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后发展国家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2024-05-06

试论马克思后发展国家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精选9篇)

试论马克思后发展国家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篇1

马克思认为,后发展国家在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同时又取得了某种跨越式的发展.这些思想为我们考察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后发展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一把钥匙.后发展国家必须在理论上对经济全球化有清醒的认识;在实践中要坚持开放思维,循序渐进参与经济全球化;还要通过斗争改善自身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

作 者:张登文 邱希敏 作者单位:张登文(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

邱希敏(邹平县政府,山东 邹平256200)

试论马克思后发展国家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篇2

一、马克思视角下的会计概念

1. 会计的定义。

簿记“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明确指出会计具有观念总结和过程控制, 即核算与监督两大基本职能。会计是对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反映和控制监督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

2. 重要程度。

“对资本主义生产, 比对手工业和农民的分散生产更为必要, 对公有生产, 比对资本主义生产更为必要”。小商品生产关系简单, 会计只局限于简单记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复杂, 而且基本矛盾尖锐, 资本家迫切需要运用会计来有效地组织与指导生产过程, 优化资本的投入, 增强资本家之间的经济联系。现代会计已成为金融市场上的重要经济信息, 指导着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

3. 发展成独立部门。

“不再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 而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 成为特殊的、专门委托的当事人的独立的职能。”会计作为一项单独的职能是从生产职能中逐渐分离出来。现代企业组织的发展完善和内部分工细化, 产生服务于生产的财务部门。财务部是现代企业职能部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企业生产提供核算监督服务。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 又产生了会计事务所等专门会计服务企业。

4. 必要性。

“簿记类的服务业也不创造价值。但是……这种消耗是必要的, 从……中扣除。”会计虽然不直接创造价值, 但在日常生产过程却是必要的, 能更好反映和控制生产销售过程, 保证生产销售顺利实行, 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财会部门为企业正常生产提供服务, 同时要消耗企业的资源的, 产生管理费用。这些费用可以看作增加企业生产成本, 同时降低企业利润。

二、马克思视角下的会计核算理论

成本核算。成本是商品价值C+V的部分, 即补偿所消耗生产资料价值和所使用劳动力价值的部分, 是商品的成本价格。人的劳动,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劳动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 产生会计上关于劳动工资、材料和劳动工具的核算。根据价值规律的要求, 企业应当实行严格的会计核算, 以生产成果来补偿生产耗费。产品成本是衡量企业生产耗费补偿份额大小的尺度, 而产品销售收入是企业的生产成果的表现。企业取得产品销售收入后, 必须用相当于产品成本的资金来补偿产品生产耗费。这样, 企业资金才能实现周转, 从而保证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1) 费用核算。会计把商品流通费划分为纯粹流通费用和追加流通费用两大类, 来组织商品流通费用的明细分类核算。期末将追加流通费用当作采购成本, 计入产品成本, 完整地反映商品价值。而纯粹流通费用当作期间费用, 直接冲销利润, 作为实现利润的扣除。

(2) 利润核算。马克思在分析成本价格和利润的关系时, 提出了商品价值构成的公式W=C+V+M。经过转换变成W=K+P。会计通过产品收入扣减产品成本费用来计算企业的利润。

会计基本是按马克思关于商品价格三个部分构成的公式, 来组织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以及企业利润的核算。

三、马克思视角下的会计监督理论

股份公司的发展和职业经理的兴起, 委托代理问题需要会计监督。

1. 两权分离要求。

“指挥和监督的劳动, 当它不是由一切结合的社会劳动的性质引起的特殊职能, 而是由生产资料所有者和单纯的劳动力所有者之间的对立所引起的职能。”反映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 管理劳动作为一种职能独立, 产生委托代理问题。所有者和管理者的对立统一关系要求加强会计监督。双方信息不对称而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导致会计舞弊, 损害投资者利益。迫切需要通过会计监督保证信息的真实, 维护自己的利益。

2. 公司治理要求。

“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 一种涉及管理工资的新的欺诈在股份企业中发展起来, 实际的经理之外并在他们之上, 出现了一批董事和监事。”现代企业形成董事、监事、经理的公司治理结构。良好的公司治理有助于提高公众对企业的信心, 降低资本成本, 更好地吸引投资, 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的关键内容。内部控制主要包括两个因素, 分别是控制环境和控制政策与程序。控制政策及程序是指嵌入企业运营中的具体的内部控制, 会计核算体系和监督体系。

3. 审计要求。

“对这些董事和监事来说, 管理和监督实际上不过是掠夺股东、发财致富的一个借口而已。”为了监督公司的经营管理, 防止徇私舞弊, 保护投资者利益, 增加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审计便应运而生。内部稽核机构容易受管理层的操纵控制, 而外部审计使会计监督职能得到增强, 是会计管理发展中分离出来的高级形式, 具有专业性、独立性、权威性, 是在经济工作中实行法治的一种体现。

四、结语

马克思对会计精辟论述和科学研究方法, 对后人研究会计理论具有指导作用。深入学习马克思会计理论, 有助于理解会计的实质, 提高会计核算的合理性, 加强会计监督, 有效防止会计舞弊。

摘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社会具体经济制度及企业资本运行的分析, 是研究会计的理论基础。本文以马克思的企业资本理论为基础阐述了会计概念、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理论, 指明马克思会计理论在当代经济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会计,核算,监督

参考文献

[1]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1]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2]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2]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3]侯文铿.马克思会计学说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 2002 (4) [3]侯文铿.马克思会计学说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 2002 (4)

试论马克思后发展国家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篇3

关键词:社会发展;三大形态理论;当代价值

社会形态范畴,吸引了理论界越来越多的目光,这其中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具有影响力及说服力,其划分标准是生产方式的不同,但马克思也从另一侧面透析了社会发展的整个历程,形成了社会发展三大形态理论。深度挖掘其中所包含的丰富思想,对于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社会发展三大形态理论发展梗概

与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不同,马克思社会发展三大形态理论在其著作中出现的次数不多。但是,三大形态理论也是经过马克思深思熟虑而发展成熟起来的,有其独特发展历程。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着手思考人类社会发展,并将这种发展历程分为未发生异化、异化、异化被扬弃这三个阶段,可见这是以劳动是否异化也即人的本质为划分原则的,这应视作三大形态理论的萌芽。马克思社会发展三大形态理论形成是在其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较为形象地阐述了社会发展三大形态。第一大社会形态,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个体简单联系结合;这种联系在第二大社会形态中得以发展,转成交换;实现真正的联合是在第三种社会形态中,旧的分工和私有制的分崩瓦解,使人实现了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社会发展三大形态理论的正式成熟则是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这篇著作中,其中论述更为深入准确,依据第一大社会形态中人的依赖关系孤立地发展,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第二大社会形态,再到最终的个人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的第三大形态,直至在《资本论》中进一步丰富完善。

二、马克思社会发展三大形态理论的主要内容

社会发展第一大形态,由于受自然所限,人的依赖性完全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形成了与不同社会相适应的人的依赖关系。社会发展第二大形态,个体的简单依赖不再以人为基础,变为对物的依赖,表现为商品交换,直至出现货币,这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新条件。社会发展第三大形态,是真正实现人的自由性的社会形态,在其中,交换依然存在,但是在社会分工高度发达基础上的交换,也是不因个人私利转而实现全体成员自由而全面发展意义上的交换,是无偿自由的交换,并由此形成的人的自由个性,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性社会形态。

三、马克思社会发展三大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

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性审视,马克思形成了关于社会发展的三大形态理论,但在学术界起初并没有引起热切关注,同时在实践中停留在较为低层次的应用层面,较为片面、狭隘。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及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马克思社会发展三大形态理论被重新提出,并显示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1.对于科学定位中国当前所处的社会发展历史方位具有重要作用。马克思对社会发展的思考有其清晰脉络及发展历程,从不同的层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我们要综合两种不同的形态理论,深入探析我国当前社会发展诸多现实情况,才能客观准确地定位。依据其理论,我国还未到达第三大社会形态,因此只能将现阶段定位于社会发展第二大形态,并在初始阶段。这对于准确认识“物的依赖性”问题,制定符合我国现阶段历史定位的社会发展决策方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健康可持续性发展意义非凡。

2.为准确理解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理论依据。在社会发展第二大形态,物的依赖、商品交换是人们赖于生存的必要条件,我们国家现阶段的社会发展同样也无法跨越这一社会形态。所以基于对现阶段社会历史发展的现实情况,顺应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能够做出的唯一正确抉择。当然,这不是被动适应,我们在发展中也要注意摒弃市场经济中无法避免的内生问题,将经济只作为发展的手段,真正要促使人的全面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向高级发展阶段的跃升。

3.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理论支持。我国改革开放30余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贫富差距、各种社会矛盾也相伴而生,不容忽视。客观评价这一成就,既不能武断否定,也不能急于肯定,势必要探索出一条既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又能妥善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棘手问题的可行之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正是基于对社会发展三大形态理论的深入理解,掌握了社会发展内在规律,才寻到了符合我国社会发展实际的正确发展理念和发展道路,而对于马克思社会发展三大形态理论的认识也在这一實践探索中得以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洪光东.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83(1).

[2]张明映.马克思的社会发展三大形态理论及其意义[J].青海社会科学,1997,101(1).

试论马克思后发展国家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篇4

一、马克思货币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1.马克思关于货币的论述关于货币的起源,马克思认为货币产生于商品交换的过程中。主要表现为随着商品交换矛盾的日益扩大,价值形式也开始不断扩大,并最终演进为货币的形式。关于货币的本质,马克思指出货币就是一种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的职能主要具有以下 5种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以及世界货币。最后,伴随着现代信用和金融制度的形成,以银行券、商业票据为代表的银行券产生。

2.货币转化为资本马克思说: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货币是商品交换的最后产物,而每一轮新资本重新出现在市场上的过程就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马克思认为,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有六个区别,即:第一、流通形式不同;第二、流通顺序不同;第三、流通中的货币具有不同的特点;第四、流通的目的不同;第五、流通的形式不同;第六、流通的限度不同。资本的总公式是 G-W-G,这个公式也表现出来资本运动的基本特征。商品和货币的流通并不能刺激资本的形成,资本形成的首要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而是商品经济中必然存在的一种现象。

3.虚拟资本虚拟资本的形成被称为资本化。因为虚拟资本是指企业生产中已经投入或将要投入的资本价值,而现实资本是指企业股票的资本价值,所以虚拟资本的价值并不等同于现实资本的价值,它们是相互独立的。作为一种纸质副本,虚拟资本价值的变动与现实资本价值的变动毫无关系,也就是说虚拟资本同货币资金的运动并无关联。

虚拟资本的价值主要通过证券、股票等投机性活动实现,因此,随着虚拟资本的不断膨胀,发生金融危机的概率也会显着提升。

二、马克思货币资本理论的现实意义

1.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施行和市场经济运行具有指导意义马克思的货币资本是“第一推动力”的理论表明:对社会生产起决定作用的是货币资金。着也就是说货币资金的投放数量和投放方向是影响金融市场和国民经济平稳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因为货币资金的投放数量也与资本运动和市场规模紧密相联,所以它也能影响到产品的生产结构、生产规模以及生产速度等,进而影响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发展。如果货币投放数量大于实际所需数量,那么加剧通胀压力,造成物价上涨;如果货币投放数量小于实际所需数量,又会造成产品积压、经济萧条。

2.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正确应用具有指导意义马克思的货币资本积累理论提出:货币供应量的扩大既能促进经济增长,也能阻碍经济增长。根据调查资料显示,近几年来我国的 M2/GDP 都远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而且,自 2005 年汇率制度改革以来,随着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不断加快,国外热钱也开始不断涌入我国资本市场,使得我国的货币供应量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资产市场价格的上涨,但是也加剧了通胀压力,对经济增长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3.对于我国新阶段的金融改革具有指导意义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日益严重,我国的经济增长也开始进入减速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必须要加强产业结构升级,推进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以统筹城乡发展,但是,这些战略举措都需要大量、持续的资金来进行支撑,由于我国目前金融体系中的资金来源重要以短期资金为主,因此造成了严重的借贷期限错配问题。这就要求我国必须要尽快完善金融市场,引进更多的长期资本。与此同时,进一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立起长期资本的投融资体制。

4.对于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提出:适当的虚拟资本能满足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从而推动实体经济的快速向前发展,同时,它也能扩大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高风险、高利润是虚拟资本的显着特点,当实体经济中的大量资本开始流向虚拟资本时,会导致实体经济投资的大量减少,对其发展造成严重的损害。而且虚拟资本也容易引发投机行为,造成收入分配格局失衡,同时还能诱发金融危机,严重威胁到市场经济健康平稳运行。

三、总结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货币资本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货币政策的正确应用、实体经济的发展以及金融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这也并不表示货币资本理论能有效解决我国金融市场出现的所有问题,事物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任何事物都会有其局限性。因此,在生活实际中,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理论,要在以马克思理论为指导的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建立起符合我国具体国情的货币制度。

参考文献:

[1] 姚华 , 刘涛.论马克思货币理论的基本内涵及现代意义 [J].山东电大学报 ,2010(04)。

[2] 段文阁 , 冯继康.马克思货币理论的逻辑内涵及现代价值 [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 , 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04)。

试论马克思后发展国家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篇5

当前,随着社会发展呈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的图式,人们对于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质疑似乎逐渐产生。这些质疑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是19世纪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难以解释今天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发展的复杂现实;二是马克思对社会发展的阐释呈现出一种宏大叙事,难以从微观视角去审视当代社会发展的具体问题;三是马克思依循一种单向的线性逻辑来探讨社会发展,无法全面把握当代社会发展的多样性状况。总体而言,这几种质疑无不共同指向一个关键问题,即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如何与当下社会发展的现实相对接?或者说,面对当今社会发展多样化的实情,我们应如何展现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时代意蕴?关于这一问题的解答,关涉到我们如何深入开掘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之当代价值。

一、社会发展理论的现代奠基

社会发展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基本问题,在人类历史的各个阶段,人们都以自身特有的方式对之进行论说。直到社会学产生之后,这一问题才真正受到理论化的对待。作为与涂尔干、韦伯齐名的西方古典社会学三大代表人物之一,马克思对社会发展有着系统化的论述。然而,马克思并不仅仅是一位社会学家,他还是一位强调“改变世界”的哲学家和革命者。站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马克思批判地继承思想史上一切优秀成果,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出来。尤其重要的是,他创立了科学的社会发展理论,并将之纳入人类追求自由解放的历史征程。纵然时过境迁,但马克思当时直面和探讨的问题依然处在“当代”之中。卢卡奇曾指出:“在马克思出现以后的时代,认真研究马克思应当是每个抱严肃态度的思想家的中心问题,掌握马克思的方法和成果的方式和程度决定着他在人类发展中的地位。”据此,在当代视野中反观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无疑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审视当今变化莫测的社会现实。

二、社会发展与人的自由的内在一致

在马克思研究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的自由作为其中的主题与实质被突显出来。与其他探讨社会发展的理论家不同,马克思并不是针对人类社会做出简单的描述性解释,进而以预测的方式寻求普遍规律,而是在科学解答人类社会发展之谜后,进而深入其中关注人的自由生存状况。正是深刻洞察了现实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自由生存状况,才使得马克思的探讨体现出显著的革命意蕴。在马克思看来,自然进化是一个“自在”的过程,它在人类社会形成以前就按照自己的方式发生变化;社会发展则是一个“自为”的过程,它是人这一主体有意识地改造客观对象的活动,因而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社会的发展与人的生存方式紧密相关。可以说,社会发展的实质就是人的发展,是人逐渐摆脱客观受动性而追求自由的历史过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出发点是一些“现实的个人”,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在他看来,社会发展是人们主体创造的结果,而非某种先天的外在力量所决定。根据此种理解,真正的社会发展应该是属人的,是主体人的自由创造过程,它遵循着大写的“人”的逻辑。也就是说,社会发展统一在人的自由自觉活动中,它正是在每个个体自由自觉活动形成的“合力”中前进。尽管人的活动受到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但人具有不断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性,会逐渐克服客观限制而前进。因此,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剧作者”。正如马克思所言:“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可见,作为“万物的尺度”,人是包含社会在内的一切存在物的主体,社会仅仅是人的活动对象与中介,社会发展与人的.自由实则具有内在一致性。

三、当代社会发展的理论吁求

作为“我们时代唯一不可超越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自身对现实社会的理论关切。那些宣称马克思主义“过时”的苍白论调,表面上似乎注重理论与现实的契合对接,但实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遗忘殆尽,更是对当代社会的现实问题视而不见。殊不知,“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构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新特点。在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下,现代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社会生活与社会关系也变得流动不羁。当代社会变革的复杂实情,连同当代人的生存处境,都强烈地呼唤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时代价值。首先,在变幻莫测的景象中把握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抑或是社会主义社会,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倘若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没有及时得到相应调整,都将会被历史所淘汰。就资本主义社会而言,其原有的生产关系、经济与政治制度本身就矛盾重重,加之由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两次世界大战,更加使其显示出衰颓之势。但为何资本主义在二战后几十年间又重获生机,甚至至今仍在人类历史舞台上屹立不倒?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具有“永恒的合理性”吗?断然不是。除了科技迅速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之外,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对原有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进行了重大调整,使得生产关系一定程度上适应生产力发展。当然,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症结,使其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自身的矛盾。暂时得以缓解的社会危机,在一定条件下依然会爆发出来,这成为悬在资本主义社会上方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就算是社会主义,也不能逃脱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普遍规律。原苏联与东欧国家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后,显示出社会主义巨大的优越性与生命力,一度创造出超过资本主义社会的伟大历史功绩。然而,受到斯大林体制的长期影响,生产关系逐渐走向僵化并反过来制约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社会主义在苏联东欧全面崩塌的严重后果,令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历史挫折。

试论马克思后发展国家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篇6

一.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学说的演进历程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历来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而不是市场经济。他们认为,商品的产生有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当社会主义私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后,整个社会就不会再有商品生产与交换,商品现象会退出历史舞台。

然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并没有把市场经济完全视作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范畴。马克思认为,由于生产力、物质交换以及人的能力等发展水平的限制,刚刚出现的新社会,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有他所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过程中,毛泽东在对于商品经济问题也给与了一定的关注。他曾经认为,在中国这么一个贫穷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有计划的发展商品生产。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生产的条件,毛泽东认为斯大林的观点是正确的,但不完整。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于确立

从我国实践来看,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二十多年的运行,计划经济确实发挥了巨大的历史性作用,推进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确立,提升了国力,奠定了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计划体制所固有的高度集中的弊端日趋严重,生产力发展逐渐陷入困境,人民生活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有效改善。中共十二次全国人大确立了“计划经济为主体,市场经济为补充的”的改革原则。经过多年探索,我们党从理论上逐渐突破了传统的市场经济禁区,打破了社会体制与经济制度高度合一的思维方式,对于市场机制的巨大作用有了明确的认识,也就为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实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思想的形成及主要内容

中共十四大所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1993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将“社会之一市场经济”这一重大命题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成为全民共识。同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重要意义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的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纵观古今,由于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不断发展,历经三次工业革命,工作效率不断提高,逐步实现了由机器代替人力,大大缩短了同一件工作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也是人类飞速发展的根本所在。

在历史长河中,每当有新的发明,新的创新出现,必然将大大改变社会生产面貌。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人类只能依靠于微小的人力,来满足自身的生产需求,这显然是不够的,所以人们发明了蒸汽机,发明了各种代替人力的机器,使得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让世界面貌大为改观。但人的需求当然远不止如此,因此有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革命的出现让人类进入了高效率时代,电力逐渐代替蒸汽,给社会带来了更高的劳动效率,使得社会劳动时间进一步缩短。在这过程中,企业也面临着不断地改革,创新,否则必将面临着倒闭的危险。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会的先进程度,同时企业也需要仔细注意自己企业内部的工作效率和社会上一般的劳动效率的比较,如果自己的效率低于社会平均效率的话了,说明自己的企业已经不适应现在的社会竞争了,需要马上改革,提高自己企业的效率。现代企业竞争的不仅仅是人力的多少,更是效率的高低

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及其现实意义读后感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重大.第一,它从经济上建立了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的可行性和科学依据.从而为政治上对资产阶级的统治进行反对找到了方向和基础.第二,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础.马克思主义者哲学的一个主要的方面就是对异化 的批判.而这个哲学观点的出现的经济学基础就在于此.第三,它马克思主义优势占有道义上的优势.而这种道义上的优势是政治合理性的根本基础.第四,它对未来社会制度的构想和设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模型是:一个工人每天在工厂劳动12小时,创造的价值量是12个物化劳动小时(马克思用来衡量价值量的单位,以下简称为“价值单位”。工人每小时创造的价值量是一个“物化劳动小时”,即一个价值单位)。然而他一天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只有6个价值单位。资本家把新创价值的一半(6个价值单位)作为工资,支付给工人。另外6个单位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成为他的利润。在这个模型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均为6小时。马克思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提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这一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及其当代意义(读书感悟)1.实践应是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揭示出实践应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实践,是有目的、有效率的活动,也可以说是高层次、高水平的实践,而非盲目的、低层次的、不顾后果的实践活动。

我们应不断总结实践的经验,并将其提高到理论的高度,并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中国实际应用和发展的理论,就是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进程中的“自主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继承和发展。2.实践是一种广义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所说的实践是千百万社会成员积极参与的实践,是形式广泛多样的实践。从实践主体的广泛性来说,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博大的、开阔的、开放的。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社会如何建设和谐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意义非常重大。从事科学实验的知识分子对此负有伟大的历史使命,而科学研究既包括自然科学研究实验,也包括社会科学研究实验,应改变过去只重视自然科学研究而比较忽略社会科学研究,认为社会科学研究不是科学实验的片面观念。我们应该促进科学与人文的合理互动与融合,共同为社会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3.实践是以人的实践

马克思强调的社会实践又是以人为本的实践。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践的主体是人;二是实践的目的是为了人。

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主体作为实践的出发点,使主体“认识自己,是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质去评价这些关系,根据人的本性的要求,真正依照人的方式来安排世界”。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人,作为主体的人既然是实践的出发点是实践展开过程的承担者和发动者,同时也是实践结果的获得者。社会实践的目的应该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满足人们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需要。在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社会的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4.实践是一种创新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也是与时俱进的。我们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使我们的实践活动富于创造性。既然实践是一种创新的实践,因此我们对此就要有心理准备,做好知识储备,然后大胆进行创新的实践。

试论马克思后发展国家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篇7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个体发展;社会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基础之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剥削,个体丧失了人身自由。唯物史观强调人性的复归,通过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开放性的体系,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现代文明社会中仍然有存在和发展的巨大价值。

一、马克思关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阐释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动态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建立在他的其他理论体系之上。他首次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异化劳动”理论奠定了个人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基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恩第一次正式使用“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概念,明确提出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共产党宣言》中关于“人的自由联合体”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走向加成熟。他们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揭示三大社会形态中人的发展状态,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历程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演进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通过揭示剩余价值规律,发现和论证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和条件,从而确定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科学体系。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规定内容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以人的本质理论为基础。他提出人的本质理论是自由自觉的劳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和他所处的社会关系是息息相关的,社会关系体现了人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社会关系的基础之上。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的个体,其根源于人的个性,个性把不同个体的人区别开来,这是人的个体的具体本质或个别本质。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体内在的完善和它外在的环境优化的一个整体性的社会化的过程。

(三)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表现形式

首先是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满足过程,人们在享受初次需要的基础上会产生新的需要,这种新的生产活动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自身的变化。其次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体力和智力,即从事物质生产的能力和从事精神生产的能力。马克思将其称之为 “人的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再次是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个性的充分发展就是“一切天赋得到充分发展”。[4]最后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是由一定生产力决定同时反映生产力状况,表现为人类社会一定的生活方式,有什么样的社会生产实践,就有什么样的人的存在发展方式。社会关系也是人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人只有在社会中通过彼此积极影响才能更好的发展自身。马克思认为,“社会关系其实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2]“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间接或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4]人的全面发展在根本上取决于社会关系。这四种形式是新时期人们探索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人的全面发展凸显了个体的主体价值

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进程中,个体的存在价值不受重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集体主义至上原则被强化,个人主义精神潜在的被弱化,导致多数人自我意识不强又影响集体精神,最终引发各类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频发。从人的本性出发,人也会首先谋求自身的利益,在这个基础之上,人才会有目的有动力的服务于大众和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重新审视人,回归人的本性,更加重视个体的存在价值,关注人的发展。人应该被看作一个独立的主体而不是社会的附属品,才能调动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以人为本”思想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发展

科学发展观中 “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创新发展。科学发展观在价值目标追求上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人学价值目标是高度一致的。科学发展观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在当代的新发展、新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代的突出表现,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更高领域的升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从根本上发展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精神。

(三)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社会的发展在相互关系不断深化的过程相统一的。当人的需要不断满足,能力不断开发时,人与社会的关系会不断得到改善,最终在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中人也能够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构建的和谐社会把人的发展看作为一个价值规定与历史现实规定相统一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导向。这种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因此,必须把构建和谐社会和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一方面在实践中发挥人的作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以人的发展来推动生产力的全面发展,推进社会和谐。所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两者都统一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之中。

三、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实践探索

(一)生产力发展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动因和最根本的动力

马克思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责等等,这也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3]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自由时间,整个人类的发展的前提就是把这种自由时间的作用作为必要的基础。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作为一种客观的力量,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却能促进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的创造性的极大发挥,有助于人的体力、智力和能力等各种技能要素的共同发展、协调发展,也有助于人的整体性功能的发挥,最大限度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遵循由低到高、由不完善到完善循序渐进的过程

人的全面发展是遵循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和人自身的发展规律的客观的历史发展过程。马克思认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彼此发生关系的个人的世世代代是相互联系的,后代的肉体存在是由他们的钱袋决定的,后代继承着前代积累起来的生产力和交往形式,这就决定了他们这一代的相互关系。”[4]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为一定的阶段性和过程性,它的推进和实现受制于社会特定历史时期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需求和评价标准,因而人的每一发展阶段都承载着人的全面发展终极价值目标的阶段性任务。社会主义的现阶段我们要着力进行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必然是一个与人的现代化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相互协调、持续发展和逐步提高的历史过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0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68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330页.

马克思的自由观及其当代价值 篇8

关键词 马克思 自由观 价值

自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自人类产生以来,就一直追寻着自由。马克思正是在立足于实践的基础上,在不断批判吸收旧自由观的前提下,形成了自己系统的自由观,对促进当今中国的社会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马克思自由观的主要观点

1、马克思自由观的内涵

马克思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自由问题,在马克思的自由观中自由概念包含着丰富的内涵。马克思在对历史上各种自由观基础上,以唯物史观为基石,以人的现实生活为考察对象,从现实的生活结构探究人的自由,深刻的揭示了自由个体现实社会生活规定性。第一,自由是人的创造性活动的性质。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类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第二,自由是人的本质的集中体现。人能通过实践或其生命活动突破自身和外在必然性的束缚,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和能动性,实现、规定并主宰自己,从而获得自由。第三,自由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

2、马克思自由观的目标和实现途径

在人类解放过程中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的追求,也是他自由观和价值观的核心。马克思所预见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美好前景是这样一种生存状态:随着旧式分工的消失,劳动成了生存的第一需要,人本身能力的发展成为目的,对物的占有成为手段,社会的全体成员都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是相互协调的。从马克思的自由观来看,要实现自由必须改变现存的社会制度,就需要进行革命,建立“自由王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人类才能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各种自由。

二、马克思自由观的当代价值

目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马克思自由观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学习和理解马克思自由观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1、探究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有利于批判形而上学自由观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自由观的积极成果,通过实践可以获得对必然性的认识。马克思不仅把客观必然性和主观能动性统一于人的实践,还把自由理解为人的实践特性,从而建立起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由观。马克思的自由观以现实实践作为其构建基础,客观、合理地分析了人的需要,指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辩证统一关系的具体社会形态就是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类行动的指南,而马克思的自由观则更是人们努力实现共产主义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反对专制主义和私有财产,也反对把行业自由、财产自由看成是真正的自由,揭露了前人自由思想虚伪性的实质,并克服了其不足之处,扫清以往旧哲学自由观对人们思想的禁锢,解放了人类的思想。马克思自由观的诞生为人类如何认识和实现自由找到了科学合理的答案。

2、探究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各种思想潮流交汇的时期,面对着改革建设的一些困难和各种思想潮流的影响,迫切需要重新树立和坚定正确的价值导向。如何把生产力的发展目标和人的价值实现结合统一起来,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合理发展的前提下发展并实现人的自由,避免重蹈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伴随着对人的自由个性的摧残的覆辙,这个问题的解决才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和核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环境的保护,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指出,人的本质属性就在于人的社会属性,正确处理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各种关系。因此,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社会的和谐程度与人实现自由的程度紧密相联。社会的自由与人的自由应该相互促进、相互发展。我们不能以牺牲个人的自由来保全社会的和谐与实现自由的最终目的,我们应当在既不损害个人自由的同时也不能损害社会利益的同时,去实现人的自由和社会的和谐,这是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精髓,有利于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3、探究马克思的自由观有利于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指导方向

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价值取向与马克思的自由观念是一致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由此可见,人的解放与发展,价值与尊严,自由与幸福全部统一在社会主义的本质之中。我们必须要解放生产力,结束对人的剥削和压迫,使人们获得更高程的自由,实现生活的富足。

改革开放30多年,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如邓小平所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切。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通过这种不流血的革命的改造,我们必将从旧的生产力中获得自由,创造新的历史。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侯丽君,陈云.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中的“自由”及其当代解读[J].理论月刊,2009(8).

[3]马小磊.试析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及其理论价值[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6(5).

[4]曹海玲.马克思的理想社会与现实社会主义[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4).

论马克思的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 篇9

在人地关系日渐紧张的今天,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文章试图通过对马克思的自然观的哲学解读,来探讨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并深入实际寻求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出路。

一、马克思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关系是辩证统一的。“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①在马克思来看,人与自然本质上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性表现在人是自然存在物。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来自于自然并且只能在自然中生存和发展,因为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基础。除了人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界,同样人的实践活动也受自然界得制约。

人固然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但是人之所以成为类化的人,其区别于其他物种的主要特点是人的社会性。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我们从自然界索取必须的生活资料,但通过何种方式来索取生活资料,采用什么样的手段,运用什么分配方法,却都需要人的社会实践的参与。如何协调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成为马克思考虑的重要问题,首先就是明确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人与自然之间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马克思自然观的理论向导。

二、我国的生态环境现况

目前,我国正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世界上资源最为短缺、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的资源、能源的消耗导致环境问题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长期演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但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科技的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手段也在不断加强。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与自然的对立进一步强化,过度的掠夺性开发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人类活动事实上已经成为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只有把马克思以自然观为主体生态思想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合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使我国生态、经济、社会三者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依据马克思的自然观寻求解决我国环境问题的出路

1.完善我国的环境保护制度。在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不仅揭露了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不可克服的矛盾,而且指出只有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才能确保经济的顺利发展,他指出:“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②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异化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障碍。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其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所有制的优势在于使国家能够集中统一的协调各个生产资源,从而有效的配置我国的生产力资源,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马克思指出,社会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所环境保护必须依靠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即依靠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的能力,实现资源有效合理的利用。

2.增强社会和人民的环境保护观念。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物质决定人的生产实践,但是,人的主体意识同样反作用于人的实践,正确的认识可以更好的指导人的生产活动。增强社会和人民环境保护观念,培养生态意识才能更好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③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如果出现类似于人类中心主义的意识,认为人可以凌驾于自然界之上,这种目光短浅的做法,必然以破坏生态平衡,遭到大自然的惩罚为代价。

因此,人们应当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地方政府要转变观念,加强对经济发展的新认识。企业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加强生态观念,建立生态考核机制。公众的环保意识有待加强,应该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舆论监督等方式,使广大群众维护自己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充分提高人的主体意识,早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首先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第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源于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认识和遵守,是资源实现循环利用,从而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第二,加强科技含量,建立新型工业发展道路,逐渐摒弃高污染、高浪费的能源消耗,同时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的产业,以便减少对环境的过分依赖。第三,增强创新能力和绿色消费的教育。我国是一个人均占有资源较少的国家,增强对青少年的创新能力的教育,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循环和在生产,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另外,需要加强对公民的绿色消费教育,避免奢侈消费,宣传教育公民实现循环利用,节约使用,具有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之,马克思的自然观不仅为我国当前面临的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而且为我们指明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途径。马克思的自然观肯定人的主体能动性和自然的客观存在性的同时,也通过解决人与人关系来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这就需要我国要不断完善制度、教育、观念和经济增长方式等,坚持可持续发展之路,才会更好的实现我国的全面发展和伟大复兴。

注释:

上一篇:关于优秀团队获奖感言下一篇:托班健康《玩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