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的解题方法

2024-06-25

高中历史的解题方法(共8篇)

高中历史的解题方法 篇1

《考试大纲》是教育权威部门唯一颁布的官方高考指导用书,我们不仅要重视其考试内容背后隐藏的深层信息,而且要重视其考试范围中知识点的变化。

从上表我们不难看出考查的是我们知识输入与知识输出的能力,所谓知识输入是指学习吸收课本知识和审题的能力,而知识输出就是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对比从而提炼出其背景、内容和意义的能力。通过考试内容的目标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考查我们的各种知识点和题型,获取和解读信息要求我们准确提炼和概括“是什么”的内容;调动和运用知识的目标的实质是考查学生将分析和整合的知识对号入座的“选择题”;描述和阐释事物的目标则是阐释所考查历史事实的“背景和特征”;论证和探讨问题的目标是综合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的“意义题”。考试内容简表中、Ⅱ和Ⅲ正是我们对各题型难度水平和考察学生层次的界定,综合今年考题其比重近似3:6:1。所以,我们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更要注重对历史事实灵活运用的能力。

今年是一些省市采取岳麓版教材进行高考的第一年,岳麓版教材的编写与传统的人教版有着明显的差异。今年的考试大纲也一改以往以时间为主线的复习模式,而是以专题的形式把各种知识串联到了一起,并且新增了世界古代史的部分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对其产生高度的重视。

二、把握结构、理清线索

历史事实灵活运用的能力尤为重要,但任何高层次的理解和运用都是建立在基本历史事实基础上的,而基本历史事实又浩如烟海,我们又应该如何把握和记忆呢,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把握结构、理清线索,把握结构就是总结考纲和教材主干,而理清线索则是对主干知识及其相关知识进行树杈式的串线,把握“5W-H”。

其另一种形态即:背景(原因、条件、特征)、经过和内容(领导者、动力、对象、斗争方式、纲领)以及影响(作用、分析、理解)的三分法。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其规律性的知识背景和影响,那么面对众多的考纲和教材内容,我们如何摸清其内在规律呢――把握“屎”(史)的理论,这种方式看上去很不文雅,但却揭示了历史的内在规律。

“屎”(史)的理论即吃什么排泄什么,比如,我们早上从口中进食白菜、豆腐和馒头三种食品,那么待消化完毕后排泄出来的肯定是白菜、豆腐和馒头,而不会是猪肉、牛肉和羊肉,我们进食和排泄的元素是相同的。而只不过是外在形式上的不同。那么,历史也一样,我们进食好比历史事实的背景,排泄好比历史事实的意义,那么我们不难看出历史事实的背景和意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即有什么样的背景就很可能出现什么样的意义。那么另 一种重要的历史事实就是经过和内容,人的消化要经过大肠和小肠,人个体的不同就在于众多复杂的小肠,那么,那么历史的内容好比大肠,而内容中的领导者、动力、对象、斗争方式、纲领则是小肠,在比较历史事实和历史事实的不同时,我们应该找各自的小肠部分;而识记历史事实内容时我们应抓住其进食的背景,即有什么样的背景就会造就实质相同。形式不同的内容。

例如,中国古代史就具有自身的一套规律。历朝历代其主干都是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外交、文化等。政治:①中央集权②行政机构③颁布律法④选官用人。经济:①特性(土地私有制、编户齐民、租庸调、两税法、王安石变法中经济内容和摊丁入亩、一条鞭法)②统一度量衡、车轨驰道③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发展水利重视生产。当提到农业时无非是工具、土地、技术、劳动力、水利;手工业则是品种好、种类全、技术好、质量高;提及商业要联系其交通和城市。军事:对内镇压、对外扩张或妥协。民族:在民族融合、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大背景下掌握其和亲、战争、册封、会盟的规律。外交重在贸易。文化重在特征,而这种特征正是以上政治经济军事整体实力的展现。

近代现代史部分,不论中国近代现代还是世界近代现代,我们要具有全球史观的眼界,从大局和整体着眼,重视资本主义的起步、发展和壮大,把握“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产生阻碍。”从而引起近现代各方面变化的规律。要掌握打击了谁,发展了谁,同盟了谁的影响套路。要重视具有改革和对人类历史进程具有深远 影响的大事件。

三、深挖教材、精作习题

深挖教材就是要注重书本上结论性的语句和阶段特征,遇到这类问题我们要多问问为什么,一般教材中结论性的语句和阶段特征多为大题的出题点;并且我们要注重书上第一次、最等程度性语句,其往往是选择的出题点;并且我们要让我们脑海中的概念清晰,因为概念和专有名词会是选项。历史学科的习题不要求多、要求质,而最好的习题我认为不是模拟题和押题卷,而是高考真题,要掌握真题命题的思路和答题的语言,分析采分点。

四、联系实际、获取信息

联系实际要求我们在日常的学习中不仅是本学科内部各知识点的自身综合,而要和当今热点现象和其他地理、政治学科相结合,培养自身拓宽深化、触类旁通的能力。并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自己的复习计划。大多数学生都有一个误区,认为历史等文科没有必要抓紧复习只是考试之前背背就可以了,这种想法正是历年为何历史学科平均分不高,高分极少的重要原因。我建议同学们应该起早复习,分四阶段来复习,第一阶段为九月到次年一月,在学习高三新内容的同时复习高一、高二的教材旧知识,重视教材稍作习题即可;第二阶段为次年一月到三月寒假期间,要把每个细小知识点组成链,编织成知识网,方便深刻记忆到脑海中;第三阶段是三月初到五月中旬,我们要使得知识“纵横交错,经纬相通”按专题复习,与其他学科交叉,精作模拟题研读高考题。

最后冲刺阶段要注意获取外在信息。尤其是出题人的研究领域和近期动态。例如,高考中命题人jE京师范大学曹大为教授研究方向中国思想文化和社会史,武汉大学何德章教授学术专长中国古代民族史和经济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等在20全国二卷中就有极其明显的体现。

五、解题方法、点睛之笔

在文综下历史考试题型两种:一种是选择题,另一种是此材料分析题。

首先,选择题测试的主要是学生再识、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阅读理解材料,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历史现象,解释历史事实的能力。我们要通过阅读材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剖析。在平时做题过程中要把曾经遇见的特别是做错的习题 归类,发现自身错误原因,到底是程度性选择题不好还是组合式选择题总错,是概念性选择题的知识复习不清楚还是否定式选择题的马虎,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认真找出这种题型的特点,发觉你自身对这类习题的认识和理解,总结规律。在各类选择题中尤为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材料性选择题,这种题型是近年最多见也是做其他各类选择题的基础。解答材料解析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读懂材料从而提炼关键词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

例: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说:“德意志帝国与其说是建立在铁和血上,不如说是建立在煤和铁上。”这句话强调了

A 容克地主控制煤铁等矿产资源

B 工业化是德国统一的物质基础

C 从法国夺取了阿克萨斯的洛林

D 普鲁士凭借王朝战争实现统一

解析: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凯恩斯话中的“煤和铁”,从而推断出凯恩斯的话强调的是德意志的工业革命是推动德国走向统一,建立德意志帝国的物质基础,故答案为B项。

其次,材料分析题的四步走。

第一步,定位。做题莫先动笔,用短暂时间看一眼材料的出处,定位试题考查的大致范围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内容,然后把思路转移到所考查内容之中。

第二步,审题。这是整个做题的关键,首先我们审题要分三方面,一审题型,纵观文综历史高考材料分析题考查题型基本可归纳为:①概念题,包括描述事件及过程和对比异同两种类型,这种题型答案只要认真从材料里找并经过概括,动词变位就能做对;②背景题,即原因,条件,特征等,这类题我们要针对材料所反映的情况,根据具体历史事实联系当时时代特征,从中提炼筛选作答;③意义题,即影响、作用、理解。我们应该从小到大,从局部到整体,层层展开,逐层递进;联系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社会因素作答。假如对于材料分析题中背景和意义题型实在找不到答题点,我们也不应该放弃,我们可以尝试变化主题答题的办法,找出当时存在的历史主体用“历史主题+套话语句”的公式题也会有良好的效果;如果历史主题也找不到那就采用“人民、社会、国家+套话语句”的公式。假如遇到启示或理解题,我们也可以采取用热点主题替代历史主题的办法。二审题干中的关键词,然后圈出,以便于回材料中定位。三审限定语。当限定语为:“根据材料……”时。这样题型的答案基本都能从材料中找到,经过提炼转化,便是标准答案。当限定语为根据所学知识,那么这种题型基本在材料里找不到,要去分析材料,结合已限定范围的重大事件说明答案。

第三步,分层找点。立刻回到材料,根据标点、语义或者主题进行分层,提炼关键词。

第四步,作答。精炼语言,发散思维,尽量按标准分值多答点。

高中历史的解题方法 篇2

下面就结合各类历史单项选择题的特点, 对解题方法与技巧介绍如下:

一、概念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其在题干中提出一个基本概念, 选项则多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或解释。

【解题方法与技巧】解答此类题目, 主要从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方面进行把握, 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定量、定性分析, 正确界定历史概念。同时, 在平时要加强对历史概念的学习, 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

二、材料选择题

此类题目, 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 要求考生在读材料的基础上, 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 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 找出正确选项。

【解题方法与技巧】材料式的选择题其形式一般是题干为材料, 备选项为对材料的判断和解释, 要求考生对备选项中的解释是否与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相一致作出判断。此类题型解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 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 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 第二, 读通材料, 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 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 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三、最佳选择题

此类题目, 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 考查辩证思维能力。特点是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在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其他选项虽有一定道理, 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顷前后, 多有“最主要”、“最重大”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是选择题中难度最大的类型。

【解题方法与技巧】此类选择题先根据题干要求, 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 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 确定住“最佳”标准, 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 运用优选法, 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 找出最佳答案。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 或者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四、因果选择题

此类题目, 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 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目的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 由结果推断出原因, 其结构是题干为果, 备选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 其结构是题干为因, 备选项为果。

【解题方法与技巧】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要审清题意, 明确因果关系, 搞清命题意图。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主要原因、具体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内因、外因等要求。切忌因果颠倒, 互相混淆, 不分主次。

五、逆向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 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 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 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

【解题方法与技巧】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 即根据题意, 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不相符的三个备选项, 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六、排序选择题

此类题目, 是要求考生能根据题目要求, 把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按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 如时间先后等, 其形式有序号式或非序号式两种。

【解题方法与技巧】排列式选择题的特点是要求学生把一些历史事件、现象按时间顺序, 或按因果关系等加以排列, 选出正确答案。此类题型可以采用“首位判断法”, 即找出发生最早的一件史实。然后找出选项中以这一史实的序号为首的选项, 便可用“直选法”选出正确答案。除了“首位判断法”外, 还有“尾端判断法”、“首尾两端结合判断法”、“先两头, 后中间”的判断法等等, 并请注意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

七、组合选择题

此类题目是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 通常在题干中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事物, 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多项选择题取消后, 该类选择题有增多的趋势。

【解题方法与技巧】组合式选择题实际上是多选变成单选的一种构题方式, 随着多项选择题被取消, 组合式选择题的测试功能和作用日益突出。此类题型主要特点是容量大, 考查的信息范围广, 可以是知识归类, 可以是评价分析, 可以是异同比较, 这便于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比较、推理等能力, 特别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当然, 解答好这类型的题目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 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 以增强应试答题的准确率和加快解题速度。组合式选择题解题技巧之一是学会观察和分析选项, 重视选项组合规律, 最好采用“排除法”, 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备选内容为基点, 然后顺藤摸瓜, 便可快捷正确作答, 少走弯路。

八、比较选择题

此类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 通过分析、归纳、比较, 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

浅谈高中历史解题的方法 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解题方法

一、前言

高中历史的解题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在掌握了知识的前提下,学生还应该掌握科学的解题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高中历史学习的成绩,避免解题频繁出错。

二、高中历史解题教学

新课改的春风已经吹拂多年,而“历史”科目作为实现完成中学基础教育任务的一门基础科目,它的重要性也日益地凸显出来。特别是近几年历史成为文科学生的必选科目,在高考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故而,如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从而达到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位一体。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高考中处于不败之地。其实。在历史领域里,“知”与“不知”的矛盾并不突出,更多的是“知”得多与少、深与浅的差异。学生要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快乐历史记忆法,孔子曰: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就会很容易地记住那些枯燥的知识,并且记忆深刻。虽然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千头万绪,但是,这里面有很多巧法,利用好这些方法不但使一些易混的知识区分开来,而且记忆深刻,特别是提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地去记忆、去思考、去创造。

三、高中历史解题的技巧和方法

1、解答选择题:1、抓立意。每道选择题只有一个立意,即一个中心思想。因而,看到试题后应认真阅读,并很快归纳出中心思想,最后用一句话的形式提出立意。然后再看设问,就能很快找出答案。

2、找关键词。不管是题干,还是选项,不能忽视时间、地点、人物等关键词。一般情况下,每道选择题的关键词大多在题干的最后一句话中。立意和关键词相结合的方法对做难度稍大的题目有较大的帮助。解答选择题要突破识别“陷阱”关。应该注意六个方面:注意偷换概念或偷梁换柱;注意因果颠倒或过程与结果混淆;注意歪曲观点或歪曲理论;注意以偏概全或以点代面;注意时空变换或语句太离谱;注意是否与阶段特征相吻合。

3、排除法。高考题中有一部分是难度大的题目,甚至有些设置考生一时也难以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用排除法,先把明显错误的选项去掉,然后进一步缩小范围。

4、猜测法(推理法)。对于实在搞不懂的题目,千万不要放弃猜答案的机会,可用猜测法。如果此题大多数人都不会,每一个人都有猜测得分的机遇。先用排除法排除能确认的干扰项,如果能排除两个,其余两项肯定有一个是正确答案,再随意选其中一项,这就意味着你答对的概率为50%,如果放弃就等于放弃了这50%的得分机遇。

5、解答材料解析题:①阅读材料,寻找答案。②分析提问,明确要求。材料解析题,一般有三种设问方式:结合(根据)材料回答、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在阅读提问时,应注意某一提问是怎样要求回答的;如要求根据材料回答,则答案一般包含在材料中,只须依据提问要求通过阅读相关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或对材料中的史实、观点等进行概括。同时要看清提问要求回答的(回答内容)是什么;有的提问实际上包含着几个要求回答的问题,在读题时最好把要求回答的关键词用笔划上记号,以防答题时遗漏。③紧扣提问,认真做答。在组织答案時,首先要做到“怎么问就怎么答”,而且在做答时最好把关键词(如原因、意义、措施、区别等)写在前面。其次,要根据回答内容和提问赋分确定答案的详略,不要轻易中止自己的思维,即有的提问其答案不是一点,应继续思考,如提问中的“什么”、“哪些”、“怎样”等词语,其所包含的答案要点一般不只一个;从考题赋分和参考答案的采分点情况来看,一般每个答案要点是2~4分分,由此也可判定答案要点应该由几点或几句构成。

6、解答论述题:①是要问什么答什么。要求学生做题时应先明确题目“问什么”,也就是说必须严格地审清题意。审题实际上就是分析句子成分,审明题目的中心词和限制词所包含的内容。中心词是题目所要求回答内容的最简洁表达,它们一般都是名词。一道题中,中心词有时是一个,有时是几个。除中心词外的其他部分是限制词,主要包括时间、空间、主体、答题方式等四大类内容,其作用是限定、制约中心词。②是要归类对号,落实到课、节、框。高考试题虽然千变万化,但都离不开用教材的内容来解答。读题时,必须判明答题要用教材哪些章、节、框的内容。这样就可缩小思考范围,然后再根据题目的要求恰如其分地引用、组织某方面的知识作答。③是要用序号分解,要段落化。单一的问题比复杂的问题容易作答;所答内容段落划分明确比不分段落更容易被人理解。基于这两点认识,我们可以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单一的问题分段作答,并在段落前标以明确的序号。这样既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有利于作答。又可以把所答内容层次化、段落化,从而有利于评卷教师理解作答者的意图。

四、学会建立错题库,充分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1、学会建立错题库:一是注意量度。有的同学凡是遇到不会做的题目,都一股脑儿记入错题库;而有的同学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在请教同学、老师后,认为都会了,于是很少收入错题库。错题库容量太大,费时费力;容量太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那么,怎样把握错题库的容量呢?就选择题而言,应收能力型选择题。因为知识型选择题做错,在今后的复习中注意即可。收能力型选择题时,也必须是比较有代表性,能够举一反三的好题目。建立错题库时,不能只注意错题,还要注意一些做对了的题目。尤其是那些误打误撞、侥幸碰对的题目。二是注意题型。有些同学的错题库只收录选择题,而对材料题、问答题很少关注,可能是因为这类题目字数多,费时费力且不好把握。对于非选择题,可以不把整个题目抄进去,但要记下做题后的心得、错因分析和注意事项。

2、学会使用错题库:每隔一段时间,如复习完某一节,月考或质检考试前,把错题库翻出来看看,重新做一遍这段时间做错的题目。分析错误,找出原因,并且进行筛选,还会做题或者认为很重要的,再作些记号。下次再看时,那些没有记号的就可以跳过去了。以后可以进行二轮、三轮、四轮甚至更多的“筛选”,直到这些题目你完全掌握了。高考前,再把错题库看一遍。

五、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解题必须要更加的科学,针对解题过程中可能会犯下的错误,老师要及时的给学生讲解,同时,针对同一类题目,老师要善于归纳,教会学生进行高效率的解题。

参考文献

[1] 李素云.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J].成功(教育),2015,11:180.

中考历史解题方法 篇4

选择题的考查范围较广。近几年来有命题者把“识图”、“材料”等题引入选择题,命题方式采取了“一拖N”试题,使该题型的考查目标延伸向情感价值观领域

选择题是在一组内容相近、相似或相混的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的一种题型,属于客观性试题。它一般由“题干”和“题肢”(也称选项)两部分组成。所谓“题干”,就是用提问句式或不完整的陈述句式或否定句式,以创设解题情景,明确解答的要求;所谓“题肢”,就是题内列出的备选项,包括正确项和干扰项或者多项选择,或者单项选择。

选择题的解法最主要的有立定法、排除法等方法。

(1)否定型选择题(又称逆向选择题)。一般采用推理解答,排除不正确选项,找出正确选项,即为答案。

(2)排序型选择题。首先可采用逐个序号判断法解答,以时间先后,人物、事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即可得出正确答案。其次还可采用首尾判断法解答,找出最先(早、快)、最后(晚、慢),确定正确答案。

(3)比较型选择题。注意寻找比较点,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加以分析,确定答案。对事件性质、特征、作用等方面都可进行比较。

(4)因果型选择题。它首先是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即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考查原因时,常见的有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因、外因等。其次是由原因推断出结果或影响,即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一般要靠平时对历史知识的熟悉程度来定。所以注重平时掌握好历史史实,把握历史主体知识,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论和认识,就很容易解答了。

(5)时空型选择题。它是在题干中设置一定的条件,要求选择出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重要历史人物活动的时间和地点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时间的推算,包括公元纪年的推算和世纪的推算的识记,再现认知历史事件能力。一般注重平时熟练掌握,对重要历史年代、历史地图等时空概念的记忆,加强强化训练。

(6)最佳型选择题(又称程度选择题)。这类题难度较大,一般是从原因,性质、目的、作用等方面出题。其特点是提供的选项都有一定道理,但其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称为最佳选项。它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阐释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高度概括能力。回答时注意依据题干要求,分析题干与选项之间的逻辑思维关系,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确定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二):填空题

填空题和相关连接题同样属于考查学生的知识点,答案是唯一的,因此要求学生在答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在空格处填上准确的答案。

(三):材料解析题

此题型属于大型主观性命题。它以提供“历史材料”的形式,要求分析“材料”并解答有关问题。主要考查的是“应用能力”或“综合应用”能力。这方面的试题将是最为缤纷多彩的部分,建议教师做重点的研究和训练。要善于在知识群体上对体现对历史的再认识,及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材料解析题这种题型是通过一则或数则材料,将学生带进一个预先设置的新情景,在新情景下解决新问题。能较全面地考查考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如处理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综合概括能力,比较、辨别等辩证;思维能力和学科知识迁移能力等。

该题型大致有以下几类:

(1)多材料的组合题型:它是针对若干有着某种形式联系的材料,提出问题可针对其中某一则材料或多则材料,即采用多角度和相比较的提问方式,回答时要充分理解材料内容,反复提炼观点,得出相应结论,同时要在平时注意有关方法的积累,注意相关概念的含义。这是目前的最基本题型。

(2)提炼类题型:即材料未经处理,在提问时要求有条件地提炼观点、内容和意义等。答题原则:第一,仔细阅读理解材料;第二,概括提炼信息,注意材料中隐含的信息,高度概括作答,第三,对照材料题目要求,保留有效信息材料内容;第四,将类似内容加以整理、合并,精心组织语言,逐一列出。第五,避免对材料内含不假思索或脱离材料而造成遗漏要点,要按所学知识或依据教材相关知识内容整理组织答案。

(3)数据表格类题型:即通过数据表格、图画等材料的阅读理解来分析解决问题。数据表格型材料题,其信息量大,要注意观察其数据变化特点、规律,找出对解题有利的提示语,结合教材知识,得出结论,找出特征,答题就顺利多了。

(4)材料评述题型:即把提供的材料作为认知的背景,发挥创造性思维来评价说明有关问题。

材料解析题的基本解题思路如下:①先看问题,知晓要回答的是什么问题。②再看材料,是带着问题来看材料。③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找出材料与教材的契合点。映射到课本中的相关知识内容。④根据问题正确组织答案。

中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

(1)否定型选择题(又称逆向选择题)。一般采用推理解答,排除不正确选项,找出正确选项,即为答案。

(2)排序型选择题。首先可采用逐个序号判断法解答,以时间先后,人物、事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即可得出正确答案。其次还可采用首尾判断法解答,找出最先(早、快)、最后(晚、慢),确定正确答案。

(3)比较型选择题。注意寻找比较点,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加以分析,确定答案。对事件性质、特征、作用等方面都可进行比较。

(4)因果型选择题。它首先是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即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考查原因时,常见的有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因、外因等。其次是由原因推断出结果或影响,即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一般要靠平时对历史知识的熟悉程度来定。所以注重平时掌握好历史史实,把握历史主体知识,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论和认识,就很容易解答了。

(5)时空型选择题。它是在题干中设置一定的条件,要求选择出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重要历史人物活动的时间和地点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时间的推算,包括公元纪年的推算和世纪的推算的识记,再现认知历史事件能力。一般注重平时熟练掌握,对重要历史年代、历史地图等时空概念的记忆,加强强化训练。

高二历史材料题解题方法 篇5

一、材料是解题关键,需要读懂

1.题干选项均材料。当题干和选项都是材料的时候,很显然,材料不读无法做题,材料不读懂无法做对题。然而,整个题目都是材料的时候尤其是文言文材料的时候,一般我们都会因为看不懂很烦躁而很长时间不能进入正题。所以当遇到这类情况,我们要镇定自如,要坚信麻烦不代表难,难也不是针对我一个,我不会别人也未必会。这样自我宽心可以让我们耐心读题,从而理清题目,快速准确解答。

2.仅是题干有材料。一般来说,“题眼”来自题干。如果题干主体就是材料,那么不言而喻,“题眼”就在材料中,所以读懂题干材料的显性和隐性信息非常必要。显性信息自然一读便可得,至于隐性信息,顾名思义则需要我们的“火眼金睛”去深挖发掘。如何练就我们的“火眼金睛”?除了认真审题和具有扎实基础,还需要的就是抓住细节、反复揣摩。

3.仅是选项有材料。四个选项之一就是题目的正确答案,所以当选项是材料的时候,我们必须把四个选项认真读懂,然后联系题干要求再作答。这类题目不可偷懒只去读部分选项进行排除,非材料类的选择题之所以可以运用简单排除法,是由于其文字理解难度小,有的叙述错误明显。而材料类选项本身材料就难懂,孰对孰错就更难分辨,模棱两可下是不可以使用排除法的。

二、材料是解题辅助,无需太懂

高考是多种能力的考查,为了体现出区分度,命题者也可谓“煞费苦心”。增加一些文言材料到选择题一方面增加了试题难度,另一方面也丰富了试题内容给考生设了一个“障眼法”。换句话说,有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形式上看是在考查学生文言理解能力和文字信息处理能力,实际上考的就是简单的书本知识。即使文言内容看不懂,只要基础知识牢固,题目照样可以轻松解决。不过,这些材料也不是一无是处,它可以起到解题辅助作用,让考生更顺利的解题。

三、材料是混淆视听,无需读懂

现在似乎是一个“包装时代”,试题也越来越注重包装追赶时代潮流。诚然,试题进行一定的包装改造,可以将考过的试题翻来覆去,也可以使整份试卷视觉感受不错。然而,有时也会成为考生答题的负担和干扰。所以我们考生不要畏惧纸老虎,再烦的题目、再难的题目都是由简单容易的题目组合改造而来。题目考的方式在变,但是知识点是不变的。

拓展:历史“死记硬背”也有技巧

注意中外史结合

中国近代史是世界近代史的一部分,在学习世界近代史时把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如学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或“亚洲革命风暴”,就可以联系“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对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战争产生的影响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地位有进一步的了解;学习“欧洲的启蒙运动”,可以联系“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认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学习“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可以联系中国的“洋务运动”和“中华民族工业的兴起”,对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工业化的历程及特点有进一步的认识.

各种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 篇6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

(1)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列出的是原因,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2)审题方法:一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及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二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三是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

(3)解答方法:①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时间在前者一定是因。②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③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同学们利用这些基本理论就比较容易作出判断。

1、根本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原因中起关健作用、决定作用的最重要的本质原因。根本原因一般是生产力、经济基础、社会存在、阶级本质、客观规律或是事物的内因等。

2、主要原因:是指在事物发展变化的各种原因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原因。而在人为和自然因素、内因和外因中,人为因素和内因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不一定是根本原因,通常主要原因一般不与根本原因并列于题中。另,命题中“最主要的原因”实践中等同于“根本原因”。

3、直接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近期表面现象,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一般是分析出时间关系或逻辑关系上最为接近的因素。

4、主观原因:是指在历史事物的诸原因中,与事件中俄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那一方面因素。

5、客观原因:是指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6、“主要目的”“根本目的”: “主要目的”是指当事者想要达到的各种境地和希望实现的各种结果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目的。“根本目的”一般指当事者从其阶级本性(立场)、阶层(集团)利益、民族利益或所处的历史环境等方面出发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解答这类选择题的关键之一就在于正确理解它们各自的含义。

历史做错选择题的“十种表现”

1.忽视题干所给时间(时期)匆忙答题。

2.概念的理解不透彻,深层的含义思维不到位。

3.历史基本史实掌握不牢固。

4.历史的阶段特征掌握不清楚不全面。

5.历史与地理的结合缺乏空间思考。

6.比较和迁移历史概念的能力欠缺。

7.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分析能力欠缺。

8.历史事件因果关系与结果混淆。

9.不能准确区分主要原因(矛盾、目的)和根本原因(矛盾目的)。

10.忽略题干中的关键词语。

高考历史主观性试题解题技巧

一、能力要求—三大条目

①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考试要求”即题目要求,应首先审题,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能使我们在阅读材料的过程当中有较大的目的性,减少盲目性。

②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认真阅读材料,找出材料中心;或者对材料进行分层,在卷面上对相关信息进行圈划和批注。注意要求里面的“最大限度”。

③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在前面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根据材料各层次概括;或者分析材料各层次哪些信息是事件特征描述,哪些是事件原因表述,哪些是事件结果或意义表述。

二、基本机构—两大部分

①材料:涉及历史知识或热点知识的文字材料或图表材料。

②问题:主要有五大类:

(1)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

(2)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

(4)对比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说明,指出异同点(或各自特点)。

(5)综上,简述??的启示(或得出??认识)。

三、答案类型—两类分法

①据答案来源分

(1)来源于材料的答案:指从指定材料中概括、归纳或摘录的答案。

(2)来源于课本的答案:指出自课本的原话、某种观点、认识或看法等。

(3)来源于自己组织的答案:多指根据相关历史知识自己归纳答案。

②据答案内容分

限定性或半限定性答案:指来源于课本或材料中的答案。如: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和部分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

开放性答案:指来源于自己组织的答案。如:启示题和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题。

四、解题技巧——三个环节

1.读——解题的基础

(1)读设问

一是粗读,大致了解所需回答的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因为设问的实质是为解析材料确定方向,这样在阅读材料时能够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

二是精读,在读完材料后做答前。

这遍审题要注意五个方面:

①信息来源或者答案出处:表述为:依据材料;依据所学知只;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②答题要求:分析、概括、列举、说明、比较等。③核心词(答题语):原因、影响、特点、措施等。④限定词:时间、地点、答题范围、答题角度等。⑤审分值,正如量体裁衣,我们答题也要根据分值写要点。

特别提示

①依据设问类型,确定答案应该来自课本还是材料:(1)“根据材料回答”:概括归纳材料;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教材;

(3)“根据材料获取什么历史信息”(含图片信息题):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提炼信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什么影响等层次递进);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认识或启示”:根据材料,逐一分析,史论结合,生成新结论,谈评价、经验教训,切记不能没有根据的随意空谈;

(5)“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不能从材料中概括,而需要依据材料所涉及的现象,结合课本总结出本质。

②历史学科基本的要素为时间,因此大家无论在回答任何题目时都要在时间上做一个准确的判断。没有时间就没有历史,也就没有了历史学科,也就不可能对任何历史问题作答了。

(2)读材料

①读引言(题引):

考试一般都采用专题式或者主题式命题方法,即一道题目都有一个中心和主题,体现命题者的立意和命题意图。而体现命题意图的直接呈现方式是题目的引言材料。阅读引言可以使我们快速明确爷题意图和题目考查内容,因此阅读引言就如同找到一把解题的钥匙,有利于我们揣摩命题意图,形成正确的答题思路。

②读材料正文:

这是读题的核心任务,一般要求阅读材料在两遍以上,在阅读向过程当中要动笔圈划关键词、句,最大限度地提取材料信息。

还应注意从主体材料(正文)的开头、结尾、省略号两边、分号、句号获取有效信息。材料原文一般很长,试题只能摘录其中一小部分,从某句开始摘录到某句为止。这开头和结尾两句,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分号和句号的个数往往意味着材料要点的层次和个数。

③读材料出处:

材料的出处作为材料的组成部分,往往暗含历史信息,根据材料出处的判断,我们可以和教材的相关内容建立起相应的联系,因此在以后的考试中要高度重视。2.找——解题的关键

(1)阅读全部材料之后,要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一般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中心,即使有些材料解析题的一些材料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2)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挂靠在一起。挂靠准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3)找出材料与设问的关联点,体会命题者的意图。材料解析题是“史论结合”的典型题目。读材料是为了回答设问,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因为“论从史出”,结论要从对材料的理解、发掘、升华中得出。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一定是从材料出发的。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相互对照。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行文的信息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然后通过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在找材料与设问的关联点时,领会命题者采用这些材料的意图至关重要。

3. 答——解题的落脚点

规范答题——要做到”六化”:

(1)答案要做到“三化”:要点化、条理化、专业化。

①要点化:面要宽、点要多、话要短,高考阅卷就是看点给分。详略得当,一看分数多少,二要点到为止,不要纠缠在一点上啰嗦太多,言多必失。

②条理化:分析原因、条件或影响时要从根本一直接;内因—外因;客观—主观;积极—消极;政治、经济、文化和事件当事各方等方面,辩证思考,全面分析。先后顺序清晰,层次分明。

③专业化:要尽量避免“大白话”,尽可能地用历史学科语言作答,做到科学性、准确性、严谨性,这样做可以起到言简意赅、一语中的的作用。 特别提示

① 根据题目的“核心词”或“答题语”形成答题思路:

原因(背景):主观一客观;必要性—可能性;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

影响(评价):积极—消极;直接—深远等; 作用:由近及远,直接—间接—深远等。

变化(趋势):由??到??;越来越??等。 ②其他答题基本思路: (1)先材料后所学知识;

(2)先材料表层信息后概括性语言; (5)先史实后结论,史论结合等。

③ 切记答案一般不要照抄原文,高考阅卷明确规定照抄原文没分,一定要稍做改动和概括。如果出现材料和课本不一致的情况,还是要以材料为准。 (2)书写要做到“三化”:段落化、序号化、规范化。

①段落化:每一大问的答案独成一段。每一大问要分解设问,列表规划,列成几个小

问题,防止漏问。这样就不至于出现漏答现象,也有利于卷面保持整洁。还能方便阅卷老师对号入座,快速阅卷。

②序号化:答案要点用序号标明,这样答案一目了然,便于阅卷老师迅速阅卷和判分。

中考历史单项选择题解题方法初探 篇7

一、组合式选择题

组合式选择题实际上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 是将同一类的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组合型选择题考查角度有两种: 一是将同一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事件影响下的知识进行归类组合,此类题的跨度不大,但分析得深,角度多,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二是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类,此类题分析程度不深,但时间、空间跨度大,主要考查学生的归纳和比较能力。

学生应具备准确扎实的基础知识, 有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在解答此类选择题时,一般采用正确筛选法,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选项,先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或采用否定筛选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 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的答案。

如:文艺作品能折射出时代的印记,下列作品反映同一历史题材的最佳选项是()

1《黄河大合唱》2《义勇军进行曲》3《狂人日记》4《奔马图》

A.124 B.24 C.134 D.12

答案:A。

二、排序式选择题

排序式选择题是把打乱了顺序的事件按一定的要求 (时间、空间或逻辑顺序)排列出正确的顺序,最常见的是按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此类试题因为考查的知识面比较广,在中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

解答此类题目有三种方法: 1常规办法是首先确定每个事件的事件,然后进行排序;2采用首尾结合法,即首先找出最早事件的序号, 找出备选项的代码, 再找出最晚事件的序号,结合首尾序号,选择正确选项。若存在相同的备选项,则要再比较其他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3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确定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

如: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中,下列口号或主张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1自强,求富2民主,科学3三民主义4变法维新

A.1234 B.2314 C.1243 D.1432

答案:D。

三、材料式选择题

材料式选择题是历史材料题的扩展和延伸。此类选择题的题干引入一些材料,或是给出直观的图示、历史人物、表格,根据材料创设新情境, 并根据材料设置备选项。有时是反向的,题干中没有材料,而是以不同材料作为备选项,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内容与题干要求对比进行选择。

学生解答时要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 提取有效提示信息,如材料的来源及作者等,同时排除无效信息,从而找准解题的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相关知识有机结合,准确地做出判断。注意提取与课本有关的词语,确定材料涉及的课本内容;搞清备选项与题干的内在联系,寻求符合题目要求的备选项。

如:“未经议会同意, 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这则材料出自下列哪一文件()

A.《人权宣言》B.《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C.《权利法案》D.《民法典》

答案:C。

四、因果式选择题

因果式选择题是考查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题干中常出现的词语有“原因是”、“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目的”、“是为了”等。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题干与选项的内在联系,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题干的具体要求。

如:北魏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B.顺应当时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C.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D.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答案:B。

五、概念式选择题

概念式选择题主要依据基本历史概念命题, 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释能力。这种题型在题干中经常出现的主要标志性词语有“内容是”、“开始于”、“表现在”、“反映出”、“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和“准确的理解是”等。 此类题的命题多数会在备选项的表述上采用混淆手法,或偷梁换柱,或以偏概全,或以末代本、因果倒置,此类题多考查历史教材上的隐性知识, 学生在做题时要通过比较词语含义辨识其是否符合历史概念的准确含义。

如:一战中被称为“绞肉机”的战役是( )

A.莫斯科保卫战B.凡尔登战役

C.斯大林格勒战役D.诺曼底登陆

答案:B。

六、否定式选择题

它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 也称为逆向选择题。其特点是“题干”采取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不同”、“不正确”、“不准确”、“错误 ”、“没有”、“不包括”和“不属于”等词语,否定式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排他能力。此类题的主要解题方法:排除法,通过排除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推理法,先假设此选项正确,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要求。

如:漳州民俗:女儿出嫁,娘家总是送两根连头带尾的甘蔗,祝福新人生活美满,日子节节甜。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漳州人爱女心切B.漳州人重男轻女

C.漳州民俗独具特色D.漳州民俗寓意深远

答案:B。

七、比较式选择题

比较式选择题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比较,更多的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比较。此类题在题干中一般都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相似”等标志性词语, 有些题也有反映程度性词语, 如“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本质上的相似之处”等。学生做题时要注意对各个事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注意辨别备选项表述的正误,善于运用已有的历史理性思维进行分析判断,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一些相近的事、人或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增强理解能力和辨别能力。解答比较式选择题最常用的是排除法。

如: 二战后拉丁美洲各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相似之处有()

1捍卫国家主权2促进社会经济发展3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4都进行资产阶级改革

A.12 B.13 C.24 D.14

答案:A。

八、最佳式选择题

最佳选择题通常是指提供的选项与题干的要求基本上吻合,在这些选项中,与题干要求“全部吻合”的项被称为“最佳项”。最佳选择题的题干中常常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如“最”、“主要”、“突出”、“根本”、“全面”之类。与一般选择题相比,最佳选择题的特点是题干与选项之间不是正误关系,更多的是程度关系。先要在题干理论的指导下,确定“最佳”标准,再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推敲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

如: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最典型的表现是()

A.欧洲联盟的成立B.联合国的成立

C.亚太经合组织D.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答案:D。

九、情景式选择题

情景式选择题,是在题干中创设历史情景和历史环境,让学生有亲临历史的感觉。命题的角度更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拉近历史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解答此类选择题时,学生要解决好阅读问题,从题干中获得最大限度的有效知识信息,只要读懂了、意会了,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如: 暑假里王女士和孩子一起参加中共闽南特委成立的旧址,它们应该去()

A.芗城区龙眼营B.芝山红楼

C.芗城区振成巷D.平和暴动纪念馆

答案:C。

高中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探讨 篇8

一、应排除说法错误的选项

历史选择题中说法错误的选项一般有以下三种类型:

1.选项的说法与书本知识不符或相违背,这样的情况在题目中屡见不鲜,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如“近代民族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一战期间,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这两句话都与书本知识不符,也就是说法本身都是错误的。近代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应是“自然经济”,“自然经济”虽在近代一直处瓦解之中,但应该说始终占“主导地位”。而“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不在“一战期间”,应在“19世纪末”,这属于故意混淆阶段,偷换概念,看学生能否根据基础知识分辨是非。又如“明清统治者不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这个说法与书本知识相违背,书上讲到的是“明清时期,工商业空前兴盛,但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与书本知识相违背的选项,肯定也是错误的,应坚决排除。

2.选项说法太绝对化,如选项的句子里出现“完全”、“彻底”、“毫无”、“始终”等绝对化的说法,一般都判错误。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建立”、“国民大革命彻底推翻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近代中国人民毫无参政能力”、“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始终占正统地位”等都属于说法绝对化,因此要排除。还有如“《红楼梦》这本小说没有史料价值”这样的说法也属绝对化,因此也是错的。这种说法绝对化的选项一般不用读题目,就可直接排除。

3.选项有关于“开始”与“最早”的判断,也就是材料介绍某一事件,下面就有一选项是这个事件开始或最早出现,一般这样的说法也是错的。比如2013年江苏历史高考卷中第一道选择题就属于这种情况,题目的材料是“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大意是讲“河南辉县发掘出了铁农具”,而其中一个选项就断定“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这里明显混淆了“出现”与“最早出现”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也就是“河南地区出土了铁农具”肯定不能等同于“河南地区最早出现铁农具”。这种情况较多出现,2015年江苏历史高考卷中的第11题中又出现类似的情况,其中有一个选项是“中国社会萌生着反差强烈的富裕与贫穷”,从材料的两幅图片中虽可看出富裕与贫穷,但不能用“萌生”这个词,“萌生”的含义即“开始出现”,“富裕与贫穷”显然不是从这两幅图片开始出现的。

二、应排除与材料不符的选项

与材料不符的选项一般有三种类型:

1.选项时间与题目材料时间不符,这样的选项一般应排除。其实现在很多选择题可以用时间来判断,甚至仅凭题目材料的时间与选项的时间就可排除一些不符合的选项,从而选对正确答案。因此,我在上课时常让学生反复地记熟时间,以能在做选择题时能作出正确判断。比如题目给的材料是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而其中两个选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与“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初步形成”,这两个选项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的时间应是“21世纪初”,“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初步形成”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从时间上就可断定这两个选项肯定不符,要排除。

2.选项内容与材料内容不符,即材料未涉及选项内容。一般选择题中总有那么一两个选项与该题目的材料没丝毫联系,甚至“风马牛不相及”,只要学生好好阅读题目所给的材料,然后仔细斟酌,就一定能排除。如有关宋朝战船的一道图片选择题,题目提供了两幅宋朝的战船图片,下面有两个选项是“宋科技水平全面领先于世界”“宋在军事中普遍使用火药武器”,应该说题目所提供的这两幅宋朝战船图均不能反映这两个选项描述的内容,也就是这两个选项内容材料均未反映或未提及,而材料未反映或未提及的选项肯定是错误的,必须排除。

3.选项与材料有关联,即选项里的关键词在材料中出现,但仍需视之为与材料不符,因为该选项仅属表面现象,而非实质内容。如我布置给学生的作业中有道题描述的是有关“明朝内阁与清朝军机处都没有决策权”的内容,最后问“以上材料反映了什么”,其中下面有这样两个选项,A是“内阁与军机处都无决策权”,B是“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很多学生都选A,其实A是错误的,因为它只是表面现象,而应选B,B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内容。一般“以上材料表达了或反映了或说明了”什么的时候,都需要选深层次的本质与实质内容,而非表面现象。

三、比较抉择出最合适的选项

一般在排除了说法错误的与材料不相符的选项后,所剩选项就不多了,有时甚至可以直接得到答案。若还剩下两项,那么必须再回过去仔细读题目材料,然后比较这余下的两个选项,看究竟哪一个更符合题目材料的意思。在比较抉择最合适选项时一般需遵循以下三大原则:

1.所选选项得符合材料的时间与内容。有时候只要根据题目材料所给的时间就可得到答案,但更多的时候还是要看材料的具体内容,一般材料内容的重点都在后半部分,甚至是最后一句,因此我常告诉学生能体现题目材料“后半部分意思”甚至“是最后一句”的那个选项就有可能是正确的。

2.所选选项不能只符合材料一部分意思,而要符合整个材料的全部意思。如果是多张图片题,那么所选的选项要符合所有图片的内容,而不能只符合一张或两张图片的意思。

3.所选选项得符合题目最后要求。比如要注意“正确”、“不正确”、“主要”、“最佳”、“相似”、“接近”等关键词。

告诉学生在选择正确答案时,务必遵循这三大原则,那就是要根据题目材料的时间、根据题目材料的全部内容、根据题目的最后要求,然后选出最合适的那个选项。

上一篇:爱岗敬业的心得体会下一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