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 修复治理工艺

2024-08-16

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 修复治理工艺(共12篇)

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 修复治理工艺 篇1

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修复治理工艺

摘要

本发明涉及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修复治理工艺。以水生态物滤装置作为水体中有益微生物生长的良好载体,使水体中的微生物得以聚集,快速挂膜,修复低等生物群腐食食物链;同时对水体曝气增氧,将高效生态修复剂投入污染水体,生态修复剂中活性微生物在充氧的环境中,可去除杂草、水藻;辅以基底修复技术,采用专有填料产品,使水体中土著微生物快速增长繁殖,形成优势种群,可有效地将底泥中内源性污染有机物质分解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稳定物质,使水体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修复治理;同时辅以水生动植物(生态浮岛等技术),延长水体环境的食物链,形成完整的生态链,彻底消除恶臭,恢复水体持续自净功能。它在地表水治理尤其是城市河湖的治理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地表水的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由生态坝组成的源头生物生态拦截系统、生物挂膜和曝气充氧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循环系统为核心的水体生物修复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强化处理系统融合生态坝拦截及生物滤池技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生态物滤装置是在水域中直接设置微生物载体,大量培养土著微生物形成生物膜,利用生物膜截流和捕食藻类并综合降解污染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曝气增氧装置可以是雾化曝气软管、或是水处理行业常用的曝气设备如鼓风曝气装置、表面机械曝气装置、射流曝气装置、喷水式曝气装置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曝气增氧装置结合了水流营造装置,使水体流动,同时实现水流营造和曝气充氧两种功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态修复剂是包含:芽孢杆菌、巨大芽胞杆菌、低温有机矿化菌、硝化菌、反硝化菌光合菌等。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表水内部还可以直接种植水生植物,水生植物可以种在水下、岸边或是无土种植在漂浮于水面的浮岛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表水内部还直接放养鱼类、贝类等水生动物。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底修复是指用特殊的生物填料,使水体中土著微生物快速增长繁殖,形成优势种群,可有效地将底泥中内源性污染有机物质分解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稳定物质,使水体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修复治理。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经过上述的处理工艺流程,地表水能够形成持续自净功能的生态系统,从而恢复水体水质。

说明书

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修复治理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保行业中对河流、湖泊、水库、海洋港湾、人工河流、人工湖、池塘等地表水域的水质进行处理净化的一种方法。

背景技术

河流、湖泊、水库、海洋港湾、人工河流、人工湖、池塘等地表水域存在着较严重的污染。污染源主要来自于工业污水、生活污水、雨水径流所携带的面源污水、风沙扬尘携污等。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外源污染,及污水的汇入、大气沉降等外部因素;另一类是内源污染,即由于污染物在水体内的停留、沉积而形成的底泥,这些底泥还有大量的污染物质,并不断往水体内释放氮、磷以及有机质。

我国目前对天然的河流、湖泊、水库等地表水域的治理措施基本是依靠市政工程手段,即截污、驳岸、清淤加换水,这些方法对地表水域的水质净化很有好处,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也存在投资极其巨大、建设周期长的致命弱点,一条小河的治理资金往往需要几十亿元,而且配套管网建设、配套污水处理厂建设极其繁杂,需要数年的工期;同时还存在以下不足:

1、驳岸及清淤的工程量大,成本高,清理出的污泥处理不当易引起二次污染;

2、无法做到完全截污,由于河、湖是开放式系统,类似大气沉降这样的污染源无法做到完全截除;

3、治标不治本,清淤后换水的水质无法保持,由于地表水的微生态系统随着底泥的清除被破坏,河道、湖泊的自净能力下降,一旦遇到外源污染水体将再度恶化;

4、很多地表水域属于封闭性半封闭性水域,如湖泊、水库、海港、大湖湖汊、死河汊、城市死水河道等,由于水体封闭、流动缓慢、与外部交换不畅,呈死水状态,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极度低下,即便是较少量的污染源进入水体,由于得不到及时分解净化,日积月累也会使水质逐渐富营养化,进而导致发臭,形成恶性循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公开一种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修复治理工艺,已解决恶化的地表水体水质及生态恢复的问题,改善人居环境。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修复治理工艺,包括以由生态坝、生物滤池组成的源头生物生态拦截强化处理系统、生物挂膜和曝气充氧生物链重建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循环系统为核心的水体生物修复系统。

源头生物生态拦截强化处理系统由生物滤池及生态坝系统组成。其中生物滤池用于点源污染(污水经排污口进入水体)的控制,在排污口附近设置生物滤池,污水通过生物滤池的作用,可去除大部分邮寄污染物及悬浮物,削减污染负荷。经沉淀后的上清液进入河道旁的生态拦截系统。而生态坝系统用于面源污染(雨污水形成地表径流进入水体)的控制。生物滤池出水及收集的地表径流进入生态坝拦截系统,污水经处理后排入水体,可有效控制进入表面水体的负荷。该系统只需利用河湖的边坡建设,无需额外占地。

生物挂膜和曝气充氧生物链重建系统通过直接在地表水体内部设置微生物附着载体,即水生态物滤装置,促使水域中原有土著微生物在微生物附着载体上大量繁殖,形成生物膜,最终依靠生物膜上的大量微生物分解净化水体中的污染物,实现水质的直接净化。

并同时直接在地表水体内部设置曝气充氧装置进行曝气充氧,提高水体中溶解氧含量;所述的曝气充氧装置是雾化曝气软管,直接敷设在所述地表水体中,并与设置在岸边的压力气源相连接;所述的微生物附着载体设置在所述的雾化曝气软管的上方或附近。

在所述地表水体内部直接设置水流营造装置,使水体充分流动,并使所述曝气充氧装置所充入的溶解氧随水流流向所述的微生物附着载体。

通过投加筛选的生物复合酶及微生物来改善水体的微生态系统,加快恢复水体低等生物腐食食物生物链的建立。所述的生物修复剂:芽孢杆菌、巨大芽胞杆菌、低温有机矿化菌、硝化菌、反硝化菌光合菌等。

生物多样性生态循环系统通过在地表水体内部还直接种植水生植物,水生植物可以种植在水下、岸边,或是无土种植在漂浮在水面的浮岛上。

在所述地表水体内部还直接放养鱼类、贝类等水生动物。

本所述地表水基底修复技术是指在水体底部投加特殊填料,激活土著微生物迅速繁殖,而被激活的数量庞大的微生物菌群及后期投加的微生物群可逐渐分解底泥,进而恢复河道、湖泊的自净能力,从而使水体水质得以改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源头生物处理与生态拦截强化处理系统不仅可以控制进入水体的污染负荷,而且可以美化河道、湖泊护岸,无需额外占地。而生物挂膜和曝气充氧生物链重建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循环系统可以改善水体微生物系统,恢复水体生物多样性,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有效改善水体水质。整个工艺不需要清淤,不会引起二次污染。与传统的治理方法相比,可短时间内消除河道、湖泊的黑臭、富营养化等水质恶化现象,恢复河道、湖泊的自净能力。

附图说明

1、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修复治理工艺流程图 图

2、生物滤池剖面示意图 图

3、生物滤池工作示意图

4、生态物滤装置、基底填料安装方式 图

5、曝气充氧装置工作方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是一种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修复治理工艺,如图所示,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1)源头生物生态拦截强化处理系统

在河道或湖泊岸边的排污口处设置生物滤池,生物滤池包括高效滤料、曝气系统、反冲洗系统、沉淀系统组成。可根据处理量分为钢筋混凝土式(水量大)和玻璃钢一体式(水量小),高效滤料选择适合用于低氮磷浓度的湖水的处理,吸附处理容量大,运行费用低的“F.F”吸附过滤材料;同时具有物理截留(过滤)的作用,过滤水中藻类及悬浮物,提高水体透明度。由上部进水,采用多孔管布水系统,出水经过沉淀池沉淀后排入生态坝拦截系统。

工艺中生态坝拦截系统,包括布水系统,填料床,排水系统,植被等。布水系统为PVC穿孔管布水。填料可由砾石、粗砂、土壤组成。排水系统为设置在填料床底部的PVC穿孔管收集后排水。表面植被可选用挺水植物等。

该系统从源头上控制进入水体的污染源。(2)生物挂膜和曝气充氧生物链重建系统

生物挂膜和曝气充氧生物链重建系统通过直接在地表水体内部设置微生物附着载体,即水生态物滤装置,促使水域中原有土著微生物在微生物附着载体上大量繁殖,形成生物膜。

生物膜由生态基等生物填料组成,主要由编织层和泡沫层组成,在水流中保持漂浮状态,根据水体深度决定生态基的安装深度。

曝气充氧装置由水流营造装置与曝气充氧装置相结合的一体式造流曝气机,由造流曝气机同时实现水流营造和曝气充氧两种功能。

连续曝气10天后,水体溶解氧逐步上升至2mg/L以上时,生态基上已经附着部分微生物,水体逐步改善,产生适合微生物生存的环境,随后开始投加微生物,水体会在50天发生明显变化,逐步构建起适合水生动植物生存的环境。

(3)生物多样性生态循环系统

在河道或湖泊岸边种植水生植物,根据水深不同,分为挺水植物区、浮水植物区、沉水植物区;

挺水植物区:在湖岸周围水深0.5米以内的种植挺水植物。主要种植荷花、香蒲、鸢尾、千屈菜、花叶芦竹、芦苇、再力花、水葱、伞草等植物。

浮水植物区:在湖岸周围水深0.5~1.0米以内的种植浮叶植物。主要种植品种为菱角、睡莲、萍蓬草。

沉水植物区:在湖岸周围水深1.0~1.5米以内的种植沉水植物。主要有沉水植物主要有穗状狐尾藻、轮叶黑藻、篦齿眼子菜、马来眼子菜、五刺金鱼藻、苦草。

鱼类种群、大型无脊椎动物构建。适当放养一定密度的鲢、鳙鱼等,抑制藻类生长,控制蓝绿藻水华发生,为水生植被的全面恢复重建创造条件。大型水生动物是水体自净生态系统生物链中重要的“消费者”,它们吞食水中微小生物或其他生物排泄物和有机残屑,从而在水体净化中发挥作用。为减少底泥中的有机碎屑,进一步改善水质,放养能摄食有机碎屑、腐屑的底栖动物铜锈环纹螺、田螺等。

同时投放专有基底填料,是微生物在基底大量繁殖,对基底底泥起到一定的分解作用,去除湖底内源污染物。

经过上述工艺步骤,水体将会恢复为正常的浅绿色,水体的各项水质指标将逐步提高至地表V类水以上标准;而河道、湖泊的底泥会逐步降解、含水率会大大降低、底泥减少,底泥颜色也逐步由黑色恢复为浅黄色,最终,河道、湖泊的生态系统将得到稳定,持续自净能力恢复。

说明书附图 图

1、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修复治理工艺流程图

2、生物滤池剖面示意图

3、生物滤池工作示意图

4、生态物滤装置、基底填料安装方式

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 修复治理工艺 篇2

1 河道生态治理的概念及必要性

首先我们要来了解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的概念, 生态河道治理是指在河道陆域控制线内, 在满足防洪、排涝及引水等河道基本功能的基础上, 通过人工修复措施促进河道水生态系统恢复, 构建健康、完整、稳定的河道水生态系统的活动。城市河道生态治理还与一般的生态河道治理有着一定的区别其最大的区别在于在保证了城市河道生态的情况下还需要对河道的美观性进行设计, 尽量使其能够与城市的整体风格想配套, 从而使得生态河道成为城市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河流的开发会带来经济上的发展, 但是它的负面影响也是深远的。第一, 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 导致生物多样性受损, 导致了流量的变化及输送泥沙的变化, 很多生物的原有栖息地消失。第二, 频繁发生洪涝灾害, 并且洪灾在城市中的强度有所增强, 河床的不透水面积有所增加, 河流的泄洪被大大削弱。第三, 由于河床硬化, 影响了城市的地下水供给。第四, 影响两岸的自然美景。

下面我们就对河道生态治理的原则进行具体的介绍。

2 河道生态治理的原则

2.1 综合性原则。

首先我们要是说明的是河道生态治理是一项综合性工程, 其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河道本身的生态环境是否能够得到改善, 还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了河道防洪与排涝的能力, 同时也需要使得河道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 例如净化水质、生态景观等等, 并且由于其是建立在城市之中所以必须考虑生态河道引起的亲水活动是否会具有风险, 而一旦这些亲水活动出现风险又如何去预防和补救。除此之外, 交通因素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一个因素, 在建立一个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 河道是否能够对于交通提供更多的便利而不应当过分地强调生态而增加了交通负担。因此, 对于城市河道生态治理我们必须对其进行一个较为综合地考虑。

2.2 自然性原则。

生态与自然永远都是无法分开的, 建立生态河道其主要依靠的不应当是大量的人工干预, 而应当以自然修复为主, 人工修复为辅, 自然本身是具有很强大的修复能力的, 其可以不断地对河流的水质及河道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稳定而又缓和的修复, 这种修复要远比人工干预更加自然, 其效果也更好, 并且我们在进行河道生态修复的时候, 也必须注意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状河道的形态、地形、水文等条件;物种的选择及配置宜以本土种为主, 构建具有较强的自我维持及稳定的水文生态系统。

2.3 经济性原则。

河道生态修复本身是一项较为浩大的工程, 其工程进度是相对较为缓慢的投入也是较多的, 并且其后期的维护费用是极高的, 其本身是需要多方面配合进行, 例如政府必须对周边的工业产业进行排污限制, 从某种程度上是会对经济造成一定影响的, 这样就使得河道生态治理实际上是一项成本较高的工程, 我们应当在工程开始前就意识到这一点, 从而在整个工程的各个阶段都注意成本的控制尽可能降低前期建设成本和后期的养护费, 实现河道生态治理的可持续性发展。

3 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的措施

3.1 修复河道的形态。

我们要对河道进行修复就必须先从其形态方面入手, 第一我们应当尽可能地对河道的天然状态进行保持, 因为我们任何的对其状态的改变都会使得当地的水系受到影响。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所要做的工作主要有四点, 首先第一点是要对河道的持续性进行修复, 这种修复主要是清除原本的老旧拦河坝, 并且将一些让河水形成跌水状态的坡度进行减缓, 并且要对辅助水道进行建设。第二点是利用植石头促使水体流动的多样性。将石头埋入何地从而使得水底的高低不等逐渐形成深沟与浅滩。第三点是尽可能地给河流更大的空间, 最后一点是对于城市河道的生态治理方案在选择上应当更加谨慎从而使用最行之有效的方案进行治理。

3.2 修复河床断面。

城市中河流的河床硬化覆盖可以进行以下处理。清理之前在河床上设置的硬质材料, 使河床的自然泥沙状态呈现, 局部河段可以用复式断面, 不同河道有不同的保证率, 把他们分成几个等级, 按级扩展河道的宽度。河道的上部护坡和平台的过流频率较小, 一般可以种植矮乔木, 这样还可以促成河道的立体绿化, 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严谨对待河道覆盖和侵占。原来河道与护岸的改造需要建造生态型的护岸。生态型护岸有三种类型, 自然原型护岸和多自然型护岸、自然型护岸。

3.3 采用天然材料修复河堤。

目前我国大部分河堤所采用的材料都是混凝土的, 混凝土对于生态修复而言是有害无益的, 我们应当利用更加绿色的竹笼、木桩作为河堤的修复材料进行河堤修复, 从而使得河堤更加有助于生态化, 在这方面日本有着较为丰富的经验,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实施了一个计划, 倡导一些河段要尽量使用天然材料修建河堤, 例如:竹笼、木桩等。日本国内把它叫做“生态河堤”, 日本政府为了拯救河流的生态状况应用了这种方式, 结果就是流经城市的河岸草木葱茏, 堤坝的修建都是用纯天然的石头, 现如今, 日本有很多自然型河道治理的例子。

结束语

随着我国的发展城市的河道生态化治理和修复已经成为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我们必须秉持精益求精的精神, 在生态化建设方面既要小心谨慎有需要富有创新意识从而使得我国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能够更加顺利地实施。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进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地加速, 在这样的情况下, 我国城市的河道问题已经日益凸显, 这主要是由于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逐步上升加之各类工业对于水资源的污染日益加重所引发的。一方面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河流, 另一方面则是工业的发展无可避免地会对河流造成一定的污染, 因此这二者之间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成为了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对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措施进行详细的介绍, 希望能够为河道治理做出贡献。

关键词: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环境修复,措施

参考文献

[1]戴斌, 尉红星.绿化生态河道.造福子孙后代——关于新民市柳绕地区生态河道建设的新思路[J].科技资讯, 2009 (22) .

[2]徐晓艳, 王鹏, 董海波.河道治理的生态水利模式研究[J].科技资讯, 2009 (09) .

[3]谷晓存, 刘景春, 吴庆伟.城区河道治理与环境协调共处的尝试[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09 (02) .

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 修复治理工艺 篇3

【关键词】河道治理;生态修复;相关思考

前言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激增,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升,这导致人们对于水资源的需求越大,人们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力度也在逐渐增大。若是人们随意的开发,不遵循保护环境的原则,那么将会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造成严重的破坏。因此必须要做好河道的治理工作,同时也要做好生态修复工作,以此来促进河流生态系统的稳定健康发展,更好的满足人们水资源的需求。

一、河道治理的现状

对于河道来说,主要是包含了河堤、河床、护坡、水体以及相关的生物等生态系统,能够有效起到防洪排涝以及抗旱的作用,同时也是生态、休闲以及旅游的场所。在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升的同时,河道的生态环境越加的恶劣,这给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较大的危害。现今很多河道都呈现出“直线化”以及“平面化”的现象,以往的河道都是曲折蜿蜒的,但是由于水污染日益严重,河道的生态平衡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导致河道的自净能力逐渐失去作用,水环境的质量抓紧下降,最终导致了河道的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破坏。因此现今来看,河道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生态环境问题,而对其的修复也要站在生态的角度上进行全面的考虑,改善水环境以及做好生态修复工作。

河流的不断开发会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会破坏生态系统,导致生物多样性受到损坏,很多生物物种消失,并且还是频繁发生一些洪涝灾害,河床不透水的面积逐渐增大,河流的泄洪大大的削弱。另外,河床硬化对于城市的地下水供给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1]。所以,针对这些现象,必须要做好河道的治理以及生态的修复。

二、河道治理以及生态修复需遵循的原则

首先是遵循生态治理的原则,现今来看,人类的活动已经对大自然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并且导致了河道的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破坏[2]。这样在进行河道的治理中一定要与原本成熟的生态系统进行保留,以此来能够避免对原本的生态系统进行破坏,导致其恶化。可以利用建造河岸的方式来进行河道的治理,选择一些灌木或者是乔木等。其次就是要遵循着远近结合的原则,对于河道的治理工作来说属于一种长期的事业。因此在进行修复治理中,必须要制定一个详细的规划,能够分阶段的进行,尤其是对于一些特殊地形的位置,一定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考察,以此来决定出最佳的方案,进行治理。最后就是要坚持区域规划一致的原则,能够对城市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的考虑,结合实际情况,做好规划工作,以此来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进一步的破坏,最后最好河道治理以及生态修复工作。

三、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措施

3.1对河道形态进行修复

在对河道的形态进行修复中,对于一些天然的河道,要尽量保持其原有的状态。因此对其形态的修复主要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就是要保证河道的连续性,将一些旧的拦河坝进行清除,将直立的跌水进行改造,使其成为缓坡,假设相关的辅助水道,同时也要设置出不同类型的鱼道。其次就是要保证水体流动的多样性,可以将石头埋入到河堤,这样在河堤形成深沟以及浅滩,以此来促进水体流动多样性[3]。再者就是要为河流给予更大的流动空间。最后就是要选择的治理方案要严谨,能够对各种问题进行全面的考虑,要对一些生物物种、河畔林等方面都进行考虑,以此来进行全方位的治理工作。

3.2对河床断面进行修复

对于城市中的河床硬化覆盖的处理,要先在处理之前能够清理好河床上的硬质材料,以此来让河床上的自然泥沙状态呈现出来。对于一些局部的河段能够利用复式的断面进行处理,将不同的河道分成不同的等级,以此来针对各个等级进行河道的拓宽。在河道的上部护坡以及平台的过流频率较小,那么便可以对其种植一些矮乔木,以此来直接促进河道的立体绿化,这样不仅能够改善河道的环境,同时也能够为附近的居民提供一些休闲娱乐的创所。做好原河道以及护岸的改造要能够建造生态型的护岸。

3.3重视河岸的植被以及湿地的建造

对于河岸带来说,其中湿地属于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就是缓冲、廊道以及植被护岸的保护,能够利用河岸带的生物重建技术建立一定规模的植被,以此来做好生物的恢复以及重建。对于生物恢复以及重建技术中含有生物物种的引进,物种的保护,物种的选育以及培育,还有就是种群结构的优化等[4]。另外,对于河岸的缓冲技术含有水土流失控制、土壤的恢复等。

图一,某河流生态修复技术

3.4人工湿地处理技术

人工湿地处理作用来说,主要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生物等三重作用,来度污水进行处理以及净化,现今来看,这种技术已经成提升提升水体水质的有效方式。人工湿地能够对有机污染物进行一个有效的降解,在废水中的不溶性的有机物能够利用沉淀以及过滤等作用,被一些微生物所利用[5]。对于废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物的处理,主要是利用植物根系的吸附作用,以此来做好对其的代谢降解,并且进行全面的分解处理。在对其的处理中,湿地中的一些微生物也会得到很快的繁殖以及生长,可以定期对填料进行更换,并且对于一些新生的植物进行收割,以此来将其在湿地生态系统中除去。

3.5河流护岸生态修复

现今我国很多河道景观植被十分匮乏,并且植被种植的种类也十分的单一化。很多河道主要是以混凝土以及浆砌块石梯形的明渠构筑形式,这样导致了河道的硬质化现象十分明显,并且也十分的单调。因此在保证其防洪安全的前提下,要能够对一些阻水的结构进行合理的拆除,以此来将人造化的断面修复成自然形态,同时能够针对河流生态学的理念,来进行适当的加宽以及造弯,这样将会满足河道排涝泄洪的需求,同时也要做好的生态的保护工作。

3.6生物膜处理技术

对于生物膜处理技术来说,主要收益有天然材料、合成材料为主要载体,同时能够在表面形成一种生物膜,生物膜的面积加大,微生物能够附着到表面,以此来对一些污染物进行讲解。利用生物膜的自净原理能够在河道内部铺设一些卵石,以此来改变水环境生态链的单一性。对于生物膜技术来说,其中处理效率较高,尤其是对于一些受有机物以及氨氮轻度污染的水体,具有较高效果。生物膜技术在污染河水的修复中将会具有很高的优点,能够对污染物直接处理,并且操作上十分的简单,对周边的环境感染很小。同时该技术的成本投入很小,价格方面价位合理。并且该技术不会形成二次污染,修复的时间也较短。

结语

现今人们对于水资源的需求越加的大,并且河道生态的破坏也十分的严重,因此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做好河道的修复以及生态环境的修复工作。对其的修复属于一个长期过程,必须要针对实际的河道情况来采取一些科学合理的措施,做好修复的工作并改善河流的生态系统,提升其水的自净能力,保护生态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李凤爱.浅谈城镇河道治理与水土保持[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10,(04):55-56.

[2]王润宁,梁海东.河道治理中的水土保持浅议[J].地下水,2011,(06):50-51.

[3]张传明,李爱学.沂源县治理河道效益好[J].中国水土保持,2011,(06):30-31.

[4]莫若愚.调整治河思路使河道治理取得综合效益[J].甘肃农业,2013,(03):40-41.

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 修复治理工艺 篇4

论文征集函

各有关单位:

党的十八大把水利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强调要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建设美丽中国,进一步凸显了水利战略地位,深化了水利工作内涵,拓展了水利发展空间。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丰富完善治水思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由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中国水利技术信息中心决定于2013年4月在江苏南京召开第五届全国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交流研讨会。并编辑出版《2013 第五届全国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汇总》论文集将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图书馆)和知网收录,颁发收录证书及收录编号,优秀论文将推荐到《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杂志正式出版。大会组委会热忱欢迎广大水利工作者,科研院校等行业人士踊跃投稿。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形式与主题

主办: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水利技术信息中心

大会主题为:推进河道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二、内容

1.新形势下河道治理的新思路与新观念

2.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河道生态文明建设 3.河道防洪与供水安全

4.城市河道景观塑造与水文化内涵

5.中小河流治理的指导思想与区域规划案例讲解 6.河道边坡加固与生态修复技术 7.城市河道滨岸土地的开发利用 8.河流水环境综合治理与生态保护 9.河道疏浚技术与废物利用 10.河道采砂专项整治与治理对策

11.加强河道综合治理,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12.进一步加强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建设与新技术应用 13.江河沿线河湖水系、水环境、水生态的现状、保护与管理 14.河流水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与救援措施

三、论文及会议时间安排

1.论文征集截止时间:2013年3月15日

2.会议召开时间:2013年4月(具体时间将另行通知)地点:南京

四、学术委员会

主 席: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 主任/院士 王 浩

副主席: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教授/博导 刘树坤

中国环境学会水环境分会

理事长/研究员

金相灿

员:(排名不分先后)

河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院长/教高

孙景亮

浙江省水利厅河道管理总站

站长/教高

陈永明

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

副院长/博导

丁爱忠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

副院长/教高

仲志余

内蒙古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副院长/教高

张世侃

河海大学

教授/博导

崔广柏

五、投稿具体要求

1.征文活动不收取任何费用; 2.稿件概不返回,请作者自留底稿。

六、论文要求

1.内容要有实用性、创新性和前沿性;观点正确、论据充分、数据可靠、文字流畅、图表清晰、照片清楚,篇幅控制在 5000字以内(A4复印纸4页,含图表所占篇幅),论文摘要不超过200字,计量单位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中的有关规定;论文必附主要作者联系方式(包括:姓名、单位、职称、职务、通信地址、邮编、电话、传真、电子信箱地址等)。请见附件:论文撰写规范。2.论文不得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工作秘密。

七、征文奖励

大会学术委员会将负责对论文摘要进行评选,一等奖一名,奖励2000元;二等奖二名,奖励1000元;三等奖三名,奖励500元,并颁发获奖证书。结果将于3月通知作者。评选出的优秀论文第一作者将邀请做大会交流发言,发言时间约30分钟。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周明波 电话:*** 投稿邮箱:hedaozhili@126.com 欢迎各界洽谈合作: 孙乾惟 *** QQ:189279459 网址: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 /diwujiehedao

二〇一二年九月十一日

论文撰写规定

一、题目

三黑,一般不超过20个字。段前12磅,段后10磅

二、作者

小四仿宋,一般不超过5人

三、单位

小五宋,应著录全称(不用代号),一般应到系一级或室一级,所在省市名和邮政编码。例:(清华大学核能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084)

四、摘要

六宋,200字以内。

五、关键词

六宋,5个左右,各词之间空一格分隔。

六、正文

五宋,文中一级标题四黑,段前、段后各加 0.5 行,二级标题小四黑,三级标题五黑,序号分别用“1”,“1.1”,“1.1.1”,顶格;表标题小五宋,在表上方,上空一行;图标题小五宋,在图下方,下空一行;表、图注:小五宋,在表、图下方,下空一行。图表中文字六宋。

七、参考文献

六宋,一般只引正式出版过的文献,按在正文中被提及的先后排列各篇参考文献的序号,所有参考文献均应在正文中提及。

八、作者简介

六宋,务必提供第一作者或主要作者的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性别(民族

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其他(简历,研究方向,Email,网址,联系电话等)。各项目务必填写完整,100字左右。会员请注明会员身份。

九、文章版式和页面设置:用Word2003或以下版本排版,通栏写作。A4竖排,页边距:上3.5cm,下2cm,左2.5cm、右2.5cm;页眉 1.5cm,页脚 1.75cm;文档网络:行固定,行38,18磅。全文单倍行距。

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 修复治理工艺 篇5

3.1 生态河道断面规划

在河道治理过程中, 河道断面形式的选择应当融入生态化理念, 根据其排洪排涝、灌溉功能和旅游等功能要求, 加强生态河道, 景观河道的建设, 以提高河道空间利用率, 实现河流的生态化建设。为确保河道断面规划设计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 在河道断面规划设计时要考虑河道的过流能力、槽蓄能力以及城市发展需求等。

3.2 恢复河道自然状态

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应用, 应将河道浅滩及河道水土多样化生物栖息作为关键内容, 在保证河流正常的通航及防洪能力的前提下, 对河道的自然状态进行恢复。

首先, 需要结合河道实际情况, 应尽量保证河道走向更接近于自然状态, 河岸线路平顺, 宽窄适中, 要避免人为改造不合理线路的出现。其次, 在对河道治理工程进行设计时, 要着重考虑河道与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要使河道生态系统与周边环境结合在一起, 以拓展和稳定自然生态系统。然后, 在进行河道治理时, 要尽可能恢复土质河岸, 在河道沿岸多种植绿色植物, 植被品种尽量选择那些适宜在水边生长, 又对生态系统内其他动植物的影响较小, 以实现陆域生态环境能够与水环境生态系统很好地融合, 保持河道生态环境体系的稳定性。最后, 在修筑河堤及沿岸景观时, 尽可能地选择自然石料, 既可以使景观的自然和谐, 又有助于河道生态系统的自然稳定发展。

3.3 构筑河道生态水网

生态水网的构建需要以河流水系联网为基础, 根据河道不同地区的自身特点对河道进行区域化管理, 达到既能实现各种水资源的优化调度, 又能恢复和改善河道的生态环境。生态水网建设是一个复杂庞大的工程, 要从整个河道出发, 资源共享, 协调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实现河流流域内生态循环的有序进行。

3.4 建设生态河堤

在对河堤进行设计时, 为满足生态河堤的需求, 可以在河道两侧设置浅滩、实地等, 既给沿岸居民提供了欣赏河道美景的场所, 又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地, 和谐美化河道的整体性。

在河道河堤施工中, 应该合理选择材料, 将周边自然环境作为材料选择标准, 在一些防洪压力较大的区段, 尽量选择混凝土砌筑河堤, 而对一些防洪压力较小的区段, 可以采取自然石料进行河堤修建, 尽可能减少其对于河道生态环境的影响, 有助于沿岸生态系统原始面貌的修复, 提升河道与河堤的融合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 将生态水利应用到治理河道中, 是一项复杂、系统、可持续、实施性较高的工程, 有利于整体生态环境。所以, 要加强对河道治理工作的重视, 在河道的治理中, 要严格遵循生态水利治理河道的原则和理念, 利用各种有效的管理方式与技术手段, 加强对河道的生态建设, 促进河道生态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兰建.浅谈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运用[J].建筑与装饰, (8) .

[2]李霞.如何进行生态河道治理[J].农业科技与信息, (14) .

[3]关前芳.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 201 (24) .

[4]倪宏.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运用[J].智能城市, 2018 (9) .

[5]蒋旭.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分析[J].珠江水运, 2018 (10) .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综述 篇6

河流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建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河道的综合治理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点.通过分析城市河道在生态型护岸工程和景观设计2个方面的研究成果,探讨我国城市河道整治应注意的问题,力求为我国城市河道的生态治理和恢复提供参考和借鉴.

作 者:王雪 田涛 杨建英 吴敬东 段淑怀 Wang Xue Tian Tao Yang Jianying Wu Jingdong Duan Shuhuai 作者单位:王雪,田涛,杨建英,Wang Xue,Tian Tao,Yang Jianying(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100083,北京)

吴敬东,Wu Jingdong(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100044,北京)

段淑怀,Duan Shuhuai(北京市水土保持工作总站,100038,北京)

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 修复治理工艺 篇7

现阶段, 我国河道管理工作中存在很多的不足, 如管理工作进行不到位、乱占河道建房的现象比较突出、河道污染严重等, 产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于河道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往往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忽略掉了城市河道的环境, 从而导致了人类与河道共同争水的情况。由此可见, 针对河道的管理问题非常严峻。

1 河道管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水资源是自然中大量存在的, 但可供人们使用的水资源总量却很少。水资源的存在形式主要有:河水、地下水、积雪、冰川、沼泽水和湖泊水。距离我们生活最近的水资源主要是地下水和河水, 河水是生态环境中大量存在的, 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在发生洪涝时, 河流也是人们泄流的重要途径。河流水既保证了人们的生活又保证了人们的安全。它对人们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用水量越来越大。为了使经济能够快速的发展, 许多人对环境问题不管不顾, 只一心求生产, 以至于在河流管理方面有着很多不好的现象存在, 下面我们对这些不良现象进行分析研究, 希望能够找到一些好的解决方法。

1.1 河流管理工作不完善

在河流管理的工作中, 由于我国的行政部门过多, 许多部门同时管理同一方面的工作, 就会出现推卸工作的情况出现。国家颁布了好多项与河流管理有关的法律条款, 但具体落实的却不知几何。许多工厂在污水排放的时候, 将一些不符合标准的污水排放到河流中, 导致河流水质变差, 同时还会影响附近许多水体的水质情况, 从而使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出现问题, 危害人们的生活健康。

1.2 乱占河道建房的现象比较突出

现阶段我国很多地区在河道附近均存在违法建筑, 乱占河道建房的行为对河道功能的正常发挥有着一定的影响。而发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河道管理方面不力, 对于河道的监管力度及重视程度不够。

1.3 河道污染严重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人类对于河道的污染是非常严重的。按照对河道污染的污染物来进行区分的话主要有两种:有机污染和其他污染。这两种污染在导致水资源问题同时还造成了水生态失衡的现象。在我国大多数地区, 很多部门对河道的自然弯曲强制进行取直, 这样做尽管是实现了水流速的增加, 但由于各种生物物种的生态环境被破坏, 这也使得河道中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

2 生态治理相应对策

2.1 对管理模式进行转变

首先要改变管理者的管理理念, 从而转变管理模式, 系统生态资源管理取代单一资源管理, 最终实现生态型管理。从资源开发、生物保护、环境规划全方位统一协调规划, 实现区域资源管理的综合性、有效性。政府首长在建立河道管理的过程中将负起总的责任, 党政主要领导主要负责河道流经区域, 组织实施过程由当地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河道管理机制的有效实施还必须结合当地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城乡建设规划过程中, 建设部门积极配合河道主管机关努力做好城乡防洪规划, 所有占用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审批。涉及河道建设用地时, 土地部门在审批过程中要首先征得河道主管机关的同意, 河道主管机关同意后才可以按土地审批程序按部就班履行审批手续。

2.2 河道采砂规范管理

加强河道采砂工作的管理力度。另外, 关于违章采砂的不法行为需要制定相应的措施加以管理, 一经发现应给与严厉打击。采河段内划定的限采区、禁采区要进行严格的规范化管理, 而靠近生活区的采砂船只要求实行夜间禁采活动;关于采砂许可证的问题要统一的进行更换和验审;另一方面要收取采砂管理的费用;签订采砂公司管理责任书, 将采砂户、采砂公司以及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理清楚、弄明白;用统采式采挖船只替代分筛式, 对每一个采砂船只都要进行档案编号;发挥乡镇和群众在违法采砂行为上监督与举报的作用。

2.3 进一步强化河道日常管理

2.3.1 河道清洁

保持河道的清洁是河道日常管理的措施之一。根据当地的情况对河道附近的村落进行责任分工制度, 每个村庄负责自己的责任区。当有河道问题发生时, 根据划分的地段进行责任追究, 做到哪里有问题, 查找哪里。同时在河边种植绿化带, 美化周边环境, 并按照河道管理机构的要求做好相应工作。

2.3.2 河道稽查

有的人因为法制观念淡薄, 因此在河道内乱采乱挖, 导致河道的不稳定。加强对河道的稽查就非常有必要了。发现有损坏河道的行为时, 及时制止, 并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处罚。以法律的手段维护河道的安全。和周边有关单位建立共管机制, 不但要促进河道的发展, 同时加快环境、市政建筑的发展。

2.3.3 河道监测

河道用水是河道附近居民必不可少的事情。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企业排除企业废水对河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 做好河道检测, 严格管控企业废水的排放, 提高河水的自我净化能力。在建设过程中, 做好河道施工的检测, 对于不符合法律标准的河道附近建筑物, 给予拆除, 为河道的建设发展提供有理、安全的环境。

2.3.4 河道安全

河道安全是河道问题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经常对河道护栏、涉河工程进行安全检查是保护河道的措施之一。对于河道附近的违法建筑物应当立即拆毁, 以免对河道的安全造成影响。施工单位应该按照涉河工程建设的相关法规进行施工, 对河道的建设材料进行严格检测, 确保河道质量。

2.3.5 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学习

河道的保护不只是相关单位的工作, 也是广大市民的责任。因为河道的发展和广大市民的生存环境有关, 经常性的进行对河道相关法规进行学习, 一方面增强了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另一方面也美化了河道。在日常生活中设置电话监管渠道, 对于破坏河道的行为, 广大市民可以通过电话向有关部门举报。通过在河道附近建设垃圾箱等措施, 逐步改善河道周边环境, 有效增强对河道的保护。

2.4 规范行为意识, 建设生态河流

河道的发展是一个城市的面貌, 因此对河道的发展要从河水抓起。河水的污染与否和人民的行为规范是离不开的, 加强对河道的维护不单单是对河道的加固, 更是对河道附近居民行为的约束。只有规范人类的行为意识, 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 才能确保河道的清洁。在开发过程中要严格保护水资源, 做到生态建设。第一要算计出河流的生态水量, 保证生态用水充足;第二是将河道的建设纳入生态环境保护中, 将河道的建设生态化、工程化。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实际生活中河道的建设是有很大的作用的, 不但能够排水, 还能够降低水灾的程度。河道的管理应该作为城市的一项重要管理措施, 如果河道的管理工作没有做好, 就会影响到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 对于城市的管理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 相关单位要重视对河道的管理, 加强污水检测力度, 建立一个优美的河道环境。

摘要:在工业化发展迅速的今天, 我国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 人们对于水资源的需求度也在不断提高, 然而城市可用水的破坏程度也在发展的同时得到破坏, 引发现阶段人类和河道共同争水的现象。因此,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 就必须加强对河道的管理, 找出河道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解决, 最终实现生态建设发展。

关键词:河道管理,生态治理,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徐位明.谈中小河道综合治理的技术方法的发展[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 2012 (01) .

[2]樊静.河道管理浅析[J].新疆水利, 2011 (02) .

城市河道的生态与景观治理 篇8

关键词: 城市河道;生态;景观;治理

中图分类号:TV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020(2014)05-0059-03

河道,是城市重要的生态环境类型,不仅具有防洪泄洪、水利航运的作用,还能改善城市生态与小气候,给人们提供游憩之地。日本在1997年颁布《建设省河川砂防技术标准及解说》,在河道护岸工程设计中提出“护岸往往设置在重要的河边,周围有生态和自然景观等环境,因此护岸应采用与周围自然景观协调的结构形式”。

我国在河流保护与河道生态工程技术领域起步较晚,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在各地实践中,有些城市采用生态技术手段如生物氧化塘、湿地净化等改善河流湖泊的水质,有些城市运用生态景观廊道治理理念,实现了集水利、生态、休闲、商业等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型城市滨水空间,如成都府南河、南京秦淮河的生态治理。总体来说,我国城市河道治理取得一定发展,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与国外先进的河道治理理念及技术措施间存在较大差距。

1 当前城市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河道护岸结构单一

长期以来,在“治水第一”的政策指导下,城市河道下垫面被采取硬化处理,平面上进行裁弯取直,为的是加快过水速度,使得城市河道逐步渠道化。水生植物在硬质河道难以生存,微生物、鱼虾的生存环境被破坏,河流的生态功能、景观功能被大大削弱。为保护城市安全,人们将河堤逐年加高,并建设大量钢筋混凝土、块石堆砌的垂直护岸,破坏了原有的河流形态[1]。

1.2 河道景观遭到破坏,降低了亲水性和通达性

完全人工砌筑的河道与堤岸,改变了在多重自然力作用下形成的河床、河岸的自然特征和重要功能,同时,忽视了河道与城市的横向联系,石砌的护岸垂直陡峭,使得人们走在河边,有一种落差感,不能获得良好的亲水性和通达性。河流两岸原本可供人与自然亲近的天然场所被闲置了。

1.3 河道自然生态遭到破坏,降低了生物多样性

渠道化的硬质河道,破坏了两岸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河中水草绝迹,两栖类动物的生态廊道被切断,水生昆虫不能正常羽化,生物多样性大大降低[2]。

1.4 水质污染严重

随着城市的发展,河流两岸的土地被大量开发利用,附近产生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河中,造成河水水质恶化,加速了水生动植物的灭绝。

2 城市河道治理的基本原则

2.1 多目标兼顾原则

城市河道治理不仅是解决防洪问题,还应包括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改进河道通达性、增加休闲亲水场所等方面。如果仅仅从某一个角度出发,轻则造成资源浪费,重则对城市河道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影响,因此必须统筹兼顾。

2.2 自然生态保护原则

依据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河道,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景观异质性,促进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沟通城市河道生态系统的生境走廊,构建城市河湖“斑块—基质—廊道”的有机整体。

2.3 自然美学原则

河道景观设计尽量采用自然线型,强调植物造景,运用天然材料,创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城市滨水景观。

2.4 公共性、共享性、开放性原则

城市河道不应该是被闲置的一角。在设计中,重视公共空间的通达性,重视提供亲近自然的交往空间,强调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共享性,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来到河岸边驻足、观赏,实现人与自然的亲近。

3 河道的生态修复

3.1 生态河道建设

首先,去除河底平坦的硬质衬底,改为缓坡。其次,按照宜宽则宽的原则进行修复。一方面是通过对河道清淤,加大河道蓄水量,强化河道自净能力,另一方面是在河道两岸保留一定的浅滩宽度和植被空间,为生物的生存发展提供栖息地。沿河设置一些蓄水湖池,或是布置河心小岛,使河流产生分合变化,有聚有散。河道拐弯冲刷严重的地方,可将凸段后移。

3.2 生态型护岸

在生态环保理念的影响下,一些城市在对河道进行改造的时候不再采用整板式混凝土硬化,而是改用可镶嵌植被的植草砖、植草格栅等材料,不仅能稳定边坡,又能起到绿化的效果。更加生态的护岸可采用干垒毛石加铅丝网固定,底层覆以回填土,用生物方式紧实后再覆以种植土,种植水生植物。这种护岸形式中硬质材料减少,植被占到了更大的比重,为恢复和重建退化的生物群落提供了更好的生存条件。

3.3 恢复退化的河岸植被

首先,搞好植物群落的历史与现状调查,设定科学的目标。其次,植被恢复要符合群落结构的要求,在适应当地条件的基础上选择群落生态习性有所差异的树种,如阳性树种、耐阴树种和阴性树种,大乔木、小乔木、灌木和藤本树种,都要合理的搭配。群落的稳定性包括现状的稳定、时间过程的稳定、抗变动能力和变动后恢复原状的能力。一般认为物种多样性是群落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尺度[3],因此,河岸植被还应选择尽可能丰富的物种,且每个种的个体数比例相对均匀地分布。

4 河道的景观治理

4.1 河岸线的设计

河道平面形态设计应该以自然河道长期发展形成的河道形态为依据,保留和设计一些河流自然形成的蜿蜒曲折和网络结构,包括湿地、河湾、急流和浅滩等。但是由于城市河道周围大量的建筑物,空间狭小,不可能完全像自然河道那样有大的弯曲和水系的分合,而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尽量满足景观上的要求。通过两边河岸线的随弯就势、收放分合,水域的形态、面积不同,河床高程的变化形成近似自然河道的效果。

4.2 河道断面设计

目前较为改良的方案是采用多层台阶断面结构,能在满足防洪要求的同时,为鱼类和水生植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但由于自然河流在断面上显示多样性变化,进行断面设计的时候也应该尽量做到河床的非平坦化,利用天然材料构筑自然起伏的断面形态,尽量接近河流基底的原始状态,不仅能够改善生态环境、丰富景观,也大大减少了建设和维护成本。

4.3 护岸设计

河岸地带的主要功能在于保持水土、遮蔽岸线,同时发挥景观、休闲等功能。为了达到这种要求,就需要在河岸的设计上摈弃传统的工程技术方法,考虑采用生态河堤,仿效自然河岸的形态特征。同时,在护岸的设计中还要注重亲水性,只有这样才能把河道的护岸处理和滨水区的景观设计相协调,发挥河道的社会效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例如可设计亲水驳岸接人行木栈道,外侧再用野花、树丛将行人与机动车道完全隔离。另外,增强城市河流与周围大环境绿地的横向联系,通过打通绿色廊道、联结绿地斑块来进一步构建可持续的城市生态圈,也应是护岸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4.4 植物配置

河岸绿化的植物选择首先要遵从“适地适树”的原则,优先选用当地的乡土树种作为建群种或每层的优势种。乔木应注意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搭配,也可使用一些开花色叶树种,营造丰富的季相变化,如水杉、银杏、栾树、火棘、红枫、樱花、梅花、木槿、山茶等。春天樱花如云似霞、栾树梢头层层黄花,盛夏木槿繁花似锦,秋天水杉、银杏、栾树叶子金黄,火棘红果累累,冬天山茶开花浓墨重彩,一年之中美景各异,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水生植物的配置要考虑常水位深浅,既能满足河道在丰水期的行洪要求,又能满足枯水期的景观效果,保证四时有景,河岸边坡不至于裸露。沿岸宜栽植千屈菜、再力花、黄菖蒲、芦苇、慈菇、水葱、花叶芦竹、美人蕉、鸢尾等,这些草花形态各异,极易造景,并且不需要特殊的维护。

草坪宜选择马尼拉、狗牙根等根系发达、适应性强、便于管理的草种。亲水平台可栽植垂柳、云南黄馨等摇曳多姿的树种,河心岛则可采用疏林、草花的自然组合。

5 结论

保护和整治河道环境,提供亲近自然、开放共享的城市滨水空间,关系到每一个城市居民的福祉。在满足城市防洪、泄洪要求的前提下,我们应摈弃将河道渠道化的单一做法,重建自然的、会呼吸的生态河道。首先是解决城市污水排放及治理问题,切断河流污染的源头,只有这样植被和微生物才能生长,河流才能重现生机。其次以景观学原则为指导,设计近自然的河道线型和断面,采用生态环保的建筑材料,合理配置植物种类。同时,加强河岸带景观维护和植被养护,积极宣传与引导,提高城市居民的河流保护意识。只有让河流活起来,城市才能富有生命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是看得见的未来。

参 考 文 献

[1]赵全儒.城镇河道生态治理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0):9558-9560.

[2]朱国平,徐伟,齐实 等.山东省招远市城东河河道近自然治理设计初探[J].水土保持研究,2004,11(1):160-162,181.

[3]冷平生.园林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生态护坡在河道治理的应用论文 篇9

4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护坡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河道的水土流失,起到改善河道环境的作用,但其造成的生态环境的二次破坏,不利于河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护坡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为促进河道生态环境系统有序健康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环境。

参考文献:

[1]孙中强;张涛;王燕.生态护坡在河道治理过程中的应用分析[J]治淮..03

[2]叶嘉康.关于河道整治过程中污水治理方法的研究[J]黑龙江水利科技..12

[3]戴梅.对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的思考[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04

[4]赵鸿;刘媛;李婧.基于河道治理的城市河流生态修复[J]西北水电..02

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篇10

摘要:河道工程作为水利工程改造和建设的主要对象,其在改造建设的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破坏。为了确保生态环境和水利规划能够得以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积极引入生态环保理念尤为重要。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重点探讨了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生态水利;河道治理工程;应用

河道的生态化整治主要是在改善河道功能的同时改善河道生态环境。过去人们是依水而居,人们被动的去适应水环境。而随着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随意改造和整修河道,让水环境来迁就人们的居住环境。这样做在短期看来确实能起到改善居住环境的主要目的,但是从长远来看,人为的改变河道功能,不注重环境保护,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严重的威胁着城市居民的生活居住安全。因此在河道治理过程中积极引入生态环保理念十分重要。

一、生态水利的介绍

传统的水利工程重视对水流进行控制为人们的用水、防洪、发电、航运等服务,虽然水利建筑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也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失衡发展。生态水利指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既考虑了水利枢纽的建设,也考虑了生态系统的建设的水利系统。河流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不仅对人们的需求进行了满足,还确保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所以是非常重要的。

二、生态水利的河道治理优势

传统的河道治理方式比较单一,对河道周边的自然景观和河流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为了达到河道治理效果达到最佳,实现生态环境的和人类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将生态水利理念融入到河道治理工程中,采取有效的生态水利方案措施,对改善水环境极其周边的生态环境是现代河道治理工程的新举措、新思路。之所以将生态水利的理念思想同河道治理工程相融合,主要是生态水利具有以下优势。

(一)有利于形成稳定良性循环的河道生态系统

生态水利理念下的河道治理工程是根据河道周边的自然地形、地貌、水及水生物等通过科学配置将河道、河堤周边植物及水中生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稳定良性循环的河道生态系统。生态水利理念下的河道治理工程,对河流中的水生物及河道周边的鸟类提供良好的栖息和繁衍生殖的环境。河道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河道两侧的植被进行恢复。河道两侧的植被作为河道和河岸的生态过渡带,河岸生态缓冲带的边缘效应极其明显。

(二)有利于提高河道水流的自我净化能力

生态水利理念下的河道治理可起到净化河道有机污染物,提高河道水流自我净化能力的作用。有机物是河道水域中的真菌和细菌的主要食物,有机物在氧化作用下造成污染破坏进而分解为无机物,被河道水域中的藻类吸收,藻类在光合作用下在水中和空气中释放氧气,满足水体内好养生物的生长需求。在这样的循环模式下,河道水体自身就能净化,降低水域的污染程度,使污染的水域变得清澈,为河道水域中的鱼虾等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也给河道周边鸟类提供了食物丰富的觅食场所。

(三)有利于防范水土流失

基于河道两层的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使得河道两侧的植被能够在河道土壤内细小孔洞渗出的水的供给下正常生长,同时植物在充足的水源下,其根系则变得更加的发达,很好地起到了固土的作用,即使在雨水的冲刷下,不至于造成较大的水土流失。

三、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一)生态河堤的建设

生态河堤指的就是人工恢复自然河堤时的人工护岸,不仅维持了河床本来的作用,还考虑到了渗透性,对河流和河岸之间交换和调节水分作用进行保证,还可以抗洪。通常来说,生态河堤主要分为:自然原型护案,一般是利用植物对河堤进行保护,例如,水杨、流水等;自然型护岸,和自然原型的护岸相比缺少大然材料的护底;人工自然型护岸,和自然型护岸相比多了混凝土等,防洪功能较好。通常来说,设计生态护岸主要遵循的原则:经济性,也就是既保证了相关的功能,也使工程的造价降低;协调性,也就是将刚性结构尽量降低,促使工程的环境更加优美。

(二)自然化河流的建设

自然化河流的建设指的就是治理河流时不仅要维持、重现和创造出原始的河流自然风貌,还要实现河流的水系作用。建设自然化河流不仅仅是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也可以发挥出河流防洪抗涝的作用,还最大程度的降低了人们损害河流环境,促进自然和人类的和谐发展。在建设自然化河流时,建设水边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主要包括空间环境、生物环境和水环境。

建设自然化河流的原则就是在尽量接近自然的同时创设出多样的环境,比如,设计河岸线时使其为不规则型,显示出河流结构的多样化;最大程度的和自然相顺应,比如,在治理河道时要分区域,分阶段,能利用自然动力就利用自然动力,适宜弯曲的就弯曲;建设绿化的网络,河流在生态系统中是比较孤立的,所以需要使水和绿化交叉;构造的河流景观要简洁,多多利用自然的植被和材料,促使河道形态更加原生态。

(三)通过动植物生长提高水评自净能力

在河道治理工程施工中可采用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生物膜法技术及生物操作等技术来修复遭受污染破坏的水体。通过水体中各种生物的转化和转移及分解的方式提高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并结合河道水环境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在不造成水体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上多种植植物和放养水生动物,丰富河道水环境资源,为人们提供多感官的愉悦享受。此外作为城市河道,不仅仅需要防洪等作用,还具有美化景观的作用,在生态水利构建河道建设时,需要考虑到河道周围的景观建设。可通过栽种花草,美化水面来实现。

(四)构建水生动物种群

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应用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要保证河流流域的生物多样性原则。提高流域的物种数量和种类,从而保证河流内部生态平衡和稳定,具体的措施就是构建有效的水生动物种群,提高水生生物的数量维持平衡和发展,比如可以适当提高鲍,螺,螂的种群数量,这些生物在以消费浮游生物和流域水内垃圾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河流内循环有效地保证河道建设的生态发展、维护生态平衡。

四、河道整治注意的问题

河道的整治应该要与河道的景观设计相辅相成,在满足河道的必须功能之外,应该要把河道变成是城市的景观之一,设计打造出令人身心愉悦的河道环境,在护岸的基础上要多在河道边上种植形状、美感相结合的草本植物,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圈,从而保护河道环境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体现一个美的自然景观效果,而不是一味的考虑单方而的原因,要考虑到多方而综合的效果,使得人景合一。

河道的整治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后期的养护工程更加是一个长期持之以恒的工作,这包括有河道的保养,河道生物的检测。所以要有专业的人员进行维护,及时发现植物、生物的生态问题,通过对河流水质的检测,对生态环境的评估,为河道的系统和资源的使用提供有效的信息,同时河道作为城市水的使用,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在环境保护、河道打捞等问题上,也要有专门的部门进行监督,以防河道被污染或者是遭到人为的破坏。

总之,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构建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在满足人们正常使用水资源的基础之上,采取生态环保的措施进行河道治理。生态水利更加注重对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让人们能够更加亲近自然。同时生态水利尊重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规律,积极发挥生态效益,具有极高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谷晓存,刘景春,吴庆伟.城区河道治理与环境协调共处的尝试[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9(02)

[2]沈炳良.概论如何使城镇河道治理实现生态化[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2(71)

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 修复治理工艺 篇11

锡山区境内河道纵横、湖荡密布,是典型的江南水乡。辖区内东有望虞河、西有白屈港二条通江达湖的大河,重要区域性河道锡北运河、九里河横贯东西,鹅真荡、嘉菱荡、宛山荡等湖泊点缀其间。全区共有区镇村三级河道千余条、家塘家河2000多个。

伴随着我区经济社会飞速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城乡周边的河道、池塘、渠系污水淤积的状况普遍存在,水环境的恶化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同时对于我区整体的生态环境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同时,水环境的恶化一定程度上也滞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为了治理城乡水环境,修复水生态,改变目前城乡周边普遍存在的池塘、渠系污水淤积的状况,我区今年来开展了一系列的河道疏浚工作,疏通数以千计的河浜,启动了以河道清淤、河岸护彻、河边绿化为主要内容的河道综合整治工程,改善城乡排水系统,通过引清水稀释、恢复和建设水循环系统等方式使“死水”变活、变清。与此同时加强亲水环境建设,注重植树绿化,恢复自然水生态,逐步形成了清洁、良好的城乡水环境,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城乡小康社会的需要。在我们大力推进城乡水环境治理时,我们顺直河道、加大河宽、疏挖河床、硬化河岸、加高堤防等,以提高泄洪或供水的安全度,但是在实际的整治中天然河道的特征几乎丧失殆尽。

我们作为水利工作人员,在河道生态治理的工作中应该起到建议和推进的作用。我们实际河道整治的同时进行适当的规划设计,设计的目的在于恢复或促进自然过程的自动稳定,而非随心所欲的人工控制。换句话说,我们需要推测和评估项目建设可能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冲击和影响的能力,从而进行正确的可行的河道综合整治。应从规划入手,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保证自然生态优先和环境承载力允许的前提下,搞好河道的纵横断面设计,应尽可能让老百姓到水边来,满足百姓的亲水需求。尽量划出一些空间,设置文化、健身、娱乐和观景场所,使人与人在滨河带得到沟通,人与水进行亲切地交流。针对治河的难点,针对生态化改造河道的需要,城乡河道的整治应形成一些新的理念,拓展新的思路。

在所有河道整治的过程中,我认为治河先截污(修建截污管线、污水处理厂),但更需要恢复河道的自然状态。具体原则和做法:

一、宜弯则弯、宜宽则宽,使设计的横断面复杂化

二、打掉硬质护岸,进行生态化护坡

在河道护岸的具体做法中,传统护岸的弊病在于:

1、传统护岸使自然河流渠道化;

2、护岸和河床材料硬质化;

3、河流横断面几何规则化;

4、将蜿蜒曲折的天然河流改造成直线或折线型的人工河流;

5、切断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系通道;

6、改变深潭、浅滩交错的形势,急流、缓流相间的格局消失;

7、导致河流生态系统的不同程度的退化,从而使河流生态资源、自然景观等多方面功能的

1丧失。因此,我们在河道生态治理的过程中,护岸的建设必须充分地考虑河道生态水环境的存在以及健康发展所必需的各种条件及因素。

在现阶段,具体的河道生态治理过程中,护岸的做法有一些可行的方案我在这里做一个简单的罗列:1.生态护坡(岸)的种类;2.卵石缓坡护岸;3.条石护岸;4.山石护岸;5.堆石护岸;6.铅丝石笼、格栅石笼护岸(木笼);7.土石笼袋护岸;8.生态袋护岸 ;9.三维植被网植草护坡;10.椰纤毯网垫植草护坡;11.植物扦插护岸;12.木桩护岸;13.预制仿木桩护岸;14.现浇仿木桩护岸;15.生态砖护岸。

种种护岸建设形式中,我们现有工程适用的典型例子: 1.植物扦插护岸(如下图所示)

植被护坡是利用植被涵养固土的原理稳定岩土边坡的一种新技术。它利用活体木桩和活体枝条捆,可生根并生长,产生一个有生命力的根系网层,通过加强和绑定土壤颗粒和吸收土壤层多余水分,来降低表层土壤的侵蚀和滑坡,达到稳固坡岸土层的效果。可防止岸坡30~60CM土层的滑坡;适用于坡度小于1:2.0~1:1.5的河坡。

2.生态砖护岸(如左图所示)

在我区九里河河道综合整治中就有应用。

三、抑制水域富营养化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抑制水域富营养化。例如:

1.水生植物:沉水植物生长及抑藻试验、植物浮床水质净化

2.放养鱼类 3.推流器

4.曝气技术应用 5.气浮除藻船 6.生态护坡 7.生物制剂

8.物理吸附技术9.微滤技术

10.深浅层水交换技术

11.湖滨带技术

四、尽量不做直立的跌水,尽量不加高堤防。在建闸或橡胶坝等拦河建筑物时,应留有一定宽度的辅助性陡坡输水道,以便于生物的上下游交流。

我们要努力地改善河道生态环境以此来改善河道、改善城乡水环境:1.去掉或尽量减少人工硬质护岸、护底;2.恢复生物多样性,回归自然;3.试图修复本底河流的生物链;4.截断污水入河(湖),还清河(湖)中的水质,扩大水面;5.以人为本,降低河(湖)岸,让人们亲近水面,提供沟通与交流的平台;6.与城市相协调的景观设计要有助于生态修复,生态修复要有利于景观配置。

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 修复治理工艺 篇12

情况汇报

蒙山在鹄山乡境内面积10.83平方公里,占全乡总土地面积的22.7%,涉及荷沂、坑里、蓝塘、鹄山等4个村委13个村小组。我乡共有矿产资源开采企业13家,开发面积1.86平方公里;加工企业17家。

一、目前已做的主要工作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对蒙山地区生态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在发展理念上,以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经济发展统揽全乡各项工作;在工作机制上,形成了以乡党政主要领导为正副组长,矿管、企业、林业、综治等九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组织架构和推进机制。目前,正严格按照《新余市“五山”山体管理办法》的部署和要求,对蒙山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保护。

1、全力推进专项整治。对矿山企业基本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摸底调查,矿山企业一律先停产再整顿。对现有企业重新进行环境评估及审查,推动企业安装环保设施。对整改不到位的企业进行关闭,2012到今,共关闭污染企业6家。

2、努力整合矿山资源。先后召开9次企业联席会议,对矿山资源开采类企业进行专项调度。目前,整合工作取得的进展有:一是蒙山白云山石矿四家企业达成共识,一致同意进行资源整合;二是明确形成两种整合方式,一种是一次性作价买断,另一种是以储量为依据,由第三方机构进行储量评估,按储量 规模入股。已委托701地勘队进场,形成了储量报告。

3、加快矿区植被恢复。按“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以场矿企业为主体,对矿区进行植被造林。目前我乡各厂矿已投入造林资金200余万元,恢复矿区植被近1800亩。同时,还加强了滥砍滥伐和森林火灾预防的监管力度,蒙山地区新增绿化面积1530余亩。

4、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已在蒙山地区建立苗圃培育基地2个,解决了农村100余人的就业问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目前,在蒙山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中,最大的困难和问题是矿山资源开发利用中过程中引发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矿山整顿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造成较大影响。目前,乡财政主要依靠蒙山地区的矿产资源开采、加工业。自去年6月停产整顿以来,乡财政可用财力下降800万元以上。同时,停产造成当地480余辆货车司机年收入损失7—10万,货车停运导致无力还车贷,没事可做没有收入来源极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维稳压力陡增。另外,以矿产资源开采加工为主要就业机会的当地上千户老百姓生计来源也受到严重影响。

2、矿山资源企业整合悬而未决。由于矿产资源开采办证由上级部门审批,所办矿产资源开采证的区域划分不明晰,导致当地对山体及生态环境损坏严重。根据省里“一个独立山头一 本证”的开采规定,同属蒙山主矿区乌脑山地区的四家企业纳入整合范围,亿元以上的前期投入面临闲臵和重组风险。2010年以来,为解决矿山企业无序开采、恶性竞争、安全隐患等突出问题,区政府成立了工作组对乌脑山地区所属企业进行了全面整合,将原有的8个采矿点初步整合成4个,然而企业并未按照初步整合要求和安全生产规程进行开采,点多面广、越界开采、掠夺式开采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杜绝。在当前停业整顿的情况下,这四家企业虽然达成了整合共识,但对整合条件和整合方式,致今没形成一致意见,影响了企业开工生产。

3、企业整治工作难度较大。还有八家不在蒙山主体范围内、具有独立山头、符合安全生产条件要求的企业,纳入整治范围。由于前几年企业办理证照时省里最高限额为5万吨/年,而根据今年7月份省安监局、省国土资源厅、省公安厅《江西省露天采石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方案》(赣安监管一字[2014]76号)文件要求,开采规模必须达10万吨/年。对这些企业来说,不整顿,就无法达到补办证件的条件,只有关闭;要整顿,就必须申请民爆物品,对开采场地进行整治,分层分台阶开采,使之尽快符合设计及规程规范要求。而今这些企业一律停产,无法申请民爆物品,就无法申请开采设臵方案。由于业主对整顿的详细具体要求和标准不清楚,不明白要整治到什么程度,所以既开不了工,也不敢开工,怕再投入数万元资金打了水漂,多持观望态度。

4、植被恢复任务较重。由于发展矿产资源开采、加工工业及农村建房、水土流失等原因,蒙山地山体及植被破坏面积约2160亩,主要集中在乌脑山地区,其中矿产开采造成植被破坏的面积1894亩,其它原因造成植被损坏的面积约266亩。除透辉石厂恢复植被200余亩外,其它都正在实施。如此繁重的植被恢复任务,对于我们这个薄弱的乡财政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负责,面临很大的资金瓶颈。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及几点意见建议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综合整治力度,根据省安监局、省国土资源厅、省公安厅《江西省露天采石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方案》(赣安监管一字[2014]76号)文件要求,加快推进资源整合,对不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一律关停。严格落实环保复绿工程,推动实现山体资源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对矿山企业实行押金式管理,复植树木在两到三年后成活率达95%以上,才可以退还押金,强化对责任主体的刚性约束力。着力形成长效管理机制:一是尽快拿出鹄山乡矿区总体规划,明确保护区面积和界限,确定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合理开发区,实行差别化管理;二是加快拟定矿山企业管理、道路维护、植被恢复和安全生产等蒙山保护利用规范性文件,明确保护对象、保护范围、保护举措和相应责任,构建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

建议

一、成立蒙山生态保护区,明确四至界址,并立桩标定。完善蒙山保护区所在地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形成以生态文 明建设为主要权重指标的考核机制。

建议

二、请市、区相关单位尽快明确矿山企业整顿的具体标准和要求,使企业整治能做到有的放矢,为证件更新和恢复生产创造必要的条件。对于符合恢复安全生产的矿山企业,希望尽快批准开工生产。

建议

上一篇:描写初中水浒传读书笔记下一篇:信息工程学院召开学生工作总结暨考风考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