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2024-09-01

“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共11篇)

“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篇1

结合高职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探讨课程在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必要性以及“任务”设计的原则和实施过程。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论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老师的教学效果。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规模扩展较快,学生生源质量一直没有明显的提高,学习习惯差,学习态度差,学习成绩差,“三差”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入学时掌握计算机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已经非常熟练,而有的却从未接触过计算机。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循序渐进的教学,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再者,很多新创办高职院校在师资、教学环境和硬件条件都没有达到相关要求,导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基础好的同学“吃不饱”,把精力浪费在玩游戏上,不用心学习,甚至旷课;而基础差的同学又觉得学习吃力,从而产生厌烦情绪。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志,具有操作和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满足和适应信息化社会对大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要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注重精讲细练,培养学生的信息意志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本文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探讨在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必要性以及具体的操作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必要性

学生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能切实提高其计算机基础的应用水平,学有所获、学以致用。结合笔者从事计算机教学多年的经验,我认为最好的教学方式就是“任务驱动法”。

高校传统教学模式一般是采用以教材内容为线索循序渐进的方法。各门学科都有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情况却有所不同,其知志点或技术点的分布是网络型的而不是线性的,学习者可以从任意一点入门,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可没有严格的规定,这就使得它的知志体系较难把握。

另外,我们面对的学生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老师是学生获取知志的主要渠道,绝大部分信息和知志要靠老师向学生传授。现在,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知志和信息,不一定非得完全要靠课堂上获取,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来说尤其是这样。

三、任务驱动法和任务驱动法教学原则

任务驱动法要求以大纲为蓝本,以考试为手段,是从实践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从繁多的教学内容中“抽丝剥茧”形成精彩的案例,引起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欲望,课堂教学以案例为中心展开,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目的性都非常强。实践课以具体问题或任务驱动通过学生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主动灵活运用知志的能力,进行主动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这种以任务为驱动的学习实践活动,适合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属于探究式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课前设计出科学、切实可行的“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先进的教学观念,在课前要认真备课、吃透教材,把握教学的目标、重点和难点。设计的任务或实例必须在保证内容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先进性的基础之上,努力实现教学方式的可操作性和任务完成手段的多样性原则,同时还要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年龄特征和操作技能基础等因素。落脚点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四、任务驱动法实施过程

为使每个学生能掌握计算机基本知志,能熟练操作和使用计算机,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引入任务驱动法,具体来说就是:教师以任务引路,学生边学边练,完成自主学习任务。

(一)结合学生情况,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任务驱动法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制定具有真实性、整体性、开放性、可操作性和适应性的任务,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被动学吸收”转化为“主动创造”,把学生角色从“让我学”变成“我要学”。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理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景中带着任务学习,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教学方法上,注意向学生灌输任务驱动的观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主动寻求知志。教学过程中,把教材中每一章设计一个打任务,再根据具体章节,把大任务分解为若干小任务,每一节又由一个或若干个简单的小任务组成。

(二)引导学生分析任务,探索研究,边学边练

在任务的指引下,学生边学边练。精心设计的任务贯穿整个学期,与理论课教学进度相一致。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知志和Windows操作系统时,学生收集关于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或学科应用方面的资料。在学习Word、Excel、PowerPoint时,学生将收集的材料用Word加工处理,然后分析有用的材料制成演示文稿,在全班进行交流。在学习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时,要求学生将最终的演示文稿制作成网页。

学生在边学边练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发

挥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仅让学生亲身感受认知的.过程,而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志。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后首先想如何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调动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达到教学目标会想方设法读教材,查资料、互相交流、互相合作,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既完成了学习任务,又在无形中学会了使用网络,计算机等各种技术和设备,达到了掌握知志、提高能力的目的。

(三)学生相互协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

通过团结协作学习,学生能够从大同的任务中找到异同点,相互启发、相互促进、驱动学生更强烈的创造挑战欲望。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同学的交流合作、老师的启发引导的良性循环中逐步得到培养。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四)采用表扬激励的良性评价机制

任务驱动法提倡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每完成一项任务,都体现出学生自己的思路,每个学生的思路、表现形式、方法各不相同,所以答案并不唯一,因人而异。不能靠主观地打个分数来评价学生的作品,而是通过交流展示和讨论,让同学们自己评比,看谁的作品最受欢迎。通过这种方式灵活多样展示交流,培养学生创新意志,既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知志的水平和审美水平,找到自身不足,又可以客观地评价学生完成的“任务”。

(五)充分利用网络,构建开放式教学体系

教师可以架设一台FTP服务器或者是制作一个网页、申请博客等方式为学生提供课外学习空间。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电子课件、案例精选、课后习题、参考教材、考试样题等上传到服务器中供学生课外学习参考,还可以将学生的优秀作品上传供学生相互展示交流。让学生课内课外都可以学习到自己所需知志,为本课程全方位构建一个开放式的教学体系。

五、任务驱动法教学策略

遵循教育学中的建构主义理论,将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收者和知志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志的主动建构者,将教师由知志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

1.教师课堂教学的定位要准确。除了准备高质量的教案,还要设计可操作性、综合性较强的任务。首先从感性上吸引学生。采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坐着讲课,绝不能照本宣科,学生很容易困倦、疲劳。为了让学生能集中注意力听讲,可在多媒体教学同时,适时适当的与黑板板书有机结合,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2.教师要主动创造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不论是教学环节还是实践环节,都可以将学生吸收到老师的教学体系中来,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在老师或同学帮助下解决问题。学生不仅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兴趣进行学习,还可以与其他同学进行学习交流,也可以与老师探讨问题,形成了多方面交流的合作学习氛围。

3.很多老师觉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多,而课时少。这个问题恐怕在很多课程中都不同程度存在。因此课堂教学就是向单位时间争取效率,要抓住本质的东西。教学时突出基本原理、方法;具体操作细节留做自学或实验。任务驱动法是通过应用案例引出相关技术,再围绕案例讲解基本概念、基本技术,最后总结提高。配合使用动画、视频等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六、结语

“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篇2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 (1) , 是指由教师来设计教学任务, 将所授的知识点置于具体任务中, 学生通过任务分析、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来完成具体的单元任务, 进而完成学习任务, 达到教学目标。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 体现了“双主模式”, 即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是以教师为主体, 以教定学, 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先结果后过程”的教学模式 (2) , 将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用任务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引导学生思考任务的结构, 分析任务, 学习并运用新的知识点去完成任务。将学生置于与学习内容相关并具体的任务情境中, 使学习内容直观化、具体化。这些直观具体的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 进而利用原有知识经验去吸收新知识。而且学生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效能感,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由传递知识的权威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导师, 既是任务情境的设计者和完成任务的指导者, 也是任务成果的评价者, 还是课堂的组织和监控者。

(二) 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能力 (3)

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 具体任务和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因此, 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 即是学习教学内容的过程, 也是综合应用教学内容的过程。在不断完成新任务的过程中, 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和提升。而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 教师工作重心是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其创新能力。在此过程中, 教师通过引导, 把握整个教学过程的内容、进度和方向, 给学生思考的机会, 使其有尽量多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会指导学生掌握思维过程和思维策略,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进一步促进他们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三)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 布置任务后, 教师不限定实现任务的方法及任务成果的形式, 仅提供完成任务所需的素材, 为学生发挥想象力和自由创作留有充分的余地,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有利于实现个性化教学、分层次教学和弹性教学。

(四) 有利于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教学内容 (5)

当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时,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如何完成某个具体任务进行。此时, 教师教学思路清晰, 重点突出, 层次分明;学生学习目标明确, 学习对象具体, 所以学生较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 达到教学目标。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过程

(一) 设计任务

设计任务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教师在课前认真研究和分析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材, 明确教学目标、内容、重难点的基础上, 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兴趣, 制定相应的任务。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及能力的提高均融入在任务载体中。

(二) 分析任务

分析任务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提出任务目标后, 由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个人已建立的知识结构去分析和寻找完成任务的方法, 并及时讲解任务中出现的新知识点。在任务的分析过程中, 教师一般处于中心地位, 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本阶段分析、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能力得到培养。

(三) 完成任务

完成任务是任务操作阶段。任务操作的主体是学生, 由学生根据拟定的方案完成任务目标。在任务操作阶段, 教师检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调整教学方案和控制教学进度, 统一示范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 并单独指导出现的各类个别问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任务操作阶段得到提高。

(四) 总结评价

总结评价是对学生任务成果的评定和反馈。教师根据每个学生提交的任务完成情况, 给出针对性的评价, 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学习效果。

三、“任务驱动”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运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理论少、实践多, 非常适合使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设计任务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教师设计的任务不但要体现教学目标, 有足够的实用性和知识性, 还要遵循渐进原则, 保证任务载体的趣味性并能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一) 任务设计

在实施具体任务设计前应根据本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确立学期任务。任务设计的基础是本课程的课程标准。任务设计阶段的重点工作是按课程标准要求制定单元任务和分解课时任务。在设计单元任务时应明确教学目标, 以学生达到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作为设计依据 (见表1) 。

设计单元任务时应选择适合本专业岗位特点的单元任务载体, 即体现教学目标, 又具备实用性和趣味性。

在完成单元任务设计基础上, 应对每个单元任务进行分解, 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标准制定课时任务。

每个单元任务中都包含着新知识和旧知识, 学生接受任务后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利用已有知识去完成任务。教师先对需要运用新知识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分解, 形成若干个课时任务或子任务。在对分解任务进行简单的讲解和方案引导之后, 由学生分别去解决这些子任务, 这样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 任务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 实用性和知识性结合

在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中, 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内容清晰, 教学重点突出, 一般任务载体就能充分融合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但普通任务不一定就适合所有的教学对象。高职学生通常有明确的毕业岗位方向, 如航海技术专业学生岗位方向是高级船员。高级船员的岗位性质决定其很少进行一般性办公应用, 只在一些特定工作场景进行计算机应用操作。

2. 任务启发性

设计的任务应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主动去思考、摸索, 防止其思想僵化, 需要在任务设计过程中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 培养学生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任务解决方案多样化。如在表2中列出的报关清单任务中的“制作报表图形表头”子任务, 既能用“画图”工具制作好图形表头后用插入图片的方式完成, 也可以用绘制自选图形和艺术字的方式完成。

3. 任务差异性

高职院校的生源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普通高中毕业生;另一类是中职、中专毕业生。虽然我国已将《信息技术》纳入小学和中学课程体系中, 但由于《信息技术》不是高考科目, 所以普高毕业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普遍较低。而中职、中专学生至少学习过一学期的计算机应用课程, 一般有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如果在教学中给所有的学生设计完全相同的任务, 就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 任务难度也不具备层次性, 不能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样既不能有效激发基础较好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不能促进基础较差的学生获得学习效能感。所以, 在设计任务时要避免任务统一化, 从而真正体现教育公平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在高职院校中开设时间较长, 任务驱动法在教学中也得到广泛应用。实践表明, 任务驱动法能有效增强学生学习效能感,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教学中任务驱动法也暴露出知识点分散、知识系统性不足的问题;另外还存在着教学内容实用性不强、课程教学不能有效融入专业课程体系的情况。针对上述不足除了在任务设计阶段选用合适的任务载体外, 还可以通过加强任务分析, 充实任务总结等环节加以改进。

为满足国家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 需要全体从事高职教育教职工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根本目标, 坚持进行课程建设与改革, 不断完善包括任务驱动法在内的各种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 以不断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

注释

1 颜谦和、颜珍平:《任务驱动教学在高职软件专业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载于《科技信息》, 2008年第11期, 第12-13页。

2 郑开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探索》, 载于《当代教育论坛》, 2008年第8期, 第115-117页。

3 赵颖:《任务驱动法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 载于《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年第8期, 第125-126页。

“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 计算机教学 应用实践 优势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是目前很多学校的必修课,计算机技术作为拥有美好发展前景和广泛应用空间的实用技术,通过推进教学改革等措施鼓励、督促学生们加强学习和应用实践,无论是对于他们本人掌握技能而言还是对高校教学探索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当前我国教育领域教学改革和新课标教学理念的提出,更是对计算机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为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应用任务驱动法辅助教学成为了当前重要探索潮流。下面我们对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进行分析探究。

一、计算机教学与任务驱动法的结合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我国众多院校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必修课,对于学生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有重要意义,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给学生们带来便利,也是引导他们成为新世纪优秀人才的重要锻炼途径。不过,当前不少院校的计算机课堂中学生们普遍存在配合度低、消极怠工等情况,对于枯燥的专业知识与理论学习不太感兴趣,面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合理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提升学生兴趣和好奇心,提升课堂配合度对于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任务驱动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不同,主要是通过探究性、合作学习来完成课堂教学的建构,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探索出的一种有效教学法。这种教学方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挥教师本人的引导作用与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本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任务驱动的模式来展开课堂实践教学,在积极提升学生兴趣与配合度的基础上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与任务,提升教学质量。计算机课堂本身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与应用相结合的学科,需要重点加强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联系和传授,因此,在基础理论知识教育过后,培养学生们的独立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全面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素质、提升计算机应用技能有积极影响,因此,任务驱动教学法作为一种适合计算机课堂教学的方法也适宜大力推广使用。

二、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课堂中的应用需要在明确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展开实践,首先要明确课堂教学目标,然后根据目标合理设计贴切的教学内容。在应用任务驱动法的课堂上,任务从头到尾起着导火线的角色,整节课堂都围绕这个焦点展开,所以要将学习的内容巧妙的结合、贯穿在任务引领过程之中,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先引出或者布置合理的教学任务,以此为线索或目标,引导学生展开实践探索,进而解决技能型或者理论型的问题,比如在学习Excel电子表格时,可以让学生运用自动求和、排列、筛选等方法设计一些表格进行实践操作。任务布置完成后,学生们就要针对这个任务展开讨论、分析并且积极探索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步骤或者手段,在遇到难题时又应该如何解决,其中哪些问题是可以凭借以前所学的知识解决的,哪些是需要应用新知识和理论进行操作探索才可以解决的,在这些问题中,隐藏着所需要学习的新知识点,也就是课堂所要解决的问题,如此一来,自然而然能够完成教学任务与目标,同时有助于学生们的学以致用,更是对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与培养,一举多得。

采取任务驱动法的课堂中,教学法的操作和设定必须具备适当性和可操作性,适当性主要针对任务的难度,过易或者过难都不合适,并且需要有效结合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任务引领进程;可操作性则是针对现阶段学生能力而言,无论是其学习能力还是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不应超出或者落后太多,合适为最佳。计算机课堂本身就有着枯燥、空洞化等尴尬问题,教师在进行引导时,必须注意避免抽象、空洞等造成学生难以理解的弊端,以浅显易懂、通俗易学的方式引导其学习和探究、合作。在任务驱动课堂中,还要注意多元化这个研究与探索方向,当前学生们的发散思维培养已经成为惯性,所以在任务驱动引导时也要注意让学生养成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不断活跃其思考和探索能力,加强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汲取思考程度,让他们始终保持着活跃的思维,能够快速接受和学习新知识。另外,课堂设计中还要注意考虑学生个体能力差异,不能一套方案走到底,要合理设计两套乃至三套方案,针对不同程度与水平的学生,设计难度合理的目标与要求,从而完成多元化的探索与实践。这种锻炼方式能够使得学生们养成触类旁通的好习惯,进而举一反三,从而明确了解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多样化,逐渐养成创新性实践与思考的素质。

以PPT的制作和PowerPoint的学习为例,教师可以先事先创立一个合理情景,比如要求学生们使用PPT制作一个介绍自己家乡特色风俗或者小吃的课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将制作任务分解成收集资料、文字处理、模板设计、图像处理以及自定义动画等多个环节,让学生们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通过合作探索的方式完成课件制作,然后互相之间交流制作经验与问题,并且对于制作成果进行对比评价。这种任务驱动式的合作探索无疑是对学生们计算机学习的有效帮助,互相都可以从对方身上汲取长处,改善短处。

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有着多重优势,能够在培养学生创新、自主探索学习习惯的同时锻炼其独立、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祝朝映.任务驱动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3(10).

[2]王健.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的探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篇4

摘要:针对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学生计算机知识存量的个体差异性问题,提出采用任务驱动法作为解决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基础;任务驱动法

目前,中职学校一年级普遍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各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该课程以打造学生本专业方面的计算机基础为目标,因而,对这门课程学习掌握的情况直接影响到对其他专业课的学习。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小学、初、高中三阶段计算机教学课程内容安排得不够科学,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初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累累重复,学生进入中职前已有水平的参差不齐,这些都造成计算机知识存量的个体差异性,给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开展和课堂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既让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的学生不乏发展拓展的空间,不断增强学习兴趣,又能激发基础薄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呢?我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入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现就如何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法谈一些想法。

一、以掌握理论精髓为目的,深入探讨任务驱动概念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上的教学方法,是基于探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一种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任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线,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巧妙地设计在一个个独立的任务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达到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目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活动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进行批判型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更容易获得个体的学习风格。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使学生成为学习中的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有助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任务驱动法一般有五个环节:(1)设计任务;(2)提出任务;(3)分析任务;(4)探索并完成任务;(5)评价任务。例如,在学习Word2003时,教师先给学生演示一个已经美化好的文档,其中包括在Word2003中制作的表格、插入图片、艺术字、绘制图形等。然后组织讨论,分析如何制作这些内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专业思想教育活动,以《我爱我的专业》为主题,制作一份精美的电脑报。在此过程中,学生表现非常活跃,上网搜索,查找资料,自由创作,进行各种尝试:有的学生把所学专业的就业情况分析制成表格;有的学生以专业的名人、品牌、名产品等作为插入图片;有的学生则通过制作艺术字和绘制图形来介绍自己所学的专业。在该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同时还给学生营造了创新的空间。

二、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为目的,巧妙地设计任务

任务驱动法教学的重点是设计出科学的、切实可行的“任务”,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探索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学习,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一)结合专业特点,设计具有专业“情境”的任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因此,在“任务”设计中,教师应当结合中职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专业要求,设计出具有专业“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在学习Powerpoint2003的内容时,面对服装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先向他们展示以唐装为主题的Powerpoint课件,并重点向学生演示课件中的设置背景、插入文本框、插入图片、设置动画、链接等部分,鼓励和激发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服饰为主题,创作一系列的充满个性、反映时尚潮流的演示文稿。而对于汽车专业的学生,则以“车世界”为主题,创作一系列不同概念、不同品牌的汽车主题课件。与专业密切结合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二)根据学生的特性,设计能够促进个性发展的任务

进行“任务”设计时,教师应该注意使任务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计算机知识、专业特点、兴趣等,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强调学生用适合于自己的方式与速度进行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发展自己控制学习过程的能力,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以满足学习的需要,最终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指导学生利用FrontPage制作网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制作要求。有专家认为,每个应用软件的功能都是非常强大的,一个人一般只用了某一软件的20%的功能。这种情况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教师可以在网页设计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要求:(1)对于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对于网页性能提出更高的制作要求;

(2)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强调不同的制作要求。对艺术专业的学生,在版面要求和视觉效果上提出更高的制作要求;(3)对于文秘专业的学生,则可在网页内容和版面要求方面提出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高的要求。这样,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有利于实现个性化教学、分层教学和弹性教学。

(三)培养合作精神,设计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任务

协作学习是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协作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

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设计出适合协作学习的“任务”,这可通过以下三方面来进行:(1)为了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掌握计算机知识的情况来分组,组内一般要有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的搭配,或者熟悉不同应用软件的学生的搭配。(2)设计综合应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任务,以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带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例如结合就业思想教育活动,以职业生涯设计为主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三项任务:上网查找有关职业生涯设计的资料,应用word2003制作一份职业生涯专题报纸;应用Powerpoint2003制作《我的未来》演示文稿;应用FrontPage制作个性网页。(3)通过“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等形式实现多向交流。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在组内进行交流、合作,然后再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可以在互动合作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培养合作精神和合作技能,体现团队合作的精神。

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探讨任务评价方法

建构主义教学致力于反映学习者对信息的理解和主动建构的过程,而这种主动的建构是通过将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或制作某种产品(如电子作品)等活动体现出来的。任务

驱动法的最后一个环节——评价任务,其评价对象从面向知识转向面向能力,注重让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能力。评价学生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获取知识的经验与教训。在“作品评价”环节中,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根据教师公布的作品评价量规表,对本小组的作品进行自评。教师利用一个课时的时间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台演示学习作品,台下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台上台下的学生可对存在不同意见的问题展开讨论,通过交流与争辩,加深理解,获得共识。最后教师点评,指出每一学习作品的优点与不足,以便学生进一步修改、完善。教师选取各班的优秀学习作品上传到专题学习网站,供学生互相学习。

通过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学生更加明确了完成任务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再次分析任务,利用有效的学习情境,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思维方法,建立了新的知识结构。

三、以顺利进行教学为目的,编写“任务驱动”型教材

现有教材的不合理性已不适合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开展。现在使用的教材大多是以线性方式展开教学内容的,平铺直叙,面面俱到,没有给学生的思考和尝试留有余地,例如,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我校使用的教材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教程》,在这本教材中没有提供例题,只是将基本操作的步骤加以详细地叙述,就像一本应用软件的使用说明书。可以结合本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情况,与小学、初中的教材进行分析对比,研究中职阶段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特点,结合不同的专业特点和专业要求,制定衔接要点,力求以任务驱动法开发校本教材,收集任务驱动法教学课例,教材编排的风格与体系应该能够为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提供素材和依据,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眼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任务驱动法是以发散思维为特点的教学方法,就像出行一样,任务驱动法只给出学生目的地,而不要求学生乘坐何种交通工具,不要求是坐飞机去,搭火车去或是走路去: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如同不同经济能力的人选择不同的出行方式一样,只要他认真体验出行这个过程就足够了,走路虽慢,但可以看风景;飞机虽快,但成本高。社会上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在不同时空下也需要不同思维特点、不同办事风格的人。这也应是我们职业教育所不断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篇5

[内容摘要] 本文试图通过作者自身的教学经验来说明,任务导向法一种比较适合计算机教学的教学法。并且从原理和实践两个方面对任务导向法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法任务

20世纪70年代微机进入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领域,80年代普及到90年代网络的出现乃至现在互联网开始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系统大面积广泛得到应用,从单机到网络,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技术从视听技术迅速发展到以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的信息技术,给我们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领域不断带来新鲜空气。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部《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信息社会已经来临,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着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已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工作与学习方式。”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学科,本人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任务导向法”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任务导向法”源即“任务驱动法”教学法,但是更加强调任务的导向和调控作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突出目标教学,强调“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学资源的提供者、设计者而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学习的`主体,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是创设学习情景、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下面结合本人的实际教学过程为例谈谈“任务导向法”的一些作业过程以资抛砖引玉之效。

一、任务切分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计算机知识内容以几何级数地丰富,这对于刚刚入门的学生来说,面对着众多的新名词新术语往往不知从何下手。虽然适用于学生的计算机教材已经做了大量的简化,但是,知识点之间的密切联系往往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一不小心又牵扯出一个新内容使学生找不着北。对于学生来说,在入门阶段,如果感到陌生的名词多、难点集中、头绪繁杂,就有可能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好电脑的信心。鉴于此,我们可以采?quot;黑箱原理“,将计算机知识由表及里分成

“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篇6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是完全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下, 借助于他人的协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主动地建构知识。”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它要求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目标, 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 让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和教师的点拨, 相互合作, 从而解决问题。这样,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教师则是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显然, 任务驱动教学法充分重视学生的内在需求, 是建立在学生主体能动作用基础之上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的实施

下面以直流稳压电源的制作与调试来讲述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过程。

1. 明确任务

首先向学生提出本任务为直流稳压电源的制作与调试 (电路如下图所示) , 让学生有“的”而学。

通过任务分析, 使学生弄清该直流稳压电源电路由变压、整流、滤波、稳压四部分组成。其中变压器T起变压作用, 将电网提供的交流电降压;晶体二极管VD1~VD4构成整流电路, 整流是将交流电转换成脉动的直流电;电容C起滤波作用, 即将脉动的直流电转换成较平滑的直流电;三端式集成稳压器CW7812是内部集成化了的稳压电路, 通过稳压将较平滑的直流电转换成稳定的直流电。

由以上分析可以确定制作三端稳压电源包括完成4个小任务: (1) 搭接、测试整流电路; (2) 搭接、测试滤波电路; (3) 搭接、测试稳压电路; (4) 整机调试。

2. 学习新知

针对完成4个小任务, 先进行必要的新知识学习。

知识点一:二极管及其整流电路

(1) 二极管的类型、结构和符号;

(2) 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

(3) 二极管整流电路。

知识点二:滤波电路

整流输出的脉动直流电中含有一些交流成分, 为了得到平滑的直流电, 可采用滤波电路将脉动直流电中的交流分量滤除, 较为常见的电路为电容滤波电路。本任务就是采用这种滤波电路, 具体是将滤波电容器与整流电路的负载并联就构成电容滤波电路。

知识点三:三端稳压电路

一般来说, 交流电经过整流滤波电路之后得到比较平滑的直流电, 可以充当某些电路的电源, 然而, 此时的电压值还受电网电压波动和负载变化的影响, 这样的直流电源是不稳定的。因此增加了稳压电路部分, 构成了直流稳压电源。

其中三端集成稳压器有三根引出线, 且内部设有较完善的保护电路, 故接线简单、工作稳定可靠、使用安全。

3. 实训操作

(1) 元件的清点和检测

(1) 核对元件的数量、规格应符合工艺要求。

(2) 对电阻、电容等用万用表电阻档可进行一般性检测, 对电源变压器除用万用表测量其一、二次侧直流电阻外, 并可采取对其一次侧通电, 测量二次侧开路电压的方法进行检查。

(3) 用万用表测量二极管。根据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 即正向电阻小, 反向电阻大, 用万用表的欧姆档 (R×1K或R×100) 测量判别二极管的极性和质量好坏。

(2) 搭接、测试整流电路

(1) 按电路图中进行桥式整流电路部分连接安装。其中4只整流二极管连接时要注意正负极;安装连接变压器时应根据变压器上的标注区分一次侧和二次侧:一次侧接电网~220V, 二次侧所变换的交流电压接整流输入, 一次侧导线细, 匝数多, 直流电阻大;二次侧导线粗, 匝数少, 直流电阻小。

(2) 测试整流电路。连接完毕检查无误后接通电源, 由R、VL组成的电源指示电路中的发光二极管应亮。用万用表交流电压档测量变压器二次侧电压、直流电压档测量整流输出电压, 并验证二者之间的关系。

(3) 搭接、测试滤波电路

在整流电路输出端接入滤波电容, 连接时应注意电容极性和耐压。连接完毕通电测试整流滤波电路输出电压即电容两端电压, 看是否符合理论分析。

(4) 搭接、测试稳压电路

按电路图将三端稳压器及两只电容接入, 注意三端稳压器三个引出端的正确连接。接好稳压电路, 整个稳压电源的装接即告完成。此时通电测试电源输出端即电容C3两端应有稳定的输出电压。

(5) 调试

调整前, 应仔细检查有无错焊、漏焊、虚焊、输入端输出端有无短路等现象。调试中切不可将输出端或负载短路。稳压电源的输出线与测试连接线均应用屏蔽隔离线, 以免引入交流干扰, 确保稳压电源纹波电压测试的准确性。调试内容主要有调整、测试电源输出电压、空载电流、负载电流、电压调整率、电流调整率和纹波电压等。

4. 评估总结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教师主要在学习资源上进行提供和方法上进行引导, 学生则把时间和精力主要花在操作训练和讨论分析上。由于学生基础不一, 理解力有高有低, 有些学生可能跟不上教学进度, 对此, 教师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时, 要加强课堂小结和知识点的回馈, 使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通过总结与回顾, 能跟上教学进度, 全面掌握知识点, 达到教学要求。

当然, 对于任务完成得比较快、质量比较高的学生来说, 教师可对任务进行适当延伸并进行有关知识拓展, 这样将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和成就感, 真正实现了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点

1. 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不再采用单向灌输的方式, 而采用边学边练的方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 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总是教师讲、学生听, 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感、厌倦感, 也容易逐渐养成对教师的依赖心理。而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 教师在每节课都要求学生完成一定的具体任务, 使得学生在心理上产生适度的压力和努力完成任务的主观动力;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 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 而是饱含激情地积极参与、认真思考、主动探究。

3. 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的过程, 既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 也是学生的进取创造过程。学生要顺利完成任务, 都须开动脑筋, 大胆想象, 动手实践, 不断探索与完善, 从而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更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江.任务教学法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12)

“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篇7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基础;任务驱动法

目前,中职学校高一年级普遍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各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该课程以打造学生本专业方面的计算机基础为目标,因而,对这门课程学习掌握的情况直接影响到对其他专业课的学习。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小学、初、高中三阶段计算机教学课程内容安排得不够科学,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初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累累重复,学生进入中职前已有水平的参差不齐,这些都造成计算机知识存量的个体差异性,给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开展和课堂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既让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的学生不乏发展拓展的空间,不断增强学习兴趣,又能激发基础薄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呢?笔者尝试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入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现就如何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法谈一些想法。

以掌握理论精髓为目的,深入探讨任务驱动概念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上的教学方法,是基于探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一种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任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线,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巧妙地设计在一个个独立的任务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达到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目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活动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进行批判型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更容易获得个体的学习风格。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使学生成为学习中的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有助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任务驱动法一般有五个环节:(1)设计任务;(2)提出任务;(3)分析任务;(4)探索并完成任务;(5)评价任务。例如,在学习Word2003时,教师先给学生演示一个已经美化好的文档,其中包括在Word2003中制作的表格、插入图片、艺术字、绘制图形等。然后组织讨论,分析如何制作这些内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专业思想教育活动,以《我爱我的专业》为主题,制作一份精美的电脑报。在此过程中,学生表现非常活跃,上网搜索,查找资料,自由创作,进行各种尝试:有的学生把所学专业的就业情况分析制成表格;有的学生以专业的名人、品牌、名产品等作为插入图片;有的学生则通过制作艺术字和绘制图形来介绍自己所学的专业。在该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同时还给学生营造了创新的空间。

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为目的,巧妙地设计任务

任务驱动法教学的重点是设计出科学的、切实可行的“任务”,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探索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学习,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一)结合专业特点,设计具有专业“情境”的任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因此,在“任务”设计中,教师应当结合中职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专业要求,设计出具有专业“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在学习Powerpoint2003的内容时,面对服装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先向他们展示以唐装为主题的Powerpoint课件,并重点向学生演示课件中的设置背景、插入文本框、插入图片、设置动画、链接等部分,鼓励和激发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服饰为主题,创作一系列的充满个性、反映时尚潮流的演示文稿。而对于汽车专业的学生,则以“车世界”为主题,创作一系列不同概念、不同品牌的汽车主题课件。与专业密切结合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二)根据学生的特性,设计能够促进个性发展的任务

进行“任务”设计时,教师应该注意使任务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计算机知识、专业特点、兴趣等,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强调学生用适合于自己的方式与速度进行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发展自己控制学习过程的能力,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以满足学习的需要,最终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指导学生利用FrontPage制作网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制作要求。有专家认为,每个应用软件的功能都是非常强大的,一个人一般只用了某一软件的20%的功能。这种情况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教师可以在网页设计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要求:(1)对于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对于网页性能提出更高的制作要求;(2)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强调不同的制作要求。对艺术专业的学生,在版面要求和视觉效果上提出更高的制作要求;(3)对于文秘专业的学生,则可在网页内容和版面要求方面提出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高的要求。这样,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有利于实现个性化教学、分层教学和弹性教学。

(三)培养合作精神,设计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任务

协作学习是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协作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

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设计出适合协作学习的“任务”,这可通过以下三方面来进行:(1)为了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掌握计算机知识的情况来分组,组内一般要有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的搭配,或者熟悉不同应用软件的学生的搭配。(2)设计综合应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任务,以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带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例如结合就业思想教育活动,以职业生涯设计为主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三项任务:上网查找有关职业生涯设计的资料,应用word2003制作一份职业生涯专题报纸;应用Powerpoint2003制作《我的未来》演示文稿;应用FrontPage制作个性网页。(3)通过“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等形式实现多向交流。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在组内进行交流、合作,然后再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可以在互动合作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培养合作精神和合作技能,体现团队合作的精神。

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探讨任务评价方法

建构主义教学致力于反映学习者对信息的理解和主动建构的过程,而这种主动的建构是通过将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或制作某种产品(如电子作品)等活动体现出来的。任务驱动法的最后一个环节——评价任务,其评价对象从面向知识转向面向能力,注重让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能力。评价学生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获取知识的经验与教训。在“作品评价”环节中,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當学生完成任务后,根据教师公布的作品评价量规表,对本小组的作品进行自评。教师利用一个课时的时间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台演示学习作品,台下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台上台下的学生可对存在不同意见的问题展开讨论,通过交流与争辩,加深理解,获得共识。最后教师点评,指出每一学习作品的优点与不足,以便学生进一步修改、完善。教师选取各班的优秀学习作品上传到专题学习网站,供学生互相学习。

通过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学生更加明确了完成任务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再次分析任务,利用有效的学习情境,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思维方法,建立了新的知识结构。

以顺利进行教学为目的,编写“任务驱动”型教材

现有教材的不合理性已不适合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开展。现在使用的教材大多是以线性方式展开教学内容的,平铺直叙,面面俱到,没有给学生的思考和尝试留有余地,例如,关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我校使用的教材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教程》,在这本教材中没有提供例题,只是将基本操作的步骤加以详细地叙述,就像一本应用软件的使用说明书。可以结合本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情况,与小学、初中的教材进行分析对比,研究中职阶段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特点,结合不同的专业特点和专业要求,制定衔接要点,力求以任务驱动法开发校本教材,收集任务驱动法教学课例,教材编排的风格与体系应该能够为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提供素材和依据,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眼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任务驱动法是以发散思维为特点的教学方法,就像出行一样,任务驱动法只给出学生目的地,而不要求学生乘坐何种交通工具,不要求是坐飞机去,搭火车去或是走路去: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如同不同经济能力的人选择不同的出行方式一样,只要他认真体验出行这个过程就足够了,走路虽慢,但可以看风景;飞机虽快,但成本高。社会上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在不同时空下也需要不同思维特点、不同办事风格的人。这也应是我们职业教育所不断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巨瑛梅,刘旭东.当代国外教学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徐杏梅.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3,(7).

作者简介:

“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篇8

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教学中匮乏无力,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在计算机教学的应用已充分显示出其优越。文章对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进行了描述,分析了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优势、并对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教学设计。

关键字任务驱动式教学 任务设计 实施步骤

一、引言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然而很多计算机任课教师受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影响根深蒂固,仍采用传统的讲解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只重视知识共性的灌输,忽略了作为“主体地位”学生能力个性的培养。知识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单向传输,使得学生失去了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探究式教学法。最早是美国教育部1993 年提出,进入21 世纪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被教育界普遍的认同。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是一种非常适合进行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式教学要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必须参与具体给定的任务,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虚拟的任务进行学习,来维持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描述

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一个目标,基于几项任务来完成的,适合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是课堂任务的设计师,是学生学习的咨询者、指导者、辅助者;学生才是教与学活动中真正的主体。

具体的说就是,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上或师生共同收集一些富有趣味性的`信息、内容,由教师对新知识建构和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而巧妙设置任务,把知识、理论性内容溶于实际任务中去,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去学习新知识,感受新方法,形成新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如何去完成任务,并适时向学生介绍需要了解与掌握的概念、思想和方法。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这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了操作技能,开拓创新,于是他们也就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三、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优势

(一)以“给定任务”为牵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性强,强调动手、设计能力。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大量的时间用于基本概念的讲授和理论的理解。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开展教学,通过制定可行的任务案例,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将所学新知识和技能蕴涵在“任务”中,通过对“任务”的分析、讨论,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经过对新知识的学习和亲自上机设计、调试、运行,最后成功完成“任务”,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与技能。

(二)以“自主学习”为主线,促进团队协作能力任务驱动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围绕着教师给出的“任务”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老师、同学、书本、网络寻求帮助,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实践进行设计、调试和运行等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法,最后归纳总结得出系统的知识结构以及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

任务驱动式教学一般采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意见交流”、“互帮互助”等形式,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促进学生之间沟通,让学生学会表达见解,学会聆听他人意见,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协调能力。

“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篇9

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职业教育中心 李红秋 066300 当今社会,知识瞬息万变。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培养的学生应与时俱进,具有独立创新能力,这样才能适应当前形式,拥有一个美好的就业前景。因此,对于职业教育中如何找到一套通用的教学方法,成为了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该潜心探索的问题。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尝试各种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各有特色,针对不同的课程有着各自独到之处。而其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效果显著,非常适用于计算机专业课的教学,可以作为职业教育中计算机专业的通用教学方法。

所谓“任务驱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计算机专业理论与实践联系密切,而实践更为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反复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不同教学内容中有着各自不同的教学效果。

一、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任务”,学生有学习热情,容易掌握本节要点。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是围绕如何完成某个具体的任务进行。在该过程中教师合理设计学生能积极参与的任务,学生有学习的欲望,学习目的明确,容易掌握学习内容。比如在教学中讲Excel中的自动筛选的使用时,不是孤立地介绍操作方法,而是将所有内容设计为“本月我最棒”这一具体的任务。教师通过讲解利用本班一张“本月学生课堂表现”表,通过操作找到一名各方面表现最佳的学生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首先,教师可以先展示一张“本月课堂表现” 表给同学。同学们看到这张表格,一定很感兴趣,因为这些都是身边真实的素材。这时候,教师再分析这张表格。课堂表现由几个部分组成,包括:字符型数据“学习态度”、“违纪情况”;数值型数据“出勤率”、“测验成绩”、“作业上交次数”。通过教师的分析,学生理解了两种数据类型的本质区别,垫定了筛选的基础。接下来教师再分别讲解如何具体进行这两种数据筛选的方法。最后,将“本月我最棒”找出来,并引导学生为该生鼓掌祝贺。接下来老师可以继续布置下一个相关任务,找到“明天我努力”,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操作。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不论教师教还是学生学,都显得条理清楚、任务明确,学生有学习动力,容易把握学习要点,同时又起到了鼓舞学生的作用。

二、执行“任务”时合理引导,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时,我会将具体任务和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把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应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适当进行启发引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在WindowsXP“显示属性”的授课过程中,我把预先设置好的两个桌面背景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利用前面学过的知识比较分析两个背景的不同,判断使用什么操作方法得到现有的背景效果,并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完成相同的设置。结果全班学生都能够合理的使用“主题”、“桌面”选项卡正确完成部分设置。但是他们共同发现了一个问题:设置的结果与老师的有一定差距。在我的引导与提示下,大部分同学想到的了“设置”选项卡,当他们合理应用了分辨率后,得到了完全正确的结果。进而我继续引导学生:“是分辨率大一些可容纳的实际内容多还是小一些容纳得多呢?”答曰:“大一些。”再问:“那生活中的数码相机设置格式时,如果想多拍一些照片,将分辨率设大些,还是小一些?”学生认真思索一会儿回答:“应该设小一些。”由此,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提出实际生活中所希望实现的功能,引导学生动脑解决。这样,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为学有所用,大大增强了知识的灵活性。

三、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认识能力,使学生得到“授之以渔”的收获。

当前计算机专业发展得日新月异,教学内容很难超前或与社会同步,学生学习到的一些知识与技能,过不了多久往往就会过时。因此,我通常在专业课中介绍基本概念、原理以及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方法的同时,注重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应用计算机独立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常言说“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具有选择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才能终身受益,价值永恒。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其中,可以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大胆实践的能力。比如在讲授“快捷方式”创建时,设计任务为:利用至少四种方法创建快捷方式。在发现学生困惑时,引导学生可利用以前学的“新建文件”法,或用刚刚学过的“复制”和“粘贴”法,还可以用“快捷菜单”法及右键拖动法等,不拘一格。学生恍然大悟,趁学生兴趣正浓,及时进行适当教育,使学生掌握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该过程中,不是把当前步骤当作知识向学生灌输,而是将培养能力作为首要任务。通过灵活多样的方法得出同样结果,这对学生是个无声的教育,使之认识到:遇到问题多思考,充分利用现有知识解决问题,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学生得到的是“渔”而非“鱼”。

四、不设具体“任务”,给学生适当的“空间”,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体现在作品之中。

多年以来,无论是在理论教学中,还是在实操教学中,我多次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每每都因材施教,设置适合学生当前能力的任务。如“新授内容任务”简单易读,“复习总结任务”只划范围,大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些学生喜欢独立地获取知识,我就在“任务”设计时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空间,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

例如,在“AutoCAD”立体图形的创建、编辑和渲染结束时,我给学生布置的任务是“我来设计赵州桥”。不是要求学生做出固定模式的图形,而是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探索、创新,使用渲染手段,通过不同渠道、巧妙方法得到令自己满意的作品。这样,学生不拘于一种模式,“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做出的立体拱桥形象逼真,渲染既合理又具有个性特色。学生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才能无拘无束地将知识用活,创作出有新意有个性的作品,而这正是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应具备的能力。

“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成人函授;任务驱动法;应用

计算机技术作为拥有美好发展前景和广泛应用空间的实用技术,在成人函授教学是以热门专业。为在计算机教学中,为了能够对其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的提升,任务驱动法则也就成为目前重要教学模式。以下本文则也就针对成人函授计算机教学中,对任务驱动法应用进行探讨。

一、任务驱动法的应用意义

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对于课堂教学的建构,则是借助于探究合作学习进行完成,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主要是把学生作为中心,教师则需要在其课堂教学中对其引导作用进行充分发挥,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在任务驱动法实施下,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配合度进行提升,以此对课堂教学重量提高。在进行计算机基础理论教学之后,要注重对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进行培养,同时还要进一步提升其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总体来说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对任务驱动法进行实践应用,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二、任务驱动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确定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布置

计算机课堂实施任务驱动法教学,首先就必须要对其教学目标进行去顶,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够依照其教学目标,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布置。教学目标必须要在任务驱动法实践课堂上贯穿始终,其本身也就是导火线的角色,在其课堂教学中各种教学均是在这一目标上展开的,因此必须要将具体的学习内容进行分析结合,依照其教学目标进行整个课堂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则首先要将其具体的教学任务进行布置,引导学生依照相关线索进行完成任务,在积极的实践探索中,帮助学生对技能型以及理论型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例如在对Excel电子表格进行学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一些表格进行实践操作,其设计方法可以为筛选、排列以及自动求和等等。在对具体任务进行布置之后,学生就要在这一任务上对其进行讨论,并制定出完成任务的具体步骤或者方法,对于问题解决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难题和解决方式进行分析,分析哪些问题能够轻易解决,哪些问题则也就需要进一步探索学习进行解决,那么在其问题探索过程中,自然也就将新的知识点引出,那么也就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对任务的可操作性保障,提升综合能力

在任务驱动法实施过程中,必须要对其教学任务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进行保障。其中适当性主要也就是指任务的难度,一定要和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具体教学目标相符,太难无法取得设想效果,太易则无法激起学生学习主动性;可操作性则也就是在目前学生的实际能力上进行判定,不应该超出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均要相符才为最佳,在计算机学习中,其具有一定的空洞性和枯燥性,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过程中,应该最大化的对其抽象和空洞等问题进行避免,以免打击学生学习兴趣,应该在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尽可能的采用通俗易懂方式进行引导。在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过程中,也需要对多元化这一问题进行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目前已经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在实施任务驱动法教学过程中,则也需要引导学生在思考和分析问题中,从多方面入手,进行多层次问题探索,以此对其问题思考和探索能力进行提升,始终引导学生以活跃思维进行新知识学习和应用。在这种教学方式下,不但能够对学生触类旁通习惯进行养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对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多元化培养目标也进行了明确,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在PPT制作以及Power-Point学习过程中,则可以首先设置一个合理情景,实施分组教学,让各小组学采用PPT制作出一个家乡特色课件,可以是风俗也可以是小吃,各小组各自进行资料收集、模板设计以及自定义动画等等,最终在小组各成员合作中将其课件制作完毕,各小组间进行学习交流,相互评价其制作过程。

(三)创新考核评价

任务驱动性教学模式具有一定不同性,因此其在考核过程中需有一定创新,其创新则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一要求其考核内容要和实际生活和学习相连,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中,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或者学习中进行应用,以此实施练习式考核,其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实施考核;二是在日常学习中,对考核经常化和模式化进行实现,首先整体规划出计算机技术应用考核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固定模式,另外还要注重对考核的经常化进行实现,也就是在日常学习中就要经常进行考核,以此引导学生掌握旧知识的同时,对新知识进行在学习。在这些考核方式中,不但能够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分析,还能够明确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同时也进一步实现了教师教学模式上的创新和改进,其教学效果更能够得到有效改善。

三、结束语

“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篇11

(一)配套设施跟不上

计算机应用专业相关课程对硬件和软件都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学校的相关教学设施往往不能与之配套。不是计算机硬件设备达不到要求,就是没有相关的教学软件,又或是教学内容是最新的软件应用但在实践时只能使用软件的较低版本,无法满足学生学习、实践的需要。

(二)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较低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主宰了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学生学习兴趣较低,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在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的优势

“任务驱动”即学生因为问题动机的强烈驱动,通过教师的帮助,积极主动整合应用身边的学习资源,学生小组以一个同样的任务活动为中心,进行自主研究和协作学习,并在完成规定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计算机应用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极富创造性的课程,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正适合学习这样的操作类知识、技能。在计算机应用课中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将计算机应用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细化为一个个具体的任务,通过一个个典型的计算机操作“任务”的驱动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教师则通过任务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设计“任务”时要考虑的问题

在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应用课的教学中,“任务”的合适与否与教学效果密切相关,因此,要对“任务”设计进行细致研究、仔细思考。通常情况下,设计“任务”时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加以考虑。

(一)“任务”设计要切实可行

计算机应用课注重学生最终的实践结果。相较教师讲解、操作过程示范而言,学生在计算机上亲自动手实践会更加重要、也更见成效。教师对“任务”进行设计时,一定要把握“任务”切实可行的原则,学生在上机操作的过程中能够完成“任务”并有所收获,这样学生的操作才有意义,学生才会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二)“任务”设计要注意明确学生学习目标

“任务”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因而,每个任务都应该给出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可以将知识点细化于任务当中,在编写每个任务时,按照教学目标、任务分析、相关理论、实践操作、练习的思路进行,这样,完成一项具体的学习任务,学生一方面能够掌握计算机相关软件的功能,另一方面还能熟悉该软件的具体应用环境,从而使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得到提高。

(三)“任务”设计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体,学生往往只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来被动地接受和学习知识,这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非常不利。“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师生转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计算机应用课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组织、引导学生,使其用各种方法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年龄、现有文化水平、兴趣爱好等),设计既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同时又富有趣味的“任务”,便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促进技能的掌握。

(四)“任务”设计要有助于培养学生能力

计算机应用发展速度日新月异,学校很难快速更新计算机等相关设备,要实现教学内容与社会同步是非常困难的。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一些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可能进入社会一段时间后就会过时。因此,教师在设计计算机应用课任务时应设计一些富有探索性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计算机处理问题及独立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各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不怕出错、大胆猜想,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研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因此,教学任务在设计时,思路一定要清晰,上下文连贯畅通,在任务之中渗透教学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由于不同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将软件功能分解到各个具体的工作任务中进行描述,使每一个任务既包含基本的教学目标,又有在此基础上的扩展和延伸。

总之,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

摘要:计算机应用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同时强调其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倡导有利于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任务驱动”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所不能比拟的优势,是目前我国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相关课程中普遍采用这一教学法。本文主要就“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任务”的设计以及设计时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现状分析计算机应用,课程,任务驱动,设计

参考文献

[1]李省思,彭光业主编.《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研究》.学林出版社出版.

[2]樊志华.《中学计算机应用教学模式初探》.烟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3]陈丽敏.《利用计算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广东省汕头市飞厦中学.

上一篇:校园工程建设汇报材料下一篇:车床拆装实训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