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散文

2024-06-17

端午散文(共12篇)

端午散文 篇1

端午节在中国的民间节日中可以算得上隆重节日,粽子、插艾蒿等都是端午节的特色。下面是《端午,端午》端午节散文,希望你们喜欢!

有一个下雨天的五月,家里来了一位油漆师傅,他是在大埔县高陂镇长大的。给我讲述了韩江河上端午赛龙舟的盛况:是日江上百龙争先,彩旗招展,锣鼓震天,胜出者获得了金猪厚礼。两岸无论男女老小、士农工商,几乎倾城出动,人群像蚂蚁,密密麻麻挤着挨着,观看江里龙舟竞渡。而每家每户,都会用糯米绿豆裹粽子,煮粽子的香味,洋溢着整个镇子上空……他绘声绘色,令我无比神往。若干年后我高中毕业,由高陂前往潮州的轮船上,望着滔滔韩江水,我忽然想起油漆师傅关于这条河上赛龙舟的盛事,只恨无缘撞见,支着下巴惆怅了许久。

后来我像许多人一样出外打工,在珠江之滨的小镇安了家,看龙舟竞渡就不再是新奇的节日景观了。每当端午节来临,从农历五月初一到五月初五,整个珠江流域的锣鼓声咚咚锵锵响个不停,一条条龙舟被村民从小河涌的淤泥里起了出来(藏在淤泥里是保护龙舟的最好办法),插上绣有姓氏的彩旗和罗伞,龙舟两边坐满了桨手,站在船首的老大手挥三角令旗,桨手如临战勇士,一齐呐喊奋力划桨,龙舟就像箭一般向前冲去,锣鼓声加上两岸的喝彩声,场景十分热烈感人。

沿河而居,珠水两岸的原居民把划龙舟当作一种探亲访友、祭祀先人、纪念屈原的民俗。如果地方政府不组织赛事,他们也会把龙舟划上浩浩江面。

赛龙舟不仅仅好看,其实这是一项充满危险的民俗活动。江水流急,万一掌握不好,龙舟就会倾覆,落水者有可能遇到生命危险。我在新造工作的时候,小谷围岛广州大学城广州美术学院的所在地南亭村江面上,叫做海心岗的地方,历史上曾发生过龙舟沉没的事故,由于这儿水流急速,水面打着漩涡,落水者往往连尸体也找不到。某年端午节,有一只快速大船经过,卷起滔天大浪,穗石村的龙舟倾覆落水,数位村民死亡。明知划龙舟非常危险,珠江两岸的村民们依然毫无畏惧,每年准时把龙舟鼓敲起来,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勇气!村庄里,为了筹集划龙舟的经费,村民纷纷募捐,有些从香港、澳门或外地做生意发财的乡亲回来了,出手特别大方。夜晚,龙舟靠岸,村民们就在祠堂里大摆龙舟宴,佳肴美酒,林林总总,无论你是什么人,只要来到村里,就可以上座吃喝,不收分文,人称“吃龙船饭。”这风俗流传了上千年,今天依然沿袭着。通过赛龙舟,他们维系着浓浓的乡情、团结一致、共御外诲!通过赛龙舟,他们保留着久远的中原文化、把宝贵的民间风俗保留下来。所以,我知道为什么当龙舟鼓敲响之时,那么多人立刻振奋起来,甚至感动了这一方水土上所有人的原因了!

在珠江之滨,到了端午这些天,市场买卖粽子的人会比平时多起来,在菜摊之旁,菖蒲叶子和苦艾草被人扎成一束束出售。这里的人,无论是住高楼大厦的、住出租屋的、住乡村的,大家都愿意花上一两块钱买一束回去挂在门上,以寄驱魔辟邪之意。但这个节日,人人都知道是纪念屈原的。

屈原这位两千年前抱石投江的爱国诗人,一生忠君爱国,为了楚国不被秦国吞并,多次向楚怀王提出联齐抗秦的主张,却遭到了公子子兰等人的陷害,一度被流放。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屈原力劝不可,但公子子兰等却力主怀王入秦,怀王亦不听屈原等人劝告,结果会盟之日即被秦扣留,三年后客死异国。

在怀王被扣后,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尹(相当于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断绝。但顷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与秦结为婚姻,以求暂时苟安。由于屈原反对他们的可耻立场,并指斥子兰对怀王的屈辱而死负有责任,子兰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造谣诋毁屈原,导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时间约为顷襄王十三年前后。

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时,楚国的形势愈益危急。到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预示着楚国前途的危机。次年,秦军又进一步深入。屈原眼看自己的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也曾认真地考虑过出走他国,但最终还是不能离开故土,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于汩罗江,以身报国。

屈原自杀的日子,可能是五月五日,或距这一天很近的`一个日子。五月五日原来是楚地的传统节日,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作为纪念屈原的日子,其本来意义,反而鲜为人知了。我在哀叹屈原的同时,也感叹世间事的黑白颠倒,忠良不容于奸邪之辈!历史总在重复,贾谊、韩愈、李白、柳宗元、苏轼……,他们无不是忠君爱国的人,只因得罪奸邪之辈,被昏君流放远恶之地,许多人郁郁终结了一生。

珠江之滨有两个村子全部姓屈,他们据称是屈原的后代,他们的先人是明末清初号称“岭南三大家”之一的爱国诗人屈大均,他的著作《广东新语》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里面就记叙了龙舟竞渡的故事。屈大均的墓地就葬在望得见珠江的山岗上,年年都有“屈”字大旗的龙舟从他的墓前经过。二OO五年夏天,在龙舟鼓咚咚响起的日子,我陪伴从澳大利亚归来的中国著名诗人刘湛秋先生凭吊了屈大均的墓地,表达了我们对屈原杰出后人的敬仰之情。

端午散文 篇2

一、问题的缘起

近期,我听了几节同课异构的《端午的鸭蛋》 (选自人教版),在这几堂课中我发现了不少的问题 , 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像《端午的鸭蛋》这一类的散文如何教,希望通过我的研究能发现一些策略。

二、问题的分析

(一)在教学目标上,强调了对文本的解读,忽视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我们往往关注的是学什么,而很少关注让其怎样学。如果对学生回访,收获最大的是什么,或学到最多的是什么,相信大多学生会说,端午节有很多好玩的事情,高邮的鸭蛋又是如何的与众不同。但如果学完后,学生还知道了怎么分析文本,散文语言怎么赏析,怎么表达。那就学到了阅读分析的方法。

(二)在备课中,教师往往把散文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对主题的挖掘与理解上

面对一篇作品我们都会不假思索的考虑:这篇散文要反映一个什么主题,并且希望能从作品中找到相关的语句明确的回答出来。这种教学的惯性使教师不由自主的把自己的解读强加给学生,课堂上千方百计的让学生往自己预先设定的这种结论上靠拢。而忽略了散文这种文体独特的地方,散文的教学重点应该是作者独特的个性化的情思。

(三)在教学设计上,教师更为注重课堂教学的方法,很少顾及学生的“学”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归根到底是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而学习的有效性,在阅读教学中体现为学生之间的理解和感受在互相交流和促发,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递升和丰厚,如果教师的教学着眼点放在了“教的活动”,往往就忽视了学生活动的整体设计。

三、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让学生学得更有效,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在王荣生教授的《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中曾提出一个教学的“模板”,比较明晰的体现了“学”的活动,我觉得用在散文的教学中同样适合,具体的策略和操作步骤如下:

(一)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目标,明了教学的终点

首先我们要明确这篇文章的体式,是一篇带有回忆性质的文艺性散文,重点叙述了端午的一些民俗和家乡的鸭蛋,由此我们可以明了该课教学的一个“终点”:能够体认汪曾祺散文平淡有味的语言风格。

(二)根据学生学情,明确教学起点

在课前预习中设计了调查问卷进行前测:①你对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地方是哪些?②你自己读这篇文章有什么困难?③用一段话说说你对这篇文章的理解。通过调查我们得知学生对文章中感情把握的还是比较准确,但对于文章如此安排结构感到疑惑,对最后一段的作用难以体会,这些都是学生的阅读困难。而学生对于语言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比如标点的运用,通俗化语言的运用等。由此我们可以把作者独特的情感品味作为一个次要教学目标,而把学生感到困难的和感兴趣的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三)中间设计 2-3 个教学环节

主要就是组织学生较充分的进行“学的活动”,搭“台阶”意在说明教学流程是逐层深入的,必须是有梯度的,即学生的学习经验是逐渐丰厚的。

第一个教学环节是通篇朗读,并讨论全文写了哪些内容。朗读后让学生在全文筛选出端午各种风俗和活动,再让学生来说说这些事、物中你觉得最有趣的是哪个,最疑惑的地方在哪?由此来了解到文章的逻辑脉络,在此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发现、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第二个教学环节可以通过品读和点评,来体认作者散文平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在这一环节,先展示一段其他名人对于汪曾祺语言特点的介绍,由此让学生体会到作者语言平淡而有味的特点,再让学生思考你觉得文中哪里的语言让你感觉“很有味”、很特别?

例1:“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一个“吱”字,一个破折号就能写出高邮咸蛋的质细而油多的特点,声音的延长表现出油多并且在筷子的挤压下被迫出油的情形。

例2:“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杂夹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让学生读一读,读出语气和语调,其中蕴含的感情一目了然。

(四)考虑与教学相一致的课前预习以及相关后续活动的设计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写一写其他传统节日的民俗、食物或者你在节日里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等。

四、结语

该课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不仅要在“教”的方式、内容上着力,更要在学生“学”的角度出发设计课堂学习活动,让其通过学习能掌握一定的散文阅读方法,了解到散文阅读的独特之处:不仅要体味精准的语言表达,更要在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的人生经验的基础上,琢磨出自己独特的情思。

摘要:散文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本文以《端午的鸭蛋》为例,通过对几堂课的问题剖析来归纳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力求通过“依体式,定终点;缘学情,明起点;中间搭2-3个台阶”的教学策略,来探寻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散文教学的方法。

端午颂散文 篇3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你继承了华夏尊贵的血统,流淌着一腔忠贞纯洁的热血,曾为那个垂垂欲坠的帝国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天不如愿,尘世无常,最终你却换来了帝国残酷无情的回报,颠沛流离,悲催潦倒的生活,没有催毁你坚定的人生信念。在那个腐烂不堪的帝国大厦倾倒之时,你用宁死不屈的忠诚壮举与大厦同亡共死,日月可鉴天地共鸣。功过是非,那滔滔不绝的汨罗江水就是你满腔爱国热血的见证。我为你玉洁冰清般的忠贞骄傲,我被你博广无边的胸襟所折服。在此穿越千年历史的今天,普天之下都在为你讴歌,为你颂赞。

你在那个僵尸般的时代,“前无来者,后无古人”的用渊博精深的学识,精湛绝伦的笔墨精心的雕琢起了那座缤纷的浪漫,恒久的屹立在历史长河之源,为浪慢奠定起了不朽的丰碑;为浪漫开创了伟岸的先河。《离骚》是你煅铸出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华章,你用磅薄跌宕锦绣豪华的笔墨,谱写了你沧海桑田的人生。我像蚍蜉般在你脚下高山仰止;我像蝼蚁般在你神圣的文字巅峰下不敢攀观。你的所有华章,以我卑微的笔力实在是无能去装裱,我只能在这个属于你的节日里,默默地为你惊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将无比自豪的铭记你的衷言,我们将矢志不渝地把你的精神世代相延。

端午怀古的散文 篇4

五月,镰刀把自己磨得锋利,等待收割艾条,收割离骚。龙舟腾出空间,太沉的是粽子,包满娘的一颗心。

清香、忙碌、收获。厚重的季节,和我一同醉的人哪去了?吆喝声里,龙舟飞奔在屈子的脊背上,唱着九歌。

盼望五月初五。粽香里怀古,屈原似乎坐在我对面同醉。麦子羡慕地看着我们,蠢蠢欲动。一个微弱的声音传来,带我去写一首浪漫的诗歌。

回望处,我看见麦子的笑脸,在风中点着头。这时,忽然想起一条鱼,陪伴大夫的一条鱼,你饿否?我和娘为你准备好了粽子,鱼香肉丝味的,一定合你的胃口。别再吞噬屈原的灵魂,还我一首端午颂,我的思绪太枯燥。端着雄黄酒,一个人喝没有意思。

远处,一个身影背着五月,向我走来,太阳为他送行。汨罗江边,屈原端起雄黄酒。我大声唱起来:五月初五看龙舟兮,端午怀古杯中游,谁人解我意?向天问,我写的那篇九章怎么看不到,江中有没有?找到了,找到了。一个节日,一个人,一段辞赋。写在五月的日历上。

端午感怀的散文 篇5

纷至沓来的短信,又悄然地告诉我,端午节到了。粽子已经不是什么新奇之物,可是端午的粽子依旧会让人吃出别样的情愫出来。

怀着对屈子大夫的敬仰,在网上搜来《屈原列传》又拜读了一下,悲乎哉,痛乎哉,每每读完总是郁气难平。如果从爱国浪漫诗人的角度上来讲,屈原无疑是中国上第一个最成功的诗人,身故数千载之后,年年端午受后世诸人的敬仰纪念,不可谓名声不盛。作为中国现存的几个节日,位置仅次于春节和中秋,与清明节的意义不相上下,千秋万代的人都会记着这个节日,是为谁而立,不论江南塞外,抑或大漠高山,都在缅怀着这青史留名的诗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屈原可谓是万代流芳的典范了!

可是除了诗歌之外,无疑屈原是一个很失败的政治家或者官员。爱国,这是千古公认的事实,然而,只是爱国并不能改变楚国的命运。成功的诗人,失意的官员,细寻思来,诗人的特质其实也是屈原命运悲剧的根由。诗人的孤绝傲世,与独特的思维角度,决定了屈夫子不可能在黑暗的官场中能溶于众,偏于理想化的信念,性格的悲剧因素注定屈原只能成就千古的诗名,而不可能挽楚怀王不入武关,也不可能救楚不败亡于秦。诗人的理想化状态注定屈原不可能淹于世俗当中,他追寻的目标过于纯洁和孤傲,并且因不肯同流合污,不肯俯身低就,注定了会被人妒忌,被人谗陷的结局。诗人追寻灵魂的自省,具备人文怀的思想而欠缺付诸行动的能力,不肯让步,不肯中庸,不是为官之道,心怀天下万民者,必是能屈能伸之辈,显然,屈原不可能让自己屈就他人。不失小我,难以成就大我,更不可能达到无我的境界。所以,诗人的屈原,内不能避谗于楚怀王,外不能联齐拒秦,上不能得王之信任,中不能得同僚之合作,下不能使小人远君之侧。又怎能不败呢?一个不能被决策者信任的谋臣,能力再高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材不能尽用,明珠投暗虽然不能否定其本身的价值,却可以使其外延价值消亡殆尽。古语有云,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是一种人材的悲哀,而对于屈原,他的悲哀在于,他是被闲置不用的弓,遗弃排挤的`猎犬,生不能射一雁,活不能擒一兔,这种更深的悲哀让人倍觉痛惜。才华横溢却一无用处,爱国忠君却被流浪蛮荒之地,最终抱恨投水自尽。万古悲情啊!

屈原之悲,让人扼腕。然而,被人构谄,却不能辩白伸冤,君臣之间的上下关系难以疏通,古语叫不能达天听,悲之一;同僚之间,不能容其鹤立鸡群,悲之二;忧国忧民,却难以左右国策,空有热血一场,上不救国,下不济民,悲之三。诗人的小我之境,与政治家的大我之境,没有达到天人合一的地步,化不去诗人的小我,自然无法达到政治家的大我,所以性格是其悲剧的根源。舍得,舍得,舍不得小我,终难以得到那无我的最高境界,纵使天纵其才,可惜无着力之处。为国为民,可以舍弃诗人的小我,与无我之境中,融于俗世,济世救民,挽狂澜于既倒,成中流之砥柱,方才是人生境界的极致。

忽然,又想到了当代的社会,天下数亿之众,身怀雄才大略者有之,藏龙卧虎者有之,国家栋梁者有之,通可称之为能力者,这种能力是一种基本的条件。然而,要想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必然还有一种位势的存在,势乃是社会大环境,顺势而为,事半功倍,居其位,方可尽其才。人才需要多年的学习和积蓄,方才能逐渐完善自己的能力,这是有用于社会之首要条件;其次,在其位方能谋其政,顺其势成其地,作为人材必须顺从社会的大势,上通下达中溶,方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第三则是人生境界的舍与得,必须有所取舍,面对天下芸芸众生,个人的得脸可以不计,弃小我,方能在得失方面果决明智,不因一已之名与利,得与失,而错过天下的大势,这里的势是客观的势,依存一定的政治、经济等等环境,而不完全受局部因素的控制。牢骚与悲叹并不能改变什么,愤世嫉俗也不可能左右什么,万事贵于行,贱于言!身体力行,方是本分,大势不可更,而小节可把持。

偶然所感,不知所云,以零五年小诗一首作结:

《端午怀古》

忠魂百世汩罗寒,荆楚潇湘祭白幡。

古意无凭龙舟渡,高风堕水万代冤?

词章怎可扶天柱,受谗难脱远龙颜。

有志未曾传国祚,脱俗难把社稷全。

清流焉可独存幸,怒浪无须问忠奸。

端午、足球及其他 篇6

屈原在“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的茫然中选择了举身赴清流, 不因富贵, 无关名利, 而是因为理想的破灭、精神的痛苦和灵魂的孤寂。而这种破灭、痛苦和孤寂, 又以千古不朽之文字, 得以流芳百世。这也是人们这么长久地纪念他的原因吧。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 这个形象正在日渐模糊, 他所代表的精神内涵和人格风范也被不断消解。特别是在两千三百多年后的今天, 虽然仍然留存有许多传统的仪式, 但端午作为一个传统的节日, 在人们的心目中早已没有了历史的根基, 其症结在于, 今天的大多数人都是生活在历史之外的。

之所以说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历史之外, 是因为在当下的社会生活中, 人们大多习惯于接受现实而功利的价值观, 习惯于在现实中寻求自己的精神和理想归宿, 从而割断了现实与历史之间相连的脉络, 忽略了对历史的学习和借鉴, 忘记了从历史的宝库中汲取营养。

前不久读季羡林先生的《马缨花》, 说他曾经住过的一个老宅子, 原来是明朝的东厂, 院子很深, 里面陈列着汉代石棺石椁、石碑石刻。他写道:“这样的气氛, 把我的记忆提到了几千年前去, 有时候我简直就像是生活在历史中, 自己俨然成为古人了。”季老所述, 与自己之前到山西看到很多历史遗存时的感受是一样的:当你站在晋献公、晋文公墓前的时候, 时光仿佛穿越了两千多年, 一切曾经熟悉的历史故事恍如发生在昨天。不仅仅是季老所言的“像”, 我们本来就生活在历史当中, 历史的精气神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应该是相互贯通的。

所以, 端午对于国人来说, 不应该只是吃棕子、赛龙舟、休闲旅游之类的外在形式, 不能把历史当作与我们无关的故事和传说, 而让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失去应有的根基, 使我们成为现代科技装饰下的精神乞丐。屈原对于世道人心的深刻批判, 对于理想和光明的执著追求, 对于高尚情操的潜心修养, 对于美好人格的热情礼赞, 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震撼人心的魅力, 仍然应该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立身为人的精神楷模。如果没有了这样一些精神和文化的内涵, 过不过端午, 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大的区别。

今年的端午节, 恰逢南非世界杯烽烟四起之时。说到足球, 对于一个关注中国足球的非球迷来说, 本届世界杯的最大看点, 就是没有中国队。过去多少年中国都无缘世界杯, 为什么单单今年成了“看点”呢?原因就在于此次“没有”的背后, 流淌的是中国足球的污泥浊水。如果仅仅是技不如人, 已然尽了力却没能把足球踢进世界杯, 倒也没多大关系, 我们已经习惯了没有中国的世界杯。可就是这样一批没本事把足球踢进世界杯的人, 却丑闻频发, 黑幕重重, 把足球踢成了煤球, 从里到外全黑了。很难想象, 一个产生了孔子和屈原的国度, 一个传统文化和精神财富足以令世人仰视的国度, 竟会产生这样的“不肖子孙”, 年年吃着端午节的粽子, 也没能吃出一点人样来。要是屈原活在今天, 依然会徘徊江边, 仰天长叹!

一叶落而知秋。从小小的足球界, 我们可以看到国人精神和人格失陷之一斑。如果仅仅是一个运动项目的垮塌, 也许还不足以生发这些大惊小怪的感慨, 而问题恰恰在于足球以外的领域, 同样在很多时候也难以找到人性和道德层面的那条底线。在物欲的熏染之下, 当年诗人安放灵魂的江水, 可能也已经浊浪滔滔了。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世界杯上有个叫郑大世的朝鲜人出了名, 不是因为球技多么出色, 而是因为一个镜头, 一个比赛之前奏响朝鲜国歌时泪流满面的镜头。他的泪是为他的国家能够又一次出现在世界杯赛场之上而流, 被媒体称之为“爱国情怀”。而正是这样一种情怀, 使得朝鲜队在与世界强队的交锋中, 表现出了高昂的斗志、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 虽然输了球, 却赢得世人的普遍尊重, 而流泪的男人也成了真正的男人, 朝鲜也成了中国的一面镜子, 照出了中国足球的猥琐和不堪。

其实, 中国人不需要拿外人当镜子, 咱们自家的镜子就多得很, 但很多人从来不知道拿来照照自己。所以, 他们不但不知道老祖宗是什么样子, 连自己的面目美丑、内心善恶也浑然不知。对物欲的追求已经凌驾于一切理想之上, 别说一个以运动和娱乐为主的足球, 就是再庄重、再神圣、再不可亵渎的东西, 也能被弄出刺鼻的铜臭来, 搞得污浊不堪。如今到处不都在利益的驱使之下争名人故里、搞祭祀大典吗, 结果不但没能搞出半点中华传统文化的味道来, 反倒因为四处明争暗斗, 抢夺瓜分, 追名逐利, 使得祖宗体无完肤, 无所归依, 蒙羞于地下。

情浓端午散文 篇7

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续齐谐记》云:“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五月初五)投汩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我的故乡没有赛龙舟这种习俗,只在清明节期间,里下河地区四乡八镇数以千计的的会船云集溱湖,举办规模浩大的“溱潼会船节”。最近几年,在烟波浩渺的溱湖上也有了女子用桨划船的比赛,那是会船盛会后的延续,吸引游子归来的乡音乡情关于端午节的散文:情浓端午粽飘香关于端午节的散文:情浓端午粽飘香。

端午节虽不同于过年,也是故乡人忙的时节。除了去看划船赛外,门口不忘插上菖蒲和艾草,配备中午吃“

五红”的美味佳肴,大有一种“举玉箸遍尝美味,约春风共聚雅舍”的兴致。每年端午节我都要回家,亲口品尝母亲做的“五红”菜。家里的午宴吃“五红”很讲究,五个碟子是酱油烧红、拌红或自然红的菜肴,如炒苋菜、烧龙虾、炒鲜河虾、用刀拍碎的糖醋萝卜、切开冒出红油的咸鸭蛋……有时候在节日那天,还能看到乡下有几个农人上街扮演判官的模样,到各个商家门前跳判官舞,收点小钱或香烟。看见大人带着蹦跳的孩子去浴室洗“百草汤”,我心中竟有一份怅然若失的感觉,人到中年,胸口空荡荡的,少了儿时颈上挂着的用五色丝线编织成的蛋网,少了胸前晃动着一个硕大双黄咸鸭蛋的自豪

好在母亲包裹的粽子还有从前原汁原味的模样。浩瀚的溱湖有茂密的芦苇荡,有纵横交错的河汊水港。乡人荡着一条摇橹小船,从湖荡里精心采摘碧绿的苇叶蒲草,到古镇的小巷中或溱湖的大街上叫卖。母亲包的粽子奇形怪状,有草把头、菱米子、斧头状、小脚形、脚爪形、小长方形……像是用粽叶包扎成的工艺品,精美绝伦。包粽子时,糯米中加入的馅料有红豆、蚕豆、蜜枣、蛋黄、火腿片、咸肉等,用蒲草或棉绳扎紧粽子,放进锅里煮,看一眼青油油、水灵灵的粽子,十分惹人喜爱

端午粽子情散文 篇8

每逢到了端午,按习俗便要吃粽子了,钱家的粽子却一直包不起来。钱家的女主人是个智残,男主人手拙,而钱家的女儿恰恰继承了其父的手拙劲儿。于是,每逢端午,钱家吃粽子,便成了奢侈的事儿。

可过端午过端午,过的便是粽子啊,钱家吃不上自己包的粽子,那便只能去镇上买。镇上离村里八里路,钱家男主人早晨起来骑着自行车到镇上,买上十几个粽子回家来,和智残的.媳妇还有可爱的女儿一起吃,也便算过端午佳节了。

邻居二嫂子取笑说,钱家没有人包粽子,可每年不见人家落下什么节!

忽然有一年,钱家男主人去不了镇上了,他患了腰疼病,骑不了车子。智残的媳妇还是吵着要吃粽子,他一气之下,就打了她一巴掌,她哭喊着跑了出去……

她的哭声惊动了钱家的本家婶子,她把这个呆傻的女人接进了屋子,拿出几个小巧玲珑的粽子逗她,呆傻媳妇拿了粽子就往外走。她问,你干吗去?呆傻媳妇说,家里小奎(丈夫名)和小丫都还没吃呢!本家婶子愣了下,只好又拿出几个哄着她离去了。

后来,钱家的小丫开始给本家婶子做伴,智残的女人开始频繁地穿梭在婶子的小院里,而男主人便隔三差五给本家婶子干些零活,这本来不是一家人的关系反而处得挺好了。

本家婶子有一双巧手,包饺子时那饺子包得如同元宝,个个精致可爱,包粽子时那粽子也是非常小巧的,可以直接拿到集上卖。每逢端午,她便泡好米、粽叶,开始包粽子,每逢这个时候,智残媳妇就特别高兴,本家婶子煮好的粽子总会给她带回去十几个,钱家又开始吃到粽子了。

后来,钱家的小丫长大了,本家的婶子也老了,村里开始进来大声吆喝的货郎。粽子便由小丫买给父母和奶奶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粽子只剩了象征意义,再没有了那份记忆里的甜腻劲儿。

本家婶子走的那天,小丫从城里赶了回来,天下着小雨,她拿着两个大大的花圈,走在队伍中间,一不留神,美丽的裙子便沾上了黄色的泥土。

《端午的鸭蛋》教学实例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学习以质朴的语言展现所描绘事物的特点;

(2) 学习详略结合、重点描述具有代表意义的事物, 表现主题的写法;

(3) 学习将记叙与描写相结合表现主题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 反复朗读, 体会语言魅力, 感悟文章情趣;

(2) 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 为口头表达、写作做好积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着的宁静、淡泊、闲适的心情和志趣超然的情感,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的独特语言风格, 认真品读。

2.激励学生用心体验生活, 珍惜传统文化。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延伸拓展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流程】

一、引用诗词导入新课

师:“唐朝文秀有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从这首诗中, 你们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端午、屈原。

师:相传, 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许多端午的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你们都知道哪些呢?

生:吃粽子、赛龙舟、挂香包、吃鸡蛋……

师:我国各地端午的风俗是不尽相同的,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去江苏高邮看看那里的端午风俗, 品一品那里与众不同的《端午的鸭蛋》。

(设计说明:以与端午有关的诗词导入新课, 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端午的节日氛围中,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作者·简介:汪曾祺 (1920-1997) , 现、当代作家, 江苏高邮人。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分别给第一段, 第二、三段, 第四段拟一个小标题。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生:端午的风俗。

生:家乡的鸭蛋。

生:端午的鸭蛋。

师: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为什么先写端午的习俗?

生:系百索子、做香角子。

生:剪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

生:放黄烟、写一笔虎、吃十二红。

生:作者浓墨重彩渲染端午气氛是为文章的主体“鸭蛋”预设了合理背景。

(设计说明:以上环节设计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从结构上、思想上整体把握文章, 理清行文思路, 领会文章主旨, 使学生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的感悟。)

三、细读课文, 问题探究

师:高邮鸭蛋有什么特点?

生:蛋白柔嫩、油多, 黄是通红的“双黄蛋”。 (质细而油多。)

师:大家想不想知道高邮鸭蛋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多媒体显示:高邮鸭蛋。)

师: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读出汪先生的一个心愿, 这个心愿是什么?

生:不仅希望高邮鸭蛋走向全国, 更希望它走向世界。

师:请大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拟一句广告语, 宣传一下高邮鸭蛋。 (学生交流, 然后即兴回答。)

生1:高邮鸭蛋, 蛋白柔嫩, 质细油多。

生2:高邮鸭蛋, 鸭蛋中的战斗 (双黄) 蛋。

生3:今年过节不收礼, 收礼就收高邮蛋。 (生笑。)

师:其实, 在很久以前就有人为它作了宣传, 他就是袁枚。我们读读他是怎样宣传鸭蛋的。 (请一位学生读引文。) 作者引用袁枚的《腌蛋》, 有什么好处?

生:丰富文章的内容, 增添古朴之气。

师: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请看第三段最后一句话。哪位同学能有感情地读一下? (一名女生先读, 感情表达有所欠缺。又有一名男生自荐读, 赢得大家的掌声。)

师:作者为何要否定北京的鸭蛋呢?

生:通过对比和反问, 突出对故乡咸鸭蛋的喜爱之情。

师:作者写端午的鸭蛋着重写鸭蛋络子、吃鸭蛋、玩蛋壳, 为什么写这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行文活泼生动, 充满童趣, 抒写了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和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设计说明:通过以上情节的设计, 让学生随着问题的逐层深入, 感悟作者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会揣摩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细微感情。)

四、品味语言, 感受情趣

师:其实和高邮的咸鸭蛋同样有味道的还有作者的语言,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本文的语言。

生:运用短句:如开头的“出鸭”“系百索子”。

师:短句读起来有什么感受呢?

生:如同唠家常, 亲切自然。

师:除了短句, 还有什么呢?

生:第143页, “蛋白……”用了对比的手法, 突出家乡鸭蛋的美味。

生:文中第143、144页用了“白嘴”“空头”, 富有乡土气息。

师:这是什么语言呢?是富有地方特色的……

生齐:方言。

生:第143页, 筷子头一扎下去, “吱”, 红油冒出来了, 用一个“吱”字, 极其形象, 如闻其声, 如观其象。

师:你真会用词, “如闻其声”“如观其象”, 如临其境哪!确实, 就这么一个字, 便绘声绘色地写出了红油冒出来的动感与品尝者的快感。

师:但你刚才读的时候, 红油冒出来了吗?我们大家一块帮她冒出来。

生齐读一次, 再读一次。

师:这汪老就是不一般, 文章写得很随意, 很自然, 很有生活情趣。

生:引用资料, 比如引用了囊萤映雪的故事。我不懂的是, 为什么要引用这个故事呢?

师:这个问题我也不会, 同学们, 谁帮我解答?

生:紧接上文做的蛋灯来写, 也可以让我们领会古人的苦读精神。

生:对美好童年往事的无限遐思和眷恋。

生:引用历史上有关读书的名人轶事, 更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艺术氛围, 有淡雅的幽思令人回味。

师:这就是汪曾祺, 写文章如同随意聊天。

生:有些语句形象, 有孩子气。如“这有什么好看的呢?”“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师:对啊, 不管什么时候, 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童心, 就不会老。

师:刚才我们一起探讨了口语, 方言, 古诗, 短句。还有一种语言,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所食鸭蛋多矣。”“矣”字经常会在哪类文章中出现啊?

生:文言文。

师:对了, 这就是文言词语。作者善于使用口语, 方言, 短句, 使文章通俗易懂;又善于使用文言, 古诗, 使文章典雅大气, 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 查找语句, 品味本文语言朴素、幽默、典雅之美, 感悟作者宁静、淡泊、闲适的心情和志趣超然的情感, 感受作者闲适自由的创作风格。)

五、创设情境, 深刻反思

师:随着时间的流逝, 我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 一些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不必说端午, 也不必说中秋, 就是春节这个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 在今天似乎也显得年味儿有点淡了。越来越多的国人不贴年画, 不吃年糕, 不贴窗花, 以至于不断有民俗专家担忧春节是否会消失。因而有必要掀起一场“保卫春节”的文化运动;然而, 与之相反的是, 春节在国外多个国家成为了时尚, 春节开始走红世界———印尼把春节定为全国性假日。英国首相、美国总统、加拿大总理、俄罗斯总统等许多国家领导人, 都会以新春贺信等方式, 给华人拜年。而韩国已经申报端午节为文化遗产……学了本文后, 谈谈你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

(小组讨论, 各抒己见。)

得出结论:保护传统节日, 珍视传统文化!

(设计说明:引发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的思考, 增强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意识和使命感, 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六: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师:“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一份浓浓的乡情, 一份甜甜的童趣。生活中, 我们总会有许多难以忘怀的东西:也许是带给你笑声的一个尖尖的沙堆, 也许是轻轻滑过你脸庞的一片树叶……同学们, 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 真真切切地记下生活的滋味吧!请大家以“生活滋味, 始于”为题写一段文字, 记下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事, 字数不限, 但要写出乡土味, 写出感情。下课, 同学们再见!

生齐:老师再见!

(设计说明:让学生体会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 让学生明白:好的文章取材于生活, 来源于生活, 生活之中处处有语文。我们要有一双观察生活, 发现美的慧眼。同时, 通过课后练笔,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反思】

一、在主题情感的挖掘上不够深入, 探讨研究缺乏深度。

我对“为什么以端午的鸭蛋为题”这个整体感知的部分把握不够, 为了进入下一个环节, 让学生活动不够到位。因此, 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来不及开展, 未让学生很好地展开讨论, 感受不够深入。在分析体味语言时, 有些学生的发言未尽, 也是轻轻点过, 未让学生畅所欲言, 挖得不够深。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 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二、板书的设计缺乏美感, 知识呈现不够系统。

板书的得出比较匆忙, 不够自然, 应该因势利导, 而且板书过分注重情感的表述, 整体性不够。同时, 在学生品析完语言后, 未能做及时完整的归纳和鼓励。诸如此类问题,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引起注意、重视。

端午安康散文 篇10

今年又逢端午节,不知道汨罗江水是否依然会澎湃不休,为屈原哭泣?当蓊蓊郁郁的艾蒿在岸边喧腾,是否会借着风儿把思念吹到人们心间。

在中国的版图上,有一个最吉祥的地方,秦岭巴山把她环抱,一条美丽的汉江穿肠而过,不知道为何给它刻上端午的烙印,还因此收获了一个诗意的名字——安康。

安康人是喜欢安康的,这或许是它名字来历的最好诠释。十五年来,一个平凡的端午节也莫名成为人们翘首期盼的好日子。有人说,是因为屈原,他用生命为我们换来了三天法定假日。这仅仅是传言,无法考证。而安康,每年端午盛世,一定与屈原有关,与汉江有关。

据记载,早在汉代,安康儿女就与龙舟结缘,持续了一千五百多年,端午节与龙舟便不离不弃。

每年的端午节,各地游客纷纷来到安康,欣赏安康的龙舟竞渡,分享安康的美食文化,体验安康的民风民俗。

各地的端午节都有一个共同的习俗,那就是祭祀屈原,吃粽子,龙舟竞技等。开放发展的安康,已经用举办龙舟节作为端午节的标签,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五届。而今年,不管从形式上,还是艺术上,都是朴素的,大众的,幸福的!

所有演员都是群众,所有节目都是群众自编自创,颇具地方特色。安康学院戴承元老师撰写的开场祭文《钟鸣盛世祈福安康》,讲述了安康悠久而璀璨的历史文化,展示了安康的地域文化特色。《美丽汉江汉调悠扬》《有一个地方叫安康》《汉江妹子》《幸福安康》等节目,形式各异,但是都凝结着安康310万儿女美好的愿望——幸福安康!

画龙点睛是每届龙舟节的重要一笔,今年为长龙点睛的主角是安康刚刚推选出的十位护水天使。这些来自保护汉江一线的工作者,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把最天然最纯净的一江清水缓缓送到北京”的铮铮誓言。

贵宾区那个黄色方阵是今年龙舟节最有创意的一笔,他们是来自安康城区的80位清洁工代表。黧黑的肤色成为岁月永远挥之不去的痕迹,黄色的外套成为本届龙舟节最耀眼的颜色,黎明的.曙光成为他们工作最好的见证,坚硬的老茧雕刻出安康城市最美的风景。是他们,把安康城市保护得如此魅力,如此安康;是他们,把本届龙舟节勾勒得如此诗意,如此幸福!当我轻轻从他们身旁走过,我的眼眸里倒映出他们满足的表情和美好的期待!

而我,今年也是以“安康援少会”会员的特殊身份参加的。身穿安康援少会蓝色体恤,衣服背面印着五个醒目大字,一定会引起别人的注意。这个有着五年艰难历程的爱心组织,迄今有近500名会员,他们帮助一个个留守儿童、孤残儿童走出生活的绝境,享受到爱的阳光快乐成长。今天尽管只有10位代表,但是足见zf对援少会的志愿者为构建平安和谐幸福美丽城市的付出最好的认可,相信援少会的每一份子都会继续努力的。

一个半小时的开幕式,汉江喧腾,人声鼎沸,锣鼓喧天,而我的心异常平静,就像眼前辽阔的江面。

开幕式结束后,雨加快了节奏,我撑着伞,缓缓地走在汉江岸边,碧绿的水草在风中轻轻摇曳,好像要把对屈原的全部思念都播撒在汉江里,流淌在每个儿女的心田。

走在大街上,很多店铺的门关着,门头上的艾蒿默默倒立。空气里,散发出粽子的味道,就连高楼里的欢笑声也传出很远很远……

微信里,安康龙舟节开幕式彻底被刷屏;

央视里,安康端午节抢鸭子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

历史里,屈原用生命来祈福百姓安康;

端午屈原散文 篇11

但是端午好像有点不同,这个节日与古人屈原联系在一起,就有点沉重了,虽然也有龙舟竞赛之类的喜庆,却总也冲不去一丝淡淡的忧愁:一位爱国主义者把他的生命和这个节日搅在一起,总会让人沉思,特别是当下这个时候。

于是,在这样的节日,除了吃的,我们有必要面对这种吃食的背后的故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官先至左徒、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总理,主管内政外交,修法明规,为内阁重要幕僚。后得罪楚怀王,为楚怀王不喜,谪为三闾大夫,相当于重点大学校长。最后终因为人耿直,屡荐逆耳之言,为两任楚君所厌烦,终至流放,继而绝望,投江明志,成为中国第一个最著名的自杀者。

很多人对屈原的印象只停留于浪漫主义诗人这一定义,其实,先抛开诗人这一层不说,屈原首先应该是一个有理想抱负的政治家。作为楚怀王决策圈子里的核心人物,屈原常与楚怀王商议国事,他章明法度、选贤任能、改革政治。他与著名的纵横家张仪和苏秦属于同时代,赞成苏秦的合纵之策,反对张仪的连横之策,坚决联齐抗秦,使楚国成为仅次于秦国的强国,一度风云际会于硝烟缭绕的战国诸强,屈原也因此威望日增。

但是,如果历史就此发展下去,恐怕战国的历史就要改写,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也就会缺少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虽然是一位政治家,但是他也是一个有鲜明性格特点的人,他性格耿直,各种才能明显高于同僚其他诸人,再加上因受楚王宠信,因而被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怀王的宠妃郑袖等人的嫉恨,这些人又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为一己私利卖国求荣,成功离间了屈原和楚怀王的关系,破坏了齐楚联盟,并且于公元前3,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使楚国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把屈原逐出首都,开始了流放生涯。屈原被逐但是忠心不改,一心指望楚怀王知错能改,自己能再次受到重用,继续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楚王昏庸无能,秦国背信弃义,被连横策略瓦解了齐楚联盟之后各个击破,楚怀王被秦国囚禁而死,楚国屡吃败仗,国力日衰。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没想到屈原继续不受待见,被放逐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深感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投汨罗江自杀。

从政治结果上来讲,屈原无疑是一位失败的英雄,他怀百世不遇之才,纵横八荒之志,为报楚怀王的知遇之恩,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他面对的是一群自私自利嫉贤妒能昏聩平庸的官僚集团的夹攻,纵是天纵奇才,但是结局可想而知。这究竟是为什么?不可否认,屈原有他的性格弱点,比如他才大志高,一般人特别是那些趋炎附势的小人他是不屑一顾的。子兰、靳尚等人,严格说起来与他是不同政见者,但是从楚国的角度来讲,子兰、靳尚等人无疑是卖国的,因而屈原与他们的斗争屈原是正义的、爱国的,只是作为楚国国君的楚怀王因智商和水平的原因看不透张仪布的陷阱,看不透身边势利小人的自私自利,枉送了屈原的才干和忠诚,稀里糊度做了冤死鬼,可叹可气又活该。

对于屈原,历史上当然是褒扬的多。比如司马迁的《史记。屈原列传》中,赞扬屈原“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西汉淮南王刘安也赞屈原“可与日月争光”。但是也有类似东汉史学家班固的异样言论,他以为屈原应“即明且哲,以保其身”,他批评屈原不应“露才扬己,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在他看来,屈原太过耿直,不会中庸,另外不会“全命避害,不受世患”,活的不值,死的也不值。我看班固的看法类似于今天的某些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头的椽子先滥,得瑟没好事,小心拉清单。常规点说就是个人不能太突出,太出位易死!

屈原政治上的失意,成全了他在文学上的造诣,被放逐时由怨而生歌,赋《离骚》而明志:“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明的是求索虽坚不改其志的决心;“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的是亡国百姓的民生之难;“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表的是为造福百姓不惜身患九死的不悔;“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虑的是对掌权人昏庸无能的失望。这样一个忧国忧民,才大志高的人,即使求政失败,其人格光辉足以照耀千古。

今日之中国多么需要屈原这种忧国忧民之高士!

《端午的鸭蛋》导学设计 篇12

●学前准备

要求学生查找本地和文章所写的江苏地区端午风俗的相关图文材料, 并通过查访寻问等方式, 弄清文中所说的风俗习惯。近而要求学生查找作者的相关材料, 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并且依据所查找的材料写出对端午节的评价。

●创意说明

本课我设计了以“读”为主线的语文学习活动, 引导学生立足文本, 进行深刻、细腻、活泼的文本品读活动, 以期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漫话端午, 借学生的生活经验, 为理解课文创设氛围;寻读端午风俗, 自然而然让学生完成对文章内容的了解;赏读端午的鸭蛋, 体会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写端午的鸭蛋, 从而体会本文“小叙事”这一特点。通过欣赏范读、自己体味读、重点句子品读等多角度的朗读训练, 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品味汪曾祺的语言魅力。旨在让学生学会初读、品读, 并能进行深入地研读和有深度的探究性阅读。从而进入阅读的“四维空间”, 即自我与文本、自我与作者、自我与自我、自我与世界。在一系列的听、读、写、的实践活动中学会读写, 学会合作学习。

●导学目标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培养学生理清文章写作思路的能力, 体会本文“小叙事”的特点;深入领会语句的意味, 品味本文“平淡而有味”等语言特色;以读为主线, 梳理感悟中心主旨;用“一叶知秋”的方法对重点语句进行揣摩感悟;感受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所蕴涵的人生情趣。

共两课时。

●导学设计

【第一课时】

第一板块:漫话端午, 导入新课

结合了解到的本地的端午风俗, 向学生介绍黑龙江省的端午习俗, 并用一句话进行个性化的评价。

(营造一个平等融洽的师生交流氛围, 并给每个孩子一个充分的自我展示空间。)

第二板块:了解作者, 由人激趣

1.了解作者。 (以学生为主, 学生知道的教师不讲。)

2.读文前激趣导入:汪曾祺的文章很值得一读。他的文章在闲适中不显山不露水, 却抒写着生活的真情味。文笔优美, 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 成就当代小品文的经典。我们说, 幽默的流畅, 这是闲适, 可是闲适中又能做到质朴与典雅, 这要有很高的拿捏功夫。我们很有必要感受一下汪曾祺的文章。看一看, 这端午节在江苏是什么形式?

(此处是关键,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奠定学生阅读精典作品的情感意识, 让学生有目的地感受文章, 打破盲目阅读、空白阅读的无效环节, 为后文品读文章语言这一环节的学习做好辅垫。)

第三板块: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自由朗读。

2.学生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你能用简练的语言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吗?

(意在指导学生从结构上、思想上整体把握文章。教师在学生自由朗读时, 要进行朗读指点, 要求学生围绕着思考题, 进行圈点, 培养学生根据重点词句、重点语段,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用简洁的语言理清文章的思路,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梳理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

解读: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 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 介绍了“系百索子”, “做香角子”, “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 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七种风俗, 一笔一笔写来, 丝毫不乱。

第四板快:品读鸭蛋, 感悟情味

找出描写鸭蛋的语句, 说一说, 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鸭蛋。再谈一谈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1.生读文交流

示例:我读出一个充满家乡情趣的鸭蛋, 如, 段。

我读出一个让人无限回忆的鸭蛋, 如, 段。

2.示例:

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 声名远播的, 历史悠久的, 吃法多样的, 美味可口的, 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 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自豪都源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 源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 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 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 在成年之后, 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

3.师引导体会:文章“小叙事”的情味。

师生交流, 小结:汪曾祺先生就是这样, 善于在平淡生活中发现情趣, 找寻诗意, 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 这也是他散文的魅力所在。着眼于“小场景”、“小叙事”, 着力写凡人小事, 并成为这种审美情趣的杰出代表。

作业:再读文章, 学习字词, 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第二课时】

第一板块:重温文章, 找寻思路

引导学生回顾, 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文章的写作思路。

第二板块:精读课文, 感受语言

汪曾祺的文章充溢着“中国味儿”, 那么有必要再来了解一下作者: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 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 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有淡淡的幽默。

(利用背景材料, 让学生感受汪曾祺的语言风格, 此处背景材料的运用起到了提纲契领的作用, 把本课的重点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接着就引领学生去体会, 跟随着一级一级的语文活动, 体会揣摩。可以说, 品味文章的语言, 是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关键环节, 是阅读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可是这一环节往往被舍去, 从而把语文课变成了故事课、政治课, 而忽视了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语文活动一:引领学生感受“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点

一、删一删, 改一改。

1.端午一早, 鸭蛋煮熟了, 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 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2.端午早晨, 鸭蛋煮熟了, 由孩子自己挑, 蛋是可以挑选的。

二、读一读, 品一品。

解读:“一早”, “挑一个”, “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这些话平实中又不乏趣味, 生活中的真实场景, 被这“一早”整体托出, 而“挑一个”既写出了小孩子对鸭蛋的渴望, 又写出了挑鸭蛋时的可爱、稚气的动作神态, 可谓平淡中蕴涵着妙笔, 让人不觉心生回味。“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平常对话似的语言, 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娓娓道来时的喜悦神态。

三、再找一找, 再品一品。

师引导学生以此为例来找一找, 还有哪些词语能让人感受到这种“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点。

1.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 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 有的样子秀气。

2.仔细想来, “蠢”、“秀气”鸭蛋在作者的笔下充满了生气, 如同小姑娘一般耐端详, 惹人喜爱, 这样的平实语言却洋溢着生活中的情趣。

语文活动二:引领学生感受语言的“地方特色”

找出文章中含有“地方特色”的语句读一读, 品一品。

“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 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这让人读来倍感亲切, 如同和一位朴实的江苏高邮的老汉谈天闲聊, 家乡味愈品愈足, 读起来韵味十足。

语文活动三:师引领学生感受文章语言的“幽默”

找出文章中“淡淡的幽默”的语句读一读, 品一品。

示例:“我走的地方不少, 所食鸭蛋多矣, 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 他乡咸鸭蛋, 我实在瞧不上。”这一句, 让我们读来忍俊不禁, 作者“以蛋自豪”的神情跃然纸上, 文章看似在写鸭蛋, 又在处处表露对家乡的喜爱, 对故乡的怀念。

第三板块:拓展研读, 文本评说

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 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 是赘笔;也有人认为, 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 很自然, 很随意, 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看呢?

(此环节旨在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并对汪曾祺的语言风格有一个深入的思考。教师在这一环节中, 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 采取不同的研讨方式, 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 尊重他们的个人阅读感受。)

第四板块:异文品读, 引趣练笔

阅读下面文章, 完成练习。

端午的粽子

端午节就在眼前了, 农历的节日自己总是没法主动想起, 反倒是大小商店里应节食品早早的上市提醒着要过这个农历节了。

我想到了现在, 大多数人过端午吃粽子应节的意义早就已经大过了纪念那位伟大的诗人屈原, 至少在我来说, 粽子的含义就几乎是整个端午。现在速食食品越来越多了, 连粽子这种需要长时间复杂工序的食品都可以非常方便的在超市冷冻柜里买到, 直接用微波炉或者在蒸笼上蒸一蒸, 几分钟后马上就可以吃了。可能总有些患得患失的心理作祟, 某种东西在不费吹灰之力、轻易到手后, 人又总会思前想后地回忆那些要经历了等待后、感觉来之不易的东西。好比这个时候, 面对着超市里铺天盖地的热卖粽子, 我总想起幼时妈妈亲手包的大肉粽。

那时候每当到了端午节, 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亲自动手包粽子。妈妈会从市场买来新鲜翠绿的叶子用做粽叶, 回家后洗刷得干干净净, 然后晾干;接着就是准备糯米和精猪肉 (要那种带些肥的瘦肉, 这样的粽子才会香喷喷) , 还有咸蛋黄。我们都喜欢吃肉, 所以妈妈的粽子总会包得格外的大, 并严严实实地塞了满满的肉馅, 所以至今我吃着超市里买来的或者餐厅里自制的粽子都觉得不够分量、不能过足瘾。

在妈妈包粽子的过程, 我和妹妹总会围在旁边, 看着妈妈像变魔术般地在转瞬间拼接好粽叶、把未熟的糯米整齐地摊在里面, 然后在翠绿的粽叶和白净剔透的一粒粒糯米包裹中, 塞进扮相讨人的鲜红猪肉和嫩黄的咸蛋黄, 四种颜色漂亮地组合在一起, 在妈妈手中翻转一下, 就扎成一个大腹便便、憨厚可爱粽子啦。家里人口味不同, 要包不同的粽子, 我喜欢吃多肉的, 妹妹喜欢吃蛋黄多的, 所以, 扎粽子的尼龙绳颜色就成了辨别哪个是为我准备的, 哪个是给妹妹的标志。

粽子包完后, 就该上炉了。那时候还没有煤气炉, 还靠烧煤球做饭。妈妈会将一个炉子搬到阳台, 然后将包好的大大小小的粽子放到一个大大的铝锅里, 倒入水, 盖上锅盖点着火就开蒸了。

煮粽子要花很长的时间, 要慢慢地让那一颗颗结实的糯米吸收水分饱满起来。等待粽子煮好的过程、我和妹妹总会耍着耍着, 便问妈妈一声:“妈妈, 粽子好了没?”还会偷偷地趁妈妈不在意, 到阳台去悄悄地掀开锅盖, 看看锅里的变化:水开了, 汩汩地蒸腾着、驳驳地发出声响、粽叶的颜色也慢慢地由翠绿变成深沉, 时间差不多的时候, 还能闻到猪肉的香味混杂着糯米和叶子的清香。

等到妈妈宣布粽子煮好了, 天也黑了。我和妹妹总觉得已经过了漫长的一世纪, 早就饥肠辘辘了。迫不及待、兴高采烈地从锅里挑出属于自己颜色的粽子, 一边剥、一边吹着手上的热气, 囫囵吞枣般地品尝着那期待已久的美味。

今年的端午, 我的粽子应该还是吃超市里买来的现成品, 还是要偷偷期盼哪个朋友或者同事家里会有乡下的亲戚送来自己包的粽子, 然后厚着脸皮蹭个份儿, 小小地重温一回童年自家包粽子的温馨。

思考:

1.“自家包粽子的温馨”有哪些具体的内容?

2.比较本文和课文在写作特色上有哪些异同?

(此环节意在勾起学生对民俗节日的回忆, 为写生活中的民俗节日做好铺垫, 把同类文章相比较, 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语言风格, 不同的抒写角度, 在褒贬不一的自由交流中, 让学生感悟语言, 体会写法。)

第五板块:课堂总结, 拓展作业

家乡最普通的咸鸭蛋, 却牵动着作者的情思, 在作者闲适的娓娓而谈中, 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汪曾祺的散文就是这样具有“小叙事”的特点。文章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 语言平实有味。所写内容虽然简单, 但作者灌注深情于文章, 写出了其中的人生滋味。善于在平实的生活中发现诗意的美, 这正是汪曾祺散文的一大特点。希望大家找寻汪曾祺的其他文章, 和老师一起来分享, 老师在这里期待着你们新的阅读体会。

上一篇:党关系转移介绍信下一篇:六一班生活的那一年小学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