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育中学生学习方法培育

2024-05-18

中学历史教育中学生学习方法培育(通用12篇)

中学历史教育中学生学习方法培育 篇1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的内容

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是一般能力在独立学习、独立发展活动中的综合运用,它是由许多独立学习、独立发展能力组成的一种综合能力,中学生学习历史学科,应主要培养哪些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呢?

(一)阅读历史教科书的能力。

阅读是“学习之母”“智慧之源”,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的核心内容。从历史学科来看,应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的能力。

(二)提问题求解的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在具体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中学历史学科的特点,指导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如在新的知识比较中设疑,和现实生活联系处设疑,课本没有充分论述的地方设疑,自己学习难点上设疑等,使学生在具体的历史学习实践中提高提问题的能力。

(三)整理知识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的方法

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要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条途径进行培养才能逐步形成。我主要运用以下三种方法。

(一)教师示范。

教师的示范就是让学生明白教师是怎样想,怎样做的。特别是教师讲课时要精讲,应把提出问题和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相结合。

(二)课堂讨论。

组织课堂讨论,我主要把握了以下环节:1、精心设计讨论题目。好的题目能引起学生讨论的兴趣,并能主动地认真阅读、思考、准备、参与;

2、灵活恰当地引导讨论。讨论当中学生发表各种意见,教师只有善于引导鼓励,才能使讨论顺利有成效地进行;

3、扼要明克地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论思路,强化通过思考得到正确意识。

(三)自主训练。

传统的教学很严重的一个弊端是教师通篇讲,满堂灌,学生缺少在课堂中观察、阅读、讨论等独立实践活动的机会,从而压抑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如果没有学生自身的学习、训练是不可能形成的,所以,教师应该多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用来读书、思考、作练习、动手操作,真正做到动脑、动口、动手。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的做法

(一)循序渐进,帮助学生掌握自学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对中学二年级的学生,我注重教他们学习理解历史知识的方法,重点放在独立理解的能力上;对中学三年级学生,我注重教他们应用历史知识的方法,重点放在独立应用的能力上。

(二)因材施教,使学生各有所得。

中学生的接受力、理解力和基础各不相同,要使他们都有进步,除了全班性的指导与要求外,对不同的学生还应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行不同的帮助,尤其要注意对差生的帮助。

(三)启发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历史教学,注重教师系统讲解,以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要求学生把主要精力用在听讲上,学生缺乏主动性,根本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因而,不可能形成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俄国文学评论家杜勃罗留波夫曾尖锐指出:“教师如果把科学的材料嚼得这样细,使学生须咀嚼,只要把教师所讲的吞下去就行了。这样,从学生中可能培养出懂知识的猿猴,而绝不是能独立思考的人。”教师只有把工作重点放在启发诱导和指导上,才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独立学习的兴趣,要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各种学习实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控求,掌握方法,发展能力,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真正成为历史学习活动的主人。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的体会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我们知道,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只有教和学相互促进,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相统一,教学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这一教学规律: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启发引导,主动示范,教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质量,从而提高教的效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觉实践、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掌握了自学方法,提高了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必然是最有效的学,同时也促进教的有效进行。可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习惯,是一个长期细致的工作。

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习惯,是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较长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学习和发展行为。经过几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的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如果把培养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作为教学程序的话,那么就不会出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和讲课脱节的现象。学生的进步告诉我,有计划地启发引导学生,教给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方法,养成自学的良好习惯是学生自主能力提高的关键。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绝不是一次两次训练就能形成的,需要教师严格要求,持之以恒,付出辛勤的劳动。

中学历史教育中学生学习方法培育 篇2

一、人文与人文精神界定

汉语“人文”一词, 最早见于《易经》:“刚柔交错, 天文也;文明以止, 人文也。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此处“人文”指的是人类社会运行所形成的秩序、条理和道德伦理规范。《辞海》解释, “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涵盖制度文化教育、教化等内容。中国古代的人文教化既注重礼乐仪文, 琴棋书画等文化艺术形式或技能的培养, 更强调内心修炼, 使人成为有德行有善心的人。古希腊人认为, “人文”指的是教养和文化、智慧和德行、理解力和批判力等理想的人性。尽管中外诠释人文的涵义各异, 但都强调对人的价值的尊重, 德行的培养。

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关注, 对人的生命的珍视, 对人的精神世界的追求, 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学界把人文精神定义为依靠语言、文学、历史、哲学、音乐、美术等社会学科知识, 结合生活实际, 通过内心反省、感悟而形成的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批判和超越精神, 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判断和思考。笔者认为, 人文精神是以对人生价值的终极关怀和现实关切相结合为原则, 以实现完整人性为基础, 以全面而自由发展为目标的一种文化精神和生活规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真善美的生活态度皆属人文精神范畴。

二、中学历史教学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

“历史乃人文之本”。历史学属于人文学科, 人文学科教育旨在培养人文精神, 关注人的终身发展。中学历史教育对学生心灵的塑造、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形成、善恶美丑的教化辨别功能是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学习历史能最好地领悟人文精神, 形成深厚的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主义价值观, 培养高尚的爱国之情, 关爱人类命运之情, 激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中学时代是青少年“立志、培智、陶情”的关键时期。中学历史教育的价值不在于仅仅传授学生以具体的历史知识, 而是重在对其人格发展的借鉴与启迪;重在以历史实现个人情感的培养和个性的完善。人类历史知识浩如烟海, 也许中学生掌握不了多少, 但历史知识所蕴涵的思维方法、情感、意志和人生观、价值观等人文精神, 才是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内在精髓。中学历史教学用人文滋养青少年, 以人文锻造民族未来的脊梁, 对学生个人成长和整个社会发展都大有裨益。

当今基础教育过程中重知识而轻人文现象是不争的事实。应试教育重理性、重分数, 轻人文、轻素质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造成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对伦理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与义务冷淡漠视, 人格畸形发展。所以, 历史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人文教育,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中学历史教师在新课改教学实践中渗透人文关怀, 滋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教史育人, 既是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也是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要求。

三、中学历史教学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举措

(一) 认真贯彻历史教学新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学活动的灵魂。历史教师贯彻现代教育理念, 是实施历史课程新标准、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先导和关键。这就需要广大历史教师做到:第一、转变应试教育观念, 主动学习现代教育理论, 积极参加新课改培训, 认真领会历史新课标的精神实质———在认知历史知识的基础上, 更加关注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掌握, 尤其是使学生形成适应终生发展需要和社会认可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二、要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以史为鉴、服务社会, 以情为主、情理相融”的新教学理念, 实现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尊重差异教育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以这种理念统领历史教学活动, 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人文精神。

(二) 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

人文精神的培育取决于人文教育资源的挖掘和优选。历史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 充分发掘教材的人文内涵, 寻求历史与人文精神的契入点, 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 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那些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历史素材, 以及体现时代性、体现民族价值精神的人物和事件, 都应纳入历史教学的内容, 并加以深层次探究和拓展。比如讲屈原, 只知“离骚”名, 不知“离骚”事, 学生印象不深刻;如果介绍屈原时, 多讲一些有关他作《离骚》的背景, 以及屈原因爱国无门而投汩罗江之事, 同时把端午节的由来联系在一起, 甚至延伸到韩国把端午节申请为自己的传统节日上来, 学生一定兴趣浓厚, 人文教育润物无声。讲司马迁, 着重强调他不畏挫折, 积极进取, 受辱后著《史记》, 使自己的人格升华, 让学生感受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畏艰难, 奋斗不息。又如讲授孔子“仁爱”思想时, 着重强调爱心、宽容, 明确指出“仁”的基本精神是爱, 提倡“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使学生学会与人和睦相处, 团结合作。讲霍去病“匈奴未灭, 何以为家”;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孙中山的“开创”、毛泽东的“探索”、邓小平的“开拓”等…这对学生审视人与社会的关系, 激发对民族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有着积极深刻的意义。

(三) 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历史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摆脱过分注重知识结论的僵硬式灌输教学模式, 积极探索以学生发展为终极目标的新教学模式。因此, 广大历史教师首先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合作互动的课堂氛围, 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让学生自由自主地探究他们感兴趣的知识;其次要使用激励性、启发性的语言教学。历史教材内容多以概要的史实、理性的分析为主, 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如果教师以艺术化的语言渲染传授, 在史实中多些描述性的展示, 分析中多些趣味性的幽默, 无疑能增强历史教学的感召力和感染力;最后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师应采用多种让学生参与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活动, 如谈话讨论、角色扮演、案例教学, 尤其是情境教学法, 让学生主动地“建构”、“体验”和“生成”。例如笔者提出“落后是否一定挨打?”引导学生对中外历史进行纵横比较, 学生产生了新认识。有人认为, “落后不一定挨打”, 并例证19世纪晚期, 落后的埃塞俄比亚打败强大的意大利, 维护了民族的独立;有人认为, “落后征服先进”, 列举中国古代落后的少数民族政权多次征服先进的汉民族政权的历史来论证;有人认为:“落后使人进步”, 19世纪中期的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就是落后赶上先进的典型事例。这些结论虽显稚嫩, 但无不闪烁学生创新思维的智慧光芒。

(四) 不断提高教师自身人文素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引导者。如果教师本身的人文素养不高, 何以意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又何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众所周知,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具有极强的示范效应, “身教胜于言教”。如果历史教师具备高尚的师德、宽广的胸怀、渊博的学识、精湛的教学艺术、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人格魅力, 必将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随着历史新课标的实施, 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历史教师在研究人类过去、关注现实与未来的同时, 更应注意自身人格修养的提高;广泛涉猎政治、哲学等相关学科的书籍, 拓宽知识口径, 提升理论水平。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胜任教师角色, 履行光荣职责:在课堂上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哺育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实现历史与人文精神的最佳结合, 给学生以智慧的启迪和思想的力量。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以人为本, 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是历史教育最重要的功能。中学历史教学培育学生人文精神, 需采取的举措是:认真贯彻历史教学新理念, 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 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不断提高教师自身人文素养。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人文精神,培育,举措

参考文献

[1]李金鹏.中学历史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J].安顺学院学报, 2007, (3) .

[2]苏翩翩.浅议人文精神在历史教学中的缺失与回归[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 (1) .

中学历史教育中学生学习方法培育 篇3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育 文化素养 培育方法

在中学教育中,英语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学教育全面发展中占据着主体地位。中学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能够为其拓宽知识结构,吸纳不同的文化内涵。而在英语教育中,对于文化素养的培育,则是丰富学生对于文化内涵的理解,全面促进英语教育的有效手段。

一、中学英语教育的现状分析

1.对于文化素养培训的忽视。在现今的英语教材和教育中,大多更关注英语语法和词汇的学习。在日常的英语教学活动中,教育目的也更偏向于考试。英语教育中对文化素养的缺失,容易导致英语教育内涵上的单薄,不利于中学学生在对英语文化内涵上的理解和学习。文化素养在教材和教育中的忽视是当今中学教育加强文化素养培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教师本身对于英语文化素养的掌握不足。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受教育主要受教师的主动影响。在部分学习教育机构,教师普遍存在着英文文化素养不高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会约束学生对于英语文化素养的学习和掌握。导致在教学活动中英语文化素养教育的缺乏。

3.相关制度建设和要求的不足。教学活动很大程度上受相关教育制度和教学方针的影响。对于加强相关英语文化素养培育的相关制度还存在着比较大的缺失。在制度上的不足,不能使英语文化素养的培育得到有效的发展,也不能在相关制度上为英语文化素质的培育提供保障。

二、中学英语教育中加强英语文化素养培训的相关方法

1.在教学过程中提升教师自身的英语文化素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加强自身责任感,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对自身英语文化素养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创新,实现对文化内涵的导入。在现今的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着部分教师文化素养不高的问题,难以跟上新的教育需求,无法及时改变教学的渗透模式。对于教师自身的英语文化素养的提高,应该建立健全相关培育制度,例如可以对在岗的英语教师进行固定周期的文化素养培训,派遣相关教师到文化素养培育水平出色的相关学校和教育机构学习,引入先进的教育模式。学校在这一过程中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和配合,在资金和物质的投入上发挥应有的作用。一线教师应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相关的专业知识,广泛吸纳成功经验,在实践中促进对中学学生的文化素养培育工作。

2.通过谚语和词汇的教学完成素养的培育。英语谚语的教学,能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学生对于异国文化内涵的理解。谚语是极具当地语言特色的文化载体,能够有效地促进英语文化素养的培育。例如: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时间不会等待任何人)、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会帮助积极主动的人),这类谚语在我国现实生活中也有较大频率的采用,能够更好的使学生得到吸收和日常运用。另外,在进行英语语法的相关教学中,相关例句的采用可以考虑使用谚语,例如:It is those who have brought happiness to the people that will feel the happiness themselves.(给人们带去快乐和幸福的人本身也会快乐和幸福)、It is the first step that is troublcsomc.(所有事情开始的第一步都是困难的)。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对于这些谚语的应用,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对于英语的接纳程度,自然而然地对英语文化素养的培育起到积极作用。词汇在教学中也能起到英语素养培育的作用。

3.发挥应用多媒体教室在培育中的文化展示作用。多媒体教室能够通过投影直观地将异国文化展现出来,相关的音像资料能够完美展现出异国当地的语言文化内涵。对多媒体教室的利用是促进学生相关文化素养培育的有效手段。

4.定期举办英语文化主题活动。从英语上课教学中跳脱出来,开拓思维,组织丰富有趣的英语文化主题活动,能够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英语的使用频率。上课老师应该转变思维模式,与时俱进,敢于尝试,发挥积极性,坚持密切联系学生的教学方针,以英语教材教学内容为参考,策划和组织多中英语文化主题活动。

三、结语

在中学的英语教育中,对于文化素养的培育至关重要。文化素养的培育能够极大地丰满英语的文化内涵,能够较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是现代英语教学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代英语教育教学活动的必然趋势。教师作为文化素养培育的中坚力量,应该提起足够的重视,具备相应的责任感,将对人才的教育、对语言的教育以及对文化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学生英语文化素养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温中兰.努力提高英语教师的英语文化素养——谈对中学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02:72-76.

[2]尚雅君.浅谈教师文化素养与中学英语教学[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7,03:125-127.

中学历史教育中学生学习方法培育 篇4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学校决定在学生中开展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通过教育活动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进一步提升学校的育人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目标,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理念,遵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基本内容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注重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统一,关注学生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着力铸牢人们的精神支柱;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学生思想的共鸣点和利益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学生便于参与的平台,开辟学生乐于参与的渠道,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工作创新,增强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活动主题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三、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是学生应该践行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规范,它从个人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及个人品德等方面强调作为一名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应当具有的核心道德价值。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要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分四个专题进行。

第一专题,“爱国”主题教育。爱国是义务和责任,是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让学生懂得“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没有国家的安定团结和繁荣富强,个人的一切都无从谈起。要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变成现实,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和脚踏实地的实干家道理。我们每个人都始终牢记“少年强,则国强”,将强烈的爱国情怀转化成学习的动力,不断汲取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并将它转化为能力,具有报国之才,中华民族复兴,国家强盛就能早日成为现实。

第二专题,“敬业”主题教育。敬业是兴业之要。要让学生明白每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有勤奋敬业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才会学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奋发有为,自强不息,成就一番事业,于己实现自我价值,于国奉献个人才智。

第三专题,“诚信”主题教育。诚信是立身之本。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要教育大学生讲诚信,引导他们要把诚实守信作为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

第四专题,“友善”主题教育。友善是处世之道。要让学生知道,“友善”是立身处世之道,也是学时期的必修之课。要通过倡导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友善共处的关系,培养自己的善言、善行、善心、善举,让我们的家庭更温馨,学院更和谐,社会更温暖,生活更美好。

四、方法步骤

本次主题教育分为三个阶段

要对学生思想状况进行摸底分析,广泛征求师生对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建议,找准教育实践活动的切入点。根据学校实施方案,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具体教育实践方案。做好集中学习教育的前期准备。各年级要召开动员部署会议,切实提高广大学生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集中教育阶段

重点围绕“四个”专题教育,注重理论学习,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注重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强化教育效果;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在学习的全过程,构建长效机制。重点开展五项活动:

1、组织一次学习成果交流。采取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专题辅导与座谈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认真组织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准确把握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从而产生共鸣、形成共识,实现认知层面和实践层面双共进。

2、开展一次思想大讨论。紧紧围绕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采取征文、演讲、理论研讨等形式,发动学生谈体会、谈认识,谈理想,进一步打牢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

3、组织一次主题日活动,紧密结合重要纪念日、重大事件,设计开展好主题班会、主题团日和形势政策教育,组织“学习雷锋精神”、纪念“七一”、“十一”、“一二·九”运动等活动。创作更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的优秀文艺作品,让师生能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情操、受到鼓舞、得到教育。

4、开展一项体验式实践活动。开展好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为主题的“五心”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胸怀祖国,心系社会,关爱他人,孝敬父母,切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开展诚信考试宣传活动,强化学生法纪观念,通过规章制度学习、典型案例警示教育、法制教育等形式,让学生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做知法守法公民。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常态化运行机制,发挥志愿者在学校、社区及重大社会活动中的作用。

5、选树先进典型,发挥好各类榜样的正能量。“感动校园”学生人物、校园励志之星等的先进事迹。组织开展好优秀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班集体,优秀宿舍等各类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评选表彰活动。

(三)总结提升阶段

按照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要求,认真总结,写出个人心得,召开党团小组会、组织生活会等形式,紧密联系思想工作实际,深入查摆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诚信待人、日常行为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有效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整改方案,完善措施,建立长效机制,不断巩固教育活动成果。

五、要求

1、加强对主题教育的组织领导。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由党委工作部、政工处、团委统一领导全体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教育。学校定期对相关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调研和督察。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各系院要以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以创品牌活动为牵引,结合“三爱”“三节”教育和“中国梦”活动,科学设计、长远规划,明确各个阶段、各个环节需要开展的具体工作,系统设计教育活动,并于11月12日前把实施方案报学校党委。

3、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以文化育人”,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校文化思潮,发挥共青团、学生社团的积极性,运用各种校园文化形式来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具在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

4、加强思想道德主阵地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到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之中,体现在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真正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以树立良好的思想作风、学风和生活作风,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

5、拓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打造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实训基地、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组织参加生产劳动和爱心公益活动、益德益智的创新创造活动、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和勤工俭学活动。

中学历史学习方法习惯培养 篇5

2.阅读历史教材:细读与略读相结合,将教材中零碎、局部的历史通过阅读融会贯通起来。

3.勤查工具书:掌握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扩大知识面和视野,不断积累历史知识,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勤于思考:养成思索感悟的习惯,贯穿于预习、学习、复习的整个过程,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5.善于笔记:随时记录下点滴感受、思想,或是进行摘录,有利于提升筛选能力、分析能力。

6.认真作业:独立思考,按时完成,认真检查,改正错误,书写工整规范。

中学历史教育中的困惑 篇6

中学老师当了近20年,教学过程的各种苦乐都多少有些尝试。最令我感到焦虑的就在于学术上的困惑。简单说,就是感到自己越来越多的脱离历史学科的学术前沿,便成了纯粹的“教书匠”。这是我最怕的事,也是我诸多困惑中让我焦虑的。

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理念上不断地强调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倡中学历史老师应该经常接触学术前沿,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应该知道最新的学术资讯等。因为高考出题人大都是大学教授,高考试题的选取肯定更多的考虑它的学术性、前瞻性、研究性以及各种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上。新课改前的高考试题已经初露这方面的苗头,现在更是堂而皇之了。既然高考出题人都是大学出身,又难免从学术的角度出题,那么高中老师了解学术前沿、研究高考出题人的想法和思路,研究方向,不正好可以事半功倍吗?这个思路是不错,也有很多的高考培训专家在每年的各种培训会上如此建议。但其实具体实践起来有很多困难。

日常教学中,中学与大学之间几乎没有什么联系,也不需要什么联系。对于一个普通的中学历史老师而言,能够了解学术前沿最便捷的途径就是网络或者各种教学杂志。通过一些历史教学的网站或杂志,来了解一些新的学术动态。但可惜的是,这些地方往往不是充斥着形形色色的各种教学经验总结,要么就是故弄玄虚的各种时髦的教育观点和词汇的拷贝,真正关于学术前沿的动态介绍则是凤毛麟角。

此外能够接触这些新观念的机会就是参加各种研讨会等。这些会议的机会很少,能够与专家面谈的机会更少。对于日常教学中经常生发的各种问题甚至困惑,都不能起到很好的解决。而通过教师进修来获取专业知识时间太长代价太高,实在不符合现代这个经济社会产出与收益中的好选择。

中学历史教育中学生学习方法培育 篇7

美术文化教育活动本身是一种全面的教育。她使人们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使人们的感性与理性、个性与社会性、情感与理智和谐一致。一句话, 知、情、意三者唯有在美育那里, 才是有机的统一。她比其他教育方式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她可以承担知识教育, 但不是使受教育者机械地接受知识、储存知识, 而是把知识变成自己的智慧与想象创造力, 亦即变知识教育为素质教育。

美术教育通过想象和情感体验超越时空而实现自己的理想, 体验人生的自由境界, 获得自由感、愉快感和“美的享受”感。她能让人向作为社会的人即合乎人的本性的人复归, 这种复归是彻底的、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丰富成果的。

一、疗救心理问题, 学会共同生活

(一) 创造出舒适的心理环境

美术课相比应试主课和语重心长的说教, 简直是一种精神上的“解放”。在美术文化教育活动中, 很多学生是如鱼得水, 实现了自己的心理期待———离开了受歧视的环境, 错位的心理得以平衡, 真正回归自然, 并且尽力表现, 争取教师和同学的认可, 给教师一个好的印象。我们应该抓住美术文化教育活动动手、动脑、表现美、创造美的特点, 利用激励语言, 创造一个宽松活泼、情绪激昂、和谐平等的良好氛围, 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富有朝气的心境, 调动起他们与生俱来的创造冲动, 鼓励学生联想、遐想, 运用发散思维, 放开手脚, 超越时空去创新, 使那些因心理压抑而怯弱、忧愁、焦虑的学生得以平静, 从而战胜自我, 做到敢试、敢画、敢做。另外, 教师还要结合学生自述, 为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 激发探索性思维意识, 经观察、理解, 进而感悟, 培养学生的“自悟”能力, 发展学生的自主心理。

(二) 充分利用“肯定”这一心理强化剂

美术学科是个没有错误答案的学科, 从活动或练习的过程以及作业中, 很容易找到学生的闪光点, 我们就利用这一点, 充分肯定, 大力表扬, 强化学生克服困难完善自我的动力———各自的长处或强项。例如, 甲同学:意识很好, 注重环保, 继续;乙:态度端正, 画面整洁, 效果好;丙:制作精细, 一丝不苟, 是件好作品;丁:画得粗狂, 色彩漂亮, 感觉不错;戊:思维活跃, 富有创见, 好好发扬;己:想象丰富, 造型奇特, 画得很好;等等。这让一些从未获得成就感的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让他们尽情地去享受其中的快乐, 使受伤的自尊得以复原, 萌发积极向上的心理, 让潜意识的心理欲望得到满足, 从而克服恐惧、自卑心理, 找回自信。在教师的启发和辅导下, 学生努力地去表现、去创造,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强化, 随着理解的深入、自信的迁移, 学生对待生活和学习, 自然变得自信、从容。

(三) 在互评中接受他人, 善于与人相处

利用课堂或兴趣活动, 组织学生讨论, 互评作品, 甚至是争论, 增进学生间、师生间的相互交流, 使学生在评价别人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中认识自己, 找到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加上教师的引导, 能让学生长知识, 增智慧, 有利于思想的交流。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感悟, 进而拓宽思路, 促进想象, 提高了创新思维能力, 将竞争意识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的评价过程, 既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又培养了学生分工协作的领导组织能力;既训练了学生的竞争意识、群体意识与合作精神, 又让学生认识并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既培育了学生接受他人、善待他人、理解他人的心理素质, 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意识, 并且学到了坚持己见、说服他人、容忍他人意见和进行妥协的种种技巧, 从而发展了学生的进取心理、相容心理, 克服和矫治了固执、孤傲、封闭、多疑等心理。

二、强化挫折训练, 增强心理耐受力

现在的学生, 衣食无忧, 几乎没有经受过失败与挫折, 心理比较脆弱, 遇到一点困难就会无所适从。而生活到处都有困难, 随时会受到挫折, 由此看来, 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是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 而增加自我抗力是实现心理健康的主动性策略。所以, 我们应充分利用美术文化教育活动中学习难度易于调控的特点, 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挫折训练, 办法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 安排不同难度的美术文化学习活动, 让他们经历这样的过程:在一段时间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建立起自信→遭受失败的打击→又在一段时间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承受失败的考验, 如此循环, 来增强学生的心理耐受力, 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认清困难挫折与人的成长、成才的关系, 懂得现实人生中的挫折、失败在所难免, “胜败乃兵家常事”, 形成潇洒地对待挫折的心理品质。主要策略是:在学生体验成功时, 指出缺点和不足要适当;在学生遭受打击时, 狠狠地指出缺点, 螺旋上升, 逐渐加大力度。同时, 在这个过程中, 创设困难情境, 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 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抗诱惑能力, 形成遇事冷静的良好品质。

三、回归自然, 正视现实, 悦纳自己

在第1课学习“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时, 我们可以让学生去寻找体悟:无论是《狩猎》《清明上河图》《簪花仕女图》, 还是齐白石画的《虾》, 都是时代文化的体现, 都是那个时期生活的反映, 我们从图上就可以看出那个时期人们的生活。接下来, 在第2课“手绘线条图像———物象多视角表达”的作业中就要表现出我们的生活, 我们就要指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观察认识物象, 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世上万物的风貌、形质、神采以及所体现出来的对称、平衡、变化、统一、大小、长短、曲直、方圆等自然规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领悟到:从形式到形质再到生命以及社会生命群体的空间, 都遵循这个自然的法则。世间万物都有大小之分, 且都是变化着的, 人也不例外。素质有高低、成绩有差异、能力有强弱, 这也是暂时的, 也是会变化的, 这是非常正常的事。如同苗圃中的花草、田野里的庄稼、大山中的树木有大小高低一样, 它们都生长得好好的。用这样的方式改变学生从固定视角看问题的思维定式, 可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更敏捷, 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让学生不平衡的心态得以平静, 以科学的心态看待考试的分数, 乐观地生活。

在第10课“布置理想的家居”中, 设计一个团结合作的小组实验题:自由组合, 小组人数不定, 但不少于2人不超过5人, 用剪贴方式完成一间书房或卧室的布置计算方案并制作出效果图。每个组均要完成“出题—抽题—制作好效果图—小组自述 (代表) —互相评价”这几个步骤。题的内容是“第几组出的题, 设计我的 (书房或卧室) , 色调是什么?摆放些什么东西?”自述时要说出:为什么你们几个同学会组成一个小组?如何来达到设计要求?

这个练习是让学生回归生活, 接受真实生活的考验。在这个练习中, 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以下情况:强强组合, 凭感情组合, 不情愿而勉强结成的组合, 甚至出现无人与其组合的现象。在这个练习中, 那些傲慢的、个性偏激的、不大合群的学生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在互评时, 学生感受到了能力的差异, 不再是主科成绩好的学生就一定有优势。在教师评价过程中, 要挖掘弱势小组及所谓“差生”的亮点, 抓住平时成绩不是很好甚至是让好成绩学生瞧不起的这些学生的优点, 加以表扬, 让他们也感觉到自己在生活中不比好成绩的学生差, 而平常成绩好的学生也有了一个自我反省的机会。通过这个练习, 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不是以分数论英雄, 而是以综合素质、能力论英雄, 这就是生活的真实体现, 现实生活就是这样的残酷, 就是优胜劣汰。经过现实生活的洗礼, 多数学生的心理得到调整, 开始正视现实, 面对现实, 能够正确地评价和悦纳自己, 从而心理得以健康发展。

四、乐观进取, 情感丰富, 人格完整

(一) 产生追求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积极动机

人爱美, 人需要美, 就如同需要面包、衣服, 需要空气、水一样。人们总希望把自己的环境改变得更好、更美。爱美、追求美、创造美是人类共同的心愿, 也是学生的内在需求。

教师应通过美术文化教育活动,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认识美, 在生动、形象、有趣的活动中理解美。“引导观察、理解、认识自身及周围世界乃至微观世界的自然美, 大体掌握自然美的客观性、自然性、多面性、二重性、形式的具体性和内容不确定性以及形态的多样性和规律性, 并如何抓住各种自然美的特点或奇妙处, 进一步体验社会美中的生活美、人的美。”这个过程最容易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对自然、社会等周围环境产生难以抑制的好奇心, 而且强烈地渴望掌握和控制自己的身体及周围环境。这无疑能激发学生去进行探索和试验。因为“好奇心是一切创造与创新活动的原动力”。

无论是记忆画、想象画、卡通画, 还是写生、创作等, 都能鲜明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那些激动人心的画, 无一不是歌颂赞美真、善、美, 鞭挞讽刺假、丑、恶的。要创造美, 就必须到生活中去, 深入观察自然, 探索客观事物的规律, 找到真;体验对人类有益、有利、有用的善, 认识到只有用自己辛勤的、创造性的劳动来加速推进社会的发展, 从而实现个人目的, 才是美。

如在欣赏体验《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格尔尼卡》中表现的美时, 师生一道去探索分析:画鸡蛋的达·芬奇是如何用蒙娜丽莎温馨的微笑唤起欧洲人性的觉醒, 展示那个伟大时代的人们新的精神风貌的?又是如何揭示人们对新生活的向往、乐观与自信, 生动地体现一个新时代的精神美的?我们如何能在“最后的晚餐”上通过人物的表情找到卖主求荣、灵魂肮脏的衣冠禽兽?为何人们站在支离破碎的格尔尼卡前都会声嘶力竭地恸哭, 然后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反法西斯暴行的行列中, 举起誓死捍卫和平的大旗呢?首先是达·芬奇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要把人画好, 就亲自去解剖人, 一生研究解剖长达40年之久, 亲自解剖了三十几具各种年龄的尸体, 十分精确地掌握了人体的骨骼、肌肉、关节以及内脏器官的结构, 被认为是近代生理解剖学的始祖。他研究透视, 创立“明暗转移法”, 研究物像在眼睛中成像的过程和视觉与神经的联系以及图像在视网膜上停留的时间, 发现了视觉暂留原理, 并把它们运用到了《蒙娜丽莎》这幅世界名画上。在蒙娜丽莎身上, 理性的原则和高度的诗意, 崇高的精神和生动的肉体, 情感和理智, 科学和艺术, 都达到了和谐而完美的统一。可见, 科学知识是其创造奇迹的基石, 科学研究是其铸就永远的基础。《蒙娜丽莎》可以说是达·芬奇多项科研成果的结晶。其次是他至善的执著。达·芬奇一身孜孜不倦地探索、研究, 创作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 就是要证明, 绘画是一门艺术, 是一种自由学科 (所谓自由学科[Libera Arts], 例如文学、辩证法、修辞或几何) , 有别于用手工作的其他一些职业, 手工劳动在绘画中的作用只不过就跟诗歌中的书写劳动一样。把绘画从微不足道的手艺变成高贵、体面的职业, 使艺术家具有了崇高的社会地位。

通过一次次的美术教育活动, 学生在一种平等、自由、和谐的气氛中, 陶醉于优美的作品, 如同从清幽境界中呼吸一阵清风, 在不知不觉中积累起对美的追求, 产生深入生活、参加社会活动的强烈欲望, 产生追求真、善、美有机统一的积极动机, 形成渴求知识、探索真理、追求事业成功进而完善自身的优秀品质。

(二) 培养丰富而积极的情感, 完善人格

“审美教育属于那种心中的‘审美期待’被外部现象‘唤醒、振作或集中的状态’, 它使主题的精神和感情之火点燃。”

无论什么美术课, 什么样的美术活动, 都离不开审美, 学生通过审美感觉、审美直觉、审美认识等心理活动, 动用诸层次审美力, 把握对象多层次审美信息, 表现极大的审美体验状态, 心中充满着愉悦, 甚至产生激情, 去创作, 去创造, 体验创作、创造的乐趣。以“美”开启心灵的窗户, 架起心智与外界沟通的桥梁。这种认识—动情过程的多次重复, 使得学生产生美感或丑感的事物的形式愈来愈多样化, 它们不断地刺激学生的大脑, 引起脑细胞中大分子的结构变形, 在大脑皮质上留下“痕迹”, 从而产生一种持久而平静的情感体验, 即心境。

随着对美的认识、体验的深入, 学生个体掌握美的标准在升华, 审美需要、审美修养在提高, 情感变得丰富而积极, 进而追求健康的更高的美感。

在认知和体验生活美、人之美时, 必然要以正确的是非观念去认识, 哪样的生活是美的?哪样的人, 怎样的行为, 怎样的追求是美的?这样能逐渐建立起崇高的道德感, 而这种德育不是被动地接受抽象的说教, 而是主动地接受, 使外在的道德规范和“律令”变成内在的需求, 久而久之, 便结晶成自觉的正义与良心。同时, 这种德育的主要任务, 不是完成一般道德 (懂得道德知识和规范, 并克己遵守) , 而是完成高尚道德, 培养不计个人利害得失的奉献精神。从认识到完成优秀作品取得成功, 获得对自己的坚信感、满足感, 即使作品失败也不气馁, 遇到挫折也不灰心, 相反还能总结经验教训, 发愤图强, 这就在无意中培养了学生的理智感。在这一系列过程中, 学生变动无常的情感, 经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凝结成为定向 (向善) 的情操, 使人格得到了完善, 也使发展的个性与其所属的社会团体有机统一协调, 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之, 美术文化教育的心理健康效应是不可小视的, 美术文化教育活动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只要美术教师具有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全面认识美术课程的功能与目标, 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准确把握切入点和结合点, 教与学的过程就能起到培育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作用。实践证明, 美术文化教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可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教学过程的自然状态中得以实现, 具有潜移默化的效果, 比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更为经济有效, 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今后, 我们仍须继续探索, 努力实现美术文化教育的心理健康效应。

参考文献

[1]常瑞伦.美术课标实验教科书15册第1课[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

[2]周孝昌.美育基础[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0.

[3] (英) 戴维·路易斯著.曹燕萍译.提高孩子智力的诀窍[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2.

[4] (英) 贡布里希.范景中译.艺术的故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1999:294.

中学历史教育中学生学习方法培育 篇8

【摘 要】创新精神的培养在中学教学中更为重要。一个人的创造力究竟能被开发到什么程度,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创新精神乃是开发创造力最重要的和最有效的措施。那么,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根据审美教育的特点和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我认为审美教育是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关键词】历史教学

创新精神

审美教育 一、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1、这是由"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创新精神也叫创新态度,是一个人对于创造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从心理成分方面说,创新精神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认知成分是指创造者对创造活动的意义的了解和评价,情感成分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喜恶等体验,行为意向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反应倾向。这三种成分互相促进,互相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创新精神。也就是说,构成创新精神的三种心理成分决定着一个人想不想去创新,有没有创新的愿望和动机,是不是对创新抱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能不能有效地自我控制,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去积极地进行创新。这就必须从创新精神的心理成分出发,从审美教育入手。俄国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的发展。富有诗意的创造开始于美的幻想,美使知觉更加敏锐,唤醒创造性的思维。"审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就是用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以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使他们积极地去行动,而赋予创新精神的美的形象,就更能感染学生,去培养他们创新意识、激发他们创新的热情、磨砺他们的创新意志。2、这也是由审美教育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教育学认为,无论自然形态的审美对象,还是社会形态的审美对象,它们都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点。审美教育就是通过美的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审美教育也是通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从而使人们心理上产生感受,情感上产生共鸣。审美教育的特点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并激励人们去行动。二、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优化非智力因素的现实作用1、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指人力求接触、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爱好活动的意识倾向。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历史教学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审美因素极为广泛:讲述红军长征时一首《七律·长征》的吟诵;讲述文艺复兴时一幅《蒙娜丽莎》的赏鉴;讲述巴黎公社时一曲《国际歌》的播放;讲述鸦片战争时一部《林则徐》的放映……这些众多的审美因素,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体现,就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2、培养学生高尚的学习动机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这一活动,并使之朝向某一目标进行,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一种内部动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愿望、动机的源泉就在于儿童脑力劳动的特点本身,在于思维的感情色彩,在于美的感受。"④可见崇高的、美的形象对学生高尚的学习动机的培养的重要。历史教材中,从"匈奴未灭,何以家还"的霍去病,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从顾炎武"天下兴亡、匹无有责"的报国赤诚,到谭嗣同"甘愿为变法而喋血"的壮美情怀;尤其是"五四"以来,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千万革命者,历尽困苦、艰辛和磨难,为中国人民留下的惊天动地的不朽诗篇,……中华民族在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英雄豪杰、前赴后继的志士仁人以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美的品质、智慧和思想,对培养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人民之利益"而学习的高尚学习动机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3、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意志,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动,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一种心理过程。发展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一个人完善个人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意志品质不仅对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达到人生目标有帮助,而且对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也很有意义。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曾说:"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历史教材中,具备坚强意志的美的形象比比皆是:从手执汉节十九年不降的苏武,到出生入死六次东渡的鉴真;从布鲁诺坚持日心说,虽被宗教裁判所监禁七年而毫不动摇,到司马迁踏遍全国各地,历尽十年艰辛,虽受腐刑却矢志不渝,最终写成《史记》……,他们闪光的心灵,不朽的人生,不仅使学生受到强烈的美的陶冶,而且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不畏困难去争取成功的坚强的意志品质。诚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青年时代,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比任何时期都更多地同道德高尚的言行的追求结合在一起。"4、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或对象所持态度的体验。良好的高尚的情感是推动一个人走上成才之路的重要因素,良好的、高尚的情感的培养,决不仅是简单的语言的教育。假如在言语旁边没有艺术的话,无论什么样的道德训诫也不能够在年轻人的心灵里培养出良好的、高尚的情感来。感人者莫先乎情,审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美能感人,美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中华民族悠悠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可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的情感;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革的美的规律,可增强学生的时代紧迫感和振兴中华的崇高责任感;历史上风云人物、民族英雄的惊天伟绩,可激发学生刻苦学习、追求真理、报效祖国的情感。总之,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切实加强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为培养他们的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打下基础,对于中学生思想观念的升华,情感、意志的磨练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优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使早日成才。

中学生对历史课学习方法调查报告 篇9

(三)课后复习情况

1、作业情况

94%的学生都能按时完成作业,但是有4%的学生会视作业的难度、多少来完成作业,还有2%的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虽然只有6%的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但是这种情况依然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要适当的注意具体的班的总情况来布置相应的作业,并可针对个别学生进行课外辅导。

2、做作业的方式

据统计22%的学生边温习边做;22%的学生先做再看书;30%的学生先看书后做;20%的学生在遇到问题请同学帮忙解决;6%抄别人的作业。从结果看大部分同学在作业完成方面都有着各自一套的学习方法,但是仍存在作业抄袭的情况。

3、课后复习情况

结果表明61%的学生经常复习;13%的学生平时不复习,考前复习;9%的学生是老师要求就复习;15%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复习;2%的学生都不复习。

复习方法方面:看一遍课本的学生占6%,按老师要求复习的学生占13%,复习有关内容后做习题的占31%,看主要内容,抓疑难点的占50%。

复习过程参考课外资料的情况:不看参考书的学生占25%,而参考教学参考书的占30%,参考生物期刊的占14%,参考生物习题集的占31%。

从复习方面综合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自觉复习的习惯,而他们大部分不知道如何复习,教师应该如上述所提的要在本节课教学任务结束后做一个小结,小结既起到梳理学生学习的思路的作用,而且还起到复习知识巩固的作用。而且教师可以不定时地对学生进行小测,随时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在复习过程都比较少看课外资料,教师可以上课穿插一些课外小知识,既可以扩展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又可以激起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上最好的导师。

(四)学生对生物的看法及建议

在调查中,68%的学生认为只要认真听讲、讨论及时复习就能学好;19%的学生认为只要感兴趣就能学好;9%的学生认为多做一些习题就能学好;2%的学生认为只要死记硬背就能学好;剩下的2%学生认为生物比较难学,他们认为生物比较难学所以他们都不喜欢生物。大部分学生认为生物比较有趣,内容新颖,而且学了生物之后可以更加了解自己。学生建议多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教学内容显得更具体,抽象的概念都相对容易了解,而且播放相关视频可以加深印象。而且学生认为生物教学可以让学生自己多动手。通过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要贯穿新课改的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穿插些有趣的生物知识,刺激学生求知的欲望,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一些野外调查,让学生能将在课堂上学会的探究性实验的过程运用到生活中,一方面加强了对探究性实验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调查总结

通过这次调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起他们的学习的***,而且教学内容要学生当场消化(但是教学过程要避免出现满堂灌的情况),教学中穿插课外知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学任务完成后,还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小结,而且不定时对学生进行小测,以检测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可以适时地可以进行野外调查,或组织一个生物兴趣小组让学生有更多动手实验的机会,使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并懂得灵活运用于生活中。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新探 篇10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新探“中国处在那个大洲?”这是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问题,每年由于教学需要,在教初三毕业班时我都提出过这一问题。然而令人惊诧的是,知道此答案的人在二三百名学生中只能找到几个人。如果只遇到一个这样的现象可能怪笔者太大题小作了,但作为一名农村基层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工作者,我在平时遇到的这种尴尬场面远非一次、两次,这不能不让人发出疑问:我们的学生怎么了?我们呼唤了好几年的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到底怎么了?

“生活即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社会即学校。”我国伟大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思想家陶行知曾提出这著名论点,

并说,“生活的变化决定了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无时不变;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必须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发展而发展;生活是不断前进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也必须不断的前进。”改革的大潮在汹涌前进,农村的生活在不断变化发展。面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我们的义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却裹足不前,令人异常担忧。多年的基层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工作经验,使我对农村学校的学生和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状况有了一定的理解。下面就此谈谈这方面的情况,以求抛砖引玉,让我们共同找出一个能解决农村中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问题的途径。

一、农村中学学生素质状况及原因分析

《中国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有应试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并更进一步指出“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由此一场声势浩大的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活动在全国全面展开。然而几年过去了,农村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情况进行的.到底如何呢?事实并不容我们乐观。

⒈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不“素质”

由于片面强调升学率的状况仍未改变,这使得社会中许多人在评价一所农村中学好坏时,主要的依据就是该校的学生文化课成绩怎样,每年能考取多少人,其中重点又有几个。其他的东西似乎都可以不谈,在成绩面前似乎都变得可有可无了。围绕这一主题,家长们送孩子刚入学时就眼巴巴的希望有一天子女能成龙成凤。当然,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特点,我们不可能指望中国每一个学生将来都成为爱因斯坦,有相当一部分文化课成绩不行的人并不代表其他方面也都无能。我们应当“给予适当的阳光空气,水分和养料,并扫除害虫”,以“培养人才之幼苗,使得有特殊才能的幼苗不致枯萎,而且能够发展”(陶行知语)。但在农村学校,由于家长、社会、学校中大部分人的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重点高中,导致教师肯下真功夫抓的那些“幼苗”数量随着年级的增长而愈来愈少。

在初三,教师在课堂上的讲,问,考等教学方法也就只针对寥寥的几个所谓的“尖子生”了,对于就绝大部分学生只能“陪太子读书”。因为每个人都很清楚

,一个普通农村中学每年能考取高中的人数也就那么几个,对于班级前几名之外的人要想考取,简直比登天还难!考不了高中那就等着毕业回家甚或不念,这是每个家长和学生的想法。因此,目前农村中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最大的难点就是在文化课上的两极分化严重,每次考试都出现几个八九十分带着一大批三五十分的现象。可以说,我们现在

中学历史教育中学生学习方法培育 篇11

关键词:中学 心理学教师 自我培育

一、中学心理学教师自我培育的必要性

自我培育是指对求知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具有直接引起、维持并推动个体求知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认知内驱力。中学心理学教师目前发展不算成熟、不够完善,教育部门也没有指导性强的推手,因此在这一兴起阶段,积极向上的自我培育显得尤为重要。

在中学阶段开展心理学的疏导教育,是一个较新的课题。目前从事心理学教育的教师,往往在自己的中学阶段并没有接受过心理学的教育,因此,教学活动本身是一种单向性很强的尝试,有必要在尝试中总结成功经验,寻找改进不足的方法线索。教师示教于学生,开启学生的心灵,缓释疑惑和负压,诱导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和精神状态,而教师本身更应该主动学习,保持强的学习需要和动机,关注自己的专业成长,不断提高自身对心理教学的认知和授教能力。同时自我培育也是中学心理学教师的鉴别性胜任特征,由此可以鉴别出优秀的中学心理学教师与普通的心理学教师。显然,下面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探索心理学教师自我培育的若干方法,有较好的现实意义。

二、中学心理学教师的自我培育方法

1、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中学心理学教师的自我培育无法“一劳永逸”,因为他们面对的是活泼可爱、生机勃勃的中学生。中学生处于“人生的暴风雨期”,思想丰富,问题频出。相同的问题背后可能有不同的原因,同一个问题因为人的不同可能需要不同的技术来处理。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中学生的知识越来越丰富,了解很多教师都没有接触过或不懂的东西。作为心理学教师,要想真正了解学生,有必要有意识地丰富自己各方面知识,时刻保持一颗好奇爱学的心,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首先你得跟得上这个时代,你才能有条件做一个有说服力的教师”。

同时,心理学教师要试图温和地走进孩子们的心理世界,除了尽可能多了解他们的时代新知识新事物,还需要掌握运用好平等沟通的技巧。心理学教育与其他科目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个体属性上并不能绝对认同一方是学生、一方是教师,而应更多地强调平等交流,通过心理的交流、诱导、启迪,达到教学的目的。

2、同行间多听课多评课扬长补短。目前,心理学课程还没有普遍推广的统一教材和课程内容,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完全靠心理学教师及其教研组自主决定。这样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即中学心理学教师自己也不知道课上的好不好,效果怎么样,教学水平如何,怎样提高等。讲课可以直观的表现出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甚至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公开课对于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学校或者区域的若干中学心理学教师可以联系组成小群体,组织互相听课、评课,共同进步。心理学教师可以互相多听课、多评课,相互总结提炼好的方法经验,及时发现提出存在的问题不足,探讨改进完善的思路举措。听课、评课是新教师成长最快的途径,同时也是有经验的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身更容易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和不足,改正自己的缺陷,不断自我完善,由此提高教学水平,促进专业化发展。听课者不但可以在过程中发现授课者的不足,而且可以找到其閃光点、精华处为自己所用。教师们群策群力,一起就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并提出更好的处理办法,既能让讲课者查漏补缺,又能让评课者受益匪浅。

3、加强教研活动的组织交流经验。中学心理学教师不能把自己放在一个孤立的位置,要加强经验交流、互相学习,促进彼此的发展完善。经验交流可以分为校内交流、校际交流和多方交流。校内交流是中学心理学教师最易开展的交流,基本的组织形式是教研小组。通过组织教研活动,明确一定时期的教学目标、授课内容、授课形式,加强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让教师的自我培育有清晰的方向可循,找到自身的坐标原点和目标点。通过集中教研活动中的集体学习和相互交流,可以分享教学、班级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发现自己的优势、做的好的地方,可以请其他教师指出自己工作的不足,以后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等。这样不仅加强了教师间亲密互助的关系,让其他学科的教师真正理解心理学教师,也达到了经验分享、相互促进发展的效果。心理学教师还可以在学校的组织下定期到其他学校、其他城市参观、访问,开展校际教研活动,借鉴可行模式,学习优秀经验,扬长补短,加快自身专业化培育进程。

中学历史教育中学生学习方法培育 篇12

为了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 使历史教育在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素质提高等方面起更大的作用, 作为人文学科的中学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努力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素质。目前基础教育的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中学历史课程改革也正全面展开, 改变过去偏重于强调历史为政治服务, 承认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教育, 历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人格养成和文化熏陶的基础性作用是当务之急。中学历史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极其丰富, 它不仅指对人文知识的掌握, 更主要指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人文精神。中学历史教育要求学生能对自身及生存环境有起码的认识, 不仅要关怀自我实现, 并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 能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

在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东风指引下, 作为中学教师必须在中学历史教育中时刻关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以下几方面可供参考:

一、深刻理解中学历史教育的基础性地位, 充分挖掘历史教育中的人文素材

学习历史同时是深入探讨其他学科的基础。历史学科本身就涉及了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学、艺术、教育、宗教、民族等方面的知识, 以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内容为背景。历史学科同其他学科有着错综交叉、相辅相成的关系。搞好学校历史教育, 能大大开拓学生的视野, 活跃学生的思维, 在分析问题时就有广阔的历史背景和扎实的知识基础, 能增强判断力、理解力和思维的深刻性。

历史学所具有的独特的既往性、多样性、综合性、发展性等特点决定了它在人格教育方面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人文教育素材:中国历史上屈原的孜孜以求、张骞的不畏艰险、文天祥的大义凛然、孙中山的百折不挠、毛泽东的大智大勇、邓小平的创新改革;国外历史上布鲁诺、伽利略的追求真理、勇于献身, 哥伦布、麦哲伦克服困难、敢于探索等等。他们的坚强意志和优秀品质, 无不散发着迷人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各种优秀品质的熏陶和感染, 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身的人文素质。

二、创设情景, 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营建开放式课堂, 探索出适合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必须探索出适合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模式。课程改革强调在课堂中建立合作型的师生关系, 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富有才华的创造性。如在讲述《罗斯福新政》一课时, 学生们自行设计、自编自演, 先是模拟美国大选———罗斯福战胜胡佛的场景。学生们搜集了丰富的资料, 所扮演的罗斯福和胡佛惟妙惟肖。大选获胜后, 学生们又设计了第二个场景, 部分学生组成罗斯福总统的智囊团成员, 积极出谋划策推行新政;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对新政做出自己的评价。学生一幕幕演绎各个场景, 教师客串主持, 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在每一幕表演后小结, 寥寥数语, 画龙点睛。最后教师辅导学生质疑解惑, 发展学生创新思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让学生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对法西斯的批判增强了学生对民主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鼓励学生学习罗斯福总统身残志坚的精神。

教师应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 让成功的愉悦感转化为创造的原动力。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对学生的正面引导, 经常鼓励、赞扬学生, 会增添学生的自信心;反之, 会使学生产生自卑感, 不相信自己。在历史教学中, 要尽一切所能启发学生大胆发问、假设, 为学生的学习与思考创设良好的氛围, 使学生乐于探求新知识。

三、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

人类进入了21世纪, 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历史教育就是要在历史和现实、中国和世界、课堂和课外之间建立起桥梁, 让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关注人类的发展;就是要营造一个民主的、宽松的、争鸣的学习氛围,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就是要改变应试教育的评价模式, 开创素质教育评价的新模式, 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历史,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产生共鸣。历史上的每一个转折时期, 都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成功与失败并存, 21世纪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中国正处于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关键时刻, 中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 如果没有良好的素质和顽强的意志, 就无法把握机遇, 走向成功。在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中, 及时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少走弯路, 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四、努力提高历史教师本身的人文素养

近年来, 中学历史教科书改动较大, 史学观点更新较快, 对历史教师同样有“与时俱进”的要求。历史教师所担负的使命是早日使历史教学走出“死读书, 读死书, 读书死”的怪圈, 真正成为提高素质、启动思路、展望未来的教学相长的生动课程。历史几乎涉及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 因此历史教师应当有较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文化素养, 同时还应具备教育理论修养, 懂得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在具体教学中, 教师要敢于大胆处理教材, 根据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学会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不断调整教学策略, 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积极感知历史, 体验历史情景, 从而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 培养人文素质。

上一篇:电影寄生虫观后感下一篇:一年级(上)综合实践活动教案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