式等;再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建设科学的专业环境,加大相关教学设备投入,具体内容为:

(1)发挥实践师资优势。通常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均具有充足的行业工作经验,亦积累了大量技术人才,可用来建设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校企合作。高职院校要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协商,再邀请专业的客座教授与专业技术人员作教师,同时达成长期合作的协议。

(2)确定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可邀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共同制定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教学大纲、计划、课程的制定。

(3)专业人员承担教学任务。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教学顺利进入教学阶段后,要聘请专业人员承担教学任务,提高课程内容的专业性。

(4)展开教学研讨。高职院校应要求外聘教师定期参加教学研讨,讨论内容包括对教学程序的熟悉度、理解度与教案书写等方面情况,引导其交流教学体会,并提出对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与此学科发展前景,以便加深其对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的认知度,从而有效提高教学与业务水平。

(5)发挥实训设备优势。积极发挥校企双方的资源优势,有效提高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再双方的积极配合下,确保本专业学生都能顺利实训,有效提高人才专业技术与实践能力。

3.拓宽实习途径

高职院校要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面合作,有效加强了校企双方的联系,为本专业学生提供了实习基地,从而解决了学生实习难的问题。

4.强化学生就业优势

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极具针对性,通过校企全面合作,为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学生亦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达成就业意向。

5.开辟专业教师培养基地

高职院校要积极建设教师队伍,提供良好的培养基地让专业教师进修学习,以便有效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校企的深层合作解决了教师培养的问题。双方专业人员的沟通与交流,可有效提高相关人员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五、结束语

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人员对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意义重大,新课改的持续深化,此专业教育更注重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指导方针展开教学。本文简述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探讨了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中的问题,提出了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校企合作需遵循的原则与合作策略,为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人员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探索与思考 篇2

1 改革办学体制, 实行校院合作办学

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更好地满足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使学生毕业后就能上岗,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于2003年起本着“不唯书, 不唯上, 要唯实”的科学态度, 在办学体制改革上进行了大胆尝试, 采取了灵活的学制和学习形式:改传统的“2+1”教学模式 (即2年在校理论学习, 1年到医院实习) 为“1+1+1”教学模式 (即1年在校进行基础理论学习, 1年到医院临床教学, 1年在医院实习) 。率先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进行改革, 学校与福建泉州世新推拿医院及广东云浮医院签订了“订单教育”联合办学协议, 具体做法是: (1) 科学制订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上学校让医院参与, 根据市场需求和岗位职业要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 (2) 严格落实教学计划。第二年的临床教学阶段, 学生利用上班时间进行临床实践, 利用晚上的部分时间集中上理论课。第三年学生与带教教师一起上班实习。这样既保证了理论课时, 又做到了理论与临床的结合。 (3) 确保师资力量。临床阶段的教学由医院和学校共同完成。学校选派一部分教师定期到医院授课, 医院教师由医院按学校要求选派责任心强、临床经验丰富且有一定教学水平的医生担任, 由学校聘任。 (4) 规范教学检查和结业考试。学校定期派人到医院检查教学计划的落实情况和组织实施课程结业考试, 严格实行考教分离。 (5) 严格学生管理制度。学生到医院后, 学校和医院均对其负有管理的责任, 由学校和医院各确定一名班主任, 负责管理这部分学生并对实施“1+1+1”教学模式的班级制订严格的管理制度, 成立医院班委会、团支部及若干学习管理小组, 同时强调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班委会、团支部干部定期或不定期向学校反馈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的情况。

2 校院结合的初步尝试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开设中医康复保健专业近十年, 在目前办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 专业建设也要瞄准市场, 适应社会需求, 开办对口专业, 我们主要基于卫生事业结构的调整、医药分开的人才需求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对医疗保健的需要开办了一些新的专业, 如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开办就是典型的例子。我们于2003年初进行市场调研, 根据调研情况我们认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市场发展潜力较大, 结合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的师资力量及办学条件认为可以开办, 同年申报, 同年审批, 同年招生60人, 2004年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又招生163人, 呈现出了良好的开端。专业申报成功就如同产品取得了通向市场的通行证, 产品是否适应市场的需求还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 根据“围绕专业办产业, 办好产业促专业”的职业教育精神, 我们又开始筹办康复治疗专科门诊, 先期投入40余万元购买有关仪器设备。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满足康复治疗技术实验、实训的需要;二是面向康复医疗市场, 凸现康复医学特色。在临床医学迅猛发展的今天, 虽然许多如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癌症、创伤等高病死率疾病的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可以存活相当长时间, 但遗留有功能障碍, 因此如何提高存活患者的生活质量就是康复医学研究的范畴。还有人口的老龄化带来的老年康复问题, 工伤、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导致的伤残康复等, 都使得康复需求不断增加。现代康复的理念不同于传统康复的理念, 传统康复仅局限于针灸、推拿、理疗, 现代康复除涉及上述范畴外, 还包括运动治疗、作业疗法、言语治疗、心理康复、职业康复、假肢与矫形等。我们调查了孝感7个县 (市) 的9家二甲医院和1家三甲医院, 目前这几家医院还没有一处完整的康复中心, 因此康复专科门诊应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健康也成为人们首要关注的问题, 因此我们康复专科门诊也开展了康复保健的业务。康复专科门诊的医务人员主要为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康复教研室的教师, 另外聘请了几位专家;服务人员主要由康复专业实习、实训的学生组成, 给予其一定的报酬, 这样使他们既可勤工俭学, 又可锻炼职业技能。

3 校院结合取得的初步成效

办学体制改革后经过一年的运作, 我们感到“1+1+1”教学模式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一是强化了教学的针对性, 使职业教育直接面向岗位需求, 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二是使学生提前进入岗位角色, 强化了实践教学, 便于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岗位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三是不为所有、但为所用,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解决了校内实验、实训资源紧张和师资缺乏的问题。四是解决了贫困学生因经济困难上不起学的难题, 学生只需交第一年的学费便可入学, 在第二年的临床教学阶段及第三年的实习阶段, 医疗单位即发给学生基本工资 (月薪800元) , 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的生活费问题, 而且解决了学生第二、第三年的学费问题。五是解决了用人单位对专业岗位人才的需求问题。教育部周济部长在2004年职教工作会议上曾强调:“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要促进职业教育的‘三个转变’和‘两个加强’, 中等职业教育可以通过‘1+2’、‘2+1’、‘1+1+1’等办法, 使学校和企业职业教育资源有机结合;鼓励校企合办、半工半读、分阶段完成学业等办学形式。”“1+1+1”这种开放性的多样化的学习培养形式很快得到了学生、家长、医院及社会的好评, 《孝感晚报》、《孝感日报》、《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教育频道都对其给予了热情的报道和宣传。2004年又有5家用人单位到学校签订了“订单教育”联合办学协议, 让学校订单培养400名专业人才, 这种培养方式收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效果。

4 校企合作的原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1 实施校企合作应遵循的原则

(1) 坚持为培养学生服务的原则。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专门技术人才, 实施校企合作的目的是更好地进行人才培养,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为培养学生服务的原则, 切忌舍本逐末, 以牺牲人才质量来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2) 坚持校企“双赢”的原则。学校与企业形成良性互动, 相互参与到对方的生产实践和教学中, 实现学校和企业“双赢”, 在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时, 只有把握住了这个基本特征, 产学研合作教育才能健康、持续地向前发展。

(3) 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随着彼此了解的深入, 双方的合作才能逐步深入。在进行校企合作之初, 学校可以通过松散型校企合作模式与行业、企业建立起正常联系, 待时机发展成熟时再与之建立起紧密型校企合作模式。如可先成立由行业、企业管理人员、专家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 使企业、行业进一步了解学校, 再探讨相互之间进一步合作的可能性。

4.2 实施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1) 认识不足, 关系不对等。对校企合作客观性、必要性的理论认识与实践认识不足。在目前已形成校企合作模式的案例中, 大多数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主动向企业寻求合作, 尚未从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需求的角度来认识和开展校企合作。而部分企业对技能人才重招用、轻培养, 认为即使不通过校企合作也能获得技能人才, 因此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主动性不够。多数企业给予学校的资助仅停留在项目支持、提供实习基地、员工培训合作上, 与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目标———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2) 随意操作, 运行风险大。目前的校企合作中, 大多数学校和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要么是学校办企业, 要么是企业办学校, 这种靠感情和人脉关系联系的合作是很脆弱的, 是经不起市场经济的风浪冲击的, 甚至会因感情的转移而终止。由于缺乏制度的约束, 任何一方都可以在不付出多少代价的情况下随意退出, 这样可能给对方造成损失, 合作的风险始终贯穿于合作的过程中。同时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增大了企业安全生产的工作难度, 使企业易发生工伤事故和纠纷, 特别是有些学校通过来料加工的方式进行合作。合作的过程是生产产品的过程, 这样无形中使风险进一步增大。

(3) 缺乏保障, 机制不健全。虽然现在的校企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倍受政府、院校、企业、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关注, 已成为评价院校教育成果的重要内容之一, 但是其至今没有完善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保障。从整体上看, 合作的层面还比较低, 合作的稳定性、长期性还比较差, 合作的效益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4) 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教学经验问题。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虽然是生产实践的一线劳动者, 他们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工作起来游刃有余, 但是如果他们作为教师, 在教学上就显现出诸多问题, 因此我们要开展好教学研讨, 让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一起就教学计划的制订、教案的书写、如何备好一节课、教学的艺术性等进行探讨, 以切实提高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教学理论水平。

(5) 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教学时间的保障问题。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并非专业教育教学工作者, 他们还有大量的行业工作要做, 要让他们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 就务必要与行业、企业的相关部门及相关领导搞好协调, 使他们完成教学任务的时间有保障。

4.3 解决校企合作相关问题的对策

(1) 协议约束。学生在实习之前, 由学校制订相关协议书, 约定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保险、报酬等问题, 由企业、学校、家长三方签署后各执一份, 共同协助学生完成正常实习。万一发生事故, 按协议约束条款执行, 这样就避免了发生不必要的纠纷。

(2) 搭配实习法。通过学生上岗实习, 企业有机会挑选所需人才, 所以企业欢迎实习生。但企业总是要求学校派送最好的学生, 而学生之间不可能没有差别, 在这种情况下, 学校要根据学生的素质层次、个性特长等进行精心搭配, 尽量把所有学生都“推”向企业, 让企业接受学生并在实习中发现学生的优点。

(3) 不良印象消除法。在校企双方的合作中, 难免会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给对方留下不良印象。比如从学校的角度出发, 即使是企业方责任造成不愉快, 为了合作能够长期坚持下去, 学校要尽量不予计较, 为了学生利益, 主动改善与企业的关系。如果是由于学校方责任造成不愉快, 如学生进企业后出现不守纪律、抽烟、迟到、早退或没等企业同意而擅自离岗、星期六不上班等情况, 企业不满意, 留下不良印象, 学校要及时与企业沟通, 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改正。而一旦有机会, 学校就一定要加强力量, 组织最好的学生进该企业实习, 务必以良好的业绩消除企业对学校的不良印象。

(4) 契约合作法。契约式校企合作就是校企双方通过签订契约建立一种紧密型的校企共同参与职业教育的形式。通过签订契约可以确保校企双方的合作目标具有稳定性、合作内容具有确定性、合作权益具有保障性, 避免了合作的随意性。

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探索与思考 篇3

关键词: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 实验考核 改革

实验教学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实验教学在该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实验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形象鲜明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基本的操作技能和实验方法以及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1]。实验考核则是实验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可以评价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检查实验教学质量,又可以评价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实验考核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目的。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实验考核是采取传统的方式,如以学生平时实验课的出勤率、实验操作、课堂纪律和实验报告等方面或者是将某项基本操作考核的成绩作为实验成绩的评定依据。经实践发现,传统方式的实验考核不仅存在无法较为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的问题,而且在客观上使学生产生了对教师及教材的依赖,形成了被动、机械思维的学习方式。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选定了2006级和2007级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的学生作为考核对象,分别于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专业课实验教学结束后一周进行了理化实验考核的改革。

一、实验考核改革的内容及方式

(一)精选实验项目,改革实验内容

符合培养目标的实验考核内容,可客观评价学生的专业技能、实验操作能力及综合素质。传统的实验考核大多选用某一项基本操作作为考核的内容,这种方式虽然也能够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实验操作能力,但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局限性及片面性。为了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及能力,我们根据专业性质及培养目标的要求选定有代表性、难易程度相近的多个综合性理化实验项目作为考核的内容,如:空气中某种有害物质浓度的测定、食品中某种营养素或有害物质含量的测定等。实验考核内容包括检测物质及检测方法的选择、待测样品的采集、预处理、分析测定、结果计算、评价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等。因此,这种实验考核的内容全面,能真实、客观反映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实践操作、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改革实验考核方式

灵活的实验考核方式有利于教师在考核过程中客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实践操作技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这种考核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在实验考核方式上,采用学生自主阐释、实验室操作、提问相结合,以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方式进行考核。学生自主阐释,即对其自身选择的待测物质、选用的测定方法、实验原理、影响因素及注意事项进行简要的说明;现场操作,即根据自选的测定方法进行器材、试剂的准备,独立完成待测物质的测定,计算出浓度,得出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提问,即教师根据实验考核过程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作出回答。这种实验考核方式不仅考查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操作的技能、综合分析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考查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

二、实验考核的评分标准

合理、完善的成绩评定方式能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真实水平,有利于加强实验管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及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进行实验考核内容和方式的改革后,实验考核的评分标准是一项很重要的改革工作。只有合理的评分标准才能对学生的考核成绩进行准确、客观、科学和全面的评价。为此,我们根据综合性的考核方式,结合学生提交的实验项目,组织教师对评分方式及方法进行了集体讨论,并制订相应的评分标准。如评分标准见表1。在学生实验考核前,组织监考教师结合实验项目对评分标准进行学习,作到在实验考核时使用统一的评分标淮和方式,达到客观、公正、公平的目的。

三、实验考核的要求

(一)对学生的要求

在保证实验室全开放的条件下,学生在实验课程结束后通过抽签的方式获取实验项目,要求在一周的时间内完成查阅相关的资料,确定待测物质,选定测定方法,进行仪器及试剂的准备和预实验等。同时,要求将确定好待测物质及测定方法反馈给带教老师。一周后进行学生实验考核。实验考核的过程按照考核方式逐一进行,第一,阐释选择的待测物质及测定方法;第二,介绍测定方法及实验的原理;第三,独立完成实验操作;第四,对实验结果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口述);第五,回答提问;第六,整理用品。要求在3学时内完成。

(二)对教师的要求

改革后的理化实验考核模式因其内容及方式都比较灵活,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操作技能、熟悉评分标准,而且还要对现代前沿技术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另外,要求教师在实验考核过程中,将学生出现的错误及不足之处,详细记录在考核评分表中,以作为突破教学薄弱环节的依据。

四、实验考核改革的效果

(一)问卷调查

为了较全面地了解实验考核改革的效果及学生和教师对考核的意见及建议,分别设计了适用于学生和教师的“实验考核效果调查表”,希望从学生及教师两个方面了解新的实验考核模式在开阔学生思维、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能力等方面是否起到促进作用。并分别于考核结束后对学生及带教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经对教师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得出:88.9%的教师认为新的实验考核模式对开阔学生的思维有帮助、61.1%的教师认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83.3%的教师认为实验考核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有提高、94.4%的教师认为提高了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和72.2%的教师认为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提高。经对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得出:93.6%的学生认为通过实验考核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91.7%的学生认为实践操作能力有提高、75.0%的学生认为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提高以及56.3%的学生认为培养了自身的创新意识。

(二)实验考核改革的效果

1.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考核改革前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思维不活跃,不善于主动提问,认为只要按部就班地把实验完成就可以了,对实验的原理及整体的内容掌握不到位,不善于抓关键环节,学生无法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对实验结果及影响因素的分析不知从何入手,实验报告也只是应付了事。理化实验考核改革后,通过对考核效果调查表(教师用表)的整理及分析后发现,带教老师普遍反应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前有明显的提高。体现在不仅在课前对实验内容进行预习,而且对在实验过程中發现的问题作到先思考后问,或者小组进行讨论了以后再与带教老师进行讨论。同时,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及操作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均较前全面具体。例如:学生在利用碘量法测定漂白粉中有效氯的含量的实验课上,测得的样品中有效氯的含量远远低于一般漂白粉中有效氯的含量这一实验结果。在实验考核改革前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只停留在低于正常范围这一层次,而为什么会低于正常范围就不得而知。但在实验考核改革后,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不再局限于前述的层次,而是进一步考虑样品中的有效氯的含量为什么会这么低?是方法、操作的原因,还是样品本身的原因?通过对实验过程中的误差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排除是实验方法和操作的原因造成的结果,最终找到待测样品中有效氯含量低的主要原因,从而得出结论。理化实验的考核的改革,促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实验的主人,改变了以前教师要求学生做实验的被动局面,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2.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验考核过程中学生要对自己所选的待测物质、实验方法及实验原理等进行阐释,为了通过这部分的考核,学生必须查阅大量的资料,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和必要的分析,然后组织用语言表达出来。通过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通过对实验考核效果调查表(学生用表)的整理及分析,在提高查阅资料能力方面,66.7%的学生认为效果显著,27.1%的学生认为效果较好,6.2%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在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方面,43.8%的学生认为效果显著,29.2%的学生认为效果较好,27.0%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在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方面,52.1%的学生认为效果显著,31.3%的学生认为效果较好,16.6%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从上述的数据可以得知,理化实验考核的改革不仅显著地提高了学生查阅资料及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而且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提高。

3.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实验考核改革后,不仅要求教师在实验考核过程中根据评分标准对学生的每项实验内容进行认真地评分,而且要求教师把学生在考核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及不足之处记录在评分表中,在考核结束后,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小结、汇总。在新学期实验教学开始前,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体备课,讨论解决方案。实验考核的改革促使带教老师改进教学方法,达到了提高了教学质量的目的。

五、收获及体会

通过对2006级和2007级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理化实验考核的改革,改变了以单一考核内容及方式为主的考核模式,促使学生在往后的实验过程中不再只重结果而轻过程,让学生在考核过程中体会到要完成一个检测项目重要的不仅是要懂得如何正确规范地使用检测器材,而且要懂得如何选择及掌握检测的方法和对检测结果的分析。改革后的实验考核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实际本领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自主选择待测物质、实验方法、对结果及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的平台,激发了学生自主性、创新性学习的热情,尤其是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为学生日后的专业实习奠定了基础。另外,通过改革后的实验考核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存在的不足,发现平时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加强实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反馈作用。

实验考核改革的实践证明,它不仅能较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操作能力、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创新意识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有利于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唐婧,郑胜彪,李子荣.无机化学实验改革初探[J].广东化工,2010,37(2):156-157.

[2]王彦卿,张红梅,周秋华.高校化学实验改革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广东化工,2010,37(7):149,156.

[3]增光堯,王薇玲,等.临床医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考核”的实践与作用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02,4(1):35,37.

[4]秦昌明,李欣则.实验操作考核环节的管理与监控[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5):151-152.

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探索与思考 篇4

根据《广西农业生态旅游产业优先发展规划大纲(2011-)》,到20,广西休闲农业园将发展到500个,农家乐旅游点发展到1300个,实现休闲农业景点景区接待游客3000万人次,休闲农业产业总产值100亿元,累计带动旅游点农户人均增收超1万元。以《广西农业生态旅游产业优先发展规划大纲(2011-年)》提供的数据,到2015年,广西需要观光农业经营人才约12万人,其中绝大部分为一线导游人员和管理人员。玉林有着丰富的观光农业旅游资源。玉林市是位居广西第三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全国闻名的渔米之乡、荔枝之乡、桂圆之乡、沙田柚之乡、兰花之乡、三黄鸡之乡,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产品展览不断丰富。可见,全广西以及玉林本地区对具备旅游和观光农业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非常大。

旅游业是实践性很强的行业,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育模式不能适应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目前,面对广西以及玉林对旅游专业的人才需求以及旅游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加强校企合作,已经成为解决培养大量高技能旅游专业人才这一问题的关键措施之一。国务院国发[]35号《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第三大点“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第十点也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我校经过反复的研究和探索,提出和实践了校企“四双”合作,共育旅游技能型人才的新模式。

二、明确校企合作主要目标

校企“四双”合作模式是指学校与合作的企业进行双授课、双指导、双监控、双评估。

“双授课”是指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共同系统授课,校内专业教师主要负责理论和部分实训授课,企业兼职教师主要负责部分实训教学;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企业兼职教师的作用,强化旅游专业实训教学环节,强化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双指导”是通过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共同系统指导学生实习和实训。在实习和实训过程中,本专业除了指派校内专业教师负责学生实习和实训指导外,同时指派企业兼职教师作为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指导老师,负责学生校内实训和顶岗实习期间的实践课程的指导。通过校企“双指导”,做到了用企业的`眼光审视教学质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双监控”是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对课程教学质量的监控。每学期召开一次校企专家会议,请校企专家对常规课程教学实行检查,并实施质量监控。该项合作使旅游专业课程设置更贴近职业需求,做到培养内容与就业的统一。

“双评估”是指学生的实训和实习的成绩和表现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评估。通过校企“双评估”,做到用企业的标准评估学生的实训和实习的成绩和表现,做到用企业专家标准衡量人才培养的水平。

三、校企合作工作实施过程

我校旅游专业的校企“四双”合作的实施过程如下:

(一)挑选合作企业

开展校企合作,最关键的第一步是选择合适的企业;进行校企“四双”合作,对合作企业的规模、人力资源和管理等都有一定的要求。首先,企业要有一定的规模,能提供较多的机会和岗位供学生实习和实训;其次,企业要有具有丰富经验的行业专家,能对我校旅游专业的教学和实习进行指导、监控和评估;最后,企业的管理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完善的管理体系对于引导学生体验企业文化,以及后期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是尤为重要的。在挑选合作企业的过程中,我校在充分了解企业的核心管理、企业规模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然后针对我校的专业情况,找到与企业的对接口,切入点。

(二)成立组织管理机构

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探索与思考 篇5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国寿银保示范班”案例

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是近年来各校大力提倡与尝试的一个新方法,尤其是高职院校,突出内涵发展,寻求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突破,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福建省示范性高职院校,立足于为海西建设,港区发展培养更多高层次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学院不断夯实办学条件,提升人才培养水平,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主要精神,以课程体系再造为突破点,创新合作模式,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第四届“国寿银保示范班”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开始。

一、效益分析:合作多赢,多方受益,人才培养效益彰显,社会影响加大

以中国人寿福州市公司为代表的一大批企业,日益受困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高职院学生培养方向的不一致。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在职业技能、行业知识方面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人才供给质量与人才需求标准之间存在着深层次的矛盾。

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培养方向调整刻不容缓!“开门办学,积极引进社会资源服务人才培养工作”成为我院与广大企业的共识。在校企合作双赢的前提下,我院积极与省内企业联系,商讨合作模式,逐步摸索出了一条适合我院办学现状的“工学结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我院课程体系的职业性再造、双师结构调整等问题找到了出路,为我院利用企业各项资源服务教学工作提供了平台。自2006年以来,学院组织多个订单班,尤其是“国寿银保示范班”在人才培养水平、学生就业、企业用人需求、社会效益等方面成绩斐然,等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

(一)企业人力资源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对企业而言,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与自身需求相匹配的人员,为企业更快更强地发展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后备生力军,有助于企业整体素质和形象的提升,“国寿银保示范班”学生顶岗三个月就为企业创造保费收入2008.31万元,是企业高速发展的重要利润源泉。经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高素质人才,在市场展业过程中所表现出较高的专业素养,能促进保险行业人才素质提升,能够大大提升保险的行业形象,打造行业品牌。

与学院合作,可利用院校优势,可拥有庞大的院校关系网:众多校友和毕业生,校友企业,大量国内外专家等,为企业发展注入新鲜活力。客户增加,业务量增加。成本节省,利润增加。

(二)助力我院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一是通过校企联合办学,有利于学校充分听取企业的意见,改革与建设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同时探索针对具体岗位所需要的,以能力、技能为本位的教学模式。按照行 1

业或者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把课堂实践“进驻”到企业中去,深入一线学习,共同培养实用型的人才。比如让学生能真正参与实际的营销或是保险产品的设计等方面,填补经验的空白。

二是利用企业人才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师资。学校可聘请企业具备“双师型”素质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与教学活动,同时,也可聘请企业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作为兼职讲师,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例如保险行业中有许多满足条件的优质讲师,这些人员直接参与教学有利于加深在校学生对保险行业的认识,对于实际操作项目也能起到切实的指导作用。

同时也解决“双师素质”培养问题。使专业教师贴近市场、贴近行业、贴近前沿。社会认识到我校是培养具有实战经验的技能型人才的沃土,便放心地把子女交付给高职院校,解决了高职院校生源不足的顾虑,也为学院注入了大笔资金。

三是与相关企业合作,有利于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全面改善专业教学条件,并进一步提升保险教育适应和服务市场经济的能力。利用企业场地、设备等条件开展实践教学;实行教学活动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努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和动手能力。

逐层递进、校企双赢的商务英语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窗口。

(三)学生高质量就业与广阔的晋升空间

入学到就业不间断地接触行业、企业,对行业前景比较了解,有利于更好地规划学习生涯,增强日后竞争实力。学生能够在做中学,学中做,学习有动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习与就业不会产生脱节。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密切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就业机会明显增多,实习期即可实现就业。

对学生个人来说,能够提早进入企业、接触市场,可以得到更好的成长和锤炼,同时能够更早地自力更生,依靠辛勤付出获得收入。在企业就业后,学生平均月收入就达到2800元,最高的当月收入更是达到了17000多元,累计有三十名学生进入企业管理岗位,担任渠道经理、中介部经理、职场项目经理、教育部经理、组训部副经理等职务。从订单班走出的高素质人才,在市场展业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专业修养,能够大大提升保险的行业形象,打造行业品牌。

对于充分发挥保险企业和高校各自优势,促进保险业产学研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保险业研究和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目前探索出一套适合我院办学特点与企业人才需求实际的特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日益成熟,趋于完善。摸索出了一条适合我院办学现状的基于工学交替基础上的“1+1+1”工学结合订单培养模式的具体操作办法;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脱节的矛盾;为我院课程体系的职业性再造、双师结构调整等问题找到了可执行的方案;为我院利用企业各项资源服务教学工作提供了平台,为我院的校企合作办学培养人才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合作中不断摸索不断改革创新。在前几年与中国人寿、中国人民人寿成功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出新的合作模式,成功创办“国寿银保示范班”。

签约仪式

开班及签约仪式

二、设计合作模式,“工学结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

(一)深入企业调研,共同制订培养方案

坚持贴近市场、贴近行业、贴近前沿,校内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会同有关专家,企业资深人士,一起开展调研活动,深入企业,了解行业动态。定期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调整专业设置,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使专业能够更加符合市场需要。

专业教师到保险学会调研

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

中国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福州分公司参与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金融保险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就业等提供咨询与指导。通过参与学院召开的“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通过多角度调研,了解、调查各种职业岗位对知识结构的实际要求,明确各方面知识所占的比

例,形成能反映专业特色并符合实际要求的课程,并以此来构建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再通过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公司业务骨干与高校权威专家的多层次论证,共同审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内容、学时安排,确定出该专业符合企业和行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起草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得人才培养模式更贴近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使方案更具有可行性。

(二)课程体系再造与实践体系设计

“基于工学交替基础上的“1+1+1”工学结合订单培养模式”的设计

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是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企业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保险行业银保代理渠道经理、客户理财经理等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保险职业资格标准,调整原有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内容;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对传统课程体系进行颠覆性整合。学生前两年主要在校内学习,配合部分实训项目,最后一年进入企业进行毕业专题与职业初探阶段。

1、本专业教育理念的更新、专业结构的调整、课程体系的再造

具体的课程体系由双方共同制定,按照企业人才需求调整原方案,开设企业定制课程,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年完成“基础通识模块”的通识文化课程与职业基础课程学习;主要完成“基础通识模块,训练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重点塑造学生的职业道德,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将“保险从业人员资格证”考试的相关内容纳入教学体系,完成课证融合工作;

第二年主要是“职业核心课程模块”的学习。进入“职业核心模块”的职业技能课程与配合就业方向的职业技能方向课程学习,全面改造了原有的课程体系,开设定制课程和多项专业实践,完成课证融合工作;同时,公司适时组织企业文化方面的讲座,为顺利进入订单式人才培养阶段做好准备。

第三年结束全部理论课程后安排“企业专项业务知识”“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订单培养关键环节,为学生的顺利就业与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轮岗实践”,将学生按组分配到不同的销售渠道,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岗位轮换。这种实践模式能帮助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各项销售岗位的工作性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应用能力、行业适应能力,明确自我专长,有助于今后的择岗定位,为学生的顺利就业与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2、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与企业深入合作,构建独特的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1)第一阶段:新生专业介绍与生产认知实习

邀请相关行业企业专家到学院为学生进行专业介绍,使我们的学生从一进校就能够了解

行业概况,进入备战状态,明确目标,做好三年的学习规划和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

中国人寿培训部经理宋秋萍副教授为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进行专业生产认知实训

在入学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专业介绍和专业认知教育,分批组织学生(以不影响企业正常运营和管理为前提)前往国寿各分公司或经营网点参观,进行感性认识,由公司人员负责讲解银行保险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操作流程。同时也可邀请企业人员到学校对学生开设专业认知讲座。

此外,多数课程均设有课内实训课时。(2)第二年阶段:专项实训

对学生进行专项实训,分批组织学生(以不影响企业正常运营和管理为前提)前往国寿马尾支公司以及各经营网点,由公司人员负责讲解银行保险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操作流程,并带领学生进行实地演练。同时也可邀请企业人员到学校对学生开设专业讲座,使得学生更为深入地了解保险行业与企业。

(3)第三阶段:金融销售专项实训与毕业专题

第二学年最后阶段或者第三学年开始,由国寿对学生进行为期一天的就业指导工作,以便学生先期做好心理准备。金融保险专业第五学期专业课程提前结束,考试结束后,根据企业选择与个人意愿结合的原则,择优选择部分学生进入“国寿银保示范班”,甚至安排独立班级由公司安排对学生进行封闭式实训(含金融销售实训)至少1个月,之后可以进入职业岗位,开始毕业专题项目。为了考虑到学生的安全问题,以及企业、学校与学生三方的实际困难、尽可能降低经费支 6

出,分别在学院和企业各建立一间实训课堂。

企业实训课堂设立在校园内,1个月的封闭式实训安排在校园进行,学生可以继续留在校内住宿,方便学生参加企业专门训练。

同时将课堂搬到企业,在企业建立培训基地,由企业员工担任培训教师,在国寿的合作银行网点由专业的理财经理负责指导学生完成保险相关专项任务,例如为保险公司的新产品进行推介等等。

(4)第四阶段:职业初探

入选“国寿银保示范班”的学生,封闭式实训结束后进入毕业专题即可享受新进员工的待遇,享有底薪与绩效工资,以促进学生参与实训的积极性。金融保险专业学生中通过甄选选拔出的“国寿银保示范班”学生学生根据个人职业发展规划,职业方向选择进入职业初探综合实训项目。金融保险专业学生中入选“国寿银保示范班”的学生结合公司的总体安排,到中国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各个支公司进行职业初探综合实训项目。每个(或若干个)学生配置一名企业员工作为其企业指导老师,指导其完成岗位相关工作,并为其实习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评分。“国寿银保示范班”学生毕业实习成绩必须以国寿评价为主,由公司与学院共同出具成绩。

特别优秀的学生享受企业提供的专项奖学金。特别优秀的毕业生可以提前享受企业给予的正式员工待遇,甚至可以直接进入更高一级的职别调整并享受相应的待遇。毕业考核由企业与学院共同进行。

(5)第五阶段:奖学金发放与优秀毕业生表彰

设立专门针对“国寿银保示范班”的奖励计划,中国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福州分公司在学院建立“国寿银保示范班专项奖学金”,该基金由企业先期投入启动资金壹万元,由企业负责管理,每年毕业生返校之前根据一定比例注入后续资金,不少于生均贰百元,保证对学生进行现金奖励。顶岗实习阶段结束学生返校期间,组织专项表彰与颁奖活动,班级人数二、三十人以上的,现金奖励金额不少于捌仟元,未达到二十人的,现金奖励金额不少于生均贰百元。

旨在对思想品德好,学习成绩优良(优先考虑同等条件下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且有志于保险行业的“国寿银保示范班”优秀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

该项奖学金的设立将有助于更好地宣传保险意识、树立中国人寿品牌、促进学生对国寿的了解、认同与喜爱,有助于校企合作项目的推广与运行。通过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使双方互惠互利。7

高职院校需要企业为人才培养出谋划策,企业需要高校为企业的运营排忧解难,而校企合作作为联系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最优质的平台,需要企业和学校共同努力去创造和维持,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共赢共荣。

通过校企合作设计“1+1+1”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等具体做法,在操作层面上实现了 “做中学、学中做”为特点的高职人才人才培养过程的改革目标。

国寿公司按照对员工素质的要求,在“职业核心课程”模块相关实践环节中,以企业自身的《全员管理规定》为蓝本,将“考勤管理”、“礼仪管理”、“职场管理”、“课堂管理”、“日常生活管理”、“宿舍管理”、“用餐管理”等七大体系融入实践教学活动,丰富了课内教学的实践性、真实性。“学中做”融合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完成了国寿企业对“员工”基本职业操守的训练。

此外,学院与国寿公司参照企业员工管理制度,制定了晨会、夕会、针对性业务学习等制度。“晨会布置实习任务、夕会总结当天得失”的制度,保证了学生每天的实践活动目标明确,经验教训得到了及时的总结。针对性业务学习制度是学院与国寿公司的另一个创造,针对性开设《购买心理与推销流程》、《拜访前准备》、《电话约访》、《拒绝处理话术》等为主题的课程或专题讲座,要求学生在之后的实践活动中灵活应用,参照实际应用效果为学生评定成绩,实现了“做中学”的教学改革目标。将国寿公司的《全员管理规定》、晨会、夕会、针对性业务学习等制度等员工管理办法融入教学,营造仿真职场环境,实现了的教学改革目标。

三、师资交流与校本教材的编制

(三)教学互兼互聘合作模式 邀请企业金融保险实战专家入校讲课

1、邀请中、高层金融保险人员开设讲座,比如邀请各种类型的,尤其是邀请世界名企的中高层金融保险与管理人员等到校开设的相关专题讲座。那些来自世界名企的中高层经营管理人员,自身曾受过规范的企业内部培训,作为管理人员又有丰富的培训员工的经验,他们开设的讲座,实战案例丰富、语言生动有趣,很受学生欢迎。而私营企业的金融保险管理人员,身经百战,具有各种中国特色的金融保险方法,对丰富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有极为重大的意义。至于国企的金融保险管理人员,具有我国国企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整个过程的特别经历,可以从另外的角度诠释我国金融保险的发展经验,对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的国企金融保险之路,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2、邀请企业金融保险实战专家上实务课,比如邀请企业相关岗位的人员到校上专业实务部分的课程。目前职业院校的专业课都要求开设实务类课程,不能只是空谈理论。金融保险专业本来就是来自于实践的学科,实务的要求本来应该更高。但由于职业院校教师大多数来自于大学,从学校到学校,较少企业实际运作经验,对金融保险相关专业实务方面的内容很难讲到位。很多时候只是用一些简单的案例分析与空洞的讨论来代替实务课程,严重不符合教学要求与实践需要。为解决这个问题,采取邀请企业金融保险方面的实战专家专门来上

相关实务课的方式,基本可以解决实务课程没实务的大问题。

3、邀请一线基层管理人员示范金融保险相关技术,如邀请企业相关岗位的人员来做的各种专业技术示范。职业院校的学生不能够仅仅知道该如何做,还必须要做到位。目前,金融保险专业的专业课介绍到的各种技术,学生都应该真正练到位,但由于师资力量问题,许多专业技术老师虽然知道该怎么做,但“知易行难”,要自己亲自示范有相当的难度。比如,“商务礼仪”对金融保险专业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站、立、行、走的姿势,如何做才算是标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为解决此问题,可以邀请礼仪规范标准,操作得较好的五星级酒店或航空小姐来做技术指导,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双师型教师培养与企业能工巧匠引进:以“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能工巧匠走进课堂”为建设思路,我院积极引进、聘请国寿公司资深管理人员和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校任教和指导实训,形成了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积极聘请、引进企业资深管理人员来校任职、任教和指导实训,共同服务高职人才培养工作;

3、派出够水平的教师到企业进行金融保险与管理的相关培训。无庸讳言,我国的大多数企业目前的金融保险水平都是不够的。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不懂得金融保险的基本原理,不知道采取合适的金融保险竞争手段,在市场竞争中很容易就会落于下风。其实,据本人多年对企业的了解,企业对金融保险的相关培训有极为迫切的需要。由于金融保险的培训能够直接产生销售额,效益极易显现,相比其他的培训更容易看出直接结果,企业当然更欢迎。不过,正由于效果会直接显现,所以对培训师的要求就相对更高。如果职业院校派出的培训教师能够为企业提升金融保险的能力,既能大幅度提升职业院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也可以提升校企合作的档次。

4、派出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或挂职锻炼。现今,职业院校职业化不足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职业院校的教师大多数来自于大学,而非企业一线。国家的对教师的学历要求,严重地阻碍了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化水平。在金融保险专业表现尤为明显,金融保险行业应该是EQ与AQ重于IQ的行业,过高的文凭在这个行业并没有太多的好处。但国家的政策要求大学教师应该具有研究生学历,致使好的金融保险从业人员很难成为金融保险专业的教师。而从事金融保险专业教学的教师大多数没有真正的市场经验,纸上谈兵较多。许多教师金融保险专业理论造诣不能说不深,教学也不能说不好,有的甚至可以说教的很好,但只是实战价值不高。职业院校重视的是技能教育,如果教师不具备专业技能,如何能够教会学生?而技能的掌握不是靠学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金融保险的技能水平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因而,必须将教师派到企业去锻炼。水平尚不足的,派出去顶岗实习,向企业内行人士请教;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可派到关系良好的企业挂职锻炼。

5、允许甚至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一般情况下,由于当心影响正常教学,学校都不太喜欢自己的教师到外面“走穴”,职业院校也不例外。但本人以为,职业院校在没有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不但应该允许教师到企业兼职,还应该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教师自己能到企业找到合适的岗位兼职,说明该教师具备一定能力,学校教师得到社会的认可是学校的 9

荣誉;教师到企业兼职,将企业的一些经验带到课堂,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实战价值;教师到企业兼职,是企业帮助学校免费培养教师,节约了学校培训成本;教师自己找到合适的企业兼职,可以减少前文所说的顶岗实习与挂职锻炼给学校有关管理部门带来的麻烦----毕竟找到合适的岗位给教师做顶岗实习与挂职锻炼也并非易事,如何处理顶岗实习与挂职锻炼的待遇问题也是件麻烦事。

派遣我院教师到到国寿公司挂职锻炼和技术服务;努力提升校内教师的“双师”素质,努力打造具有专业教学、就业指导、职业教育三种功能为一体的教师团队。

合作编制校本教材、共同合作课题:目前高职院校所使用的专业课程的教材绝大多数是学校的教师编写的,金融保险专业也不例外。据多年来对金融保险专业各相关课程的各种版本教材的实际使用情况与观察来看,大多数金融保险专业的相关教材都是大学对应教材的缩减版,而大学教材又几乎是美欧相关教材的中文版。理论性有余,实用性不足。我们现阶段金融保险专业教材也是这样。为改变这种现状,按照“开门办学,积极引进社会资源服务人才培养工作” 的新思路,实现校内与校外的顺利对接,我院与国寿公司共同组织专业技术力量,校企合作编写实践性强、紧跟行业发展的校本教材,服务教学需要。企业界人士愿意将自己的经验贡献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企业界人士具备企业运作的实战经验,教师具备教材编写与课堂教学的实际经验,两种经验结合在一起,应该是可以编出较目前统编教材更适用于金融保险专业的教材。

以国寿公司实际操作案例、企业管理规章、业务操作流程为基础,合作编写《保险从业人员职业操守与职业发展规划》、《社会保险业务》、《银行网点业务拓展》、《客户沟通与关系管理》实训类校本教学大纲,编写校本教材《保险理论与实务》,实现校内教学与企业培训的同步,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员工要求的“零距离”。极大地提高了职业院校的教材与市场的结合度。这种方式既可以提高教材的实战价值,还可以进一步密切校企关系,使企业人士更加关注学校教学,对提升学校金融保险专业的先进性、科学性与实践性有极高价值。

四、完善管理制度,实时动态调整的结合对学生的潜能激发与心理调适

实时调整订单岗位的动态管理机制,保证了定向岗位的合理等等做法使得该项目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考虑到保险行业的迅猛发展,国寿公司的业务种类和用人需求在不断的变化,我院和国寿公司制定了实时调整的动态管理机制,每学年召开一次校企合作研讨会,每学期与企业召开“国寿银保示范班”协调管理会议,邀请行业主管领导和公司资深管理人士就订单培养的目标岗位以及合作单位进行讨论,保证了订单学生在企业的顺利就业。

经贸系老师与国寿领导探讨“国寿银保示范班”的管理与进一步合作问题

在“国寿银保示范班”订单学生的管理过程中,我院与国寿公司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如:集体观念、团队凝聚力相对较强,容易受到相互的影响,心理波动大、集体效应很明显等,有针对性的开展各项心理调适和潜能激发活动。在企业月报中专门开辟了一版“订单风采”,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指导教师经常鼓励学生以“多学习、多锻炼”的心态参与实习,鼓励学生的团队协作,保护学生自发形成的竞争氛围,不断地努力宣导积极向上的工作理念,一旦发现个别有不良情绪,便及时单独谈心开导,调整其学习状态。

学院领导老师经常去看望“国寿银保示范班”学生,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

经贸系老师到实训基地看望“国寿银保示范班”学生

专业教师对“国寿银保示范班”学生进行指导

五、校企合作前景展望与建议

金融企业纷纷来校表示希望加强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我院及时总结与国寿公司的合作经验,计划在金融类专业开设“PICC银保精英班” “证券(福州)理财专员订单班”、“福州市海峡银行柜台操作订单班”、“平安上海新渠道班”等,使学院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提高了人才培养水平,满足了企业的用人需求。

(一)合作、合资办实训基地

学校引进企业的技术与设施,甚至引进企业投资、联手合作一起办实训基地;如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出学生、场地与部分设备,保险公司出技术、部分设备与少数管理人员。由于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位置比较偏僻,学生外出实训路途遥远,如果能将实习基地搬入校园,既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还可以让学生随时可以进行相应的专业实习。而企业由于可以得到有时间保证的、素质相对较高的员工,投资不大,收益较好,乐于与学校合作。资源共享,利益均沾。校企共同服务社会,实现双赢。学院正在考虑外贸一条街,我们可以配合该项目进行金融超市的设计,引进多家金融机构合作。

(二)短期项目实训合作

利用节假日、暑假或者特殊时间点进行临时促销实践,如与世界500强之一的中国人寿在开学新生入学时进行临时促销项目合作。利用暑期长假进入企业顶岗实训,是学校锻炼学生金融销售能力的大好时机。既解决了企业临时找人难的问题,又帮助学生解决了专业实习的问题,皆大欢喜。学生可以提前适应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的产品、熟悉销售流程与方法。

(三)建设金融保险产学研综合开发基地

争取福建外经贸厅和福建保监局的支持,学院与中国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共同建设保险产

学研综合开发基地,充分发挥保险企业和高校各自优势,促进保险业产学研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金融保险业研究和发展水平。

(四)做好社会服务工作,派出教师到行业、企业进行教学、培训、指导服务

1、加强与福建保险学会、福建保险行业协会的联系,做为理事单位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从2010年开始,我院成为福建保险学会理事单位,1位教师成为理事。定期参加理事会议,参与协办社科联一年一度的学术年会,修改审核议题,组织论文征集,参与论文评审,参与各项工作。

借助福建保险学会、福建保险行业协会的平台,更好地与海西经济区的金融保险机构合作培养人才,提升专业队伍的科研水平。

我院协办2010福建省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保险分论坛

2、与企业合作帮助企业员工提高学历。目前金融保险从业人员的文凭,大多都较低,而在规模稍大一些的企业,对管理人员的文凭都有一定的要求。金融保险的从业人员过低的文凭,制约了员工的发展,也是导致金融保险人员到一定程度就跳槽的重要原因之一。过于频繁的人员变更对企业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有远见的企业都认识到了这点,纷纷鼓励员工通过各种途径来提升自身素质。这对职业院校是一个好机会,职业院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办学,通过帮助提升在职员工的学历文凭,来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进而发展更进一步的其他关系。

3、与企业合作帮助企业员工考到合适的资格证书。目前,劳动社会保障部出台了各种市场准入规定,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持有符合要求的上岗证。由于当前企业对金融保险从业人员的能力认可度远超过对职业岗位证书认可度,因而金融保险从业人员的上岗证持有率明显偏低。这明显与国家的现有政策不符,这是企业早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职业院校能够主动与相关企业联系,帮助企业员工考到合适的资格证书。如理财规划师考试、保险代理人、经纪人、公估人等,既可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又可提高学校在金融保险从业人员中的美誉度,学校还可从中得到一定的培训收入,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4、开展跨省合作,扩展学生就业途径。

计划与平安保险新渠道合作,将学生输送到上海,从事保险电销工作。并以此为契机,与上海交通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合作,开展多样化的订单培养项目。拓展学生就业的工作范围和区域范围。

执笔人:林秀清

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探索与思考 篇6

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现状

1. 高校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没有把握好对教学过程的控制

经过调查研究可以发现, 我国高校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 前三年基本是在灌输理论知识, 学生完全处在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 而在最后一年也就是学生参与实习工作期间, 学校基本不管学生, 学生处于一个完全自由的状态。在前三年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育中, 基本上学生不会有到建筑施工现场进行体验的机会, 这三年中学生接受了大量的理论和一些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样给学生打好了一定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基础, 此段时间可以说是学校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能力进行培养, 让学生不断积累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 此阶段学生在建筑工程技术上的专业技术和能力还不够成熟, 一旦进入施工现场面临实际的操作或问题时, 往往会感到不知所措, 所以对学生来说, 最需要的就是去实际体验建筑施工的过程。

2. 校企合作内容存在缺陷

目前, 我国高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实习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 学校组织一部分学生到施工工地开展实习工作; (2) 学生自己去应聘或者联系而到相应的施工工地进行实习工作; (3) 某些学习成绩优异, 早已找到就业单位的学生则由该就业单位安排分配实习工作。高校在学生最后一年的实习阶段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就显得比较呆板, 只是通过一些生硬的程序和格式进行管理, 如让学生交实习任务书、实习周报、实训报告、实训总结等, 经过对学生上交的这些报告和总结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发现, 这些报告和总结的内容大多大同小异, 毫无新意可言。而高校对于学生在施工工地上的管理很明显不到位, 只是通过学生上交的实训周报、月报、实训报告等方式来对学生的实习状况进行了解, 高校教师也没有对学生的实训状况进行相应的指导, 这就制约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发展。

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探索

1. 实施“多段式”教学模式

建筑工程项目具有周期长、不可复制、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 具有阶段性和随机性等特点, 而学校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有计划地进行教学且还需要保证教学过程的稳定, 这样就导致了学校和施工单位二者在目的上很难达到一致。因此, 学校的教学模式必须更加有弹性, 我国高校在保证学校基础教学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上, 结合建筑工程项目具有的特点和建筑工程施工的目的来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 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

2. 高校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工作岗位具有露天作业多、工地流动性大、工作条件艰苦、环境差等工作特点。通过对毕业生的应聘情况调查可以发现, 企业在聘任这些岗位的工作人员的时候, 更加看重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 然后再看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 这就说明了现今社会中, 企业更加看重员工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 我国高校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1) 高校可以通过校内理论实践课程和校外实习课程的开展来培养学生“安全至上、质量优先”的工作态度。 (2) 重点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使学生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可以及时地请教, 让学生形成善于沟通的工作协调能力。 (3) 我国高校可以通过“多段式”的教学模式, 来反复地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上的培养。学生实际参与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 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建筑工人的艰辛以及施工现场工作条件的艰苦和环境的恶劣, 通过这样的实地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

参考文献

[1]张若美.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创新模式[J].教育与职业, 2013

[2]邵英秀、赵占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探索[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5) :1~3

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探索与思考 篇7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特别强调“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和“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将作为人才发展规划的重要任务和目标。教育十二五规划提出:高等教育要强化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意识,确立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念,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类型多样、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加快我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

2011年我们组织了专业教师调研了北京安博教育集团,并实地参观了安博教育基地,邀请了企业做专题报告,进行了校企合作培养方案的可行性论证,广大教师和相关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传统办学模式存在的重知识,轻能力的缺陷,深入了解了社会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切实转变了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固有人才培养观念。从而坚定了校企合作办学的决心与信心。2012年秋季,第一届校企合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班正式招生入学。

1 改革并实施本专业的校企合作培养方案

在经过深入调研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专业培养目标,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充分考虑到了本科教育与企业需求的结合,按照现代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原有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通过借、减、废、并、增等手段,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制定了校企合作(服务外包)培养方案,以下两点是方案中的重中之重。

2.1培养方式

校企合作专业本科生采用系统化课程学习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在培养中贯彻理论基础坚实、科学思维敏捷、专业知识宽广、动手实践突出、工程训练有素等措施,力图实现学生基础理论与科学素养、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工程训练与职业素质均衡发展的培养理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式经过特殊设计,全面采用“安博教育体系”进行实施,安博教育体系是一种全新的、多维的人才教育培养体系,是将“企业的内容”以“培养的形式”来“完成对人才的培养”的体系,是目前国内在人才培养领域系统和实用的研究成果,是国内较领先的实训系统化模板。

计算机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行学分制,培养阶段划分为基础理论课程教学阶段、专业技能课程教学阶段和专业技能课程实训阶段、校内阶段项目实训、基地企业实训和实习阶段六个培养阶段。学生在进入三年级专业技能课程教学阶段前必须指定其修读的专业方向,进行专业深度培养。

2.1学期设置

基础理论课程教学阶段包括4个18周的正常学期和企业在学校的实训。本阶段的设计思路是达到强化学生基础知识的目的,实现“基础扎实、系统级认知和应用能力强”三个目标。课程启动采取系统级认识和应用能力双优先的策略,本阶段要求学生完成全部公共基础课程、大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公共指选课程的学习任务。

专业技能课程教学阶段为三年级。本阶段的设计思路是强调学生工程性、技术性、实用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复合型能力的培养,实现“熟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技能、更完整的专业认知和掌握某一专业模块的相关技术”三个目标。学生进入本阶段前应确定一个具体的专业模块,修读该专业模块指定的方向指选课程。

基地企业实训和实习阶段始于四年级,本阶段的设计思路是借助具体项目工作参与实际项目训练,通过毕业设计与论文培养总结概括能力,实现理论与实际结合、技能与职业素质成长的目标。本阶段要求学生直接参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项目实践,完成必要的技术方案设计、软件开发、网络配置等工作,并在所取得的工程实践成果基础上完成学士学位论文的撰写。

2 构建特色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最主要的特点是将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利用企业在实践性人才,项目案例、项目管理等方面的丰富资源和经验,深入开展校企合作。而我们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就以下几点达成双方意向。

2.1 双证——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

将计算机科学技术最新的发展成果融入到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在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中嵌入企业执业资格认证的相关课程,将专业教学与专业技能培训结合起来,将学历教育与企业执业资格认证结合起来,形成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过程和人才去向与行业、产业的全面对接。参加网络学院改革实验班学习的学生,采用新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取得本、专科毕业证和相应的行业技术资格证书(双证)方可毕业。企业对取得“双证”的学生负责推荐就业。

2.2“3+1”人才培养模式。

采用“3+1”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将学生四年标准学制分为校内教学和校外上岗实习两个阶段。即在学校内学习三年,期间选择不同的课程,平均每年由企业教师(或经过企业培训的教师)进行多次企业化课程实训,一次7至10天;学校负责选择国内外该专业领域知名企业,学生毕业前半年在这些企业实习,接受专业综合实训。学生在企业进行实习期间实行双导师制,导师由学校的专业教师和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责任心强的技术人员担任。学生在双导师的指导下,完整地参与企业某个项目或子项目的设计、实施、管理与应用研究的全过程,同时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撰写,借以加强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专业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企业与参加半年企业实习的学生签署合同,择优推荐就业。

2.3“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用人单位要求,选拔学生进行“订单式”培养,企业具有培训经历、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走进校园开设实训课程。后期学生走进企业进行实习实践,学生通过分阶段、分层次的实训、实习和实践,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管理)工程实际需要、熟悉设计、实施以及管理的基本方法,提高分析问题、沟通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管理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以及职业素养。

3 结语

高校作为最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主要基地,探索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构建以人为本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步伐的,符合当前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是长期的重要课题。为贯彻落实教育十二五规划,及时调整高校工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保证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培养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任务。而构建工学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框架,有利于建立产学研结合的社会环境。有效地将高校知识优势与企业市场优势有机的结合起来,既能及时地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进科研工作深入开展;又能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

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需要实践进行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的进行修改和调整。虽然我们的校企合作培养已经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效果,但还处于初级阶段,任重道远。

摘要:研究校企合作下工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力推动工科教育教学课程体系改革,建立合理的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教育和行业导向下的专业应用教育模块结构,实现厚基础、宽口径、高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本文以内蒙古财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为依托,就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施的改革性成果加以论述,进而对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范剑波,于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计划”的探索与实现[C].计算机教学研究与实践-2012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

[2]杨爽,王忠民.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M].高等教育研究,2009,26(4):46-47.

上一篇:坚持好干部标准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励志文章:人生苦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