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2024-08-14

学校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精选8篇)

学校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篇1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何进行有效的传承,学校责任重大。作为一所典型的乡镇农村初中学校,我认为首先是认清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缺失原因,然后对症采取措施,加以科学有效的教育,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传统文化在教育系统中的缺失造成的价值取向紊乱

在教育过程中传统文化对学生人格塑造、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增强社会主人翁意识、加强传统道德教育都有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从行为模式、思想倾向、心理倾向、心理素质、自我意识等多个方面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和行为。然而如此重要的教育手段却在我们的教育中经常被轻微式忽略。

正是这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多的依赖家长,缺乏自立能力,欠缺劳动习惯;自私自利,不太合群,集体观念淡薄;花钱大手大脚,不珍惜劳动成果;是非观念淡薄的意识。在任何地方都是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没有任何民族意识、集体意识、国家意识。这样将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新时代的学生是一批没有自己正确价值取向的人。这样的人于国、于社会又有何益处呢?

二、导致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原因

1、市场经济的趋利性挤占传统优秀文化的地位,市场经济以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作为判断经济效益的标准。

2、社会上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使传统文化教育在青少年心目中有越来越严重的淡化趋势。

3、许多家长对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足,未能对孩子进行积极的灌输和有效的引导。

4、尽管造成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很多,但教育作为基础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不少学校只重视应试教育,没有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学校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很多教师还没有真正地把传统文化作为己任,甚至自身传统文化的涵养就很缺乏,因此,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对学生施加较大的影响。

三、如何再次将传统文化与教育契合

1、人文素质教育。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先割除重理轻文或者只学、只考、只闻读书声的办学理念。将人文素质这个全方位的大课程融入到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学习传统文化的人文素养精髓,全面掌握传统文化中关于爱国、爱家、道德、伦理、尊老爱幼……一系列对塑造人文素质的重要思想。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植扶正驱邪,扬善惩恶的风气,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成为具有高度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敬业和奉献精神等高素质的建设人才。

2、传统美德教育。中华传统美德包括孝敬父母、宽以待人、富有同情心、帮助有困难的人等,我认为当今小学生应加强仁爱教育、礼貌教育、善心教育,这是立不容缓的。(1)仁爱教育。在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道德教育史上张良曾因桥下为老叟拾鞋而得兵书,孔融曾因让梨而流芳千古,这些故事所蕴含的尊老爱幼、俭良谦让的美德,却在当今某些“小皇帝”的身上淡化了、失落了。如何让学生们再次学会中国传统美德,这就是学校仁爱教育的重要课题,我们可以通过“感恩教育”、“知荣明耻”教育,或在班会、集会上讲述尊老爱幼的典型来带动大家。

(2)礼貌教育。不少独生子女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的品行,同学之间不懂得温和谦让,缺乏谦恭友爱。为此我们要从学生们的礼貌问题着手。开展礼仪讲座、比赛、表演,让学生们在学校的大课堂中学会基本的礼貌,养成同学友爱、尊师重道,经常使用“谢谢”“对不起”“请”等字眼的习惯。

(3)善心教育。现代中国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成为家庭的“重点保护对象”,受着周围家人的加倍呵护,沐浴着全家人的温暖。但是这却带来了不少学生占有欲较强,缺乏同情心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只顾自己眼前的利益和快乐,甚至会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因此,我们学校教育应当引导学生善于体验他人的情感和需要,以避免做出有损他人的情感和需要的事情,让孩子从小接受体贴别人、关怀别人、理解别人的教育,让学生们真正意义上明白中国传统文化上的“尊重”“友爱”的意义。

弹指一挥间,人生近四十,美好的青春年华即将一去不复返,而我却是一事无成。于是我就在想难道人的一辈子就这么不明不白的过吗?教书十七年来,真是有点越来越迷茫,不知忙于什么?有时竟然不知道怎么教学生,特别是在多年来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上。想想长此以往也不是个事儿,看看身边的教师们,每天为教书育人的琐事忙的不亦乐乎,整天盯着学生的学习,从来没有考虑自己的学习,真是达到了”忘我“的无私境界。好多教师整年也不看一本书,很难想象,一个自己从来不看书的人,怎么能引导别人读书、读好书呢。想想自己也和所有教师一样,不看书,不写作,不思考,完全成了教书的机器。真是有点危险。于是,在堆满灰尘的书柜里去寻找,看看有没有可以让自己读的书籍,从中挑出几本,先读《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一本五年前参加中学校长培训时,培训机构所发的好多本书中的一本。原要求学员自己回家自学,不意一放就是五年。

那就抓紧时间读书吧,快快的充实自己吧,是自己能有更好的能力去工作,去完成人生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所有世界各国中最丰富的,最连贯的。因为中国不仅是世界几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存留下来、有五千年的灿烂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所以作为中国人,作为中国的教师,中国文化的传播者,我必须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尽己所能的将其传扬。

本书共分五章,分别是:绪论,中国传统伦理取向与德育,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教学,中国传统养生理论与体育,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与美育,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从德、智、体、美的教育方面,结合中国的古代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内容非常详实,几乎涵盖所有中国的各学派的理论,当然是以儒家文化为主要基点的。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离开儒家,将什么也不是了。

同时,由于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良莠不齐,要求我们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去除其中的糟粕。有选择的用于我们现在的教育中。

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创新的几点思考

思考之一:中国的考试文化与郧西一中的办学方向

中国考试制度历史悠久。中国的科举考试,自隋文帝开始,延续了1300余年,一直没有被其它制度替代,说明了什么呢?说明它存在的“合理性”。因为科举制度是维护儒家意识形态和皇权正统地位的重要手段。同时,这种“学而优则仕”的精英选拔机制,开辟了一个平等竞争向上流动的社会通道。再加上“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金榜题名的刺激,对当时知识分子极具诱惑力。科举考试制度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形态与知识分子的性格形象,也对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亚洲其他国家的人才选拔制度和西方国家的文官考试制度都不同程度地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度。美国学者顾立雅认为,科举制是继“四大发明”之后中国对世界最大的贡献。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康有为曾评价说:“凡法虽美,经久必弊。”伴随着工业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当西方有了小学、中学、大学等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有了数学、物理、化学等比较齐全的学科,如果中国还沿用八股取士,整天“子曰诗云”,如何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废科举、兴学校就成了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现在,虽然科举制度早已废止,但考试选才因其具有的开放性、客观公正性、普遍的可操作性,仍在继续沿用。

重视考试是中国教育的一大传统,也是一大特色。金榜题名,是千古俊才的梦想;就读名校,是莘莘学子的心愿。在今天的中国,高考牵动着亿万人的心。一考定终身有其局限性,但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找到一种比考试更公平更便捷的人才选拔方式。再加上受文化背景、用人机制、就业形势的影响和制约,以选拔人才为目的的高考强化了它的功利色彩。

对此,郧西一中如何应对?我们要关注考试,研究考试,但不唯考试。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考生”,而是培养“学生”;不是把课堂变为按工艺流程进行人才生产的梦工厂,而是把学生作为一个个特色鲜明的鲜活的人来造就,我们的办学方向不是应试教育而是素质教育。第一,应试教育最大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棍棒教育,一个是强行灌输。它是长期以来封建专制主义在教育上的一个反映。应试教育压抑了学生的精神,泯灭了学生的个性,禁锢了学生的大脑,剥夺了学生的独立性。应试教育造成的结果只能是学生麻木、呆板、消极、厌学,学生把学校看成是牢狱,把上学看成是服刑,一说放学如同大赦,高兴得不得了。应试教育破坏了学生的学习生态,破坏了学生学习的自然结构。而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要求就是解放学生,即把学生从被束缚、被压抑的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探索精神,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探究,生动活泼地发展,充分实现其主体地位,解放他们的大脑让他们思考,解放他们的双手让他们会做,解放他们的眼睛让他们观察,解放他们的嘴巴让他们表达,当学生真正被解放出来的时候,就会焕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调动出极大的学习主观能动性。第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因为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学生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品德的陶冶,也主要是在课堂教学,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改革课堂教学,实现“低耗时,高效益,轻负担,高质量”,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到:动手做、动耳听、动嘴说、动眼看、动口议、动脑思、动情读。然而,很多学校在课外对学生进行特长培养,有的让学生到农村去参加社会实践也有的组织学生搞文艺演出,建立各类兴趣小组等等。总之,把课堂之外的东西统统说成是素质教育,这些做法对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可能会有一些作用,但是它没有抓住素质教育最本质的东西,离开了课堂教学谈素质教育是舍本取末。第三,素质教育和升学率不矛盾。素质教育搞好了,不仅不会影响升学率,反而会大幅度提高升学率。采取加重学生负担、强行灌输应试练习的做法虽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考试成绩,但这些做法是建立在对学生的压迫之上的,学生处于被动、屈从的地位,无法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靠应试教育提高升学率是极其有限的,应试教育只能把升学率提到一个有限的高度,再提高就上不去了,后边的任务要靠素质教育去完成,也就是说素质教育比应试教育更能提高升学率。

思考之二:中国的人文精神与郧西一中的办学理念

中国5000年兴衰更替的发展史,形成了其特有的注重“修身养性”、讲求“经世济国”、倡导“博学笃行”、崇尚“人文理性”的文化内质。中国的人文精神,正是植根于这种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之中。“兼爱”、“和合”的理念,“先忧后乐”、“兼容并包”的思想,“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也是广大知识分子的一种人文情怀。

1、正德厚生

中国古代文献《尚书》提出的“正德厚生”,在今天看来就是一种“人本”思想,一种关注民生、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郧西一中对这一理念的传承,要具体表现在对人的尊重上。既尊重那些志同道合者,弘扬团队协作精神,也尊重那些孤独的思考者,提倡兼容并包;既尊重那些虚心好学、谨言慎行的人,也宽容那些学术上的狂妄者,以宽广的胸怀容纳人。尊重人,就是要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工作。我们对教师的要求要科学适度,有指标,但不压指标;有比较,但不盲目攀比;有紧迫感,但不浮躁。这样使得教师在郧西一中工作既有紧迫感,也有安全感,更有成就感。

2、敬业乐群

“敬业乐群”语出《礼记•学而》,指的是一种敬业精神和群体意识。郧西一中传承这种人文精神,具体做法就是要致力营造一种和谐环境和干事创业的氛围。像许多学校一样,郧西一中的成员来自五湖四海,习惯不同,脾气不同,性格不同。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潜心打造郧西一中的教育品牌。我们把这种工作环境比作“拔河赛”和“接力赛”。“拔河赛”反映了她具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赞扬了她的团队协作精神;“接力赛”概括了她百年来薪火传承、生生不息的发展规律。“拔河赛”和“接力赛”所折射出的郧西一中人的时空观是郧西一中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郧西县属经济欠发达地区,但郧西一中教师队伍稳定,特别是近几年孔雀并未东南飞,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种人文关怀所形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遵规守则

中国先哲孔子讲到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是指一种思想和言行融合的道德境界。遵守道德规范并不是勉强而为之,就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学校管理,既要尊重人、关心人,又要建章立制,确立行为规范。管理,既具有柔性的一面,又具有刚性的一面。教职员工的淡泊之志、敬业之心、爱生之德从哪里来?除了自身素质以外,既要靠优良校风熏陶,人文关怀激发,又要靠制度来维护,来保障。在商品交换原则无处不在的今天,横流的物欲完全可能冲破思想道德的防线,冲击正常的教学秩序。要使学校教风越来越正,学风越来越浓,校风越来越纯,就是要坚持用人有用人的标准,议事有议事的规则,教师有教师的行为规范,学生有学生的日常守则,全校师生共同养成一种遵从规则的习惯。

4、严谨治学

严谨治学是中国学者的优良传统,古人早就做出了榜样。唐朝诗人贾岛有诗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贾岛三年得到的两句诗现在不大为人所知,但他关于创作这两句诗的体会却流传甚广。“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两句诗竟然需要三年时间才完成,难怪诗句作成,禁不住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两句诗,连同他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成了脍炙人口的千古佳话,其严谨治学的态度为后人作出了表率。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同样应具有这种严谨的态度。为此,我们对教师提出“三严”、“四优化”的要求,“三严”即“严格要求、严谨治学、严于律己”,“四优化”即“优化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对青年教师,提倡理科教师做千题集,文科教师写千字文,建议青年教师写教学反思录,同时理科教师要增加一点人文素养。这些要求大家都能够做到的话,在郧西一中当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是很光荣,但也不容易;很艰辛,但也很愉快;很紧张,但也很充实。

思考之三:中国的教育创新与郧西一中的办学行为

中国的教育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孔子办学,后来的汉朝太学、宋朝的书院、明朝的国子监和清朝的学府。中国现代中学,诞生于二十世纪初。郧西一中的前身,就是1941年成立的湖北省国立郧西县初级中学。

《诗经•大雅•文王》中有一精辟论断:“周虽旧都,其命维新”。意思是说,周朝虽然是个古老的邦国,但能“日新其德”,与时俱进。中国当今的教育,顺应社会发展,改革和发展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旨在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的教育振兴计划,已经成为共识并被付诸行动。教育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使受教育者既善于发现已知世界的客观真理,又能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旨在培养素质全面、创新能力突出的学生。

1、观念转变——从培养知识青年到培养创新人才

能否把学校领导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变为全校教师的认识,能否真正转变人们长期以来所形成的陈旧的教育观念是学校创新发展的关键。培养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学生,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我们要倡导学生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我们不能一概认为“谦虚的就是好学生”,一些学生成才的事例表明,年轻人不妨有点“狂”,豪气万丈方能干一番事业。不要横挑鼻子竖挑眼,将他们的棱角磨平,锐气销尽。在我们的教学中,应提倡营造一种返璞归真的教学艺术境界,让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简单、轻易地否定学生的想法。即使是所谓的“胡思乱想”,也要分析他是怎么想的,要善于发现其中合理的成分、独到的见解。要赋予教学以研究的性质,从学校的教学水平中体现出学术水平。学生的学习也应是研究性学习,因而学习的过程也应是一种创造的过程。

中国古代有一位哲人说:“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譬如一年一度的学生会主席竞选,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竞赛,春秋两季的球类、田径运动会„„都应是展示学生多方面才能和创造性的舞台。

2、方法优化——从授业解惑到探索发现

实施方法的变革,首先要突破教材——教参——学生这一固定的程序和模式,要别具匠心地“分解”教材、“重组”教学内容。教师不仅手中有“本”、胸中有“纲”,而且目中有“人”,使“课”具有审美价值,洋溢审美情趣,使教学具有新颖性、独创性和高效率。人类发现和创造的知识浩如烟海,而且知识正以每一两年翻一番的速度递增,对此,学校应该怎么应对?学生应该怎么学习?

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也要因时而变,实行改革,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善于把学生的错误找出来;使教学更具有直观性,能把抽象的思维过程形象化;使教学更具有启发性,能再现问题的探索过程。要追求一种充满诗意的教育,把握一个从容恬淡的过程,提倡春风化雨般的感化,而不是急风暴雨般的浇灌,让学生顺其自然的发展,而不是千人一面的雕琢。

中国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主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意思是说,学习不仅要广博而且要善于取其精要;要有丰富的积累又能恰当地运用。读书有三个层次,一是读而不懂;二是既读且懂;三是既读且懂还能够懂得书上没有的东西。我们的学生当然应该选择后者。

总之,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会学习。

3、体制创新——从单一模式到多种形式办学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郧西一中要秉承“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以培养具有爱国精神、创新意识、开阔视野、优良品质的学生为己任,积极探索中外合作的办学模式,为学生搭建起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让学生成为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平台上自由行走的人。我们要加大外籍教师的引进力度,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教材和师资,按照全新的模式进行教学,同时可以尝试组织师生到国外交流学习,在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同时,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

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教育技术不断创新,郧西一中也应顺应时势,架设信息桥梁,发挥网络优势和网络教学的辐射作用,开通班班通校园网,发展网络远程教育,构筑“空中课堂”。同时还可以让二、三、四中学生足不出户,即可“身在曹营心在汉”,享受郧西一中优质教育资源;轻点鼠标,即可感受名校、名师、名课的魅力,为教育均衡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4、营造氛围——让激情之火燃烧整个校园

没有激情的学校是没有希望的学校。要建设名校,提高教育质量,还必须养育广大师生的激情,打造一支富于激情的教师队伍,培养一群富于激情的学子,创建一种激情文化,让校园生活激扬飞越。心理学研究成果告诉人们,激情是一种昂扬的、积极的心态,它可以提升自信,激发灵感,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身心的潜能,极大地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然而,曾几何时我们进入了一个没有激情的时代,20世纪初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激情已经久违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的建设者们“为了革命献青春”的激情也已经久违了,在现在的青年人身上已经很难找到过去时代的青年人为国家、为民族献身的理想和冲动了。中学生正处在烂漫的花季,风华正茂,在他们的生活里本应该充满着朝气,充满着浪遏飞舟的激情。然而,当今多数学校的中学生,长期处在应试教育的作业劳役和考试恐惧之中,承受着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同学等各方面的压力。很多中学生常常感到孤独、压抑、苦闷、自卑,这些不良的心态时时困扰着他们,限制了他们聪明才智的发挥,影响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建设激情校园,创建激情文化,首先,校长要有激情,校长要时刻保持高度清醒的头脑,把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调动起来,充满激情去完成内心渴望完成的工作;其次,教师要有激情。对一个老师来讲激情是非常重要的素质,一般地讲,过于世故、圆滑的人不会有太多的激情,不适合当老师。激情在很大程度上是自身的一种心理基因,是一种潜质。今后教师进人要严格把关,首先要看应聘者有没有激情,如没有激情素质其他方面再好也不要;第三,要从课堂教学开始。没有激情的课堂教学不是好的课堂教学,要把师生激情互动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予以要求。教师带着激情走进课堂,用自己的激情去激发学生的激情,努力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激情之火燃烧整个校园。

学校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篇2

1 中职学校语文教育的现状

中职语文的教学现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 中职学校生源质量普遍不高, 入校成绩较低, 文化课基础薄弱, 而教师上课遵循是按大纲的要求进行授课, 大纲的编写则是依循旧的体制, 这就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严重脱节;另一方面, 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对文化课热情度不高, 缺乏足够的重视, 没有学习兴趣, 认为文化课可有可无、无足轻重, 这就会出现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老师似乎一个人在唱独角戏, 诸如此类现象时有发生。

有人这样概括中职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现状:“听不懂、说不出、读不通、写不成。”应该承认, 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语文教学长期处于一种“门前冷落鞍马稀”的状况, 近年来已经引起教育界一些有识之士的关注, 并积极努力地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但终究因弊端的沉疴痼疾而阻碍了理想的课改氛围的形成。“变则通”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寻觅变革的途径有一定的困难, 但也不是没有办法。

语文是一个人文性很强的学科, 教学生做学问的同时能够时刻渗透出做人的道理。但是语文作为一门文化基础课, 在中职教学体系中处境却比较尴尬。中职学校普遍重技能, 轻人文, 语文教学课时可以随意压缩, 似乎也可以可有可无。中职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 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很差, 更谈不上促进人文精神的发展, 灌输中国传统文化, 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了。

2 中职学校语文教育当中灌输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长期以来, 基础教育围着考试转, “重科学轻人文, 重知识轻能力”;而职业教育则围着市场转, 造成“重专业轻文化, 重技能轻素质”现象。职业教育只教会学生“如何而生”, 但没有教育学生“为何而生”, 缺乏人文关怀、人文教育。学生学会了职业的知识、技能, 却不知道人为什么、应该怎样活着。只有有正确的人生目标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知道何以自处的人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现代社会。我们目前的职业教育一手软、一手硬的现状是明显的。科技成果如何正确应用, 科技发展能否遵循正确的轨道, 这些要靠掌握科学技术的人的思想意识、人文素养去解决和引导。人类的科技发展要以人文精神为基础, 所以, 掌握未来科技的青少年一代的人文素养如何, 关系到科技的发展方向, 关系到人类的未来走向。培养青少年一代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人文素质刻不容缓。

中职生阶段不仅需要丰富的物质基础, 更需要充实的精神食粮, 这一时期是培养中职生高尚情操、塑造完美人格的最后关键时期, 所以我们应抓住中职生最佳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教育。

中职生是中学生中较为特殊的群体, 多是中考的“失利者”, 他们在学习上基础差, 纪律观念较为淡薄, 多数人有挫折感、自卑感和失落感, 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态度不端正, 缺乏学习兴趣, 缺少吃苦精神, 意志力薄弱, 自控能力差, 缺乏生活信念, 是非观模糊, 对前途迷茫找不到方向, 这样的精神面貌, 迫切需要我们加强以人文精神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加强人文教育, 重视语文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教育, 把中职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培养, 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备的性质, 保持好语文这块人文教育的天然沃土就显得尤为重要。

3 中职学校语文教育应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中健康合理的伦理道德思想, 有助于提高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如:用儒家的“民无信不立”等诚信观教育学生, 有助于其树立诚信意识, 规范自己的行为;用儒家“见利思义”、“君子爱财, 取之以道”等义利观教育学生, 有助于其确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伦理道德观念。可供借鉴的还有经世致用, 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以德治国, 修身为本的重德精神;各族一家, 协和万邦的宽容精神;“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人道主义精神等等。在素质教育中渗透中国古代的优秀道德传统、必然会对中职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如果不很好地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 科技这把双刃剑就可能起负面的作用。科学呼唤人文的回归。与西方人本主义相比, 儒家人文思想是一种彰扬利他思想的人文主义, 充满着浓郁的人文关怀。它推崇博爱之仁, 提倡天人合一, 万物一体。有助于培养中职生同情他人, 关心他人和爱护他人的社会公德意识、热爱和保护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对后代与人合作能力的培养, 重视向他人学习, 把他人的品行作为镜子来对照自己。如:孔子曰:“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中国传统社会的各个阶层, 都表现出谦虚谨慎的优秀品质, 注重尊重他人, 规劝人们应当“兼爱”、“非攻”, 认为人和人之间的交往要“和而不同”等。因此, 文化素质教育中应加强中职生合作精神培养, 强调团队精神、协作精神及谦让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 有利于提高中职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如:“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热情;“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士可杀不可辱”,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杀身成仁”, “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 都是对中职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

4 在中职生中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4.1 摒弃旧的思路, 轻分析重品味

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整体感和品味感, 要注重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悟, 不应该是墨守成规的按套路分析。俗话说的好,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中职的课堂上是否要多些诵读, 让学生融入课文, 适时感受其中之妙呢?古典诗词诗歌等自不必说, 一篇看似浅显直白的现代语文, 也还是要靠多读才行。反复朗诵才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才能体会到什么叫“言已尽而意无穷”。学生通过阅读把抽象的文字还原为具体的形象, 将孤立的场景、人物、细节整合成有机统一的画面, 从而领悟形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 激起心灵深处的感触。如在对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长沙》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通过大声朗读, 体会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 蔑视反动统治者, 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 整体把握了景物辽阔、瑰丽、宏大、生机勃勃等特点, 这样的效果比教师单纯的灌输、告知, 效果不知好上多少。

4.2 结合课外阅读, 促进学生精神成长

多读书对学生的成长有益是不容置疑的, 可现实生活中, 中职学生的阅读量相对较小、知识面狭窄,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能够明显感觉到这个不足, 并直接影响到对经典文本的理解。相对普通高中学生而言, 中职学生的功课比较轻松, 课余时间较多, 如果他们能够加强语文课外阅读, 相信会更好地接受读本中人文精神的影响。老师在指引学生阅读的过程中, 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 循序渐进地选择优秀的篇目让学生去阅读。在教学实践中, 尝试着将《读者》、《意林》等杂志引入课堂, 因为这类杂志中文章篇幅较短, 有着大量贴近生活, 启人心智的文章, 学生能够读得懂, 有兴趣搜索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课余时间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文章, 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 谈谈内心感受, 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感受人文精神。

阅读一段时间后, 教师要提倡学生做好课外读书笔记、摘记或读书卡片, 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交流, 让学生在交流中抒发自己的感受, 开拓视野, 促进他们的精神成长。

4.3 通过课内外实践加强中职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学校可以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 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中职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例如, 组织诗词词吟诵比赛、古典文学知识比赛等, 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中职生产生情感、心灵的互动和交融;发挥两课教育的主渠道功能, 建设具有教育意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使传统文化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 使学生们通过欣赏、沉思、体会, 在知、情、态等方面得到陶冶。

5 结语

中职学校应利用一切先进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 使中职生从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中得到启迪, 多途径、多形式地推进文化素质教育。这将大大地推动我们对中职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 有利于中职生形成良好的文化素质, 有利于提高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摘要:中职语文教学对培养中职生的人文精神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因此必须在教学中改变思路, 使学生汲取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提高中职生的人文素质, 使中职学生具备完善的人格。

学校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篇3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中国音乐教育;重要性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我国越来越多的当代音乐学者都开始认识到,在面临国际文化大融合背景的同时,绝不能忘记我们本名族的文化特色。在现今的学校音乐教育中,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学校教育中音乐课程被其他主科替代、音乐课程授课结构单一、欧洲音乐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等问题依然非常普遍。因此,研究中国传统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具有显著的意义。

一、中国传统音乐概念及内涵

中国传统音乐绝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它是融合各民族传统音乐在一个共同的文化群体中的产物,既有历史上形成的共性,也有不同民族、地区所给予的个性,它是以在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和黄河流域外的四域音乐以及外国音乐的交流融合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简单说来,中国传统音乐的三大源流就是中原音乐、四域音乐和国外音乐。中原音乐:与华族形成的同时,出现了汉字文化及其音乐文化,为我国古代文明奠定了基石。这其中便以商代与西周时期的音乐文化最为代表性;四域音乐,指是中原华夏族所创造的黄河流域音乐文化以外的中华大地各民族的音乐文化。这其中也包括与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发祥地的长江流域地区的音乐文化;外国音乐,隋唐三百年余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文化高度开放的时期,中外音乐文化的双向性交流达到了空前的程度,隋唐的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中,自外国传入的音乐就有天竺乐、高丽乐、扶南乐、安国乐,这些音乐的传入,除了带入大量的各国具有独特风格的乐曲之外,还在乐器、乐律、音阶等方面引进了许多不同的新元素,并在长期的发展中与中国固有音乐元素相互交融。

二、中国传统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影响作用

1.传统音乐影响教育的特点

首先,从形式上来看,传统音乐的影响作用有着间接性与隐蔽性。音乐文化主要通过作用于人们的观念形态来实现对教育的影响,这种作用主要存在于价值观、教育观、世界观等思想活动中,对教育活动的影响是间接地、潜在的。其次,从传统音乐对教育的影响的途径上来看,不仅对学校音乐教育的社会舆论和社会意识有影响,对于个人的心理及思想也有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虽然不同于经济、政治对教育的影响来的那么直接与显著,但其作用往往是深刻的持久的。第三,传统音乐文化对于教育的影响范围很广泛,它不仅对教育观念和内容有影响,更会渗透教育体制、课程教材、道德教育以及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中。

2.传统音乐影响教育的内容

第一,教育内容的选择必然是对社会文化的选择, 我们每一个“社会人”在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也无一不需要教育而传递,可见学校教育中的各种道德规范、理论知识都是社会文化本身。因此,传统音乐文化是现代学校教育中传统音乐内容的重要来源,所以,社会文化对音乐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制约作用。第二,音乐文化观念制约着人的音乐教育观念,文化观念显然是抽象的东西,但它是人类的思考在心理上的沉淀,社会文化的差异往往反映在观念的差异上。一旦形成就会对思想意识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教育观念的形成直接受到文化观念的制约。第三,传统音乐文化模式制约教育模式。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模式。如果一种文化有着长远的历史背景,存在的时间较长,那么它的个性会更加的突出,存在的模式也较稳定。在今天,当社会发展变化时,文化系统一方面要积极调整自己的模式来适应社会的新要求,另一方面又要求教育系统调整自身模式与之相适应。

三、对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建议

1.经济欠发达地区传统音乐教育建议

首先,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音乐教育援助想要立足经济、教育欠缺地区的实际情况,就要着眼于优化资源配置,注重效益,不能单纯的照搬异地模式,要防止投资盲目性与形式化。应当防止资源分配的平均主义,对症下药,把有限的资源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实实在在的解决困难,只有这样,才能将中国传统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援助要发挥激励作用。只有充分的调动音乐教育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为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培养更多的“造血功能”。音乐教育援助要锦上添花,但更要雪中送炭。为了实现传统音乐教育健康、快速的发展,我们任重而道远。

2.传统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建议

第一,对于音乐教学中,教学资源不均衡化的问题,要培养教师拥有良好的课堂管理技术。教师要实现良好的课程运用要掌握六个方面的技术,即洞悉、兼顾、保持教学过程的平稳与连贯、保持全班同学对课程的参与、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及批评学生避免“波纹效应”。其次,要培养教师的正确理念与思想,不同的理念与思想其最终的教学结果也是迥然不同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定位为欣赏者与被欣赏者的关系,或者说是表演者与欣赏者的关系,教师从欣赏者的角度来看学生的表现,学生就会有强烈的认同感,同样也就自主性的喜欢上音乐课, 从而传统音乐教育才能正常有序的进行下去。

四、结语

综上,传统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是相互包含,相互作用,并互为目的和手段的交融关系。社会发展不可能没有传统音乐文化,而传统音乐的传递和发展又依赖于音乐教育。它们都处在同一个层次,均由社会政治经济所决定。一个国家的人均文化水平越高,那么它对受教育的需求程度也就越高。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发展,以及我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目标的逐渐完善,中国传统音乐必将越来越受到国家与世界的重视。

參考文献:

[1] 王耀华,杜亚雄.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J].福建教育山版社,2004.

学校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篇4

志设计策略

奔驰(Benz)是原产德国的世界著名汽车品牌,是显示身份和地位的标志,在中国,它也是最受上层社会欢迎的汽车之一。然而,一些人却不愿选择奔驰汽车,原因是奔驰汽车那个圆形的汽车方向盘似的标志,虽然简洁明快、个性突出,但一眼看上去就像一个“囚”字,于是,奔驰汽车被一些人戏称为囚车,在选择时有所顾忌。

由此可见,标志对于品牌意义非同一般。它作为一种特定的符号,实际上已经成为品牌文化、个性、联想等的综合与浓缩,可谓是小中见大,微中见著。品牌的标志如果能够深刻反映品牌的精神,并与消费者的心理重合,产生共鸣,则能够为品牌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品牌定位确定以后,不仅要始终如一地坚持,更要配以精妙的视觉化语言,以产生视觉冲击力。郭达、黄宏的小品绝不亚于陈佩斯,许多文化程度不高与年长者只知天下有陈佩斯,不知有郭达和黄宏,因为陈佩斯的光头最具有视觉冲击力,让人过目不忘。

好的品牌标志是非常简洁、单纯、灵性的,并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视觉上具有强烈的可识别性。经过一段时间的传播后,只要出现品牌的标志,就会让人联想到品牌本身,甚至见到类似的符号也是如此。

仅此一个的品牌识别

品牌识别系统使品牌的设计语言视觉化,在传播中应选择各类不同的传播媒体。但应保持其品牌标志一致性,使品牌价值不断增加。品牌识别的目的是使人们的思维在任何时候、地点、产品或事件中首先回忆起品牌。

索尼从开始生产电视机的第一天起,就已经设计出了商标志。当你通过索尼电视机看电视时,索尼标志就一定会映入你的眼帘。即使在看好莱坞的电影,对影片中转瞬即逝的索尼电视机出现的镜头也不应该没注意到。

雀巢公司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食品公司,该公司对品牌识别系统的管理极为严格一致。经过认真研究的广告主题一旦被决定采用,就会使用相当长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只是偶尔对其做适当的更新。雀巢品牌的视觉形象也极其一致,例如,雀巢的咖啡产品现在仍然用着同一品牌。

美国的百威啤酒可以作为一个例子,说明品牌识别系统之间是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百威认为:每一识别符号都服务于品牌形象的树立,因而都是极具价值的品牌资产;每一符号都要求有相当的传播投入,以使其深深地根植于消费者头脑中;每一识别符号都要与百威产品精华紧密相连,通过将美国男性工人描绘为英雄而将百威定位于英雄的产品。

百威的各项识别设计紧密配合,完美和谐。它们将产品与美国工人的形象及美国传统美德完美地统一起来。在检验了品牌的各项标志设计在消费者头脑中所占据的地位,以及对于品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后,品牌定位、品牌内涵、品牌个性、品牌联想和品牌价值都应该统一于对品牌各项标志设计的分析中。

品牌标志设计原则

如果我们将世界众多知名品牌的标志放在一起,便能找到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些特点正是它们成功的因素。

一是简洁明了。

物质丰富的社会,品牌多如牛毛,人们不会特意去记忆某一个品牌,只有那些简单的标志才留在了人们的脑海中。

苹果(Apple)电脑是全球五十大驰名商标之一,其“被咬了一口的苹果”标志非常简单,却让人过目不忘。创业者当时以苹果为标志,是为纪念自己在大学读书时,一边研究电脑技术,一边在苹果园打工的生活,但这个无意中偶然得来的标志恰恰非常有趣,让人一见钟情。苹果电脑作为最早进入个人电脑市场的品牌之一,一经面市便大获成功,这与其简洁明了、过目不忘的标志设计密不可分。

耐克品牌的红色一勾,可以说是最简单的标志了,但它无处不在,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小时候,我们做完作业,等着的就是老师那红色的一勾,它代表着正确、表扬和父母的笑脸;长大了,这一勾仍然如影相随,开会签到、中奖了领奖,甚至在我们小小的记事本上,都要在已经来过的人或已经完成的事的前面打上一个勾,它代表着顺利、圆满。当年设计出这个标志的一名大学生只得到了35美元的报酬,但今天,这一勾已经价值上百亿美元。

二是准确表达品牌特征。

品牌的标志,归根到底是为品牌服务的,标志要让人们感知到这个品牌是干什么的,它能带来什么利益。比如食品行业的特征是干净、亲切、美味等,房地产的特征是温馨、人文、环保等,药品行业的特征是健康、安全等,品牌标志要很好地体现这些特征,才能给人以正确的联想。

“M”只是个非常普通的字母,但是在许多小孩子的眼里,它不只是一个字母,它代表着麦当劳,代表着美味、干净、舒适。同样是以“M”为标志,与麦当劳(McDonald’s)圆润的棱角、柔和的色调不一样,摩托罗拉(Motorola)的“M”标志棱角分明、双峰突出,以充分表达品牌的高科技属性。

三是设计有美感。

造型要优美流畅、富有感染力,保持视觉平衡,使标志既具静态之美,又具动态之美。

百事可乐的圆球标志,是成功的设计典范,圆球上半部分是红色,下半部分是蓝色,中间是一根白色的飘带,视觉极为舒服顺畅,白色的飘带好像一直在流动着,使人产生一种欲飞欲飘的感觉,这与喝了百事可乐后舒畅、飞扬的感官享受相一致。

四是适用性与扩展性。

标志的设计要兼具时代性与持久性,如果不能顺应时代,就难以产生共鸣,如果不能持久,经常变脸,就会给人反复无常的混乱感觉,也浪费了传播费用。

作为杀虫剂产品的枪手,其品牌标志是青蛙+手枪,青蛙是专吃害虫的,用在这里非常贴切,但考虑到将来枪手品牌要向非杀虫剂产品延伸,品牌标志就显得有些束缚。新的标志是一个枪手的形象,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并有可能使这一新的标志成为品牌的象征符号。

五是字体与色彩运用讲究策略。

字体首先要体现产品特征,例如食品品牌字体多以明快流畅的字体,以表现食品带给人的美味与快乐;化妆品品牌字体多为纤细秀丽,以体现女性的秀美;高科技品牌字体多为锐利、庄重,以体现其技术与实力;男人用品字体多为粗犷、雄厚,以表达男性特征。其次,字体要容易辨认,不能留给消费者去猜,否则不利于传播。再次,字体要体现个性,与同类品牌形成区别。

在色彩的运用上,首先要明白不同的色彩会有不同的含义,给人不同的联想,适用于不同的产品。当然,作为个体的人,对于色彩的感觉有时会差异很大,由于人们的生活经历不同,红色也可以联想到暴力和恐怖,白色也可以联想到生病、死亡等等。其次,相同的颜色也会因为地区、文化、风俗习惯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联想。因此,进入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时需要对色彩因地制宜,进行调整。

缔力,缔造学校文化力!

缔力=学校理念凝练+形象设计+环境营造+文化落地,向客户提供“缔力哲学化文化管理实效体系”服务。

缔力成立于2005年,是中国著名的学校文化咨询、策划设计机构,知名的教育品牌机构。致力于学校文化的研究、策划与发展,为学校文化建设和品牌的塑造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为学校提供发展咨询与规划,办学理念凝练与重塑,基于理念的制度完善,课程体系与德育活动的规划与制定、视觉形象与环境文化的打造等。缔力系统化的规划与实施,真正实现了学校文化的落地,使学校的办学品味得到提升,学校品牌影响力得到扩大。

缔力毗邻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中国著名学府,拥有一支由教育、文化、策划、设计、人力、心理、培训等方面专家组成的专业顾问团队,与北京师范大学等多家高校及研究所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已为上百家大中小学、院系、幼儿园、研究院等机构塑造了新的理念和形象。“缔造学校文化力、品牌力” 是缔力名字最好的诠释,创造教育品牌价值与文化价值是缔力不懈的追求,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学校管理与咨询综合服务者是缔力的发展目标。

缔力简介

学校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篇5

据国家汉办网站消息,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孔子课堂于近日在西伯利亚干部管理学院隆重举行“中国语言文化中心”的揭牌仪式。参加仪式的有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外事处负责人、孔子课堂中外方负责人,西伯利亚干部管理学院校长及相关负责人等。

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外事处处长拿出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校长已签好字的协议,交与西伯利亚干部管理学院院长Evgenii Boyko,签署了合作协议,两校自此建立了正式的合作关系。

孔子课堂中方负责人朱晓军代表新疆大学校长塔西•布拉提宣读贺信,向西伯利亚干部管理学院中国语言文化中心的正式落成表示衷心的祝贺,并表达了希望借中心的建立,进一步加强中俄文化交流的美好祝愿。

汉语热 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举行汉歌比赛

据国家汉办网站消息,日前,第六届西伯利亚地区中国歌曲大赛日前在新西伯利亚国立技术大学礼堂成功举办。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技术大学孔子学院主办,共有来自5个城市10所大学的50多位汉语爱好者参加了本次角逐。

新西伯利亚国立技术大学外事校长叶甫盖尼・崔、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王婵娟、俄方院长伊戈尔・赫利普诺夫等十多位嘉宾与到场的500多名学生一同欣赏了比赛。新西伯利亚当地РБГ电视台对比赛进行了全程转播,赛后对比赛选手进行了现场采访。

比赛结束后,孔子学院中方院长与俄方院长一同上台为大赛获奖者颁发奖杯、获奖证书和奖品。对获奖者来说,更为欣喜的是,他们将参加今年夏天的中国大连夏令营,这是一次学习汉语、感受中国文化的好机会。大赛的选手和观众对大赛给予了高度评价,盛赞这是一场音乐和汉语的盛宴,表示要认真学习汉语,希望能够参加下一届的中文歌曲大赛。此次大赛的成功举办,在一定范围内掀起了学说中国话、学唱汉语歌的热潮。

去儒森学对外汉语 做IPA国际注册汉语教师去俄罗斯教中文!

面对俄罗斯民众对学习中文如此的热情,我们是否应该有所行动了呢!而儒森汉语作为中国对外汉语教师培训的权威机构,推出的对外汉语教师培养模式帮助了很多有志于从事对外汉语行业的人跨过了语言和文化的门槛,成功实现了出国教汉语的梦想!

传统文化与学校管理 篇6

一、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管理的负影响。

1、影响现代教育的方向,造成教育本性的严重丧失。教育表现为选拔官吏的工具,脱离生产和人自身发展。读书多少与才能、能力大小及官大小简单等同。

在中国古代,为了培养一个读书人,改变家族命运,有人愿意倾家荡产,孤注一掷。现代,各行各业都要求学历(读书多少),大多知识分子都幻想作官,衣锦还乡,有一些达不到这一目标,精神失常者有之,想不开自杀轻生者有之。现在许多高中生考不上大学,回乡务农,跟老农一起刀耕火种,从事那一套原始农业生产,教育脱离生产可见一斑。

2、影响了全面发挥教育的功能,把教育等同于读书、背书。中国有着遵循、注重知识背记、听话恭顺为特征的唯书、唯上、唯权威的传统学风。古人道“师之所传,弟之所受,一字不敢出入”,“言而不称师谓之背,行而不法师谓之判,背判之人,明主弗纳,贤士大遇途而途而不与语”这就是所谓师道尊言,扼杀了人民的创造性。我们现在的考试仍注重知识的背记,出现“贝多芬(背多分)”,有笑话讲中学政治老师改卷子,一手拿笔,一手拿子,看谁背得多,答得长,就得高分。这样的教育怎能培养创新人才,现代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是必要的,但收效如何,从哪儿着手,我看对传统教育的反思是很重要的一步。

3、影响教育文化的整合,片面强调教育的文化归宿,强调教育的政治倾向,把教育作为阶级斗争、阶级统治的工具。

强调政治属性造成凸型文化整合是造成教育封闭保守的根本原因,它极大地抑制了生存适应性和创造审美性发展,最终必然造成生产的落后,危及社会和政治本身,结果又反过来再次强调归属性,以保证文化运行的稳定,我国教育相当长时期内就是我陷入这个恶性循环之中。

二、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管理的正影响。

1、现代的教育管理提倡的“以人为本”,来源于儒家“人之初,性本善”的主张。儒家文化认为人本性是善良的,所以对人的管理不能采取野蛮的、暴力的、强制的手段,而应该是文明的、有礼的、和平的。一个学校也是一样,校长主任不可能对教师采用强迫的手段要求其做某件事,即使是一件非他做不可的事情,比如说不久可能会实行的人事改革,有一部分可能会离开教学岗位,学校领导就一定要注意教师的感受,要做好安抚工作,防止过激行为的发生,在企业下岗过程中出现过的悲剧不能再重演!

3、现代的教育管理提倡的用人之道重视“德才兼备”也来源于传统文化。我国历来重视人才的培养、识别、选拔、任用和考核等,建立了一套完整人才管理体系。儒家认为任用人才时,人的德行最为重要,要“量才授职”,“因能授官”,使其发挥其自己的长处。学校在进行人事安排时,都要做到人尽其材,人尽其用,每年的年度考核的第一项就是德,然后是能,千百年了,还是没有变得了!

3、现代的教育管理提倡的和谐共处来源于儒家的“和为贵”思想。人都有自尊心,自爱、自尊、自重,同时也爱他,尊重他人,他人也就会尊重你。只有互敬互爱,才能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才能达到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和谐,才能达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要学会尊重人,尊重教师。对于职工队伍中出现的问题要以理服人,以政策为标准,以感情为基础,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

4、现代的教育管理提倡的“依法治校” 来源于法家的“法治”思想。中国法家强调法律,强调法律的强制作用,强调集体的权威,强调管理手段的运用。在一个学校里面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其实是制度的管理,而不是人对人的管理。比如说在学校里面对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管理,就要定好制度,按章办事。令出法随,确保政令畅通。决策前谨慎,决策后大胆。出台一种好的措施和办法,就要抓好贯彻执行,坚决纠正一些人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加强督促,一环扣一环抓住不放,干好为止。

学校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篇7

笔者在舞蹈专业建设方面, 大胆的进行课程改革, 融入地方文化特点, 形成专业办学特色。在舞蹈学科的专业结构不断调整的基础上, 各教研室逐步形成了专业建设发展方向, 基训课教学方面与世界接轨, 引进俄罗斯外教;毯子功教学方面, 从戏曲毯子功方法逐步改进为舞蹈专业教学的技术技巧训练;民间舞教学, 长期以来探索挖掘扬州舞元素, 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民间舞教学特色, 从教学到实践不断探索, 建立实践实训基地, 加大学生的实习学习, 将课堂教学的内容推向舞台, 为学生建立稳定的高级别实践实训赛事平台。以比赛促发展的机制不仅能呈现教学成果, 也能充分调动师生们教与学的积极性, 并以赛促教, 以赛强教, 规范教学。

一、教研——专业课程改革的基础

中等职业学校 (艺术类) 舞蹈教学有着其特殊的规律性:它既不同于少年儿童的启蒙训练、又不同于高等专业院 (校) 的专

三、灵活妙用, 提升效果——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常能发现, 学生在学唱一些节奏较复杂的歌曲时, 会显得力不从心、很难驾驭。即便是教师非常投入的范唱与教唱, 也很难调动起学生的演唱激情, 最后的演唱效果可想而知。于是, 我考试思索, 是否能找到一种方法, 可以让学生既学得轻松, 又唱的快乐?后来, 我想起在前年初三学生卡拉OK比赛中, 有一名男生的说唱《狂扁陈水扁》引起了台下不小的轰动。从大家的热情中, 我感受到了学生对这种说唱音乐的痴迷与喜爱。于是我决定, 将流行歌曲中的“说唱”形式借鉴到课堂教学中。在进行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青春舞曲》的教学中, 我开始尝试将“说唱”融入歌唱教学。我将歌曲第一句歌词与节奏型整合 (太阳下山明早依旧爬上来) 并要求学生根据我第一乐句的“说唱”速度节奏, 模仿后面的乐句。结果学生在对这种方法非常感兴趣, 很快就把一首看似节奏复杂的歌曲准确的学会了。

由此可见, 将流行歌曲的元素巧妙运用到音乐教学中, 不仅能大大提升教学效果, 而且可以化繁为简, 出奇制胜。正可谓:山穷水尽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这样说:“没有早期的音乐教育, 业舞蹈教育, 更不同于高师的舞蹈教育专业, 它是融前三者为一体、同时又具有自身文化特质的一种舞蹈教育。长期以来, 学校将中国舞表演专业教学的研究作为学科改革的基础, 研讨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变化, 在观念、体制、内容和方法上进行了不断改革, 使中国舞表演专业逐步从稚嫩走向成熟。

我们在舞蹈教学改革中深深的体会到:中等职业学校 (艺术类) 舞蹈教学的改革应当在以下三个基本方向展开:一是专业历史线的继承与延伸;二是形体基本功的强化与调整;三是文化学科方面的融合与协调。

专业历史线是舞蹈艺术之树的根基, 这种根基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意义:1.它植于社会文化和地理环境中, 不同的舞蹈风格其根本的学科渊源就存在于这种具有差异性的文化和地理环境中;2.了解我校中国舞表演专业的传统教学演变的历史, 才能准确把握其发展规律、才能在舞蹈教学中始终拥有艺术创新的战略制高点和战术主动权;3.引进外来教师和世界接轨, 中外结合的训练方法, 提高训练价值。

1. 民间舞的改革

学校教师在讲授中国民间舞时, 往往着重于讲解中国五大民族的舞蹈, 很少挖掘属于本乡本土的民间舞元素, 没有借助其五大民族的素材来研究属于自己特色的民间舞。自2003年起学校舞蹈专业开始整理、研究具有江苏地域水乡特点的民间舞元素, 其特征和素材在风格形式上与其它民族舞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突出了民间舞改革特色, 从教学训练到舞台实践都贯穿了民间舞教学的改革思路, 并将江苏地域水乡特点的民间舞元素运用到课堂教学与剧目编创中, 近几年编创了以《荷塘语丝》《杨柳轻扬》《阳春面》《花香鼓》《九九艳阳天》为代表的扬州水乡系列舞蹈, 创建了我国民舞中汉民族江苏水乡舞蹈特色代表性。在国家文华艺术院校奖暨第七、第八、第九届“桃李杯”舞蹈大赛中共计夺得15项大奖, 在全国舞蹈界逐步形成江苏汉民族水乡特色干什么事我都会一事无成。”其实, 音乐在人的一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该说是一个规律, 有成就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都有着较高的音乐素养。因为音乐是打开心灵的金钥匙, 任何工作都不像音乐那样具有开拓性、创新性。音乐本身对人有着特别强的陶冶作用, 它鼓舞人们去奋斗、去前进。作为中学的音乐教育, 他面对的群体是广大的中学生, 而这些人正是日后社会的主力军、生产力的推动者。如果能通过流行歌曲的注入, 提升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与效率, 对于广大学生和整个社会而言, 不能不说是一种福音。

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让我发现, 当今很多优秀的流行歌曲和许多高雅音乐一样, 同样具有净化、呼唤心灵本质的作用。我们音乐教师应当担负起学生明辨美丑的责任, 帮助学生在音乐欣赏与感知中, 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并在教学中巧用、活用流行音乐元素, 让优秀的流行歌曲真正牵手音乐课堂, 为广大学生的人生搭建起一座通往成功的金色桥梁, 享受音乐所给予他们的无限乐趣。

参考文献:

1.吴秀兰.浅谈流行音乐与中学音乐教学[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0 (8) .

“扬州舞”印象。

2. 基训课的改革

基本功是舞蹈艺术的基础。对中国舞学生来讲具有特殊的意义, 我们按照“两点论”基本构思 (把过去固定的、始终的、规律性的基训和现在变化的基训课相结合) 对基训课进行了三方面的改进和调整:

(1) 引进俄罗斯外教, 使基础课与世界接轨, 达到中外结合的训练方法, 以俄罗斯芭蕾的后背, 外开以及脚下的扎实度, 作为支柱性的力来推动中国古典舞基训技术技巧的扎实度。把不科学的训练方法丢掉, 保留和改革最新中外结合的训练手段, 达到教学创新目的。

(2) 自学生入校开始, 在每天早餐前安排一次固定的早功课, 使学生做到先热身, 为专业课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基础, 为提高专业课堂的质效起到辅助与推进作用。

(3) 基训课的课时比例改变为根据学生的特点而逐年变化:第一年占全部专业课的4/5;第二年和第三年均占全部专业课的3/5;从第四年开始, 基训课不低于全部专业课程的2/5。这种以不变和渐变的改革手法, 使学生的基训课取得了事半功倍的进步和成绩。

3. 毯子功课的改革

毯子功课是舞蹈专业教学的一门主要的辅助课程, 与其它各学科之间有着本质联系, 它是民间舞课、基训课、剧目排练课的支撑, 对学生完成舞蹈剧目教学中技术技巧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 毯子功教研室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座谈研讨, 并结合学校师资对队伍戏剧毯技老师较多的特点研究探索, 明确改革的思路, 将戏剧毯技教学与中国古典舞中的技术技巧教学和体操的训练方式相结合。从改革的方向来看戏曲的技巧是根, 借助根结合体操的训练方法, 再融入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 将训练性教学体系慢慢转变为舞台舞蹈技巧表演体系。

二、实践——专业课程改革的检验

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 建立稳固的实习平台。舞蹈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学生从课堂走向舞台的艰辛过程。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有意识的将未来职业选择和职业需求引入学习内容, 使学生在上学期间就开始把握自己的未来及熟悉明天的职业, 是一种最接近社会实际的教育改革。同时, 使终贯彻“剧目排练、实践教学、教学实习、舞蹈实践”等环节, 为了使学生能够走上舞台接触一流的专业舞蹈, 还聘请了一批舞蹈界的前辈、专家和活跃在一线的编导、教授来校指导剧目教学, 强化学生在舞台上磨练和演出的经历, 使教师与学生更能把把握与积累舞台实践实训的经验。近几年里, 学校特别鼓励教师和编导, 按照高水平的学术要求, 为学生编创剧目, 并将精品教学剧目推上国内高级别舞蹈赛事平台, 锤炼师生, 积累成果, 彰显专业办学特色。连续打造具有江苏地域水乡特色《荷塘语丝》《杨柳轻扬》《阳春面》及《心中的雀神》在国家文华艺术院校奖第七、第八、第九届“桃李杯”舞蹈大赛中共计夺得15项大奖, 在全国舞蹈界逐步形成江苏汉民族水乡特色“扬州舞”印象。学校多次和国家顶尖的舞蹈院 (团) 合作, 参加大型演出, 既丰富了学生的艺术感染力也使学生学到了在课堂中学不到的内容, 升华了表演理念, 初步了解演员岗位的职能, 更能深深体会“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道理的深邃。

三、大赛——专业课程改革的成效

1.以赛促进教学的改革思想

舞蹈科的发展是需要检验的, 特别是在我校中国舞表演专业日趋成熟之时, 及时建立了以比赛促教学的机制, 不仅能呈现教学成果, 也能充分的调动师生们的积极性。为此, 由专家教授及校内教学骨干教师成立了冲击“桃李杯”赛事的组织机构, 一方面是对学科人才培养成果的检验, 另一方面是给广大师生一个学术学习的平台, 可以说“桃李杯”比赛对于舞蹈科的学科建设及教学和人才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和引导作用, 同时对学科的发展有着十分的重要意义。

2.以赛规范教学的改革思想

通过“桃李杯”比赛再一次的检验了我校中国舞表演专业的教学成果, 比赛后我们认真总结比赛过程中的得与失, 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及时抓住教学改革的有利时机, 以良好的反思来进行规范以后的教学行为, 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 为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创造必要条件。一、通过教材、剧目建设, 提高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骨干教师的创新能力;二、推行展示课、精品课推选活动, 通过看比赛和公开课,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三、继续研究挖掘属于自己本乡本土的民间舞元素, 使教师更加了解民族民俗文化, 并将其运用和开发, 争取更多的自编创剧目走进各级各类赛事;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利用假期请知名专家教授来校帮助年轻教师解决教学过程中的疑惑, 准确把握程标课准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进一步规范教学。

四、结语

学校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篇8

摘 要: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不容忽视学生的反学校文化现象。反学校文化应引起我们反思当前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应建设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反学校文化折射出学校文化的凝聚力不足,当前学校文化并非是所有学生的“精神家园”,新时期学校文化建设应从不同层面建设整合型的学校文化。

关键词:反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建设;整合型学校文化;启示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281-02

反学校文化是指与学校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它所倡导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是与学校主导价值规范相悖的[1]。对有些学生而言,学校并不是一个“乐园”,学校越想促使他们顺应主流文化方向发展,能有良好的表现和反应,却越会激起这些学生的不满与反抗[2]。反学校文化产生的原因很多,如社会流行文化对学校的影响、家庭教育功能的缺位等,其中学校教育本身特别是学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极其重要的原因。学校教育是学生重要的社会化历程,校园文化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资源,丰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文化是学生健康社会化的重要保障。与主流学校文化相对立的反学校文化,不得不引起我们反思当前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反思我们应建设什么样的学校文化。

一、反学校文化折射出学校文化建设存在不足

1.折射出学校文化的凝聚力不足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间的相互吸引力,凝聚力强的群体,其成员的“归属感”强,群体内部人际关系融洽、和谐,从而群体能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3]。师生员工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都是在学校文化氛围中培育起来的。凝聚力能激发师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学校文化的凝聚力也是对学生的教育力量,学校就是要用文化来凝聚人、塑造人。学校文化的凝聚力体现为个体对群体的向心力和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两方面。然而,在反学校文化氛围里,群体的向心力被削弱了,很多学生体现出的缺乏学习动力、对学校教育的自我认同都体现了学校文化的向心力和吸引力我足。

2.折射出当前学校文化并非是所有学生的“精神家园”

精神家园乃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栖息之地和人的存在的精神容器。作为意义世界,它涵容与负载着人关于自身存在意义的理性觉知、文化认同、心灵归属与情感寄托。对于人的存在而言,精神家园具有本体论的意义[4]。与物质层面的家园概念相比较,“精神家园”主要是心理的、精神层面上的。它从宏观上讲可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从微观、个体的层面来讲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归属、精神生活的栖息之地和精神的寄托之所。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不同生活领域我们的“精神家园”就存在不同的归属和寄托之所。除了家庭意义的精神家园之外,学校通常是大多数青年学子的精神家园。实践证明,主流学校文化若能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学生就更多地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反之,若学校文化不能成为他们精神的寄托之所,他们就会在班级小团体或是社会上的各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群体中寻找归属。从这个意义上讲,反学校文化启示我们应通过多种措施使学生认同学校的主流文化,使学校成为他们的心灵归属和精神家园。

3.折射出学校文化建设途径、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存在问题

对于学生的反学校文化现象以前更多是站在学校教育者的角度来看的,认为是学生对学校教育的一种反叛,是违纪行为。反学校文化的产生除了有学生自己的原因,学校文化建设途径、方法和手段的不当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很多学校更注重物质文化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固然有利于教学,但若忽视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缺少了精神底蕴的支持,在物质层面上的虚假繁荣,“为了活动而搞活动”,不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学生十分反感。在方法与手段方面,教师及行政工作人员习惯于扮演威权角色,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监督与管理,可能会产生缺失,如将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严格纳入计划管理,引起学生反抗。

二、对新时期学校文化建设的启示

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及文化特征直接影响着学校的育人功能。当前不少学者针对学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和探索,改革的前提生产首先应明确当前应建设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学校作为专门从事人才培养的机构,其文化传递和创新功能尤为突出。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关系紧密,又有着自己的独特特征,是一个多结构、多层次的文化系统。下面就学校文化的层次和类型两方面来探索新时期应建设什么样的学校文化。

1.从不同层面建设学校文化

对于学校文化的内容,在学术界已基本形成了共识,即学校文化包含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笔者对此也十分赞同。然而这几者之间的关系的探讨却明显不足,有学者提出学校文化是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同心圆,也有学者提出把这几者可以按由内到外的关系来分,这些提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还是缺乏对它们之间的层次关系的探讨,削弱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笔者认为,新时期学校文化应具有鲜明的层次性,进而形成一种文化体系,这种体系各要素之间应是一种递进关系,其表现是由抽象到具体、由里到外的关系。上一层的文化要素比下一层文化要素更抽象,下一层的文化要素是上一层文化要素的表现,上一层的文化要素是对下一层文化要素的概括,同时又依赖于下一层文化要素的展开而得以实现。具体来讲学校文化的四个要素由抽象到具体的层次关系应该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

学校文化的第一层:学校精神文化。它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其核心是学校的价值追求。它体现为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目的,全体师生员工的追求、理想与信念,是一个学校的精神氛围。但学校精神文化是四个文化要素中最抽象的一个,看不见、摸不着,它依赖下层次的文化要素的支撑,下层次的文化要素都是它的体现。学校文化的第二层:学校制度文化。从社会组织的角度来讲,任何组织都有它的规范要求,约束着成员的行为,以实现组织的目标。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的规范性文化,它有形无形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一方面体现为已经形成文本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教学、科研方面的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另一方面还体现为一些无形的规范,虽没有成文,但它实实在在影响着每一个人。制度文化是对精神文化的体现,如若学校的精神文化追求的是“以人为本”,那它各项规章制度就应体现为“以人为本”,这些规章制度都是为促进师生的发展服务;还有那些无形的规范也应体现为“以人为本”,如老师们都在为学生的发展着想,谁阻碍学生的发展都会受到谴责。学校制度文化它是一种规范性文化,是对学校精神文化的体现,但它的实现还得依赖于学校行为文化。学校文化的第三层:学校行为文化。它是学校师生员工在学校各种“规范”的约束下,为实现组织和个人的各种目标的一种实践形式。体现为各种教育、科研、社会服务活动,学习、课余生活、社会实践等活动。故学校行为文化是一种动态的实践形式,它是学校制度文化中各种规范的体现,学校制度文化约束着学校行为文化,同时学校的行为文化也是对学校的制度文化诠释,各种制度、规范的好淮、其有效性都可以从行为上得以验证。然而,学校行为文化并不是学校组织的目的,其最终目标在于为社会创造价值,即下一层次的文化。学校文化的第四层:学校物质文化。它是学校文化的物质形态,是前三种学校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一种显性文化。它包括学校的环境及设施等条件,也包括学校师生劳动产品的物化。

2.建设整合型的学校文化

新时期,学校文化建设不仅应从不同层面建设学校文化,还应整合型的学校文化。所谓整合型的学校文化是指学校文化各种文化要素在育人目标和方向上是一致的,形成合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整合型的学校文化有两层含义。

一是每个层面学校文化各文化要素间的整合。每一个层面的学校文化都是由诸多文化要素构成的,这些文化要素只有在价值取向和育人作用等方面保持一致,才能充分发挥该层面学校文化应有的育人作用。在学校精神文化层面,涉及学校的办学宗旨、师生的价值追求、理想和信念等,这些要素之间的冲突常会消解学校文化的育人功能,如很多学校的办学宗旨都宣称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可实际上师生却仅围绕分数转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在教育观、理想和信念冲突也会削弱教育力量。学校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层面各要素也都存在各要素的整合问题。

二是不同层面学校文化间的整合。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层面之间在价值追求、发展目标与方向等方面常会发生冲突与矛盾,从而难以形成整合型的学校文化。如有些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一味教学设施设备的现代化而很少考虑是否是师生的教育教学需要;有些学校的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是脱节的,说一套做一套,制度仅仅是“墙上挂”而已;很多学校的精神文化并未成为学校发展的灵魂,并未对其他几个层面的文化起到统领作用。

学校文化的教育合力产生于不同层面学校文化的整合,不同层面学校文化之间不应相互隔离,而应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形成整合型的学校文化。学校精神文化的价值观统领作用须以其他几个层面文化的支持,否则就只剩下口号,只停留在文字层面,并非真正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要形成制度有效的规范与约束作用,离不开师生价值追求、教育观念、日常行为以及基本办学教学条件的保障;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也须与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保持一致,否则就会流于形式,而忽略学校文化的深刻内涵。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339.

[2]李本友,林鸣,林泽玉.成因与对策:中学生反学校文化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0).

[3]曹金玲.关注“非正式群体” 增强班级凝聚力[J]. 教学与管理,2011(30).

[4]庞立生,王艳华.精神生活的物化与精神家园的当代建构[J].现代哲学,2009,(3).

上一篇:企业品牌文化范文下一篇:致那位亲爱的蜜蜂先生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