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的乘法口诀说课与课后反思

2024-08-12

7的乘法口诀说课与课后反思(精选12篇)

7的乘法口诀说课与课后反思 篇1

《7的乘法口诀》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72页的内容,7的乘法口诀说课与课后反思。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结合本课知识特点及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认识7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2、使学生学会7的乘法口诀,会用7的乘法口诀正确计算7的乘法。

3、培养学生解决身边问题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能用7的乘法口诀正确计算7的乘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二、说教法

本课主要采取实践探索法和演绎概括法教学。在推导7乘法口诀时,采用实践探索法,让学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学得有亲切感。在交流总结时采用演绎概括法,引导学生总结出口诀特点。具体的教学中还注意两点:一是发扬教学民主,用赞许、激励、表扬,体验成功,创设情境等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二是合理应用电教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三、说学法

本着“授之以渔”的目的,对照教法和学习内容,本课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的能力。

2、学习用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善于探索问题的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阶段

用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反思《7的乘法口诀说课与课后反思》。

2、探究学习新知阶段。

在过去学习乘法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让学生自主地编写7的乘法口诀。首先我出示用七巧板拼成的图形,让学生仔细地观察,并相应地说出拼2只、3只……7只需要多少块,然后根据说的结果列出乘法算式,再根据乘法算式自己编出乘法口诀。通过自主地学习,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

(1)主动探究,编制口诀。学生已经学过了1到6的口诀,知道了口诀的一些特点,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己编口诀,然后指名反馈,在检验学生的口诀时渗透两个乘法算式等一些基本知识。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口诀,找一找口诀的规律。

(2)利用规律记忆口诀。7的乘法口诀相对较难记忆。学生发现、总结出规律后,帮助学生记忆口诀,应该说大部分小朋友会根据规律来记忆。

3、练习巩固深化阶段。

这一环节通过多种练习(如对口令、把算式送回家游戏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熟练运用7的乘法口诀,同时注重与生活相联系,如计算古诗的字数,算七星瓢虫的黑点等等,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学生倍感兴趣,给单调的乘法口诀溶入了浓厚的生活气息,给枯燥的数学内容赋予鲜活的生命,让数学课更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

4、总结评价阶段。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谈收获,使学生对本课的内容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同时鼓励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要努力做一个爱观察、爱思考的孩子,这样使学生又一次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唤起爱数学,学数学的学习欲望。

教学反思: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法 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在看、填、想、做等活动中细心地观察、比较、分析归纳7的乘法口诀及口诀规律。

2、游戏学习法 在游戏中运用学习成果,把数学知识利用到现实生活中。在课中我设计了“对口令”“送算式回家”等游戏,使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习了枯燥的口诀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整个课堂达到动静交替,层层深入。

3、观察讨论法。学生观察图画,共同讨论“如何编写7的乘法算式”,新编口诀中又观察讨论发现口诀的规律,以便熟记,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7的乘法口诀说课与课后反思 篇2

一、教学过程

【片段一】

师:今天学习7的乘法口诀, 哪位同学已经会背了? (学生争先恐后举手, 教师指名背、开小火车背, 轮到小厉同学时, 本应是“五七三十五”, 可是他支吾了几秒钟后却说“七七四十九”, 个别同学笑了)

师:“七七四十九”不错呀!知道了这句口诀, 就能推理出五七是多少?

生 (另一个学生) :只要把“七七四十九”减去2个7就行了, 49减7等于42, 42……。

师:停 (教师示意前面的同学) , 小厉同学, 你能接着说吗?

生:42再减7等于35, 五七三十五。

师:真不错, 稍提示就会了。

【反思】当有学生背不出时, 教师没有简单否定, 而是激发其推理, 在前一个同学的点拔后适时介入, 给此学生说出正确答案的机会。这样的启发与帮助非常自然, 同时教师的引导与评价有利于创设安全的课堂讨论氛围, 让更多的同学敢说、爱说。

【片段二】

师:看到7×5, 你会想到哪些学过的知识?

生:7×5与5×7是一样的答案。

生:7×5既可以表示7个5相加, 也可以表示5个7相加。也就是7+7+7+7+7, 或者5+5+5+5+5+5+5。

生:我还能把它变成2×14+7。因为2个14也就是4个7, 所以再加1个7就是5个7。

生:我还想到了14×3-7。因为1个14是2个7, 那么3个14也就是6个7, 所以要减去1个7才是5个7。

生:我还想到了14+7×3, 也就是2个7加3个7等于5个7。

师:太棒了, 先说到这儿吧!

生:不行, 不行, 老师, 我还有一个不一样的想法。变成3×5+4×5, 因为3个5加4个5也就是7个5。

生 (很多) :不对!

生:对、对, 刚才我们不是说7×5还有一个意义是7个5吗?这里就是表示7个5的意义呀!

师:就是呀, 他从不同思路把7×5进行了变化呢, 真是善于思考呀!除了变式, 我们还能做什么?

生:我还可以提出用这个算式解决的数学问题。比如, 一盒饼干有7块, 5盒饼干一共有几块?

生:202班有7个小组, 如果每个小组有5人, 那么一共有几人?

生:一只手有5个手指, 7只手有几个手指?

……

师:一个星期有几天?

生:7天。

师:那么……

生:哦, 我知道了, 那么5个星期有几天呢?10个星期有几天呢?

生:10个星期就是70天, 也就是10个7天。

【反思】“看到7×5你能想到哪些知识?”这是一个非常开放的问题!学生由此想到了算式的意义、变式、问题解决, 难能可贵的是每个学生的思考都围绕问题本质而进行。一个数学问题带来如此多的数学思考, 可见教师平时对学生数学素养培养之成效。而如此精彩的数学思考也源于教师提出如此开放的问题。

【片段三】

师 (课件出示) :今天是本学期第12周的周五了, 这个学期已经过了几天?

生:可以列式为12×5, 因为一个星期只有5天是上学的, 另外两天不算。

生:我有不同想法, 老师的问题是这学期已经过了几天, 不是求上学了几天, 应该包括周末2天。

师:你说得有道理, 不过刚才同学能列出求上学天数的算式也值得表扬, 而且他已经考虑到了周末, 只是对“过了几天”的理解有些不同。

生:那么我想正确的列式应该是12×5+12×2。其中12×2就是算周末总共有几天, 再加前面上学天数就是这学期已经过了的天数。

生:嗯……好像不对, 今天是第12周的周五, 还有周末两天没过呢, 应该再减2天吧?

师:太棒了!你考虑到了这个星期还没过完。

生:我觉得还可以列成11×7+5, 因为……

师:太棒了!

生:还可以是12×7-2, 因为……

生:我也想到了这个算式, 我还能算出它的结果……

师:同学们已经开始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了。

生:我觉得可以先算2个7, 再加10个7, 然后减2。

生:我想先算5个7, 再加6个7, 再加5。

生:那我还可以先算4个7, 加8个7, 再减2呀!

……

【反思】教师总能找到学生回答中有价值的部分并给予肯定, 教师的引导非常自然, “他考虑到了……”“他已经开始想如何计算了……”, 这种评价既是肯定又是引导, 使学生不断突破思路、拓展思维、深入思考。在学生的相互启发下, 方法层出不穷, 有些已远远超出二年级学习的要求, 但教师总是充分地肯定。在这样无拘无束的交流氛围中, 学生们充分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二、教学反思

看同学们的讨论, 读者一定会感受到学生高度的参与热情。他们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不断提出自己的想法与看法, 不断验证同学的说法。如此开放的思维、积极的讨论都源于教师能抓住知识本质进行问题设计, 能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能给学生积极的鼓励与评价。

(一) 教学突出知识本质

乘法的本质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教学乘法的认识就是要让学生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来计算。至于乘法口诀的背诵、运用等, 则是技能与记忆问题。因此, 在乘法初步认识的第一课, 笔者就在了解学生已经有一定口诀背诵能力的基础上问:那你知道“三四十二”的意义吗?它用加法如何表示?用图如何表示?能解决什么问题?等等。这样, 没几节课, 学生就熟练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它与加法的转化、乘法口诀的运用及其与生活的联系。等到了7、8、9的乘法口诀教学时, 教师再没必要在口诀得出、记忆上花太多时间, 而是着力创设思考空间,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从学生表现中可以看到, 因为学生对乘法本质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所以能围绕知识本质对算式进行诸多变式, 体现出很好的形变而意义不变的思考方法,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 也是根据问题的本质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解答方法, 表现出非常灵活的思路。相反, 假如学生没有对乘法本质有较为透彻的理解, 对于7×5的变式不会如此丰富:既有7个5的变式理解, 也有5个7的变式理解;如果学生没有对知识本质有较为透彻的理解, 学生也不会有如此主动、积极的交流与探讨。

围绕知识本质进行教学, 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数学本质, 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与数学能力, 才是高效的数学课堂。

(二) 提出有思考空间的问题

教师要能围绕教学目标提出有价值、有思考空间的数学问题。问题思考空间大, 更易激起不同层次学生的思考积极性, 发挥差异资源的作用, 实现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作用, 给课堂带来更多精彩。

在“看到7×5你会想到什么”这个问题上, 学生可以想算式的意义, 可以想变式, 可以提出相关的问题, 提出问题又可以想如何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式又可以多种多样, 多样的方法中哪些是正确的, 哪些是更优的, 如何验证方法的正确与否, 从不同的方法中又能发现什么规律、总结什么经验等等。在这样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经历想象、联系、推理、思考、总结、发现等诸多学习过程。而且, 这些过程是自主、自发、自由的, 而不是在教师设计之中。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才是一个真正的“发现者”才能体验到更多的学习乐趣。在这样的过程中, 教师只要适时地问:你想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谁能再解释一遍?你同意吗?为什么?有没有补充?这就是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的最好体现。也许教师会说, “问题空间大, 怕控制不了课堂”“怕学生扯得太远”。其实, 教师不必控制课堂, 而是要引导课堂、组织课堂。在学生想偏了的时候引导一下, 想错了的时候纠正一下, 想乱了的时候整理一下。学生就是在这样的引导与组织中, 逐渐学会思考、学会学习的。而教师, 也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历练出教学机智, 逐渐使教学达到得心应手、收放自如的。

高效课堂最重要的特性就是生成性、解放性教师敢于提出有较大思考空间的问题, 才能解放学生的思考力、学习力, 让课堂有更多精彩的生成, 让课堂更高效。

(三) 用好激励性评价

小学教师, 最重要的不是具有怎样高级的专业化水平, 而是她 (他) 是否具有“激励性人格”, 是否能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善于激励学生的教师才会有高效的课堂。笔者问过许多不爱举手不爱发言的学生, 回答都是“怕说错”“怕同学笑话”“不敢”。因此, 作为教师, 爱鼓励、会鼓励, 善用激励性评价, 一定是最重要的基本功, 也是必须具有的教学观。鼓励学生, 教师要能站在学生的角度, 以学生的知识水平去理解学生, 而不是简单地以标准答案去评判。就如上面交流中, 当学生答不出时, 教师可以说“稍提示一下就会了”, 当学生想得不完整时, 教师可以说“能想到一些已经很不错呀”, 哪怕学生完全答错, 教师还可以说“能发言就是会思考的好学生”。只要教师愿意, 就一定会找到值得肯定的地方。教育一定是基于人性的, 而人性普遍是期待鼓励的, 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激励性评价是高效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7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断与反思 篇3

在不算太长的教学生涯中,有许多事情都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尤其是“温开水”事件,更让我难以忘怀,它常常引起我对教学的新的思索。

在参加市教坛新秀比赛前,学校组织了一次选拔赛,提前一天告知教学内容,幸运的我抽到了三年前获得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的“7的乘法口诀”一课。我认真、细致地熟悉着当初的教案,准备着教具,第二天便自信、沉着地走进教室,开始了我的教学。

初次教学:

一、复习引入

出示题目:看算式直接说出得数。

2×5 4×3 3×2 6×4 5×3 2×4 1×1 6×3

师:6×3,用到了哪一句口诀?

生:三六十八。

二、新课教学

1.揭示课题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1~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学几的乘法口诀呢?

生:7的乘法口诀。

师:对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2.猜想

师:那你们猜一猜,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呢?

生:7句。

师:有哪7句呢?

生: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

[师板书:一七( ),二七( ),三七( ),四七( ),五七( ),六七( ),七七( )]

这个环节我最不希望学生说出答案,可谁知却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将答案说了出来,如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尽管学生已经能很流利地背出口诀了,但我还是硬着头皮将口诀写成填空题的形式,继续着我心中的预设。但此时,学生的情绪已由原来的兴冲冲骤然降到了现在的懒洋洋,前后判若两个班级,我心中有种不祥的预感。

3.试编

师:大家都说一七得七,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生:一个7是7。

师:根据这句口诀,你能写出哪两个乘法算式呢?

生:1×7=7,7×1=7。

师:那二七呢?又是多少?

生:十四。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2个7就是14了。

师:对,7+7=14,那用乘法算式该怎么表示呢?

生:2×7=14,7×2=14。

师:小朋友们已经编出了两句口诀,那后面的五句口诀该怎么编呢?接下来,请小朋友选择一句你最想编的口诀,可以先画图再列出算式,然后编出口诀。(学生试编口诀)

师:编好口诀的同学可以看一看,同桌小朋友和你编的一样吗?要是不一样,你帮他看看,他编对了吗?

……

果然,我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从汇报——排序——找规律——记忆——总结拓展,一切看似是那样的井然有序,但学生的情绪仿佛温水一般,任凭我怎么激情澎湃,也无法将他们“烧开”,即使是自认为设计得很好的几个环节,也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此时,我的心情与三年前优质课比赛上满足于学生一路凯歌、陶醉于学生尽善尽美的心情截然不同,如今,我更多的是失落。

课后我问了几个学生才得知今天的内容他们早就会了,连九的乘法口诀也能很流利地背出来,感觉对已经会了的内容进行学习,没有挑战性。这下我终于醒悟过来了,原来我原先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零认知”的基础上,我没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就进行教学,这样怎么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呢?三年前的教案或许三年前适用,但三年后就未必可行了。看来,这次失败,一方面是我不钻研教材引起的,另一方面是我不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导致的。

尽管比赛已经结束了,但我还是将教案进行修改,到另一个班级进行了再次教学。这次我还是满怀信心,因为这次的信心源于我将打一场有准备之仗。

再次教学:

铃声响起,我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7的乘法口诀。”不料,话语未落,就有一个学生举起小手,大声说:“老师,我会!”还没等他说完,教室里此起彼伏地出现了众多声音:“老师,我也会!”“我也会!”……更有几个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起了7的乘法口诀。面对眼前的一幕,我暗暗惊喜,因为事情果然像我想的一样发展了。我故意装出很纳闷的样子,问:“老师还没教,你们都会了?”学生胸有成竹、异口同声地说:“会!”“真的会?”“真的会!”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道:“好吧,既然你们都会了,看来我要下岗了,这堂课不要上了。那行,谁先来背背7的乘法口诀?”学生的小手一只比一只举得高,都跃跃欲试,被叫起来的学生非常熟练地背诵着7的乘法口诀。“看来,大家都挺厉害的!那么,你们知道每一句口诀的意思吗?”我轻声问道。这下,如林的小手“唰”地只剩下了五六只,教室里也开始安静下来。一个学生站起来支支吾吾地说出了他的意思,看来,大部分学生还是似懂非懂的。这时,我心里又开始暗自窃喜,要知道这是教师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于是我以理解口诀的意思为切入口,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或画或摆图形来交流、验证口诀,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中。最后,学生不仅理解了7的乘法口诀的意思,还尝试运用发现的规律编出了后几节课要学的乘法口诀。课堂上,学生如沸腾的开水,不时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这时的我,终于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课后反思:

时间仅隔三年,同样的教案,到如今已不能再重复“往日的故事”,留给我的确是失败。或许我们不能过多的埋怨教案,因为一堂好课的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教案是死的,人是活的,当课堂一旦出现意外生成的时候,我不能灵活机智地驾驭课堂和学生,因为对于学生的原有认知,我的确是疏忽了。或许三年前的学生也知道了7的乘法口诀,但是他们没有表露出来,而是跟着我亦步亦趋,配合默契。但是三年后的学生却敢于有自己的想法,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在我一进课堂时,当知道学生已经会背口诀后,这着实打乱了我原先建立在学生“零认知”基础上设计的预设,于是我只能拼命地将他们生拉硬拽到预先设置的轨道中,但从中看的出来学生是多么的不情愿呀!既然有了这样的情绪,学生怎么还能愉快地进行下面的学习呢?

而之后的再次教学,我事先已经知道学生会背7的乘法口诀,没有让学生懂装不懂,而是将“试编口诀——熟记——运用”的教学流程调整为“猜测口诀含义——操作验证口诀含义——发现编写规律——尝试创编后续口诀”。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了学生已有的认知,勇于将课堂“让位”给学生,并给他们充分思考的时间、空间,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感悟和体验数学。在根据学生学情需要进行教学的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态度,看到了课堂上生成新的思维碰撞和思维交锋,看到了师生间平等愉快的对话,这不正是我们所期盼的数学课堂吗?

(责编 杜 华)endprint

在不算太长的教学生涯中,有许多事情都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尤其是“温开水”事件,更让我难以忘怀,它常常引起我对教学的新的思索。

在参加市教坛新秀比赛前,学校组织了一次选拔赛,提前一天告知教学内容,幸运的我抽到了三年前获得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的“7的乘法口诀”一课。我认真、细致地熟悉着当初的教案,准备着教具,第二天便自信、沉着地走进教室,开始了我的教学。

初次教学:

一、复习引入

出示题目:看算式直接说出得数。

2×5 4×3 3×2 6×4 5×3 2×4 1×1 6×3

师:6×3,用到了哪一句口诀?

生:三六十八。

二、新课教学

1.揭示课题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1~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学几的乘法口诀呢?

生:7的乘法口诀。

师:对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2.猜想

师:那你们猜一猜,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呢?

生:7句。

师:有哪7句呢?

生: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

[师板书:一七( ),二七( ),三七( ),四七( ),五七( ),六七( ),七七( )]

这个环节我最不希望学生说出答案,可谁知却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将答案说了出来,如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尽管学生已经能很流利地背出口诀了,但我还是硬着头皮将口诀写成填空题的形式,继续着我心中的预设。但此时,学生的情绪已由原来的兴冲冲骤然降到了现在的懒洋洋,前后判若两个班级,我心中有种不祥的预感。

3.试编

师:大家都说一七得七,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生:一个7是7。

师:根据这句口诀,你能写出哪两个乘法算式呢?

生:1×7=7,7×1=7。

师:那二七呢?又是多少?

生:十四。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2个7就是14了。

师:对,7+7=14,那用乘法算式该怎么表示呢?

生:2×7=14,7×2=14。

师:小朋友们已经编出了两句口诀,那后面的五句口诀该怎么编呢?接下来,请小朋友选择一句你最想编的口诀,可以先画图再列出算式,然后编出口诀。(学生试编口诀)

师:编好口诀的同学可以看一看,同桌小朋友和你编的一样吗?要是不一样,你帮他看看,他编对了吗?

……

果然,我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从汇报——排序——找规律——记忆——总结拓展,一切看似是那样的井然有序,但学生的情绪仿佛温水一般,任凭我怎么激情澎湃,也无法将他们“烧开”,即使是自认为设计得很好的几个环节,也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此时,我的心情与三年前优质课比赛上满足于学生一路凯歌、陶醉于学生尽善尽美的心情截然不同,如今,我更多的是失落。

课后我问了几个学生才得知今天的内容他们早就会了,连九的乘法口诀也能很流利地背出来,感觉对已经会了的内容进行学习,没有挑战性。这下我终于醒悟过来了,原来我原先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零认知”的基础上,我没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就进行教学,这样怎么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呢?三年前的教案或许三年前适用,但三年后就未必可行了。看来,这次失败,一方面是我不钻研教材引起的,另一方面是我不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导致的。

尽管比赛已经结束了,但我还是将教案进行修改,到另一个班级进行了再次教学。这次我还是满怀信心,因为这次的信心源于我将打一场有准备之仗。

再次教学:

铃声响起,我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7的乘法口诀。”不料,话语未落,就有一个学生举起小手,大声说:“老师,我会!”还没等他说完,教室里此起彼伏地出现了众多声音:“老师,我也会!”“我也会!”……更有几个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起了7的乘法口诀。面对眼前的一幕,我暗暗惊喜,因为事情果然像我想的一样发展了。我故意装出很纳闷的样子,问:“老师还没教,你们都会了?”学生胸有成竹、异口同声地说:“会!”“真的会?”“真的会!”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道:“好吧,既然你们都会了,看来我要下岗了,这堂课不要上了。那行,谁先来背背7的乘法口诀?”学生的小手一只比一只举得高,都跃跃欲试,被叫起来的学生非常熟练地背诵着7的乘法口诀。“看来,大家都挺厉害的!那么,你们知道每一句口诀的意思吗?”我轻声问道。这下,如林的小手“唰”地只剩下了五六只,教室里也开始安静下来。一个学生站起来支支吾吾地说出了他的意思,看来,大部分学生还是似懂非懂的。这时,我心里又开始暗自窃喜,要知道这是教师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于是我以理解口诀的意思为切入口,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或画或摆图形来交流、验证口诀,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中。最后,学生不仅理解了7的乘法口诀的意思,还尝试运用发现的规律编出了后几节课要学的乘法口诀。课堂上,学生如沸腾的开水,不时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这时的我,终于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课后反思:

时间仅隔三年,同样的教案,到如今已不能再重复“往日的故事”,留给我的确是失败。或许我们不能过多的埋怨教案,因为一堂好课的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教案是死的,人是活的,当课堂一旦出现意外生成的时候,我不能灵活机智地驾驭课堂和学生,因为对于学生的原有认知,我的确是疏忽了。或许三年前的学生也知道了7的乘法口诀,但是他们没有表露出来,而是跟着我亦步亦趋,配合默契。但是三年后的学生却敢于有自己的想法,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在我一进课堂时,当知道学生已经会背口诀后,这着实打乱了我原先建立在学生“零认知”基础上设计的预设,于是我只能拼命地将他们生拉硬拽到预先设置的轨道中,但从中看的出来学生是多么的不情愿呀!既然有了这样的情绪,学生怎么还能愉快地进行下面的学习呢?

而之后的再次教学,我事先已经知道学生会背7的乘法口诀,没有让学生懂装不懂,而是将“试编口诀——熟记——运用”的教学流程调整为“猜测口诀含义——操作验证口诀含义——发现编写规律——尝试创编后续口诀”。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了学生已有的认知,勇于将课堂“让位”给学生,并给他们充分思考的时间、空间,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感悟和体验数学。在根据学生学情需要进行教学的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态度,看到了课堂上生成新的思维碰撞和思维交锋,看到了师生间平等愉快的对话,这不正是我们所期盼的数学课堂吗?

(责编 杜 华)endprint

在不算太长的教学生涯中,有许多事情都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尤其是“温开水”事件,更让我难以忘怀,它常常引起我对教学的新的思索。

在参加市教坛新秀比赛前,学校组织了一次选拔赛,提前一天告知教学内容,幸运的我抽到了三年前获得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的“7的乘法口诀”一课。我认真、细致地熟悉着当初的教案,准备着教具,第二天便自信、沉着地走进教室,开始了我的教学。

初次教学:

一、复习引入

出示题目:看算式直接说出得数。

2×5 4×3 3×2 6×4 5×3 2×4 1×1 6×3

师:6×3,用到了哪一句口诀?

生:三六十八。

二、新课教学

1.揭示课题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1~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学几的乘法口诀呢?

生:7的乘法口诀。

师:对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2.猜想

师:那你们猜一猜,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呢?

生:7句。

师:有哪7句呢?

生: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

[师板书:一七( ),二七( ),三七( ),四七( ),五七( ),六七( ),七七( )]

这个环节我最不希望学生说出答案,可谁知却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将答案说了出来,如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尽管学生已经能很流利地背出口诀了,但我还是硬着头皮将口诀写成填空题的形式,继续着我心中的预设。但此时,学生的情绪已由原来的兴冲冲骤然降到了现在的懒洋洋,前后判若两个班级,我心中有种不祥的预感。

3.试编

师:大家都说一七得七,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生:一个7是7。

师:根据这句口诀,你能写出哪两个乘法算式呢?

生:1×7=7,7×1=7。

师:那二七呢?又是多少?

生:十四。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2个7就是14了。

师:对,7+7=14,那用乘法算式该怎么表示呢?

生:2×7=14,7×2=14。

师:小朋友们已经编出了两句口诀,那后面的五句口诀该怎么编呢?接下来,请小朋友选择一句你最想编的口诀,可以先画图再列出算式,然后编出口诀。(学生试编口诀)

师:编好口诀的同学可以看一看,同桌小朋友和你编的一样吗?要是不一样,你帮他看看,他编对了吗?

……

果然,我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从汇报——排序——找规律——记忆——总结拓展,一切看似是那样的井然有序,但学生的情绪仿佛温水一般,任凭我怎么激情澎湃,也无法将他们“烧开”,即使是自认为设计得很好的几个环节,也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此时,我的心情与三年前优质课比赛上满足于学生一路凯歌、陶醉于学生尽善尽美的心情截然不同,如今,我更多的是失落。

课后我问了几个学生才得知今天的内容他们早就会了,连九的乘法口诀也能很流利地背出来,感觉对已经会了的内容进行学习,没有挑战性。这下我终于醒悟过来了,原来我原先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零认知”的基础上,我没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就进行教学,这样怎么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呢?三年前的教案或许三年前适用,但三年后就未必可行了。看来,这次失败,一方面是我不钻研教材引起的,另一方面是我不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导致的。

尽管比赛已经结束了,但我还是将教案进行修改,到另一个班级进行了再次教学。这次我还是满怀信心,因为这次的信心源于我将打一场有准备之仗。

再次教学:

铃声响起,我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7的乘法口诀。”不料,话语未落,就有一个学生举起小手,大声说:“老师,我会!”还没等他说完,教室里此起彼伏地出现了众多声音:“老师,我也会!”“我也会!”……更有几个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起了7的乘法口诀。面对眼前的一幕,我暗暗惊喜,因为事情果然像我想的一样发展了。我故意装出很纳闷的样子,问:“老师还没教,你们都会了?”学生胸有成竹、异口同声地说:“会!”“真的会?”“真的会!”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道:“好吧,既然你们都会了,看来我要下岗了,这堂课不要上了。那行,谁先来背背7的乘法口诀?”学生的小手一只比一只举得高,都跃跃欲试,被叫起来的学生非常熟练地背诵着7的乘法口诀。“看来,大家都挺厉害的!那么,你们知道每一句口诀的意思吗?”我轻声问道。这下,如林的小手“唰”地只剩下了五六只,教室里也开始安静下来。一个学生站起来支支吾吾地说出了他的意思,看来,大部分学生还是似懂非懂的。这时,我心里又开始暗自窃喜,要知道这是教师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于是我以理解口诀的意思为切入口,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或画或摆图形来交流、验证口诀,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中。最后,学生不仅理解了7的乘法口诀的意思,还尝试运用发现的规律编出了后几节课要学的乘法口诀。课堂上,学生如沸腾的开水,不时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这时的我,终于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课后反思:

时间仅隔三年,同样的教案,到如今已不能再重复“往日的故事”,留给我的确是失败。或许我们不能过多的埋怨教案,因为一堂好课的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教案是死的,人是活的,当课堂一旦出现意外生成的时候,我不能灵活机智地驾驭课堂和学生,因为对于学生的原有认知,我的确是疏忽了。或许三年前的学生也知道了7的乘法口诀,但是他们没有表露出来,而是跟着我亦步亦趋,配合默契。但是三年后的学生却敢于有自己的想法,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在我一进课堂时,当知道学生已经会背口诀后,这着实打乱了我原先建立在学生“零认知”基础上设计的预设,于是我只能拼命地将他们生拉硬拽到预先设置的轨道中,但从中看的出来学生是多么的不情愿呀!既然有了这样的情绪,学生怎么还能愉快地进行下面的学习呢?

而之后的再次教学,我事先已经知道学生会背7的乘法口诀,没有让学生懂装不懂,而是将“试编口诀——熟记——运用”的教学流程调整为“猜测口诀含义——操作验证口诀含义——发现编写规律——尝试创编后续口诀”。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了学生已有的认知,勇于将课堂“让位”给学生,并给他们充分思考的时间、空间,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感悟和体验数学。在根据学生学情需要进行教学的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态度,看到了课堂上生成新的思维碰撞和思维交锋,看到了师生间平等愉快的对话,这不正是我们所期盼的数学课堂吗?

《乘法口诀表》的课后教学反思 篇4

我在教学《乘法口诀表》一课时,先是让学生背一背1~9的乘法口诀,由"几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引导学生想象:把1~9的乘法口诀组合的一起,会是一个什么样?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乘法口诀表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一个表象,并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表的基础上,自己试着在头脑中画一个1~9的乘法口诀表,了解乘法口诀表的规律.为下一步:发现乘法口诀表的规律,做个准备。

在教学“想想做做”第2题时,我先让学生在4分钟内独立完成,在学生完成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学生每做一题,都是从一几得几开始依次背口诀的,不能将乘法口诀灵活运用,我就试着提示:计算时,我们在心里面想的是什么?,通过提示学生在计算时速度明显提高。但同时我也了解到,学生在运用乘法口诀计算方面还有欠缺,在以后的教学中这一方面还要加强训练。

7的乘法口诀说课与课后反思 篇5

“本节课课堂教学严谨,进行的紧张而有序,老师的教态自然,有一种亲和力,给人一种充满激情的感受。”这是听课老师给我的评价,但我常常体会到教师上课光有激情是不够的,还需要灵活机智的运用课堂资源,教学是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去探索,去反思。并应用于下次我们的教育教学当中。通过《 6 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我有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渗透阗新课程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老师是组织者、引导者,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和新知识的应用 。所以,这节课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体现这一理念头。

1 、情景教学法:

课前我创设了一个“小鱼是由几个三角形组成的”教学情景。这样的一个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去解疑,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游戏教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摘苹果”、“数蚂蚁”、“送信” 3 个教学小游戏。即是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做中学,玩中学”的体现。因为小学生学习活动不再是教师的“说教”,应该更多的时间是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更能体现“学生是学习知识的主人,教师是知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作者“的功能。

3 、合作交流法。

以“同桌互相帮助,完成表格”为合作交流内容,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知识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

4 指导学生学习。

1 、指导学生观察小鱼,合作讨论,填写表格,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 、在游戏中运用学习成果,把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3 、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方式。

二、教学不足。

无论是多么严谨,多么有激情的课堂教学,都是有缺陷的,有人说:“教学就像维纳斯一样,都是有缺陷的艺术。”这节课中,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 :

1 、对突发事件处理的不够好,教学机智不灵活,理念落实不到位。

在学生自主编写乘法口诀时,我提出这样一个要求:“你能不能用 6 的乘法口诀,编一个数学问题,考考大家吗?”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应用本课所学知识编写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果,有一个小朋友说: 6 × 5 - 7 等于几?这是模仿我前面的 6 × 4 - 3 提出来的,和我预设的不一样,因此,我马上拿出事先预备好的习题,如:( )十二、五六( )、4 × 6= ( )等习题,继续练习下去。

2 、数学课应该是严谨有趣的,在本次教学中却忽视了数学书的作用。

本节课进行的紧张而有序,从头至尾学生和老师互动的非常好,高潮迭起,也有很强的趣味性,特别是我出示蚂蚁图片时,有个小朋友错把 2 条触角当成了腿时,说蚂蚁有 8 条腿。全班哄堂大笑,我马上又请另一位小朋友帮忙纠正那两条是触角。最后确定一只蚂蚁 6 条腿。练习题设计的有梯度,层层渐进,可是从头至尾学生都没看过一眼教科书,书始终是教学的载体,完全脱离了书本,忽视教科书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可取的。

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篇6

皮亚杰曾说过:“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最后都呈现为纳入已有的知识模式,并对已有的知识模式进行调整。”本节课的内容与前面所学的2-6的乘法口诀在知识结构上有很强的相似性,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意让学生挖掘新旧知识链接的契合点,形成了只为这节课的内容服务,没有沟通前后知识的联系。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合作交流的机会,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索的机会,营造出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的分组活动,主要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同时也要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提供良好的平台,学生自主探索乘法口诀的过程中用到了小组合作的形式,但该过程形式大于内涵,学生对乘法口诀的编制在本节课的体现便是将口诀按顺序写了出来,讨论也仅仅是背出了口诀而已,真正通过算式,根据规律编出口诀的学生几乎没有,学生掌握口诀是在之前家长或老师的要求下硬性背下来的,而不是通过本节课的乘法算式编制出的,所以在本节课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小组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仅仅只是一个形式而已,没有真正地发挥其作用。并且合作交流的形式也仅仅是唯一的编制口诀而已,该分组就仅仅是为了创设情境而准备,探究的成分比较少。

7的乘法口诀说课与课后反思 篇7

二年级下册《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

(二)的第一课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本节课我主要从教材及学情分析、学习目标与重难点、教法与学法、评价设计方案、教学过程等几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我谈一下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用乘法口诀求商是数学计算中的一块重要基石,它在整个计算领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让学生掌握好这部分知识,教材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将用乘法口诀求商分为两阶段学习。第一阶段,安排在本册书的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该单元着重让学生掌握求商的一般方法;第二阶段,安排在本册书的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学习“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本单元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决一些简单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即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也是在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中,教材通过一幅学生熟悉的“欢乐的节日”的主题图,引出要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体会求商的计算是解决问题的需要,用乘法口诀求商是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因此学好这部分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情分析:

在表内除法

(一)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方法,所以让学生利用7、8的乘法口诀再来求商,从方法上来讲,学生应该不会有太大困难,但是求商的前提是必须要建立在学生已经对乘法口诀掌握基本熟练的基础上。另外,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行的,对该类问题的熟练解决也是本课教学成败的关键。

(通过对教材与学情的把握,并结合数学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我制定了如下学习目标,分别是:)

三、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1)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方法。

(2)根据具体情境,会正确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此之外,我还确立了如下的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熟练运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学习难点:

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

学生已掌握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是一致的,所以针对这一情况,教学本课时,我采用“巩固旧知、导入新课——情境创设、激发兴趣——自主发现、方法探究——趣味游戏、强化练习”的教学方法,在师生交流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

2.学法:

在学法上,让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使每个孩子都参与到活动中去。通过“情境学习,自主探究,小组交流,总结汇报”4个环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评价方案的设计:

(1)借助“快乐的节日”这一具体情境,通过老师引导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建立除法应用题的结构,懂得运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完成对目标2的评价。

(2)借助“海豚顶球”这一活动情境,每人答两道题,以比赛形式进行各种相关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完成对目标1和目标3的评价。

(接下来,我就来具体谈一谈本节课的学习过程。)

六、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教法学法,本课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二)引导发现,探索新知;

(三)趣味练习,巩固新知;

(四)总结归纳,交流体会。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为了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地吸引到课堂上来,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的欲望;同时也确保旧知的复习变得紧张高效,所以我决定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

我看下哈,咱们同学今天的精神气十足啊,怎么丁老师给你们上课很高兴啊?听你们这么说,我的心里比吃了蜂蜜还要甜!我听说人在心情好的时候记忆力是最好的,我们要不要借这个高兴劲发挥下我们的聪明呢?相信通过这样的几句话应该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所以我会接着说:

那我们集体认真的背诵下乘法口诀,一般情况下孩子们很喜欢这种背诵方式。我发现同学们背诵的都非常棒,只有个别同学还不是很熟练,下去一定要熟背乘法口诀,倒背如流。为什么一定要背熟呢?因为它不仅可以帮我们解决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还能帮我们解决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今天我们就继续接着学习“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以旧引新,通过知识的迁移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下面的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二)引导发现,探索新知

学生观察“快乐的节日”这幅图,引出装扮教室时也有许多的数学问题。看同学们正在忙碌的准备着,出示主题图并提问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每组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同时有什么数学信息?同桌交流讨论,然后汇报,由此引出课题,在解决装扮教室的问题的同时学习用7和8的乘法口诀求商。第一个问题一起解决,怎样列式呢?为什么?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随之,教师有意识地改变条件:若挂7行,平均每行又能挂几面呢?学生汇报后,情学生认真观察这两个算式,提问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观察,学生汇报被除数相同,除数和商调换了位置,而且它们都是用了七八五十六这一句口诀算出商的。并初步感知一句乘法口诀可以计算2道除法算式。解决主题图的红旗问题后,教师进行小结:用7和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与用2~6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是一样的,就是想相应的乘法口诀。

(创设快乐的节日布置教室这一情境,经过引导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活动,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求商的基本方法。)

(三)趣味练习,巩固新知

装扮教室的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那么下面这些练习题对我们来说就应该不是问题了。这部分设计了4个练习题:

1.小小接力赛: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第1题。

2.填方框: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第2题。

3.吹泡泡游戏: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第3题。

4.分一分:

课件出示课本第40页练习八第2题。

(三道题都是帮助学生巩固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同时第一个练习还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形成了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的认知结构。另外最后一题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完成对目标2和目标3的评价。)

(四)总结归纳,交流体会。

本节课大家的表现很不错,在解决装扮教室的时候学会了知识,走出教室又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了。希望大家在以后多观察,多思考,其实许多的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让学生体验本节课的表现和收获,培养学生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并让他们自主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七、板书设计:

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56÷8=7(面)56÷7=8(面)

口诀:七八五十六 口诀:七八五十六

答:平均每行挂7面。答:平均每行挂8面。

这是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把解题过程与求商方法清晰完整地展现,有利于学生归纳总结,加深记忆。

二年级7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反思 篇8

本文就小学二年级“7的乘法口诀”进行教学课探索,笔者作为一线教职员工,通过实践的教学进行摸索,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策略。

一、“7的乘法口诀”教学课现状

现阶段,在口诀教学中,教职人员常常会走入一个误区,就是学生列出7×7=49的算式,老师会问:“为什么这样算?”学生很自然的会根据一些定势回答:“因为七七四十九”。这就犯了一个逻辑上的错误。因为七七四十九是新课,学生用新课来解释旧知了。而49的来由应该是学生通过查表,或根据前面的42再增加7得来的。而口诀是我们为了容易记住这个答案而编出的顺口溜。

二、“7的乘法口诀”教学课存在的问题

(一)概念知识区别不明确。

比如,在教学课堂上,关于主题图方面,淘气和笑笑的问话出现了:再过几个星期,就事我的生日。那么“再过几个星期”和“有几个星期”是不一样的概念。在这节课中需不需要教授学生相关的知识进行区分?

(二)教学老师在注重生活教育的渗透的同时,忽略了学生对7的乘法口诀的推导和验证,学生的推理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

三、“7的乘法口诀”教学对策

(一)关注学生回答,调控教学思路。

在教案设计中,备课除了备教法,更重要的要备学法,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实施教学——以学定教。学生由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家庭教育不同,对知识的掌握也出现层次区别。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回答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的现实的反映,及时调控课堂教学。如在教学中教师出现7的9个乘法算式,教师设计的目的是想学生只说乘法算式,不说结果,列出乘法算式后在全班学生独立计算,出现算法的多样化,这个环节回避个别学生用口诀计算7×7=49。结果学生由于低年级的学习中算式和得数是一体的,列算式时都回答了得数,这时教师应该调控自己的教学思路。学生说出得数也没关系,教师不板书得数,对列算式的孩子进行肯定后问学生:你们都能算出这些算式的得数吗?试一试。而不是教师不断的提醒“只列式,不计算”。

(二)关注学生活动,调整教学方式。

学生活动是现代课堂不可缺少的部分,特别是低段学生更需要在活动中体验,在操作中感知,在交流中构建。教师通过关注学生活动,了解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结合预设,及时调整教学的方式。(这节课的活动主要是师生互动和学生自己动手计算)

如学生在编写7的口诀中,在试讲时出现“七九六三”这一典型错误,教师在教案中就预设学生出现这一错误的教学环节,但在这节课中教师通过多学生的巡视,发现这节课没有出现“七九六三”这一典型错误,教师就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采用故错法,教师就设计了4×7=28“四七二八”让孩子来评价,提醒孩子编口诀是注意不要出现这样的错误。

(三)关注学生的思考,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时间。

[page]-->

在我们的教学中,特别是一些公开课上,我们有时怕中下生回答不好问题,怕耽误教学过程,往往就由个别优生以点代面的回答问题,为了增加课堂练习容量,显得课堂高效就采用口头练习的方式。这样,在课堂中,教师提出问题,中下生还没来得及思考,来得及理请思路,个别优生已经回答出答案和解题思路,久而久之,中下生就会产生思维惰性,每次老师提出问题,他就不思考,等别人的现成答案。这节课教师充分注意这点,在编写口诀,应用口诀解决问题的练习中,让每个孩子都动手算一算,编一编,做一做,在订正。给了全体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促进每个孩子动脑。这样有利于中下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做到了面向全体。

(四)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体现新课标思想。

在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解题的基本技能——解题能力,而不是单纯的解答数学问题。在设计填表格找规律,用规律填7个星期是几天,8个星期,9个星期呢?给中下生提供了基础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计算7的9句口诀的乘法算式。在计算中体现算法的多样化:①连加②用规律计算③拆分、组合法④查表法。在这一环节,学生自由选择方法进行计算,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特别是查表法,这是是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陪养,在实际生活中经常查资料,查表是一种能力,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是学生的能力在学习中得到发展。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思考:如果没有表格,采取男那种方法计算较简便呢?让学生对这几种方法进行比较,对解决问题方法进行优化就更好。这样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养成解决问题时寻求简洁方法的思维方向和能力。

(五)关注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体现学习内容的价值。

这节课教学“7的乘法口诀”,教师结合自己学校实际,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午会引入,在练习巩固中利用午会的设计,学生选择喜欢的午会出示练习题,让学生体会到7的口诀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学习7的乘法口诀的价值。而不是生硬的用7的口诀去套生活中的应用,把数学学习与生活割裂。

四、结论

二年级数学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篇9

1、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中让学生在操作、讨论、对话、游戏中思考,把七句抽象的口诀为具体化的生活场景图,把枯燥的口诀记忆为有趣的认知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都隐藏着乘法口诀。我充分挖掘了生活资源,把有限的数学知识源于无限的生活情景中,对于过程性目标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2、组织形式的开放:就二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景,是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的。这些多样化的练习,借助于开放的形式,除了教师对学生的信息传递,还有学生之间的交流反馈,学生与老师的对话互动等等,在学习过程中,有教师指导下的口诀记忆,也有学生独立的抢答问题,有集体解决,也有小组讨论商量,强调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自主实践、交流探讨,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营造了人人主动参与学习的喜人局面,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自主创新的学习精神。

7的乘法口诀说课与课后反思 篇10

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

1、让学生经历编写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7的乘法口诀是怎样得来的,体验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2、使学生熟记7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计算乘法;

3、以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编写口诀,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类推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推导7的乘法口诀;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在课题的引入上,我选取了学生喜欢的童话题材,白雪公主和小矮人,引出课题;然后,通过通过七个小矮人头上七个与7有关的数,让学生会说一个7是7两个7是14,三个7是21,四个7是28……初步理解7的口诀的意义;由于学生已经学过了1-6的惩罚口诀,已经知道了口诀的特点,如小数在前,大数在后,还有积的一些规律。所以我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放手让学生自己编制口诀,然后指名反馈,在检验口诀时渗透两个乘法算式,引导学生观察口诀,理解口诀的意思和作用,亮出教学重点;最后,我设计了一些不同形式的练习来巩固知识,练习的趣味性较强,形式也比较丰富,希望能借此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以及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反思本课的教学,从整个流程来看,还勉强算顺畅,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大多数学生能背出7的乘法口诀。教师的评价语言也比较自然,到位。课件设计得比较漂亮,学习得较高。但我知道,这只是教学的最基本要求,仅此而已还远远不够。通过与各位老师的交流、沟通,从细节处分析,我发现了其中的诸多不和谐之处:

首先,7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学习了1-6的乘法口决基础上进行的。而我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口诀缺少与1-6的口诀的联系和意义的阐述,只为背口诀而记口诀,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比如说:在课的导入部分,我直接出示“7、14、21……”等十分抽象的数字,让学生初步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和学生的年龄特征不符,学生不易接受。

第二,没有利用好课堂上的新的生成。如:在引入课,我的预设是让学生说“6个7是42”,而有一位学生却说“六七四十二”,我对其视之不理,没有很好的加以利用。在这里,我应该及时的引导学生去说说什么意思,有什么用。再比如:当我问学生这些数(7、14、21、35、42……)跟什么有关时,有位学生回答:跟乘法算式有关。我却不高兴地回答:你看到乘法算式了吗?显然,我的评价显得太武断了,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心理。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避免武断的评价学生,多多鼓励学生,教师的评价也要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同时提倡学生互评。

第三:练习时要多问“为什么”,关心后进生。在会回乡偶书这首诗中,在学生直接说出口诀的得数后,可接着问:你想到的师哪一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呢?4表示什么?7又表示什么?把学生刚刚所学的知识用起来。而我当时在教的时候,在学生回答“28”之后,就过去了,没有深入的去利用、研究它,没有把教学资源很好的利用好。

7的乘法口诀说课与课后反思 篇11

有幸参加南岗区第29届百花奖并执教《7的乘法口诀》一课,对于青年教师的我来说,是一段宝贵的经历。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知识,历练了自己的教学技能。

在教学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编制7的乘法口诀并非难事,学生基本上知道了如何归纳总结乘法口诀的方法。较短的教学时间,较大的思维空间,充裕的展示机会,多向的交流互动,轻松的学习氛围,高涨的学习热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提出。

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我让学生通过观察拼摆的七巧板。去发现七巧板中的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造成认知冲突,用我们以前学的知识计算得数太过麻烦,还会影响准确率,这就造成了学习7的乘法口诀的需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提出,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

2、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

为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我放手让学生结合统计表和乘法算式去探索“7的乘法口诀”的秘密,去积极尝试自编口诀,有了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经验,学生基本知道如何去归纳总结7的乘法口诀,只不过是速度快慢的问题,方法优劣的问题。在编制口诀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句口诀师怎么编的。为后续的记忆口诀做铺垫。

3、让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

在介绍每一句口诀是怎么得来和怎样记忆口诀时,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算出得数的?学生可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说是根据乘法的意义一个一个相加得来的,还有的同学是运用上一句口诀的得数再加上1个7而得出下一句口诀的得数,还有的同学说可以用2个7加3个7得出5个7的得数,也有的说可以用7个7减去1个7得到6个7的得数。通过交流,学生明白了怎样提高编制的速度。为了提高自己学习的效率,他们也会应用别的同学的经验,使自己变得和他们一样快。4、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学习的素材,并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7的乘法口诀说课与课后反思 篇12

第2课时7的乘法口诀练习教学反思“ />

第2课时  7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练习课,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巩固和熟记7的乘法口诀,并应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简单应用题,为了做到分层教学,我为设计了几道智力题,目的调动中等以上学生的积极性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在巩固和熟记7的乘法口诀这一块,分几步走:

(1)全班拍手背1-7的口诀;

(2)出示口算卡,接龙说得数,再说口诀,接着全班核对;

(3)填充口诀:课本P74R的第8题,接着开火车对答案;(4)出示气球,每个气球都带一个数,然后随机指一个数,叫同学说出这个数是可以由几和几相乘。

在用7的.乘法口诀解一些应用题,利用课本资源包括9、10、15题。

从设计上,本节课还是基本符合练习课的基本框架,内容也比较充实,学生能积极参与,但还是存在不足之处:

1、学生参与形式比较单一。很多都是采取开火车、个人自由发言等形式,这样显得音调调些,有些差生没有表现的机会。其实对于计算那一块,可以设计比赛,看谁哪那一小组说得又快又准,或者多设计些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地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

2、多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并不是每道题老师都要对答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之间有时就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呢,对于一些难度小的,应该多交给学生,让他们相互间进行评价,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当然,并不是每道题都要交给学生,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组织者。

上一篇:2022年春期幼儿园大班保教工作总结下一篇:2011.12校办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