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教育论文

2024-06-01

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教育论文(共12篇)

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教育论文 篇1

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最佳途径。而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以学为主体组织教学进程,提高学法指导的实效性。

“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能,远胜于掌握一些现存的结论。基于此,教师教学的着力点已不再是教“书”(传授知识),而是教“学”(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学生学懂、学会,直到会学,使学生“不待教师讲而自能读书”,达到“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的目的.。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就是教师要以学为主体组织教学进程,把学为主体作为施教的基本点,以“会学”为目标,抓好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通过学法指导的有机渗透,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一步:确立目标教学的核心地位,教会学生读书。教师在认真研究教学大纲、考试说明、教材和学生学习水平的基础上,制定总体、学期、单元、课时、专题教与学的目标,规划知识要点及应达到的能力水平,编拟预习提纲,紧扣重点难点设计出启发性问题,课前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预习教材内容,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指向作用,激励作用和标准作用,使历史学习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以《太平天国运动》一章为例:

预习提纲(按照最具代表性的“三级目标”提出能力要求):

(一)、运动的历史背景(理解)

(二)、运动的过程

1、兴起与发展

(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理论(理解)和反清力量的组织(识记)。

(2).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北上武汉、定都天京(识记)。

(3).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内容、革命性和局限性)(应用)。

(4).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北伐、西征、东征)(识记)。

2、保卫太平天国的斗争

(1).天京变乱(理解)和新

[1] [2] [3] [4]

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教育论文 篇2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发创新思维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 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方式。一是结合时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时, 教师可引用一些时事新闻, 引发学生对当今世界热点问题的关注。如, 教师可给学生介绍一下朝核问题、日本大地震及核辐射情况、北约多国部队轰炸利比亚事件, 并让学生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二是利用古今对比,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古今名人或英雄的对比, 探究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和传统美德;三是借助实物、图片等营造教学的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 教师可组织学生们把家里珍藏的一些古代钱币、平时买的文物古迹宣传片光碟及在名胜风景区拍的照片等, 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展示;四是举办历史故事会, 让学生自己讲述历史, 并组织学生创编历史剧等。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引发了创新思维。

二、创设历史情境,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 学生总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旁观者角度, 即使再感人的历史事实, 也很难激起他们内心的波澜。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 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感受历史情境, 体验社会变迁, 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进而养成“言之有据、论之符实”的科学态度及“理解偏见、容纳悖论”的人文精神。要实现这一点, 教师可以通过情景假设法, 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编排和表演历史短剧等方式创设历史情境, 使学生“观史如身在其中”, 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 进而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历史学科是所有学科教学中与学生现实距离最远的, 其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具有过去性, 对于社会经验还不够丰富、知识基础还很薄弱的初中生来说, 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则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产生更为直观的感受。这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改变当前历史教学所面临的尴尬局面, 而且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节省历史教学的时间, 学生可以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历史的真谛和社会发展的真正规律。此外, 历史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学科, 它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宗教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运用多媒体技术, 历史教师可以很轻松地收集到尽可能多的历史资料和信息, 并能快速、便捷地加以利用。古今中外每个历史时期留下的实物、图片、历史遗址等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展示, 能够大大开阔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历史的积极性, 使学生乐学、好学。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还能真正把封闭式的小课堂转化为开放式的大课堂。

四、灵活选择教学模式和方法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实效的方法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实效;路径;教学模式

历史是初中教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新课标要求历史教学中不仅仅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要看透历史本质,学会以史为鉴和自我探究能力的培养。传统历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历史教学的发展要求,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是当前时代所需,实效是指教学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要想使得历史教学的实施发挥实效,必须要根据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找出问题所在,根据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改革路径。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分析

初中时期的历史课程是作为一个基础学科在讲授,在这个阶段中,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由于历史并不是中招考试的必考科目,所以常常受到忽视。但是实际上历史课程的学习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很大的作用,历史不仅仅能够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学会如何评价某一事件或者人物,在这个过程中养成一种正确看待事物的科学的批判精神。根据当前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状况,在此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理念较为落后,忽视历史教学的重要性。教学理念决定着一门学科是否能够真正取得实效。正确的理念能够促进教学的有效实施,而错误落后的理念则不仅会阻碍教学的有效实施,反而会浪费教学资源。初中历史并不是中招考试的必考科目,在应试教育的深重影响下,部分学校就缩短历史教学的时间,转移到考试中重要的科目上,也就是说历史往往被认为是副科,是不需要重点学习的,这样就导致教师和学生都不够重视。

2、教学方式较为传统,不能激发学生兴趣。应试教育下,初中历史教学主要以教师的“讲”和学生被动的“听”为主要教学方式,只是一种单方向的知识输送,缺乏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学习历史也仅仅是为了满足教學任务的需要和一般的考试要求,严重忽视了历史教学的真正目的和用途。

3、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不利于学生理解。史是一种过去式,但对于历史的学习不能仅仅是为了了解到过去发生的事情,而是要学会以史为鉴,用历史来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什么是应该批判的等等。

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实效的尝试

1、端正历史教学理念,以人为本。理念指导着行动,正确的理念对实践起着推动作用。端正历史教学理念有助于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这就要求各高校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做到以人为本。新课标要求下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才是认知和实践的主体,将自己的角色转变为一个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的单方向的知识传授,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师生之间关系转变为双向的互动关系。其次,应该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个性,开放式的教学理念。新课标要求下的教学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发散思维等综合能力,这就要根据学生个性的不同和学习历史的兴趣点来开展历史教学任务。

2、创新历史教学方法,激发兴趣。

第一,问题启发式教学。问题启发式教学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单方向的知识传授过程,真正让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实践的主体,具体操作是由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先由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然后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发言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最后通过师生间的交流和教师资料的搜集和讲解来提出解决的方案或者较为普遍性的结论。问题启发式教学首先要营造一个轻松的教学环境,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有勇气积极地提问或者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其次,对于不同程度的问题教师都应该用鼓励的眼光来对待,同时作出不同程度的回答。

第二,多媒体直观式教学。随着教学改革和科技的发展,现代化教育技术越来越普遍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而在历史教学中尤为重要。历史是过去式,想让过去的事件重新展示出来,能够直观地让学生理解,必须运用多媒体的技术。首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是提供更直观的效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情景融合式教学。情景融合式教学也就是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融入或建构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为主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人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认知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景融合式教学首先要用现实生活中的某件事或者一幅图片、一个学生熟知的历史小故事、一段搞笑的野史等作为开题引导,充分将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其次,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设备进行相关主题的演示和视频的播放,同时配合着老师生动、针对性地讲解,增加主题的直观性和明确性:然后,通过设置历史情景,与学生之间产生共鸣,适时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提问和意见的表达,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进而实现历史教学的教学目的。

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教育论文 篇4

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加之高中阶段激烈的升学竞争,更导致师生矛盾加剧,造成了学生眼中的叛逆心理,甚至形成情感对立,这种状态下的教学,势必事倍功半。因此,要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就必须使教师转换角色,建立新型的和谐师生关系。

新型的和谐师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它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它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通过对本次课程的认真学习,我认为,为了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新型的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丰富自身的知识,提高教学能力,使学生产生崇敬和乐于接近的心理。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得有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优秀品质,这是优化教师情感关系的重要保证。为此,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另外,教师还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气氛。教师必须认真理解教材的深刻内涵,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及个别差异,讲课准确、生动,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学习状态处于最佳状态。

其次,教师要关爱、尊重和理解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积极参加学生的活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结构的内在体现,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具体体现,也是衡量教师道德水准的依据。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爱,才会主动地、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教师要成为学生的爱师、良师、挚友型人物。教育教学实践表明: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更愿意和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反之,师生关系冷淡,即使教师开展有益的活动,学生也会有抵触、淡漠情绪。因此,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联系,教师必须真情付出,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

最后,要采取民主型的课堂管理方式。民主型领导方式最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这种方式表现出对学生的关爱、尊重和理解。师生共同设立学习目标,拟定学习计划。学生按计划学习,互相帮助,独立自强,思维活跃,心情舒畅,充满信心,能保持良好稳定的秩序。民主管理是建立在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基础上,以实现以为为本的自主管理。建立学生自我管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各项活动的组织、公共秩序的维持,全部由学生自我管理,既减轻了教学管理的压力,又减少了教育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对立面,还可以使学生在管理他人的基础上,自己受到教育、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让学生在自我管理的氛围中展露和发展个性,获得和提升自信心,发现和挖掘内在的潜力,锻炼与提高自身素质。

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教育论文 篇5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巩固加强思想政治课的地位,是切实提高教学实效的前提。

每个学生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在此环境中接受的各种信息,对于道德素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从本次调研的数据分析可看出,当代青少年学生,获得社会生活信息的渠道,无论城乡都以广播电视为首,其次为报纸刊物,但在此后的具体选项上城市与农村差别较大。农村学生的选择为“政治课”(时隔两年的两次调研,学生对“政治课”地位认同是一致的),而城市学生的选择则为“家庭”,这反映了目前在城乡差别仍存在的情况下,学生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生活,所受到的社会影响是不同的。也从一个方面有力地说明政治课教学对于青少年学生正确了解并认识社会,有极重要的意义。这块阵地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目前在农村尤其如此。对“其他课外活动”这一选项,城市学生将其排在第7位。而农村学生则将其排在“政治课”之后的第4位。考虑到我国目前仍有7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而我国农村目前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总体水平不高,因此,学校教育中德育的意义是不言自明的。与此相关的另一个明显现象是“团队活动”选项,93年调研中在农村被排在第六位,在城市则被排在第八位(最后)位;而到95年城乡均把它排在第八位。这表明,目前学校中的团队活动已经被削弱,亟待加强。在调研中,许多学校干部反映的情况也证实了这一点,而积极活跃的团队活动多年来一直是强化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规范的学校教育中,课程设置问题无疑是教育教学的基本问题。调研中就思想政治课设置问题对于学生所做的调查,反映出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要求。在征求学生对初一年级政治课的意见时,农村学生绝大部分(占91.3%)认为有必要学习,只有5.7%的学生认为要精简。这与他们中许多人仍把政治课做为获取社会生活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密切相关。而城市的学生中,认为有必要学习的占58.1%,有37.7%的人认为应精简,只有6.9%的学生认为不必再学。

在征求对初二社会发展简史内容的意见时,两次调研城乡学生意见大体一致,88%的同学认为需要学习;有10%的城市学生认为可以不学;农村则有2.8%的学生认为可以不学。在教学内容的要求上,也大体如此,农村有2.8%的学生认为可以不讲古代的事,多讲现代的事;城市持这一意见的学生比例9.3%。从学生们的反映看,他们还是希望学习简史课程,但应注意解决好与历史课的区分。

对初三年级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课程,大部分学生都要求开设,但城乡学生在这一问题上的差别较大。农村有93.9%的学生要求开设此门课程;城市有相同要求的则为68.2%,另有10%的学生认为可不必专门开设此门课。在问卷中反映该门课程“知识过深,难于理解”的占14%。

在调研过程中,许多处于第一线的政治教师和教研同志都对思想政治课的命运乃至青少年道德品质的滑坡问题深表忧虑,他们尖锐地指出:目前思想政治面临的是严峻的生存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就是一句空话。作为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他们迫地希望了解当代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而学生所接受的学校教育又从来都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进行的。目前学生和学校教育受社会上“下海经商”形势的影响很大,德育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教育有被逐步淡化的倾向。我们必须看到并承认,市场经济大潮在冲击着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对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可信度产生着负面影响,使得教学实效有所下降,导致少数学生对学习这门课程产生怀疑甚至抵触情绪。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而放弃这块阵地。

二、以高度的责任心,保证思想政治课课程设置及教材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和科学性。

1936年,在中央关于改革思想政治课的精神指导下,广大师生和教研人员共同付出了许多努力,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好不容易才取得了一定成果,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真正有了突破性的提高。但92年突然另起炉灶,全面使用新编教材,而新教材与原来的改革实验教材比较,又不很成熟,差距较大。这种对新编教材不经实验就全面推开的做法,搞得下面的师生无所适从,措手不及。

这个冲击波对于广大政治课教师和科研人员为提高教学实效所做努力的影响也是负面的。调研中,师生和教研人员一致反映:思想政治课改革历时多年,这期间教师年年备新课,年年是“老兵新传”。一些多年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和科研工作,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及教研人员特别指出,教材不是形势报告,不能跟风赶形势,这样做既不严肃,不利于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和威信,也不利于思想政治课教材的编写。教材紧跟形势走,一旦形势发展变化,又要不断增删改动,显得十分被动。这一点已经被实践的发展所证明。

调研中通过调查问卷和召开不同层次、不同形势的座谈会,征求了师生对现行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的改革要求。城市学生中有57.4%、农村学生中有28.6%的人认为“课程设置是好的,但教材内容引不起兴趣”。结合教师及教研人员在历时两年多时间里,一直反映教材不成熟的.问题。说明这一问题应引起充分重视并尽快研究解决。否则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就无从做起。

为了解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调研中专门针对已经学完初中全部课程的学生设计了知识问卷。让他们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接受测试。以检验知识的获得和巩固情况。测试数据表明:现行设置的四门课程中,道德部分得分率最高;其次为法制部分;简史93年为16.57分,95年上升为18.94;而社建由93年17.11分降为95年的15.64,考虑到不同课程之间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具可比性,因此不能仅从各门课程得分的高低排序断定其教学效果,但各门课程持续调查的排序情况,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同课程的教学效果。从整体上看,城市的平均分为81.3,农村为67.1,相差14.2分,两次调查变化较大的是简史与社建的排列次序与平均分数的差距:93年测试,社建为17.11分,排第三位,简史为16.57,排第四位;两者平均分相差仅为0.54分,到95年简史为18.94分,排在第三位,而社建为15.64分,排在最后,且平均分相差达3.3分。

值得注意的是, 93年在武汉市某学校参加测试的总共3个班级中,其中高一 年级有两个班级,高一(1)班47人为通过中考升入高中的常规班级,而高一(2)册则为由初中直接升入高中的实验班,从测试数据看,两个班级的平均得分都在8O分以上。平均分仅相差3.05分;最高分之间相差2.5分;最低分之间相差5分,均不到一个分数段,差距并不明显,这说明93年以前思想政治课改革的成绩是应该肯定的。调研中,学生们对课程改革热情很高,对道德法制、简史、社建等课程提出改革要求的学生,分别为总人数的36%、11.5%、13.9%(因三项可同时选择,因此总体大于1)。对各门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如下:

1、对道德及法制常识课程改革的要求:(1)理论联系实际要更多些,要能回答实际社会生活中的问题;(2)加强传统美德教育;(3)内容更简化一些,多介绍一些新制订的法令;(4)单独开设法制课程,请专门人员来讲,应多选择一些案例;(5)讲课内容更生动一些,在数学方法上,多开一些讨论课。

耐人寻味的是,城市学生中有30%以上提出在教材中增加一些关于传统道德的介绍的要求;而农村学生则有25%以上提出要增加肃清封建影响的相应内容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改革进程中,不同社会环境对学生思想的不同影响。在社会转型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现代化进程所产生的一些弊端特别是道德的滑坡现象,如竞争中的虚假、人际关系的淡漠等,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道德的某些积极方面,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仍有其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而农村经济文化的不进步和农业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则迫切要求打破束缚其进步的某些落后的传统道德观念。这也从一个侧面使人看到,在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化作用,有着其独特的双重意义。强化、优化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对于培养中华民族跨世纪的新一代劳动者和接班人,其深远的社会意义必定远远大于其知识意义。要增强实效,就应该在教材内容的改革上有的放矢,注重针对性,加强科学性。

2、对社会发展简史课程改革的要求:(1)应以现代社会的知识为主,着重讲社会主义的发展,有说服力的讲资本主义情况,特别是认真介绍总结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演变的原因;(2)应着重讲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周期性;(3)注重联系实际,并改变一些传统提法,更客观一些;(4)应重点突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部分,对历史课程中已经学习过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相关知识简单了解即可;(5)内容太多,应简化一些并更灵活一些。

3、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课程改革的要求:(1)内容太多,简化一些,也要更生动一些;(2)应多介绍一些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就,使人更容易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3)应多分析我国目前的不足,以提高危机感;(4)开展社会实践等调查活动,对一些理论上的问题应具体分析;(5)农村学生有人提出要求加强精神文明的有关内容。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初中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识结构要求的调查,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以下的排序按统计人数多少)(1)市场经济知识;(2)宪法及法律知识;(3)道德知识;(4)国情知识及国内外形势;(5)社会发展规律。

调查中反映的学生要求了解国内外形势的要求,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节 奏加快,学生更加关心时事,希望尽快获得更多的社会各方面的信息有关。也有学生明确提出要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情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常识理论。

在93年调研中,有关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要求按顺序被排在第四位,而时隔两年之后,这一要求被排在了第一位。这既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日益深入人心,学生对于市场经济知识的了解更为突出和迫切;也说明目前思想政治课改革落后于形势发展,其科学性有待进一步加强。调研中还反映出学生法律意识增强,希望学习宪法和法律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这一方面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断得到加强,人们的法制观念也不断增强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目前全社会强调普法教育有关。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学生中法律意识增强,要求学习了解法律知识,都是好现象。

与前一问题相关联的另一个问题,是征求学生从思想政治课学习中最希望得到的信息,两个问题有联系,但并不等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中可看出,学生们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可依次分为:(1)国内外大事;(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发展;(3)现代社会状况及其发展趋势;(4)法律知识;(5)改革开放成果;(6)就业或升学指导;(7)重大的社会事件。

在“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应如何进行教改”这一问题上,城乡学生的意见比较一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要生动一些,教学形式和手段要多样化。课堂教学不要只讲条条,也不要让学生死背,可多开设一些讨论课,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

(2)联系实际,多开展一些如社会调查之类的实践活动,进行立体化教学,使社会、课本、学生成为一体。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真正看到并检验学习成果。

(3)教材编写生动一些,多联系实际,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环节,内容不要太深。

(4)减少闭卷考试分量,利用问卷调查及小

[1][2]下一页

论文等形式来考察。个别学生提出应减少笔试,进行面试。

此外,农村学生提出要求增加类似《语文报》那样的辅助学习报刊,以帮助学习。近几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很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相当迅速。这个形势在学校教育上的反映就是,95年调研中,要求学习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学生人数比93年调研时更多,问题提出的也更具体,因此初中思想政治课部分,如何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和学生们的迫切愿望,调整加强相关内容的教学,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来说,在初一部分,可否考虑增加一些简单的法律知识内容;在初二部分,应加强现代社会发展知识的介绍,包括现实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情况的介绍和简要分析;初三部分,在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常识介绍基础上,增加新材料。在整个初中部分的教材以及教学中,要更进一步强调爱国主义的教育,以利于从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三、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必须坚持有效的考核手段

1993年开始,各省高考理科逐步扩大了取消思想政治课考试的范围。这对思想政治课的冲击尤其强烈。取消理科思想政治课高考的做法,其初衷也许是好的,想要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负担,但其造成的后果却不如人意。一方面在目前整个教育体制没有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以前,高考事实上仍是教育的指挥棒,哪一科不考,哪一科教学就受到冲击和削弱,这点也在教学实践中被地理、生物学科的教学所证实。如果说这两科不考还仅仅是知识缺陷的问题,那么不考政治课的后果就不是那么简单了。从目前实际情况看,理科高考取消政治实际上是等于取消了思想政治课教学,许多学校已经形成学生不愿学政治课的局面。这不是政治课不受学生欢迎,也不是学生不想学习或不愿学习。

而是因为一般高考考生中都是理科考生多于文科考生。(如武汉市文理科考生的比例一般为三七开或二八开),所以这一做法的直接后果必然是千百万学生不学政治课。该市某中学高一年级93级上学期思想政治课的期中测试,平均成绩还是85.36分,但在下学期,高考理科不考政治课的信息一公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立即受到冲击,下学期两次期中测试的结果,平均分数一次为52.62分,另一次为56.57分,均为不及格。95年的调研表明,这一现象目前仍存在,后果堪忧。

即使将来实现了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思想政治课的考试仍不能取消。因为对于任何规范的课堂教学来说,考试都是检验学习成绩、强化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教育论文 篇6

摘要: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增强创新意识,应认识到就业为导向、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核心、学生为主体的一体化思路;为此冲破传统教育观念是关键,构建实践教学内容和体系是前提,科学研究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案是保障,摸索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对策是发展方向,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是重点。

关键词:创新;高职;经济学基础;效果

培养“管理人才、专业人才和经营人才”三支人才队伍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得重点。《经济学基础》是高职经管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在人才培养法案中占有重要作用,但国内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模式虽然经过多次重大改造,但还存在着若干问题:(1)高职与大学本科之间,教学过程中应有的层次梯度不清晰,即各层次教学体系之间缺乏明确分工;(2)课时少,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的空间少;(3)师资队伍科研工作薄弱,长期缺乏动态调整,不利于知识的更新;(4)很多学校单纯重视专业课,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陈旧;(5)教师国内外交流机会少,对世界前沿经济学教学发展水平和动态了解不够。为此经济学教学改革应体现我国的国情、充分论证当今时代的生产社会化、经济全球化、市场信息化三大发展趋势,经济学教学活动必须走出校院、跨越教材,面向社会实践、面向时代与未来;必须面对我国经济学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大胆开拓、进行创新。

一、育人思路创新是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改动力

深入进行人才需求分析,找准人才培养的着力点,是育人思路创新的突破口。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地,承担着“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历史使命,因此教学要围绕国家和行业的人才需求,树立科学的办学理念和全面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坚持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统一,努力培育高尚人文精神、严谨经济素养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实现他们在人格、文化、技能等多方面的完整性追求,使他们既会做事,又会做人。为此,必须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育人思路创新就必须首先认真进行社会人才需求分析,将人才培养目标细化,从“教”到“学”同时进行教学改革创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首先要充分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人才需求,要深入分析国家以及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这样才能找准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育人思路创新应立足于经济学基础性人才与国际接轨、应用性人才与社会需求接轨的教育思路,推进课程体系的现代化,做到分类培养、因材施教。人才培养方面,要密切关注社会对经济学人才的需求热点,实施柔性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增强他们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二、课程体系创新是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改的难点

规划课程体系,针对不同专业需要,开展分层教学,避免与专业课程间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和雷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在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改革中,要增加文献阅读、学术论文、专题报告等,激励学生尽早接触科学研究,脱颖而出。制定措施使教学内容、方法、技术与经济实践的要求相适应,加大应用内容的比重,增强时代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育实效,应将原有“课堂理论学习”为主,改为实施“课堂理论学习+课外实践”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各院学生的特点和实际,积极开展教学实践环节的研究和建设,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建立适合高职学生特点和需要的实践教学内容框架,形成比较规范和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逐渐创造条件,实施规范的实践教学。使学生既把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在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启发思维,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和创造力,从中收到最为切实有效、生动活泼的教育效果,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

三、课程内容创新、教材更新是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改重点

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动态发展,及时吸收前沿经济理论的最新进展和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动向、新案例,丰富教学内容,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特征,使经济理论、方法、技术与经济运行和发展的要求相适应,防止理论与实践脱节。同时,要跟踪国际上最新教材,有条件的学校应将原版教材作为参考书推荐给学生。重视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改造,这主要表现在: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加强现代内容,突出教学的时代感和应用性。一些经济学前沿领域的研究成果,如博弈论、网络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应当被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教师们注意用现代经济学的最新进展重新审视、组织和讲授,并且在教学要求上针对高职生降低深度,大大缩短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的周期。其次,为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建立不同高职院校的经济学教师就近轮换上课制度,这样有利于教师增强创新意识,不断学习新知识、接触研究新领域,从而可优化基础课教学。第三,教材编写、课程标准的修订应始终处于动态的更新与调整过程中,教材编写应具有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料和典型案例,反映了最新的理论发展和实际应用,注重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突出了经济学的学科价值。第四,在教学管理中,尽管学校和各系对教师十分放手、使其拥有充分的自主权,但是各系每隔一段时期都要根据地区经济发展和企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对教师教学内容和质量进行监督考核。

四、师资队伍创新是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教改的基础

要办好高职学院最基本的是要建设一支强大、实力雄厚且具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以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着眼于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梯队。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强与其他高职院校的对话与合作,推动现有教师知识结构的转化升级,稳步使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的师资水平与国际接轨。要鼓励聘请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知名学者定期到学院做专题报告,并使之制度化,以便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经济学基础。

五、教育手段创新是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改条件

(一)积极开展CAI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研究和建设,改善经济学教学条件和环境。利用CAI(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工具,学生可以随时通过校园网络进行课外复习、模拟考试、综合训练等,也可以进行课程预习,随时了解和掌握教学的基本要求、课程教学大纲以及教材的选择。对教学内容进行直观化处理,教学过程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工具。比如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时效性。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条件与资源,利用网上的仿真环境和条件,提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直观性。

(二)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网络资源,尽快建设电脑化、网络化以及功能齐全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对于部分教学内容的实践教学通过学生上网查找和分析相关问题的方式来开拓经济学的教学途径,加强学生分析经济问题和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安排上机时间课程,利用网上的环境和条件,提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学实行讲练结合,精讲多练,强化课后练习与实践,实行课堂教学与课后巩固提高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内外专业实践、实训基地,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多接触社会生产实践,直接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缩短就业的社会适应周期,增强社会综合适应能力。设立了校内、校外动态实践教学基地,结合授课内容,布置学生课后进行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的调查和分析。例如,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建造经济学实验室、校内超市、学生餐厅,校外教学基地可以与一些商场、城市周边村、乡等,为使校外实践基地保持稳定可以协商签订实践教学协议书。

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教师的教学课件、教案,参考案例,方便学生的学习。

(四)请行业专家来校讲学,多方位、多触角、多层面地让学生学习和了解社会生产和理论研究中的先进经验和学术思想。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使教学内容得到深化和拓展。这些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了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对学习绩效能够进行更加有效的反馈。

六、加强教学方法创新是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改关键

经济学理论体系具有综合性,理论比较抽象对于高职学生来说难度较大。首先,经济规律属于社会科学,高职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社会现象的分析、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其次,目前的经济学基础可以西方经济学为主线,是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为背景的,与我们国家的国情背景、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存在较大差距;第三,在理论介绍时大都以假设为条件,高职生在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时有一定的难度。第四,该课程逻辑性和系统性极强,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时应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观察社会经济现象、寻找经济规律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经济理论解决现实经济社会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资料收集整理能力、总结归纳能力。

七、加强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改突破口

高职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职业素质。高职教育中我们只有始终把实践放在重要地位,不断开发新的项目,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果。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经济管理人才所必须的基本经济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实践能力的养成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对其它素质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在《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加强实践环节教育,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增加感性认识,拓宽人的视野,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鼓励教师与政府、分析推理能力等。

浅谈如何提高历史教学实效 篇7

对课堂教学形式进行改革,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实施全面素质教育, 这是实现“精神培育”之关键。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老师的教为中心, 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作为主要任务。传统教学存在很多不足:将教师作为主体, 不注重学生在教学当中的参与行为;注重将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忽视了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思考和感知;注重课堂内历史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了课堂外感知历史的重要性;教学手段单一, 不注重现代科学教学手段的使用;总是从当代人的眼光出发看待历史, 而忽视了当时的历史环境和背景, 致使课堂教学变得简单、枯燥、沉闷。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精神能力, 必须改变这种枯燥、呆滞、简单的传统教学模式, 拓宽历史教学渠道,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让老师和学生都能感受到有生命的历史, 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传统教学模式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 原因在于固有的教学观念。因此要想拓宽历史渠道, 最重要的是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们要树立起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的历史教学观, 主要从教师观、学生观和教材观着手改革。首先, 历史教学要转变传统的教师观, 将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在搞好教学的同时应该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这样才能在指导和组织学生的过程中得心应手, 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好评。其次, 历史教学要转变传统的学生观, 学生应该从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者转变为主动全面参与教学活动者, 教师应努力营造一个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 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潜能和兴趣。对某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回答, 必要时也可以让同学上讲台讲授历史知识, 这也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组织语言、口头表达的能力。最后, 历史教学要转变传统的教材观, 转变以教材为中心, 把教材作为法定依据的观点, 而应结合学生自身状况来使用教材, 还可以收集、吸收本地乡土教材, 使学生了解、认识自己家乡。以学生为中心, 敢于打破教材的限制和束缚, 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判断,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宽历史教学渠道

基于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和不足, 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拓宽历史教学渠道是势在必行的, 这几年的课程改革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的推广、普及和提高。

1. 历史教学应该随着时代发展, 不断地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

时代不断发展, 许多考古新发现和历史研究新成果也就不断涌现, 我们的历史教学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 就必须不断的完善教学内容, 让学生能够了解到最新的历史研究信息和成果。因此, 教师在讲授每章之前, 都会先介绍本章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当前研究的状况等等, 这样有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 更容易使他们对所学的专业产生兴趣。

2. 掌握学生知识把握的情况, 教学是才能有的放矢, 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是很关键的。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们对历史课外书和历史资料涉猎的很少, 致使学生知识面窄, 所以教师应该摸清本班级学生的情况, 据此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在教学过程中, 要突出重点, 对一些典型且重要的问题要讲清讲透, 还可以不拘泥于本章本节, 打破朝代和章节的限制, 提高学生的整体性认识, 给学生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深化教学内容。

3. 采用多种方法,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 尽量让同学发言, 谈谈学生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活跃了气氛, 提升了教学效果。此外, 我们还要更新练习和作业的形式。更新传统教学模式中练习和作业的形式是当前课改和拓宽历史教学渠道的重要一环。我们应该从多形式、多类型的角度出发去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 实践作业式——让同学去亲自实践, 在自己的实践中提升获取和理解历史知识, 人物访谈式——通过访问使学生从直接的历史人物上感受到革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教育, 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参观访问式——在特定的环境 (如博物馆、历史古迹等) 下学生可以“走进历史并感知历史”。除此之外, 还有查阅历史资料、撰写小论文、设计制作图表、表格、参加辩论会等, 这样, 学生通过多形式、多类型、多视角、多层次地学习、感知历史,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有助于学生身心和品格的健康发展, 有助于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历史教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策略 篇8

我们通常所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其中的道理我们都很明白,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都很少能做到,很少有意识地去这样做。新的教育改革要求我们积极地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因为学生在现代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才是真正的主体,老师的教法是条件,学生的学法才是知识有效转变为能力的纽带与桥梁,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用我们的真诚去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尤其要特殊关注班级的学困生,要时刻注意捕捉他们的闪光点,给他们更多的关心、鼓励,及时对他们的进步给予赞许,相信他们的能力,让他们对学习充分自信心,撞击学困生思维的火花,以持续的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条件,而思维能力的培养则是提高实效性的根本方法,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因此,历史学科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逐步培养并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合理整合教材资源

首先,作为历史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历史新课程标准》为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向,使我们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设计上与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做到教学重点突出、教学内容详略得当。这样,不但落实了新课程目标中的知识目标,同时也使课程教学中的能力目标与情感态度目标由“形式”转变到“实质”性的落实,从而避免了以往传统的历史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笼统,老师课堂教学过程中“盲人摸象”的弊端。其次,作为历史教师,要根据初中历史课程的标准,合理地对历史原始教材进行合理整合,针对具体授课内容的特点设计不同的课型,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让我们的历史课堂“活”起来。第三,作为历史老师,我们要学会灵活使用历史教材之中的相关文字与图表资料,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动脑筋”、“活动与探究”以及“自由阅读卡”等教学资料的教学辅助功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掌握相关历史知识。第四,要不断端正学生对待历史考试的学习态度,以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下的历史考试,最终实现考试成功与能力提高的“双赢”。只有这样的教学过程,才能使我们的历史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求知的“天堂”。

三、加强历史知识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作为从教多年的历史教师,虽然我们掌握很多的历史专业知识,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一方面由于很多历史知识年久荒疏,另外一方面由于新的课程改革以后,教材的教学内容有了很大程度的改革,教材中增加了许多新的教学内容、新的历史知识与新的历史观点,其实涉及多学科的知识理论。面对这一现实情况,进一步丰富教师的历史专业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及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就成了我们当前从事历史学科教学教师的紧迫任务。为了适应现代历史学科的教学,我们一方面要重温经济史与民族史、文化史与军事史、宗教史等史实内容,不断深化自己的历史专业基础知识,吸收近年来历史相关考古学等最新的研究成果,以便使我们老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既富于历史感,同时又富于时代感。二要不断丰富历史教育自身的社会科学文化知识,将历史教学和相关各学科有效地结合起来。自古以来,文史相通,历史知识与文学知识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时代的文学作品都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并深刻反映某一个时代、某一个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样,无论任何的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记录并保存下来的。因此,我们只有丰富本身的社会科学文化相关知识,才能在历史教学中使历史与各学科之间有效地联系起来,使各学科之间的知识相互渗透,以更好地启迪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还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运用科学知识的热情。三要及时掌握与计算机息息相关的信息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科技知识应用的普及,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全面引进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实现教学内容的信息化将成为未来教学的新趋势。在初中时期的历史教学中,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之中所应用到的相关技术,大部分是计算机技术,与微电子、光学传感电子技术等相关的媒体技术。因此,要想让我们的历史课堂更富有吸引力,我们必须能够熟练而灵活地运用这些相关的电子信息技术。

提高德育教育实效的途径与探索 篇9

北京市塑料工业学校

王志强

提高学校德育教育实效的实践与探索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当中华民族迎着新世纪的曙光跨入新的千年之际,我国的改革也进入了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教育事业所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正在发生着全面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给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科技和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马丁路德说过: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化素养,即——在于人民所受的教育„„。

在新的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人的全面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国际敌对势力极力通过各种途径、手段加紧对我国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文化渗透。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必将随着文化市场的开放踏进国门,同我们争夺思想阵地。因此,切实加强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长期面对的重大课题。“九五”期间,北京市塑料工业学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将“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的要求落实到教育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德育教育实效的关键环节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教师的一言一行,影响着他身边的每一位学生,“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随令不从”。因此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的关键环节。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学校乃至社会形成育人的合力,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使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家庭影响形成德育教育的整体。“九五”期间,为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学校党委开展了“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和教职工形象”的“双塑”工程;学校工会在全体教职工中开展了“征集教师标准用语和教师形象标准”的“双征集”活动,并将征集上来的内容汇编成册,在全体教师中学习落实;学校教学行政部门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教育理论,进行知识更新,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组织“教学课件”评比,鼓励教师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积极进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其思想教育主渠道的作用。以上活动推进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

规范》在北京市塑料工业学校的落实,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基本力量。学校各项教育计划的实施,最终要落实到班级管理上,落实到班主任的肩上。学校有关学生的各项工作和要求都是通过班主任贯彻落实的。所以班主任必须努力完善自己的人格,不仅要善于“言教”,更要善于“身教”,做到言行一致,塑造良好的班主任形象。正人先正己,以身立教,时时处处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为学生做出表率,做崇高师德的力行者。为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北京市塑料工业学校先后制订实施了《班主任实习制度》,由有经验的班主任指导无班主任工作经历的教师实习,使新班主任上岗前即对班主任工作做到了“四个”认识,即认识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认识班主任工作的基本方法、认识班主任工作的考核制度;《班主任选聘制度》用以选拔教师队伍中职业道德高尚、业务水平一流的教师组建班主任队伍,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整体素质;《班主任量化考核奖惩制度》用以强化对班主任工作的监督激励机制;《班主任工作例会制度》用以定期组织班主任进行工作交流、学习,提高班主任工作的业务水平。这些措施从整体上推进了学校的班主任队伍建设。班主任在工作中以高尚的师德感召学生,以严谨的行为教育学生,提高了学校德育教育的实效。

二、依法治教、严格管理是提高德育教育实效的根本保障

德育的本质是通过培养受教育者先进正确的思想意识,使其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人格;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人生目标;博文约礼、和而不同的处世态度;泰而不骄、宽容敦厚的气度;修德摒金、献身社会的精神与胆识。因此严格管理,依法治教,变学生的被动服从为自觉行动是提高德育教育实效的根本保证。“九五”期间,北京市塑料工业学校认真贯彻北京市教委的各项规章制度。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是“学生一日生活规范化”,对住宿生从起床、走读生进校到走读生“静校”、住宿生熄灯就寝,实行全方位的规范要求和严格考核检查;二是各种教育经常化,利用班级例会、全校学生电视例会、班主任例会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定期举办实事形势报告会、全校运动会、演讲比赛、普法宣传、学生业余党校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文明礼貌教育;三是学校环境文明化,通过整修校园、规范教室布置、建立校园宣传橱窗等美化校园物质环境,通过建立《学生课堂行为规范》、《学生餐厅行为规范》、《班级卫生检查评比细则》、《班级流动红旗评比细则》、《文明宿舍评比细则》等制度优化

学校的人文环境;四是学生管理规范系列化,设立班级卫生、精神文明、早自习、课间操、班级宣传、文明宿舍等流动红旗,每月进行检查评比,开展争优创先活动;五是对学生及班主任评比考核数量化。学校对班级和班主任的各项工作考核实行百分量化,由学生干部、学生科教师进行日检查、周小结、月评比,并每月召开全校学生大会通报各班成绩,颁发流动红旗,召开班主任工作例会评比总结,学期末以此为依据评选先进班级体和优秀班主任。对于学生个体实行操行量化考核,将学生的日常表现与其操行成绩紧密联系起来,每学期评比两次,并以此为依据在学年结束时评选三好学生,学生毕业时择优推荐工作。学校通过严格落实上述各项管理制度,使学校的学风、教风、校风建设跨上了一个台阶,学生在参加北京市教委组织的多项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精神风貌,多次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

三、丰富德育工作的载体是提高德育教育实效的重要手段

中共中央在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含中等专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寓德育于教育活动之中,积极开展有益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科技、文艺和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努力开展和组织学生喜闻乐见并积极参与的各种有益活动。因此,丰富德育工作的载体,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态组织德育教育活动,使教育要求和方法同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做到有的放矢是提高德育教育实效的重要手段。

“九五”期间,学校根据中专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各项思想教育活动。为加强学生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学校定期组织“五月的鲜花”歌咏比赛、纪念“12.9”演讲比赛、实事知识竞赛、英语演讲比赛等全校性的学生活动,开办学生业余党校14期,累计培养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近200名,发展学生党员17名。为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学校积极组织开展各项文体活动。每学年组织一次全校师生运动会,学生会每学期组织各项球类比赛,学校合唱团定期活动,参加北京市教委组织的一年一度的学生艺术节活动,多次荣获个人和集体奖项。

通过这些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教育活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提高了自身修养,推动了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了德育教育的实效。

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教育论文 篇10

音乐在过去只是当作历史知识来传授,没有学会欣赏,更没有想到用她为教学服务。随着多媒体教学技术运用的日益成熟,为音乐与历史教学的结合打开了方便之门。在我的带动下,与本教研组的同仁们一起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实验并有所收获。

一、在新课导入方面引入音乐

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始,历来备受教师们的重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精彩的导入能做到化腐朽为神奇,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用音乐为历史教学导课,会因为其独特的影响力而产生不同于以往的效果。音乐是一条流淌的河,时而湍急,时而温情脉脉,永远都被赋予生命的意义。历史是一座山,伟岸而挺拔。山与水的结合才会生机盎然。用音乐为历史教学导课,就是为历史教学插上生命的翅膀,引导学生用关注生命的眼光重新审视历史课,惊奇地发现历史课也是可以活起来的。用音乐为历史教学导课,会活跃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从欣赏音乐的轻松中走进历史,从感受音乐的沉思中走进历史,从体验音乐的美妙中走向知识的殿堂,去汲取去思考去求索。例如:在学习《九・一八事变》一课时,就可以选用张寒辉的《松花江上》来导入。当歌声响起时,那如哭似泣的曲调充塞了整个空间,那亡国丧家的悲愤,那对亲人的深情呼唤,那重返家园的呐喊,立刻感染了学生。“九。一八”、“九。一八”的反复吟唱,自然地将学生带到了那令国人蒙羞、民族蒙难的时刻――“九・一八事变”。由此顺理成章导入到新课的学习。在实验中发现,用音乐为历史教学导课需要注意三个问题:首先,选材要贴近教材,要具有典型性和时代性,不能牵强附会、缺乏感染力和说服力。其次,不能喧宾夺主,不能只赏不导,这就违背了初衷,失去了必要性。最后,新课的导入尽管很重要,但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它只是一个序曲。所以,音乐导课要适可而止,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

二、在课堂的主题教学中引入音乐

这里所说的课堂教学主题,是指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它是历史教学的中心环节,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它展开,或起铺垫的作用,或起升华作用。音乐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一门具有很强时代性的艺术形式,尤其是那些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品,运用她为主题教学服务,会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起学生思考,会更好地营造出所想要达到的课堂氛围和历史氛围。

以音乐素材为铺垫,引出主题教学的内容,是将音乐融入主题教学的一种方式,我们称之为“音乐铺垫法”,它会产生一种“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学生们在悬念中进入到主题的学习中,从而最大限度的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潜质,催生了学生探寻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如何评价拿破仑?是《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一课的主题之一,为了组织好这一主题的学习,我们采用的就是“音乐铺垫法”。首先,我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播放贝多芬的《英雄交响乐》片段,紧接着提出问题“这首曲子的名称是什么?作者是谁?为谁而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用多媒体幻灯片投影如下一段话:《英雄交响乐》是贝多芬为拿破仑所作,并以宏伟的共和主义气魄言简意赅地题上“贝多芬献给波拿巴”的题字,表达了他对拿破仑的才华和反封建胆识的钦佩。当他听说拿破仑加冕称帝时却大骂其暴君,并撕碎了这一题字。后又将这一杰作改题为“纪念一位伟人”。同时,设问“我们应如何看待贝多芬改题这件事?拿破仑是否配得上英雄这一称号?”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具体的史实学习之中。最后,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来讨论以上问题。在讨论中,学生心目中的英雄形象愈加清晰起来,主题迎刃而解。

将音乐安排在主题教学的结尾处,使主题在音乐的渲染中得到升华,是将音乐融入主题教学的另一种方式,我们称之为“音乐升华法”,它给学生带来的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例如:“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是《马克思主义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一课的主题之一,为加深学生对它的理解,进行教学设计时采用了这一方法。开始,采取的是常用的“史论结合”法,利用前面所学的内容去阐述“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去说明“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等。然后,发问:“同学们可知道,有一首气势磅礴、流唱世界的歌曲就是以巴黎公社为题材写成的吗?”(回答:《国际歌》)顺势放响了那首悲壮、嘹亮、深沉而又雄浑的曲子,引导学生去倾听“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的呐喊,坚定“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的信念,学习公社战士们“为真理而斗争”的.不屈气节。不知不觉,学习的主题在欣赏音乐的陶醉中升华。

三、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实现历史教学价值方面引入音乐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就是为实现人的终身幸福而努力。所以,教学应以人为本,实施人文关怀,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或生活技能的培训,要做到科学与人文并重、知识与道德兼顾。历史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更应该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塑造健全合格的公民为终极目标。通过历史教学,要使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追求真善美的道德观和是非观,树立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对祖国、对人民、对人类命运关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帮助学生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尊老爱幼的美德和顽强拼搏的意志。

论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篇11

基础教育改革下的课程标准呈现了很多新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要求教师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教学,这对初中历史课教学也适用,特别是对那些习惯于照本宣科的教师们,更是一种新的挑战。具体而言,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革新初中历史教学,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一、注重展示思维过程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仅仅只传授知识和道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对于历史教学而言,这种“授之以渔”的做法主要体现在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思维方式,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解剖历史事件分析的思维过程,如在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时,我们应该透过现象去看本质,不但需要看见鸦片战争爆发的偶然因素,也需要从偶然因素中寻找其潜在的必然因素,即可以询问:假如没有虎门销烟那是否就不会爆发鸦片战争?只要多询问几个这样的问题,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便理清了。我们只有将这种抽丝剥茧的思维过程教给学生,学生在下次面对其他类似历史事件并进行分析时才会知道该如何动手。

二、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质疑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面对学生提出质疑时,不但需要重视,还应给提出质疑的学生肯定和表扬,以鼓励学生的积极探究精神。如有学生提问为什么一方面说元朝统一中国是历史的进步,而另一方面卻在歌颂南宋军民抗元,这不是相冲突吗?这时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将这两件事一分为二地去看待,如告知学生如何分辨战争的正义性,战争带来的客观结果和战争的性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不是劈头盖脸对学生说这怎么冲突了,只有这样学生才更清楚这两个历史事件。

三、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历史教学不再枯燥乏味,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如教师在教授鸦片战争时,可以在多媒体教室中播放电影《鸦片战争》,一边播放一边对电影的各种历史事件进行讲解,这样一方面不但让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

总而言之,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历史教师要走出传统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积极开展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这样才能让基础教育改革真正推行下去,学生的历史素养才会得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鲁艳楠.初中历史教学高效浅谈[J].学周刊,2014(6):125-126.

运用多媒体提高历史课堂教学实效 篇12

一、优化课堂,点燃学生激情

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习效果不仅仅来自于外界压力,很多时候是由内在动力所决定的。而兴趣则是内在动力的第一因素。把多媒体引进历史课堂,通过播放大量的视频片段,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空洞的讲解变得丰满,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与历史事件产生共鸣,从而引导学生积极讨论,让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例如,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内容时,教师不是简单概述,而是呈现战争的惨烈,特别是马恩河战役,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那种历史状态。接着又抛出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两大敌对集团是怎样形成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自学、概述和展示《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示意图,让学生分组讨论:“导火索是什么?最著名的三次战役是什么?”学生非常兴奋,查资料、列图表、同桌辩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这样的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思维,更重要的是让他们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完成了学习,从而顺利完成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迁移。

二、启迪思维,引导学生自学

通过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除了给学生丰富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围绕一点进行拓展,自己去搜集资料、完善知识点,从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大问题教学法或者图标结构法,纲目式地设置相关问题,这样便于引导学生全面看待问题,理性看待历史,从而在引导学生思考、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培养他们更加理性地思考问题的习惯。

例如,结合《春秋战国的纷争》这一课,教师曾采用类比图标法设置几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1.生活中的“狼来了”与“烽火戏诸侯”有什么共同之处?

2.“春秋五霸”有什么相似之处?

3.春秋与战国有什么不同之处?

让学生课前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去阅读课文,到网站查找相关资料,目的是能让学生有更全面的认识,而不是管中窥豹。相对而言,资料搜集得越全,学生得出的结论也越客观。当然,如有可能可以提前一周让学生分组去搜集材料、编辑小报或者讲故事,甚至还可以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很多时候不在于书上讲解什么,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辩论、思考,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历史观。这才是学习历史的根本目的。

三、攻重克难,强化课堂效果

无论什么样的课堂,都有教学目的;无论多么“胡闹”的课堂,也有重点与难点。对于历史课来说,往往重点、难点就是考点,就是学生讨论的焦点。传统教学,虽然也有重、难点,但方法单一,不能给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而采用多媒体则可以带给学生一种立体的感官刺激,从而让学生形成多元效应,更有利于攻重克难,便于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繁盛一时的隋朝》一课,重点是“大运河的开通”,相对而言文中内容少、故事情节不多,这就给学生学习带来了一定难度。在教学中笔者先播放影视片《隋唐英雄传》中的有关片段,配以幻灯《开凿大运河图》,将纤夫拉纤的场景配合拉纤时的号子声制成声色交融、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刺激学生的感官、思维,既让学生“身临其境”,切身感受到当时底层纤夫那种生活的艰辛和无奈,又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对隋炀帝过度役使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的愤慨。

四、创设情境,深化思想教育

学习更重要的是自我体现,仅仅靠文字、图片无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历史,而让多媒体走进历史课堂,则可以通过图片、声音、视频为学生营造一种真实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暂时忘记现实,重温那段“历史”。这种通过多种感官来引导学生走进历史、感受历史,从而真正去发现历史,最终以史为鉴的教学形式,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从而深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例如,针对《“文化大革命”的十年》这一课,虽然教材中有所描述,但是现在的学生却没有那种体验,对种种所谓的怪异现象也缺少直接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很难理解文革的苦难,自然也就无法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为了增强学生的亲身“感受”,笔者根据教学内容,专门播放了两段视频,一个是红卫兵扫“四旧”的场景,到处乱打、乱砸,现场一片乌烟瘴气;另一个则是播放了结果,工厂关门、农田荒芜、很多人被无辜批斗。一幕幕真实场景的再现,直接冲击学生的心灵,可以帮助他们了解真实的历史。此后,教师再呈现出大量的文史资料,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得出结论——“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灾难,对于国家、对于个人都是不幸的,不但要彻底否定,而且还要极力预防极左或者极右思想,不要让悲剧重演。这样通过层层铺垫,学生就能理解团结稳定的重要性,增强对历史的责任。

五、推进课改,实现模式转变

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依赖于教师的讲,而当多媒体走进历史课堂时,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教师是主导,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具体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点,或者给学生一个点,其余让学生自己去挖掘、整理、思考,最终自己得出结论。

例如,在学习《19世纪前期欧洲与1848年革命》这一课时,由于教材与参考资料相对分散,讲解往往有一种模棱两可的感觉,当然更重要的是容易给学生造成思维过于分散的现象。因此,笔者就曾围绕学生自学,通过引导学生整合知识点以及具体流程图,在“形成—维护—动摇—瓦解”的步骤中,引导学生自己整理出相对分散的知识点,从而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加以讨论阐述,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

上一篇: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顶岗实习协议书下一篇:中心管理制度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