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农民工就业情况调查及对策

2024-05-05

返乡农民工就业情况调查及对策(共8篇)

返乡农民工就业情况调查及对策 篇1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部分企业关停、人员裁减,失业人数上升,受危机影响,我县农民工返乡增多,给原来只有老小在家的农村,带回来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生活习惯,这些在加以正确引导的基础上,有利于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培育新型创业者,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假如不积极促进就业,也有可能会带来农村新的不稳定因素。

一、返乡农民工的基本情况

我县组织人员对返乡农民工相关情况进行摸底调查,通过汇总,我县外出农民工共有109722人,截止2009年2月1日,返乡务工人员总数21793人,其中返乡农民工18380人,因企业关停返乡的有9162人,正常返乡探亲的有10275人,政策吸引返乡就业的有2025人,政策吸引返乡创业的有331人。返乡人员中有70%以上有电车、缝纫、针织、建筑等技能技术,返乡人员中外出务工愿望的有13737人,占返乡农民工的75%,在本县就业愿望的有4100人,占返乡农民工的22%,自主创业愿望的有331人,占返乡农民工的1.8%,直接在家务农的有212人,占返乡农民工的1.2%。

二、农民工返乡增多的原因

通过调查发现,我县农民工返乡增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一年一度的春节,农村上有老下有小,回家团圆,回家看看,谋划来年的生产生活,走亲访友,联络感情。年后,这部分农民工还是要正常外出务工,通常工作比较稳定,大多是有一技之长。二是受出口需求减少,导致工厂减产、停产、倒闭而回家,或者是部分从事低级周期性行业的农民工,如建筑工人,由于建设工程完工,又没有其他一技之长,没有找到新的工作机会,从而返乡。这部分农民工大多没有一技之长,且年龄相对更大,外出务工的随意性较强,存在能打工出去打工,没有打工机会将在家务农。三是一批农民工,经长年外出务工,掌握了一定的技能,积累了一定的资本,渐转变为有技术、懂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劳动者,想寻找创业机会而返乡。这部分农民工有创业的能力,也是农村先富裕起来的一部分人,大多年富力壮,通过引导,大多能转化为创业者。四是一批农民工,特别是青年人,通过外出务工,从事劳动密集型行业中从业,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工作都比较辛苦,工作时间长,报酬又低,加上身体吃不消等原因,体会了打工的酸辣,意识到由于自身缺少劳动技能而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利用春节返乡寻求培训机会。这部分农民工大多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比较容易学习新技能,是未来打工的主要力量。

三、做好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的几点建议

去年八月份以后,受经济危机影响,各地农民工返乡成为各地关心关注的一个焦点,我县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就业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服务农民工就业和创业的政策措施,县主要领导还在春节深入乡村与返乡农民工进行了座谈,了解农民工的需求,解决存在的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的服务与农民工的需求还有一定距离;政府对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宣传还没有到位;返乡农民工创业受资金短缺瓶颈制约;在家乡创业环境有待改善。为解决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几点建议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就业、创业指导。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通过县人力资源服务大厅、乡镇劳保所、车站、村委会,通过发公开信、宣传手册等各种渠道,把县委、县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服务农民工的政策宣传出去,让做到家谕户晓。召开各种类型招聘会,一是组织专门人员到长珠闽地区大力收集适合农民工的岗位信息并及时发布,积极建设劳动基地,形成示范效应,千方百计稳定农民工外出劳务规模。另一方面是利用县内企业的用工需求,发布招工信息,促进农民工就业,也解决县内企业招工难问题。

2、加大培训力度。以县农民培训学院和各级培训机构为阵地,突出农业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针对性地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培训项目尽可能多,农民工可自由选择多个项目培训,切实提高农民工技能水平。

3、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通过返乡创业带动就业。实施返乡创业带动战略,通过外出招商、驻外劳务开发服务站、流动党支部、能人推介等渠道鼓励和引导务工能人返乡创业,开展党员“一对一”帮扶活动,为有意创业农民工提供创业培训、项目开发、开业指导、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实现创业带动就业。一是完善政府服务职能,开拓农民工创业的绿色通道。简化审批、办证程序,减少办证时间,推行并联审批、一站式审批,清理和规范收费项目,严厉打击破坏企业发展环境的违法行为,创造和谐创业环境。二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认真研究制定并落实县出台针对农民工创业的优惠政策。三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加快落实财政小额贷款基金,并采取政府贴息,提供创业扶持。对吸收农民工就业的企业,可享受直接补贴,担保贷款。

4、对公益性工作岗位进行清理,对清理出的工作岗位,优先安排农民工就业。引导适合农民工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新上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施工单位,优先安排返乡农民工就业。

返乡农民工就业情况调查及对策 篇2

一、返乡农民工特征、就业经历

1.返乡农民工的基本特征

(1) 从人力资本水平看, 综合文化程度及工作经验两个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可知, 受金融危机影响而返乡的农民工人力资本水平相对较低。受金融危机影响民工中小学及以下者占比为14.8%, 文化水平偏低者占比重高于未受金融危机影响的返乡民工, 同时, 大专及以上高学历者占比也低于未受金融危机影响的返乡民工。尽管受金融危机返乡民工高中或中专或职技校学历者占比为33.1%, 高于因其他原因返乡民工, 但应看到未受金融危机影响返乡民工工作经验丰富者占比较大, 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民工的人力资本水平。

(2) 返乡前工作的月收入水平看, 受金融危机影响返乡民工的收入相对较低。总体看, 因其他原因返乡民工与因金融危机返乡民工在低收入水平占比上较为接近, 但高收入占比上, 受金融危机影响返乡民工远低于其他原因返乡民工, 分别为22.5%和35%。

(3) 从行业分布看, 建筑业民工返乡占比最大, 其中受金融危机影响而返乡的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建筑装饰业、服装加工业、电子电器业、住宿餐饮旅游服务业及机械制造业分别占比为27.2%、20.1%、14.2%、10.7%和10.1%。这一点与全国返乡农民工总体情况存在一定差异, 从全国总体情况看, 受金融危机而返乡的农民工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和建筑业。[3]

2.返乡农民工返乡前的就业经历

返乡农民工返乡前的就业待遇状况基本能够反映出其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大小, 这里从主要就业地区、获取工作岗位的途径、劳动合同签订情况及返乡所在单位生产经营情况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返乡农民工就业分布地。

主要集中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珠三角地区及中部地区, 分别占比重为21%、41%和29%, 而中西部地区主要是在武行地区工作;另外一部份返乡农民工在返乡前在京津唐地区工作, 这部分民工占返乡农民工的比重为9%。从返乡原因看, 从东部沿海地区地区返回的农民工主要引致因素在于金融危机的发生, 而武汉市返乡民工与全国整体返乡民工存在不同的地方主要在于, 有相当部分民工在返乡前就职于武汉地区, 这部分民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从农民工返乡前务工单位的生产经营情况可以看出, 产品主要面向国外市场的所在企业占比17.6%, 同时面向国内外市场的所在企业占比为11.8%, 这部分企业较容易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相应的, 农民工的流迁就业将易于受到波及。

(2) 外出求职的途径。

本次调查表明返乡农民工外出就职的主要途径是依靠私人社会网络, 尤其是亲戚、朋友为主, 这与现有研究结论相符。[4][5]在所调查的返乡民工中, 通过亲朋介绍获取工作的占比为67%, 通过劳务市场获取工作的农民工占比为21%, 这与现有研究表明的劳务市场发挥作用不显著的结论存在区别, 而培训机构介绍、政府组织及个人自身求取工作等求职途径发挥作用仍有很大不足 (见表1) 。

数据来源:数据系根据本次对湖北省武汉市城郊返乡农民工的调查数据整理得出, 下同。

(3) 返乡民工合同签订情况。

通过本次调查数据, 可以看到在工作中签订合同的农民工较多, 占比为60%, 而已签订但尚未到期而返乡的民工占比为25.7%, 由此可以看出农民工异地务工的保障能力较低, 即使签订合同, 但也很难有效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而对返乡农民工返乡前所在单位生产经营情况的调查中, 发现有45.3%的农民工反映对所在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不清楚, 这反映出农民工对雇主及其企业的关心度较低, 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

(4) 返乡农民工近年求职难度分析。

调查表明, 较多农民工在近几年求职过程中都存在很大难度, 其中最主要的阻碍因素集中在文化程度较低、缺乏技能及求职途径狭窄这三个方面, 而不适应城市各方面环境及语言沟通障碍对农民工的阻力较小, 近几年来求职中没有遇到困难的农民工占比仅为23.3% (见表2) 。

二、危机影响与返乡农民工就业现状

调查资料显示, 占比55%的返乡农民工再次外出务工, 但尚有38%的返乡农民工准备留在家乡在务农的同时寻求本地非农就业途径, 另外7%的返乡农民工准备利用自己长期在外务工所积累的资金及个人的能力在家乡创业。需要深入分析就业流向多元化下积极影响及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以求及时有效解决, 从而保障农村劳动力就业、生活的稳定, 减少潜在危机。

1.金融危机对返乡农民工就业生活影响

本次金融危机对返乡农民工就业生活造成冲击较大, 为深入分析危机对农民工就业生活的影响情况, 从对返乡农民工家庭生活、返乡民工个人心理波动、就业生活信心、未来流迁就业区域与就业意向等几个方向对因金融危机而返乡的农民工进行分析。

(1) 金融危机对农民工家庭生活的影响。

调查数据表明受金融危机返乡农民工在返乡前的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较高, 89.3%的返乡农民工返乡前工作的月薪在1000元以上, 且有58%的农民工在返乡前与家人共同在城镇务工, 在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家庭中部分亲人回乡、部分继续留下等待就业机会。另外, 统计表明, 这部分农民工中在返乡前尚未足额领到工资者占比为38% (见表3) , 这些都将对返乡农民工的家庭生活产生较大程度的影响。

(2) 金融危机下返乡农民工的心理波动情况。

金融危机下, 部分农民工由于自身尤其是外部因素的限制而无奈返乡, 显示出其对外部不利冲击的抵御能力极为脆弱, 这使得被动返乡民工受到极大冲击。调查表明相当部分被动返乡民工对前景存在悲观感。一方面对就业形势预期较为悲观, 另一方面, 在外部冲击下无力感较强, 双重考量下致使这部分民工对生活就业感到焦虑, 甚至有7%的被动返乡者处于极度悲观状态, 对生活就业抱有无所谓的态度 (见表4) 。

(3) 被动返乡民工未来流迁就业区域。

受金融危机的冲击, 被动返乡者为尽量降低因外部冲击而失业的可能损失, 预期下一步将调整就业流向。尽管仍有22.5%和38.5%的返乡民工打算到长江三角洲或珠江三角洲地区务工, 但准备在距家较近的中部地区尤其是武汉市务工的返乡农民工大幅上升, 这将对武汉市的劳务市场产生一定影响。

2.留在家乡的返乡农民工就业生活现状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留在家乡的返乡农民工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 大部分在本地从事农业, 但有相当一部分返乡民工对于在家务农的意愿明显不足, 且有部分民工在家待业。在2009年春节后, 不再继续外出的返乡农民工中有42.1%在本地从事农业, 但有17.9%目前仍待业在家。另有40%处于就业状态变动中, 这部分民工因为自身长期在外务工, 在家务工的能力及意愿较低, 虽然目前仍然留在家乡, 其主要的就业流向可能有三个, 即:在家乡寻求非农工作;考虑创业;或待形势完全好转后到外地务工。

(2) 留在家乡农民工从事非农就业方向主要集中于本地乡镇企业、本地城镇化建设公共工程两个方面, 分别占比为72.6%与21.1%。这表明乡镇企业在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中仍发挥着较大作用, 而城镇公共工程的建设在解决返乡农民工的就业中也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在这些非农工作的寻求途径上, 政府的组织安排发挥的作用不明显, 只有6.4%的被调查者反映是通过政府安排而解决的非农就业, 在这一过程中, 亲友等社会网络仍在继续发挥强大作用。

(3) 留在家乡从事非农就业的返乡农民工普遍对现状不满。首先, 对现有工作的满意度较低。原因主要集中于收入低、能力不足导致工作不适应以及没有保障感, 占比分别为45.1%、24.2%和14.5%。其次, 收入较低。84.8%的被调查者反映, 现有非农就业收入在2000元以下, 比在外务工时收入大幅下降。再次, 单位待遇较低, 不稳定感较强。据调查数据表明, 在务工单位参加相关保险的被调查者仅占被调查对象的36.4%, 即使是参加了相关保险者, 相关费用也是由自己购买, 单位负担或自己与单位共负的极少。

三、返乡农民工就业决策与困境

调查资料显示, 虽然占比55%的返乡农民工打算再次外出务工, 但尚有38%的返乡农民工准备留在家乡在务农的同时寻求本地非农就业途径, 另外7%的返乡农民工准备利用自己长期在外务工所积累的资金及个人的能力在家乡创业。需要深入分析就业流向多元化下积极影响及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以求及时有效解决, 从而保障农村劳动力就业、生活的稳定, 减少潜在危机。

1.留乡务农原因及困境

(1) 返乡农民工在家务农的原因。

由于感觉在家务农的收入远不如在外务工及务工能力和意愿不足, 大部分留在家乡务农的民工表示留乡的主要原因是出去求职困难, 占比达51%;表示对现有国家支农政策较为满意, 感觉务农效益也不差的留乡农民工仅占留乡农民工的25%;另一部留在家乡农民工主要是因为家庭原因或处于观望状态, 分别占比17%和7%。这一情况表明, 在家务农的大部分返乡民工放在农业生产上精力及相关投入不会太多, 这对现有农业耕地的有效利用及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存在不利影响。

(2) 留在家乡务农的困难表现。

本次调查发现, 留在家乡务农的主要困难集中于务农能力不足、耕作机械购置资金不足及耕地太少, 分别占比28%、18%和40%。其中, 耕地少是阻碍返乡农民工留乡务农的主要障碍, 一方面, 为少量耕地而购置相应机械不值得, 另一方面少量耕地无法实现较大收益, 这需要调整现有耕地分配现状, 有效实现流转土地以改变现状。但通过访谈发现, 危机后即使是外出农民工, 对于流出自家耕地的意愿明显较低, 虽然其留置土地不会投入太大精力及相关投入, 从耕地中获得的土地相对于务工收入也较少, 这部分民工留置土地的主要目的在于将其作为一种社会保障, 为自己留下退路。

2.返乡农民工本地创业状况分析

尽管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意义已为各地政府所重视, 制定实施了相关鼓励扶持政策, 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 在创业氛围、创业人才培养及相关政策适应度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且呈现出新的特点, 概括如下。

(1) 农民工返乡创业存在外部障碍。

调查发现农民工返乡创业过程中仍存在诸多外部障碍, 主要表现为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强、外部助力不足等。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 政策大多是直接将针对“海归”、外来投资者的政策“复制、粘贴”, 政策推出存在明显滞后性, 缺乏配套扶持政策。这导致民工返乡创业中的阻力大于动力, 创业成本较高, 而收益不确定, 在经济形势趋缓后, 部分民工可能调整其经济决策, 这将导致返乡创业政策流于形式。其次, 现有创业扶持政策偏重于返乡民工创业激情的调动, 缺乏适当的创业智力支持。一般认为创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创业意识、激发创业动机, 并保障创业行为的成功几率, 本次调查发现多数返乡创业民工在税费征收、专业技能、产品营销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技能亟待提高。从理论上说, 返乡民工应该会由参与培训的需求, 但调查却发现返乡民工参与培训动力不足, 明确表示不愿参加者占比达18.8%, 而愿意参加培训者在访谈中也表示有一定难度。调查显示影响农民工参加培训积极性的原因主要集中于培训机构收费较高、培训内容不实用及培训人员不专业几个方面, 占比分别为45.1%、34.6%和12.6%。这表明现有培训机构与实际需求存在严重脱节, 远不能满足民工实际需求。

前期阻碍农民工返乡有效创业的因素仍然存在, 外部助力较少。被动返乡民工在创业中具有典型的谋生性, 由于本身承载综合能力过低, 大多倾向于劳动密集型经营项目, 当外部助力过少, 且企业创建及运营信息供给不完全时, 农民工创业过程中将无法及时把握相关商机, 创办企业将集中于小规模、低成长性的短平快项目。本次调查结果表明, 返乡民工创业后坚持运营者较少,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验证了前述分析。

(2) 农民工返乡创业过程中存在自身不足。

调查表明, 自身实力较弱、经营前景不确定性削弱了返乡民工创办企业融资能力。

一般来说, 学历知识与创业成功几率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而返乡创业者中的高学历者所占比重较低, 这决定了民工对市场的敏锐把握能力、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相对较低, 将制约民工返乡创业能力。受制于农民工自身整体素质较低, 本次返乡民工在外务工期间多处于底层就业岗位, 在务工中能够学习的技能较为有限, 民工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降低了其创业能力。其次, 返乡民工创办企业通常局限于低端生产且市场相对狭窄的领域, 以劳动密集型生产与商品服务业为主 (见表5) 。从历次宏观经济变化对民工就业及企业正常生产运营的影响来看, 低端生产且市场相对狭窄的劳动密集型生产存在竞争过度且微利困境, 企业对外部经济波动的依赖性过高。本次调查发现, 返乡创业农民工从事批发和零售、餐饮业者占63.2%。

此外, 返乡民工创业项目预期前景不容乐观将阻碍其顺利获取信贷, 即使能够通过政策引导与支持而获得部分信贷, 也易于出现企业经营收益低和信贷成本较高的矛盾。进而使返乡创业民工陷入获利小或亏损——无法偿还信贷——信用低下——再创业无法获得信贷的恶性循环陷阱。这不仅会削弱返乡民工创办企业的意愿, 还会降低已创办企业对预期前景的乐观态度, 从而减少继续投资或正常经营的积极性, 不利于企业的良性发展及返乡民工就业问题的有效解决。结合以往返乡民工创业的经验教训可以看到, [6]阻碍民工返乡创业的个人因素仍很明显, 单纯依靠个人能力开展创业尤其是非农产业活动, 存在较大障碍。

3.经济形势趋缓下返乡民工返城就业原因、态度和困难

相当比重的返乡农民工在宏观经济形势趋缓后返回城市寻求就业机会, 但由于就业供应与岗位需求的不匹配、就业寻职不确定性、务工所在地生活存在困境等, 农民工就业适应性及应对外部经济波动的能力堪忧, 需深入分析返城务工就业生活现状, 探求对策。

(1) 返乡农民工重新返城务工的原因。

从现有调查资料看, 重新返城就业的原因集于城市收入高和城市就业机会多, 占比分别为42%和25%, 这表明农民工来源地的非农业尚有很大发展开拓空间, 本地就业弹性较低导致农民工对外出就业的依赖性仍然较强, 这不利于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反复性。此外, 希望通过城市就业来提升自身能力、地位、生活质量及为子女未来发展提供有利条件等, 也是促成返乡农民工重新返回城市的重要原因, 占比分别为4%、5.8%、11%和8.7%。

(2) 对务工所在城市的总体评价及现有生活就业现状的态度。

被调查者普遍对务工所在城市不太满意, 仅有20.9%的被调查者认为所在城市比较好, 3.0%和8.2%的被调查者认为所在城市极差, 这反映了农民工在务工城市所处地位并不令人满意。相当部分农民工希望成为城市居民, 吸引这部分居民市民化的原因主要集中于城里人收入高生活更好、城里人有退休工资和社会保障这两个方面, 分别占比为28.3%和23.5%, 这表明农村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仍有待改善。在阻碍市民化的诸多因素中, 一般认为主要集中于城市房价过高、没有城市户口而享受不到市民待遇、城市就业风险大因而担心失业后生活没有保障及城市生活费用太高这几个方面, 占比分别为25.7%、17.7%、16.0%和15.1%。

(3) 农民工返城就业困境。

从调查反映情况看, 农民工希望政府能够在户口统一、正当权益保障、子女教育及住房医疗等几个方面给予适当帮助, 这些都表明返城务工农民工在当前城市就业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 个人无法解决家庭生活遇到的相关问题。此外, 农民工也希望政府能够在劳务信息提供、劳动力培训等两个方面提供适当帮助, 但比重仅为9%和7%, 这可能是因为民工对此不抱太大信心, 或者是已有服务不符合民工现有需求。

四、经济波动背景下返乡农民工就业安置应对措施

鉴于农民工城市稳定就业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性持续上升, 如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转移就业中存在的困境, 则劳动力供求中的波动性、反复性将可能难以有效避免, 为此需审慎应对。

1.结合相关投资建设构建农民工双向流迁就业体系

现有研究认为, 投资在拉动经济的同时, 对农村劳动力具有较强的吸纳能力, 可以在加强农民工相关岗位培训的基础上, 尽可能的利用国家相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来安置返乡农民工就业。一方面, 对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 可以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同时, 暂时吸纳一部分农民工。另一方面, 农业投资的增加将利于农民工非农化, 通过文献检索发现, 较多学者认为农业投资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有较强的吸纳能力, [7]1998~2005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敏感度检验也证明了这一点,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贡献率为正, 由于在1998~2000年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上升幅度较大, 这一期间投资对农村人口非农化的贡献率甚至达1.2。之所以产生正向效应, 我们认为是由于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投向主要是第二、三产业, 在发展县域经济的同时有力的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另一方面,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对于改善小城镇的基础条件及通过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而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 这为吸引农村人口从事个体经营、到乡镇企业就业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据此, 可以预测现阶段相关投资项目的实施在拉动内需、为下阶段经济良性运行提供基础的同时, 必将需要大量劳动力, 这有利于农民工就业问题的有效解决。

2.以历次返乡民工创业经验为借鉴实现创业行为的常态化

通过对以往民工返乡创业过程中存在的融资状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 融资困难的原因既有农业金融市场中竞争不足、金融机构向返乡民工放贷条件较高及手续繁杂外, 返乡民工创办企业实力不足及前景不确定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针对这一现状,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 设立返乡创业专项资金并与相关高校联系, 为具有创业意愿的农民工提供投资意向、项目论证、会计、资金融通和法律维权等相关培训, 帮助农民工提升创业能力。其次, 在农民工创业过程中, 需要办理相关手续, 如果不能清楚各种环节将会增加不必要的成本并耗时较长, 这可能挫伤其创业积极性, 需要工商、税务等各政府部门建立联合创业咨询、办事部门, 为农民工创业释疑并提供便捷服务, 提高农村居民创业信心。与此同时, 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收集和整理创业信息, 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构建创业项目资源库, 提供给有创业意愿的农民, 并在企业用地及经营场所的选择等方面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从而拓宽返乡民工创业的外部融资渠道以规避创业“陷阱”, [8]提高创业成功几率。

3.构建有效职业培训市场

本次调查表明, 之所以目前的培训机构不受农民工的欢迎, 根本原因在于目前较多职业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不能贴合实际, 农民工培训前后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各种劳动力培训中介机构和组织应该根据目前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 及时为农民工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 引导农民工实现非农就业。同时, 政府部门加强劳动力培训市场的法规建设, 对各种培训中介机构和组织实行“市场准入制度”, 定期或不定期对培训机构进行评估, 加大对其监督和监管力度, 确保劳动力市场发展的有序性, 使劳动力培训市场运行的法制化、规范化, 从而能够切实保障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的合法权益。

摘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经历危机冲击下的被动返乡。在经济缓和后, 部分经济发达区域又出现“用工荒”,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反复性被供给不足问题替代, 但农民工就业的脆弱性仍然存在。为分析劳动力供给波动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 本文对劳动力供给现状进行调查, 从返乡农民工就业决策、困境与经济考量视角展开分析, 进而提出对策。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农民工,就业决策,困境

参考文献

(1) 简新华, 张建伟.从“民工潮”到“民工荒”——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制度分析[J].人口研究, 2005, (02) .

(2) 曹亚, 陈浩.金融危机背景的返乡农民工就业安置态势评估[J].改革, 2009, (08) .

(3) 盛来运, 王冉, 阎芳.国际金融危机对农民工流动就业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 2009, (09) .

(4) 杨云彦, 陈金永.转型劳动力市场的分层与竞争——结合武汉的实证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 2000, (05) .

(5) 李建民.中国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及其对劳动力供求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 2002, (02) .

(6)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民工回乡创业问题研究”课题组.农民工回乡创业现状与走势:对安徽、江西、河南三省的调查[J].改革, 2008, (11) .

(7) 徐旭川, 杨丽琳.公共投资就业效应的一个解释——基于CES生产函数的分析及其检验[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6, (11) .

寿县返乡农民工就业意向调查 篇3

关键词:农民工;就业意向;调查;期望;寿县

中图分类号 F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21-16-02

寿县作为安徽省农业大县,拥有农业人口122.2万,占全县总人口的88.1%。近年来,寿县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2014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 571元,同比增长10.7%,作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出务工收入呈现逐年上涨态势。寿县是农民工流出大县,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数量庞大,每年春节返乡,相当数量的农民工面临重新就业的选择。为了解当前返乡农民工就业意向,寿县农委联合寿县调查队深入农民工监测调查点开展实地调研。总体看,当前农民工外出就业形势相对稳定,外出打工数量保持平稳,就业地点多为江浙沪(以上海居多),就业仍以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主,年后基本都继续外出打工(绝大多数愿意回到原单位继续工作)。

1 调查点农民工基本情况

据农民工监测调查近两年的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监测调查的8个乡镇80户农村居民中就业劳动力204人,从外出人员流向构成来看,全年有外出从业人员共计57人,其中外出流向省内7人,流向省外50人;从外出从事行业来看,从事二产29人(其中制造业19人),三产28人(其中批发零售业10人,交通运输业7人,住宿餐饮业3人);外出人员月平均收入2 924元。2014年就业劳动力206人,全年有外出从业人员共计57人,其中外出流向省内12人,流向省外45人;从事一产1人,二产25人(其中制造业19人),三产31人(其中批发零售业10人,交通运输业7人,住宿餐饮业7人);外出人员月平均收入3 214元。

2 调查村返乡农民工情况

此次选取农民工监测调查点中的安丰镇观音村和茶庵镇精神村,实地了解当前调研村的农民外出务工形势,准确把握返乡农民工的就业意向。

安丰镇观音村耕地面积520hm2,全村总人口6 305人,其中男性占比55%,2014年外出务工人员约4 200人,举家外出约2 800人,外出从业地点以江浙沪为主,进厂、工地等打工和自谋职业人数各占1/2,进厂、工地等打工月工资基本在3 000元以上,自谋职业月工资在5 000元以上;茶庵镇精神村总人口4 092人,2014年外出务工人员约1 000人,近几年外出人员基本稳定外出从业地点多为上海,占90%以上,从事行业中进工厂、工地打工及餐饮运输服务业占绝大多数,多以体力劳动为主,月工资标准在3 000元以上。通过与返乡农民工、村干部的交谈了解,当前返乡农民工就业呈现如下特点:

2.1 除举家外出人员外,外出务工人员每年会短暂返乡 据调查,当前外出务工农民工可分为2类:季节性外出和长期性外出。季节性外出即为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务工,这类农民工外出打工周期多为5~6个月,农忙时节返乡;长期性外出即为全年在外务工,这类农民工基本在过年过节返乡,返乡周期多为7~15d,家中土地交由老人或亲朋耕种,除过年过节、家中有临时性事务外,基本很少返乡。据对2个村的调查了解,除举家外出人员外,绝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每年都会在过年期间短暂返乡。

2.2 外出务工人数稳定,在外打工年限基本在2a以上 2个村当前外出务工人数稳定,近几年变化不大,年龄适宜且常年外出务工人员基本还是选择外出务工,而常年以种植业为主的农民大多也不会外出就业,每年返乡后不继续外出打工的情况基本没有。据观音村村支书介绍,该村当前外出务工者多为常年在外打工,在外打工年限多在2a以上,经过多年在外已有务工、赚钱打工经验。家中耕地面积有限,种地收入不及外出打工收入,因此每年返乡后不继续外出打工人数占比不足1%,较少不继续外出打工者多为年龄、健康状况、子女上学等影响不适宜外出,返乡后多为留守看家,耕种土地,照料子女。

2.3 返乡农民工绝大多数愿意回到原工作单位 针对季节性外出务工者,由于春节后又到了一年的农忙季节,大多还继续留在家中务农,等到农闲时节外出谋生。而针对长期性外出务工者,大多数农民工表示愿意回到原单位,因为对原来工作较熟悉,可避免重新上岗培训、重新从试用期干起工资较低现象发生。

2.4 农民工外出就业多为亲朋带动,裙带性明显 据对2个村的调查,当前80%外出从业人员工作岗位都是由亲朋介绍,且在建筑业、制造业尤为突出。特别是针对季节性外出务工者,因为是短期务工,在行业选择上以建筑工地小工居多,有一技之长的多从事技术工作。他们往往都是以亲朋好友带动进入建筑工地,工资按天计算,返乡时一并结清。

2.5 农民工从事行业以建筑、制造、交通运输业居多 由于当前外出务工者大多文化素质不高,以初中居多,因此在从事职业上大多以技术含量较低、从事体力劳动为主,主要为建筑工地、小微制造企业、交通运输业居多,少数从事住宿餐饮业和批发零售业,从事电商物流等新兴就业领域的人数仍然较少。而在就业地点上多为江浙沪,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就业岗位多,工资水平相对较高,对外出务工人员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2.6 外出务工工资水平有所上涨,农民工期望涨薪 据农民工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外出农民工月平均收入3 214元,同比上涨9.9%。据调研了解,当前各行业工资水平均呈逐年上涨态势,以从事较多的建筑行业为例,5a前建筑队以从事搬转、上灰、工地杂货等体力劳动为主的小工每天工资在60~80元,2015年基本都在100元以上,月平均收入在3 000元以上,带有技术含量的大工月平均收入在4 000元左右,工资水平明显上涨。针对短期工来说,在管吃住的情况下,当前的工资标准他们基本满意,同时他们也表示当前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工资水平上涨空间已不大;而针对长期在外务工的农民工来说,大多认为工资没有达标,对涨薪的期望值较高,受物价上涨因素影响,农民工除了日常开销和负担子女教育费用外所剩无几。

2.7 多数农民工认为今后找工作不容易 通过交谈了解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1)受文化素质不高,年龄因素影响,工作选择面较窄,特别是短期外出务工人员,还受到工作时间的限制,找工作就更不容易;(2)由于就业信息不通畅,了解的工作岗位不多,对满足自身条件,工资高的岗位不知晓,往往只能靠亲朋带动,而亲朋带动岗位相对较少且单一。据了解2村中通过自主应聘谋职的比例很少,往往在应聘过程中都会遇到工资高的不满足条件,满足条件的工资达不到预期标准的窘境。

3 农民工外出打工的几点期望

3.1 期望政府相关部门和第三方服务机构提供更多就业信息 返乡农民工外出打工面临的主要难题是找工作难,由于农民工外出具有较强的裙带性,择业选择面较少。通过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多数农村劳动力转移是通过亲戚朋友、熟人介绍或引导而实现,通过政府或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组织的人数相对不足。外出务工方式主要是依靠亲朋带动的传帮带,而不是通过政府相关部门和正规的第三方服务机构获得就业机会,绝大部分人就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因此期望政府劳动部门组织如“春风行动”等类似的招聘活动,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

3.2 期望政府部门、企业和职业技校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 据调查了解,每年政府和企业都会组织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但由于周期短往往质量难以保证;而受资金、工作时间影响,依据职业特点的专门技能培训相对较少,不少农民工表示应将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挂钩。建议政府、职业技校能与企业做好对接,充分了解当前企业紧缺的技术型人才,做到职业技能培训有的放矢,训则有效,同时强化技术工定向签约、职业对口推荐制度,解决当前农民工找工作难、企业招工难的问题。

农民工返乡创业情况调查报告 篇4

1、农民工返乡创业现状和特点………………………1 1.1、创业方向主要集中在二、三产业………………………1 1.2、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愿望不足……………………………1 1.3返乡创业者主要在中青男性……………………………..2

2、农民工返乡创业原因分析………………………….2 2.1、社会环境下,就业压力大………………………………2 2.2、部分农民工具有创业的条件的初始条件……………..2 2.3、农民工返乡创业环境改善………………………………2

3、农民工返乡创业存在的问题………………………..3 3.1、创业资源的缺陷…………………………………………3 3.1.1、创业资金的短缺…………………………………………..3 3.1.2、创业人才的整体素质偏低………………………………3 3.2、缺乏科学指导……………………………………………3 3.3、政策不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4

4、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对策与建议…………………….4 4.1、大力宣传,解放思想……………………………………4 4.2、为返乡创业提供资源和实行优惠政策…………………4 4.3、对创业人员培训和指导,提升农民工创业能力……….4 参考文献………………………………………………..5

重庆理工大学大学生实践调查报告

农民工返乡创业情况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力发展,农民工的大力转型。现在的农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劳作人民。他们是中国经济体制和社会转型时期形成的特殊社会群体,也是游离于城市与农村边缘的弱势群体,他们肩负着建设城市和农村的双重重任。在经过几年奋斗中,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也日渐增多。但是农民工在自主创业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尤其是在经验、资金等问题上。通过对重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调查,为今后农民工创业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民工;返乡创业;现状;建议 正文: 在国际经济形势瞬息变化,金融危机的疯狂打击下,农民工返乡热潮高涨。在国家鼓励农民工自主创业后,大批农民工加入返乡创业的进程中。但是在创业过程中又遇到许多困难。本文结合重庆市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情况调查,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调查进行系统的分析。

1、农民工返乡创业现状和特点

1.1、创业方向主要集中在二、三产业

通过走访调查和经验发现,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方向都与个人之前所从事的行业相同或者有关联。大多农民工在之前的就业中主要从事的是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的行业。这显示,返乡农民工在创业时,通常会选择所需资金规模较小,技术不高,进入门槛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和手工操作行业。因此他们投资的主要行业在建筑业、运输业、机械业、餐营业、加工产业等二、三产业。

1.2、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愿望不足

相比东部发达地区农民创业热潮。重庆地区返乡农民工创业意愿明显不足。大多返乡农民工对创业持观望态度。据2009年1月北京市协作者文化传播中心对北京、江苏、陕西、重庆等15省市的调查研究,仅有6.8%的农民工选择在家创业。大多数人认为自主创业风险大且自我经验不足、资金有限,创业是一个创新的过程,需要创业人在资金上、技术条件、资源、管理素质和心理等方面经过长时期的思考和准备过程。大多都不想去冒这个风险。还有农村固有的思想,很

重庆理工大学大学生实践调查报告

多长辈都反对子女或者家人创业,这与农民固有的保守思想有关。

1.3返乡创业者主要在中青男性

从调查人群中发现,大多数返乡创业者是中青年男性。这个年龄阶段的男性经过几年的打拼,有了一定的资金,且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思想观念经过在外的历练不再保守,他们有创业的意向。而这个阶段的人群,在平时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财会知识和企业管理经验,为返乡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农民工返乡创业原因分析

通过调研,我村返乡青年农民工大部分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经济发达地区,在我们调查的人员中,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主要原因有:

2.1、社会环境下,就业压力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金融危机的波及,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因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外部和自身问题下,大多企业因产品滞留、出口受阻、资金回笼等问题出现半停产、停产、关闭甚至破产等情况,导致大部分农民工工作不稳定甚至失业。返乡农民工65%在受到经济冲击最大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其中73%在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行业,被减员、歇岗、转岗明显增多。目前,因金融危机失业返乡农民工,占返乡总人数的比例在持续增长。随着金融危机和企业竞争压力的影响下,可能将有更多的农民工返乡创业。

2.2、部分农民工具有创业的条件的初始条件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大多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普遍高于农村地区的平均文化程度,他们大多都是受过基本教育的人群。而且在经过多年的打拼,返乡农民工见识比普遍农民工更加有见识。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技术和经验,思想观念也不再保守固执,创业意思也随之增加。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高涨,大多农民工都每年的工作都上万或者几万的收入,大多都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在经过多年的磨练,返乡农民工在工作技术上游刃有余,在人际关系和社交网络上如鱼得水,在经营管理上也了解颇多。他们有足够的创业条件,有完善的创业基础。

2.3、农民工返乡创业环境改善

2008年1 2月20日,国务院办公斤发出《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

重庆理工大学大学生实践调查报告

通知》要求大力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和投身新农村建设。12月28日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高度关注农民工就业困难加剧,部分农民工返乡回流问题。决定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四个方面开辟“绿色通道”.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从我们村我了解到,现在在农村搞养殖业的,比如养猪、养育、养鸡等行业每年国家都会为养殖户提供一笔金钱资助还有技术支持。农民工要创业还可以申请国家贷款加技术支持等。

3、农民工返乡创业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一直把三农问题作为国家的重要问题,而农民工的返乡创业问题也是重重之重,并出台了很多鼓励农民工创业的政策,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加入到这个返乡创业的队伍中来。但是由于外部不确性因素和农民工自身原因等影响,使得创业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归纳总结下来,返乡农民工创业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创业资源的缺陷

农民工创业资源的短缺最主要在资金和人才的短缺。

3.1.1、创业资金的短缺

虽然大多返乡农民工经过多年打拼有一定的积蓄,但是如果要做创业的资本,任然是杯水车薪。虽然国家有创业的资金支持,但是现在的部门银行贷款门槛高,而且手续非常复杂.周期拉长.难以及时解决返乡创业者的资金问题。

3.1.2、创业人才的整体素质偏低

大多返乡农民工文化程度虽比一般农民高,但大多都是低学历人才,没有受过相应的创业技能培训。经调查发现,不少返乡创业者是初高中毕业.办企业存在一些盲目性.自身经营管理知识也比较薄弱,企业管理能力不强,在经营观念,产品研发、技术问题和企业管理等问题上出现很大问题。

3.2、缺乏科学指导

创业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到创业者对行业的熟悉程度、资金积累、当地产业结构、地方资源等多方面情况,创业项目要在进行市场分析的情况下作出科学的选择。但返乡农民工往往不懂得如何进行市场分析和产品定位,或者偏听偏信,为创业失败埋下了隐患,错过了最佳投资时机。在企业管理上没有科学合理管理

重庆理工大学大学生实践调查报告

制度,生产销售没有科学的流程指导等等这一系列都极大的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

3.3、政策不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了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出台了很多的优惠政策.但是宣传力度却远远不够.农民工并未能及时了解到返乡创业所能够享受的优惠政策。还有优惠政策部明显,例如.创办企业过程中.税费减免优惠不明显.甚至当前大部分地区还没有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实施税费减免政策。现阶段,我国社会的社会保障覆盖面小,保障政策较差,农民工的保障不完善,社会福利政策不健全,给农民工创业带来困难。

4、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对策与建议

4.1、大力宣传,解放思想

我国农民创业意识的不足,绝大部分原因在于思想保守、观念比较落后。因此,通过大力宣传返乡农民创业,提高大家创业意识,解放思想,营造创业氛围迫在眉睫。通过组织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组建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先进事迹宣讲团赴各村巡回宣讲,介绍成功经验.传授创业就业技术,增强农民群众的创业就业意识,提高创业就业技能。在本次调研过程中,走访的多个村落,这样的宣传创业的活动开展并不多,很多人都不知道国家鼓励个人创业的政策活动。因此,大力宣传是现在的重要任务,也是解放农民思想的最简单易行的方法。

4.2、为返乡创业提供资源和实行优惠政策

农民工是一个弱势群体,作为政府,应该努力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创业资源。首先,调整金融制度,当前,农村缺乏完善的金融服务组织,农民工企业发展得不到金融机构的支持.不仅贷款渠道单一.主要是农村信用社.而且贷款的利息高。因此.期望国家及时调整金融制度.出台适合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的优惠政策,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渠道解决创业融资困难问题。其次,为返乡创业建立优惠政策制度.提供税费减免优惠政策,彻底解决农民工资金问题。

4.3、对创业人员培训和指导,提升农民工创业能力

政府部门可以联合当地的创业培训机构,对创业人员开展阶段性的创业培训活动。包含基本理论知识和行业技能的培训。一方面从行业基本知识入手,向农

重庆理工大学大学生实践调查报告

民工讲授行业的发展历史、现在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还有学习如何管理企业,如何规划企业的发展等管理性问题。另一方面,加强创业人员行业技能的培训。通过开课讲授,实际操作等培训,提高个人的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成思危;金融危机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资本市场;2009年2期

[2]国家统计局农村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7—2008)[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柯健;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改革与发展;2009年09期 [4]王彩丽;涪陵区农民工返乡创业现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18期 [5]刘海云;返乡农民工创业动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管理观察;2010年22期 [6]谭永生;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现状、问题及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11年05期

[7]金霜;黄凯;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01期

[8]秦自洁;张静;论农民工返乡创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年11月

返乡农民工就业情况调查及对策 篇5

08信工孙永礼200840930129

(一)调查背景

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外出的农民工已陆续返乡,为了及时了解返乡农民工的基本情况,因此对自己所在村返乡农民工基本情况展开全面调查,及时了解掌握返乡农民工人数、职业分类、技能水平、培训愿望、就业意向等情况,并根据调查结果,制定切实可行的就业援助方案,分类指导,切实帮助返乡农民工及早实现再就业。

(二)调查目的对本村返乡青年农民工的基本情况进行抽样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发现返乡青年农民工在就业创业中所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及时寻求解决途径。

(三)调查内容

调查时间:2011年1—2月

调查地点:安徽省阜阳市

调查问题分类:

(一)农民工基本情况

(二)返乡前就业情况

(三)返乡后打算,及对就业创业意愿调查

(四)调查对象

各村返乡青年农民工

(五)调查方式

面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电话调查法

暑假期间,通过返乡青年农民工的问卷调查,我走访了离我比较方便的几个村的返乡青年农民工,在此次抽样调查中,我共发放了10份问卷,通过实地调查,及对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我对青年农民工的生存和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一被调查的返乡农民工基本情况

(一)平均年龄小

16岁到28岁的占50%,28岁到48岁的占50%,都属于青壮年群体。

(二)文化程度低

初高中文化程度占90%,高中以上学历只占10%。

(三)从事的职业技术含量较低

大多数返乡青年农民工从事加工制造、建筑、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四)务工地点普遍为沿海等经济发达的地区

返乡青年农民工基本上集中在江浙,广东地区。

二青年农民工返乡的原因分析

通过调研,我村返乡青年农民工大部分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就业,在我们调查的人员中,青年农民工返乡回流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企业停产。由于企业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占用大量的资金,工厂无法正常生产,只有关门停产,工人也只好另谋他路或者返乡,占25%。如大崇乡盘龙村的青年蒋益斌说:“几年过来,都是上半年这个时候最忙,唯一今年2月份就已经接不到活干了。”

二是企业降薪。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生产的产品销路不好,不敢大量生产,工人都是计件工资,工资一降再降。由于工资少,难以保障正常的基本生活,只有回家,占30%。

三是企业裁员。由于企业状况不好,只能勉强维持现状,企业只有降低成本缩小规模,进行裁员。裁下的人员无法找到其他工作,只有返乡休息,占30%。

四是其他原因。一是因受今年年初冰雪灾害没回家过春节而选择提前返乡返乡回流,占15%;二是国家最近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如国家1000亿投资计划的出台以及新的土地政策,对农民返乡具有吸引力,让他们感觉在家乡也可能存在发展的机会。

三返乡青年农民工的特点

一是收入普遍较低。1000元/月以下占29%,1000—1200元/月占30%,1200—2000元/月占21%,2000元/月以上占10%,而且普遍反映工资稍微高点就要自理生活,负担大,只能维持基本生计。据黔城镇的朱赢说,他在深圳宏通礼品玩具厂务工,月收入一般在1400元左右,但每天必须工作10个半小时,而且每月只能休息2天时间才能拿到这么多,如果按正常工作时间,月工作22日,每日8小时,那么他们就只能拿到月1000元的底薪,而且工厂每月还要扣住宿费等。

二是再就业愿望强烈。在与青年农民工交谈了解中,我们问及返乡后的打算时,有一半以上的青年想在本地找份工作,既能挣钱,还能照顾家庭。还有不到10%的想在家务农,这部分人员主要是文化低,无一技之长,即使在外打工,也是从事重体力活或简单劳动,且收入低下,在家务农心里感到踏实。有25%的想在家创业,这部分人有一技之长,年纪相对偏大,文化程度相对要高一些,多年在外打拼积累了一些经验,回乡后想靠自己的本事立足发展,结束在外漂泊不定的生活。有15%的等待机会再次外出务工,这部分人家庭条件较差,驻地环境落后,比较贫穷,留在家乡也无发展前景,等经济危机过后,还是想外出挣钱。至于到何地去心中没底,只能到时候再说。

三是迫切渴望得到扶持。调研中,大部分青年是因为原企业(单位)受金融危机影响用工减少裁员而返回家乡的,他们根本不知道金融危机是什么,在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面前,他们只能随波逐流。从主观上看,他们并不希望回乡,面对家乡窘境,自己又无一技之长,在家乡创业何等艰难,甚至压力重重,迫切需要再就业以维持基本生计。调研中,有60%的青年希望能得到技能培训,为创业、打工奠定基础;80% 的青年希望政府能提供就业机会,以解决目前无工作、无收入的现状;78% 的青年期望政府能给予创业政策优惠和扶持,为他们解决好后顾之忧,9%的青年希望政府能发放部分救助金,以解决既无资金创业,又无创业技术的实际困难。

四、对青年返乡农民工的对策及建议

通过调研分析,我们发现此次青年农民工返乡回流会导致增收困难、增大当地就业压力、带来社会治安隐患等突出问题阻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会在国家重视“三农”的情况下给广大农村注入新型活力,发展农业生产;缓解本地企业用工不足和相关行业用人难问题。我们应该正视青年农民工返乡回流的弊端,积极应对,吃透情况,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一、制定政策。一是建立农民工返乡监测制度,引导有条件的青年农民工在家乡创业,各部门要加强联系,对有创业发展愿望和条件的返乡青年,要积极支持他们创办,领办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财政、税收、土地、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以期实现以创业拉动就业。按照三中全会的决定,鼓励广大农民从事农村服务业的发展,也要给予相关政策的扶持,以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地转移转岗,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二是加强信贷支持。不断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措施,提高小额担保贷款额度和扩大贷款范围,降低贷款条件,帮助创业农民工解决启动资金需求。

二、树立信心。通过宣传来坚定返乡回流青年的信心。一是重点宣传好党的惠农政策,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惠民行动、“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关爱行动、结对帮扶等惠民政策,做到家喻户晓。让广大返乡青年感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感受到共青团组织的温暖;二是要把青年农民工回乡创业扶助行动与春风行动有机结合,并通过制作电视节目、宣传展板、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大力宣传青年农民工回乡创业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广大青年农民工回乡创业;三是团市委可围绕“回乡创业,我们积极扶助”这一主题,扎实开展青年农民工回乡创业扶助行动,团市委要积极利用团的组织网络、共青团网站、青年QQ群、工作简报、户外墙体标语等阵地,多方位、多层次的宣传党的就业政策,宣传共青团的青年就业创业项目,让返乡青年农民工坚定就业信心。

三、搞好培训。一是广泛动员和号召返乡青年农民工积极参与劳动、农业等部门开展的培训活动,调整自己的知识技能结构,在本地重新就业,为本地企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持;二是要加大创业培训和创业指导力度。针对绝大多数回乡青年农民工无创业经历、对政策和市场缺乏了解的现状,积极通过开展创业培训班、创业环境和政策知识讲座等形式,为回乡创业者开展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训,让参训学员产生自己的企业构思,完成自己的创业计划,从办微小企业做起,开始自己的创业行动;三是积极开展返乡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培训,针对市场需求调整职业技能培训结构,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品牌培训”和“项目培训”,努力提高培训后的转移就业率;四是团市委可利用各级团组织的青年实用技能培训基地对返乡青年农民工进行分类、分层次培训,提升素质,为年后外出务工做好准备;五是可以邀请青年创业成功人士座谈会,让他们畅谈了自己的创业经历,让有创业意愿的青年体验了他们创业路上的苦与乐,同时让更多在创业路上踯躅不前的回乡人员进一步激发了创业激情,增添了创业信心。

四、维护权益。调研发现,大批返乡农民工在原就业单位均未领到工资就返回家乡,又无机构、无人为他们撑腰,导致他们的自身利益受到损害。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的团组织要把维护青年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在全市形成关心返乡青年农民工的良好氛围,树立理解、尊重、保护返乡青年农民工权益的意识;要积极做好青年农民工维权工作,了解返乡青年的工资拖欠情况,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解决损害青年农民工权益的问题,提供相关的法律援助,切实做好维权工作。同时,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法规教育,提高他们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农民工返乡子女入学情况调查报告 篇6

在目前中国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农民工返乡子女群体规模并没有因~间的农民工“返乡潮”结束而缩小,相反正呈现持续性增长、常态化存在以及多样性转化的特征。在笔者看来,农民工返乡子女群体绝非短时期的存在,农民工返乡子女就学政策也不应该局限于应时性的政策目标。

笔者所在的“农民工返乡子女的文化冲突与社会支持系统构建研究”课题组,在调查了四川省的237位教师,走访观察数十位返乡子女的就学和生活情境,以及对7个孩子长达半年左右的深度追踪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在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系统中,应该通盘考虑返乡子女就学政策的价值定位和政策效能,并仔细分析政策背后潜藏的制度基础,特别是户籍制度的深层影响,尽力推动农民工返乡子女就学政策实现制度重构。

农民工子女从二元划分悄然转向三类结构

据国务院最新数据显示,截止到年底,我国农民工总量已达2.69亿人,其中外出的农民工1.66亿人。面对如此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流动,社会结构、阶层、文化冲突与融合等重大问题都需要我们从全局角度深入思考。

笔者认为,首先,应该注意到近年来中东西部大范围跨省劳务输出趋势的变化。据全国妇联20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国流动儿童中县内跨乡流动的儿童占全部流动儿童的比例最高,跨省流动儿童比例位居第二。具体情况是,跨省流动儿童占全部流动儿童的30.11%,省内跨市占18.80%,市内跨县占12.83%,县内跨乡占38.25%。部分省份的流动儿童则是以省内流动为主,如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四川和贵州等省份,省内流动儿童比例占90%以上。

这一农民工子女“社会漂移”的新趋势,必然带来农民工返乡子女呈现多类型转化特征。其中,返乡再流动学生的持续增加即是这种“漂移”新趋势下的直接反映。“跨省流动——返乡——省域内流动”逐渐成为农民工子女“社会漂移”的重要模式。

其次,应该思考农民工“引返”抑或“促融”政策的价值选择及政策效能对农民工子女结构性变化的深刻影响。就整个农民工政策而言,是促进其更好的融入城市,还是引导其返乡创业?这是农民工整体政策的核心价值选择。从这些年的政策走向来看,“引返”抑或“促融”政策,似乎是一个两难困局,且摇摆不定。近年来,政策的天平似乎倾向于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在总体性、高密度返乡创业政策的引导下,农民工返乡创业已经成为一股潮流,农民工随返子女越来越多已经成为客观事实。

尽管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执行效果尚需客观评估,但有几点事实必须予以注意:第一,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将会促使更多的农民工及其子女“走在返回家乡的路上”;第二,一旦“引返”政策执行效果不力,将很有可能让这些带着返乡创业愿望,但又耗不起的农民工再次选择外出社会漂移;第三,带有“返乡印记”的农民工子女的绝对数量持续增长已是客观事实,并且正在改变着农民工子女的整体结构。

在本课题组看来,传统的农民工子女二元划分(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已经向农民工子女三类结构(留守儿童、随迁子女、返乡子女)悄然转变。

借此,笔者认为,面对农民工子女三类结构变化,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其顶层制度设计,充分考虑三类农民工子女在当前“社会漂移”中的类型转化以及带来的文化适应和制度障碍。

孤立政策不能解决“漂移”带来的综合社会问题

笔者认为,由“返乡潮”牵扯出来的返乡子女问题以及政策,其实是农民工子女的一个综合问题。它既是一个“他乡”与“故乡”文化冲突在农民工子女身上的直接体现,也是流动、留守以及正常农村孩子身份的一个关联性节点。在一定程度上,它仍是一种“漂移”所带来的综合社会问题,也绝非孤立政策所能解决的。

本课题组在长期的调研中发现,为数不少的返乡再流动子女往往在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水平低、经费投入不足、校园安全存在隐患的民办学校就读;有幸进入公办学校的返乡再流动子女大部分无法进入优质资源校;即便进入公办学校,也存在着单独编班或者在座位上实行划块管理的情况。

总体而言,返乡再流动子女和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一样,在教育过程中受到的显性或隐性不公平待遇十分突出。所不同的是,这部分学生较之非返乡流动的孩子而言,在社会的漂移中经受着更为频繁且持续的文化冲突和适应。而农民工返乡子女的就学政策边界实际上并没有涵盖或者延伸到返乡再流动子女这一分化的群体中去。

从政策对象的精细化、政策边界清晰程度、政策网络成熟度等影响政策效能的诸多因素综合考量,返乡再流动子女的就学问题应该放置在返乡子女就学政策网络中加以优化。这也正如学者段从荣所言:“今天我们的城市化是只见劳动力,不见‘人’的城市化,是只见孤零零的个体,看不到家庭的城市化。”

所幸的是,目前,不少省份已在实质性推进削减户籍制度的深层制约。比如,四川省已对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提出相应要求,全面实行单校划片或多校划片,切实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所有义务教育公办校对随迁子女“开门”,稳步提高接收比例,避免将随迁子女限定在少数学校。

笔者建议,应该在遵循人口迁移、人口城市化的.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基于“儿童优先”的原则,进行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以及本课题重点关注的返乡子女的整体性的顶层制度设计。

努力消除就学中的户籍障碍或利益捆绑

从更为宏观的农民工政策系统来看,户籍制度仍将持续且深刻地影响着“引返”“促融”政策效能,继而导致为数不少的农民工子女在“留守”“流动”之外,将长期存在着“欲走还留”“且走且留”的社会漂移和持续的文化适应问题。

据3月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杨志明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已达200万人左右。各地政府也在返乡创业政策方面,大力宣传和努力推进。

从世界各国发展历史来看,现代化进程都伴随着大量的人口转移与流动,也一定会带来社会发展和城市管理的压力。但由于大多国家并不存在中国这样的城乡“二元结构”户籍管理体制,所以,国外户籍制度改革并没有造成户籍对人自由流动的阻隔以及身份等级的区隔。而我们的情况是: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户籍管理体制使得诸多教育政策的执行效能受其掣肘,返乡子女就学政策也深受此制度影响。户籍制度将会与返乡子女的就学政策,乃至与整个农民工子女就学政策网络产生更为频繁的摩擦和冲突,影响着相关政策的执行效能。

发达国家大多是通过法律政策的创新和实践来形成对流动人口及其子女教育的制度化管理。美国自1966年推行至今的“流动学生教育计划”( Migrant Education Program,简称MEP)影响最大,成效显著。联邦政府的强力介入和干预、充裕的专项资金支持与完善的流动儿童登记制度挂钩所形成的激励机制值得借鉴。日本基于“住民基本情况网络登记制度”搭建自由的户籍迁徙制度,以此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不分地域自由择校。欧盟以高效的管理协调机制,全面的社会融合政策来确保欧盟区域内成员国人口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等。另外,非政府组织参与应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方面也有大量的经验。

具体到返乡子女就学政策而言,笔者建议,首先需要加大异地高考(精品课)政策执行力度,解除就学中的户籍障碍或利益捆绑,最大程度地消除因升学原因造成的被迫返乡现象,最大程度地减少因升学原因造成的返乡子女亲情疏离。同时,针对返乡子女再次流动,特别是省域内的省内跨市、市内跨县、县内跨乡流动态势,我国政府应该切实加快推动户籍制度改革,逐渐剥离户籍上的利益捆绑,回归户籍的登记功能。

就学政策动力不足直接影响政策效能

纵观大多数省份,在农民工返乡子女就学政策的执行上,仅仅体现了政策的逐级传达和一般性的政策宣传。从更为基层的政策执行方式和推进思路来看,几乎没有超越上述政策主体所搭建的政策框架。可以说,农民工返乡子女就学政策动力不足直接影响着该政策的效能。

针对返乡子女就学政策目标执行表浅、执行动力不足等问题,笔者认为,在接下来的工作中,需着力加强该政策的执行动力系统,特别是对基层执行主体的激励和监督机制建设。

首先,需要清楚认识:农民工返乡子女的就学政策需要末端执行主体积极主动的行动,方可实现。如何防止基层政策执行者对于该政策的窄化理解,从而导致“返乡潮”后农民工返乡子女政策的沉寂和淡化?如何避免学校管理者的无区别甚至消极对待,调动学校各级管理者细致、有针对性且充满爱心的工作?这都需要对返乡子女群体的拓展及转换等情况在政策中有进一步的清晰界定和表达。

其次,要切实在国办发[]130号文件“将返乡农民工子女入学情况列入当地教育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精神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返乡子女就学质量公平的绩效考核指标,以此培育政策利益群体积极、多频的互动,推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基层学校对返乡子女群体就学问题的切实关注,防止基层政策执行者对该政策窄化、静态的理解。同时,针对返乡子女与留守儿童和流动子女的转化特点,引导各级政策执行主体(特别是基层学校)整合、优化农民工子女的管理事务,以监督促激励,最终实现管理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以保证农民工返乡子女就学政策执行动力的持续提升。

总之,在充分认识到农民工子女返乡的持续性、常态性及转化性的基础上,推动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各级管理者的保障激励和监督机制建设,现在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我们要在大的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系统中去思考返乡子女就学政策的问题指向、价值指向和发展趋向,提升农民工返乡子女就学政策的执行效能。

如何建立返乡子女支持系统

数量不小的返乡子女该如何平稳过渡、回归家乡,即便在再次成为留守儿童后,依然能够获得情感上的关爱和心智上的健康发展?

笔者建议,可以采取以下思路:

由当地政府牵头,建立农民工返乡子女信息登记采集制度。对于农民工返乡子女的具体数量、家庭背景、年龄、性别、返乡原因、回乡居住及生活状况进行详细登记。如有可能,建立以县为主的返乡子女基本情况网上登记制度。可以和留守儿童、流动子女登记制度联通,从而在信息采集方面做到心中有数。

对于返乡子女的不同类型进行区别对待。比如,对于成为留守儿童的农民工返乡子女,可以建立结对子帮扶机制,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的“青神模式”就是一种有意义的探索。必须强调的是,各地既要有效地将返乡子女的就学等问题区别对待,同时,也要看到返乡子女向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以及正常家庭孩子的转换,在整体性农民工子女关爱网络的大战略下思考返乡子女的关爱系统。对于再次流动的返乡子女,要将其纳入流动子女就学政策的框架中去。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家庭为依归、社区为依托的基层关爱网络和安全预警机制。比如,可以考虑返乡子女占一定比例以上的学校增设生活和心理辅导教师编制,专职从事此方面工作。可以在各村、社区建立农民工返乡子女互助关爱服务站。在该公共活动空间中,以书籍阅读、游戏、亲子网络联系小屋、“外面的世界”视窗等功能分区构建返乡子女、留守儿童、普通孩子的公共交流空间。同时,针对返乡子女的个人安全等问题,在关爱网络搭建的同时,也应在信息采集系统的配合下,建立返乡子女个人安全监护人责任制度,并以此构建安全预警网络。

返乡农民工就业情况调查及对策 篇7

关键词: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调查分析

该研究试图通过调查, 了解金融危机背景下返乡农民工就业和创业现状, 并对当前现状进行分析、探讨, 从而归纳出返乡农民工在创业过程中的方向选择及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并以此为基础, 剖析现象成因, 找出问题所在, 提出相应建议。

1 调查方法

1.1 调查对象

江苏省4个城市 (包括苏州、常州、南通、连云港) 的返乡农民工。

1.2 调查程序

调查时间为2009年7月1日至2009年9月1日,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的形式。第1步:根据研究目的制定调查问卷;第2步:与乡镇村民委员会或者街道居民委员会联系, 确定返乡农民工人数及家庭住址;第3步:发放问卷;第4步:回收调查问卷, 统计调查结果, 对结果进行分析与研究。

2 调查结果

2.1 基本调查状况

从农民工群体的性别组成来看, 男性占60%, 女性占40%。其中, 18~25周岁的占20.3%, 26~30周岁的占28.5%, 31~35周岁的占22.5%;36~40周岁的占18.3%, 40周岁及以上的仅占10.4%。农民工群体中, 小学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占18.5%, 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6.0%, 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占27.7%, 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7.8%。在被调查的群体中有70.30%的农民工已婚, 55.30%的农民工已生育1个子女, 26.0%的农民工生育2个及2个以上子女;43.50%的农民工家中需赡养2位老人, 26.5%的农民工家中需赡养3位或3位以上老人。

2.2 江苏省农民工返乡就业状况

调查数据显示, 农民工中从事体力劳动的占48.8%, 从事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占40.2%, 从事脑力劳动的仅占11%。农民工工作的显著特征是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他们每天工作大多超过8 h, 农民工群体每天平均工作时间为9.4 h。农民工就业工资主要集中在600~1 000元/月之间。每月无收入的占7.80%, 600元以下的占20.00%, 600~1 000元的占40.6%, 1 000~1 500元的占21.3%, 1 500~2 000元的占7.5%, 2 000元以上的仅占2.80%。其中有50%左右的农民工是家庭主要经济支柱。

2.3 返乡农民工创业状况

根据调查数据, 有26%的返乡农民工正在创业, 表示有意愿但是有困难的占26%, 有8.8%的返乡农民工曾经创业, 但是现在已停止, 60.7%的返乡农民工有或者曾有创业意向, 有27%的返乡农民工没有创业打算, 而仅有11.8%的农民工对是否创业表示无所谓。农民工返乡后创业地点有66.8%的选择在城镇, 在农村自主创业的占29.30%。对于创业方向, 13.5%的返乡农民工选择批发零售, 其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并居第2位, 分别占10.75%和10.00%;农业和食品加工业并居第3位, 分别占8.75%和9.00%;以下依次为电子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和邮政、中介服务、房地产业等。调查数据显示, 23.80%的返乡农民工选择种养大户, 其次分别为商业流通业 (9%) 、农产品经纪人 (8.50%) 、农资经销商 (8.30%) 、农村服务业 (6.8%) 、农村娱乐业 (6.8%) 。返乡农民工强烈的创业意愿中, 选择独资的占41%, 与家人合伙的占36%, 与村里人合伙的占8.5%, 与村外朋友合伙的占11.7%, 以地产为股招商的仅占2.8%。调查数据反映出返乡农民工有强烈愿望, 但他们也充分认识到创业的不易。

3 讨论与建议

3.1 分析讨论

从返乡农民工整体状况来看, 40周岁以下的占民工总体样本的89.6%, 农民工群体处于青年化, 其群体年龄构成处于最佳劳动年龄段。与其他职工群体相比, 农民工群体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从而限制了农民工的就业创业领域和工资水平。农民工主要分布在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和企业, 大多从事苦、脏、累、险、重且技术含量较低、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职业或工种。从行业分布看, 农民工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纺织业、服务行业等, 所在企业的性质大多是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1]。

调查数据显示, 有28%的返乡农民工认为在他们创业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资金筹集困难。由此可以看出, 资金问题已成为返乡农民工的创业瓶颈, 政府扶持、激励返乡农民工创业, 着力点应放在为农民工创业提供优惠的资金政策支持、降低返乡农民工创业难度上。

返乡农民工多数为家庭主要经济依靠支柱, 抚养子女、赡养老人的经济负担很重。一方面, 由于农民工资金积累少、文化程度低, 在返乡后选择创业容易导致家庭经济来源不稳定, 致使很多农民工不敢轻易创业[2]。另一方面, 返乡农民工担忧创业后会出现经营不善, 不善于管理, 这一担忧可能来源于以下原因:一是农民工教育程度和知识文化水平低, 思维方式比较传统, 营销观念落后, 市场开拓能力差, 短期行为严重, 缺乏长远眼光;二是家族式管理, 决策不民主, 机制不合理, 难以适应市场变化;三是技术水平低, 产品品种单一, 档次低, 缺乏市场竞争力。

3.2 对策建议

(1)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创业便利。要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 保护返乡农民工的创业热情。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 放宽对农民创业工的限制, 实施等同于甚至是优越于外资的优惠政策, 把一切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生产要素都调动起来, 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同时, 要正确引导农民工返回当地的乡 (镇) 和县城所在地创业, 以促进小城镇经济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

(2) 拓宽返乡农民工融资渠道。政府在制定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时必须要根据各地的具体实际情况, 对不同行业中的创业者和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给予不同的财政与信贷支持。要发展乡村和城镇社区中小金融机构, 尽快发展乡村、集镇等社区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贷款公司, 扶植民间融资。要大力积极稳妥放宽农民利用承包土地、房屋等进行抵押融资的限制, 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融资难题[3]。

(3) 减免农民工返乡创业税费。一方面, 要设立科学合理的税收体系, 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给予一定期限的税收减免, 着眼现实、立足长远, 先引导、鼓励和扶助企业发展起来, 可以参照农业税减免、农业反补贴、出口退税等办法支持扶持农民工创业。另一方面, 要逐步取消对农民创业的相关收费项目, 直至实行“零收费”政策。

(4) 加大农民工培训力度。部分省市已经实施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培训的“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项目, 由政府出资, 组织专业人员开展对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力度, 扩大培训对象的覆盖面[4,5]。对有创业意愿的人群, 应充分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 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李敏骞.创业农民培训的几种模式[J].农民科技培训, 2009 (1) :6-7.

[2]戚迪明, 侯立白, 景再方.国外创业政策对我国农民创业问题的借鉴[J].农业经济, 2009 (3) :42-43.

[3]张晓东, 郭成芳.开展农民创业教育, 促进农民创业活动[J].中国农村教育, 2009 (6) :19-20.

[4]张绍平, 曾煜.金融危机对农民工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影响及解决路径[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09 (7) :99-100.

农民工返乡潮之理性分析及对策 篇8

关键词:农民工;劣势性;不协调;人力资源;长效性;分流;社会组织

中图分类号:C912.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4-0019-02

去年10月份以来,由于金融风暴的袭击,在全国范围内,1.3亿外出农民工当中已经有485万人不得不离开城市的工厂和建筑工地,收拾行包返回家乡,形成关注焦点-农民工返乡潮。对此,我们需要作出理性的分析并进行引导。

一、农民工返乡的原因分析

1.农民工与大学生角力的劣势性

在1999年以前,中国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一直维持在一个相对较少的水平,大学生人数的增长并未完全与经济增速保持一致。上个世纪末,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不到100万人,而目前已经达到610万人。这导致就业环境也空前复杂,原来的一个岗位,现在有两个、三个人来竞争。以前大学生和农民工各有各的就业渠道,而当前由于就业岗位有限,这两个群体目标岗位产生了部分重叠现象。很显然在与大学生进行职场角力中由于农民工各方面素质的原因导致潜力不及大学生,在这场角力中处于劣势的农民工只能退出。

2.农民工与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不协调性

从表象上看,农民工大规模返乡回流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以发展经济学观点来看,农民工回流现象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流动问题以及经济发展道路和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有着必然的联系。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或城乡人口流动是发展中国家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变迁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劳动力结构调整现象。但是,与发达国家早期的发展经历相比,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一个鲜明的特征:相当数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融入现代经济,不能真正为现代经济所充分吸收和利用,而是在城市形成“候鸟栖居型”的农民工阶层。而这绝对不只是与城乡户籍管理等制度性因素和歧视等社会性因素造成的劳动市场不完善、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有关,更关键的是农民工劳动供给对劳动市场需求的不适应性,即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与农民工人力资源之间的不适应。因此,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一样,农民工退出城市劳动市场返乡回流也是劳动力市场配置资源、劳动力结构自发调整的正常现象,金融危机的影响只不过是以一种消极的方式加剧了这一自发的调整过程。

二、农民工返乡的结果分析

1.农民工返乡的消极结果

大量农民工的返乡回流必然随之产生消极结果。从回乡民工群体的特质来看,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都在与城市的互动中发生很大、甚至根本性的变化,但这一群体身份仍是“农村人”。有研究者评价回乡民工群体是“干不了农活” 的农民。“干不了农活”包括不愿干、不想干、不会干。如何适应农村社会是回乡群体中的“三不”农民的最大问题。“大龄”返乡农民工生活压力增大,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后心态更加失衡。于是返乡农民工容易产生悲观失望、焦虑郁闷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再者,由于“进城无业就,返乡无地种”,年后有相当多的返乡农民工不再外出,这种闲置现象是一种潜在的不和谐因素。同时,还增加了农村社会事业负担、给农村义务教育带来新压力。另外大量农民工其劳动权益受到侵犯,社保福利损失严重。如果不及时疏导,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2.农民工返乡的积极结果

如果从单一的视角来看容易流于判断的片面性。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社会中的各种关系都处于互动过程中,问题的产生也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回乡民工可能会成为促使当地政府改变社会管理思维模式的因素以及农村社区社会结构,如贫富结构、权威结构、社会关系和资源结构、婚姻家庭结构等。在这个解构和再建构过程中,各种力量重新进行组合,继而对社会制度、社会组织和社会文化产生影响,比如基层政权建设、农村社区中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关系等。最终会在回乡民工群体和农村社区的互动过程中形成新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如果能够对这个互动过程引导有力,措施得当,及时、有效地化解互动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那么“回乡潮”就会转化为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好契机。

三、针对农民工返乡问题的对策

从理论上讲劳动力流动是正常现象,但农民工进城占据的主要是低技能的岗位,而经济不景气首要冲击的便是农民工。实际上,即使没有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自身的发展客观上也会要求转型,转型首当其冲当然是提高效率,就是剔除低技能劳动。因此转型的必然性要求我们的对策必须具备长效性。

1.建立长效性心理安抚机制

在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大量农民工返乡,生存压力增大,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针对返乡农民工存在的心理问题,我们有必要建立相应的长效性心理安抚机制。通过心理教育疏导、减轻返乡农民工的心理压力,缓解心理焦虑,化解因金融危机导致的心理危机。

2.建立长效性的对农民工人力资源的整合配置机制

返乡农民工是改造传统农业、建设新农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要消解返乡农民工消极影响,就必须在农民工的就业导向上做好返乡农民工人力资源的重新整合配置工作,并形成一套机制。具体可从三个途径入手:其一,引导返乡农民工投身于改造传统农业、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事业。返乡农民工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和工作规范,接触过现代城市文明和新的生活方式,开阔了眼界,也会带回技术、资本、知识、观念等,从而推动农村进步、传播现代文明。其二,支持返乡农民工在建设小城镇、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创业。近年来受土地紧缺、人民币升值、汇率变动等因素的影响,沿海地区酝酿着新一轮的产业调整升级,部分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将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更是加剧了这一产业转移过程。另一方面,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相关,我国启动扩大内需战略,大量资本投向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事业,投向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建设方兴未艾,新农村建设力度空前加强。总之,产业梯度转移产生的劳动力需求,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为回流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其三,帮助部分农民工适应新型工业化进程对人力资源的素质需求。要做到以上几点必须给予农民工就业创业信息的支持,建立长效而有针对性的就业技能培训机制:

(1)针对非农就业的培训

有相当部分的返乡农民工在所从事的行业上具备相当的技术特长,回乡后却不懂得干农活,“英雄无用武之地”,这时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可依靠自己的信息优势为所辖地区的农民工及时提供城市再就业的市场信息,并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培训及招聘活动,组织返乡农民工在今年适当时机再度输出。

(2)针对农业就业的培训

从目前返乡的农民工的年龄结构和文化层次角度分析,有相当一部分年龄结构较大、文化层次较低,对现代科技、现代化大生产的技术能力把握度较弱,但是他们具有丰富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体验,加之长年在外打工也积累了不少的资金。因此,农民工返乡未尝不是机遇。如果借着这个机会大力推广农业产业化,充分利用返乡农民的人力资源优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价值;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回乡创业,兴办农作物种植、农畜养殖类企业,并对他们进行农业科学的培训这将不仅使农业而且是农民工的疏导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3.完善权益维护机制

农民工返乡的部分原因还应归结到外出农民工的权益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之上,同时为稳定部分回乡就业农民工对家乡的热情,就必须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将农民工纳入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在现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返乡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和社保衔接制度:建立生活状况的定点监测制度,对生活困难者给予救济、财政补助等,帮助他们度过失业难关;加强疾病防控、计划生育、适龄儿童预防接种等,积极引导他们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保障返乡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给予吸纳返乡农民工并按规定交纳社会保险的企业以保险补贴,在促使企业尽量多地提供就业岗位的基础上降低用工成本;推行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险综合保障办法,将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捆绑,实施政府托管下的市场化社保经营制度。采取措施安排返乡农民工子女入学。

4.引导大学生到社会组织就职,建立分流引导机制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组织的蓬勃健康发展,而引导丰富的大学生人力资源加入到社会工作者的行业中去,将是对我国社会工作的极大鼓舞。目前我国的社会组织还没有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而恰恰在这里蕴含的就业潜力非常可观。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社会组织可以创造占社会总量10%的就业岗位,而目前这个比例还不到1%,依照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社会组织蕴含着1200万到4000万就业机会。因此,我们可以构建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社会组织发展、转变政府职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大学生就业观念向社会组织方向转变并健全监督体系,以缓解就业压力,其中的受惠者绝大部分将是大学生和农民工。

参考文献:

[1] 覃有土,韩桂君.略论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J].法学评论,2004(1).

[2] 李培林.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J].社会学研究,1996(4)

[3] 刘薰词.中国三农问题分析[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4] 卢荣善.走出传统中国三农发展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5] 綦好东.制度与发展:中国三农问题的经济学思考[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物业前期管理的必要性下一篇:想起来就好笑45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