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城市饮用水源地现状评价与对策研究

2024-05-30

余姚市城市饮用水源地现状评价与对策研究(精选6篇)

余姚市城市饮用水源地现状评价与对策研究 篇1

余姚市城市饮用水源地现状评价与对策研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用水量逐年增加.分析了余姚市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四明湖水库、陆埠水库和梁辉水库的供水量和水质情况,对水源地的.现状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以确保余姚市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用水需求.

作 者:罗挺 LUO Ting 作者单位:余姚市水利电力建筑勘测设计院,浙江,余姚,315400刊 名:浙江水利科技英文刊名:ZHEJIANG HYDROTECHNICS年,卷(期):“”(4)分类号:X52关键词:余姚市 饮用水源地 安全保障

余姚市城市饮用水源地现状评价与对策研究 篇2

饮水安全关系着亿万百姓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水源地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保障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是实现饮水安全的关键问题[1]。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是贯彻“以人为本”,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现阶段, 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的影响日益严重, 使我们对饮用水水源地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辽宁省开展了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工作, 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逐步纳入日常的环境管理体制中, 确保饮用水水源地安全, 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

2 水源地调查及评估

2.1 水源地调查

2011年, 调查评估58个城市饮用水水源 (见表1) 中, 地表水型水源17个, 占29.3%;地下水型水源41个, 占70.7%。调查评估的58个水源中, 水质达标的有56个, 占全部评估水源的96.6%。58个水源的年设计供水量为204547吨, 供水服务人口为1710.7万。其中, 地表水型水源供水人口1057.3万;地下水型水源供水人口653.4万。

2.2 环境质量评估

辽宁省饮用水水源地主要为地下水型, 具有数量多、较分散、不易保护的特点;湖库型水源地规模较大, 受面源污染威胁较重;河流型水源地数量少, 大都位于上游地区, 水质较好, 具有易受排污影响的特点。

全省5个河流型水源的水质全部达标, 分别是大连大沙河水源、本溪老官砬子、丹东燕窝水源、丹东鸭绿江水源和丹东爱河水源。

全省12个湖库型水源中, 水质达标 (含基本达标) 有11个, 达标率为91.7%。其中, 水质基本达标的水源有本溪桓仁水库、抚顺大伙房水库、葫芦岛市平山水源、辽阳汤河水库、铁岭柴河水库、朝阳白石水库等6个, 主要是由于总氮、总磷超标被评估为基本达标。水质不达标的水源为主要是由于水源地的上游和周边钼业的开发造成钼超标。

全省41个地下水型水源中, 水质达标的有40个, 占全部地下水水源的97.6%;不达标水源为铁岭开发区水源, 锰超标的主要原因是天然背景值高。

2.3 环境监管评估

近年来, 辽宁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各项工作均取得积极进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100%完成划分并得到批复;环保重点城市监测能力基本达到了国家要求;水源保护区标志设置取得较大进展;水源保护区整治全面开展并取得较大成效;水源风险管理和应急能力改善明显。

3 水源地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与饮用水水源环境发展形势要求相比较, 辽宁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工作存在着运行机制不顺畅、监测网络不完善、技术资金不到位等诸多问题。

3.1 水源保护区污染源整治力度有待提高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普遍存在工业污水不达标排放、城镇生活污水排放、畜禽养殖和农业种植面源污染等问题。大部分水库型水源地总氮和总磷超标的主要原因受水库上游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化肥和农药流失等的影响。2011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有所改善, 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整治率提高了5.4%。

3.2 水源地水质监测能力不足

水源地水质监测能力不足, 全省各市监测能力差异较大, 仅有部分城市可以做水质全指标分析, 水质监测自动化程度较低, 调查评估的58个水源地中仅有6个实现水质自动化监测。按照评估标准和指标类型的要求, 现有监测能力已不能满足国家要求。

3.3 水源保护区定界工作有待加强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勘界和标志设置工作是保障饮用水水源地监督管理工作的基础, 全省58个评估水源中共有51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完成标志设置, 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设置完成率为87.9%,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勘界及标志设置工作还需加大力度。

3.4 环境风险应急能力薄弱

城市饮用水源风险管理状况用风险源名录完成率和危险化学品运输管理制度建立率2项定量指标表示, 目的在于评估水源保护区外一定范围内制药、化工、造纸、冶炼等高风险行业在非正常排放条件下, 对饮用水水源可能造成污染风险的管理措施及技术储备情况。2011年全省建立风险源名录的水源数量有所提高, 但水源地风险管理和应急能力需进一步完善, 风险源名录制度、危险化学品运输管理制度等风险管理制度需进一步强化。

4 水源地保护对策及建议

4.1 不同类型水源地保护对策

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对策: (1) 提高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处理效果, 从排污总量上进行控制。 (2) 制定更加严格的污水排放标准, 特别是在冬季地表水流量小, 自净能力低的条件下, 制定和执行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会有效的控制污染物排放的总量, 减少对水源地的污染。 (3) 加强河道治理, 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生物工程措施, 防治水土流失以及由此带来的水体污染。 (4) 增设事故贮存池, 防止事故对水环境造成污染, 降低水源地受污染的风险。

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对策: (1) 限制在湖库上游和周边地区开垦农田, 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在湖库周围建立有效的生态防护屏障, 防止水土流失。 (2) 控制湖库周围农药、化肥施用量, 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和有机肥料, 防止农业面源污染对湖库水质的影响。 (3) 坚决拆除或搬迁湖库周围的排污口, 禁止向湖库排放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 减少对湖库水质的污染。 (4) 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预警系统和应急反应系统, 保障饮用水安全。

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对策: (1) 加强对地下水水质监测能力和监测网络建设, 建立健全应急体系和应急方案。 (2) 控制地下水水源地周围农业面源污染, 提倡使用低毒高效的有机肥, 严格限制规模化、集约化的畜禽养殖场的建设。 (3) 禁止在地下水水源地周围建设加油站, 禁止在地下水水源地上游建立垃圾填埋场, 防止油类物质和垃圾渗滤液对地下水的污染。 (4) 建立和完善地下水开采法律、法规和地下水管理体制, 建立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的保障机制。

4.2 完善水源地技术保障体系的建议

根据不同饮用水水源地类型和保护工作要求, 重点建立和完善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水质监测和应急处置技术保障体系。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监测技术保障体系。开展水质、水量、水土流失及相应面污染源的长期监测[3], 要研究环境污染物的多组分、高灵敏度、快速检测技术方法, 以及应急快速检测技术、在线检测仪、急性生物毒性检测方法与仪器等的研究, 对不同类型的饮用水水源地监测项目和频次提出差异化管理技术指导意见。

二是要建立和完善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技术保障体系。开展对饮用水水源地城镇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研究, 总结不同类型水源地的生活污水治理技术要点, 并组织推广应用。研究饮用水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 探索符合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要求的生态种养殖模式。

三是要建立和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生态保护和修复技术保障体系。开展饮用水水源地陆地生态系统、水库水陆交错区、水体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技术研究, 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上游尾矿库治理环境保护技术要求研究, 开展湖库型水源地底泥疏浚技术研究, 特别是要加强对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富营养化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四是要建立和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污染应急处置技术保障体系。提出饮用水水源地可能发生的化工危险品泄漏、藻类爆发等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技术路线。做好饮用水水源地潜在的事故源的调查工作, 形成重点事故源信息数据库。

5 结语

本文概述了辽宁省58个饮用水水源地基本信息和环境管理现状, 提出了不同类型水源地的环境保护对策。同时, 从水源地监测技术、污染防治技术、生态保护和修复技术以及监控预警技术等几个方面去建立并完善水源地技术保障体系, 切实有效地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的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 为保一方百姓的饮水安全提供科学可靠的技术支撑。

摘要:饮用水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加强饮水安全管理是关乎民生的重要任务。本文简述了辽宁省58个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和管理现状, 分析了水源地水质超标的原因, 总结了现阶段水源地保护工作中尚存在的不足和困难, 提出了不同类型水源地的环境保护对策和完善水源地技术保障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饮用水,水源地,防护对策

参考文献

[1]王丽红, 王开章, 刘锋范等.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的内涵、现状及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 2007, 5:94-96.

[2]赵利军, 赵锁军, 张永军.乌兰察布市饮用水水源地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J].内蒙古环境科学, 2008, 2 (20) :33-35.

余姚市城市饮用水源地现状评价与对策研究 篇3

关键词:城市饮用水:存在问题;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TV9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4-0154-02

城市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的中心。经济活动和人口高度密集,面临巨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饮用水是城市生存环境的基础和命脉。毋庸置疑,饮用水将成为21世纪我国最突出的城市问题。我们要从战略高度审视这一问题,立足全局谋划发展,树立城市科学发展观,实现饮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一、饮用水供水现状

城市作为经济和生活中心,污水排放量大,加之我国城市的污水处理水平普遍不高,城市水环境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流经城市的河段今90%受到污染,城市内水湖水质较差。同时我国城市中有近2/3的城市供水不足,1/6的城市严重缺水。2004年全国总用水量5548亿m3,其中生活用水只占11.7%,与2003年比较,生活用水增加20亿m3来看,照这样下去,饮用水根本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水环境污染加剧了饮用水水源危机。由于水质污染,导致水传染病触目惊心,在全国187个城市中,水质稳定的有96个,地下水污染减轻的有39个,污染加重的有53个。全国约有50种疾病与饮用水水源污染直接相关,恶性肿瘤、肝炎的发病率不断增高,弱智儿童数量呈上升趋势。再加上城市水体供水基础建设陈旧和管理不善,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

(一)水资源严重短缺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尽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据统计,我国城市日缺水量达1600万立方米。经常闹水荒的城市,每日高峰供水保证率仅在65%-70%。沈阳有60%的楼房三层以上缺水。调峰供水的用户达20万户,占全市供水人口的30%;鞍山市定时和调蜂供水面积已占全市供水面积的87.5;西安市平均日缺水量达40万3。长春市日需水量76万m3,现日供水量50万m3,缺口26万m3,不得不向世界银行贷款,引松花江水解决供水不足问题。我国还是城市化进程发展较快的国家,随着城市人口的剧增,特别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供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影响人民正常生活的一个严峻问题。

(二)地下水超采态势严峻

由于地表水污染,而城市工业、公共卫生、生活用水量又日益增加,致使地下水的开采规模和强度不断增大。2004年,21个省级行政区对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以下简称漏斗)不完全调查,共统计漏斗76个(浅层漏斗和深层承压漏斗各38个),漏斗总面积7.2万km3。2004年末与年初相比,浅层漏斗面积扩大的有23个,中心水位下降的有21个;深层漏斗面积扩大的有16个,中心水位下降的有27个。而2005年,全国地下水降落漏斗188个,漏斗总面积扩大的有65个,尤其是沧州一德州—衡水地区,深层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积继续扩大,深度加深,沧州第Ⅲ承压含水层降落漏斗扩大了2089km3,最大水位埋深达101m。地下水超采导致地面沉降和地裂,造成地面塌陷、房屋倒塌、路基被毁等。由于地下水超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地表水入渗增强,污染物随之下移,污染地下水。

(三)自来水浪费严重

我国北方城市因供水基础设施陈旧、老化,加之恶劣的冷冻气候条件,管道设施漏水现象十分普遍。特别是在城市供水中,直接或间接用于饮用的部分只有5%~10%。绝大部分自来水用于工业、消防、建筑、市政及居民生活杂用上。而自来水厂不管用水要求的不同,一律采用饮用水标准来衡量出水水质,不仅增加了自来水加工处理的成本,而对没有必要达到饮用水标准的用户来说又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在水源污染越来越严重的今天,饮用水处理的难度越来越大,成本也会越来越高。为了有效降低生活成本,提高生活饮用水的安全可靠性,分质供水已经势在必行。

二、水源地污染物质的来源分析

水环境污染的污染源通常分为点源和非点源(面源)两类,而水源地污染主要是非点源污染。长期以来,我国环境保护的重点主要放在企业排放污染物的末端治理上,对非点源污染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非点源污染具有受水文循环过程影响和支配的随机性、污染物来源排放点不固定和排放具有间歇性以及污染负荷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幅度大等特点,致使对其监测、控制和处理困难而复杂。

(一)暴雨径流的地表淋溶和侵蚀

暴雨径流是坡面地表侵蚀过程的动力因素,也是土壤颗粒和农用化学物质向外迁移的物质载体。当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能力时,就会产生坡面径流。影响坡面径流大小的主要因素是降雨、地形、土壤和植被覆盖等。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km2,有1/3的土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每年流失的N、P、K养分相当于4000多万吨化肥。

(二)农用化学制品的流失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们对土地产品在数量上的要求愈来愈高。在我国农业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超强度的情况下,增加农用化学制品的施用量就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农业以水为本。城市水源地上游通常是主要的农业耕作区。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势必提高土壤中人工化学物质的含量。特别是农业的粗放管理,更导致农业化学品利用率的降低,造成湖泊、水库富营养化。

(三)中小企业污染物质的非达标排放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其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渐增加。乡镇企业规模小(尤其在北方)。技术水平低、环保措施不到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企业少,加上乡镇企业设备简陋、资源浪费严重,造成污染物排放数量大、污染治理达标率低。由于乡镇企业(包括个体采矿点)污染类型复杂,从城市到农村、由于乡镇企业(包括个体采矿点)污染类型复杂,从城市到农村、由点到面,增加环境治理难度,加大了非点源污染的负荷。

(四)人工合成化学物质的迁移循环

人类为了文明的需要,通过各种生产活动人工合成数以千计的有毒、有害物质。这些有机化合物通过原材料处理、生产和加工及产品使用等多种扩散途径最终进入地表水环境。由于有机污染物种类多、毒性大、难降解等原因,国际上比较重视。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曾对松花江水第26个取样点进行监测,检出有机污染物152种,其中属于美国环境局首要污染物的有32种,占21%;有致癌、致突变性的有14种,占9%,足以反映我国北方河流有机物污染的状况。目前,自来水中已发现有2000多种有机物,其中致癌、促癌

物质约占2.7%,致突变物质约占2.5%。硝酸盐是自来水中最常检出的污染物之一,摄入过量的硝酸盐可导致婴儿的高铁血红蛋白症。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转化为亚硝胺,则对人体具有致癌、致突变和致畸的作用。

(五)城乡生活污水的排放

限于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小城镇和广大乡村都还缺乏排水设施,大量的生活污水漫流排放后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有机污染十分严重。氮浓度高可能与畜、禽粪便污染有关,磷浓度高则主要是洗涤剂的使用所引起的。洗涤废水的排放增加了磷的负荷,对湖泊富营养化进程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三、保护对策

(一)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研究

长期以来,我国环境保护的重点防在点源的治理上,对水源地非点源污染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当前必须转变观念,加强水源地非点源污染研究,加强对地表饮用水源污染调查方法、污染负荷定量计算方面工作,研讨可行性较高、适用性较强的方法,建立适合我国特点的适应性强、精度高、理论性好的非点源污染符合定量计算模型,提出具有我国特色的水源地污染防治的对策和方法。要坚持科学治水,遵循自然规律,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基本方针,合理配置水资源,统筹流域、区域和城乡的水利发展,统筹安排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要坚持节约保护水资源的原则,加强节水和水污染防治,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健全法律法规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法规系统和强有力的执法监督。要进一步加强水源保护的各项法规、条例的建设,使水源保护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管理体系上,要克服分头管理、条块分割现象,处理好统一监督管理与协同监督管理的关系。在目前我国经济技术实力还难以全面控制水污染的情况下,更有必要对涉及人民生命健康的生活饮用水源采取严格措施加强管理。

(三)充分发挥高科技作用

要利用知识创新工程改革旧的农业耕作方式,建立生态农林体系。充分利用湿地等土地处理系统削减氮、磷入江、入湖量,用“绿色肥料”替代部分化肥,实施测土施肥,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广泛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选择性强、效益高的生物农药。植树种草,涵养水源;合理灌溉,防止水土流失。运用计算机模拟污染物迁移规律,建立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准确进行水质控制和预测。利用遥感信息、地理信息系统为水源保护区的划分、水源保护的适时决策提供优质服务。应用先进的生物遗传技术,构建具有特殊降解基因的菌株,去除水中有毒、有害有机物。

(四)加大水源保护的宣传力度

我们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进行宣传,强化公众的资源、环境、生态意识,提高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自觉性。让人民群众懂得保护水环境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余姚市城市饮用水源地现状评价与对策研究 篇4

论文 关键词:城市饮用水:存在问题;保护对策

论文摘要:文章探讨了我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对策。

城市是人类社会 政治、经济、文化、科学 教育 的中心。经济活动和人口高度密集,面临巨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随着经济的 发展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饮用水是城市生存环境的基础和命脉。毋庸置疑,饮用水将成为21世纪我国最突出的城市问题。我们要从战略高度审视这一问题,立足全局谋划发展,树立城市科学发展观,实现饮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一、饮用水供水现状

城市作为经济和生活中心,污水排放量大,加之我国城市的污水处理水平普遍不高,城市水环境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流经城市的河段今90%受到污染,城市内水湖水质较差。同时我国城市中有近2/3的城市供水不足,1/6的城市严重缺水。2004年全国总用水量5548亿m3,其中生活用水只占11.7%,与2003年比较,生活用水增加20亿m3来看,照这样下去,饮用水根本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水环境污染加剧了饮用水水源危机。由于水质污染,导致水传染病触目惊心,在全国187个城市中,水质稳定的有96个,地下水污染减轻的有39个,污染加重的有53个。全国约有50种疾病与饮用水水源污染直接相关,恶性肿瘤、肝炎的发病率不断增高,弱智儿童数量呈上升趋势。再加上城市水体供水基础建设陈旧和管理不善,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

(一)水资源严重短缺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尽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据统计,我国城市日缺水量达1600万立方米。经常闹水荒的城市,每日高峰供水保证率仅在65%-70%。沈阳有60%的楼房三层以上缺水。调峰供水的用户达20万户,占全市供水人口的30%;鞍山市定时和调蜂供水面积已占全市供水面积的87.5;西安市平均日缺水量达40万3。长春市日需水量76万m3,现日供水量50万m3,缺口26万m3,不得不向世界银行贷款,引松花江水解决供水不足问题。我国还是城市化进程发展较快的国家,随着城市人口的剧增,特别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供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影响人民正常生活的一个严峻问题。

(二)地下水超采态势严峻

由于地表水污染,而城市 工业、公共卫生、生活用水量又日益增加,致使地下水的开采规模和强度不断增大。2004年,21个省级行政区对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以下简称漏斗)不完全调查,共统计漏斗76个(浅层漏斗和深层承压漏斗各38个),漏斗总面积7.2万km3。2004年末与年初相比,浅层漏斗面积扩大的有23个,中心水位下降的有21个;深层漏斗面积扩大的有16个,中心水位下降的有27个。而2005年,全国地下水降落漏斗188个,漏斗总面积扩大的有65个,尤其是沧州一德州—衡水地区,深层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积继续扩大,深度加深,沧州第Ⅲ承压含水层降落漏斗扩大了2089km3,最大水位埋深达101m。地下水超采导致地面沉降和地裂,造成地面塌陷、房屋倒塌、路基被毁等。由于地下水超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地表水入渗增强,污染物随之下移,污染地下水。

(三)自来水浪费严重 我国北方城市因供水基础设施陈旧、老化,加之恶劣的冷冻气候条件,管道设施漏水现象十分普遍。特别是在城市供水中,直接或间接用于饮用的部分只有5%~10%。绝大部分自来水用于工业、消防、建筑、市政及居民生活杂用上。而自来水厂不管用水要求的不同,一律采用饮用水标准来衡量出水水质,不仅增加了自来水加工处理的成本,而对没有必要达到饮用水标准的用户来说又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在水源污染越来越严重的今天,饮用水处理的难度越来越大,成本也会越来越高。为了有效降低生活成本,提高生活饮用水的安全可靠性,分质供水已经势在必行。

二、水源地污染物质的来源分析

水环境污染的污染源通常分为点源和非点源(面源)两类,而水源地污染主要是非点源污染。长期以来,我国环境保护的重点主要放在 企业 排放污染物的末端治理上,对非点源污染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非点源污染具有受水文循环过程影响和支配的随机性、污染物来源排放点不固定和排放具有间歇性以及污染负荷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幅度大等特点,致使对其监测、控制和处理困难而复杂。

(一)暴雨径流的地表淋溶和侵蚀

暴雨径流是坡面地表侵蚀过程的动力因素,也是土壤颗粒和农用化学物质向外迁移的物质载体。当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能力时,就会产生坡面径流。影响坡面径流大小的主要因素是降雨、地形、土壤和植被覆盖等。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km2,有1/3的土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每年流失的N、P、K养分相当于4000多万吨化肥。(二)农用化学制品的流失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们对土地产品在数量上的要求愈来愈高。在我国农业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超强度的情况下,增加农用化学制品的施用量就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农业以水为本。城市水源地上游通常是主要的农业耕作区。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势必提高土壤中人工化学物质的含量。特别是农业的粗放管理,更导致农业化学品利用率的降低,造成湖泊、水库富营养化。

(三)中小企业污染物质的非达标排放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其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渐增加。乡镇企业规模小(尤其在北方)。技术水平低、环保措施不到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企业少,加上乡镇企业设备简陋、资源浪费严重,造成污染物排放数量大、污染治理达标率低。由于乡镇企业(包括个体采矿点)污染类型复杂,从城市到 农村、由于乡镇企业(包括个体采矿点)污染类型复杂,从城市到农村、由点到面,增加环境治理难度,加大了非点源污染的负荷。(四)人工合成化学物质的迁移循环

人类为了文明的需要,通过各种生产活动人工合成数以千计的有毒、有害物质。这些有机化合物通过原材料处理、生产和加工及产品使用等多种扩散途径最终进入地表水环境。由于有机污染物种类多、毒性大、难降解等原因,国际上比较重视。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曾对松花江水第26个取样点进行监测,检出有机污染物152种,其中属于美国环境局首要污染物的有32种,占21%;有致癌、致突变性的有14种,占9%,足以反映我国北方河流有机物污染的状况。目前,自来水中已发现有2000多种有机物,其中致癌、促癌物质约占2.7%,致突变物质约占2.5%。硝酸盐是自来水中最常检出的污染物之一,摄入过量的硝酸盐可导致婴儿的高铁血红蛋白症。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转化为亚硝胺,则对人体具有致癌、致突变和致畸的作用。

(五)城乡生活污水的排放

限于 经济 发展 水平,我国小城镇和广大乡村都还缺乏排水设施,大量的生活污水漫流排放后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有机污染十分严重。氮浓度高可能与畜、禽粪便污染有关,磷浓度高则主要是洗涤剂的使用所引起的。洗涤废水的排放增加了磷的负荷,对湖泊富营养化进程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三、保护对策

(一)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研究

长期以来,我国环境保护的重点防在点源的治理上,对水源地非点源污染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当前必须转变观念,加强水源地非点源污染研究,加强对地表饮用水源污染调查方法、污染负荷定量 计算 方面工作,研讨可行性较高、适用性较强的方法,建立适合我国特点的适应性强、精度高、理论性好的非点源污染符合定量计算模型,提出具有我国特色的水源地污染防治的对策和方法。要坚持 科学 治水,遵循 自然 规律 ,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基本方针,合理配置水资源,统筹流域、区域和城乡的水利发展,统筹安排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要坚持节约保护水资源的原则,加强节水和水污染防治,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健全 法律 法规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法规系统和强有力的执法监督。要进一步加强水源保护的各项法规、条例的建设,使水源保护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管理体系上,要克服分头管理、条块分割现象,处理好统一监督管理与协同监督管理的关系。在目前我国经济技术实力还难以全面控制水污染的情况下,更有必要对涉及人民生命健康的生活饮用水源采取严格措施加强管理。

(三)充分发挥高科技作用

要利用知识创新工程改革旧的农业耕作方式,建立生态农林体系。充分利用湿地等土地处理系统削减氮、磷入江、入湖量,用“绿色肥料”替代部分化肥,实施测土施肥,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广泛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选择性强、效益高的生物农药。植树种草,涵养水源;合理灌溉,防止水土流失。运用计算机模拟污染物迁移规律,建立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准确进行水质控制和预测。利用遥感信息、地理信息系统为水源保护区的划分、水源保护的适时决策提供优质服务。应用先进的生物遗传技术,构建具有特殊降解基因的菌株,去除水中有毒、有害有机物。

(四)加大水源保护的宣传力度

我们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进行宣传,强化公众的

资源、环境、生态意识,提高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自觉性。让人民群众懂得保护水环境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余姚市城市饮用水源地现状评价与对策研究 篇5

安徽省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评价研究

摘要:随着水资源日益紧缺以及水源污染情况的不断加剧,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运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以及卡尔森指数方法对安徽省境内31个县级以上的`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状况以及湖泊富营养化程度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评价结果表明,全省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个数为27个,达标率为87%.作 者:作者单位:期 刊:环境科学与管理 Journal: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年,卷(期):,35(4)分类号:X824关键词:湖库型 饮用水水源地 富营养化 安徽省

余姚市城市饮用水源地现状评价与对策研究 篇6

为了进一步摸清吉林省乡镇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底数, 以针对不同区域, 不同类型的饮用水水源地开展相应的对策研究, 解决目前危害饮用水安全的重大问题, 吉林省开展了乡镇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工作。

1 调查背景

吉林省共有63个区县, 每个县级行政区至少选择1个典型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开展基础环境状况调查, 去除已经纳入城市供水管网的区, 最后确定了58个水源地为本次调查对象, 确保了水源地的代表性和区县全覆盖。

本次调查以2008年为调查基准年, 补充使用2007年以来的相关数据资料, 缺乏水质监测数据的水源地于2009年5~6月开展监测。

典型水源地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HJ/T338-2007) 初步划定保护区做为本次调查的范围, 保护区面积和调查按照划定面积统计。

2 水源地基本情况

吉林省58个典型乡镇集中饮用水水源地, 服务人口约89.03万人, 占吉林农村总人口的6.96%;实际取水量约4049.55万吨/年, 水源地类型以地下水型为主, 详见表1。

3 水源地环境状况

通过对58个典型乡镇水源地的调查发现, 2008年水源地状况不容乐观, 乡镇饮用水水源地管理未得到足够重视。

3.1 水质状况

58个典型水源地中, 达标水源地共37个, 占典型水源地总数的63.8%;超标水源地共21个, 占典型水源地总数的36.2%, 超标水源地服务人口32.16万人, 占总服务人口的36%。

地表水超标水源地共5个, 主要超标因子为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总氮及锰。超标的地下水水源地16个, 占典型地下水型水源地总数的40%;地下水水源地主要超标因子总硬度、氟化物、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铁、锰及总大肠菌群。

3.2 污染源状况

经初步估算, 58个典型乡镇水源地年排放废水约3998.025万t。各类污染源中, 以农田径流排污量最大, 其次为生活污染源。水源地保护区共有40家企业, 其中排污企业23家, 并分布着27家加油站, 堆放垃圾34377t。

3.3 水源地管理现况

58个典型乡镇饮用水源地保护区中, 保护区划已经由地方政府批复的只有2个, 占典型水源地总数的3.4%;已划分保护区待批复的有16个, 占典型水源地总数的27.6%, 未进行区划的有40个, 占典型水源地总数的69%。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吉林省乡镇级饮用水水源仅少数开展常规监测, 并且没有进行保护区区划工作, 法规、规章建设方面尚未开展。

4 存在的问题

吉林省乡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 水源地整体环境禀赋一般

吉林省典型乡镇饮用水水源地中水库型水源地位于东部山区, 供水保证率较高, 水质达标率达66.7%;河流型水源地水库型水源地位于中东部山区, 供水保证率较高, 水质良好, 达标率达73.3%, 环境禀赋评价结果较好;地下水水源地基本处于中西部地区, 地下水水源地水质达标占总地下水型水源的60%, 部分地下水饮用水源地存在铁、锰及氟化物的背景值较高造成水源地水质超标现象。环境禀赋评价结果一般。

2) 水源地达标率有待提高

调查的58个水源地中, 水质达标水源地占调查水源地总数的63.79%, 达标水源地服务人口占总服务人口的68.65%。

从水源地达标数量比例来看, 河流型水源地达标数量比例略好;湖库型水源地达标数量比例居中;地下水型水源地达标数量比例较差。

3) 环境监管能力较差、保护区管理滞后

吉林省典型乡镇饮用水水源地监管工作整体滞后, 仅有少数水源地有常规监测断面, 大部分水源地没有开展常规水质监测, 监测因子少;水源保护区划工作尚未开展;乡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围栏 (围墙) 、定界警示牌等保护设施建设能力较弱, 严重制约了水源保护工作的开展。

4) 水源地存在环境风险

吉林省乡镇饮用水水源农业面源污染较重, 部分水源保护区内存在农村人口, 个别水源地保护区内存在工业企业, 大部分水源地存在有加油站、垃圾堆放场等典型污染源, 有的水源地存在危险物品运输风险影响。潜水型地下水源地, 生活污水和旱厕对水源地的污染风险极大。

5) 保护区管理体系不健全

水源地管理、水源地监管与水资源管理分属水利农水部门、乡镇政府、卫生防疫、环保部门。供水设施则由水务局、乡镇政府、个人承包 (买断) 等多种方式管理。这种多头的管理状态严重制约了乡镇饮用水水源地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5 保护对策及建议

1) 加强乡镇水源地保护区划工作

严格按照国家、省有关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规范, 科学、合理地划分水源保护区, 对已完成水源保护区划的水源地抓紧批复工作。编制水源地管理的条例, 建立饮用水源环境保护应急管理体系和风险评估体系。

2) 进一步健全水源地管理机制

针对乡镇水源地存在的多头管理、管理手段落后突出问题, 必须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设立专门管理机构, 对乡镇饮用水水源地实施统一规划、统一管理。

3) 加强乡镇水源地污染源综合防治

加强工业污染源防治、农村生活污染源防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种植业、养殖业) 治理力度, 同时实施保护区人口搬迁等工程。

加强保护区内已有垃圾堆放地的综合整治, 并对保护区域内有人居住的区域实施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转运和无害化处理。

4) 加强乡镇水源地水质监测能力建设

设置常规监测断面, 增加相应的仪器设备投资及人员投入, 完善水源地监测体系 (对农业面源污染监测) 。在监测点位、监测项目、监测频次等方面达到国家规范要求, 以满足水源地保护的需要。

5) 加强乡镇水源地管护设施建设

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规范》要求, 在乡镇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边界设立告示牌, 护拦或围网, 向公众公布水源地规模、水源保护区边界范围、水源地供水人口等信息。逐步完成保护区管护设施建设。

6) 加强水源地风险源防控

加强保护区内危险品运输管理, 一级保护区内加油站实施搬迁, 二级及准保护区内加油站地下油罐防渗透处理或用双层油罐替换, 并对加油站实施常规监测。对因突发性事故造成或可能造成水源污染, 使供水水源受到严重污染或威胁供水安全时, 水行政主管部门报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 对污染源采取强制性应急措施。

7) 加强水源地净水能力建设

对由于环境背景值偏高的原因造成的饮水水源水质铁、锰、氟化物及总硬度超标的水源地应在净水工艺上增加相应的处理设施, 以保证居民饮水安全。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 安全的饮用水是人类的基本需求。通过对吉林省58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污染源及管理状况的调查, 总结出了吉林省乡镇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水源地保护对策及建议, 为吉林省乡镇饮用水源保护提供科学的参考与借鉴。

上一篇:以畅通群众诉求渠道为着力点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反腐倡廉建设下一篇:一二年级中队口号

热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