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模拟试卷

2024-05-07

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共8篇)

历史高考模拟试卷 篇1

1、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人王室疆土,抢夺巳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 恶”。该状况反映出

A.宗法制遭到破坏 B.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C.分封制受到冲击 D.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

2、皇太极死后,在其弟多尔衮与其子豪格的皇位继承大战中,皇子派得到了大部分人的支持。他们在议政王大臣会议上表示皇位必由皇子继承,甚至严厉提出“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这反映出

A.血缘关系是影响皇位继承的唯一因素 B.清初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C.议政王大臣会议妨碍了皇权的集中 D.满族统治者受到宗法思想的影响

D

3、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A.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D

4、《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确定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B

5、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B

6、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 D.他像以前的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D

7、《明史•职官》记载:“阁臣之预务自此(明成祖)始。然其时,人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这段材料反映了明成祖时的内阁

A.是对抗皇权的文官集团的代表 B.实为皇帝顾问的特定秘书机构 C.成为中央政府运转的中枢机关 D.实为皇帝幕僚的最高决策机构 B

8、明代有官员感叹,“最恨者方今仕途如市,入仕者如往市中贸易,计美计恶,计大计小,计贫计富,计迟计速。”这一感叹反映出当时()A.行业分工细密 B.雇佣关系出现 C.市场管理严格 D.封建吏治腐败

D

9、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A

10、东晋南朝时期,谱学成了一门新兴的学问,豪门士族和政府都热衷于编撰族谱,名门望族的族谱被官府收藏,成为任命官员的主要依据。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A.宗法制度再度复兴 B.重视家族历史的传承

C.士族享有政治特权 D.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C

11、《宋史包拯传》记载:“(包拯)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后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后拜枢密副使。”包拯在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时分别职掌()

A.监督百官、管理财政、管理军政 B.管理财政、监督百官、管理军政 C.管理财政、管理军政、监督百官 D.监督百官、管理军政、管理财政

A

12、唐中宗不经中书省、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用“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踪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唐中宗时皇权有所弱化

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D

13、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无地位,完全被视为走卒 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提皇帝处理政事 D、军机大臣的设置,意味着封建制度已经衰败

A

14、明朝嘉靖年间,言官沈炼、杨继盛因弹劾作恶多端的严嵩、严世藩父子,触怒皇帝被处

死刑。后严嵩父子倒台,严世藩受审时买通官员,在定罪书上强调为沈炼、杨继盛平反;首 辅徐阶审定时,将严嵩父子之罪修改为并不存在的的“谋反”“通倭”。这些都反映出当时

A.严世藩有以死赎罪的悔悟 B.皇帝整个被权臣玩弄蒙蔽 C.专制下以皇帝好恶为中心 D.首辅徐阶才是最大的奸臣

C

15、“(本朝)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诰诫臣工,指授方略,查核政事,责问刑罚之不当者,谓之寄信。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或三百里,或四五六百,或至八百里以行。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这主要说明清代军机处 A.由满汉高级官员组成 B.是制约君权的重要机构 C.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D.有权裁决国家军政大事

C

16、《礼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经》在仲春“后率外内命史蚕于北郊”的记载。汉朝以后逐渐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藉田礼”和“亲蚕礼”。这表明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 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 D.统治者“以民为本”

A

17、宋初在都城东京实行坊市分离、四周设围的坊里制。但随着商品经济及贸易之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多,坊墙因阻碍商品交换而被拆除,但宋廷要求在三更以前结束买卖。到徽宗时,夜市迅猛发展起来,甚至在繁华商业区政府完全取消了时间限制,出现了“如去闹处,通晓不绝”的现象。这表明()A.封建制度严重制约商品经济的发展 B.统治者定都必须考虑到经济因素 C.经济发展影响到国家的经济政策 D.都城是统治者坚强的“政治堡垒”

C

18、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 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汉代就有卓氏、程 郑、孔氏、曹邴氏四家列入富豪榜。这表明汉代

A.国家实行重商政策 B.政府鼓励私人铸铁 C.政治环境造就富豪 D.铁制工具广泛使用

A

19、江太新在《清代前期押租制的发展》中指出,清朝康熙年间有押租(租赁土地刚支付的保证金)记载之州县数为2个,雍正年间3个,乾隆年间30个,嘉庆年间62个。能够证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B.清政府不断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 C.清初农业生产技术的实质性变革 D.农村人地关系紧张局而得到缓和

20、下列文献中,最能从根本上决定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趋势的是 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B.“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 C.“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 D.“恶金以铸锄夷斤欘,试诸壤土”

D

21、《清顺治朝实录》记载:“无主荒田,州县官给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耕至六年以后,有司官亲察成熟亩数,抚按勘实,奏请奉旨,方准征收钱粮。其六年以前,不许开,不许分毫敛派差徭。”这一措施

A.有效控制了清初的土地兼并 B.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C.推动了清朝初年经济的发展 D.减轻全国农民的税粮负担

C

22、汉代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民在省吃俭用的情况下,“三年耕,才有一年之蓄”。同时据记载,汉代实行全国皆兵,男子20岁成丁,可以独立耕种和服役,但要到23岁才开始服兵役,期限一年。这反映了汉代

A.生产力水平低下 B.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C.边疆不稳战事频繁 D.制度蕴含经济和道德的考量

D

23、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 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唐代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核心 D.节日习俗促进诗歌发展

B

24、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农民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到了唐朝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至唐天宝年间,根本无法实行土地还授。由此可知,均田制实行的重要前提是 A.出现大量无主荒地 B.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政府控制部分土地 D.当时人口大量减少

C

25、宋代,典卖土地、房屋的现象十分普遍,所谓“典卖”,是指将土地、房屋等不动产出典给他人,收取一定的典价,在约定期限内原价赎回。典卖者大多数是贫困农民。据宋代朱晦庵等人编的《宋本名公书判清明集》记载,当时“豪民图谋小民田产”,出典人要求回赎典物时,“则迁延月日,百端推脱”,辗转数月,已经到了赎典截止的期限,使得出典人终无赎回之日。而宋律规定只有典契证验显然者,才允许业主收赎。这说明()A.豪强利用典卖规则漏洞抢夺农民利权 B.典卖实际上是把财产的所有权实行转让 C.典卖是当时豪强掠夺农民的主要方式

D.通过典卖,强化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

A

二、主观题

26、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 古代战争水平不高,崇山峻岭、长河大川都是天然的防守工事。因此如岭南山地,如四川盆地,如山西高原,都是地理条件极佳的割据区域。……元代的省……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一一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一一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周振鹤《犬牙相入还是山川形便?—历史上行政区域划界的两大原则》

材料二 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如果不是完全的话)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

——华盛顿1787年给友人的信

材料三 中央对地方实行严格管理,国家官员在君主面前,永远只能处于被管理被驱策的地位,决不能按自己的意图或根据客观条件运用独立的治理权。

——摘自《中国政治制度史》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归纳元代行省划界的原则及原因。(4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美国独立之初面临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6分)

26.(1)原则:犬牙相入。

原因:使地方割据缺乏好的地理条件;加强中央集权。(2)问题:政治上的松散状态(邦联制)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

解决:召开制宪会议,制定1787年宪法(联邦宪法);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魏文侯任用吴起改革军事制度。吴起对士兵进行严格的挑选、训练和考核。考核的标准:身穿三层甲,头戴铁盔,腰佩利剑,操十二石的强弩,带箭五十支,肩扛长矛一杆,背三天干粮,半日能行一百里。凡考核及格者,免去一家徭役,并奖给田宅。吴起还根据士兵的不同特点,对军队采取新的编制,把身强力壮、善于近战的士兵编在一起;把机智灵活、善于爬坡越沟的士兵编在一起;把能吃苦耐劳、善于长途奔袭的士兵编在一起,以便在战争时根据敌军的弱点及地形,交互使用或者相互配合使用这些军队,使每个士兵的优点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套军事制度,后人称为“武卒制”。公元前408年,魏文侯命吴起伐秦。吴起统帅魏军一举攻下秦国洛水以东的五座城池,在那里设立了西河郡。吴起任西河守,使“秦兵不敢东向”。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吴起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吴起军事改革的特点和作用。(9分)25.(1)内容:严格选拔、训练和考核士兵;奖励军功;改革军事编制,创立武卒制(或根据士兵特点和作战需要编制军队)。(每点2分,共6分)(2)特点:注重实战训练;遵循战争规律,注重扬长避短;敢于突破陈规,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善于发挥士兵作战积极性等。3分,答出任意2点,得满分6分)作用:增强了魏国的军事力量;抵御了秦国的入侵;扩大了疆域等。(每点1分,共3分)

28、(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摘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

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学科网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市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丰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13分)

(25分)

(1)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

历史高考模拟试卷 篇2

1.历史上雍正帝采用“秘密立储”的方法成功的化解了两千年来由于皇位继承问题所引发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问题, 后来传位于四皇子乾隆。雍正帝这种做法

A.符合禅让制中所体现的民主精神

B.不符合世袭制所规定的原则方法

C.明显破坏了宗法制的核心和原则

D.有利于清除分封制的残余与影响

2.曾起到“引导老百姓想的是如何加入既得利益集团, 成为其中的利益者, 而不是如何推翻既得利益集团”作用的政治制度是

A.郡县制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

3.洪武十四年 (1381) , 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 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明太祖实录》卷139) 。自此, 连与明朝素好的东南亚各国也不能来华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了。这表明

1倭患是导致海禁的直接原因2明朝完全禁绝了中外间的交流3使明朝丧失了拓展海外市场的机遇4基本上解决了明朝所面临的安全隐患

A.12B.34

C.13D.24

4.“黄氏之说, 根本上不 脱离儒家 思想道路, 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定仍与‘现代’不谋而定其为无新见, 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对“黄氏之说”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其毫无新意, 仍属儒家思想范畴

B.继承了儒家思想的民本精华

C.其“新见”冲击了封建正统思想

D.基本上符合现代尺度和需要

5.明朝科学家徐光启在其翻译的《几何原本》序言中写道:“此书为益, 能令学理者祛其浮气, 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 发其巧思;故举世无一人不当学。”这表明徐光启翻译此书的主要目的是

A.学习传播西方科学文明

B.传播西方基督教文明

C.运用西方思想改造中国

D.参加科举以获取功名

6.1897年3月1日, 他在《双周论坛》上发表文章, 历数清政府的腐败, 并告诫说:“欧洲人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腐朽势力所造成的中国在国际间的耻辱和腐败的程度, 也没有充分认识到中国潜在的恢复力量和她的自力更生的各种可能性, 目前我们所需要的援助仅是英帝国以及其他列强善意的中立, 这样就可使得目前的制度让位于一不热衷于贪污的制度 了。”材料中“他”的主要意图是希望列强

A.帮助中国直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B.对中国民主革命采取不干涉政策

C.积极支持革命力量挽救中国危机

D.对华继续采取“以华制华”策略

7.有人说美国在破坏这次中国革命所扮演的角色是“蓄谋取并同英国一道悍然炮击南京, 给蒋介石以沉重的压力, 加快了中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人物投降帝国主义的步伐”。“这次中国革命”具体指的是

A.辛亥革命

B.国民大革命

C.土地革命

D.新民主主义革命

8.有学者根据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统计制定了1916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煤矿情况表格。以下分析正确的有

1近代中国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2近代中国工业布局严重不合理3近代中国重工业无从发展4近代中国工业呈现出半殖民地色彩

A.12B.34

C.14D.23

9.战前, 法币的发 行额为十 四亿元, 到1946年加到八万两千多亿元, 1948年猛增至六百六十万亿元。曾经有人讽刺说, 在百业不振的情况下, “在中国唯一仍然在全力开动的工业是印刷钞票”。上述现象导致的结果不可能有

A.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B.国民经济面临崩溃边缘

C.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

D.外国商品在华大量滞销

10.1927年陈炯明所著的《中国统一刍议》提到:“三民主义及其发表之政纲, 类皆东抄西袭, 绝少独立之思想, 一贯之理论, 而于国情亦未适合。在今日视之, 已属陈腐 不堪, 亟待修正。”对上述观点理解不正确的有

1三民主义基本上是东抄西凑, 自相矛盾, 思想极度混乱的产物2三民主义是民主革命的战斗旗帜, 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 但缺乏明确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内容3三民主义已不适合当时中国国情, 需要不断修正以指导革命的发展4三民主义成为中国近代社会中具有比较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纲领, 表达了人民群众争取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愿望

A.12B.34

C.13D.24

11.翻开《谢觉哉日记》, 1921年6月29日有这样一行字:“午后六时叔衡 (何叔衡) 往上海, 偕行者润之 (毛泽东) , 赴全国○○○○○之招。”据你推测材料中这五个圆圈最有可能是

A.共产主义者B.民主共和者

C.维新变法者D.世界苏维埃

12.在党的建设上, 遵义会议、延安整风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相同任务

A.纠正了党内“左”的错误

B.确立了党的新领导集体

C.推动了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D.科学分析社会主要矛盾

13.中、美、日是亚太经合组织的重要成员, 三国关系敏感复杂。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70年代, 美国曾对华由扶植转变为敌视, 实行“冷战”, 对日本则由遏制转变为扶植的政策。导致美国政策转变的直接因素是

A.国民党在内战中败退台湾

B.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C.美国试图控制中国和日本

D.冷战在亚洲的全面展开

14.周恩来总理曾说:“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结果表明, 国际间的冲突是可以通过和平谈判解决的。”这主要表明

A.任何国际问题都可以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社会 的公认和贯彻

C.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中国国 际影响力增强

D.大国间的合作是解决国际冲突的重要途径之一

15.当时主管 经济工作 的陈云同 志, 在1957年1月全国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作重要讲话, 他说:“建设规模的大小必须和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适应还是不适应, 这是经济稳定还是不稳定的界限。像我们这样有一个六亿人口的大国, 经济稳定极为重要。建设的规模超过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 就是冒了, 就会出现经济混乱;两者合适, 经济就稳定。”上述主张提出的背景是

A.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B.盲目发动了大跃进运动

C.三大改造的快速实现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

16.国企改革经历了两个阶段, 中共十四大以前, 是以放权让利、承包责任制、两权分离等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性调整阶段;十四大后, 特别是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 标志着国企改革转入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以中共十四大作为国企改革分界线的主要依据是

A.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B.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

C.九二南巡讲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D.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目标

17.2013年6月16日, 第五届海峡论坛在厦门隆重举行, 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指出, 两岸关系在短短几年间取得重大成就, 带给我们许多深刻的启示。两岸关系之所以能够开启和平发展的崭新局面, 关键在于两岸双方

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坚持和平共处的原则

C.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D.坚持血浓于水的情谊

18.据史料记载:万民法保护除奴隶以外的自由民的权利, 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它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说明罗马法

A.真正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B.切实维护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

C.是完全建 立在商品 经济基础 之上的法律

D.是催生近 代资本主 义文明产 生的原动力

19.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重要标志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夺取了政权, 而新贵族有两种人:第一是原来的一些旧封建贵族;第二种购买了封建贵族名号的资本家。这两种人共同之处主要表现在

A.都采用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B.都主张彻底扫除封建残余

C.都企图以和平方式推翻君主制

D.都主张贯彻自由主义原则

20.托克维尔认为革命的发生并非总是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 最经常的情况是, 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 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 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 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下列史实能够佐证这一结论的有

11640年英国议会的重新召开21789年法国三级会议的召开3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的召开4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A.14B.23

C.12D.34

21.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铁路运输业的迅速发展, 全世界铁路总长度由1870年的21万公里增加到1913年的110.2万公里, 在不到45年的时间里增加了4.2倍, 环世界的铁路网初步形成。从整体史观出发, 铁路运输业的发展最重要的影响表现在

A.推动了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形成

B.带动了落后地区的社会发展

C.加速了列强对外资本输出的进程

D.有利于推动世界近代化进程

22.列宁指出:“无产阶级应该积极参加并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争取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 然后, 我们将立刻由民主革命开始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 并且恰恰是按照我们的力量, 按照有觉悟有组织的无产阶级的力量, 开始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我们主张不断革命。我们决不半途而废。”这说明列宁

A.反对无产阶级参加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

B.主张二月革命后政权应转给资产 阶级临时政府

C.坚持以无产阶级暴力学说来指导 社会主义革命

D.主张俄国应实现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

23.《向前看》第十章“关税问题”中, 罗斯福一针见血地指出:“由于被剥夺了进入美国市场的机会, 为了支持其自身工业发展并照顾其自身的失业问题, 其他工业国家不得不寻求发掘新的市场。它们还通过各种限制措施, 承担起保护其国内市场免受进口冲击的重担。一场近乎疯狂的走向自我保护的国家主义的运动开始了, 其直接后果就是以关税、进口配额和国际协定等形式出现的一系列报复性和防御性措施的出台。”这表明罗斯福

1强烈反对前任胡佛政府所推行的关税贸易壁垒政策2仍然坚持自由主义资本主义政策3认为应对其他国家完全开放美国国内市场, 团结合作, 共度危机4尽量维护贸易自由原则, 保证世界贸易的正常发展

A.12B.34

C.14D.23

24.有的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在实现宏观经济规划方面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 但它也存在很多弊病。其“弊病”不可能表现在

A.政治民主的强制性

B.行政管理的封闭性

C.官僚政治的保守性

D.社会制度的滞后性

25.在强调负责任的宏观经济政策后, 习近平在2013年G20峰会上提出要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要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 维护自由、开放、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 探讨完善全球投资规则, 引导全球发展资本合理流动。下列历史现象有利于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是

A.罗斯福新政中采取了“整顿银行、美元贬值”的措施

B.希特勒实行了“国民经济军事化、侵略掠夺”的政策

C.斯大林确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模式

D.邓小平开创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特色中国模式

26.他的照片在1991年至2001年时, 被印在20元的英镑纸币上。南极洲的前英国气候研究站以他为名, 而电容则以法 拉作为单 位。

材料中的他指的是

A.伽利略B.牛顿

C.法拉第D.爱因斯坦

27.从蒸汽机的发明到电气技术的应用带来的后果看, 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人类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化2人类生活更加丰富多彩3人类社会结构发生剧烈变化4人类的生产组织形式不断进步与发展

A.124B.234

C.123D.1234

28.中国作家莫言获奖消息传出后, 法国媒体用“中国的拉伯雷”来形容他, 拉伯雷是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的杰出代表, 其代表作是《巨人传》, 下列对此作品评述正确的是

A.为法国成 为文艺复 兴的中心 奠定了基础

B.猛烈地抨 击封建专 制的统治 腐朽与黑暗

C.无情的揭 露中世纪 欧洲社会 的种种弊端

D.热情讴歌 了工业资 产阶级的 聪明和机智

29.金融自由化进一步加速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随着经济金融化的不断演进, 国际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金融活动为生产与贸易带来便利的同时, 国际金融的风险也同步增长。相对于软弱无力的国际金融监管, 如果国际金融体制改革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金融危机再次发生极有可能。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1金融自由化是区域化和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但这也将导致金融风险加剧2各国普遍在金融领域逐步放松管制、开放市场以适应生产与贸易一体化发展的要求3发展中国家应主动融入国际金融市场, 注意风险的防范和危机处理, 并努力促进国际金融体制改革4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进一步深化必然导致世界金融危机周期性的爆发

A.124B.234

C.123D.1234

30.有学者称:“20世纪是一个‘伟大的世纪’, 这种‘伟大’主要通过三个进步性的历史进程表现出来。”下列不能佐证其论点的是

A.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B.世界市场的日趋成熟

C.旧殖民体系不断瓦解

D.两极格局的逐渐形成

二、非选择题 (共40分)

31. (原创) (10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上述分析出发,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否认为法国大革命是“典范革命”的问题也能基本得到解答。用马克思的话来说, 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法律和政治上层建筑赖以构建的真正基础, 特定的社会意识形式是与其基础对应的”。在两位作者眼中, 工业革命的发展是他们经历的最重要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以形象的语言评论说:“蒸汽、电力和纺织机作为革命者的危险性, 要大于拉斯帕伊和布朗基等公民。”人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将罗伯斯庇尔等人的名字放在后一类革命者中间。因此, 对于法国和欧洲的经济发展而言, 法国大革命的意义相对较小, 故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来看, 大革命对于他们的辩证认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发展, 其意义不可高估。

———摘编自《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法国大革命的评价》

材料二大革命的影响不止于此。它是一桩世界性的事件, 而不仅只是法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插曲。1789年前, 欧洲各强权的政治家们偶尔确实也需应付农民叛乱或城市暴动带来的动荡, 但却从未碰到过现代意义下的革命运动。然而, 此后革命的威胁不仅不断在他们的思绪中浮现, 有时候甚至真实地逼到他们的眼前。法国的革命分子诉诸于一些他们相信适用于全人类的普世原则, 而非只是针对某个特定时空下的权力要求。作为一项传说、一种象征和一个迷思, 法国大革命无疑已为世人所共享。这当然并不是因为法国人废除了内部关税障碍或领主的狩猎特权。能够攫住欧洲及整个大西洋世界的思维的, 其实是些更简单与更普通化的价值。一言蔽之, 就是做为一个人的权力主张以及能够勇于清算检讨过去的能力, 并主动地为本身创造足以切合自我需求的宪法、法律及各项建制。

在法国以外, 1917年的革命事件也许已经逐渐取代了法国大革命的重要性。即使在法国内部, 旧有的象征也可能已经被迫逊位。然而, 不论未来如何演变, 法国大革命仍将是法国乃至全世界历 史发展过 程中的一 个伟大的 里程碑。

———摘编自《法国大革命》

(1) 结合材料一概括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法国大革命的评价, 并结合所学知识加 以说明。 (4分)

(2) 结合材料二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6分)

32. (10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 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 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 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 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 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 燃烧起新的希望, 深信只要奋起救亡, 勇于变革, 就可以改 变目前的 艰难处境。”

材料二青年学者刘小烽在《论三民主义暨共产主义与中国 (儒家) 文化的统一》一文中认为:三民主义则代表了近代东西方文化结合的最有价值的尝试。所以, 三者之统一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极其深刻的现实意义。作者认为三民主义暨共产主义与中国 (儒家) 文化的统一体现在三个方面:一、社会理想的统一;二、运用儒家“仁”的精神的统一;三、运用儒家“礼”的精神的统一。

材料三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70年》一文中指出: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

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 国史纲》一文 中指出: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 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

(1) 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分析导致20世纪初具备材料一中所提出“两个条件”的重大事件。 (2分)

(2) 结合史实论证材料二作者所提出的主要观点。 (4分)

(3) 材料三中对辛亥革命评价的两个观点是否矛盾? (1分) 你是如何理解的? (3分)

33. (9分) 一部上海的历史就是一部近现代中国历史的缩影, 她向世人展示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宏伟画卷。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将上海开埠以后一百年的形象历史作一个长时段考察, 我们会发现, 在十九世纪, 上海的恶的形象, 主要在道德沦丧方面;在二十世纪, 上海的恶的形象, 则不仅在道德方面, 更主要在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方面。在十九世纪, 人们还时常会说到上海在传递西学方面、文明输入方面的作用, 在二十世纪, 人们则不大再提这些方面。不是二十世纪这些特点消失了, 而是强调的重点变了, 人们的心理状态变了。与此同步, 世人对上海天堂地狱的议论, 先是富人的天堂, 穷人的地狱, 然后是强调外国人的天堂, 中国人的地狱。浸淫于民族意识中的上海人, 在吸收西方文明时, 比先前多了一重负疚感。美国学者白鲁恂认为, 近代上海人是在民族主义背景下, “被污蔑的口岸华人”, 尽管租界的统治者是外国人, 但租界人口的绝大多数始终是华人, 日常事务的实际管理大半还是抓在中国人手中, 上海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城市。中国人在上海已自成社会, 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现代中国的生活方式, 形成了独特有力的上海文化。

———《近代上海形象的历史变迁》

材料二我们不会忘记, 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负重前行、蓄势待发的坚实步履。党的工作中心转移以后,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被逐渐打破, 上海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和计划经济最为典型的地方, 受到了财政统收统支和工业效益滑坡的双重压力, 原材料缺乏、资金不足等矛盾日益凸显, 发展进入了相对困难时期。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为振兴上海作出了艰苦的努力……可以说, 整个八十年代, 上海作为我国国有经济的重镇和改革开放的后卫, 在有力保障我国改革开放顺利推进的过程中, 为上海下一步改革开放积蓄了充足的能量,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 国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改革开放事业面临着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对此, 小平同志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 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 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党中央从国家发展的全局出发, 作出了浦东开发开放的战略决策, 向全世界表明中国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 信心和决 心。可以说, 整个九十年代, 上海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实现了一系列零的突破, 赢得了改革发展的领先优势。

———《俞正声在上海市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1) 结合材料一概括美国学者白鲁恂的主要观点。你是如何认识当时的上海的。 (4分)

(2) 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 概括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上海的发展特点, 并分析产生上述特点的原因。 (5分)

34. (11分) 2013年10月7日至8日, 亚太经合组织 (APEC) 第二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出席会议。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冷战时代的两极世界已经让位于目前正在形成的一种多极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 美国是一支主要力量, 但是, 其他国家和地区, 特别是中国的作用日益扩大。中国现在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1979年以来事态变化的概括, 我相信, 中国只要照目前的这条道路前进, 就可望在2020年成为全世界的第二或者第三大经济强国。

———2002年英国的《金融时代》

材料二进入20世纪80年代, 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迅速上升, 各国之间围绕着综合国力的较量日趋激烈, 国际经贸领域的竞争加剧, 同时, 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国为摆脱困境而谋求区域经济联合, 纷纷组建区域性组织, 以提高区内对区外的竞争力, 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等等地区性组织出现即如此。亚太地区各国 (地区) 也开始谋求建立这样一个区域性组织。而亚太地区的经济迅速崛起和世界经济发展重心的逐渐东移, 亚洲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也明显上升, 加强本区域内的经济联系和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为亚太各国的共识。

材料三习近平主席强调, 中国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同亚洲各国人民追求和平、繁荣和幸福的美好梦想是相通的。中国为亚洲和世界带来的是发展机遇而不是威胁。中国愿继续同东盟、亚洲和世界分享发展成果。习近平主席传递出的坚定和清晰信号, 提振了外界对中国经 济发展的 信心。各方高度赞赏中国经济发展及为促进亚太和世界繁荣发挥的重要作用。苏西洛说, 印尼和中国有相似的梦想, 我们两国是“异床同梦”。纳吉布说, 马来西亚相信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 亚洲发展的美好愿景与中国梦是相通的。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表示, 中国经济增长仍是世界最快的, 令各国羡慕。中国国力日益上升, 对世界是福音, 不是挑战。

———摘编自《外交部长王毅介绍习近平主席访问成果》

材料四不出几年, 中国就会成为世界上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 而且它正朝着成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军事大国的方向迈进。中国是一个未得到满足的雄心勃勃的大国, 它的目标是支配亚洲, 其办法不是入侵和占领邻国, 而是使自己远比邻国强大, 从而使东亚发生的一切都至少得到中国的默许。

———理查德·波恩斯坦《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

(1) 结合材料一概括该作者所表达的主要观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主要原因。 (3分)

(2) 结合材料二分析亚太经合组织成立的必然性, 并结合材料分析中国参加APEC的主要目的。 (4分)

(3) 材料三和材料四的主要观点有何不同?并分析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 (4分)

参考答案

1.C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秘密立诸、成功的化解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问题, 后来传位于四皇子乾隆”可知, 皇位仍在皇帝的儿子中由皇帝本人选拔来继承, 因此并没有破坏世袭制, 也无法体现禅让制和分封制, 而“后来传位于四皇子乾隆”却明显破坏了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2.B结合材料中信息“引导老百姓想的是如何加入既得利益集团, 成为其中的利益者, 而不是如何推翻既得利益集团”, 比较分析科举制、分封制、内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 可知科举制扩大官吏来源和统治基础, 维护封建统治。

3.C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 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说明海禁的起因是倭患, 海禁的对象是“濒海民”, 因此1是正确的, 2是错误的, 再结合所学知识判断3和4即可。

4.A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判断“黄氏之说”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学说, 从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可判断其思想有新意的, A项说法过于绝对。

5.A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故举世无一人不当学”可判断是A项。

6.B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目前我们所需要的援助仅是英帝国以及其他列强善意的中立”,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他”希望列强不干涉中国的民主革命。

7.B认真分析材料, 抓住关键信息“悍然炮击南京、蒋介石、加快了中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人物投降帝国主义的步伐”, 结合史实可知, 国民大革命后期, 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代表中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勾结中外反动势力, 制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导致大革命的失败, 因此B项符合题意。

8.B分析1916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煤矿情况表可知, 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煤矿等资源, 因此导致中国重工业无从发展, 呈现半殖民地色彩。

9.D分析材料可知是1946年国民党滥发纸币, 但这不可能阻碍以美国为代表外国商品大量涌入。

10.C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类皆东抄西袭, 绝少独立之思想, 于国情亦未适合, 已属陈腐不堪, 亟待修正”可知作者认为三民主义是对西方思想简单抄袭, 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思想, 而且不适合中国国情, 因此需要修改。因此排除2和4。

11.A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921年6月, 何叔衡往上海, 偕行者润之”, 结合相关史实可判断是党的一大召开, 因此省略的这五个圆圈最有可能是共产主义者。

12.A结合史实可知, 遵义会议、延安整风主要针对是王明“左”倾错误,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针对文革中的“左”的错误。

13.A抓住程度限定条件“直接因素”, 结合相关史实判断, B和D项所述是美国日本和中国政策转变的主要原因;冷战是二战后才出现, 因此排除D项;在解放战争中国民党败局已定, 说明美国对华政策走向失败, 企图利用日本遏制中国, 因此改变对日本和中国的政策, 因此选择A项。

14.D本题可用排除法。A项说法过于绝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公认, 但从日内瓦会议的结果来看, 并没有得到贯彻, 因此排除B项;中国在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因此排除C项;从参加日内瓦会议的代表来看, D项符合题意。

15.A抓住材 料中关键 信息“1957年1月, 经济稳定极为重要。建设的规模超过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 就是冒了, 就会出现 经济混乱;两者合适, 经济就稳定”来分析, 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但也出现了急躁冒进的现象, 因此A项符合题意。

16.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92年中共十四大的召开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为国企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7.A两岸现今达成的一切协议都是建立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 “一个中国”原则是处理两岸关系的基石。

18.B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它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可判断B项符合题意, 而在奴隶制下, A项说法错误, C项和D项说法过于绝对。

19.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因为都采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 因此有着共同政治、经济利益, 因此联合起来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 而两者斗争方式、最终目标等方面存在着具体分歧。

20.C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 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再结合所学知识判断, 美国制宪会议的召开和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 当时的美英政府不能说是“坏政府”, 因此排除3和4, 而1和2符合题意。

21.A从整体史观出发, 环世界的铁路网初步形成使世界各地区真正联系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因此A项符合题意。

22.D由材料中关键信息“无产阶级应该积极参加并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可排除A项;由材料中信息“争取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可排除B项;由材料中信息“我们将立刻由民主革命开始 向社会主 义革命过 渡”可排除C项, 所以D项符合题意。

23.C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一场近乎疯狂的走向自我保护的国家主义的运动开始了, 其直接后果就是以关税、进口配额和国际协定等形式出现的一系列报复性和防御性措施的出台”可判断1和4项符合题意;罗斯福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不可能坚持自由主义模式, 也不可能完全开放 美国的市 场, 因此排除3和4项。

24.D斯大林模式的确立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因此社会制度的滞后性的说法是错误的。

25.D罗斯福新政中采取了“美元贬值”的措施抑制进口、刺激出口, 这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开放性;希特勒实行了对外侵略政策严重破坏了世界经济发展;斯大林模式否定市场和价值规律, 阻碍世界经济的交流;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模式建立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开放性的发展。

26.C抓住材料中“电容则以法拉作为单位”来判断即可。

27.D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来分析可知, 经过两次工业革命, 人类由蒸汽时代进入到电气时代, 众多的新发明应用到人类社会生活, 工业资产阶级和垄断资产阶级先后出现, 从工厂时代进入到垄断时代, 因此在生产、生活、社会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8.C文艺复兴的中心在意大利, 因此A项错误;文艺复兴矛头直指封建神学, 没有冲击封建专制统治, 因此B项错误;工业资产阶级是在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 因此D项错误。

29.C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分析,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深化可能导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 但不是周期性的。

30.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两极格局形成造成了世界处于紧张动荡之中, 因此不是伟大之处, 故排除。

31.解析:第 (1) 问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否认为法国大革命是‘典范革命’的问题也能基本得到解答……在两位作者眼中, 工业革命的发展是他们经历的最重要的历史进程。因此, 对于法国和欧洲的经济发展而言, 法国大革命的意义相对较小, 故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来看, 大革命对于他们的辩证认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发展, 其意义不可高估”进行概括;第 (2) 问抓住关键信息“大革命的影响不止于此。它是一桩世界性的事件, 但却从未碰到过现代意义下的革命运动……法国的革命分子诉诸于一些他们相信适用于全人类的普世原则, 而非只是针对某个特定时空下的权力要求……一言蔽之, 就是做为一个人的权力主张以及能够勇于清算检讨过去的能力, 并主动地为本身创造足以切合自我需求的宪法、法律及各项建制。不论未来如何演变, 法国大革命仍将是法国乃至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伟大的里程碑”进行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 (1) 评价:认为法国大革命不是“典范革命”, 其意义有限, 意义不可高估。 (1分) 原因:法国大革命期间, 长期推行恐怖统治, 违反了启蒙运动所倡导的思想和原则;此时期法国社会动荡不安, 政局混乱, 对外战争频繁, 这不利于法国工业革命和欧洲经济的发展。 (3分)

(2) 观点:法国大革命是一桩世 界性的事件, 不仅只是法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插曲;法国大革命是现代意义下的革命运动;不论未来如何演变, 法国大革命仍将是法国乃至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伟大的里程碑。 (3分, 言之有理也可) 原因:与欧洲其他国家的革命运动相比, 法国大革命不仅摧毁法国封建势力, 而且沉重打击欧洲大陆的封建势力;法国大革命将启蒙思想传播到整个欧洲大陆, 促进欧洲人民的思想解放;创造适合法国自身需求的宪法、法律及各项建制, 为资本主义社会确立了立法规范;法国大革命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 (任答三点, 言之有理即可, 共3分)

32.解析:第 (1) 问, 抓住材料 中关键信 息“生死存亡的关头……深信只要奋起救亡, 勇于变革”等信息, 认真审题, 抓住限定词“20世纪初”, 再结合史实来作答即可。第 (2) 问, 结合三民主义的提出背景, 从“三民主义暨共产主义与中国 (儒家) 文化的统一体现在三个方面”来回答问题即可。第 (3) 问, 在认真分析材料得出结论后, 结合史实从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角度来分析。

参考答案: (1) 第一个条件:清政府被迫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来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但激化各种社会矛盾, 客观上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条件。第二条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 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2分)

(2) 鸦片战争以后, 中华民族危机 不断加深, 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不同的改良方法, 但都没有取得成功。19世纪末, 中国被瓜分的危险加剧, 为了实现民族振兴, 摆脱民族危亡, 孙中山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学习西方政治理论, 包括社会主义, 吸取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民主义理论, 这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性文件及指导思想。 (4分)

(3) 不矛盾。 (1分) 因为中华民国成立后, 帝国主义的特权没有被取消, 实权又被袁世凯窃取, 因而民国的成立在当时没能实现民族独立、民主共和与社会进步的目的。但是,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为以后的革命打下了基础。 (3分)

33.解析:第 (1) 问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在十九世纪, 上海的恶的形象, 主要在道德沦丧方面……人们还时常会说到上海在 传递西学 方面、文明输入方面的作用……上海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城市。中国人在上海已自成社会, 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现代中国的生活方式, 形成了独特有力的上海文化”, 结合史实再概括即可。第 (2) 问抓住材料中有效信息“受到了财政统收统支和工业效益滑坡的双重压力, 原材料缺乏、资金不足等矛盾日益凸显……国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改革开放事业面临着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对此, 小平同志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 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 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党中央从国家发展的全局出发, 作出了浦东开发开放的战略决策”, 再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关史实进行概括。

参考答案: (1) 观点:上海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城市, 中国人在上海已自成社会, 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现代中国的生活方式, 形成了独特有力的上海文化。 (1分) 认识:上海是中国最早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 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对象, 导致其半殖民地程度较高, 一些丑恶的社会现象随之滋生;但客观上促使上海近代化的发展, 有利于西方先进文明的传播, 带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同时上海的文明与进步主要是上海人辛勤努力的成果。 (3分)

(2) 20世纪80年代上海由于受到了财政统收统支和工业效益滑坡的双重压力, 发展步履维艰, 进入了相对困难时期;90年代上海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化、邓小平南巡讲话和浦东开发开放的战略决策的推动下, 上海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实现了一系列零的突破, 赢得了改革发展的领先优势。 (5分)

34.解析:第 (1) 问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多极体系……中国的作用日益扩大。中国现在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1979年以来事态变化的概括。在2020年成为全世界的第二或者第三大经济强国”进行归纳概括即可。第 (2) 问中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从国际环境、国际竞争;经济发展趋势和亚太形势等方面来分析;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中信息“中国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同亚洲各国人民追求和平、繁荣和幸福的美好梦想是相通的”来概括。第 (3) 问中第一小问抓住两则材料的关键信息“中国为亚洲和世界带来的是发展机遇而不是威胁”和“中国是一个未得到满足的雄心勃勃的大国, 它的目标是支配亚洲”来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来分析。

参考答案: (1) 观点: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将成为未来国际社会多极化的 重要一极。 (1分) 原因:苏联解体后, 两极格局结束;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经济飞速发展, 综合国力日益强大。 (2分)

(2) 必然性:两极格局逐渐瓦解, 为亚太地区实现区域经济合作提供有利的国际环境;20世纪80年代以来, 各国之间围绕着综合国力的较量日趋激烈, 国际经贸领域的竞争加剧;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的推动;20世纪70~80年代, 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 区域内各国经济联系密切, 经济结构上有很强的互补性;加强本区域内的经济联系和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为亚太各国的共识。 (3分, 任答三点) 目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和亚洲各国人民追求和平、繁荣和幸福的美好梦想。 (1分)

(3) 材料三认为中国经济的强大并不等于会出现“中国威胁”, 反而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繁荣。材料四认为中国的强大将会力图支配和威胁到亚洲地区事务。 (2分) 原因:材料三是站在客观立场上来看待崛起的中国, 从现实上看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和平环境。材料四是西方某些人从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散布“中国威胁论”, 在冷战结束后为遏制中国制造舆论, 企图在挑拨离间中以坐收渔人之利。 (2分)

初探历史高考试卷编制原则 篇3

何为试卷编制原则?闫蒙钢在《中学考试学概论》中指出:试卷编制原则指“考试命题过程”中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要求”。我认为,就历史高考要求而言,试卷编制体现出目的性、科学性和时代性,规范性和稳定性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新课标》的“课程目标”部分规定历史课程的总目标为: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了解“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学会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加强思想教育的要求在中学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中也有明确规定。

重视高中历史教育目标的实现,展现高中历史教育功能,是历史高考试题编制的基本原则。高考试卷编制中,利用试题把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试题关注历史与现实,以史为鉴,把知识考查,理论认识,能力运用高度统一。

在教学中,考试目的不同,类型不同,试卷结构、题型、难度、区分度就不同。

高考是国考,目的在于适应当今对人才的发展要求,选拔具有良好“道德素质”,较高“思维能力”和较强“综合能力”的学生。高考是着眼于未来人才发展需求的考试,要着重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学习潜能的考查。历史高考试卷编制要重视高考的考查功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科学性和时代性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具体表现为:

1.试题的准确和完整

试题的准确性指表述要“严密完整”,“准确、无歧义”。试卷力求在试题的文字表达,参考答案的制定,难易程度的控制以及学术方面都准确、严谨。尤其是选择题的编制,要保证“题干”和“题肢”间没有歧义,注重区分度,降低“试题猜对几率”。

试题的完整性反映在考试内容、试题表述和考查目标上。试题考核内容方面,试题要涵盖三本必修和两本选修基本内容,考查全面;试题表述方面,试题要完整反映解题信息;试题考查目标方面,试题要全面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获取信息以及解读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能力。

2.试题多样、灵活

试题要具有多样性。高考是检验学生高中阶段学习成果的考试,试题的设置具有多样性。具体到历史学科,目前高考试题主要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类。

作为各类考试中广泛使用的题型,选择题从1981年开始引入历史高考,优点是题量大,考查面广,减少书写过程,阅卷客观、方便。作为新成员,非选择题在1990年开始引入历史高考。其优点是从教学实际出发,选取材料,设置试题,考查学生多种能力,在能力考核上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

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又有具体的类型。选择题具体分为图表类,乡土类,漫画类等,形式、考查角度和立意多样。材料解析题则有简答、填充、论述题以及近年刚刚兴起的小论文题。

试题要具有灵活性。历史高考试题编制在材料选取,情境设置,设问角度,考查角度上要具有灵活性。实际上,高考年年举行,讲求稳定性,考查内容和范围一般不会有太大波动。这种情况下,只有尝试在试题选材、考查角度和设问方式进行变化,才能编制出新题、好题。命题要以教学目标为考查目标,以课本知识为依托,运用新材料、新情境设题,尝试不同角度,不同考查方式入手,追求能力和知识的和谐统一。

3.试题的难易程度设置具有层次性

命题要根据考试性质,教材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要求进行。高考具有选拔性需求,试题要反映学生学习能力状况,具有层次性。

层次性体现在两个方面:①试题具体设置上,要小切口,深挖掘,考查面广,设置有梯度。每一题难度要有区别,符合认知规律,具有层次性;②整张试卷设置上,分布具有层次性,先选择题,后非选择题,试题排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要避开偏题、怪题。

4.试题设置、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要适宜,具有一致性

作为主要组成部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考查的特点和评分要求不同。选择题的答案具有唯一性,而主观题的答案具有很大的灵活性,需要评分教师根据评分标准,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评分,而实际上每位评分教师理解又不可能完全一样。因此,试卷的设置与答案制定以及评分细则,要保持高度的同步,具有一致性。

(二)时代性原则

试题的时代性原则指试题的设置要从生活入手,和当今社会发展相联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明白“以史为鉴”的道理。作为联系国家与学校的媒介,通过高考试题的设置,政治理论和国家意志被贯彻到中学教育中。同时,高考试题的命制要依据《考试说明》每年的细微变化,及时调整,体现高考命题“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特点。

三、规范性、稳定性原则

历史高考试题的题型、题量、难度以及评卷要求等方面,经过多年的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规范。具体表现为:

1.题型固定,基本为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选择题一般为单选,材料解析题则有简答、填充、论述题以及近年刚刚兴起的小论文题。

2.题量稳固。进行文科综合考试以来,历史学科试题题量一般为11个选择题和2个材料解析题,学生在45分钟时间内可以基本完成试题。

3.试题难度适中。高考有具体的难度值标准,具体为0.55~0.65。偏离这一标准,即为难度失衡。依据该标准,100分的试卷平均分应在55分到65分左右。

4.评分细则明确、详尽,便于操作

试卷评分标准要与“试题测量目标”,“考查的行为目标”一致。

编制试题后,要做出详实、精确的参考答案和明确细化的评分标准。同时,要结合样本测试和审核的结果及时调整、定稿。

高考中非选择题占相当比重,其答案具有很大的灵活性,需要评分教师根据评分标准,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灵活阅卷。因此,历史高考试卷的评分细明确、详尽,保证了阅卷的公正、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 闫蒙钢. 中学考试学概论[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 雷新勇. 基于标准的教育考试——命题、标准设置和学业评价[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4] 陈孟义. 试卷命题与题型编制要则[J]. 教学与管理,1996(6).

[5] 张耀萍. 高考形式与内容改革研究 ——基于利益博弈的视角[D]. 厦门大学,2007.

[6] 郑慧淑. 新理念下中学历史纸笔测试命题原则及其影响[D]. 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 篇4

解析:墨江县是1979年11月28日成立的中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哈尼族人口占比为61.8%。

2.哈尼族在全国的人口数排16,在云南的人口数排3,人口大约有163.97。

解析:云南少数民族人口前五位: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壮族。

3.历史上哈尼族并没有遗传文字,现行的哈尼族文字是1957年创造的。它是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解析:在一九五二年,人民政府就组织了有哈尼族干部参加的哈尼语文工作队伍,开始进行哈尼语调查研究,

于1957年写出了《关于划分哈尼语方言和创制哈尼文的意见》的哈尼语调查报告,

制定了拉丁字母形式的《哈尼文字方案》(草案)。

4.哈尼族共同祖先尊唐盘有7个儿子,分别叫唐盘漫、唐盘沙、唐盘兼(他朋橘)、唐盘布(它朋布)、唐盘忠、唐盘吹、唐盘乌。

解析:尊唐盘是哈尼族历史上的“百子之母”,也就是说从她开始,哈尼族产生很多分支,传说他生下七个儿子,形成七个胞族氏族部落。

5.哈尼族的族谱是父子连名,例如父亲叫BC,那么儿子叫CD。

解析:即父亲名的第二个字起,是儿子名的第一个字起。

6.哈尼族原始族谱有十四代,分别是送咪窝—窝腿雷—腿雷总—总嫫院—嫫院驾—驾提锡—提锡利—利跑奔—跑奔吾—吾牛然—牛然错—错嫫威—嫫威尊—尊唐盘。

7.哈尼族的神谱有十二代,分别是吴玛—玛汉—汉能—能绕—绕诺—诺拓—拓玛—玛俏—俏耀—耀等—等奔—奔送。

8.哈尼族的迁徙历史艰辛漫长,在《哈尼阿波冲坡坡》中的迁徙路线是:虎尼虎那—什虽湖—嘎鲁噶则—惹罗普楚—诺马阿美—色厄作娘—谷哈密查—红河南岸哀牢山。大致经过3个省份,分别是青海、四川、云南。

9.哈尼族在昆明大约居住了近200年,现指昆明北郊蛇山一带。

高考历史考前自测试卷及答案 篇5

一、选择题

1.(·河南郑州质检)有学者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哥伦布大交换”,认为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也是一件关于生物、农作物、人种、文化、传染病以及观念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一场引人注目的大转换。从这个角度来看,下列哪项不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给美洲带来的影响( )

A.给美洲带来了新的疾病

B.使美洲文化遭到毁灭性打击

C.改变了美洲人的生活方式

D.给美洲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试题解析】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联系的开始……生物、农作物、人种、文化、传染病以及观念……的大转换”可知A、B、C项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给美洲带来的影响,但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材料未体现哥伦布远航给美洲带去先进的生产方式。应选D。

【答案】D

2.(2016·龙岩质检)在16、17世纪,西班牙的财政状况一直处于危机之中,1557年、1575年、1576年、16、1627年和1647年,王室不得不一再宣告破产。这期间,恰恰是来自美洲的财富比较多的年份。这说明美洲财富流入对西班牙造成的影响是( )

A.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B.资本积累引发工业革命

C.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D.传统封建制度受到冲击

【试题解析】16、17世纪新航路开辟后,引起“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对整个西班牙而言,使得靠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受到沉重打击,封建制度受到冲击,故D项正确。

【答案】D

3.(2016·嘉兴期末)16世纪末西班牙“无敌舰队”覆灭后,取代其海上霸主地位的国家是( )

A.英国 B.荷兰

C.法国 D.葡萄牙

【试题解析】1588年,随着“无敌舰队”被英国海军打败,西班牙丧失了海上霸权,商业资本发达的荷兰起而代之,故B项正确。

【答案】B

4.(2016·北京西城二模)16,应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邀请,格劳修斯发表了《论海上自由》,主张海洋应该为人类共同所有、自由利用,“每个国家均可自由地(通过海洋)穿行到另外一个国家,并可自由地与之进行贸易活动”。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

A.为荷兰海外殖民扩张活动进行了辩护

B.标志着资本主义自由放任政策的开始

C.直接导致了第三次英荷战争的爆发

D.对英国的殖民霸权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试题解析】17世纪荷兰成为海外贸易大国,格劳修斯主张每个国家均可自由航行、自由贸易,实际上是在为荷兰海外殖民扩张活动进行辩护,故A项正确;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自由放任政策才开始,故B项错误;格劳修斯言论没有直接反映出因冲击英国的海上利益而导致英荷战争的爆发,故C项错误;18世纪中期英国才建立世界殖民霸权,故D项错误。

【答案】A

5.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由此可以得出( )

A.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和社会根源

B.新航路开辟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大变动

C.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起因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欧洲货币短缺”“伊比利亚半岛”,可得知此题主要考查了西班牙、葡萄牙开辟新航路的原因,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欧洲货币短缺”,而工业革命的起因主要是市场的需求,故C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故D项错误。

【答案】A

6.地图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工具。下图是新航路开辟过程的一条航路的示意图,对这一航路表述正确的( )

A.该航路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性

B.葡萄牙殖民活动据点延伸至非洲

C.英国凭借此航路成为“日不落帝国”

D.哥伦布首开此航路发现美洲新大陆

【试题解析】该航路没有进行环球航行,证明不了“地圆说”,故A项错误;该航路是从欧洲到美洲,属于西班牙支持的航海活动,故B项错误;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是凭借广阔的殖民地,故C项错误;该航路向西航行,到达了美洲,应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航行,故D项正确。

【答案】D

7.(2016·南京模拟)15世纪末,下图中卡里库特国国王请某位航海家转交一封信,同意与葡萄牙人进行商品贸易,但是要求他们带着金银、珊瑚和红呢绒来换取肉桂、丁香、胡椒等。这位航海家是( )

A.达·伽马 B.哥伦布

C.麦哲伦 D.迪亚士

【试题解析】达·伽马到达印度,卡里库特处于印度的南端,故A项正确;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迪亚士发现好望角,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8.(2016·徐州质检)法国米歇尔·博德在《资本主义史》中认为:西方历史上的所谓“地理的发现”,使历史进入了双重的结合。这里“双重的结合”主要是指( )

A.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

B.商品贸易与殖民掠夺

C.资本输出与世界市场

D.民主扩展与科学传播

【试题解析】“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只体现出对西欧的影响,不符合题干“双重的结合”的意思,故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开始了世界范围内的商品贸易,也开辟了西方殖民者对世界的掠夺,故B项正确;资本输出属于19世纪末资本主义侵略的特点,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故C项错误;民主扩展与科学传播是在17-18世纪,与新航路开辟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9.(2016·南京二模)到17世纪中期,荷兰的造船业占当时世界的首位,海军几乎超过英法两国海军总和的一倍,商船吨位占欧洲总吨位的四分之三,挂着荷兰国旗的船舰游弋世界各大海洋。荷兰获得“海上马车夫” 称号。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荷兰( )

①成为西欧重要的贸易中心 ②凭借强大的海军力量打垮英法 ③成立了海外特权贸易公司 ④颁布《航海条例》打击英国航运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③④

【试题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17世纪中期,荷兰的……商船吨位占欧洲总吨位的四分之三……船舰游弋世界各大海洋”可知荷兰成为西欧重要的贸易中心,故①正确;近代以来,英国凭借强大的海军力量打垮西班牙和法国等,故②错误;17世纪的荷兰通过成立东印度公司等海外特权贸易公司促进其对外贸易的发展,故③正确;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打击荷兰航运,故④错误,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10.,利物浦市政厅正式就那段历史道歉,“为城市在这样一场人类悲剧的贸易中扮演的角色表示羞愧和懊悔”。利物浦过去承担“人类悲剧”的角色指的是( )

A.在远东建立东印度公司

B.在大洋洲进行欺诈贸易

C.在美洲掠夺金银

D.在非洲进行奴隶贸易

【试题解析】本题需要对利物浦的历史发展有一定了解:位于英格兰西北部,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是英国第二大港,因为奴隶贸易而发展繁荣,利物浦在黑奴贸易中占有特殊地位,因此利物浦市政厅为“人类悲剧的贸易中扮演的角色表示羞愧和懊悔”指的是在非洲进行奴隶贸易,故D项正确。

【答案】D

11.(2016·金华十校调研)“不列颠东印度公司是由一群有创业心和有影响力的商人所组成。这些商人获得了英国皇家给予他们的对东印度的的贸易专利特许。1609年,詹姆士一世向东印度公司发出了一张不设期限的特许状。随着时间的变迁,东印度公司从一个商业贸易企业变成印度的实际主宰者。”材料表明( )

①当时的英国已经完成资本原始积累 ②东印度公司是殖民地财富的掠夺者之一 ③东印度公司是英国政府授权的垄断性贸易公司 ④东印度公司垄断了非洲和美洲之间的奴隶贸易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试题解析】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殖民扩张,表明当时的英国正在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故①错误;在英国政府授权下,东印度公司成为印度的实际主宰者与殖民地财富的掠夺者,故②③正确;东印度公司垄断了亚洲和欧洲之间的商业贸易,故④错误。

【答案】B

12.(2016·武汉调研)“1760年,猎奴者捕获了西非人彼得斯,将其带到海岸,贩卖给了法国奴隶贩子。坐贩奴船,渡过大西洋来到了法国殖民地路易斯安那,可能在此地的蔗糖种植园工作。”上述现象产生的客观影响是( )

A.增加了西欧国家的劳动力

B.使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

C.推动了美洲工业化的进程

D.给非洲带来了社会进步

【试题解析】黑奴贸易增加了美洲的劳动力,而不是西欧国家,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中“1760年,猎奴者捕获了西非人彼得斯”说明是殖民扩张中的黑奴贸易,这一举措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故B项正确;非洲的劳动力主要用于“种植园工作”,不是促进工业化,故C项错误;黑奴贸易中掠夺了大量劳动力,给非洲造成巨大的破坏,故D项错误。

【答案】B

二、问答题

1.(2016·潍坊模拟)工业革命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英国往昔那种田园诗般的风情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忙忙碌碌的世界。乡村建起了灰暗的厂房,城镇竖起了高耸的烟囱,工厂里回荡着机器的轰响,高炉前迸射着铁水的光亮。1850年时,英国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60%,铁产量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国家铁产量的总和,煤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棉布占全球的一半以上。

材料二 蒸汽和新的工具机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的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183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同前一世纪的资产阶级是大不相同的……它要求完全的统治权,而它也做到了。

——《恩格斯论资本主义历史过渡性问题》

材料三 毫无疑问,伤寒病持续和蔓延的原因,是人们住得过于拥挤和住房肮脏不堪。工人常住的房子都在偏街陋巷和大院里。从光线、空气、空间、清洁各方面情况,简直是不完善和不卫生的真正典型,是任何一个文明国家的耻辱。……这些住房供水不良,厕所更坏,肮脏,不通风,成了传染病的发源地。

——19世纪,一位医生对英国煤铁矿区中心太恩河畔新堡的描述

(1)根据材料一,概括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10分)

(2)这时期的英国资产阶级是怎样取得“完全统治权”的?根据材料二指出其争取“完全统治权”的原因。(8分)

(3)材料三主要反映了哪一社会问题?面对这一问题,思想和文学领域分别出现了哪些思潮和流派?(8分)

【试题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逐层概括归纳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时间,结合英国政治民主发展历程,得出是指1832年议会改革;第二小问即1832年议会改革的原因,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概括材料三可知描绘的是工人的生活境遇,由此入手即可;第二小问,由题目材料时间和内容,可知工业革命后贫富差距产生,随之产生批判资本主义的思潮,即马克思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

【答案】(1)促进生产力发展;加速城市化进程;成为“世界工厂”;带来环境污染。

(2)取得:1832年议会改革。

原因: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扩大政治权利。

(3)问题:工人没有享受到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财富,生活悲惨。

思想:空想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文学:浪漫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

材料一 1850-19主要国家温室气体排放(MTCO2)

英国 德国 法国 美国 1850年 122.7 15.2 19.6 19.8 1870年 228.7 76.7 50.6 98.7 1890年 353.3 208.4 97.9 402.1 1900年 420.1 327.0 129.4 663.3 注:MTCO2指百万吨二氧化碳。

材料二 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与船运和陆地轨道运输的结合,使社会进入汽船和铁路运输时代。

自从英国于1825年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以后,兴建铁路的热潮很快波及欧洲大陆和北美,进而蔓延到欧美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世界铁路总长度由1840年的5 490英里增至1880年的22.2万英里,1900年达到46.6万英里。一些国家还修建了横跨大陆的铁路干线和国际铁路。

19世纪美国建成5条横贯全国的铁路干线,连接东西两岸和南北疆域。

1855年美国建成穿越巴拿马地峡的铁路。

1885年加拿大建成跨越大陆的铁路。

1888年欧洲建成加莱至君士坦丁堡的大铁路。

19俄国建成西伯利亚大铁路。

19南美洲建成从阿根廷到智利的铁路。

——改编自《欧美大国工业革

命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主要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趋势说明了什么。(12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40-1910年欧美出现筑路高潮的原因,对此中国社会有哪些积极反应?(14分)

【试题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表中1850-1900年间英、德、法、美四国温室气体排放的数字横

向总体变化和纵向各国变化比较归纳回答主要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呈现的发展趋势;第二小问,可从两次工业革命时期西方主要国家的工业化、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环境问题等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二“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与船运和陆地轨道运输的结合,使社会进入汽船和铁路运输时代”可以归纳出工业革命开展、交通工具的革新,又从材料铁路“蔓延到欧美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可以分析出与殖民扩张、世界市场需求有关;第二小问,结合近代中国的相关史实回答。

【答案】(1)趋势:总体呈增长趋势,美、德两国的增长速度超过英法。说明: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加快,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2)原因: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交通工具的革新;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殖民扩张的需要;社会生活的需求。

反应: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开启交通运输近代化进程;开展收回利权斗争;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欧洲水手探索世界海洋并建立起远洋贸易的航线,全球贸易和物种交流发展起来。……粮食作物、牲畜品种、病菌与人类移民也漂洋过海,极大地影响着全世界的各个社会。农作物的移植和牲畜的传播改善了人类的营养状况,增加了东半球的人口。……大量移民和人类群体的迁移改变了美洲的社会文化图景,加速了世界人民的整合。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下)》

材料二

材料三 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南非的布须曼人、有教养的中国官吏,还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亚人。因此,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写出15-16世纪欧洲航海家“探索世界海洋”的两条重要航线。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新航路的开辟是如何推动全球化进程的。(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2与图1相比发生的变化,分析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为什么说“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6分)

【试题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图2从方向上归纳即可;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从贸易中心、贸易路线、贸易范围等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由材料三中的信息“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可知这应为新航路的开辟、早期的殖民扩张所带来的世界市场雏形的形成和拓展;此外,也可从文艺复兴对人类思想的解放这一角度思考。

【答案】(1)航线:迪亚士船队沿非洲西海岸航行到达好望角;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船队绕过好望角找到通往东方印度的新航线;麦哲伦船队经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实现环球航行。(任答两条航线即可)

如何推动:新航路的开辟建立起了全球贸易的新航线,有利于各地的交流;物种的交流,影响着全世界的各个社会;人类群体的迁移加速了世界人民的交流。

(2)变化: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贸易路线由陆路为主发展到以海路为主;国际贸易范围更广。原因: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3)原因:新航路开辟,世界从分散孤立逐步走向相互联系,新航路开辟引起的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殖民扩张和殖民制度登上历史舞台,改变了东西方历史发展轨迹,东方从属于西方。文艺复兴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人文主义兴起。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英关税、土地税及其在财政收入所占比率》(单位:白银万两;比率:%)

——刘昀《14-17世纪中英财政收入与

支出结构比较研究》

材料二 因为“光荣革命”而产生的主权在议会的体制,形成了对本国产权、经济活动、信仰自由以及个人自由的政治保护,它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获取资源,这种历史安排便产生了一个强国。

——杨光斌《制度变迁与国家治理》

材料三 欧洲是很重视商业的,在古希腊时候就是重商业的,罗马也是。那么到了中世纪的末期……商业结合了“地理大发现”就有所谓的“重商主义”。“重商主义”的意思就是一个民族国家把发展国内外商业、发展海外贸易当作一种“国策”。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比较1490-16间中英两国关税收入、土地税收在本国财政收入中比重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近代英国成为强国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欧洲“重商主义”产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国策”对英国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8分)

【试题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数据分析1490-1602年间中英两国关税收入、土地税收在本国财政收入中比重的不同;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根据中英双方当时的经济形态以及对外政策的不同分析原因。第(2)问,根据材料二信息逐一分析概括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前两句语言概括;第二小问,“重商主义”出现在新航路开辟后,因此“重商主义”推动英国海外殖民和贸易,加速英国资本原始积累。

【答案】(1)不同:英国关税收入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远高于中国;明朝政府土地税收在收入比重中远远超过英国。

原因:新航路开辟后,英国重视对外贸易,走工商立国的道路。农业经济是中国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明朝政府推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2)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形成财产所有权制度,对自由的政治保护;采取对外进行扩张政策。

2018年山东德州高考模拟历史 篇6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

1.下图是漫画《铁器牛耕引发的**》。该漫画揭示了铁器牛耕的出现()

A.加速了国家的分裂 B.影响着中华文明的走向 C.破坏了土地私有制

D.促使各种思想相互融合

解析:铁器牛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影响着中华文明的走向,故选B;铁器牛耕是诸侯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增强诸侯国发动兼并战争的经济实力,有利于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排除A;铁器牛耕推动土地国有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变,排除C;材料与思想融合无关,排除D。答案:B

2.汉朝是中国古代在国家出现白然灾异时帝王公布“罪己诏”(进行自省或自我检讨)最多的王朝,该现象体现了()A.汉代自然灾害的爆发更加频繁 B.儒家对皇权的规范制约

C.皇帝接受士人官僚的“规谏” D.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

解析:材料中“罪己诏”体现皇帝的反躬自省,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故选B;古代封建王朝自然灾害并无爆发突然频繁,排除A;从材料来看,无关士人官僚的“规谏”,排除C;材料只涉及“罪己诏”,无法体现严格的规范性,排除D。答案:B

3.宋代对御史台和谏院官员候选人的资序和实历加以严格限制,甚至对推举人也有明确规定。剥夺了宰相对台谏官员的任免权,同时取消了宰相和执政对台谏的推荐权。该做法()A.提高了行政效率

B.能够保证台谏官员的公正 C.避免了宰相专权

D.利于发挥台谏的监察功能

解析:材料反映对监察体制的规范化,有利于发挥台谏的监察功能,故选D;材料无法体现监察体制的效率,排除A;古代中国的监察体制不代表人民和社会履职,不可能实现台谏官员的公正,排除B;材料的主旨不是限制相权,排除C。答案:D

4.清初采取多种措施裁抑江南缙绅地主的经济、政治特权,缙绅势力明显衰落。与佃农同属“凡人”身份的庶民地主则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一现象带来的影响有()A.土地高度集中 B.主佃依附关系松解 C.阶级矛盾激化

D.江南文化地位衰退

解析:材料中“江南缙绅地主的经济、政治特权,缙绅势力明显衰落”“庶民地主则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反映地主阶级受到一定抑制,容易导致主佃依附关系松解,排除A,选B;材料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排除C;材料无关江南文化地位,排除D。答案:B

5.洪秀全借用夏商时期中国人曾经崇拜过“上帝”的宗教观念,来论证上帝本来就是华人的唯一真神。还将“耶和华”的“华”与中华的“华”等同视之。自己则是上帝次子下凡,现实生活中代表上帝。其目的是()A.融合东西方文化

B.希冀得到西方列强支持 C.为反清获取历史依据

D.借以获得权威性与话语权 解析:材料中将“上帝”“耶和华”福化为中国历史传统,其目的是要为论证自己是上帝次子下凡而获得权威性与话语权,故选D;A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B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与反清无关,排除C。答案:D

6.1895年前,“公理”指自然界普遍之理,除来华传教士外,鲜有人用。1895年后,“公理”主要指中西公共之理,频现于上谕和大臣奏折。1900-1915年间,“公理”进一步具体化为进化论和个人权利。此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A.洋务运动停滞不前 B.白然科学实现重大突破 C.社会思潮急遽变迁

D.民众权利意识普遍觉醒 解析:“公理”的含义由“自然界普遍之理”逐渐具体化为进化论和个人权利反映了社会思潮急遽变迁,故选C;1895年洋务运动已经失败,排除A;材料无关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排除B;D中“普遍觉醒”太绝对,排除。答案:C

7.日军占领台湾和朝鲜后,实施的是“总督制”直接统治,不存在任何名义的“自治”机构。相比之下,日本在大陆占领区则都挂有“白治政府”之类招牌,要求建立各级政权都“必须真正适合于汉民族的特性”。这在本质上体现了日本()A.打倒和摧毁抗日容共政权 B.在沦陷区实行地方自治 C.拉扰反蒋分子以激起内讧 D.实行以华制华侵略政策

解析:由材料“必须真正适合于汉民族的特性”体现日本实行以华制华侵略政策,故选D;材料与AC无关,排除;B没有揭示材料的实质,排除。答案:D

8.20世纪80年代,我国由国家计划分配的重要物资占其生产量的比重变化:煤炭由57.9%降至42.7%,钢材由76.9%降至49.2%。1990年,社会全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额中,国家定价仅占25%,其余75%为国家指导价格和市场定价。这反映出当时()A.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B.注意运用价值规律 C.所有制结构趋向多样化 D.国企地位逐渐降低

解析:材料反映国家分配与定价比重下降,说明当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故选B;1992年我国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排除A;材料无关所有制和国企地位,排除CD。答案:B

9.古代雅典公民大会要求发言者不欠国家债务,出身清白,按命令参加了所有征战,并且在战役中从未有弃盾不战。这说明当时雅典()A.重视城邦公共利益

B.以道德水平作为公民资格条件 C.频繁发动对外战争

D.民主制度运转具有明显的缺陷

解析:材料中“不欠国家债务,出身清白,按命令参加了所有征战”体现雅典公民对国家的义务,故选A;材料没有体现对单的水平的限定,排除B;CD与材料没有体现,排除。答案:A

10.欧洲历史上通常将绘画、雕塑和建筑归为实用性和技术性的体力活动,艺术家被看作用手谋生的手艺人。但在文艺复兴时期,它们逐渐被视为以精神活动为主的艺术的一部分,艺术家也上升为受人尊崇的创造性精英。这主要是因为“它们”()A.开始批评教皇和天主教会 B.符合了人们思想表达的要求 C.提高了艺术家的社会地位 D.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解析:艺术由“体力劳动”变为“以精神活动为主的艺术的一部分”,这是因为文艺复兴通过艺术表达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诉求,故选B;A与材料无关,排除;C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艺术本身不可能退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排除D。答案:B

11.由于新政多个法案被最高法院否决,1936年民主党总统罗斯福提出把大法官人数由9人增加为15人。民主党控制下的参议院以该做法会使宪法成为“立法和执法部门为自己利益服务的T具”而予以否决。这说明当时美国()A.新政措施招致了普遍的反对 B.党派利益成为政党的优先选择 C.事实上形成一党独大的状态 D.国会维护权力制衡的宪政原则

解析:A中“普遍的反对”太绝对,排除;政党代表定的阶级立场,排除B;美国实行两党制,排除C;材料反映美国三权分立制衡,参议院的否决行为体现国会维护权力制衡的宪政原则,故选D。答案:D

12.1950年5月9日,法国外交部长罗贝尔•舒曼,在事先同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商谈后,发表了著名的“舒曼计划”,主张以法国和联邦德国煤钢工业为基础,把西欧各国的煤钢工业部门联合起来,由一个超国家的高级机构共同管理“联营”。该计划说明欧洲联合的最初意图是()

A.实现欧洲的永久和平B.加强与美国合作抗衡苏联 C.促进西欧经济的发展

D.迅速提高西欧的国际地位 解析:由材料“把西欧各国的煤钢工业部门联合起来,由一个超国家的高级机构共同管理”,可见欧洲联合的最初意图是促进西欧经济的发展,故选C;ABD与材料无关,排除。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49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宣布“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下,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要求“蔑视和批判欧、美、日本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反人民的法律、法令”,“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国家观、法律观”。这一时期,制定了《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大行政区人民委员会组织通则》、《惩治反革命条例》、《惩治土匪暂行条例》、《全国税政实施要则》、《土地改革法》等法律。在立法中,大量的苏联法律被引进,当时还聘请了苏联许多法学家来华传授苏联法学。

材料二: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1988年,宪法第11条增加“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1993年,宪法第15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新时期以来,在有关国家组织和国家制度建设、民事和商事、刑事、行政行为和公民基本权利保护、经济、军事和国防等方面制定了大量法律。特别是经济方面,陆续制定了商标法、会计法、审计法、银行法、保险法计量法、公司法、外资企业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等。1979年1997年,全国法院工作人员从5.8万人发展到29.2万人。到1996年,全国专门的检察人员发展到15.7万人。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蔡定剑《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法制建设的特点并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法制建设的新发展,并说明其影响。解析:

(1)结合材料“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下,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蔑视和批判欧、美、日本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反人民的法律、法令”,“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国家观、法律观”可以答为:摧毁国民政府旧法统;否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法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法制建设为指导思想;侧重于国家政权建设;受苏联法治思想较深。第二小问,要结合建国初期的国际国内环境进行归纳,可以答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需要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秩序,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遏制新中国;中苏同为社会主义国家,并且建立友好关系。

(2)由材料“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国家制度建设、民事和商事、刑事、行政行为和公民基本权利保护、经济、军事和国防等方面制定了大量法律”和“1979年1997年,全国法院工作人员从5.8万人发展到29.2万人。到1996年,全国专门的检察人员发展到15.7万人。”,可以答为:制定新宪法并根据时代需要加以修改;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展完善;注重经济立法工作;司法工作队伍壮大。第二小问,要结合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和法制建设等方面作答。答案:

(1)特点:摧毁国民政府旧法统;否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法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法制建设指导思想;侧重于国家政权建设;受苏联法制影响较深。背景: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需要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秩序,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遏制新中国;中苏同为社会主义国家,并且建立友好关系。

(2)新发展:制定新宪法并根据时代需要加以修改;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展完善;注重经济立法工作;司法工作队伍壮大。

影响:社会主义法制进一步完善;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上为近代中国的一组中外产品广告。从中任选两幅或多幅提取相关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解析:

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广告有多重信息可供挖掘。图一体现服饰和经济结构的变动,图二折射社会政治变迁和民族资产资本主义的发展,图三突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利因素,图四反映自由、平等的思想传播,女性社会地位提高。服饰着装受西方影响。因此,可以从近代中国的发展呈现出近代化的特征或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等立论。答案:

示例:近代中国的发展呈现出近代化的特征。

阐述: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19世纪后期开始,中国先后出现了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开始了工业近代化进程。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五洲大药房的“人造自来血”补品,将自身宣传为从专制到共和的过渡之船,是当时社会发展趋势的鲜明体现。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也发生巨变,自由、平等的思想传播,女性社会地位提高。服饰着装受西方影响,西装流行,出现了融合中西的旗袍。

总之,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发展进步,走上了近代化之路。其他:学生可从资本主义侵略(或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对中国的影响(或某一方面的影响,如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影响、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给中 国带来的变化(或某一方面的变化,如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近代中国的近代化(或某一方面的近代化)、民族资本主义的宣传营销方式等角度立论阐述。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邮政改革前英国邮资收取是按照信件用纸张数和投递路程远近,逐件计算,邮资标准高,绝大部分是向收件人收费。高昂邮资使平民望而却步,议员却可以免费邮寄。1837年,罗兰•希尔提出:改为统一按重量收费,不超过半盎司的邮件只需付费1便士.不管路程远近;邮资由寄件人预付,国家发行邮票作为预付费的凭证;取消议员特权。1839年经议会批准实行。1840年,英国政府正式发行了希尔设计的邮票。1842年,希尔进入邮政系统,与阻挠改革的负责人马伯里就邮政的主导权展开了争夺。1854年马伯里被调离后,希尔的改革得以进一步深入进行。1864年,希尔退休时,英国的信件数量从1853年的4亿增加到6.75亿,邮政收入从1854的270万英镑增加到423万英镑。因为寄费减少,报纸和书籍的流通数量大大增加。由于罗兰•希尔一生为改革和发展邮政事业作出重大贡献,被誉为“近代邮政之父”。

——摘编自金燕《罗兰·希尔与近代英国邮政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希尔邮政改革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希尔邮政改革的影响。解析:

(1)由材料“不超过半盎司的邮件只需付费1便士.不管路程远近;邮资由寄件人预付,国家发行邮票作为预付费的凭证;取消议员特权。”“与阻挠改革的负责人马伯里就邮政的主导权展开了争夺”“邮政收入从1854的270万英镑增加到423万英镑。因为寄费减少,报纸和书籍的流通数量大大增加。”,可以答为:简化邮资收费标准;降低邮费;克服重大阻力;长期进行;成效显著。

(2)由材料可见,希尔邮政改革降低邮资,取消议员特权,促进了社会公正;增加了邮政收入;有利于加快信息传递,促进商业和贸易的发展;推动了英国邮政的近代化。答案:

(1)特点:简化邮资收费标准;降低邮费;克服重大阻力;长期进行;成效显著。

(2)影响:降低邮资,取消议员特权,促进了社会公正;增加了邮政收入;有利于加快信息传递,促进商业和贸易的发展;推动了英国邮政的近代化。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37年10月5日,罗斯福在芝加哥发表对“无法无天”的侵略者采取“防疫”措施的演说。但演说发表后,美国六个最大的和平主义团体发起了要求从中国撤军的运动。企业界也给罗斯福施加了巨大压力。从美国的法律观点看,由于中国与日本之间虽然在进行大规模的战争,但并未正式宣战,因此,美国对中日双方并未援用中立法禁运条款,对日中两国的贸易(不管货物的性质、种类)都是在“一般贸易”交易基础上进行。据美国驻东京商务参赞的估计,在1940年1月,日本进口的金属、原棉、纸浆的40%,石油产品的约50%,废铁的70%,汽车零件的95%都来自美国。罗斯福作为美国总统,在美国企业以大量战争物资喂养日本侵略者方面,当然负有最大的政治责任。美国总统有权以行政命令发布局部或全部禁运令,或执行严格特许证制度,但罗斯福在很长时间内,对日本的禁运问题举步艰难、踯躅不前。

——摘编自邓蜀生《罗斯福对华政策经纬》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七•七事变”后美国对日政策的特点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七•七事变”后美国对日政策的影响。解析:

(1)由材料“从美国的法律观点看,由于中国与日本之间虽然在进行大规模的战争,但并未正式宣战,因此,美国对中日双方并未援用中立法禁运条款,对日中两国的贸易(不管货物的性质、种类)都是在“一般贸易”交易基础上进行”,可见,“七•七事变”后美国对日政策的特点是试图遏制但实际上纵容日本侵略。第二小问,由材料“美国六个最大的和平主义团体发起了要求从中国撤军的运动。企业界也给罗斯福施加了巨大压力”“日本进口的金属、原棉、纸浆的40%,石油产品的约50%,废铁的70%,汽车零件的95%都来自美国”,可以归纳为: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和平主义运动的影响;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日本的较强实力;中国国际影响力较小。(2)由上述材料,“七•七事变”后美国对日政策实际是纵容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加大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困难;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严重损害了美国白身在亚太的利益。答案:

(1)特点:试图遏制但实际上纵容日本侵略。原因: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和平主义运动的影响;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日本的较强实力;中国国际影响力较小。

(2)纵容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加大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困难;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严重损害了美国白身在亚太的利益。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史记》称晏婴“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晏婴在朝廷上,国君有话问到他,他就直言回答;无话问到他,他就正直的做事。国家的政治清明,他就遵从政令行事;国家的政治不清明,他就权衡利弊斟酌办事。司马迁对晏婴极为推崇,说:“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①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耶?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公元前500年,晏婴卒,齐景公伏尸而号,悼念他对自己的日夜督责,“不遗尺寸”。十七年后,景公还怀念他,说:“自我失晏子,于今十有七年,未曾闻吾过、不善。”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注:①庄公死于内乱,晏婴冒死去吊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推崇晏婴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晏婴。解析:

(1)由材料“食不重肉,妾不衣帛”“直言回答……他就正直的做事”“国家的政治清明,他就遵从政令行事;国家的政治不清明,他就权衡利弊斟酌办事”“晏子伏庄公尸哭之,①成礼然后去”,可以答为:生活节俭;正直;尽心为国;直言进谏;不畏杀身之祸,遵循君臣之礼。

(2)由晏婴的主要事迹和人物品行,可以答为: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他的政治活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政风和社会风气;对齐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政治风范对后人产生重要影响。答案:

(1)原因:生活节俭;正直;尽心为国;直言进谏;不畏杀身之祸,遵循君臣之礼。

历史高考模拟试卷 篇7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 每小题2分, 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在政治上将“国”与“家”密切结合起来。能突出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嫡长子有主祭祖先的特权

B.周天子既是政治上的共主, 又是天下的大宗

C.封邦建国时主要是“授土”、“授民”

D.宗法制以分封制、礼乐制为基础和保障

2.某班同学就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 他们拟定了以下研究题目。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孔子办学:谱写古代教育新篇章》

B.《诸子百家:筑就中华民族的精神》

C.《铁犁牛耕: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D.《商鞅变法:开创大秦帝国的百年基业》

3.黄仁宇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有段评说:王安石能在今日引起中外学者的兴趣, 主要是他的经济思想和我们的眼光接近。……他……提出“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论, 其方针乃是先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和流通。这一评说是针对

A.募役法 B.方田均税法

C.农田水利法 D.青苗法

4.“既非副贰, 又非属官, 故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郡监, 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材料描述的是

A.西汉的刺史 B.北宋的通判

C.明朝的锦衣卫 D.清朝的军机大臣

5.小张同学想了解中国古代关于中医药的一些治病药方, 于是上网点击“中医药”进行搜索。下列信息不正确的是

A.《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B.《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C.《伤寒杂病论》提出了辩证施治的方法

D.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

6.19世纪60年代西方列强在中国可享有的侵略权益有

①到中国内地传教、经商 ②在台湾淡水等地租赁土地、房屋 ③在天津、重庆等地合法设立工厂 ④允许华工出国 ⑤在通商口岸建医院、设教堂

A.①②③④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①②④⑤

7.报刊的出现是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体现。有关下图中报纸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都创办于19世纪末

B.都宣传民主共和思想

C.都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D.都彻底批判封建思想观念

8.康有为在接受光绪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 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 吾中国国土之大, 人民之众, 变法三年, 可以自立, 此后则蒸蒸日上, 富强可驾万国。”维新派的变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贡献是

A.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B.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C.明确“中体西用”思想

D.宣传民主共和思想

9.民国二年, 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是:“帝德乾坤大, 皇恩雨露深”。该春联反映的历史问题是

A.袁世凯称帝, 资产阶级反对, 农民却拥护

B.清末“新政”注意改善民生, 农民很怀念

C.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 封建思想依然存在

D.清朝皇室自愿交出全部财产分给农民

10.90多年前, 五四运动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篇章, 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五四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是

A.反帝反封建 B.爱国主义

C.无产阶级革命 D.科学主义

11.1937年11月13日国民政府发表自上海撤退之声明:“各地战士, 闻义赴难, 朝命夕至, 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 筑成壕堑, 有死无退, 阵地化为灰烬, 军心仍坚如铁石, 陷阵之勇, 死事之烈, 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 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这可以说明当时

①国民政府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②国人民族意识空前增强 ③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④中国军队殊死抗击日军进攻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④ D.②③④

12.下图为新中国成立后各个历史时期的模范人物, 按其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④①② D.③①④②

13.2009年9月, 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以推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实现新的跨越, 加快形成具有独特优势和竞争力的新的增长极。东北老工业基地

①创建于“一五”计划期间 ②是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最高水平的折射 ③见证了中国工业发展的辉煌 ④它的创建与国际形势和外交战略相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4.下图是周恩来总理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的照片。他为参加这次国际会议而发表了简短的演说, 其演说的宗旨应该是

A.解决亚非国家之间的隔阂, 取得互信

B.号召亚非国家以不结盟的姿态走向世界

C.亚非各国人民要坚持反帝、反殖、反霸方针

D.努力促成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15.下列两张照片反映的是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两次历史性会面。两次会面相隔

A.60年 B.61年

C.62年 D.63年

16.一位学者研究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大 (1977年) 至十七大 (2007年) 七个报告的词汇变迁, 其中四个报告的词汇使用有如下特点, 按照时间先后, 排序正确的是

①“中国特色”和“市场经济”成为报告的新词汇 ②“改革”、“对外开放”第一次出现在报告中 ③报告中“毛主席”一词高居所有实词的第一位, 平均每个自然段提及两次 ④报告中“理论”和“邓小平”成为高频词汇

A.③②①④ B.③②④①

C.①②③④ D.②③①④

17.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坚决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积极开展多边外交。下列图片中能够反映我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④

18.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之一是引起“商业革命”。下列现象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有

①欧洲与亚、非、美洲之间的贸易得到发展 ②美洲的烟草、可可, 中国的茶叶等出现在欧洲市场 ③非洲所产的咖啡成为欧美人们的日常饮料 ④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加速 ⑤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③④ D.①②⑤

19.有人说, 17世纪末的英国国王开始被套上“紧箍咒”。这里的“紧箍咒”主要指

A.《大宪章》的制定

B.《权利法案》的颁布

C.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D.内阁的建立

20.下图为康德拉捷夫世界经济增长与衰退的波动周期表, 图中周期②和周期⑤的经济增长波峰分别凸显了“英国世纪”和“美国世纪”的到来, 其标志分别是

A.“世界工厂”、“美元帝国”形成

B.殖民帝国建立、罗斯福新政

C.代议制确立、美国独立

D.垄断组织形成、“冷战”开始

2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之所以不能避免世界大战的再度爆发, 主要是因为

A.国际联盟机构不健全

B.西方大国推行中立自保、纵容侵略政策

C.德、意、日主宰了该体系

D.该体系建立在掠夺和奴役战败国、被压迫民族的基础上, 矛盾重重

22.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上, 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过一句话:“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 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 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A.二战使世界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B.英国力量受到削弱

C.社会主义力量增强

D.英国与苏联、美国之间的矛盾加深

23.二战结束以来, 美国对日本的外交政策所呈现出的趋势是

A.控制→竞争→扶植

B.控制→扶植→竞争、合作

C.竞争→控制→扶植

D.扶植→竞争→控制、合作

24.右图为俄国前总统普京, 他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 引用了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 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 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 主要是因为苏联

A.片面发展重工业

B.忽视民主与法制

C.体制僵化, 社会缺乏活力

D.与美国争夺霸权, 造成经济困难

25.以下三幅图所反映的现象, 在当今世界的许多城市中随处可见。这种现象最能说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B.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C.世界贸易走向制度化

D.经济全球化已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 共50分)

26. (16分) 二战以来, 国际关系格局经历了由两极到多极化的演变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天希腊的生存, 受到数以千计共产党党徒领导的武装人员的恐怖活动威胁。他们在很多地点, 特别是沿着希腊国境, 反抗政府的命令。希腊如果要成为一个独立自尊的民主国家, 必须要有支援。而美国必须给予这种支援。……我相信, 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 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1947年杜鲁门致美国国会的咨文

(1) 材料一中声称的“自由国家人民”、“外来压力”各有何指?美国的“支援”和“支持”意味着什么?这对当时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分)

材料二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恢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 没有它, 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 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 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的存在。……任何政府诚意协助复兴工作的, 必会得到美国政府的全部合作。任何政府钩心斗角阻挠他国复兴工作的, 必不能享用我们的援助。

——马歇尔1947年6月在哈佛大学的演讲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 你认为马歇尔计划是一项纯粹的经济援助计划吗?为什么? (4分)

材料三

上面图片反映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大事, 标志着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低潮的到来。一些西方的政治家和学者据此也大肆宣扬“社会主义失败了”, 并预言说“20世纪兴起的社会主义, 将在20世纪内灭亡”。那么,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呢?首先,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国家错过了改革的大好时机, 致使存在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矛盾越积越多。其次, 改革脱离了正确的方向, 改革的结果不仅没能完善社会主义, 相反葬送了社会主义。再次, 对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丧失警觉, 使其得逞。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火车头的苏共的蜕变, 是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

(3) 根据材料三, 分析概括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其标志着什么? (4分)

材料四 针对2003年美国攻打伊拉克一事, 有人画了下面的一幅漫画:

(4) 材料四中的漫画主要反映出美国推行了怎样的对外政策?简要分析美国推行这种对外政策的原因。 (3分)

27. (16分) 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京成功举行, 2010年世界博览会在上海成功举行。随后越来越多的国家扩建驻华使馆, 北京成为世界外交新中心。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 北洋政府的袁世凯, 国民党的蒋介石, 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弱, 而是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 要有独立的精神, 要争取主动, 没有畏惧, 要有信心。所以, 凡是没有承认我们的国家, 我们一概不承认它们的大使馆、领事馆和外交官的地位, 只把它们的外交官当做外侨来看待, 享受法律的保护。他们犯了法, 我们一样照法办事。它们对我们没有办法。

——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 (1949年11月8日)

(1) 根据材料一, 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3分)

材料二 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根本不同, 在中美两国政府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但是, 这种分歧不应当成妨碍中美两国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正常的国家关系, 更不应该导致战争。中国政府早在1955年就公开声明, 中国人民不要同美国打仗, 中国政府愿意坐下来同美国政府谈判, 这是我们一贯奉行的方针。我们注意到尼克松总统在来华前的讲话中也谈到, “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找某种办法使我们可以有分歧而又不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我们希望, 通过双方坦率地交换意见, 弄清楚彼此之间的分歧, 努力寻找共同点, 使我们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

——《人民日报》1972年2月22日周恩来在欢迎尼克松总统宴会上的祝酒词

(2) 结合材料二, 概括周恩来讲话的要点。 (3分)

材料三 北京2010年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温家宝表示, 近代以来, 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太深重了。因此, 他们对于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怀有强烈的感情。我们的外交政策基本出发点还是要维护国家的利益, 最重要的就是主权和领土完整。温家宝说, 当然, 我们的对外方针还要考虑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中国又是一个重友谊、守信用、有尊严的民族, 平等对待对我们友好的民族, 也是我们最重要的出发点。

——人民网

(3) 结合材料三, 指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 (2分)

材料四 2008年8月8日, 美国总统布什、日本首相福田康夫、俄罗斯总理普京、法国总统萨科齐、韩国总统李明博、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等80多个国家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这是历届奥运会中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

(2008年) 8月8日, 美国总统布什和他的父亲、前任总统老布什共同出席了美国驻华新使馆的开馆仪式, 这是美国驻外使馆从没享受过的待遇。美国新使馆开馆选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当天进行……“北京的使馆区已经快变成小联合国了!”北京世界新外交中心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

材料五

如图, 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 (Expo 2010) 是第41届世界博览会, 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 在中国上海市举行。此次世界博览会也是由中国举办的首届世博会。上海世博会以“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 (Better City, Better Life) 为主题, 总投资达450亿人民币, 创造了世界博览会史上最大规模纪录。世博会为世界提供了展示成就和进步的舞台, 也让中国站在世界的聚光灯下。上海世博会日本产业馆 (网上日本产业馆) 代表兼总策划鶭屋太一说:“上海世博会是理解中国历史全貌和现代文化的绝佳机会。” 世博会呈现出中国与世界的“双重展示”和“双向认知”。

(4) 根据材料四和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通过北京奥运会我们收获了什么?通过上海世博会我们又收获了什么?此后我国将如何继续开展与各国的友好交往? (8分)

28. (18分) 人类进入近代以来, 各国的孤立状态逐渐被打破, 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不断扩大、日益频繁。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 (公元) 1500年以前, 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 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 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流向世界各地, 也在明朝时传入了中国, 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如图) 。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1) 根据材料一, 说明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 (2分) 简析其原因。 (2分) 玉米、马铃薯、番薯等传入中国所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3分)

材料二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指出: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 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 在一个国家内部, 自己的国家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 就很难成为一个大国, 即使成为一个大国, 也是不可能持续的。……环顾当时的世界, 法国正处于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大清王朝268年的江山才刚刚坐了44 年。但是英国, 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 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 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 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 它将傲视全球。

——《大国崛起》之《走向现代》 (英国)

(2) 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17~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的。 (3分)

材料三

如下图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 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 使欧洲到印度的航路缩短了6437公里。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9119公里。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 欧美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 从伦敦到加尔各答也由3个月减为18天。此外跨洲铁路的修建, 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 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 根据材料三, 简要概括科技进步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主要表现。 (2分)

材料四

(4) 根据材料四的三幅图, 分析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分)

材料五

2001年9月12日至17日, 世贸组织中国工作组第18次会议在日内瓦举行, 此次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多边文件, 提交总理事会审议。会议宣布结束中国工作组的工作。 2001年11月10日, 在多哈召开的世贸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审议并表决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2001年11月11日中国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在多哈签署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议定书规定了中国作为世贸组织成员的权利和义务。 2001年11月20日, 世贸组织总干事迈克尔·穆尔致函世贸组织成员, 宣布我国政府已于2001年11月11日接受《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 这个议定书于12月11日生效, 我国也于同日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是涉及我国大的发展战略的问题, 也就是我国如何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的问题。加入世贸组织将为我国深化改革提供强大的动力, 促进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 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改善我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直接参与国际规则制定, 维护我国权益;有利于我国更加广泛、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 促进利用外资和出口。

(5) 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中国为什么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将产生什么影响? (4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共50分)

1.B 周天子既是政治上的君主, 又是宗法制度下的大宗。

2.D 秦朝统治时间短暂, 没有一百年的基业。

3.D 王安石推行青苗法是国家将青苗钱贷给贫民, 使之免遭兼并者的高利贷盘剥。

4.B 北宋设立通判是为了监察地方官吏。

5.A 《黄帝内经》只是奠定了中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6.D 列强在天津、重庆等地合法设立工厂是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后。

7.C 《时务报》、《国闻报》创办于戊戌变法时期, 宣传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民报》创办于辛亥革命时期, 宣传了革命思想。

8.A 维新派的变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贡献是它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9.C 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 农村依然存在着封建皇权思想。

10.B 五四精神的内涵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其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

11.C 因为国民党推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 排除①;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是1938年, 排除③。

12.C 耿长锁属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王崇伦属于“一五”计划时期, 焦裕禄属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孔繁森属于改革开放时期。

13.C 东北老工业基地没有反映中国近代工业的最高水平, 排除②即可。

14.D 日内瓦国际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15.D 毛泽东与蒋介石会见于重庆谈判, 时间是1945年;胡锦涛与吴伯雄会见时间是2008年。

16.A ①指十四大, ②指十一届三中全会, ③指十一大, ④指十五大。

17.D ②③不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排除即可。

18.B ④与“商业革命”无关, 排除即可。

19.B 《权利法案》颁布于1689年, 限制了国王的权力。

20.A 英国19世纪中期确立了其“世界工厂”的地位, 美国二战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21.D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在掠夺和奴役战败国、被压迫民族的基础上, 包括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等。

22.D 据题中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美国与苏联的矛盾才是主要矛盾。

23.B 美国对日外交政策的演变表现为二战结束后初期, 美国控制、占领日本;新中国成立后, 美国扶植日本经济, 目的是将日本作为亚洲的反共桥头堡以遏制中国、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19世纪6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 美日之间出现竞争与合作的局面。

24.C 苏联的主要问题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25.D 三幅图所反映的现象是指麦当劳等饮食企业的代表所体现的经济全球化, 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二、非选择题 (共50分)

26. (16分) (1) “自由国家人民”指赞成美国生活方式的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外来压力”指苏联。 (2分) 意味着美国公开声称要干涉世界各国的内政。 (2分) 影响: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1分)

(2) 观点:不是。 (1分) 原因:马歇尔声称“我们的任务是……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的存在”, 表明该计划实际上是以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世界, 以“复兴”欧洲之名来控制西欧, 最终达到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 (3分)

(3) 原因:错过改革时机, 使存在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矛盾越积越多;改革脱离了正确的方向;对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丧失警觉;苏共蜕变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3分) 标志:两极格局结束, 雅尔塔体系解体。 (1分)

(4) 对外政策:美国对外推行霸权主义、单边主义政策。 (1分) 原因: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 目前世界格局是一超多强;美国为了海湾地区的石油资源, 不顾国际舆论的反对, 悍然发动对外侵略战争。 (2分) (言之有理均可给分, 但总分不得超过2分)

27. (16分) (1) 结论:旧中国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新中国必须制定出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新的外交政策;新中国的外交应该建立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等原则的基础之上。 (3分)

(2) 要点:意识形态不同造成的分歧, 不应影响两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反对诉诸战争、主张和平谈判, 是中国对美外交政策的一贯主张;中美两国应该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 打开两国关系的新局面。 (3分)

(3) 出发点: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维护国家的利益, 最重要的就是主权和领土完整。 (2分)

(4) 收获: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增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也使世界各国对中国有了新的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上海世博会为世界提供了展示成就和进步的舞台, 也让中国站在世界的聚光灯下展示自己的成就。上海世博会呈现出中国与世界的“双重展示”和“双向认知”。 (4分)

措施:我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始终不渝地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 继续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开展友好交往与合作, 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 为世界的和平、稳定、共同发展与共同繁荣作出贡献。 (4分)

28. (18分) (1) 变化: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商业交换的品种增多。 (2分) 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的加剧。 (2分) 影响:丰富了中国人的食物品种, 缓解了粮食问题, 导致了明清时期人口的增长。 (3分)

(2) 措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 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为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展创造了政治前提;率先开展工业革命, 成为“世界工厂”。 (3分)

(3) 表现: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运河的修建和轮船的改进;跨洲铁路的修建;世界通讯网络的形成等。 (2分, 答对两点即可得2分)

(4) 影响: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中国出现了一批近代企业,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分)

(5) 原因:加入世贸组织, 能够使中国和已经加入世贸组织的国家在享受同一国际待遇的基础上发展本国经济, 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 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本国经济的国际化、现代化。 (2分) 影响:加入世贸组织将为我国深化改革提供强大的动力, 促进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 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改善我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直接参与国际规则制定, 维护我国权益;有利于我国更加广泛、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 促进利用外资和出口。

历史高考模拟试卷 篇8

2015年江苏历史高考选择题在必修一、二、三部分的题目分值比例与2014年相比变化不大,从内容分布比例来看,必修一45%、必修二30%、必修三25%。其中,选择题第1、2、6、9、10、12、14、16、20共9题属于必修一政治史考查范围,在选择题总分60分的卷面分值中占45%,选择题第4、5、8、13、18、19题共6题属于必修二经济史考查范畴,在卷面分值中占30%,选择题第3、7、11、15、17题共5题属于必修三思想文化史考查范围,在卷面分值中占20%。必修一考查的范围略多,增加了必修一考查分值,无疑增加了试卷难度。三本书最容易出难题的就是必修一政治史,如第1题分封制、第2题二手史料《淮南子》、第9题中国同盟会分布、第10题抗日战争、第16题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征、第20题两极格局等,这些均是考生的拦路虎。考查的选择题涉及古代史的是第1、2、3、4、5、14题共6题,占选择题总分值的30%,近代史知识涉及的是第6-11、第15、16、17题共9题,占选择题总分值的45%,现当代史知识涉及的是第12、13、18、19、20题共5题,占选择题总分值的25%。中国史知识共13题,占选择题总分值的65%,世界史知识共7题,占选择题总分值的35%。选择题考查中,中国史比重比世界史大很多,近代史比重比古代史、现当代史大。

非选择题中,政治史涉及的题目有第21题第1问、第22题第1、2问,共15分,占非选择题总分值的1/4,经济史涉及的题目有第23题第1、2、3问,共15分,占非选择题总分值的1/4,思想文化史涉及的题目有第21题第2、3问,第2题第3问,共10分,占非选择题总分值的1/6,非选择题重点考查的是学生准确理解、严密思维、审慎思考、归纳概括等综合能力,是最容易体现难度的题型,如第21题考查中国文明的继承与发展史实,并根据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体现的基本特质。第22题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说明“深重的灾难同时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论断的正确性。第23题就“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写小论文,都是比较难归纳总结答案的题目。

从试题的立意来看,2015年高考历史试卷情景性比较突出,共有14题选择题是材料型选择题,图片题在该试卷中也有较多体现,选择题中运用了大小5幅图片、表格,这与2014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基本一致,2014年高考卷也用了5幅图片、表格,进一步告诉教者在以后教学中关注课本上的图片资料。应该说,虽然2015年江苏高考试卷有一定的难度,但总体来说试卷的选择题还是以“新情景”、“新材料”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还是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归纳概括总结史料的能力,尤其是关注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概念。

2016年江苏高考还将延续语数英三门看总分加两门选修看等级的录取模式,由2015年高考历史试卷思考如下,以希对今后历史教学有所启示。

一、重视基础知识,强调规范答题

从2015年试题来看,双基仍然是整卷考查的主旋律。平时教学中就要夯实基础,只有基础扎实了对付难题才能以不变应万变。2015年历史高考试卷考查更多的还是基础题,如第1题根据“诸侯,诸伯,诸子”及贵族朝会的信息推断出与西周分封制度有关;第3题考查西汉时期文学作品汉赋的特点,“气势恢宏,符合西汉大一统辉煌气势,为统治阶级造声势”,就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第6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就是由于小农经济出身农民阶级局限性所致,答案中D选项“农民造反者”就是从农民阶级自身来看;第9题中国同盟会的作用;第14题对万民法的理解;第16题对《德意志帝国宪法》中最能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特征的内容分析;第17题对浪漫主义的理解;第18题罗斯福新政实施后的影响等。师生教学要紧扣考纲要求,利用好教材梳理相关知识点,注重基础知识,做到逐一扫描,没有遗漏,打好基础关。在做非选择题时,学生平时还应注重规范性训练,如历史专业用语的使用规范、开放性试题的语言描述规范等。

二、依据高考考纲,强调能力培养

能力立意是命题的总策略。教师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要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材料型选择题和图片选择题每年都备受命题者的青睐,如第8题1914~192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特征,第9题根据20世纪初期某类组织的分布状况分析其历史作用,第20题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出现,但得分率却不高,这往往就是缘于考生自学能力的局限。鉴于此,教师在完成一轮二轮复习教学的同时,应指导学生认真学习新一年的高考考纲,教师应根据考纲考点要求分析出该考点的测试题型与方向,学生培养按单元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的能力。另外,应有计划地进行适应性测试训练,并及時熟化试卷,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在训练的同时加强学生解题技巧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

三、关注时政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上一篇:应用化学专业英语考试下一篇:求职者撰写求职信要注意的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