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历史总结

2024-06-05

中国近代史历史总结(共8篇)

中国近代史历史总结 篇1

历史意义:

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承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第二,太平天国起义时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把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出来。

第三,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第四,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利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还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失败教训:

太平天国一起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P49)

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確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

3.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P72-74)

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与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地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4、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局限。(P98-99)历史意义:

第一,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是切中时弊的。第二,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并没有因为批判孔学就否定中国的全部传统文化。首先,他们并没有否定孔学的历史作用。再次,他们也没有把孔学说得一无是处。第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历史局限:

第一,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第二,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

第三,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的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

5.在20世纪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屡次出现严重“左”倾错误的主要原因。(P134)

第一,主要原因在于,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一句话,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

第二,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敢于和瞎指挥。

第三,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地清理。

第四,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中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占大多数,使党处在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包围之中。党内出现只注重书本知识,不注重实际的教条主义,只注重感性知识而轻视理论的经验主义。影响党的思想、路线和政策。

6、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P155-156)

“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进步势力主要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

顽固势力是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

7.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P257)

战略目标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步骤: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地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中国的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8、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面临的主要任务。(P199-200)第一,完成民族革命的遗留任务。第二,领导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第三,巩固民族独立和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第四,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9、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见六个为什么讲义)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的主要原因:

第一,中国社会经济状况不允许走资本主义道路。

第二,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的新特点促使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第三,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决定了中国必然走社会主义道路。

五、论述题(1题,16分)

1、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P12)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三:一是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是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三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和两个中国之命运及其历史启示。(P91-95)

建国方案:

第一种是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第二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

第三种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

两种基本的选择,两种中国之命运: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历史启示:这个。我今天非常愚蠢地跑上去问老师,这个答案书上没的。老师说这个是你自己的启示呀!--然后我灰溜溜地走了。被一男一女嘲笑了。。。

3、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哪些历史性成就?这些成就说明了什么?(P204-207)

第一,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二,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三,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四,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

第五,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

中国近代史历史总结 篇2

关键词:近代中国,落后,原因

中国的近代史是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历史。在这段时间里,虽然有众多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但却无法力挽近代中国落后的狂澜,其实中国古代文化曾经在明末清初之际出现过转型的机遇,但终究由于种种原因而丧失。

在封建王朝末期,随着商品经济和工商业的发展,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和城镇的手工业中,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随之出现了一系列的新迹象。有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为代表的反封建专制主义的程朱理学思潮;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为代表的科学巨著。与此同时,16~17世纪西方文化开始向世界各地渗透,以利玛窦为首的西方传教士大量东来,将西方的科技文化信息,如天文、历算、地理、美术、音乐等介绍到中国,打开了中国士人的眼界,激励了中国某些“最有学识的人”开始追踪世界科学。另一方面,东学西渐,耶稣会士将中国的历史、文化、地理、儒教、道教、园林、艺术、器物、书籍、植物种子传入西方,向西方提供了认识中国的窗口,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然而历史并没有这样选择。这股冲撞旧制度、发展新科学、交流中西文化的浪潮,在满族入关和清王朝建立之后,却被断然煞住,从而丧失了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的大好时机。真是可惜之极,痛恨至极,然而痛定思痛,究其原因如下:

第一,近代中国落后的社会制度压制了中国人的创新思维。西方在16世纪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快速兴起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对科学技术不断提出新的需求,从而激活了人们的创新思维,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创新。而当时的中国却仍然停留在更加完善的封建主义社会,它不但严重地限制了工商业的发展,而且还在思想领域压制了创新思维。统治阶级内部的保守势力反对变革,这是阻碍中国人创新思维发展的一大绊脚石。

第二,国家实行封闭政策不利于中国人创新思维的发展。中外历史证明,国家只有开放,才能使国家获得多方面的新信息,产生认识上的飞跃,创造出新的科技成果。西方的科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和基础上迅猛发展起来的。而当时中国的统治者,实行严密封闭的愚民政策。行政封闭和思想禁锢使中国与国外缺乏信息交流,中国人信息不灵通,与外界交流少,思维方式处于长期封闭的状态,中国科技落后不可避免。

第三,统治者迂腐至极,不进则退。中国领先了世界2000多年,到明末清初时中国人与外界交往都是一种“傲视蛮夷、泱泱大国舍我其谁”的态度,因为他们发现全世界没有任何地方比他们更先进,长期处在这样的情形下他们怎能不骄傲自满?他们还能向别人学习吗?而回观当时的西方,只要与中国交往,必定发现诸多他们视为奇迹的东西,丝绸是那么华美、瓷器是那么精湛,水利工程浩大,农耕器具先进,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等,无不是让外国人瞠目结舌的先进技术。西方人在强大的威胁和刺激之下能不拼命学习、力图富国强民吗?两种存有巨大反差的认识结果是中国的指南针把列强带到中国,中国的火药炸开了中国的大门!

第四,曾被落后民族灭国的历史后遗症造成科技的车轮倒退。鲁迅曾说,中华文明的真正衰落就是因为元朝和清朝这两次野蛮的异族入侵。战乱和满洲人带来的落后的生产方式造成了社会经济严重倒退,政治上野蛮的民族压迫、种族歧视,文化上大搞文字狱,加上无情的经济寄生和严厉的禁海令,清朝统治者这一系列罪恶的殖民行径阻滞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扼杀了华夏文明的生机。

第五,中国的教育方式也对科技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其实中国的科举考试是个非常先进且有效的制度,唐朝从进行科举考试以后,国力强盛,贫穷人家的孩子也可以有出路,这更激发了人们的上进心,对国家而言也大有裨益。但到后来(至清末),科举考试却变了形,八股取士,四书五经,彻底征服了中国的士人。中国现代的教育方式太过于注重书本上的知识,到外国留学的学生,关于书面知识的考试分数肯定高于其他国家的学生,但在实践中,中国学生就显得笨拙许多,这就是所谓的书呆子。科技的发展需要的是实战能力强的人才,而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人,否则中国科技落后是必然的。

第六,官僚主义横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近代后期,代表中国的依然是国民党,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只是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贫瘠与落后,对广大农民的剥削致使中国的农村生产力长期受到限制。在统制经济政策的指导下,首先,加强了对金融业和工矿业的垄断,并实行专卖制度,对外国援助的物资以及进口产品也进行集中管理和分配。对农村则采用“粮食征购”“征界”的办法来满足战时的需要。这一系列政策导致民族资本主义因资源和市场的枯竭而无从发展,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这一政策的消极作用十分突出,直接导致国民政府的腐败和丧失人心。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彻底摆脱了压在炎黄子孙头上的三座大山,中国人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中国开始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开明领导下,放眼世界,开拓未来,积极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如今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际地位大幅度提高。

当前在关于钓鱼岛冲突的问题上,我国立场坚定,态度坚决,在维护领土与主权完整问题上决不让步,决不允许国家领土有一寸一毫的损失,决不允许国家人民主权受半点的损害,决不允许近代百年耻辱历史重蹈覆辙,这显示了如今的中国已今非昔比,如今的中国人已经挺直腰杆昂首挺胸地站在世界人民面前。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落后是有其内在和外在原因的。现在,只要我们认清原因,扬长避短,就可以在新的世纪里重新走到世界的前列,也正因为我们上一代的忍辱负重和我们这一代的奋力拼搏,我们的孩子们才会有机会生活在世界先进强国中!当然,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提醒他们的是,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弱则中国弱,希望我们的孩子们能警钟长鸣,发愤图强,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力争将来成为国家和民族的栋梁与骄傲!在世界历史的发展道路上不进则退,未来的中国不能再重蹈覆辙,要永远让我们的祖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参考文献

[1]曹大为、赵世瑜.普高教科书政治文明历程 (第3版) [M].长沙:岳麓书社, 2011

[2]曹大为、赵世瑜.普高教科书经济成长历程 (第3版) [M].长沙:岳麓书社, 2011

[3]曹大为、赵世瑜.普高教科书文化发展历程 (第3版) [M].长沙:岳麓书社, 2011

中国近代历史的一页 篇3

实藤先生是早稻田大学教育系教授,早年曾著有《中国人日本留学史稿》。

早在四十年代,实藤惠秀和他的《史稿》等论著便被介绍到中国。一九四二年九月《留日同学会季刊》第一期由张铭三译介了《史稿》,一九四一年七月《更生周刊》十一卷六期登载筱珊所译的实藤《中国留学生的分析》,一九四四年三月至九月,在《日本研究》第二卷三——五期、第三卷一——三期上又有张铭三所译的实藤《留日学生史话》等。战后,实藤先生怀着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感情,对《史稿》改易、增订,于一九六○年以《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为名首次出版,一九七○年又经修订再版。

实藤研究留日运动史和中日文化关系已历半个世纪,读者可从这本著作中感到作者厚实的治学功力。他长期广事搜求档案文献、报章杂志、日记手稿等珍贵史料,对留日运动的原因、过程,留日学生的社会政治活动、组织团体、日常生活以及在教育、语言、翻译、文学、出版等方面对近代中国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客观和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不少值得重视的研究成果。

实藤惠秀是一位严肃的学者,在这本书中,他尊重历史,并不隐讳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慎重评价在这次中日文化大交流中日本所处的地位,笔端时常流溢出对中国人民不屈的民族精神的深情赞美。

这本著作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重视思想文化的研究。辛丑条约之后,中国国势日蹙,清廷统治摇摇欲坠,被迫改弦更张,实行变法,谕令废科举、办学堂、遣留学,出洋学成,分授举人、进士等。科举入仕,已为蕉梦,原先以科举老路为宦达之途的学子们,便转视留学为终南捷径,利禄之阶,争相往赴。然而,也有很大一批留学生是抱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之目的,踏上东渡里程的。这一过程,常常是研究留学日本原因时的注意力所在。然而,实藤并不着力于此,他认真比较了中国人与日本人对西方文化的不同反应,以及由此所造成的后果,分析了中日近代化的差别,从思想上去探索中国近代化落后于日本的原因,从而解决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人留学日本的必然性和思想渊源。实藤在社会历史的各种因素中,比较重视思想、意识和文化的因素,特别是重视思想与政治之闻的联系。读者不难看到,贯穿全书的一种研究和论述的方法是:从思想文化的影响、承接和演变来分析、探讨留日运动的历史。这是很有独到之处的。

第二,本书引证了大量日文报刊、文稿、报告等,为国内研究留日学生史提供了可信的、重要的史料,有助于许多疑难的解决。例如关于中国留日学生一九○六年所达到最高数字,史学界过去便言人皆殊。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中国第一次教育年鉴》称达到万余。实藤则根据《东京朝日新闻》一九○五年十二月八日《三论中国留日学生问题》、一九○六年一月《太阳》时事评论栏《清国留学生同盟归国》、一九○七年八月《每日电报》上的《清国留学生之减少》等材料,指出:“一九○五与一九○六两年,留日学生人数都在八千左右”。笔者以为,实藤这一结论是正确的。一九○六年中国驻日公使兼留学生监督杨枢密陈清廷:“奴才初抵任时(一九○三年)在东官费自费学生仅逾千人,日增月盛,迄于今日,已至八千余人。”(《东方杂志》三年六期)此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六十九、《辛亥革命回忆录》第四集第210、228页。也说是八千人左右,恰可与实藤的材料相印证。

第三,本书并未严格按时间顺序去写历史,每章一个专题,分别论叙,使每一事件的每一过程,始终连贯,结构严密,条理明晰,这与我国目前流行的写史体例大相径庭。这使作者得以将广博的史料,系统、集中地加以运用,读者也能分别对留学生的留日原因、留日始末、留日生活、与日本人之关系以及政治活动等有一个整体概念。

不过,这本专著在内容上也并不是没有商榷之处(作者观点本文拟不讨论),比如留日学生的政治活动的篇幅就未免嫌少。对一些重大事件,诸如一九○二年暮春留学生的“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周年纪念会”事件、一九○三年的拒俄运动等,都有所忽略,不能说不是一个缺陷。特别是一九○三年的拒俄运动,是留学生从爱国迈向革命的转折点,轰轰烈烈,惊动中外,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本书在史料方面相当博洽,但仍难免挂一漏万。如第二章十节“在中国的日本教习”中谈到日本教习之分布,指出一九○九年前后,全国有日本教习四百六十一人。应该说还不完全,以四川为例,武备学堂、顺庆府中学、自流并私立树人两等学堂、泸县女子师范学校的日本教习都未收入。当然,这些不足并不影响本书在学术史上的地位。

中国近代史纲要历史试题 篇4

1.《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1853年太平天国建都天京(今南京)后颁布。主要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规定了农民平分土地的原则;在农村设立兵农合一的乡官制度;废除封建买卖婚姻。纲领主张人人平等,男女平等,具有推翻封建土地制度的革命精神,但带有浓厚的绝对平均主义的空想,实际上并没有实行。2.太平天国起义

1851年至1864年(咸丰元年至同治三年)由洪秀全领导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侵略势力造成的深重灾难,由于封建社会本身的危机加剧,社会矛盾激化,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起义。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它坚持斗争14年,势力扩及18省,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3.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4.新三民主义

孙中山提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1905年孙中山在组织同盟会时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接着,他又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民族主义解释为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各民族平等;把民权主义解释为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为少数人所私有;把民生主义解释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并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旧三民主义于是发展为新三民主义。5.八七会议

八七会议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6.长征

长征,指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一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7.一二九运动

1935年的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史称“一二•九”运动。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

8.持久战

与“速决战”相对。持续时间较长的战争。通常是战略上相对劣势的一方采取的战略方针。如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采取了战略上的持久战与战役战斗上的速决战相结合的方针,逐步消耗、削弱敌人,从总体上不断改变敌我力量对比,变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赢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9.三三制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士参与抗战,不但积极倡导和推动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且将之付诸于政权建设的具体实践,在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一种崭新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三三制”政权,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1941年,抗日根据地政权机构在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三三制”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制度,团结了各抗日阶级、阶层,争取了中间力量,孤立了顽固势力,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0.整风运动

1942年2月至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以延安为中心,在全党范围内开展的一次整风运动。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逐步纠正了“左”倾错误,但“左”倾错误的思想影响并没有肃清,抗日战争以来党又发展了一大批小资产阶级出身的新党员。为了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毛泽东先后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的报告,号召全党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这次整风既是一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运动,也是破除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错误倾向的伟大思想解放运动。运动实现了全党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下的新的团结和统一,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思想政治基础。1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在辛亥革命后,由当时位于南京的临时参议院所制定的具有“宪法”性的文件。1912年3月8日由参议院通过,3月11日公布实施,取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1914年5月1日因大总统袁世凯公布《中华民国约法》而被取代。1916年6月29日为大总统黎元洪所恢复。

二.简答题

1..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对当代青年如何发扬爱国主义传统的启示 ⑴.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⑵这次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起了主力军的作用;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

⑶ 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是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⑷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⑸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今天,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深刻认识到五四精神的重大历史意义。为了发扬爱国主义......弘扬爱国精神......(1)我们要传承五四精神就要自觉担当起社会历史责任。我们要传承五四精神就要勇于解放思想;我们要传承五四精神就要保持开放心态;我们要传承五四精神就要发扬创新进取精神。

(2)我们纪念五四运动,目的在于弘扬五四精神,肩负历史使命,就是要树立理想,立志报国;要勤奋学习,勇于实践;要在实践中锻炼品格,磨练意志,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学习做人;要守时守信,做文明的公民;既有理想,又要着眼于现实,从身边事、力所能及的事做起;要勇于奉献,尽管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不再需要为追求光明和自由而抛头颅,洒热血,但“我为人人”的奉献精神,仍应得到弘扬。

(3).爱国精神所给予广大中国革命青年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包括救国救民的奋斗精神、大无畏的献身精神以及锲而不舍的创业精神等等 2.如何实现中华民主的伟大复兴?

首先,团结是一个民族有生机、有力量的首要条件,日本帝国主义所以敢于以小小的扶桑三岛,悍然发动对中国侵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内部四分五裂,军阀混战,中国人被讥为“一盘散沙” 其次,抗日战争的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是现代中国唯一有能力领导好中国的政治力量。在抗战中,没有中国共产党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强核心和中流砥柱,要取得抗战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

第三,抗日战争的历史,还证明一个事实,在当今世界上,落后就要挨打。当年中国很落后,所以列强敢于侵略中国,日本敢于发动侵略战争。今天,我们仍应该看到,在国际上,以美国右翼政治势力为代表的,一些不高兴看到中国繁荣富强起来的反华势力依然存在,他们支持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和台湾独立、西藏独立的图谋,肆意干涉我国的内政、妄图破坏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3.土地革命时期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革命发展道路的启示

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一个科学概念。它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阵地,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有机的统一体。②

一、认识国情根据国情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政策,并不断根据实际适时地调整政策。

二、在认识国情的基础上团结最广大人民群众,为他们谋求利益。

三、认识中国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不断地提高执政党的理论修养使党能代表最广大群众的利益,争取人民群众的支持。为此就必须认真学习和体会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理论。把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不断地推向前进。

4.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及其国内背景,并联系实际,就钓鱼岛事件及南海问题谈谈对时局的看法

一、(1)(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及国际国内背景)日本侵华有三大方面的原因: a.日本方面。日本国内矛盾重重,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严重,这些不稳定因素促使日本想要通过战争转移民众注意力。

日本资源匮乏。日本地狭人稠,当本国的能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时,它就开始对外扩张,掠夺财富,依靠侵略中国、朝鲜等东亚国家来达到维持国内的稳定的目的。武士道精神。练武之人成为日本进行对外侵略扩张的精神工具,指挥着日本士兵用鲜血和生命去填平统治阶级的“胜利之路”,书写了世界历史上一段残酷的战争记忆。

天皇制。日本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君主立宪政体。这种保留封建残余的政治制度也是日本军国主义的重要根源。日本国民从小便被灌输“天皇是至高无上的”这样的思想,以至于日本天皇亲自宣布战争结束,日本战败时,还有日本国民不相信。而战场上所有的日本士兵都被教导成“为天皇而战”的战争机器。

明治维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军国主义实力进一步控制本国政权,对内镇压人民,对外侵略扩张。

世界经济危机。1929年10月,由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日本社会动荡,政局不稳,而日本国内资源匮乏,不能像美国那样靠拉动内需缓解危机。为了摆脱危机,福泽谕吉力主“进行东洋政略,使国内人心转而外”。法西斯主义。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法西斯主义抬头。1936年的二二六政变后,随后成立的内阁完全听命于军部,标志着日本建立法西斯体制。在经济危机之后,日本国内矛盾激化。民族极端主义、极端社会主义的法西斯主义使日本选择用对外侵略扩张和独裁统治转嫁国内矛盾。

b.中国方面。中国国内战乱多年,并未统一安定,此时入侵可以减少阻力。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中国土地面积是世界第三,各种资源相对丰富,人口数量世界第一,对于面积狭小、资源短缺、劳动力不足的日本是个很大的诱惑。

中国经济的发展。19世纪30年代至中期,各个军阀纷纷归顺国民政府,红军也被赶到边缘的西北地区很难作乱。此时,中国的经济进入第一个高速发展时期,中国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日本政府不能坐视中国做大、做强。而中国的繁荣也使其成为日本征服世界的第一个目标,因此在占领东北之后挑起全面侵华战争,以实现其征服世界的野心。

汉奸。汉奸的存在为日本人的侵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严重打击了中国军民一致抗日的激情。汉奸残害了大批的中国百姓,是中国历史上难以抹去的伤痕。中国内战。日本侵华时,国民党与共产党正在进行内战。而当全面侵华战争爆发时,蒋介石仍没有足够地重视日本的侵略,甚至采取了不抵抗主义,为日本的侵略大开方便之门,使日本在战争初期迅速占领了一批城市。

c.国际方面。国际各国不是与日本同盟,便是自己也身陷战争,分身乏术,或是坐山观虎斗,以收渔翁之利。

(2)关于目前时局与钓鱼岛、南海战备问题的建议

钓鱼岛和南海问题涉及中国主权领土问题,不存在中国屈服的可能性,中国不会坐视其邻国侵占而臵之不理,扩大战争的责任应由侵略者担负。我认为现在最为至要至要的任务,就是打开目前困难局面,特别要认识敌人正在布臵更大规模的进攻(无论是扩大领土争端,还是增强帝国主义的军事存在),残酷的帝国主义战争很快就要到来。为着把我国海防之发展放在更为巩固、更为有力的基础上,为着对于即将到来的敌人新的侵略行径或大举进攻给以坚决有力的粉碎,我军必须勿失时机地采取行动,变动敌情,争取有利于我军彻底消灭敌人的条件。就具体情况和布臵似宜如下:

(一)美日虽非全力军援南海之敌,但仍企图完全陷我入两头作战之被动地位,我现在如能马上展开钓鱼岛对日作战行动,的确对于越、菲等国是直接震慑,并能够打开目前困难之局面。但在目前敌情与驻日美军、美第七舰队现有力量的条件下,如攻钓鱼岛,难保必引起美国之强大增援,两路夹击,将陷于不利。若因求战心切,鲁莽从事,结果反而会费时无功,欲速反慢,而造成更不利局面。

(二)此时,因美日菲越已沆瀣一气,且在美军全力增援日敌遏制中国业有完全可能,南海问题没有解决,钓鱼岛问题亦不能速决。故我军似宜直出南海以利变化敌情,即在南沙群岛一带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给美日敌后策应以严重的威胁。南沙群岛之地形地势,有聚歼敌主力之可能。为了使作战行动成熟起见,第一期似宜以南沙群岛一片地区就地整训待命,并作战斗之准备,随时打击菲越进攻,或南沙诸岛礁海域的袭扰兵力。同时注意政治攻势,争取东盟各国和美日菲越国家中间同我们友好,或业已认清帝国主义之阴谋野心和从新殖民主义的压迫中觉醒起来的大部人民。这自然是积极的防御。

(三)加强我沿海兵力和火力部署,布臵积极防空,要估计日敌向我东海进犯、强占我钓鱼岛,或在我钓鱼岛礁采取直接行动之可能。似此,如有必要,我军待机直击钓鱼岛礁,迅即布臵积极防御,设臵有关军事机构、导弹部署、哨所或营房驻军,以及建立战时后勤补给线奇袭登岛和攻打增援部队必须确有把握,若日敌在我军抵达前驻岛作战,而我军不能迅速展开,则可采取分割围困、伏击打援的办法断敌后路。若因美

5.习近平中国梦 中国梦的曲折发展道路及如何实现中华民主的伟大复兴

首先,中国近代史是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及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等一系列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过程。

其次,中国近代史也是中国的仁人志士为实现国家和民族的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其中有地主阶级自救的洋务运动、农民阶级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的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辛亥革命。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他们都失败了。无疑,其进步的主张和失败的教训为当时中国的先进的知识分子思考中国的未来提供了历史的范例。当然,护法运动的失败,标志着就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自此,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再次,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五四运动”的推动、十月革命的影响,使得中国人民选择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自此,在中国共产人的推动和领导下,中国经历了大革命运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

当然,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国民党实现了两次党外合作,分别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大革命及抗日战争的胜利;同时,也经历了大革命的失败,众多共产党人倒在了血泊之中,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正是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克服了党内“左”和“右”两方面的错误思想,形成了系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也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中国共产党党内的指导地位,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第四,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自此,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没收了官僚资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自此,中国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同时也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五,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当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了有益的探索,也经历了诸多挫折。这为邓小平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最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第二个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变化,进一步深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一个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第三个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为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提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别是将科学发展观确定为指导中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针,科学地回答了中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发展的问题,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第四个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从而为不断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奠定了思想基础。

首先,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道路。中国人民在解救自身苦难、实现民族复兴的过程中,曾经寻求过多种救国救民的道路,但都失败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选择了社会主义,才使国家和民族出现了生机和希望。从中国国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保证。进入新世纪,只有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坚定不移地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动摇。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这些基本的东西不能变。抓住这个主心骨,我们就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就能真正抓住国际国内的各种机遇,迎接来自方方面面的各种挑战。

第三,必须始终跟上时代潮流,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生命活力。民族是否振兴,不仅要从纵向上作历史的比较,更重要的是看在横向比较中是否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时代的前列。当今世界,时代在进步,文明在升华。这种加速奔腾的潮流,既给我们提供了机遇,也向我们提出了挑战。中华民族要保持生命之活力,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就必须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紧密关注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政治发生的变化;以敏锐的眼光,及时捕捉反映世界潮流的最新趋势;以正确的战略策略,把握住中国与世界的双向互动关系,努力取得和保持在世界舞台上主动和领先的地位。

第四,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生机勃勃和国泰民安的局面。

改革、发展、稳定,是关系中华民族大局的三枚棋子。发展,是中华民族活力之所在。发展是硬道理。“5.31讲话”还进一步提出“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又要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够得到实现。要通过改革,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稳定,是中华民族治国之要。历史上,种种内忧外患,次次社会动荡,无不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灾难,大伤中华民族的元气。面向新阶段,“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

中国近代历史简介 篇5

历史沿革清末时期

第一次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史起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1]到19“五四”运动前夕为止,是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

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晚清王朝统治下一个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

当晚清王朝走向衰落的时候,世界资本主义正处在上升阶段。资本主义发达的英、法等国对外积极进行侵略,寻找殖民地,英国是侵略活动的急先锋。由于英国工业品很难在中国市场上倾销,于是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掠夺中国的财富,英国把大量的鸦片偷运到中国来。鸦片大量输入,白银大量外流,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也加深了晚清王朝的统治危机。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人民强烈要求禁烟。道光皇帝看到银荒兵弱对他的统治不利,就派林则徐到广州查禁鸦片。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1840年6月,蓄谋已久的英国政府以鸦片问题作借口,发动了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和清军的爱国将领对英国侵略军进行了英勇抵抗。但是,腐败的清政府最终屈膝投降,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国开始丧失领土和主权,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演变为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而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中国人民开始肩负反帝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鸦片战争以后,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侵略中国。清政府为了支付赔款,加紧搜刮人民,中国的小农经济逐渐破产,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生计陷入困境,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1851年,洪秀全领导了金田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和鼓舞下,中国各地人民不断发动起义,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革命高潮。正当太平天国在军事上取得很大胜利的时候,1856年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战争持续了四年之久。英法联军先后攻占天津、北京,清政府被迫签订了《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丧失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和更多的主权,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战争刚结束,中外反动势力就勾结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1856年秋,太平天国发生天京事变,领导力量大大削弱,太平军从此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到1864年7月,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但是,它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揭开了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的序幕。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晚清王朝统治者为了防范外国侵略和镇压国内革命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名,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掀起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前一阶段举办近代军事工业,后一阶段还兼办些与民用有关的工业。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些抵制作用。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中国有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投资于新式工业,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也产生了。中国无产阶级早在四十年代就产生了,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产业工人队伍逐渐壮大起来。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新变化。中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产生,加强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力量。

甲午中日战争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世界资本主义逐渐向帝国主义过渡。日、俄、英、法、美等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中国的边疆和中国的邻国。十九世纪六十、七十年代美、日侵略台湾,俄、英伙同阿古柏侵略新疆,英国侵略云南和西藏。同时,帝国主义国家还加紧侵略中国的邻国,企图把它们变为殖民地,作为侵略中国的基地。1884年,法国在侵占越南后,进而侵略中国。中越人民互相支援,共同抗敌,屡败法军。可是在中国军队打了大胜仗的情况下,清政府却同法国侵略者签订了《中法新约》,中国西南门户被打开了。清政府的昏庸腐朽,更助长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日本经过明治维新,竭力向外扩张,企图侵占朝鲜,进而侵略中国,1894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出现了许多爱国的将领和士兵,他们奋不顾身,英勇杀敌,表现了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精神。但腐朽的清政府没有抵抗侵略者的决心,而幻想依靠外国调停以求和,最终导致惨败。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国家向中国大量倾销工业品,中国变成它们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城市工业和农村手工业遭到严重的破坏,同时,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大量输出资本,在中国开设银行,开办工厂,开采矿山,修筑铁路,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帝国主义在对中国输出资本的同时,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义和团运动

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人们逐步觉醒。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维新变法。他们以著书、讲学、办报、组织学会等活动宣传变法,并多次上书要求光绪帝变法。186月至9月,光绪帝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史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这次变法是在维护晚清王朝统治的前提下,实行一些自上而下的改革。资产阶级改良派希望通过变法改革现状,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这是爱国的和进步的。他们在变法活动中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在中国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由于中国资本主义力量弱小,资产阶级改良派没有发动人民群众,结果戊戌变法被以那拉氏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镇压下去。

随着帝国主义政治和经济侵略的深入,外国传教士欺压中国人民越来越猖狂,清政府袒护教会和教徒,人民群众不能忍受;清政府为了支付赔款,大借外债,增加捐税,人民负担大大加重;加上黄河连年决口,北方灾荒严重,千百万农民在饥寒交迫的死亡线上挣扎。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8,义和团运动爆发了。这是农民阶级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次革命高潮。帝国主义为了镇压义和团,英、俄、日、法、德、美、意、奥组成八国联军进犯天津、北京,遭到义和团的沉重打击。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妄图瓜分中国的迷梦,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反抗精神。但是,由于时代的限制,农民小生产者的落后和愚昧,加上在斗争中没有统一的领导,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了。19,帝国主义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严重地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清政府完全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在革命实践中,中国人民逐步认识到,要救亡必须推翻清政府,于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广泛地开展起来。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1894年,他创立兴中会,接着就准备在广州起义。广州起义虽然失败,但说明了他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开始就注重于武装斗争。义和团运动失败以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成为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章炳麟写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写了《革命军》,陈天华写了《猛回头》和《警世钟》,热情地歌颂革命,无情地抨击封建制度,鼓舞了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在宣传革命的同时,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展开了建立和巩固革命组织的活动。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等革命团体相继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形成一股强大的历史潮流。革命形势的发展要求革命团体联合起来,组成一个革命政党。19,在孙中山的积极推动下,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提出了政治纲领,选举孙中山为总理,创办了《民报》。同盟会是第一个中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对推动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以鲜明的民主革命派立场宣传民主革命。他领导革命派以《民报》为主要阵地,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君主立宪派展开激烈论战。经过论战,传播了革命思想,使许多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站到了革命派方面来。同时,在同盟会的领导和影响下,中国各地不断发生武装起义。

辛亥革命

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诸多干扰,成功引入西学,创办新式学校,将平民教育纳入满晚清王朝廷的视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不得不对教育革新网开一面,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虽然直到宣统元年(19),沿袭中国1300多年的“八股取士”制度才真正废除,地方科举考试才真正停止。但是,教育方式的这一根本性转变,从思想体系上动摇了满清皇权的根基,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社会精英以及血气方刚的年轻新锐随即脱颖而出,为后来风起云涌的革命积蓄了巨大能量。

19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首先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这次革命史称“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三次革命高潮。它推翻了持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

使中国人民获得一些自由和民主的权利,中国的资本主义也继续向前发展。但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决心,没有广泛发动群众参加斗争,革命力量十分薄弱,因此,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它的胜利果实被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袁世凯窃取。袁世凯在北京建立北洋军阀政府,实行独裁专制,大量出卖国家主权,复辟帝制,激起中国人民的反对。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段祺瑞操纵北京政府,实行专制统治,出卖国家主权。中华民族的灾难更加深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德、俄等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就给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有利条件。日、美帝国主义乘机对中国增加投资,扩大了在中国的经济侵略势力。这样,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日、美在华企业的扩张,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迅速壮大起来,并在斗争中不断提高觉悟,这是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向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转变的阶级基础。19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分子李大钊等人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他们热情歌颂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革命人民,将革命推到一个新的阶段,揭开了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新 篇章。

革命时期

中国现代史分为两个历史时期: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又分为四个阶段: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经历了北伐战争(1924-1927年)又称国民大革命时期或者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战争(1927-1937年)又称国共十年对峙或者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1937-1945年)和全国解放战争(1945-1949年)又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四个历史阶段。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赢得了抗战胜利。但1945年,国民党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经过三年解放战争,最终于1949年推翻了国民党政府;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黑暗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影响下,1919年,中国发生了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它使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它促成了中国工人运动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奠定了正确的组织原则,使党成为真正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1922年,党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1923年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加速了中国革命的步伐。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中国国民党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了,中国革命进入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以后,工农运动迅速高涨起来。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把革命推向中国,1926年开始了北伐战争,击溃了帝国主义走狗军阀吴佩孚和孙传芳的主力军。

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集团的联合力量过于强大,特别是由于党内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领导的错误,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遭到了惨重的失败。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27年7月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个阶段。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蒋介石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建立起一个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利益的国民党政权,实行了反人民、投降帝国主义的政策。面临新的严重的政治局面,中国共产党仍然顽强地继续战斗。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中国革命进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南昌起义后不久召开的“八七”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会后举行了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其它许多地区的起义。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区秋收起义,创建了工农革命军一个师,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后发展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多次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围剿”。毛泽东总结了这一伟大革命实践,从理论上阐明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必由之路。1931年,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民族矛盾开始上升,革命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但是,党内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领导,使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红军只有实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月,党中央政治局在遵义举行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得以保存下来,并战胜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地完成了长征。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关头,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制定并实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党领导了“一二·九”学生运动,掀起了要求停止内战、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1936年12月,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感召下,发动了西安事变。我党促成这次事变的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胜利地实现了从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变。从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到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前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二个阶段。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革命进入抗日战争时期。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了。但是两条对立的抗战路线的斗争却贯穿整个历史时期。1937年8月,党的洛川会议决定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会后,八路军和新四军挺进敌后,进行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牵制了敌人半数以上的兵力,解放区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这时,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发表,给中国人民指出抗日战争发展的正确道路和光明前途。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消极抗日;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打退了国民党的高潮。1941年和1942年,是人民抗日战争最困难的年头,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克服困难,坚持抗战。在政治上,实行“三三制”和“精兵简政”的方针,加强解放区的政权建设;在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和开展大生产运动;在思想上,开展整风运动;在军事上,开展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的斗争。这些措施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1944年,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开始发动局部反攻。

1945年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总结了历史经验,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达到空前的统一和团结。“七大”以后,人民抗日武装继续加强反攻,并得到苏联红军的支援,给日本侵略军以致命打击。1945年9月2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的八年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三个阶段。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阴谋发动反人民的内战。中国共产党采取“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革命方针。一面尽力争取和平民主,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代表团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一面加紧自卫战争的准备,以便随时打退国民党反动

派的军事进攻。1946年7月,全面内战爆发,中国革命进入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了打败国民党反动派,我党决定:在政治上,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建立广泛的民族民主革命统一战线;在军事上,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人民解放军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作战目标。在解放区经过土改翻身的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在国民党统治区人民民主运动的配合下,经过一年时间,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1947年6月底,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区,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其他野战军也都展开了攻势。经过一年多的战斗,歼灭了敌人有生力量,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抓住有利战机,1948年9月起,先后组织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反动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中国的胜利。为了确定夺取革命在中国的胜利和建设新中国的基本政策,1949年3月,党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问题。会后,党中央发动了渡江战役,4月23日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政权垮台。接着,人民解放军追歼残敌,到年底,基本上解放中国大陆。随着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在中国范围内的基本胜利,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对即将成立的人民共和国的性质,国家的前途,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作了说明。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的终结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建设时期

1949年10月1日,北京30万群众汇集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建国之初,中国政府成功地在占中国农业人口总数90%以上的地区完成了土地改革,三亿农民分得了约4700万公顷的土地。1953年至1957年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巨大成就: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达8.9%以上 ;建立起一批国家工业化所必需而过去没有的基础工业,包括飞机和汽车制造业、重型和精密机器制造业、发电设备制造业、冶金和矿山设备制造业以及高级合金钢和有色金属冶炼等。从1957年到1966年,是中国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1966年同1956年相比,中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3倍,国民收入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58%;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都有几倍乃至十几倍的增长;农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大规模展开。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国家和人民遭受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结束,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原中共总书记邓小平重新复出,自1979年起推行“改革开放”政策,把工作重点放到现代化建设上。通过改革经济体制、政治体制,逐步确立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是建国后形势最好的时期。

1989年江泽民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1993年担任国家主席,率领中国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与继承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国策,中国呈现出政局稳定、经济高速发展、外交活跃的鼎盛局面。

11月,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一中全会上,胡锦涛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3月,在十届中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胡锦涛当选为国家主席。

对中国近代历史的感悟 篇6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类似的话,只能靠记忆拼凑起来,大跃进运动的发生与其说与赶超思想有关,还不如说与反“反冒进”思想有关。这句话引起了我的不解。1957年4月,毛泽东在听取叶飞的工作汇报时说反冒进的人强调稳妥。我们这样大的国家,老是稳慢就会出大祸。对反冒进的人,办法就是到了一定的时候,提出新的口号,使他们无法稳。“冒进”是他们反对“跃进”的口号,我们要用“跃进”“代替”“冒进”,使他们不好反对。这就很可以说明,大跃进名词的由来也直接与反“反冒进”有关。其实,早在1955年下半年毛泽东就有了大跃进思想的萌芽。在这一年7月和10月举行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和中共七届六中会议上,毛泽东对邓子恢在农业合作化问题上的所谓“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进行了严厉批判,人为地掀起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在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的情况下,毛泽东又进一步认为,中国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项事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都应当适当地扩大和加快,在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也应当批判和克服“右倾保守思想”。在有关八大的准备工作中,毛泽东提出,八大的“中心思想是要讲反对右倾思想,反对保守主义”。指出现在的问题是右倾保守思想在许多方面作怪,使许多方面的工作不能适应客观情况的发展。因此农业和农业以外的各项工作都必须迅速发展,以适应社会主义革命高潮的新形势。从1955年第四季度开始,我国经济建设,出现了一股层层抬高数量指标和忽视综合平衡的冒进势头。1956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为全面地提早完成和超额完成五年计划而奋斗》,明确提出了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的要求。在批判“右倾保守”,“提前实现工业化”的口号激励下,国务院各部纷纷修改长期计划指标,把15年远景设想和《农业四十条》中规定12年或8年的任务,提前在5年甚至3年内完成。基本建设项目也随之纷纷上马,“各方面千军万马,奔腾而来”,出现了急躁冒进错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次冒进是“大跃进”运动的前奏。

这样急躁的心态不就是需要时间降降温?需要时间平淡一下?

此外,除了对中国近代史重大事件的感想外,也让我初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必然性。

以下我将就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谈谈我的认识。首先,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中国要独立和自强就必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人民的选择和历史的必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选择的符合国情的唯一正确道路,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唯一正确道路。

鸦片战争,打破了长期封闭的中国社会,使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一代民族精英觉醒: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龚自珍“智者受三千年史氏之书,则能以良史之忧忧天下”。林则徐、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洪秀全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图强”;孙中山的国民革命。正是他们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为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同仇敌忾,英勇奋斗,前赴后继,拼搏不息,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这让我们看到了民族的内部团结和力量凝聚是抵抗外辱和实现复兴的基本前提。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

共产党最初登上历史舞台时就是无产阶级(即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鸦片战争,打破了长期封闭的中国社会,但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中国没有走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而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这就决定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要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反动统治的任务,就不能不经过一个长期的艰苦奋斗过程。

从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人民进行了近80年的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其中包括太平天国革命、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维新等,这些斗争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统治,但最终都失败了。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但辛亥革命没有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进行到底,最终以同旧势力妥协而告终。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给人们以重要的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革命取得最终胜利,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必须有新的阶级领导和新的思想指导。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迅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来考察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的传播和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两者走向结合的初步实践,表明建立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已经具备,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他与以往任何政党不同,一开始便旗帜鲜明地表示自己是中国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也是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代表。他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并且把被外国列强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在一起,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选择共产党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因辛亥革命失败而迷茫的人民群众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为他们的斗争开拓了通向胜利的新航道。从此,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身上。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为之一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以后,“中国改换了方向”。

选择共产党的正确性:中国共产党一开始便旗帜鲜明地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来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并且深入到工人中做群众工作,它作为最先进的阶级——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是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根本对立的;它掌握着马克思主义这个锐利的思想武器,正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为中国人民对于中国社会问题的解决指出了一条基本线索,指明了走向胜利的道路。中国共产党破天荒地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的全部活动都是为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是为他们的解放事业服务的,它就敢于相信、发动和依靠群众。中国共产党采取群众路线的革命方法,这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也不可能采取的。这个情况表明,它能够胜利地担当起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

毛泽东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由此可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人民选择了共产党的领导,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道路是中国的必然出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是与其历史发展走向密切相关的,都有其历史决定性。

总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巩固和发展,体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一百多年来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得出的必然结论。此外,社会主义制度有着无比的优越性。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是针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而产生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现实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第一,社会主义的产生,彻底改变了人民群众受压迫受剥削的社会地位,无产阶 和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保证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一切爱国人士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权力和他们的民主权利。第二,社会主义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而主要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第三,社会主义提倡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不断扩大社会福利,实现社会平等,避免两极分化。

第四,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在对内剥削、对外掠夺的基础上,并用低价商品摧毁弱小国家的民族企业,用坚船利炮把它们变为自己的附属,尤其是对第三世界国家实行不等价交换。而我们的社会主义,主要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通过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

如今拥有中国共产党已经拥有7000多万名党员的共产党员,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在总结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党提出了适应新的时代要求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落实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来,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问题上来。

总的来说,党的性质、宗旨,坚定了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党为领导核心。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但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长期执政是所有政党追求的目标,共产党也不例外.面对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已经在适应执政环境,加强执政能力方面,做出了相当的努力,而且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面对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和战略高度,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一鲜明地提出来,自觉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与时俱进的先进的政党。

由此可见,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 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学习,我更加深刻了认识了中国近代的这段血写的屈辱和抗争史。这是一段有关民主生死存亡的整容抗争岁月,无数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中华民族的自强和复兴做出了艰辛的努力和巨大的牺牲,我们应该牢记历史,牢记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通过对中

中国近代国防科技发展的历史思考 篇7

关键词:近代国防科技,历史思考

近代中国, 总是在经历了战争的阵痛之后, 才开始走上军事变革的漫漫征途。从第一次鸦片战争林则徐, 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直到20年后洋务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刺激下将之付诸实践, 随后清政府在制器, 练兵等表层军事变革上徘徊甚久, 最后才在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入侵的巨大痛苦中幡然醒悟, 将表层的军事变革扩展为整个军事体系的全面改造。这整个过程曲折而漫长, 充满了国家的灾难, 人民的牺牲和朝廷的屈辱, 同时历史留给我们的余响也是振聋发聩的。

国防科技发展, 需要政策作为根本保证。一种技术的引进和推广, 如果有国家作为主要推动者, 并依托国家政策这个载体, 将会取得更为广泛而持久的成效。早在鸦片战争时期, 就有些开明爱国官员和知识分子提出了解外国情况, 学习西方“长技”。林则徐在广州抗敌期间, 不断搜集西方情报, 翻译西方书报, 他还主张采购西方武器, 加强海防。但是在那个视西方科学技术为“奇技淫巧”的时代, 想要凭个人力量引导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是十分艰难的。因此, 要促进近代中国的国防科技发展, 自下而上的道路是走不通的。20年后, 洋务运动蓬勃兴起, 将国防科技的引进与发展提升至“国家计划”层面, 这样才使中国近代国防科技的发展呈现出积极态势。即便如此, 晚清朝廷内部的派系纷争, 顽固派的阻挠, 以及一系列主客观的因素, 仍然阻碍了科技发展成为“国家行为”, 而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 通过明治维新, 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 实现了军事﹑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跃成为与西方并驾齐驱的亚洲强国。国家政策对国防科技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 由此可见一斑。

国防科技的发展, 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提供智力支持。首先, 从人才的成长机制上来说, 要集中力量, 进行统一管理规划。清政府在人才培养方面, 选择了两条道路, 一是设立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二是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这一阶段培养的人才对中国的军事近代化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但培养出来的真正有用的栋梁之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是十分有限的, 这很大一部分可以归咎于清政府在人才培养方面组织不力, 缺乏统一的管理规划。这首先造成了清政府在教学力量上分散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不全面, 另外, 清政府对学生学习上松散的管理既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又降低了学生的毕业率。第二, 从人才的使用机制上来说, 应该设立合适的工作岗位, 使其所学得到充分发挥, 做到学与用相结合。如在晚清刚派出留学生之初, 对学成归来的学生虽分配了工作, 但因为封建官吏不懂科学, 在分配时大多不论个人志趣及在外所学, 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人才浪费。例如詹天佑, 学成归来后历时八年才辗转进入铁路行业, 一身才华多年不能得到发挥。这种历史的悲剧带给我们无尽的思考, 要培养出先进的科技人才, 必须按其成长规律, 建立全新的人才选拔机制和成长机制。

国防科技的发展, 需要强大的军事工业作为支撑。近代中国在战争后就意识到了武器装备的重要性, 随后也进一步认识到“制器之器”对武器发展的支撑作用, 亦兴办了一批枪炮厂和机器制造局等来发展军事工业, 这对武器的维修与研发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 对历史的推动是积极的, 但若能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也许会取得更好的成效:首先是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的结合问题。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在不同的时期应有主次之分, 但总体来说, 军事工业的发展需要民用工业的支撑, 两者若能做到较好的结合, 将会有效节约军费开支, 更充分地利用资源, 军事科技也将借助地方力量, 得到更长足的发展。洋务运动的第一阶段, 主要是兴办军工企业, 而严重忽视了民用基础工业的建设, 这对国防科技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其次是统一武器制式标准的问题。标准化在某种程度上讲, 是机械大工业和手工业生产相区别的一个显著标志, 若能统一武器制式标准, 在军工企业中就可实现近代化大工业, 可有效提高生产率, 同时对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也大有裨益。

国防科学技术的发展, 必须是建立在政治, 经济, 文化的全面近代化基础之上的。近代落后的中国, 社会的各方各面都有阻碍科技发展的因素, 尽管统治者认识到了军事的落后, 也一心想要在军事科技上谋发展, 但贫瘠的社会土壤上终究是无法开出科技之花的。首先在政治上, 封建主义的国家机体无法移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这对军事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遏制作用。在经济上, 落后的小农经济承受不起建设近代化军队所要支付的昂贵开支。无论是从武器装备的引进还是研发上来说, 困顿的晚清财政总显得捉襟见肘。而在思想文化方面, 尊儒学轻格致 (科学) 的文化传统成为制约国防科技发展的精神枷锁。最后, 晚清动荡的政局也无法保证兴科学措施的顺利实施。

近代中国在促进国防科技发展的有益尝试方面为我们留下无尽的思考, 我们现在对这段历史进行探索反思, 在扼腕长叹之余, 更要以史为鉴, 从中得到有益启示, 更好促进现代国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石然:《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科技》,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1年。

[2]董光壁:《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史》,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5年。

论中国近代化历史的起点 篇8

关键词:鸦片战争;积极影响;现代化

1 中国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

中国应不应该打开国门?我们现在不觉得这是个问题,160多年前的中国人也不觉得这是个问题,但他们的理解和我们是相反的。他们以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向中国朝贡的国家是藩属国,不愿朝贡的国家为化外各邦。英、法、美等国不向清政府朝贡,清政府那就不愿和它们作正式的官方交往,连其国名上都加“口”字旁,蔑称为“口英夷”、“口佛夷”、“口米夷”。在清政府心目中,通商是天朝施于蛮夷的一种恩惠,怀柔远人的一种策略。 正如乾隆大帝1793年在复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中所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这种政策和思维,使中国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它阻碍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保护了落后的小农经济,有害于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助长了封建统治者和国民的枉自尊大心理,充分显现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集权制度的落后性。由此观之,寄希望于传统思想和传统体制变革中国社会,使中国顺利地顺应世界大潮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使中国经济转入工业化是毫无希望的。

闭关锁国的政策不但没能挡外敌于国门之外,反而被人搞得丧权辱国,还使得中国与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鸦片战争的战败使自明朝中期以来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遭到了沉重打击,再也无法推行,日益增多的“洋夷”不断涌入,使清政府不得不改变以前对待列强“理藩而已,无所谓外交也”的轻视态度。当然,这种改变是被动的。正如历史学家蒋廷黻所写:“中西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鸦片战争证明了落后就要挨打,要想不挨打,国家必须强大;鸦片战争同样也证明了国家要想强大,必须对外开放。《南京条约》里中国开放了五处通商口岸,英国实现了打开中国大门的愿望,从而方便他们入侵,但同时也方便我们向西方国家学习。可以说是危险与机遇共存。

战争失败的教训使中国的少数精英终于开始意识到“夷有所长,华有所短”,需“师夷长技以制夷”。林则徐、魏源、姚莹等一批优秀人物出现了。他们主动地去看世界、了解世界、向国人介绍世界。公然提出鼓励传习技艺和器物制造,而不是注重礼仪道德。为后来的洋务运动开了先河,同时也是中国对外开放之始。

2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道分水岭,曾经执世界文明发展之牛耳长达千余年的中国,在这次对抗中,一败涂地,整个社会制度的弊端暴露无遗。但是,在这场撞击的中西文化潮流的推动下,中国人对西方对世界的认识也逐渐发生改变,并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中国的地理环境较为特殊,三面由高原崇山峻岭环绕,只有东面通向大海。这种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是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同时又长期使中国处于一种相对闭塞的状态。中国地理条件的封闭性和华夏农业文明的先进性,使中国人形成了只知“天下”、“九州”,而不知世界的华夏中心论。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大兴“八股取士”和“文字狱”,更是把读书人逼入脱离实际,钻进故纸堆状况之中,尽一步助长了中国人不知地球大小而又夜郎自大的文化心态。以至于在“康乾盛世”时期,竟不知与中国通商已久的英吉利地处何方,直到鸦片战争打了近两年,道光皇帝才想起应知道交战英国在哪里,有多大、有没有旱路与之交通。鸦片战争的炮声,粉碎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美梦,也使到中国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了解世界的重要性。19世纪四十年代,林则徐在广州组织翻译研究外国的书籍报纸,随后,他又编成《四洲志》,其好友魏源据此编著了中国第一部世界地理历史巨著《海国图志》,其后又有姚莹的“康輶纪行”徐继番的《瀛环志略》等,它们比较完备地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和基本状况,以及相关的地理知识,开始洗涤中国愚味的尘垢,更新了中国人的世界地理知识,开始放眼世界,认识到“神州者,东南一州也”,这为中国有识之士探索救国救民之道打开了一扇窗户,为中国的近代化起步提供了条件。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与中世纪的西欧相比,更是耀眼夺目。但是,到了明清时期,却呈现出垂暮之气,这一时期的科学技术虽有一定发展,但大多是属于对前代科学技术的整理和总结,没有质的变化。在16世纪未至18世纪初,这一段时期里,虽然出现了“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宗教思想传入中国,但由于中国封建政治造成的桎梏,“西学东渐”过程在明未清初进展缓慢,清康熙未年,中西文化发生激烈冲突,特别是雍正时期,西方传教士基本上被逐出国门,中西文化交流便全然中断了。

鸦片战争前,中国作为东方大国已经经历了两千年的封建文明史,中国的封建传统思想以儒学为主,从孔子开始就日益注重论理道德研究和完善,强调“学而优则仕”,而忽视对自然科学的研究,而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统治,更是注重强化“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要求人们“存天理,灭人欲”。即便是被欧洲人称为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中国科举制度,它的考试内容也一般限于儒家学说,到明朝的八股取士则更进一步禁锢了人的思维和实践能力。与此同时,科技人员则社会地位低下,既无法在仕途上发展,也无法得到政府的支持鼓励。在这种社会氛围中,鄙视技艺成为时尚,科学技术被视为“奇技淫巧”。以至于18世纪未英国特使马嘎尔尼展示18世纪工业革命成果时,乾隆帝竟说:“至尔国所贡之物,天朝原亦有之”,而且对于显示英国当时军事力量与科学技术的军舰模型及新式枪支武器等也漠然视之,毫无兴趣。

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一部分士大夫开始意识到近代科学技术对国家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开始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当中首推“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鸦片战争前他就广州组织翻译研究外国书籍报纸,派人仿制外国船只,购买先进的外国武器。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也第一次介绍了哥白尼的学说,为近代中国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洋务运动则将新思想真正付之实践。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统治阶级中的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师夷智”、“自强”“求富”的洋务新政。开始了以“强兵”为中心的近代国防、工业、交通、教育和科学技术研究事业的建设,使中国拥有了第一批军事、民用工业,建立了第一支海军舰队,开设了第一批外语、科技学校,派谴了第一批留美、留欧学生,出现了近代第一代科技人才,造就了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等等。洋务运动虽然在“中体西用”方针指导下进行,但它却是中国人顺应世界大势而进行的第一次现代化尝试,是对固步自封“天朝上国”观念的一个否定,开始引导中国走向世界,拉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3 鸦片战争加速了封建專治统治的灭亡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主观上是为通过鸦片贸易来打开中国的大门,但客观上英国打击了中国封建统治的基础,加速了是中国封建专治统治的终结。从经济上看,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前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尽管从明朝中期开始就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清朝前期也有所发展,但由于封建主义的异常顽固,资本主义在中国一直没能发展起来,所以经济上仍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然经济占绝对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随着国门被打开,五口通商的开辟,外国商品开始倾销,同时大肆掠夺中国原料,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在通商口岸甚至出现了外国人办的新式企业。其结果使中国经济逐渐失去了独立性,手工业(包括那些具有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纷纷破产,给中国封建经济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从而,作为封建统治经济基础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了。

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的局面开始形成。从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了“师夷长技而制夷”、“君民共主”的思想。到洋务运动中,王韬、马建忠、薛福成、郑观应等人在“师夷长技而制夷”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现行经济、文化、军事乃至政治的改良思想。再到“戊戌维新”运动开始在思想上接受西方工业文明与先进的社会制度,他们认识到西体和中用是分不开的,如果只学技术思想而不对社会制度加以变革,技术则缺失了生存发展的土壤,因此必须从制度上首先变革,效仿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封建专治统治的思想基础动摇了。

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认为:“中国在1840年战争失败以后被迫付给英国的赔款、大量的非生产性的鸦片消费、鸦片贸易所引起的金银外流、外国竞争对本国工业的破坏性影响、国家行政机关的腐化,这一切造成了两个后果:旧税更重更难负担,此外又加上了新税捐。”“所有这些同时影响着中国的财政、社会风尚、工业和政治结构的破坏性因素,到1840 年在英国大炮的轰击之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英国的大炮破坏了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至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中的木乃伊——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政治经济危机到来,而皇帝权威的丧失更加剧了危机。此后,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出现,无一不预示着封建统治的即将终结。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对中国来讲是一次深重的灾难,但我们也要从这个灾难中看到它给中国历史的发展客观上带来了一些推动因素。历史长河不停向前流淌。鸦片战争过去160多年了,改革开放也已走过30年历程。

参考文献

[1]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5.

[2]马克思,恩格斯.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72.

[3]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大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上一篇:艾滋病预防演讲稿下一篇:皮克诺旅行记童话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