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一搭(观察立体图形)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上册)

2024-06-26

搭一搭(观察立体图形)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上册)(共10篇)

搭一搭(观察立体图形)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上册) 篇1

上课时间:4月25日, 累计课时:3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61页。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物,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会识别并能做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彩纸,剪刀,钉子板,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春天到了,天气暖和起来了,美丽的昆虫也都飞起来了。一只美丽的蝴蝶飞到我们的眼前,(投影仪出示半只蝴蝶)可它把自己的半边翅膀和半个身体给藏起来了,你知道它的另半边翅膀和半个身体是怎样的吗?

教师出示多种翅膀

问:你们为什么选择这一种?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1)谈话: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三样物体的照片(天安门、飞机、杯子)。观察这些照片上的物体,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谈话:我把这些物体画成平面图形送给了每一位同学,请你们拿出这些平面图形,自己折一折、比一比,你们发现了什么?

(3)谈话:这些图形对折后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我们把这些图形称为轴对称图形。

(板书:轴对称图形)

说明: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4)提问:谁来说说什么叫做轴对称图形?

出示: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并圈出重要的词语--对折、完全重合。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

(2)提问:你打算用什么办法来判断每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提问:为什么这个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三、组织练习

1让学生判断“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英文字母,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2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判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其中第4个图形认识吗?这是香港的区徽,知道香港是什么时候回归祖国的吗

3.谈话:我们欣赏到了这么漂亮的图形,而且还能判断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那你自己想不想做一个轴对称图形呢?请你们利用剪刀、彩纸、钉子板等自己做一个轴对称图形,并展出。

4.谈话:你们的作品太漂亮了,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判断下面的图形各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动手连一连。

5.谈话:这些轴对称图形是我们剪出来的,想不想自己画一个轴对称图形呢?

做“想想做做”第3题。画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

6.谈话:同学们,知道我国的国旗吗?每个国家都有国旗,它是一个国家的象征。

做“想想做做’’第5题。观察下面的国旗,你能找出哪些国家的国旗是轴对称图形吗?

7做“想想做做”第6题。你能找出哪些交通标志是轴对称图形吗?

四、全课小结

你们能说说有什么收获吗?在收获时,你们觉得还有什么遗憾呢?

观看图片

学生思考,并选择其中的一种。

用自己的语言说说。

因为和身上的半边翅膀是一模一样的

这些物体都是对称的

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在全班汇报。

请你们把对折后的图形翻开来看看,还发现有一条什么?(一条折痕)

先让学生相互讨论后概括

学生的回答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拿出发给他们的图形纸片折叠、判断。

学生汇报自己的判断。

学生说理。

着重说明:S   Z这些图形为什么不是轴对称图形。

呈现作品

交流校对。

能说出自己判断的依据。

学生自由发言。

奇妙的剪纸

上课时间:4月26日, 累计课时:37。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2~6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培养在实际生活中的创造性,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2.通过参与创作,合作交流,启迪灵感,感受生活。

3.通过欣赏剪纸作品,感受古今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培乔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运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创作美丽的图案。

教具准备:投影仪,剪纸作品,剪刀,彩色纸片

教学过程:

一、作品赏析

1。谈话:

2.展示教师和学生共同准备的剪纸作品。

3.提问:你最喜欢哪一幅剪纸?

4.教师对部分作品进行解说

(主要针对古老的吉祥图案)。

剪纸艺术是生活化的艺术,尤其体现在古代。剪纸都应用于生活的哪些方面?(服装、瓷器、皮影、居家装饰等)

二、作品分类

1.观察分析。

(1)谈话:今天,大家一起看到了这么多的剪纸作品,在民间艺人的创作中,这些剪纸是分不同种类的。那么你们能进行分类吗?

学生的分类只要合理就予以肯定。比如:分为人物、动物、花草、文字等类别或以颜色分类。

(2)小结。

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从创作内容上看可以分为这几类,我们还可以从创作的方法进行分类。比如有的剪纸图案是由一组或几组完全相同的图案组合而成的,大家来看看有哪些。

2.研究方法。

(1)引导观察:你们再来看现在这些作品,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当学生回答是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请其他同学进行对折检验。

(2)教师拿出其中以一次对折形式剪成的枫叶图案。

提问:这张剪纸是什么图形?

学生回答是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将其对折重合展示给学生看。

(3)提问:这样漂亮的图案,你们知道是怎样剪成的吗?

(4)谈话:大家今天想不想做一名巧手小艺人,用剪刀来创作漂亮的图案?

提醒学生使用剪刀时的注意事项

三、作品创作

1.尝试创作。(一次对折剪纸)

(1)出示枫叶图案。演示对折后的形状,然后演示未剪的正方形对折纸样摞在一起进行比较.

①提问:大家请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②学生根据对比回答出剪去多余的部分,教师按学生的要求完成剪纸,将其贴在黑板上。

③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制作。

一次对折一沿外边画轮廓线一剪去轮廓线以外的部分。同桌进行交流、评析,将优秀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2)引导:为什么有的同学剪出的图案漂亮,而有的同学稍有不足呢?大家能否谈谈自己的看法?

2.二次创作。

(1)出示课本第62页下方的剪纸步骤。

①提出要求:请同学拿出一张正方形纸片,按照书上的顺序动手试一试,看谁做得好。

②完成较好的学生帮助其他同学。

③组内学生进行交流,选出优秀作品贴在黑板上。

过渡提问:还有其他的折法进行剪纸吗?

(2)出示课本第63页沿对角线折法。

①学生完成作品。

②展示后谈话:我们还可以怎样折?还可以折成几折来剪?

③引导:我们通过学习剪纸,发现了很多方法,但基本都是每次只剪出一幅图案。想一想,能不能一次剪出多幅图案呢

①学生按顺序完成。

②将优秀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评。

3.独立创作。

谈话:剪纸的分类大体可以分成三大类。第一类--阳刻,就是剪去轮廓线之外的空白部分,保留轮廓线;第二类--阴刻,就是剪去轮廓线保留其他部分;第三类--阴阳混刻。

(2)要求:可以用对折的形式创作,也可以不用对折进行创作。对纸张的样式也不受限制。

(3)学生创作。教师巡视,与学生交流。

(4)展评作品。

四、全课总结

1.启发:同学们的作品样式繁多,都很美观,这些作品与我们以往完成的作品有什么区别吗?

教师指导学生发现规律:凡是对折后完成的剪纸作品,都是轴对称图形,不对折而完成的图形却不是。

2.引导: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出折痕就是图形(图案)的对称轴,折痕的两侧是能够完全重合的。

学生对喜爱的作品进行谈话交流

学生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通过作品欣赏,使学生对剪纸艺术有初步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从作品中找出部分符合要求的剪纸图案。

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展示,发现这个作品是对折后画样剪成的。

组织学生拿出工具:剪刀和几张纸片。

学生与同桌的小伙伴一起操作完成

新课标第一网

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总结:①对折要整齐,②画样要美观,③用剪要稳当。

学生回答

(沿对角线折或两次对折)

学生思考,并动手实践。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幅或两幅作品。

www.xkb1.com

搭一搭(观察立体图形)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上册) 篇2

上课时间:3月22日, 累计课时:18。

教学内容:P28-29页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两位数乘整十数(各位都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过程,初步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 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口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我们班的小朋友每天都喝牛奶,今天我们一起到三年级看看他们的牛奶是怎么分配的,好吗?

挂图出示。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教学例题。

(1)列算式。

提问: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并列出算式吗?

提问:要知道10箱够不够,就是要算出有多少瓶?

(2)探讨12×10的算法。

谈话:观察例题中的10箱牛奶是怎样摆放的,你能利用学过知识计算出10箱牛奶一共有多少瓶吗?

2。教学“试--试”。

出示问题:如果搬下30箱,够分给多少个同学喝?

列式:12×30

学习过程:

学生讨论并交流,根据问题收集相关信息,注意每箱有12瓶。

学生列式。

学生自由计算。

你是怎样算的?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学生尝试口算,再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谈出自己的想法。

在班内交流,得出最佳方案。

12×3=36    12×30=360

如果学生有不同意见,应给予鼓励,然后让他比较几种算法中最简便的方法是哪一种。

3.归纳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

提问:你认为两位数乘整十数怎样口算比较简便?(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位数乘整十数,可以先乘十位上的数,再在得到的数后边添写1个0。)

三、复习巩固,综合运用

l、做“想想做做”第1题。

分析每组题之间的联系,巩固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讨论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先把两个十位上的数相乘,再在得到的数的后边添写2个0)。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4、做“想想做做”第5题。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相互交流,改正错误。

指名回答。

(1)一个学生拿卡片,其余学生抢答。

(2)同桌互相评价。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算法和得数,并说一说题目中有哪三种数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上课时间:3月23日, 累计课时:19。

教学内容:P30-31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

2.在具体的情景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 谈话导人: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用数学方法去思考解决,例如这小小的“喝”问题也不例外。

2. 创设情境:电脑播放豆豆去订牛奶的片断,然后定格在“一牛奶(每天一瓶)全月28元”的画面上。

3.提出问题:从刚才录像中你们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

老师板书问题及算式。

4.估算。

(1)谁能估算一下订一份牛奶一年大约需要多少元钱?(300元)

(2)你是怎样估算的?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明确问题:有什么办法来说明白己估测的是否接近正确答案,或者与正确答案相差很远?(算一算) 。

怎样算呢?你们能自己动动脑解决这个问题吗?

2、尝试解决:教师适时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3.小组交流:同学们所用的方法不完全一样,交流之前可以先整理一下自己已有的研究成果,想一想你准备讲哪几点,说哪几句话。

4.整理汇报:学生汇报时,教师有选择地板书学生的计算方法(如有学生直接用竖式计算的,也应板书出来)。

用竖式计算。

5.比较方法:这个竖式同方法(3)比较有无联系?(实际上都  是分三步计算的,竖式是把三步计算写在一个式子里。)

6.选择方法:这么多方法中,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来计算呢? 为什么?自己选择一种方法算一算。

7.研究笔算方法。

教师随机板书:

(1) 第一步算的是什么?

(2) 第二步算的是什么

(3) 第三步算的是什么?怎样算的?

(4)这一结果和我们开始的估测差不多吗?

8.归纳提炼。

教师适时引导归纳笔算乘法的方法,并板书课题。

指出: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其实是把它分解为两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数来分别计算,然后把两个得数加起来。

9.完成“试一试”。

三、尝试应用,拓展深化

1.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2.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3、做“想想做做”第5题。

(1)提问:你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小朋友应付多少元?)

(2)提问: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你用到了哪些信息?哪个信息没有用?为什么不用?如果要用上这个信息应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四、回顾总结,汇报收获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2、4题。

学习过程:

学生自由发言。

要求口头列式。

学生回答。

学生独立思考。

请大家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自己的算法。

小组长代表小组在全班汇报,其他小组作补充。

请学生说说用前三种方法算的道理。

指名回答。

学生用自己的话再说说计算以上这题的方法。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交流汇报。教师展示一些典型的错例,组织讨论,纠正错误。

(1)各自观察题目,找到错误原因,在班内交流。

(2)各自算出正确答案。

学生观察题目提供的场景。

学生独立计算解决问题。

全班共同订正。

练习三

上课时间:3月24日, 累计课时:20。

教学内容:书第32页。

教学目标:巩固前面所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相关的计算技能。

教学过程:

一  口算

25×10    14×20   40×60   10×94                                   30×23       3×90         30 ×20

40×11    12+20    40×50       80×50

二   复习笔算

1 判断下面各题并改正。

24 32            59

×25        × 56         × 14

120          162           236

48         150            59

168        1662           726

2 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48×56      73×27      39×16

3填表。

做练习三第3题。

总结:可以用每个的支数乘盒数得出,也可以看后面的盒数是5盒的几倍,后面相应的支数也应是60的几倍。从而渗透积的变化规律。

三  练习应用题

1  讨论第4题

(1) 提问:一共有多少千克? 怎样求?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答?

2讨论第5题

(1) 提问:一共住多少户?怎样求?要求用多种方法解答?并说出每步的意思?

四、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2、4、5题。

学习过程:

学生口答。

要求学生说出错在什么地方?再改正。

三名学生上黑板板演,其余做在自练本上。

(1)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填表。

(2)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填出“一共的支数”的

让学生观察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上课时间:3月28日, 累计课时:21。

教学内容:教科书33-34页

教学目标:

1、能估算出一些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

2、进一步发展学生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出示例题,今天明明邀请我们去农场参观,通过介绍你了解农场的有关那些情况,明明向我们提出了那些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二、探索方法

1、谈话:估算以下明明一家一天可以挤奶多少千克?

2、全班讨论交流

引导评析:你觉得他的方法合理吗?

教师提问:29×42比800大,你是如何考虑的?为什么用这个“多”字。

29×42比1500少,你是如何考虑的?为什么用这个“少”字。

29×42接近1200,你是如何考虑的?为什么这么考虑?为什么用“左右”这两个字?

3、计算验证:我们估算的对不对呢,请你用列竖式的方法进行验证。

比较交流:比较笔算与估算的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谈话:只要方法合理,都是可以的。

三、巩固深化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算一算,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全班交流。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首先要计算出3种篮球各买24个分别需要多少钱,最后作出判断。

四、课堂小结

读一读“你知道吗”

讲一讲“铺地锦”的计算方法。

五、作业:想想做做第4题。

学习过程:

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

学生分别回答。

学生看书交流。

学生先估算一下,再在书上连线。

学生计算后做出判断。

练习四

上课时间:3月29日, 累计课时:22。

教学内容:教科书35页

教学目标:

1、能估算出一些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

2、进一步发展学生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口算

25×10 14×20 4×60                                      30×23     3×90     10×94

30 ×20   40×11    12  +20

40×50       80×50

二、练习四第二题。

全班交流。

三、完成练习四第3题。

四、完成练习四的第四题。

五、全课总结

六、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1、5题。 学习过程:

学生口答。

先指名想想,比600多,又接近800这样的算式的特点。

将书中的算式同位置的学生一一说一说你的思考结果。

学生先算一算,再比一比。

先观察每组算式的特点,同位置的学生讨论交流,然后再填出括号里的数。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上课时间:3月30日, 累计课时:2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6--2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算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 在具体的情境中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和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与他人的讨论交流中,培养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探索乘数末尾有0 的乘法的简便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出示例题的挂图。

问:你能从中知道些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能列出算式吗?

老师板书   25×30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 探索算法。

提问: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算出25×30的积呢?(口算或笔算)

谈话: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计算方法,算出结果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集体交流。可能用到的方法。

2. 掌握方法

刚才我们有的用口算有的用笔算,都是可以的。老师还发现有些同学用的方法很简单,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老师板书       2   5

×      3   0

-------

7    5   0

第一步列竖式。因为0乘25还得0,所以这一步可以不写。这样就先算25×3,列竖式时可以让3与25中的5对齐,再把30中的0写在后面。

第二步计算。先算两位数乘一位数25×3得75,再在积的末尾加0。注意乘数的末尾只有1个0,那么积的末尾也只有1个0。

第三步检验:与前面对一下得数相同,说明正确。

用这方法既简便又不容易错。

3. 做想想做做第1题。

集体评讲做法,错的及时订正。

4.揭示课题:是乘数末尾有0的两位数乘两位数   ( 板书)

问: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要注意些什么?

三.巩固新知,综合运用

1. 练习计算题

做想想做做第2题的第1组题

做第3题

2. 解决实际问题

完成第4题

完成第5题

四.全课总结。

这课同学们积极动脑,你获得了哪些本领呢?

新课标第一网

学习过程:

学生交流中   提出问题  今天挤的牛奶有多少千克?   学上说出算式。

学上尝试计算。老师巡视。

www.xkb1.com

学上独立计算。老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学生独立完成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然后组织交流,学生理解70×52  该怎样列式?

学生独立计算后比较每组两题的得数,看与原先的想法十分一致。

学生说说图的意思,再列式计算,说说是怎样列的,又该怎样进行估算。提醒学生用约等号连接估算结果。

学生搜集第5题的有关信息,独立计算。老师巡视。

练习五

上课时间:3月31日, 累计课时:2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巩固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帮助学生能灵活地解答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过程:

一. 口算练习。

出示练习五第1题

10×37  50×40    75×10

20×14   22×30    330×3

二.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练习。

出示

13× 7    19×5      4×23

13×70    19×50     40×23

2×47

20×47

集体评讲,说说列式时的注意点。

出示

53×60    34×22     43×21

27×13    92×21      25×23

问:你能估计出积大约是多少吗?

老师指出估计的基本方法。

三. 引申练习

出示第5题的表格

问:观察表格你能从中发现些什么吗?

老师归纳初步的积的变化规律。

四,全课总结。

问:今天的课我们主要是练习了什么?要注意怎么写? 学习过程:

学生独立口算,指名说说怎么想的。

xkb1.com

请学生分组进行对比的练习,个别板演。

学生估计,并请估计的学生说说是如何想的。

再请学生算一算结果,看看是否差不多。

学生观察表格,理解后在书上填写完整。

学生开始讨论,指名说说。

学生归纳回答本节课的学习心得。

复习(1)

上课时间:4月5日, 累计课时:2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9页第1--5题。

教学目的:

通过进一步的练习,让学生熟悉的掌握整十数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在练习中,进一步巩固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小黑板出示

14+59    54-23   16×5    230×4

168÷8   30×20  65×10   50×80

2.完成复习的第1题

提问:13×30,你是怎么口算的?

80×30,你又是怎么口算的?

二、估算

在黑板上写上算式。

23×58

师:如果要估算这个算式,你可以怎么进行口算?

完成复习的第3题

要让学生说明是怎么估算的,把多少看作几十,然后口算出积即可。

三、笔算

小黑板出示:

43×21    25×23       56×78    63×80

并要求第一二小题进行验算。

集体反馈时,要注意让学生口述计算过程,特别是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书写格式。

要注意强调,乘法的验算方法,可以调换两个乘法的位置即可。

四、填表找规律

完成复习的第3题

集体讨论,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通过引导与板书,让学生初步发展,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几倍,积也跟着扩大几倍。

五、解决问题。

通过条件与问题的分析,让学生感觉到图中的3个书架是个多余的条件,并没有用的。

六、课堂作业。

复习第2、4题。

学习过程:

学生口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让学生试说:

23×58的比20×50=1000大,比30×60=1800小,大约在20×60=1200左右。

学生回答。

指名板演,其它同学独立完成。

让学生独立完成填表。

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独立观察第4题,思考你可以从图中得到那些信息?

复习(2)

上课时间:4月6日, 累计课时:26。

教学内容:教科书P40T6-8,加思考题。

教学目的:

1. 进一步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

2. 通过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数量关系式的意识;

3. 让学生认识并掌握一个数与11相乘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4×10   20×21    40×12   80×30

23+45   67+98     23+54      76+80

96÷3   960÷3    120÷4    180÷3

小黑板出示。

二、笔算

小黑板出示:

34×54     67×19    40×87

集体反馈。

三、完成复习第6题

思考:怎么算总千克数?

集体反馈时,提问:如果这三题,要你要一句话概括一下,你是怎么算的,你会怎么说?

四、完成复习第7题

然后指点回答。

1. 用35×90,得电脑的价格。

2. 电脑的价格比计算器的价格多多少元?

3. 电脑的价格与计算器的价格一共多少元?等等。

五、完成复习第8题

集体解答。

六、研究一个数与11相乘的规律。

出示:

24×11    35×11     57×11

完成后,让学生思考一个数与11相乘有怎么的规律?

最后通过竖式引导得出:一个数与11相乘,只要将这个数两边位,中间加,还要注意进位就可以了。

然后用比赛的形式完成思考后面的填空题。

七、补充作业

学习过程:

学生口算。

指名板演,其它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先独立看表格,

然后独立填表。

学生得出:

每筐的千克数×筐数=总千克数。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

不同的提问,可以让其它学生进行列式,计算出结果。

学生先观察题目,然后提出不同的问题。

让学生独立在草稿本上完成。

独立思考后,可以同桌相互交流自己的建议。

单元测试+试卷讲评

搭一搭(观察立体图形)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上册) 篇3

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中,千克和克都是质量单位,物体有多少物质称它质量。我们民间习惯把物体有多重来代替物质有多少,生活中常常把千克和克作为计量物重的单位。《课程标准》和教学参考书里把千克和克称质量单位,是规范的说法。教材说成物重单位,是考虑了民间的习惯与学生的生活环境。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有三条:1.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克、千克;2.知道千克与克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3.能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简单计算。感受克和千克,体会1克、1千克有多重,形成初步的观念是教学的重点。

内容分三部分编排:

P29~P32教学千克。初步感受物重,知道秤可以称物重;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知道千克是计量物重的单位。

P33~P35教学克。知道克是较小的计量物重的单位,感受1克与几克,了解克与千克的进率。

P36~P38单元练习和实践活动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联系生活,了解有关物重的一般性知识。

千克和克都是计量物重的单位。教学千克和克必然涉及什么是物重、怎样计量物重、有哪些工具……一般性知识。这些知识在学生的经验里都有,只要想办法把它们提取出来。第29页呈现两袋大小差不多、轻重差许多的食品,问“哪一袋重些?”引导学生感受有的物体重些、有的物体轻些,各个物体都有它的物重。回忆物重是可以比较的,还可以用秤称。生活里有各种各样的秤,用于测量不同物体有多重。

2.引出、讲解,感受千克和克。

第30页首先指出: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还在底注里介绍表示千克的符号“kg”。引出了学习内容“千克”。

接着讲解1千克。左边台秤上没有放物体,秤的指针指向“0”;右边台秤上放1袋红枣,秤的指针指向“1”。教材告诉学生:指针指着1,表示这袋红枣重1千克。在现实的情境里,联系具体的物品,让学生初步知道什么是1千克。还通过在秤面上找2千克、3千克……,进一步体会几个1千克是几千克,为用秤称物重作了准备。

然后让学生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称、拎、数1千克大米和1千克鸡蛋,到商店里寻找重1千克的物品,都是体验1千克的活动。只有反复地称、拎、掂重约1千克的各种物体,用心感受,才会形成关于1千克的初步观念,并保存在经验系统中。

第33页首先指出: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不但引出了“克”,还让学生在“食品净含量135克”的图片中,产生认识1克的愿望。

接着观察天平的砝码,并用天平称出10克黄豆,数数10克黄豆的粒数,体会1克很轻。

然后掂一枚2分硬币,感受1克是多重。知道有比1克轻的物体,也有比1克重的物体。尤其是比1枚2分硬币和1支直尺的重,体会1克。

3.发现进率、应用进率。

千克与克的进率是在计算、称重的活动中,通过推理得出的。取2袋盐,每袋重500克,算出它们一共重1000克;把两袋盐放到台秤上称重,是1千克。从1000克和1千克都是这两袋盐的重,得到1千克=1000克。由于上面的计算、称重和推理都是学生能够进行的,所以教材把进率留给学生发现。

把千克为单位的数量与克为单位的数量相互换算,能巩固进率。由于没有教学多位数的乘、除计算,只能应用整千数的知识进行换算思考。如2千克是2个1000克,等于克;5000克是5个1千克,等于5千克。

第36页第3题尽管思考和方法可以多样,但仍以单位换算为基本思路的。

4.通过估计或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估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尤其在不要求精确结果时或较复杂的问题情境中,应用比较多。第32页第4题让学生理解4千克多一些是大约4千克、2千克少一些是大约2千克,为估算作准备。第37页第6题,先求得半杯橙汁的重,再估计大半杯橙汁、1杯橙汁的重。培养通过估计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第36页第4、5题都要通过计算解答。从此以后,可以让学生解决有关物重的实际问题了。

第四单元 加和减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加、减口算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在加、减口算这部分内容里,以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不超过100)为主,还有整百数加整百数(进位)与相应的一千几百减几百(退位)。教学的实际问题是较难的两步问题。

全单元内容分三部分编排:

P39~P42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各有一道例题。其他口算在练习里带出。

P43~P45教学解决实际问题。以一道例题带出一串变化了的实际问题,突出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P46~P48单元练习。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加法与减法分开编排;不进位加与进位加、不退位减与退位减连续编排;鼓励独立思考、算法多样;以估算促进口算。

第39页教学加法,第41页教学减法。加法与减法分开编排,是因为它们的算法和过程不同,尤其是进位和退位。在加法的例题里,先教学不进位的,再教学进位的,使计算的思路在由易到难的问题情境中迁移、发展。在减法的例题里,先安排不退位的,再安排退位的,编排意图和加法相同。

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笔算方法,还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有这些知识和能力为基础,完全能够独立探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而且算法多样。教学要引导学生把两位数加两位数,分解成两位数先加整十数,再加一位数。如44+38,先算44+30=74,再算74+8=82。类似地,要把两位数减两位数,转化成两位数先减整十数,再减一位数。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经常会在进位或退位时发生错误。两道例题分别比较不进位加与进位加、不退位减与退位减在计算时的相同与不同,引导学生注意进位和退位,也为估算作些准备。

第40页第5、6两题,第42页第5、6两题都是估算,先是估算的方法,再是应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估算安排在口算后面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口算时先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以及识别不进位与进位(不退位与退位)的经验,从而通过估算促进口算。教材设计的一些题组,如35+32、35+38,85-63,85-68等,有利于学生掌握估算。具有“先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再计算”的习惯,能够及时发现口算的错误,这也是估算促进口算的一种体现。

2.在练习里编排其他口算内容:进位的几百加几百以及退位的一千几百减几百。

在认识千以内数时,曾经口算不进位的几百加几百,不退位的几百减几百。这里教学进位的或退位的口算,教学方法是在题组里类比迁移。如第40页第4题从60+70=130(6个十加7个十得13个十),带出600+700=1300(6个百加7个百是13个百)。第42页第4题从140-60=80(14个十减6个十得8个十,)带出1400-600=800(14个百减6个百得8个百)。在理解算理以后,计算几十加几十、几百加几百甚至几千加几千,都可以先想20以内的加法。计算一百几十减几十、一千几百减几百……都可以从20以内减法类推。

3.解决实际问题: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以解题思路带动一题多变。

第43页例题先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再求两个数的和。这道题里只有两个已知条件,其中一个条件在解题时要连续使用两次。教材引导学生画线段图理解题意,研究数量关系。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已经画出,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让学生画。可能出现两种画法:或者

前一种画法容易得出“蘑菇”的解题方法,后一种画法。会得出

“辣椒”的思考和解题。要注意的是,教学应该鼓励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多样化,但不要求学生一题多解。解法多样化是学生群体的、在交流时表现出来。解法多样化能开拓视野、开放思维,激起相互倾听、评价、吸收的合作热情。一题多解则会加重学习负担,没有必要。

教学解决实际问题,要学会思考,也就是要形成解题思路。例题的两种解法中,“蘑菇”的方法比较适宜多数学生,无论是分析法思路还是综合法思路,都能想到这种解法。教学时要适当突出分析思路,即:求一套衣服的钱只要把裤子的价钱加上衣的价钱,上衣的价钱还不知道,需要先算它。

教材从几倍求和的问题(例题)带出几倍求相差的问题(试一试),又在练习里带出比多(少)求和的实际问题(第6~8题)。只要教学时重视解题思路,尤其是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从例题到试一试不会有困难。为了从几倍求和发展到比多(少)求和,“想想做做”第1、2两题利用线条图引领,第3题利用连续两问铺垫。充分发挥这些题的作用,仍然要突出从问题出发的分析法思路。如求两条彩带一共多少长,需要先算另一条彩带的长度。求小华两次一共跳多少下,需要先算他第二次跳的下数。

4.单元练习注重培养能力。

练习五是本单元的综合练习,先练习口算,再练习解答实际问题。

练习口算以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为主,通过题组55+32和55+38,55-32和55-38回忆算法、比出要领,从整体上掌握口算时的思路和注意点。然后利用抽拉数字卡片的教具,组织较大量的训练,在口算练习中插进估算,使估算与口算相互促进,有机融合,提高口算速度和正确率。第4题是口算能力检查,了解学生用2分钟时间能不能说出12道题的得数,以及是不是全部算对。第5题是应用口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第10题渗透加法运算律和加、减运算的部分性质,结合实例体会一些数学内容。

练习解决实际问题,加强解题思路的养成。通过第6、7、8等比较熟悉的问题,熟练从问题想起,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步骤。在第9题里把“倍”与“相差”两个概念相复合,理解“3倍多9只”的含义以及它的数量关系,知道求“3倍多9”的数要先算“3倍是多少”。第11~13题通过问题情境的新变式,促进从问题想起的思路。如第11题两次求三班借书的本数,选用的已知条件不同。

第五单元 24时记时法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在学过时、分、秒,能够认读钟面上时间的基础上,教学24时记时法。教学目标是:1.了解24时记时法的记时原理;2.会使用24时记时法;3.会计算经过时间。教学内容分成三段编排。

P49~P52教学24时记时法的记时原理和方法。

P53~P55教学求经过时间,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P56~P57实践活动中应用学到的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周末生活。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讲述记时法的原理:两次图示。

日常生活里已经较多地使用24时记时法,学生都有过接触。教材从电视节目预报引出24时记时法,缩短新知识和学生的距离。教学记时法需要讲述它的记时原理和方法,学生才能意义接受并掌握。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上午8时、下午4时、晚上9时等也是记时,但不是24时记时法。

第49页的钟面图,左边钟面表示0时(晚上,时针与分针都指向12),是一日的开始。中间钟面表示12时(白天,时针与分针都指向12),是一日的中午。从0时到12时经过了一天里的下半夜、早晨、上午,共12个小时,钟面里的粉色圈说明了这些。右边钟面表示24时(晚上,时针与分针都指向12),是一日的结束。从中间钟面时间到右边钟面时间经过的12小时是一天里的下午、傍晚和上半夜,钟面外的蓝色圈说明了这些。钟面图清楚地展示了一天有24小时,如果把一天里的整时,按0时、1时、2时……依次编号,那么中午后的时间就是13时、14时……24时。这就是24时记时法的原理。

线条图再次展示一天里的24小时,左边红色部分是一天里的前12小时,右边蓝色部分是一天里的后12小时。线条上的0、1、2……24是一天里的全部整时时间。其中24时,既是一天的结束,又是新一天的开始(应看成0时)。

2.教学使用24时记时法。

第49页的下面部分教学使用24时记时法记时。左边图画里的女孩向国旗敬礼,钟面上刚好8时。升国旗是每天上午的学校活动,这个8时应是一天的前一个12小时内的8时,记作8时,中间图画里的男孩在吃饭,钟面上为12时。很清楚,这个时间是一天的中午,记作12时。右边图画里的男孩正脱衣睡觉,钟面上刚好8时。显然这个时间在一天的后一个12小时内。因为12+8=20,所以记作20时。教材选择这几个典型的时间,尤其是一天里的两个8时,帮助学生理解:从中午起到午夜,是一天里的第二个12小时内的时间,要用13,14……24时表示,需要时可以通过“12+a”计算。

教材让学生回答“16:00是下午几时?18:30呢?”能进一步体会24时记时法。16:00和18:30都是12时以后的时间,在一天里的第二个小时内,把它们表示成下午几时,应该进行16-12、18-12的计算。

第50~51页“想想做做”第1、7题把钟面上的时间或者已有的上午、下午时间用24时记时法表示;第2~5题对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作更具体的解释,这些都是理解和使用24时记时法的练习。

3.求经过时间。

生活中经常需要计算经过时间,有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求经过时间的问题情境比较简单,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同一天内的整时到整时、整时到非整时、非整时到整时,同一小时段内的几十分到几十分。至于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不在同一天内的,仅以小学生睡觉时间为素材出现一次。

求经过时间的方法多样。看着钟面数、列算式求、画图找答案……都可以。要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和学生的状态灵活选用。尤其在整时与非整时的经过时间,一般不列式计算。

教材由简单到复杂安排求经过时间的问题。第53页例题先求“六一剧场”的播放时间,开始和结束时间都是整时。“萝卜”想钟面上的14:00到16:00,用淡蓝色的扇形表示这段时间里的时针,从指向“2”移到指向“4”,经过了2小时。“蘑菇”采用列式计算,如果用下面的线段图配合,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这样算。

“金色的童年”从8:10开播,到8:40结束,它的播放时间是同一小时段里的10分到40分。教材用画图的方法看出答案,学生也可以用数的方法,算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4.开展实践活动,学习合理安排时间。

搭一搭(观察立体图形)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上册) 篇4

-

课题 手拉手信息窗2-参观学校 课时 2课时 设计教师 张敏

教学目标设计 1、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的数位顺序。

2、使学生通过联系实际等活动,初步理解万以内数的实际含义,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增强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意识。 教学方法设计 让学生自己看图编故事,通过图书室里的图书、杂志数量的信息,引导学生提出:“一万是多少呢”、“怎样写一千二百五十六呢”等一系列问题。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一、谈话导入。

师:喜欢结交新朋友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到我们的联谊学校去去参观一下,好吗?

二、自主探究。

1、认识计数单位“万”。

2、认、读、写万以内的数。

(1)认、读、写几千几百几十几xkb1.com

(2)认、读、写万以内中间有0的数。

三、巩固练习。

发散练习:按要求写数。

(1)4个千和9个百组成的数是()。

(2)4个千和9个十组成的数是()。

(3)4个千和9个一组成的数是()。

(4)1个万、6个千、4个百和8个一组成的数是()。

(5)写一个比3205小的四位数。

(6)写一个比9080大的四位数。

(7)写一个最接近10000的四位数。 1、教学第一个红点标示的问题时,参照信息窗1的第一个红点标示的问题进行教学。

2、教学第二个红点标示的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一百二十五写数的过程进行自主探索、交流,教师适时进行点拨,使学生将千以内数的读写方法迁移到万以内数的读写上来。

3、教学绿点标示的问题时,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地写数,然后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读、写万以内的数。新课标第一网

4、“自主练习”第2题是认读生活中的数据的题目。可以让学生搜集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并进行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大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理解数的意义。

5、第4题是读数练习。在教学中要注意两点:一是让学生正确读出各数,并说一说数的末尾的“0”怎样读,数中间的“0”怎样读;二是说一说每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所表示的意义,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相同数字在不同数位上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加深对数的意义的理解。

6、第5题是一种活动式的综合练习。练习时,可以采取小组练习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地写数、拨数,然后可从数位顺序、数的组成、数的读写几方面进行交流。为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可以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看哪个小组练得好。

1、在计数器上拨出1000,问:这是多少?你怎么知道的?继续拨,学生数、3000……9000,再拨一颗,问:现在是几个千?你知道这是多少吗?我们知道在一个数位上满了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把千位上的十颗珠换成万位上的一颗珠),这就要用到一个新的计数单位“万”,它所在的位置也就是“万位”。www.xkb1.com

2、问: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那几个数位?你能完成这个数位顺序表吗?(课件一)问:从右边起,第几位是万位?

3、教师一次在计数器上拨出2个千、3个百、6个十和5个一。问:这个数是多少?试着读一读。再问:你是怎样读的?学生齐读一遍。

4、学生尝试写数。(一生板演,师讲解:千位上写2,百位上写3,十位上写6,个位上写5。)

5、练习:师在每个数位上再添一个珠。问:有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3个千、4个百、7个十和6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6、学生试读写,一生汇报,一生板演。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互动设计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7、“课外实践”提示的是一个调查活动。调查前指导学生分小组制订调查计划,包括调查的时间、地点、内容等。然后,各小组分工调查,并以不同的方式记录调查结果,将调查的数据整理填写在统计表中。调查结束后,可组织全班学生交流调查结果及调查活动的收获,以实现用万以内的数表达具体的事物和交流信息,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习题设计 常规计算题

基础练习题

重点练习题

拓展练习题

板书设计 1、10个一千是一万,一万里面有10个一千。

2、写作:1256

读作:一千二百五十六

3、150060503005 教学反思

中间有0的数的读写是一个难点,学生有时分不清中间到底有几个0。需要不断练习。

搭一搭(观察立体图形)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上册) 篇5

第一段:基本练习,

流程一、基本练习

PPT出示(一个等边三角形和一个等腰梯形)

1、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周长”,你能说说屏幕上图形的周长是指什么吗?(暂停)

2、师:围成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边讲解PPT边闪动平面图形的边线,接着PPT导入平面图形每条边长的数据)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你会算吗?把你的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3、师:这两个图形的周长都是12厘米,你们算对了吗?

流程二、引入课题

PPT出示

1、师:学校里有一块长方形的篮球场和一块正方形的草坪。小明和小红分别沿着篮球场和草坪的边各走一圈,他们走的一样快,怎样能知道谁先走完呢?

2、师:对了,计算出篮球场和草坪的周长,谜底就会自然揭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PPT出示课题)

第二段: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流程三、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PPT导入:上面图片中左上角篮球场放大充满全屏,并标明数据,成下图:

1、师:我们先来研究篮球场的周长。请同学们先想一想什么是篮球场的周长?怎样算篮球场的周长?然后试着列式算一算,最后在全班交流自己的算法。(暂停)

2、师:同学们一定想出了很多种算法,老师这里收集到几种,我们一起来看看。

PPT导入:(1)28+15+28+15=86(米)

(2)28+28+15+15=86(米)

(3)28×2=56(米),15×2=30(米),56+30=86(米)

3、师:第一种算法是把四条边的长顺次加起来;第二种算法是把相同的数放在一起加,第三种算法是先算两条长是多少,再算两条宽是多少,最后加起来。其实,这三种方法都是按照周长的概念计算的。也有同学是这样算的,你们看的懂吗?互相说一说。(暂停)

PPT导入:

(4)26+14=40(米),40×2=80(米)

4、师:因为长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所以也可以先将一条长和一条宽的长度加起来,再乘上2,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5、师:在这几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算法?现在你会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吗?在小组里说说看。(暂停)

第三段:教学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流程四、教学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1、师:下面我们来研究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PPT出示:上面图片中右下角草坪放大充满全屏,并标上:草坪的边长是20米。

2、师:请同学们自己先列式算一算,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算法。(暂停)

PPT导入:

(1)20+20+20+20=80(米)

(2)20×4=80(米)

3、师:同学们可能出现下面两种算法,第二种算法你们能看懂吗?这两种方法哪一种更简便?

4、师:现在你们能回答一开始的问题吗?小明沿着篮球场的边走一圈,小红沿着草坪的边走一圈,如果他们走得一样快,谁先走完呢?为什么?

第四段:教学想想做做1、2、3、4、5、

流程五、教学“想想做做第1、2题”

1、师:现在我们来完成“想想做做”第1、2两题。在动手做之前请同学们先思考:你准备测量几条边的长度,然后再动手测量、计算。(暂停)

2、师:因为长方形对边相等,所以在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只需测量一组长和宽就行了。而正方形四条边全相等,所以计算正方形的周长时只要测量一条边的长度。

流程六、教学想想做做第3题

课件出示:这是想想做做的第3题:

1、师:请大家在作业本上计算每个图形的周长,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算法,比一比谁的算法最简便。(暂停)

2、师:我们一起来核对一下,你们是这样算的吗?

流程七、教学想想做做第4、5题

1、师:下面我们利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PPT出示:

2、师:先想一想,计算需要多少米长的铝合金材料,就是计算镜子的什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暂停)

3、师:镜子的形状是长方形,计算需要多少米长的铝合金材料,就是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暂停)因此做这样一个镜框,应该需要大约6米的铝合金材料。

请同学们在课本上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第五段:教学想想做做6

流程八、教学想想做做第6题

1、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动手拼一拼的游戏。活动要求是:用4个边长1厘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这个大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暂停)

2、师:老师也和同学一起拼,你们拼的方法和老师一样吗?(边演示课件边说明)

3、师:用4个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拼的方法是唯一的。这个正方形边长是多少厘米?(暂停)周长又是多少呢?

4、师:下面我们用6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能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吗?拼成的长方形长、宽各多少厘米?(暂停)

5、师:有的同学拼成的是长6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有的同学拼成的是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边说边导入两个长方形)。猜一猜它们的周长会相等吗?再算一算验证你的猜想。(暂停)

6、师:比较拼成的两个长方形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7、师:用6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可以拼成一行,也可以拼成两行,由于拼法不同,长宽不同,周长也不相等。

第六段:全课总结

流程九、课堂总结。

搭一搭(观察立体图形)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上册) 篇6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小学四年级下册第57——58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根据给定的平面图形的形状和个数,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形状并还原立体图形(4个小正方体组合)。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等一系列操作活动,在体验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与态度:让学生在主动学习、探索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对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通过与伙伴的交流,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能根据不同的平面图形的形状和个数,还原立体图形原有的形状。

教学难点:

根据一个平面图形的形状和个数,搭建一个正确立体图形。

具:多媒体课件

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

具:每个学生4个小正方体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世界著名建筑图片。

2.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来当设计师和建筑师,一起来搭一搭,好吗?(板题《搭一搭》)

活动二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淘气用4个小正方体搭了一个立体图形,从正面、右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如下:(教师相机在黑板上粘贴图片)

正面

右面

上面

你能搭出这个立体图形吗?

1.课件出示小组合作要求,明确任务单中的学习任务。

2.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分享搭拼过程和结果。

4.小结:同学们用了排除法,方法很可行。

活动三

自主探究,总结方法

课件出示:笑笑用4个小正方体搭了一个立体图形,从正面、右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如下:

正面

右面

上面

1.学生独自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分享搭拼过程和方法。

刚才我们大家一起还原了淘气和笑笑的立体图形,你们能把操作的过程和方法总结出来吗?

3.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并多媒体演示。

①先从一个面入手,再逐步调整。

②搭完后,要从三个方向看看对不对。

活动四

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请同学们独自完成课本58页“练一练”第1题。

2.小组合作完成课本58页“练一练”第2题。

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回答。

活动五

智力比拼,拓展提高

多媒体演示:

1.升级翘翘板。

下面是笑笑和淘气用3个小正方体拼摆的立体图形,说说他们拼摆的对吗?

正面

右面

上面

淘气

笑笑

2.智慧摩天轮。,从侧面看是,上面看是

如果从正面看是,拼摆的图形是()。

活动六

自我评价

活动七

作业

数学书58页“练一练”第3题。

板书设计:

搭一搭

还原立体图形

正面

右面

上面

①先从一个面入手,再逐步调整。

搭一搭(观察立体图形)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上册) 篇7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和一位数除几十几和几百几十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和类推思维能力。

3、培养发散、创新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

教学准备:自制教学课件,6捆带4枝铅笔。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情境引入。

一起来看图,图上有几个小男孩儿?(三个)

他们说了些什么?(我们三个买了60枝铅笔)

60枝铅笔如果10枝一捆,就是几捆呢?(六捆)

再看看豆荚老师给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平均每个男孩儿买了几枝?)

2、集体讨论,明确算理。

(1)根据题意怎样列式?(板书算式:60÷3)

为什么用除法计算?(要求平均每个男孩买了几枝,就是

把60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集体讨论,明确算理

60÷3等于多少,你知道吗?(指名4、5人说)

他们算得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来分一分。(电脑演示)

对不对?那么你们是怎样算出来的?(生各抒己见。不论学

生怎么说,只要计算正确都算对。师注意转换学生语言,并最后进行总结。)

师:同学们的算法都很好!但不论是……还是……最终的意思都是“6个十除以3得2个十,2个十是20”。(师边说边板书想)

学生齐读想。所以……(师引导齐读算式)

3、教学除法的两种读法。(根据学生的情况定教的时间)

说明:除法算式有两种读法。(指算式)这道算式,可以读作“60除以3”,也可读作“3除60”。(师板书:“60除以3”“3除60”。)

用两种读法齐读算式。

4、教学“试一试”。

学会了60÷3,600÷3、6000÷3你们会吗?(师板书)

完成34页的“试一试”。

指名回答后提问想。

齐说想,师板书得数。

5、总结方法。

师:几十、几百或者几千除以几,可以想是几个十、几个百或者

几个千除以几,算出是几个十、几个百或者几个千,得出是几十、几百或者几千。

6、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1。

指名读算式。(例:80除以2还可以读作2除80。)最后一题齐读。

集体口算,集体说想。

(2)完成“练一练”2。

独立完成

问:你是按怎样的顺序做的?为什么这样做?

二、教学例2

1、情境引入。

观察图,说说你从图上知道了什么?

2、操作讨论、明确算理。

(1)根据题意怎样列式?(板书算式:24÷2)

为什么用除法计算?(要求平均每个女孩买了几枝,就是把24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学生操作

24÷2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把手中的小棒当作铅笔,同座位两

人一小组拿出两捆带四根小棒分一分。(学生分,师板书例2后下位指导。)

(3)汇报讨论

平均每个女孩买了多少枝?

你是怎样分的?请一个学生上台用铅笔实际分一分。(三个人合

作,注意“平均分”的含义。)

你们和他分的一样吗?通过刚才动手分铅笔,你们知道24÷2得多少了吗?(板书“=12”)

(4)明确算理

那么根据分铅笔的过程,24÷2口算时该怎样想呢?我们再回忆

一下刚才分铅笔的过程。(电脑演示)

四人一组展开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学生各抒己见。(不论学生怎么说,只要计算正确都算对。师最后进行总结。)

师:同学们的算法都很好!242我们都是分成几步来算的?先算……再算……最后把……(生边说师边板书想)

(5)小结方法

师:口算几十几除以一位数,我们是先算几十除以几,再算几除

以几,最后把两次的结果合起来。

(6)完成“练一练”3(出示)

a.出示第一题认真说说想。

b.先口算,再说说其中一题想的过程。

3、教学“试一试”。

(1)板书2402

会口算吗?请4人一小组展开讨论。

(2)各组汇报(鼓励多种算法)

①=100402=20100+20=120

②因为242得12,所以24个十除以2的12个十,是120。

(3)小结。

谁能总结一下,几百几十除以几我们可以怎样算?还可以怎样算?

(4)完成“练一练”4。

独立完成。

提问最后一题的想。

追问:每组两道题还有什么联系?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口算除法”)

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总结两个例题的方法)

师:口算的方法有很多种,要能灵活使用,认为哪种最适合你,能使你算得又对又快,就选用哪种口算方法。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七1、2、3。

(1)出示练习七1。

集体口算。

齐说一题想。

(2)出示练习七2。

一组组指名口算。

说说每组的两道题有什么联系?(第一题是第二题口算的

第一步。)

师:如果能很快算出上面的几十除以几,下面的几十几除以几也可以算得快。

口算卡片出示:说出口算的第一步。

482844622262393777

(3)出示练习七3。

一组组(两题)指名口算。

你为什么能算得那么快?

2、拓展练习。

师:今天同学们学了很多知识!你们开心吗?一同进入“开心一刻”。

(1)出示打乒乓球图。

问:仔细观察图,你看见了什么?(左边?右边?)

出示“48人打乒乓球”。问:“他们遇到了什么难题?”(出

示(1))

谁能帮帮他们?你是怎样算的?(出示算式)为什么这样算?(除以2?)

出示(2),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出示:如果都参加双打,可以分成几组?)

谁会解答?(出示算式)为什么这样算?(除以4?)

(2)学校大队部开展“环保从我做起”活动,号召学生收集废旧电池,统计情况如下表:

年级班级数收集废旧电池的节数

三年级6个600节

四年级4个440节

五年级3个660节

六年级4个840节

①从表中你可以知道些什么?

②哪一个年级平均每个班收集的废旧电池节数最多?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七4、5

六、板书设计

口算除法

例160÷3=20想:6个十除以3得2个十,例224÷2=12

2个十是20。想:20÷2=10

试一试:600÷3=2004÷2=2

6000÷3=10+2=12

搭一搭(观察立体图形)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上册) 篇8

一、填空:30%

1. 5个千,3个十组成的数是,读作 。

2.312÷4的商是 位数;230÷2商的最高位是位。

3.9千克= 克 5000克=千克

3米=分米=厘米600分米= 米

120分= 小时 2天=小时

4、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单位。

一个篮球重650 一袋大米重20 一只鸡蛋重65一只鸭重3

一只西瓜重4000 一只乒乓球重4王宁身高136 ,体重28 。

5、10.用普通计时法表示下列时刻:

19时是 时。8时是 时。

6、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列时刻:

凌晨3时是时。深夜12时是第一天的 时。

7、小明每天晚上8:30休息,第二天早上6:00起床,每天休息

8、找规律填数

2800、2850、2900、2950、、

6060、6070、6080、6090、、

二、计算:

1.口算:8%

65-48=24×5= 320÷8= 18+45=

25+38=36÷5= 98-89= 78÷6=

2×3+98= 8400-8000= 10000-7000=73-35+15=

2.列竖式计算(打*的要验算)14%

*34÷7= 42÷8= *89÷9= 8×27= 75×7=46×7=

三、判断下面的说法是不是正确的.。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

1.在除法的验算中,商×除数=被除数……………………………

2.一位数乘二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二位数。………()

3.85÷4=20……5 .…………………………………………… ()

4.10千克铁比10千克棉花重。…………………………………… ()

搭一搭(观察立体图形)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上册) 篇9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上节课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大家收集有关北京的资料。谁愿意把你收集到的给大家介绍一下。生:北京是我们国家的首都,总面积……生:北京有许多著名的建筑物,比如故宫、颐和园、万里长城……生:天安门广场是北京最大的活动中心,每天要接待上万名游客……师:同学们查到的资料可真丰富,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天安门广场是我们首都北京的著名旅游景点之一,几乎所有的游客到了北京都要来这里看看。你们瞧(出示天安门广场情境图),这里有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天安门城楼、故宫、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等。你们去过这里吗?那我们请去过的同学当一次小小导游员,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些建筑的具体位置。生:这里是国旗,从这儿向上走就到了天安门城楼,再向上就到了故宫……生:各位游客大家好,我们现在在人民大会堂,向右走就到了毛主席纪念堂,再向右走就到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生:欢迎来到天安门广场,这是著名的天安门城楼,北面是故宫,南面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再向南是毛主席纪念堂……现在开始自由活动,活动完后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左面集合。师:这三位小导游介绍的各有特点,都非常好。那你们知道在什么地方集合了吗?谁愿意上来指指?学生指的位置不同。师: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他们弄错了?生:不是弄错了,是所处的方向不同。师:那能不能用一个更准确的词来表示天安门城楼在国旗的哪一面呢?生:天安门城楼在国旗的北面。师:“北”这可是个新名词,你们听说过吗?“北”是表示什么的?和北一样表示方向的词你还知道哪些?生:东、南、西、北。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方向:东南西北。谁来写课题?指名学生板演。师:你怎么知道天安门城楼在国旗的北边呢?生:从地图上知道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出示标志。)师:人民大会堂在广场的哪面?毛主席纪念堂在国旗的哪面?你还知道什么了?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在毛主席纪念堂的东面。生:国旗在天安门城楼的南面。生:故宫在广场的北面……师:其实东南西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都会遇到,你们还知道哪些知识或者词语和东南西北有关呢?生:太阳从东方升起。生:冬天要刮西北风。生:我家住在半坡东街……师:看来有关东南西北的知识还真不少。那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怎样来辨别方向呢?今天就让我们走出教室到外面去看一看,找找方向。找方向时我们同样以小组为单位活动,活动中着重解决以下内容。1、你们小组首先找到了哪一个方向,是用什么方法找到的?2、怎样根据这一个方向来判断其他三个方向?3、站在操场中间,看看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二、探究新知1、认识具体情境中的方向。教师带领学生去户外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找方向。师:同学们,刚才老师看到你们各个小组合作的都非常默契,你们找到方向了吗?你们首先找到了哪个方向?生:我们首先找到了东方,是根据太阳找到的。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师:你们这么快就找到方向了,真聪明。请你们组拿着标志牌站到操场东面的圆圈里。

生:我们首先找到了北方,是根据指南针找到的。指南针指针所指的方向是北。(同学观察指南针。)师:那就请你们组拿着标志牌站在操场北面的圆圈里。生:我们首先找到了西方,是根据影子找到的。早晨太阳在东方,影子在西方……师:现在我们站在操场的中间,用手指一指东南西北,你有什么感受?生:东南西北各占一方。生:东西相对,南北相对。生:面对东方,向右旋转,分别是东南西北……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你们组商量一下东南西北各站一人。师:现在我们大家一起面朝东方,如果知道了东方,怎样辨认其他三个方向呢?生:我们一年级的语文课上学过儿歌: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同学回忆儿歌。)师:现在我们一起面朝北方,如果知道了北方,怎样辨别其他三个方向?生:前北后南左西右东。师:如果我们面朝其他方向,又该怎样辨认呢?师:现在你认准方向了吗?那好,老师考考你。先绕着我跑一圈,再指指方向。全体同学将身体转向东方。右手食指指向南方。向北走15步。师:同学们认得可真准。现在请同学们再向远看看,我们操场的各个方向都有些什么?生:操场的东面是游乐园。生:幼儿楼在操场的北面。生:我们的西面有护城河……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我们的校园里有这么多丰富多彩的建筑,你们喜欢他们吗?那我们想办法把他们画下来,好吗?师:我们准备回教室。想一想,我们从水房那边回教室,该怎么走?教师带领学生又回到教室。2、认识地图上的方向。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坐在教室里闭上眼睛想一想,如果你站在操场的中间,操场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生:操场的东面是游乐场,操场的西面是花池,操场的北面是幼儿楼,操场的南面是艺术楼。师:同学们记得可真清楚。你能把你刚才想到的作成校园的示意图吗?教师给学生发示意图纸,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汇报,出现多种画法。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几种画法一样吗?生:不一样,有的上面为东,有的上面为北。生:一样,无论怎样画,操场的北面都是幼儿楼……师:同学们画的都非常正确。在日常生活中,为了便于观察,利于操作,我们画图时都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那现在,你们有没有好办法将手中的地图变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形式呢?学生将示意图旋转。3、认识其他情境中的方向。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那如果我们换个时间,换个地点,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你还有其他辨别方向的方法吗?把你的好方法告诉组里的同学。学生汇报:组1:看树叶,树叶茂盛的一面是南面。(观察大树。)组2:看年轮,年轮密集的一面是南面。(出示木桩教具。)组3:看标志,道路上会有指示方向的标志……师:同学们的课外知识可真丰富,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真了不起。其实,大自然中有许多天然的指南针,只要我们细细观察,多多去想,都可以加以利用。

搭一搭(观察立体图形)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上册) 篇10

一》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搭正方形的操作过程,认识余数,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法关系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经历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搭正方形的操作过程,认识余数,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法关系的过 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法关系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淘气和笑笑在玩摆小棒的游戏,4根小棒搭一个正方形,13根小棒可以搭多少个正方形,还剩几根?(大屏幕出示主题图)

二、合作探究

1.学生用13根小棒搭正方形,交流思考过程。,把学生摆小棒的过程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

2.认一认,想一想。

如果用除法竖式算一算,应该怎样列算式呢?想一想,结果又是多少?同桌合作完成。汇报

横式应怎样列呢?134=3(个)1(根)

你能说一说每个数在操作过程中表示什么?

特别是余数1,为什么它要剩下?

填写单位是难点,所以引导学生说一说。

3.搭一搭,填一填,你发现了什么?

(1)小组合作并填写表格。汇报填写算式和单位。

(2)观察表格,比较每个算式的余数和除数

思考:可以发现什么?有什么问题?余数一会大一会小,怎么回事?余数都比除数小,为什么?

(3)说一说余数和除数分别表示哪部分?

4.再分别用25、31根小棒搭一搭正方形,试一试。

三、练习巩固 完成书练一练1-3题

四、错题解析

264=56 324=78

五、课堂检测

1、把16块西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块还剩()块。()()=()(块)()(块)

2、有23条鱼,每7条放在1个鱼缸里,可以放()个鱼缸,还剩()条。()()=()(条)

集体订正答案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搭一搭

(一)134=3(个)1(根)

竖式

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各种积极因素,创设出了学生乐学的氛围。学生们在学习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参与欲,学得积极主动。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也获得了实施新课标的一次成功体验。

上一篇:关于营养保健产品的创意广告词下一篇:乡镇扫黑除恶长效机制工作方案例文