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基地建设

2024-08-12

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精选8篇)

农业生产基地建设 篇1

有机食品系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有机农业生产的标准生产加工,并经独立的认证机构认证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以及加入WTO后农产品面临的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出口贸易中绿色壁垒的限制,发展有机农业、开发有机食品受到政府、消费者和贸易公司的广泛重视。要进行有机食品开发,建设有机生产基地,首先要了解有机农业的准确内涵。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简称IFOAM)对有机农业的定义充分概括了有机农业的内涵与指导思想,其具体内容是:有机农业包括所有能够促进环境、社会和经济良性发展的农业生产系统。这些系统将当地土壤肥力作为成功生产的关键。通过尊重植物、动物和景观的自然能力,达到使农业和环境各方面质量都最完善的目标。有机农业通过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和药品而极大地减少外部物质投入,相反它利用强有力的自然规律来增加农业产量和抗病能力。IFOAM强调和支持发展地方和地区水平的自我支持系统,强调要根据当地的社会经济、地理气候和文化背景具体实施。从此定义可知,进行有机生产要有强烈的自然观,即尊 重自然规律,与自然秩序相和谐;另外还要有很强的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时刻注意在农业生产的同时保护环境的质量;最终的目标是要达到环境、经济和 社会的良性发展。只有理解了有机农业的真实意义和目标,具备了有机的意识,基地才能建设好。1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的理论基础

有机农业以拒绝使用人工合成的农用化学品而著称,但20世纪20~40年代德国的著名哲学家Steiner提出生物动力农业,英国的Howard和Balfour提出有机农业概念时,首先是从健康的角度来提倡的,强调在相对封闭的系统内循环使用养分来培育土壤肥力和生命力,使作物能够减少病害的发生,健康地生长,从而生产健康的产品。他们不是简单地看待人类疾病和导致疾病的原因,而是努力从整个生态系统探索健康的根源。Balfour发表了对健康的著名的论述,即土壤、植物、动物和人类的健康是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整体,认为只有土壤健康才能获得人类的健康,即 “健康的土壤→健康的作物→健康的动物→人类的健康”。农业生态系统健康是指农业生态系统免受发生“失调综合症”、处理胁迫的状态和满足持续生产农产品的能力,它是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前提和保障,只有在健康的农田生态系统条件下才有可能生产出安全的农产品。土壤健康是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基础,保持生态系统健康强调预防性的措施和方法。因此,进行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必须以生态系统健康理论为指导,循环使用 系统中的各种有机废弃物,科学合理地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种植绿肥,实行作物轮作和多样性种植,以培育健康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土壤,建立健康的生态系统,生产出安全健康的有机食品。

有机农业强调充分发挥系统自身的自我调节机制作为防治作物病虫害的基础。这种理念与20世纪80~90年代提出与研究的生态防治理论相吻合。生态防治可定义为: 依据整体观点和经济生态学原则,选择任何种类的单一或组合措施,不断改善和优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使其安全、健康、高效、低耗、稳定、持续,同时将害虫维持在经济阈值水平之下。生态防治的显著特征是强调整体效能、系统健康和持续控制。在有机农业基地建设过程中,生态防治理论是病虫防治的基础,要充分采取农 艺措施(耕作、抗性品种、轮作、间作套种、地面覆盖、肥水管理、清洁田园等),辅之于恰当的生物防治(保护利用自然天敌、释放天敌益虫、B.t等微生物农药、植物性农药等)、物理防治(灯光诱杀、防虫网、调节温湿度等)措施,控制病虫害的大量发生。对茶园、果园的研究结果证明,生态防治具有良好的病虫防治效果。

有机农业以“与自然秩序相和谐”为指导原则,要求在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要尊重自然规律,尊重植物、动物与景观的自然能力,在有机畜禽养殖过程中,要尊重动 物的天然习性,善待动物,给予动物一定的福利条件,禁止过分集约化的动物养殖方法。这种观念就是生态道德、环境伦理的体现,承认自然物有其自身固有的权利与价值,否定了人是自然界的主人,人类可以征服自然的传统世界观。基于此,要求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者要具备生态文明、生态道德的思想意识,在生产的同时注意对自然物的尊重与保护。生态道德观是有机农业生产者能否理解透彻有机农业原理和有机认证标准,行动上能否自觉地按照这些原理与标准去执行的前提条件。2有机农业基地建设的基本原则

根据近年来指导有机生产基地建设的经验,要建设好一个有机生产基地,应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一 是标准化与科学化相结合。有机生产标准化是指在有机农业基地建设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有机认证标准和认证要求进行操作。有机农业除了有一定的原理外,还有详细 的标准规定什么行为与方法或物质是允许的,什么是限制的,什么又是禁止的,并且有专门的认证机构按照有机生产标准对基地进行检查认证,如果违背了标准,基 地就不能通过认证机构的认证,它生产的产品也不能以有机产品出售。而科学化是指在遵守标准的基础上应更深层次地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如生态农 业技术、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理论、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对基地进行规划与设计,提高基地的科技含量和综合生产力,开拓市场的能力,以至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目前我国有机生产基地强调标准化多,而科学性体现不足,多数基地只是进行单一的替代式的生产,除了不使用农药、化肥外,与常规农业没有多大差别。在经济效益方面,对产品价格过分依赖,一旦没有获得较好的价格,没有进入有机食品市场,则效益普遍不高,从而影响生产者的积极性。而且,为了做到标准化或者说对标准的理解不透彻,禁锢了很多人的思想,只是被动地严守标准,而非本质上的理解,对有机农业始终没有正确的认识,始终停留在不用农药与化肥的界面上,并且经常抱着怀疑的态度看待有机农业。

二是生产与市场开拓相结合。有机农业作为安全、优质、健康的环保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产品价格也普遍高于常规的30-50%,甚至翻几倍,但高价格的实现要以市场接受为前提。因此,基地建设过程中,要同时考虑市场开拓问题,这正是很多生产基地面临的难题。目前,有机生产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一些贸易公司或龙头企业有有机食品的出口订单,再组织农户或农场进行生产,二是政府鼓励农民或农场先进行有机生产转换,再寻找市场。前者不存在眼前的市场问题,也是很多生产基地所期待的生产组织方式,后者则经常具有盲目性。因此,有机生产基地建者必须具备很强的市场意识,要充分考虑产品的市场前景,做好产品的营销策划(如选择出口、主供国内大都市市场或基地周边市场、直销或家庭配送等方式),否则很容易遭受挫败。

三是经济、环境、社会三大效益相结合。实现经济、环境、社会三大效益是各种可持续农业方式的共同目标。有机农业基地建设过程中,生产、管理人员要有实现三大效益的主观意识。环境效益,包括对基地的绿化美化、建造丰富多彩的田园景观,保护野生生物和生物多样性,对土地的保护,对水资源的保护,尽量减少裸地,避免水土流失,减少面源污染等,保护好农业生态环境是消费者愿意花高价购买有机食品以激励农民从事有机生产的原因之一;经济效益是有机生产极为重要的目标,一方面要通过种养结合、循环再 生、多层利用的农业生态工程方式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基地的整体生产力,另一方面通过较高的价格回报来实现高的经济效益,高价格是有机农业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社会效益包括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优质、安全、健康的产品,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整个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强调社会公正性等。三大效益 中,经济效益是实现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动力因素,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又是经济效益的基础,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有机生产基地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对基地的宣传,有意识地实现三大效益,并使它们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3 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的方法

有机农业生产在标准、技术、管理诸方面都区别于常规农业,基地建设要强调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是选择理想基地。有机农业是一种农业生产模式,故原则上所有能进行常规农业生产的地方都可进行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有机农业生产强调转换期,通过生产管理方 式的转换来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活力,降低土壤的农残含量,而非强求首先要有一个非常清洁的、偏远的生产环境。因此,有机生产基地的环境质量要求就是常规农 业生产的国家标准的相关要求,这样,在选择基地时,只要按照《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92》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 15618-1995》检测灌溉用水和田块土壤质量(尤其是怀疑水、土受到污染时),水质要达到相应种植作物的水质标准,土壤至少要达到二级标准即可。在周围存在潜在的大气污染源的情况下,要按照《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 GB 9137-88》对大气质量进行监测。对于水产养殖,水质要求比较高,要按照《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进行养殖水面的水质检测。

选择的基地,田块要相对集中连片,并充分考虑周边环境对基地产生的潜在的影响,要远离明显的污染源如化工厂、水泥厂、石灰厂、矿厂、交通要道等,也要尽量减少相邻常规地块对有机地块的影响,如水的流入和施用农用化学品对有机地块的影响等,设立明显的缓冲隔离带(根据美国OCIA认证标准的规定,需要建立8m宽的缓冲带)。另外对于基地的农田基本建设状况,产品特色,劳动力资源,农民的生产技术,交通运输情况也要加以考虑。选择产品知名度高,农民生产技术强,文化教育良好的地区作为有机生产基地,有机转换可顺利进行,并实现产品的有机与优质相结合,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野生植物的有机农业开发,基地必须选择在近三年内没有受到任何禁用物质污染的区域和非生态敏感的区域。

二是进行科学规划。有 机农业开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将企业化的管理方式应用到农业生产中来,因此对选择好的基地或决定转换的基地,非常重要的工作是对其进行因地制宜的规划。规划 整体设计上要以生态工程的原理为指导,参照我国生态农业中成功的农业生态工程的模式,规划设计符合当地自然、社会、环境条件的有机农业生态工程系统;在具 体细节上要决定基地的主要种植作物,品种选择,作物轮作计划,土壤培肥、病虫草害防治措施,基地生态保护与景观建设,基地将采取的管理与运作形式如公司加 农户、公司反租倒包农民土地、公司租赁经营、农民以专业协会或合作社的形式组织生产等,基地建设的保障措施如组织领导、技术资金保障,产品的营销方案等都 要全面策划。通过制定规划,明确有机生产的目标,发展的规模与速度,保障有机生产的成功进行。三是重视人员培训。有机农业是对现代常规农业的挑战,是一种劳动、知识与技术集约型的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工程牵涉的技术面更广,因此使农业生产技术人员与生产人员了解并掌握有 机农业的生产原理与生产技术、掌握有机农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原理与方法是有机农业成功开发的关键。因此必须由有机农业专家和生态工程专家以及相应种植、养殖 领域的专家在基地召集与有机农业生产、加工相关的技术人员、生产人员进行包括标准、技术、管理、销售在内的全方位的培训。只有当生产者确实具备了有机生产 和生态工程的意识,消除了对有机农业的误解,并掌握了相应的技术后,基地建设才能顺利进行。经验表明,有机生产的成功转换,首先在于生产者的意识与思想观 念的转换,当他们能够摆脱常规生产的思路,用有机农业的原理与技术方法来指导生产行为时,有机农业转换就离成功不远。因此,有机基地建设一定要重视对生产 者的培训和技术人才的培养。

四是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建立良好的内部质量控制体系是有机认证对生产基地的基本要求。内部质量控制是指生产基地本身采取的保证质量的措施,其实也就是一种诚信的保证,每个生产基地只依赖于每年一次的有机检查来控制质量是远远不够的,如果缺乏诚信,有机生产的质量就得不到保证。内部控制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要建立起 质量管理体系,即建立从主要负责人至管理人员,再至生产人员代表的质量管理小组,要制定基地的生产管理方案,监督基地的生产过程严格遵守有机生产标准,与 农户签订相应的质量保证合同与产品收购合同等;再则是基地必须建立完整的质量跟踪审查体系,也即文档记录体系,通过基地地块分布图、田块种植历史、农事日 记、详细的投入、产出、贮藏、运输、销售记录,产品标贴、产品批号来保证能从终产品追踪到作物的生产地块,从而保证产品有机质量的完整性。跟踪审查文档记 录同时还有助于生产者制定良好的生产管理计划。对于小农户认证,除做好文档记录外,还要求生产者彼此相邻,种植作物与农事操作必须统一,使用同样的投入物质,产品统一加工和销售,要有内部检查员,并制定违反标准的惩罚制度等。那些通过ISO9000、ISO14000、HACCP认证的企业,有机生产、加工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比较容易建立,因它们的要求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农业生产基地建设 篇2

1.1 调研背景

在我国农业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农业生产能力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产量提上来后,许多问题也接踵而来,比如 :病虫害的防止 ;如何出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三下乡过程中做了相应的调研。

1.2 调研结果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这些村里的经济作物主要是西瓜和夏枯草(俗名 :牛低头)。据村民所说,夏枯草需要晒干,然后把头和瓤一个一个分离,头是36元一公斤,瓤是两元一公斤。企业将夏枯草收购之后,经过加工做成凉茶出售,如 :王老吉等。这里的瓦岗西瓜香甜可口,远近闻名。西瓜必须是地里刚摘新鲜的,用车拉到当地的西瓜批发市场上整车出售,一般是0.5元每斤,一车有一千斤左右,每天能卖2到3车。这里家家户户都种的有西瓜和夏枯草四亩左右,每年收入三四万。

1.3 发现问题及问题分析

然而这些农产品在交易上有很大问题,主要在于这里的作物不集中,道路不通畅,信息不流畅,无组织性等等。企业下乡收购夏枯草时,由于作物不集中,不能够集中在哪里收购,即使设立了固定的收购地点,那么距离较远的村庄的村民跑很远的路程才能到达收购地点。信息化建设不完全是最大的问题,有时候西瓜市场效益不好,那么瓜农就不得不把没有卖出去的西瓜再拉回去了,而没有买到西瓜的商贩就不得不空手而归。

2 农业信息化推广

2.1 农业信息化概念及作用

农业信息化是指人类在农业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通过普遍地采用以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高新技术,更加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农业信息资源,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的过程。

农业信息服务采用网络通讯、电视广播、电话语音、科技示范、技术培训、以及网上查阅、网上发布、网上交易等多种手段,能有效地促进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产品的流通。

2.2 我国农业信息化现状

农业信息化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是改造我国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2.3 农业信息化推广的意义

农业信息服务的范围贯穿于产前、提供生产、加工、流通等全方位的信息,满足广大农民的需要。通过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各类农业生产、科技、政策、供求、价格等信息能够快速、及时、有效地传送到农业生产经营者手中,应用到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效率。在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通过农业信息化的推广应用,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意识,增强农民信息收集应用能力,引导推动农民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能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2.4 农业信息化推广方案

建设农业信息联络体系和信息员队伍,将信息有针对性地发送给农民,即使没有计算机的用户也可以通过村级信息服务点获得信息,有效解决了信息进村入户问题。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人才队伍的建设。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市场农业要求农民要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经营,以实现增加收入的目的。

展开多形式宣传和教育,提高信息使用效果。文化程度和素质普遍较低,也是当前用户获取信息的主要障碍之一。有的用户对农业信息化意识较薄弱,对有关农业信息化平台了解较少,村民的个人信息能力有待提高。应针对不同文化层次和信息需求,开展分层次的农业信息教育培训。针对农民信息素养的培训,不仅要进行普通的计算机操作培训,更重要的是应该让农民了解主要的农业信息网站,有哪些与自身密切相关的栏目信息,如何在海量信息中快速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2.5 具体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21世纪的当代,网络是最快速、便捷的信息承载、传输工具。若能将网络应用于农业生产、销售上,将会使农业生产跨越一大步。

可由政府专门建立一个农业信息网站。建立网上植物医院,当植物遭受病虫害或旱涝灾害时,有农民自己将作物情况上报,然后由专业人员进行病情分析,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以最快的方式发放给农民进行实施。建立网上交易市场,当农产品销售情况不佳时,农民可以将要销售的农产品种类、价格、地址、联系方式等信息发布到网上,让有意购买产品的商人直接联系农民进行商品交易。以至于解决农民有货卖不出,商人无货买的问题。

制作农产品导航系统,像旅游导航系统一样,将农产品集中分布的情况制作成地图,商人想要购买某种农产品时,直接利用导航系统进行寻找,及便捷又高效。

手机是目前我国普及率最高的通讯工具,应充分利用这一点,将农业信息及时发送到农民手中。农民也可通过时刻关注手机信息了解天气,市场等问题,从而提高利润收入。

3 总结

通过这次下乡调研更使我们懂得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是如此重要。人大代表徐龙曾指出,政府要像推动“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下乡一样,对信息服务下乡工作进行主导推动,以政府推动、企业互动的方式加以推动。然而,农业信息化的推动是慢工出细活的过程,不能说一下子就做的很好。我们期待见证21世纪的信息化农业。

摘要: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业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有了长足发展,于此同时,农业经济的管理进一步信息化。但是问题依然存在,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以促进农业及农村的发展。

农业生产基地建设 篇3

绿洲是干旱地区具有稳定水源对土地的滋润或灌溉,适宜植物或作物正常生长,土地生产力较高,适于人类从事多种生产和社会经济活动并明显区别于周围荒漠环境的独特生态地域。我国绿洲就是西北地区大漠中的“绿岛”和“湿岛”。虽然绿洲仅占浩瀚无垠的西北干旱地区4%的土地面积,但它却养育了西北干旱区90%以上的人口,聚集了近99%的城镇,在我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我国绿洲资源组合优势

1,盆地绿洲与大山共存,水土物质来源丰富

我国绿洲面积广阔,类型多样,但大多分布在干旱区的山间盆地,其次是平原。我国干旱区西北部阿尔泰山地,山脊平均在海拔3000m以上;准噶尔西部山地海拔1000-3000m不等;天山山地呈东西向,横贯新疆中部,在我国境内部分长达1 700km,山脊平均海拔4 500—5 000m;帕米尔一昆仑山地,平均海拔4 000~5 000m;帕米尔连接天山和昆仑山,昆仑山位于塔里木以南的青藏高原北部边缘;阿尔金一祁连山地为青海、新疆、甘肃三省区的界山,山脊平均海拔4 000—4 500m;贺兰山地为我国干旱区和半干旱、荒漠与荒漠草原的界山和内外流域的分水岭。这些高大的山体,受垂直带影响,降水普遍增多,且多以冰、雪形式存在。冰雪夏季消融,为盆地绿洲不断提供地表水、地下水。山地洪水冲走大量的固体风化碎屑物沉积于山麓地带,形成倾斜平原。不仅内陆流域的绿洲如此,就是外流型河套平源绿洲,其物质来源除黄河沉积物外,还受贺兰山、阴山山前洪积物来源的影响。因此,这些山地不仅长期为绿洲提供灌溉或浸润的水源,还造就了可供灌溉的肥沃的细土平原。此外,河套平原绿洲受惠于黄河,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区中一块得天独厚的宝地。黄河之水夹带的泥沙不仅形成了河套平原,而且引黄灌淤不断培肥了河套平原土壤。尤其是银川平原,地势平坦、沟渠纵横、良田广布、水乡泽国,享有“塞上江南”之美誉,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2,绿洲区光照充足,适宜多种作物生长

我国绿洲区包括新疆、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西部及宁夏黄河沿岸一带的干旱区,光照条件都较好,特别是河西走廊、新疆塔里木盆地及内蒙古西部,光照十分充足,全年太阳总辐射量达到586KJ/cm2以上,最高达670KJ/cm2。北疆太阳总辐射量达520~580 KJ/em2,南疆太阳总辐射量600-620 KJ/cm2,年日照时数2 600-3 100h;阿拉善年太阳总辐射量647.7 KJ/cm2,年日照时数3 100—3 300h。良好的光照,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及绿洲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西北干旱区属温带干旱区,自东向西热量递增,暖季(≥10℃)积温从河西走廊的2 500℃增至塔里木盆地的4 500℃以上。日均温稳定在≥5℃的生长季一般在180-210d以上,南疆及河西走廊西端超过240d,即使是日均温≥10℃的暖季,也都在140—160d,南疆塔里木盆地可达200d以上。较适宜的气温能满足一般农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土豆、甜菜及瓜果的生长。只有柴达木盆地积温偏低,对农作物生长不利。

3,主要土壤类型土层深厚,易熟化培肥

自然绿洲土壤类型多以草甸土、盐化草甸土、林灌草甸土、沼泽土为主,土壤质地以壤土一沙壤土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多在10-30g/kg土,呈碱性反应,一般可溶性盐类含量偏高,0-30cm土层内平均为5-10g/kg。人工绿洲土壤类型有灰钙土、棕钙土、灰棕漠土、棕漠土等,质地粉沙一壤质,属地带性土壤,有机质少,一般不超过10-20g/kg,呈碱性反应,含石灰和石膏较多,最高达300g/kg。但这类土壤富含矿质养分,生产潜力较大。绿洲土壤,在耕作、灌溉条件下,会逐渐熟化,提高土壤肥力。通过灌溉淤积,可形成厚达15-30cm的灌淤层,颗粒以粉沙为主,占60-70%,粘粒占10-15%,细砂占10-20%。此层不仅易耕作,而且补充了养分;由于灌溉水矿化度较低,可使土壤中可溶性盐分大量淋失,淋洗至3~4m以下深处,有利于作物生长。绿洲土壤在灌溉种植收获后,留下大量根茬和残落物,加上施用有机肥,从而使土壤得到培肥和改良,促进了绿洲生产能力的提高。

4,地域屏障分隔,形成独特生境

我国西北干旱区土地大多呈近东西走向,其中山体高大,绵亘上千千米的山地,对北方冷空气流南下起着屏障作用。两翼比较对称的山脉,南坡海拔自南向北升高,气温垂直递减促进了其温度随纬度升高而发生的递减;北坡海拔自南向北降低,则气温随高度降低而升高,并削弱甚至抵消其向高纬度方向的变化,从而在荒漠盆地的南部边缘造成气温南低北高的热量倒置。这种现象在干旱区南部各大山系中都有出现。如河西走廊的酒泉与玉门、张掖与民乐,偏北城市与偏南城市气温高3-5~C。地域间隔作用使所有近东西走向的高大山系成了高级自然区域的界山,使各大盆地成为不同热量类型的生境。天山山地分隔了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昆仑一阿尔金一祁连山隔开了北西干旱区和青藏高原,贺兰山隔开了干旱区和半干旱区。高大山地的屏障与分隔作用,致使热量倒置和形成众多不同生境,为各绿洲多种经营,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绿洲农业生产基地建设

1,充分利用水资源,提高利用率和利用效率

我国绿洲都在西北干旱缺水区,水资源利用率和生产率大多不高,但水资源利用的潜力很大。根据各地的试验和经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主要方法有:①强化水资源统一和科学管理,节约用水,建立节水灌溉农业,废除大水漫灌,发展滴灌、喷灌、管道灌溉;不断研制和创新节水灌溉技术。银川平原若灌溉量减少一半,则灌溉面积可增加1倍,由目前的480万亩增加到960万亩,可见节水灌溉潜力和效益巨大。②充分开发利用地表水、地下水。目前有些河流流域地表水、地下水利用不充分,河西走廊的疏勒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率只有37%,黑河流域地下水开发利用不充分。前者应修建山区调节水库,提高地表水引水率至80%以上;大力开展输水和灌溉渠系防渗工程,提高渠系利用系数至0.5以上;采用较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田间灌溉水利用系数至0.95以上。后者应结合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做地下水开采布局、开采范围、开采量等规划并严格执行。

2,高效利用农地资源,积极稳妥开发宜农荒地

首先,加强农田土地资源建设,建立生产生态高效运转体系。西北干旱区各绿洲的耕地面积约有7 740万亩,不仅是西北干旱区土地资源的精华所在,也是干旱区绿洲土地资源的精华所在。要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土,努力提高耕地、经济林果地生产能力;建立适应当地自然经济条件的耕作制度,发展复合农业,

提高农用地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其次,依据水土耦合和保护生态环境原则,积极稳妥地开发宜农荒地。西北干旱区约有宜农荒地1000万亩以上,是我国宜农荒地分布最多的地区。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水土耦合、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分期分批开发宜农荒地,并根据灌溉条件确定利用方向。

3,调整农业结构,建立名优特农产品生产基地

绿洲农业的特色表现在:一是灌溉农业;二是绿洲农业所依托的水土光热组合优势造就了产品多、品质优。绿洲内特别适宜于各种粮食、棉花、甜菜、瓜果、枸杞、红花、白皮大蒜等特种作物的种植。其中银夏绿洲的优质小麦、水稻、玉米、蔬菜、枸杞,新疆吐鲁番的无核白葡萄、库尔勒香梨、伊犁苹果、叶城大籽石榴、和田红葡萄、都善和伽师的甜瓜等都闻名遐迩。新疆适宜早中熟陆地棉和早熟细绒棉的生长。甜菜种植条件优越,种植单产高,含糖率高。新疆也适宜于小麦、玉米、水稻,可在甘肃河西走廊、宁夏银川平原、内蒙古河套平原和新疆的昌吉、伊宁、塔城、博尔拉塔、阿克苏与莎库等地建立商品粮基地;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天山北坡、吐鲁番盆地、甘肃河西走廊建立棉花基地;在北疆的天山北坡和伊犁、南疆的焉耆盆地,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建立甜菜基地;瓜果则要在运输条件好的产区建立商品生产基地。同时,要建立节水农业体系,调整作物结构,推行地膜覆盖技术,改造中低产田,重点治理土壤盐碱化。

4,治理生态环境,确保绿洲可持续发展

合理利用水资源,解决用水矛盾。水资源是干旱区绿洲形成、发展和稳定的基础,而且是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和决定性因素。为了解决河流上下游及生活、生态、生产用水的矛盾,应按流域统一管理水资源,合理分配,优先保障人畜饮水,重点保障农业生产基地用水,科学解决用水不合理,土地沙漠化、土壤次生盐渍化、地下水质咸化和工农业污染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防治土地退化。要以水定耕,不盲目扩大耕地面积;对于因缺水和水质恶化而废弃的耕地,要设法复耕,防止风蚀变为沙漠。对农用地要防止超强度利用,做到用养结合。

农业生产基地建设 篇4

——以北京怀柔区生态农业创新区规划为例

摘要:基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现代农业人才培育所存在的问题,结合生态农业发展理念,提出生态农业创新基地建设的构想,并对生态农业创新基地建设体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现代农业人才、生态农业、创新基地

“十三五”规划多次强调农业现代化建设,而农业人才稀缺是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最大的短板。因此,如何培育现代新型农业人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命题,生态农业创新基地建设将秉承生态农业发展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新型农业人才培育为目标,以生态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为宗旨,以农业生产要素共享为手段,形成农业自主创新创业的生态社圈。

1.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数据更新)

1.1 从农业劳动生产率看,2005年中国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耕种的耕地面积为0.3hm2;印度为0.6hm2,韩国0.9hm2,日本2.1hm2,以色列5hm2。美国每个农业劳动力耕种的耕地面积为63.7hm2,是中国的200多倍。从农业土地生产率来看,以主要粮食作物为例,除小麦外,中国的水稻、玉米、大豆等单位面积产量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按播种面积计算,2006年中国的水稻产量为6270kg/hm2,只达到美国的81%,低于日本、韩国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而这些发达国家并没有推广杂交水稻技术;2006年中国的玉米产量为5370kg/hm2,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2/3,美国达到了9360kg/hm2,是中国的1.7倍;以色列更高达1015kg/hm2,是中国的2.8倍;2006年中国的大豆产量为1710kg/hm2,美国是202kg/hm2,发达国家平均为194kg/hm2。

1.2 从农业资源利用率看,2005年中国平均每千hm2耕地上化肥施用量为341t,墨西哥只有69t,印度129t,巴西137t,日本270t,美国110t,澳大利亚仅44.8t。在水资源利用方面,2006年中国每1hm2农用地消耗水量557.55t,澳大利亚为181.95t,以色列250.95t,法国293.55t,日本404.1t,美国418.8t,印度466.2t,韩国530.1t。

1.3 从农产品商品率来看,2006年发达国家农产品商品率平均水平达到85%以上,美国、日本、法国、韩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农产品商品率都超过了90%以上。巴西达到80%以上,但中国只有不到60%,比印度、越南等国还要低。

1.4 从农业集约化经营程度看,2005年中国平均每lO00hm2耕地拖拉机使用量为7.1台,印度为15.9台,以色列为72.5台,韩国为128.5台,日本为461台,美国为27台(主要为大型联合拖拉机)。众所周知,日本的农业自然条件并不比我国优越,由于土地分散,日本农业中大量使用小型拖拉机。日本的大型拖拉机拥有量只相当于法国的70%,英国的80%,而小型拖拉机却相当于法国的35倍、英国的80倍。日本每l000hm2耕地收割机使用量为237台,但中国只有2.6台,日本是中国的91倍嗍。

上述分析充分说明,无论是与现代农业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还是与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都还处在一个较低水平上,必须急起直追,加快发展步伐。

2.现代农业人才问题解析

(参考之前写过的此类论文)

3.现代农业人才发展对策

(参考之前写过的此类论文)

4.生态农业创新基地建设研究

4.1 生态农业创新基地涵义

生态农业创新基地是以生态农业发展为前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新型农业人才培育为目标,以生态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为宗旨,以农业生产要素共享为手段,形成农业自主创新创业的生态社圈基地。

4.2 生态农业创新基地构建体系研究(1)1片农业创业试验田(2)10大农业创客共享空间 5大必要空间5大可选空间 1)人才培训空间(必要空间)2)产品展销空间(必要空间)3)农业设备空间(必要空间)4)科研成果空间(必要空间)5)创客办公空间(必要空间)6)综合管理中心(可选空间)7)品牌策划空间(可选空间)8)大型活动空间(可选空间)9)创客休闲空间(可选空间)10)创客生活空间(可选空间)

5.北京怀柔区生态农业创新区规划

5.1 基地概况

(参考怀柔项目规划纲要的基地概况,进行精炼描述)5.2 重点项目

(参考怀柔项目规划纲要的引擎项目,进行精炼描述)5.3 运营模式

(一)五统一

统一策划——立足于项目整体,从高度、广度、深度和关联度,精准定位,找到市场的对接点,设计合理的统筹运营模式;

统一规划——将策划落地,变成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规划设计; 统一运营——改造环境完善农业创新共享空间设施配套,提升整体价值并有序引进创新型农业企业及个体;

统一打造——严格执行规划,有序开发,重点建设引擎项目,提升项目农业创新氛围;

统一营销——统一对外营销宣传城市价值、区域价值和项目价值。

(二)三整合

整合科研资源——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民间智库等资源,培育农业人才,创新农业成果;

整合闲置物业——用作农业创客创作、办公、居住场所; 整合社会资金——成立农业创新发展导向基金。

(三)两大扶持 政策扶持——

 简化登记手续,为农业创业企业工商注册提供便利。目前改革先行先试的中关村正探索工商登记“四证合一”。

 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对“创新农场”的地租、宽带网络、公共软件等给予适当补贴,或通过盘活闲置厂房等资源提供成本较低的场所。

资金扶持——

 发挥政府创投引导基金和财税政策作用,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支持。

 培育发展天使投资,完善互联网股权众筹融资机制。

农业生产基地建设 篇5

基地建设情况汇报

2010年,我县及早部署,狠抓落实,扎实抓好了大春生产及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各项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大春生产进展顺利

(一)抓“五早”,以早避灾争主动

一是工作部署早。年前,我县及早组织相关部门对2011年大春生产的科学抗旱、农资调查摸底、农资储备供应、技术培训、农资市场监管等作了具体安排,并于2月上旬制定下发了《关于抓好2011年大春生产的通知》、《2011年春季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县级核心示范片实施方案》、《2011年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明确了今年全县大春生产的基本目标:力争实现大春粮食总播面积100.5万亩,实现大春粮食总产44.7万吨。发展春季蔬菜37万亩,实现蔬菜总产80万吨;全年新栽柑桔1.5万亩,其中春栽柑桔0.3万亩;全年养蚕2.6 万张,全年产茧800吨,其中春季养蚕1万张,产茧340吨;大春栽植巨桉3.5万亩、完成机耕作业30万亩。实现大春种植业人平增收40元以上。2月下旬,我县相继召开了春耕生产和大春育苗动员会,明确了大春生产工作重点,细化了工作措施,保证了我 1 县大春生产工作的有序开展。二是良种推广早。为引导群众正确购种,确保农民用上放心良种,我县农业部门于2010年12月就及早确定了2011年水稻、玉米“两杂”主推品种,水稻重点推广川优727、川农优498、Ⅱ优498、冈优188等良种;玉米重点推广东单80、绵单581、齐单6号、成单30等良种。同时,农业部门印发“两杂”主推品种简介20余万份,分别分发到各种子经销点和乡镇政府,及时组织分发到广大农户手中。三是旱育保姆发放早。为保证我县2011年水稻旱育秧面积达到45万亩,县上采取县财政补贴和乡镇组织购买相结合的方式,共采购旱育保姆39万包,其中县财政采购15万包、乡镇组织购买24万包,已于2月25日全部发放到农户手中,保证了育秧所需。四是大春育苗早。全县计划栽插旱育秧45万亩、占水稻栽插面积的80%,计划育旱秧3.2万亩,已于3月10日全部结束旱育秧,水育秧也基本接近尾声。全县计划实行营养团育苗移栽玉米13.4万亩,计划育苗7000亩,已于3月15日前全部育完。全县计划栽插红苕10万亩,计划育苕苗1.1万亩,已于3月10日前结束殡种。全县计划育蔬菜苗4.5亿株,现已育各类蔬菜苗4.2亿株,占计划的93%。五是病虫防治早。及时下发了《关于加强小麦条锈病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召开小春病虫防治工作专题会3次,落实财政专项经费5万元,派出防治技术指 2 导组12个,印发明白纸5000余份,小麦条锈病普查和防治工作扎实有效。

(二)抓储备,千方百计保需求

一抓种子储备。全县计划种植水稻57万亩、玉米13.4万亩、红苕10万亩。目前,我县农户水稻育秧用种620吨、玉米用种400吨、红苕用种8000吨,占计划用种的100%,大春育苗用种充足。二抓化肥储备。目前,我县已储备大春生产用肥5.4万吨,其中:碳铵3.8万吨、尿素0.4万吨、复合肥0.3万吨、磷肥0.9万吨,占计划的100%;农户已购买碳铵3.2万吨、尿素0.38万吨、复合肥0.28万吨、磷肥0.86万吨,分别占计划的84%、95%、93%、96%。三抓农膜农药储备。大春生产计划需用农膜844吨,已储备851吨,占计划的101%;计划需用农药841吨,已储备750吨,占计划的89%。四抓春灌蓄水。今年,我县工程蓄水1.25亿方,有冬水田13万亩,基本能保证大春生产用水。同时抓紧尾渠、毛渠的维修、清淤,全面疏通水系,确保大春生产用水。

(三)抓示范,以点带面促发展

全力开展大春生产“五个一”示范工程建设(即:1万亩水稻高产示范、1万亩玉豆高产示范、1万亩反季节蔬菜示范、1000亩柑桔春栽示范、1000亩桑树春栽示范),强力推进春季农业生产大发展。计划在石垭、朝阳等8个乡镇建立2000亩水稻高产核心示范片,在坪滩、龙孔等7个乡 镇建立2000亩麦-玉-豆旱地新三熟核心示范片,在乔家、朝阳等4个乡镇建立1500亩反季节蔬菜核心示范片,在顾县、双鄢2个乡镇建立500亩柑桔春栽核心示范片,在酉溪、齐福、嘉陵3个乡镇建立500亩桑树春栽核心示范片。同时,全县计划建设粮食高产示范片10万亩,其中水稻4万亩,玉米、大豆各3万亩。要求各乡镇以水稻旱育秧超高产强化栽培、麦-玉-豆旱地新三熟种植、设施蔬菜栽培为重点, 建成水稻、玉米、大豆、蔬菜高产示范片各300亩以上。

(四)抓重点,硬化措施增实效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按照“关键季节抓粮食、一年四季抓产业”的思路,各乡镇、相关部门切实增强了抓好大春生产的主动性,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分解落实目标任务,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明确部门责任。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全力打好大春生产总体战。农业部门负责培训主推技术,指导农户搞好春播春栽;农机部门负责调度所需农机具;水利部门负责病害水库、塘堰整治,管好用好现有水源;商务、工商、质监、农业部门负责农资市场监管;信用社、农行等涉农金融机构负责农业生产信贷资金发放工作。三是加大资金投入。整合相关涉农项目资金,将其重点用于大春生产,畜牧、林业、农民工培训等核心示范片建设所需补助经费均在相关项目资金中进行了解决。县财政除将产粮大县补助资 金用于大春生产外,还本着“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的原则,重点安排了种植业示范补助经费400余万元,主要对农户购买旱育保姆、种子、种苗、农膜、农药、肥料等农用物资进行补贴。四是强化技术培训。组织动员全县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三大行动”。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120期次,开设大春生产电视专栏5期次,印发技术资料40余万份,采取多种形式,培训农户35万人次。五是强化助耕支农。结合全县创先争优活动开展,我县组织开展了千名机关党员干部助耕支农“百日服务”活动,从2月20日-5月31日,县、乡镇千名机关党员干部深入大春生产第一线,扎实搞好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试点示范,切实做好缺劳户抢种、抢收等帮扶工作,确保“满栽满插”和“颗粒归仓”。六是强化督查考核。县上将大春生产纳入各乡镇、相关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层层分解落实任务,严格目标考核。在大春备耕、播栽关键季节,县政府组建了分别由1名县级领导带队的春季农业生产督导组4个,坚持每周到所督导乡镇进行春季农业生产督查指导1次以上,确保全县春季农业生产扎实推进。

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扎实推进

从2009年以来,中、省、市、县十分重视现代农业发展,重点体现在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上。2011年,广安市被列为为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整体推进试点市,我县 被纳入现代农业蔬菜产业基地强县培育县60强县之一,并力争进入30强县,任务十分艰巨。为此,全县各乡镇、相关部门找准发展突破口,创新工作思路,落实过硬措施,强力推动全县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发展。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和现代农业发展纲要为指导,充分整合各类资源,坚持市场导向,城乡统筹,抢抓机遇,创新机制,依靠科技,调整结构,转变方式,优化布局,不断促进我县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提档升级。奋力推进现代农业“三大行动”(大基地、大示范、大样板),推广“四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五良”(良种、良法、良制、良壤、良机),配套“五网”(田网、水网、路网、电网、机耕网),促进现代农业基地“七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设施化、产业化、品牌化),努力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把我县建成川渝地区重要的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供给和加工基地,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二)建设目标

1、蔬菜产业。新发展蔬菜基地5万亩,其中:春季在乔家镇大环线下半段发展1万亩,夏秋季在朝阳、乔家、九龙、赛龙、同兴、坪滩、花园、石垭、罗渡等乡镇发展2.5万亩;改造蔬菜基地1万亩,建蔬菜良繁基地1个,新建钢 6 架大棚100亩,钢骨架复合材料大棚1000亩,建蔬菜展示基地1个,新建气调保鲜库1座,泡菜精深加工厂1个。全县蔬菜总面积54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达到20万亩,蔬菜总产量115万吨,商品率70%以上,实现蔬菜销售收入21亿元。

2、粮油产业。水稻播种面积稳定在57万亩,其中推广优质稻45万亩,旱育秧面积达到45万亩,杂糯间栽20万亩,再生稻8万亩以上;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16万亩,育苗移栽100%;红苕种植面积稳定在18万亩,其中推广脱毒红苕10万亩;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24万亩,旱地规范改制100%,小窝疏株密植达到90%以上;洋芋种植面积扩大到22万亩,其中脱毒洋芋栽培发展到 16万亩;发展豆类 17万亩,其中大豆11万亩、豌豆1.7万亩、葫豆2.3万亩、杂豆2万亩,大力发展增间种和田坎豆类。

3、柑桔产业。依托现有果品资源,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因地制宜,优化布局,集中成片,规模发展,同时结合柑桔品质改良,突出基地建设,优化品质增效益,加速推动名优特新果品和区域经济发展,培育壮大柑桔优势产业。2011年新发展柑桔基地1万亩,柑桔生产重点放在优良品种的引进和老树的改造提升上,柑桔高接换种50万株。春季在顾县镇、东板乡新发展柑桔核心示范片5000亩。秋季在坪滩镇、龙孔镇新发展柑桔核心示范片5000亩。

(三)建设重点

1、蔬菜产业

(1)产业布局。坚持突出重点,集中成片,规模推进,整体发展。以“一园七基地”为重点,建设现代农业蔬菜产业基地20万亩。在乔家镇、朝阳乡建现代蔬菜产业示范园区2万亩以上,以安县富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龙头,以三安蔬菜专业合作社、同兴蔬菜专业合作社、成富辣椒专业合作社等蔬菜育苗生产企业为依托,以同兴镇尹家坝村、李坝村为核心建设5000亩核心基地,辐射带动发展反季节蔬菜基地1.5万亩;打造坪滩辣椒产业基地2万亩,辐射带动龙孔镇、白庙镇、西板乡、酉溪镇等乡镇发展辣椒3万亩;在黄龙乡、东板乡等8个乡镇发展耐贮蔬菜基地2.5万亩;在双鄢乡、兴隆镇发展葱蒜基地1.5万亩;在齐福乡、苟角镇等5个乡镇发展精深加工蔬菜基地2.5万亩;在普安镇、裕民镇发展优质南瓜基地1.5万亩;在伏龙乡、罗渡镇发展早市蔬菜基地1.5万亩。

(2)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在朝阳乡秦家店村、乔家镇南山村和廖坝村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新建育苗大棚1.3万平方米,引进50个蔬菜新品种,年出圃合格蔬菜苗2亿株。

(3)核心基地建设。一是核心示范片。主要涉及乔家、朝阳、九龙等3个乡镇22个新农村示范村,其中:九龙镇3 8 个村,朝阳乡10个村,乔家镇11个村。总建设面积2.5万亩,春季在乔家大环线下半段实施1万亩,夏秋季在三个乡镇实施1.5万亩。建设乔家镇南山村、朝阳乡天王庙村2个设施栽培区、1个水生蔬菜观光区、1个西瓜示范带、1个芦笋基地。二是带动发展区。主要涉及普安、齐福、赛龙、伏龙、中和、坪滩、白庙、龙孔、同兴、北城等10个乡镇43个村,实施面积1万亩。

(4)主推技术。重点推广土壤调形增厚改良、优良品种、工厂集约化育苗、病虫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标准化生产、机械旋耕、商品化处理八大技术。

2、粮油产业

(1)产业布局。全县发展优质稻45万亩,重点在苟角片区(含顾县镇)、酉溪片区(含粽粑乡、新场镇、恐龙乡、白庙镇)、兴隆片区、石垭片区(含九龙镇)、临溪片区(含中和镇、伏龙乡)、大佛片区(含赛龙乡、齐福乡、裕民镇)、坪滩片区7个片区实施;优质玉米13万亩,重点在中和、罗渡、石垭、顾县片区实施;优质油菜21万亩,重点在坪滩、白庙、酉溪片区实施;优质大豆8万亩,重点在罗渡、石垭片区实施。

(2)高产创建。水稻在九龙、乔家、石垭、朝阳、齐福、北城、顾县、酉溪等8个乡镇建设高产示范区4万亩、核心示范区1万亩;玉米在乔家、石垭、齐福、北城、顾县、坪滩、龙孔、伏龙、中和、罗渡等10个乡镇建设高产示范区3万亩、核心示范区1万亩;油菜在坪滩、白庙、酉溪、西板、镇裕、石鼓、龙孔、粽粑等8个乡镇建设高产示范区3万亩、核心示范区1万亩;大豆在乔家、石垭、齐福、北城、顾县、坪滩、龙孔、伏龙、中和、罗渡等10个乡镇建设高产示范区3万亩、核心示范区1万亩。

(3)主推技术。水稻主要推广“适时早播、旱育壮秧、中苗移栽、宽窄行种植、配方施肥、科学管水、加强病虫防治”等技术,结合高产攻关,加大“大三围”强化栽培和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力度,旱育秧面积达到45万亩以上、强化栽培达到12万亩以上、全程机械化示范面积达到5000亩以上。玉米主要推广“育苗移栽、中小苗栽植、膜侧栽培、合理密植、科学施肥、人工辅助授粉、加强病虫防治”等技术,坚决杜绝直播迟播。大豆主要推广“规范旱地改制、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配施钼肥、强化病虫防治,加强田间管理”等技术,全县推广麦玉豆新三熟面积5万亩以上。油菜全面推广“两高双低”优质油菜品种,全面推行育苗移栽宽窄行栽培,实行深沟高厢,中苗栽植。

3、柑桔产业

以脐橙4号、优质杂柑等知名品牌为龙头,加快构建苗木良繁、技术服务和商品化处理、加工、营销体系。2011年,10 引进优质柑桔品种4个,实施柑桔高接换种50万株(春换20万株,秋换30万株);培育优质柑桔容器苗30万株,出苗20万株;新栽柑桔1.5万亩(其中春植0.5万亩,秋植1万亩)。在朝阳、顾县镇、东板乡新建柑桔核心示范片 2500亩。其中:朝阳乡现代农业示范园示范种植1900亩,顾县镇李家堂村实施300亩,东板乡新桥村、东板村、好强沟村实施300亩。辐射带动同兴、镇裕、中和、伏龙、双鄢、普安等13乡镇发展1.25亩。加强大石、双鄢、顾县,中和,镇裕、同兴等乡镇近几年新植示范片2万亩后期管理工作,做到早投产丰产、早见效,以基地建设促进我县柑桔产业发展壮大。

(四)进展情况

1、蔬菜产业基地建设加紧推进。在乔家镇、朝阳乡已建成现代农业蔬菜产业示范园区3万亩,春季计划在乔家镇董家村、南山村新农村建设大环线下半段发展1万亩优质蔬菜生产核心基地,目前正在上报方案。通过示范园区带动,建设优质无公害生产基地2.5万亩,其中:赛龙镇3000亩、同兴镇3000亩、坪滩镇6000亩、花园镇4000亩、石垭镇6000亩、罗渡镇3000亩。已改造蔬菜基地2000亩,蔬菜良繁基地正在规划中,新建钢骨架复合材料大棚200亩,建蔬菜品比基地1个,气调保鲜库、泡菜精深加工厂项目正在抓紧实施。

2、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快建设。正在加紧完善基 础设施建设,已建育苗大棚1.3万平方米,新引进50余个蔬菜新品种,正在朝阳乡实施品比试验。

(五)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各相关乡镇、部门领导切实转变观念,站在讲政治的高度,以保粮食稳定、发展高产高效农业为己任,将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放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成立专门领导小组,认真制定发展规划,落实工作目标责任制,解决好示范片建设中的具体问题。

2、强化服务。各乡镇、相关部门组织精干技术干部,成立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技术服务组,切实搞好制定方案、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等相关工作。同时,分产业组建技术服务小分队,分片包干,深入到千家万户和田间地头,确保产业基地建设技术落实。

3、创新机制。一是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引导、组织广大农民群众以资金、土地、劳动力等方式入股,探索 “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运行机制,带领农民参与产业基地建设,共享产业基地建设成果。二是引导培育大户。着力培育、引进一批有实力、带动能力强力、能与农民建立合作共赢利益联结机制的龙头企业、业主,与当地农民共同开发,推进产业基地建设。三是建立新型营销模式。在全面抓好传统销售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农校对接和网上营销、直营等新型营销,减少产品中间流通环节,降低市场风险,积极发展订单农业,解决销售难问题。

4、加大投入。建立多元渠道投入体系,解决产业基地建设和运行所需要的资金。通过完善财政、税收、信贷、保险等政策,采取增加财政投入、整合涉农资金、加大信贷投入、建立担保公司等手段,不断完善激励机制,积极引导业主、龙头企业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基地的发展,提升基地建设水平。

5、严格考核。县上将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工作纳入2011年农业年度目标考核,建立奖惩机制。各乡镇、相关部门也将该项工作纳入考核内容,确保我县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有较大发展,不断推进全县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六)发展建议

针对目前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不足,建议从规划、投入、品牌、机制等多方面入手,积极破解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瓶颈,促使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不断发展壮大。

(一)强规划,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产业要发展,规划必先行。只有制定了行之有效的产业发展规划,才能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一方面要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综合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潜力等多方面因素,制定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长期规划。明确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布局和奋斗目标,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机制体制,促进现代农业产业长足发展。另一方面要制定好年度发展规划。对应长期发展规划,还应制定相应的年度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现代农业产业发 展工作重点和工作目标,加大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工作力度,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水平。

(二)重投入,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加大投入,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一是加大政府扶持。出台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相关优惠政策,在设施建设、业主引进、新品种推广、质量检测等多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增强产业发展保障。二是加大信贷投入。积极争取信贷支持,加大信贷投入力度,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三是鼓励农民自筹。要彻底改变农民群众在产业发展上“等、靠、要”的思想,在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基地规模等多方面,鼓励农民自筹资金,促进产业长期发展。

(三)创品牌,提高产业发展效益。品牌就是竞争力。要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做大做强现代农业品牌,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效益。一是确定主导品种。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明确主导品种,每个产业主推2-3个品种,改变长期以来品种多、无主导、品种杂、无规模的发展局面。二是树立品牌意识。要牢固树立品牌意识,深刻理解“品牌就是效益、品牌就是生产力”理念,充分认识创立品牌对于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助推现代农业品牌的发展。三是提升品牌效益。要根据主导品种,积极创立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品牌,并在品牌推广上加大工作力度,使现代农业品牌有影响力和独特性,有市场竞争力,提升品牌效益,发展壮大现代农业产业。

(四)拓市场,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产业要发展,市场是根本。一是积极发展营销组织。要鼓励和支持现代农业营销组织的发展,积极发挥协会、专合组织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订单生产,扩大市场销售,提高优质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二是加强市场建设。积极加强批发市场的建设、管理力度,建成集展销、检验检疫、储存配送和信息发布为一体的综合批发市场,加强对批发市场建设的管理、指导,着力优化市场流通环境,全面夯实发展基础。三是规范市场秩序。切实搞好市场服务,加大市场整治力度,严厉打击偷盗、行霸、欺生排外、强买强卖等违法行为,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四是拓展市场空间。要加强对本地市场的占领,在提高本地市场占有率的同时,依靠良好的区位优势,积极拓展外地市场,使优质农产品立足于省内外市场,积极抢占国际市场。

(五)建机制,增强产业发展活力。要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优势产业持续发展。一是健全领导机制。组建专门班子,落实具体人员抓好产业发展。进一步健全分管领导亲自抓、乡镇领导主要抓、相关工作人员具体抓的领导机制,发挥园区办、相关部门作用,增强产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二是健全投入机制。进一步健全政府扶持、信贷支持、农户自筹的“三位一体”的投入机制,切实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三是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坚持政府规划与农民意愿有机结合,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流转,发挥专合组织作用,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或劳动报酬入股,实行合作经营,推动土地向能人、大户、业主和专合组织集中,切实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综合效益。四是健全全民共建机制。积极推行事业干部“三不变、三优先”政策,鼓励县乡事业干部、村干部当业主,积极参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积极探索部门共建机制,在基地建设上,鼓励部门投入人力、财力、物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

(六)育龙头,延伸产业发展链条。产业要发展,龙头是关键。一是积极培育龙头加工企业。加大对现有企业的扶持力度,帮助其扩大生产规模,增强生产能力。在新企业引进上,给予优惠政策,注重引进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促进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二是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作用。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在品种培育、技术指导、市场信息掌握、销售流通等方面优势,在品种培育上大力创新培优,在技术指导上积极推陈出新,在市场信息上做到及时准确,在销售流通上当好桥梁纽带,全力助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三是不断延伸产业链条。要注重产业链条的延伸和拓展,围绕主导产品,注重引进精加工和上下游企业,切实增强产业发展活力,提升产业化水平。

(七)重质量,增强产业发展生命力。质量就是生命,要注重对优质农产品质量检测,大力推行无公害生产。一是加强源头管理。要在生产源头上堵住农药残留,禁止使用高 毒高残留农药,从源头上保证优质农产品质量。二是完善监测体系。建立检测检验机构,配备技术人员和检验设备,对进入市场的农产品加强检测,积极推行市场准入制度。三是强化技术规范。进一步完善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强化对无公害生产技术宣传培训,大力推广杀虫灯、遮阳网、防虫网、生物肥料等无公害控制性设施,全力确保优质农产品生产质量。

各位领导,我县当前大春生产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工作虽然总体进展顺利,但离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仍有一定距离,部分乡镇在工作中仍然存在着思想认识不到位、技术推广不规范、育苗进展不平衡等问题。在下步工作中,我县将按照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进一步夯实举措,强化保障,扎实推进大春生产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各项工作。一是稳定种植面积。按照规划面积,狠抓工作落实,确保面积不减、产量稳定。同时,充分利用田边地角,积极发展田坎玉米、水稻杂糯间栽等增间混套模式,防止土地撂荒,确保满栽满插。二是强化培训服务。组织县农业、畜牧、林业、水务、农机等部门,广泛开展大春生产技术培训;同时,借助千名机关党员“百日助耕支农”服务活动,切实帮助缺劳户搞好助耕服务。三是抓好示范片建设。抓好“五个一”示范片建设,高规格、大手笔打造大样板、大示范。四是进 17 一步抓好春灌蓄水,确保春灌用水需求。五是抓好小春田间管理。再掀我县大春生产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热潮。

今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镇党委、政府根据县委、县政府“整县推进”的工作思路,加快土地规模流转,大力实施“三个培养”努力实施现代农业发展新突破,先后引进了广汉大地种业有限公司、天禾蜀佑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诚宇农业有限公司及100余家浙江台州西瓜种植业主,带动当地农民参与。并在浙江台州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浙江台州流动党员工作站,陆续组建了川浙花碑果蔬合作社、兄弟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促进方兴由传统农业镇向现代农业镇的转变。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创新思维,以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素质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催化剂

方兴是传统农业镇,工业底子薄,这一因素曾一度制约着方兴经济的发展,但也正因为这样,镇党委、政府在推进城乡统筹中充分结合实际情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勇于创新、勇于探索,制定出把基层干部培养成现代农业的组织者、推动者,如陈建全等一批优秀基层干部;把农村部分农民培养成技术能手、种养殖大户,成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把传统农民培养成职业农民 的“三个培养”工作方案。紧紧抓住土地整理项目建设和“整县推进”的契机,力求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提高基层广大党员干部素质的基础上,带领广大农民发展现代农业,走“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大园区、大业主”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城乡统筹中努力实现裕镇富民的目标。

二、立足根本,以土地规模流转作为现代农业的助推器 镇党委、政府坚持以抓工业的思路来抓现代农业的发展,不断创新现代农业的组织和生产经营模式,以此促进土地的规模流转。今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4612余亩,完成目标任务3000亩的154%,目前全镇土地规模流转面积达8000亩,其中柏杨、白鹤引进了成都天禾蜀业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流转土地1000余亩;大安村建立了成都市兄弟农业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700余亩;花碑村引进广汉大地种业,流转土地1200余亩;方兴村引进了成都市方家农业有限公司,流转土地900亩。这些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共解决当地劳动力就业1500余人。镇党委、政府把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载体,同时立足由小到大,由大到强的原则,在农村能人创业发展过程中,实行全程无障碍服务,鼓励扶持农村能人做大做强现代农业规模,使农村能人逐步由小业主变为企业家,推动现代农业向集中集群集约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农民的增收致富。

为进一步提高方兴的对外开放形象,镇党委、政府以现代农 业为载体,举办了“水城新津〃生态方兴2009首届新津绿色西瓜采摘节”,在实现一、三产业互动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同时,大大提升了方兴的影响力

三、真抓实干,以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的转变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石

农业生产基地建设 篇6

湖北省农业板块基地办公室

2009年第12期 ——经济建设

从2003年开始,湖北省委、省政府确定以农业板块基地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思路。经过6年的不懈努力,过去全省“小而全”的农业结构逐步被专业化的大基地所取代,单一的种养业逐渐被“产加销”一体化取代,还出现了一些专业大县和跨县市的农业板块经济区。板块经济区的建立,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农产品的竞争能力,壮大了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其成效是显而易见的。

(一)“农业板块经济”,就是以大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平台,囊括农户、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服务机构等经济主体,通过产加销紧密结合,为市场提供优质农产品及加工制品的区域经济模式。全省各地在建设板块基地、发展板块经济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大胆改革,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

——扩大板块规模。一是项目协议共建。通过项目安排,促成生产条件相似的地区实行跨行政区域的生产基地连接,消除空白地带,集中连片发展,形成大的板块。2007年,仙桃、监利、洪湖等3县市实施洪湖周边百万亩稻田高效种养模式板块项目,三年内建设稻鸭共育、小龙虾野生寄养及稻蟹连作三种高效种养模式200万亩;江夏区与嘉鱼县政府签订协议,三年内新增基地15万亩,形成50万亩蔬菜板块;当阳市与东宝区政府达成柑桔板块连接协议,三年内在漳河水库库区建设40万亩优质柑桔基地,新增柑桔板块面积17万亩。2008年,我省在继续建设大板块的基础上,打造更大规模的板块经济区:省农业厅与宜昌市政府签订协议,着力打造长江三峡200万亩优质柑桔板块高效经济区;省农业厅与黄冈市政府签订协议,共同建设鄂东大别山100万亩桑茶药板块经济区;襄阳区、宜城市、枣阳市、钟祥市、曾都区共同签订协议,实施800万头优质畜产品板块经济区;仙桃市、潜江市、监利县、洪湖市签订协议,实施200万亩优质水产品出口板块经济区。截止2008年底,项目协议范围内的种植业板块基地面积达到438万亩、畜禽养殖小区达215个、水产板块基地面积达210万亩。二是集中连片开发。例如,当阳市按照“统一组织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土地置换集并,统一开发,统一技术指导”的原则,集中连片开发柑桔板块基地。去冬今春,先后投入近千万元,重点建设玉阳宝塔岗、半月明月山、王店跑马岗、育溪漳河等四个5000亩以上核心示范区。三是统一农户生产。例如,监利县为了解决水稻品种多乱杂、稻米质量差、水稻产业优势发挥不够的突出问题,从品种定向、种子市场管理、企业订单生产、完善良种补贴政策等方面入手,统一组织生产,使全县水稻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有了明显提高。近两年,全县水稻种植品种由过去的80多个减少到10多个,主推的5个优质品种种植面积占全县水稻总面积的90%以上。四是转变经营方式。一些地方因势利导,将经营不善的土地集中起来,整体对外发包,将农户分散经营变为企业经营,将农民从小生产者转变为企业的股东和工人,既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又增加了农户收入。例如,黄石市积极组织耕地有序流转,将耕地集中起来,配套建设农业基础设施,转包给蔬菜种植大户。2005年以来,每年新增蔬菜集约种植面积2万亩以上,多数种植大户承包面积在100亩以上,最大的种植大户多达7880亩。五是建设专业大县。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一些有条件的县市围绕某一专业产业发展。目前,一些“专业大县”逐渐成型。如监利、京山、沙洋等已发展成水稻大县,嘉鱼、云梦等已发展成蔬菜大县,鄂州、仙桃、潜江、洪湖等已发展成水产大县,宜都、当阳、夷陵等已发展成柑桔大县,五峰、鹤峰、竹山、竹溪、英山等已发展成茶叶大县,襄阳、枣阳、曾都、松滋、钟祥等已发展成畜牧大县,等等。2009年2月12日,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省政府正式命名了首批30个农业大县,并当场宣布给每个大县奖励100万元。这些“大县”通过发展农业、走专业化的道路,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推行统一标准。通过统一品种、统一使用生产资料、统一生产技术标准和产品标准,满足现代农产品市场对产品大批量、高整齐度、高品质的要求。例如,武穴市为解决油菜品种多乱杂的问题,着力提升油菜籽的品质,打造优质油菜板块,每年由市财政拿出100万元,免费为全县农户供应种子,确保了全市只用一个品种。由于油菜籽品种相同,整齐度高,收购企业争相收购,收购价格相应抬高。

——延长产业链条。一是实现基地与企业有效对接。主要是板块基地与企业原料基地在地域上对接;基地生产品种与企业加工品种对接;原料生产与企业加工原料标准对接;以及订单生产的产量对接。2008年,省农业厅以板块基地建设项目为依托,安排项目资金2000万元,组织19个县(市、区)的农业部门与9家年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的重点龙头企业签订基地共建协议。通过这一措施,促进了企业上规模和农民增收入,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二是培植龙头企业。板块基地为企业提供了稳定、优质的农产品加工原料,大大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为本地龙头企业的壮大和引进外地企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近几年,我省一批本地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快速成长,如国宝桥米、福娃集团、洪森实业、日月油脂、采花毛尖、孝感棉纺、精武鸭脖、神丹蛋品、德炎水产、华山水产等。同时,一批国内有影响的大企业也纷纷落户湖北,如中粮、雨润、双汇、汇源、伊利、鲁花、娃哈哈等。三是组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例如,荆门市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纳入农业板块基地建设范围,通过采取“企业优价、农户自愿、订单种植、产品统销、双方共赢”的运作模式,走出了一条“企业+基地+合作社(协会)+农户”的板块经济发展模式,优质稻实行百分之百的订单生产,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种植热情。

——积极整合资金。我省在农业板块基地建设上舍得投资,2003—2007年,省级财政共投入农业板块基地建设专项资金2.78亿元,2008年安排专项财政预算2.1亿元。在省级板块资金引导下,各地广辟融资渠道,形成了全方位、多形式投资板块基地建设的热潮。2003年以来,全省板块基地建设共吸引社会资金50多亿元。

(二)从各地建设的板块基地来看,可以概括为“八有”:有集中连片的规模生产基地、有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标准、有符合市场质量要求的批量产品、有专业合作社安排订单生产、有龙头企业带动、有知名品牌、有高效科技推广创新体系、有良好的产业服务组织。

——水稻板块。通过推广稻鸭共育、轻型简化栽培和无公害生产技术,在29个重点县市建设优质稻板块基地2100万亩,其中,稻鸭共育面积300万亩。形成江汉平原、鄂中丘陵和鄂东平原三大板块。板块内有“国宝桥米”、“福娃”、“洪森”、“奎州”、“万宝”等几大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蔬菜板块。全省形成了以嘉鱼县潘湾镇、新洲区双柳街、云梦县伍洛镇、汉川市新河镇等为核心的10万亩以上的成片菜地,板块基地面积达到300万亩。嘉鱼县40万亩耕地,常年菜地保持在20万亩,蔬菜复种面积50万亩,全县为蔬菜产业服务的人员有3万多人。

——水产板块。全省形成了以仙桃、潜江、洪湖、监利、汉川、鄂州为核心的四大家鱼和特种水产品养殖基地,清江水库的鮰鱼养殖基地,潜江的水产品加工园区。全省水产板块基地达到665万亩,其中,优质水产品养殖板块达到500万亩。出现了“德炎”、“外婆家”、“武昌鱼”、“华山”、“莱克”、“刁汊湖”等大型水产品加工企业和品牌。鄂州市先后建成了杜山十公里水产精养走廊、东沟十公里鱼珠混养走廊及蒲团十公里水产走廊。

——畜牧板块。以发展优质三元猪为主,出现了钟祥旧口、仙桃毛嘴、天门岳口、随州唐河等常年养殖量在10万头以上的乡镇,以及襄阳、枣阳、曾都、钟祥、松滋、仙桃等年出栏肉猪100万头以上的县(市、区)。全省各类畜禽养殖小区发展到2191个,基本形成了长江沿岸生猪、江汉平原家禽、汉江沿岸肉牛、宜黄高速公路沿线奶牛等五大产业带。在养殖小区集中的地区,出现了“武汉中粮”、“宜昌双汇”、“精武鸭脖”、“绿生”、“神丹”等加工企业和知名度较高的品牌。

——茶叶板块。全省形成了以五峰、鹤峰、宣恩为核心的武陵山区板块,以竹山、竹溪、保康为核心的秦巴山区板块,以英山为核心的大别山区板块,总面积达到140万亩。出现了“采花毛尖”、“龙王垭”、“圣水”、“英山云雾”等知名加工企业和茶叶品牌。

——油菜板块。全省建成3万亩双低油菜杂交制种基地、80万亩双低油菜“一菜两用”示范基地、800万亩双低商品油菜籽生产基地。板块基地内有“天颐”、“华泰”、“日月”、“洪森”、“华益”等大型油脂加工企业。

——水果板块。全省形成了三峡库区和丹江库区两大柑桔板块以及鄂北沙梨板块和鄂中桃子板块,面积达到300万亩。形成了“秭归脐橙”、“宜昌蜜桔”、“汉水梨”等品牌,引来了“汇源果汁”、“海南椰风”等知名企业。

——棉花板块。以天门、汉川、潜江、江陵、公安、石首、松滋为核心区,面积350万亩。通过棉花板块基地建设,提高了我省棉花的品质,使我省棉纺织行业得以振兴。出现了孝棉、金安、众和、奥达等一大批新型棉纺企业和知名的产品品牌。

——苎麻板块。以咸安、赤壁、崇阳、阳新为核心,面积20万亩。在咸宁、阳新集中了精华苎麻、天化麻业、远东苎麻等一批以苎麻为原料的加工业。

——蚕桑板块。以麻城、英山、罗田为核心,面积20万亩。在黄冈市集中了一批以蚕茧为原料的丝绸加工企业,如“罗田新世纪”、“黄冈三泰”、“黄冈昌达”、英山的“梦丝家”等。

(三)实践证明,围绕板块基地建设主导产业,是一条培育现代农业体系、壮大区域经济的新路,是一条促使农民、企业、政府“多方共赢”的新路,也是一条实现农业大县、大省向农业强县、强省跨越的新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进一步加强农业板块基地建设,发展主导产业,围绕板块基地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湖北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市场竞争力,为保障市场供给、为农民致富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就省级板块而言,重点是要抓好优质稻、水产、畜牧、水果、茶叶等五大板块。

——优质稻板块。农业部已将湖北省江汉平原纳入南方优质水稻产业带规划,湖北稻米生产气候适宜,米质优良,发展前景广阔。优质稻板块的建设重点是建立优质稻成片种植区,统一品种标准,发展加工产业,加强产品和品牌的宣传。

——水产板块。湖北淡水鱼的产量全国第一,品种丰富、品质优良、国际国内市场行情都不错。重点发展小龙虾野生寄养、螃蟹养殖、网箱养鳝、提高精养池优质鱼类的比重。

——畜禽板块。湖北省有生猪养殖的传统,技术水平高,省内一些肉类加工企业正在扩大规模,很有发展前途。要利用家庭养殖逐渐退出的机遇,大力发展小区养殖。

——水果板块。三峡库区被农业部列为柑桔优势产业带,加上丹江库区,气候条件优越,种植水平高,市场行情好,发展潜力大。重点是提高产品的品质,加强市场营销。

——茶叶板块。湖北绿茶品质好,产量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重点是扩大精品茶园面积、扩大名茶加工、树立茶叶名牌。■

农业生产基地建设 篇7

1) 基地面积扩大。通过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荣县2014年蔬菜基地面积达1.52万hm2, 其中粮经复合现代产业基地面积0.88万hm2, 比2013年增加0.34万hm2。

2) 规划布局合理。建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复合产业基地, “一线六区”总体布局, 形成50 km粮经复合产业基地长廊, 巩固鼎新镇稻田的“菜-稻-菜万亩示范区”, 提升乐德镇的“辣椒+玉米-秋冬菜万亩示范区”, 鼎新镇、河口镇的“玉米+南瓜 (菜豆) -马铃薯 (秋冬菜) 万亩示范区”, 双石镇的“高粱-再生高粱-蔬菜万亩示范区”, 乐德镇的“万亩标准化蔬菜拓展区”, 古文、望佳等乡镇的“辣椒+花生-秋冬菜”“稻-马铃薯”探索示范区。

2 科技支撑能力加强

1) “四新”“六良”推广日益加强。“四新”“六良”推广形成了品种日益丰富, 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蔬菜、粮食协调发展, 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的新局面, 推广了各类粮经新品种30个, 大力推广水稻旱育秧、大豆套作栽培、黄瓜双断根嫁接栽培、茄果类瓜类春提早秋延后高效栽培等多项新技术, 培育专业大户、专合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推行了“公司+专合社+农户”“专合社+农户”的运行机制。

2) 种植模式规范。2014年全县粮经复合规范化种植试验示范面积达到233 hm2, 重点推广了“菜-稻-菜”“玉米+辣椒-秋冬菜”“辣椒+花生-秋冬菜”“玉米+南瓜-秋冬菜”等近10项种植模式。

3) 茬口安排科学。茬口衔接更加科学, 每一季都严格按照生产标准规程进行标准化生产, 玉米套作辣椒之后衔接种植秋冬菜, 早春大棚蔬菜种植之后衔接种植水稻, 总结完善了《荣县玉米套种辣椒栽培技术》《荣县花生套种辣椒栽培技术》等粮经复合栽培技术以及15个品种的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和绿色蔬菜栽培技术规程。2014年印发各类技术资料16.6万份。

4) 品种搭配合理。充分利用荣县气候条件, 形成了具有荣县区域特色并且产出效益高的品种搭配。尤其是以“菜-稻-菜”模式为主生产的春提早、秋延后番茄、茄子、黄瓜等蔬菜, 主要产量形成期正好错过其他主产地的上市期, 市场价格高, 经济效益好。同时对品种搭配进行了优化, 同科类作物错季种植, 缓解土壤连作障碍。

5) 科技研发集成能力提高。依托荣县标准化蔬菜生产技术创新集成与产业化示范、科技兴农等项目, 形成了较强的科技研发集成能力。建立健全县乡村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建立了专家、顾问、高中低技术人员和智囊团队人才库, 发挥“田秀才”“土专家”和科技示范户的作用, 确保先进轻简适用技术的普及推广, 并结合生产技术规程, 制作专题片资料, 加快农业科技集成推广。

6) 技术培训推广落实。努力提高农业的科技支撑能力和农民的科技素质, 降低生产成本, 发展高效农业。通过荣县农牧业局“双百科技人员”“技术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等活动以及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深入开展“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三大行动, 推广“专家+专合组织+农户”“乡土人才+农户”等科技推广模式, 2014年在生产关键时期举办技术培训和技术讲座268场次, 培训3.2万人次, 科技入户率达到100%。

3 农技专业服务社会化

1) 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完善。荣县现有农业推广机构47个, 核定农技推广人员编制347人, 现有在职人员282人。现有研究生4人, 本科生88人, 大专生107人;研究推广员3人, 高级农艺师21人, 农艺师112人。

2) 服务组织健全。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区的发展模式, 大力发展多形式的专业化服务组织, 包括专业合作型、企业带动型、连锁经营型、专业大户主导型、村级组织型等。全县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20个, 其中蔬菜产业专业合作社51个, 粮食作物类专业合作社18个, 农民植保类专业合作17个, 农机专业合作社5个。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42户, 其中, 市级龙头企业32户, 省级龙头企业6户, 国家级龙头企业1户。培育家庭农场153户, 粮经专业大户595户, 农资经销商400余户。企业、专合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农资经销商、普通农户之间形成了有效的帮扶团体, 增强了农业生产活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专业化服务能力。

农业生产基地建设 篇8

1.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1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长期以来,由于中央和地方偏重于城镇信息化建设投资,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不但造成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信息化网络和传播体系不健全,而且导致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不足、信息服务业落后和农村信息资源稀缺,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农村信息服务产业化水平低,信息进村入户难,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1.2农业信息化法规制度建设滞后 由于农业信息化立法和制度建设滞后,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农业信息市场管理无法可依,不能实现农业信息收集、整理、筛选和传播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1.3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 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目前尚处于低发展阶段,大多属于单媒体产品,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和利用率低,农业信息的加工、分析、利用及农业信息市场的培育等发展缓慢,许多农村地区还没有完善的信息产品市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和信息服务手段落后,信息发布的渠道不畅,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少,信息接收方式落后。

1.4农业信息人才匮乏 我国对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投入少,培训机制不完善,农业信息人才缺乏,尤其是基层农业信息服务人员数量少且知识结构不合理,使农业信息专业库数据的建设和更新速度缓慢,农业数据库与农业信息系统等的开发总量不足。同时,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不少农民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资源利用的积极性和风险性不足,缺乏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使农业信息传播效率不高,农业生产的盲目性较大。

2.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2.1形成政府主导的农业信息投入机制,完善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 一是尽快形成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的农业信息投入机制。由于大部分农业信息具有社会公共性质,应由政府主导和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建设农村公共信息网络体系,免费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公共信息服务。二是逐步完善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实践表明,加快推进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积极建设技术先进、功能完备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是顺利实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条件。

2.2加强法规和制度建设,完善农业信息化的支持体系 一是完善法规和制度建设。及時加强立法和制度建设工作,为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法规和制度保证。二是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支持政策。农业信息化硬件和软件建设分别属于农业基础设施与信息支持的范围,符合WTO的“绿箱政策”。所以,在世界农业信息化潮流的推动下,合理利用WTO规则并借鉴国外农业信息化支持政策方面的经验,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信息化政策支持体系势在必行。

2.3逐步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积极为农民提供各类信息服务 为农业生产提供信息服务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应成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农业生产经营面临着自然和市场等多种风险,由于我国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使市场需求与生产之间的信息严重不对称,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很大,经常会出现农产品“卖难”、“买难”和“增产不增收”现象,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所以,建立健全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加强农村信息服务和向农民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指导农民的生产和及时调整生产结构,应成为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2.4加强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训,让农民充分利用信息资源 由于我国一些农业信息开发经营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导致农业信息产品的质量不高,服务水平低但收费高,严重挫伤农民利用信息资源的积极性,制约了农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因此,各级政府应采取积极对策,增加对农村信息技术培训的投入,在农村积极实施信息化人才培训工程,重点加强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包括建立农村信息技术培训基金,明确培训的重点、内容、方式和措施等。

上一篇:在公司2008年行风建设优质服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下一篇:以提升教学质量为核心 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