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语文 诗性的美

2024-07-16

诗意语文 诗性的美(共4篇)

诗意语文 诗性的美 篇1

诗性的美

-----读王崧舟《诗意语文》有感

王崧舟老师,作为一个小语人,自身的语文素养已经修炼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满腹诗书,出口成章,他把学生带进了一个个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王老师曾经发出过这样的感言:在流转不息的生命之轮中,我为语文而来!

假期中我有幸拜读了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一书,书中记录了他近几年在各种大型的、专题的语文教学观摩活动、培训活动的讲座和报告。它记录了王老师对诗意语文不断理解和升华的过程;记录了王老师从解读文本到备课、授课、反思的一些实例,使我受益匪浅。读罢此书,我折服于他那信手拈来的名诗名句;对文学著作的独到见解和文化造诣;折服于他精彩纷呈的教学实例、对文本的别致解读;更折服于他登峰造极的教学魅力。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关系以及在课堂上的体现一直是颇受关注和争议的,我的浅见是要让学生在人文性的形式或语言中掌握语言的工具性。然而他所执教的《去年的树》就真正让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了统一,这是一次美的享受,更是一次诗性的洗礼。王老师起承转合间的流畅诗意深深吸引了我,最终汇聚在我心里的只有一个字——美!

在这节课中王老师为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所以教师确定了一条情感主线:友谊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通过自读感悟、角色对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的真诚对话。王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不仅是对学生知识的传播,更是对我教学历程中的一个鞭策。

在教学中,王老师抓住三个主要场景,分别是鸟儿和树告别的场景,鸟儿千辛万苦寻找大树的场景和鸟儿对着灯火给树唱去年唱过的歌的情景。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感悟文本。

这篇课文不仅让我们为小鸟和大树之间那份带着淡淡伤感的友情而感动。而更为作者设下的那么多的情感空白而震撼。小鸟的那份执着和忠贞,友情和诚信,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失的东西。教师一遍遍地让学生与文本交流对话,一遍遍地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动着自己。当我们的学生学会了感动,学会了“用眼睛吃东西”,用精神来营养自己。那么看到真,会去追求,看到善,会感动,看到美,情感就丰富了,心灵就充实了,趣味就提高了,素养就全面了,人格就健全了。

课堂教学的高潮教师设计在小鸟面对着灯火,唱起了去年唱的歌。这里三个自然段文字很简单,却给了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这里既是情感的暴发点,更是指导学生练笔的训练点。教师让学生读,让学生变成小鸟读,学生提问:“

1、鸟儿看到灯火为什么还要唱去年唱过的歌?

2、鸟儿为什么两次都盯着灯火看了一会?这两次有什么不同?

3、每次说话小鸟心情怎样?学生解答,教师适当引导。这里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最后教师还在这里安排了一个练笔的环节,写写小鸟怎样地说,在旁白处加上表示人物心情、表情的词语,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水到渠成把心里感受写出来,填补空白之处。做到了听说读写相结合。

诗意不是单纯的诗意,训练不是生硬的训练。王老师能把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一切都做到水到渠成,信手拈来。

“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诗意的语文教师自身应具备较深的文化底蕴,有较为渊博的知识和对生活的欣赏,有意识地加重语文课堂的文化含量和思想内蕴,这样语文教师才能够以自己的儒雅、自己的博学和自己对生活的深切而独到的感悟深刻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用自己的诗意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浸泡的学生,语文的素养能不得到全面提高吗?

另外,书中讲了文本细读也让我感触深刻,王松舟老师说文本细读就是一种方法,一种技术。就是要有一种从容的心态,不急不躁,不温不火,慢慢读,慢慢嚼,慢慢赏,才能读出味道来,更重要的他认为文本细读就是想王老先生所说的那样,“在文本中出生入死,你的精神,你的生命,你的灵魂就会脱胎换骨,等你从文本中出来时,你已经成为另外一个你了!王松舟老师说文本细读的终极意义就是细读自己。正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佛不度人人自度!”

诗意语文 诗性的美 篇2

一.赏文会意, 感知绚丽多姿的自然之美

语文教材中不乏赞美自然风光的文章。在教学中, 教师可与学生在共同欣赏的基础上, 引导他们去遨游广袤的太空, 欣赏雄伟壮丽的名山大川, 深入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草原》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荷花》那如诗如画、情趣逗人的场景;《拉萨的天空》中的“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如果我们语文教师不能很好地利用这些美文, 在学生幼小的心灵摄下美的画面, 并激发其爱美的热情, 那终将会给学生留下终生遗憾。因此, 我在教学中尽力指导学生读文、激情、入境、感美。

二.指导诵读, 感受吟诵美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颂读为“美读”, 一节成功的阅读课, 琅琅的书声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吟诵的时候, 根据文章的内容及自己的体会采用不同语调, 吟诵的方式既可以是教师的范读, 学生个别读, 也可以是学生齐读。这需要根据文章抒发的情感而定。大体说来, 情感低沉、缠绵柔缓的文章, 宜采用个别读, 从而体会到节奏的阴柔美。而激昂、热烈的文字, 则宜采取集体诵读, 从而体会节奏的奔放美。因此, 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 要重视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学生与课文之间架起感情的桥梁, 否则难有理想的效果。

三.分析形象, 引导学生理解美感, 情感是关键

教学中要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 让学生置身其境, 如见其形, 如闻其声, 如嗅其味。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 产生对审美对象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评价, 在心理上产生感受, 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 在性情上得到陶冶。以美感人, 以情感人, 心灵日臻“净化”, 摈弃假、恶、丑, 趋于真、善、美。

四.由表及里, 欣赏韵味无穷的人文之美

小学语文课堂不应该仅仅关注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而应将承载、建构的文化精神镌刻在每个学生的心里, 从而形成人文与情感的共鸣、个性与灵感的共鸣, 进而使小学语文课堂充满人性之美。故在教学中, 教者必须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认识它们。

五.美读引导, 体悟文本的语言之美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 设身处地, 激昂处还他个激昂, 委婉出还他个委婉。”故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对文章先悟其情, 心领其旨, 先发其声, 给学生以先声夺人之感。这样, 学生才能因模仿而得其义, 因细读而知其境。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这里的评价主要是指对文章的品评。语言之美, 是一篇美文的精华所在, 不可以不用心地品味。品味语言是语文课堂的主旋律。学生在揣摩词句的妙趣中, 不仅可以进一步走进作者内心, 触摸作者的心跳, 聆听作者的心声, 获得与作者、文本的情感共鸣, 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 还可以在对语言文字进行揣摩、推敲、咀嚼、鉴赏中获得美感与语感。品味语言的过程, 是学生“寻找美”、“发现美”、“感受美”的过程, 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 是规范学生语言表达、内化文本语言的过程。

六.妙用媒体, 体会形象美

恰到好处地运用媒体, 能开拓学生的视听, 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 变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各种媒体运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受器官, 全方位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来。例如, 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 抓住“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 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一句的中心词“可爱”、“易破碎”进行教学。多媒体演示:音乐声中, 桂林山水的美、黄山的奇……一一出现在学生面前。我们的地球多美呀!再用多媒体演示:工业污染使环境受到破坏:河水浑浊, 小鱼死亡;树林被乱砍滥伐, 山上一片荒芜。我们要保护地球, 因为地球太容易破碎。

让语文课堂充盈着诗意的美 篇3

关键词:诗意课堂语言课堂策划

生命

毋庸置疑,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具备基本审美情操的重要渠道:教师教学.是前联文本、后接学生,是疏通、沟通、贯通文本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如果把这道渠道.把这座桥梁装点得繁花似锦、蜂蝶翩飞、生意盎然,那么其问的学子是不是更能沉醉于语文的课堂。更能感受语文的魅力.更能激发学习语文的热情呢?毕竟谁也无法拒绝美,语文课堂的美,应该是充满诗意的。

首先,美在“诗意的语言”

语文的课堂教学注重的不应该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审美的过程,一个追求人生之道的过程。作为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间的桥梁,教学语言有着绝对的担当。它创设的是诗情画意的氛围。或雅洁纯净、或鲜明清晰、或意蕴哲理、或物我合一;它给予学生美的熏陶、美的启迪,继而引起学生对美的鉴赏与追求,可以是对情景的形象叙述、可以是对意象的生动刻画、亦可以是深入的哲理思索阐述。

“诗意的语言”增加了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增强了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的精神吸引力,制造了语文课堂学习的情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意的语言在教师教学的潜移默化中、在学生学习的耳濡目染中,对语文素养的提高的重要性是难以估量的。那一幕永无止境地流淌在生命长河中的紫色瀑布,那一枚在海滩上随手拾起被尽所能地一丝不苟地雕琢的贝壳。那一池淌在田野里咕咕地起着水泡的泛着生机的冬水,诗一般的语言体验。汇成诗一般的画面,收获诗一般的心境。

第二.美在“诗意的策划”

语文课堂教学构思.要讲究“诗意的策划”。诗歌艺术创作中有一种结构技法叫“起承转合”,若能成功运用到教学中来,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成效。王家伦老师在《论语文教学的起承转合》一文中曾就此有过讨论:“起.三言两语引人入胜;承,紧扣目标渐入佳境;转,欲罢不能高潮突兀:合.课虽有尽余音绕梁。”

起.即为课堂导入.力求新、力求简.做到出其不意而又于情理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承,即为方法与过程,紧扣教学目标,环环相扣,从表层走入深层,进入学习的佳境。转,即为课堂生成,是师生的接纳、融合与创新,是课堂质变、飞跃的过程。合,即为能力迁移,由此及彼.知能合一,举一反三.反馈社会。课堂教学中有章胜无章,以章法突显课堂策划的诗意美.“起承转合”式的诗意的课堂建构是符合学生阅读心理规律的,势必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第三、美在“诗意的生命”

“生长着的、生生不息的、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更是灵动的、生活的、生命的。”这是很多语文老师所追求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至高境界。开放的课堂,师生间多维度地交流与互动,生机、情感、智慧充盈其间.有机融合为一个整体教学状态,师生共同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师作为课堂意境的营造者,有义务引导学生“诗意地栖居”于此。丰富大家的精神世界。

《背影》中那抹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在月台上艰难攀爬的背影,那道耐人寻味的背影,是爱,是千百年来父与子之间难以割舍的牵挂,是对所有儿女柔软内心的触动,是一次生命的镌刻。《散步》中祖孙三代、一家四口的相互关爱、理解、支持,对年老年幼生命的尊重与呵护,宣告的是责任与担当,是一次生命的启迪。杨绛先生,朴实无华而又字字珠玑地塑造了《老王》,一個平凡普通甚至可以称得上卑微的孤苦伶仃之人,一生疾苦被遗漏被嘲讽.赢弱不堪的身躯蕴藏的却是一颗热心。一腔真诚,一份纯朴。苦难的年代闪烁的人性光辉.是一次生命的呼吁。

浸染诗性之美,编织诗意课堂 篇4

既然题为“鸟语”,就务必要抓住鸟儿的语言来研读思考。不难发现,作者用详略结合的写作手法构文,但无论是详写的布谷鸟和喜鹊,还是略写的燕子、大雁等鸟类,作者都旨在告诉孩子们自己在鸟儿身上所获得的启示以及作者爱鸟的情感。

站在使学生能“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角度上,结合散文语言优美凝练的特点,我立足于打造让学生于诗意的氛围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语文课。笔者试着以《鸟语》为模板,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诗词贯穿,塑造意境美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教师是学生汲取知识的组织者,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一堂诗意课的呈现要求教师在研读好教材的基础上,激活语言文字,让课堂灵动起来,其重要途径便是使学生入情入境。

作者以听鸟语、说鸟语、悟鸟情的思路展开,文中涉及的鸟儿种类繁多,但每一种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布谷鸟是报春之鸟,催促人们出工播种,提醒人们勤劳刻苦;喜鹊是报喜之鸟,捎来喜讯和快乐,给人希望和安慰;燕子勤劳、大雁守纪、苍鹰顽强……这不就是鸟儿的王国吗?在这样的世界中,作者猜想有趣的故事,领悟其中的道理,我便想带着孩子们一起进入这自由快乐的王国,身临其境地“听鸟语”。

诗,本身就是语言的精髓,诗中有画有境,其格律韵味吸引着学生。而散文和诗又都有着意境美、情动人的特点,我便用诗词为孩子们搭建出一片鸟林,创设出一番意境来。

我首先和孩子们玩文字游戏,告诉他们几只小鸟躲在了我们的课堂中,让他们在所出示的诗句中把藏起来的鸟儿找出来。

出示: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学生找出诗句中的鸟儿时,我利用多媒体,相机出示相应的图片,学生在与鸟儿“见面”时,学习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也慢慢地踏进了鸟类王国。顺势再出示自编的两首小诗,让学生猜猜诗中描写的是哪种鸟,自然而然地引出作者在文中详写的与布谷鸟和喜鹊的对话过程。

出示:

周而复始,年年如是。

声声重复:

“播谷,播谷……”

句句催促,勤奋刻苦。

(布谷)

喜迎春风芳菲赛,

鹊鸣喳喳入院来。

早报喜,晚报财,

闹声喧语乐开怀。

(喜鹊)

用诗来开头,以诗作过渡,引诗作结尾。“诗”成了整个教学过程的线索,一步一步将教学引入了高潮,让学生在这样的结尾中意犹未尽。

悠扬的音乐声中,师生轻声诵读:

《四季的声音》

听听,

春的声音,

杨树拍拍手掌,

“沙沙”,

是绿叶轻轻地向大地道谢。

听听,

夏的声音,

荷花摇动着身子,

“哗哗”,

是荷叶向人们问好的话音。

听听,

秋的声音,

枫树打打哈欠,

“唰唰”,

是枫叶对母亲告别的曲儿。

听听,

冬的声音,

北风唱起了歌,

“呼呼”,

是庆祝隆冬来到的歌声。

此时的孩子不仅仅明白了鸟儿给我们带来的启迪,更懂得了生活中有着无处不在的声音,而我们应该有一颗善于发现、敢于猜想、勇于思考的心,去发现耳畔的声音,去猜想有趣的故事,去思考蕴含的智慧哲理,将语文延伸至生活。

“诗”是有灵性的,富含着人文性和情感性,“诗”中有无穷的语文教学机智,何不用“诗”为课堂营造出一种意境呢?

二、诵读涵泳,品味音韵美

诵读,通过有声的语言,自然流露情感,有助于学生直观地领略到文章的音乐美,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叶圣陶先生强调:“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因此,我将本文的教学重点放在作者和鸟儿的对话上,让学生自己在读的过程中领悟到作者会由“布谷布谷”的叫声联想到“种田织布”“勤劳刻苦”、由喜鹊“喳喳喳喳”的叫声联想到“喜事到家”的原因。比如与布谷鸟的“对话”,从内容上看,作者的猜想符合布谷鸟报春播种的特点;从语言形式上看,两者之间字数相同,读起来朗朗上口;而“谷”“布”“苦”也都押“u”韵,饶有韵味。这“鸟语”仿佛也成了一首诗。

为了能让学生清晰明了地感受到其中的联系,我将文中的对话稍加修改后呈现出来,在师生间、生生间反复诵读。

“你做什么?”

“布谷布谷,种田织布。”

“你喜欢什么?”

“布谷布谷,勤劳刻苦。”

学生模仿着布谷鸟的叫声,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反复地一问一答,体会到了在作者与鸟儿“对话”的语言中,有着对仗和押韵的特点,从而有效激活了文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语言的内涵。

三、拓展延伸,编织诗性美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想象力是小学生的一种基本语文能力,如果教师能有针对性地从文本入手,加以点拨和引导,孩子创作的激情和表达的欲望便能被激发出来。

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想象一下,布谷鸟除了会催促农民伯伯赶快去种田织布外,它们还可能说什么呢。联系生活经验,让学生根据所出示的情境来想,有依据地想,而非不着边际地胡思乱想。

出示:

课堂中的小朋友又发呆了,只听布谷鸟在耳边叫着:“布谷布谷, 。”

万物复苏了,桃红了,柳绿了,布谷鸟唱道:“布谷布谷, 。”

语文具有诗性的光辉,在练习过程中,孩子们在想象的王国中自由创作,如果将他们的回答排列起来,也是一首首有趣的小诗。语文具有独特的人文性,学生在这样的运用训练中,不仅能将语文延伸到生活中去,也能将这些“鸟语”听得更深刻。

语文看起来似画,读起来如诗。诗,在凝练的语言中给了我们无尽的人生启迪,而诗意的课堂便是用诗化的语言共同探寻着美的情感;诗,在节奏明朗的诗句间展现了耐人寻味的韵律,而诗意的课堂便是让情意萦绕在耳畔;诗,在短小精悍的篇幅中留下的是无尽的遐想,而诗意的课堂便是在意境中走进作者的心灵……诗意的课堂是灵动的,我们应该赋予语文一片诗意的沃土,让学生在这民族历史的缩影和古老文明的积淀中绽放、陶醉。

上一篇:七年级上第二单元作文下一篇:北交土木认知实习-桥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