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冲刺马原题型考点:政治经济学

2024-09-02

考研政治冲刺马原题型考点:政治经济学(共10篇)

考研政治冲刺马原题型考点:政治经济学 篇1

考研临近,本文为考试整理了2014考研政治冲刺马原题型考点的认识论部分,希望对大家的冲刺复习有帮助。

认识论

一、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区别:①是否以客体为认识对象;②是否承认认识依赖于实践。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区别: ①是否承认认识依赖于实践;②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

二、两次飞跃及其条件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①关系:感性中有理性的因素(不同理论准备不同感受);理性中有感性的因素(不同人生阅历不同理解深度)②两个条件(由实践提供):a.丰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b.通过辩证思维加工制作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四个条件:a.一般的理论和具体的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b.对事物的认识和对主体需要、利益的认识相结合(合理的实践观念,这是第二次飞跃的决定性环节);c.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相结合(最优途径);d.理论与群众相结合(内化为自觉行动)。

三、真理的五个性质

真理的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①真理的内容客观,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②真理的标准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的一元性: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而改变。

真理的绝对性: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坚持)。 ①内容客观②世界可知性③无限发展

真理的相对性:对事物的近似正确认识(发展)。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①有待深化②有待深化③有待发展

关系:①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绝对真理的`颗粒;②绝对真理要通过无数相对真理表现;③辩证转化。

真理的具体性: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是对客观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四、价值评价

价值评价的特点:①评价对象为主客体的价值关系;②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主体性);③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五、如何实现认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认识也应该是具体的历史的。实现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必须:①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②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增强创新意识,注重从实践中汲取智慧,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③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结合起来;④充分认识必然,用以改造客观世界,实现从必然到自由的飞跃。

考研政治马原考点 矛盾 篇2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马原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为了帮助2015的考研学子能够很好地掌握此考点,考研辅导老师给大家梳理了此考点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广大的考研学子能够带来帮助。

1.矛盾的普遍性

(1)含义

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方法论

学习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对于我们科学地看问题、办事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这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其次,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2.矛盾的特殊性

(1)含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具体表现为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2)方法论

矛盾的特殊性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构成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真题1】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公孙子提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其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 )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E.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考研政治真题之马原考点分布 篇3

20考研政治考试刚刚结束, 2013年考研政治整张试卷延续20的试卷结构,分值小有改动,马原共考查4道单选、道多选和一道分析,总共24分,分值与年持平,与2013新大纲保持一致。喻攀老师第一时间对考研政治真题进行全面、精细、深度的解析,帮助2013年考生科学估计个人成绩的同时,也希望帮助2014考研学子掌握考研政治的趋向,避免复习的盲区。下面来看马原各章节在2013考研政治真题中被考查的考点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2013年没有题目考查本章考点,只有本章标题出现在第一道多选题题干中。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013年考查一道单选题,考查静止相对于运动的地位;考查一问主观分析题,考察发挥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考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本章的辩证法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中之重,把握辩证法部分的逻辑结构,要注意三点:一是两大总特征,即联系和发展;二是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学说;三是五对基本范畴。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近年来没有直接命制考题,是重要的未考点。但在2013年,辩证法出人意料地被打入“冷宫”,考察了寥寥几分。

第三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013年考察主观分析题,考查实践观念、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

认识论的分析题重要考点有三个一是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二是认识的发展过程,三是真理和价值,其中第一个考点非常重要,考生一定要认真掌握。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在实践活动中的统一,今年成为了主观分析题的一个命题点,考生要能结合认识飞跃到实践四个条件中“形成合理的实践观念”形成答案。

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2013年考查一道多选题,考察人民群众范畴。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2013年考察两道多选题,一道多选题,考查商品二因素、剩余价值率及资本的本质。

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2013年考查一道多选题,考察当代资本主义在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方面的变化。

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2013年考查一道多选题,考察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模式。

考研政治冲刺马原题型考点:政治经济学 篇4

部分

变化情况分析及命题分析章节知识点章节知识点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义和方法。

(一)

马克思

主义是

关于无

产阶级

和人类

解放的

科学

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

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方法。

本章章节标题调整1处,调整了3个知识点。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章:20第一章第二节的标题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20调整为“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2015年本章调整了三个知识点,年第一章第二节的标题“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在2015年调整为“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的知识点。2014年“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在2015年调整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2014年“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义和方法。”在2015年调整为“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方法。”根据历年命题规律,2015年考点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命制试题的可能性较大。

(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物质世界和实践

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社会的物质性。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与人的存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人和自然的关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2.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联系的内涵和特点。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发展的实质。发展与过程。唯物辩证法与科学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矛盾分析方法。

事物存在的质、量、度。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唯物辩证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

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规律及其客观性。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物质世界和实践

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社会的物质性。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实践与人的存在。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

人和自然的关系。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规律及其客观性。

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2.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

发展的实质。

发展与过程。

唯物辩证法与科学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

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

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

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本章章节标题调整1处,新增了1个知识点,删除了2个知识点,调整了4个知识点。具体表现如下:

第二章:2014年第二章第三节的标题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2015年调整为“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其中,2015年将2014年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合并至第一节。第二节“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唯物辩证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独立成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考研政治马原争分考点:价值规律 篇5

1、价值形式

(1)价值形式就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

(2)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过四个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2、货币

(1)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货币的产生,是商品内在矛盾即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推动的结果。

(3)货币的基本职能主要有以下5项: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4)货币产生的后果有:其一,使整个商品世界被分化为两极: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使用价值;一极是货币,它只代表商品的价值。其二,这样就使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其三,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商品交换;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买卖脱节。所以,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

3.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其一,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其二,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2)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3)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交换价值的一种)根据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即:供大于求时价格低于价值;供不应求时价格高于价值;供求平衡时价格等于价值。所以,从较长时间看,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是一致的。

(4)价值规律的作用

积极作用表现在: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后果有:

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

考研政治冲刺马原题型考点:政治经济学 篇6

2014年考研政治大纲中新增“唯物辩证法与科学发展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党的十八大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意义,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这就深刻启示我们:不仅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把握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集中体现,而且要高度重视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意义,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和指导我国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发展问题上的集中体现,既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又是有效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是第一要义的思想,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都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特别是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更集中而具体地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意义。

考研政治冲刺 历史观考点概括 篇7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

①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含着三项物质性的要素,即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前二者是物质实体;后者是物质力量(生产力)和物质性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统一。

②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总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区分为社会意识形式(文化结构)、社会心理以及风俗习惯。

2.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原理

①含义。

社会关系是指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区分为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

物质的社会关系是指经济关系(生产关系)。

思想的社会关系是指政治关系(社会的政治结构)。

②区分标准。

是否通过人的意识而形成是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的区分依据。

由于经济关系是不须通过人的意识而直接形成的社会关系,所以是物质性,第一性的。

而政治关系则是通过人的意识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所以是思想性的,第二性的。

③方法论意义。

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这一区分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原理的深化。对于我们正确分析社会现象具有重大意义。

3.社会有机体与社会结构?

(1)社会有机体和社会结构的含义。

①社会有机体是囊括全部社会生活及社会关系的总体性范畴。

②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即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2)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特征(同生物有机体相比)。

①社会有机体形成于人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之中。

②社会有机体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

③其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三种生产(物质,精神和人自身)的统一。

(3)社会有机体思想的方法论意义。

①把社会看作处于不断发展中的活的机体。

②从对社会的总体研究中说明各个部分。

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创造性运用。?

?

4.政治上层建筑的原理

①政治上层建筑即社会的政治结构,包括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政治法律设施(政党、政权机关、军队、警察、法庭和监狱等实体因素)、

另一部分是政治法律制度(政治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等规章与准则构成的系统)。

②政治上层建筑的性质是“思想的.物质附属物”。

政治上层建筑这两个部分都是根据经济基础的要求,并通过人们的意识而形成的,是“思想的物质附属物”。从其归根到底由经济关系决定、并且总是一定的思想意图的贯彻来说,它是通过人的思想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因而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5.社会意识、文化结构与意识形态的原理

①在社会意识中,根据反映社会存在的层次,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文化结构)。

社会心理是自发的、不系统的、浅层的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形式(即文化结构)是自觉的、系统的、经过思想家加工的社会意识。

②在社会意识形式中,根据是否具有阶级性,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包括哲学、艺术、宗教、道德、政治法律思想等内容在内的社会意识形式。由于直接反映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因而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并具有阶级性。

而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如自然科学、语言文字、形式逻辑等,由于不反映经济和政治,因而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不具有阶级性。

③作为社会意识一般地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是意识形态的一般本质。

作为有阶级性的社会意识直接和自觉地反映并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是意识形态的特殊本质。意识形态还具有相对独立性。

6.文化的本质和社会功能的原理

(1)文化的涵义。

文化有广狭二义:

①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活动所创造的一切成果,包括物质文化、政治文化和精神文化。

②狭义的文化则指精神文化,即观念形态的文化。一般地说,文化是包括各种意识形态及风俗习惯、行为规范在内的复合体。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

(2)文化的本质。

文化的本质即人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历史过程中,赋予物质和精神产品以人化形式的特殊活动,是人类所创造的“人工世界”及其人化形式。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即意识形态)。

(3)文化的特点。

①人化的形式。体现了人的特点,包含着人的取向。

②社会的性质。文化具有客观性,可解释性和可转换性。

③多样的形态。任何文化都是历史的、具体的。

(4)文化的功能。

文化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

文化作为自觉的社会意识,它对社会经济和政治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多方面的特有功能。

①信息功能。文化传递实现了由生物遗传机制向社会遗传机制的飞跃。

②教育和塑造功能。文化由人所创造,又反过来塑造人。

③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功能。

④认识功能。文化提供人的认识背景和思维传统,制约和引导着人的思维过程。

(5)先进文化的定义。

先进文化是指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未来发展方向和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文化。

(6)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参见十七大报告)。

①当今时代,文化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

(7)文化建设的内容。

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②建设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③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④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创新。

7.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原理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系统中的智能性要素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即一般生产力,它可以渗透到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中并引起这些基本要素的变化,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①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和经济增长中占有首要的地位。

②它从本质上体现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内在结构的根本变化;科学DD技术DD生产一体化,形成了以科学为起点的科学DD技术DD生产双向运动过程。

③它反映了从科学向技术和生产转化的周期大大缩短,以至可把科技看做直接生产力。

④科学技术成为现代生产力的生长点、突破口和决定因素。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伟大杠杆,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对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①先进生产力是集中体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并以此为标志的社会生产力。

②先进生产力是生产力系统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人类历史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

③我们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的核心,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生产力的大发展。(参见十七大报告)

二、有关社会发展规律原理

1.社会历史规律的特点

(1)社会规律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规律。

①从形成机制上,它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

②从作用方式上,社会规律只有通过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实现。

考研政治冲刺马原题型考点:政治经济学 篇8

(二次函数与线段、面积最值综合题型)

一.

突破与提升策略:

1.面积最大值

(1)三角形有一条边在坐标轴上:

以在坐标轴上的边为底边,过不在坐标轴上的顶点作垂线;

(2)三角形的三边都不在坐标轴上:

过其中一个顶点作平行于坐标轴的直线(应用最多);

(3)四边形有两边在坐标轴上:

过不在坐标轴上的顶点作坐标轴的垂线.2.面积倍数关系:先求出其中一个图形的面积,再用含未知数的式子表示所求图形(另一个图形)的面积,根据两图形间的面积关系,列方程求解;或用含相同的未知数分别表示两个图形的面积,再用题中等量关系列方程求解.

二.典型题提升练习

1.如图,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的顶点坐标为A(1,4),与坐标轴交于B,C,D三点,且B点的坐标为(-1,0),(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在二次函数的图象位于x轴上方部分有两个动点M,N,且点N在点M的左侧,过点M,N作x轴的垂线交x轴于点G,H两点,当四边形MNHG为矩形时,求该矩形周长的最大值;

2.如图,抛物线与轴交于、两点,是以点(0,3)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上的动点,是线段的中点,连结.则线段的最大值是多少?

3.如图,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x轴相交于A(-1,0),B(3,0)两点,与y轴相交于点C(0,-3).

(1)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若P是第四象限内这个二次函数的图象上任意一点,PH⊥x轴于点H,与线段BC交于点M,连接PC.求线段PM的最大值;

4.如图,二次函数y=x2+bx+c的图象与x轴交于点A(-1,0)和点B(3,0),与y轴交于点N,以AB为边在x轴上方作正方形ABCD,点P是x轴上一动点,连接CP,过点P作CP的垂线与y轴交于点E.(1)求该抛物线的函数关系表达式;

(2)当点P在线段OB(点P不与O、B重合)上运动至何处时,线段OE的长有最大值?并求出这个最大值;

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顶点为A的抛物线与x轴交于B,C两点,与y轴交于点D,已知A(1,4),B(3,0).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探究:如图①,连接OA,过点D作DE∥OA交BA的延长线于点E,连接OE交AD于点F,M是BE的中点,则OM是否将四边形OBAD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请说明理由;

(3)应用:如图②,P(m,n)是抛物线在第四象限的图象上的点,且m+n=-1,连接PA,PC,在线段PC上确定一点N,使AN平分四边形ADCP的面积,求点N的坐标.

提示:若点A,B的坐标分别为(x1,y1),(x2,y2),则线段AB的中点坐标为.6.如图,抛物线y=ax2+bx+4交x轴于A(﹣3,0),B(4,0)两点,与y

轴交于点C,连接AC,BC.点P是第一象限内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点P的横

坐标为m.

(1)求此抛物线的表达式;

(2)过点P作PM⊥x轴,垂足为点M,PM交BC于点Q.试探究点P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这样的点Q,使得以A,C,Q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此时点Q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过点P作PN⊥BC,垂足为点N.请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线段PN的长,并求出当m为何值时PN有最大值,最大值是多少?

7.如图,抛物线与x轴交于点A(-1,0),点B(3,0),与y轴交于点C,且过点D(2,-3).点P、Q是抛物线上的动

点.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当点P在直线OD下方时,求△POD面积的最大值.

(3)直线OQ与线段BC相交于点E,当△OBE与△ABC相似时,求点Q的坐标.

8.已知抛物线y=-x2+bx+c的对称轴为直线x=1,其图象与x轴相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点C(0,3).

(1)求b,c的值;

(2)直线l与x轴交于点P.

①如图1,若l∥y轴,且与线段AC及抛物线分别相交于点E、F,点C关于直线x=1的对称点为D,求四边形CEDF面积的最大值;

②如图2,若直线l与线段BC相交于点Q,当△PCQ∽△CAP时,求直线l的表达式.

9.如图①,抛物线y=-x2+x+4与y轴交于点A,与x轴交于点B,C,将

直线AB绕点A逆时针旋转90°,所得直线与x轴交于点D.

(1)求直线AD的函数解析式;

(2)如图②,若点P是直线AD上方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

①当点P到直线AD的距离最大时,求点P的坐标和最大距离;

②当点P到直线AD的距离为时,求sin∠PAD的值.

10.如图,抛物线y=x2+bx+c与x轴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C点,OA=2,OC=6,连接AC和BC.(1)

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

点D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当△ACD的周长最小时,点D的坐标为;

(3)

点E是第四象限内抛物线上的动点,连接CE和BE,求△BCE面积的最大值及此时点E的坐标;

(4)

若点M是y轴上的动点,在坐标平面内是否存在点N,使以点A、C、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菱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N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1.如图所示,抛物线过点A(-1,0),点C(0,3),且

OB=OC.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及其对称轴;

(2)点D,E在直线x=1上的两个动点,且DE=1,点D在点E的上方,求四边

形ACDE的周长的最小值,(3)点P为抛物线上一点,连接CP,直线CP把四边形CBPA的面积分为3∶5

两部分,求点P的坐标.

12.如图,已知抛物线y=ax2+bx+5经过A(-5,0),B(-4,-3)两点,与x轴的另一个交点为C,顶点为D,连接CD.(1)求该抛物线的表达式;

(2)点P为该抛物线上一动点(与点B,C不重合),设点P的横坐标为t.①当点P在直线BC的下方运动时,求△PBC的面积的最大值;②该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PBC=∠BCD?若存在,求出所有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3.如图,已知抛物线经过点(-1,0)、(5,0).(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并写出顶点的坐标;

(2)若点在抛物线上,且点的横坐标为8,求四边形的面积

(3)定点在轴上,若将抛物线的图象向左平移2各单位,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得到一条新的抛物线,点在新的抛物线上运动,求定点与动点之间距离的最小值(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14.如图,抛物线与轴交于、两点在的左侧),与轴交于点,过点的直线与轴交于点,与抛物线的另一个交点为,已知,点为抛物线上一动点(不与、重合).

(1)求抛物线和直线的解析式;

(2)当点在直线l上方的抛物线上时,过点作轴交直线l于点,作轴交直线l于点,求的最大值;

考研政治冲刺马原题型考点:政治经济学 篇9

1、名词解释

很多人觉得名词解释很容易,只需要背背就好了,接下来的只能是在考场上听天由命了。确实,如果处理得当,名词解释可谓是最容易拿分的部分,但是同学们也不能掉以轻心。很多同学虽然知道名词的意思,但是就是答不好题目,因为他知道一堆有关这个名词的知识点,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出来,哪些该表达哪些可以忽略。

为此,建议同学们在考前应该将那些重点的名词解释背诵清楚,同时面对考研名词解释题型可以采取三段论答题法。第一,回答名词本身的定义或含义,这个书本上一般会有。第二,提出这个名词的背景,特点,相似概念等,第三,对这个名词做一个简短的评价。比如回答第三人效果理论的名词解释,我们可以先阐述什么是第三人效果理论,接着阐述他的提出背景,特点,含义,影响等,最后,说说这个理论的现实意义,局限性等。

同时,大家还要注意,有些同学面对比较熟悉的名词解释就兴奋异常,恨不得把想写的都写上去。考研教育罔提醒大家,名词解释切勿写成简答题,一般150-200字,即5-8行最好。

2、简答题

简答题作为名词解释的升级版,一般也比较容易,对记忆的要求也比较高,考察的是考生某个重要的知识点比较深入的了解,同学们在答题的时候也要注意一定的技巧。

建议同学们面对简答题也要分三步答题,第一步就是名词解释,对于题目中比较重要的.几个词进行解释;第二步,剖析题目所问的点在哪,并进行阐述;最后,对问题进行一定的总结。举个例子,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与联系。第一步回答什么是商品经济,什么是市场经济;第二步分别回答区别、联系;第三部总结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和可以借鉴的地方。

很多同学会忽视第一步和最后一步,在考场上一定要切记有头有尾。简答题的字数一般800-1000为佳,时间15-20分钟。

3、论述题

论述题是考研专业课的大头,属于中等偏上难度的题目,对知识点的考察比较灵活,往往需要同学们对学科有整体的把握,并能够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其实,如果了解了论述题的本质,其实回答起来还是很简单的。建议同学在回答的时候还是坚持三步走战略,先回答是什么,就是对文中的核心概念进行解释,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再回答为什么,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最后总结怎么样,也就是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在回答的时候不要拘谨于书本上的条条框框,要善于将知识点总结并加以概括,并且要就事论事,不要脱离实际空谈理论。

论述题虽说视野要广,不能拘泥于一两点,但是回答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和逻辑性,不能上下脱节,东扯西扯。一般论述题字数在1500左右,每道题在半小时之内完成。

考研政治马原 考前终极预测 篇10

一、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

为什么要注重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便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

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要改变我们的实践观点以及实践方式。

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原理)

原理: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方法论: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三、发展与过程

原理: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方法论: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做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四、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制约的原理)

原理: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

方法论:要在特殊性中看到普遍性,在普遍性中看到特殊性,将二者结合起来。

六、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原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方法论:指导我们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要把远大的理想目标和科学的求实精神结合起来,把敢想、敢闯的革命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结合起来,既反对因循守旧、止步不前,又反对急躁、陷于空想。

七、辩证否定观

原理: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方法论: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要同时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八、否定之否定规律

原理: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

方法论: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这一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九、认识发展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①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②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

2、认识是具体的、历史的。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转变到另一个具体过程的时候,主观认识就应当随之而转变。

十、真理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又是辩证转化的。承认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就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一切真理,既要反对绝对主义,又要反对相对主义。

2、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具体性所包含的内容和要求是: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历史的,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

上一篇:博山郝峪村优秀作文600字下一篇:流星的遐想-三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