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护理专业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探讨的论文

2024-06-14

高职护理专业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探讨的论文(共10篇)

高职护理专业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探讨的论文 篇1

一、引言

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应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促进其全面发展为目标,满足社会发展对护理人员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护理专业采用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解决现有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提高高职院校的市场竞争力。在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要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以社会需求为先导,改革教学模式、更新课程体系、建立实训基地,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护理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阻碍着护理专业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使得人才培养呈现一定的滞后性。第一,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过程中,课程的设置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特色课程的设置。[1]第二,学生的主体性缺失,学生应该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具备一定的主体性,但是在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开展主要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的主体性受到限制,同时其创新能力与潜力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2]第三,教学手段单一,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现有的教学手段主要以教师教授,学生掌握为主,并且集中在理论知识层面。即使在实践课程中,由于时间、场地的影响,也是以教师示范为主,学生的实操训练缺失现象严重。[3]

三、完善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措施

第一,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所在,只有合理有效地创新教学模式,针对社会需求及学生自身的特点,对教学模式做出相应的改革,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合理性。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中,以能力本位的理念为指导,将教学的主体由“教师”转向“学生”,并以能力提升为根本出发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潜力,进而形成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具体人才培养过程中,设立专项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例如,拓展学生的服务领域,定期组织学生到老年公寓、福利院等社会福利机构,开展相关的护理实践活动,学生可根据老人和儿童的身体特征及实际情况自行制定护理计划,其中保证做到对老人、儿童的常规检查及基本病情的护理。同时,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做好心得日记,将每天的工作及心得体会做出详细的记录,每次实习结束后学院组织经召开经验交流会,学生就自己的感悟进行分享,在分享过程中实现自身的提升与发展,并为下一次的实习活动积累经验,做出有效的调整,更好地为老人和儿童服务。在这样的实践中,一方面学生可以发挥其主动性,充分激发其潜能;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服务意识与责任意识,有利于提高其岗位适应能力。第二,更新课程体系。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以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护理专业能力本位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能力为基础设置相关课程体系,加强特色课程的设置。在课程设置中主要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及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保证护理工作的完整性与实操性。例如,在课程设置中适当地增加选修课程的设置,在选修课程的选择方面遵循创新与实践的原则,以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可选择文献检索、护理学发展史、护理学美学和心理学等课程,并且在选修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设置专题汇报和实践演练等教学内容,以此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实践应变能力。第三,建立实训基地。护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操性,对人才的要求主要集中在专业技能和临床应变能力等方面,要求护理专业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保证学生具有充分的临床经验,以应对护理工作中面临的相关问题。例如,通过联合医院等医疗机构和医疗器械生产销售公司建立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可分为两级,即院内实训基地和院外实训基地。前者主要以引进先进医疗器材和护理手段为主,保障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进行临床模拟实习;后者主要是与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促进其专业能力的形成,进而提升其岗位适应能力和临床应对能力。

四、结束语

高职护理专业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探讨的论文 篇2

1 综合职业能力的内涵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而综合职业能力则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职院校应当进行职业能力导向的课程改革。”综合职业能力是指在真实工作情境中整体化地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能力,是人们从事一种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是个体在职业工作、社会等环境中本着对个人和社会负责的态度来行事的热情与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与专业之外的能力。其中,专业能力是一种基本生存能力,主要指掌握技能和知识;专业之外的能力是一种基本发展能力,也称关键能力,包括方法能力(学会学习和工作)与社会能力(学会共处和做人)[2]。

2 当前高职课程评价的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其课程评价模式深受传统课程评价体系和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过分追求评价的效率。高职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有:(1)评价的内容、形式单一:主要评价学生对知识体系和现成结论的记忆情况,而基本不评价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的能力,特别是只关注对学业成绩的评价,忽视对学生身心各方面发展的评价;(2)评价主体错位:被评价者被排斥在评价活动之外,只能被动接受评价结果;(3)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过于强调评价标准的统一性,不顾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将所有学生放在同一评价尺度上相互比较,一方面造成对学生的片面性评价,另一方面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压抑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4)评价重结果、轻过程:主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基本不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3]。课程评价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违背了高职课程改革倡导的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理念,这迫切要求我们构建新的课程评价体系。

3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护理专业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

3.1 更新课程评价的理念

3.1.1 课程评价的再认识

现代教育评价之父拉尔夫·泰勒指出:“评价应该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两个测试。”高职课程评价改革要求树立新的评价理念,制订新的评价方法,改变以往课程、教学、评价之间的线性关系,谋求课程、教学与评价一体化,使评价成为“嵌入”课程的评价[4]。将课程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及时向课程管理者、设置者、教师、学生等反馈信息,进而改善管理、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习,同时激发和强化教师的工作动机和学生的学习动机。正如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所说:“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

3.1.2 课程评价过程的再认识

(1)首先厘清评价的目的与对象:为什么评?评什么?结果是给谁看的?(2)在此基础上依据课程背景与现有学校的条件来确定评价的标准与手段。要制订可操作性的标准,选择切合实际的手段。(3)搜集评价信息,尽量做到信息的全面、系统、真实及准确。(4)组织、处理、分析资料,核实信息的真实性,并进行分类、筛选、逻辑分析、统计分析等。(5)做出判断,反馈结果。评价反馈应及时、全面,并提出合理建议。课程评价体系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循环往复的、不断优化的,应不断适应高职教育目标并持续完善。

3.2 构建合理的护理专业课程评价体系

3.2.1 明确多元化的评价对象及内容

评价的对象包括:(1)对课程本身的评价:从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标准、教材等方面进行评价;(2)对学生的评价:从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进行综合评价;(3)对教师的评价:从授课态度、对课程的理解、创新性、授课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4)对课程评价的评价:从评价的标准、方法、主体等方面进行信度与效度的评价。课程评价体系应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根据临床护理工作的职业特点细化职业能力的评价内容。评价的对象是学生,对于学生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还应关注学生的能力、态度、情感、学习策略。其中能力可细分为: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学习迁移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沟通能力等。

3.2.2 注重发展性评价

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目标的实现、发展和提高,而不是为了检查。以往的课程评价体系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发挥,过多强调评价的共性,忽视个体差异,忽视被评价者在每个阶段的状况,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既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新的课程评价体系重视学生的发展,实现了评价功能的转化,将发展性评价贯穿于整个评价过程:(1)研究被评价者的相关背景,制订具体、明确的发展目标;(2)重视被评价者的起点与发展变化的过程;(3)重视被评价者的个体差异;(4)对某个领域进行多次评价;(5)不断给予评价反馈,不断改进教与学;(6)在对课程评价结果的应用上,不单纯用于学生的学业成绩,也作为课程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的依据。

3.2.3 强调质性评价,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在评价方法上,强调质性评价,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采用多种评价方法。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如何选择较恰当的质性评价方法?其中较为适合的一个方法就是“评语改革”。抓住评语的全面性、针对性、期望性,将评语内容由模式化变为个性化,由条文化变为情感化;形式由教训式变为谈心式;语言由枯燥乏味变为委婉风趣;次数由一次变为多次;种类由一种变为多种,如学科评语、作业评语、综合评语等;评价者由班主任一人变为多人参与;创立“优点+希望”、“个性+期望”等多种类型评语。“评语改革”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增进了师生心与心的交流,促进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形成。对于学生的课程考核,采用以口头与书面问答、理论技能测试、课程实践、课后作业、实验报告等为主要形式和内容的综合评定。多元化的、开放性的评价给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信心。

3.2.4 设置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在评价主体上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课程评价的主体应该包括教师、学生、行业专家,将学生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行业专家评价等相结合。学生参与评价,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可以及时反馈教师的授课效果,促进师生互动,体现监督评价的公正性、准确性,也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行业专家评价可以起到良好的监督指导作用,使教学、考核更符合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需要[5]。同时,重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自我评价,例如开展的“档案袋评价法”,学生或教师在创造、生成个人档案袋的过程中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成长足迹,感受到进步带来的愉悦,减轻个体之间横向比较所带来的竞争焦虑,促进个体的可持续发展。

3.2.5 制订课程总评成绩标准

课程考核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改变以往基于个体知识获得的评价方式,以概念性知识识记、再现为主的知识考核在课程学习效果评价中不再占主导地位,变为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态度和能力发展水平[6]。课程总评成绩由平时、技能、期末考试3部分构成,实行百分制,现以护用药理学课程为例,介绍具体评价标准,见表1。

4 结语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毕业生是临床护理工作的主力军,如何培养出满足临床、社区、家庭护理工作需求的合格的护士是高职护理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通过制订发展性课程评价标准,构建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评价体系,为课程改革和建设提供及时、准确的反馈信息,以适应临床护理岗位的需要,促进高技能应用型护理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7]。

摘要:探索如何构建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护理专业课程评价体系,并从明确多元化的评价对象及内容、注重发展性评价、强调质性评价、设置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制订课程总评成绩标准等方面进行相关阐述。通过课程评价、反馈各种信息、指导课程改革,从而适应临床护理岗位的需要,推进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综合职业能力,高职护理,课程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陈玉华,沈建新,濮海慧.用CIPP模式构建高职护理专业校本课程评价体系[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3):36-37.

[2]翁幼珍.校企合作视野下的高职课程建设与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1(2):140-142.

[3]周芹,曾祥麒,陈英.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高职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0(35):4-6.

[4]陈佳佳.基于职业导向及过程取向的五年制高职课程评价策略研究[J].江苏教育,2011(6):47-49.

[5]郑伟.高职冶金工业分析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J].广州化工,2013,41(5):228-230.

[6]欧阳丽.基于能力发展核心的高职课程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2011(9):12-15.

高职护理专业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探讨的论文 篇3

【关键词】创新 职业核心能力 计算机人才培养 创业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109-02

我国“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提升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能力,用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实行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强化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成为“十三五”规划推进教育改革的热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一技之长才能有更好保障”,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实践应用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应用型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因学历层次、教学目标、学生能力特点,决定其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普通本科院校,特别是研究型本科院校有很大的差别,创新创业仅仅立足于培育学生研发能力、发明创造为目标,显然是不现实,也是不合理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研究型大学与高职院校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别,研究型大学计算机人才培养注重的是研发能力、算法研究、系统构架设计等领域,而高职院校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强调应用操作能力、开发实践能力。因此,选择计算机类专业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和可借鉴性。

一、高等职业教育创新人才的概念和特征

对创新人才的定义国内尚未统一。综合各类文献资料,创新人才应该是具备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三个重要特征,具备“推陈出新”能力,并能够将创新、创造和发明的东西从理论变成现实,开创新的事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培养的创新人才不能等同于本科层次来认识,侧重于产品外观设计,结构改进,生产工艺技术流程优化,设备的革新,产品制造加工工艺方法和工具等改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和应用与改进,管理方法与服务手段的变革在技术、管理、服务上的创新,强调的是应用与改进。因此,高职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定位为有终身创新意识,健全创新人格和实践创新能力,在制造、生产和服务等一线岗位的工作实践中,能够探索创新,取得创新成果,创造更多社会价值的劳动者。

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实用型、应用型、综合素质强、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层第一线高级专门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是围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创新性和创造性。从人才素质要求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团队合作意识,良好的心理素质;开拓进取、不断探索的精神;掌握一定的创新方法和技能,具有可持续发展职业能力等。

二、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称为“关键能力”“基本能力”“软技能”“基础技能”“共同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高职教育把人才培养目标分解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由此,高职教育职业核心能力与素质目标的实质要求是一致的,都是让受教育者具备创新能力,快速地适应岗位需求,并在岗位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由此,以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本位开展创新教育,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实现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具备可行性。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职业核心能力,除具备高职教育职业核心能力的特点以外,更强调团队协作、沟通能力的训练;强调创新、创造意识的培养;强调知识检索和灵活运用能力。随着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让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这就对计算机专业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能力、快速理解掌握不同行业需求能力、快速检索查阅资料能力、敏锐的市场需求洞察力。强化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三、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工作要点

(一)完善高职计算机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是人才培养优劣的准则,界定专业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而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教学的过程使受教育者达到期望和预定的要求,培养目标是高等职业教育应该达到的总体要求。将创新精神培养融入计算机专业标准、课程标准、能力标准、文化标准、考核标准等,作为各项标准的一个重要的部分。要把创新教育纳入专业教育过程,以专业教育为基点,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延伸,研究制定出科学的创新教育教学方案,这是高职高专院校进一步推进创新教育的载体与依据。

(二)优化协同育人机制。计算机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主要载体有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专业课程、第二课堂活动及各类技能竞赛等,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开展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实施主体也应该包含辅导员、专业班主任、专业教师、德育课教师等,而不仅仅是某一方的责任。因此,各主体必须达成统一的创新人才培养意识,行成创新人才培养合力。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广泛采用项目化教学法,以企业真实项目驱动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评价师和指导者,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适当地增加理论知识和职业素养要求,不断提升学生完成项目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本身就是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为达到教学目标,考核评价必须兼顾知识、能力、态度、结果多方面,通过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考核改革。努力推动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

(四)努力扩展创新实践空间。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与行业企业应用紧密结合,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作用,通过开展与专业技能紧密结合的第二课堂活动、技能竞赛等实践活动,培养创新型人才。同时,积极推进校企合作,调动企业、社会、学校三方资源,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把握学生顶岗实习三个阶段明确的学习任务、考核方案,将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落到实习实践中。同时,通过校、企、行业之间的人员交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通过公司实际项目案例研究来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实现持续职业发展。校内培育和孵化一批创新创业项目,通过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赛事,推进创新项目的有效开展。

(五)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传统观念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传递知识和技能,认为创新创业与大学生是不相关的事情。首先,教师需要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创新教育理念,将创业精神培养、以创业促进就业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让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渗透到每一堂课。同时,鼓励教师参与创新创业大赛,通过创新创业大赛实践,发掘创新意识潜能,培养教师自身创新能力,逐步建成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

创新创业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而大学生作为最具创新活力和潜力的群体,如何培养其创新能力,以创新推动就业,是摆在当前社会发展面前重要紧迫的课题。通过实践证明,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开展创新教育,将创新教育融入到教学和实践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是行之有效的。此外,高职院校必须看到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学校层面建立完备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在人力、财力、物力、政策等多方面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薛玲珑.高职院校创新教育探析[J].江苏教育,2011(12)

[2]毕佳洁,李海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分析[J].文教资料,2011(4)

【基金项目】2014广西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项目(GXQG022014093)

【作者简介】余 剑(1980—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网络安全,软件技术教学研究。

试论高职能力本位课程模式的建立 篇4

试论高职能力本位课程模式的建立

课程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载体,而课程模式是课程开发的指向.职业教育是一种“能力本位”的.教育, “学科本位”课程模式在高职教育实践中已凸显不足, “能力本位”的各种课程模式尚不成熟,构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终极目标的课程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

作 者:管友桥 作者单位:湖南省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刊 名:当代教育论坛英文刊名:FORUM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年,卷(期):2009“”(4)分类号:G71关键词:能力本位 课程模式 有效构建

高职护理专业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探讨的论文 篇5

伴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毕业生的数量连年增加,社会人才的供求关系出现了极大的变化,高职生就业市场逐步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高职生也越来越成为就业的弱势群体,而作为招聘方的企业也在不断地抱怨新进的高职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如何使高职生适应社会需求,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就业市场上找到合适位置,是高职生面临的严峻考验,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笔者认为,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深化高职教学改革,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一般按照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的模式设置课程,偏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对实践重视不够,忽视学生技能的培养。毕业生到生产、服务一线难以适应岗位的要求,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适应。实施高职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要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就是要在课程建设中,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明确专业定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就是要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确定教学内容。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从岗位需求出发,紧密围绕实际岗位的具体工作而展开,注重职业情境中实践能力的养成,最终通过职业资格考核或岗位技能鉴定进行检验。教学内容应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设计,以工作过程为载体设计训练项目,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课程融合为途径推进双证制度,课程标准涵盖职业标准,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能顺利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突出实践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为进一步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就要改变传统的单一讲授式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学生易于接受的、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提高的教学方法。积极尝试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宗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采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情景教学的氛围,在教学中获得技能。各专业根据对应企业不同的岗位,将所需要的知识划分成相应的项目,将各项目中所要求掌握的技能化解成不同的任务,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完成工作任务,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到专业知识,获得职业能力,构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突出实践教学,必须改变过去实践教学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把实践教学作为专业教学的重要核心环节,建立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突出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并纳入课程体系的整体设置之中,所有专业的实践类学时占总教学时间的50%以上。为实现实践与理论相融并进,岗位与课堂有机结合,在充分调研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基础上,依托专业指导委员会,针对行业企业中不同岗位及岗位群的特点进行分析,确定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技能结构和要素,将这些技能结构和要素分解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突出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技能训练是职业学院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良好的实训实习条件是实行工学结合、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保证。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营造真实的职业氛围,实行情境育人,将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融入到生产性实训各个环节。加强校内实习实训设备建设,加大对校内实训基地的投入力度,及时补充现场新技术所需求的设备,实现实训设备的标准化,实现校内资源共享和工学结合校内化。为满足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的需求,各职业学院应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与相关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建立和完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尽快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在学生学习期间交替安排理论课程学习和校外顶岗工作,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通过参加工作和接触社会使学生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在工学结合实践中加深对工作岗位的认识,在现场真实环境中感受专业工作过程,在工作过程中进一步锻炼专业技能。改革课程考核和评价模式,实行职业能力考评

传统的课程考核评价形式,重理论、轻实践,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做法不利于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和鉴别学生的差异性,不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进取精神,引导教学发展,促进学生技能和素质的发展提高。改革课程考核和评价模式,一是始终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出发点来组织教学;二是始终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为重点,注重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考评,三是始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恰当渗透职业资格考试教育,努力使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同时把学生取得“双证”率作为考评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四是教学考评与就业创业结合,注重培养和考核学生的岗位技能,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坚持正确的就业导向。着力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护理专业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探讨的论文 篇6

一、加强能力本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的重要性

(一)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是世界趋势。能力本位教育首先在美国兴起, 其后不断传播到其他国家并被应用到现实中。在传播过程中,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愈发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我国在21世纪开始引入能力本位职业教育观, 之后其在我国不断发展。虽然现如今我国的能力本位职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但是这并不能够影响能力本位职业教育在我国的不断发展壮大。

(二) 是会计行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各种新兴行业不断的涌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会计专业提出了更大的要求, 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自身素质要求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 国内与国外的经济业务交往越来越密切, 这就要求会计专业人才不仅仅需要了解本国的会计行业知识, 同时还需要具有更大的会计国际化视野。其次目前我国的会计人员还存在着较大的职业道德问题, 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总之, 不管是从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环境或是目前会计行业的发展现状来说, 都需要在能力本位视角下进行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开发设计。

(三) 是提高高职生自身素质的需要。现有的高职生在会计专业等素质方面还有待加强, 因此需要不断的提高高职生的自身素质, 提高其社会竞争力水平, 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不断地加强会计专业课程的开发。

二、我国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现状分析及存在的相关问题

高职专业课程培养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高职专业课程培养的主要是具有高素质, 复合型的人才, 能够较好的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其次与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区别,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的是专业技能操作型的人才。同时具有极强的专业性, 主要以就业、提高职业能力、提高素质为目标。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促进社会和自身的发展。在课程设置方面,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的通识素质、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为主要目标。其中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 主要开设基础会计以及中级财务会计等课程。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主要开设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电算化证等, 并且注重实践教学, 比如实习、实训、实践等。从目前来看, 我国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 目前许多学校对职业技能分解不详细, 对综合素养分解的过于笼统, 对单项知识、技能要素认识有偏差, 对应课程设置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次, 技能分解对应的课程存在设置不够全面的问题, 许多学校职业基本技能对应的课程设置只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和会计电算化证, 不合理的学科设置使得学生的专业能力不能够得到很好的提高, 影响了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同时课程名称和专业教材缺乏创新性和职业性。现有的许多高职会计专业教材还在使用十几年前的老教材, 相关的企业会计原理没有跟上时代步伐做出修改, 教材在内容设置上过于呆板, 严重影响学生的创造性以及学习的积极性。陈旧的知识使得学生不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最后相关的课程安排和设计也存在不合理现象。比如学生除了要学习大量的专业课程知识以外, 还需要学习大量的选修知识, 大大加重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结果造成得不偿失的现象。以上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影响了我国高职会计专业的发展。

三、能力本位视角下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的相关建议

(一) 开发主体的多元化。为了更好的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在课程开发上应该实行开发主体的多元化策略, 而不是单一的由学校老师或者相关学者做相关制定。在课程开发时候可以邀请相关企业、教育领导以及相关的行业学者等共同参与, 开发主体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课程设置的不合理现象。

(二) 加强课程开发的基础分析。为了更好的开发出合理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 需要加强课程开发的基础分析。首先加强对人才市场需求分析, 通过对人才市场需求分析可以了解到市场会计人才的需求状况, 使得人才的培养更具有针对性, 以及更具有市场竞争力。其次需要加强对职业工作分析, 通过对职业工作进行分析, 找出会计职业工作领域以及相应的职责和规范等, 并在此基础上找出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点, 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的会计人才。最后加强对学生具体情况的分析, 在课程开发设置方面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 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个人特点等, 使得课程设置更加的合理规范。

(三) 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在制定科学合理课程的基础上还需要不断的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 首先学校需要加大对课程实施的支持力度, 为其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支持, 比如相关的多媒体设备以及实验资源等。其次需要不断的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引进高素质的教师人才, 同时加大对现有的教师人才队伍的培训力度, 不断的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

(四) 完善课程开发的评价系统。同时还需要不断的完善课程开发的评价系统, 不断的对课程开发设计、课程实施等方面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 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促进课程开发质量的提高。在课程开发评价上应该坚持客观性和规范性的原则, 同时不断的加大对学生的评价观察力度, 关注学生发展状况。

摘要:本文首先从国际环境、会计行业发展以及个人发展等三个方面阐述了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的重要性, 同时详细分析了我国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的发展现状,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开放主体多元化、加强课程开发的基础分析以及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等建议, 希望能够对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的开发设计提供有益思考。

关键词:能力本位,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开发

参考文献

[1]梁莹.能力本位视角下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3:40-55.

[2]汤晓丹.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 2007:23-34.

高职护理专业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探讨的论文 篇7

【关键词】能力本位 高职文秘 实践教学

当前,多数高職院校的文秘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已经比较完善,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则处于摸索阶段,以至于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理论知识掌握较好,但动手能力不强,与社会需求的能说能写能干的复合型高技能文秘人才存在较大差距。要使高职文秘专业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文秘人员,必须以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工学结合,着重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的,完善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实践教学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使实训教学分阶段、分层次、有章法、有成效地进行。

一、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观

所谓能力本位高职教育观,是指在高职教育中,强调以能力培养而不是以理论知识体系学习作为课程教学的基础、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1996年在其研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Learning The Treasure within)中提出2l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或者说是教育的四大目标包括:学会认知(1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同生活(1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发展(1eaning to be)。四大支柱无一不指向能力维度。这说明能力培养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与传统模式相比,能力本位教育具有三方面的优势: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明确,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课程内容以职业分析为基础,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训练结合起来,打破了僵化的学科课程体系;重视学习者个性化学习,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提高了学习效率。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成效的取得和目标的达成需要依赖理念的创新。因此,我国高职文秘专业的课程改革应以能力本位教育观为指导,积极吸取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以文秘职业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培养作为课程设置、课程目标和课程教学的依据,摆脱“知识本位”的课程思想,按能力需求设计课程内容,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重新整合课程,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构建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高职教育学生能力培养的新路径,致力于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文秘人才,以适应社会对秘书人才能力素质的需求。

二、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传统的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常只注重培养学生文书处理、文稿撰写、档案整理等基本的事务性工作技能,而目前高职文秘专业学生大部分将进入中小企业就业,中小企业往往要求秘书人才能够一材多用,对他们的综合素质有很高的要求。企业秘书是一个综合性、事务性、服务性很强的职业,要能说能写能干,对内要积极参与企业管理、辅助领导决策,对外要展示企业的文化理念与内涵,打造企业形象,运用自己良好的职业素养与企业内外相关人员沟通合作。文秘工作的这些特点要求秘书人员必须具备多种能力,包括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应变创新能力等。

因此,高职院校应立足于现代企业所需的秘书技能进行教学改革,切实从传统的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向现代复合型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在设计课程体系时,要加大技能课的比重,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构建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文秘专业教学计划必须由文秘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研讨制订,根据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课程,使课程设置符合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体现科学性、先进性,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构建完善的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秘书职业认知、秘书职业技能实训教学环节、校内外实习环节、秘书职业资格考证、秘书职业技能大赛等。通过系统的实践教学环节,切实培养学生的秘书职业能力。

(一)秘书职业认知环节

文秘专业实践教学应贯穿始终,从新生入学报到开始,就要开展秘书职业认知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内容包括始业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始业教育方式可以多样化,可组织学生参观企业,感受企业文化。可邀请企业专家或本专业校友来校作讲座,指导学生了解企业秘书职业岗位的职责和能力要求,巩固专业意识,明确学习目标,为未来的职业生涯作出规划。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成立学生社团,如文学社、书画社、话剧团、演讲团、礼仪队等,由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定期举行活动。文学社可编印刊物,给学生一个练笔和交流的园地。书画社和话剧团可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表演才能,提升校园文化。演讲团可锻炼学生的口才和社交能力。礼仪队不仅可以承担学校各类活动的礼仪服务,还可以走出校园为社会和企业单位服务,成为沟通学校和社会的桥梁。

(二)秘书职业技能实训教学环节

根据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要求,课堂教学应着重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教学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教学过程。根据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秘书职业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确定,秘书职业技能实训教学内容可划分若干单项实训模块和综合实训模块。教师根据某项文秘工作的具体内容,设置一些实训项目指导学生自主完成,以达到学以致用、缩短课堂理论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距离的目的。单项实训内容较单一,多在课堂或模拟实训室进行,如秘书实务实训可设置办公环境设计、形体展示、社会调查、接待来访、会务布置与接待等单项训练项目;综合实训主要是针对专业主干课程的实训环节和专门的实训课程进行的实训,多用完整的实训实习时间在实训室或校内外实训基地完成,如会务管理、大型活动策划与实施、校园文化艺术节的筹备等综合性项目。

实训中可采用情境模拟的形式,仿真秘书职业环境,可要求学生统一着装,挂牌上岗,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扮演职场中的各种角色,完成若干具体的秘书工作。综合实训可采取项目化实训教学模式,每次实训设计一项综合性秘书工作,如大型会议的组织,重要活动的策划等。采用分组实训的方式,把每个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从纷繁复杂的事例中理清思路,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和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这种宽松的教学环境中敢思、敢言、敢做。由单项到综合的循序渐进的实训教学,增强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实训教学还把职业能力训练与职业素养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训过程中,既要分工明确,又要团结协作,以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校内外实习环节

在课堂实训教学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安排校内外实习。课堂实训只是仿真秘书职场,而校内外实训则为学生提供了全真的职业环境和实战锻炼的机会。校内实习主要是安排学生轮流到学校办公室、档案室、教务处、学生处等部门实习。校外实习安排在校外实训基地,或由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学生在实习单位协助做好接听电话、打印文稿、收发文件、接待访客、会议服务等基础性工作。实习可以短期(一个月以内)实习和长期(一个学期以上)实习相结合,短期实习可由任课教师布置任务,如完成某个调查课题。长期实施一般由实习单位安排任务,校方要和实习单位协调,尽可能让学生多接触各种秘书工作实务,避免实习任务的单一化。每一阶段的实习任务结束后,要求学生撰写实习报告,总结实习工作的收获。校内实习由部门负责人写评语并评定实习成绩,校外实习由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写评语并评定实习成绩。

最后的一学期,学生已面临就业挑战,必须重视对毕业生进行全面的就业指导,包括思想引导、信息服务、心理辅导、技术支持等。可以聘请企业专家或本专业校友到校作讲座,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掌握正确的择业方法和自我推销技巧,为应聘创造较为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毕业顶岗实习是学生在校的最后一次实习。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就业取向,通常要求学生自己去寻找适合的单位和岗位。在学生实习期间,可安排老师进行跟踪调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同时也要求单位进行打分。顶岗实习为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熟悉企业文化,了解行业知识,提前接触和适应社会。

(四)秘书职业资格考证

近十年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根据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依据《秘书国家职业标准》,组织秘书国家职业资格考证,围绕秘书职业的基本要求,考核秘书职业能力。各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纷纷对学生提出了“双证”制的要求,在获得专业学历证书的同时必须取得秘书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旨在切实培养学生的秘书职业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高職文秘专业双证制课程体系要把秘书国家职业资格考证的内容和秘书职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既注重培养文秘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又注重文秘专业学生的业务素质和职业能力,使学生成为符合现代企业需要的秘书人才。

组织学生参加秘书职业资格考证,应注重培训方法,可采用案例分析、情境演示等办法,活跃课堂氛围,避免应试性的枯燥乏味的培训。秘书职业资格考试考核的秘书职业能力主要包括秘书写作能力和秘书实务操作能力,如秘书写作能力要求学生根据案例内容,上机写作电子文稿,要求考生在计算机上操作,并打印成文、装订成册。秘书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证的过程,既是学生全面提升秘书职业形象的过程,也是培养秘书综合素质的过程。

(五)秘书职业技能比赛

秘书职业技能比赛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展示实践教学成果的舞台,充分展示了文秘专业学生的秘书职业能力。技能比赛由学生承办,从技能大赛策划、舞台布置到海报宣传都由学生来完成。技能大赛内容丰富,包括秘书知识技能考查、秘书实务情境模拟、秘书形象设计、演讲、打字比赛等。近年来省级、国家级秘书技能大赛举办较多,为与这些比赛接轨,校级比赛也相应地采取组团参赛方式,每个团队都有个性化的队名,比赛内容也基本一致。这样,校级比赛既考查了学生的技能,也为参加省级、国家级比赛的选拔了人才,一举两得。

秘书职业技能大赛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因此高职教育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应不断明确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形式,形成文秘专业实践教学特色,即学生的基本能力与专业能力相结合,单项技能与综合技能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使实践教学体系目的明确、层次分明且具连续性、系统性和创造性,为学生踏上秘书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重构

建立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提高文秘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保证。有助于教师把握实践环节,系统全面、认真细致地指导学生实践,防止实践教学的随意性,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关注度,摆正思想态度,严谨认真地完成学习任务。

实践教学实施过程是一种开放的教学过程,因此,课程评价不应拘泥于传统的书面试卷评价方式,而应更注重在实际工作情境或模拟工作情境中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种灵活开放的课程评价,把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放在重要位置。首先,采用过程评价方式,即形成性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根据学生的实际不断调整考核内容,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及创新能力,从而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监控。其次,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包括评价目标多元、评价主体多元和评价工具多元。其中,评价主体多元显得尤为重要,即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评价者,学生、企业、社会都应该是评价的参与者。采取多元评价,可以更准确、更科学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职业意识,使他们更好地发挥每个人的特长,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黄尧.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7,(2).

[2]李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设计研究—理论与实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焦名海,刘颖.高职文秘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的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5).

基金项目:该文为2010年浙江省教育厅课题《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文秘专业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代码:Y200909192)的研究成果。

高职护理专业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探讨的论文 篇8

作者:徐玉兰

[摘 要] 职业能力是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多年来,由于高职教育教学基本还在沿用普通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致使大多数毕业生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本文着重探讨如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商务英语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主要载体,培养商务英语人才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商务英语 职业能力

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作为拉动中国经济“三驾马车”之一的对外贸易,不可避免地遭到了严重的冲击。海关总署发布的5月份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数据表明我国外贸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我国的外贸还未走出低谷。高职院校以外贸外企为主要就业方向的商务英语专业该何去何从,怎样才能使学生在异常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卡耐基有句名言:人的成功,百分之三十靠个人的专业技能,百分之七十靠处理人际等综合技能关系。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专业知识固然要重要,而对他们的未来影响更大的乃是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前两天,笔者的第一批学生返校聚会,很多都感到学校学的知识根本没用上,而当时成绩不太理想的几个学生竟然自己办起了厂子。最近一个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回来参加论文答辩,说已确定被单位送往新加坡,就因为她做事认真,且擅长沟通。因而,作为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教育教学者,应当在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同时,抓好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以凸显他们相对于本科学生的优势。对于商务专业知识的讲授,应实施“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

一、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定位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能力构成教育部和原国家教委曾指出,职业能力“包括职业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经营管理、社会交往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

我院在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过程中,结合专业建设做了大量的社会实践调查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全面了解商务英语人才的能力需求。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要求实习单位配合填写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调查表;组织教师跟踪调查往届毕业

生的就业信息等等。根据各方面采集的数据统计分析,我们感到比起以往企业重视人才的学历、成绩,如今企业更加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统计表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首先是要爱岗敬业,能吃苦耐劳,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对能力方面最注重的是要能与人合作,善于理解沟通,能灵活处理和解决问题。近年来,许多外贸企业为金融危机所迫不得不大量裁员,这就要求应聘的学生不仅能招来即用,更要会灵活处事,一岗多能。从企业和毕业生的调查中,我们看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还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英语交际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注重实践教学研究,力求实效,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吃苦精神,合作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加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

1.改革传统教学理念,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商务英语教学

深悟商务英语教学之道的许多专家包括英国的MarkEllis都认为,商务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学生商务情境下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在商务英语的课堂上,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将自己的角色由过去的“讲授者”转变为“指导者”,使学生在课堂上能有更充裕的时间开展分析、讨论和语言表达等活动,而教师的职责更多是为学生的活动创设情境,提供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活动热情。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还是以精读和翻译课程为主,教学方法以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对于学生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培养学生商务活动中的综合职业能力

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职教届近来不断推陈出新一些教学方法和模式,目前最为流行的的莫过于“项目教学”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二者都强调要突出实践教学,讲求工学结合,集“教、学、做”于一体。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内容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以德国著名的职业教育学者Rauner教授为首的一些研究者们,针对传统职业教育与真实工作世界相脱离的弊端以及企业对生产一线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提出的的要求,在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就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构建一定的教学情境,围绕工作任务的实施来展开学习。运用于商务英语课程,这种模式不失为一条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基于商务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即以商务活动过程为主线,要求教师能够找到课程内容的由实践情景构成的过程逻辑,将整体过程再由简单到复杂,由新手到专家的顺序分成一系列的学习领域,然后在各领域中按照主题单元设置完成该领域任务的不同情境。这些情境即是构成工作任务内容的必要和重要组成部分。以出口贸易活动为例,主要工作领域可以按照其流程分为:磋商、订货、付款方式、备货、包装、通关、装船、运输保险、提单、结汇。要完成磋商这一学习领域,我们可以相应设置邀请发盘、发盘、还盘、接受等情境,以角色扮演、案例分析、任务驱动等方法完成各情境的教学任务。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能够做到“在做中学、学中做”,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和经验,从而提升相应的职业能力。工作过程教学,要求教师能够预先对教学内容进行透彻地研究和理解,充分结合商务活动的真情实景,为学生创设仿真的活动过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创造性地完成语言训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任务。

3.活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商务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商务英语强调实用,即培养学生在商务环境中的英语应用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演练活动。结合具体的工作过程和情境,教师可以灵活运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任务为驱动,让学生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应用语言知识,发展交际技能,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角色扮演法(例如,模拟商务谈判活动)能给学生虚拟职业岗位情境的切身体验。同时激发学生的分析、想象等思维活动;促进群体的互动。而案例分析法的使用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编剑桥商务英语》在仿真情境的设置上为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基本上每一单元都设置了具体的活动场景,有利于教师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如中级Unit2b,Corporate hospitality中编排了四个案例。其中有一个是这样的:我客户公司的总经理Pietro Zanelli,45岁,从罗马来到我公司,欲对与一宗大买卖有关的一两个细节作出最终决定。同行的还有他的妻子Vittoria.任务是要求学生讨论如何款待这个客户。学生在各自想好自己的行动方案之后,两人一组开始讨论。在示范表演的过程中,我感到学生的思维都非常活跃。有的要带他们去打高尔夫,然后去饭店吃饭;有的则认为应该先吃饭,再去剧院看戏,而且都能充分表达各自的理由。有一个学生大胆地提出要带客户去购物,然后为他们买单。原因是要促成大生意,有时需要先付出一定的代价。一语道出了当前社交活动的“黄金法则”。这一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应用商务英语的能力,还使他们认识到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的差异和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创性思维。

三、综合利用课外时间,加强学生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高

高职学生相对而言都有比较充裕的课外时间,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利用好这些时间非常关键。语言能力的提高仅仅依靠短暂的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商务英语听说读写的训练。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量布置巩固性或拓展性的学习任务。同时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和渠道,如一些网络和多媒体学习资源,在线模拟训练的商务英语操作软件,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学会鉴别、筛选信息,巩固专业知识,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和业务操作水平。

四、加强实践教学,结合职业资格考证,提高学生商务环境下的就业能力

“工学结合”是以工作为导向教学模式的核心。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教学需要由传统教室转向教授与实训一体化的课堂。实习实训,是对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检验过程。学生通过实习,在实际工作中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同时,在工作中发现所学理论知识的不足,从而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和需求。实践教学的合理安排,也是影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我院外语系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现在此列出,以期共同探讨。

1.语音语法实训。这是针对学生入学时的英语基础和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反馈而安排的实训活动,旨在提高学生对语音语法的重视程度,帮助他们纠正较严重的语音语法错误。为接下来的商务英语的学习和技能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2.听说综合训练。以运用商务知识和词汇训练口语表达为目的,巩固和强化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附带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辅导,帮助学生尽快拿到四、六级证书。

3.BEC实训。这是结合学生工作岗位的专业实训,根据行业、企业的工作流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采用项目课程的教学模式,把典型的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内容,由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形式自主完成从信息收集、工作计划制定、工作任务实施、对工作成果的评价等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综合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同时,学生提升了商务交际技的能力,学会了用英语熟练操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我学习、创新革新的能力等等,是学生进入真实的工作岗位进行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前的演练。这种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内容的操作训练,也基本结合了多数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证要求,教师在实训的同时,向学生介绍一些专业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和应试技巧,使学生在训练技能的同时,能比较容易地获取一些与职业相关的诸如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证书、全球性的BEC证书、外销员、报关员、单证员等证书,以提升就业应聘的竞争优势。

高职护理专业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探讨的论文 篇9

关键词:高职英语;能力本位;探讨

H319

英语是高职院校开设的重要科目,学好英语不仅是高职学生的学习目标,也是就业的必要能力。在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关系到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前景和可能性,以能力发展为根本目标进行英语教学,是高职英语发展的主要方向,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一、能力本位教育应用的必要性

优秀的高职毕业生能够在工作领域中正确地、游刃有余地应用英语,是判定高职英语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职英语还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缓慢,学“中式英语”,会背单词但是难以进行语言交流,知道单词的含义但是难以进行精确翻译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学生实际语言能力的获得和应用为主线,进行英语教学实践。能力本位即以学生的能力发展和应用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全面的改革和整合,力求使学生的学习结果体现出更多的应用性的教学思想,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能力本位教育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获得和发展方面。

二、能力本位教育的实施方法

1.鼓励学生进行自学和探究学习

语言的学习需要学习者对语言应用本身具有一定的热情,在语言应用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满足感,这样一来,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才有主动性,在以后的工作中,才能够游刃有余地进行应用。因此,能力本位教育应用在高职英语教学中,首先要做到的是鼓励学生进行英语自学和探究性学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促使学生对英语进行自学和充分的探究性学习。翻转课堂模式应用的基础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相关的学习材料,请学生进行自学,在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点和问题,成为正式的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课堂的基本组织形式由探究式讨论组成。在讨论的过程中,有些问题是学生群体无法解答的,在学生讨论结束后,将无法解释的问题由小组代表交给老师统一解答。例如,在“Making Friends in American Culture”的阅读学习中,学生提出:中西方文化不一致造成的交友方式不同,甚至无法融合,应该怎样处理。这是学生理解英语国家文化后产生的应用性的疑问,就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视频,并请学生发表见解,如,以主场文化为基础的交友方式或者尊重文化习俗的交友方式二者哪个更合适。通过这样的方式调动学生的英语自我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热情,也提高了课堂参与度。

2.丰富阅读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是基于对某一文化语言学习为基础的,对语言文化涵盖的国家和民族其他文化的了解和掌握,是语言能力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主动应用英语的基础。高职学校目前的英语教材能够提供给学生的资料范围很狭窄,在全校必修的英语教学中,很少有能够针对学生某一专业领域进行的职业英语教育,因此,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英语资料,并指导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学习,进行充分的英语阅读,成为跨文化意识培养的主要方法。教师可以为学生选择一些文化内容比较丰富的阅读材料,比如原汁原味的英文期刊、报纸等,教师从中加以指导,以此日积月累,学生便能从中获益匪浅,他们能不断地积累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以便更好地应付考试中的阅读理解,当然更重要的是能在真实的交际中避免“文化震惊”。

3.改变英语能力测试方式

能力本文教育关注学生实际的英语能力发展,而不是简单的考试成绩和结果,因此,在参考的职业英语测试体系中,老师要根据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适量的加入实景再现的测试内容或手段。比如采用调查法,调查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并通过问答方式考评学生的掌握程度;通过笔试或者作文,考评学生掌握的知识面以及程度;考评学生的反应能力、语言表达准确度以及表形能力,可以采用口语交流的形式;评估学员的实际工作态度、执行某岗位的综合能力可以借助场景模拟等。这样既可以把握实用为主和够用为度的高职教学原则,又可突出语言能力的针对性,确保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

三、能力本位教育实践的关键

1.提高教師英语教学技能

高职英语教学中,以能力培养为基本目标进行教育,对英语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需要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深入分析,跨文化意识培养指导下的英语阅读开展,则需要英语教师了解不同职业的英语应用状况。因此,高职英语教师应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英语教学技能,为能力本位教育的开展做好准备。

2.为高职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英语学习资源

能力本位教育意味着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不单一教材为参考,而是在更广阔的空间内进行学习,那么高职学校有必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英语学习资源,包括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资料库的建设、大量的英语阅读参考资料等,学校应该在英语教学发展方面投入更多的财力和物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能力本文教育是目前高职英语教学发展的主要方向,在能力本位视角下,英语教师应该对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学生的英语水平考评方式进行全面的改革,只有这样,高职英语教学才能够实现最根本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徐丹.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英语教学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02):115-116

[2]李燕.能力本位教育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2(07):101-102

[3]刘冰尧.能力本位教育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学周刊,2016(04):125-126

高职护理专业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探讨的论文 篇10

1、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的最终落脚点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一般表述为“高等技术人才”“高等应用型人才”“高等专门人才”等等。对其能力素质不做明确的表述, 这往往导致制定教学计划时目标不清。培养目标应宏观体现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总的要求以及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需求, 教育思想应是在确保这一要求的前提下形成, 长期以来, “通用人才”和“专门人才”的问题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争论颇多, 因为这会直接导致专业方向的确定, 业务要求的设计, 以至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确定, 现在明确提出的“素质教育”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素质教育的内涵, 应是:知识+能力+做人, 这是一个涉及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各因素的综合, 它与终身教育一起构成了现代教育的两个最基本特征, 所以在培养方案的设计时必须很好地把握。

2、以就业为导向确立办学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其重要的判定标准就是以鲜明的办学特色、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赢得社会的认可。如何促进就业, 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毕业生,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形成开放的办学模式, 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 科学地确定办学目标, 加强与行业、企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的合作, 形成有效的产学研办学模式。

专业的设置是社会需求与教学工作结合的关键环节, 要找准专业在区域经济和行业中的位置, 发挥办学特长, 充分利用办学资源, 教学工作要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 准确地把握市场的人才需求状况。

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 注意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关系的建立, 注重学校与行业的联系与沟通, 形成密切合作、互惠互利的运行机制。

建立完善的市场需求信息系统, 加大宣传力度。

先进的办学理念、完善的管理与服务, 优质的办学条件和高质量的人才是构成优质教育必不缺少的条件, 而对办学目标影响最深远的还是受社会欢迎的高质量的人才, 必须以鲜明的办学特色、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3、把握层次、形成特色

中央在《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制定相应的政策, 支持职业教育办出特色, 提高质量。什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特色应该是独有的风格特征, 是生命力的体现, 它应该有别于其它, 概括起来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形成如下特色:

(1) 具有良好的从事第一线岗位工作的业务思想素质和职业能力。

(2) 能适应社会众多岗位群落的需要, 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较强的竞争能力。

(3) 有鲜明的行业特色。

在层次的把握上, 主要是能力结构上的差异, 以机电类专业的培养层次为例, 此类专业具有明显的工科应用技术特征, 因此它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结构要有别于领导决策层和研制开发层, 属于基层职能层次, 对于创新与扩展能力应视为各个层次在各自范围内的共同能力增长点, 本类专业主要强调理解和执行能力的培养。构筑此项能力就应该包括:运用设备、仪器、工具软件的能力;分析、判断失效成因、排除故障的能力;获取信息和本专业学科发展的跟踪能力;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消化和转化能力;正确执行规定、贯彻标准、按照本单位实际有效地组织生产的能力等等。

4、培养计划的编制程序

培养计划是教学工作的“设计总图”, 是教学活动中的纲领性文件。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培养计划的科学性、课程结构的合理性、管理过程的规范性和教学方法、手段的灵活性等等。高等职业教育开办初期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和认识的局限性, 使得教学计划往往成了本科教育的压缩版, 未能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殊性, 特别是忽视了技能型人才的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市场的紧密关系的特点决定了在制定培养计划时, 首先要进行深入的社会市场调查、广泛获取各种信息, 征询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对相关岗位人员素质、能力的要求。还要深入到实际生产岗位调查、提炼本岗位人员的具体业务能力要素, 形成计划初稿后须经企业、院校的相关专家讨论, 征求意见修改后再报专家及学术委员会评审。

培养计划的编制程序一般为:

在上述程序中, 第一、二环节尤为重要, 因为任何培养目标除正确理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外, 还必须了解和认识本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建设及发展的人才需求状况, 了解社会分工对相应岗位的素质、能力要求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确定培养目标后, 第三、四环节主要是对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规律, 提出教学目的、要求和任务, 设计课程、教学环节, 制定培养目标所需的知识、能力结构、规定学时和教学内容等。

培养计划除按照上述程序外还应注意体现如下特点:

(1) 培养计划制定遵循科学性的前提, 在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后, 制定出切实可行、有针对性的、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并围绕这一目标来实施培养计划, 计划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比例可为5.5:4.5;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比例可为3:4:3;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可为8:2。

(2) 要突出职业技术的培养和训练, 课程体系和内容上强调应用性, 兼顾理论上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强调专业的整体优化, 对课程需进行大胆的整合。

(3) 职业技能训练需形成实验—教学实习—仿真职业技能实训——职业岗位技能实训的完整环节。

(4) 要突出“模块式”的培养, 形成按照社会岗位的需求和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 设计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环节, 计划中应明确提出基础性的、专业基础性的、专业性的知识和能力, 以及确保这些知识和能力形成的方法、条件和保障措施。

(5) 应形成具有动态内涵的实施计划, 按照社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和学生预分单位的知识、能力要求, 计划中要留有一定的空间, 以补充新知识和新技术。在毕业生综合实践的环节中, 开设针对岗位职业技能的训练课程。专业课程中可预留10%的机动学时, 为补充新技术、发挥教师专长留有空间。计划中需开设足够的选修课程, 为学生自主选择学习, 综合文化素养提高以及专升本等创造条件。

上一篇:绘本说课下一篇:matlab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