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的档案管理

2024-06-10

新形势下的档案管理(精选7篇)

新形势下的档案管理 篇1

内容提要:班级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班级的人际关系问题、公平问题、资信问题。作为教育者应具备较高素质,切实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关键词:班级管理;人际关系;公平;资信。

班级管理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如何提高班级管理效益,使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值得深思的重大课题,也是我们新时期班级管理工作应追求的理想目标。怎样才能实现理想中的班级管理模式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一、班级管理中的人际关系

班级管理就是人的管理,管理人尤其是管理好人前提是了解人。对班级的每一个学生所处的“位置”及任课老师评价都应非常透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协调好人际关系,从而实现优化管理。

目前,班级内的人际关系现状如下:在老师和学生的眼中,班级中的学生可分为三类:人缘型,中间型,嫌弃型。他们都有自己本质特点,表现如下。

人缘型学生的特点:(1)表里如一的健康人格;(2)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3)健壮的体魄;(4)优异的成绩;(5)较强的工作能力;(6)良好的品德等一系列的特点。这些学生大多都有良好的家庭背景,生活目标明确,有主见,有坚强的意志,善于自我观察,自我解剖。

中间型的学生特点:(1)渴求进步,但又害怕困难。这些孩子普遍有较好“天姿”,也追求进步,但意志薄弱,遇事犹豫不决,做事“虎头蛇尾。”(2)满足现状,努力程度不够,有少数中间型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水平不高,(即自信心差),不能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研究表明,这些学生一般家庭条件优越,父母对他们疼爱有加,过分依赖父母,自立自强能力差,缺乏竞争意识,这类学生占班级绝大多数。固而帮助这类学生搞好人际关系,对管理好班级工作有决定性意义。

嫌弃型学生特点:(1)学习意识不浓,成绩差,具有攻击性行为。(2)品行不良,难以与人相处。这类学生一般不受老师和学生的欢迎,最主要原因是品行不良。他们经常被冷眼相待,自尊心、自信心不强,被人们忽略。这类学生虽不多,但教育不当,对管理班级来说是一大障碍。改善好他们的人际关系,具有特别意义。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确立“以生为本”思想,充分调动每一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具体做法如下:

对待人缘型的学生:既要肯定长处和优点,让他们充满信心不断进取,还要一分为二地分析他们的所作所为,让他们明白自己也有缺点和不足,不过平时被自己的长处所掩盖。从而让他们保持清醒头脑,克服不足、克服骄傲自满情绪,不断完善自己,另外还要求他们主动接触其他同学,帮助他们。关心他们,搞好自己的人际关系。

对待中间型的学生:首先,合理安排他们工作,让他们自己发觉自身的价值,帮他们树立信心、志向。因而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性格,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鼓励他们参加,自觉自愿地接触周围的同学和老师,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从而协调他们的人际关系。

对待嫌弃型学生:大部分人们认为,他们与班集体距离较远,对待师生的关怀有拒绝和抵触情绪,处于破罐破摔的状态中,自尊的脆弱。帮助他们搞好人际关系,(1)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形式讽刺挖苦他们。(2)要找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对自己一方面的特长,挽救他们各方面的发挥,从而鼓起勇气,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这样这类学生与老师和学生的距离缩小。

怎样才能建构起班级人际关系,而且要达到最优化呢?具体有如下方法:

(1)情境熏陶法。情境对班级人际关系改善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下边的问题:加强班级内的学风、班风建设,使班内形成和谐的文化氛围,促进凝聚能力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对协调人际关系有不可替代作用。

(2)实践锻炼法。实践对学生来说,即包括课堂内也包括课堂外的。首先,在课堂学习中,建构集体性学习模式,受传统地师生单向交流影响,尽管有些教育者曾做过相当大努力,力图打破旧模式,但都跑不出传统思想怪圈,总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事实证明上述师生关系不得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妨碍人际关系建构。因而课堂上也应采取集体式学习,我曾在课堂上采取前后四人一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当然这种模式可灵活多变,先采取水平相当原则,再采取优差结合原则,每节课10分钟时间集体学习。这样有利于同学间交往,改善人际关系。更有利于嫌弃型学生民主意识和合作意识增强,满足他们的表现欲。而且也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绩,其次,开展课外活动,这种方式一般都是分小组进行,增进了团结,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师生间、生生间感情,促进了人际关系形成。

(3)心理教育法。影响班级人际关系形成的因素很多,但来自学生本身心理方面是最关键因素,不少学生在交往上存在心理障碍,尤其是嫌弃型学生,要么自卑退缩,要么过火失态。因而初中政治专门设置一学年心理知识教育课。当然这只是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从实践中吸收教训,身体力行,切实体现良好人际关系,给自己的学习、生活等方面带来的便捷和快乐。使每位同学能有一种良好心态处理一切,为班级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二、班级管理中的公平问题

班级管理能否从公平的角度进行,直接影响着

[1][2][3]下一页

学生的身心发展。然而现在中小学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有以下几方面:

1、重视班级的社会化功能,忽视班级的个性化功能。班级对学生的社会化功能主要表现在按照社会要求对个体的社会同一性的教化,定向和控制,其功能的作用方式是对学生施以环境和教育的外部影响。班级对学生的个性功能表现为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水平及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社会化影响为媒体,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青少年时期是个人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而班级管理的任务之一就在于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社会化并不排斥,统一性并不排斥个体的自由发展,一个真正社会化的人,应该是一个有独立个性的人。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社会化功能,而且也是个性化过程,而目前的现状过分强调班级管理中的社会化功能,忽视了班级管理的个性化功能。这也即管的过严过死的管理主义。这种管理主义对学生的危害表现为:(1)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班级活动中,过分强调“听话”和“遵守纪律”,把班主任在班级中地位、权力绝对化。(2)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因为它所强调一种简单的规范和服从,而不是一种个性和主动,强调同一性,步调一致,所以这种管理主义不能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比较好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装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3)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因为它强调的是标准化,模式化和整体划一,对学生来说,是失去 一部分发展的机会,是对学生内在潜能的遏制,实际上造成学生发展的不公平。班主任应关注班级活动中的管理主义倾向的消极影响,使社会化和个性达到和谐的统一。从公平的角度来讲,班级需要科学管理,班主任老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别,让所有的学生认识到在班级体都是平等的,形成民主和谐,宽松的班级气氛,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2、重视正式群体,忽视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通常包括:班级学生集体,班共青团集体和少先队等负责组织开展全班性的活动,此外还有些兴趣小组也属于正式群体,这个群体目的任务明确,成员稳定,有一定纪律和计划,经常开展活动。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它包括志趣相同,感情融洽,或因地域等关系,以及其它需要而形成的学生群体。非正式群体特点是自发性、相容性、不稳定性和易变性。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共存,对学生身心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但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着班主任重视正式群体,忽视非正式群体的不平等现象,甚至对非正式群体产生歧视。

班主任应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即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它确有活力,是学生进行学习、娱乐、生活和交往所必需的,可以弥补正式群体的不同。因为课后每位同学都有过非正式的小群体生活。当然,非正式群体也有盲同性、消极性。例如:过分投入非正式群体生活,不关心学业;有的具有排他性,不允许其他同学加入,不团结同学;有的则迷恋于吃喝玩乐,甚至违法乱纪。这就需要班主任老师的正确引导,化消极为积极因素。如果老师不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将使他们和正式群体同学对立,不利于班级管理。因而老师应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可偏爱正式群体,非难、歧视和打击非正式群体要善于引导他们和正式群体团结起来共同实现共同和目标,为建设好班集体发挥各自的作用。

3、重视优秀学生,忽视差生由于学生生活背景不一样,学习习惯不一样等差别导致学生在班级中的表现不一样。因而有的占据优势地位,部分学生处于不利地位,而班主任老师管理中存在着重视优势学生,而忽视处于劣势学生。这就出现教育不公平现象,最终导致班内出现两极分化。作为班主任老师,应该坚持一致看待原则不管何背景,都是我班级中的一员,都应平等对待。

对待“差生”。歧视差生是班级管理中最普遍现象。最明显的表现是:座位安排上,差生都在班内的.最后一排,不管他近视或个子不高等原因,而优秀生个子再高,也在前几排。而这样无疑使“差生”好象分隔出课堂一样。其次是教育评价中歧视差生。一个优秀生犯了错误,班主任老师能原谅,还是受老师喜欢。而如果差生犯了同样错误,班主任会从重处理。把不公平摆在了桌面上。这些差生并不是真“差”,而是由于没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或者没有良好的家庭环境而使他成为所谓“差生”。只要在老师帮助下,差生转变为优秀的。

三、班级管理中的资信制度

所谓资信制度,指在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的前提下给班上每个学生的信誉进行计分量化,以此来促进学生自觉、自主地遵守学校和班级的规章制度,管理班级。有两层含义,一是受教育者向着有信誉的方向发展;二是教育者应培养受教育者自觉爱护自己信誉的良好习惯。

1、实行资信制度的需要。

中学生下处于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候――塑型期,在此阶段,如果不能培养出守信的好品德,今后是很难发展并有所成就的。这就需要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爱护自己信誉的迫切性、重要性。如果从大的方面说,社会发展,进步也需要品德优良的人,守信的人,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作为教育者便有义务承担这个责任,培养而且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形成爱护自己信誉的良好习惯,为社会输送品德优秀的人。

2、实行资信制度的理论根据。

班级管理中实行资信制度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从教育学角度出发,我们应当培养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能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渴望自己被认可,当然也就

上一页[1][2][3]下一页

希望自己成为被人称为守信的人。根据以上两点,我们要对学生的信誉评分,表扬高分者,提醒落后者,使其内化为进步的动力,达到自我提高的效果。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在<<学问>>中提到了“谨而信”,意思是做人要谨慎讲信用。孟子也曾说过:“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里的“朋友有信 ”指朋友之间相互讲信用。国处的思想家也谈到过信誉问题。十七世纪英国着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洛克曾指出:“我认为一个人-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最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都得不到幸福。”据此,我们认为德育是重要的,也为班级实行资信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3、实行班级管理资信制度的具体设想

鉴于以上分析,在班级管理中可实行资信制度,具体设想如下:

目的:以培养学生守信等优良品德。

班级管理机构:实行以班长为领导核心的班委负责制,具体事物由资信评价委员负责。为保持公正、公开,资信评价委员可设两名,轮流记分、统分、报分,并及时向班主任和全体同学汇报。

具体操作:实行资信管理分,每位同学其始分可设100分,依据具体条款(具体条款可依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学校规定和班级实际规定)和实际得分扣分情况,有资信评价委员予以加减分。学期末公布个人资信分,在班级表扬先进,警惕落后,作为评优选先的依据。

当然,以上只是我们在实践中摸索的总结和设想,班级管理实行资信制度在现实中能否行得通,如何完善还有待实践检验。但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探索有效的教育管理方法,用科学的管理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总之,处理好以上几个问题,将有助于使班级管理达到优化,促进师生共同进步。达到班级共同奋斗目标,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

新形势下的档案管理 篇2

重视档案信息管理, 不仅体现在领导的讲话和文件制度中, 更应体现在实际工作中, 体现在企事业适应新知识经济时代的有效机制中, 体现在新的档案信息管理方法中, 体现在加强档案信息人才培养中。对于现代档案信息管理来说, 要舍得对信息档案建设先期进行投入, 不仅要对现代化网络设施进行投入, 还要对保存这些档案信息的馆舍进行投资。对信息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储存、验证核实和分析利用, 形成档案信息, 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毛泽东曾说过的“去伪存真, 去粗取精”的过程。而这一过程需要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技术工具, 现代企业的ERP系统也是这种形式, 是先进的管理工具之一, 而其目的是最大化地管理和利用好各种信息资源。现代档案信息工作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第一, 企事业档案信息工作统一管理, 形成档案信息电子信息化管理

在新形势下, 要突破过去档案信息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将档案管理应纳入到整体管理体系中去, 根据实际情况将档案、信息情报资料进行一体化管理, 将有利于知识产权统筹管理。这样, 实际的知识资源管理对象与虚拟的信息网络技术相结合, 整合创新形成整体化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平台, 构建企事业自身强有力的知识资源管理拳头, 形成了强大的信息档案资源库, 使知识资源得以更好的共享, 形成高效的、集成化的信息链。

档案信息部门, 相当于一个企业中的事业行政部门, 具有监督指导各种档案信息管理工作。档案管理实际上是对各类信息的筛选与整理, 并保存具有社会和经济价值部分, 以便后来工作的参考查证, 以便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而用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工具联接各业务工作, 数据汇总到档案信息部门, 不仅有监督管理职能, 而且是个信息再处理的过程, 这一系统管理要坚持技术与管理并重, 要以管理统领信息技术应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促进管理观念更新。而对各类信息进行统筹技术处理, 不仅节约了企业的成本, 也提高了管理效率。

企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要求做好电子化档案信息管理工作, 而且其数据量、其现代化的管理方法与技术已大大提高, 那么就要求制造业的企业与时俱进, 不管是老单位还是新的单位机构都要做好其规划。各项数字化软件, 最终落脚点到档案信息网络服务上来。实现制造全息数字化管理模式, 档案信息不仅应以整合保存各项数据, 更应以服务为重点工作。

建立全部电子文件档案管理, 实现全息数字化管理。这是信息技术的革命, 也是管理性的革命。电子文件管理模式经历了“集中”与“分散”管理模式相互博弈的过程。经过近些年实践的验证, 集中逐渐展现其优势, 它不但有利于电子文件信息的长期保存, 还可以有效地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档案信息孤岛问题, 最大化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传递。比如制造企业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与产品数据管理PDM为代表的数字化设计不仅应共享, 甚至还要与后继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相联系形成数字化管理;当然, 以企业资源管理系统 (ERP) 去整合各数字化管理这样不仅对每份文件, 甚至对每份岗位每份工作任务都有监督式的管理体系。

第二, 加强档案信息人员队伍建设, 树立档案信息创新观念, 不断加强管理人员的档案信息意识

档案信息人员第一要有责任心, 要勤劳, 要有耐心、细心。企业要求档案信息人员积极收集整理各类信息资料, 特别是重要的历史文件记录、设计图纸及凭证资料的收集, 要求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档案专业知识做好档案信息服务。

档案观念创新要求树立超前意识, 加大档案信息服务机制的创新力度, 最大限度地为企业中心工作服务。档案信息人员主要职责是收集整理、保管、发布利用各类档案信息, 以其服务企业效益原则。现代企业的发展形势注定了档案信息人员仅有档案信息专业知识已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具备与该企业相关的专业基本知识。企业档案信息人员应积极参与各项工程中去, 使其不仅有些专业知识, 而且有经营管理经验, 编辑信息等各种能力, 这样才能培养出能适应企业发展的复合型档案信息管理人才。

档案信息管理人员应有三种类型, 一是档案信息员, 负责企业一般性档案信息处理;二是专业计算机人员;三是复合型档案信息人才, 此类人员不仅应熟悉国家档案信息政策法规, 而且应具有丰富的档案信息管理经验, 能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组织汇总处理并能分析企业各类档案信息, 为企业各项重大决策服务。

企业档案信息处理部门是企业信息链的发动机, 其部门人员好似这个企业的信息记录分析员, 企业档案信息管理执行的过程中, 人的因素很重要, 包括企业档案信息人员的素质、技能、责任心等, 当然还包含对企业全体员工档案信息意识的培训过程。其实企业每个岗位都有着档案信息职能, 进入现代信息时代, 企业的每个员工必须要有档案信息意识。

第三, 施行严谨管理方法及流程化管理制度, 适应新形势下的企业档案信息工作

企业行为不是个人行为, 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有其信息记录, 必然对以后的企业行为产生作用, 而这些信息记录保留不全或遗失, 势必对企业今后的工作产生不良甚至是重大的影响与损失。企业信息档案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资料, 其档案资料虽然是企业各项活动完成后形成的结果, 但要先期制定相应的档案信息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企业可以在档案信息法律、法规及技术条件允许的范围内, 遵从效益原则, 加强企业信息档案管理职能, 不拘一格地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档案信息工作管理模式与方法。企业管理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就是要做到“记我所做”。所以说, 企业的信息档案工作同时也具有制度监督职能, 其管理过程应与ISO9000体系认证相结合, 能全面检查企业各类管理流程工作。

档案信息管理方法除了现代化的工具运用外, 流程化管理制度和对管理对象思维方式也很重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 (GB/T 11822-2000) ”中规定:产品类档案按产品开发设计 (含初步设计、技术设计) 、工艺、工装、加工制造、生产定型等工作程序或按其产品系列、结构排列。这只是个指导性文件, 产品类案卷及底图到底是按“产品系列”还是按“产品的生产程序”进行排序, 这就看各企业了, 当然一般是按“产品系列”进行排序, 但部分图纸的换版升级如何处理?怎样标识?如何进行更改图纸的管理?像这样的细节问题, 也应该在档案信息管理制度中得以体现。

综上所述, 档案信息工作应顺应新形势下的企业发展规律, 结合自身企业的特点与情况, 运用适当的档案信息管理模式与方法, 做出适当调整、转变, 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益为原则, 不断提高企业档案信息管理水平。有了企业信息、档案、情报等统一化管理及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大力支持, 有档案人员的专业化管理, 有了管理制度的完善, 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就会做得更好。

新形势下的档案管理 篇3

现代化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化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声像技术、电子通信技术等新技术、新手段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办公自动化和无纸办公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各种新载体、新介质的档案形式,给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新的挑战。档案工作必须适应时代发展,适应科技发展,更新观念,更新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

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为档案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快速发展。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必将取代传统的管理手段,档案载体将由傳统的“白纸黑字”转变成“电子数字”,档案的收集、存储、管理和利用等各项工作都将发生质的改变。特别是电子档案自身的机读性、档案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档案信息存储的高密度性、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和集成性等特性,都需要我们用新的思维、新的观念、新的方法去重新建构档案学的理论基础和档案工作的实践原则。所有这些,都为加快档案管理现代化步伐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是现实的迫切需要。从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来看,现有的档案保护条件和管理手段还存在很多漏洞和问题。据抽样调查显示,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的档案由于载体材料差,加上保持手段跟不上等多种原因,已有20%左右的档案出现褪变现象,褪变严重的已变成了“无字”档案。由此看来,档案本身也向管理现代化提出了挑战,迫切需要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提高管理质量。

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是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在每年文件归档之际,档案人员都要进行收集分类、分析鉴定、编目整理、立卷保管等工作,运用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可减少许多手工劳动。机关档案实现自动化,从文件的收发、传阅,年终的分类、鉴定、立卷归档一气呵成,随即打印出卷内目录、案卷目录,既减少人力,减轻工作强度,又做到立卷整洁美观,提高了档案保管质量。

检索速度迅速、准确,提高档案的查准率和查全率。其一,计算机检索虽然比较复杂,但它具有高速运算的特点。手检速度与电子计算机的检索速度是根本无法比拟的。其二,查全的可能性大。计算机检索档案可以同时在若干个数据库中进行搜索,遗漏的可能性小。而在手检中,因受人力、时间、地区和其他条件的限制是不可能办到的。其三,查准率高。电子计算机数据表达、逻辑运算都能以很高的精确度进行,只要标引准确,是不会发生差错的。

输入存储全文档案,有利于保护档案原件。计算机存储档案,主要目的在于保护档案原件,提高利用效率。利用扫描仪和光盘进行全文输入存储,就起到了很好的保护原件的作用。

因此,建立现代化的档案管理系统,实现档案管理的根本性转变,是档案工作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思路和方法

实现管理思想的现代化。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长期传统环境下工作所形成的思维和方法上的定式,档案工作者在思想观念上难以将现代化管理引入到档案工作中。近几年,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已经让档案工作者认识到计算机、网络等已成为档案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技术和工具之一。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实现档案管理思想的现代化,才能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以开放的视角,积极寻求档案工作的生长点,在较高层面上来筹划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方略。

实现管理方式方法的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买计算机,编程或买一份软件,输入微机三部曲。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档案的整理、著录标引、数据输入和为它们服务的分类法、词表等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的基础工作。档案原件是信息资源,是资源就有一个开发过程,计算机管理档案不能只停留在目录检索那种初步的不充分的信息开发阶段,而应更深入地发掘档案信息资源,变被动等待检索利用为主动提供各类信息服务,这就提高了开发档案的档次。同时,社会的需求与承认也会大大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变得愈来愈重要,档案馆要按用户的要求提供文件和有关的事实材料,以此证明自身的存在,这一点日益关键。这就要求我们档案工作者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规范化的科学管理模式,改变封闭的现行管理方式为向外的“开放型”管理方式,使档案服务由内向型转为外向型,直接面向经济,面向公众和社会的需求。

实现馆藏资源的现代化。档案馆藏资源的现代化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基础,数据库的建立则是档案馆藏资源现代化的标志。因此,档案部门要把数据库建设作为信息建设的基础工程和核心任务来抓。现行档案馆的馆藏档案多以纸质、音像、声像材料为主要载体,电子文件和数字信息非常少,势必影响到数字档案馆信息的传输和信息的提供利用,造成信息停滞和利用需求的阻断。因此,加快档案馆原始信息的数字化转换进程和电子文件的积累,保证可传输数字信息的数量,并不断补充、更新和完善是档案工作满足社会需求、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必不可少的一环。

实现人员素质的现代化。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对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面对各种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含量的专业设施,需要一批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进行日常维护、维修;各种应用管理软件的升级、更新,也需要相应的软件开发人员的开发研制。同时,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也要相应做出调整,除熟练掌握档案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数据库管理知识以及电子文件的管理知识,并具备一定的适应数字化建设发展需求的基本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数字化档案信息,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服务水平。

(作者单位:泰山学院综合档案室)

新形势下的档案信息化建设 篇4

党的十七大胜利闭幕以后,在档案界迅速掀起了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热潮。2007年10月25日至26日,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在北京联合召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试点工作会议,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试点工作由此全面展开,档案信息化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杨冬权指出,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做了新的全面阐述,为档案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北京市档案局紧跟形势,非常及时的举办了此次以“档案工作构建和谐社会”、“档案信息化建设”、“基于知识管理的档案管理”“电子文件管理”为培训内容的档案高级研修班。下面是本人通过学习的一点体会:

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档案是国家、组织和个人在社会各项活动中形成的真实的原始记录,它的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文化等各行各业,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王刚同志在关于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批示中指出:“档案信息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是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作”。

档案信息化的实质是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筹组织与规划下,以馆藏档案为基础,通过一切有效的信息技术手段和途径,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和提供利用服务,满足信息化社会对档案信息的需求。传统的档案工作主要通过手工的方式,这种方式在一定时期内适应了我国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但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成熟应用,传统的档案工作方式已不能完全满足用户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档案信息化已经成为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档案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信息化社会对档案工作的要求。信息社会的建设环境下,档案的载体需求已经从传统的纸质转变为电子化载体、网络化载体、数字化载体,档案信息内容的需求更加趋向于综合化,档案信息内容的利用需要提供更加准确、高效的服务,档案信息化是符合我国档案利用需求的新形势。

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规划

国家档案局在印发《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本着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级建设、安全保密的原则,加快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推动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和数据库建设,在部分中心城市建设示范性数字档案馆,开展公众网上查询档案信息服务,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围绕这个目标,要抓好档案信息化建设,就是要实现档案工作的现代化、标准化、公开化和服务社会化。

档案工作现代化,包括档案管理设备和工作手段的现代化、档案工作程序标准化、管理思想科学化。没有标准化就没有档案的信息化,建立适合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标准体系已是摆在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面前的一项严峻的任务。政府信息的公开是民主政治的前提和基础。档案作为政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性、政策性、技术性相对比较强,所以需要对公开工作保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政府信息公开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确立“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的正确思想,坚持公正、公平、便民的原则,做到法律没有规定要保密的都要公开,涉及到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原则上不得公开。在推进档案社会化的工作上,要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档案的宣传工作,做好档案馆的各项业务工作,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丰富档案数量,做好档案征集、开放、编研工作,充分运用先进的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加强档案的管理和利用工作,真正做到档案服务的社会化。

三、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档案服务质量的改善。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可以保证档案信息服务的及时性、准确性、适用性、完整性和经济性。在现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在各个对档案有需求的行业需要档案信息保持一定的时效性,与此同时,档案信息由于存储分散,搜集信息的条件、接触范围、人员素质有限,判定档案信息是否准确完整和适用于用户所需服务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档案

信息具有更高的准确性。档案的信息化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对信息资源综合和集成共享的优势,集中提供用户需要的档案信息查阅服务,借助于计算机的网络的高度普及,档案信息不再拘泥于服务的时间和地点,可以随时随地地为档案用户提供服务,档案信息的检索、流转、利用更加准确而高效,在档案信息服务的内容和方式上都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档案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档案业务工作的实质是对馆藏档案信息的输入、处理、存储和输出。档案管理人员手工收集、整编、管理、提供单位利用,工作量比较大,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档案信息化为档案信息的录入、处理和输出以及馆室工作信息的流转提供了高效、准确的信息通道,档案管理真正可以做到自动化、实时化、网络化,数据可以做到一次录入、多次使用,促进了诸多业务环节、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减少了工作中的冗余环节和决策失误,在档案收集、处理、存储和输出等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和速度上较传统方式都有了很大的改善,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得到切实提高。

档案信息价值的增值。档案信息价值的大小既取决于信息主体的多寡,又受制于信息客体的范围。通过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集中,将分散的档案信息资源通过网络联结集中到一起,避免了“信息孤岛”的出现,网络上的任一个用户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任何一个档案馆的档案信息,在档案资源的利用范围上不再受地域上的局限,简而言之,档案的信息化可以让更多的人查阅到更多的档案,从而达到档案信息价值的增值。

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经营管理工作 篇5

元化的发展态势;四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现状发生了变化,农村集体经济相当薄弱,面对诸多历史遗留问题举步维艰。新形势要求农经管理工作必须创新体制,统筹“三农”问题,兼顾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县农经总站在省市业务部门的正确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结合我县实际,提出了新时期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新思路,即“突出重点,真抓实干,坚持以创新体制求发展,求真务实减负担,增收节支化债务,科学管理求规范,扎实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经营管理工作”。

一、以提高素质为重点,切实加强经管队伍建设。

经管工作是一项对工作人员业务水平、思想道德品质要求都很高的工作。经管队伍必须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增强责任感和自信心。为此,**县农经总站加大力气,加大投入对经管员和村助理会计进行培训学习和业务考核。一是举办各种培训班,加强对农经工作人员的政策理论培训,转变其思想观念,使其适应时代的变化与要求,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二是通过与财政、审计等相关单位合作,组织服务机构进行服务资质考核,实现全部工作人员持证上岗;三是采用以会代训的形式,加强业务交流,发现新情况、新问题,随时学习、随时纠正;四是加强对村级助理会计的业务考核和实行招聘制度,打破大锅钣,真正实现了能者上,庸者下,能上能下的公平竞争机制。通过培训学习和业务考核,全县经管系统树立了学习之风、调研之风,确保了财会队伍和工作人员素质的稳步提高。

二、以委托代理制和电算化为重点,切实加强业务指导。

经管工作必须固本求源,抓住了业务指导、监督管理就是抓住了经管工作的生命线。

我们一直把加强业务指导,提高核算水平做为经管工作的重点。从2002年起,**县农经总站就率先开展了电算化工作。2005年彻底甩开了手工记帐,全面实现了电算化。现在,每季只需将发生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一次性录入微机,在机内形成记帐凭证即可。这样不但简化了核算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增强了村级财务的透明度。实施电算化能避免以往村财务管理上的许多漏洞,让群众放心,干部省心。

2003年,我们又针对村财务管理程序不严,制度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在村级自愿的基础上,采取四项措施,积极稳妥的推进农村财务委托代理制。一是严格收入监管,杜绝坐收坐支、私设小金库等问题的发生;二是实行预算审批,对超预算方案的项目或资金都不予批准;三是强化民主监督,预算方案、决算情况均报民主理财小组审议;四是实行分级责任追究制,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委托代理制运行两年来,收效良好,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三、以“减债工程”和“筹资筹劳”为重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农民负担问题,多年来,我们一直采取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确保农民负担的减轻和不反弹。一是精减机构,各种费用限额开支;二是加强对涉及农民负担的收费项目和标准进行审核、监督;三是对农民的各种收费实行公示制,全县十个乡镇都制作了涉农收费价格公示板,在公开场所悬挂;四是加强对农民负担的重点监控,对农民反映强烈的问题督查督办,限期解决。

从2002年开始,我们把减负工作的重点放在了积极化解村级不良债务上。几年来,我们不畏困难,脚踏实地,在村集体经济极端艰难的情况下通过增收、节支、清欠、清地、降息等措施,努力开拓债务化解新渠道。三年共化解村级不良债务5014.1万元,占债务总额的26.8%。

农村税费改革后,如何促使村级公益事业健康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于是我们把每年的三月份作为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议事月”,通过此项工作的开展,增强了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了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性,确保了农村集体公益事业的有效发展。2007年138个村向230,686人筹资275.6万元(每人12元),申请以奖代补资金137.8万元,极大的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四、以宣传贯彻《农村土地承包法》为重点,切实抓好,农村稳定工作。

农村税费改革以来,“一免两补”政策的实施使广大农民欢欣鼓舞。与此同时,土地矛盾也成为农村信访的焦点和重点。为保证《农村土地承包法》正确贯彻实施,**县农经总站举办了两个培训班,一个是针对乡镇干部及乡镇经管员的培训班,一个是针对村干部和村助理会计的培训班。我们通过电视宣传、标语宣传、印发手册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农民认真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法》,宣传面达到百分之百,实现了家喻户晓。我们还集中人力物力开展了对可能引发土地纠纷案件的排查工作,并出台了《关于妥善解决全县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问题的实施意见》,为农村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为及时处理信访案件,维护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正当权益,确保农民的合法利

益不受损害,我们调整分工由站长主管信访工作,亲自接待信访农民。为保证信访案件及时准确查处,站内工作人员又组成了4个专案小组负责专案审计,全站上下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局面。

五、以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审计为重点,切实加强村级财务管理。

为维护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益,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推行了乡镇经管站长审计责任制,开展了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2007年对全县村级206个基本核算单位2004至2007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并针对三大方面37个问题进行了整改。

在帐前审计工作过程中,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原则,坚决堵塞村级财务管理的漏洞。为压缩非生产性支出,全县146个行政村全部签订了管理费使用责任状。审计过程中严把凭证录入关、审核关,加强票据管理,确保财务手续的完善;严格执行财务收支预算制度,确保资金使用符合规定,充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六、以发展农民专业协会为重点,切实提高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组织化程度。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组织和引导农民发展生产、参与竞争、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种有效组织载体。

我们通过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经合**县的实际情况,决定以农民专业协会为突破口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我们采取了完善推广、示范引导、企业带动、部门领办等多种方式方法,全县共发展农民专业协会218个。其中夹信子镇的“宝石河”毛葱协会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级试点协会,万金山乡的“三江”生态水稻协会被省农委确定为省级示范协会。他们生产的许多产品已经走出国门,远销泰国、马来西亚、欧盟等地。协会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给广大会员带来了实惠的同时,也使广大农民看到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我们提倡和鼓励发展经纪人队伍,扩大农副产品销路。目前全县1548名经纪人正活跃在广大乡村,在农产品流通领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七、以拓宽工作领域为突破口,强化经管站职能作用。

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县站狠抓劳务经济,大力加强农民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专业技能。积极搭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平台,拓宽农民增收途径。2006年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419人,2007年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378人,2008年目前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264人。

为了解决农村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县站组织建立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站已88个,设立信息员145个,配备电脑88台。2007年,县站依托北方农网和黑龙江省农经信息网,实现了资源整合型信息化服务,2007年先后被黑龙江省和国家确认为信息化建设试点单位,2008年正在向国家发改委申请立项。2007年为全县农民代购化肥423吨,2008年为全县农民代购化肥746吨

在新时期,**县农经总站将继续在省市站的指导下,以全心全意服务于“三农”为宗旨,以三大管理、三项指导为基础,紧紧围绕省市站确定的工作重点,继续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巩固扩大减负成果,进一步完善委托代理制,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加速农村产业化步伐,努力实现重点工作有新突破,基础工作有新拓展,常规工作有新局面,不断提高农经工作的水平。

**县农经总站

浅谈新形势下的档案管理 篇6

关键词:档案,管理

1 搞好档案工作, 领导重视是关键。

一个单位的任何一项工作, 都必须有领导的重视, 才能使这项工作顺利开展;如果领导不重视, 许多具体的工作都会困难重重。领导对档案工作的价值和认识程度, 决定着他们对档案工作的态度,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档案工作的发展。因此, 把档案工作列入领导的议事日程, 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是规范档案工作的需要。对档案管理人员来说, 则应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 去争取领导的重视。如果只是一味的指责、埋怨领导不重视档案工作也是很难做好的。要使一个单位的档案工作有起色, 领导和档案人员都必须重视档案工作。就档案工作而言, 档案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工作成果是决定档案工作好坏的根本原因。这个根本工作是内因, 领导的重视是外因,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那么应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 去争取领导重视档案工作呢?

爱岗敬业, 使领导满意自己的工作。领导是否重视档案工作,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满意不满意。因此作为一名档案工作人员首先要热爱本职工作, 忠于职守, 在领导和群众心目中留下一个好的印象。

积极宣传, 使领导增强档案意识。有些单位领导对档案工作重视不够, 很多都是因为缺乏档案意识, 认为档案工作在一个单位里不是生产一线, 可有可无, 对领导加强有关档案方面的宣传是十分必要的, 要经常把有关文件、材料给领导看, 次数多了, 自然会在领导的脑海里留下痕迹, 产生作用。尤其是一些与本单位密切相关的材料, 很可能会使领导看后受到启发, 并在实践中力图仿效。要经常向领导汇报档案工作情况, 多谈一些搞好档案工作对单位的益处, 诱导和启发领导重视档案工作。要努力服务, 作为一名档案人员主要是及时地提供信息。使档案发挥其作用, 从而更好地为单位的发展服务。

2 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 档案管理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诸如档案数量越来越多, 数量的庞大给保管和提供利用带来困难:管理方法手段的落后直接影响档案的质量, 只有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 才能有效地解决新形式下出现的新问题。

加强管理意识。档案管理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他要求管理人员既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 良好的职业道德, 办事细心的工作态度, 乐于奉献的工作精神, 又要有扎实的档案管理的理论知识、科技知识, 尤其是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和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档案的基本技能。因此, 档案管理工作者只有涉猎广博的专业知识, 开拓视野, 优化知识结构, 提高综合素质, 才能做好新时期的档案管理工作。

掌握现代化管理技能, 提高综合素质。以前, 档案材料的形成从文件的起草、修改、删减到定稿打印、传阅、整理、归档都是以手工抄写为主。而电子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运用, 可以系统地完成文件的起草、修改、删减、检索、打印、登记、汇集统计等工作, 使文件的形成、运行、转换等各个环节与自动化办公衔接起来, 这种现代化科技手段和先进操作管理技术, 都迫切需要档案管理工作者去掌握和运用。档案管理数字化、信息化是信息社会对档案工作的要求, 也是档案工作者的必然方向。所以, 档案管理工作者要结合自己的岗位工作, 边学习边操作, 在提高业务素质的同时, 特别要注重计算机知识、信息文化的学习掌握上, 努力使自己具备信息知识和网络文化的综合型档案管理人才。

利用现代化技术, 整理档案。档案汇集着大量的指示, 也记载着丰富的信息, 成为一种丰富的信息资源。但档案的整理工作繁琐, 重复劳动多, 劳动强度大。而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整理档案, 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人工立卷时, 立卷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文件进行分类, 尽管都仿照统一的标准, 但因每个人的理解能力不同, 对同一个文件有不同的分类, 因此不可避免的产生分类不准的现象, 影响案卷的质量, 给利用工作带来不便。而利用计算机模拟人工立卷, 然后按类别将属于条目的内容打印出来, 作为以前的那种以"卷"为单位时案卷目录这一检索工具的替代物, 也可按文件形成的先后顺序排列打印, 既降低了人为因素在文件归档工作中的影响, 又发挥计算机的管理优势, 减少了手工操作, 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3 提高档案人员业务素质, 加强继续教育。

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直接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 为了使档案工作人员能够适应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 首先要充分发挥档案工作人员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 努力提高档案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由于设备的现代化, 档案种类和载体的多样化, 管理方法要不断改革, 因此, 对档案工作人员在业务知识、科学知识以及管理操作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原来那些传统的业务知识与工作方法, 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 所以必须对档案人员加强继续教育, 尽快培养一批既能掌握新技术, 又能熟悉档案专业知识的人才, 才能完成档案管理现代化的任务。

提高认识水平, 强化继续教育。发展继续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 首先, 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要充分认识到档案人员继续教育在档案事业发展中的战略作用和实际意义, 认识档案事业的发展, 档案服务质量的提高, 其根本出路在于档案人员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其次, 21世纪的档案管理工作者的机遇挑战并存, 必须真正启动档案人才工程, 培养世纪人才, 将档案管理工作者的继续教育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

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相关运行机制。可以说, 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良性运行机制是开展档案工作者继续教育的关键和保证。首先, 要建立和健全继续教育的管理制度, 如登记、统计、考核、评估、奖励制度;其次, 要建立继续教育的约束和激励机制。约束和激励机制可以促使档案管理工作者产生紧迫感和危机感, 主动地参加定期的继续教育, 更新知识, 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比如, 档案管理工作者上岗前和轮岗后的岗位培训, 档案专业技术人员获得的专业技术职务可由终身有效改为动态管理, 这样, 便可以激励档案工作者增强参加继续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明确继续教育的原则, 选择课程内容。相对于正规学校教育而言, 继续教育具有更直接的目的性、现实性和和时效性。继续教育应从实际出发, 按岗位、分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进行。坚持"学用结合、按需施教、重视实效"的方针, 切实遵守学以致用的原则。第一, 档案专业知识。继续教育应给档案专业人员提供全面系统学习档案专业知识的机会, 尽快提高其专业水平。给档案专业人员提高吸收、补充档案学新理论、新方法、新观念的机会, 弥补一次性教育的不足;第二, 相关学科知识。档案工作融会了许多相关学科知识, 如哲学、历史学、心理学、行为学、公共关系学等, 档案工作者的继续教育应注重对相关科学知识的补充和更新;第三, 现代科技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档案工作的特征之一, 也是档案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档案工作者应加强对信息技术、计算机、科技软件等新技术的学习, 为此, 继续教育肩负着更为重要的职责。

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 要通过各种形式对他们进行《档案法》和国家有关档案工作规定的宣传教育, 使档案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搞好档案管理工作是自己应尽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增强自觉性, 为提高效率创造条件。把档案材料的积累工作纳入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制, 加强对档案材料的控制、积累并进行检查考核, 做到奖罚分明。要建立一个档案管理组织的领导体系, 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检查和考核, 不断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水平。

新形势下的工程合同优化管理 篇7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增加以及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的加大,每天有着越来越多的建设工程相关合同在签订。但笔者在日常工作中却发现,当前我们的行业,在工程合同的管理方面存在不少问题。笔者在本文中旨在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提出加强合同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建设工程;合同;合规

1.现有的合同管理常态中存在的问题

1.1法律意识淡薄,合同签订不规范

建设工程耗资巨大、涉及面广、个性差异大、履约时间长、合同内容庞杂。大型项目要涉及几十种专业,上百个工种,几万人作业,合同内容自然庞大复杂。因此,客观上要求合同条款细致严密,尽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在实际工作中,甲、乙双方由于缺乏合同管理的经验,订立的合同约束条款不全、内容不明、职责不清等现象经常发生。

有些建设项目在签订合同时为了回避业主义务,不采用标准的合同文本,而采用一些自制的、不规范的文本进行签约。通过自制的、笼统的、含糊的文本条件,避重就轻,转嫁工程风险。有的甚至仍然采用口头委托的方式下达任务,待工作完工后再补签合同,这样的合同起不到任何约束作用,可以说是形同虚设。

此外,建筑工程的承包人有时为了业务需要,会超越本企业资质等级签订合同。例如,有些承包商在自身不具备项目施工资质的情况下,为达到承包工程的目的,非法向发包人行贿或者假借其他有承包资质企业的名义进行虚假投标。另外,某些发包方在签订合同过程中利用其优势地位,在合同规定中排除自己的主要义务或者任意修改合同内容,扩大自己的权利。

1.2忽视合同的严肃性,违背等价有偿的原则

自觉执行合同条款,全面履行合同义务,是法律要求合同当事人一切行为的最高准则。签订合同的甲、乙双方,在法律地位是平等的,没有主从之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由于双方的市场地位有所不同,导致权利义务不对等的情况发生。而双方权利义务不对等的情况 ,也为将来工程经济纠纷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合同文件存在合同双方权利、义务不对等现象。从目前实施的建设施工合同文本看,施工合同中绝大多数条款是由发包方制订的,其中大多强调了承包方的义务,对业主的制约条款偏少,特别是对业主违约、赔偿等方面的约定不具体,也缺少行之有效的处罚办法。

同时,在目前的建筑市场情况下,由于业主在建设工程承包中占据主导地位,业主在合同谈判过程中往往会提出一些苛刻的条件,将自身的风险转移到承包商身上。承包商为了工程能够中标,只好接受。个别承包商在实施这样的工程合同时,为了使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就会采取偷工减料或非法分包、转包等手段来控制成本,这样也给工程建设带来隐患。

1.3在合同履约阶段,不合规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工程实践的过程中,常见的合同履约阶段不合规的现象主要是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应签证确认的没有办理签证确认。履约过程中的签证是一种正常行为。但有些建筑公司的现场管理人员对此并不重视,当发生纠纷时,也因无法举证而败诉。

第二、应当追究的动过了诉讼时效。建筑行业被拖工程款的情况相当严重,有些拖欠没有诉诸法律,但当起诉时才发现已超过了两年的诉讼时效,无法挽回损失。超过了诉讼时效等于放弃债权主张,等于权利人放弃了胜诉权。

1.4现行的工程款结算方式尚存在可待提高之处

目前,由于合同双方对风险控制的意识还不高,合同管理水平不高,导致了施工中工程变更、签证比较多。同时由于我国一直使用预算定额等原因,在工程款结算方式上,建设单位与施工方一般都约定竣工后按照预算定额据实结算,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固定单价合同。这样使得中标价格与工程结算的关系不大,对于施工承包商在工程施工的过程控制上没有激励作用,也无约束力,不能真正做到公平竞争,从一个方面也导致了招标过程中各种腐败问题时而发生。

2.在新形势下优化合同管理工作的可行措施

2.1优化工程招投标管理制度

在当前时期,建筑工程招标过程中,由于地区或行业保护主义之风尚存,不时存在着招标人明招暗定、虚假招标的情况。在资格预审阶段,一些人为的因素使得对招标代理机构的资质把关不严,中标后容易产生施工项目偷工减料、工程质量低劣等现象。因此,对于这样的问题,招投标各方应严格按照招投标程序进行招标和竞标,力争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确保招投标程序合法、严谨。在规范招投标管理和合同管理中,还需要加强对承包商资质和诚信度的考察,严把建筑承包商资质管理关,建立与工程量清单相配套的工程管理制度和合同管理制度。

2.2把好合同的签订关

签订工程合同时,最重要的是要根据各工程的特点,选择恰当的发包方式和价款调整条件(指工程设计变更或工程签证导致工程增减的结算条件和结算方法),因为不同的发包方式和价款调整条件,直接关系工程造价的控制效果。

双方应当尽可能选用由国家建设部和国家工商总局制定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再根据拟建工程的特点和招标文件以及发包人承包商双方谈判结果来起草。合同文本必须准确表达双方谈判确定的意思。应当确实做到条款不漏项,文字表达严谨,杜绝使用模棱两可、含混不清词语。

在合同正式签订前应进行严格的审查把关。其要点是:合同是否需要公证和批准;合同是否完整无误,包括合同文件的完备和合同条款的完备;合同是否采取了示范文本,与其对照有无差异;合同双方责任和权利是否失衡,确定如何制约;合同实施会带来什么后果,完不成的法律责任是什么以及如何补救;双方合同的理解是否一致,发生歧义及时沟通。

2.3优化合同执行的过程中管理

工程合同一经签订,确定了合同价款和结算方式之后,要深入理解合同的每一个条款,切实加强日常管理,使管理行为正规化、规范化,作好处理合同纠纷的各种准备,特别是索赔与反索赔的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索赔与反索赔是合同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合同双方攻与守的关系,是矛与盾的关系。

任何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履行过程中都要加强合同管理。因为如果不能及时透彻地分析出风险,就不可能对风险有充分的准备。在合同履行中,推行索赔制度是相互转移风险的有效方法。我国工程承包双方在合同履行中对工程索赔认识不足,缺乏推行工程索赔所需的意识和动力。因此,提高索赔意识是合同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合同是索赔的依据,索赔则是合同管理的延续,深入理解合同的每一个条款,切实加强日常管理,使管理行为正规化、规范化,作好处理合同纠纷的各种准备。

2.4着力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在签订建筑工程合同时,承包商由于缺乏法律和合同意识,对合同的条款往往未经仔细推敲就草率签订,致使发生矛盾时,承包商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在签订工程合同过程中,承包商要树立较高的法律意识,要对合同的合法性、严密性进行认真审查, 从而保证合同的全面履行。同时,要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组织这些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全面提升企业合同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法律水平和业务能力,以更多更丰富的专业知识,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

上一篇:食育课教案下一篇:为虎作伥的意思和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