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嘉应学院的校园规划

2024-05-19

浅谈嘉应学院的校园规划(共6篇)

浅谈嘉应学院的校园规划 篇1

一、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理念

1、功能分区:随着学校规模的发展,严格强调高校内的各大功能分区,事实上已经不能满足学生、老师的使用要求。而要求各功能区域之间的相互交融、渗透‘必须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

2、校园特色:在校区规划中传承大学文化、地域特色反映各自学校人文精神和特色的校园环境。

3、生态环境:随着校园的大规模建设,规划设计中应该结合自然和生态利用自然条件,保护和建设校园的生态系统。创造生态化、园林化的校园环境。

浅谈嘉应学院的校园规划 篇2

客家人是汉民族的重要一支,历史上为避战乱,从中原辗转迁徙而来。客家人的聚集地为赣南、闽西、粤东三角区。其中以粤东北的梅州最为集中,因此梅州被誉为“世界客都”。客家话是客家人的独特语言,客家人有独特的客家文化和习俗。概括地说,客家人是历史原因形成的汉民族独特稳定的一个民系,他们具有共同的利益、独特稳定的客家语言、文化、民俗和性格特征。

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并长期发展,在漫长的艰苦生活环境中,客家人继承中原文化精髓,形成了“崇文重教、勤俭诚信”的客家文化精华。客家文化因其古朴的民风民俗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活化石”,受到了海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

(一)崇文重教

梅州地方一级的行政区划建置,始于五代十国南汉乾和三年,即后晋开运二年,升程乡为敬州。宋开宝四年因避宋太祖祖父赵敬之讳,改为梅州。清朝时曾改为嘉应州。宣统三年,复名梅州。千百年来,梅州先民为避战乱之苦,辗转南迁,定居于梅岭蛮荒之地,他们深刻体会到文化教育对改变自身命运的重要性。从南宋绍兴(1131-1162)时,福建人方渐来梅任知州称“梅人无植产,自明恃以为生者,读书一事耳”,到近代在梅传教20多年的法籍天主教神父赖里查斯的“学校教育,就是较之欧美各国也毫不逊色”的描述;从清乾隆十三年嘉应州官所题“人文秀区”,到清代状元广东督学称嘉应“人文为岭南冠”;从1965年郭沫若先生称赞梅州“文物由来第一流”到“文化之乡”的美誉,都说明了梅州长久以来延续着“耕读传家”的传统,学风鼎盛,崇尚教化,致力于培育英才,具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乾隆嘉应州志》亦有记载:“士喜读书,多舌耕,虽穷困至老,不肯辍业。”

数百年来,梅州华侨遍布世界五大洲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三百余万人,成立了上百个会馆、宗亲会等民间社团组织。他们虽然身在海外,心却恋着故土,继承了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全力支持家乡教育事业发展。

(二)勤俭诚信

因是外来人群,且迁居地并非当地最好的位置。因此,客家人格外勤劳俭朴,以期在生活上更有保障。与此同时,客家人视诚信为人际交往的基本品德,凡事以诚取信于人,并以此来衡量是朋友或“小人”。客家人常言:“无信非君子,无义不丈夫”、“亲君子、远小人”。因此,客家人所居住的地区民风较纯朴,社会治安较好,整体社会氛围更和谐。

(三)保守谨慎

一般认为客家民系具有思想的保守性。长期居住山区的地理特点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客家人保守谨慎的性格特点。客家文化比较成型的赣闽粤边区,自然环境的封闭性十分突出。这些特点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出,客家人凡事讲求稳妥,主张维持现状,抗拒变革,不事创新。保守性在早婚、多生和重男轻女等观念上也可看出。黄淑娉采用国际通行的卡特尔人格因素对广东三大民系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也显示,客家人有保守谨慎的性格特点。

二、客家文化对客家教育的影响———以梅州市的嘉应学院为例

(一)学校的创立与发展得益于客家传统文化“崇文重教”的影响

嘉应学院地处广东省梅州市,也是梅州乃至粤东北地区唯一一所公立本科高校。该校的创立沿用古地名,包含了广大华人华侨对客家历史的尊重与热爱。学校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13年创办的梅县县立女子师范学校。我国著名诗人、伟大的外交家黄遵宪,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被解职放归,回到梅县老家。1904年,黄遵宪不满清政府的愚民政策,在梅州组织了“兴学会议所”和“嘉应教育学会”,开新教育运动之先河。受新教育运动的影响,仅梅县就开办了小学二百余所,几年后发展到五百余所,数量之发达冠于全省。初等教育的发展和巩固需要师范教育提供师资,黄遵宪派人留学日本等地,以培养新教育之师资,筹备举办师范教育。经海内外乡贤的艰苦努力,终于在1913年创办了梅县县立女子师范学校,由黄遵宪的外孙女叶璧华担任第一任校长。在穷乡僻壤开办现代师范教育是非常艰难的。即便如此,在海内外乡贤的竭力支持下,现代师范教育在梅州始终没有中断。1923年,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廖道传卸任后回到家乡梅县,看到很多中学毕业生读大学需远赴穗、京、申,而贫穷子弟因无力支付学费大量失学。为此,廖道传呼吁筹办综合性的嘉应大学,此举得到社会各界海外同胞的热烈响应,在华侨和地方工商界人士的鼎力支持下,经国民党广东省政府批准,于1924年正式开办嘉应大学。由于1926年年底时局动乱,嘉应大学的办学经费无法筹措,不得不于1927年春停办。嘉应大学的停办成为了海内外乡贤的一块“心病”。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类人才需求急剧增加,梅州人深刻感受到,除了要巩固高等师范教育外,还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开办综合性大学。为此,1984年,当时的梅县地委和行署提出要办一所自己的大学,此举激起了广大海内外乡贤复办嘉应大学的极大热情,他们出钱出力,献计献策,短时间内就筹集到复办嘉应大学的巨额资金。1985年10月9日,嘉应大学正式得以复办。

在梅州开办现代师范教育和综合性大学的漫长历程中,充分体现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办大学的艰辛与曲折,若没有海内外乡贤的顽强意志,没有海内外同胞的竭力支持,这几乎是不可能的。1985年以来,美国旧金山客属联谊会、香港嘉应商会等12个客属社团二百余人次,累计捐资七千多万元人民币,建设了宪梓大楼、田家炳图书馆等35个项目,设立了嘉应大学教育基金、侯庆麟奖学金、罗活活助学金等12个奖教奖学助学项目,捐赠了大批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香港爱国乡贤、被周恩来誉为“梅州大侠”的廖安祥捐赠104幅珍贵名人字画,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梅州崇文重教,人才辈出,海内外著名院士、专家、学者,都非常关心学校的发展。国际知名科学家丘成桐、李国豪等院士,及世界著名作家韩素音等专家学者不求回报亲临学校指导讲学,尽可能地为学校的学术交流提供方便。

(二)客家优良传统文化渗透到学校教书育人的全过程

嘉应学院的创立和发展得益于客家文化传统的巨大影响,而客家文化的优良特质更渗透到学校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嘉应学院的客家文化教育来源于三个最大的源泉,赋予其丰富的内涵:一是“客都梅州”的客家文化使学校的本科教学深受客家人文环境的熏陶。二是梅州深厚的客家底蕴使得学校的客家文化研究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在客家民俗、客家方言与文学、客家艺术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在海内外处于领先地位并且不断丰富学校客家文化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内容,以及校园文化氛围的客家文化特色。三是客籍著名专家学者的榜样熏陶。学校通过对叶剑英、黄遵宪等客家乡贤的人生阅历的讲述和垂范,并邀请大批客籍著名学者来校讲学,以此弘扬客家文化精髓,如勤劳勇敢、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铸造了学生良好的人格品牌。

1. 学校注重挖掘客家文化中的德育教育资源,塑造学生的人格品牌。

客家人在长期的历史因素影响下形成了崇文重教、勤俭诚信、开拓进取、爱国爱乡等优良传统,学校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非常注重挖掘这些资源,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确立了“勤俭诚信、立己树人”的校训。通过多次邀请客籍专家学者来校指导、演讲,弘扬客家人的优良传统美德,培育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素质。正因于此,培养了嘉应学院学生“诚实、扎实、朴实”的人格品牌,在社会上赢得了良好声誉,得到了众多用人单位的青睐。

2. 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客家学教材,开设客家文化课程。

在教学方面,学校一直采用客家科研与教学并举的方针,将研究成果带进大学课堂,编写并开设具有客家地方特色的教材及课程,从1999年开始编写出版了《客家文化导论》、《岭南乡土见闻录》等教材,开设了《岭南民俗旅游》、《客家民俗研究》等课程,学校运用这些教材开设选修课,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学校的师范教育中,重视对客家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通过乡村历史的田野考察、山歌传唱及美术写生等教学手段,使师范类学生学习并热爱客家传统文化,并将此运用到他们未来的教学工作中,保护和发展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并一代代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3. 鼓励学生研究与撰写客家学研究论文。

学校的客家文化教育在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提高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学校特设立学生学术研究专项基金,鼓励本科学生进行学术研究活动。数年来有上百位学生的毕业论文以客家文化为选题,或以此作为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研作品竞赛等,都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一些论文得到公开发表,参加竞赛的作品也获得了省级以上奖励三十多个。

摘要:客家人是汉民族的重要一支,从中原迁徙到赣南、闽西、粤东等地,其中以梅州最为集中。客家文化具有崇文重教、勤俭诚信、保守谨慎等特点,这些特点也深深地影响了梅州唯一一所高校即嘉应学院。

关键词:客家文化,客家教育,影响,嘉应学院

参考文献

[1]黄淑娉.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07.

[2]江金波.客家文化的二元结构及其文化生态解释——兼议客家文化的审美辩证[J].学术论坛,2006,(2):176.

浅谈嘉应学院的校园规划 篇3

关键词:Seafile;云共享;数字化校园;校园网

中图分类号: TP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6-162-2

0 引言

在嘉应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信息网络中心的技术人员需要经常深入各个校区,在不同的楼宇中进行网络设备测试,许多测试的参数需要及时更新记录,尤其是学生宿舍楼层交换机参数、无线网络AP信道安排等,测试时间长,连续性强。目前信息网络中心的技术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换主要通过腾讯QQ群,每次测试完毕的技术文档通过上传QQ群与其他技术员进行共享,面对越来越多的技术人员上传各自的技术档案,QQ群的文件共享能力明显不足。网络管理人员面对众多的技术档案也无法直接进行归类整理。因此,构建一个在校园网内快速共享、容量大、管理便利、可用性高的云共享平台成为信息网络中心急需解决的问题。

1 Seafile云共享平台介绍

Seafile是由北京海文互知网络有限公司开发的一个开源的、专业的、可靠的云存储平台,用于解决文件集中存储、共享和跨平台访问等问题。Seafile不仅仅具有Dropbox的文件同步功能,以及一般网盘所能够提供的云存储和共享功能之外,还具备团队协作功能,并可提供消息通信、群组讨论等辅助功能,帮助更好地围绕文件展开协同工作。由此可见,Seafile是一个面向团队文件共享和协作的开源云存储,非常适合解决信息网络中心技术团队技术人员之间的文件共享。

Seafile平台的架设对服务器的硬件配置要求不高,从而降低了高校搭建Seafile云服务的门槛,我们在搭建过程中使用了一台基于Intel Xeon E5-2650 2.60G单核心CPU、1GB的物理内存、1Gbp以太网网卡的服务器。Seafile服务在此配置上已能够流畅可靠地提供服务。

2 Seafile服务器组件

Seafile 包含以下系统组件:

①Seahub:网站界面,供用户管理自己在服务器上的数据和账户信息。Seafile服务器通过“gunicorn”(一个轻量级的Python HTTP服务器)来提供网站支持。Seahub作为gunicorn的一个应用程序来运行。

②Seafile server (seaf-server):数据服务进程,处理原始文件的上传/下载/同步。

③Ccnet server (ccnet-server):内部RPC服务进程,连接多个组件。

④Controller:监控ccnet和seafile进程,必要时会重启进程。

下面这张图显示了将Seafile部署在Nginx/Apache后的架构。客户端需要在选项界面中开启 “sync over HTTP/HTTPS”。

3 Seafile客户端

Sesafile同时支持PC桌面客户端和移动手机客户端等多个操作系统。PC桌面客户端支持Windows、Linux、Mac以及Terminal系统,移动手机客户端支持Android以及IOS系统。在此,我们以运用的最多的Windows客户端为例进行介绍。

客户端安装使用:

在下载完 Seafile 客户端后,只需下面的步骤来安装使用:

①指定 Seafile 本地数据磁盘。

②添加账号。

在私有Seafile服务器上添加一个账号,其中服务器地址填写由网络中心搭建的私有Seafile服务器地址http://210.38.163.185:8000,需要注意的是,Seafile使用的是8000端口,在填写服务器地址时需要注意把端口号写上。

③与服务器同步数据

右键点击相应的资料库,选择“同步该资料库”按钮将该资料库与本地文件夹同步。同时往该资料库中添加文件,新增加的文件将会被自动同步到云平台。

4 Seafile文件共享工作原理

当我们在修改本地查看并对文件内容进行修改,Seafile客户端会立刻对修改后的新文件向服务器进行上传操作,同时其他拥有相同资料库的用户进行同步。

Seafile为什么能够做到在对服务器硬件资源以及网络资源的要求并不高的情况下,如此快捷的文件上传与同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Seafile对文件的预处理功能。在对一个文件进行上传服务器之前,先由客户端对本地的文件进行“打散”操作。如何理解“打散”操作?Seafile能够将文件在本地进行分割,分割为若干个数据块,并对这些数据块进行编号,当用户对文件进行了内容的增减,Seafile将会自动与服务器上对应的文件数据块进行比对,重复部分的数据块视为内容相同,不再进行重复上传,仅对有增量或者减量部分的数据块进行上传,从而大大减少了占用硬件和网络资源,使得上传与同步变得如此快捷。

5 总结

通过搭建并在校园网中使用Seafile云平台,可以大大提高网络中心技术人员的信息互换,从而可以推广至各部门办公、二级学院资料共享以及学生之间资源的共享。Seafile系统对文件共享的稳定性、可靠性均有一定的保证,再加上嘉应学院校园网楼宇之间的互通已经达到千兆光纤的水平,中心机房服务器之间的通讯达到万兆水平,使得Seafile在此环境下能够更加快捷的完成文件的上传与下载,大大降低了用户等待的时间,极大的提高了效率。后续还可通过升级Seafile服务器端的版本,升级到企业版后,更可为2万多名师生提供方便快捷的文件共享以及资料存储,并可启用负载均衡及双机备份功能,进一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以及高效性。

Seafile云共享平台的建设并进一步配合数字化校园的应用,提高了高校办公办学过程中日益增长的文件共享需求。与数字化校园其他系统相辅相成,与时俱进,共同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的数字化校园生活。

参 考 文 献

[1] 杨盛,祝世东,姜柳,戴亮.基于Seafile的高校私有云存储平台的构建[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0(4):353-355.

[2] 张虎,李明东.云存储技术及应用[J].宜宾学院学报,2012(12):1203-1205.

[3] 王胜川.基于云计算的存储技术研究[J].石油工业计算机应用,2011,4(2):45-46.

嘉应学院录取分数线2015 篇4

嘉应学院前身是创办于1913年的梅州女子师范学校,2000年原嘉应大学和嘉应教育学院合并组建嘉应学院并升格为本科院校。学校位于广东梅州,梅州在清朝时曾称嘉应州,学校由此取名嘉应学院。

嘉应学院经过深化教育改革和学科调整,院系布局合理,专业设置科学,学科构成能适应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现已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兼有大专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职业师范教育、网络教育、留学生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等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办学体系。

学院现有2个校外二级学院、16个系、4个教学部,33个本科专业及20多个专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教育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10个学科门类。学院始终把质量作为立校之本,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办学基础设施建设、教学基本建设和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加强德育工作,强化各项管理,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从有首届本科毕业生以来,我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在同层次院校中居于前列。> 点击下图进入2015年嘉应学院高考录取查询入口(考生可凭14位考生号查询录取结果)

2015年我校河南省本科第二批文科录取结果信息公告

2015年我校河南省本科第二批文科录取结束,共录取5名,录取最低分468分。

2015年我校贵州省本科第二批文理科录取结果信息公告

2015年我校贵州省本科第二批文理科录取结束,共录取 15 名,其中文科 10名,录取最低分 482分;理科5名,录取最低分373分。

2015年我校广东省第二批本科A类美术类录取结果信息公告

2015年我校广东省第二批本科A类美术类录取结束,录取162名。

2015年我校广东省第二批本科A类农村卫生定向录取结果信息公告

2015年我校广东省第二批本科A类农村卫生定向录取结束,共录取36名,最低录取分506。

2015年我校广东省第二批本科A类体育类、音乐类录取结果信息公告

2015年我校广东省第二批本科A类体育类、音乐类录取结束。其中体育类录取264名,音乐类录取89名。

2015年我校广东省第二批本科A类文理普通类录取结果信息公告

2015年我校广东省第二批本科A类文理普通类录取结束,共录取4396 名,其中文科1116 名,录取最低分 528分、最高分565分;理科3280名,录取最低分525分、最高分578分。

嘉应学院2015年甘肃省本科提前批录取结果信息公告

我校2015年甘肃省本科提前批录取已经结束,共录取30名考生。录取原则为:专业志愿优先,在文化成绩和该省术科统考成绩双上线的基础上,按统考术科成绩从高到低录取(若统考术科成绩相同,则比较文化成绩并择优录取)。录取结果如下:美术学(师范)11名,最低录取分(术科统考成绩)235分;视觉传达设计2名,最低录取分(术科统考成绩)248分;环境设计2名,最低录取分(术科统考成绩)238分;音乐学(师范)10名,最低录取分(术科统考成绩)255分;舞蹈学(师范)5名,最低录取分(术科统考成绩)207分。

嘉应学院2015年安徽省艺术二批录取结果信息公告

我校2015年安徽省艺术二批录取已经结束,共录取7名考生。录取原则为:专业志愿优先,在文化成绩和该省术科统考成绩双上线的基础上,按统考术科成绩从高到低录取(若统考术科成绩相同,则比较文化成绩并择优录取)。录取结果如下:音乐学(师范)7名,最低录取分(术科统考成绩)112.2分。

嘉应学院2015年四川省艺术本科批录取结果信息公告

我校2015年四川省艺术本科批录取已经结束,共录取15名考生。录取原则为:专业志愿优先,在文化成绩和该省术科统考成绩双上线的基础上,按统考术科成绩从高到低录取(若统考术科成绩相同,则比较文化成绩并择优录取)。录取结果如下:美术学(师范)9名,最低录取分(术科统考成绩)210分;视觉传达设计3名,最低录取分(术科统考成绩)225分;环境设计3名,最低录取分(术科统考成绩)223分。

嘉应学院2015年河南省提前批艺术本科A段录取结果信息公告

我校2015年河南省提前批艺术本科A段录取已经结束,共录取10名考生。录取原则为:专业志愿优先,在文化成绩和该省术科统考成绩双上线的基础上,按统考术科成绩从高到低录取(若统考术科成绩相同,则比较文化成绩并择优录取)。录取结果如下:音乐学(师范)10名,最低录取分(术科统考成绩)122分。

嘉应学院2015年湖南省本科提前批录取结果信息公告

我校2015年湖南省本科提前批录取已经结束,共录取47名考生。录取原则为:专业志愿优先,在文化成绩和该省术科统考成绩双上线的基础上,按统考术科成绩从高到低录取(若统考术科成绩相同,则比较文化成绩并择优录取)。录取结果如下:美术学(师范)20名,最低录取分(术科统考成绩)233分;视觉传达设计5名,最低录取分(术科统考成绩)236分;环境设计5名,最低录取分(术科统考成绩)233分;音乐学(师范)10名,最低录取分(术科统考成绩)209分;舞蹈学(师范)7名,最低录取分(术科统考成绩)203分。

嘉应学院2015年江西省提前本科批录取结果信息公告

我校2015年江西省提前本科批录取已经结束,共录取70名考生。录取原则为:专业志愿优先,在文化成绩和该省术科统考成绩双上线的基础上,按统考术科成绩从高到低录取(若统考术科成绩相同,则比较文化成绩并择优录取)。录取结果如下:美术学(师范)14名,最低录取分(术科统考成绩)220.33分;视觉传达设计3名,最低录取分(术科统考成绩)224.33分;环境设计3名,最低录取分(术科统考成绩)220.33分;音乐学(师范)20名,最低录取分(术科统考成绩)160.92分;舞蹈学(师范)30名,最低录取分(术科统考成绩)134.89分。

嘉应学院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本科提前批录取结果信息公告

我校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本科提前批录取已经结束,共录取35名考生。录取原则为:专业志愿优先,在文化成绩和该省术科统考成绩双上线的基础上,按统考术科成绩从高到低录取(若统考术科成绩相同,则比较文化成绩并择优录取)。录取结果如下:美术学(师范)6名,最低录取分(术科统考成绩)225分;视觉传达设计2名,最低录取分(术科统考成绩)230分;环境设计2名,最低录取分(术科统考成绩)231分;音乐学(师范)10名,最低录取分(术科统考成绩)223分;舞蹈学(师范)15名,最低录取分(术科统考成绩)200分。

【更多相关内容推荐阅读】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证学校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切实维护学校和考生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教育部、广东省有关规定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学校招生工作遵循“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程序,德智体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并接受纪检监察部门、考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监督。

第二章 学校概况

第三条 学校全称:嘉应学院

第四条 学校国标代码:10582

第五条 学校地址:

校本部(江北校区):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梅松路100号

邮政编码:514015;

校本部(江南校区):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华南大道19号

邮政编码:514071;

梅州师范分院: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师范路10号

邮政编码:514087;

医学院: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黄塘路146号

邮政编码:514031。

第六条 办学层次:本科、专科(高职)

第七条 办学性质:公办普通高等学校

第八条 办学类型:全日制

第九条 学校主管单位:广东省教育厅

第十条 毕业颁证:按国家招生管理规定录取并取得我校正式学籍的学生,在允许的修业期限内获得规定的学分,达到毕业生基本要求时,准予毕业并颁发嘉应学院毕业证书。对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本科毕业生,授予学士学位并颁发学位证书。

第三章 组织机构及职责

第十一条 学校设立由学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贯彻执行教育部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委员会的有关招生工作政策,负责制定招生章程、招生规定和实施细则、确定招生规模和调整学科招生计划,领导、监督招生工作具体实施,协调处理招生工作中的重大事项。

第十二条 招生办公室为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的执行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根据学校的招生规定和实施细则,编制招生计划,组织招生宣传和录取工作,处理普通全日制本、专科(高职)招生的日常事务。

第十三条 学校设立由学校领导和纪检监察部门组成的招生监督小组,对招生工作实施监督。在录取期间成立信访组,安排专人负责考生的信访、申诉、投诉处理工作。

第四章 招生计划

第十四条 学校分专业招生计划及有关要求均以生源省公布的专业目录为准。

我校与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联合开展四年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项目,采用“2+1.5+0.5”的协同培养模式,学生按照培养模式规定的时间,分别在我校及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就读,并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我校与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土木工程专业联合开展四年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项目,采用“2+1.5+0.5”的协同培养模式,学生按照培养模式规定的时间,分别在我校及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就读,并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第十五条 学校办学层次所属的录取批次:在广东省招生批次本科属录取批次第二批A类;专科属录取批次第三批A类;运动训练专业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相关文件规定时间录取;广东省以外招生批次详见生源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有关规定。

第十六条 通过广东省订单定向培养农村卫生人才实施方案录取进入我校的定向培养考生免学费和住宿费,须与定向县(市、区)的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签订《定向就业协议书》,毕业后派遣到指定的定向县(市、区)定向服务单位就业。

第五章 录取规则

第十七条 执行教育部规定的“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录取体制,招生录取严格遵守教育部、省招生办公室的有关政策和规定,以考生高考成绩为基本依据,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综合衡量德智体美,择优录取。

第十八条 在省招生委员会划定的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上,在保证完成招生计划的前提下,制定具体录取原则及办法,按照文科类、理科类、体育类、美术类、音乐类分类录取。

第十九条 根据生源情况确定投档比例,投档比例一般控制在招生计划的100%-120%以内,学校视生源情况在此比例内作适当的调整。实行平行志愿省份,文科类、理科类本科投档比例不高于105%,其他不实行平行志愿的省份按生源省份招生层次及投档比例。

第二十条 在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和身体健康状况检查合格、统考成绩达到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

第二十一条 专业录取要求:志愿优先。对于视为相同院校志愿投档的考生,我校依据“志愿优先”的原则录取。在第一专业志愿额满的情况下,按考生第二专业志愿录取,依次类推,不设置专业志愿级差。考生专业志愿填报顺序且总分相同时,按专业相关科目成绩由高到低录取。

第二十二条 考生所有专业志愿都未被录取时,若服从专业调剂,则根据考生总成绩并兼顾单科成绩,调剂到招生计划有空额的专业录取,否则,作退档处理。

第二十三条 外语语种要求及相关科目的要求:

外语语种要求:语种不限。本校公共外语教学为英语,请非英语语种考生慎重报考。

第二十四条 美术类、音乐类、体育类专业相关规定

1、面向广东省招生的美术类、音乐类、体育类专业的录取,考生按照综合成绩(专业成绩×70%+文化成绩×30%=综合成绩),由高到低,择优录取。考生专业填报顺序、综合成绩均相同时,按专业成绩由高到低录取。

2、面向广东省以外其他省份招生的美术类、音乐类专业的录取,在高考文化成绩和所在省术科统考成绩双上线的基础上,按统考术科成绩从高分到低分录取。

3、运动训练专业录取办法

在文化考试成绩达到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基础上,根据考生综合成绩(文化考试成绩×30%+专项考试成绩×70%=综合成绩)分项目择优录取。具备一级运动员资格的考生,其文化考试成绩在原始分基础上加30分,具备运动健将资格的考生,其文化考试成绩在原始分基础上加50分。

具备免试资格的考生,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等六部委文件(体人字[2002]411号)及国家体育总局(体科字[2014]177号)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 对省招生办公示通过的当《普通高等学校照顾加分考生资格》中的加分予以认可。符合国家和省招生办公示通过的各种符合优录条件的考生,学校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第二十六条 在广东省,报考我校文科类、理科类本科层次的高中毕业生,三门学业水平考试均须获得等级成绩,且至少有两门达到C级及其以上等级;报考文科类、理科类专科层次的高中毕业生,三门学业水平考试均须获得等级成绩,且至少有一门达到C级或以上等级。当考生考试成绩(或排序)相同时,综合素质评价及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优秀的考生可优先录取。专业录取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修习相关专业基础知识(模块)的考生。

第二十七条 在广东省,报考我校美术类、音乐类、体育类的高中毕业生,三门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至少有两门达到D级或以上等级。当考生考试成绩(或排序)相同时,综合素质评价及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优秀的考生可优先录取。专业录取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修习相关专业基础知识(模块)的考生。

第六章 录取体检标准

第二十八条 本校录取考生的体检标准按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和《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的有关规定执行。对残障的考生,若其学习、生活能够自理,符合所报专业要求,且高考成绩达到录取标准,则予正常录取。因我校校道坡度较大,下肢残障的考生,请慎重报考。

第二十九条 地理科学、美术学、美术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专业不招色盲者;环境工程、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园林、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学前教育、心理学、医学类、药学类专业不招色盲、色弱者;其他物理学类(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物理教育专业)及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色盲者慎重报考;化学类及生物科学类(化学、环境科学、应用化学、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生物科学、生物教育、园林技术专业)色盲、色弱者慎重报考。

第三十条 新生入学后,学校以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为依据,对新生进行身体健康状况复查,对经复查不符合体检要求或不宜就读已录取专业者,按有关学籍管理规定办理,予以转专业或取消入学资格。

第七章 收费标准

第三十一条 学生学费、住宿费的收费标准按照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物价局有关文件执行。收费标准如下:

1.学费:文科类本科3800元∕学年、高职(大专)4500元∕学年;理工类(含体育)本科4300元∕学年、高职(大专)5500元∕学年;音乐、美术等艺术类一类专业本科10000元∕学年,二类专业本科8000元∕学年、高职(大专)6000元∕学年,三类专业本科6000元∕学年。示范性软件学院的软件工程(服务外包)本科专业每人每学年8000元。

2.住宿费:视不同的住宿条件在每人每学年750元—1500元之间收取。四年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项目试点专业,学生在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和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期间,住宿费按该校标准执行。

3.如2015年广东省政府批准新的收费标准,则按新标准执行;具体收费标准以录取通知为准。

第八章 资助学生政策

第三十二条 国家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等助学措施按照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和我校相关规定执行。为鼓励学生努力学习,除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外,学校还设有理想拉链集团高分考生奖学金、学校奖学金等二十多项学生奖学金、助学金。此外,还积极协助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向银行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并在校内开设了固定的学生勤工助学岗位。

第九章 招生工作的咨询、监督与申诉

第三十三条 招生工作的监督机构:监察处

联系人:徐老师 联系电话:0753-2186671

传真号码:0753-2186516 电子邮箱:jsc@jyu.edu.cn

第三十四条 招生咨询机构联系方式

校本部招生办:0753-2186877 传真:0753-2186877

梅州师范分院:0753-2523398 传真:0753-2523398

医学院: 0753-2202616 传真:0753-2202616

电子邮箱: zsb@jyu.edu.cn

学校网址:http://

第十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本章程由校长办公会议讨论审查通过,适用于嘉应学院2015年本、专科(高职)招生工作,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嘉应学院学报》编辑部工作条例 篇5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教备厅[1998]3号)、《广东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粤教科[2006]90号)和《嘉应学院学报管理办法》(嘉院[2009]15号),办好高校学报,特制订如下学报编辑部工作条例。

第一条 编辑部是编辑委员会下设的日常编辑工作的业务机构,编辑部设主任1人,专职编辑7人,编务1人,兼职编辑若干人。

第二条 编辑部的主要工作

1、根据学报编辑工作的方针和学校的中心工作,制定工作计划,并向编委会汇报工作。

2、负责稿件的收发、登记、分类、组织审查和存档。

3、负责对选用稿件的编辑、加工、清稿和定稿。

4、制定每期的发排计划,组织校对、印刷。

5、负责刊物的发行、交换,资料管理,样刊上报。

6、负责文件收发、处理,自检,来信来访处理。

7、编制稿酬统计表,发放稿酬。

第三条 主编的职责

根据教育部(教备厅[1998]3号)文件:“学报编辑部实行主编负责制,主编由校(院)长聘任”的精神,主编行使如下职责:

1、召集和主持编辑委员会会议,研究解决编辑出版中的主要事宜。

2、掌握贯彻本刊物的方针、计划,研究决定刊物的有关重大问题。

3、对有争议的稿件进行裁审。

4、对每期稿件终审。

第四条 常务副主编的职责

1、协助主编开展工作。

2、主持学报全面工作。

3、分管人事、财务、编辑、出版和对外联络,以及学报某一版本的编辑与终校工作。

4、承担部分责任编辑和稿件的二审工作,制订选题计划,做好组稿工作。

5、布置、检查有关工作。

6、处理上级及主编交办的工作。

第五条 副主编的职责

1、协助主编开展相关的工作。

2、负责学报某一版本的编辑与终校工作。

3、承担部分责任编辑和稿件的二审工作,制订选题计划,做好组稿工作。

4、处理上级及主编交办的工作。

第六条 编辑部主任职责

1、认真学习、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职业教育和新闻出版的方针、政策法规。

2、全面负责编辑部内部日常管理工作,确保编辑部确定的各项工作圆满完成。

3、负责编辑部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的拟写与上报。

4、负责编辑部政治学习和编辑培训工作,对编辑部工作人员工作任务的下达,并进行指导、检查、督促、考核。

5、负责核报与制订编辑部经费开支及物品支出计划。

6、负责学报的印刷和发行工作。

7、负责稿酬的审核。

8、自觉服从编委会、主编的领导,组织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

第七条 编辑室主任的职责

编辑室是学报编辑部下设的日常编辑出版工作的业务部门,在学报主编、副主编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

1、负责学报某一版本稿件的组织、督促和检查工作,协助副主编做好选题工作,并按时将稿件送交副主编,协助编辑部各项编辑出版工作的圆满完成。

2、承担相关栏目责任编辑和某期的执行编辑工作。

3、编制某一版本的稿酬统计表。

4、负责某一版本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的拟写与上报。

5、服从编辑部领导交办的相关编辑出版工作。

第八条 专职编辑的职责

1、负责学报责任栏目的组稿、初审、编辑、校对工作,并于每年10月底前上报所编栏目的下选题计划。

2、积极组稿,能形成较为稳定的作者群,认真审稿,对每一篇推荐发表的稿件必须做好“齐、清、定”和规范化工作,并详细填写审稿意见。

3、在三审结束的一星期内将用稿情况通知有关作者。

4、认真校对,坚持三校,一校逐字核对原稿。

5、协助有关人员做好学报的征订、发行工作。

6、服从编辑部主任的领导,积极完成主编、副主编所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九条 兼职编辑的职责

根据工作需要,由学报聘请兼职编辑。兼职编辑的职责是:

1、接受编辑部的委托,负责学报责任栏目的组稿、初审、编辑、校对工作,并于每年10月底前上报所编栏目的下选题计划。

2、积极组稿,能形成较为稳定的作者群,认真审稿,对每一篇推荐发表的稿件必须做好“齐、清、定”和规范化工作,并详细填写审稿意见。

3、在三审结束的一星期内将用稿情况通知有关作者。

4、认真校对,坚持三校,一校逐字核对原稿。

5、向编辑部反映意见和要求,改进编辑工作。

第十条 执行编辑的职责

1、负责将所要发表的稿件,按栏目秩序填好发稿单,设计好版式及时交给电脑室输入、排版。

2、将校样及时送交责任编辑校对,并负责点校。

3、将胶片送交印刷厂,在开机前后要认真把好印刷质量关。

4、学报出版后,将外稿地址提供给编务,以便尽快将杂志和稿费寄出。

第十一条 编务的职责

1、完成学报编辑部主任交办的日常事务工作。

2、负责邮件、文件收发保管,做好学报发行、交流和资料的管理工作。

3、做好学报稿酬、审稿费等的发放及有关开支的报账工作。

4、负责稿件的登记、管理,并及时送审;做好档案工作。

5、负责学报编辑部资料室、电脑室、库房的管理和设备的请购、报修及公物的保管。

6、做好常务副主编或副主编、主任交办的其他工作。

嘉应学院学报编辑部

浅谈嘉应学院的校园规划 篇6

考核自评报告

根据《广东省关于开展2018本科高校“创新强校工程”考核及2019年“创新强校工程”资金申报的通知》要求,现将我校2017-2018学年“创新强校工程”实施情况报告如下:

一、机制体制改革

(一)机制体制改革工作取得的成效 1.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持续完善

学校继续努力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依照大学章程实施管理,积极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校、科学发展。

一是重新修订了《中共嘉应学院委员会会议议事规则》《嘉应学院校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进一步明确了党委会、校长办公会的议事范围和规则,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并严格执行领导班子的决策程序。

二是制定了《嘉应学院章程》,以章程作为依法办学、实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职能的基本准则和依据,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工作,完善学校规章体系建设。

三是制定了《嘉应学院学术委员会章程》《嘉应学院学术委员会议事规则》,建立完善了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充分体现教授治学的理念。

四是制定了《嘉应学院教职工代表大会与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工作规程》《嘉应学院教职工代表大会提案工作规程》,民主参与制度建设完善并有效实施。

2.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

学校根据“放管服”改革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在人才引进、教师培养、岗位设置与聘任、绩效分配等方面全面实施推进和深化人事管理机制体制的改革。

一是大力实施业已制定的《嘉应学院选调、引进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嘉应学院“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省市共建师资队伍规划》、《嘉应学院外聘兼职教师管理暂行办法》、《嘉应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试行方案》、《嘉应学院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管理办法》、《嘉应学院B系列人员岗位设置与聘任管理办法》等人才队伍建设和人员管理制度。

二是不断完善和强化嘉应学院“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初步建构了有自身特色的教师发展模式,形成了多元合作、保障有效、平衡开放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机制。

三是继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学校已实施岗位设置与聘任,强化岗位职责与竞争意识,实现了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目前正在实施第二轮岗位设置与聘任工作。

四是进一步完善绩效与目标考核,建立健全合理的分配激励制度。在大力实施《嘉应学院高层次人才薪酬分配方案》、《嘉应学院教授、博士津贴实施办法》等薪酬激励政策的基础上,目前正在对《嘉应学院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和《嘉应学院目标管理津贴实施办法》作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

3.人才培养机制体制改革凸显成效

一是学校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在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协同育人等影响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取得一定的成绩,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学校努力对接社会需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对准行业、合作共赢,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对接专业国标和专业认证,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培养标准,加强技能、职业素养和师德规范、教育情怀的养成。根据人才核心素养和教师综合素养的要求,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根据就业和职业发展为导向的原则,以及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职业课程三大类的架构。

三是学校结合发展目标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核心,将协同育人理念落实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中。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实施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人才培养方案与学生成长规律、人才培养途径与手段的有机统一。

四是通过持续实施一系列“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不断创设育人新载体。2012年以来,学校先后制定和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卓越护理人才培养计划》等,培养的卓越人才以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五是通过校校合作,协同育人取得新成效。学校作为广东省首批试点院校之一,先后与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高职院校合作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工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政校企合作,扎实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校积极与行业、协会、企业沟通交流,努力探索高校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的新型合作模式。2012年,与东软睿道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约联办示范性软件学院,培养高级软件技术应用型人才。先后与香港盛家商业机构、广东丰乐集团、梅州移动等16家企业合作,共建校企合作人才培训班。

六是通过个性化培养,增强学生竞争能力。学校制定了《本科生修读辅修专业、双学士学位管理办法》,实行校内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依靠现有的教学资源,搭建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4.科研机制体制改革激发活力

在2017-2018学年,我校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激活广大教职员工投身科研工作的积极性。2018年,我校印发了《嘉应学院纵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嘉应学院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嘉应学院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管理管理办法》,正在修订《科研奖励办法(修订版)》和《科研目标管理评估方案(修订版)》等文件,进一步强化科研管理,激发广大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热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5.资源配置机制体制改革成果突出

我校高度重视资源配置机制的建设,围绕学校的办学方向和目标,提高学校资源向教学、科研汇聚的力度和水平,优化调整资源,推动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一是对学校职能部门进行机构调整。2016年将原资产管理处的资产管理职能与原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的职能合并形成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实施2年来,对提高学校资源配置的科学化,特别是提高实验室资源配置效率的效果明显。

二是科学规划资源的整合。新建的文科大楼已投入使用,对全校的机构和资源进行科学的规划和配置,整合提高入场单位资源水平和档次,并按照应用型本科高质量人才培养要求配置,有效提高整合了文学院(客家学院)、客家研究院、教师职业技能教学部、生命科学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体育学院等单位的教学资源,提出了学校教学场地调整方案并在2018年9月开始实施。

三是全面推进实验室与仪器设备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建立了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相适应的实验室管理体制。为更好地实现平台设备的开放共享,2017年学校制订了《嘉应学院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暂行规定》,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共享平台的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密切与地方产业的对接,与地方共建实验平台,2017年学校制订了《嘉应学院与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管理办法》并实施。与多家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发挥学校学科和人才优势,主动与地方优势和特色产业加强对接,整合地方资源和学校资源,共建产学研结合,既服务教学科研,又开展社会服务,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的实验平台,使共建实验室成为省市共建高校的重要载体。

四是启动了新一轮的体制机制改革工作,已制定了《嘉应学院资源汇聚与配置体制机制改革方案初稿》,拟经过学校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论证后开展进一步的资源汇聚与配置体制机制改革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努力方向

我校体制机制改革方面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同时仍然存在较大的改革空间。

一是在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监督、依法治校”的大学治理结构,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和健全现代大学制度方面,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下一步,我校将重点在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学术决策体系和运行机制、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机制、完善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和健全以大学章程为统领的大学制度体系等方面加强研究,进一步明确改革的目标与实施的措施步骤。

二是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各类人才队伍管理机制、考核评价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分配制度有待完善、各类津贴补贴的发放有待进一步规范和优化等方面的问题。下一步,我校将首先在深化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改革,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方面,着重深化高层次人才引培机制改革。如围绕重点建设学科和专业对学校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给予政策倾斜和重点支持,创新引才形式,实施灵活的用人方式,制定和完善教师素质提升制度,修订完善《嘉应学院教职工进修培训规定》,推进“放管服”职称评审改革工作等。其次将深化岗位设置与管理制度改革,实行分类管理。特别是在改革岗位设置与管理制度、实施非事业编制人员岗位设置与聘用等方面,建立有利于学校发展的科学、合理、高效的管理机制。再者是将进一步深化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健全激励机制,如修订《嘉应学院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嘉应学院目标管理津贴实施办法》及各项考核评估方案,制定科学明确的目标体系、严格规范的考核机制和奖励性激励机制,等等。

三是人才培养机制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突破。目前,教学管理和质量持续改进的机制体制不够完善、质量持续改进能力有待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适应度有待加强,教学改革运行不畅,辅修专业、双学士学位教育开办积极性不高,以及教学研究和改革积极性不足等。在我校2018年3月至6月深入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的基础上,以深化新工科教育改革,推进产业学院建设、课程建设改革、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研究、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加大 “质量工程”建设力度、加强教学成果奖培育、以及制定和实施《嘉应学院教学工作量计算及奖励办法》等方面作为人才培养机制体制方面改革的主攻方向,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加强学生实践能力训练,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高校服务产业的能力。

四是在科研机制体制改革方面,仍然存在科研组织管理机制运行不畅、科研创新活力不足、科研评价考核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接下来,我校将在创新科研组织管理形式、激发科研创新活力推进全校创新、创新科研评价考核机制、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科研管理职责等方面着重研究,借鉴国内外大学好的经验做法,建立完善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机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大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能力。

五是在资源配置机制体制改革方面,学校存在着办学资源不足,学校资源管理科学化、系统化、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教学资源共享和优化不足,资源使用效率有待提高,资源配置水平还不能适应学校的办学方向和目标等方面的问题。学校将进一步优化学校宏观规划机构,改革各类资源的计划、论证模式并建立完善项目论证体系,探索建立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学资源管理模式,探索建立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增强资源管理力量,制订激励实验实训教学、大型实验平台建设管理工作的制度等,通过上述措施,切实强化资源配置的效率提升。

二、师资队伍建设

我校大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根据省市共建总体规划,瞄准“申硕”目标,紧密围绕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深化人才机制改革为突破,以高层次人才、青年骨干教师队伍以及“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建立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的长效机制。目前,学校高层次人才的数量不断增长,青年骨干教师不断成长,“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明显,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较好地保障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师资队伍建设取得的成绩 1.总量稳步增长,结构持续优化

目前,我校教师队伍规模基本能够适应学校教育教学和发展的需要,2017-2018学年校本部专任教师803人,外聘教师240人,折合教师总数923人,折合生师比为20.25:1。学校重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数量不断增加,截止到2018年6月,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60人,占专任教师比例的19.93%。在专任教师中,高职称和高学历教师比例逐年增加,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

2.发展成效明显,素质不断提升

第一,我校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有新的进步。一是通过实施人才引进优惠政策,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等方式,克服区域劣势,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引进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修订完善了高层次人才引进系列政策,较大幅度提高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待遇,积极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2017-2018学年,引进博士等各类人才88人,继续聘请一批院士在内的著名学者和各行业的高级人才为荣誉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服务于学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二是重视教师内部培养,支持和鼓励教师提高职称和学历、申报各层级的人才培养项目。2017-2018学年有4人选“扬帆计划”,有10人入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对象。三是在教师培养培训方面取得新成效。学校重视教师的分类培养,制定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和激励政策、新教师培养方案等,设立中青年教师培养项目,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师进行培养培训。充分发挥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中心”作用,通过开展校内培训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2017-2018学年组织了37名新教师参加了岗前培训;组织了240多名教师参加“慕课课程开发微课设计与制作”培训班;举办新教师培训班,对80多位新教师进行了校本适应性培训;组织了20多名教师参加“互联网+与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校教学问的新问题与策略”培训班;组织了20多名教师参加“勤勉务实:我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培训班。修订了《嘉应学院退休、延退、返聘管理规定》,继续发挥退休老教授在培养青年教师中的传、帮、带作用。同时,继续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工程”,本学选拔了10名中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对象,现有在培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对象五批共70人,投入培养经费共630多万元。

第二,在“双师双能型”教师引进与培养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主要是学校大力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定了《嘉应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通过校内培养、企业锻炼、挂职锻炼、“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和专门津贴等措施,不断提升教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能力,推进“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专任教师中“双师双能型”教师177人,占专任教师22%,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2017-2018学年,新聘具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教师176人,占新聘教师70.37%。与此同时,我校开展教师实践能力培养,选派中青年专业教师到企业、行业挂职、兼职和参加专业实践,让教师接触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强化实践技能。一年来,有35位教师到企业、行业挂职、兼职和实践实习和考察学习。

第三,教师交流访学方面逐渐打开了工作局面。近年来,我校教师队伍的对外学术交流和访学活动持续增加,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与国(境)外交流合作日渐频繁。我校现有国(境)外教育背景或国(境)外高校、科研机构连续工作1年以上经历的教师55人,占教师比例6.8%。2017-2018学年聘请来自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外籍教师14人,承担外语、经济、音乐等教学工作,与中国教师形成一支多元文化的教师队伍。2017-2108学年教师出国(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讲学等学术活动有近100人次。鼓励和资助中青年教师的访学进修,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访学进修(3个月以上)、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教师有59人,占校本部专任教师7.3%。

3.教师管理制度化,教师队伍建设保障度提高

我校对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整体构思和科学规划,结合学校发展需要,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先后制定了《嘉应学院“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嘉应学院选调、引进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嘉应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及职称评审系列政策等制度,使我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逐渐趋于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推进了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进程,为培养高水平的教师提供了制度保障。

我校一直重视师德师风建设,评先评优、职称评审等均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度,制定了《嘉应学院关于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全面强化师德建设。2017—2018学年开展叶剑英基金优秀教师、方直卓越教师(教育工作者)、邓振龙基金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评选工作,共评选79人为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此外,根据省教育厅安排,2017年9月我校组织开展了师德建设教育月活动,着重开展学习政策法规、先进人物事迹,召开教师节表彰大会、举办师德征文等系列活动,效果良好。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努力方向

虽然我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重要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生师比仍然偏高。生师比为20.25:1,仍高于国家规定比例。虽然学校进一步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但仍有一定差距,学校将继续通过提高专任教师数量和聘请兼职教师,降低生师比。

二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存仍存在较大困难。高层次人才竞争激烈,而我校受制于办学层次和区域劣势,导致了引进和留住高层次人才的难度很大。我校已进一步调整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和措施,落实任务,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在人才引进中的主体作用,创新人才引进和聘用方式,希望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来校工作。

三是教师访学进修、学术交流自我提升的积极性有待提高。青年教师对访学进修、参加培训缺乏主动性,对外交流,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教师数量偏少。我校将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改善青年教师进修、培训环境,营造教师专业发展氛围,推进海外访学进修项目,鼓励和支持国内外学术交流,拓宽国外访学进修途径,促进青年教师水平的提升。

四是“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继续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需要进一步提升,才能较好适应学校转型发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将加大力度推进定“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积极落实建设方案的各项措施和任务。

三、人才培养

学校明确办学定位,在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协同育人等影响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取得一定的成绩,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教学改革发展的成绩 1.人才培养定位日趋明确

学校致力于培养思想政治素质高、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立足梅州、面向基层、服务广东、辐射全国、延伸海外,为梅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智力支持、科技支撑和文化引领。学校坚持优化教师教育,巩固基础学科,加强理工学科,发展应用性学科,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扶持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

2.学科专业建设不断加强

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国家“2011计划”,实施“创新强校”工程,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学校完成第三轮重点学科建设,并启动第四轮重点学科建设工作,共投入1700多万元的建设经费,形成较为合理的学科建设格局。汉语言文字学、地理学、应用化学和体育教育训练学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同时,专业发展稳步提升,现已形成文、理、工等专业协调发展,门类齐全、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本科专业体系。学校现有59个本科专业,(其中理工科专业30个,占50.85%,传统师范专业19个,占32.20%),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艺术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农学、医学等11个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省级专业项目22个。2013年以来,学校新增运动训练、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技术、社会工作、物联网工程、房地产开发与管理、资产评估、学前教育、建筑学、测控技术与仪器等10个专业;新增统计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网络工程、日语、软件工程、工程管理等7个学士学位授予专业。至2018年5月,我校获得学士学位授予资格的专业已达51个,专业建设达到新的水平。产品设计、汉语言、环境科学2018年暂停招生。

3.质量监控体系基本建立

一方面,以审核评估为契机,推进质量监控体系建设。2017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深化教学质量管理改革,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完善教学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及专业、课程质量标准,完善学校、学院、系(教研室)三级教学管理模式、教学监控及反馈体系,实现对本科教学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与监控,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2018 年,围绕审核评估专家组的意见和建议,形成整改方案,通过落实审核评估整改,力争实现教学改革更加深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更有成效,人才培养结构更加优化;立德树人理念在广大教师队伍中更加深入人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更加有机融合;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另一方面,对标实施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学校对照专业认证标准,制定专业评估方案对19个本科师范专业开展评估,并组织工科类专业参加工程教育认证,软件工程专业率先申请2019年IEET专业认证。各专业先按照专业标准和专业认证进行自查自建,组织交流和学习,力争逐批通过认证。

4.教学改革初见成效

学校积极推进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国家、省、校三级项目申报为抓手,进行教学改革实践。以特色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重点专业、应用型示范专业等项目建设为突破口,推进专业建设全面改革。以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等项目实施为牵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近年来,学校获得质量工程项目国家级3项、省级84项,省级教改79项,校级教改756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一批成果被运用到教学中,教学改革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教学改革与研究正在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学校已开展8届校级青年教师竞赛,其中53名教师获得一等奖;80名教师获得二等奖;116名教师获得三等奖。推送8名教师参加省级青年教师竞赛,4名教师获奖,2018年第四届青年教师竞赛,我校获得一等奖1名,优秀奖1名。2017年1人被广东省考试管理中心授予广东省英语、计算机考试考务工作优秀个人称号。

5.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我校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核心,实施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发扬教师教育的优势,大力提升师范教育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对接。

一方面,创新人才培养特色进一步彰显。一是教师教育特色初步凸显,教师教育专业涵盖了中小学的所有学科专业。二是定向人才培养特色鲜明,梅州市“党政干部战略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和“大学生村官战略培养计划”在省内外产生较大影响。与16个行业或企业、事业单位合作开设“校企合作人才培训班”65期,成效显著。三是专业特色人才培养取得新突破,学校于2012年获得教育部批准开办运动训练(足球方向)专业,培养了包括国家女足队员谭茹殷在内的一批优秀运动员、国家级裁判员,学校女子足球队获得广东大学生运动会女足冠军等一系列殊荣。四是客家文化研究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学校不断拓展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显著。五年来,在省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中,共计1000多人次(含集体及个人)获得566项省级以上奖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39项,省级奖励427项。学校投入了专项经费,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工作,获国家级项目130项,省级400项。近五年我校学生考取研究生人数逐年上升,总数达到1072人。

6.教育技术信息化建设水平稳步提升

学校继续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智慧校园硬件建设基本完备。经过数字化校园二期建设,学校硬件平台上升一个台阶,为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学校的信息化应用基础得到了全面提升。

一是加快校园网骨干网络升级改造。升级至万兆到楼宇,建设光纤总里程近60公里,出口总带宽升级至5.2G,配合增加的缓存设备部分热门资源建立校内缓存,个人网速基本可达20M。

二是多专网共同运行。实现有线网络,无线网络,一卡通网络,门禁网络,监控网络五个基础业务网络稳定运行。

三是有线、无线网络全面覆盖。在原有20300个有线信息点基础上,增加无线2100个AP,已实现70%的学生从有线往无线平滑过渡。

四是服务器存储资源更新完善。计算资源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大大提升,在增加4台八路服务器后,存储资源扩展为160T,全面承载了数字化校园业务。

五是智慧校园软件平台及应用系统建设已上线投入使用。实现了业务再造、数据共享,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效能,完成了各类系统架设、二次开发和业务再造,并且完成了各系统业务打通、数据清洗和数据审计的各项工作。智慧校园智能一卡通系统运行良好。已完成身份认证、圈存转账、商务消费、图书借还、门禁管理、智能控电、智能控水等系统建设,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后,学校开源节流效益明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努力方向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省、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我校在本科教学建设中取得了重大成就,并逐步形成了“植根侨乡,服务地方,弘扬客家文化”的鲜明办学特色。但与同类兄弟院校相比,我校还明显存在着不足和差距,最为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新师范”建设背景下,教师教育资源分散,多部门管理协同工作困难,师资力量薄弱,师范生实践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和整合。教师教育是我校的优势所在、根基所在,但由于社会需求与招生就业等种种原因,传统基础学科师范专业近些年不同程度地被弱化,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倾向。“新师范”“国考”环境下,传统师范教育特色未得到彰显,师范教育未形成合力。面临“国考”,任务重、压力大,形势严峻。“新工科”建设环境下,学校对工科专业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足,工科数量不多。学校未能紧跟广东省加强工科建设的发展步伐,调整学科专业建设方向。学校发展定位和内涵发展与梅州经济发展战略及产业发展需求适应度有待提高,人才培养体系与产业发展结合度有待加强。

二是高水平教学项目欠缺,教学改革与建设有待提升。近年来,我校在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中投入很大力度,取得长足进步,项目数量和投入资金都有大幅提升,但省级以上项目偏少,尤其是国家级项目匮乏,包括各类质量工程项目以及教学成果奖项目。这是我们今后在创新强校工程、人才培养工作中要重点关注之处。

三是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教学改革力度不够,在实施一些具体的教学改革项目中,部分教师存在理解不充分、落实不到位、推进不平衡的问题。

四是专业建设不足,与经济社会发展适应度不够。从目前我校专业建设的总体情况来看,缺乏通过国际或国内权威机构认证的专业,国家级和省级优质专业项目数量欠缺。从专业设置来看,尚存在学科结构不合理、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适应度不足的情况。实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工学等应用性学科专业的布点数、招生数增长速度相对缓慢。一些传统的专业缺乏特色,没有很好地体现出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地方发展服务的特点。

为促进学校向纵深方向发展,进一步将我校建成高水平、高质量、高层次的本科院校,须从以下方面取得突破和发展:

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建设是我校人才培养和持续发展的第一要素,为此,需要坚持“引培并举”的原则,继续加大“外引内培”的工作力度。采用引进、外聘等多种方式引进新的教师资源,以改变现有师资格局,增加师资队伍活力;采取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等积极有效措施,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校工作;大力实施“教授培养工程”“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千百十培养工程”“中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工程”和“育苗工程”,逐步构建一支整体结构较为合理、创新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同时,深化人事分配、管理等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优化引进人才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吸引和稳定各类优秀人才,不断提升我校教师队伍的层次和水平。

二是加强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与专业改造。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在专业建设上,加快开展国际或国内权威机构专业认证工作,争取获得国家级和省级优质专业项目。在专业设置方面增强适应性、提高针对性、加强综合性,以质量为本、以特色取胜。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积极设置和建设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的应用型专业。引导建构多学科的交叉学习,引导建构参与单位之间的交换学习机制,鼓励开展人才的协同定向培养。扩大学生专业选择的自由度,增强学生的应用实践和科学研究能力。同时,应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实行宽口径设置并加强基础教育,通过整合不同学科和课程,构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学生日后的职业转换奠定必备的知识和素质基础。

三是稳步推进教学改革。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为目标,以课程建设与改革为基础,广泛调研、积极筹划,优化和调整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数字化校园建设,从各个方面优化教学管理系统,提高管理效率;加快国际化办学力度,并争取新的突破。加强对全校教师的培训,切实提高全校教师对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认识。设立应用型本科人才改革专项基金,通过立项方式进一步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研究,提高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的意识和能力。

四是全面抓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加快“卓越教师”班和“卓越法律人才”和“卓越工程师计划”建设步伐,全面推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继续探索实行专业大类培养;完善“4+X”模式,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探索创新创业、协同育人的新路径。

五是全面落实“质量工程”相关措施。以“质量工程”项目开发与建设为抓手,发挥项目的示范功能。继续推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设;组织开展校级和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等项目;做好质量工程项目的中期检查;完善建设“嘉应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设”专题网站。

六是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工作。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完善实习基地数据库建设;制订实习基地建设标准,分层建设。

七是着力打造“教学质量提升和学生行为管理平台”。通过无缝集成计算虚拟化、网络虚拟化、存储虚拟化、虚拟化安全、运维监控管理、云计算业务流程交付等软件技术,利用高速网络聚合多套超融合设备,实现资源模块化的横向弹性伸缩,形成统一的计算与存储资源池。在此基础上建成我校的人脸识别监控平台、学生校园行为轨迹安全管理平台、教学质量与学生行为大数据平台,从而大大提高学校全天候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作为学校重点打造的“补短板”项目,于今年9月被推送到省教育厅“冲补强”一事一议项目库。

四、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

(一)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效 1.科研体制机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我校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2018年,我校印发了《嘉应学院纵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嘉应学院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嘉应学院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管理管理办法》,正在修订《嘉应学院科研奖励办法》和《嘉应学院科研目标管理评估方案(修订版)》等文件,进一步强化科研管理,激发广大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2.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我校学科建设成绩显著。2012年,汉语言文字学被批准为第九轮省级特色重点学科,实现了学校省级重点学科零的突破。2016年,地理学被批准为省级优势重点学科,应用化学和体育教育训练学被批准为省级特色重点学科。2017年,客家学(交叉学科)被批准为省级特色重点学科。至此,我校省级重点学科数达到5个,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我校进一步强化对已经上报省教育厅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和体育学三个一级学科的建设力度,做好各项冲一流的准备工作。

3.高层次科研项目的立项数量创新高

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我校共获得2项国家级项目,项目经费为38万元。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分别是刘小松老师的《加权Hilbert空间的若干特征》,项目经费为18万元;张声源老师的《基于NF-κB通路的蒲桃种子酚类化合物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和构效关系研究》,项目经费为20万元。

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我校共获得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分别是肖文评教授的《晚清民国时期粤东北客家侨乡民间文献收集、整理与研究》;杜德栎教授的《基于学校整体发展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提示:2017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本校共有三项,立项通知书文件时间为20170727,是否计入?—陈明)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我校共获得16项省级项目,项目经费为108万元。其中,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教育科学重点项目1项,项目经费为10万元;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8项,项目经费为30万元;;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专项项目1项,项目经费为8万元;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6项,项目经费为60万元。

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我校共获得4项厅级项目。其中,2017广东省高校省级重点平台及科研项目3项;2018年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党的十九大精神研究专项)项目1项,项目经费为0.5万元。

4.社会服务的能力不断提升。

我校领导班子非常重视社会服务工作,确立了学校社会服务工作“立地生根、全面开花,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指导思想,这对学校推动社会服务工作作用明显。

一是在科技服务方面,我校长期坚持政产学研用合作,重视技术转移机构、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及其他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培育和建设,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工作,千方百计推广教师科技成果,投入保障力度大,措施有力。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我校共与28家地方企事业单位签署横向科技合作项目,获横向科技合作经费475.98万元。近几年来,我校先后与近400家单位开展了政产学研合作,并向企业选派科技特派员共46人。同时,我校还与梅州有关部门围绕服务“双转移”和推动梅州经济社会发展,选定科研课题,开展联合攻关,并协助地方政府编制各种发展规划。目前,与梅州市有关部门确定并正在实施的合作项目数量达到100多项,其中,包括承办了市政府主办的一系列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学术论坛。

二是在知识产权创造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学校发挥作用越来越大。在专利申请、软件登记和授权方面。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我校共获得专利授权29件,其中发明专利4件,实用新型25件。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我校获得软件著作权71件。申报数量逐年增大。

当前,我校文化与科技的关联度越来越紧密,相互融合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内驱力。我校地处“世界客都”梅州市,这里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保存着丰富的客家人文资源,具有开展客家历史文化研究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和积累,我校形成了“植根侨乡,服务山区,弘扬客家文化”的办学特色。

在客家文化研究和传播中,我校积极整合人才资源,创新搭建科研平台,形成了以客家研究院为主体的客家民俗研究,以文学院(客家学院)为主体的客家方言和客家文学研究,以美术学院、音乐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为主体的客家艺术和客家音乐研究,以经济与管理学院、华人华侨研究所、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客商研究院、叶剑英思想研究所为主体的客家经济与社会研究,以客家廉洁文化研究中心为主体的客家廉洁文化研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新华文摘(数字版)》(2018年第3期)全文转载了我校文学院(客家学院)曾令存教授刊发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年第5期“岭南学术”栏目重点推介的近两万字的《返本溯源:作为学科对象的客家研究》一文。对扩大我校客家研究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也标志着我校客家文化研究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取得了突破性提升。

我校先后开设了《客家旅游地理》、《客家民俗与文化》等系列客家课程40门,使客家文化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广为传播。以协同创新为引领,整合全校人文社科的学科和人才优势,构建多学科交叉客家文化研究平台,努力搭建交流平台,加强客家文化的国际交流,积极探索建立客家文化传承的新模式,加强客家文化的挖掘、研究、保护和传承,与梅州市近年文化建设助推梅州经济转型、创建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战略紧密结合,为梅州建设“世界客都”、“文化梅州”、“梦里客家”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是社会服务制度方面越来越完善。为提高教职工参与“产学研”工作的热情,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我校制定并准备出台《嘉应学院科研奖励办法》,进一步提高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奖励标准和社会服务项目的奖励标准。同时,我校正制定《嘉应学院横向科技合作管理办法》,办法中明确规定教职工参与横向合作中的收益比例。同时,我校还为科研成绩突出的教职工提供多方面政策支持。一是配备科研秘书。二是减免一定的教学任务。正是由于采取了这些颇为奏效的措施,我校产学研工作推进顺利,横向合作项目得以稳步增长。

5、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成效显著。

一方面,加强领导,成立负责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工作的专门机构。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学风建设和学术不端行为查处的第一责任人,成立了由学生处、教务处、科研处等14个成员单位组成的学风建设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强化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的组织领导和业务指导,端正风气,杜绝不良学风。我校学术委员会成立于2014年,其下设的学术规范与道德建设专门委员会肩负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的学术评价与咨询功能,2016年12月学校对校级学术委员会进行了调整,调整后学术委员会功能不变。

另一方面,制定了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相关文件,为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提供规范性文件基础。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学术道德建设和学风建设,切实提高我校教师学术道德水平和形成良好的学风,我校修订完善了《嘉应学院学术道德建设暂行办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努力方向

目前,我校在服务社会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横向合作经费的规模偏小,研发平台的经济效益规模需要进一步扩大;二是产学研融合深度有限,相关研究还没能引领梅州市产业行业发展;三是科技研发服务平台的推进有待进一步深化;四是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下来,我们将做好如下方面的工作,不断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是加强专业建设。要结合地方实际和自身基础,利用地方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找准适合自己的学科发展方向,设置对口专业,建设自己的特色专业,发挥专业的龙头作用和品牌效应,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是始终坚持教育教学研究与应用性、开发性研究并重的原则,紧密结合学校和地方的实际,立足于地方需求,从地方特有的资源出发,根据地方的需要调整研究方向,优化科研平台,培育具有地方特点的科研特色。我校科研部门将积极牵头,搭建科研平台,为服务企业提供硬件保证。为研究人员提供财力支持;给教学科研人员开展社会服务提供时间、信息、经费和实验设施等方面的支持和政策倾斜;建立社会服务的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将社会提供服务作为教师评职晋级的参考因素。同时学校将采取多种灵活的科研方式,为地方提供人才、技术和咨询等服务,利用高科技成果吸引企业投资,为地方创造财富。三是建立学校与社会的联动机制。以创新强校、省市共建、振兴粤东西北高等教育计划为契机,厘清“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的发展思路,我们将紧密联系地方政府与地方经济实体。增强与当地政府或其职能部门的行政协调能力和学术沟通能力,使学校的教学和研究更具有针对性、现实性。

为此,我们将在2019年重点规划和建设了如下两大重点平台。其一,重点规划和建设“梅州市功能性新材料(铜箔)研发中心”。该平台主要瞄准梅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及高端制造关键技术开展研发和技术转化,充分发挥多年来产学研合作取得的优势和技术储备。目标是建设成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研发平台,形成一批行业领先,集成性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首先为梅州市的主导产业——铜产业链和电解产业等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重点开展动力电池用双面光超薄铜箔、新一代挠性覆铜板、高频信号传输(5G等)用高纯高延展低轮廓铜箔、新一代网状电解铜箔制造技术、高端黄铜拉链表面处理、膜法高锰酸钾的制备等研发和技术推广;以及相关成套装备的研发和技术推广,未来3-5年内,可创造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50亿以上,并创造1万个以上的就业岗位。目前合作的企业主要有:广东超华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嘉元科技有限公司、广东航鑫科技有限公司、梅州卡莱橡胶制品有限公司、梅州线路板行业等。作为学校重点打造的新工科平台,于今年9月被推送到省教育厅“冲补强”一事一议项目库。

其二,重点规划和建设“广东省柚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柚类栽培面积居全球之冠,梅州“金柚”系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已成为全国、也是世界最大的沙田柚商品生产基地。种植面积已逾60万亩、产量70万吨,延伸产值达100多亿元。该平台着眼柚类产前、产中、产后的全产业链需求,重点研究和实施柚类产业规划与生态保障、种苗与品种培育、高品质与标准化生产、养分管理与植保、贮藏加工与资源综合利用开发、智慧果园与自动化生产、信息传播与文化发掘等七大工程,助力梅州乃至全国柚类产业提质增效,促进梅州柚类产业发展效益每年增加1000余万元以上,10年内建设成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作为学校重点打造的服务地方的平台,于今年9月被推送到省教育厅“冲补强”一事一议项目库。

六、综合管理绩效评价

(一)综合管理主要成效

1.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内控制度和经济责任制度健全

学校严格执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嘉应学院关于建立经济责任加强财务管理的实施办法》、《嘉应学院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嘉应学院财务支出审批制度》和《嘉应学院工作补助管理暂行规定》等文件。2017年及时有效公开财务信息,财务检查和审计评价结果良好。

2.财务管理规范,认真落实高校财务管理意见。

学校债务下降快,投入化债资金多,2017年年初贷款余额为6481万元,2017年12月31日贷款余额4062万元,提前还款579万元,2017年较2016年贷款减少2419万元;2017年年末生均负债0.16万元,2016年年末生均负债0.34万元,生均负债下降52.94%。

截止2017年12月31日,其他资本性支出11265.72万元,教育事业支出总数为54523.8万元,占教育事业支出比为20.67%。人员经费支出41795.23万元,剔除学生助学金支出2675.44万元以及单位补缴2014-2016年养老保险4014.09万元后为31091.61万元,学校总支出64833.65万元,人员经费占总支出比例为47.96%。

3.部门预算和决算编制水平较高

2007年以来连续多年预决算编制工作获得教育厅的通报表扬,2017年获评2016部门决算和固定资产决算报表工作评为先进单位。

学校预算安排教学经费、决算教学支出符合教育部教学评估要求。学校每年认真做好绩效评价工作,绩效评价良好。2017年6月30日学校预算执行进度38.3%,教育厅平均进度是38.2%,高于平均进度0.1%。2017年9月30日学校预算执行进度52%,教育厅平均进度是62.5%,低于平均进度10.5%。2017年12月31日学校预算执行进度88.3%,教育厅平均进度是87.7%,高于平均进度0.6%。此外,学校制定创新强校工程项目任务及资金安排计划并及时报送主管部门,资金安排突出重点。严格执行项目预算,预算调整金额占项目预算的比例为0,年末“创新强校工程”项目支出进度为99.98%。

4.资金安排突出重点,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

以广东省“粤台客家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广东省“南方足球创新人才培养培训协同中心”“广东客家地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协同育人中心”和嘉应学院“教师专业发展中心”为建设重点,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建设计划、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等一批特色项目建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努力方向

目前资金安排重点不够突出,碎片化趋势明显;引导资金向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力度不够;项目建设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度有待提高。接下来将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路,资金安排要紧密配合学校重点发展的思路,以申硕为抓手,集中资源办大事,向引进高端人才倾斜,向申硕的重点学科倾斜,向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相联的省市共建项目倾斜,向新工科、服务和带动梅州地方产业的重点项目和实验平台倾斜。

上一篇:日语考试选择题目下一篇:下班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