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自主游戏观察记录

2024-06-19

中班自主游戏观察记录(共11篇)

中班自主游戏观察记录 篇1

实录: 在交通工具主题里,最兴奋的孩子莫过于凌华了。他每天背着一大包的铁轨来幼儿园,问他重吗?他摇摇头。今天游戏的时候,他又被这重书包走入游戏地点。刚把一书包的玩具倒在地上,苏里亚就来了。苏里亚想和凌华一起玩,于是就问:“凌华,我们一起玩吧。”凌华马上反问他:“你今天带了什么好玩的玩具,让我看看,我觉得好玩就跟你换。”苏里亚非常老实,马上打开书包让凌华看。凌华一看书包里是两个火车侠,挺受他欢迎的,于是就答应了苏里亚的要求。苏里亚如愿以偿,高兴的和凌华一起玩。但发现他俩玩的时候,苏里亚一点意见都没有,凌华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于是就看到,凌华守着一堆轨道,还不停的指挥着,而苏里亚不听得跑进跑出,一会帮凌华拿剪刀,一会帮凌华拿纸笔。游戏结束后,凌华非常满足的对苏里亚说:“明天你再带几个火车侠来,我再给你玩轨道,好吗?”苏里亚非常高兴,还跑到其他孩子身边大声地告诉大家。

对策与分析:

中班自主游戏观察记录 篇2

当今幼儿的家庭结构和教育方式不同,大部分幼儿多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规则意识淡薄,因此频频出现“吃点心时不排队拥堵”“争抢玩具”以及“破坏物品”等现象,教育工作者一般都会将幼儿出现的各种行为归结为幼儿行为的品德问题,而忽视了规则在活动中产生的重要作用,规则的存在就是为了避免各种混乱和不公平,有序地开展各项活动。因此笔者以自主游戏为导引帮助中班幼儿建立规则意识,养成遵守规则行为。

二、指导的策略

(一)自主游戏环境创设的合理需求

1.游戏空间的合理布局

在自主游戏过程中,存在动态和静态的区分,如自主建构游戏和自主表演游戏,教师应通过自主游戏种类的不同,加以划分,将静态和动态的游戏隔离出来,可在游戏区域中的地面加上图标和游戏主题标志来加以呈现,幼儿可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不同类型的游戏环境,能有效地规避幼儿在自主游戏中的混乱的现象。

2.创设游戏环境的指示标志

在自主游戏中很容易出现争抢的现象,大多数源于自主游戏中缺少一些明显的指示标牌,将有序的活动打乱,因此在自主游戏中,教师可创设一些明显的游戏标牌,指引幼儿活动。

(二)自主游戏材料投放的层次需求

中班幼儿有不同的个体差异性,因为教师在投放材料的时候,要根据幼儿的行为发展水平投放,可将能力分为三个层次。笔者以建构自主游戏为例,(1)动手能力较弱的幼儿,投放一些低结构的材料,如现成的房子的框架,进行简单拼接即可;(2)动手能力中等的幼儿,投放一些中等结构材料,如有砖头形状的纸盒,需要有一个思考的过程才能行动;(3)动手能力较强的幼儿,投放一些生活中采集的大小不同的纸盒,这种类型的材料需要幼儿有一个更深的思考和组合,才能达成。

(三)自主游戏中教师介入需求

自主游戏的有序开展,不可缺少教师的观察和指导,教师在幼儿自主游戏中介入的时机、身份、语言和行为对中班幼儿的自主游戏开展有着不同程度的助推作用,同时老师的介入可缓解活动中的各种“僵局”,对幼儿的自主游戏质量有进一步的提升作用,中班幼儿喜好模仿,因此教师介入的时机不能过早或过迟,都会影响游戏的开展情况。

镜头一:表演区里的小朋友“炸开了锅”,只见小朋友们都在争抢“小舞台”

A:我是表演的人,你们都走开,这个舞台是我一个人的。

B:我先抢到这个舞台的,我先演。

T:小朋友们,表演区发生了什么事?

C:老师,我们都很想到小舞台上面表演,可是人太多了。

T:可是小舞台只有一个,一次也只能请一个小朋友表演,怎么办呢?

A:让小朋友们一个一个地表演。

T:怎么去给每个小朋友排队呢?

B:画几个数字吧,然后把数字发给大家。

C:要规定每个人只能在舞台上表演五分钟。

D:没有轮到表演的小朋友,可以在台下当观众。

……

在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中,游戏的规则出来了,小朋友们非常乐于接受,其乐融融、有序地玩了起来。

游戏活动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冲突,教师介入的时机应当把握好,表演区中,中班幼儿因为争执从而暂停了游戏,教师可以介入,介入时可以听幼儿说,让他们表述清楚自己的需求,教师可在幼儿需求下,顺着他们的意思通过有效方式传递一个方法。从而在老师的启发下,寻找到适合大家共同认可的规则。

(四)自主游戏中自我评价需求

在自主游戏中,教师应当给予幼儿评价的机会,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以“在马路上”为例:(1)自主游戏前期,对自主游戏的开展有一个基础规则行为的制定,在中班幼儿的预想下,以集体谈话的方式进行,并得到大家的认同和执行。(2)自主游戏中期,以个别中班幼儿询问的方式,了解自主游戏中对规则的遵守情况,幼儿自我评价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教师从旁观察记录。(3)自主游戏后期,以集体谈话的方式将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归总,并群策群力给出一个解决的办法,并共同制定出一个详细的规则条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加以呈现,同时教师在幼儿进行游戏时,可将幼儿出现的矛盾或问题以照片或录像的形式记录下来,在本次游戏结束时将这些照片或录像直观地呈现给幼儿,引导幼儿来找一找问题。

中班幼儿在自主游戏中既有着相对的自由性,又需要必要的规则性,在收放自如中,游戏才能自如地开展起来,教师所能为幼儿做的便是给予一个适宜的游戏环境,投放层次多样性的游戏材料,促使幼儿正确自我规则评价,而幼儿规则意识和行为会在其中慢慢滋长,并壮大起来。

参考文献

中班自主游戏观察记录 篇3

班级“小吃店”这个角色区一直以来都受到幼儿的欢迎,但是由于幼儿对于角色任务的不明确,游戏生活经验的不足,给幼儿带来了一些游戏上的困惑。教师通过对“小吃店”区域游戏的适时介入,游戏材料的调整,通过经验的交流与分享,提升幼儿游戏经验,让幼儿在角色区中玩的更加投入,更加有兴致。

二、案例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规定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游戏,是具有活动性、趣味性和自主性等特点的活动。游戏能给幼儿带来无限的乐趣和身心满足,幼儿期游戏是幼儿活动的主旋律。中班幼儿好模仿、思维开始具体形象等特点,决定了对角色游戏的需求。但它的角色游戏又较其他年龄阶段的角色游戏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游戏的主题扩展,情节得到了发展,其次游戏的目的性增强,主题趋于稳定,再者幼儿在进行游戏时能认真扮演角色,并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最后幼儿游戏后谈话积极主动。虽然我们班级是新中班,但是在上学期开展角色游戏的基础上,在一段时间的指导下,孩子们在游戏中的角色交往,任务意识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在有些方面也有了新发展:如认知能力、生活经验、游戏情节也开始丰富,但角色处于简单的模仿阶段。孩子选择了一个角色,却不知道如何去做好它,由于中班幼儿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孩子总是还想多玩几个角色,因为交往技能的局限很容易不知所措或者发生冲突。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指导幼儿进行游戏,把握好引导者所起到的作用?这仍是我应该在实际工作中去反思和探究的问题。

上学期我们班就开设了“小吃店”这一角色区域,本学期我们更本着幼儿的兴趣需要,添置了很多小吃店的材料,环境创设也进行了进一步的改善,大大激发了孩子们游戏的欲望。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制作好的糕点、水饺、烧烤串,以及各种操作材料等。孩子们在区域里都分工合作,有的当服务员,有的当烧烤师傅,有的当顾客,看似都在玩,但是很多时候他们的角色任务不明确,做完一件事情时,不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该如何继续下去。

三、案例描述与分析

案例一:不停穿烧烤的“师傅”

描述:轩轩今天在小吃店的角色是“烧烤师傅”,只见他熟练而有序地将箩筐里的“贡丸”、“年糕”穿进了准备好的竹签上,穿好一串后就将其放到“烧烤架”上。当“服务员”将“顾客”吃完的“烧烤串”收回时,轩轩又和服务员一起将烧烤串重新拆掉分类放进箩筐里。轩轩不停地穿着,几乎过了五分钟左右,他开始有些厌倦,动作明显慢了很多。服务员拿了一串烧烤给顾客,轩轩一把夺回:“还没有熟!”中间轩轩小小地休息了一会,转了一圈又回到烧烤架边继续穿。十分钟过去了,轩轩终于将三个箩筐里的材料穿完了,于是他拿起一串给了顾客,原来全部穿完了才算是熟了,也就是可以吃了。回收以后,轩轩又将其重新穿好。

分析:作为烧烤师傅,轩轩无比“敬业”,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不离不弃,可以看出轩轩喜欢当烧烤师傅,对此有很大的兴趣,具有玩游戏的坚持性。但是这样机械化地重复同一个动作,对于幼儿的游戏发展是没有很大的意义的。在游戏中,我们可以看到轩轩的游戏行为指向单一,游戏的行为仅仅指向物体,虽然游戏主题明确,但是游戏的情节简单,轩轩只是对“烧烤串”进行“加工”。在游戏的社会性方面,轩轩出现一次与同伴的交流的时机,但是交流的语言和意图也非常简单“还没熟”,说明轩轩只沉静在自己的游戏动作上,有一定的社会经验,缺少社会性关系的交往意识。虽然已经进入中班轩轩的游戏特点具有很明显的小班幼儿以对物体和动作为主游戏特征,游戏的内容和情景比较简单。

从游戏中可以看出的烧烤串的规律没有变化,幼儿很容易就能穿好一串。如果教师在材料的投放上再花点心思,烧烤串的颜色和形状提供的多一些,烧烤串就可以千变万化了。在这里轩轩只顾着穿,忽视了烧烤这一过程,也许是轩轩的这一生活经验不足,不知道如何去燒烤,如果教师适时地去引导他进行烧烤,他也不会重复地穿,从而能体验到不同的乐趣。

案例二:空闲的“服务员”和“厨师”

描述:厨师开始炒菜了,只见他把菜放进锅里,用铲子炒几下,还娴熟地抖动着炒锅,锅里的菜也随之跳起了舞,厨师的臂力还真不错,整个过程几乎都在抖动,从而可以看出这位厨师非常享受这个过程,似乎很自豪地在告诉大家:看,我有多会烧菜。他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小厨师。炒了一会儿后,厨师拿出碟子,很有架势地将炒好的菜倒进碟子,接着送到了顾客面前。炒完一碗菜后,厨师没事干了,在区域里走来走去,一会儿看看烧烤师傅,一会儿又走到顾客面前。

服务员看到有顾客来了,马上给顾客拿好吃的,顾客吃完东西,服务员又勤快地收拾好。然后服务员等着下一位顾客的到来。他一会儿无聊地敲着收银台,好像在说:怎么没有人来买东西呢?一会儿蹲在地上遐想,一会儿又走来走去。

这时小吃店里来了一位顾客,厨师和服务员赶紧都围上去抢着拿东西给顾客,抢着给她倒水,出现了一片混乱现象。

分析:来小吃店吃东西的顾客很少,基本上就只有两个小朋友固定在区域里坐着或者付钱买东西。所以厨师和服务员看到顾客都抢着去干,没有顾客的时候又闲着没事干.另一方面也存在幼儿的生活经验不足,不知道厨师和服务员除了烧菜、收银外还可以做些什么。区域里材料的缺乏也是导致他们太空闲的原因,如果再投放一些可动手操作的材料,餐巾、砧板、刀具等,是否也能唤起他们的一点生活经验呢?

案例三:付钱和找钱

描述: 乐乐来到了小吃店,他今天想吃烧烤,于是对服务员说:“服务员,给我来一串贡丸,烤得好吃点!”服务员从烧烤架上拿了一串递给乐乐,乐乐拿到烤串,利索地从钱包里抽出一张纸币给收银员,没有及时走掉,似乎在等着找钱。不出所料,收银从放钱的盒子里拿出三张纸币找给了乐乐,乐乐想也没想,很自然地将钱整理好塞到了皮夹里。

分析:在游戏中幼儿对于付钱一点概念也没有,中班第一学期幼儿在数数和数字的概念方面处于较弱水平。他们之间付钱只是游戏的一个形式而已,也不在乎东西本身的价格,至于要付多少钱或者找多少钱都由自己说了算。

nlc202309020705

四、案例反思

從以上三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的游戏欲望都非常强烈,也很喜欢小吃店的游戏。但是幼儿投入了那么高的兴致,却得不到游戏给予的满足。通过对三个案例的分析,我在小吃店游戏中对于教师的指导策略方面进行了反思,总结了些策略。

(一)调整游戏材料,丰富游戏内涵

《规程》中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开展好游戏首先离不开物质环境的提供和游戏材料的准备。要使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就必须提高游戏质量。而影响游戏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游戏材料。与小班幼儿相比,中班的孩子在角色游戏中的角色意识有所增强,儿童对自己的游戏活动已经有了初步的计划性,力图进一步理解和表现自己所扮演角色的意识和任务。

1、丰富——增添新的材料让游戏的内容更加丰富

游戏中,厨师在没有顾客点餐的情况下,因为不用炒菜就不知道干什么。所以可以为厨师配备砧板、刀具,让幼儿在炒菜之前将菜准备好,切切菜,练习切菜的技术,同时也锻炼了幼儿手眼协调的能力。让幼儿明白,厨师除了烧菜,切菜也是厨师的一大本领。另外,厨房里还可以增加调味瓶的替代品,丰富幼儿烧菜的经验。

2、添加——让单一的材料呈现多种价值

小吃店的烧烤串比较单一,颜色和形状也不够丰富,因此可以添加烧烤串所需的半成品材料。而且中班幼儿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排序,如AB、ABB、AABB等模式,从颜色、形状等方面要求幼儿将烧烤串穿起来,具有挑战性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幼儿通过对烧烤串的简单排序,就能制作出更加美味而有创意的烤串,说不定也能更加吸引顾客的眼球。

3、推进——让材料推进游戏深度发展

游戏中,如果没有顾客,服务员经常会因为没事干而显得无聊,所以可以为服务员提供练习用的餐巾,折餐巾能锻炼幼儿手部的精细动作,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巧手折出各种花样的餐巾,提升幼儿的创造想象能力。

其次,提供简易菜单丰富游戏,推进游戏发展。教师提前设计好简易的菜单,顾客进门可以根据菜单点餐,顾客在想点的菜下面打勾或画圈,服务员等顾客点完餐后,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顾客需要点的菜,然后告诉厨师,厨师根据菜单做出美味。这样的一系列串联,小吃店里的三个角色通过菜单有了自己该做的事情,也能从菜单中学习一一对应的关系,数量的关系,幼儿从游戏中得到了学习的发展,同时丰富了游戏的情境。

(二)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幼儿游戏内容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活动,游戏主题、角色、材料、的使用均与幼儿的生活经验有关。幼儿生活经验是幼儿游戏的基础,生活经验的逐步增加,游戏反映的内容也就不断生动、饱满。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在游戏中幼儿才能充分展示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教师要抓住时机,进行游戏盒生活经验的链接,拓展幼儿游戏新剧情。如小吃店里客人很少,服务员就可以在门口招揽生意,喊向其他幼儿:“小吃店开张了,请到小吃店来品尝!”或者可以有这样的促销活动:“今天店里搞活动,烧烤串买一送一,快来买吧,不要错过机会……”

真实的游戏材料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从本学期开始,班里进行了自助点心,即在一个时间段内,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时间去吃点心,想吃就自己拿来吃,不想吃可以选择区域游戏。如果将自助点心站搬进小吃店,幼儿游戏的氛围一定会更加浓厚,而且能在小吃店里吃到真实的东西,也是很美味的。同时也解决了小吃店顾客少的问题,不停地有幼儿去吃点心,店里的客人就会越来越多,服务员也不会没有事情做了。

(三)分析幼儿游戏行为,教师适时介入

游戏是幼儿的意愿性活动,在幼儿自主游戏世界里,教师如何把握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支持幼儿的游戏行为,并在尊重、支持中引导幼儿的发展。

1.细致观察,判断介入需求

实施教育,观察在先。细致的观察是教师判断是否需要介入游戏的基础和依据。幼儿在付钱的时候正是教师介入的好时机。教师可以作为顾客指导收银员如何收钱、找钱。

2.根据游戏内容,选择介入方式

①直接干预。《指南》中关于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文章中指出“教师的介入对幼儿的游戏是否有帮助”,根据这一要点,幼儿在付钱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对其进行指导,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建立对数概念的认知。当幼儿在招揽顾客的时候,教师也可以以顾客的身份介入游戏,给小吃店增加人气,带动其他幼儿一起参与进来,这时候教师的影响力是功不可没的。

②环境的隐性介入。环境是儿童发展的资源。幼儿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成并开展活动的。对幼儿来说,环境就是一种隐性的“指示牌”,符合幼儿经验的,幼儿看得懂,就会朝指示的方向前进,然后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不断丰富自己的原有经验;反之,幼儿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去解释“指示牌”的意思,往往这种解释是一种曲解。游戏中厨师和服务员都抢着给顾客端菜,说明幼儿对游戏的角色任务不明确,可以在环节上张贴一些和孩子们一起商讨出来的角色任务简笔图(图文并茂)。

(四)角色互换,保持游戏新鲜感

一个小时的区域游戏时间,难免会有幼儿对于自己角色的倦怠,厨师干久了就想学着服务员端茶送水,服务员干久了也想尝试厨师烧菜的滋味。因此幼儿在游戏中可以互相商量交换角色,也可以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

(五)讨论交流,提升幼儿游戏经验

游戏讲评对于拓展幼儿的游戏经验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心中要有目标。教师要根据教育目标捕捉幼儿游戏的“闪光点”,从中了解他们的游戏兴趣与水平。如厨师在烧菜的时候抖动着炒锅,动作很熟练,烧烤师傅一直都在做烤串,坚守自己的岗位等等。教师要及时捕捉到幼儿的这一游戏行为,在讲评时请厨师和烧烤师傅 和大家一起分享经验。

教师设疑,引发幼儿思考。如:厨师和服务员都可以端菜给顾客吗?通过幼儿的回答,一起商讨出角色任务分配,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让全班幼儿都明确角色任务。

幼儿能快乐地游戏,是我们教师最大的快乐。只有去尊重幼儿的兴趣和愿望,用幼儿的眼光看待世界, 幼儿的游戏才会快乐,从而变得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曹园园.主题化自主性游戏区域建设与实践[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9)

[2] 季小英.自主性环境创设与引导[J].学前教育研究 2008(12)

[3] 李季湄、冯晓霞主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中班自主游戏观察反思 篇4

自主游戏是幼儿带着兴趣、自主地、积极地作用于环境,动脑动身,创造和展开活动的整个动态。在自主游戏中,幼儿体味成功感、挫折感,尝试解决冲突,满足情感交流,积累各种经验,获得身心和谐的发展。

自主游戏是孩子个性化的游戏,是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游戏。因此,教师要明确自己在自主游戏中的角色定位,要放弃权威,做孩子们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针对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利用皮球开展了一次自主游戏活动。

1、教师做幼儿自主游戏的支持者。

教师通过提供幼儿自主游戏的环境条件和游戏材料,支持幼儿自己要选择玩什么、在哪里玩、和谁一起玩,激发幼儿的游戏热情,投入游戏的主体意识。在预设游戏时,为了便于观察,我给孩子们的游戏场地做了限制,但在游戏中发现这个规定不仅限制了幼儿的活动范围,更限制了幼儿的游戏热情和创造能力。游戏进行一半时,有几个孩子已经不想玩了,无所事事地走来走去。经过游戏场地的及时调整,孩子们也跟着自然地调整了自己的游戏策略。如在滑滑梯上体验皮球向下滚那一瞬的快乐,感受在并排滑滑梯上竞赛滚球的刺激。因此教师要提供足够的空间和丰富的材料,否则幼儿的自由度便受限制,游戏的自主性也就无法实现。

2、教师做幼儿自主游戏的合作者。

教师作为幼儿游戏的合作伙伴,是以平等的身份与幼儿共同游戏,共享快乐。当我把皮球抛向不知如何玩的孩子手中,他笑了、起劲了、兴趣来了。当我把球踢到孩子的脚边,他们都争着围拢过来:“老师,踢给我呀!”此时,我变成了孩子,这样不仅使孩子倍感亲切、融洽,愿意投入游戏,也有助于我更深入细致地了解孩子的游戏水平。

3、教师做幼儿自主游戏的引导者。

当孩子们在游戏中碰到了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困难时,教师应该以普通游戏者的身份,发表一些参考性的建议,而不是决定性的意见,多给孩子留一些自己解决问题的空间。如在传球游戏中,我急于发表自己的建议,急于纠正孩子们的传球动作,急于把自己认为最正确的动作示范给孩子,这些“急于”无形中扼杀了孩子在游戏中的自主探索。在马老师的指导下,我知道了作为一个引导者,必需留给孩子足够的自主探索和想像的空间,或许你会有不一样的发现,这对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能力都会更有意义。

幼儿园自主游戏观察记录:挖沟渠 篇5

华晶晶

2019.10 时间:2019 年 10 月 25 日下午 15:00-15:30。

对象:大一 1 号(小黄)、大一 25 号(小绿)、大一 30 号(小白)。

环境:

魔幻沙池中提供了很多的玩沙工具,这些工具让孩子可以在沙池中尽情地体验找寻宝藏、开挖沟渠等等游戏带来的无穷乐趣。

目的: 观察 3 名幼儿游戏过程中的主动性和探究能力。

记录: 小黄拿着铲子进入沙池后,就开始开挖起来,旁边的小绿也一同用手中的铲子挖着,挖了一会儿,两个人都停了下来,挖不下去了,小黄还自言自语地说道:“怎么挖不动了啊?”边说边又试着挖了几下。这时,小白走过来,手里拿着一把大铲子,对着小黄说:“老师以前说过的,要是挖不动可以用这把大铲子。”说完就挖了起来,一只脚踩在地上,一只脚踩在大铲子上,嘴巴里:“嘿哟、嘿哟”地给自己鼓着劲,果然很挖了一条小沟渠出来。

小黄从材料框里取来几根透明直管和几个直通,试了几次之后把直管连了起来,接着三个人把管子埋进了挖好的沟渠里面,都买好后,小绿说道:“哎呀,都埋进去了,水怎么进去呢?”小白说:“对呀,要有一头露在外面才行呢!我再去找找,你们把这管子的一头露出来。”说完就去材料区找了起来,小黄和小绿负责把管子的一头露出来。

小白很快取来了几个弯头,他在直管口试了一下,然后取来漏斗和水往里面灌进去,水就顺着管子流进了水渠里,几个小伙伴开心地拍起手来。

评价:

当小绿和小黄在挖沟渠的过程中碰到困难时,小白主动地取来了大铲子,并且进行了操作,沟渠全部都被埋进去后,小白又及时地提出了建议,说明小白是个主动性很强的孩子,活动中的积极性很高,碰到困难时,也愿意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而小黄和小绿的主动性和探究能力就稍微欠缺了一些,碰到问题不会主动地想办法去解决,只是待在原地,但是当小白提出建议时,两人还是能接受他的建议的,并且能很好地执行,最终经过三人合作,完成了沟渠工程。

建议:

中班区域观察记录 篇6

观察对象:蔡若歆、毛睿欣

所在活动区:娃娃家

操作材料内容或材料名称:厨房用具、杯子等 观察过程: 娃娃家中,“妈妈”蔡若歆和“孩子”毛睿欣在家吃早饭。妈妈说:“宝贝,快点喝,豆浆可有营养了!” 可是 “孩子”皱着眉头撅着小嘴说:“豆浆有味儿,我不喝!”“妈妈”生气了,声音更大了:“不喝不行!不喝长不高!” 孩子也随着大声说:“我就是不喜欢喝嘛!”说完,她把杯子狠狠的摔在地上。妈妈气得不知所措。观察分析:

中班自主游戏观察记录 篇7

幼儿园中班是幼儿三年学前教育中承上启下的阶段,是幼儿发展的重要时期。《纲要》指出“幼儿是游戏的主体”。角色游戏给孩子带来了无穷的欢乐,是孩子成长的平台,它为孩子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自主性游戏能够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增强幼儿的归属感。

在游戏体验中,幼儿学会了轮流、合作、分享、互助,促进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我们都知道孩子们在角色游戏中情绪是积极的、高涨的,他们对主题、情节、玩具、角色以及讲评上都有他们发自内心的理解和主张。作为教师,如何利用幼儿的这些特点,结合自主性游戏的开展,促进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呢?

一、自主性游戏的实施现状

作为年轻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经验较少,面对孩子们的游戏情况,往往不知从何下手帮助丰富游戏情节、充裕游戏材料。随着游戏的开展,主题的深入,在游戏中往往会看到老师在讲评中一个人讲、一个人评,当孩子的游戏出现问题难以解决时,老师自己思考、结合自己的经验为孩子的游戏进展提供材料,本以为这就是以孩子为主的游戏,可是结果恰恰相反,往往是远离了孩子们的生活,脱离了孩子们的已有经验,这怎么能说是在帮助促进孩子们的交往能力的发展呢?

通过中班上学期的游戏开展,幼儿的社会性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有了一定的进步,对不同游戏区域有了初步的适应和了解,会自发地进行简单的游戏活动,在游戏过程中已具有一定的规则意识,能深入地投入到游戏角色中。进入中班下学期后,小朋友对游戏的规则和游戏角色又有了更高的认识,游戏类型已从原来的单独游戏、平行游戏,转变到联合游戏和一些小范围内的合作游戏,并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建构新的游戏情节。

但是由于年龄特點和经验的局限,小朋友在游戏中还存在着较多的小插曲:不少孩子拿到的物品不愿与别人分享;幼儿生活经验不足,造成幼儿游戏情节比较单一;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游戏时声音较大;对不同游戏的玩法还没有很好的体现;游戏规则意识记忆、游戏结束物品的整理还需加强;游戏过程中幼儿自己加工的物品太少,部分小朋友还未达到以物代物的水平等。

中班下学期,班级中的游戏主题主要设置了以下几个:小熊美食、小熊书吧、小熊乐园、小熊工地、小熊医院、小熊舞台、小熊银行、小客人及小熊之家。在游戏的过程中发现,几乎每个主题都是参与其中的孩子自己和自己在玩游戏,缺少语言的交流,缺少情节的发展,就算是个别主题偶尔会与小伙伴交流,那也是很基本的情节。当孩子在自己的游戏中发生了问题不能解决的,老师往往会在游戏的过程或者讲评中给予一定的意见或者解决的方法,这么一来,对于孩子来说,更加依赖老师,孩子的能力也因此受到了抑制,在这种情况下,游戏还怎么以孩子为主进行发展呢?

二、中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自古以来,社会交往是人生存的一项基本需求,更是人们精神生活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期则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年龄4-5岁幼儿处于学前中期,这个幼儿期也是比较关键的时期。他们此时不仅心理发展会出现较大的飞跃,而且在人际交往等方面也会发生重大的变化。如孩子的玩伴开始从主要和成人交往变为与同龄人的交往过渡,幼儿将来能否积极地适应各种环境,能否协调好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能否勇敢地担负起社会责任,能否乐观地对待人生等,决定于幼儿期的生活积累和受教育的状况。幼儿阶段的社会性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比传播知识、训练技能更为重要。

三、如何把握自主性游戏的开展,促进中班幼儿交往能力发展

(一)游戏主题的生成来源于幼儿

一次游戏讲评时,有孩子提出,马上就是“三八”妇女节了,可以制作纸花束送给妈妈。然后我们就一起讨论如何制作及在哪里制作等问题,从而生成了游戏的新的主题:小熊花店。之后在大家的讨论下,我们一起创设了新的游戏主题的环境以及游戏时的规则。

游戏是儿童对当下或先前时空生活的反映。游戏不是儿童主观臆造的,更不是儿童头脑中固有的,游戏是儿童对周围现实生活的反映。这个案例是在主题“我有多爱你”中生成的一个游戏情节,正是由于主题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幼儿游戏情节的推进,老师在游戏中及时关注与发现,抓住幼儿制作花束的这个细节,通过讨论让大家产生共鸣,参与游戏,以点带面,提升了幼儿材料选择与使用的经验。

(二)游戏材料的准备充分体现幼儿为主

我们常常会看见,幼儿园的角色游戏材料丰富多彩,但是很多时候在游戏开展的时候,有很多材料并不能发挥出很好的价值。例如教师提供了“妈妈”的各种饰品,在游戏开展时,“妈妈”却因为不知道要穿戴哪个饰品而发愁。

因此,教师应充分观察游戏 ,敏锐地抓住教育契机,根据不同年龄对材料需求的特点,克服盲目性,并根据对游戏的充分观察,及时调整材料,变化材料,使材料具有可变性。

(三)游戏情节的发展从幼儿游戏中捕捉

很多时候,我们会用自己生活中的场景帮助幼儿丰富游戏时的情节,比如,一次娃娃家的妈妈反应无事可做,然后在“商量、讨论”后,我就提出可以提供尿不湿、毛巾、奶瓶等物品来丰富游戏情节,让妈妈有事可做。但是游戏时发现,我所提供的物品基本上孩子都不去使用,经过询问,孩子会说:我们家的宝宝大了,根本不需要用尿不湿等等的答案。孩子为什么不能切身融入这个游戏情节中去呢?什么样的游戏情节才是孩子们最喜欢、最容易接受的呢?其实很简单,答案就是:孩子自己发现的、孩子们游戏中所呈现出来的情节。

教师在围绕角色游戏而进行的讨论中,可了解幼儿的经验状况,帮助幼儿整理、巩固原有经验。在幼儿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后,帮助他们扩展与整理新获得的经验。在讨论之前,准备好一个讨论的宽框架,明确要与幼儿讨论那些方面的问题。在游戏过程中,根据讨论的主题进行活动,积极寻找游戏材料,指导幼儿完成讨论的话题,使情节更加生动,更好地反映现实生活。如讨论“照相馆”这个主题时,可与幼儿讨论“小熊医院”可以给我们提供那些服务?“照相馆”里是怎样布局的、那里有些什么样的摆设、有些什么样的道具、什么样的器材等等。在“小熊医院”的游戏情节不够丰富、生意萧条时,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最后结合幼儿近期的经验,孩子们想到了体检。由于多数幼儿有了这方面的经验,因此他们找来挂历纸,把它们贴在墙上,还在上面添上了很多大小不一的测视力的标记,这样一来,病人顿时多了起来,生意也好了许多,孩子们也因为找到合适的材料而感到满足。

创造、想象是幼儿角色游戏的特征,现实生活经验是幼儿开展游戏的源泉,而游戏材料又是幼儿表现游戏内容、提升游戏水平的重要物质支柱,三者相辅相成。当然,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还应充分观察幼儿的游戏,敏锐地抓住教育契机,不断地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将充分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充分调动幼儿的主体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科学、合理的指导方式有助于实现这两者的结合。

观察记录中班 篇8

行为表现

教育过我把他叫到了身边,“你为什么要把花朵弄下来呢?你知不知道花朵给你弄下来了,花妈妈有多伤心啊?”我讲了好多,他一句话都没有回答我,平时的他可不是这样的。我想我应该耐心一点,好好地听听他的想法。于是我调整了思路,“你能告诉我原因吗?老师不会骂你的,我想听听你的想法。”又过了十分钟,他终于开始说了,“前两天,我看见吊兰掉下来了,庄阿姨把它种到了花盆里,说它还会长出来的。我那一天不小心把花弄下来了,我想把它种下去,它肯定也会长出来的,我还给它浇了水呢!”当时我就笑了。我给全班的小朋友讲解了一下为什么吊兰掉下来了,还会长出来。我拿来吊兰给小朋友观察,通过观察它们知道了,原来吊兰掉下来了,它的下面有根,所以是可以种活的,但是花朵没有,所以掉下来了是种不活的。效果然学到了新本领很开心,但是王志伟还是有点失望的。因为那盆花再也不会开了。但是我心里却很开心,因为今天我保护了一个孩子的好奇心,我很庆幸我忍住了,我真正的静下心来听了孩子的想法,我没有伤害到他。经过这件事,他反而比以前表现更好了,而且遇到事情也会先来问我。通过对全班孩子的讲解,让孩子们都能明白这个道理,更让他们知道王志伟不是故意的,让他们不要再去责怪王志伟。我想以后我也会花更多的时间来认真倾听孩子的心里话,好好保护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保护他们的好奇心

中班幼儿观察记录 篇9

观察地点:教室

观察情境:美术课

观察对象:边子扬

观察资料:在绘画“叶子”时,边子扬很认真地画了一片大叶子,然后涂上了多种颜色,最终用深蓝色涂了背景色,教师提议他用深颜色勾画轮廓线,这样叶片就很明显,很漂亮了,他点点头,不一会,他把背景涂成了黑色,说:“教师,画好了,之后,教师告诉他什么是轮廓线,他明白了说:“那这黑色怎样办就是树叶掉地上了对吗我点点头,把他的作品贴在墙上,他高兴地又蹦又跳。

边子扬做什么事都能坚持把一样事情做得很好,他对绘画异常感兴趣,涂色均匀、丰富,只是在使用颜色比较色时不知该如何选择,我们将教给他一些绘画的有关知识,进一步提高他的绘画水平。

中班自主游戏观察记录 篇10

关键词:幼儿教育;自主游戏;观察分析

幼儿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游戏始终是他们最为乐于接受的一种教学方式,如果我们的幼儿教师能够从幼儿在游戏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出发,为其提供应有的引导,显然可以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更为有效的支持。

一、对幼儿自主活动的观察和思考

诚如上文中所介绍的,幼儿在自主游戏活动中将会表现出其思想、行为习惯等关键问题。因此,对其进行更为深入的观察,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幼儿的心理变化,同时也便于我们及时地参与进去、帮助其调整。下面将对笔者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的观察加以展示。

(一)活动一:《彩虹快递》

1.观察结果

李××小朋友是我们班一个特别文静、腼腆的小姑娘。在今天的彩虹快递自主游戏时,快递员要下楼送快递了,在下楼梯的过程中,我发现所有的小朋友都排好了队伍,整整齐齐地欢呼着朝楼梯走去。原本排在前面的李××,刻意落在后面。她慢慢地跟在别的小朋友的后面,最后一个走下楼梯。

2.思考和分析

社会性发展是我们培养幼儿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幼儿园,老师要千方百计地鼓励幼儿融入集体当中,从而培养孩子与别人大胆交流的能力。李××是由于性格上的文静、腼腆等原因,和集体的融合性不好。每次活动,她都很腼腆、胆小。特别是和调皮的男孩子一起做游戏,她都是远远地坐在角落,不玩、不哭、不闹。其实,性格完全是可以培养的,李××小朋友的案例就充分告诫我们幼儿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孩子走进集体,跟上集体的步伐,这样对孩子才会有益,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

3.反思总结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幼儿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因此通过今天的观察我也发现李××小朋友的社会交往能力与同伴分享、交流、合作等能力有待提高,具体的措施我想需要家园之间的共同努力,后期我想我会继续对她进行跟踪观察,与家长一同努力帮助她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活动二:美工区(轻黏土、画画)

1.观察结果

王××小朋友在今天的画画活动中表现非常突出,虽然性格上较为安静,但是这次和往常一样,都通过画笔将生活中的点滴细致地呈现出来。虽然在绘画技巧上还有待提升,但是在他选择《我的爸爸》的绘画题目下,他完成得非常好,从小朋友的视角将他的爸爸刻画得非常细致,我对其进行了表扬,并针对他基础较好的情况,进一步纠正了其握笔姿势。在这次活动中,王××小朋友由于年龄较小,难以稳定地控制画笔,这是幼儿生理条件的限制,我

并没有给予过多的干扰,只是通过矫正握笔方式来适当地加以

改善。

2.思考和分析

幼儿发展过程中,绘画能力的提升显然是非常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更好地表达自我、提升其艺术基本素养的有效途径。我们的教师应合理地利用鼓励的方式,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绘画的基本技巧。同时由于幼儿的兴趣、基础不同,针对如王××这样在某方面较为突出的幼儿,应给予重点指导,在不影响其兴趣的基础上,帮助其进一步提高。同时,在幼儿园中,重点指导并不意味着差别对待,这是我们必须重点强调的问题。

3.反思总结

现行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要求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其提供具有一定针对性的教学。而在本次活动中,我也同样在系统地分析了当前幼儿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特点,并以此为基础为其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把握幼儿初步形成的兴趣,给予适当的引导,为其得到更好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持。这对于幼儿的差异化发展显然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三)活动三:益智区的棋类

1.观察结果

活动过程中,陈×和郭××一组,进行中国象棋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郭××由于没有认真听象棋的规则,而和陈×小朋友发生了矛盾,就一步棋争执不下。这种情况在幼儿游戏中是非常容易发生的问题。在发现之后,我首先为郭××详细地讲解了中国象棋的规则,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是这时候的幼儿已经有了“面子”思想,虽然心里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却不愿道歉。我没有强迫郭××小朋友去道歉,而是用“三尺巷”的故事来开导他,最终他主动向陈×小朋友道歉,并主动要求继续游戏。

2.思考和分析

在活动中,幼儿的自信心、自尊心必须得到我们的重视。在发现问题之后,不能盲目地进行批评,而是应通过理性的首选,在充分考虑幼儿当前的心理特征的基础上,讲道理、摆事实,通过他们容易接受的方式将道理传授给他们。这里郭××由于对象棋规则不熟悉而和小伙伴发生了矛盾,我们就需要为其讲解象棋规则,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是解决矛盾的根本。

3.反思总结

事实上,尊重孩子的自主性、维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并不意味着放弃原则。我们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必须通过切实有效的方式方法,帮助他们认清道理,从而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一味的“和稀泥”,虽然在短时间内消除了矛盾,但是由于儿童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下一次仍然会有相同的表现,并习以为常。同时,我们在面对幼儿的错误时,必须在讲道理、摆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恰当的方式来让他们学会表达歉意。

二、幼儿自主活动所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引导尤为重要

通过以上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幼儿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特点,导致他们非常容易在活动中出现矛盾,并且不具有独自解决矛盾的能力。因此,我们的教师在开展幼儿自主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必须给予全方位的关心,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及时给予引导,从而为游戏和教育的结合提供更为有效的支持。

(二)德育和教育相结合

在开展自主游戏活动的过程中,虽然应充分体现“自主”这一特点,但是教师仍然需要通过有目的的引导来帮助幼儿形成高尚的品德。当前在幼儿教育工作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小朋友难以融入群体的问题。实际上這也是幼儿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常见问题。一方面独生子女较为优越的家庭条件,让幼儿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另一方面他还没有真正认识到集体、合作的重要性。针对这种情况,我就必须以积极、正面的道德教育为基础,帮助幼儿明辨是非。

(三)强调合作

在开展自主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我经常有针对性地为幼儿合作意识的培养提供一些外在环境上的支持。如故意提供少于幼儿数量的玩具等,通过这种外在环境上的限制,让他们不得不选择合作。同时,我还会经常性地对那些通过合作的方式开展游戏的幼儿给予口头表扬,迎合了这一年龄段孩子希望表现自己、喜欢听夸奖的特点。

总之,幼儿园开展自主游戏教育,不仅仅是提升其综合素养的必然选择,同样也是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念、世界观的重要途径,值得我们给予应有的重视。而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必须通过对幼儿表现的观察和分析,找寻其思想、行动上存在的问题,通过积极有效的引导来帮助他们更好地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

参考文献:

[1]赵丽君.幼儿自主游戏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幼儿教育,2004(5):12-13.

[2]徐铭泽.幼儿区域游戏中教师指导行为的问题与对策[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4,30(2):57-58.

中班自主性游戏 篇11

虽说自主性游戏是幼儿自主选择与主动开展的游戏活动,但在幼儿园教育背景下,教师的引导仍然很重要。只是相对于教师特意设计的教学游戏来说,对幼儿自主性游戏的引导,教师应更加讲求策略,善于将教育意图渗透于环境之中。如中班、大班的孩子已会通过讨论制定游戏规则并设计规则标记,因此一开始教师让幼儿自主设计时,他们的积极性都很高。给各个区设计了4—5个标记图。由于是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规则标记,因此在不同的区角出现了不一致的标记图,导致其他孩子看不懂标记图的意思。于是教师又引导孩子们讨论设计让大家一看都懂的图案,如画个笑脸表示“微笑服务”;画一排小朋友,表示排队等候等。经过教师的引导,不仅简化了原来设计的五花八门的规则标记,而且能真正发挥规则标记的隐性指导作用,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教师首先应是幼儿游戏的旁观者与参与者。其中,观察游戏是教师指导儿童游戏的前提。观察的内容主要包括幼儿游戏的主题和情节、幼儿的游戏行为、幼儿选择和操作材料的情况、幼儿社会性水平、幼儿的表征能力等。在此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应以游戏参与者的身份,用自己的行动以及游戏的语言与材料,积极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这应是教师指导幼儿自主性游戏的主要途径与方式。如幼儿正在“加工厂”当工人,加工“鸡蛋”。教师也进去当起了“工人”,一会儿就感觉到捏“鸡蛋”太单调了,于是就和幼儿聊了起来:“这个鸡蛋是哪里订购的?有没有要求我们送货?”这些问题立马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激发了他们丰富游戏的欲望。教师又不失时机地问他们“该怎么装货呢,鸡蛋很容易碎的”。这促使孩子们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找来盒子和碎布,把“鸡蛋”放好。

其次,教师应是游戏的支持者。小班孩子的游戏水平相对比较低,遇到困难常常会求助于教师。这时教师应是一位积极的支持者。如有一次,教师到小四班的娃娃家以奶奶的身份去作客,扮演“妈妈”的小朋友很热情,马上倒来茶水,并端来一碗“红团圆”,教师故意说:“我不喜欢吃红团圆,想吃白团圆。”“妈妈”说:“我们家没有白团圆。”看教师故意不太高兴,就说:“那我去问问老师吧。”辅班教师听了孩子的诉苦,没说什么,只是给了他几张白纸。孩子一见材料,就恍然大悟,知道把白张一团就成了。在这个游戏过程中,教师及时提供的支持让孩子获得了一次创造的机会,解决了游戏的难题。也发展了其动手操作与动脑思维的能力。

在师生分享中促进自主性游戏的发展

每个幼儿在自主游戏过程中参与游戏的体验不同、经验不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不同,开展游戏讲评由此可以成为师幼之间、幼儿之间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分享快乐的过程。以下游戏讲评即达到了这一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幼儿甲:“今天,我在水果店当营业员,有人要买菠萝,可是店里没有菠萝。”老师:“你是怎么解决的呢?”幼儿甲:“我用橡皮泥给他做了一个。”老师:“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其他小朋友还有别的办法吗?”(教师接住孩子的话题,很自然地把问题抛给了全体幼儿。)幼儿乙:“可以用纸画一个菠萝,再把它剪下来。”幼儿丙:“可以让妈妈用黄颜色的布缝一个菠萝”。可见,孩子们在教师的启发下都能从“客人”的需要出发,想方设法地满足“客人”的需要,这对孩子责任意识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同时教师的引导也为其他孩子在下次游戏中碰到同类问题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鉴,有利于孩子下次游戏的进一步推进。

教师在与幼儿分享其自主性游戏的快乐时,还可以利用此机会关注幼儿碰到的典型问题,在帮助他们解决的过程中,总结最优的策略与方法,并促使他们将之应用到以后的游戏中,实现经验与策略的迁移。如孩子们喜欢到娃娃家作客,更喜欢到“商场”买了礼物后再送到娃娃家去。这使娃娃家常常成了杂货铺。为解决这一典型问题,教师可以抓拍娃娃家的现场镜头,在与幼儿分享游戏快乐时放给孩子们看,并和他们一起讨论解决的办法。有的幼儿就会建议增加一个物品回收员,专门负责回收娃娃家多余的东西;有的建议给娃娃家增加一个箱子,礼物多了就放到箱子里:有的建议可以把收到的物品作为回送客人的礼物,在客人走的时候让他带走。有了孩子们的这些好主意后。娃娃家果然整洁了许多,可见“一种存在多种可能性和诸多获取成功的方式的氛围能鼓励幼儿去思考、去相互作用和创造。”

在与幼儿分享时,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真实想法,以便因势利导,给予最适宜的帮助和支持。如有一次进行游戏讲评时,教师问幼儿:“你们有没有碰到什么困难?”有位孩子说:“娃娃家的娃娃想吃棒冰,可是商场里没有棒冰。”教师不禁问到:“棒冰是什么季节吃的?现在是什么季节?这个季节给娃娃吃棒冰合适吗?”马上有孩子抢着发言:“棒冰是夏天吃的,现在已经是冬天了,再给娃娃吃棒冰,娃娃会生病的。”其实,是这位提出问题的小朋友自己希望冬天也能吃到棒冰。教师没有直接批评他的想法,而是通过游戏讲评与分享的方式。让其他小朋友提醒他冬天吃棒冰不利于身体健康,显然这种同伴提醒的方式比教师的直接说教更容易让幼儿接受,促使幼儿改变自己不正确的观念或学会克制自己不合理的需求,实现游戏对幼儿的多元发展价值。

让幼儿的游戏更加自主

大班幼儿的自主性很强,规则意识逐步形成。他们开始学习着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集体的一些共同规则。大班后期的幼儿特别喜欢有规则的游戏,像体育游戏、棋类游戏等。老师有时候制定的一些规则,幼儿基本能遵守规则,但如果不在成人视线范围内,就容易出现不守规则的现象。因为这一时期的儿童对于规则的认识还没有达到自律,规则对幼儿来说还是外在的。但是如果让他们自己参与游戏的制定,效果确不一样了。

本学期,班级里开设了一些新的自主性游戏,对于游戏规则的制定,我们充分考虑了幼儿的想法。打破了过去单纯由教师制订规则权利的状况,让幼儿参与游戏规则的制订与修改,和同伴讨论游戏规则的制定,向老师提出意见和建议,老师充分采纳幼儿的意见,让幼儿成为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根据开学初的讨论,我们确定了孩子们喜欢的几个游戏内容,在游戏的选择上一直是个难题。有的孩子说自己想玩的游戏,因为人数满了,一直玩不到,用什么办法可以保证自己能玩到想玩的游戏呢;有的孩子也提出了某一些小朋友会一直玩一个游戏,导致其他人都玩不到;有的还提出了,如果今天什么游戏都不想参与,那怎么办„„经过孩子们的讨论,我们一起制定了游戏的规则,通过插卡制定规定各游戏区域可以容纳几个人;通过游戏记录表记录幼儿的游戏情况,保证了幼儿每天能够参与到不同的游戏;每周一介绍一周的新游戏时,让幼儿讨论进入各区域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发现游戏规则存在问题时如何修改„„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

自主性游戏特征

儿童对游戏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包含儿童对游戏活动的决定权和参与权。教师应在了解儿童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儿童共同参与游戏环境的创设,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游戏环境及均等的游戏机会,让儿童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游戏,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游戏,在与材料和伙伴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分享游戏带来的快乐和学习彼此的经验,促进儿童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

有人把自主性游戏简单理解为创造性游戏,认为自主性游戏就是让儿童在游戏中随心所欲,教师不能给儿童半点指导。其实,自主性游戏并不是从游戏分类的角度提出的,它是从游戏的性质这个角度提出来的。它不是把游戏简单地分为有无自主性,而是强调所有的游戏都应该有自主性,自主性游戏包含所有的游戏。开展自主性游戏就是让儿童拥有自由选择游戏的权利和可能,允许儿童在此时此刻选择自己想玩的游戏内容,而不是由教师安排或指定内容。我们要深入地了解儿童,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发展潜能,为儿童自主性的发挥创设条件和机会,从而达到促使儿童主动学习、主动内化、主动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人的目的。

在强调自主性的游戏中,儿童有自己支配和选择游戏的权利,游戏计划不再是教师事先凭想象制订的,而是根据儿童在游戏中的表现,根据儿童的需要及存在的问题来制订下一次的游戏计划,在儿童的游戏活动中不断生成新的计划,可以使游戏的开展更加能满足儿童的愿望和需要。这样,避免了游戏指导的盲目性和导演性。

由于游戏的主人是儿童,要玩什么游戏是儿童自己的权利,每个儿童的需要是不同的,因此,在游戏环境的创设上就需体现开放性和多样性,才能满足不同儿童的各种需要,使儿童能够逐渐学会控制外部环境。

教师以多重身份指导游戏,有利于对游戏的有效指导。当儿童需要游戏材料时,教师是游戏材料的提供者;当儿童需要帮助时,教师是游戏的支持者和援助者;当儿童需要教师一同游戏时,教师是儿童游戏的伙伴和参与者;当儿童不需要教师介入时,教师是游戏的观察者;当儿童在分享游戏经验时,教师是倾听者和发问者。因此,教师在游戏中的角色是多重的,改变了过去教师在指导游戏中对指导的片面理解。

要使儿童对游戏活动具有自己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可能,就必须给儿童提供相应的机会。均等的游戏机会,能保证每个儿童在此时此地去自由选择自己想玩的游戏。这便抑制了由于教师的指定和安排而人为造成“玩不到想玩的游戏”或“老师让我玩的”等现象的发生,给儿童自主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自主性游戏的指导

有人以为在自主性游戏中儿童是绝对自由的,他们可以为所欲为、自由自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儿童没有一点规矩,缺乏行为规范,教师面对放任自流的孩子,不知所措,困惑多多。让儿童在游戏中发展自主性,并不是不要规则,如果没有规则,儿童就不可能学会控制自我冲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由和规则本身就是相对立存在的。这与“没有红灯的约束,就没有绿灯的通行”是一样的道理。关键要看规则的提出是否符合儿童的需要和接受能力,如果儿童认为规则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他们会学会遵守,而如果规则的提出不被儿童所理解,那他们可能很难接受或拒绝接受。游戏中的自由必须是建立在一定规则约束之上的。在培养儿童自主性的同时,也要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自主与规则是同步的。当儿童在日常活动中不断练习并逐步将规则内化成自己行为的一部分时,那他们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会自觉遵守规则。教师在游戏活动中“收”、“放”自如,是日常教育中“自律”、“自主”同步进行的结果。当然,不同年龄班“自主”与“规则”的培养重点是不同的。

实践中不少教师认为:自主性游戏教师是不能指导的,当儿童有了问题教师不敢去介入,惟恐别人指责又在“导演”,无法把握教师指导的“度”,这样势必就会削减游戏的教育作用。在游戏中,儿童是游戏的主人,教师是指导游戏的主人。许多研究表明:有教师指导的游戏更能促进儿童游戏水平的提高和儿童能力的发展。儿童由于身心发展的特点,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游戏中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教师的帮助。教师在鼓励儿童自主探索、尝试的前提下,给儿童以适当的帮助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不仅能促进游戏继续延伸下去,而且能让孩子在尝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感和胜任感。

关于游戏价值问题,目前存在着几种看法:一种认为游戏就是让儿童快乐的,只要儿童在游戏中感到快乐就可以了;另一种认为游戏的目的就是要让儿童获得发展,游戏是儿童发展的手段;还有一种认为游戏就是儿童的主要活动,儿童在游戏中既体验快乐,又获得发展。我们比较赞同第三种看法,因为儿童就是在游戏中成长的,游戏最符合儿童身心特点及发展的需要,儿童通过游戏获得快乐,也在游戏中增长知识和经验,在游戏中获得各种能力的发展。因此,游戏的愉悦和教育的关系并不是矛盾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在自主性游戏中常常会给教师带来这样的困惑:要让儿童在游戏中能自主地选择游戏的材料,就给儿童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让儿童随心所欲地想拿什么就拿什么,其结果是材料选了一大堆,儿童却表现出无所事事不能顺利地玩游戏。

自主性游戏指导的环节

教师在游戏中主要通过语言和行为来指导儿童的游戏。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对自主性游戏的指导主要有以下环节:

教师在考虑组织游戏时,必须为儿童做好相应的材料、时间、空间、经验等条件准备。

材料准备对儿童游戏有着极大的影响,是教师指导游戏的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对材料的提供,将教育意图及教师期望儿童达到的行为,通过材料来展现给儿童。准备游戏材料,也是儿童参与游戏的第一步,这样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儿童游戏的愿望,而且能提供锻炼儿童能力的机会,省去了教师花大量时间为儿童制作精美玩具的不必要劳动。

游戏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儿童游戏的质量。儿童只有在充足的时间里,才能去寻找伙伴、选择角色、计划游戏的情节等。如果时间过短,儿童不仅玩不出高品质的游戏,而且会慢慢放弃要玩的游戏内容。

游戏空间的大小、密度及游戏场地的结构特征等,对儿童游戏都会产生影响。因此,游戏前教师要考虑空间是否有利于儿童各类游戏的开展。足够的空间可以使儿童在游戏时玩得尽兴,而狭窄的空间会使儿童产生紧张、压抑的情绪,且容易引起儿童因相互间的碰撞而产生纠纷。

儿童游戏是他们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儿童只有具备了某种经验,才可能在游戏中表现出来。因此,经验的准备就是要为儿童提供多种途径,丰富和完善儿童的知识经验,并在游戏之前以多种方式来刺激、激活儿童已有的经验,为游戏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这种游戏经验的准备包括已有的经验和预先的经验两个部分。儿童就是通过游戏将已获得的生活经验及简单的知识经验进行实践、尝试,并进行重新的建构以形成新的经验,逐渐学习社会规则并掌握与人交往的技能及行为规范。

教师只有观察儿童的游戏,才可能发现儿童游戏的兴趣和需要,了解儿童游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游戏的材料,确定何时参与、介入儿童的游戏,作出有效的指导。观察儿童的游戏,有利于教育教学计划的制定,将儿童游戏的经验与教育教学活动中提供的经验相整合,帮助儿童形成系统的、丰富的经验体系,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地发展。针对不同的情况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观察,用扫描观察的方法可以了解全班儿童游戏的情况,用定点观察的方法可以了解小组或区域儿童游戏的情况,用追踪观察的方法可以了解个别儿童游戏的情况。

幼儿自主性游戏教师的角色定位

教师以自身作为影响媒介指导幼儿的游戏,首先要考虑以什么身份介入幼儿的游戏。一般来说,教师可以游戏者和旁观者的两种身份介入幼儿的游戏。

游戏者。这是教师以与幼儿同样的游戏者身份,通过游戏的语言和行为对幼儿游戏进行指导。当教师投入到幼儿的游戏活动中,往往能够吸引幼儿玩得更有兴趣,因为幼儿年龄小、能力弱,游戏的玩法技能相对比较缺乏,教师的参与往往使游戏有更多的变化和情节的深化。教师可通过模仿幼儿的游戏来对

幼儿游戏施加影响。如:中班时科科小朋友,在用积木搭“大高楼”,但他把小块积木放在下面,大块积木放上面,因此“大高楼”总也搭不高,站不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坐到他身边,也拿一堆积木搭“高楼”,一边搭一边说:“我把大积木放在下面,小积木放在上面,这样我的大高楼就能搭的很高,很高”。教师所采用的这种平行游戏的指导方式可以传递成人对幼儿游戏关注的态度,增进幼儿游戏的兴趣,同时成人的行为本身已成为幼儿可参照的范例或榜样,便于幼儿掌握游戏技能。教师还可直接参与到幼儿游戏中,与幼儿一起共同游戏,如和幼儿一起下跳棋,和幼儿一起捉迷藏,到娃娃家作客等,在有角色扮演的共同游戏中,作为游戏参与者的教师可以扮演适宜的角色加入幼儿游戏。在和幼儿共同游戏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幼儿想法,调动和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或扩展情节,丰富幼儿游戏的内容,提高幼儿游戏的能力和水平。如到公共电话亭打电话的人很多,教师可扮演打电话的人到邮局询问:有手机买吗?帮助幼儿拓展了“手机商店”这一主题;教师扮演的客人到娃娃家假装发现娃娃发热,并劝“爸爸妈妈”应带娃娃到“医院”看;,教师扮“顾客”到“商店”买商店里没有的东西,引发幼儿自己寻求代替物,发挥了幼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旁观者。教师以旁观者身份对幼儿游戏进行指导,是指教师站在幼儿游戏外,以现实的教师身份干预幼儿的游戏。它能更明确直接地向幼儿传递教育的意图,而且也便于教师同时影响更多的幼儿。但教师须特别注意尊重幼儿的游戏兴趣和愿望,切忌以成人意志代替幼儿意志。

自主性游戏的材料媒介

游戏材料是幼儿表现游戏、发展游戏的重要物质支柱,它不仅丰富了幼儿游戏的内容和形式,还激发了幼儿的游戏动机和游戏构思,引起幼儿的游戏联想和游戏行为。游戏材料的本质特性和多样多变特征,能使幼儿通过游戏活动,发挥出幼儿各种探索行为。

自然界的每一物体都会引起幼儿的兴趣,成为他们的宝贝。教师要有意识地和幼儿一起采集自然界中一切可利用的材料和资源,包括各种石块、贝壳,各种树皮、树叶,还有各种果实以及野花、野草,等等,并及时将这些材料在活动室里陈列出来,充分利用幼儿对这些材料的兴趣,指导其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感官去感知它们的形态、色彩、用途;启发幼儿利用各种材料进行不同的探索。如对于不同颜色、形状的石块,引导幼儿按颜色、形状、触摸的

感觉分类;按大小、重量排列;敲击石块、听撞击后发出的声音;将石块放置于放大镜下,观察它在镜下变大的形状;将小石块组合成精美的小玩艺„„凡此种种,既能给活动室带来一份大自然的气息,尽可能地满足幼儿“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喜好,又能很好地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有了大量的游戏玩具和材料,接着就有一个如何呈现、如何提供的问题。保持适度的新奇能引起认知的不平衡,激发幼儿良好的行为动机;相反,若一阶段或一次活动中所呈现给幼儿玩具和材料全是新的,或全是旧的,均不能促使幼儿保持良好的知识兴趣和操作动机。因此,要经常注意保持新旧玩具和材料的适当的动态性的比例。一方面,留下部分原有的玩具和材料,让幼儿带着新的想法使用以前使用过的玩具和材料,持续地发现、探索、游戏;另一方面,也可将旧的玩具和材料移至新的位置,以激发幼儿想出新的玩法;再一方面,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动态性的游戏过程,可以及时呈现新的更复杂的玩具和材料,以丰富幼儿的游戏情节和内容,鼓励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幼儿更好地参与活动,获得社会情感和认知水平的提高。

上一篇:公交司机安全行车保证书下一篇:八年级语文作文《时间简史》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