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简史读书笔记800字

2024-08-10

万物简史读书笔记800字(共10篇)

万物简史读书笔记800字 篇1

扉页后第一页,序前一页,在“译本科学顾问”和“译本审订专家”两栏里赫然印着许智宏、何祚庥等“重量级”科学家与学者的名字,黑底白字,方方正正,原本因兴奋而产生波澜的心潮渐渐平复下去,我知道,这样的一本科普书,一定得静静去读,用心去读,待之重之又重,不出所料的话,这必将是一次壮阔的视野开阔历程。

初读几页,便可见本书着者比尔——布莱森英国式的睿智幽默和美国式的搞笑,处处皆是妙语,富有活力,当然,字字都是科学的知识,将大到宇宙大爆炸,笑道0的N次方物质讲述得形象生动,令人欲罢不能。,全书的第一、第二人称的自然使用,感觉就像是零距离的交流,似是父亲正在耳边给我普及科学知识。尤其令人感到惊喜的是,身为一名高中生,静静捧读这本《万物简史》时,竟产生了一种穿越回孩提时代,满溢着好奇与惊喜地阅读着我人生的第一本科普书——《十万个为什么》的感觉,一种由内而外的欣喜感。光就是这种感觉,我便对《万物简史》这本书充满无限的感激与无比的珍视了。当然《万物简史》这本书的确可以看做我们小时候读的《十万个为什么》的超级融汇大升级版,在我看来,在不久的将来,这本书将成为今后的孩子们必读的科普书。

通读全书,许智宏先生的引言及书的第五大部分——“生命本身”,令我对于自己的生命有了“科学的新的解读”。我们现在能活着就很不容易,往大里来说首先就要一个稳定的宇宙,而形成这样的宇宙,要经过精密得吓人的运算,不能出丝毫差错;往小里来说,我们更加需要好到爆的运气了,要久远的时间里,因为无数的机缘巧合,你的祖先才能生下你的父母们,再让他们生下你,也就是说,我们是唯一的可能性,过去,现在,未来,都只有我们一个,永远不会再有第二个。诚然,我们同一整个宇宙,抑或是一个地球的生米相比,我们的生命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无限接近于零。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我们知道死亡,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我们的生命是无限大,正是这个宇宙,这个地球,给了我们生命,让我们有了无限的可能性,令我们能在生命中给予整个世界,甚至整个宇宙,可见或不可见,已知或未知的无穷转变,这便是生命的魅力所在。面对开阔得近乎没有边际的人生旅途,我们不就是应该负起责任,将自己的生命活得对得起整个宇宙,地球,对得起自己么!

《万物简史》读书笔记 篇2

有许多问题,在书中得到了答案。宇宙是怎么产生的?冥王星为什么被开除出行星俱乐部?旅行者一号走到哪里,要去向哪里?月球为什么不会被地球吸引过来?地球上的陨石坑什么样?等等。边读书,边查资料,边给儿子讲解。这本书也是给我上了一堂深刻的科学课。

感触最深的是关于旅行者一号的故事:旅行者1号(Voyager 1)是由美国宇航局(NASA)研制的一艘无人外太阳系空间探测器,重815千克,于1977年9月5日发射,截止到7月仍然正常运作。它曾到访过木星及土星,是提供其卫星高解像清晰照片的第一艘航天器;现时,它是离地球最远的人造飞行器;目前处于太阳影响范围与星际介质之间。9月12日,NASA确认,”旅行者1号“探测器已经离开太阳系,一系列相关资料证明了旅行者号已经脱离了包裹着太阳系的由炽热而活跃的粒子组成的太阳圈顶层,进入了寒冷黑暗的恒星际空间,它将成为第一个离开太阳系的人造物体,且将需要4万年的时间才能抵达下一个行星系。这是人类科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在过去36年的时间里飞行了180亿千米的距离,使”旅行者1号“成为飞越距离最远的人类探测器。

《万物简史》读书笔记 篇3

本来是介绍现代的科学知识,包括宇宙的结构、地球和其它行星的状况、核物理、相对论、生物、生命、进化、遗传等等。科学知识难免有抽象枯燥之处,但是作者在叙述中不时穿插着大量科学家、发明家的遗闻轶事,让你读起来能够兴味盎然。有什么办法呢?人们就是更愿意读遗闻轶事而不是读科学定律。

这本书谈不上精深,读过之后也就是可以对现代科学有个大概的了解,也不见得可以弄明白多少科学概念,但可以给你提供许多与科学有关的谈资,让你看起来象是对科学相当了解的样子。也许正是这一点吸引了读者吧。这样看来,本书将书名取作《万物简史》,其实实在有点夸大其词。

不过话又要说回来,作者在叙述那些科学概念时,确实能够做到简洁明快,让人能够比较容易理解;有些比喻细究起来也许不甚准确,但确实有让人印象深刻的效果。比如谈到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公式的意义时,作者说,一个中等身材的普通人,他的血肉之躯中蕴含着30颗氢弹爆炸的能量,“要是你知道怎么释放它”的话。

书中那些科学家的遗闻轶事,有时相当夸张(当然也有价值),比如说著名的埃德温·哈勃“是个顽固不化的说谎大王”、“英俊到了不适当的程度”,而达尔文的父亲因为达尔文学习成绩平平愤怒责备他“什么都不挂在心上,你将丢你自己和整个家族的脸”之类。以前我们国内的普及读物习惯于将科学家描绘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们道德高尚,作风正派,一心为人类的福祉而奉献。而读读这本《万物简史》,你就会深感“科学家也是人”这句话是多么实在了。

万物简史读书笔记800字 篇4

霍金在20多岁的时候得了卢伽雷氏症病,从此被禁锢在轮椅上。到后来他得了肺炎穿气管手术,剥夺了他说话的功能,但是他并没有因此就一蹶不振。虽然他全身只有三根手指能动,但他却用惊世骇俗、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大胆提出了目前最伟大的宇宙学说,解开了许多宇宙之谜。

霍金教授在这本书中试图用一种通俗易懂的阐述方式来解释高深的物理知识。以达到让大多数人都能看懂的目的。尽管如此,这本书看起来还是有难度的。在这本书中,他带领读者遨游外层空间奇特领域。对遥远星系、黑洞,夸克、“示踪”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质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并对宇宙是什么样的,空间和时间以及相对论等古老问题做了阐述,使读者初步了解狭义相对论以及时间,宇宙的起源的宇宙学的奥妙。

记得在整本书里面,我印象最深的是:再重复一下,由于时间和空间是相关的,一个和逆时旅行紧密相关的问题是你能否进行的比光还快,这一点也许不会使你惊讶。很容易看出,时间旅行意味着超光速旅行,在你旅程的最后阶段做逆时旅行。

令我最感兴趣的是虫洞、我是在一部电影《星际穿越》中看到的,原来虫洞其实就是一个球形空间,能让你不必走直线达到,而是通过扭曲路程来达到快速跳跃的过程,sointeresting!甚至里面的主人公回到地球之后已是过了1000多个地球年,而他自己还跟之前一样年轻,多么奇妙啊!

在感叹霍金教授带给我们的庞大科学信息之余,更多的是敬佩他敢于质疑、敢于想象、更勇于论证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我们当代教育引导学生应重点保护的,万万不可有意无意的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这本书,不管我们是否能真正理解这本书中的科学原理,但只要你用心阅读他就总会让你受益匪浅。让我们捧起书本来,徜徉在其中,感受宇宙的奥秒,你一定会觉得其乐融融的! 关于时间简史读书心得

《时间简史》中,伟大的科学家们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努力创新,从而不断地推动科学的发展。正是这种创新精神,才使得人类社会不断地向前迈进。马尔滕曾经说过:水不流动,必至污浊。同样,一切事业,假使使当事者不常留意改进,改良,努力着创新,最终是准会落伍,失败的,所以说,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

历史,这辆时空之车,在时光中不知疲倦地穿梭,并将继续向前方行进,创新便是它前进的车轮。因为创新,历史才不断地发展。回首望去,在农业的发展史上有这样一段足迹,黄帝发明农耕器具,到后来人们使用水车,到如今的喷灌技术和农业土地多利用,这是一个又一个的创新,这个创新,使中国这个农业大国可以养育着世界上1/5的人口,再想想,政治上无论是北孝文帝通过改革创新使国家兴旺,还是唐太宗的“贞观之治”,都使国家走向一个又一个历史的巅峰;再想想,数学上无论笛卡儿创立了解析几何学,还是祖冲之将“π”算到小数点后9位,都使数字变得美轮美奂;再想想,科技上无论是我们国人为骄傲的四大发明,还是虎克发明了显微镜,都给人们带来了福音;再想想,教育上无论是孔子的因材施教,还是当前的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都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些,不管在哪一行,无不都充分体现着创新的力量,揭示着,创新推动者整个社会的发展。

有的朋友说:‘那都是伟人所做的大事,跟我没有关系呀。’那你就错啦。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都离不开创新。当有的同学发现擦黑板时有灰尘,于是发明了一个新种新的黑板擦。当有的同学发现考试时铅笔容易坏,于是发明了自动铅笔。这些例子无一不证明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离不开创新。

不仅个人需要创新能力,而且整个国家也需要创新意识。因为只有创进才可以发展,只有发展,才可以屹立世界民族之巅。

万物简史读书报告 篇5

——读《万物简史》

在近二十年的生命里,我从来都没有这样一种感觉,直到最近读了比尔.布莱森所著的《万物简史》,原来生命是一个如此伟大的奇迹。毕竟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一个生物体也不过是一团各种各样院子的结合体,但是这种结合确实如此令人不可思议的美妙和神奇。在科学家目前已经在茫茫宇宙中探索到的所有星球中,还没能在发现任何生命的迹象。这些原子本身是没有任何生命可言的,他们如此全神贯注,组成了一个生命的集团,而他们自己却并不知道组成这一切的伟大意义,甚至不知道自己所在何处。但是一个个生命就这样出现在了地球上。从开始的单细胞生命,不断的演化,经历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先是讨厌氧气,后又酷爱氧气,长过鳍、肢和漂亮的翅膀,生过蛋,用叉子般的舌头舔过空气,曾经长得油光光、毛茸茸,住在地下、树上。。。经历了三十八亿年的时间,产生了超过一百万的物种,直到最后,产生了人类。但是这还不算结束,我的祖先们又不断经历了各种各样自然灾难,在苦难的环境中存活了下来,拼尽全力去寻找食物,避免被其他野兽吃掉、被淹死、饿死、冻死,甚至要有足够的魅力能够寻找到配偶,才最终有了我。因此,我现在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而自从有了人类开始,对宇宙万物和对生命本身的探索,就从未中断过!

早在渺远的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在晚上仰望星空,就被那些迷人的景象所吸引。在世界各地的岩洞里,都可以发现祖先们留下的关于星空的壁画。但是仅凭借人的眼睛,最多只能看到5000颗左右的恒星,这对于科学研究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祖先们对星空的解释总是充满错误与迷信,没有实质的进展。直到天文望远镜的出现,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才有了突飞猛进的前进。仅仅通过收集一个几百万光年外的星星所发射的一点点电磁波,就能够推断出这颗星星的质量、体积、密度,以及是否有生命存在。而且对于宇宙大爆炸的研究,也已经发展到了令人瞠目的地步:科学家们已经可以回顾大爆炸后一千亿亿亿亿分之一秒后的情况,并且也早就发现了宇宙背景辐射——大爆炸理论的有力证据。经历了这么多细致的研究,唯一遗憾的是科学家们仍然未能发现外星生物的痕迹,也未能找到另一颗适合人类居住的行星,因此科学的脚步还将继续下去。

除了天空的探索,人们还在对地球进行探索。因为我们任然居住在这个星球上,一切活动都要收到这个星球的影响,因此这项探索的难度绝对不比前一项小。虽然这项伟大的事业是无数代科学家呕心沥血的共同结晶,但我在这里还是不得不高度赞扬一下牛顿。在牛顿两岁时,母亲改嫁给一个牧师,把牛顿留在外祖母身边抚养。11岁时,母亲的后夫去世,母亲带着和后夫所生的一子二女回到牛顿身边。这独特的幼年经历使养成了牛顿沉默寡言,倔强的性格。这为他以后的潜心研究科学无疑是大有帮助的。少年时的牛顿并不是神童,他资质平常,成绩一般,但他喜欢读书,喜欢看一些介绍各种简单机械模型制作方法的读物,并从中受到启发,自己动手制作些奇奇怪怪的小玩意,如风车、木钟、折叠式提灯等等。这正是充满科学探索精神的表现。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学习,牛顿终于做出了惊人的研究成果。在物理方面,总结出了物体运动的三个基本定律(牛顿三定律),这三个非常简单的物体运动定律,为力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其他学科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他是万有引力的发现者,用数学的方法导出了万有引力的公式,把地球上物体的力学和天体力学统一到一个基本的力学体系中,创立了经典力学理论体系;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宏观运动规律,实现了自然科学的第一次大统一。这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次飞跃;

指出流体粘性阻力与剪切率成正比; 在给出平板在气流中所受阻力时,牛顿对气体采用粒子模型,得到阻力与攻角正弦平方成正比的结论;关于声的速度,牛顿正确地指出,声速与大气压力平方根成正比,与密度平方根成反比;用实验证明了白光是由气种色光的混合。在数学方面,创立了微积分的方法,为数学分析这一学科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也许正如牛顿本人所说,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有了今天如此伟大的成就。但是他在我的眼中,是其他任何一位科学家都不能比及的。他在数学和物理上的成就,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打开了至关重要的一扇大门,人类的文明进程因为他而越近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也许我只能引用亚历山大.蒲珀的一句话才能表达我对他的敬佩之情:“大自然和大自然的法则隐匿于黑夜之中;上的说,让牛顿出世吧!于是世界一片光明。” 由于牛顿的科学定律,精确解释了宏观低速物体运动的状态,因此此后的很长时间里,科学界没有令人瞩目的进展,大多数科学家都停留在不断地验证牛顿理论的精确性。直到电子显微镜的出现,各种各样的微观粒子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在微观高速的世界里,人们逐渐发现牛顿的理论竟然出现了明显的偏差,已经不能在帮助他们解释这个神奇的世界。这个时候,又有一位伟大的学者出现了——爱因斯坦。这个小时候被老师定义为智力障碍的神奇的人物,却做出了令全世界都惊异的科学结论。他完全抛弃了牛顿的经典理论,形成了自己对宇宙的定义:并没有牛顿所想象的绝对时间和空间的存在,宇宙从三维空间扩展为四维空间,牛顿所谓的各个星星因引力场而互相旋转运动的场景,被爱因斯坦定义为是个星星在四维空间里沿直线运动在三维空间的投影所形成的结果。这个石破天惊的推论无疑立即打开了人们想象的大门,又一次科学的飞跃就这样产生了。到此为止,人们对地球的研究也暂时告一段落。但是毫无疑问,科学是永远不会终止的。爱因斯坦的理论也许目前被认为是最正确的理论,但是总有一天,会有另一位神奇的科学家,为世界打开另一扇人们从未探索过的大门。在人们进行对物质世界探索的进程中,对生命的研究也从没有停止过。

第一个摆在人类面前的问题就是生命的起源。在愚昧和无知的时代,人们坚定的相信是伟大的神灵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生命,但是经过达尔文乘船到世界各地的坚定探索,收集了大量生物的标本,推翻了这一荒谬的理论。人们重新来审视生命,发现在最初的地球环境中,无机物可以变为有机物,又经过几亿年的不停演变,才终于形成了我们现在生活的生机勃勃的世界。随着人们对生命研究的重视不断提高,一个个生命的奇迹不断地展现在人类眼前——不论是在一片漆黑、压力极高的海底,温度极低的两极地带,高达100度的沸水中,还是在空气季度稀薄的高原地带,都有顽强的生命存在,向人们展示着生命的伟大,令人们不得不由衷的敬佩。人们对生命的研究成果,最终也极大的造福了人类。以前毫无根据的巫术被人们所摒弃,人们对疾病的原理理解的越来越透彻,而不再是一件令人无法捉摸的怪物。曾经的一个个不治之症不断拜倒在人们的脚下,人类的健康得到了极大的保证,寿命得到了极大的延长。因此人类有了更长的时间发挥自己的智慧,为世界的繁荣做出充分的贡献。我们的生活正日益变得丰富多彩。一切是多么的美好。

初次拿到《万物简史》这本书的时候,被它的厚度吓到了,心想如此厚的一本巨著要花费多少时间才能读完呢?然而一开始读这本书,我发现自己就深深的被它吸引住了。这本书里根本就没有其他科学读物的枯燥无聊,而更像是在讲述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让我从更多的方面认识了一个个伟大的科学家,理解他们的思想,了解他们探索这个世界的艰辛过程。篇二:《万物简史》读后感。这本书改变了我的看法,让我觉得科学其实也可以很容易让我们这些外行人明 白,而且比尔?布莱森讲故事的手法着实高超,相信每个读者都会被这部作品的 妙趣横生所吸引,深深地陶醉在神秘的科学世界里,对我们身边的世界有一个全 新的认识。这次的“读书活动”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对科学有了新的认识,对生命也有 了新的理解和感悟:生命不易,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好好珍惜吗?篇三:读《万物简史》有感

读书笔记

--------读《万物简史》有感

四年级上学期末的时候,我发现了一本好书。书的名字叫《万物简史》,它是由美国作家比尔.布莱森撰写的。一经出版就在美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连续十周高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最前列。

这本书写的很精彩,它分六个部分,分别描写了,寥廓的空宇、地球的大小、一个新时代的黎明、处境危险的行星、生命本身、通向我们的路。从这些章节中我不但知道了宇宙的形成,还知道了质子有多少。其实质子是原子极其微小的组成部分,而原子本身当然也小不可言。质子小到什么程度呢?像字母“i”上的点这样大小的一滴墨水,就可以拥有约莫5000亿个质子,说得更确切一点,要比组成1.5万年的秒数还多。因此,起码可以说,质子是极其微小的。你看质子是不是非常的小,小的都不能形容。

我还非常喜欢第六部分,“通向我们的路”之中的冰河时代。书中描写了1816年那个可怕的灾难的一年。仅仅是因为全球气温下降了不足1摄氏度,1816的爱尔兰的春天停止了她的脚步,夏天也不再温暖,饥荒及斑疹伤寒的流行致使65000人死亡。在美国新英格兰地区,那年被人们称为“19世纪冻死年”。霜冻一直持续到6月,种到地里的种子根本不会发芽。由于缺少饲料,牲畜大量死亡,或者被提前宰杀。科学家们从中了解到了,地球

上大自然的恒温系统是如此的脆弱。我也知道了,我们应该爱护地球,保护环境,让地球更适合我们生存,不再发生象1816年那样的灾难。我想如果由于我们不爱护环境,而使地球变暖,打破了大自然的恒温的话,那么我们所遭受的灾害远远要超过1816年的那次。

我向大家推荐这本书,特别是那些喜欢探索科学奥秘的人,请你们也来读一读吧!篇四:读书心得1 读书及心得体会

前段时间读了一本叫《万物简史》的书,是一位被称作“目

前活在世上的最有趣的旅游文学作家”布莱森写的。这位美国作家先后用了三年时间,广泛查阅各种资料,并且向数十门学科的几百位专家请教了当今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用似乎天生具有将枯燥的东西讲得引人入胜的本领,把难懂的宇宙间的历史事件、科学概念写得生动可读。从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妙的故事一一在他的生花妙笔下延展开来„„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讲述科学的奇迹与成就的同时,还浸润着深切的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一次次把目光对准人类那些糟糕的发明,震惊于人类对海洋的危害、对大气的污染以及对动物的杀戮。全书从科学的角度对“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一千古命题作了极为精当的阐释。

细读此书,深觉读的过程中不仅始终有一个万物间的好伴侣

与己同行,并在这历史和生命的旅行中不断地有乐趣,有惊觉,在参与„„“为万物写史,为宇宙立传”,这样的好书,的确值得 由此我深刻感到:一是读书是人类精神的需求。每年的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这是世界上众多的有识之士,看到了物质生活飞速发展的同时,精神家园的荒芜一定会带给人类无限确定和不确定伤害甚至灾难而发出的倡导。这种远视弥足珍贵!当我们人类变得越来越强大,强大到足以成为地球主宰者的时候,我们每一个现代人静心一读。

二是多读几本业外的好书。今天我们倡导的“讲读一本书”活动实际上是倡导一种读书的意识。我想,这读书的“书”有两种,一种是书本或本书,如学生的书本,业主的本书;另一种是课业之外的书。而倡导的读书主要是指后者。当我读业外书籍《万物简史》时,被扉页中一位老者的体会所打动:他说,读过《万物简史》之后,他不再对死亡感到恐惧。姑且不去猜想一本书解开了老者怎样的心结,至少在精神的世界里,他获得了力量增强了勇气。从这一层面看,文化的力量和持久力是不是远大于制度和法令?有时我在想,制度的完备和法律的严密,就一定能保障社会的健康运行吗?这样的困惑前人海瑞也曾有过。多看几本业外的好书,再跳出来好好地想一想,也许就能找到答案:从本质上讲,生命本就是个偶然,短暂到没有多少意义,而我们存在的所有的价值,就是使之有意义起来!这样行而之上而又形似悖论的体味,就是我读《万物简史》之后油然而生的顿悟。明白远方,脚踏实地,活在当下,做好本职,在有限的时段里,做一个好父

母,一个好子女,演绎好自然、社会和文化赋予给我们的角色,心自由而不越矩——这可能就是在向两千年前孔老先生七十大寿的感悟靠近,再靠近吧。

三是为民族崛起而读书。英国人史称世界公民中的绅士,其儒雅的气质、坚强的意志、卓越的才智在史诗巨片中还依稀可见。当年大英帝国的崛起和对全世界的影响,得益于英伦民族对书的热爱和内心自我认定的充实。可那也早已是成为历史,犹如昨日之黄花。如今的英国各阶层,虽然保持并发扬着居家必重书房的传统,但味道变了,书的功能已由装点门面取代了阅读。巨资换得的整墙崭新的精装图书,已是饱食终日的阔佬生活的一部分。一个民族,远离了读书,也就远离淡定和坚持,远离了精神的天空,如高飞的大鸟,折去双翼,终会跌至冰冷的地面。日不落民族,被更重于从读书中汲取精神营养的美利坚民族、日尔曼民族、大和民族所赶超只是时间的问题。想当年在国破家亡的年代,年轻的周恩来在南开大学用激昂的文字书写“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迈誓言,在今天正值风华正茂的我们是不是更应当志存高远,把个人的命运同华夏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呢?

听完我的叙述,此时此刻的您是不是想轻轻地捧起一本书,静静地读、细细得品呢?

谢谢大家。篇五:敬畏自然,崇敬生命读《万物简史》 敬畏自然,崇敬生命

读《万物简史》有感

虽然也读过很多的科普书,但我要说,《万物简史》是到目前为止,我读过的最打动人的一本科普书。一本好书就象是一个好朋友,有时可以启迪心灵,有时可以陶冶情操,而这本书,会带你走进另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世界,会从心里不断的感叹:敬畏自然,崇敬生命!在阅读《万物简史》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真正的记住的知识并不多,我一路惊叹和感叹于大自然的种种神奇和奥妙,我与生俱来的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想象力不断被激发出来。读着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让我从更多的方面认识了一个个伟大的科学家,理解他们的思想,了解他们探索这个世界的艰辛过程。让我感叹原来生命是一个如此伟大的奇迹。

这本书写得通俗易懂,从组成人体的原子讲到宇宙大爆炸,从太阳系的形成讲到居里夫人为什么得了两次诺贝尔却没当选过她所在科学院的院士?(据说是因为她在居里先生死后和另一位科学做了有伤风化的事,所以学院里的老头子们对她十分抵制。)以及人们曾痴迷的火星人的种种传说,只是源于一个科学家看到了火星上的图纹,就武断的说那是火星人开凿的运河,目的是为了从南北极运水以灌溉赤道上干旱而又高产的农作物(看到这,还真让人哭笑不得呢)。它就象一个有魔法的盒子,总有新奇的东西不断的跳到你的眼前,科学和科学家在这里都变的生动有趣。而除了可以让你了解丰富的科学知识,知道科学家们的趣事,当读完之后也不由得会对生命,对自然生出无限的敬畏。

而自从有了人类开始,人们对生命的研究也从没有停止过。

在愚昧和无知的时代,人们坚定的相信是伟大的神灵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生命,但是经过达尔文乘船到世界各地的坚定探索,收集了大量生物的标本,推

翻了这一荒谬的理论。人们重新来审视生命,发现在最初的地球环境中,无机物可以变为有机物,又经过几亿年的不停演变,才终于形成了我们现在生活的生机勃勃的世界。随着人们对生命研究的重视不断提高,一个个生命的奇迹不断地展现在人类眼前——不论是在一片漆黑、压力极高的海底,温度极低的两极地带,高达100度的沸水中,还是在空气季度稀薄的高原地带,都有顽强的生命存在,向人们展示着生命的伟大,令人们不得不由衷的敬佩。

毕竟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一个生物体也不过是一团各种各样原子的结合体,但是这种结合确实如此令人不可思议的美妙和神奇。在科学家目前已经在茫茫宇宙中探索到的所有星球中,还没能在发现任何生命的迹象。这些原子本身是没有任何生命可言的,他们如此全神贯注,组成了一个生命的集团,而他们自己却并不知道组成这一切的伟大意义,甚至不知道自己所在何处。但是一个个生命就这样出现在了地球上。从开始的单细胞生命,不断的演化,经历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先是讨厌氧气,后又酷爱氧气,长过鳍、肢和漂亮的翅膀,生过蛋,用叉子般的舌头舔过空气,曾经长得油光光、毛茸茸,住在地下、树上。经历了三十八亿年的时间,产生了超过一百万的物种,直到最后,产生了人类。但是这还不算结束,我的祖先们又不断经历了各种各样自然灾难,在苦难的环境中存活了下来,拼尽全力去寻找食物,避免被其他野兽吃掉、被淹死、饿死、冻死,甚至要有足够的魅力能够寻找到配偶,才最终有了我们。更为可贵的是学会行走后的祖先们都是聪明和十分有魅力的,这使他们都能成功的找到另一半,并且有了下一代。而且在之后很多万年的进化中基因未出现偏差和失误。

正因为有无数个祖先对生命的热爱和执著,对生活的小心和认真,才换来了一个可以坐在这里打字的我,以及此时也许正笑着看这篇文章的你。

话说回来,也不是和我们的努力一点关系都没有,当我们只是几十亿个精子中的一个的时候,只是因为,我们努力的比其他的兄弟姐妹快了那么一点,才成为今天的幸运儿。不管怎么说,努力总是没错的。因此,我们现在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

我们总以为自己已经足够强壮,可以在自然界的面前指手画脚,呼风唤雨.我们有用不完的勇气和自信,自信的也许有一点过了头而变的有点自负。自负到以为只要我们足够努力,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被改变,被支配,被左右.

可是结果要让大家失望了,虽然我们的确是非常努力,但我们赖以生存的一切似乎和我们的努力沾不上多少边。人们常说,成功是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上百分之一的运气。而这一次绝对是百分之一百的运气。是的,就是简单的运气而已。

首先要感谢带给我们一切的——太阳.我们的地球恰巧处一个和太阳相对最好的位置--1.5亿公里,所以我们看到的太阳实际上是它大约8分钟以前的样子。如果日地距离再近1%或再远5%我们都会太冷或太热而导致无法生存,不对,是从未有过;

我们生活在太阳比较稳定的时代,当它从星云开始形成,一直到红巨星、白矮星,最后的死骸,这一过程大约要经过100亿年,我们正好生活在壮年的红巨星这一段时期,它不像新星那样有活力,时不时来个大喷发什么的;同时又不太老,有大量的物质可以让它以每秒钟大约400万吨的速度自由持续的挥霍,用来维持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长和生存。

而我们的外围又有木星等这样的大行星,就象是我们的保护伞,以它的巨大引力就象是一个吸尘器一样,清除来自外围的垃圾,让我们不用担心时常有小天体,慧星,陨石什么的“太空杀手”突然照我们的星球来那么一下子;真

要是那样的来一下子,我们的命运就和恐龙一样了。

其次,但绝对不是不重要的---我们生存的星球上恰好有水存在,这是我们生命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从胎儿时期90%,到老年60%以下。现代科学形象的比喻说:“人的老化是细胞干燥的过程”。由此可见,水对人的重要性。

个人万物简史读书心得 篇6

合上[美]比尔·布莱森的巨着《万物简史》,我不禁感叹生命的可贵、存在的美好。心中,无限欣赏、赞叹……这是一本为万物写史、为万物立传的书,作者用极其风趣幽默、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着现代科学发展:从宏观的宇宙到微观的粒子,再到几乎难以解释的生命及人类诞生和发展的奇迹……

在生存空间上,从地球最深的海沟底部到最高的大山顶,已知生命的几乎全部生存范围只有28公里左右——与浩瀚的宇宙相比,微乎其微。对于包括人类在内的陆地生物而言,就更少了,上述空间有近99.5%以上,基本上——实际上是完全——对我们关上了大门。即使如此,地球对生命已经很和气了,放眼看看宇宙其他地方,要么是一团死寂,要么是一团热寂,总之,他们对生命并不那么友好。所以说,在这个宇宙中,生命是一个奇迹,它需要一连串差不多永无休止的好运。作为人类,我们更是双倍的运气。我们不仅有存在的恩典,而且还享有独一无二的欣赏这种存在并使之更加美好的能力。

生命如此来之不易,值得我们好好珍惜。某小学生因为考试成绩不好或是被老师责骂后自杀;某花季少女因感情受挫为情自杀;某中年海归博士因工作不顺,事业受挫而自杀;甚至还有人因为一点蝇头小利杀人越货,草菅人命,这些新闻屡上报端,让人看了不免惋惜。他们不懂生命之可贵,不懂它是如何克服了重重困难才来到地球上,又怎样熬过无数次灭绝的危险,才让拥有智慧的我们出现在地球上,一遇到挫折和困难就自以为是世界末日,轻易放弃了希望和奋斗动力,甚至想到轻生,更甚者去杀生。对于这些人,我多希望他们能看看路边石缝间的小草,看看荒漠中的地衣,学习他们的坚韧,感受他们强烈的生存欲望,再看看生命进化的历程、人类血染的历史,就会明白人之为人的幸运。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1000字 篇7

本书围绕人类出现三次颠覆性的革命来开讲: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技革命;

一、智人为何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人类?

人类的来源:十万年前,有六种人类,最后智人胜出,存在两种说法:

1、混种繁衍理论:智人通过行走,与各地人类杂交繁衍,形成现阶段的人类;

2、替代理论:智人把其他人类赶尽杀绝,最后只剩下一种。

十万年前事情无法考究,但智人每到一个地方,当地原著居民很快就是消失,总而言之,虚构语言的能力让智人脱颖而出。

认知革命:至今约7万年-3万年,智人脑回路发生变化,用语言来沟通,用脑来思考问题(无法考究,可能是基因突变)。

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语言是人类的语言可以讲故事!(虚构能力)

讲故事让人类拥有了共同的想象力(宗教、信仰的体现之处)

二、农业革命的胜利到底是人类的一场胜利,还是骗局?

作者认为农业革命可能是一个失误;

1.生活栖息地变小了(农作物无法转移),工作时间和压力变大了(农业是技术活,同时屯粮会带来更多的劳作)

2.(新颖点),人类依靠小麦大范围增长人口,同时小麦也大幅度增加数量,到底是人类利用小麦,还是小麦利用人类。

3.(新颖点)人类大规模耕种到底增加了幸福,还是减少了幸福?农业革命带来了剥削阶层(农民增加了业务量,但是功绩却给了富人【王侯将相】)(农业舒服了农民,使得人类被迫长时间劳作,辛苦)

三、科学革命给世界带来了怎样惊天动地的变化?

虚构的秩序导致没有公平和正义:

1.现实世界和虚构秩序结合是非常紧急的。(怀疑虚构世界不就成了怀疑现实世界了吗?)

2.想象的秩序塑造了我们的欲望。(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3.虚构的秩序并非个人主观的想象,而是存在于主体间(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主体的现实是千千万人的想象)。

货币、帝国、宗教力量,让人类走向统一。其中,想象构建了民族、社会、国家,想象构建了社会秩序、政治秩序、经济规则,想象构建了公司、品牌、金融……想象构建了政治、经济、文化,构建了昨天、今天和明天,构建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科学革命带来的变化:

1.人类承认自己的无知。

2.科学相信靠自己才能获得新知(利用新技术解决新问题)

3.资本主义依靠信用,利用未来的钱解决现在的问题(贷款解决死循环)(资本主义核心是增长)

4.工业革命不仅仅是能源发现运动(不缺能源,只缺能够利用能源或者转化能源的科学知识),也是一次社会改造运动(规定时间【时钟】,摧毁家庭)。

读万物简史有感300字 篇8

书中的主人公是李小米和韩智律。一开始,两人的生活截然不同,小米每天早上都不想起床,吃早饭也是妈妈喂,放学回家,倒头就睡,什么活都不干,智律的父母在外地,他一个人照顾年迈的奶奶,还要打扫家里,帮奶奶拿药、倒水、买衣服等等。自从他们成为朋友以后,小米也想成为智律那样的人,于是她拒绝了父母的帮助,自己做了一张“自动自发行事历”开始了另一种生活。

读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开始想像她以后的生活,同时又疑惑她能否坚持下去,会不会半徒而废?这时,我不禁想起了我,虽然没有小米那么懒,但也挺懒惰的,想到这儿,我又开始看:小米在出去买完书后,又去了商场,回来后,父母已如热锅上的蚂蚁,焦急的不得了,父母没收了她的权力,但她用一次又一次地行动告诉父母,她可以做到,最后,她成功了,她脱离了曾经地自己,父母因为她而高兴、自豪。

看着看着,我惊奇地发现智律的方法真的和别人不同,连懒洋洋地小米都能接受。看完后,我真不知该怎么说,和智律一对比,我什么都不会。我想:也许,我可以试一试!但没过多久,我便放弃了。后来,我再一次细细地读完了整本书。我不该那么着急,做事应该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而不是一个跨步到达终点。小米途中也经历了许多,但她都坚持下来了,并且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万物简史优秀读后感3000字 篇9

回溯到书中,你知道这些奇怪惊人的科学异事吗?例如:宇宙起源于一个要用显微镜才看的到的奇点;全球变暖可能会使北美洲和欧洲北部变得更加寒冷;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你阅读了这一系列的奇闻怪事肯定会感到大吃一惊,而我也感到不可思议。这本书的作者就用妙趣横生的笔触写了这本书,更是清晰明了地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故事一一道来。更让我佩服的是,这些繁琐的事变的个个通俗易懂,深入人心……

你知道生命的起源吗?我自想生命应该是在某一时刻,某一地方蹦出来的吧!而书中所述:时间已经证明,事情跟本不是我想的那么简单。在赋予我们生命的化学物质里,没有什么非常奇特的物质,要是你想制造另一个有生命的的物体,无论是一颗青菜,一条鱼,甚至是一个人,你其实只需要四种元素:碳、氮、氧和氢,加上少量几种背的东西,主要是硫、磷、钙、铁。把30多种这类的混合物放在一起,形成糖、酸和其他基本化合物,你就可以制造任何有生命的东西。也许,可能正因所此,在你的手中诞生一个新的生命。但是,这一切来说,生命始终是不可思议的,令人满意的,甚至是奇迹般的发生。

其实,读了这本书以后,我感到我们很幸运。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太阳较为安稳的的年代。当太阳从星云开始形成,一直到红巨星、白矮星、最后到灭亡为止。从中,这一过程足足要经过100亿年。而我们正好生活在太阳较少动的时段——红巨星,同时红巨星他有大量的物质让它在每秒大约400万吨的超速度发挥,从而用来维持地球所有生物的生长和生存。

就如书中介绍,每一个人阅读此书以后,都会对生命,对人生,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产生新的感悟,而我一样,也许在浩瀚的宇宙心空中,生命可能是那么脆弱,每一秒可能就会有新的生命诞生,每一秒都有一个生命的结束。而《万物简史》这扇科学帝国的大门带我领略了生命的精彩,生命多灾多难的进程,也许还能让我明白科学的真谛。正因为这样,我对“死亡”这个可拍的字眼不在感到可怕!回忆书中的每一个章节,每一个都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我非常赞同美国《纽约时报》说的一句话:“《万物简史》似乎注定要成为一部现代科普著作的经典!”

《万物简史》,终将成为科学领域的一块珍宝!

万物简史优秀读后感3000字2

读完厚厚的一本《万物简史》,我感到意犹未荆这真是一本最打动人的科普书。

作者比尔·布莱森自称这本书是“为万物写史,为宇宙立传”。他用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笔法,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笔下。这是一本可以从任何一页任何一行任何一个字开始把你吸引的书,就像是在聆听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你可以和作者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去与达尔文、爱因斯坦、牛顿这样的巨匠一起遨游科学的海洋,探索宇宙和世界的奥秘。在这本书里,作者不是在陈列知识,而是用满腔热情把知识做成工艺品,让人读来舒畅,有时忍不住要拍案叫绝。

书中回溯了科学史上那些伟大与奇妙的时刻,引用了近年来发现的最新科学史料,几乎每一个被作者描述的事件都奇特而且惊人:宇宙起源于一个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见的奇点;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使北美洲和欧洲北部地区变得更加寒冷;1815年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坦博士拉火山喷发,喷涌而出的熔岩以及相伴而来的海啸夺走了10万人的生命;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而那些沉迷于科学的科学家们也是千奇百怪:达尔文居然为蚯蚓弹起了钢琴;牛顿将一根大针眼缝针插进眼窝,为的只是看看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富兰克林不顾生命危险在大雷雨里放风筝;卡文迪许在自己身上做电击强度实验,竟然到了失去知觉的地步;发现第一批陆地动物鱼甲龙化石的瑞典古生物学家贾维克居然数错了手指、脚趾的数量,还把化石藏了48年不让别人看……

这本书的语言风趣幽默,在读到描写哈雷这位科学家的文字时,我一下子笑出了声。其实,类似这样的语气和描述在书中比比皆是。“哈雷是个不同凡响的人物。在漫长而又多产的生涯中,他当过船长、地图绘制员、牛津大学几何学教授、皇家制币厂副厂长、皇家天文学家,是深海潜水钟的发明人。他写过有关磁力、潮汐和行星运动方面的权威文章,还天真地写过关于毒品的效果的文章。他发明了气象图和运算表……他惟一没有干过的事就是发现那颗冠以他名字的彗星。他只是承认,他在1682年见到的那颗彗星,就是别人分别在1456年、1531年和1607年见到的同一颗彗星。这颗彗星直到1758年才被命名为哈雷彗星,那是在他去世大约16年之后。”

类似的幽默有的时候近乎调皮(这种表达方式语文老师可不怎么喜欢),也许正是在这样一支笔下,才有如此生动立体的一个个科学巨人款款走来,一幅幅科学的图景才如此瑰丽而妙不可言。

其实我喜欢这本书的理由很简单。它能告诉我关于地球多大多重多老,它能抛开所谓的科学体系的划分甚至抛开科学这个概念大一统的说事儿,它还讲了很多科学家的趣事儿,他更加激发了我热爱科学的热情,让我对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更加浓厚。

虽然已经读过很多的科普书,但我要说,《万物简史》是到目前为止,我读过的最打动人的一本科普书。作文

万物简史优秀读后感3000字3

《万物简史》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作者比尔?布莱森把19~21世纪的科学发展进程记录了下来,让人们明白科学家以前的猜想和创造,更加深入的把大自然的几番不同的模样描述了一遍。全书分为六部分:寥廓的宇宙、地球的大小、一个新时代的黎明、处境危险的行星、生命本身、通向我们的路。

正像《出版商周刊》说,阅读布莱森的作品,就像是在聆听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他的故事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让我了解了爱因斯坦、牛顿、弗里茨?兹威基等科学家。知道原子、铅、细菌的组成、形成部分。可以说是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的有些内容让我非常地震惊,原来自己有那么多知识不知道。宇宙一开始只有人的手掌大小,后来,经过不断爆炸而引发了巨大的膨胀而变成了原来的几千万亿倍。科学家提出,宇宙也应该有好几个,我们所住的只是其中一个,世界应该更大;以前大家一致认为铅不据有毒性,生理学家找了几个志愿者来做人体试验,几个月后来医院复查,身体并没有发现异常,那时他们根本不知道,铅在人的血液和骨头里!一旦把许多铅都吸到体内去了,就很难将毒取出来。每天,我坐在床上看报纸,报纸里的铅到了床上,夜晚还要睡觉,铅不是到人身上了?所以以后再也不能在床上看报纸,;人去世后,人体内有一部分的原子会跑出来,到另外人的体内,有可能你身上还有牛顿的原子呢!

其实,我喜欢《万物简史》的理由很简单,它的奥秘和知识包罗万象,就像饮不完的水,让我不顾一切地去饮用它,使人回味无穷。

万物简史优秀读后感3000字4

《万物简史》这样的书名,在西方有着非常古老的传统。古代和中世纪的许多著作,都喜欢从“天地开辟”时谈起,一直谈到那时的当下,搞得象一部百科全书。如果仅仅从形式上与那些古代著作相比,本书也可以视为一部关于现代科学的通俗百科全书。

本来是介绍现代的科学知识,包括宇宙的结构、地球和其它行星的状况、核物理、相对论、生物、生命、进化、遗传等等。科学知识难免有抽象枯燥之处,但是作者在叙述中不时穿插着大量科学家、发明家的遗闻轶事,让你读起来能够兴味盎然。有什么办法呢?人们就是更愿意读遗闻轶事而不是读科学定律。

这本书谈不上精深,读过之后也就是可以对现代科学有个大概的了解,也不见得可以弄明白多少科学概念,但可以给你提供许多与科学有关的谈资,让你看起来象是对科学相当了解的样子。也许正是这一点吸引了读者吧。这样看来,本书将书名取作《万物简史》,其实实在有点夸大其词。

不过话又要说回来,作者在叙述那些科学概念时,确实能够做到简洁明快,让人能够比较容易理解;有些比喻细究起来也许不甚准确,但确实有让人印象深刻的效果。比如谈到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公式的意义时,作者说,一个中等身材的普通人,他的血肉之躯中蕴含着30颗氢弹爆炸的能量,“要是你知道怎么释放它”的话。

书中那些科学家的遗闻轶事,有时相当夸张(当然也有价值),比如说著名的埃德温·哈勃“是个顽固不化的说谎大王”、“英俊到了不适当的程度”,而达尔文的父亲因为达尔文学习成绩平平愤怒责备他“什么都不挂在心上,你将丢你自己和整个家族的脸”之类。以前我们国内的普及读物习惯于将科学家描绘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们道德高尚,作风正派,一心为人类的福祉而奉献。而读读这本《万物简史》,你就会深感“科学家也是人”这句话是多么实在了。

这就是《万物简史》,一本既是关于科学知识的有一点系统性的普及读物,同时又可以说是一本颇具人文关怀的现代科学史著作。

万物简史优秀读后感3000字5

《万物简史》以简短的文字、生动的图画描述了世间万物如何演变而来,并揭示了许多科学理论。

作者是一位英国人,他从小就喜欢科学读物。每当读了以后,总是问:“他们是怎么知道的?”这本书恰恰回答了自己思考的问题。当前,初中和高中的物理所讲的科学理论,由于许多高深的专业术语,学生们并不完全理解,而他以浅显的文字加以阐述,则更容易被我们接受。

书中讲到的“万有引力”,虽然我很早便听说牛顿的这个著名理论,但并不完全理解它的意思,但是,读完了关于它的叙述,才彻底明白了它的含义。作者这样写道:也许你正在看电视,这时,你吸引着电视机,电视机也正吸引着你;你吸引着椅子,椅子也吸引着你;桌子和天花板也相互吸引着。世间万物都有引力,物体越大,引力就越大,有时你感觉不到,只是引力太小的缘故。

经过这样的解释,我也就懂了“万有引力”地道理。所以,这本书是我读过的科学类书籍最好看、最有价值的一本书。阅读这本书,真正使我了解了宇宙的一切奥秘。

万物简史优秀读后感3000字6

放下手中厚重的书籍,却久久不能忘怀,是科学的神奇?还是对自身的探索?在这本被美国着名媒体纽约时报称为“为万物写史,为宇宙立传”的书中,作者以一种区别于普通科普图书的通俗易懂和引人入胜方式让我们折服。

《万物简史》是一有关于现代科学发展史的书,其作者是美国比尔·布莱森。

比尔。布莱森是世界知名旅游文学家,1951年出生于美国艾奥瓦州,作品主要包括旅游类随笔、幽默独特的科普作品——比如《万物简史》、《母语》等等,横跨多种领域,乏味的知识在他信手拈来。

布莱森曾在英国居住20年之久,在20年中他无时无地不在学习英国的人文风貌,从而使在《万物简史》中英国式的幽默和美国式的搞笑同时出现,佩服的是不仅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冲突还很好地融合了起来

在书中不仅涉及了宇宙,天文,物理,化学,科技,生物,古生物,航空,甚至是生命。

在书中的有一节介绍了细菌世界,当你安然入睡时,你会不会感到一丝不适?其实在你的床上还住着超过200万的螨虫,它们以吞吃你的头皮屑为食,听起来很恐怖吧!

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人类多么渺小,大自然的神奇。

可总是有人不服从大自然的安排,试图逆转大自然,可结果呢?不用说大家应该都知道了吧,与大自然对抗的结果自然是灭亡。

作者曾经不止一次说过地球是幸运的,因为我们生活在太阳比较稳定的时代,当它从星云开始形成,一直到红巨星、白矮星,最后的灭亡,这一过程大约要经过100亿年,我们正好生活在壮年的红巨星这一段时期,它不像新星那样有活力;同时又不太老,有大量的物质可以让它以每秒钟大约400万吨的速度自由持续的挥霍,用来维持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长和生存。但最重要的不止如此,我们的地球恰好有水的存在,这是我们生命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总而言之这本书囊括了众多领域,可以使我们的知识累积有一个质的飞跃。

当我真正放下这本书时我发现世界不再沉闷了,因为我通过《万物简史》这扇窗户了解了这个世界还有很多的精彩带我们去发现!

正因为有无数个祖先对生命的热爱和执着,对生活的小心和认真,才换来了一个可以坐在这里打字的我,以及此时也许正笑着看这篇文章的你。

万物简史优秀读后感3000字7

《万物简史》第三部:“一个新时代的黎明”读后感

说起来也许我和这本书有缘吧,在我有幸翻开它的书页之前,就已经三次在互联网上见过它的大名。印象最深的,是说看过这本书的人,对死亡不再感到恐惧。因此我对它来了兴趣,这也是我第一次认真地阅读一本书的简介、作者译者、序言、目录、引言。哦,幸运的是,这些在我看来并不怎么有用的东西,在这本书里显得尤为生动。以下我摘录引言中的一段话:

‘因此,在过去38亿年的不同时期里,你先是讨厌氧气,后又酷爱氧气,长过鳍、肢和漂亮的翅膀,生过蛋,用叉子般的舌头舔过空气,曾经长得油光光、毛茸茸,住过地下,住过树上,曾经大得像麋鹿,小的像老鼠,以及超过100万种别的东西。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演变步骤,只要发生哪怕最细微的一点偏差,你现在也许就会在舔食长在洞壁上的藻类,或者像海象那样懒洋洋地躺在哪个卵石海滩上,或者用你头顶的鼻孔吐出空气,然后钻到18米的深处去吃一口美味的蚯蚓。’

乍看一下,好像是在贬低人类一样(至少我有过这种感觉,但我不介意),但是这段话确实形象的描述了生物的进化史,或者说是组成细胞的原子的一生。就像书里说的,也许我身上的某一粒原子,在它那绵长的生命中,曾经是秦始皇龙袍的组成部分也说不定。

因为这本书的每一部分都引人三思,而且我目前也没有把它看完,所以,我就只写了书的第三部:一个新时代的黎明的读后感。

事实上,现在我已经看到了这本书的第五部,但我发誓在我看过的章节中,我还记得最多的东西是出自第三部。这并不是说别的章节不好,而是说明了人的记忆力有限。我想,第三部带给我很多不一样的东西。

比如说,如果你想在一滴水中用肉眼看清一只草履虫,那么你需要把这滴水的直径放大到12米,如果你想看到同一滴水里的一个原子,那你则需要把水滴的直径放大到24公里宽。

比如说,一个原子的寿命有十的三十五次幂年,或者还要多,所以你的一部分极有可能比地球还要古老。

比如说,一个原子中真正有很大的密度的是它那小的可怜的原子核,而如果没有原子核外面的电荷的话,你可以从墙上穿过去,所以与其说你是坐在板凳上,不如说你是因为电荷之间的排斥而与板凳保持很小的距离浮在板凳上。也许你看不懂,那么你可以去看看《万物简史》。

还比如说,人的指甲一生大约只长两米,当然这不是主要内容。

再比如说,不管空调还是冰箱还是什么其他的一些常用物品都在向空中散出一种叫含氯氟烃的物质,这种东西增加温室效应的本事,要比二氧化碳强上10000倍左右。

其实这些都不是感受,看了这本书后真正让我感受到的,总的来说可以总结成几点:

1、世界真奇妙。

2、人类为了追求永远也追求不完的真理做出了极大的付出,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3、穿插在文章大的支架中的,人类的无知、傲慢、狂妄、自私、贪婪,以及人类的善良、认真……

但总的来说,我的感受就是:世界真奇妙。

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语言,只用五个字,便可以代替我心中的无限震撼与感悟,所以我觉得我已不用再多说什么了。

最主要的是,这本书让我感到——好好笑哇哈哈!真的是在趣味里学习了。

万物简史优秀读后感3000字8

我读了《万物简史》这本书,使我的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增长了许多。全书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

它介绍了从宇宙大爆炸一直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有繁多妙趣横生的奇人趣事。对“我们从哪来?我们是谁?我们要去哪?”等人们似懂非懂的问题都做了合理解释,让我体会到大千世界奥妙无穷。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比尔·布莱森,由北大校长许智宏教授亲笔提序。在6部30章近500页的内容里,我最喜欢阅读第三部中的《威力巨大的原子》。在19世纪,有些人正在搞懂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东西——-既微小又神秘的原子。听了这个故事,你再不会害怕死亡,因为如果某个物体死亡,原子就慢慢离开寄主,游荡四方,寻找其他原子结合,产生新物体。也就是说一条鱼、一张纸等都可能是你的组成部分。但是原子到底有多少多大呢?它们大量存在,多得我们无法想象,一切物体都由原子组成,比如在一块方糖大小的空气中,就有4500亿个原子,世界要用多少方糖才能填满,再乘以4500亿!啊!真是多得要命,原子无处不在!更令人吃惊的是,它们的寿命至少有10的35次方年,这数字真是巨大啊!

读书笔记 黄金简史 篇10

在金融风暴的袭击下,纸质货币的价值一贬再贬。如我国,网络上到处都说,现在的人民币是越来越不值钱了,十几年前一张百元大钞能买到很多东西。但现在一张一百块钱的钞票在人们眼中已经不算什么大钞了。金融市场也是如此,股市的一度低迷使股民们心灰意冷,证券、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也不孚众望。在种种原因之下,黄金市场逐渐成为人们的新宠。

黄金是近几年来才兴起来的一种投资方式。由于黄金具有可塑性强,密度高,恒定不灭,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且它会永恒的闪耀的物理性质,这些优良的物理性质使得黄金成为世上最好的保值工具。从古埃及、古罗马、古巴比伦到现在的英国、美国、中国的金融市场,黄金永远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古希腊诗人品达曾对黄金有过非常恰如其分的描述:“黄金是宙斯之子,蛀虫与铁锈都无法侵蚀之;但人的灵魂却被这至高无上的财富所侵蚀。”同样的,约翰·斯图亚特·密尔对这句话做了很精当的解释:“你仅可轻触黄金,但勿紧握之,以免有伤害之虞。”黄金的诱惑是人类所不能抵抗的,但若是过分执着于追求财富,就会成为祸起的源头。

在这本书的序言里,作者彼得·L·伯恩斯坦说,他之所以写这本书,是希望“书中选用的这些素材,将有助于读者晓悟(甚至偶尔感到激愤)人类的入魔、痴迷和侵略性是如何被这个奇怪的和独一无二的金属所激发出来的,而这种金属千百年来始终束缚着人类的命运。”很奇怪的是,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中国,虽然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彼此之间也几乎没有交集,可是他们都不约而同的选用了黄金作为装饰品和货币。特别是古埃及,对于黄金的崇拜等同于神。图坦哈蒙的金面具意味着古埃及人将黄金用于仪式典礼中,作为宣扬权利、财富、非凡超群以及和上帝的亲密无间的媒介。犹太人狂热崇拜的小金牛也正是将对神的崇拜以黄金表现出来。在《圣经》中,有超过400处提及黄金,这足以说明古人对于黄金的偏爱。由于各个

大路上都有丰富的黄金资源,黄金在每个大陆的发展过程中都是不变的焦点。《黄金简史》主要按年代顺序排列,探讨黄金神奇和富有宗教意味的品性和黄金演变为货币的历史。叙述了自古以来,直到现在的黄金市场投资的全过程。

《货币战争》中,作者认为金钱是引起战争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黄金无疑是先人们争夺的对象。拥有黄金作为财富的人,其灵魂将安度天堂。在神话中,对于黄金的渴求犹如饕餮。西班牙国王费迪南德说:“占有黄金!无论是极富人情趣意味的巧取,还是甘冒一切风险的豪夺,总之,必须占有黄金!”由于对黄金的渴望,人们努力地开采黄金,所以奴隶制的盛行不足为奇,战争也为矿区带来了奴隶。

在黄金刚被人发现时,大多是作为装饰品和礼仪用品出现的。正如耶普岛上将石头作为货币一样,黄金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属性,时间的流逝无法磨灭其光泽,人们开始将其制作成铸币。它被作为货币使用距它出现有2000年之久。当黄金被作为铸币出现后,新的度量衡也随之出现了,从早期的克拉、格令到现在使用的盎司。公元前4000年时,古埃及人铸造金条为货币,制定黄金与白银的交换比率。黄金作为装饰品时,是权力的炫耀,拍马的工具,当它作为货币时,人们对其开始冷静、理智、精于算计、精确。由于交易中金属称量比较麻烦,所以人们梦想有一种超国家的货币,原始状态的金条便出现了。小亚细亚东部的土耳其还出现了体系完备的铸币制度。迈达斯点物成金的故事体现了人们对黄金的渴望又加深了。

“就权势而言,黄金即便不是充分条件,也是必要条件。”在古罗马,一个公民的话语权取决于其所拥有的黄金数量而非其父为何人。罗马的拜金文明的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国王克拉苏,被人用熔化的黄金灌进喉咙后死亡。本书第三章:《大流士的浴缸与警觉而鸣的鹅群》.大流士是波斯末代的波斯王,他喜欢黄金,到了不可遏制的地步,相传他的浴缸是由黄金铸造而成.这一章用了象征的手法,将黄金作为饰物成分比作“大流士的浴缸”,人们对于黄金的更深层次的渴望比成“鹅叫”、“鹅群”。

“在一个国家寻求强权的道路上,没有什么东西的作用能胜过黄金。中欧‘黑暗时代’,人们储藏古罗马的金币和黄金器皿以应对恐怖肃杀的不安全性和孤独感。”中世纪的很多战争,其根本目的仅仅是为了夺得黄金。本书用君士坦丁十一世的故事向我们揭示了中世纪人们普遍认同的一个观念:“一无所有之时,便是帝国的覆亡之日”。中世纪欧洲的人们为了夺取黄金,开辟新航路,把手伸向了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君主们醉心于赚取金币,不断对其它国家进行杀伐。不可否认的是,这也为传播先进文明提供了机会。这其中获益最多的当属英国,它靠掠夺其它国家获得原始资金,获取殖民地,又高瞻远瞩的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就了一个“日不落帝国”的辉煌。经过100年的持续不断的进步,金融信贷的非凡技巧在这一时期日臻成熟,并且在此后的许多年间,无人可及。

在欧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的同时,亚洲的统治者对于黄金的痴迷不逊于欧洲的诸多君主。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君主们对于黄金都有着独特的偏爱。他们用黄金装饰宫殿,如:忽必烈.据马可·波罗的记载,中国国都的皇宫是有史以来最为庞大的宫殿建筑群,“放眼望去,到处都是黄金与壁画”,日本的皇宫建筑业同样超凡入圣:“我们欧洲房子与教堂的屋顶是用铅覆盖的;而日本皇宫的屋顶,则是用纯金覆盖的。其价值难以估算。”如此奢华的装饰,无一不彰显着亚洲的统治者们对于黄金的痴迷。

上一篇:党性修养座右铭下一篇:与风筝度过的时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