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

2024-06-01

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精选10篇)

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 篇1

摘要:药物从静脉输入是临床上广泛用于防治疾病及抢救危重病人的一种迅速而有效的给药途径。但是因为巡视不到位,技术不娴熟和有关药理知识的缺乏等原因,常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液体外渗,而液体外渗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工作,如不采取积极正确的护理措施,轻者可表现为局部组织红、肿、痛;重者导致组织溃疡、坏死,甚至影响给药,加重病人的痛苦,更加重了病人的不满情绪,从而造成医疗纠纷的隐患。因此,对于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液体外渗,我们应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和相应的护理对策。

关键词:输液外渗;原因;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548-01

1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

1.1患者因素

1.1.1新生儿新生儿因全身都分布有胎脂,仅可做穿刺,穿刺的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加之哺乳或喂食影响,使其易外渗。

1.1.2婴幼儿婴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紧张,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压力,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天生好动,难于固定,易发生外。

1.1.3老年人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导致疼痛感减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弱,这些都容易引起注射针头移位,造成静脉输液外渗。

1.1.4无法沟通的患者麻醉后的患者,使用镇静剂或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此类患者由于烦躁、感觉和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

1.1.5重症患者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此类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1.1.6肥胖的患者肥胖患者的血管看不清、触不到,穿刺难度大。

1.2药物因素及技术因素: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物、甘露醇、钙剂,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的高危药物,这些药物一旦外渗,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的情况: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没有及时巡视静脉通道;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使用钢针,钢针外渗是留置针的2倍;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使用输液泵,在一个位置长时间输液;同一位置多次穿刺。

1.3疾病因素:①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由于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以穿刺。②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③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④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1.4技术因素: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的情况:①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②穿刺时,针头斜面没完全刺入血管内。③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④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1.5解剖部位:远端小静脉较大的静脉容易发生外渗;静脉炎的血管,由于血管收缩,血管内压力增加,容易发生外渗;关节、皮下组织少的部位由于活动度大,易外渗。

2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

2.1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力求“一针见血”,穿刺时避开关节、血管交叉处,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必要时采用保护性约束,已发生外渗者不在此处远端再做穿刺,同一静脉尽量避免多次反复穿刺,以防血管壁多处穿孔而引起局部渗液、渗血,造成第2次穿刺困难。

2.2正确选择静脉,有计划地使用静脉。长期住院的患者、化疗患者尽量使用静脉留置针,可避免静脉的反复穿刺,保护血管。输甘露醇或使用静脉留置针时,选择粗直血管,避开静脉瓣和关节处。常用药遵循由远心端由外到内左右交替使用[1]。

2.3护士的心理素质培养:护士应在日常工作中修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被任何外界环境影响,增强自信心,注意用语言与患者沟通,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2.4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的注意事项:注意输入药物浓度及速度,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是引起渗漏的主要原因。据统计,发生渗漏高渗溶液(20%甘露醇)占35%,抗肿瘤药物占5%,其他常用药物合计占60%,此统计数据表明,输甘露醇明显高于化疗药物和其他常用药物[2]。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时,应用留置针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每隔2~3 h交替使用,以免造成渗漏,发生局部组织坏死。用甘露醇时局部热敷或提高药物的温度,使血管通畅性增高,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时先输入少量生理盐水确保针头在血管内才能滴入药物。

2.5加强责任心,多巡视:巡视时要检查输液部位,发现药物外渗、如果是高危药物,立即更换注射部位。输注化疗药物或其他容易引起组织坏死的药物时,更要细心观察。

2.6做好患者的宣教:交代使用留置针的好处,保护留置针的方法;在输注高危药物时要向患者家属说明,要求患者尽量减少活动,并指导患者及家属自我观察,如果出现注射部位疼痛、肿胀,及时向护理人员报告。

3护理对策

3.1小范围外渗: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如普通的溶液、辅助治疗的药液,可以用湿热敷,或用95%的酒精、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

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虽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95%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

3.2大范围外渗:输入的药液为刺激性大的药液,如在四肢,局部制动,抬高患肢,用50%的硫酸镁或95%的酒精持续湿敷,配合理疗,局部封闭,亦可用相对应的药物相拮抗,如缩血管药物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可以用酚妥拉明、硝酸甘油、地塞米松,钙剂可用50%的硫酸镁、山莨菪碱(654-2)湿敷。

3.3化疗药物外渗:化疗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滴入,用生理盐水皮下注射加以稀释,并局部冷敷,以防止局部疼痛、肿胀、坏死。

静脉输液外渗虽然是临床上常见的护理问题,但若发生在关节处,范围大,药物刺激大,可导致组织坏死,给患者造成严重后果,将引发医疗护理纠纷。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预防和处理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肖金平,陈奇志,肖清秋,等.肿瘤病人使用浅静脉套管针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0,15(7):420-421

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 篇2

1 静脉穿刺常识

周围静脉穿刺 (VP) 因患者年龄、疾病、治疗不同, 其穿刺部位的选择也各不相同, 3岁以下的小儿常采用头皮正中、额浅、颞浅等静脉, 3岁以上的小儿及成人常采用四肢远端浅表静脉, 在非特殊情况下, 以上肢远端的浅静脉为主要穿刺部位。有资料提示, 在使用化疗药物以及高渗液体时应选用粗大、弹性好的静脉, 以利于损伤静脉的恢复和减少对细小浅静脉的损伤[1]。由于个体静脉条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临床差异较大, 因此护理人员必须了解各类血管的特点以及对血管有严重损害药物的特点, 灵活掌握穿刺技巧, 提高VP的成功率, 正确使用各种对血管有损伤的药物, 提高临床输液观察的质量, 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2 临床表现和病理

浅静脉炎患者患肢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 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可触及痛性索状硬条或串珠样结节[2]。静脉输入各种抗生素或高渗葡萄糖溶液或因机械直接损伤静脉壁, 而导致静脉血管内膜损害, 形成血栓, 进而引起整条浅静脉壁的炎症反应, 甚至累及静脉周围组织, 并有渗出液, 局部表现明显, 往往伴有全身反应, 但多不严重。

3 危险因素

(1) 导管针的材质、长度与管径大小; (2) 操作技术不良; (3) 不适当的穿刺部位; (4) 固定方法不当; (5) 输液的浓度的酸、碱性太强, 或不兼容造成沉淀; (6) 患者本身的病理生理状况, 如年龄或疾病造成血管壁脆弱、炎症; (7) 输液快慢。

4 静脉炎分类

4.1 机械性静脉炎

(1) 不正当的固定方法:穿刺部位未固定牢靠, 造成针管的滑动; (2) 选用的导管管径太粗, 刺激血管壁; (3) 穿刺部位太靠近关节处, 由于关节活动造成针管与血管壁不断地摩擦。上述3个因素均可引起机械性静脉炎。

4.2 化学性静脉炎

药物稀释不足、输液酸碱度过高、溶质的浓度过高、留置针材质的差异性皆是造成化学性静脉炎的原因。

4.3 细菌性静脉炎

通常与消毒方法不正确、穿刺技术不良、输液套管无菌状态的破坏、导管留置时间过长有关。

5 预 防

5.1 机械性静脉炎的预防

选择适宜的血管、正确的部位、合理的角度进行穿刺是保证穿刺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穿刺前选择正确的握拳姿势, 目前研究资料认为, VP时采用背隆掌空杯状手和握指法更符合人体的生理学特点, 此法利用术者左手握住患者穿刺手的手指, 使患者手背皮肤上下左右4个方向被动牵拉绷紧, 形成前臂和手背、手背和手指2个弯曲, 这样既克服了患者握拳时指掌关节高于手背皮肤妨碍穿刺进针角度的缺点, 又有使血管充盈、显露、固定之优点, 更易于穿刺成功。皮肤痛觉神经纤维大多数分布于表皮, 痛觉感受器呈点状分布, 在手背有触点25个, 痛点100~200个, 所以VP时患者对疼痛非常敏感。有研究资料提示, 靠近尺侧的静脉穿刺疼痛最轻, 而靠近桡侧的静脉组穿刺疼痛最明显[3]。对于VP角度, 有信息提示, VP时增大针头与皮肤之间的进针角度 (约60°) , 利用针尖刃面的锐度, 减少针尖对组织的切割和撕拉, 以减轻进针引起的疼痛或达到无痛注射[4]。根据血管直径选择针头, 针头越细对血管损伤面越小, 一般采用6号半~7号头皮针。VP时的固定方法也是整个输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固定不当可引起针头滚动、滑脱、针尖刺痛等。根据力学、美学原理采用一侧滚动法较为规范, 即先粘贴一侧皮肤, 拉紧胶布至对侧皮肤, 这样可使胶布处于紧张状态, 保证不松动, 其胶布的长宽分别为7.0~9.0、0.8~1.0cm为宜, 3条胶布均应平行排列与针尖垂直, 间距0.8~1.2cm, 对于消瘦患者效果更佳。妥善固定可防止针头刺穿静脉, 还可阻止微生物被松动的针尖带进组织。

5.2 化学性静脉炎的预防

正确掌握药物的输注方法及滴速, 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以及药物浓度、化疗药物对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等。尤其要掌握化疗药物的使用, 现临床上应用较多的化疗药物 (如长春地辛、长春花碱、诺维苯、阿霉素) 均为强刺激性药物, 易引起组织坏死和栓塞性静脉炎, 应正确掌握化疗药物的输注浓度和方法, 对强刺激性药物采取给药前后用生理盐水或5%~10%葡萄糖溶液冲洗静脉, 静脉推注化疗药物时稀释浓度要适当, 一般单次量用稀释液应≥20ml。化疗方案中联合用药较单项用药对血管损伤重, 多种药物化疗时每种药物间输注5%~10%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10ml, 每次间隔时间≥15min。注入化疗药物后, 快速输入适量液体的以降低局部药液浓度, 减轻对血管壁的刺激。输液完毕, 拔针时采用指腹同时按压皮肤和血管2个穿刺点3~5min[5]。

输注20%甘露醇、25%山梨醇、25%~50%葡萄糖溶液等高渗溶液时应选择弹性好、较粗的静脉, 以降低因快速输注药液而引起对血管的损害。右旋糖酐、代血浆、血液制品等胶体溶液在输注前后都应用生理盐水冲洗静脉。

5.3 细菌性静脉炎的预防

在进行静脉治疗时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检查药液的使用期限, 检查药液瓶盖有无松动, 瓶身有无裂痕, 对光检查药液有无浑浊、沉定和絮状物。检查输液器、输液贴、棉签、消毒液等是否在有效期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本着人道的、慎独的精神进行治疗。操作前洗手、戴口罩, 加药时常规仔细消毒, 不污染药液及针头, 如怀疑污染应立即更换[6]。穿刺前止血带应扎在穿刺点上方>6cm处, 止血带要做到一人一带, 消毒皮肤范围>6cm, 严格消毒2次, 消毒液每日更换。穿刺成功后, 穿刺点用无菌纱布、创口贴或输液贴覆盖, 妥善固定, 防止脱出。

6 护理措施

(1) 输液后加强巡视, 发现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注射, 当患者感受注射部位疼痛且注药后加强或局部有肿胀时, 立即停止注药, 禁止因有回血而继续注药。 (2) 注药中发现药物渗漏时, 不要将针头立即拔出, 应当将针头内药物抽吸出来, 然后用生理盐水5~15ml推入, 局部肿胀虽比原先加重, 但可冲淡局部组织及血管的药物浓度, 减轻对局部的刺激。 (3) 渗漏部位用冰袋冷敷24h, 然后涂以1%氢化考的松霜, 用无菌纱布包扎, 每日涂药2次, 直至红斑消退, 禁止热敷, 防止引起水泡及破溃而促进坏死发生。24h后可行局部热敷, 按血管走行的方向外涂松软膏或理疗。 (4) 采用土豆片贴敷治疗静脉炎。有研究资料提示其效果较传统热敷、硫酸镁湿敷等方法满意, 具体方法为:新鲜土豆洗净, 切成厚0.2~0.3cm片状, 贴敷时范围稍大于肿胀区域, 每2小时更换1次, 范围较大需要土豆片较多时, 为防止土豆脱落与患者不便, 可以用纱布或毛巾包裹固定[7]。土豆含有胆碱烷衍生物茄碱, 可促进血液循环, 起到较强的活血化瘀、止痛作用, 并且含有大量淀粉, 具有高渗作用能快速缓解局部肿[8]。 (5) 可同时内服加味复元活血汤:金银花30g, 天花粉20g, 连翘、青皮、当归、穿山甲、柴胡、桃仁、红花各15g, 甘草10g, 大黄7.5g (后下) , 水煎, 黄酒送服。 (6) 中药外治法:大黄独圣散 (大黄1味为末) , 以白酒, 水各半调敷患处, 每日或间日换药1次, 敷5d为1个疗程, 局部无刺激症状者, 可连续敷2个疗程[9]。 (7) 疼痛剧烈时用50%硫酸镁湿敷, 肢体肿胀明显、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时, 必须抬高肢体必要时做筋膜广泛切开减压, 局部和全身使用抗生素。 (8) 皮肤坏死区出现分界后, 应及早切痂植皮。 (9) 化疗药物:漏药部位根据不同的化疗药物采用不同的解毒剂做皮下封闭, 如更生霉素溢出可采用等渗硫酸钠;氮芥类药物不慎渗出时, 可用生理盐水注入局部皮下, 以稀释药物, 降低毒性;丝裂霉素外渗时, 可用维生素C 50mg/ml湿敷, 起解毒作用[10];长春新碱或阿霉素外渗时, 可用2%~4%碳酸氢钠湿敷, 可起到局部化学沉定的作用, 局部肿胀明显者, 则用33%硫酸镁湿敷, 严重者可皮下注射地塞米松或氢化考的松, 因为皮质类固醇激素可通过阻止大单核细胞进入血液而减轻炎症反应。其他药物均可采用等渗盐水封闭方法:用20ml注射器抽取解毒剂在漏液部位周围采取菱形注射, 为防止疼痛还需局部注射普鲁卡因2ml, 必要时4h后可重复注射[11]。

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 篇3

静脉血栓形成是指静脉内血液发生不正常的凝结,好发于下肢静脉。当血栓形成后,血栓远侧静脉回流受阻,使小静脉毛细静脉淤血缺氧、渗透性增加,压力增高。表现为低热、小腿肿胀、肌肉疼痛或压痛,下肢水肿和浅静脉曲张,甚至导致肢体静脉型坏疽的严重后果。

1 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

1.1 静脉血流滞缓

1.2 血管内膜损伤

1.3 血液高凝状态。

1.4手术造成机体的应激状态 [1]

2 预防和护理

2.1 心理指导 护士深入病房,多安慰患者,鼓励其说出对疾病的感受,解除患者疑虑,介绍科室的医疗护理技术水平和既往成功病例以便取得病人的信任。患者缺乏正确及积极的功能锻炼,都会加重静脉血栓形成。[2]

2.2 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多维生素、粗纤维低脂低盐饮食,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可加蜂蜜、麻油等,以减少因用力排便、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告知患者戒烟,减少尼古丁刺激引起血管收缩、血管壁的损伤。

2.3 定时观察患肢每天定时查房,注意观察患肢皮肤颜色、皮温、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并对比健侧肢体,看有无明显差异。[3]

2.4 功能锻炼

2.4.1术前锻炼:患者骨折后,住院期间多行下肢牵引或外支具固定,由于患肢固定并且患者因疼痛担心加重骨折,多不配合床上预防性肌肉收缩锻炼和远端关节锻炼,应向病人及其家属做好宣教工作,使其配合锻炼。

2.4.2不手术治疗病人的锻炼:保守治疗过程中,在保证患者身体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鼓励患者每天坚持锻炼3-4次,每次坚持15-30分钟,并逐渐延长活动时间及强度。

2.5 术后预防和护理

2.5.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密切观察术区渗血情况,患肢皮肤颜色、温度、感觉运动情况以及患肢肿胀及疼痛情况。 [4]

2.5.2 术后功能锻炼 术后返回病房6小时后护士可2-4小时改变一次病人的体位,使之重力有所倾斜,以改善受压侧肢体血液循环,可减轻下肢静脉压力。并可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使小腿肌群及股四头肌有节律的等长收缩运动,持续5-10秒后放松,如此反复进行,增加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促使静脉回流;老人、小孩或对疼痛较敏感的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差,可指导其家属使用向心性按摩手法,即用手掌面、掌根部贴紧皮肤从肢体远端自下往上、向心方向进行按摩,每日3~4次,每次按摩约30min,功能锻炼的基本原则是主动锻炼为主,被动锻炼为辅,以病人可以耐受的个性化原则,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术后抬高患肢时,应高于心脏平面约20~30cm,膝关节屈曲15°,使髂骨静脉呈松弛不受压状态;下肢静脉血栓的好发部位在比目鱼肌的静脉窦内,因此,为了防止小腿肌肉的长时间受压,可在足关节下方置4cm厚的小沙袋,使小腿腹部离开床面,以利小腿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严禁在腘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从而预防下肢DVT的发生。[5]

2.5.3 机械预防护理措施 主要用逐级加压弹力袜和间歇充气加压装置等机械方法预防。利用机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6]

2.6 药物预防 药物预防是预防DVT的根本措施,而基本预防和机械预防是药物预防的辅助措施。如:低剂量肝素 、低分子右旋糖酐、口服抗凝药( 阿司匹林、潘生丁、华法令)等。

2 7 静脉穿刺的注意事项 尽量避免下肢静脉输液,以避免静脉炎的发生。避免在患肢穿刺.尽量选择上肢穿刺,若一定要使用下肢静脉,针头宜细,操作力求一次成功,拔针后按压力度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局部血栓形成。长期用药者,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脉反复穿刺。 [7]

3 下肢静脉血栓已形成的治疗与护理

3.1 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早期有无下肢肿胀和胀痛,有无广泛的浅静脉扩张,小腿营养是否改变。因病程如继续发展,肢体极度肿胀,对下肢动脉造成压迫以及动脉痉挛,导致下肢动脉血供障碍,出现足部动脉搏动消失,皮肤温度明显降低呈青紫色,若不及时处理,可发生静脉性坏疽,后果不堪设想,故要严密监测患肢皮肤温度、颜色、患肢末梢血液循环。

3.2 卧床休息 早期卧床休息非常重要。并抬高患肢,肢体位置高于心脏水平20-30cm,同时膝关节屈曲15°,腘窝处避免受压,活动踝关节。禁止给患肢按摩,并注意保暖,但禁止热敷,避免血栓脱落。对休克患肢应取休克体位,并保持环境安静,避免不良刺激。急性期过后鼓励患者逐渐下床活动,但应避免剧烈活动。在患者起床时,要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使用弹力绷带是注意它的宽度和松紧度适宜,以能将1个手指入缠绕的圈内为宜;包扎前使静脉排空,故以清晨起床前进行为好;包扎时应从肢体远端开始,逐渐向上缠绕。[8]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

4 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

给患者讲解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使其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患肢需保温但不宜过热,冬季需特别保护患肢并保持室内一定温度,以免在缺氧状态下增加耗氧量。活动应循序渐进,不可过度,避免久站。出院后仍需穿弹力袜3-6个月,卧床时抬高患肢,坚持适量运动,不可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椅子不要坐的过高等以防止复发;定期门诊复查,随诊;做好出院后药物服用指导及注意事项的宣教,嘱患者严格按医嘱剂量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凝血酶原时间。

参考文献:

[1] 陈月梅,刘晶,马玉英.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及预防[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8):1719-1721.

[2] 韩双.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医学新知,2012, 25(1):211.

[3] 李云芳.骨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北方药学2011,8(7):113-114.

[4] 王琴.下肢深静脉血栓非手术治疗的观察和护理,2010,12 (18):204.

[5] 刘海菊,魏从秀.骨科下肢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J].现代生物医學进展,2008,8(9):1801—1830.

[6] 吕厚山,徐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华骨科杂志,2009,19.

[7] 周香萍.下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中外妇儿健康,2011,19(7):130.

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 篇4

最具权威的大学生服务网站

静脉输液的不良反应及其护理、预防措施

静脉输液法,属于基础护理技术的核心内容,这里面,就常考的考点输液反应及相关护理措施做一下系统的阐述,帮助大家加深记忆,能够对这个知识点全面的掌握。

静脉输液的常见反应及相关护理和预防措施:

1.发热反应:

(1)减慢输液速度或停止输液,与医生联系;

(2)密切观察病情及体温变化;

(3)对症处理:寒战时增加盖被或给热水袋等保暖,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4)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5)保留余液和输液器送检,查找病因。预防措施: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严格检查药液质量、有效期;严格检查输液器的包装、有效期等。

2.循环负荷过重(急性肺水肿):

(1)立即停止输液,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

(2)病人取端坐位;

(3)给予高流量、20%~30%乙醇湿化吸氧;

(4)遵医嘱给予扩血管药、平喘药、强心剂、利尿剂等;

(5)必要时四肢轮流结扎(要求每隔5~10分钟轮流放松一侧肢体的止血带。

最具权威的大学生服务网站

预防措施:输液时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刺激性较强的药液;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强的留置管或导管放置时间过长;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

3.静脉炎:

(1)立即停止局部输液,换肢抬高并制动,局部用95%乙醇或50%硫酸镁行湿敷;

(2)用中药如意金黄散外敷;

(3)超短波理疗;

(4)合并感染,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预防措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以防感染;刺激性强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并减慢输液速度,防止药液溢出血管外;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以保护静脉;使用静脉留置针时应选择无刺激或刺激性小的导管,且留置时间不宜过长。

4.空气栓塞:

(1)立即停止输液,通知医生进行抢救;

(2)左侧卧位并头低足高;

(3)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

(4)密切观察病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预防措施:输液前,必须认真检查输液器的质量,并将输液管内的空气排尽;输液过程中,应加强巡视,及时更换输液瓶或添加药液,输液完毕及时拔针;加压输液时,专人看守,不得擅自离开病人。

最具权威的大学生服务网站

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 篇5

丁迎春

摘要:目的:探讨留置针操作中的技巧,存在问题以及护理对策。方法:分析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临床病例中留置针并发症种类及发生原因。结果:300例留置针并发症中皮下血肿44例,液体渗漏66例,套管针堵塞54例,静脉炎34例,3M透明胶布过敏60例,套管针脱出42例。结论:在操作使用过程中我们规范操作程序,采取各项护理措施,防范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减少病人痛苦,提高护理质量。关键词:静脉留置针;并发症;护理;应用技巧

0 前言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以其操作简单、套管柔软、套管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且不易穿破血管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来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在抢救危重患者和静脉营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小儿科普遍使用,已得到广大家属的接受及好评。然而在应用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特别是长

[2]期置管的患者常导致某些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在留置针置管期间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及观察护理十分重要。2008年到2010年参与我院300例留置针并发症患儿的治疗护理,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年在我院住院儿科发生留置针并发症300例患儿:1岁以下44例,1~2岁174例;2~8岁82例;皮下血肿44例,液体渗漏66例,套管针堵塞54例,静脉炎34例,3M透明敷贴过敏60例,套管针脱出42例。各患儿精神状态良好,发育正常,营养中等;300例均采用头皮静脉及手,足背静脉穿刺输液,留置针保留时间一般3~6天,穿刺成功后对各项指标进行记录。

1.2材料与方法:材料:德国贝朗公司BD24G留置针, BD 肝素锁。3M公司6×7cm透明敷贴,4.5×50cm弹力绷带。方法:选择合适的血管,常规消毒皮肤后行留置针穿刺,穿刺成功后用敷贴覆盖,再用医用胶布固定,如在四肢末端穿刺的加用弹力绷带固定。2 并发症及预防

使用静脉留置针留置过程中会发生液体渗漏、套管针堵塞、静脉炎、3M透明敷贴过敏

[1]及套管脱出等并发证。

2.1 皮下血肿:穿刺及置管操作不熟练、技巧掌握不好、操之过急、动作不稳等,往往容易使留置针穿破血管壁而形成皮下血肿。因此,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穿刺技术,穿刺时动作应轻巧、稳、准。依据不同的血管情况,把握好进针角度,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以有效避免或减少皮下血肿的发生。2.2 液体渗漏:血管选择不当、进针角度过小、固定不牢、患者躁动不安、外套管未完全送入血管内或套管与血管壁接触面积太大等原因均可导致液体渗漏。轻者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等刺激症状,重者可引起组织坏死。为避免液体渗漏,护理人员除加强基本功训练外,应妥善固定针体,嘱患儿或家属留置针肢体勿过度活动,必要时可适当约束肢体,同时注意穿刺部位上方衣物勿过紧,并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

2.3 套管针堵塞:造成套管针堵塞的原因较为复杂,通常与静脉营养输液后导管冲洗不彻底,封管液种类、用量以及推注速度选择不当,患者的凝血机制异常等有关。因此,在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应彻底冲洗管道,每次输液完毕应正确封管,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液及用量,并注意推注速度不可过快。有研究表明,缓慢推注组堵管率明显低于快速推注组。

2.4 静脉炎:静脉炎常见症状为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如绳索般硬、滚、滑、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护理人员应注意各操作环节的严格无菌;选择静脉尽量从血管远端开始,力争一次穿刺成功;输注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2.5 3M敷贴过敏:3M透明敷贴过敏常见的症状为3M透明敷贴覆盖的皮肤轻微红肿、皮疹,严重者会出现水泡。主要原因有:3M胶布防水不透气;环境气候影响,春夏季节,天气炎热潮湿;与留置时间长短有关,个体差异,过敏体质,皮肤白细嫩,出汗等。

2.6 套管针脱出: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应,由于固定方法不妥,还有小儿天生活泼好动、好奇的特点,用手抓摸留置针部位,容易引起套管针脱出,套管针脱出后针口出血,造成小儿恐惧及家属紧张的心理,有导致感染的可能,针脱出后还要重新穿刺,造成患儿反复穿刺的疼痛感。3 观察与护理

3.1 做好小儿及家属的健康教育:置管前护士应将静脉留置针应用的目的、意义告诉小儿及其家属,让其了解有关留置针的护理知识、常见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尽量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置管期间注意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禁止穿刺置管部位沾水等,以便积极配合,预防感染、堵管、液体渗漏等并发症的发生。

3.2 观察局部反应: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要经常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肿胀及局部炎症反应等,及时发现并发症的早期症状。一旦出现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应立即拔管,并根据情况及时给予相应处理,以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血管弹性,减轻患者的痛苦。3.3 置管期间护理: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应保持留置针位置固定牢固,避免患儿穿刺侧肢体过度活动,以防脱落。对过敏体质的患儿特别注意,如出现3M敷贴过敏则及时用茂康碘对过敏处皮肤进行消毒,更换部位重新穿刺,固定胶布更换成传统医用胶布。同时尽量分散患儿的注意力,特别是6至18个月年龄段的患儿,避免患儿用手抓等方式导致套管针脱落,防止意外发生。

综上所述,静脉留置针技术日渐完善,其优越性在于: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疼痛感,;

[3]维持血管通路,利于紧急抢救;减少护士穿刺操作次数,提高工作效率。护理人员进一步熟悉和掌握操作技能并做好观察及护理,提高留置针穿刺留置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参考文献

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 篇6

静脉输液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疾病中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和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可能发生的严重反应和并发症。如不及时发现和处理,可以导致不良后果甚至死亡。常见输液反应达到2.6‰

1、发热反应: 在输液过程中患者忽然畏寒,不自主颤抖,迅速转为高热,严重发绀,面色苍白,重者心率快,脉细速,虚脱,多数经处理后好转。血栓性静脉炎:局部沿静脉径路上有红肿、触痛、热痛等。急性肺水肿: 输液过量或过快,患者忽然呼吸困难、气促、剧烈咳嗽、烦躁不安、口唇发绀,口鼻喷涌出大量粉红色泡沫样液,心音弱速等。4 过敏反应:清开灵、双黄连、氧氟沙星类注射液静脉输液10分钟至1小时出现皮肤荨麻疹、有瘙痒,重者胸闷、发热、口唇发绀,应警惕休克发生。有些过敏体质的人接触青霉素会发生过敏行休克,有些病人在用药过程中换批号都可能发生过敏反应。有些过敏性休克发生发展迅猛,可在数分钟内,甚至可在数秒内发作。抢救不及时而死于严重的呼吸困难和循环衰竭。空气栓塞:空气进入静脉,随血流经右心房到右心室内阻塞肺动脉口,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引起严重缺氧。病人感到胸闷,呼吸困难或严重发绀,治治病人死亡。

6、病人自外院带来的药品,辛西村卫生室无法保证质量。有一些从上级医院带来的药品是新药,仅靠说明书无法保证用药安全,所以在辛西村卫生室医生护士没有掌握该药品药理作用之前,我们不敢使用,为了您的生命安全建议病人到上级医院接受治疗。如果您坚持要辛西村卫生室使用您自己带来的药品,请您签字郑重声明:自带药品使用后出现的一切不良后果责任自负,村卫生室不承担任何责任。

病人及家属郑重声明:

病人签字: 年 月 日 时 分

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是2012年3月‐2014年3月在本院妇科接受手术的患者70例, 年龄33.4~63.2岁, 平均 (46.7±4.5) 岁;体重47~68 kg, 平均 (53.5±6.9) kg;其中腹腔镜手术29例, 开腹手术34例, 宫颈手术2例, 宫腔镜手术2例, 阴道手术1例, 其他手术2例。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5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手术方式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纳入标准

纳入18~70岁, 体重<70 kg的患者, 无心、肺、肝及肾等重要器官出现功能障碍的妇科手术患者。参与研究对象需签署知情同意书, 患者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且为患者绝对保密。

1.3 排除标准

年龄<18岁及>70岁, 有血栓类疾病史, 存在凝血功能障碍, 并发恶性肿瘤, 在交流方面存在障碍或资料不全的的患者不纳入研究。

1.4 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对症护理, 实施包括合理饮食护理、健康指导及适当的心理教育,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肢体肿胀、浅静脉曲张、腌肠肌挤压为阳性等症状, 并对症进行针对性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开始入院即实施下肢深静脉血栓个性化防治护理方案治疗。在手术前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准确评估, 对每个患者针对性的设计个性化细节方案, 并对医疗人员和患者家属进行健康知识宣教, 解决患者接受治疗的后顾之忧;在手术中严格按照无菌操作, 护理人员紧密配合医生实施操作, 听从主治医师的指挥, 尽量保证患者能够绝对的卧床休息, 且间隙地挤压患者的腓肠肌, 指导患者开展足趾部锻炼, 每次2 h左右;手术时间在2 h以上的患者, 护理人员要确保患者在手术时头部低于手术台平面15°, 且在患者的小腿下面放个5 cm高的沙袋, 或适当的抬高病床, 保证下肢内血液能迅速回流, 禁止术后对患者输注刺激性或高渗液体。如果手术时间过长, 可以于静脉推注500 ml低分子葡萄糖酐, 确保每步操作中无细菌感染,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穿刺实施。当患者的生命体征逐渐趋于平稳后, 保持6 h以上, 护理人员可以引导患者进行下肢伸展, 并保持长期下肢按摩, 及时变更体位;患者在术后以半流质饮食为主, 并多饮水以降低血液稠度, 防止出现便秘和咳嗽, 以免干扰下肢静脉回流。

1.5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术后下肢肿胀疼痛情况, 在10 h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 记录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住院天数, 并对观察组患者抗凝治疗的前后凝血指标进行比较。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 (%) 表示, 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LEDVT的发生率为8.6%, 包括股静脉血栓5.7%和左下肢血栓性静脉炎2.9%, 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8.6%, 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观察组患者抗凝治疗的前后凝血指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D-二聚体 (D-dimer) 、血浆纤维蛋白原 (plasma fibrinogen, FIB) 降低, 凝血酶原时间 (prothrombin time, PT) 、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 、国际标准化比值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INR) 指标升高, 各项指标在治疗前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对比, P<0.05。

注:†与治疗前相比, P<0.05。

3 讨论

据相关报道表明[3], 在美国72%的病死者尸检后证明其死亡与静脉血栓的形成有关, 而在我国因肺栓塞每年导致的死亡人数有5万~20万。患者在术后形成下肢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是深静脉内的血液出现非正常的凝结, 一方面导致因素为手术后患者的失血与脱水, 造成血液浓度增加, 而血细胞数量相对增多, 且患者在手术中的应激能生成更多的血小板, 其黏附能力增强;另一方面, 患者在手术后易静脉扩张, 手术创伤会使静脉壁受到损害, 全身麻醉后, 血管内膜因血管张力改变而容易产生破裂, 作为正常的血小板凝集生理屏障的血管内膜在手术过程中被破坏, 造成血小板聚集并释放活性物质, 影响了血小板的聚集和附着情况, 使患者在术后易发生血栓形成[4]。若患者年龄较大、有烟酒史、既往有血栓形成史, 或并发糖尿病、肥胖、心功能欠缺及有先天性抗凝血酶缺乏等基础疾病存在, 能进一步加重血液的高凝情况, 更容易在术后形成静脉血栓。不过, 高凝状态的血液增多不是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必要条件, 患者的血流速度减缓, 在术后的活动量较少, 也是造成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关键因素[3]。

妇科手术的主要部位在腹盆部, 部分手术患者在膀胱截石位, 由于小腿的下垂时间比较长, 阻碍静脉血的回流速度, 术后的疼痛使患者下床活动较少, 易使下肢静脉血流出现淤滞。而且, 妇科手术一般采用硬膜外麻醉, 造成周围血管扩张, 下肢肌肉出现松弛, 大量血细胞会积累在下肢部位, 加大了血栓形成的风险[5]。患者在手术后肠胀气、伤口痉痛, 造成呼吸浅慢, 盆腔内静脉血回流放慢, 产生血液淤滞。因此, 下肢深静脉血栓在妇科手术后较为常见, 危害较大[6]。而围术期的系统护理对预防LEDVT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能提高患者在术后的生活质量。

在入院前对接受妇科手术的患者进行静脉血栓风险因素准确评估, 是预防血栓形成的关键[7]。做好详细的检查工作, 仔细分析患者的病情, 根据结果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和护理方案。对易发生静脉血栓的患者在术前详细讲解有关LEDVT的知识, 使患者准确了解自己的身体变化, 出现不适状况可以及时报告医护人员。确保患者的合理饮食及适当的营养补充, 多喝水和补充纤维素食物, 保持大便的通畅, 术后进行早期身体活动, 防止下肢部位由于得不到运动而造成的血栓凝结。医护人员多与患者进行交流, 解答患者所出现的疑惑, 及时指导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加强家属在治疗中的协调性。在严格使用上述个性化防治护理方案后, 患者发生LEDVT的发生率仅为8.6%, 大幅低于常规护理患者的发生率, 其中股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5.7%、左下肢血栓性静脉炎为2.9%。对患者在抗凝治疗前后的凝血指标的比较中发现, D-dimer、FIB在治疗后降低, PT、APTT、INR指标升高, 说明患者身体状况良好, 静脉血流量正常, 不易发生LEDVT。

综上所述, 对妇科手术患者实施个性化防治护理方案, 能显著降低LEDVT的发生率, 减轻患者的身体痛苦, 促进患者手术后早日康复, 该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和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王真, 赵传印.护理干预在预防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J].江苏医药, 2013, 39 (15) :1859-1860.

[2]石苗, 王祥麒, 郭哲.中西医结合治疗既往有血栓病史病人行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J].中药材, 2015, 38 (2) :422-424.

[3]叶为群, 凌琳, 李学华, 等.围手术期干预对高危人群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4, 24 (7) :76-79.

[4]易芬兰, 黄慧英, 王丹, 等.间歇充气压力泵辅助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 (3) :499-501.

[5]王宏丽, 张云.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 (31) :4875-4878.

[6]梁春玲, 王沂峰.妇科手术对患者凝血和纤溶系统的短期影响[J].广东医学, 2015, 36 (10) :1576-1579.

输液性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篇8

如何预防输液性静脉炎

在输液过程中虽然护士的观察很频繁,也很重要,但是患者的自我防护也是至关重要的。作为接受输液治疗的人,应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在输液过程中尽量不要活动或尽量减少活动输液侧肢体:防止因活动导致输液针头摆动而刺破输液血管。

2.细心感受输液局部皮肤肌肉的疼痛程度:患者在输液时要认真感受输液局部的刺激,如局部刺激过强则会出现较强的疼痛感,此时必须立即告知护士。因为局部刺激过强多由药物副作用过大或浓度过高、损伤血管、药液渗漏、血管破裂等因素,引起输液进针直径1~5厘米甚至更大范围的局部疼痛不适。

3.肉眼观察输液局部是否有肌肉皮肤肿胀:如果出现输液侧肢体较对侧肢体变大、肿胀,即表明药液渗出血管漏入皮下或肌肉,应立即通知护士予以处理。

发生了静脉炎怎样办

对已经发生输液性静脉炎的病人,我们曾对硫酸镁湿敷患处、单纯香莲金黄散外敷患处、先冰敷患处再用香莲金黄散外敷患处等方法分别予以处理。结果表明先冰敷患处,再用金黄散外敷患处见效最快、疗效最佳。

1.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热、痛、条索状红线时应及时拔除液体:如果在输液过程中出现局部肿胀,或红、热、痛、条索状红线,均表明可能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输液性静脉炎。此时应立即通知护士,护士则会及时拔除液体。

2.立即抬高输液侧肢体:以利于静脉血液回流,减轻局部组织肿胀。

3.冰敷静脉炎处:针对静脉炎初起时的红、肿、热、痛,凡无皮肤溃烂者均应立即采用冰袋外敷整个患处和条索状红线处,如有溃烂者应作消毒、包扎溃烂伤口后再冰敷。冰敷持续10~20分钟(为防止局部皮肤冻伤,冰敷时应仔细观察局部皮肤温度的变化),待静脉炎处局部皮肤温度降至与健侧肢体对应处皮肤温度相同后,方可停止冰敷。

局部冰敷可以有效降低或阻止输液性静脉炎进一步发展。当局部肌肤出现红、肿、热、痛等热象症候时,按中医辨证施护原则应予以临证施护(热则寒之),及时给予冰敷,能有效降低局部组织温度及细胞代谢。冰敷疗法的机理系冷效应作用原理,能促进血管收缩,降低组织渗透,降低组织张力,降低耗氧量,从而减轻或抑制水肿、渗出、出血;冰敷又能有效地减轻局部疼痛。因此冰敷能将静脉炎引起的局部组织损伤局限在最小范围内,并减轻局部的不适感。其实冰敷疗法早在我国唐代《本草拾遗》中就有记载,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详细地记载了冰敷治疗乳痈的疗效。

4.香连金黄散外敷静脉炎处:如冰敷静脉炎局部仍未治愈者,则应再对应局部予以香连金黄散外敷,能够有效地对局部进行解毒、消肿、止痛。香连金黄散方中,大黄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具有抗炎、改善微循环的作用;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消肿祛腐,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种细菌具有抑制作用;姜黄活血、消肿、止痛。诸药合用具有清热解毒、消瘀散结的作用,能激活巨噬细胞,促进血液循环,减轻和消除局部红肿、疼痛,使机体组织得以康复。

采用冰敷合并香连金黄散外敷治疗输液性静脉炎具有取材方便、操作成本低、简单易行、见效快、疗程短、痛苦少等优点。

面瘫的预防和护理 篇9

预防:

预防面瘫要从小处做起,避免空调、电扇直吹身体,感到有点凉了就要调整风向或关掉电器。遇到大风和寒冷的天气,出门时要轻拍、轻按面部、耳后、颈部的一些重要穴位,增加自己的御寒能力。要以乐观平和的精神状态面对工作和生活,减轻心理压力,避免过度劳累。如果面部出现麻木等不适,应该及早就医。

面瘫的护理方法:

1、心理护理:患者多为突然起病,难免会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的情绪,有的担心面容改变而羞于见人及治疗效果不好而留下后遗症,这时要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耐心做好解释和安慰疏导工作,缓解其紧张情绪,使病人情绪稳定,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接受治疗及护理,以提高治疗效果。

2、护眼:由于眼睑闭合不全或不能闭合,瞬目动作及角膜反射消失,角膜长期外露,易导致眼内感染,损害角膜,因此眼睛的保护的非常重要的,减少用眼,外出时戴墨镜保护,同时滴一些有润滑、消炎、营养作用的眼药水,睡觉时可戴眼罩或盖纱块保护。

3、局部护理:热敷祛风:以生姜末局部敷于面瘫侧,每日1/2小时;温湿毛巾热敷面部,每日2―3次,并于早晚自行按摩患侧,按摩时力度要适宜、部位准确;只要患侧面肌能运动就可自行对镜子做皱额、闭眼、吹口哨、示齿等动作,每个动作做2个八拍或4个八拍,每天2―3次,对于防止麻痹肌肉的萎缩及促进康复是非常重要的。此外,面瘫患者应注意不能用冷水洗脸,避免直接吹风,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添加衣物,防止感冒。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 篇10

姓名 张小玲

年级 2011

层次 专升本

专业 护理学 [摘要] 目的:探究静脉输液外渗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及出现外渗现象后的处理手段。方法:通过查阅中国期刊数据库相关研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概括。结果:静脉输液外渗,应提高专业技术,及时发现,及时处 理。结论:定期开展护理专业知识培训,强化安全意识,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开展护理工作,有效杜绝输液外渗的现象。

[关键词] 输液外渗;原因;护理措施;研究概述。

静脉输液是根据病情将大量无菌液体或药物在严格的无菌操作过程下经静 脉直接输入体内的方法,也是确保临床治疗的重要护理手段之一。通过静脉输液,不仅能维持体液平衡,而且使机体的电解质、酸碱状态尽可能保持正常,为危重病员紧急抢救准备提供静脉给药通路,确保药物输入体内的需要[1]。因此,作为 护士静脉输液是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操作,静脉输液外渗也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当静脉输注液体外渗至血管周围组织时,也将会依液体种类对病员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轻则引起局部皮肤肿痛,重则导致血管周围组织炎症以及静 脉炎、静脉血栓的形成,甚至于造成组织坏死。所以为减轻病员的痛苦,令患者早日康复,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和及时、正确处理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的意义。1 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的常见因素静脉输液外渗在临床上一般表现为肿胀、胀痛,中度或重度疼痛,通常为烧灼、刺痛,局部红肿,回抽无回血,或局部水泡,皮肤发黑变硬,形成溃疡[2]。当外渗现象出现时,不仅会影响下一步的护理工作开展,更是会对患者造成机体损伤和额外的痛苦,因此,护理人员应当充分了解导致外渗的种种因素,为预防此类现象出现打下基础。

1.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

1.1.患者的实际情况 1.1.1 新生儿

新生儿因全身均分布有胎脂,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有的是皮

肤紫青,一般与头皮进行静脉穿刺,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加之哺乳或喂养影响,使其易外渗。1.1.2 婴幼儿

婴幼儿在穿刺过程中易发生哭喊,挣扎等不配合举动,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的紧张言行会对护理人员增加压力,给穿刺和固定工作带来难度,引发输液外渗概率要高于成年人,所造成伤害也较成年人更大。1.1.3 老年人

老年人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皮肤松弛,容易发生液体外渗;此外,由于老年人的各项身体机能减退,行为控 制能力减弱,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针头移位或静脉破损,加之,老年人反应迟钝,痛阈减低,也是造成外渗加重的重要原因。1.1.4 重病患

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3]。1.1.5 缺乏感知的患者

此类患者可能接受了药物麻醉或是处于昏迷状态,无法与护理人员进行有效的交流,不能正常地表达身体感受,如出现无意识肢体抽 动等突发状况,很可能导致外渗现象,且病员无法表述机体疼痛,若未及时发现,会令机体损伤程度变得更大。1.2 护理人员技术因素

由于护理人员自身的素质因素,专业知识不过硬,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选择血管失当,穿刺技术不熟练,这些行为将会造成机械性损伤。出现一次给药 多次穿刺,针头固定不当,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同一部位多次穿刺,针尖顺 拔针后按压针眼不正确,给药方法不 当,使用发生外渗概率高的钢针,大力推药,忽略病人心理护理造成病人精神紧张、不合作等现象。1.3 理化因素

包括输液时环境的温度,溶液中不溶微粒的危害,液体输入量、速度、时间、压力、针头对血管的刺激以及旧法拔针对血管壁的损害[4]。1.4 药物因素

主要是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引起,主要药物包括: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化疗药物如阿霉素、长春新碱;高渗性及阳离子溶液[5]这些药物一般会影响血管周围渗透压,改变血管壁通透性,或是多次施药后令静脉变得更为脆弱,因此将导致输液外渗 的几率和风险大大增加。1.5 疾病因素

1.5.1 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血管壁损伤大,静脉脆弱,难以穿刺。

1.5.2 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

1.5.3 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

1.5.4 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1.5.5 凝血机能有障碍的病人,血凝块对穿刺针周围于血管壁之间的间隙封闭 不足,导致药物、血液渗漏。拔针后,局部按压时间过短,血管内药液从针眼外渗。1.6 护理人员的心理因素

病人对护士的不信任,怀疑,或第一次穿刺不成功,都会对护士的心理产生影响,护士自身就会质疑自己能不能穿刺成功,增强护士的心理素质,也可提高 穿刺成功率。外渗导致的机体损伤类型

在了解了可能导致输液外渗的各项因素后,护理人员应当进一步了解输液外渗对病人的身体所造成的损伤类型,从而做到及早预防,对症下药,将护理工作 做的更加扎实。2.1 血管损伤

良好的血管是进行静脉输液的基础,而发生输液外渗时,首先受到损伤的就 是血管,除了机械性的损伤,还会随着外渗的发展产生其他损伤。通过动物实验 形态学观察发现,注射液体及微粒从血管内渗漏到血管周围组织,可引起血管周围大量结缔组织增生,致使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小甚至发生堵塞[6]。2.2 局部组织损伤

轻者会产生麻、肿、胀、痛等各种刺激性的机体反应,重者则会在炎症和药 物毒性的双重作用下,形成局部组织坏死,尤以化疗药物的伤害性大。若处理不当,将会造成关节僵直和功能性障碍。2.3 深度组织损伤

属于少数现象,由于渗漏量过大,导致皮下组织压力增高,压迫骨筋膜,阻 碍血液循环,造成局部缺血缺氧,代谢废物堆积,改变血管通透性,直至形成骨 筋膜综合征,进一步发展将会导致严重残疾或死亡。2.4 累积损伤 由于长期的输液史所产生的血管损伤及血管壁破坏,造成血管弹性差,穿刺难[7],易导致恶性循环的产生。输液外渗的预防方法

在了解了输液外渗可能导致的机体损伤的基础上,如何进行预防工作,从源头上减少外渗现象发生,对于缓解护理人员压力,减少病人的痛苦和花费,避免医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3.1 做好对患者及家属的宣教

在实际的日常护理活动中,由于护理人员和就医患者的巨大数量差异,使 得向每一位患者详细地解释输液外渗的预防知识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采取“抓大放小”的方针,对于血管条件好,有家属陪护的患者,进行简单说明,不可随意调整滴速,避免大幅度活动等,并请家属帮助照看。而对于血 管条件差,长期病史,婴幼儿及老年人等特殊群体,进行重点关注,除了对家属 的详细说明出现外渗现象的判断标准,若出现外渗则立刻通知护理人员,还应适 当增加巡视次数,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力争将危险降至最低。

3.2 合理选择穿刺静脉

为减少药物化学性刺激,应根据药液的性质选择适当的血管。对于静脉滴注 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宜选择较粗的血管;对于需要长期输液的血液病、肿 瘤等患者,需建立静脉使用计划;使用有发泡作用的药物,应避免选择靠近神经、韧带、关节的手背、腕和肘窝部静脉。另外,应避开病变部位的静脉,避免同一 部位多次、长时间输液,注意个体差异及不同疾病的血管特点[8]。除此以外,还应该遵从由远到近选择的原则。如何正确的选择血管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对局部位置解剖十分熟悉,才能确保选择血管时不会出 现纰漏。

3.3 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的注意事项

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和速度,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时,应用留置针建立 两条静脉通道,每隔2~3h 交替使用,以避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刺激性强的药 物输液前必须以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确定穿刺成功后,再输刺激性强的药物。在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过程中,密切观察,确保针头留在血管内[9]。3.4 提高穿刺成功率

护理人员应加强基本功训练,高标准严要求,熟练掌握静脉穿刺的技术,提 高穿刺操作成功率,争取一次成功。要注意避开活动量大的关节等处,且穿刺成 功后妥善固定,避免出现机械损伤。若患者需要进行连续的静脉滴注,则可对双 侧肢体交替使用以保护血管,提高穿刺成功率.3.5 正确的拔针方式

输液完毕后,拧紧调节器,除去胶布,快速拔针,在针尖即将离开皮肤的瞬 间,迅速用干棉签沿血管方向按压穿刺点,直至不出血为止,切忌在按压处揉动,按压的力度要适中。正确拔针可避免血管损伤,提高血管利用率,防止皮下淤血 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10]。

3.6 局部用药保护

利用一些药物对血管的作用,使血管保持扩张状态,从而减少外渗,延长可 输液时间,例如,使用硝酸甘油贴剂,凭借皮肤组织对硝酸甘油的良好透过吸收性,达到保护血管的目的。3.7 护理对策 3.7.1小范围外渗

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如普通的溶液、辅助治疗的药液,可以用湿热敷,或用95%的酒精、95%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会消退;如果所剩的药液不多,可以一边观察,一边湿敷,如不在继续外渗,可以坚持到输液完成;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虽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95%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3.7.2大范围外渗

输入的药液为刺激性大的药液,如在四肢,局部制动,抬高患肢,用50%的硫酸镁或95%的酒精持续湿敷,配合理疗,局部封闭,亦可用相对应的药物相拮抗,如缩血管药物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可以用酚妥拉明、硝酸甘油、地塞米松、钙剂可用50%的硫酸镁、山莨菪碱湿敷,也有介绍说可用马铃薯、升姜外敷。3.7.3化疗药物外渗

化疗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滴入,用生理盐水皮下注射加以稀释,并局部冷敷,以防止局部疼痛、肿胀、坏死。3.7.4药物外渗引起局部水疱

水疱小未破溃的尽量不要刺破,可用无醇碘伏外涂;水疱大的,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水疱里的渗出液,再用不含醇的碘伏外涂、外敷,也有介绍用蛋清外敷的 输液外渗的处理方法

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即使做了充分的预防工作,还是有可能发生输液外渗的现象。因此,这类情况出现时,如何按照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护理方法进行妥善的处理,也是护理人员应该掌握的必要的知识。

4.1 更换输液部位

护理人员在发现外渗现象的第一时间,就应当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 取治疗措施,清除组织水肿和药物对细胞的毒性作用[11]。并且在拔针时要注意 采用正确的方法,防止造成二次伤害。另有临床实践证明,在关闭输液器开关的 过程中,约有0.2ml 被挤出,而通过拔针时预先折叠距头皮针针头2cm 处的输液 管,仅挤出0.01ml 液体,几乎不引起局部肿块增大,可以依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采用。

4.2 热敷

早期且范围小者可进行局部热敷,主要用于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等药 物渗漏,但禁用于化疗药物外渗 [12]。其原理是通过局部升温,扩张血管,改变 血液循环状况,从而减轻水肿,促进机体恢复,对于由其他血管收缩剂导致的外 渗同样具有处理效果。该方法成本低廉,效果较好。4.3 冷敷

适用于早期局部非炎症性水肿,可以起到收缩血管,减少渗漏,麻痹末梢神 经,减少痛苦的作用,对于红霉素和抗肿瘤药物外渗同样有效,但在采用该方法 8 时应注意控制温度,防止冻伤。其作用机理是,通过降低温度,不仅可以减少局 部余热对周围活力组织的继续损伤,而且可以降低局部组织代谢,使局部血管收 缩,渗出减少,从而减轻局部水肿程度,并有良好的止痛作用[13]。4.4 局部封闭

适用于化疗药物外渗,可用利多卡因100mg+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4ml 在 包块底部选择三个点平行于皮肤进针,从而更好地阻止外渗药液与组织结合。其中,利多卡因有麻醉,止痛,轻微扩张血管的作用;地塞米松可以抑制炎症细 胞因子的合成,减少炎症因子的扩散,阻碍磷脂酶a2 的活性,中断疼痛的持续 性神经冲动,从而发挥镇痛作用[14]。4.5 中医疗法

适用于长期注射的药物导致的注射部位静脉壁炎性渗出,一般采取外敷的方 式进行处理。4.5.1 马铃薯外敷 可采用具有化瘀散结、理气止痛功效的马铃薯片敷于患处,既可以治疗外渗,还可以降低静脉炎发病几率。4.5.2 芦荟涂抹外敷

芦荟属于百合科植物,味苦而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散 瘀利血的功效,其中富含的多种化合物对于解决输液外渗问题都具有一定作用,比如,芦荟乌鲁新可以覆盖于炎症表面促进细胞再生;芦荟酊可以起到杀菌消炎 的作用;异柠檬酸可以扩张血管,加强血液循环;芦荟素更是可以增强血管壁弹性。在药效良好的基础上,使用芦荟处理还具有成本低廉,操作简单等特点。在临床上,只需洗净后,去除刺及表皮,每1h 涂抹 4 ~ 2 次,若是患处情况较为严重,还可以结合每1h 外敷 2 ~ 1次的方法进行治疗。4.5.3 如意黄金散

而针对静脉炎外渗,还可以采用如意黄金散15g 置于无菌 容器内,用食醋调制成糊状,先用0.5%碘伏消毒局部皮肤,待干,避开穿刺点 1.5cm 将调制好的如意金黄散均匀涂于患处,厚约0.5cm,范围超过患处1cm,穿 刺点外用1.5cm×1.5cm 无菌干燥纱布覆盖,用保鲜膜将涂药处覆盖,胶布固定,2小时后取下,1 天2 次[15]。4.6 其他处理方法

依照实际情况的不同,可以灵活地选择其他更具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法,例如,某医院在临床中以早期常用的95%酒精为溶剂,加入了牛黄解毒片作为溶质,使药棉浸透药液后,覆盖于患处,用塑料布包裹固定,保持患肢抬高,24h 内即可见效;或者是合理地利用药物相互拮抗的特性,以此对抗外渗药物的损伤效应,加速药物的吸收和排泄,降低对机体的损伤;或是采用联合疗法,对坏死局部组 织进行手术切除,对于水疱进行抽取后再进一步处理,佐以超短波理疗等方式进 行治疗护理。4.7 建立外渗处理记录

在发现了外渗现象并进行处理后,应当详细记录下外渗药物的名称,发现时间,注射部位,渗出范围大小,患者的局部观察,处理措施,主治医生等信息,方便日后的跟踪治疗和出现事故时的调查和追究。4.8 心理指导患者的心理健康同样是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点,要充分考虑患者的感受,对患者的心理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告知其关于外渗处理的重要性,要求患者积极 配合治疗,并保持乐观开朗的精神状态,抛开思想压力,争取早日恢复健康。小结

护理工作关系着病人的健康,护理人员更是医院和病人交流的纽带,因此,作为一名护理人员,我深深地感受到,要想把护理工作做好,不仅仅要求我们对 自己的专业知识十分熟悉,专业技术十分熟练,更要关心患者的内心健康,从生 理和心理两方面关心患者,充分调动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消除患者的抵触心 理,缓解患者与医院之间的冲突,这不仅对预防静脉输液外渗和护理具有重要意义,在以后漫长的护理生涯中也是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单就输液外渗这个问题 来看,我们要认真地对待每一位患者,进行定时巡视,一旦出现任何外渗,能够 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而通过与患者的沟通,了解其输液史,在病历不够充 分详细的情况下,对我们开展预防工作是有利的;在对静脉输液外渗治疗处理的 过程中,要依据患者和条件,选择效果好成本低的方式来进行外渗处理,通过自 己的努力,为患者的康复保驾护航。静脉输液外渗是一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 理问题,只要有静脉输液,就会有药物外渗。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密切观察输液过程中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预防和处理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的意义。

上一篇:XX年12月建筑项目部资料员述职报告下一篇:揪心看奥运-写奥运作文1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